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依法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紧急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明电〔2007〕20号 【发布日期】2007-05-08 【生效日期】2007-05-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依法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紧急通知
(皖政办明电〔2007〕20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通知》(皖办电〔2006〕8号)印发后,各地、各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击非法集资。但由于多种原因,非法集资活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还呈现出扩大化苗头,非法集资手法也不断翻新和变换,如不及时依法严厉打击,将严重危害地方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针对当前非法集资出现的新动向,根据省政府领导要求,现就进一步做好依法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紧急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清非法集资的危害性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3月末,我省涉嫌非法集资活动已涉及到17个市,集资额20亿元左右,少数企业非法集资活动跨至多省市。非法集资企业多以农产品种养、开发等名义,采用投资入股、承诺高额回报等方式,在宣传上营造多种氛围,对社会不特定群体进行非法集资。参与集资的人员结构复杂,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农民以及文化程度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群体。少数不明真相的群众,受高额回报的影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为非法集资企业做宣传。相当一部分群众由于缺乏市场调查,盲目投资。随着这些企业集资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支付的股息、红利不断增加,企业本身没有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不可能通过正常的生产获得高额利润来回报投资者,只有依靠不断募集资金来维持。集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管理混乱,对募集的资金不作任何投资,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大量转移或藏匿资金,甚至当作个人财产挥霍乱用。由于没有经济实体做支撑,这些企业没有任何偿债能力。目前部分企业已基本停止集资款的兑付,绝大部分企业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一旦企业崩盘或企业高管携款外逃,极易造成社会不稳,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风险。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构建和谐社会、保护好群体利益的高度出发,切实提高对非法集资危害性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的思想,加强对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果断处置非法集资活动,坚决把非法集资猖獗的势头压下去。
二、明确职责,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处置非法集资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各级银监、公安、工商、财政、税务、新闻宣传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皖办电〔2006〕8号中明确的职责分工,坚持“打防并举、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方针,统一组织,加强配合。各地要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安徽省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皖政秘〔2007〕43号)要求,抓紧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及时灵敏的信息报送体系、齐抓共管的监测预警体系、准确有效的性质认定体系、稳妥有力的善后处置体系、上下联动的宣传教育体系,切实做到“反应灵敏、配合密切、应对有力”。特别是要加大监测预警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群众举报、新闻监督、监管和职能部门查处等信息采集渠道,及时发现非法集资苗头,以防事态扩大。
三、区别对待,依法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活动
各地要对本地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排,准确掌握集资企业动向。区别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不同情况,根据集资规模、性质和经营状况,按照“打早、打小”的指导思想,打击一批,取缔一批,规范一批,有效控制非法集资蔓延的势头。
对少数集资规模较大的重点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监控,逐一研究和制定工作方案,择机处置,坚决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政策界限清晰的,各地要制定详细的打击方案,不要等待观望,立即予以取缔。
对有实业支撑、有较为明确发展方向并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如果出现集资苗头,各地要加强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对其经营模式、发展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督促整改,规范其经营行为,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切实做到“打防结合、堵疏结合”,促进企业合法经营,不能任集资苗头发展。
对跨区经营、定性较为困难的集资企业,各地要搜集整理有关证据材料,及时上报省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办公室。
四、进一步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非法集资一经认定,各地要及时成立专案处置领导小组,建立有效的处置工作机制。要事先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善后方案。在处置非法集资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征兆,要立即根据其性质和危害程度,及时启动本地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有关责任部门及时实施紧急处置行动,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和蔓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五、加强领导,形成打击非法集资的合力
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打击非法集资的责任,要明确一名政府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要充实处置非法集资的人员力量,落实办案经费。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配合,建立联动机制,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信息共享。要共同加强对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监管,一旦发现问题,各部门之间要进行风险提示,防止风险的扩大与蔓延。
