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_T 2573-2016_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

时间:2019-05-13 16:2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LY_T 2573-2016_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LY_T 2573-2016_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

第一篇:LY_T 2573-2016_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

LY/T 2573-2016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 of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benefit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 【标准状态】现行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2016/1/18 【实施日期】2016/6/1 【修订日期】2016/1/18 【中国标准分类号】B6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GB/T 23233,LY/T 1606,LY/T 1626,LY/T 1689,LY/T 1698,LY/T 1721,LY/T 1872,LY/T 1952

适用范围&文摘

本标准规定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建设、监测指标与方法、评估方法和数据管理等技术要求。〖JP〗

本标准适合于退耕地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等退耕还林工程。

第二篇:平陆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成果分析

平陆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成果分析

员红中(平陆县林业局)

平陆县退耕还林工程从2000年开始,经过两年的探索、积累和总结经验,于2002年工程全面启动,截止2006年底,总计完成退耕还林25.3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7.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43万亩,共涉及全县11个乡(镇、区),144个行政村,13898个农户。目前,全县仅10年退耕还林新成林面积12.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了7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由35.6%增加到42.6%,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1、监测区域概况及监测站的布设、选址 1.1监测区域概况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南端,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带,北靠中条山与河东盆地相依,南临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东接黄河小浪底枢纽与九朝古都洛阳、河南省会郑州为邻,西越芮城、华山与西安为邦。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垣面占15%,沟、坡地及黄河滩涂占5%。最高处锥子山海拔1787.3米;最低处下坪乡老鸦石东河滩海拔238米。气候温和,热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3.8℃,七月份平均气温26.5℃,一月份平均气温

-0.5℃。年平均无霜期238.4天。平均年降雨量551.3毫米。年平均日照2272小时。

1.2 监测站的布设

根据我县实际,我们把部官乡柴庄沟流域确定为监测流域,并在该流域阳朝村地点建设效益监测站。根据工作需要,检测站分别建设全自动气象站1个;坡面径流场一座,分为六个区,分别是:刺槐林区、侧柏林区、刺槐与侧柏混交林区、山杏灌木林区、未退耕区(对照区);固定标准地五个,分别是:刺槐林地、侧柏林地、山杏灌木林地、桃树经济林地、未退耕地(对照地)等监测基础设施。

1.3监测站的选址

根据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自然特点和效益监测的重点,确定把监测站设在具有明显特点的部官乡柴庄沟小流域内,该流域长12km,宽2km,总面积24km。区域内退耕还林面积大,树种类型全,具有满足效益监测的多种土地条件和多种植被恢复模式,能满足气象站、径流场等监测基本要求。监测站建设所在的乡村领导团结有力、责任性强,群众对退耕还林工作认识高、积极性大,集体观念强,能很好地配合监测站完成工程效益监测工作。

2、监测内容与方法 2.1径流场观测

2在径流小区下方配置1m的蓄水池,每次降雨后,利取取样的方法测算每个小区产生的径流量;在观测径流取样前,先测定蓄水池中的泥水总体积,随即对泥水进行搅拌,然后再取样,取样后在室内过滤、烘干,计算泥沙含量;利用以上测出的数据,换算出净水率、净水量、径流系数、净泥率、净泥量、冲刷量等。

2.2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首先在各类固定调查样地的周边,寻找与其样地内条件相似的地方作为临时调查样地,在临时调查样地内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测定地点,挖掘土壤剖面,用钢卷尺测得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再根据剖面用铁锹分层,分层后用环刀对每层土壤采取土样带回室内,然后采取烘干法和浸水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容重、田间持水量、孔隙度等。

2.3土壤养分的测定

在作土壤物理性质监测挖土壤剖面分层的同时,将每层都取基本相同数量的土,用铁锹拌匀,采用“四分法”留取一定量的土样,挑拣出植物残渣等,风干装袋,贴上标签,送到土壤肥料工作站测试中心进行检验。

2.4枯枝落叶层水文性质测定

在各类临时调查样地内设置20cm×20cm小样方,取出小样方内所有枯落物分别称重,然后放到烤箱中烘干,取出称重,再放入水中充分浸泡后,取出再次称重,根据三次称重结果测

