第一篇:城中村现状与发展
城中村现状与发展
作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北校区的学生,我们所处地段——三元里本身属于城中村的范畴。本次实践报告,我们打算贴近我们身边的环境开展实践活动,所以以城中村现状与发展为方向进行实践。
一、基本概念
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城中村是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间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建成面积迅速扩张,原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的版图,被高楼大厦所包围,成为了“都市里的村庄”。比较著名的城市如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城中村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三元里是广州城中村的最具代表性的地点之一。
二、“城中村”产生的原因
问题的产生,总有其原因。我们既要看到其产生的内在根源,又要清楚其外在的推力。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把握它的本质,才能为解决“城中村”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
(一)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体制是“城中村”产生的本质原因
建国后优先发展城市,限制人口流动,制定严格的地籍和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所谓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就是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城市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制。在二元土地结构所有制的基础上,相应地形成了两种产权,即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正因为两种所有权的差异,造成了国家可以征用农业生产的农用地,而很难征用作为农民生活的宅基地。由于制度的差异和条件的不成熟,地籍和户籍没有统一,就保留原来的村落,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
(二)可观的租金收益是“城中村”存在的经济根源
“城中村”交通便利,房租廉价,吸引很多外来打工的中低收入者,本地居民通过出租房屋获得很大的收入。在这些巨大利益驱动和诱惑下,村民想尽一切办法,甚至违章违规加建、扩建、改建这就使原来规划不合理的“城中村”更加密集拥挤、杂乱无章。当“城中村”的房屋加建或建成后,政府想整改或拆迁非常困难,改造的成本更高,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和赔偿问题,在条件不允许的前提下,政府只能留存“城中村”,等待改造的时机。
(三)村落的历史渊源、传统风俗是城中村存在的因素
“城中村”有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着浓厚的传统观念和生活风俗,表现为乡土性很浓的血缘和地缘社会意识。村民都有一种依恋故土的情感,在村民传统意识观念中,村落就是他们生存的根,是世代相传繁衍的地盘,村落改造或整体性搬迁,就意味着失去生存的根,失去繁衍生存的窝,所以部分村民极力反对“城中村”改造或拆迁。“城中村”在这种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的内在意念的力量框架下,暂时留存下来。
三、“城中村”的现状
“城中村”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表现出利益性和复杂性。“城中村”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像雨后春笋般冒出,各地城市的发展情况不同,其具体现状也不一样,但都存在共同的特征。
(一)人口密度过高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和城市住房制度的限制,外来人口只能将租赁房屋作为解决居住问题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城中村的房屋租赁价格远远低于城市商品房,更诱使外来人口向城中村高度集中。三元里就是其中一个外来人口聚居的地方,更具代表性的还有广州的客村、芳村等。
(二)市政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设施欠缺,环境质量差
目前城中村开发强度普遍过大,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环境质量低下,市政及公共配套设施不足。大部分城中村的道路曲折不通,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通行。房屋高度无序,水、电管线混乱,煤气管道不通,在消防、抗震、抗台风等方面存在隐患。此外城中村建筑间距过小,采光、通风不足.建筑质量不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现代化形象。
(三)社会治安欠佳
“城中村”管理滞后或不规范,警力巡查和监管有限,综合管理相对薄弱,赌博、吸毒、卖淫、打群架、超生等行为时有发生有人将“城中村”称为城市中的死角、贫民区和犯罪发生区。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城中村”的案发率和犯罪率比城市的其他地区偏高。
(四)身份没有明确,地位尴尬
“城中村”无法与城市同步协调发展,很多的城市专门为“城中村”的管理出台规章条例,把它们列为所谓的城市“特区”,这就使“城中村”更加难以融入大都市。“城中村”处在城市管理的边缘,由于政策、制度、条件的不成熟,管理的滞后,不能完全按照城市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介于城市的管理范畴和农村管理行列之间。这样尴尬的管理定位,造成许多村民享受不到城市就业、养老、低保等相应的待遇,也享受不到农村的优惠政策。“城中村”的村民对自己的身份界定很困惑,有时办理有关手续、证明等相当麻烦。
四、“城中村”要如何发展
(一)重点抓好“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
现有“城中村”人居环境的种种问题集中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或配套程度低。比如道路设施、卫生设施等等。因此,从避免“城中村”问题的角度出发,必须采取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措施,进行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的基础设施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在建设时序上,应尽可能早些进行。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投入必要的资金改造“城中村”基础设施,拉动“城中村”的自我改造与自我完善;同时动员村集体要积极利用自身的经济能力,加快市政基础没施的建设。
(二)加强立法,依法推进改造
由于“城中村”改造是前所未遇到的,涉及户籍、土地的变更,还有行政管理体制和城镇管理体制等复杂问题。国家的法律法规至今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因而操作上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各地城市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粗糙的管理条例。需要出台一些可操作性更细化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推进“城中村”的改造,以法律保障“城中村”改造的成果。
(三)妥善安置村民,给予合理的补偿
“城中村”改造之所以那么困难,主要是利益问题没有协商解决好,安置或补偿没有达到村民的要求。村民的房屋被拆迁后,户籍划入城市管理,身份变为城市居民,给予合理补偿,应按照城市居民的管理标准保障村民的利益,解决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就业、子女上学问题等。只有以村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顺利、稳定地推进“城中村”改造。
(四)转变村民思想观念,提高素质,培养技能