六、加大宣传,净化环境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报道非法集资行为的新动向、新特征、新手法和危害性,及时报道一批典型案例,大力宣传非法集资活动不受法律保护,由此带来的损失,政府不予代偿,消除部分群体仍然存在的侥幸心理,铲除滋生非法集资活动的土壤。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广告宣传的监督检查,严格纪律,各有关新闻媒体要严格把关,不得刊登有非法集资倾向的企业图片和报道。要在新闻宣传深度和宣传形式上下功夫,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有关法律法规和基本经济常识深入人心,积极引导和提醒群众培养投资风险意识,提高群众对非法集资行为的识别能力,创造一个合规经营、理性投资、规范发展的社会环境。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解析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依法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紧急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依法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紧急通知
(皖政办明电[2007]20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通知》(皖办电〔2006〕8号)印发后,各地、各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击非法集资。但由于多种原因,非法集资活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还呈现出扩大化苗头,非法集资手法也不断翻新和变换,如不及时依法严厉打击,将严重危害地方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针对当前非法集资出现的新动向,根据省政府领导要求,现就进一步做好依法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紧急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清非法集资的危害性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3月末,我省涉嫌非法集资活动已涉及到17个市,集资额20亿元左右,少数企业非法集资活动跨至多省市。非法集资企业多以农产品种养、开发等名义,采用投资入股、承诺高额回报等方式,在宣传上营造多种氛围,对社会不特定群体进行非法集资。参与集资的人员结构复杂,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农民以及文化程度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群体。少数不明真相的群众,受高额回报的影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为非法集资企业做宣传。相当一部分群众由于缺乏市场调查,盲目投资。随着这些企业集资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支付的股息、红利不断增加,企业本身没有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不可能通过正常的生产获得高额利润来回报投资者,只有依靠不断募集资金来维持。集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管理混乱,对募集的资金不作任何投资,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大量转移或藏匿资金,甚至当作个人财产挥霍乱用。由于没有经济实体做支撑,这些企业没有任何偿债能力。目前部分企业已基本停止集资款的兑付,绝大部分企业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一旦企业崩盘或企业高管携款外逃,极易造成社会不稳,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风险。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构建和谐社会、保护好群体利益的高度出发,切实提高对非法集资危害性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的思想,加强对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果断处置非法集资活动,坚决把非法集资猖獗的势头压下去。
二、明确职责,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处置非法集资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各级银监、公安、工商、财政、税务、新闻宣传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皖办电〔2006〕8号中明确的职责分工,坚持“打防并举、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方针,统一组织,加强配合。各地要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安徽省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制度的
通知》(皖政秘〔2007〕43号)要求,抓紧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及时灵敏的信息报送体系、齐抓共管的监测预警体系、准确有效的性质认定体系、稳妥有力的善后处置体系、上下联动的宣传教育体系,切实做到“反应灵敏、配合密切、应对有力”。特别是要加大监测预警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群众举报、新闻监督、监管和职能部门查处等信息采集渠道,及时发现非法集资苗头,以防事态扩大。
三、区别对待,依法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活动
各地要对本地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排,准确掌握集资企业动向。区别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不同情况,根据集资规模、性质和经营状况,按照“打早、打小”的指导思想,打击一批,取缔一批,规范一批,有效控制非法集资蔓延的势头。
对少数集资规模较大的重点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监控,逐一研究和制定工作方案,择机处置,坚决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政策界限清晰的,各地要制定详细的打击方案,不要等待观望,立即予以取缔。
对有实业支撑、有较为明确发展方向并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如果出现集资苗头,各地要加强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对其经营模式、发展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督促整改,规范其经营行为,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切实做到“打防结合、堵疏结合”,促进企业合法经营,不能任集资苗头发展。
对跨区经营、定性较为困难的集资企业,各地要搜集整理有关证据材料,及时上报省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办公室。
四、进一步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非法集资一经认定,各地要及时成立专案处置领导小组,建立有效的处置工作机制。要事先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善后方案。在处置非法集资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征兆,要立即根据其性质和危害程度,及时启动本地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有关责任部门及时实施紧急处置行动,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和蔓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五、加强领导,形成打击非法集资的合力
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打击非法集资的责任,要明确一名政府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要充实处置非法集资的人员力量,落实办案经费。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配合,建立联动机制,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信息共享。要共同加强对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监管,一旦发现问题,各部门之间要进行风险提示,防止风险的扩大与蔓延。
六、加大宣传,净化环境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报道非法集资行为的新动向、新特征、新手法和危害性,及时报道一批典型案例,大力宣传非法