3算出枯落物干重及其吸水量。

3、监测结果与分析 3.1径流变化情况

表1中显示,径流场共产生径流两次,都出现在山杏灌木林区和未退耕地区(对照区),利用数学平均法测算:径流量—(0.13+0.16)÷2=0.145,(0.61+0.57)÷2=0.59,0.59÷0.145≈4可以看出,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未退耕地区(对照区)产生的净流量为山杏灌木林区4倍以上,而其它三区均未产生径流,这说明随着树木的生长,林冠层不断增厚,地被物不断增加,林冠层截持降雨量和地被物对雨水的截留量明显增强,减少了径流的产生;冲刷量—(226.2+284.19)÷2≈255.2,(928.2+1093.44)÷2=1010.82,1010.82÷255.2≈4可以看出,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雨水对未退耕地区(对照区)产生的冲刷量为山杏灌木林区4倍以上,这说明随着树木的生长,林下地物被持水量的不断增加,有效地抑制了雨水对地表土壤的直接冲刷,明显降低了水土流失。

3.2土壤物理性质变化情况

表2可以看出,土壤腐殖质层厚度依次为侧柏林地、刺槐林地、山杏灌木林地、桃树经济林地、未退耕地(对照地),未退耕地(对照地)最薄,这说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土地的土壤肥力得到了很大改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目前变化不是很大。

3.3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我们在作土壤物理性质监测挖土壤剖面时,同时将每层都取基本相同数量的土,用铁锹拌匀,采用“四分法”留取一定量的土样,挑拣出植物残渣等,风干装袋,贴上标签,送到土壤肥料工作站测试中心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3中显示土壤养分变化不是很明显。

3.4枯枝落叶层水文性质的变化情况

在各类临时调查样地内设置3个0.2m×0.2m小样方,取出小样方内所有枯落物分别称重,然后放到烤箱中烘干,取出称重,再放入水中浸泡24小时后,取出再次称重,根据三次称重结果测算出平均蓄水量及其蓄水量。其测算结果变化情况为:

4、结论

通过监测结果得出,一是林冠层截持降雨量和地被物对雨水的截留量明显增强,减少了径流的产生;二是林下地物被持水量的不断增加,有效地抑制了雨水对地表土壤的直接冲刷,明显降低了水土流失;三是土壤腐殖质层厚度明显增加,土壤肥力得到了很大改善。

平陆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0年来,随着树木的生长,成林面积的不断增大,森林覆盖率明显增加,涵养了水源,减少了水土流失,生态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评估与思考

城步苗族自治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评估与思考

1、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1.1.1 人口与土地资源情况

城步苗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394.1万亩。总人口25.3万人。全县共分10个乡(镇),282个行政村。退耕还林前耕地总面积22.4万亩,约占总面积的5.7%,人均耕地面积约0.89亩。原有林地总面积252.1万亩,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0%,人均有林地9.96亩。森林总蓄积733.3万立方米,人均森林蓄积量29立方米。

1.1.2 退耕还林前坡耕地、宜林荒山及水土流失情况:

退耕还林前全县坡耕地部面积7.9万亩,多为零星分布,宜林荒山8.2万亩。土地强度侵蚀19.2万亩,中度侵蚀47.9万亩,轻度侵蚀66.2万亩,多年平均流失土壤29.12万吨。

1.1.3 经济发展水平:

我县地处湘西南边远山区,工业不发达,经济落后。年 1 国内总产值约6.25亿元,人均国内总产值仅2470元。农村人平纯收入837元。全县有贫困人口7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县。

1.1.4 森林资源与林业发展:

我县退耕还林前林业用地总327.7万亩,有林地面积252.1万亩,其中人中林面积87.2万亩,经济林面积4.6万亩。全县森林蓄积量733.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8.63%。实施退耕还林后,林业用地总面积增加了5.9万亩,达到333.6万亩。由于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较晚,新造林地尚未郁闭成林,因此,对有林地面积、人工林面积、经济林面积及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林产品产量等暂无影响。待成林后,以上各因子的数量将得到较大增长。

