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的预防与体会(颜丽)
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的预防与体会
【摘要】 目的 加强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方法 完善制度,制定流程指引,加强培训与监管。结果 科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大大提高,降低院内感染率。结论 感染管理科监控、护士长严管、医务人员自觉执行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新生儿室,院内感染,预防,体会
新生儿具有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差、对外界适应能力弱等特点,早产儿、低体重儿常因使用暖箱、反复吸痰、使用呼吸机或侵入性操作、应用抗生素等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近年来,国内外新生儿病房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时有报道。因此,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各环节管理,及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保障。
在预防新生儿室院内感染方面,我科主要从制度落实、流程指引、教育培训、监督检查等方面加大力度,规范了新生儿室的做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布局合理,设备配置齐全
2010年初,我院对新生儿室进行异地扩建改造。新建成的新生儿室区域独立,专用走廊,并设置了家属探视间,安装了电脑可视系统,家属可坐在探视间利用电脑观看其宝宝的一举一动,既满足了家属的需要,又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新生儿室还采用环保易消毒清洗材料,便于墙面、地面清洁消毒;安装了纱窗;安装了双制空调、空气消毒机、臭氧消毒机、电感应水龙头(洗手使用自动流注消毒皂液)、干手机等设施;每床、每箱、每枱放置了快速手消毒液;每台温箱配备了心电监护仪、输液泵、吸氧及吸痰等设备,为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制度全面,流程指引明确
2.1依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了《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隔离新生儿室感染预防制度》、《院感监测与报告制度》、《手卫生制度》、《新生儿出入室制度》、《新生儿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
2.2制定了新生儿室相关的工作流程指引:如新生儿沐浴、配奶、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及运送,温箱、光疗箱、呼吸机等仪器的使用、消毒操作指引,使大家的工作有章可循。规范做法,管理措施到位
3.1人员管理
医护人员是防止医院感染各个依赖因素最重要一环,责任重大;是清洁、消毒、隔离制度和各项措施执行者及监督者。新生儿室实施全封闭式管理,护士长具体负责,互相监督,感染管理科抽查。严格病区出入管理制度,入室前穿专用服装、鞋、帽子、口罩及严格洗手方可进入。重视手卫生管理,强调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手;工作服、入室鞋每日清洗。病区人员相对固定,每年体检,新进人员工作前体检。患有传染病、急性呼吸道感染、皮肤病变等暂停在新生儿室工作。
3.2设备物品管理
3.2.1使用中的暖箱、光疗箱,每日用清水擦拭内外面,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温箱使用达到七天,常规更换;湿化水使用无菌蒸馏水,每天更换;保暖箱、光疗箱、婴儿床做好终末消毒,先用消毒液擦拭,再用臭氧消毒机进行消毒。
3.2.2布类做到“三专”,新生儿衣服、被单用后专袋收集,专机清洗,专柜存放。尿布采用一次性,质量严格把关,用后按医疗废物收集处理。
3.2.3在奶具清洗、灭菌、储存、配奶等环节中,应注意环节管理。奶具、垫嘴小毛巾应一人一用一灭菌,做到无菌保存和取用。
3.2.4空气消毒和通风,每天最少两次;地面、枱面、仪器表面、门把手、洗婴水池等每天清洁、消毒;听诊器、体温计等仪器物品尽量做到专人专用,终末消毒;院感科每月对新生儿室进行空气、物体表面、人员手等细菌检测。
3.2.5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使用中的呼吸机,其表面每天用消毒液擦拭,使用完毕,严格做好终末消毒。
3.2.6使用中的负压吸引器,其管道及储液瓶每天更换、浸泡消毒。
3.3医疗废物管理
3.3.1新生儿室的垃圾严格按规定分类放置,每部治疗车及垃圾存放点都设有有盖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及锐器盒,方便医护人员操作。
3.3.2垃圾严格做到班班清理,垃圾运离科室前,做好垃圾交接工作。
3.4隔离新生儿室管理
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必须穿专用隔离衣,戴帽、口罩、手套,物品专用,实行双消毒灭菌,废弃物密封收集送焚烧处理。新生儿离室后严格终末消毒。加强培训,提高整体水平
