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政府行政决策的现状与机制初探
乡镇政府行政决策的现状与机制初探
周 伟
摘 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建全依法决策机制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乡镇政府作为我国国家政权的最基层组织,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乡镇政府的决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乡镇情况千差万别,如何正确认识当前乡镇政府行政决策行为的特点,探索乡镇政府重大决策合法程序和科学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建立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机制,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关键词:乡镇政府;决策行为;现状;机制。
一、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议》指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是国家政权建设的基础。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国家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是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目前我国在中央、地方、基层这三个不同的决策层次上,乡镇基层政府都处在农村改革的最前哨,具有相当好的信息优势。乡镇基层政府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党和国家在农村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主力军;乡镇基层政府的决策是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可以把决策的制定者、决策方案的选择者、决策实施效果的评价者、决策的最终受益者高度统一起来,是推进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性环节和重要突破口。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乡镇基层政府看作是上级的“传声筒”、“收发站”、“减压器”,而忽视其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应该拥有也必须拥有独立决策和自主决断的权力、地位和作用。久而久之,有不少乡镇领导干部“一般喜欢‘硬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认为这才是实在的东西,而轻视‘软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认为那是虚无缥缈、可有可无的东西”。贯彻落实党的 1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抓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就是应当如何完善乡镇基层政府的科学决策机制。
二、乡镇政府行政决策的现状和特点
现代我国的乡镇基层政权是一个既包括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人民政府,还包括农村的基层组织和共青团、妇女、民兵等群众性团体组织的非常正规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系统。乡镇基层政府不仅要具备县市以上的政府组织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如政治权威性、社会服务性、法制性等,还应具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如综合性、直接性、执行性、务实性等。目前看来,我国乡镇一级政府现在基本处于一种权力小、责任大、功能弱、效率低、工作任务重的被动施政状态。事实上,“乡镇政府的行政决策主要是针对农村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所做出的政策选择,其政策作用的范围具有区域性,其政策作用的对象具有特定性,其政策作用的时间具有限时性”,因此“怎样分工,怎样实施民生项目,怎样服务群众”是乡镇政府合理决策、落实责任、考核绩效的三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特别是全国各地农村的区域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条件、传统民族特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千差万别,乡镇基层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农村公共政策时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变通性,而决不能太死板的套用模式。但是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下死命令”的现象十分普遍,经常是县市两级政府长年牵着乡镇的鼻子转,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乡镇基层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所以说,目前我国乡镇一级政府的决策水平总体上处于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其行政决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乡镇政府决策主体具有多元性和主导性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全国乡镇政府机构和人员迅速膨胀,乡镇党、政、班子逐步演化成了党委、人大、政府、纪律检查委员会、人民武装部等五套班子。此外,还有乡镇共青团、妇女联合会、“七所八站”和内设党政和信访、经济和社会事务、安全稳定民政和劳动保障等4个办公室等。这样就形成了众多的群体性利益团体和多元性的决策主体。显然,这些决策主体在乡镇实际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尽不相同,但是在以乡镇党委为核心的党政一体化运作的权力结构中,乡镇党委书记成了主导性的力量。从表面看来,只要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时,都会通过乡镇党员大会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进行讨 2
论、决定,然后由乡镇党委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只要涉及村庄内部的重大决策事项时,必须通过全体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然后由村民委员会负责具体落实;只要涉及乡镇部门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时,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共同协商讨论、决定,然后由乡镇各个部门分头抓落实。然而实际中,乡镇所有的重大决策事项都是由乡镇党政班子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的,这种“班子决策”往往让许多乡镇党委书记只凭个人的想法盲目决策,一味地按自己的想法盲目的分配工作任务。这种决策大体可以概括为:“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和“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
