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有关问题

时间:2019-05-14 23:2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有关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有关问题》。

第一篇: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有关问题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

(云政办发[2007]294号)

各州、市、县(区、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 34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维护我省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我省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做好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工作

近年来,非法集资在我国许多地区重新抬头,并向多领域和职业化发展。2006年,全国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非法集资案件1999起,涉案总价值296亿元。非法集资在我省也时有发生,2007年1至11月,全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非法集资案件21起,涉案总价值1亿元。这些非法集资活动涉及面广,危害极大。一是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非法集资活动以高回报为诱饵,以骗取资金为目的,破坏金融秩序,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二是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非法集资隐蔽性强、欺骗性大,容易蔓延,犯罪分子骗取群众资金后,往往大肆挥霍或迅速转移、隐匿,使受害者损失惨重,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危害社会稳定。三是损害人民政府的声誉和形象。非法集资活动往往以“响应国家林业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等为名,行违法犯罪之实,既影响了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又严重损害人民政府的声誉和形象。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上来,统一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充分认识非法集资活动的社会危害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做好依法打击非法集资工作,把打击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采取综合措施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建立健全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非法集资活动高发势头。

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建立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的组织机构

为切实做好打击非法集资工作,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中国银监会牵头的“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为加强对我省打击非法集资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建立打击非法集资工作的长效机制,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建立云南省处置非法集资部门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部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为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发展改革委、公安厅、监察厅、财政厅、建设厅、农业厅、林业厅、商务厅、地税局、工商局,省政府法制办,省政府金融办,云南银监局、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证监局、云南保监局。召集人由省政府金融办主任肖晓鹏担任,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部门联席会议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全省打击非法集资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云南银监局,负责部门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指定1名处级领导为联络员。部门联席会议各组成单位要明确分工,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应对有力的工作机制,确保打击非法集资活动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三、精心部署,措施到位,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

非法集资情况复杂,表现形式多样。有的以生产经营为名,有的打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倡导绿色、健康消费”等旗号,有的引用产权式返租、电子商务、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等新概念,手段隐蔽,欺骗性很强。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一是未经有关监管部门依法批准,违规向社会(尤其是向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如未经批准吸收社会资金;未经批准公开、非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等。二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出资人货币、实物、股权等形式的投资回报。有的犯罪分子以提供种苗等形式吸收资金,承诺以收购或包销产品等方式支付回报;有的则以商品销售的方式吸收资金,以承诺返租、回购、转让等方式给予回报。三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为掩饰其非法目的,不法分子往往与受害者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

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广开信息渠道,发现倾向性问题,采取预防性措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依托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和配合,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保持对非法证券活动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一是加强监测预警。要对本地区、本行业的非法集资问题保持高度警惕,进行全程监测,主动排查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警,防范于未然。二是及时调查取证。发现问题,银监、公安、工商等部门应提前介入,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对社会影响大、性质恶劣的非法集资案件,要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控制涉案人员和资产,保护证据,防止事态扩大和失控。同时,要制定风险处置预案,防止引发群体性事件。三是果断处置。对于事实清楚且可以定性的非法集资,要果断采取措施,依法妥善处置;难以定性的,要及时上报省处置非法集资部门联席会议组织认定。

四、加强宣传,重在防范,形成打击非法集资的强大声势

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的宣传教育工作,按照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印发的有关处置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材料,结合本地和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精心部署、加强协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要广泛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非法集资活动的表现形式及特征,曝光典型案例,揭穿骗局骗术。通过舆论宣传,一方面震慑犯罪分子,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达到群防群治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活动的能力,预防非法集资活动的发生。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二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有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京政办发[2007]70号 【发布日期】2007-10-23 【生效日期】2007-10-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北京市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政办发[2007]70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6〕9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34号)精神,维护首都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本市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发行股票、非法经营证券业务(以下简称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等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的紧迫性

近年来,多种形式的非法集资、非法证券经营活动在北京地区时有发生,形式多样、手段隐蔽、欺骗性强、涉及人员众多、涉案金额巨大,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危害首都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

各区县、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按照国家及本市关于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主动排查风险,果断处置,有效遏制北京地区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蔓延的势头。