4.1医务人员具备良好职业道德,高度责任心、爱心、耐心和扎实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是新生儿感染预防关键,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联合每季度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三基三严”、院感知识等培训和考核。
4.2科室根据医院的培训计划,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拟定科室培训计划。
4.3科室核心小组按照科室计划定期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对新上岗、进修、实习人员实行院感知识岗前强化培训。加强质控,及时反馈整改
5.1医院感染管理科把新生儿感染预防作为重点工作,按照质量考核标准,每周小查每月大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责令改进;做好每次记录评分,纳入医院质量综合考核进行奖罚。
5.2护长、科室院感质控员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法,对各个环节进行质控,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当事人,及时进行整改,并把检查结果列入医疗质量考评范围,与个人奖金挂购。还利用科室早上交班或科会、周记等形式,反馈给科室的其他职工,引起大家的重视,确保制度落到实处。效果评价
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使我科日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我科新生儿院感率从2009年的2.8%下降至2010年的1.5%,新生儿室平均住院日从2009年的8天下降至2010年的6天,病人满意度从2009年的 90%上升至94%,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体会
7.1只有医务人员的法律和消毒隔离意识提高,工作中能自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的依从性提高,才能有效的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发生。
7.2管理者要注重环节管理,不要忽视每一个关键性的细节。
7.3院感的发生与住院时间长短有关,住院时间越长,院感发生率越高,降低平均住院日,可降低院感率。住院日的降低,相应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病人家属的满意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科室的声誉。
【参考文献】
[1]芦岩,林自兴.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追踪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08).[2]胡小云,邓泉珍,肖伟秋.新生儿病房285例医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3]李月君,曲松梅,彭小丽.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预防和消毒隔离管理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9.23(05).[4]周敏,丁爱苗.新生儿医院感染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08).[5]黄越芳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分析与预防对策 广东医学2004.25
第二篇:供应室院内感染试题
供应室院内感染试题
1.无菌物品发放原则:
答:先灭菌先发放,严禁发放过期的无菌物品。
2.消毒供应室工作区域划分为哪三大区域?
答: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3.消毒供应室人员洗手和手消毒指征? 答:脱掉手套应洗手;离开污染区应洗手;接触消毒物品和操作前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在无菌区接触无菌物品时应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环境卫生整理后应洗手。
4、何谓清洁区?
答:清洁区是指经过去污清洗、消毒合格物品的处理区域,在清洁区进行包装制作、待灭菌物品、物资库房等。
5工作人员的区域工作岗位相对固定,在转换区域工作岗位时,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什么处理? 答: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卫生处理,洗手、更鞋、更衣。
供应室院内感染试题
6超声波清洗水温在多少范围?
答:超声波清洗水温应在40℃—45℃。7.超声波清洗时间为多少?
答:超声波清洗时间5min—10min。
8酶清洗剂最适宜的使用温度?
答:酶清洗剂最适宜的使用温度45℃—75℃。
9.超声波清洗方法适应范围?
答:金属器械、玻璃类器材、各类穿刺针、硬性的管腔器械等。
10.清洗的目的是什么?