2003年全县商品材总产量97800立方米,锯材产量22000立方米,人造板产量12000立方米。

2003年全县新造林合格总面积3.3万亩。其中当年计划3万亩,超计划提速0.3万亩。

1.2 退耕还政策执行情况 1.2.1 退耕还林规划情况

自2002年起上级将我县纳入到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县后,我县根据有关规程,按照重点突出、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了认真的规划。将任务主要安排在省道、县道、河流两旁及水库周围,对坡耕地面积大、开垦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急需改善的地段进行优先治理和重点治理,实行重点治理与全面治理相结合。但由于我县仅辖10个乡(镇),每个乡(镇)覆盖面积大,而境内山多人少,居住分散,坡耕地大部分零星分布,因此,10个乡(镇)都纳入了退耕还林工程。

1.2.2 历年来退耕还林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自2002年来,上级共下达我县退耕还林任务126000亩。其中2002分两批共计86000亩,200330000亩(其中退耕还草10000亩)。至2004年春,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26886.1亩。其中2002年完成86000亩,2003年完成40886.1亩。在2002完成的86000亩中,按地类分,退耕还林4000亩,荒山造林46000亩;按林种分,生态林74446.3亩,占86.6%,经济林11553.7亩,占13.4%。2003年经省级复查,任务完成率100%,面积核实率99.9%,面积合格率98.1%,2003完成的40886.1亩中,退耕还林30000亩,退耕还草10886.1亩。30000亩退耕还林中,按地类分:退耕还林14000亩,荒山造林16000亩;按林种分:生态林29218.6亩,占97.4%,经济林781.4亩,占2.6%。经省级复查,任务完成率100%,面积核实率96.5%,合格率96%。10886.1亩退耕还草中,退耕地还草5119.2亩,荒山种草5766.9亩,退耕还草全为生态型。经省级复查,任务完成率100%,面积核实率96.5%,合格率99%。

我县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全县10个乡(镇),278个村。涉及农户15000户,52000人。

1.2.3 退耕还林前后坡耕地数量变化情况 我县退耕还林前有坡耕地7.9万亩,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2.3万亩,坡度16-25度的3.8万亩,坡度15度以下的1.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后,坡耕地还林还草面积5.9万余亩,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1.9万亩,坡度16-25度的3.2万亩,坡度15度以下的0.8万亩。现有坡耕地2.0万亩,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0.4万亩,坡度16-25度的0.6万亩,坡度15度以下的1.0万亩。坡耕地还林面积与坡耕地原总面积的74.7%。

1.2.4 国家粮款补助到期后有稳定收益的退耕还林面积及所占比例

估计国家粮食补助到期后,每亩年收益100元以上的林分以经济林和楠竹林为主,其中经济林1.2万亩,楠竹林1.0万亩,合计2.2万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37.3%。

1.2.5 户均退耕地还林面积、保留耕地面积及口粮保障能力

我县2002和2003两个退耕地还林总面积5.9万亩,户均退耕地还林面积3.9亩。户均保留耕地2.4亩。由于纳入退耕还林的坡耕地都是坡度较大、干旱、较薄的旱土,原种植作物多为玉米、红茹等杂粮,产量不高,对主粮产量无影响,因此,对口粮保障能力影响很小。

1.2.6 投资来源与用途

根据作业设计投资预算,我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总计需投资13673.3万元。按来源分:国家投资10084.7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以劳折资3588.6万元。国家投资按用途分:种苗费630.0万元,工费补助822.2万元,粮食补助折价8632.5万元。

1.2.7 工程管理情况

作业设计:每次上级下达计划后,县退耕办都组织技术力量,按照有关技术规程;结合具体情况和群众意愿进行了认真的作业设计,做到设计图、设计表、设计说明书规范齐全。

种苗供应:为保证退耕还林用种苗质量,原则上以县林木种苗站供应为主,个别群众栽植少量特殊树种的,由造林户自行解决。

登记造册:凡验收合格小班均按农户进行了登记,填制了农户分户统计表。苗木领用、补助钱粮发放等都进行了登记造册并由经手人和领用人签名盖章。

档案管理:建立了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有专人管理,对退耕还林申请书、合同书、农户建档卡、农户验收卡、作业设计资料、竣工验收资料、各难有关文件等都进行了归档 保存。

