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促进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促进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内 容 摘 要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如何改变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和农村,农业增长,金融领域,产供销
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总体上还是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必须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道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然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没有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一句空话。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对金融服务要求更高。
二、现代农业与金融业之间存在的问题
资金外流是农村金融存在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问题比较突出。从存贷总量结构看,农村金融机构存多贷少,存贷比下降,存贷差不断扩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增量减少;从资金流向结构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流向城市的趋势明显,加剧了金融资源在城乡配置的失衡;从资产结构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财务状况令人担忧,农业贷款风险高,亏损严重,经营困难。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利用有效载体,创新业务品种,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在支农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当地信贷支农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作为农信社支农的基础和载体,其变化深刻影响着农信社的支农方式和支农效果。为此,探寻农村经济新变化的支农难点,对于增强农村信用社“三农”服务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非常关键。
(一)农业的天生弱质性是发展种养业的根本难题
一是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近一两年来,受“厄尔尼诺”规律反常引起,我国各地洪水势头迅猛,洪涝灾害频发,带来的损失巨大,的信贷支持重任依然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肩上。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定位于服务“三农”,很大程度上是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对城镇市民的信贷支持没有定位上的要求,投入都有较严格的条件和限制,支持乏力。综合以上两种因素分析,加速城乡经济互动,农村信用社必须解决农民进城的风险规避问题和市民下乡的资金支持问题。
三、如何促进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
(一)构建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
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需要形成有效的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首先,建立信贷资金回流农村的激励机制,引导信贷资金向“三农”流动。在政策上,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当地吸收存款、在当地放款,并设定所吸收存款投入“三农”的比例。其次,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利用价格机制调节生产要素的供求,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第三,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银行可以运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如采取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措施调控资金流向,促使形成农村存款留在农村的机制。第四,找准农村金融机构与“三农”发展的利益共同点。建立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组成的,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二)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障体系
形成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资金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巩固农村信贷资金回流的基础。一是完善担保体系。应加快成立由政府出资或支持的县域信用担保中心,发挥其集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于一身、融中小企业担保与农业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担保职能作用,以有效解决“三农”融资担保难问题,降低信贷支农风险。二是完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利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能够为农村信贷资金提供安全保障,从而促进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形成。目前,由于尚未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以及缺少财政政策扶持等多种原因,农业保险风险大,经营成本和赔付率高,回报率低,有的农业保险业务甚至持续亏损、日趋萎缩,导致涉农产业防灾避险能力十分低下。因此,有必要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投保模式,完善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可以将发展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新的支农方式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农业保险制度设计管理技术,从财政补贴、定价原则、风险补偿和转移等多方面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保险的支持。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习深造种养专业技术,支持中介组织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七)加大对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二、三产业的信贷投入
农村人口多、经济效益低是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实情。如果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经济状况是不可能的,因此,农村信用社要通过加大信贷投入,利用有效载体,进一步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并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更大突破。要达到预期目标,农村信用社一是要创新业务品种,大力开办小集镇小宗房地产开发及按揭贷款,在信贷投向上,要注重加快小城镇建设必须以县城、集镇为中心,统筹兼顾国道、省道、铁路沿线的乡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避信贷风险。通过信贷倾斜,形成与省、市、县协调配套的小城镇群体,促进农村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要创新农户联保新机制,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就业需求的多样性,农村信用社要有目的性地支持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向沿海、沿边、大中城市周边转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而此项工作的难点仍然是信贷风险的规避和防范。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针对举家外出这一实际,农村信用社要在农户联保的机制上下功夫,通过亲属联保、朋友联保、邻居联保甚至于打破城乡界限实行城乡联保,以及扩大联保范围、细分联保级差,辅之以强强联保、强弱联保方式,达到既支农又防风险的双重效果。
(八)进一步加大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信贷投入