村民在特定的群落聚居生活,由于受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还比较守旧,生活方式还比较单一,文化技术还比较低,缺乏竞争进取的精神。只有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技能,才能为“城中村”的改造减少阻力。比如免费举办一些扫盲脱产班或技能培训班,摒除陋习,使他们的脑袋充实起来,树立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意识。知识素质高了,有了一技之长,生活就有了保障,利益得到了维护,村民对改造的抵触情绪自然就降低了。
(五)对城市的空间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城中村”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开始时不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城中村”泛滥,问题恶化,这给我们后人很大的教训。因此,必须树立超前意识和前瞻性,规划好未来蓝图,对郊区、城市周围有可能将来再成为“城中村”的村庄、村群进行调查,了解它们的现状做到合理规划,不能让“城中村”在无序的状态下肆意发展。
第二篇:现状与发展 定稿
蓬勃阔达
车城奇葩
--------十堰市阔达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概况与发展方略
十堰阔达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是阔达装饰集团多元化业务的拓展和延伸,是经十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的,以城市居住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集技能培训、家政服务为一体的大型正规服务有限公司。公司位于十堰市河北路33号(花鸟市场院内),交通便利,环境怡人;注册资金500万元。“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是阔达蓬勃时。公司成立于2013年春,在省商务厅、市委、市政府、市妇联、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领导的倾心扶持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下,仅一年时间就显露出勃勃生机,稳健迅猛发展,跻身十堰家政服务前列,成为车城家政服务行业的一支奇葩。
公司高起点、高规格,采用以员工制为主、中介制为辅的运作模式,精心打造品牌。公司成立之初,即与全国百强家政服务企业、全国家政服务知名品牌单位、全国巾帼家政培训示范基地北京爱侬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引进爱侬等大型家政公司高效成熟的管理理念,博采众长;与郧阳医学院、十堰大学等高校合作,以获得稳定的培训师资及智力支持。求职、培训、就业一体化,为社会提供优质全方位服务,打造十堰市第一艘规模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家政航母。现已拥有管理人员18名,专职教师8名,兼职教师35名,技能培训实训室1000余平米,各类实训设施设备150余万元,能基本满足培训需求。有固定家政员工500余名,登记家政员工1000余名。近一年时间,累计培训安置月嫂、家政服务员、保洁员、装修员2000余名,为茅箭区政府、十堰市农商银行、东风总医院门诊部等20多个单位做保洁托管,为市民提供月嫂、家政、保洁服务近万家,阔达家政已快速融入车城百姓生活。“阔达家政,心系民生;选择阔达,幸福到家。”公司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车城百姓的信赖,成为张湾区、茅箭区妇联妇女再就业培训安置基地和北京爱侬公司家政培训基地。
缔造家政品牌,引领行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服务车城百姓。为政府分忧,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下岗待业女工打造培训就业平台,为车城百姓提供全方位家政服务,让车城百姓婴幼儿开心、青壮年省心、老年人舒心,极大提升车城百姓的幸福指数,阔达愿与车城百姓共圆和谐美满“中国梦”。春风得意马蹄急,不待扬鞭自奋蹄。阔达人将不懈追求,永不停步,努力打造集就业培训、家政服务、物业托管、养老服务于一体为周边县市提供加盟服务的十堰市家政服务第一品牌。
一、公司发展规划可行性研究(一)十堰市家政市场主体研究
1、从劳动力供给情况看,家政服务人员的供方市场源源不断。十堰市350余万人口,十堰城区70余万人口。周边城镇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形成我市就业工作的巨大压力。但市区目前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大批劳动者急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2、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看,城市服务业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就业新领域。农业的调整带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促使一部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而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6%,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40%、发达国家60%以上的比例尚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从另一方面来看,就是吸收就业的潜力。
3、从家政服务的需求来看,在十堰城市中,可以说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就业大市场。中国社会正在步入家庭的小型化、人口的老龄化、生活的现代化和劳动的社会化,这些都可以直接促使人们产生家政服务的需求。在这个老龄化的时期,我市超过60岁的老人和10岁以下的儿童较多。他们首先是需要得到社会、家庭或他人照顾的群体,这其中,隐含着对家政服务的巨大需求,同时不少富裕家庭已经具备接受家政服务的能力和条件。
4、从十堰家政服务现状看,亟需品牌引领。
目前,作为朝阳产业的十堰市家政服务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青春期”,一方面家政服务行业门类不断扩展,服务内容日益丰富。家政服务已达20多种门类,月嫂服务、家庭教育、家务管理、家庭装修、家庭理财、医疗保健、营养配餐、配送和居家养老等专业性及新兴服务项目大量进入家政服务领域;同时家政服务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模式日渐创新。但另一方面,十堰市家政服务行业也存在普遍性问题: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和功能的放大:
一是产业化、信息化程度低,企业基础设施薄弱、经营方式粗放、服务方式的现代化程度不高,存在着(规模)小、(内部管理)差、(竞争力)弱的现状;
二是市场秩序有待规范,无证经营、不平等竞争现象仍有存在,行业发展还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及服务规范;
三是职业化进程滞后,家政服务标准、技能标准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条件和机制等。
综上所述,十堰地区有着丰富的家政服务人力资源,有着广阔的家政服务市场,亟需培育实力雄厚、能担当社会责任、有先进服务理念、管理规范的家政公司成为十堰市家政服务龙头企业。以整合十堰家政行业,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增强家政服务企业实力,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与服务水平,规范家政服务管理,为车城百姓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建设和谐十堰,圆十堰百姓“中国梦”。
(二)阔达公司本体研究
1、阔达家政实力雄厚。是十堰阔达装饰集团旗下大型正规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实力雄厚,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有做大做强的长远目标。公司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车城百姓的信赖,是十堰市委、市政府信得过的能为政府分忧的企业。
