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林地林木经营工作的思考
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林地林木经营工作的思考
对林地林木的科学经营管理在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整体建设质量,发展退耕还林产业,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当前,我国在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林地林木经营工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包括政策激励机制上的漏洞以及资金技术支持的不足等。为应对以上问题,还需要在林地林木经营实践中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以达到提高林地林木经营效果,巩固退耕还林工程价值的目的。本文即围绕该问题进行分析。
1.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林地林木经营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积极展开对退耕还林工程林地林木资源的科学管理是保障林地林木建设质量,促进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思路与途径之一。同时,林地林木经营工作的合理开展对于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而言也是非常关键的。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已经有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全国范围内已完成的退耕还林新造林面积达到2700万公顷以上,年限在3年以上的新造林面积超过3500万公顷。同时,80%以上的退耕还林林地已经闭育成林,部分林地已经进入采伐期或抚育采伐阶段,如何做好对退耕还林工程中所产生林地林木资源的经营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与关键的,同时极富有现实意义。
2.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林地林木经营工作的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开展时间还不长,所积累的经验尚不够成熟,因此在后续的林地林木经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林地林木经营工作的深入推进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2.1政策激励机制存在漏洞
现阶段,我国在针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多采取的管理政策是将森林抚育间伐材与主伐材同等对待,共同纳入木材生产计划与森林采伐限额中,同时森林抚育过程中所产生的间伐材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育林基金以及更新改造资金。但,对于退耕还林工程中所产生的林木林地资源而言,工程造林仍然处于中幼林阶段,抚育间伐材以小径木为主,这些非规格材不但质量较差,且出材率低,直接影响了间伐材的仅仅效益。再加上已有政策中规定,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人员必须在已满政策补助期后方可依法进行采伐工作,而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相关政策中又明确规定禁止滥砍滥伐。为此,导致退耕还林者在采伐利用权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林地占用后的补偿机制也不确定。
2.2资金技术支持不足
当前,各地对工程造林初期的技术模式研究、总结并推广的相对较多,而对工程林地林木经营的研究相对滞后,加上现有研究与工程经营管理实践结合的也不够紧密,造成了当前的工程林地林木经营中普遍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实用的经营管理技术模式储备和推广不足等问题。
3.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林地林木经营工作的对策分析
新时期,退耕还林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的阶段,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初期所栽植林木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当中。这一背景下,林木间的竞争关系非常紧密,人工干预有着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林地林木的经营管理,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的发展是非常关键。具体而言,可采取的措施有以下两方面:
3.1关注对政策与机制的创新
退耕还林工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为了能够使林地林木经营工作更加高效与稳定的开展,必须形成与工程经营管理特点相契合的政策措施,使退耕还林工程能够具备一个宽松、稳定的融资环境以及政策背景。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可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四个方面:(1)需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林地林木经营管理实际,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与办法,形成与林木采伐、林木经营、林产品经营、林地流转、以及林地征占用等工作相对应的规范与标准;(2)在为林地林木经营提供可靠的经济支持基础之上,需要将与之相关的道路工程、水电工程、通讯工程建设资金一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范畴。由中央财政部门引导,完善林地林木经营资金渠道,并提供专门的补贴的。与此同时,在规范中还可允许将退耕还林成功专项规划资金直接投入各项林地林木经营管理工作中;(3)对于工程林地而言,在开发过程当中,针对林地间伐材可以采取免征育林基金的优惠政策,以促进林地林木经营效率的发展。除此以外,需要进一步加大贴息贷款力度,通过贴息贷款的方式为工程林地经营提供金融支持;(4)完善退耕还林经营政策与运行机制,促进多种所有制参与其中。以退耕还林工程的所有权归属为基础,将对经营权的放活作为工作重心,遵循物质利益的基本原则,形成长效优惠机制,以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林地林木经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3.2加强工作指导与技术服务