(二)乡镇政府决策内容具有综合性和无序性
目前,我国乡镇工作的内容涉及农村环境、社会经济、传统文化等各个领域,既有党务工作、人大工作、政府工作、民兵工作等基层行政事务,又有农业、商业、交通运输等农村经济管理事务,还有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土地管理、村镇建设等基层社会事务,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等等诸多方面。这样就使乡镇政府的决策内容具有综合性、多中心性、繁杂性、随机性和无序性等等特征。特别是每当上级政府的“中心任务”突然发生了变化,乡镇政府的工作重心和决策重点也会跟着发生变化,结果是乡镇工作的正常秩序全被打乱。在这样一种工作环境下,乡镇基层政府根本做不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三)乡镇政府决策制定和实施具有不确定性和政治风险性
从本质上说,本辖区的农民群众是乡镇基层政府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组织和带领当地农民群众办好自己的事情是乡镇工作的全部内涵。乡镇领导必须牢固树立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观念,必须从经济上充分去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从政治上去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在实际工作的时候,乡镇领导想要真正做到在任期间就为一方造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我国目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高度集权式的“压力型”体制,上级对下级的政绩评价还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人为性,使得许多乡镇领导在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问题上,往往会迎合上级某些领导的个人想法,而顾及不到当地农民群众的利益得失;另一方面,乡镇基层政府的“事权”与“财权”非常不相匹配,没 3
有为当地农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经济实力。
(四)乡镇政府决策监督具有封闭性和滞后性
我国目前农村政治结构是“乡政”与“村治”一体化体制,村庄内部里面发生的事情,能解决的就内部消化,不能解决的就上报乡镇政府解决,乡镇里发生的事情,如果与村级组织有关就开大会一起讨论解决,如果乡镇不能解决就上报县政府,二者之间责任分明,互相协调共同配合解决好每件事情。上级组织对乡镇政府的监督,基本上不会过多干预,乡镇政府基本处于一种“架空”的状态。实际中,到现在为止乡镇一级政府都没有彻底摆脱过去人民公社体制的影响,“它具体表现在处理乡村的关系问题上,仍习惯于采取行政措施直接指挥和控制,而不善于运用各种杠杆和利益导向实行间接的弹性控制”。所以,乡镇基层政府的决策过程仍然具有封闭性,对其决策实施效果的监督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往往一错再错,矛盾长期积累,事后进行监督时却又积重难返。
三、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科学决策
我国改革和完善政府科学决策机制需要解决的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实现“两个转变”:即从过去的“以经验决策”转变到了现在的“用科学决策”的正轨上来,从以前的“少数人为大多数人决策”转变到“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的正轨上来,切实做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同时也是我们党提出的加快推进政府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最深刻的政治背景与现实根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政府的纵向权力调整,从一开始就蕴涵着“行政性分权”与“经济性分权”的矛盾和对立,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划分不规范,导致中央、地方、基层这几个不同层次的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尽管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 “中央、地方、基层的情况不同,对全国性、地方性、基层单位的内部重大问题决策,应该分别在国家、地方和基层这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展开。党中央就应该对内政、外交、经济、国防等各个方面的重大问题提出决策;省、市、县地方党委应该在执行中央路线和保证全国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对地方性的重大问题提出决策;只要是下面能办的事情,都应该由下面去决定和执行,这是一个总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严格有序的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还没有完善的决策支 4
持、咨询、评价、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到目前为止,还有些领导人仍然凭经验拍板决策的做法司空见惯。决策的科学性无法检验,决策的失误不能及时有效的制止,决策出了问题很难及时纠正,等到出现了大问题,才着手去修复漏洞,这时已经悔之晚矣。这种个人主义决策的情况,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完善,也无法健全,我们的经济也得不到到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我们要进行的体制改革,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解决当前这个问题”。
因此,我国现阶段要推进科学化、民主化决策,就必须注重实效,必须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办得到的办得好的事情做起,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决策机关在重大问题决策上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馈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以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一)建立民主决策的权责制度
所谓权责制。是针对特定的、事先界定的成果,对你自己和周遭的人所做的承诺和应尽的义务。权责制是组织职权关系的框架结构,也是组织成员特别是高层决策者对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的责任。
1、民主选举制度
民主决策主体的权力来源于哪里?他的负责对象是谁?乡镇政府民主决策的主体必须由民主选举产生。民主决策的主体则是乡镇政府组成员:乡(镇)长、副乡(镇)长。依照我国的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选举乡(镇)长、副乡(镇)长的职权,候选人由上级党委推荐。直接选举反映了选民的直接参与程度。“所谓民主最初指的就是直接民主”,不断扩大选民直接参与程度的过程,也就是民主不断完善、成熟的发展过程。由于我国乡镇政府组成人员的候选人由上级党委推荐。而有些地方存在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问题,当选者容易产生感恩思想,在决策程中往往对上负责。不注意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加之个别地方在用人问题上存在着不正之风。出现“跑官要官”现象,这样的人一旦当选。决策的出发点不是“为民”,而是“为己”。热衷于树立个人政绩的“形象工程”,甚至欺下媚上,严重的还出现贪污受贿现象。选举乡镇政府组成人员的民主取向,当选者不仅对同级人代会和上级 5