二、准确识别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的特点和主要形式

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多数都涉嫌刑事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其主要特点:一是蔓延快、仿效性高。由于采用招聘员工、推销分成等方式,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范围蔓延。二是隐蔽性强、周期短。违法者经常以签订合同等方式伪装成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案发后迅速销毁证据、关闭公司、逃避打击。三是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被蒙蔽的投资者多为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等低收入阶层,经济损失承受能力及心理承受力脆弱,极易引发群体事件。

非法集资情况复杂,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打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倡导绿色、健康消费”等旗号;引用产权式返租、电子政务、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等新概念;以提供种苗、商品销售等形式吸收资金,承诺以收购或包销产品、返租、回购、转让等方式支付回报等。从目前案发情况看,非法集资大致可分为债权、股权、商品营销、生产经营等四大类。

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编造公司即将在境内外上市等虚假信息,诱骗社会公众购买所谓“原始股”;非法中介机构以“投资咨询机构”、“产权经纪公司”、“外国资本公司或投资公司驻华代表处”等名义,未经法定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非法买卖或代理买卖未上市公司股票;以证券投资为名,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诈骗群众钱财等。

三、切实履行依法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职责

本市成立市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吉林常务副市长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金融办、北京银监局、北京证监局、市高级法院、市检察院等。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涉及处置非法集资的工作,由市公安局、北京银监局等单位提出初步意见;涉及处置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的工作,由市公安局、北京证监局等单位提出初步意见;市金融办负责本市有关金融风险处置工作的协调和信息汇总等工作。

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落实各自工作职责,切实建立有效的信息通报、会商、处置机制,准确把握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基本特征和处置工作政策界限,加强监测,提早发现,密切配合,周密调查,迅速认定,果断处置,有效预防和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

各区县政府、市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本地区、本行业管理职责,将监测和处置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综合运用管理手段,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各级政府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查防并举的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加强监测预警,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日常监管和信息报送,建立起反应灵敏、配合密切、应对有力的防范预警体系。对于近年来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多发的行业,要主动开展风险排查,防止风险进一步积聚。金融监管部门要组织金融机构监控可疑资金流向、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

四、依法处置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

根据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凡涉及以下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的,要坚决予以取缔;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严禁以各种形式非法集资。未经有关管理部门批准,严禁向社会尤其是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如未经批准吸收社会资金,未经批准公开或非公开发行股票及债券等。严禁以代管、代租等手段非法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并承诺给予货币、实物、股权等形式回报。

(二)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严禁擅自设立金融机构;未经依法批准,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严禁非法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票据贴现、资金拆借、信托投资、金融租赁、融资担保和外汇买卖。

(三)严禁擅自公开发行股票。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或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后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为公开发行,应依法报经中国证监会核准。未经核准擅自发行的,属于非法发行股票。

(四)严禁变相公开发行股票。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后股东累计不超过200人的,为非公开发行。非公开发行股票及其股权转让,不得采用广告、公告、广播、电话、传真、信函、推介会、说明会、网络、短信、公开劝诱等公开方式或变相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发行。严禁任何公司股东自行或委托他人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转让股票。向特定对象转让股票,未依法报经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转让后,公司股东累计不得超过200人。

(五)严禁非法经营证券业务。股票承销、经纪(代理买卖)、证券投资咨询等证券业务由中国证监会依法批准设立的证券机构经营。未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经营证券业务。

五、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对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工作的宣传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制止各种虚假宣传对公众的误导。要广泛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手段,多方位、多角度地宣传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其严重危害性,提高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要加大对典型案例的公开报道,威慑违法分子,教育社会公众,形成对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的强大舆论攻势。

加大对处置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帮助社会公众提高法律意识,了解融资政策,倡导理性投资。鼓励群众监督举报。对涉及公众上访的,有关部门要进行宣传解释,妥善处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驻***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电[2010]2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省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政办发[2010]158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政办发[2012]67号)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稳定,经市政府研究,现就做好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做好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工作