2、阔达家政有着完善的培训体系。以培训引领就业,以就业促进培训。公司拥有一支爱岗敬业、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拥有各类设施齐全的功能实训室,可接纳80—150人同时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职业道德、文明礼仪、装潢装修、家庭厨艺、家庭保洁、工厂保洁、单位保洁、工程开荒、外墙清洗、地毯清洗、老人陪护、家庭保姆、专业月嫂、育婴早教、医院陪护、心理咨询等。阔达家政服务人员岗前均经过5---7天实训(月嫂培训15—30天),通过综合考核过关后颁发等级上岗证书(月嫂颁发全国通用的上岗证书)。岗前培训能极大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素质,规范家政服务市场,保障客户权益,是提供优质家政服务的源头。
3、阔达家政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严格规范的管理,是阔达迅猛发展的保障。采用以员工制为主、中介制为辅的运作模式,公司机构健全,分工明细,职责具体,任务到人,构成一个严谨高效的经营服务实体。同时在实践中也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员工管理体系。公司严格执行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体检进家、合同派工;统一收费标准,定期回访客户,月底服务回执,不定期抽查服务质量,确保服务品质。
4、阔达家政已初步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公司凝聚力的表现,优秀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的内驱力,它能使绝大多数企业员工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阔达人以企业为家,视客户为亲人,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心系民生,感恩社会,以专业、专注的精神,以细心、耐心、热心、诚心、真心的服务,赢得车城百姓的信赖,人人成为阔达优秀企业文化的名片。
二、阔达公司发展规划
1、短期规划(1—2年)
(1)、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电话、网络等信息手段,无偿为市民、企业提供供需对接服务,建立健全信息咨询、供需对接、求职招聘、人才调配、标准制订、资质认证、服务监督等功能,成为对接供需、规范服务、保障安全的载体。发挥阔达社会公益服务职能,建构十堰家政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家政公司、家政员、客户三者之间无障碍互动交流,届时十堰市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满意、方便快捷的家政服务。
(2)、走精品家政、品牌家政之路。通过兼并、整合、加盟等方式,创品牌,做精品,做大做强,短期内使阔达家政成为十堰第一品牌,开设分公司,辐射十堰周边市县。协助上级主管部门成立十堰市家政协会,并成为会长单位,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整合十堰家政服务资源,规范家政管理,促进十堰家政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车城百姓提供更好服务。
2、中期规划(2—3年)
(1)、树立大家政理念,实施家政服务与物业管理无缝对接。筹备注册物业公司,实施物业管理与家政服务无缝对接,扩大服务范围,实现社区服务多元化,方便服务对象,减小管理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做到全方位、全天候、无死角,让阔达真正融入车城居民生活。(2)、积极向外扩张,辐射周边省市乃至全国。推广阔达先进服务理念,复制阔达成熟经营模式,开设加盟店、连锁店,服务范围扩展至全国,成为全国家政服务知名品牌。
3、远期规划(5—10年)
(1)、发展高端家政。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培养高端家政人才,吸引部分大学生进入家政市场,改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培训内容主要是家庭理财、家庭管理、家庭教育、家庭保健、家居美化、家庭秘书、涉外家政等,为社会高级管理人员、高级知识分子、演艺界成功人士、企业家、外籍在华工作人员等高端家庭提供高水准的家政服务。
(2)、探索立体养老模式。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突破二亿,且呈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养老服务,关乎国计民生,牵动千家万户,影响社会和谐。根据十堰市民养***俗及新形式下的养老需求,探索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基地养老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在社区设立养老站点,提供呼叫求助、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服务,组织老人有序参加户外活动;在市郊风景优美的地方选址建设养老基地,为老人提供全方位养老服务。三位一体,互为补充,形成网络,以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不同需求。
三、阔达家政公司发展瓶颈
1、阔达家政公司现已累计投资近二百万元,主要用于家政服务实训功能室建设、培训设施设备购置、培训师资储备及免费培训办公费用。员工制运营模式服务规范,但运营成本高,结余经费难以弥补培训费用。公司运营一年多来,仍处于亏本运行状态。恳求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拨款补助,以便更好地发挥我公司社会服务职能。
2、基地养老是立体养老模式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养老的发展趋势,但养老基地土地征用费用非本公司财力所能承受。请求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在市郊适宜地段无偿划拨建设养老基地所需土地。
十堰市阔达家政服务有限公司
二0一四年六月十三日
第三篇:城中村村民自治的现状及其发展模式探究
城中村村民自治的现状及其发展模式探究
——湖南黎托村的调查与思考
刘建荣
黄祺
中文摘要:村民自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基层民主形式。它对于整治和改造城中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促进城中村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政治文明的广泛深入,精神文明的健康进步和生态文明的积极推进。但村民自治在城中村实际运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基于此种现状,笔者试提出建立一个“规范、务实、民主、广泛”的城中村村民自治发展模式,以求对城中村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村民自治
城中村
现状
发展模式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村民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1]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基层民主形式,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在短短20年间改变了传统格局和治理模式,但由于短时间城市化的不彻底,这些农村原有的地缘、血缘结构未被瓦解,使之成为既不同于传统农村社区,又不同于现代城市社区的“过渡型”社区——城中村。据2002年10月31日的《南方周末》报道,西安市有417个城中村,涉及42万人;太原市有75个城中村,涉及12万人;连小小的绍兴市都有45个城中村,涉及人数将近15万人;杭州与石家庄仅市区内就分别有60个与45个都市里的村庄等等。可见,这种特殊形态的农村已经成为我国城乡转型过程中一道独特的社会景观。但纵观学术界关于“村民自治”的文章,较少有学者专门在城中村视角下谈论“村民自治”,但城中村现象日益增多,城中村问题日渐突出,显然研究城中村的村民自治有其现实和特殊意义。本文则主要论及城中村村民自治的作用,以及在现实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的基本思路。
一、城中村村民自治的现状
(一)城中村村民自治的作用
