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评估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00:0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评估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评估与思考》。

第一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评估与思考

城步苗族自治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评估与思考

1、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1.1.1 人口与土地资源情况

城步苗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394.1万亩。总人口25.3万人。全县共分10个乡(镇),282个行政村。退耕还林前耕地总面积22.4万亩,约占总面积的5.7%,人均耕地面积约0.89亩。原有林地总面积252.1万亩,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0%,人均有林地9.96亩。森林总蓄积733.3万立方米,人均森林蓄积量29立方米。

1.1.2 退耕还林前坡耕地、宜林荒山及水土流失情况:

退耕还林前全县坡耕地部面积7.9万亩,多为零星分布,宜林荒山8.2万亩。土地强度侵蚀19.2万亩,中度侵蚀47.9万亩,轻度侵蚀66.2万亩,多年平均流失土壤29.12万吨。

1.1.3 经济发展水平:

我县地处湘西南边远山区,工业不发达,经济落后。年 1 国内总产值约6.25亿元,人均国内总产值仅2470元。农村人平纯收入837元。全县有贫困人口7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县。

1.1.4 森林资源与林业发展:

我县退耕还林前林业用地总327.7万亩,有林地面积252.1万亩,其中人中林面积87.2万亩,经济林面积4.6万亩。全县森林蓄积量733.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8.63%。实施退耕还林后,林业用地总面积增加了5.9万亩,达到333.6万亩。由于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较晚,新造林地尚未郁闭成林,因此,对有林地面积、人工林面积、经济林面积及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林产品产量等暂无影响。待成林后,以上各因子的数量将得到较大增长。

2003年全县商品材总产量97800立方米,锯材产量22000立方米,人造板产量12000立方米。

2003年全县新造林合格总面积3.3万亩。其中当年计划3万亩,超计划提速0.3万亩。

1.2 退耕还政策执行情况 1.2.1 退耕还林规划情况

自2002年起上级将我县纳入到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县后,我县根据有关规程,按照重点突出、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了认真的规划。将任务主要安排在省道、县道、河流两旁及水库周围,对坡耕地面积大、开垦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急需改善的地段进行优先治理和重点治理,实行重点治理与全面治理相结合。但由于我县仅辖10个乡(镇),每个乡(镇)覆盖面积大,而境内山多人少,居住分散,坡耕地大部分零星分布,因此,10个乡(镇)都纳入了退耕还林工程。

1.2.2 历年来退耕还林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自2002年来,上级共下达我县退耕还林任务126000亩。其中2002年度分两批共计86000亩,2003年度30000亩(其中退耕还草10000亩)。至2004年春,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26886.1亩。其中2002年完成86000亩,2003年完成40886.1亩。在2002年度完成的86000亩中,按地类分,退耕还林4000亩,荒山造林46000亩;按林种分,生态林74446.3亩,占86.6%,经济林11553.7亩,占13.4%。2003年经省级复查,任务完成率100%,面积核实率99.9%,面积合格率98.1%,2003年度完成的40886.1亩中,退耕还林30000亩,退耕还草10886.1亩。30000亩退耕还林中,按地类分:退耕还林14000亩,荒山造林16000亩;按林种分:生态林29218.6亩,占97.4%,经济林781.4亩,占2.6%。经省级复查,任务完成率100%,面积核实率96.5%,合格率96%。10886.1亩退耕还草中,退耕地还草5119.2亩,荒山种草5766.9亩,退耕还草全为生态型。经省级复查,任务完成率100%,面积核实率96.5%,合格率99%。

我县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全县10个乡(镇),278个村。涉及农户15000户,52000人。

1.2.3 退耕还林前后坡耕地数量变化情况 我县退耕还林前有坡耕地7.9万亩,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2.3万亩,坡度16-25度的3.8万亩,坡度15度以下的1.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后,坡耕地还林还草面积5.9万余亩,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1.9万亩,坡度16-25度的3.2万亩,坡度15度以下的0.8万亩。现有坡耕地2.0万亩,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0.4万亩,坡度16-25度的0.6万亩,坡度15度以下的1.0万亩。坡耕地还林面积与坡耕地原总面积的74.7%。

1.2.4 国家粮款补助到期后有稳定收益的退耕还林面积及所占比例

估计国家粮食补助到期后,每亩年收益100元以上的林分以经济林和楠竹林为主,其中经济林1.2万亩,楠竹林1.0万亩,合计2.2万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37.3%。

1.2.5 户均退耕地还林面积、保留耕地面积及口粮保障能力

我县2002和2003两个年度退耕地还林总面积5.9万亩,户均退耕地还林面积3.9亩。户均保留耕地2.4亩。由于纳入退耕还林的坡耕地都是坡度较大、干旱、较薄的旱土,原种植作物多为玉米、红茹等杂粮,产量不高,对主粮产量无影响,因此,对口粮保障能力影响很小。

1.2.6 投资来源与用途

根据作业设计投资预算,我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总计需投资13673.3万元。按来源分:国家投资10084.7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以劳折资3588.6万元。国家投资按用途分:种苗费630.0万元,工费补助822.2万元,粮食补助折价8632.5万元。