答: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
第三篇: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布局流程管理
1、应设普通病室、隔离病室、沐浴间、配奶间、奶具清洗问(区)、治疗室及处置室等。各室分开设置,洁污分开,各类物品消毒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2、新生儿病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二、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管理:工作人员凡有传染性疾病、流行性感冒、皮肤化脓性疾等暂停与新生儿接触。严格限制进入新生儿病房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须更换清洁、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诊疗操作时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禁止未穿工作服随意进入新生儿病室。
2、探视人员管理:新生儿室不设陪护、谢绝探视。确因病情特殊需要家属进入探视者应严格按要求更衣、戴口罩、换专用鞋并洗手后方可进入。患流行性感冒或皮肤化脓性疾病者谢绝探视。
三、环境管理
1、室内温度保持在22-26℃(足月新生儿22-26℃,早产儿24-28℃),湿度保持在55%-65%。
2、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定时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天检查消毒器的运行状况,定期对消毒器进 1
行清洁、维护并记录。
3、桌面等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每日擦拭,有血液等污染时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作用30-60分钟,再用清洁水擦拭干净。
4、地面每天湿式清扫,保持清洁无尘。有血液等污染时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作用30-60分钟,再用清水擦拭干净。所有墙面、角落及天花板至少每月清扫1次,保持清洁无尘。
5、新生儿室应尽可能减少物品摆放,物品的摆放按照无菌、清洁、污染有序分开。
四、手卫生管理
1、新生儿病房入口处、病室、治疗室、配奶间、沐浴间、处置室等应配置专用的洗手设施或快速手消毒剂。
2、凡进入新生儿病房及进行各种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五、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管理
1、凡进入无菌组织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氧气湿化瓶、呼吸机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
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更换,污染后随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终末消毒。
六、各项诊疗护理操作管理
1、医务人员在实施各项诊疗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实施标准预防。
2、每日医生查房应先查新生儿室患儿再查普通患儿。
3、每日各项操作应先由早产婴开始,隔离患儿最后接受诊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疑污染操作时戴手套,操作后应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4、传染性疾病新生儿应尽快转分院治疗院,特殊感染的新生儿应收住隔离室,与正常新生儿隔离,病室或床边应悬挂隔离标识,物品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七、配奶与沐浴管理
1、配奶间、奶具清洗间分开设置,保持环境清洁;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压灭菌;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定期清洁。
2、应保持沐浴间清洁。沐浴水温控制在38-41℃,防止烫伤。
3、沐浴用品,如沐浴液、洗发液和爽身粉等,取用时应采用非接触式。
4、新生儿使用的眼药水、药膏均一婴一用。
5、与早产儿和体重<1000g的新生儿和须保护性隔离的新生儿皮肤接触的毛衫、被套等布类应清洗、灭菌后方可使用,普通新生儿被服类高温清洗。
八、医院感染的监测
按要求对新生室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如存在严重暴发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收治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第四篇:临床科室如何预防院内感染
临床科室如何预防院内感染
摘要:目的:总结临床中预防医院感染采取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提高对环境的要求,增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加强对器械的消毒灭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结果:我院感染控制科的不定期抽查和本科室每个月的感染控制结果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结论:医院感染是评价一个医院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而临床科室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场所,所以要不断总结完善各种预防感染的措施,查漏补缺。关键词:临床科室 预防 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问题是世界各地各级医院所面临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已引起全球医院管理者和公共卫生工作者的关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院对感染控制要求甚严,采用了医院感染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的三级监控网络,并对科室进行不定期抽查,现将我科在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报道如下: 1.提高环境要求
1.1定时开窗通风。通风换气是最方便的调节室内温湿度的方法,新鲜的空气可增加病人的舒适感,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可保持室内温度在20-22℃,湿度在50%-60%。
1.2每日用1000g/L的含氯消毒水湿式清扫病区地面,擦拭病区走廊,出院后病人的床单位用臭氧消毒机消毒,床头柜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干净。保持病人床单位干净整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或尿液等污染随时更换。对有传染疾病患者的体液,分泌物等用1000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倾倒。
1.3对治疗室、处置室及换药室配备赛得利空气消毒机,每日消毒两次,每次一小时。对有气管切开的患者病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两次,每次一小时,且每周用75%的酒精对紫外线灯管进行擦拭,每周用紫外线强度测定试纸监测紫外线灯管的输出强度,如强度低于70w/cm2及时更换。病区内隔50m距离放置一个快速手消毒剂,以备在不能及时洗手,进行手消毒的情况下使用。