1.村民自治促进城中村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 物质文明指的是通过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2]。在城中村,物质文明集中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自治通过实现广大农民的政治民主权利,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城中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中村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阿马蒂亚·森的人为政治自由的建设性作用就能够有效地刺激经济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3]我国现行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在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经济上的自主权,而经济上的自主权引发了农民对政治自主权的诉求。村民自治权是农民经济自主权在政治领域的反映,是农民真正当家作主的体现。传统农村的村民与城中村的村民相比,前者是以种田、种地为生,而后者由于赖以生存的田、地被征作城市建设,转而以少许自留地、房屋出租为生,因此村民自治对城中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民主直选的村委会和村民委员会来保障失地村民的合法权益,化解征地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按照村民意愿对本村统一规划,对村集体自留地统一经营,壮大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湖南黎托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践行了城中村村民自治的基本功能。黎托村村委会把握城市化契机,规划建村,将争取来的454亩村留地和7个组村民自愿上交的共计324亩自留地统一交由村里规划办证,统一出租经营,村里配套投入近60万元对集约土地进行了改造提质和平整,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村民得到实惠,共同富裕的路子越走越宽,至2002年,该村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752元,完成上缴国家税收54万元。村民收入稳步提高,2002年,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843元;自2002年以来,该村年GDP经济增长率超过15%,2006年该村上缴国家利税超过10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全体村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加速致富奔小康。
2.村民自治促进城中村政治文明的广泛深入
在城中村,政治文明表现为农民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村事务的权利意识的觉醒和行为能力的提高。村民自治的实践及其成效已充分显示出对促进城中村政治文明的广泛深入的重要作用。
(1)村民自治的发展促进城中村政治大局的稳定
实行村民自治,建立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城中村新秩序,对促进城中村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今城中村正处于城乡转型的关键时期,征地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聚众闹事、集体上访、党和政府布置的工作任务难以落实等。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干部的行为,也需要加强征地补偿政策、法律制度的宣传和教育,使村干部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依政策办事的能力,使广大村民了解上面政策,懂法守法、履行义务,用法律政策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村民自治采取直接的民主方式,对于约束干部不良行为,平复村民情绪,解决村民利益矛盾和纠纷,密切干群关系和调动村民积极性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夏天,湖南黎托村在“武广”建设的拆迁工作中,因为村民不满《新试点办法》的补偿措施,曾一度聚众闹事,围攻拆迁工作人员,甚至派人进京上访,使当时的黎托村陷入一片混乱中。这时村支两委和村民委员会代表们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顶住压力,不怕困难,不怕谩骂,耐心做拆迁户工作,认真向拆迁户讲解《新试点办法》,比较其与《六十号令》旧补偿措施的优势。干部代表们实行榜样示范、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终于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实现了拆迁村民从反对新政策,到理解新政策,再到支持、拥护新政策的转变,圆满完成了“武广”项目的第一期拆迁腾地任务。
(2)村民自治的发展促进城中村“草根民主”的发展
村民自治实际上是村民对本村事务的全面参与。它拓宽了村民表达自我意愿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村民按照《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和其他自治政策的要求,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种形式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失地村民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学会了用民主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村民自治通过加强城中村各类组织建设,把独立、分散的农民个体集合在统一组织结构中,使农民个人在于基层政府的国家权威的“讨价还价”中,摆脱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同时又增强了农村社区的凝聚力,推动农村自治力量的发展[4]。尤其在当前已被大量征地的城中村,村民自治组织成为保护失地村民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
3.村民自治促进城中村精神文明的健康进步
城中村精神文明主要体现为精神生活的充实健康,村民素质的显著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村民教育的丰富多彩,整个村呈现一派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和谐奋进的良好村貌。但是在城中村中,由于村民短时间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工作方式,转而以物业出租为主的生活模式。劳动时间的骤减,闲暇时间的猛增,使得大多数村民一时间难以找到生活的支点和精神的寄托,因此麻将赌博蔚然成风、打架斗殴骇人听闻、道德滑坡日益明显、“二世祖”现象普遍存在。如若城中村问题继续演进,则不仅不能巩固城市化的发展成果,反而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城中村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必然。实践证明,村民自治对于促进城中村精神文明的健康进步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发展为享有积极、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权利,这成为加速城中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驱力。其次,村支两委和村民委员会将能否开展文明创建工作作为绩效的评定标准之一,成为推动城中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近几年来,黎托村的村民自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村民的“三自”意识逐渐增强,由村民选出的村委会和村民委员会更是反映民意、践行民意,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使黎托村被评为“湖南省文明示范村”。
4.村民自治促进城中村生态文明的稳步推进