1.2.7 工程管理情况

作业设计:每次上级下达计划后,县退耕办都组织技术力量,按照有关技术规程;结合具体情况和群众意愿进行了认真的作业设计,做到设计图、设计表、设计说明书规范齐全。

种苗供应:为保证退耕还林用种苗质量,原则上以县林木种苗站供应为主,个别群众栽植少量特殊树种的,由造林户自行解决。

登记造册:凡验收合格小班均按农户进行了登记,填制了农户分户统计表。苗木领用、补助钱粮发放等都进行了登记造册并由经手人和领用人签名盖章。

档案管理:建立了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有专人管理,对退耕还林申请书、合同书、农户建档卡、农户验收卡、作业设计资料、竣工验收资料、各难有关文件等都进行了归档 保存。

林权证发放:目前该项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1.2.8 国家钱粮补助兑现情况

种苗费:生态林以供苗为主,经济林和楠竹由造林户自购苗木,以补助种苗费为主。现已到县资金580万元,实际拨入县退耕办520万元已兑付完毕,其余60万元尚未拨入到县退耕办。

粮食补助:2002年度第一批坡耕地还林应付粮食补助600万斤,已全部兑付完毕。2002年度第二批坡耕地还林应付粮食补助600万斤中的50%(300万斤)已兑付,剩下的50%上级尚未下拨。2003年以后上级尚未下达补助粮食计划,因此尚未兑现。已兑现粮食按0.7元/斤折合现金630万元。

现金补助:2002年第一批坡耕地还林兑付了两个年度的现金补助计40元/亩,共兑付现金80万元。2002年第于批坡耕地还林兑付了一个年度的现金补助20元/亩,共兑付现金40万元。2002年度第二批坡耕地还林第二个兑付年度现金补助40万元和2003年度坡耕地还林现金补助28万元尚存县财政,未兑付到农户。

以上已兑现钱粮补助共计1270万元。按2002年度退耕户9026户,涉及人数30028人计算,户均增收1407元,人均增收408元。1.2.9 生态林、经济林比例规定的执行情况 上级有关规程规定,退耕还林生态林比例占80%以上,经济林比例占20%以下。我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严格执行了这一规定。2002年度86000亩退耕还林中,生态林74446.3亩,占86.6%;经济林11553.7亩,占13.4%。该年度40000亩坡耕地还林中,生态林32109.7亩,占80.3%;经济林7890.3亩,占19.7%。2003年度40886.1亩退耕还林(还草)中,生态林40104.7亩,占98.1%;经济林781.4亩,占1.9%。该年度19119.2亩坡耕地还林(还草)中,生态林18366.7亩,占96.1%;经济林752.5亩,占3.9%。

2、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主要措施与评价 2.1 组织措施

为了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退耕还林工程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并成立了督查组,由县委分管农业副书记任组长。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由乡(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确定了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配备了较强的技术力量。各村都有驻村干部和驻村林业技术员。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层层制定岗位责任制,责权到人,工作成绩与工资、效益挂钩,奖罚分明。

通过以上措施,使退耕还林各项政策能够严格地得以施 行使整个工程领导得力、责任明确,上下齐心,确保了各项任务的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2.2 工程管理措施 2.2.1 加强资金管理

项目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人专管。补助资金由县财政主管部门以县林业局退耕办检查验收到户的合格面积统计表和农户出具的退耕还林有效依据、身份证发放到户。

补助粮食由县粮食局负责调运,并以县退耕办检查验收到户合格面积统计表和农户出具的退耕还林的退耕还林有效证据身份证发放粮食。县粮食安排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同时建立健全内部监管制度。

2.2.2 实行“两书两卡”制度

“两书两卡”即合同书、林权证书、农户登记卡和检查验收卡。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退耕还林合同书,并填好农户登记卡。检查验收后,要给农户填好检查验收卡,作为给退耕户发放钱粮补贴的有效依据之一。

2.2.3 建立技术管理目标责任制

实行技术承包,层层确定技术负责人,将技术责任落实到人、到户、到小班。实行技术责任终身追究制。

2.2.4 加强档案管理

完整的档案是每年兑付钱粮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和林 业、牧业主管部门确定了专人管理,做到了农户档案和技术档案完整无缺,随时可查。

2.2.5 通过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保证了退耕还林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在上级资金到位的前提下,能够及时兑现,保护和提高了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通过实行“两书两卡”制度,明确各方责、权、利,确保退耕户钱粮补助兑现工作准确无误。通过实行技术责任终身追究制,促使技术人员加强对退耕户技术指导,保证了工程质量,使验收人员严格按有关规程标准进行验收,确保退耕还林各项数据准确,杜绝虚报冒领的发生。

2.3 造林经营形式

我县鼓励对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灵活采用多种经营形式。实际造林经营形式有:退耕户自主经营、大户承包经营、合伙经营等形式。退耕户自主经营形式适合于零星小面积造林。大户承包和合伙经营则适合于集中成片、造林面积较大的地段,便于管理,能有效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质量。