集资活动不受法律保护,由此带来的损失,政府不予代偿,消除部分群体仍然存在的侥幸心理,铲除滋生非法集资活动的土壤。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广告宣传的监督检查,严格纪律,各有关新闻媒体要严格把关,不得刊登有非法集资倾向的企业图片和报道。要在新闻宣传深度和宣传形式上下功夫,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有关法律法规和基本经济常识深入人心,积极引导和提醒群众培养投资风险意识,提高群众对非法集资行为的识别能力,创造一个合规经营、理性投资、规范发展的社会环境。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八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明电〔2007〕39号 【发布日期】2007-08-02 【生效日期】2007-08-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
(皖政办明电〔2007〕3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34号)转发给你们,同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非法集资危害性的认识,按照国办发明电〔2007〕34号和《安徽省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安徽省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方案》要求,从维护群众利益、确保社会稳定、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高度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强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不回避矛盾,不等待观望。各级政府是维护本地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主体,要尽快建立健全本地区处置非法集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组织本地区非法集资活动查处工作,依法加大打击力度,有效遏制非法集资蔓延趋势。对因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要严肃追究领导责任和有关工作人员责任。
各地要建立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的长效机制,要抽调政治和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办公。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相互协调,形成处置打击非法集资的合力。对涉及多个地市的非法集资活动,各地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做好处置工作。
二、加强监测预警,及时排查风险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打早、打小,把矛盾化解在当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的指导思想,建立处置非法集资监测预警机制。农业、林业、银监、工商等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尽快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信箱和电子邮箱,收集信息,及时掌握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动向。各有关部门要建立日常信息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共享,掌握全局动态。一旦发现问题,有关部门要及时相互提示风险,防止风险积累。
各地要立即组织开展涉嫌非法集资活动风险排查,全面摸清本地区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集资方式、金额和参与人数等情况。发现有非法集资苗头的企业,银监、公安、工商、行业管理等部门要提前介入,及时调查取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非法集资企业,在非法集资性质未最终认定前,可采取暂不予年检、暂不予办理公司登记事项变更登记、暂不批准设立分支机构等限制性措施,待有关部门作出是否构成非法集资的结论后,再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执行。
三、突出打击重点,依法稳妥处置
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政策界限清晰的,要果断采取措施,控制涉案人员和资产,依法妥善处置。同时,要按照《安徽省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方案》要求,制定周密的应急处置预案,防止极少数不法分子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上访,引发群体性事件。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征兆,迅速启动本地区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疏导劝阻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认真做好非法集资处置善后工作,明确债权登记部门,清理债权债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做好清偿工作,尽量减少群众损失,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四、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广告清查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加强舆论引导,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媒体,大力宣传非法集资活动的基本特征、方式、危害性和典型案件的处置情况,宣传国家处置非法集资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宣传工作要深入社区,进村入户,让群众准确了解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提高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
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广告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广告审查制度。各有关新闻媒体要严格把关,严肃宣传纪律,严禁刊登或通过网络传播涉嫌非法集资的报道和图片。省工商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全面清理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虚假宣传广告。清查结果于10 月底报送省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办公室。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八月二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办发明电〔2007〕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非法集资在我国许多地区重新抬头,并向多领域和职业化发展。2006年,全国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非法集资案件1999起,涉案总价值296亿元。2007年1至3月,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两类案件就立案342起,涉案总价值59.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上升101.2%和482.3%。若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治理整顿,势必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为了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就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非法集资的社会危害性,坚决遏制非法集资案件高发势头