1.4对病区内的垃圾进行有效分类,严格区分医用垃圾及生活垃圾,医用垃圾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确保垃圾内的液体不洒漏,对不同区域的拖把进行标识,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禁止混用。2.增强医务人员的认识
2.1定期开展关于医院感染的讲座,对预防工作进行阶段性的小结,强调医院感染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加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重视,提升工作责任心。科室选出感染监控员,负责各项监控工作以及对监控结果进行反馈,如果不达标,及时整改。
2.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无菌技术是在医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是防止医院感染最基本、最重要的操作,可以有效地减少感染源,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3医务人员的手污染是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必须加强手卫生。接触病人前后、在做各项无菌操作操作前后、接触病人的体液或血液污染的物品、脱手套后都应洗手。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都应对手进行消毒,有效减少病人间的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进行双向保护,既防止病原体由病人传给医务人员,又防止医务人员传给病人。有效切断感染链,减少医院感染。
2.4合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使正常菌群失调,导致耐药菌和一些条件致病菌的产生是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掌握使用抗生素的指标和指针,定期对痰液进行细菌培养,找到敏感抗生素,及时更换,做到有的放矢。3.加强对器械的消毒灭菌
3.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2医院内所用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如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械和一次性的呼吸机管道等必须做到一人一具,用后毁形。
3.3存放消毒灭菌物品时应按时间摆放,离过期时间越近的放在前面,先使用,每次使用时应检查物品是否过期,包布是否潮湿,指示胶带是否变色等,如有应对物品进行重新消毒灭菌。对盛装消毒液的容器、无菌持物钳、储物罐等应每周进行两次压力蒸汽灭菌。对气管切开有金属内导管的患者,要每日对金属内导管煮沸消毒三次。对输液卡和网兜每周两次集中用1000g/L的含氯制剂浸泡30min,然后用清水冲洗后晾干。止血带每日浸泡,做到一人一带,体温计用后即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然后用冷开水浸泡,擦干待用,防止交叉感染。4.加强监控力度
4.1对空气进行监测。每月一次空气监测,我科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前,人员走动少的时候采样,在室内面积≤30㎡,设一条对角线上取三点,室内面积≥30㎡,设东南西北中5点,各点均离墙1m,采样高度在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我院采用9cm直径普通培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后送检培养。4.2科室每月一次对物体表面进行监测。选择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采样,被采表面〈100c㎡,取全部表面,如表面≥100c㎡,取100c㎡。4.3科室每月随机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监测。
4.4科室每月一次对使用中的消毒剂和无菌器械保存液进行监测。4.5医院感染控制科对临床科室的环境及手卫生等进行不定期抽检。5.完善传播疾病标识
我科要求各责任护士对分管的病人除了解其姓名,疾病,病程等基本信息外,也要注意检验的各项指标,如有传播疾病,应在床位一览卡和床头卡上贴上标识,我院采用血液传播疾病用红色标识,空气传播用黄色标识,绿脓感染用绿色标识,多重耐药菌用蓝色标识等,这使得医护人员在治疗,诊治的过程中既能提高警惕,采取很好的防护措施,又避免了床头挂上文字描述而使病人产生自卑,其他病人产生恐慌。
6.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
病人在患病的情况下,机体抵抗力下降,身体机能减弱,极易发生感染,要交待病人多活动,加强营养,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去,同时应避免对伤口抓挠,如果包扎伤口的敷料脱落,应及时反应,避免伤口暴露在外,减少被感染的机会。7.小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继续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如院前已经开始或已处于潜伏期的【1】感染,感染可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患者的住院天数,且不易控制,如何使临床科室预防医院感染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预防医院感染,必须在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的感染链中寻求突破,从细节做起,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我科通过上述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崇应,褚爱莲.论医院感染的原因及防控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09.9(25):107
第五篇:检验科预防院内感染制度
检验科预防院内感染制度
1.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须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2.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流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4.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5.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焚烧、入污水池、消毒或灭菌)。6.报告单应消毒后发放。
7.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每天消毒。
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和体表污染时,应及时处理,防止扩散,并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9.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10.安尔碘等消毒剂须注明开启日期,以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11.定期检测紫外线有效消毒作用。
12.记录各种消毒液配置的量、浓度及配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