2.4 主要造林技术模式 2.4.1 针阔混交模式

针阔混交模式主要包括杉阔混交模式和马尾松阔叶混交模式。

杉木和马尾松都是我县乡土树种,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产快、用途广。与之混我的阔叶树种以马褂木和枫香为主,这两个树种也都具有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快的特点,能与杉木、马尾松相配,形成针阔混交林,提高抗病虫和保护水土的能力。

2.4.2 阔阔混交模式

阔阔混交模式主要采用鹅掌楸与枫香混交,这两个树种都是城步常见树种,同属速生阔叶树种,成林快,用途广,水土保持能力强。

2.4.3 楠竹造林模式

楠竹生长周期短、见效快、丰产高效,既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又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且我县群众在楠竹母竹栽植方法上经验丰富,造林成活率高。

2.4.4 生态经济兼用树种造林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土壤较肥沃、坡度较平缓、管理较方便的地段。树种主要为板栗、梨、核桃等,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2.4.5 经济果木林造林模式

以板栗、梨、核桃、李、柑桔等树种为主。适用于各类土壤肥沃、坡度平缓、海拨低、水土流失轻、管理方便的地段。主要是发挥经济效益,兼顾生态效益。在树种选择上应长短结合,力求持久长效,并需加设防护带。

3、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3.1 生态效益 3.1.1 退耕还林造林地林木郁闭成林后,将使我县有林地面积增加5%,森林覆盖率达到79.4%。

3.1.2 当郁闭度达0.8时,每亩绿地比裸露地多蓄水20立方米,12.6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可增加蓄水252万立方米。

3.1.3 每亩绿地比裸露地减少泥沙流失5吨,12.6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可减少泥沙流失63万吨。

3.1.4 对气候将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有关资料显示,林区空气湿度比无林地高15%。

3.1.5 随着森林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得到遏制,气候得到改善,灾害性天气将明显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也将增多。

2、经济效益

全县退耕地还林国家补助钱粮款总计达9454.7万元,户均6303元,人均1800元。按8年期算,每年户均增加收入788元,人均增加收入225元。同时,由于退耕还林后,农民劳动强度减少,外出务工的增多了,也为农户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条件,农村经济将更为活跃。

3.3 社会效益

3.3.1 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减少的面积多为坡度较大、水土保持能力差、农作物产量低的坡土,对农业生产无明显影响。牧业用地和林业用地 有所增加,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3.3.2 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坡耕地还林后,耕作人口减少了,外出劳务人口增加,在农户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整个社会尤其是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3.3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通过采取合理规划,适地适树、适当发展经济林,实行长短结合的措施,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退耕还林与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关系 4.1 退耕还林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境内山多田少,且有大量的望天田、阴山田、产量低、效益差。县内工业极不发达,交通、信息较为闭塞,贫困人口多,农民增收脱贫途径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无疑给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农民实现增收脱贫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随着农民收入增加、社会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

4.2 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退耕还林后,粮食种植面积相应减少,影响到粮食总产量,可能会影响粮食安全。另一方面,退耕还林后,自然条件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减轻、土壤沙漠化趋势得到减缓,则是确保粮食种 植面积和产量的最效手段,从长远观点看,只有搞好生态保护,才有粮食安全可言。要处理好这一矛盾的关系,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退耕还林有关政策和规程,严禁将基本口粮田纳入退耕还林。

4.3 退耕还林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总的来说,退耕还林对生态安全是起保障作用的。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停止耕,植树种草,必然使水土流失大为减轻,对气候起到调节作用,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场所,因此,生态安全将得到保证。但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如果技术措施不当,也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对生态造成破坏。如林地清理时进行炼山、全垦整地,会造成水土流失加重。树种选择和搭配不当,会造成病虫灾害蔓延等。因此,要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要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认真搞好作业设计,采用正确的林地清理和整地方法,正确选择树种,合理搭配,并注意尽量保留原生植补带、经济林要有水土保护措施。

4、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 退耕还林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1.1 退耕还林造林方式单一。按照上级有关规定,退耕还林造林方式只有植苗造林,缺乏灵活性。作为南方山区,实际可采用多种营造林方式实现森林植被恢复,理应可以选择最佳方案。如我县马尾松植苗造林受天气影响大,遇 到连续干旱则成活率普遍较低,而天然飞籽成林的却长势很好,为什么不能搞人工点播造林呢?对于可以自然恢复的地段完全可以通过封山育林、适当补植补播促进其成林,但退耕还林工程中却没有这些项目。

4.1.2 荒山配比问题:上级在下达退耕还林任务时,搭配的荒山比例过大。而我县早已基本消灭宜林荒山,而采伐迹地又不能纳入抵荒山。按政策没有完成荒山配比的要用坡耕地造林面积抵荒山造林面积,造成基层工作困难,矛盾难以处理。

4.1.3 荒山造林补助太低。按政策荒山造林每亩只补助种苗费50元,往往作当年造林苗木款都不够,以后年度补植用苗没有资金,而我县农村经济落后,农民大多拿不出钱来造林,退耕户不一定有荒山,国家又不明确允许从退耕户的补助中调剂部分给荒山造林户,使地方各级政府无所适从,无法调动群众荒山造林管护的积极性。

