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改进策略
浅谈初中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改进策略
【摘要】中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除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及电视广告、网络等媒体不规范文字的传播外,还有一些心理原因。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理解,多联想;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特点,让学生少写或不写错别字。
【关键词】错别字现状;成因分析;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21-01
今年暑假,收看央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观看的过程中,除了感受到中国汉字的魅力外,也深深为中国汉字的前途担忧。能进入这个赛场的选手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最简单的听写竟让不少有备而来的选手败下阵来:“不假思索”写成“不加思索”,“貌合神离”写成了“貌和神离”。问题的严重性还远不止于此,举办方花大力气请来的于丹担任评委一开口竟也频频出错:将“酩酊大醉”中的“酊”字,读成了第一声(应为第三声):将“鞠躬”的“鞠”读成了“就”。这些“汉字的英雄们”都错误频频,更何况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在平时的课文默写,写作及其他书面作业中,错别字总是让人防不胜防。
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及电视广告、网络等媒体不规范文字的传播外,更有其他一些因素。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为例,从心理角度分析一下成因,力求找寻到适当的纠正措施。
1.学生对诗歌理解不深入,断章取义,只是根据自己错误的理解写下词语。如李白《送友人》一诗的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这句诗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班马”是离群的马。而许多同学错误地理解成了:一群斑马在鸣叫,所以写成了“萧萧斑马鸣”。再如周敦颐《爱莲说》“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清涟”不少同学写成了“青莲”,也是因为对文章理解不深,受了本文主要描写对象莲花的影响。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中学生经常将“汗青”写成“汉青”,也是因为不懂“汗青”的意思。
2.学生因缺乏一定的文学常识而导致的错别字。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一诗中“木落雁南度”一句,许多同学将“雁”写成了“燕”。“雁、燕”是古诗中常见的两个意象,学生因为不了解这两个意象所包含的意义,所以经常将其混淆。再如,杜甫《石壕吏》一诗中“死者长已矣”,一些同学将“已、矣”两字调换了位置,就是因为不懂“已”的意思和“矣”的用法。
综上所述,初中生这类错别字的出现,主要是对汉字音、义、形三者之间尚未建立牢固的联系,常常因为三者联想的错误,把这一字形与该字近似字的某一因素相混淆。据研究,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形→音”联系,与“形→义”联系关系的建立,在识记过程中依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在汉字学习遍数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插入其他学习材料,“形→音”联系比“形→义”联系保存得好。而在有材料插入学习时情况正好相反。这说明,检查识字联系的巩固性,要考虑学习后是否受干扰等条件。也说明了
“形→音”联系是机械性的神经联系,只要通过简单的重复就容易建立,却经不起干扰,容易忘记。而“形→义”联系虽然难以建立,但一经建立,能经得起干扰,保存也久。针对以上分析,这类错误解决的根本方法是建立“形→义”联系,我在实际的教学探索中摸索到了以下的一些方法。
1.插入相关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将易错字的形和义进行联系。如“萧萧班马鸣”一句,可以插入讲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此句中的“班马”指离群的马,作者是借描写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不忍离去来衬托与友人的离愁别绪。与动物界的“斑马”没有半点关系。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中学生容易将“汗青”写成“汉青”的情况,教师可以插入解释“汗青”:指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汗青”。经过这一番解释,留在学生的脑海中的是“竹子出汗了”,出错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2.插入一些古诗文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将易错字的形和义进行联系。像前文提到的古诗词中常见的两个意象“雁、燕”。讲解时可以告诉学生:从季节的角度来说,出现“雁”的应该是秋天,如果诗作描写的是春景,往往应该写成“燕”:从人物情感来讲,诗人常常借“雁”来表达思乡怀亲之情,而诗人把“燕”当作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往往表达对春的赞美或惜春之情。至于“已和“矣”,可以让学生明白,“矣”常常作语气助词,位置应该在句末。
3.可以用一些方法,对错别字进行干预。方法一:对由形近字产生的错别字,教师可以将两字进行集中教学。对它们进行讲析,辅以简单、易懂的文字学知识进行教学。如“篷”与“蓬”两个字,从它们的形旁“艹”“?”进行联系,从而加以区别。
方法二:用“联想记忆法”,可以将字联想串成歌谣。比如说熟悉的歌谣“点戍,横戌,戊中空”。再比如,将“郭”字编成歌谣“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想吃儿子的饭,耳朵拉得老老长(绍兴话,非常长的意思)。”边说边在黑板上板演这个字,并特意将“阝”写得特别大特别醒目。