在坚持依托市场、立足资源、围绕特色调结构的前提下,努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有资源、技术优势,并且事关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农村信用社要加大信贷投入,进行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是信贷支持要实行区域布局,连片发展,建立一批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要重点培植一批种养专业户,并通过专业户的典型示范作用,激发带动农民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走扶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路子,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小生产”与“大群体”相结合的规模优势,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使支农资金的低产出、低效益转化为高产出、高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农业生产进程中“有场无市”或“有市无场”的问题,搞活农产品流通,拓宽窗口市场。根据农产品的地域分布特点和基础设施条件,要有针对性地加大信贷投入,支持一批产业化业主联合建立水禽、蔬菜、粮油等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努力抓好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四、结论
在现阶段,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必须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
第二篇: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金江实验幼儿园简传丽
当前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我县目前农村幼儿园发展而言,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局限,很多乡镇幼儿园师资不足、设备简陋,这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协调发展。我个人根据自己在平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认为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明确责任,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环节,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为指导,采取政府投入办园为主,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为辅;深化办园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以政府和教育部门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辅助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整改,完善制度,规范各种办园行为
坚持和提高办园准入制度,坚持和完善托幼园所登记注
册年检制度。未经登记注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举办
幼儿园、托儿所。农村园所的举办、停办应由所在乡镇政府、乡镇中心学校负责登记注册并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园所
每年全面检查一次,对质量下降达不到办园标准的园所
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标准的,要坚决取消其办园资格。
对幼儿园实行类别评估挂牌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
园的评估认定,要定期公布各类园所名单。经评估认定的园
所应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家长的监督。对质量提高的给
予晋级,对管理不善、质量下降的予以降级。
强化园所内部管理,推行园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建
立园长、教师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理流动制度。
三、创新科学管理机制,改进办园环境
根据本土乡情、园情,修订、完善适合本园发展的规划
和管理制度,包括幼儿园章程、幼儿园中长期规划、日常工
作常规、教职工职责、教师教学常规、保育员常规、幼儿在园常规、教研管理常规、后勤保障措施、财务管理制度、年
度考核方案以及幼儿安全管理系列制度、职责、预案等,并
逐一落到实处,努力实现人本关怀与制度管理的完美结合。幼儿教师必须实现“专任”化,建立起一支具有过硬的幼儿
教育专业知识且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形成专业化的管理,实现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立足现状,实施“青出于蓝胜于蓝,青蓝结合工程”,即中老年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习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青年教师则向年长教师学习敬业精神和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师素养、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育人的先决条件,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正确的导向才能适应幼儿教育的发展。
四、合理设置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对课时安排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减少语言、计算每周授课时数,增设安全教育、游戏活动,特色剪纸、泥工、舞蹈、美工制作、文艺创新等特色课程。
突出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配备。教学中,任课教师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开展,力求教学形式游戏化、多样化;教学内容故事化、情境化。教师适时适度地介入教学活动中,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激励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凸显办园特色,提升办园整体水平。园本课程、特色课程的开设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能力,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的过程。幼儿准备各种材料,主要以粘贴、折纸、绘画为主,幼儿的作品在班级设置的专栏上展出,及时反应幼儿学习效果,把幼儿艺术教育变为现实存在的乐趣。加强口语教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如果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智力发展也将出现飞跃,进而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幼儿创设宽松、平等、自主的语言发展环境,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对话的兴趣,使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说话清晰、流畅、有声有色。
总之,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幼儿教师应努力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化教育改革,首先要从幼儿阶段抓起,所有幼儿园所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的环境场所。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要继续深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积极探索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运用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和专业素养,为明天的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创造一片灿烂的天空。
第三篇:关于促进农村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思考
关于促进农村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思考
江西省湖口二中(332500)秦书典