4.1.4 上级复查验收方法和标准与退耕还林目标有冲突。退耕还林目标是以生态优先,为此,规程规定,造林时严禁炼山和全垦整地。抚育也以穴抚为主。但由于南方雨水充足,气候温暖,灌丛杂草生长茂盛,这本是有利水土保持的大好事,但却给检查站验收带来困难,经过穴抚的林地,几个月后上级复查时,几乎看不出抚育的痕迹,杂草比人还高,密密麻麻,甚至找不到树苗,分不清是退耕地还林还是 荒山造林。碰到这种情况,检查人员一般只能作为不合格处理或将退耕地登记为荒山。而群众为了保证验收过关,往往不听技术人员劝阻,进行炼山和全垦整地,甚至施用除草剂,完全违背了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的初衷。

4.2 对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建议

4.2.1 建议增加退耕还林造林方式,允许采用马尾松点播造林及其他适宜的造林方式,增设封山育林项目。

4.2.2 建议降低荒山造林比例。使荒山造林任务与各地实有宜林荒山荒地面积相适应。

4.2.3 建议适当提高荒山造林补助标准,或明文规定从坡耕地还林补助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部分补助给荒山造林户。

4.2.4 建议修改复查验收标准和改进复查验收工作方法,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生态优先。

城步苗族自治县退耕办 二00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对舟曲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思考

对舟曲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总结了舟曲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并针对近几年舟曲县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长期管理与投入机制,实行分类经营和分类管理;加快后续产业开发步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坚持生态移民和防火护林相结合,建立巩固退耕还林长效机制;搞好技能培训,完善政策措施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退耕还林;概况;成效;问题;对策;甘肃舟曲

甘肃省舟曲县是我省乃至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长期的流水、重力、潜蚀和风蚀作用下形成沟壑纵横的高山峡谷地貌,而这种地貌又造成该县水土流失的恶性循环。目前,舟曲县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特色农业、生态畜牧已成规模,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取得了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的巨大成效,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据笔者调查发现,舟曲县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尚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后续产业薄弱、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跟不上等问题已严重制约到了巩固提高,这些问题如能引起各方重视并得到合理解决,将更有利于舟曲县退耕还林工作的巩固与发展。

一、舟曲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概况

舟曲县辖3个镇16个乡5个居委会210个行政村,总人口14万人,辖区国土面积3010km2,其中山地面积占85%左右,宜林面积较大,但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试点工作以来,经过10多年奋斗,截止目前,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11000hm2,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5000hm2,荒山荒坡造林5133hm2(均属生态林),封山育林867hm2。退耕还林面积中,有生态林4222hm2,经济林778hm2。

二、工程建设成效

1.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根据舟曲县气候与地形特点,生态林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占有主要地位,生态林为维护舟曲县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植被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减少洪水泛滥的频度和强度,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含氮量和有机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的肥力等方面做出了较好的贡献,是一笔巨大的“生态储蓄”。此外,较高有林地覆盖率还可以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改变地表粗糙度和吸收率,减少沙尘暴袭击的频度和烈度,预防霜冻、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威胁。

2.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从2008年开始,国家出台并完善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延长一个补助周期,舟曲县有2.56万户农户在该项工程的实施中获得直接收益,截止2014年6月底,累计补助退耕还林款项共为16319.68万元,平均达到6375元/户。舟曲县退耕还林以现金形式已补偿农户14年,分二次兑现,前8年生态林年均补贴3 450元/hm2,后6年生态林年均补贴1 875元/hm2。

三、舟曲县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1.造林经费欠缺,后续工作有能力不足。退耕还林(草)工程款是专项资金,分为医教补助、粮食补助和种苗费三部分,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侵占。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涉及到规划、管理、培训和看护等方面的支出,这些费用都需要县里自筹解决。舟曲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而解决专项资金以外的各项费用确有困难,但不及时解决又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这着实给县政府资金筹措和运作带来了困难。

2.观念陈旧,林牧矛盾突出。千百年来,老百姓习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上放牧、水中打捞,土里刨食。目前舟曲县大部分退耕还林区农户生存技能单一,只会种植或养殖,农户又不愿放弃传统的放养模式而接受舍饲圈养的新方法,羊群啃吃林木普遍发生,由此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再加上本地土山羊淘汰和舍饲圈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运转,对于农民来说也很难接受。因此,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迟滞退耕还林的进展。

3.农牧樵采严重,防火护林存在隐患。《退耕还林》规定严禁在退耕地里进行林粮间作,但有的甚至还会私下栽培一些作物以创收。山区里的农民还习惯靠小荞木、灌木为生活能源,“前人栽树,后人砍柴”的状况使得森林火险形势更加严峻。此外,规划中出现的一些偏差也会形成火灾隐患。可见,防火护林不仅是生态环境的防护问题和行政命令,更是宣传教育深入人心的系统工程。