政府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同时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不是对个人或少数人负责,他们在决策中具有较强的民主和服务意识,因此,他们首先必须由民主选举产生。
2.乡镇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的责任制
责任是对应于权力、针对后果而言的。政府重大事项的范围理解尽管表述不一致。但内涵基本上是相同的,如有的将重大事项规定为“重大问题、重要干部、重要项目、大额资金”;有的则概括为全局性、公众性的重大事项;乡镇政府重大事项决策责任制体系可以由以下三项制度构成:
(1)乡镇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的评估制度。乡镇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的评估制度是指依据是决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方案执行的效果,对决策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的制度规定。评估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方案的执行情况评估和方案实施结果的评估。
(2)乡镇政府重大事项决策失误的追究制度。所谓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就是由于错误决策导致经济、政治、社会、道义等诸方面的不良后果。决策者必须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行政、道义的责任。并依据相关法规给予应得的处理。为了约束和规范决策者的行为,对决策者的追究必须形成制度,制定相关的法规。因决策失误追究制度是一种完全的责任制,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它不仅适应于企业事业单位,也适应于政府部门。乡镇政府重大事项决策失误的追究制度强化了政府的责任,这种责任更多地表现为法律责任,即由法律明文规定、由国家授权的机关依法进行追究的责任。
(3)乡镇政府重大事项决策失误主体的引咎辞职制度。政治学上之所以创造引咎辞职制度,是要求负责领导的官员.对自己或属下所犯的错误或过失,在职责和道德上承担责任。因此。引咎辞职制度是指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决策者,在其直接管辖的职权范围内,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决策发生了重大失误或者造成了严重后果,主动辞去现任职务行为的制度规定。显然,这种制度是建立在政府决策者的责任、行政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者在重大决策中出现了失误.或引起公众的强烈不满.在尚未触及法律的情况下.可以实行严格的行政伦理道德上公开承认错误或引咎辞职.倘若其本人不愿这样做.则罢免或撤消其职务,并制定出相应的法规制度。
(二)政务公开制度
政务公开是民主决策的基础。“没有公开性而来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政务公开被认为是行政情报(信息)公开,人民具有知情权。政务公开是对决策主体的制约。使决策出发点能尊重和服从民意。政务公开的内容除涉及党和国家机密外.凡是人民群众关心的政策法规、重大决策事项、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财政财务收支、组织人事,以及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应该公开。”阳光政府”的信息公开.除了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并经法定程序得到豁免的公共信息。都要公之于众。只有决策信息透明,才能把政府和政府官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推行乡镇政务公开,增强了权力运行的公开性,减少了权力运行的随意性.有效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暗箱操作”问题,确保了权力运行的规范性.维护了权力运行的严肃性。政务公开使决策的民主化有了基本保证,同时有效地防止了腐败。
(三)乡镇政府的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作为我党最先进的领导制度、根本的组织原则,完全适用于民主决策。党在全国执政以后,把这种制度运用于政权建设。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就表明:民主集中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适用于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国家机构。乡镇政府实行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决策的根本制度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在乡镇政府建立民主集中制要完善两种具体制度:
1.乡镇长负责制与集体领导相结合的制度。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运用。集体领导就是在党的领导工作中。凡是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事,重大工作任务的部署,干部的重要任免、调动和处理,群众利益的重要问题。以及上级领导机关规定应由党委集体决定的问题。必须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不得由个人或少数人专断。实现行政首长负责制并不排斥集体领导。乡镇政府实行集体领导,这是由于乡镇长个人的智慧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乡镇领导工作又具有极其复杂性所决定的。在乡镇政府的领导工作中。乡镇长负责制与集体领导相结合.就能保证集体决策的有效性。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有严格的责任制。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党政的分工与合作制度。搞好党政的分工与合作是实现民主集中制的重要保证。通过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以及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处理党政关系上。既要避免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又要防止出现党政完全分离,或在政府领导工作中否认党的领导的现象,努力搞好党政的分工与合作。
四、健全监督保障体系,规范政府决策行为
决策的法治化指的是依法决策。即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制度进行决策。决策的法治化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民主化和制度化的保障,这是因为,民主决策需要使民主法律化和制度化。行政首长才有可能依法定民主决策程序进行决策。充分听取专家和群众意见,才有可能依法定民主集中制等制度实行集体领导。最后行使决策权,这是民主决策的程序。
(一)建立民主决策的法律保障体系。建立、完善民主决策的法律体系。规范政府的决策行为,是乡镇政府依法进行民主决策的保障。以《宪法》为根本大法,以《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组织法》为基本法律。在其指导下制订的有关乡镇政府民主决策的专门法规、制度体系。构成了乡镇政府民主决策的法律保障体系。