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即实现农村的“村容整洁”。村容整洁,树立崭新形象,创造良好环境,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呼声。[5]然而许多学者笔下城中村的特征就是“脏、乱、差”:小商小贩随街叫卖,油渍污渍让本不干净的城中村显得格外脏;生活污水、垃圾乱倒乱放,使城中村成为病菌滋生的“温床”;生活基础设施差,电线、网线乱牵乱搭,给城中村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可见,塑造城中村的生态文明成为改造和治理城中村,使其彻底实现城市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村民自治,能从根本上治理城中村“脏乱差”状况,改善城中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城中村新面貌。
黎托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支持下,一方面,大力整治农村环境。黎托村发动全体党员投工投劳,号召群众共同参与,共筹资金162万元,用两年时间完成了村组道路的硬化和绿化。通过各方努力已实现了户户通电、通水、通有线的目标。另一方面,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住宅区和工业区,尤其对于安置小区更是实行高标准的规划建设,力争打造成集美化、绿化、亮化和人性化为一体的农民精品住宅区。另外,还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派专人、专组维护黎托村的环境卫生。如今的黎托村是一个宜居、宜工的美好家园。可见,村民自治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促进城中村村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还有利于促进城中村生态文明的稳定推进。
(二)村民自治在城中村实施中仍存在不足
村民自治作为党在农村基层实行的直接民主形式,对于城中村的治理和改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城中村“草根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为进一步在城中村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启示,既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这项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对黎托村及湖南多个城中村调查发现,当前村民自治在城中村的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1.民主选举过程中违规事件时有发生,难以反映民意 首先表现为村干部的产生方式,由“钦定”代替“民选”。有的乡镇领导为了“领导”轻松,希望村委成员对其“服服贴贴”,有的基层领导为了顺利实现“支书、村长一人挑”,于是在选举中违规操作,操纵村委会的选举,或事先指定人选、或暗箱操作、或篡改选举结果,以致使民主选举失去意义。其次 “贿选”现象屡见不鲜。所谓“贿选”,就是用金钱、物质或是其它利益的转让来收买选举工作人员或选民,从而获得选票或人为改变选举结果的行为。在城中村,“贿选”现象更为常见。因为大量土地征收后的高额补偿,大量集体自留地的让渡使用权而带来的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利益的驱动使选举成为一些别有用心、妄图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人绝好的机会。我们在黎托村的调查中发现:有27.78%的黎托村民表示在本村民主选举中存在“贿选”现象,有22.22%的则表示“说不清楚”。黎托村是一个“村民自治文明示范村”,然而数据表明,在这样一个民主选举较规范、严明的城中村,也存在“贿选”,可想而知,这一不规范行为在其他城中村必定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由于选举背后隐性“操作”的存在,使得本应体现民意、反映民意的民主选举披上了“皇帝的新装”。
2.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名不副实,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
在城中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两个环节的运行,一般包括两种形式的共同参与:一是以村、支两委为中心的“领导型”决策和管理;另一种是依托村民的自治组织而展开的村民自我决策和管理。然而在这两种形式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首先以村、支两委为中心的决策和管理,不走村民路线,不遵循从村民中来、到村民中去的决策、管理程序,使之成为领导团体,甚至个人的决定。如有些村委会在作某项重大决策时,既不召开村民大会,也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而是由村、支两委,甚至领导个人说了算。其次,村民的自治组织尚不健全,多是因共同兴趣、爱好而自发组成的民间文艺、活动团体,或是协调村文明创建的文明理事会等,较少有经济合作组织,或是各种行业组织等,即便有,作用也不明显。由于村民的自治组织的不健全,使得村民对本村事务的部分决策权、管理权缺失。由于城中村村、支两委决策、管理程序的不到位,村民的自治组织的不健全,使得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难以实现真正民主。
3.民主监督往往流于形式,难以体现村民当家作主
村务公开是民主监督最直接的形式,村务公开好不好是评判民主监督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可如今,城中村的村务公开往往流于形式,表现在:①村务公开内容不全面,缺乏真实性。有的村务公开的内容是经过精心筛选的,表面的事项、一般性的政策公布多,深层次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问题公开少,个别内容进行人为加工,缺乏真实性。②村务公开形式单一,大多城中村采用的方式就是在几块公布栏上张贴几张文字资料,就叫村务公开。单一的形式,无关紧要的内容,只会让村民更淡漠于本村事务,至于监督则更谈不上了。③村务公开时效性差。有的城中村村务半年公布一次,甚至几年公布一次,使村务公开失去了它本来意义和目的。④村务公开地点不合理。有的城中村有十几个行政小组,居民分散居住,并且多保留足不出户的旧习惯。村委会不顾及实际情况,仅将村务公开局限在村委会所在地周围,则人为地缩小了民主监督的范围。
民主评议同样是村民参与民主监督的途径之一。很多城中村的民主评议只是走走过场:随便找几个村民、党员投投票就完事;有的则干脆不组织村民或是村民代表对干部和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在村委会内部互评解决;有的村委会没有定期召开村民大会,向村民述职,作报告。民主评议走过场,实际上虚化了民主监督制约机制。
4.村民素质不高,民主观念不强,导致村民自治难以落到实处
列宁曾指出群众文化程度低对于发展经济、发展苏维埃民主有着不利影响。他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使广大劳动群众真正参加管理,要克服官僚主义,要真正实现工农平等,都必须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6][7]P7也就是说,如果人们的文化素质越低,其参与政治的能力就越弱,反之,如果人们的文化素质越高,其参与政治的能力就越强。当前我国城中村村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还较低。据不完全统计,黎托村中就有约80%的村民只有初中或以下文化。村民的这种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对村民自治的肤浅理解,有的村民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而让位或放弃自身的民主权利,使得贿选现象在民主选举中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文化水平不高决定了村民民主观念落后,主体意识不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较差,这必然会阻碍城中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如有的村民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村中一员,有对村中大事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管理权,有对村委会工作、村干部的行为的监督权等,而不是被动地服从村委会的命令,甚至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有些村民对政治表现冷淡,缺乏公共意识、合作意识、大局意识,这样不仅直接影响其民主政治的参与热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滋长和纵容了某些干部的官僚作风。总之,我国城中村村民较低的文化水平将日益成为制约村民自治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但要全面提高城中村村民的文化素质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城中村村民自治发展模式思考