四、舟曲县退耕还林发展对策

1.建立长期管理与投入机制,实行分类经营和分类管理。生态林补助到期后,可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的生态林进行分类管理,将部分生态区位特别重要的林地纳入国家公益林建设的范畴中;对于一部分生态林,可连同营造的经济林一起纳入到商品林的范畴进行管理,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延长国家对县里粮、钱的补助年限,另一方面可广开融资渠道,招商引资,创办林业基地,培育优质苗圃,想方设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林养林,以林补农。同时,鼓励民众承包荒山荒坡造林,谁投资谁受益,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2.加快后续产业开发步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没有产业、农民难富,农民难富、生态难保。舟曲县生态脆弱的特性,决定了培育发展一项产业是异常艰难。只有实行退耕还林与农村产业培植、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把生态融入产业建设,把产业当作生态经营,培育形成具有稳定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使农民通过退耕还林得到实惠,有了可靠的生计保障,才能降低农民对土地的高强度依赖,以生态建设带动产业开发,以产业开发促进生态建设。

3.坚持生态移民和防火护林相结合,建立巩固退耕还林长效机制。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要坚持生态移民,封山育林。对于不适宜人住的偏远山区以及边远荒山荒坡,通过生态移民搬迁方式整体封育,依靠自然修复来恢复生态植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降低退耕还林成本。在交通便利、立地条件较好的白龙江及拱坝河流域沿岸地区建设新农村,进行集中移民将长期居住在深山中的农民迁移到新农村并给予相应的补助,解决他们日常的生产生活需要。

4.搞好技能培训,完善政策措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完成高质量的退耕还林,就必须有较大科技含量的政策做支撑。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建立健全退耕还林科技支撑体系,加强退耕还林工程和发展后续产业的技术研发、引进、推广,全面提高从实施、管理到监测各个环节的科技水平,依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退耕还林各项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二是对广大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三是大力推广高新技术,例如推广林药间作、节水灌溉等,提高生产效益。

要跳出退耕抓退耕,切实维护退耕农户和社会投资主体的市场地位,依法保障他们对山林的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继承等合法权益,实施退耕还林产权到户,农户真正拥有退耕还林的经营自主权,激活微观退耕还林林业投资主体作用,构建一个治理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清晰的建设机制,使退耕户还林有其山、植树有其责、务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形成全社会抓生态、兴林业、务退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黄维.威信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46-247.[2]乔晓旭,张永清.对岢岗县退耕还林(草)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3-235.[3]郝飚.封山退耕植树造林加快吴旗保护效益型林业建设[J].1999年12月9日《中国绿色时报》.

第三篇:*县退耕还林工程自评估报告

芦溪县退耕还林工程自评估报告

一、项目区的自然气候条件与人口、土地使用状况

芦溪县位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市的东南部,320国道、浙赣铁路复线横贯东西,319国道纵穿南北,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全县总人口27.4万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带,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适宜各种油茶、毛竹、中药材等植物的生长。

由于外出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率逐渐下降,造成要求退耕的山区坡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据统计,全县已有3000余公顷的坡耕地要求退耕。

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国家下达我县2002年退耕还林计划3万亩,2003年计划5万亩。2002年,全县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0050.2亩,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100%,其中:退耕地造林15000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5050.2亩;树苗成活率达90%。通过省级检查验收,我县2002完成的退耕还林工程各项指标均达到上级要求。2003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4万余亩,并即将申报省级检查验收。从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落实情况来看,钱粮补助基本得到兑现,责任合同全部签订,林权证正在发放之中。

三、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在我县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涉及面广,范围大,管理难度大,人员少,资金不足等问题。

四、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在我县全面实施完后,将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提高0.5个百分点,使林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从生态效益方面看,退耕还林工程在我县的全面实施,将在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水土保持,水力资源的保护以及促进我县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五、退耕还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我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时,结合我县的实际,从宣传到设计,按照适地适树、调整种植结构与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尽量安排毛竹、油茶、中药材等高效品种为我县的退耕造林树种,目前在已完成的造林面积中近3万亩为毛竹、油茶、中药材树种,而且都是严格按生态林的设计要求造林,确保8年后国家停止补助时,这些造林地将为农民创造一定的收入。从社会效益看,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完成,一方面将达到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实现稳得注能致富的目的,另一方面将加快我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2、经济效益

我县素有栽培油茶和杜仲的传统,油茶和杜仲的栽培基础较好。退耕还林前我县原有油茶面积约11万亩,杜仲面积5000亩,2002年退耕还林新增油茶面积2.4万亩;去冬今春新增杜仲面积1800亩。油茶和杜仲工程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在我县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004年5月14日

第四篇:新邵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与展望

新邵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与展望

曾立志

刘跃成

(新邵县林业局,湖南 邵阳

422900)

摘要

回顾总结新邵县前段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剖析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后续工程建设的设想、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

退耕还林;建设经验;发展对策;新邵县

新邵县自2002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9601.07hm2。其中退耕地造林3933.37hm2,荒山荒地造林5667.70hm2,高标准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工程建设任务,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工程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

改善了生态环境。从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新邵县已新增林地面积7333hm2,森林覆盖率提高1.87个百分点。高标准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9600hm2,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119万t。一些昔日的荒山秃岭、尘土飞扬的坡耕地如今都披上了绿装。

(2)