(二)依法进行民主决策。依法进行民主决策是乡镇政府民主决策法治化的又一重要方面。宪法以及组织法及有关民主决策的法规、制度体系,为乡镇政府依法进行民主决策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乡镇政府民主决策法治化的核心是严格依法决策,(三)建立决策监督机制。乡镇政府行政决策必须从过程人手,把决策前的调查提案、决策中参与审查、决策后的评议督导结合起来,加强监督主体的力度,提升监督法制化水平,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比如:强化人大审议和追究机制、推行行政决策民主评议机制、完善行政决策法律监督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
[2]万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A】.万里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钱振明.乡镇行政系统的运行机制及其优化【J】.中国行政管理,2000(12)[4]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农业财政的终结【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5]李光明乡镇政府决策的主要特点及对策分析【J】.理论前沿,2003(8)[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陈吉元.中国农村社会变迁(1949—1989)【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8]BRUCE KLATT等著,朱道凯译:《权责制领导》【M】,脸谱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9]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5页[10]于租尧:论“决策失误追究制度”【J】,《北京日报》1999.11.03 [11]高秦伟:架构政府责任体系的理论探讨,《行政与法》2002.1,第14页 [12]黄德林:“政务公开”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00.1,第375页 [13] 庄锡福,连朝税反腐败的机制构建【D】.科学社会主义,2004(4)
第二篇:决策机制制度
决策机制制度
“三重一大”制度是指医院的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作出决定的制度。“三重一大”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健全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实现领导干部决策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结合医院实际,经研究,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三重一大”决策事项
(一)重大事项决策
1、医院的办院方针、指导思想,医院和科室规划、人才培养目标。
2、医院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医疗、科研、行政、基建、后勤管理等重大事项。
3、科室岗位设置、调整及人员编制。
4、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及废除。
5、财务预算、进人计划、医疗设备及固定资产采购计划。
6、涉及职工福利的重大事项和有关办法。
7、重大问题及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决策。
8、其他应当提交讨论的重要问题。
(二)重要人事任免
1、全院各科室正、副主任、重点岗位管理人员的调整、聘用等。
2、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聘用。
(三)重大项目安排
1、医院发展和基本建设规划;
2、合同标的50万及以上的基建、安装工程项目;
3、物资材料、固定资产(含医疗设备及一次性医疗用品)标的单价30万元及以上的采购项目。
4、其他重要项目安排。
(四)大额资金使用
1、医院每年经费的预算、决算;
2、融资项目、融资规模和偿还计划;
3、一次性投入在5000元及以上的资金支出。
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
根据工作需要,充分做好“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的准备,严格按照会前酝酿决策、会中集体决策及会后执行决策三个阶段进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
(一)酝酿决策阶段
1、充分征求意见。“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前,应认真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对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应充分听取相关科室及职工、群众的意见,扩大职工、群众参与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应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涉及稳定方面的重大决策还应进行稳定风险评估;涉及其他科室的要主动征求见,并形成可行性方案一并提交会议讨论。
2、适当进行酝酿。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前,班子成员可通过适当形式进行酝酿,但不得作出决定或影响集体决策。内容涉及多个部门的,应事先做好沟通协调;未协调或经协调仍存在较大分歧的,不得提交医院领导班子会议讨论。
3、按照程序提议。提请医院领导班子会议决策的“三重一大”事项,需经分管领导同意后,报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确定。除遇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外,不得临时动议。
4、做好相关准备。除必须保密内容外,承办科室应在会议召开前向医院办公室提交议题,并将会议材料提前送达参会人员,保证其及时了解相关情况。
(二)集体决策阶段
1、保证出席人数。会议由医院主要领导召集并主持,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领导班子成员到会方能举行。讨论干部人事问题,应有三分之二以上领导班子成员出席,方能召开会议。
2、充分发表意见。审议“三重一大”事项,应由承办科室汇报情况、分管领导作出说明,其他班子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对不同意见认真讨论,医院主要领导集中多数人的意见后,作总结性发言。
3、逐项作出决策。会议决定多个“三重一大”事项时,应采用口头、举手、无记名或记名投票等方式逐项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方可形成决定。对意见分歧较大或发现有重大问题尚不清楚的,应暂缓决策,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后再作决定;特殊情况下,可将争议情况报告上级组织,请求裁决。
(三)决策执行阶段
1、分工组织落实。经医院领导班子决策的“三重一大”事项,应由班子成员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遇有职责分工交叉的,应明确一名班子成员牵头。在落实决策过程中,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应当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2、严格执行决策。医院班子成员不得擅自改变集体决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也可以向上级报告,但不得公开发表违背集体决定的意见,不得在行动上违背集体决定。