非法集资是一项严重危害金融秩序和经济活动的行为,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非法集资活动在全国不少地市重新抬头,其手段和形式日趋复杂化,并向多领域和职业化发展,已成为典型的涉众型经济犯罪,给群众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我市高度重视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坚持打击非法集资不放松,目前形势总体稳定。但是,我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处置手段有限、监管职能机构不健全等。各级和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度出发,切实提高对非法集资危害性的认识,增强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责任感,把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来抓,坚决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强化工作职责,严格工作措施,严厉打击和有效处置非法集资活动,切实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二、强化领导,密切配合,建立健全打击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做好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根据***政办发[2012]67号文件精神,市政府决定成立***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市金融办、银监办、公安局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市检察院、市法院、市监察局、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审计局、市工商局、市法制办、市信访局、市人行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承担领导小组相关日常工作。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领导小组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及时灵敏的信息报送体系、齐抓共管的监测预警体系、准确有效的性质认定体系和稳妥有力的善后处置体系,切实做到反应灵敏、配合密切、应对有力。

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管职责,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监测预警,强化信息收集和沟通,建立完善群众举报、新闻监督和定期排查三位一体的防范预警体系。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进行风险排查和风险提示,建立事件报告制度,并积极配合做好查处工作。三是加强对有关机构和个人涉嫌非法集资活动的监管,按照监管和市场准入、行业管理挂钩的原则,对需要经过行业特殊许可的机构,由特许部门承担监管责任;无需经过行业特殊许可的机构,由一般市场准入部门和行业主管、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职责。四是建立非法集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和处置善后方案,并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五是指导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非法集资经认定后,要及时成立专案处置领导小组,要积极稳妥地做好非法集资案件 资产清理、资金清退和维护稳定等工作,防止引发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发生。对涉及公众上访的,有关部门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在处置过程中发生突发性事件征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危害程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和蔓延,维护社会稳定。

三、加强宣传,重在防范,形成打击非法集资的强大声势 各级和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大打击非法集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金融政策的宣传,努力扩大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宣传部门要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大对典型案例的报道,以真实事例教育公众认清非法集资的本质和重大危害性,努力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增强对非法集资活动的“免疫力”。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各种形式非法集资的广告宣传和变相宣传行为。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将打击非法集资工作作为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延伸宣传触角,深入千家万户。在宣传教育中,一要做到正面宣传,切实增强实效性;二要贴近群众,宣传形式多样化,积极营造打击非法集资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完善考核,落实责任,确保打击非法集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根据国办发电[2010]2号要求,市政府将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考核办负责进行评价和考核。工作成绩显著的将予以表彰奖励,工作不力的要进行重点督促,工作失职、监管不力、不作为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格按照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情节严重的,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附:***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 市金融办主任

***银监分局***办事处主任

市公安局

成 员: 市检察院

市法院

市监察局

市委宣传部

市发改局

市财政局

市住建局

市农牧局

市林业局

市商务局

市审计局

市工商局

市政府法制办

市信访局

人民银行***市支行

领导小组成员如有变动,报经组长同意后,由成员单位接任工作的同志自行替补,不另行文。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明电〔2007〕39号 【发布日期】2007-08-02 【生效日期】2007-08-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

(皖政办明电〔2007〕3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34号)转发给你们,同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非法集资危害性的认识,按照国办发明电〔2007〕34号和《安徽省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安徽省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方案》要求,从维护群众利益、确保社会稳定、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高度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强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不回避矛盾,不等待观望。各级政府是维护本地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主体,要尽快建立健全本地区处置非法集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组织本地区非法集资活动查处工作,依法加大打击力度,有效遏制非法集资蔓延趋势。对因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要严肃追究领导责任和有关工作人员责任。

各地要建立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的长效机制,要抽调政治和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办公。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相互协调,形成处置打击非法集资的合力。对涉及多个地市的非法集资活动,各地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做好处置工作。

二、加强监测预警,及时排查风险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打早、打小,把矛盾化解在当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的指导思想,建立处置非法集资监测预警机制。农业、林业、银监、工商等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尽快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信箱和电子邮箱,收集信息,及时掌握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动向。各有关部门要建立日常信息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共享,掌握全局动态。一旦发现问题,有关部门要及时相互提示风险,防止风险积累。

各地要立即组织开展涉嫌非法集资活动风险排查,全面摸清本地区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集资方式、金额和参与人数等情况。发现有非法集资苗头的企业,银监、公安、工商、行业管理等部门要提前介入,及时调查取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非法集资企业,在非法集资性质未最终认定前,可采取暂不予年检、暂不予办理公司登记事项变更登记、暂不批准设立分支机构等限制性措施,待有关部门作出是否构成非法集资的结论后,再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执行。