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更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点工程。针对上述城中村村民自治实施中存在的种种不足,要加强城中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要建立“规范、务实、民主、广泛”的村民自治发展模式,推动城中村村民自治健康、稳定、深入发展。
(一)遵循民意,规范选举
民主选举是最基本的民主权利,也是村民自治的基础。能否真正实现民主选举,村民选举权利能否落到实处,则首先要规范并严格遵循村民选举的民主程序。即成立村民选举委员会,充分酝酿并确定符合民意的候选人,确保参选人数,以方便群众选举为原则,组织秘密投票和计票以及公布选举结果,加强各环节的监督工作。其次在选举工作中要明确民主选举标准。按照政治品德好,能真正为村民谋福利、办好事等的标准确定选举候选人,对于上级“钦定”对象,也要纳入此参照体系然后确定是否入围。再次,保证选民在无任何干扰情况下独立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在正式选举工作开始前,向村民宣传有关选举的法律、法规、政策,明确选举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严厉打击“贿选”现象,对于靠不正当手段拉票的候选人,应立即取消候选人资格,同时一并取消此人以后连续两届参选的资格。最后,对于新当选的村干部,要实行优胜劣汰。一个季度或是半年后组织村民大会对其工作实绩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不理想,或是很差的则直接罢免或撤换;评议结果一般的,则要接受一个阶段的考察,若政绩仍不理想,则予以罢免或撤换。
(二)落实民主,让村民明确和履行决策权和管理权
健全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是村民自治的根本,村民能否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和管理,参与程度如何,是衡量城中村村民自治是否体现民主的重要指标。要抓好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必须做到:第一,以村、支两委为中心的“领导型”管理应充分发扬民主,从村民中来,到村民中去;作任何一项重大决策时,都应首先广泛征求村民意见,通过村民大会审议通过后方能做出决定。对于村领导擅自做出的决定,村民大会有权予以更正和驳回。第二,健全村民的自治组织,建立起各种财务监督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红白理事会、各种行业组织等基于村民共同需要和利益而自我形成的自治组织。这些组织在村委会的指导和协助下,开展各种自治活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效扩大村民参与村务决策和管理的途径和范围,代表广大村民的利益和要求。
(三)强化民主监督机制,保证村民当家作主
民主监督机制是确保村民自治制度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如果没有监督和约束,村民自治就会在各种利害冲突中走形变样,难以保证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要健全和强化民主监督机制,应做到:
第一,深化村务公开,确保民主监督落到实处。首先要调整、充实村务公开的内容,做到财务、政务、事务、文件全方位的公开;增强公开内容的针对性,对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一定要公开;财务公开是重中之重,村里日常财政收支应及时详细公布,重大经济项目涉及的财务状况,应在不同进展阶段全过程公开。
其次,要丰富和创新村务公开的形式。除了设置村务公开栏以外,还可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公开;可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公开;可设立村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督促村务公开规范、及时、有效的运行;可任命各组组长为村务公开联络员,每当村里有村务要公开时,则及时将公开信息传达到每家每户等等。
再次,要增强村务公开的实效性,必须做到每月至少公开一次,遇事必公开原则,让村民第一时间了解本村动态,切实享有决策权,履行监督义务。
最后,选择合理村务公开地点。如村务公开栏应遍及城中村的每个行政小组,而不是只矗立在村委会的门口。
第二,建立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
坚持每年在村干部述职的基础上,组织村民或村民代表对村干部德、勤、能、绩四个方面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与工资待遇挂钩,并且结果中,村民意见较大,评议结果很差的干部则按照程序予以罢免撤换。
第三,加强民主监督的制度建设,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四)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增强村民民主法制观念,扩大村民自治的群众基础。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增强村民民主法制观念,是保证村民自治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必要前提。
一是要大力发展村民教育。通过村民学校,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解决村民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差的问题;培养村民的竞争意识、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和民主意识,为发展城中村基层民主培养合格的村民主体;教育和引导村民学会正确使用民主权利的方法,使他们加深对村民自治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其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是抓好干部的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民自治的干部队伍。通过开设干部培训班,派干部进大学进修等途径,提高干部的文化涵养、政治素质;提高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村委会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为促进城中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
[2]陈洪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3][4]田军.发展村民自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1 [5]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
第四篇:浅析煤炭行业现状与发展(模版)
浅析煤炭行业现状与发展
河南能源义煤公司职教中心安全培训教研室侯杰
一直以来煤炭都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非常大的比重,随着天然气和可再生新能源的发展,煤炭能源老大的地位遭到极大的挑战。
《世界能源中国展望(2013~2014)》中指出,通过回顾世界能源结构(特别是主导能源)的变迁与工业革命、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我们看到,世界正孕育着一场新“能源革命”趋势。这一趋势一方面延续人类能源结构变迁中的去碳化方向,另一方面对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消费方式和诸多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清洁化和可再生利用增强。