在推进工作过程中,需要改变领导班子已经作出的决策或出现新的需要集体决策事项的,应按规定程序重新决策。紧急突发事件未经集体研究先行处置的,主要领导干部事后应及时向班子成员通报,并有书面记录。
3、加强督查反馈。对院长办公会议决定的“三重一大”事项的执行情况,由医院办公室负责督办检查,并及时向院领导班子及其主要领导报告。在事项实施过程中,承办科室、主管领导应及时向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反馈实施情况及结果,并认真评判决策执行的效果,对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决策,应及时分析原因,提出调整决策意见,报班子集体决策。
三、“三重一大”决策有关要求
1、“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列入领导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范围。除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外,“三重一大”事项应由领导班子以会议形式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代替集体决策。
2、集体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实事求是原则:必须尊重客观,符合实际,有利于医院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二是合法原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三是保密原则:对未通过和有限定范围的,不得擅自传播。
3、集体决策的会议形式:集体决策的会议形式有党支部委员会、院长办公会等形式。支部委员会讨论决定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院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医院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医疗、教学、科研、行政、基建、财务、人事、后勤管理等重大事项。
4、参与议事人员范围:召开相应会议,院长办公会参加人员为院长、副院长,会议可根据需要分别请其他有关人员列席会议。
5、会议记录要求。医院长办公会由院办室指定专人负责记录。记录人员要对决策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的发言内容、表决意见等如实记录,同时整理会议纪要,会议记录及会议纪要存档备查。
四、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
l、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应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并将执行情况列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领导干部述职的重要内容。
2、医院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情况,应列为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情况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3、职代会和全体职工有权监督“三重一大”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有权向各级党组织和上级部门反映意见。
4、凡属下列情况,要追究有关责任者的责任:
(1)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三重一大”制度决策程序,不执行或擅自改变集体决定的;
(2)未经集体讨论而由个人决策、事后应通报而不通报的;(3)未向领导班子提供真实情况而造成决策失误的;
(4)执行决策时发现可能造成损失,能够挽回而不采取措施挽回的;(5)其他违反本规定的情节。
5、责任追究应当依据职责范围,明确集体责任、个人责任或直接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责任。
6、对不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责任人,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直至警告处分;对不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并给医院造成损失和严重政治影响的责任人,根据事实、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三篇:议事决策机制
邛崃市新农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党支部
议事决策制度
一、党支部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如遇重要情况可随时召开,支部会议由书记召集主持。
二、党支部会议的议题由书记确定,会议召开的时间、议题,一般应在会议召开两天前通知到各委员,会议有关材料一般应同时送达,凡未列入会议议题的不研究讨论,不搞临时性动议。
三、党支部会议事范围:
1、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保证上级政府指示的贯彻实施;
2、对单位改革和中心任务的发展、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作出决策;
3、研究分析班子成员的思想作风建设情况和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决定党的组织、宣传、纪律检查、统一战线以及群团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4、讨论决定考核、奖惩、调动等工作。
四、党支部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委员到会方能举行。委员因故不能参加会议,应在会前请假,其意见可用书面形式表达。根据工作需要,支部会议主持人可确定有关人员列席。
五、党支部会议进行表决时,赞成票超过应到会委员人数的半数为通过,未到会委员的书面意见不能计入票数。会议决定每个事项的,应逐项表决,表决可根据讨论事项的不同内容,分别采取口头、举手、无记名投票或记名投票方式。
六、党支部会议应有专人记录,并将记录存档作为依据。
七、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来不及召开党支部会的,书记、委员可临机处置,事后应及时向党支部会报告。
八、党支部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实行民主、科学的决策。
九、党支部会作出的决策,由党支部成员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决策实施中,应加强督促检查和信息反馈。对决策进行重大调整或变更,由党支部会决定。
第四篇:健全行政决策权监督制约机制
健全行政决策权监督制约机制
作者:作者:林春亮 时间:2010-06-17 浏览次数:2388 次
摘要:行政决策权是政府公共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决策失误和行政决策腐败交叉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更为严重。加强对行政决策权的制约和监督,才能保证权力正确行使。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行政决策权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而提出健全行政决策权监督制约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决策权;监督制约机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5-0047-03