非法集资涉及面广,危害极大。一是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非法集资活动以高回报为诱饵,以骗取资金为目的,破坏了金融秩序,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二是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非法集资有很强的欺骗性,容易蔓延,犯罪分子骗取群众资金后,往往大肆挥霍或迅速转移、隐匿,使受害者(多数是下岗工人、离退休人员)损失惨重,极易引发群体事件,甚至危害社会稳定。三是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非法集资活动往往以“响应国家林业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等为名,行违法犯罪之实,既影响了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又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
为切实做好依法惩处非法集资工作,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银监会牵头的“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务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共同做好工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上来,统一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充分认识非法集资的危害性,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果断处置,有效遏制非法集资案件高发势头。
二、当前非法集资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非法集资情况复杂,表现形式多样。有的打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倡导绿色、健康消费”等旗号,有的引用产权式返租、电子商务、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等新概念,手段隐蔽,欺骗性很强。从目前案发情况看,非法集资大致可划分为债权、股权、商品营销、生产经营等四大类。2006年,以生产经营合作为名的非法集资涉案价值占全部非法集资案件涉案价值的60%以上,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一是未经有关监管部门依法批准,违规向社会(尤其是向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如未经批准吸收社会资金;未经批准公开、非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等。二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出资人货币、实物、股权等形式的投资回报。有的犯罪分子以提供种苗等形式吸收资金,承诺以收购或包销产品等方式支付回报;有的则以商品销售的方式吸收资金,以承诺返租、回购、转让等方式给予回报。三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为掩饰其非法目的,犯罪分子往往与受害者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
三、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依法惩处非法集资的责任,确保社会稳定
省级人民政府要把依法惩处非法集资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加快建立健全本地区依法惩处非法集资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做好相关工作。一是加强监测预警。要对本地区的非法集资问题保持高度警惕,进行全程监测,主动排查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警,防患于未然。二是及时调查取证。发现问题后,要组织当地银监、公安、工商等部门提前介入,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对社会影响大、性质恶劣的非法集资案件,要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控制涉案人员和资产,保护证据,防止事态扩大和失控。同时,要制定风险处置预案,防止引发群体性事件。三是果断处置。对于事实清楚且可以定性的非法集资,要果断采取措施,依法妥善处置;难以定性的,要及时上报“联席会议”组织认定。涉及多个地区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做好相关工作。省级人民政府要及时总结经验,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参照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的政策规定,制定本地区相关规章,为依法惩处非法集资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四、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认真做好依法惩处非法集资工作
依法惩处非法集资工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有关方面要加强协调,齐抓共管。有关部门要逐步建立健全反应灵敏、配合密切、应对有力的工作机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将防控本行业非法集资作为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建立日常信息沟通渠道和工作协调机制,认真做好非法集资情况的监测预警工作。一旦发现非法集资苗头,应及时商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妥善处置,并通报“联席会议”。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本行业防范、监控和处置非法集资的规章及行业标准。“联席会议”要加大工作力度,对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进行深入分析,集中力量查处典型案件,严惩首恶,教育协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银监会作为“联席会议”的牵头部门,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加强沟通,切实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改善金融服务,逐步构建疏堵并举、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对于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多发的行业,要主动开展风险排查,防止风险进一步积聚。有关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尽快公布举报电话、信箱和电子邮箱,通过有奖举报等方式鼓励公众参与,在门户网站上开辟专门的投资者教育园地,探索建立风险提示和预警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对广告的监督管理,依法落实广告审查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检查发现、群众举报、媒体披露的线索要及时调查核实,对发布非法集资广告的当事人和有关责任人要严肃查处。
五、加强舆论引导和法制宣传,提高公众对非法集资的识别能力
银监会要牵头制订宣传教育规划,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宣传依法惩处非法集资的法律法规,通报非法集资的新形式和新特点,提示风险,提高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引导其远离非法集资。要加大对典型案件的公开报道力度,以专栏文章、专题节目等方式揭露犯罪分子的惯用伎俩,震慑犯罪分子,形成对非法集资的强大舆论攻势。要在广大农村、城市街道、社区、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置宣传栏,张贴宣传画,扩大覆盖面,强化宣传效果。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地方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加强舆论引导和法制宣传。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
资工作的意见
目前,网络平台非法集资组织结构愈加严密、专业化程度更高,假借迎合国家政策,打着经济新业态、金融创新等幌子,以具体项目、债权标的、担保物为依托,业务流程、合同文本专业规范,噱头更新颖,迷惑性更强,投资者辨别的难度加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在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