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在发达国家的新产业革命与变化之中,而且为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更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一种主导能源被另一种主导能源所替代的情形不同,新“能源革命”趋势提示我们,未来20-30年内人类能源发展的可能前景是:
1、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形成多能并存的局面,且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与应用,使多能利用更加清洁、高效,全球化竞争更为明显
2、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成为新“能源革命”的主角,将逐步改进生态环境,改善国家、产业和公众的利益关系;
3、各国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式必须适应新“能源革命”趋势,通过持续改革与创新,探索一条与全球大趋势和本国国情相适应的能源发展道路。
在这一国际能源大形势下,我国煤炭市场却一直呈现供需总量宽松、结构性周期性过剩的态势。煤炭需求低速增长,产能快速释放,进口大幅增加,库存持续上升,价格连续下滑,行业效益急剧下降,企业经营困难不断加大
近年来,受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节能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煤炭质量的提高、生活用能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煤炭行业过去靠透支资源和环境换取发展的经济模式,已不可持续,煤炭需求增速趋缓,煤炭市场2003-2005的风光难以再现,煤炭市场结束了“黄金十年”,进入“寒冬”。
据数据统计,2013年1-7月全国煤炭产量21.3亿吨,同比减少7800万吨,下降3.5%。分省看,有19个省区市煤炭产量出现同比下降,如内蒙古、陕西、宁
夏、黑龙江,山东、安徽、四川等主要产煤省区煤炭产量同比都出现下降。从企业来看,一些地区地方煤矿出现了大量停产、减产现象,非国有煤矿产量同比下降13.9%,但国有煤矿产量普遍增加,同期的国有煤矿产量同比增长1.1%。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煤炭市场供大于求。首要因素是美国近几年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发生了一场能源革命,改变了其能源格局。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压低了整个天然气的市场价格,价格相对低廉的天然气大量替代煤炭发电。近年来煤炭大规模投资、产能建设大幅超前的原因;既有世界经济低迷、全球煤炭供大于需、煤炭进口持续大幅增长的冲击,也有我国国内能源结构优化调整、非化石能源比重不断提升的影响;既有国家推动节能减排、治理大气污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国家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煤炭运输供应能力大幅提升的原因。
2013年全国原煤产量将达到约37亿吨,产能将达42.2亿吨,产能利用率87.7%。2013年煤炭进口超过3亿吨。进口煤对国内煤炭市场的冲击可见一斑。虽然零关税势必会引发国外煤炭出口中国的热情,但不能回避的是中国煤炭需求的增速却在下降。预计2014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增长在3%左右,消费需求增速的锐减,国外煤价已达均衡价格,外煤趋稳有望缓解进口煤压力,但煤炭社会库存仍较大,整体仍在去库存中。
2013以来,“雾霾”袭扰全国。华北、东北、华中、长三角等地区频频中“霾伏”。据了解,截止到12中旬,我国今年累计平均雾霾天数已达52年之最。前段时间,一份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煤炭燃烧排放出的大气污染物是整个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最大根源,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供应结构对京津冀地区的PM2.5污染影响巨大。而在此前,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燃煤消耗是长三角地区雾霾的主要成因。为治理空气污染,发改委不断要求各能源企业努力减少煤炭用量,增加使用天然气、光伏和风电等清洁能源。国务院也在9月公布了史上最严厉的空气污染防治计划。计划提出,到2017年,将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由目前的70%降至65%,使全国城市的可吸入颗粒浓度减少10%,京津冀地区减少25%。为此,预计北京、天津、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和南部地区建设新的火力发电站将被强制叫停。与此同时,随着更多的高效发电技术将被应用,老旧、小型、低效和高污染发电厂的淘汰,将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耗。
虽然从目前来看,煤炭形势仍不容乐观,煤炭寒冬仍将继续,但从长远来看,也不能对煤炭发展失去信心。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未来整体能源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之后,中国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大城市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工业化也随之进入了一个较高级阶段。未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更加协调发展,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一个较快增长势头,能源需求总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很长时间内难以改变,随着能源需求总量增长,煤炭也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短期内,煤炭、石油、天然气仍将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继续增长,作为能源基础的煤炭也必然会有一定增长空间。
2013年1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意见》强调,要有效整合资源,加快行业兼并整合步伐,促进煤炭集约化生产。神华集团重组国网能源,河南煤化重组义马煤业,皖能电力、巴蜀电力,陕西榆林能源集团等煤企纷纷重组成立。目前中国煤炭行业前10家公司产量占比40%,消费增速也逐步开始下台阶,与美国90年代初期非常类似。初步预计,2014年开始至“十三五”阶段,国内煤炭行业大规模并购可能逐步展开。同时,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实施,政策的推动将使包括山西、陕西、山东、贵州等在内的多个产煤大省在兼并重组方面都将提速。与此同时,煤炭企业的并购重组、产业升级,也将为煤炭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兼并重组机遇期的到来,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趋势将延续,在资金、管理、销售等诸多方面具备优势的煤炭龙头企业与落后小煤企之间两极分化的产业格局也将持续数年时间。
煤炭暴利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面对现实,煤企不得不开始转变经营思路,改变单一的煤炭生产经营模式,逐渐向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等领域扩张,以兼并重组的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煤炭深加工向产业链的下游产品发展,也是煤企提高整体效益的出路之一。
第五篇:农村教师现状与发展(模版)
农村小学教师现状与发展
酉阳县兴隆镇土坪明德小学 黄杰
我是一名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2004年从大学后就毕业义无反顾的走上了教书育人这个职业。如今在教育第一线工作已差不多十年有余。我对农村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而对于农村来说,教育是广大农村孩子走出大山最好的途径。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看作一家人的希望,这其实无形中就给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不得不说,我们广大农村教师是幸苦的,崇高无上的职业在带给我们无限荣誉的时候,也深深的透露出我们农村教师的不足与心酸。