一、加强对我国行政决策权监督的重要性
1.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需要
中共中央颁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切实把防治腐败的要求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行政决策制度体系是正确行使行政决策职能,作出科学决策的组织保证。对行政决策权力结构进行合理定位和配置,尤其是对直接管理人、财、物的重要部门中那些过于集中的权力进行适当分解,形成既有利于开展工作又有利于权力相互制衡和有效制约的结构体系,避免权力集中于个别部门和少数人手中,能够有效解决某些方面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督以及执行不力等问题。从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看,对决策环节的监督,即对决策权的监督是基础性的,关键性的。这一环节的监督缺位,容易使决策者被监督的意识丧失,群众观念淡化,一旦“失控”往往后果严重。因此,对决策权的监督显得极为重要。[1]
2.加强政府内部监控的需要
政府内部监控,是一种重要的政府自我约束机制,其基本构成是内部制衡和内部监督。内部制衡,即通过严密科学的设计,使政府职能活动适当分解,将各种业务的权责明确分归不同部门的人员,并制定相应程序使之能“自动”相互牵制;内部监督,即政府内部特设专门机关或专门人员,依法按章检查考核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并纠举、惩戒违法失职机关或工作人员。[2]建立健全政府内部监控,形成各部门对行政决策权监督的整体合力。将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行政决策权置于相互监督之中,从根本上遏制行政决策权滥用和行政决策权腐败等问题的发生。及时修正决策和决策执行过程中的误差,是政府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的当务之急。
3.大部制改革“三分”行政权的需要
“大部门体制”是指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适度分离,将职能相近的部门加以整合,形成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决策权具体表现为规则制定权、规划制定权、标准制定权、政策制定权等方面。决策权统一,是规则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所不可缺少的。因此,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有利于避免部门分割,是提高政府整体效能、充分整合与利用各种政务资源、建设整体型政府所必须的。而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适度分离,使它们之间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关系,促进执行部门对决策部门负责,是大部门体制建设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加强对行政决策权监督的有效手段。
二、行政决策权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1.行政决策权限划分不明确,制约决策权力的机构和制度不完善
首先表现为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决策权限划分不明。到底哪些政策应由政府制定,哪些政策应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目前我们没有明确的界线,往往导致政府部门越权决策。其次表现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不明,同级政府不同行政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划分不明,导致了不同部门在有利可图时争权越权、有责无利时推诿扯皮,且不利于对政府决策权力的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而且,无论是从政府外部(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还是在政府内部,我们对政府机关决策权力的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机构和制度都不完善,制约力度较弱。[3]
2.行政领导的意志左右决策制定,缺乏对其权力行使的有效监督
行政领导的意志,特别是“一把手”的意志经常会左右决策的最终制定。“一把手”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和全局工作中,处于关键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负有全面责任。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技术、新理论、新问题、新思路、新情况对各级领导的行政决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在各级行政领导决策中表现出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非常普遍。导致在决策过程中政府职责不明,滥用权力,包办了不该办的事;官员好大喜功,只对上级负责,缺乏下级的监督,搞政绩工程、样板工程以期博得上级领导的赏识,得以晋升;官员素质不高,有长官意志,官僚作风,下级也唯上所好,指鹿为马;决策目标出现偏差,个人的财产权、发展权、选择不同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合法权利得不到保护和尊重 鸦决策权力过于集中,正确的决策信息不能准确迅速地传递给决策人。[4]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行政管理体制赋予行政决策者过分集中的权力,行政权力没有合理划分,又得不到有效制约。层级权责不清或不明。目前,不少行政主管仍然是集政策制定权、资源分配权、行政管理权、行业监管权于一身,没有合理分解;而且“谋”、“断”不分,决策者既能决策,又能执行,还能监督,必然导致权力滥用。[5]
3.依法依规进行行政决策和责任追究尚未完全到位
有关行政决策的规则、程序虽然已经制定,但在某些地方或某些时候成为形式。各项行政决策是否依法进行,大多只有行政决策者知道。行政决策必须接受监督与实行责任追究,是决策法制化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的行政决策监督机制还很不健全,特别是缺乏有效的行政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一方面表现为决策、执行与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另一方面表现在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决策后评价机制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还比较欠缺。事前制衡、事中监督与事后追究的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漏。由此,容易导致行政决策者的责任心不强;对于行政决策失误,往往以“交学费”为由了结,难以依法追究决策者的法律责任。其原因,主要是法治意识还不够强,立法相对滞后,一些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6]
4.政府内部专门监督机关缺乏强而有力的监督