三、突出打击重点,依法稳妥处置

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政策界限清晰的,要果断采取措施,控制涉案人员和资产,依法妥善处置。同时,要按照《安徽省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方案》要求,制定周密的应急处置预案,防止极少数不法分子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上访,引发群体性事件。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征兆,迅速启动本地区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疏导劝阻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认真做好非法集资处置善后工作,明确债权登记部门,清理债权债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做好清偿工作,尽量减少群众损失,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四、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广告清查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加强舆论引导,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媒体,大力宣传非法集资活动的基本特征、方式、危害性和典型案件的处置情况,宣传国家处置非法集资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宣传工作要深入社区,进村入户,让群众准确了解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提高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

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广告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广告审查制度。各有关新闻媒体要严格把关,严肃宣传纪律,严禁刊登或通过网络传播涉嫌非法集资的报道和图片。省工商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全面清理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虚假宣传广告。清查结果于10 月底报送省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办公室。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八月二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办发明电〔2007〕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非法集资在我国许多地区重新抬头,并向多领域和职业化发展。2006年,全国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非法集资案件1999起,涉案总价值296亿元。2007年1至3月,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两类案件就立案342起,涉案总价值59.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上升101.2%和482.3%。若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治理整顿,势必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为了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就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非法集资的社会危害性,坚决遏制非法集资案件高发势头

非法集资涉及面广,危害极大。一是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非法集资活动以高回报为诱饵,以骗取资金为目的,破坏了金融秩序,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二是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非法集资有很强的欺骗性,容易蔓延,犯罪分子骗取群众资金后,往往大肆挥霍或迅速转移、隐匿,使受害者(多数是下岗工人、离退休人员)损失惨重,极易引发群体事件,甚至危害社会稳定。三是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非法集资活动往往以“响应国家林业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等为名,行违法犯罪之实,既影响了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又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

为切实做好依法惩处非法集资工作,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银监会牵头的“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务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共同做好工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上来,统一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充分认识非法集资的危害性,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果断处置,有效遏制非法集资案件高发势头。

二、当前非法集资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非法集资情况复杂,表现形式多样。有的打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倡导绿色、健康消费”等旗号,有的引用产权式返租、电子商务、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等新概念,手段隐蔽,欺骗性很强。从目前案发情况看,非法集资大致可划分为债权、股权、商品营销、生产经营等四大类。2006年,以生产经营合作为名的非法集资涉案价值占全部非法集资案件涉案价值的60%以上,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一是未经有关监管部门依法批准,违规向社会(尤其是向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如未经批准吸收社会资金;未经批准公开、非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等。二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出资人货币、实物、股权等形式的投资回报。有的犯罪分子以提供种苗等形式吸收资金,承诺以收购或包销产品等方式支付回报;有的则以商品销售的方式吸收资金,以承诺返租、回购、转让等方式给予回报。三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为掩饰其非法目的,犯罪分子往往与受害者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

三、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依法惩处非法集资的责任,确保社会稳定

省级人民政府要把依法惩处非法集资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加快建立健全本地区依法惩处非法集资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做好相关工作。一是加强监测预警。要对本地区的非法集资问题保持高度警惕,进行全程监测,主动排查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警,防患于未然。二是及时调查取证。发现问题后,要组织当地银监、公安、工商等部门提前介入,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对社会影响大、性质恶劣的非法集资案件,要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控制涉案人员和资产,保护证据,防止事态扩大和失控。同时,要制定风险处置预案,防止引发群体性事件。三是果断处置。对于事实清楚且可以定性的非法集资,要果断采取措施,依法妥善处置;难以定性的,要及时上报“联席会议”组织认定。涉及多个地区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做好相关工作。省级人民政府要及时总结经验,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参照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的政策规定,制定本地区相关规章,为依法惩处非法集资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四、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认真做好依法惩处非法集资工作