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通过实施 退耕还林工程,打造了保护农民耕地的绿色屏障,改善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耕作条件,有利于农业增产稳产;二是通过项目建设,可使全县5.5万退耕户22万人直接从国家政策补助中获取效益达

10779.47万元,户平1960元,人平490元,相当于2004年全县农民年平纯收入的35.6%;三是改变了陈旧落后的土地耕作方式,更新了农民经营土地的观念。退耕还林前,新邵农民对旱地的利用主要沿袭已久的红薯加小麦耕作模式,经营粗放,除去成本,所剩无几。使得部分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信心不足,致使大量耕地(主要是旱土)抛荒。退耕还林项目启动后,农民把土地经营从农业转向了林业,使土地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四是通过项目建设,形成了一批林业产业基地,为县域经济发展培植了新的财源。全县借助退耕还林已建成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8556.2hm2,名特优经济林1044.87hm2。用材林平均每年林木蓄积生长量可达15m3/hm2以上。经济林每年产值可达2000元/hm2以上,对比农业生产计算,全县每年可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2700多万元;五是通过采取多种退耕还林栽植模式,带动中药材、奶牛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据调查统计,全县现有林药(主要是尾生)套种面积1000hm2,林草套种面积40hm2。林药套种面积可产药材收入75000元/hm2,林草套种面积每年草的收入可达15000元/hm2。仅药材和草的收入可达7600多万元,同时带动药材加工和奶牛产业的发展六五是通过项目的实施,直接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据调 查统计,从2002年以来,全县新增农民外出务工人员2万人,每年劳务输出可增加农民收入16000万元。

(3)

引进了造林新理念,提升了科技兴林水平。在工程建设中广泛推广应用了乔灌混交、针阔混交、林草混交、林药间作等退耕还林栽植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建立了 “严八关”、“三到位”、“三制度”的质量保证体系。“严八关”是指严把政策关、设计关、整地关、种苗关、栽植关、抚育关、验收关、兑现关;“三到位”是指业务培训到位、责任措施到位、技术服务到位;“三制度”是指检查验收制度、造林质量责任事故追究制度、营造林档案管理制度。同时加大了林木速生丰产、“ABT”生根粉等林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力度。不仅形成了一整套组织严密、科学高效的项目运作机制和管理办法,带动了新邵营造林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带来了生态林业与产业林业协调发展的造林新理念,为谋求林业两大体系建设找准了路子。

(4)

创新了造林绿化工程机制。为使退耕还林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全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为指挥长的退耕还林工程指挥部,建立了县政府负总责,镇乡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工作机制。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创新造林绿化投入与经营管理机制。一是坚定不移地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坚持“不栽一棵无主树,不造一片无管林”,造林土地承包期限一律延长到50年,允许继承、转让;二是大力提 倡、鼓励和扶植个体大户以购买、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兴办家庭林场;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合作组织,整合土地资源,实行规模开发。像陈家坊镇双江村采取农民以土地入股,由村里牵头成立合作组织,将全村的旱土和荒山荒地进行整体开发,建立股份制林场,收益按8:2分成,即土地所有者占80%,林场占20%,有力推动了全村造林工作的开展,不仅解决了退耕农户管理之忧,而且能够产生规模效益;四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办基地,实现林板、林纸一体化。通过创新机制,全县造林绿化工作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业主多样,管理灵活”的新格局,基本实现了由林业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为全县造林绿化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5)

增强了全社会,特别是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生态建设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上到领导干部,下至普通百姓,一谈起退耕还林都津津乐道,不但对退耕还林政策说得一清二楚,而且对其意义和目标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通过退耕还林,新邵县干部群众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意识已经从引导转向了自觉和自发。也正是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使当地农民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对生产充满了干劲,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工作经费严重短缺。新邵县是省级贫困县,县乡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入不敷出,对工程建设要求地方财政 应配套的工作经费无力承担。据调查统计,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仅县林业局花费的工作经费就高达135万元,而县财政只安排了工作经费13万元,仅占9.6%,杯水车薪。县林业局为此已背债100多万元。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新邵县大部分乡(镇)林业站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2)

个别地方重造轻管,抚育管护很难跟上。尤其是一家一户的退耕还林,因面积小疏于管理,有的退耕农户自树苗栽下后基本上没有进行管抚,几年后树苗仍然生长在杂草丛中。再者,由于管理措施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森林火灾屡禁不止,已严重危害到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3)

林粮间种禁而不绝。虽然县乡(镇)根据国家《退耕还林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宣传发动和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禁止间种的措施,且与政策补助兑现实行了挂钩,但仍有部分农户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退耕农户因惜地及就业门路窄等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还林不停耕的现象,这有悖于退耕还林遏止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屏障的初衷。

(4)

政策兑现还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经公示就直接兑现,缺乏透明度;二是个别地方村干部徇私舞弊,面积分配不公,损害退耕农户的利益;三是补助资金发放不及时,尤其是个别由村里统一领取的补助资金拖延时间较长;四是存在着卡扣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的现象。由于政策兑现操作不规范,信访案件时有发生。(5)

退耕还林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不太规范及时。个别地方为了省事,多户甚至以组为单位发放林权证,人为造成了一些矛盾和纠纷。后续工程建设的设想