在共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教育的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以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协调,形成合力。作为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环节相对薄弱,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社会、家庭和学校没有很好共促教育和谐发展。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外出务工浪潮此起彼伏,许多农民朋友外出淘金,大多将孩子留在家中由祖辈或亲友照看,年龄小的甚至是学龄前儿童,稍大些的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孩子成了“留守孩子”。这些孩子虽能得到物质生活上的满足,但从此就失去了父母亲的家庭教育机会,极易染上沉迷于网络、游戏等恶习,生活散漫自由,变得不原意接受学校教育。《共同关注》栏目曾播出一农村少年因母亲早年去世,父亲因此变得有些痴呆,不得与年迈的奶奶生活,因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染上恶习多次向奶奶要钱上网,甚至拿着菜刀向奶奶要钱,不得而已奶奶只好向派出所报案。无不令人触目惊心。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记得去年教完的一届高中学生,全班62名学生均来自农村,其中13位学生因双亲均在外务工由祖辈照顾;28位学生因父亲在外务工与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生活;12位学生因父亲在外务工与有初中以上文化的母亲生活;另有9位学生双亲在家,但忙于农活和做小买卖。
由此可见,家长(监护人)的素质和水平有限,也缺乏必要的时间和良好得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素材,农村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几乎处于蒙昧状态。因此,农村学生缺乏必要有益的家庭教育,学生本应受到的家庭教育转接到了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势必造成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
育相脱节。
二、农村孩子接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父母的影响和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有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功效。应该说我们绝大多数家庭教育是良好的,也有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畸形的,对孩子的影响不良。必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孩子形成了“隔代型”,“上代型”和“自管型”的监护家庭。这些孩子往往能得到只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缺少思想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心理和精神缺少关注。缺乏必要良好家庭教育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有碍于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促进农村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途径
随着社会的改革发展,家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家庭教育不再纯属家庭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
1、针对留守孩子缺乏家庭教育的较普遍的现象,社会应积极宣传倡导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家长提高思想认识。“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对绝大多数家庭已成为过去,改革开放外出务工,使不少农村家庭富裕了,物质生活提高了,孩子辍学不受教育的少了,但家长却忽视一个很重要的家庭教育环节。社会应倡导外出务工的家长回乡务工或创业,重在照看子女,让子女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不能误了下一代。
2、各中小学校应承担起辅导家庭教育的责任。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培训活动,开好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及学习发展规律,更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共同营造孩子成长的和谐环境。
3、《中央8号文件》特别提出“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教
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的特殊重要作用”。要求各级妇联,教育行政部门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为此县区妇联,教育行政部门、关工委要积极送文化下乡,为广大农村家长定期编印可读的家庭教育素材以及开展多种教育活动。促进家庭教育风气的形成和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宝安日报》曾报道的深圳宝安区实施的“家教工程”就是一例典范。
4、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村委会可设立“家庭教育协会”,以各村民小组的组长、长者等有威望的人士为会员。各会员指导、协助家长(监护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并不定期反映本小组的家庭教育问题和进展情况。协会并可对家庭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家庭张榜表扬,如荣获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的情况,中、高考录取结果,参军入伍,好人好事等事情予以张榜,以促成各家庭对家庭教育成果的积极攀比。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有促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是融通青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重要手段,应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第四篇:关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作者:李英剑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5期
一直以来,关于农村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就被各级地方政府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这是农村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农村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主体,而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寻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策,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价值理念。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多年工作在农村学校,使得我在工作中也多了些思考:
一、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近年来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做出了各种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看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它们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平稳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义务教育环境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农村的教育环境与城市相差极大。一方面,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图书资料、教学仪器等都不及城市学校;另一方面,学校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脑教室,无法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没有图书馆,不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外阅读和学习资料。由于信息的闭塞,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处于传统阶段。