林权证发放:目前该项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1.2.8 国家钱粮补助兑现情况

种苗费:生态林以供苗为主,经济林和楠竹由造林户自购苗木,以补助种苗费为主。现已到县资金580万元,实际拨入县退耕办520万元已兑付完毕,其余60万元尚未拨入到县退耕办。

粮食补助:2002第一批坡耕地还林应付粮食补助600万斤,已全部兑付完毕。2002第二批坡耕地还林应付粮食补助600万斤中的50%(300万斤)已兑付,剩下的50%上级尚未下拨。2003年以后上级尚未下达补助粮食计划,因此尚未兑现。已兑现粮食按0.7元/斤折合现金630万元。

现金补助:2002年第一批坡耕地还林兑付了两个的现金补助计40元/亩,共兑付现金80万元。2002年第于批坡耕地还林兑付了一个的现金补助20元/亩,共兑付现金40万元。2002第二批坡耕地还林第二个兑付现金补助40万元和2003坡耕地还林现金补助28万元尚存县财政,未兑付到农户。

以上已兑现钱粮补助共计1270万元。按2002退耕户9026户,涉及人数30028人计算,户均增收1407元,人均增收408元。1.2.9 生态林、经济林比例规定的执行情况 上级有关规程规定,退耕还林生态林比例占80%以上,经济林比例占20%以下。我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严格执行了这一规定。200286000亩退耕还林中,生态林74446.3亩,占86.6%;经济林11553.7亩,占13.4%。该40000亩坡耕地还林中,生态林32109.7亩,占80.3%;经济林7890.3亩,占19.7%。200340886.1亩退耕还林(还草)中,生态林40104.7亩,占98.1%;经济林781.4亩,占1.9%。该19119.2亩坡耕地还林(还草)中,生态林18366.7亩,占96.1%;经济林752.5亩,占3.9%。

2、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主要措施与评价 2.1 组织措施

为了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退耕还林工程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并成立了督查组,由县委分管农业副书记任组长。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由乡(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确定了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配备了较强的技术力量。各村都有驻村干部和驻村林业技术员。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层层制定岗位责任制,责权到人,工作成绩与工资、效益挂钩,奖罚分明。

通过以上措施,使退耕还林各项政策能够严格地得以施 行使整个工程领导得力、责任明确,上下齐心,确保了各项任务的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2.2 工程管理措施 2.2.1 加强资金管理

项目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人专管。补助资金由县财政主管部门以县林业局退耕办检查验收到户的合格面积统计表和农户出具的退耕还林有效依据、身份证发放到户。

补助粮食由县粮食局负责调运,并以县退耕办检查验收到户合格面积统计表和农户出具的退耕还林的退耕还林有效证据身份证发放粮食。县粮食安排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同时建立健全内部监管制度。

2.2.2 实行“两书两卡”制度

“两书两卡”即合同书、林权证书、农户登记卡和检查验收卡。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退耕还林合同书,并填好农户登记卡。检查验收后,要给农户填好检查验收卡,作为给退耕户发放钱粮补贴的有效依据之一。

2.2.3 建立技术管理目标责任制

实行技术承包,层层确定技术负责人,将技术责任落实到人、到户、到小班。实行技术责任终身追究制。

2.2.4 加强档案管理

完整的档案是每年兑付钱粮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和林 业、牧业主管部门确定了专人管理,做到了农户档案和技术档案完整无缺,随时可查。

2.2.5 通过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保证了退耕还林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在上级资金到位的前提下,能够及时兑现,保护和提高了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通过实行“两书两卡”制度,明确各方责、权、利,确保退耕户钱粮补助兑现工作准确无误。通过实行技术责任终身追究制,促使技术人员加强对退耕户技术指导,保证了工程质量,使验收人员严格按有关规程标准进行验收,确保退耕还林各项数据准确,杜绝虚报冒领的发生。