根据心理学家陆钦斯的首因效应,最初印象有着高度的稳定性,后继信息甚至不能使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对于学生的错别字,教师应该提前干预,将错别字扼杀在摇篮中,不要等到默写完成后,再来讲解分析。留在学生脑中的第一印象应该是正确的,错误的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有些甚至是根深蒂固的。
错别字的纠正看似小事,实则关系着学生的素养,意义重大。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环境,但是作为老师,仍可以尽自己有限的能力,使得学生的错别字逐渐减少。
第二篇: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
《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校本小课题实施计划
2011-2012学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教研促成绩,以教研兴学校,以教研谋发展。
《义务教育法》要求,适龄少年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办学思想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培养尖子生,必须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是全面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加强,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总结出语文学困生转化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的转化模式。
1、让学困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2、通过此项研究,重构师生关系(特别是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
3、学困生的行为习惯得到较好的改善,素质有了全面提高。
4、通过本项研究,努力探索出一些在理论指导下具有实践意义的促进小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主要对策、途径与措施。
5、通过本项研究,建立小学学困生发展性的多元评价方案。
三、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类型:对我校全体学生先进行摸底调查,从中筛选出学困生,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
2、学困生的成因:通过问卷调查对全校学困生进行分析,找出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
3、转化策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就其不同原因制定出相应的转化改进策略。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四、具体活动安排: 2011年10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长、组员制订本学年的课题研究计划。2.对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方法的培训。
3.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同时确定自学内容。4.进行错题收集。2011年11月: 1.相关理论学习
2.组员交流学困生转化心得,并确定重点辅导对象。3.结合期中检测,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2011年12月:
1.对实验学生进行过关检测,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2.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札记,在课题博客上发布。2012年1月:
1.围绕专题研究,组织课题研究沙龙活动。2.学困生辅导交流心得体会
3、评选进步之星 2012年3月:
1.召开新学期课题研究会议,明确各自任务。2.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同时确定自学内容。3.课题组成员对本班的学困生进步谈心,分析。
4、吴秀厘老师作《语文学困生的有效转化策略》专题讲座 2012年4月:
1.对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方法的培训。
2.施美娟老师作《数学后进生的有效转化策略》专题讲座。
4、课题组成员集体备课,语文组同课异构,数学组张秀芳老师磨课。5.收集整理错题集,发布在课题博客上。2012年5月:
1、组织一次“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学术沙龙。
2、进行专题讲座。4.收集整理课题组材料。5.申请课题结题。2012年6月:
1.做好学困生期末语数成绩的质量分析。2.课题组成员及时反思,总结经验,交流心得。3.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
4.整理课题资料,撰写学困生个案分析
5、评选进步之星
第三篇:初中生道德行为偏差成因及纠正策略
初中生道德行为偏差成因及纠正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道德行为偏差的初中学生。所谓道德行为偏差,是指违反《初中生日常规范》中道德行为要求的一些表现。例如:沉溺网吧、打架斗殴、涉足早恋、吸烟严重、服饰怪异、抗拒教育、偷窃财物、参与赌博等等。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已成为我们班主任工作的一大难题。下文,笔者就初中生道德行为偏差的成因及其纠正对策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初中生道德行为偏差形成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例如:现在的游戏有暴力、色情、赌博、无限升级等特点,这些对初中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致使部分学生丧失意志、无心学习。