位和地方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当前非法集资形势严峻,案件高发频发,涉案领域增多,作案方式花样翻新,部分地区案件集中暴露,并有扩散蔓延趋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有效遏制非法集资高发蔓延势头,加大防范和处置工作力度,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资金需求旺盛,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民间投资渠道狭窄的现实困难和非法集资高额回报的巨大诱惑交织共存。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各类不规范民间融资介入较深的行业领域风险集中暴露,非法集资问题日益凸显。一些案件由于参与群众多、财产损失大,频繁引
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导致极端过激事件发生,影响社会稳定。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从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加大防范和处置力度,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进一步健全责任明确、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加大防范预警、案件处置、宣传教育等工作力度,开正门、堵邪路,逐步建立防打结合、打早打小、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
一是防打结合,打早打小。既要解决好浮出水面的问题,讲求策略方法,依法、有序、稳妥处置风险;更要做好防范预警,尽可能使非法集资不发生、少发生,一旦发生要打早打小,在苗头时期、涉众范围较小时解决问题。
二是突出重点,依法打击。抓住非法集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案件,依法持续严厉打击,最大限度追赃挽损,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作配合,防范好处置风险的风险,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疏堵结合,标本兼治。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完善民间融资制度,合理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发展。
四是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牵头,统筹指挥;中央层面,部际联席会议顶层推动、协调督导,各部门协同配合,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和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到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中来。
(三)主要目标。非法集资高发势头得到遏制,存量风险及时化解,增量风险逐步减少,大案要案依法、稳妥处置。非法集资监测到位、预警及时、防范得力,一旦发现苗头要及早引导、规范、处置。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广大人民群众相关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显著提高,买者自负、风险自担的意识氛围逐步形成。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完善,非法集资生存土壤逐步消除。
三、落实责任,强化机制
(四)省级人民政府是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第一责任人。省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负总责,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有效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资源统筹调动、靠近基层一线优势,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风险排查、监测预警、案件查处、善后处置、宣传教育和维护稳定等工作,确保
本行政区域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组织到位、体系完善、机制健全、保障有力。建立目标责任制,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明确责任,表彰奖励先进,对工作失职、渎职行为严肃追究责任。进一步规范约束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参与民间经济金融活动。
(五)落实部门监督管理职责。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将防控本行业领域非法集资作为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重要内容,加强日常监管。按照监管与市场准入、行业管理挂钩原则,确保所有行业领域非法集资监管防范不留真空。对需要经过市场准入许可的行业领域,由准入监管部门负责本行业领域非法集资的防范、监测和预警工作;对无需市场准入许可,但有明确主管部门指导、规范和促进的行业领域,由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本行业领域非法集资的防范、监测和预警工作;对没有明确主管、监管部门的行业领域,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
协调相关部门,充分利用现有市场监管手段,强化综合监管,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六)完善组织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中央层面,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作用,银监会作为牵头单位要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加强顶层推动,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增强工作合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明确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落实职责分工,优化工作程序,强化制度约束,提升工作质效。
四、以防为主,及时化解
(七)全面加强监测预警。各地区要建立立体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的经验和优势,群防群治,贴近一线开展预警防范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非法集资的监测预警。部际联
席会议要积极整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信息资源,推动实现工商市场主体公示信息、人民银行征信信息、公安打击违法犯罪信息、法院立案判决执行信息等相关信息的依法互通共享,进一步发挥好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作用,加强风险研判,及时预警提示。
(八)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所主管、监管机构和业务的风险排查和行政执法,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对一般工商企业,各地区要综合运用信用分类监管、定向抽查检查、信息公示、风险警示约谈、市场准入限制等手段,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对失信主体的联合惩戒,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综合执法机制,提升执法效果。对非法集资主体(包括法人、实际控制人、代理人、中间人等)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和信用记录,并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管理,促进市场主体自我约
束、诚信经营。
(九)发挥金融机构监测防控作用。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确保分支机构和员工不参与非法集资。加强金融机构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在营业场所醒目位置张贴警示标识。金融机构在严格执行大额可疑资金报告制度基础上,对各类账户交易中具有分散转入集中转出、定期批量小额转出等特征的涉嫌非法集资资金异动进行分析识别,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提供给地方各级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要指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做好对涉嫌非法集资可疑资金的监测工作,建立问责制度。
(十)发动群众防范预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探索建立群众自动自发、广泛参与的防范预警机制。加快建立非法集资举报奖励制度,强化正面激励,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并做好保密、人身安全保护等