2.3 造林经营形式

我县鼓励对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灵活采用多种经营形式。实际造林经营形式有:退耕户自主经营、大户承包经营、合伙经营等形式。退耕户自主经营形式适合于零星小面积造林。大户承包和合伙经营则适合于集中成片、造林面积较大的地段,便于管理,能有效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质量。

2.4 主要造林技术模式 2.4.1 针阔混交模式

针阔混交模式主要包括杉阔混交模式和马尾松阔叶混交模式。

杉木和马尾松都是我县乡土树种,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产快、用途广。与之混我的阔叶树种以马褂木和枫香为主,这两个树种也都具有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快的特点,能与杉木、马尾松相配,形成针阔混交林,提高抗病虫和保护水土的能力。

2.4.2 阔阔混交模式

阔阔混交模式主要采用鹅掌楸与枫香混交,这两个树种都是城步常见树种,同属速生阔叶树种,成林快,用途广,水土保持能力强。

2.4.3 楠竹造林模式

楠竹生长周期短、见效快、丰产高效,既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又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且我县群众在楠竹母竹栽植方法上经验丰富,造林成活率高。

2.4.4 生态经济兼用树种造林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土壤较肥沃、坡度较平缓、管理较方便的地段。树种主要为板栗、梨、核桃等,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2.4.5 经济果木林造林模式

以板栗、梨、核桃、李、柑桔等树种为主。适用于各类土壤肥沃、坡度平缓、海拨低、水土流失轻、管理方便的地段。主要是发挥经济效益,兼顾生态效益。在树种选择上应长短结合,力求持久长效,并需加设防护带。

3、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3.1 生态效益 3.1.1 退耕还林造林地林木郁闭成林后,将使我县有林地面积增加5%,森林覆盖率达到79.4%。

3.1.2 当郁闭度达0.8时,每亩绿地比裸露地多蓄水20立方米,12.6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可增加蓄水252万立方米。

3.1.3 每亩绿地比裸露地减少泥沙流失5吨,12.6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可减少泥沙流失63万吨。

3.1.4 对气候将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有关资料显示,林区空气湿度比无林地高15%。

3.1.5 随着森林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得到遏制,气候得到改善,灾害性天气将明显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也将增多。

2、经济效益

全县退耕地还林国家补助钱粮款总计达9454.7万元,户均6303元,人均1800元。按8年期算,每年户均增加收入788元,人均增加收入225元。同时,由于退耕还林后,农民劳动强度减少,外出务工的增多了,也为农户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条件,农村经济将更为活跃。

3.3 社会效益

3.3.1 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减少的面积多为坡度较大、水土保持能力差、农作物产量低的坡土,对农业生产无明显影响。牧业用地和林业用地 有所增加,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3.3.2 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坡耕地还林后,耕作人口减少了,外出劳务人口增加,在农户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整个社会尤其是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3.3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通过采取合理规划,适地适树、适当发展经济林,实行长短结合的措施,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退耕还林与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关系 4.1 退耕还林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境内山多田少,且有大量的望天田、阴山田、产量低、效益差。县内工业极不发达,交通、信息较为闭塞,贫困人口多,农民增收脱贫途径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无疑给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农民实现增收脱贫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随着农民收入增加、社会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

4.2 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退耕还林后,粮食种植面积相应减少,影响到粮食总产量,可能会影响粮食安全。另一方面,退耕还林后,自然条件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减轻、土壤沙漠化趋势得到减缓,则是确保粮食种 植面积和产量的最效手段,从长远观点看,只有搞好生态保护,才有粮食安全可言。要处理好这一矛盾的关系,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退耕还林有关政策和规程,严禁将基本口粮田纳入退耕还林。

4.3 退耕还林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总的来说,退耕还林对生态安全是起保障作用的。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停止耕,植树种草,必然使水土流失大为减轻,对气候起到调节作用,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场所,因此,生态安全将得到保证。但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如果技术措施不当,也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对生态造成破坏。如林地清理时进行炼山、全垦整地,会造成水土流失加重。树种选择和搭配不当,会造成病虫灾害蔓延等。因此,要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要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认真搞好作业设计,采用正确的林地清理和整地方法,正确选择树种,合理搭配,并注意尽量保留原生植补带、经济林要有水土保护措施。