2、不良家庭影响。
(1)问题家庭对学生的影响。问题家庭包括:单亲家庭、无父母家庭、父母冲突型家庭、留守型家庭、犯罪型家庭等。这些家庭的普遍特点就是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缺少亲情,学生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学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结交了社会上有劣迹的青少年,继而道德行为发生偏差。
(2)家长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有的学生家长自身素质差,沉溺于在家中打麻将赌博,有时甚至还叫孩子上阵,使孩子形成赌博的恶习。
(3)家长忽视对孩子的管教。有的家长忙于自身的工作,对孩子疏于教育,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3、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
(1)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目前的初中生中相当部分本来就是品德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对他们的教育,有的班主任不是施以爱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是产生烦恼厌恶情绪,甚至采取过火批评和体罚等错误的手段。结果使这些学生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2)没有形成良好的班集体。班级风气不正,好的思想和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为不良道德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内部因素
1、有较强的模仿性和依赖性。由于初中生阅历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例如:部分初中生出于对一些演艺明星崇拜心理,认为染发、留奇异发型、佩戴首饰等行为非常时髦,模仿他们染发、留奇异发型、佩戴首饰。虽然班主任不断进行劝导、教育、处理,但个别学生仍是我行我素,效果并不显著。
2、对事物的认识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虽然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思维方法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对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等还未真正认识理解。
3、道德结构不成熟和不稳定性。部分初中生感情容易冲动,不善于用意志去控制感情,好胜心强,遇事缺乏冷静思考,不问是非,处事不顾后果。发生小事往往不是沟通化解矛盾而是用“打架”方法解决。
二.初中生道德行为偏差纠正对策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初中生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而道德行为发生偏差,归根结底是学生(内因)起主要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道德行为是学生品德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构成完整的品德结构。这几方面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是相互联系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从学生的道德认 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个方面去探讨初中生行为偏差的纠正对策。
(一)提高初中生道德认识水平
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综观初中道德行为偏差的表现,他们的不良道德行为大多数是在无纪律的自由观、低级庸俗的乐趣观、个人主义的英雄观、哥们义气的友谊观下产生的。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提高他们的 道德认识水平,是纠正不良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如何提高他们道德认识水平,笔者认为:
1、结合初中教育的特点对初中生进行道德认识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班主任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教 师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辨别美丑,在增强学生识别力、免役力、抵制力 等方面下工夫。
2、在班集体中营造良好的舆论风气和对初中生进行道德认识能力的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尤其是这个集体的舆论氛围是学生道德认识形成的重要基础。我们看到:班风好的集体,—些不良的道德行为就不易蔓延,没有市场。即使发生了,也能得到及时的纠正。班风不好 的集体,违纪现象不断,道德行为偏差的学生不但不感到孤立,反而在错误的舆论中得到鼓舞。在这样的班级,要对道德行为偏差的学生进行转化,难度是很大的。我们应该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氛围,这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校开展了行为规 范达标活动,以争当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级为基本形式,将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坚持每天检查,每周评比。这样做既将养成教育落到了实处,又加强了班集体的建 设,对于道德行为偏差学生的转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初中生健康的道德情感
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在培养初中生道德情感方面,要做到如下二点:
1、丰富初中生的道德观念。初中阶段正是积累知识,学习人生经验的时期,他们在判断力和抉择力都还不够,个性品质、能力、志趣、爱好、思想和行为特征等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有待于在学校、社会教育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成熟起来。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及时调整他们的价值追求与实际追求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和合理的社会角色,从而在原有的自尊感、友谊感、集体荣誉感的基础上,衍生出公民感、人际感、社会责任感等更加广阔的情感范围和更加丰富的情感层次。
2、引导初中生道德感情的升华。教师要引导初中生多看一些健康、向上的书刊影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教育他们不与社会上那些道德败坏、作风不正的人交往;对于青少年男女交往,学校要组织一些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体和各类兴趣活动,充实初中在校内的生活。教师要注意多引导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通过坦然、淡然的正常交往,建立起纯真的友情。教育他们在异性交往中,要注意避免单独、过深的相处,特别要注意防止因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一些违法或遗憾一生的事,必须保持头脑冷静,珍惜友情的纯洁。
(三)锻炼初中生的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意志行为或意志行动,因此,锻炼初中生的坚强意志,尤其重要。
1、提高初中生的自觉性。初中生在意志行动上缺乏的正是自觉性,表现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而动摇道德认识,做出不符合遵德准则的事情。这种情况,在道德行为偏差的初中生中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本来已经痛改前非,但因自觉性不高,稍受影响又重蹈覆辙。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对这些学生要进行必要的督促和帮助,将重点放在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和理智地调节自己行为上。现在,我校实行德育辅导员制度,教师和道德行为偏差学生开展“结对子”活动,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事实证明:通过谈心,了解情况,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从挖掘学生内在积极因素入手,这对于做好思想转化工作,训练学生提高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的意志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培养初中生的自制能力。自制力是关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与之相反的是冲动、任性、不能控制自己。有些初中生的道德行为偏差就是在情绪失控时发生的,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个特点,把培养学生自控能力和控制冲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善于调节控制冲动的本领,学会预料行为失控可能带来的后果。
总之,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初中生道德行为偏差的反复性和教育的艰巨性,尢其是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大量存在,学校以外的不可控因素的大量存在,同时,还要看到对道德行为偏差的初中生的教育更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只要摸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从上述几方面努力,那么,纠正初中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工作就一定会取得较大的成效。
第四篇:初中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
学困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
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作为跨世纪一代初中生却存在着严重的厌学心理,这是一个值得许多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同时,也值得社会和家长关注。这一心理的主要表现是讨厌学习,对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对学校、教师心怀不满,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教师的课程,上课不注意听讲,走神、捣乱、睡觉……对一切学习活动如练习、作业、考试等漠然臵之,甚至由不学混学到辍学。如强迫其学习,则会有痛苦、紧张、焦躁的情绪出现或者言行的对抗及无所谓态度。是什么原因使之厌学呢?
1.缺少理想抱负,“混”字当头。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但有些初中生对目前升学乃至就业产生困惑和迷惘,看不到求学的出路,认为上学也无用,最大理想便是混三年,拿个初中毕业证。有的学生本身不愿意上学,是迫于父母的压力,不得已来学校混日子。在校不学习,到家骗父母。还有的学生上学只是为了在学校有伴,能满足自己对伙伴友情的需要,同时又可躲避父母的唠叨,家中的劳动,把学校看作避难所,而不是求知的地方。学生张某如是说:“上大学?也考不上,考上啥用,还不如早挣点钱呢?要不是怕挨打,早不上学了。”