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制订举报奖励办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五、依法打击,稳妥处置
(十一)防控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风险。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坚决依法惩处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密切关注投资理财、非融资性担保、P2P网络借贷等新的高发重点领域,以及投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民办教育机构、养老机构等新的风险点,加强风险监控。案件高发地区要把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放在突出重要位置,遏制案件高发态势,消化存量风险,最大限度追赃挽损,维护金融和社会秩序稳定。公安机关要积极统筹调配力量,抓住重点环节,会同有关部门综合采取措施,及时发现并快速、全面、深入侦办案件,提高打击效能。有关部门要全力配合,依法开展涉案资产查封、资金账户查询和冻结等必要的协助工作。
(十二)依法妥善处置跨省案件。坚持统一指挥协调、统一办案要求、统一资产处置、分别侦查诉讼、分别落实维稳的工作原则。牵头省份要积极主动落实牵头责任,依法合规、公平公正地制定统一处置方案,加强与其他涉案地区的沟通协调,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办省份要大力支持配合,切实履行协作义务。强化全局观念,加强系统内的指挥、指导和监督,完善内部制约激励机制,切实推动、保障依法办案,防止遗漏犯罪事实;加强沟通、协商及跨区域、跨部门协作,共同解决办案难题,提高案件查处效率。
(十三)坚持分类施策,维护社会稳定。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措施,讲究执法策略、方式、尺度和时机,依法合理制定涉案资产的处置政策和方案,分类处置非法集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努力实现执法效果与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落实维稳属地责任,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积极导入法治轨道,严格依法处置案件,切实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六、广泛宣传,加强教育
(十四)建立上下联动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建立部际联席会议统一规划,宣传主管部门协调推动,行业主管、监管部门指导落实,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各省(区、市)全面落实,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
(十五)加大顶层引领和推动力度。中央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宣传总体规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宣传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要组织协调中央媒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引导。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根据行业领域风险特点,制定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法律政策宣传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本行业领域宣传教育活动。
(十六)深入推进地方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推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进机关、进工厂、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村屯,实现宣传教育广覆盖,引导广大群众对非法集资不参与、能识别、敢揭发。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电信、公共交通设施等各类媒介或载体,以法律政策解读、典型案件剖析、投资风险教育等方式,提高宣传教育的广泛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强广告监测和检查,强化媒体自律责任,封堵涉嫌非法集资的资讯信息,净化社会舆论环境。
七、完善法规,健全制度
(十七)进一步健全完善处置非法集资相关法律法规。梳理非法集资有关法律规定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对罪名适用、量刑标准、刑民交叉、涉案财物处置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推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建立健全非法集资刑事诉讼涉案财物保管移送、审前返还、先行处置、违法所得追缴、执行等制度程序。修订《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研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司法机关在案件查处
和善后处置阶段的职责划分,完善非法集资案件处置依据。
(十八)加快民间融资和金融新业态法规制度建设。尽快出台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规范民间融资市场主体,拓宽合法融资渠道。尽快出台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监管规则,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深入研究规范投资理财、非融资性担保等民间投融资中介机构的政策措施,及时出台与商事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有关政策。
(十九)完善工作制度和程序。建立健全跨区域案件执法争议处理机制,完善不同区域间跨执法部门、司法部门查处工作的衔接配合程序。建立健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信息共享、风险排查、事件处置、协调办案、责任追究、激励约束等制度,修订完善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操作流程。探索在防范和处置有关环节引进法律、审计、评估等中介服务。
八、深化改革,疏堵并举
(二十)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
度。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研究制定新举措,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增加对中小微企业有效资金供给,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二十一)规范民间投融资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融资健康发展,大幅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完善民间借贷日常信息监测机制,引导民间借贷利率合理化。推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全国统一、公开、透明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营造诚实守信的金融生态环境。
九、夯实基础,强化保障
(二十二)加强基础支持工作。在当前非法集资高发多发形势下,要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人员、经费等保障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合理保障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相关经费,并纳入同级政府预算。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本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部际联席会议要督促检查本意见落实情况,重大情况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国务院
第五篇: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有关问题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
(云政办发[2007]294号)