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没有工作动力,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学生,在许多方面都不及城市学生,使得农村学生在起点上就输给了城市学生,造成了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2.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农村的办学条件差,工资待遇低,许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而农村的一些优秀教师也想方设法涌入到城市学校,因为那里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工资待遇高,而且拥有能够促进专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经费不足,政府无经费招聘新教师。即使有的大学生想进农村中小学校,也进不去。很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教育理念陈旧、学科结构不齐、整体素质偏低,而且由于缺教师,有的教师成了全职教师,什么科目都教,教育的质量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经费不足,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发展。虽然我国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且大多数资金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学校,到了农村学校则所剩无几了。国家实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也使得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较城市学校要少得多。农村的教育经费不足,难以维持正常的发展,甚至有的学校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足额及时发放等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二、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素质教育,必须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认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1.要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要使教育制度向农村倾斜,就必须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其能够稳定正常的发展。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较低,使得农村中小学生获得义务教育的机会不平等,而且获得义务教育的服务质量也不公平。学生们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质量。所以,要对农村义务教育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扶持,帮助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各方面的差距。
2.要整合城市教育资源,帮助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环境。建立城乡学校“手拉手”政策,对农村中小学缺少的教育教学设备、器材、图书等,广泛动员城市中小学以量力的原则进行捐赠,当然也要本着适用的原则。国家也要相应地加大教育投入,制定政策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3.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重在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取决于师资水平,那么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村教师队伍,必须结合当地的师资水平,以当地教师为主体。首先,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要有同等的待遇,制定一系列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政策和特殊待遇政策;为农村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及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还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其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条件、创造机会。由于农村的办学条件有限,发展机会少,参加科研的机会也少,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制定农村中小教师素质提高的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其分批培训。要有计划地请专家到学校来讲学和指导,还可以组织教师到城市中小学去学习观摩,听课学习,城市中小学的骨干教师也要定期到农村中小学开展送课活动,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最后,农村中小学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形成合理的奖惩制度。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此激励和保持学校教育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五篇:对农信社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
上个世纪90年代,历时2年多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国家饱受消费不振、通货紧缩的压力,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以往远离金融危机的亚太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遭受到的一次深刻而长远的冲击。无独有偶,2008年下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掀起了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中国11月份的cpi、ppi均创下18年来单月
最低涨幅,经济增长陷入低迷。为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消费需求,国家于近期出台了包括4万亿投入、扩大内需等一系列经济政策,于12月8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发展方针,以刺激经济保持稳定增长,逐步稳定资本市场,鼓励个人消费。中央银行相应地大幅度下调了利率,为农村信用社适时推出并加快推行消费信贷业务提供了极佳的市场良机。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形势下,尽快启动和刺激消费性信贷业务的发展,使之成为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农村信用社应对经济衰退、重振发展信心、更好地参与同业竞争产生极为重要的现实影响。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治理通货膨胀一直是各级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但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直至今年下半年的全球性金融海啸,我国经济发展史上一再出现人们并不熟悉的新名词,那就是通货紧缩。不论是通货膨胀还是紧缩,都是经济运行与货币流通失衡的集中表现,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最终都将间接地反映到对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的影响上来。
(一)形势严峻,威胁稳健发展
1.缺乏优质客户群落,优化增量举步维艰
出口形势恶化,国内需求不足,消费持续疲软,导致涉农产品滞销,产加销龙头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工停产,效益持续下滑,使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形成潜在风险。受制于形势和分工所限,农村信用社传统信贷业务出现萎缩,无论是增加农户生产生活贷款还是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投入,都潜伏着较大的风险。
2.资金供应紊乱,流动涩滞
涉农产业为勉强维持正常生产,拖慢了信贷资金的回流速率,从而加大了农村信用社日常的资金供应难度。政府支出的节俭和投入减少,也对资金流入形成阻断效应。解决当前需求不足的关键,在于农村信用社主动介入、尽快启动居民消费信贷,以少量、画龙点睛式的投入,加大对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的信贷投入,从而拉动内需,获取发展动能。
3.通货紧缩阻断了商业信用链条,农村信用社存量资产风险示警
涉农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偏居一隅,属于弱势群体。需求不旺,市场疲软,使农户和上下游企业销售困难,有的不能如期给付货款,从而影响到相关行业客户的正常偿债能力,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资金供需的正常衔接,使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急剧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