2.成绩差,失落了应有的自信心。中学生成人感很强,他们极要自尊,极要“面子”,却没有足够的自信心,而自信是自尊的前提。有些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跟不上课,随着老师授课内容的不断加深,他的负积累也越来越多,因此而苦恼,伤心落泪。认为学习不能给自己带来喜悦,只有失败后的烦恼和自卑,很要“面子”而不能找回“面子”的他们上学只能使自己“丢人现眼”,几次失败后,信心丧失了,于是开始厌学。女生万某,只因自己成绩不好,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错,无论是外表还是家庭,但学习哪科也不行,太丢“面子”
了,多次想不上学,老师家长几经补救,仍没留住,早早地结束了学业。她说:“不上学了,在心理上对自己是一种解脱”。
3.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初中生当初带着喜悦走入中学的大门,然而面对他们的是比小学紧张得多的学习,严格得多的纪律,五花八门的课程,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尤其是住校生,乍一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饮食起居很不适应。愁闷、紧张、失望、思乡百感交集,感到的是苦是累,是不如意,于是心理上不堪“重负”,只有用弃学回家来解决,即使不弃学,也总是在消沉中学习。如学生何某,入学只一周,就“打道回府”了,原因很简单——中学太苦,庄严,不如小学松闲,自在。
4.兴趣和好奇心没有集中在学业上。花季少年的好奇心最强烈。他们当中一部分家庭富有,拥有高科技现代化的游戏玩具及影视设备,这些学生将好奇心及兴趣放在了这些上面,有的虽家庭不具备,但他们去个人游戏厅、录像厅中寻求乐趣,以满足好奇心。与此对比,学校里似乎显得贫穷,没有或很少电化教学手段,加上学校注意抓教学,却缺乏丰富多彩的活动,致使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足。因此,学生的兴趣在学业上发生偏转。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程没了兴趣,对学业不感兴趣,怎能不厌学。学生吴某,家中有高档摩托车,家电一应俱全。若问其父年龄不知道,但问他摩托车的品牌及驾驶,游戏机的玩试,无一不懂,然而功课呢?作业不做,上课不听,任你苦口婆心教谢,开导,就是不开窍,关键是不感兴趣,名符其实的心不在焉。
5.逆反心理作怪。初中生比小学生更追求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不仅要求学生之间平等,也要求老师对他们平等相待,渴望受到老师的新生与理解,这是第一个青春期学生的共同愿望。然而有的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点,驿学习差或者犯错误的学生,轻则训之,重则罚之,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
理,有针对性对抗训他的老师。只要这位老师上课,消极的产生头痛、心烦、气不顺,甚至想离开教室的心理:“积极”的就故意捣乱,气老师或干脆不上课,以示反抗。试想,不能亲其师,安能信其道。这是老师教育方法的失误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产生的结果,学生走向了我们教育希望的反面。这种情况下厌学的学生因为有敌意,所以有时会酿成不良后果,如负气出走,离校返家等等。
6.抵挡不住诱惑。初中生模仿能力很强,从众心理普遍,渴望且现自己,而又难辩正误,抵挡不住社会中的各种诱惑。为了“显摆”自己,爱慕虚荣,攀比,穿金戴银讲时髦,崇尚服饰华丽讲派头,吸烟、酗酒、赌博、比“酷”、追星,唯独不讲学习,把对学习的精神都转称到了不正当情趣,缺乏高雅生活情趣,这样的学生又怎能有心思学习呢?女学生高某自入中学就表现出对“美”的追求,每天注重的是服饰打扮,为了一个“美”字,竟向商店赊账购物,平时出入照相馆,学习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在其父亲的怒骂下,辍学而归。
此外,造成厌学心理现象的还有家庭变故,家庭经济拮据,同学间的磨擦,早恋,以及心理偏差如自卑、自负、忌妒、孤僻、脆弱等等。
鉴于此,笔者认为为了预防和“治疗”学生厌学心理,家庭和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学校应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重视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多进行理想教育,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落实素质教育,让中学生一路走好,以良好心态,积极主动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二十一世纪新人。
第五篇:服务质量改进策略分析
服务质量改进策略分析
对于服务企业而言,服务服务质量的管理与提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事。但由于服务本身的特性,就导致服务质量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难题。随着服务营销及管理的理论探索不断深入,服务企业在改进服务质量方面也找到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一.服务特性对服务质量管理的影响。
1.服务的无形性使服务质量的管控无从下手
2.服务生产和服务服务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使服务质量的改进需要用消费者的体验作为实验场
3.服务质量的不稳定性使服务质量改进的成果推广与延续面临困难 二.两种服务质量改进的策略分析
服务质量的改进有两种基本的策略,一种是递增改进策略,另一种是跳跃改进策略。针对不同的企业,这两种策略各有利弊。1.递增改进策略的利弊分析 2.跳跃改进策略的利弊分析
三.服务企业在改进服务质量方面的困难与问题
1.服务人员的高流动性使服务质量的改进成为一种奢望 2.中小服务企业在服务质量方面的意识仍然不高 3.经验式管理阻碍服务质量改进方式进行推广
4.服务行业的低利润使企业很难在改进质量方面很难开展激励工作 四.服务企业改进服务质量的策略与对策
1.连续服务的服务质量宜采用递增性服务改进方式 2.项目式服务的服务质量宜采用跳跃性服务改进方式
3.递增性服务质量改进要求企业在服务质量改进方面做好长期规划和重视执行 4.跳跃性改进策略要求企业大力转变服务意识,机制和服务组织
结束语
服务质量的改进是一个难题,但对于服务企业而言,这一难题必须正视和解决。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不提高服务质量就意味着竞争实力的倒退,同时也意味着市场风险的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