各级行政监察机关及其派出机构是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主体。当前我国行政监察机构法律地位低下,既没有权威性,又缺乏独立性,与行政监察的使命不相符合,致使依法行使监察权时“荆棘丛生”。此外行政监察机关的监察职能弱化,行政监察决定执行刚性不足,导致缺乏应有的监察力度。行政监察机关实际上只履行了受理申诉、举报的职责,而对执行法律、政策、政令的监督检查却乏力。对不执行、不正确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决定、命令的人或事很少查处,也很少就此类问题提出监察建议,更少就此类问题作出监察决定和给予行政处分。如此一来,极易导致行政监察职能弱化。[7]
三、完善我国行政决策监督制约机制的对策
1.构建国家廉政体系,遏制行政决策权滥用
国家廉政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建立的、旨在能够长期预防腐败、实现廉洁政治的体系结构。目前我国许多的腐败犯罪现象的滋生蔓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一把手”权力的有效监督所造成的。特别是在一些工程基建、材料采购、重大人事调动等问题上,“一把手”以其拥有的决策权力贪赃枉法,致使权力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建立国家廉政体系是最有效的反腐败改革计划,也是制约行政决策权力的必要手段。要调整预防腐败政策,建立健全预防性腐败机构;制定公职人员行为守则,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制度及相关措施;完善公共管理制度,透明公共采购和公共财政管理;加强对私营部门的经济监督和管理;加强洗钱犯罪的预防措施等来遏制行政决策权滥用。[8]
2.通过实现行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协调以加强对行政决策权的监督
“大部门体制”改革就是要实现一种“大职能、宽领域”的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体制,有效避免职能交叉,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内部协调,提高社会经济生活的统筹安排能力。同时,“大部门体制”更加明确了政府责任与行政责任,有利于建立责任政府。实现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监督权的合理分工与配合,明确划分不同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力,是权力体系科学化并达到最佳绩效目标的重要基础。如果不能实现合理的分工与配合,不仅难以保证行政决策的有效运行,而且直接影响对行政决策权监督制约的开展。实践中,行政决策权和执行权多有重叠,而监督权又与决策权、执行权难以明确区分,不仅直接影响工作效率,而且使得正常有效的行政决策权力监督制约工作困难重重。因此,要从科学分析出发,根据不同行政决策权主体的定位确定其职能角色,正确处理分工合作关系,建立“谋”、“断”既相分离又相联系的行政决策机制,为行政决策权监督制约机制的建立奠定合理基础。[9]
3.充分发挥专门监督机关作用,建立政府内部决策监督机制
一要强化管理教育,大力提高行政监察干部素质,提高对行政决策的认识。各级政府及监察机关都应从监察工作实际需要出发,通过严格管理专门培训、参加办案实践锻炼,定期考核评比奖优罚劣,不断充实高素质人才和淘汰庸劣人才等多种方式,加速监察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二要实行行政监察垂直领导体制,确保行政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将行政监察机构在行政系统中单独设置,使监察机关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强化内部垂直领导。在监督体制上,实行分级监督的原则:由各级监察机关对相应的行政机关进行监察,同时上级监察机关可委托下级监察机关监督上级监察机关所管辖的监察对象,上级监察机关也可直接监察下级监察机关的监察对象。与垂直领导体制相适应,为确保监察权的独立,监察系统在人、事、物上也应具有独立性。并且还要明确行政监察机关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职责与权限,从而确保对行政决策权力行使的有效监督制约,形成监督合力。三要扩大行政监察机构职权,加大对行政决策滥用者、失误者的惩戒力度。我国行政监察机构的监察权包括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决定权,为了保证行政监察机构行使其职能,有必要扩大监察机关的权力,如合理的经济惩罚权的授予等来强化监察机关的职能。[10]四要努力建立健全行政效能监察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对行政决策的结果进行效能评估,防止决策权滥用带来的恶果。完善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运行机制,强化效能监察,主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方面是切实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不仅要加大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度,更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11]此外,要加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决策监督。政府内部的法制监督或政府自力监督,是政府内部依层级体系而建立的内部控制机制。它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对下级机关是否遵纪守法等实施的监督。[12]
4.规范和完善行政决策问责制度
要结合党委、政府目标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不断规范和完善行政决策问责制度。在行政决策问责规范方面,要不断教育行政决策者在行政决策中,时刻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怀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事行政决策活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与职权内,依照法定的决策程序,认真负责的搞好各项行政决策,坚决做到谁决策,谁负责;个人决策,个人负责;集体决策,集体负责的责任态度,否则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接受法律的严肃追究。在行政问责制度完善方面,要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包括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决策失误赔偿制度、决策失误辞职制度)。这不仅有利于决策过程更民主、更科学,也有利于决策者审慎决策,承担决策责任,实现权责一致,提高行政机关和决策者决策水平。实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这是市场经济及其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建设。实行决策失误赔偿制度,一是可以给决策者敲响警钟;二是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三是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建立决策失误辞职制度是压缩和规范决策者行为的有效的行政手段,是得力的组织保证。[13]
参考文献:
[1][5][6][9]田立.健全行政决策权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EB/OL].http://www.xiexiebang.com/mlnj3.jsp id=89.[12]郭蕾.法制视野下的政府决策权制约研究[J].河北法学,2009,(8).[13]汪永兴.论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D].吉林大学,2008,(4).