依法惩处非法集资工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有关方面要加强协调,齐抓共管。有关部门要逐步建立健全反应灵敏、配合密切、应对有力的工作机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将防控本行业非法集资作为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建立日常信息沟通渠道和工作协调机制,认真做好非法集资情况的监测预警工作。一旦发现非法集资苗头,应及时商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妥善处置,并通报“联席会议”。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本行业防范、监控和处置非法集资的规章及行业标准。“联席会议”要加大工作力度,对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进行深入分析,集中力量查处典型案件,严惩首恶,教育协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银监会作为“联席会议”的牵头部门,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加强沟通,切实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改善金融服务,逐步构建疏堵并举、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对于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多发的行业,要主动开展风险排查,防止风险进一步积聚。有关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尽快公布举报电话、信箱和电子邮箱,通过有奖举报等方式鼓励公众参与,在门户网站上开辟专门的投资者教育园地,探索建立风险提示和预警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对广告的监督管理,依法落实广告审查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检查发现、群众举报、媒体披露的线索要及时调查核实,对发布非法集资广告的当事人和有关责任人要严肃查处。

五、加强舆论引导和法制宣传,提高公众对非法集资的识别能力

银监会要牵头制订宣传教育规划,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宣传依法惩处非法集资的法律法规,通报非法集资的新形式和新特点,提示风险,提高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引导其远离非法集资。要加大对典型案件的公开报道力度,以专栏文章、专题节目等方式揭露犯罪分子的惯用伎俩,震慑犯罪分子,形成对非法集资的强大舆论攻势。要在广大农村、城市街道、社区、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置宣传栏,张贴宣传画,扩大覆盖面,强化宣传效果。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地方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加强舆论引导和法制宣传。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巩固和扩大我省矿产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工作成果,认真汲取一些地方发生非法违法采矿的深刻教训,坚决遏制非法违法采矿的反弹势头,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大力度,坚决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打击非法违法采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作为矿产资源大省,省委、省人民政府对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十分重视,连续多年部署开展了打击非法违法采矿和矿产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工作,保持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基本稳定。但是,近期一些地区非法违法采矿行为出现反弹,擅自开采浅层煤、浅层矿现象又死灰复燃。2010年9月30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我省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张庄村存在着以建设“高效农业园”为名盗采国家煤炭资源的问题后,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非法违法采矿行为危害极大,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矿产资源管理秩序,而且破坏了资源、流失了资产、影响了环境,更为主要的是造成了安全隐患,危及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充分认识打击非法违法采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下定决心,坚决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行为,为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目标和全省经济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明确打击非法违法采矿的目标要求

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结合工作实际,正确处理整治与发展、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使无证开采、无证勘查、私挖滥采、浪费资源等非法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超层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等非法违法行为得到全面清理,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健全监管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强化部门协同配合,使矿产开发秩序明显改善,资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三、突出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的工作重点

(一)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等非法违法行为。

各市、县人民政府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无证勘查和无证开采行为进行集中打击。

对无证或持过期失效许可证进行勘查、开采的,公安机关不得批准其购买、使用民用爆破器材,电力部门不得供电,煤管、煤监、安监、工商等部门不得发放相关证照,国土部门要依法责令其停止开采,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对持勘查许可证采矿或开采矿种与采矿许可证不符的,国土部门要依法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按无证开采予以处罚。对拒不改正的,吊销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及其他证照。

对证照不全违规建设和擅自组织生产的矿山企业,各相关部门要依照监管职责依法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停产整改期间擅自采矿的,由决定停产整顿的部门组织查处。拒不停止生产的,要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直至吊销相关证照。

对资源整合工作中确定整合关闭的矿井,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按照省安委办《关于切实加强全省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通知》(晋安办发〔2010〕3号,以下简称《省安办通知》)规定的关闭标准组织关闭,落实监管责任,实施有效监管。

为防止无证勘查、开采现象出现反弹,各市、县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组织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拆除地面设施、查封设备、填充井筒等相应措施。国土部门要加强巡查,发现无证开采的,要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予以取缔。各地对非法违法开采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对拒不停止开采或取缔后又违法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或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二)严厉查处超层越界和非法转让矿业权等非法违法行为。

各市、县人民政府要组织国土等相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超层越界开采、擅自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等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排查。对超越批准矿区范围开采的,责令退回其本矿区范围,没收超层越界开采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密闭越界井巷,并依法进行处罚;对拒不退回本矿区范围内开采的,依法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和其他证照,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对擅自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责令其限期改正,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逾期仍不改正的,依法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和其他证照;对受让方按无证勘查、开采予以处罚。