4、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 退耕还林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1.1 退耕还林造林方式单一。按照上级有关规定,退耕还林造林方式只有植苗造林,缺乏灵活性。作为南方山区,实际可采用多种营造林方式实现森林植被恢复,理应可以选择最佳方案。如我县马尾松植苗造林受天气影响大,遇 到连续干旱则成活率普遍较低,而天然飞籽成林的却长势很好,为什么不能搞人工点播造林呢?对于可以自然恢复的地段完全可以通过封山育林、适当补植补播促进其成林,但退耕还林工程中却没有这些项目。

4.1.2 荒山配比问题:上级在下达退耕还林任务时,搭配的荒山比例过大。而我县早已基本消灭宜林荒山,而采伐迹地又不能纳入抵荒山。按政策没有完成荒山配比的要用坡耕地造林面积抵荒山造林面积,造成基层工作困难,矛盾难以处理。

4.1.3 荒山造林补助太低。按政策荒山造林每亩只补助种苗费50元,往往作当年造林苗木款都不够,以后补植用苗没有资金,而我县农村经济落后,农民大多拿不出钱来造林,退耕户不一定有荒山,国家又不明确允许从退耕户的补助中调剂部分给荒山造林户,使地方各级政府无所适从,无法调动群众荒山造林管护的积极性。

4.1.4 上级复查验收方法和标准与退耕还林目标有冲突。退耕还林目标是以生态优先,为此,规程规定,造林时严禁炼山和全垦整地。抚育也以穴抚为主。但由于南方雨水充足,气候温暖,灌丛杂草生长茂盛,这本是有利水土保持的大好事,但却给检查站验收带来困难,经过穴抚的林地,几个月后上级复查时,几乎看不出抚育的痕迹,杂草比人还高,密密麻麻,甚至找不到树苗,分不清是退耕地还林还是 荒山造林。碰到这种情况,检查人员一般只能作为不合格处理或将退耕地登记为荒山。而群众为了保证验收过关,往往不听技术人员劝阻,进行炼山和全垦整地,甚至施用除草剂,完全违背了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的初衷。

4.2 对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建议

4.2.1 建议增加退耕还林造林方式,允许采用马尾松点播造林及其他适宜的造林方式,增设封山育林项目。

4.2.2 建议降低荒山造林比例。使荒山造林任务与各地实有宜林荒山荒地面积相适应。

4.2.3 建议适当提高荒山造林补助标准,或明文规定从坡耕地还林补助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部分补助给荒山造林户。

4.2.4 建议修改复查验收标准和改进复查验收工作方法,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生态优先。

城步苗族自治县退耕办 二00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县退耕还林工程自评估报告(精选)

*县退耕还林工程自评估报告

芦溪县退耕还林工程自评估报告

一、项目区的自然气候条件与人口、土地使用状况 芦溪县位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市的东南部,320国道、浙赣铁路复线横贯东西,319国道纵穿南北,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全县总人口万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带,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适宜各种油茶、毛竹、中药材等植物的生长。由于外出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率逐渐下降,造成要求退耕的山区坡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据统计,全县已有3000余公顷的坡耕地要求退耕。

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国家下达我县XX年退耕还林计划3万亩,XX年计划5万亩。XX年,全县完成退耕还林任务亩,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100%,其中:退耕地造林15000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亩;树苗成活率达90%。通过省级检查验收,我县XX完成的退耕还林工程各项指标均达到上级要求。XX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4万余亩,并即将申报省级检查验收。从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落实情况来看,钱粮补助基本得到兑现,责任合同全部签订,林权证正在发放之中。

三、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在我县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涉及面广,范围大,管理难度大,人员少,资金不足等问题。