(1)

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采取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效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时间跨度长,虽然造林任务正在逐年减少,但是管护任务却越来越重。因此,一要进一步强化领导,完善退耕还林任期目标责任制。全县各级退耕还林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存在松懈情绪。要在认真总结前段退耕还林工作取得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及时将工作重点由造转向管、转向发展后续产业;二要统筹协调,制定完善退耕还林后续相关政策,尤其是产业发展政策。要通过建立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使退耕农户尽早受益;三要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监管机制,使工程质量检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对因管护不力,效益不佳的退耕还林要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对失败的退耕还林要及时停止补助政策,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

多方位开发,全面促进后续产业发展。退耕还林能否“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关键在于抓好后续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不断探索业主承包经营方式,探索规模发展林业经济方式,探索林下产业发展途径。大力发展以国外松、欧美杨、刺槐、桤木、桉树等工业原料为主 的林板(纸)一体化产业,以碰柑、板栗、杨梅、枣等经济林为主的林果一体化产业,以林下种药为主的药材种植加工一体化产业,以城市郊区林地观光游、生态游、休闲游为主的森林旅游产业等。通过扶植和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将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奔小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尽快研究制定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资金扶植和税收优惠政策及具体实施办法。从政策、技术和资金等各个方面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进行扶持,真正把退耕还林建设成为生态工程和富民工程。

(3)

建立完善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三分造,七分管”。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机制是否健全,管护责任是否明确。因此,首先要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管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退耕还林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其次是要从宣传入手,彻底转变“重造轻管,只造不管”的观念;第三,要以合同的形式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将政策兑现与管护成效挂钩,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第四,要建立形式多样的管护机制,大力推广户退村造村管、大户承包管理、股份制林场管理、造林专业队、造林公司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模式。第五,要建立完善村级护林组织,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对全县退耕还林实行全封管理。第六,要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林的力度,严厉打击毁林犯罪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退耕还林成果的氛围,真正实现“退一片、造一片、成一片”的目标。

(4)

积极筹措工作经费,确保退耕还林按规范操作,按 标准建设。地方财政要切实按照工程建设的要求,将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同时建议国家将退耕还林工作经费纳入项目投资的范畴,保证正常的工作经费需要。

(5)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政策兑现公平与公正。一是进一步完善工程造林公示制度和政策兑现公示制度,让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有关政策和要求清楚、明白,不当糊涂人;二是实行义务监督员制度。以村为单位选聘1—2名义务监督员,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各环节实行全程监督;三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信访多,说明老百姓知情度高,这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因此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信访,客观认识它的正常性和必然性。县乡(镇)要落实专人负责调查处理信访工作,真正做到有问必答、有访必查,给来信来访者一个满意的答复;四是坚决查处各种抵扣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款的行为,彻底纠正不规范操作;五是依法严格按规定和要求给退耕农户及时发放林权证,明确权属;六是要加强业务部门和纪检监察的协调配合,严厉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切实保护退耕农户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1.耕还林工程退实施概况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省的造林质量、管理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指导和规范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成效,推进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决定后,我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生态建设方针,对全省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全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为24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为120万亩,荒山荒地人工造林面积为120万亩。退耕还林建设基本覆盖了全省。

2.退耕还林概念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补助。粮食补助现在改为按每公斤1.4元发放粮食现金补助。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为当年一次性补助。

3.退耕还林作业区

退耕还林作业区与退耕还林地意义相近。退耕还林地的时间跨度大于退耕还林作业区。退耕还林地既可用于表达退耕还林作业前的地块,也可表达已完成退耕还林作业的地块。退耕还林作业区仅表达计划退耕还林、尚未完成退耕还林作业的地块。作业设计在县级退耕还林管理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县级退耕还林管理工作六个环节:①计划任务的分解下达;②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的编制、上报;③签订退耕还林合同书;④按作业设计组织工程实施,并制定后期管护措施;⑤县级自查验收;⑥政策兑现。由此可见,作业设计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主要措施

4.1政策引导,转变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各工程县(市、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里退耕政策,春季造林前就与退耕户签订退耕还林合同,并及时兑现退耕政策及减免税费等政策,给广大退耕农户吃了定心丸。在造林机制上,由于多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造林的政策,加之加大宣传力度,个体造林、股份合作造林、承包造林等非公有制造林已经成为我省造林绿化的主流,占全省年造林绿化比重的80%以上。可以说,非公有制造林的发展,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退耕还林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4.2依靠科技,注重实效,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为了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我省制定了退耕还林科技保障方案,重点加强造林实用技术和治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一是大力推广新品种、名特优品种、珍贵树种;二是推广容器育苗、abt生根粉、多效复合剂、地膜覆盖等抗旱造林技术;三是推广混交造林模式。四是造林中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五是建立完备的内业档案,每一个小班(地块)都利用gps定位并量算面积,做到退耕面积清、坐落位置清、林种树种清、质量标准清,为检查验收和政策兑现提供科学依据。