第五篇:三重一大决策机制
“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作出决定”的制度要求,学校在校长负责制的制度安排下,坚持党组织政治核心,落实教代会民主管理,实行依法治校,充分发挥学校班子成员集体领导的作用,完善决策机制,规范决策行为,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和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一、决策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重一大”事项由校务会议讨论决定。校务会议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
(二)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原则
凡属“三重一大”事项,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加强调研、协商和咨询、认证。
(三)规范程序原则
学校校务会议集体决策事项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一般不临时动议,特别是不能临时动议重大议题或重要干部任免事项。需经教代会通过的决议,先由校务会议形成初步方案,再提交教代会审议。
二、决策内容
(一)重大事项决策
1.制订和修改学校章程;
2.制订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期工作计划和课程计划;
3.重大改革措施及规章制度;
4.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5.校内机构及岗位的设置;
6.中层干部任免及重要人事安排;
7.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8.教职工收入分配和考核奖惩方案;
9.重大基建项目和校产发展计划;
10.制订校园及师生安全制度;
11.招生工作;
12.因公出国(境)访问及涉外校际交流;
13.其他重大问题。
(二)重要项目安排
1.学校对外重要合作和交流项目;
2.学校大修、大型基建建设项目;
3.学校重大科研项目;
4.应当集体研究决定的其他项目。
(三)重要干部任免
1.学校校级、中层后备干部的推荐、选拔、考核和使用;
2.学校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人事安排;
3.学校考核小组、职称评聘小组、监督小组、招生工作小组成员的任免;
4.其他重要岗位干部的推荐、选拔、任免和调动。
(四)大额度资金的使用
1.经费预算、决算及大额经费支出安排、使用;
2.学校教职工收入分配方案、奖励经费制订和调整;
3.未列入预算的5万元及以上的特殊经费支出;
三、决策程序
学校“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由校务会议讨论决定。校务会议成员为学校正副校长、学校党组织的正副书记、工会主席和校办主任等。校务会议由校长主持,重大问题经集体讨论,校长负责决定。
1.确定议题,列入议程。需要列入校务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由校长听取各方意见后提出,与党组织负责人共同商议确定。
2.调查研究,形成方案。对确定的议题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校长与党组织负责人充分酝酿,形成共识和主导性意见。存在严重分歧的,暂不提交会议讨论。
3.会议讨论,形成决议。学校重大问题在校务会上充分讨论,形成决议。如意见不能达成基本一致或有严重分歧,应暂缓决策;必要时可报上级党组织、教育行政部门裁决。
4.明确分工,组织实施。凡经校务会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由校长明确分工,负责实施。党组织保证监督实施,工会积极配合支持实施。
四、会议表决
研究讨论议题时,与会人员要充分发表意见。会议表决可采取口头、举手、无记名投票或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时一般坚持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意见分歧较大的事项,可以暂缓进行表决的,应暂缓作出决定。出席人数达到或超过应出席人数的2/3,会议方可进行,表决有效。
凡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校务会议通过后需及时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根据管理权限,须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重大问题要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方可实施。
五、决策执行
校务会讨论通过的决策事项应及时做好校务公开。
学校党政领导和处室分管领导按分工负责组织落实,认真实施“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或者向上级反映,但在上级或本级校务会议没有改变决定以前,除了执行决定会立即引起严重后果的非常紧急的情况外,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原来的决定。
凡前次校务会议作出的决定,如在执行过程中情况发生变化,需要改变原来决定的,必须经校长同意后,提交校务会议进行复议,在做出新的决定后执行。
六、决策监督
学校党支部和工会负责对“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校长室(校长办公室)负责对“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及时将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向校务会、总支委会或行政会议汇报,确保决策落实;对于不按决策执行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决策备案
要将决策事项、决策范围、决策形式、决策程序、决策结论、决策实施等以会议议程、记录、纪要、决定等形式留下文字性资料存档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