四、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在我县全面实施完后,将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个百分点,使林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从生态效益方面看,退耕还林工程在我县的全面实施,将在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水土保持,水力资源的保护以及促进我县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五、退耕还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我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时,结合我县的实际,从宣传到设计,按照适地适树、调整种植结构与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尽量安排毛竹、油茶、中药材等高效品种为我县的退耕造林树种,目前在已完成的造林面积中近3万亩为毛竹、油茶、中药材树种,而且都是严格按生态林的设计要求造林,确保8年后国家停止补助时,这些造林地将为农民创造一定的收入。从社会效益看,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完成,一方面将达到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另一方面将加快我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2、经济效益 我县素有栽培油茶和杜仲的传统,油茶和杜仲的栽培基础较好。退耕还林前我县原有油茶面积约11万亩,杜仲面积5000亩,XX年退耕还林新增油茶面积万亩;去冬今春新增杜仲面积1800亩。油茶和杜仲工程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在我县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XX年5月14日

第五篇:*县退耕还林工程自评估报告

芦溪县退耕还林工程自评估报告

一、项目区的自然气候条件与人口、土地使用状况

芦溪县位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市的东南部,320国道、浙赣铁路复线横贯东西,319国道纵穿南北,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全县总人口27.4万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带,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适宜各种油茶、毛竹、中药材等植物的生长。

由于外出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率逐渐下降,造成要求退耕的山区坡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据统计,全县已有3000余公顷的坡耕地要求退耕。

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国家下达我县2002年退耕还林计划3万亩,2003年计划5万亩。2002年,全县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0050.2亩,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100%,其中:退耕地造林15000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5050.2亩;树苗成活率达90%。通过省级检查验收,我县2002完成的退耕还林工程各项指标均达到上级要求。2003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4万余亩,并即将申报省级检查验收。从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落实情况来看,钱粮补助基本得到兑现,责任合同全部签订,林权证正在发放之中。

三、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在我县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涉及面广,范围大,管理难度大,人员少,资金不足等问题。

四、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在我县全面实施完后,将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提高0.5个百分点,使林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从生态效益方面看,退耕还林工程在我县的全面实施,将在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水土保持,水力资源的保护以及促进我县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五、退耕还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我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时,结合我县的实际,从宣传到设计,按照适地适树、调整种植结构与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尽量安排毛竹、油茶、中药材等高效品种为我县的退耕造林树种,目前在已完成的造林面积中近3万亩为毛竹、油茶、中药材树种,而且都是严格按生态林的设计要求造林,确保8年后国家停止补助时,这些造林地将为农民创造一定的收入。从社会效益看,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完成,一方面将达到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实现稳得注能致富的目的,另一方面将加快我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2、经济效益

我县素有栽培油茶和杜仲的传统,油茶和杜仲的栽培基础较好。退耕还林前我县原有油茶面积约11万亩,杜仲面积5000亩,2002年退耕还林新增油茶面积2.4万亩;去冬今春新增杜仲面积1800亩。油茶和杜仲工程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在我县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004年5月14日

下载LY_T 2573-2016_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LY_T 2573-2016_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通知

    合川府〔2009〕46号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 为了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巩固退耕还林成......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1.耕还林工程退实施概况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省的造林质量、管理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指导和规范退耕还林工程......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制度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制度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为做好中心食 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确保监测与评估工作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食品......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本站推荐)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 2010-07-26 15:11 《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卫生法》比较,突出的变化之二就是增加了“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与“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

    地价监测与物业税税基评估

    地价监测与物业税税基评估“合二为一” 国土资源网 (2009年10月20日 11:22) 高喜善 彭 萍 编者按:开征物业税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可这一过程存在许多的硬性约束。作者结......

    GB_T 23235-2009_退耕还林工程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

    GB/T 23235-2009 退耕还林工程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Index and method of evaluating quality in project for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标......

    新邵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与展望

    新邵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与展望 曾立志刘跃成 (新邵县林业局,湖南 邵阳422900) 摘要回顾总结新邵县前段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剖析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后续工程建......

    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大学生农户问卷调查总报告(五篇模版)

    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大学生农户问卷调查总报告 吴涛 彭道黎 谢晨 黄东 袁梅 彭伟 2012-8-7 10:13:02 来源:《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67期 前言 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