4.3查摆问题,限期整改,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我省结合县级自查和省级复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退耕还林回头看工作。将进行全面整改作为2006年林业一项重点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部署,要求各地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核实,对未达到国家规定保存率标准退耕地块,要在2006年内一次补植完成。按照省里的部署,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对历年不合格面积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利用2006年春季和墒情好的有利时机,全面完成了补植和补造工作。

4.4严格标准保证质量

严把种苗关,把种苗质量作为提高造林质量的关键环节来抓,以现有国有苗圃为骨干,加强国有苗葡建设的同时抓好集体、个人苗圃建设。严把验收关,搞好退耕还林自查验收工作,每年县退耕办抽调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的同志,组成验收组,对全县退耕地逐块逐户验收。把及时足额给退耕农户兑现补助粮款作为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积极性主要手段。

5.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的重要作用

5.1作业设计关系着工程建设的功能布局,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作业设计中地块的落实、树种的确定,对工程建设总体布局和工程的主导功能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省、市两级管理部门通过审批设计这一手段,起到控制布局重点,调节林种比例和主要造林树种的作用,从而保证工程建设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5.2作业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业设计是承接各级管理部门的纽带,是连接工程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桥梁。在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现行运行体制下,工程的管理、实施和经营需要经过国家、省、市、县、乡、村、退耕户七个层次共同参与,在这个多层次的管理运行结构中,实质上是县级林业部门编制的作业设计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将工程建设的相关要求和技术措施上传下达的。

5.3作业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合同性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作业设计的编制必须立足于生产实际,强化为经营者服务的意识,坚持科技优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合理配置,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才能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只要严格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要求,做好乡镇退耕还林作业设计的编制工作,切实发挥作业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6.存在的主要问题

6.1作业设计滞后

个别地方由于国家计划任务下达较晚、北方造林季节性强、时间要求紧等诸多原因,使退耕还林前期基础性工作受到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先施工后设计的现象。个别地方存在作业设计不合理,造成退耕还林小班过度分散,有的小班不足1亩地。不但给日后工程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也将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6.2林权证发放工作进展缓慢

林权证是退耕还林者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重要法律凭证,发放的是否及时将直接关系到保护退耕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其造林、抚育和管护积极性、达到工程建设质量的大问题。但在核查过程中发现,由于林权证发放费用过高,工作量过大,各地普遍存在林权证发放滞后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6.3基层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退耕还林工程是个政策性强,技术质量高,涉及面广的宏大系统工程,现在全省普遍存在基层林业工作者无论是法律法规、政策理论水平,还是管理能力及业务素质都难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不同程度存在基层林业站工作人员因业务素质低,装备落后等情况,造成造林技术指导上方法不当,设计不规范等问题。

7.几点建议

7.1建议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后续政策

一是我省地处寒温带,树木生长慢,主要营造杨树、落叶松等树种,达到允许采伐时间较长,近期无收益,建议延长我省退耕还林生态林补助年限。二是建议在农业开发项目上给予政策倾斜,为退耕后农民开发替代产业创造有利条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退耕还林林木采伐政策,彻底消除退耕农户对林木采伐利用的后顾之忧。

7.2建议加大工程管理人员培训力度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工程质量要求高,技术性强,政策性强,建议国家经常性举办高水平的工程管理人员培训班,以达到层层培训,提高整体工程管理人员素质,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7.3建议通过立法或政策制定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

乡镇林业站是最基层林业管理机构,在工程建设中即负有宣传贯彻国家林业政策,又承担工程建设的具体工作。林业工作站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败。因此,建议国家通过立法或政策制定,明确要求加强林业工作站建设,确保基层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下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评估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评估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LY_T 2573-2016_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

    LY/T 2573-2016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 of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benefit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

    长丰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制度

    长丰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范退耕还林工程验收程序,保证退耕还林补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特制定本制度。 一、退耕还林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1......

    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调查问卷 1 退耕还林工程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1)收入2)农产品产量3)生产条件4)居住环境5)其他2退耕还林工程在安排上是否公平? 1)很公平2)公平3)基本公平4)不公平5)不......

    -县退耕还林工程自评估报告(精选)

    *县退耕还林工程自评估报告 芦溪县退耕还林工程自评估报告一、项目区的自然气候条件与人口、土地使用状况 芦溪县位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市的东南部,320国道、浙赣铁路复线横贯东......

    辰溪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对策

    辰溪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对策 贺友德 (湖南省辰溪县林业局,湖南 辰溪 419500) 摘要: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规划投资3000多亿元,远远超过三山峡工程总投资,对于如此宏伟的基本建......

    退耕还林工程自查报告

    一、工程任务自查情况上级下达我县退耕地造林配套荒山造林4000亩,我县将任务落实到三个乡镇。一是保质保量完成了造林任务,全县共实施荒山造林4000亩,占计划的100%;成林面积750......

    麦积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1

    麦积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吴林强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花牛镇政府天水 邮编:741025摘要: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一项政策性强、投资量大、地域分布广、涉及面......

    加快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

    加快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同志们:全市林业两大工程工作会议刚刚结束,区委、区政府紧接着召开全区两大工程总结表彰暨秋栽动员会,目的就是按照市上会议的安排部署,对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