工作以来,我一直在比较偏僻的农村小学任教,对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十分了解。具体现状如下:
一、我们广大农村教师队伍机构机制不合理.1.在我所工作过的几个乡镇来看,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农村教师老龄化对农村小学教育影响很大。以我校教师为例,年龄大的教师大多是90年代民办教师转正,有极其少的教师是顶替父母任教。都没有受过专业的知识培训,大多凭借自学知识开展教育工作。习惯“传统式教学”“方言任教”。,难以接受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教学水平难以提高,面对当前教育的不断改革,他们往往是力不从心。
2.老教师在体力与精力上都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我校有一位年事已高的教师,因年龄偏大,视力下降,备课都十分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提高原本就落后的农村教育呢? 3.老教师参与工作的热情不高。
“各种培训、各种活动是你们年轻人的事,我们再过几年就退休了,没有必要参加。”虽说年龄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但所有教师抱着这样的心态,要想发展教育就更为艰难。
4、在知识方面,农村小学教师与城区相比,教学设备欠缺、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能力偏差,大多数都没有通过正规学习。在农村小学每个学校都还有代课教师,对于外行看来,教书是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却不知除了教学生“1+1=2”之外,我们要教给孩子的还有很多很多。所以部分家长,宁可出高价让孩子到城区去读书,也不愿意让孩子在农村小学受教育。
5、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在落后的农村,为了激起教师工作的热情,都制定了奖惩制度,以我镇为例,每学期期末学生成绩决定教师的去留。平均分在镇后三名的教师,会分到边远的学校任教,成绩优秀的教师就“升迁”.形成了教育越来越落后的地方更落后的趋势。这就是为什么农村小学与城区小学,在教学质量上相差甚远的原因之一。
二、教师队伍新鲜血液补充不足。
我镇几年来,小学教师不断减员,(包括离退休、生病不能上班、调离、转行等)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环境相对城区条件较差,不断减员的同时,却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使整个农村教育陷入了困境。
三、教师负担过重,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各方面压力。
我镇严格按照师生比1:25配置教师的。这出现了村完小,教师包办任教,无论任何科目都有一位教师担任,并担任该班班主任。学生每天面对一个面孔,老师面对同一群孩子。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视觉上都感到疲劳。如此一来,教师应付教学力不从心,更不谈不上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了。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多么神圣的职业,却不知教师难当,当好老师更难,当新时期的好老师,更是难上加难。家长们把孩子送进校门,学生“成龙成凤”决定教师的好坏。而在落后的农村开展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我们酉阳县兴隆镇是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地方,这里的人主要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孩子基本上就是由家中老人在看管。学生的基础知识很差,老师把不准学生的脉,教学质量得不到明显提高。
有记者曾这样形容我们中国的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几匹瘦骨嶙峋的马拉着乡村教育的车子,吃力地行驶在曲曲折折的乡村小道上。尽管吃力,但乡村教育的车子仍在向前行驶,尽管瘦骨嶙峋,但这些马儿仍倔强地撑起乡村教育的蓝天。这里,那些瘦骨嶙峋的马儿,无疑是乡村教师最真实的写照!
四、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
目前小学教师很不配套,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自2002年以来,我中小所在地学校三年级以上都要求必须开设英语,而当时只有一名经过短训的英语教师,对于间隔10多年都未说英语的小学教师,仅仅通过短训,这又能有怎样的效果呢?至目前为止新分配来的特岗教师(英语专业的)只能满足中小所在地学校英语教学的要求。完小、教学点英语教师仍然不足。
在小学教师中,还流传有这样一句话:“农村教师是根草,地位低来工资少。”由于农村小学学校经费来源单一,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广大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他们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回报相比城区学校教师却少得可怜,除工资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从工作生活条件来看,县直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中学好于小学,乡镇小学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基本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广大农村小学教师感觉极不公平。
面对农村如此的不足现状,我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合理考虑农村教师编制。
在核定编制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
较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①打破“铁饭碗”的思想,对教学中滥竽充数的教师要彻底清退。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聘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待岗和降级处理,以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③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到边远穷乡支教,支教要落到实处,不能走过场。④教师设立岗位制,如管理岗位、任教岗位、后勤岗位等,让现有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⑤将农村教师的退休年龄提前,动员年龄偏大的教师提前退休,然后招聘一批实力派的大专毕业生来充实农村教师队伍。
3、教育投入落实到位。
政府应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达到真正的公平教育,使年轻教师留在农村安心从教。
4、加强农村教师专业培训。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应以“一德三新”为重点,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培训” 工程,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改变小学教师“万金油”,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的现状,使农村小学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总之,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而繁琐的工作,这需要社会、人民、教师、乃至学生的共同协作和努力,作为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更应该要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让我们一起加油,为农村的教
育奉献我们的青春、奉献我们的热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