(三)坚决取缔以各种工程名义变相开采浅层煤、浅层矿的非法违法行为。 各市、县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集中清理本行政区域内涉煤涉矿项目。凡未经依法批准,未取得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照,擅自开采浅层煤、浅层矿的,不论以什么名义、不论由哪个部门以什么形式批准或同意,均属非法采矿,必须有效制止,依法查处,坚决取缔。同时,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对涉煤涉矿工程从项目审批、矿权设置、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企业登记等各管理环节全面清理,纠正和制止违规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违规擅自配置矿产资源行为。对违法审批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屡禁不止、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徇私舞弊等依法严肃查处。

四、明确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的职责分工

(一)村委会要动员群众检举揭发非法违法采矿行为,发现本行政村范围内存在非法违法采矿行为的,要及时报告乡(镇)人民政府。

(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乡(镇)行政区域内非法违法采矿的监督管理。组织专人或专门队伍,不间断地巡查检查。发现非法违法采矿或接到举报后,应立即制止并报告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明确监管责任,组织监督检查,认

真做好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矿产资源工作。接到举报或发现非法违法矿井、应关未关、关闭不达标的矿井,要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依各自职责,严格按《省安办通知》规定的标准彻底关闭取缔。

(四)县(市、区)国土部门巡查发现或接到非法违法采矿举报后,要尽快立案调查并依法提出处理意见,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函告相关部门。同时,要加强对各乡(镇)监督无证开采情况组织抽查,发现问题要提出整改要求。

(五)煤管、煤监、安监部门在日常生产管理和监管工作中,要将超层越界违法行为作为重大安全隐患,一经发现,立即责令其改正并通报同级国土部门依法查处。

(六)公安机关要继续加大对矿山企业购买、运输、储存、使用民用爆炸物品的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打击非法买卖、运输、储存、使用民用爆炸物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国土部门移送的应追究治安、刑事责任的违法犯罪案件要及时立案侦查,依法做出处理。

(七)工商部门要依职责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对未取得营业执照或超出经营范围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并通报相关部门;对吊销采矿许可证、勘查许可证的企业,应根据有关部门的吊销通知责令企业办理注销登记或相关变更登记。

(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矿山企业用工管理,加大对无证矿井用工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从事非法违法开采使用的非法务工人员,要及时通报当地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并移送公安机关组织遣散。

(九)供电部门要严格矿山企业供电管理,杜绝非法用电行为发生。对无证开采的非法坑口,接到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书面通知后,要及时拆除非法用电设施。对为私开矿供电的有关部门和人员,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十)矿山企业要切实履行保护矿产资源的义务与职责,维护好本矿区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发现本矿区范围内存在无证勘查、无证开采、超层越界等违法行为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及时报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发现非法违法采矿行为不制止、不报告,甚至为非法违法采矿提供图纸资料、技术服务、生产条件的有关责任人员,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五、加强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打击非法违法采矿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此项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各地、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打击非法违法采矿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部署,全面落实责任,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完成任务,实现工作目标。

(二)齐抓共管,严查重处。

国土、公安、煤管、煤监、安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商、电力等相关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下级部门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实行重大案件督办、直接查处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下级不能及时查处的重大违法案件,上级要直接查处;对重大案件查处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各相关部门要协同配合,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信息沟通,建立联合执法制度,对非法违法采矿行为露头就打、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严查重处。既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行为,又严肃处理违法责任人,使非法违法矿主在经济上无力再干,在精神上无胆再干,极大地震慑违法行为,保持打击非法违法采矿的高压态势。

(三)营造氛围,群防群治。

各地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以多种形式宣传报道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的好做法和成功经验,公开曝光突出问题和典型案件,营造打击非法违法采矿的强大舆论氛围。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打击非法违法采矿行动,公开举报电话,畅通举报渠道,对群众反映属实、避免了重大安全隐患和资源破坏的,要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由同级财政给予相应奖励。

(四)打防结合,健全制度。

当前,经济全面发展向好、矿产品市场回暖、冬季用煤需求加大,增加了对非法违法采矿行为的监管难度,因此,打击非法违法采矿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各地要从建立健全巡查监管、联席会议、联合查处、案件查处备案、案件移送、行政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入手,构建更加完善的打防结合长效机制。 各地落实本通知要求及具体工作进展情况要及时向省人民政府报告。

省人民政府打击违法采矿举报电话:0351-12336;0351-6163979。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1月4日印发

下载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有关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有关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