各州、市、县(区、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 34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维护我省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我省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做好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工作
近年来,非法集资在我国许多地区重新抬头,并向多领域和职业化发展。2006年,全国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非法集资案件1999起,涉案总价值296亿元。非法集资在我省也时有发生,2007年1至11月,全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非法集资案件21起,涉案总价值1亿元。这些非法集资活动涉及面广,危害极大。一是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非法集资活动以高回报为诱饵,以骗取资金为目的,破坏金融秩序,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二是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非法集资隐蔽性强、欺骗性大,容易蔓延,犯罪分子骗取群众资金后,往往大肆挥霍或迅速转移、隐匿,使受害者损失惨重,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危害社会稳定。三是损害人民政府的声誉和形象。非法集资活动往往以“响应国家林业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等为名,行违法犯罪之实,既影响了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又严重损害人民政府的声誉和形象。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上来,统一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充分认识非法集资活动的社会危害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做好依法打击非法集资工作,把打击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采取综合措施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建立健全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非法集资活动高发势头。
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建立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的组织机构
为切实做好打击非法集资工作,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中国银监会牵头的“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为加强对我省打击非法集资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建立打击非法集资工作的长效机制,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建立云南省处置非法集资部门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部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为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发展改革委、公安厅、监察厅、财政厅、建设厅、农业厅、林业厅、商务厅、地税局、工商局,省政府法制办,省政府金融办,云南银监局、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证监局、云南保监局。召集人由省政府金融办主任肖晓鹏担任,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部门联席会议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全省打击非法集资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云南银监局,负责部门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指定1名处级领导为联络员。部门联席会议各组成单位要明确分工,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应对有力的工作机制,确保打击非法集资活动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三、精心部署,措施到位,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
非法集资情况复杂,表现形式多样。有的以生产经营为名,有的打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倡导绿色、健康消费”等旗号,有的引用产权式返租、电子商务、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等新概念,手段隐蔽,欺骗性很强。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一是未经有关监管部门依法批准,违规向社会(尤其是向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如未经批准吸收社会资金;未经批准公开、非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等。二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出资人货币、实物、股权等形式的投资回报。有的犯罪分子以提供种苗等形式吸收资金,承诺以收购或包销产品等方式支付回报;有的则以商品销售的方式吸收资金,以承诺返租、回购、转让等方式给予回报。三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为掩饰其非法目的,不法分子往往与受害者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
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广开信息渠道,发现倾向性问题,采取预防性措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依托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和配合,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保持对非法证券活动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一是加强监测预警。要对本地区、本行业的非法集资问题保持高度警惕,进行全程监测,主动排查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警,防范于未然。二是及时调查取证。发现问题,银监、公安、工商等部门应提前介入,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对社会影响大、性质恶劣的非法集资案件,要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控制涉案人员和资产,保护证据,防止事态扩大和失控。同时,要制定风险处置预案,防止引发群体性事件。三是果断处置。对于事实清楚且可以定性的非法集资,要果断采取措施,依法妥善处置;难以定性的,要及时上报省处置非法集资部门联席会议组织认定。
四、加强宣传,重在防范,形成打击非法集资的强大声势
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的宣传教育工作,按照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印发的有关处置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材料,结合本地和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精心部署、加强协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要广泛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非法集资活动的表现形式及特征,曝光典型案例,揭穿骗局骗术。通过舆论宣传,一方面震慑犯罪分子,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达到群防群治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活动的能力,预防非法集资活动的发生。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