为了在退耕还林工程背景之下,促进林地林木经营工作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做好工程指导与技术服务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在此过程当中,可采取的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综合国内外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与前沿进展,将有可行性的成果与经验系统应用与推广开来,组织中坚科研力量参与到对林地林木经营工作的研究中,攻关技术难点,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水平的不断提高;(2)根据林权制度改革发展,做好对林权证的核发工作。在退耕还林的工作背景之下,及时的变更并换发林权证是规范明确林地林木经营管理权责归属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制度规范的角度上来说,需要将退耕还林责任书的签订与林权证的发放结合起来,一方面从资金投入上入手,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另一方面需要从机制上入手,将未规范或明确的内容加以统一,最大限度的杜绝出现一地两证或一地多证问题的产生;(3)需要提高经营管理的科学性水平:遵循分类经营以及分区实施的基本原则,对退耕还林工程加以科学利用。在林地林木抚育工作中,需要重视对高效植被配置模式的综合应用工作,通过落实林草、林药、以及林下经济等多种模式的方式,实现对林木林地资源的合理应用,以满足退耕还林农户增收的实际需求。更为关键的一点是,需要将中幼林间伐管理作为关键工作内容之一,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做好对各个地区抚育限额的合理安排,在最需要进行抚育的林地上安排相应的抚育限额,遵循轻重缓急分步走的原则,以确保林地抚育质量能够满足退耕还林后林地林木经营的实际需求。
4.结束语
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实施以来,逐步自工程试点发展至规模化推进,随之而来的林地林木经营管理工作也引起了各方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工程建设已经将林地林木的管理放在了中心地位。但当前此项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应对不足,就需要我们积极认识推广退耕还林工程林地林木经营工作的必要性,找准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退耕还林工程价值的进一步实现与发展。
第二篇: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的对策思考
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的对策思考
退耕还林后进行林地管理工作,需要掌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需要了解林地管理技术以及国家对退耕还林提出的法律要求,掌握相关政策,达到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要求同时,还能凭借林地管理工作,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一、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复耕
退耕还林后需要进行林地管理工作,但是当前阶段由于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户并不了解我国对退耕还林制定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大部分农户仍然保持传统观念,并不了解提出退耕还林的目的,受到传统耕作观念的影响,导致部分农户认为退耕还林并没有实质性作用,没有按照国家制定的要求,同時为了获得短期经济效益,出现复耕的情况,导致林地内的苗木受损,这样不仅会使复耕的农户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同时还会影响到我国土地养护工作进程。
在当前阶段,国家已经针对退耕还林下发多个文件,并在文件中明确作出指出,不能在退耕还林的土地上栽种任何农作物,一旦出现违反退耕还林政策的行为,涉及此行为的人员便是触及法律红线。另外,国家相关文献规定不能在退耕还林土地上种植影响苗木生长的作物,这也为农户处理土地长短效益问题提供解决途径,可以在林地栽种中药材等种子,中药材种子不会妨碍林地苗木成长,并获得经济效益。另外,我国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指示,免费向示范区提供中药材种子或是其他不影响林地苗木生长的农作物种子。
2、人为破坏
退耕还林对于我国现代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必须按照国家对退耕还林作出的指示,进行林地管理工作。但是当前,由于大部分农户仍抱着传统耕作思想,无法认识到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目的,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没有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开展林地保护工作,从而导致林地栽种的苗木,在缺乏合理管制下,无法保证苗木成活率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不仅如此,在调查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工作还发现耕地存在人为破坏的情况,以示范区为例发现部分苗木存在被外物打断、砍断等情况。另外,我国某些退耕还林区域,还存在当地农户带领牲畜,啃食林地作物的情况,人为因素的干预,导致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工作异常艰难。
3、管理意识不足
从掌握的信息中发现,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工作,需要附近群众支持,但是由于附近的群众对我国退耕还林政策要求认知程度不足,所以当地群众并没有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工作,导致林地苗木难以根据苗木成长规律,进行施肥、锄草等养护工作。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工作,由于苗木没有得到科学的养护,导致苗木成活率低下,所以当前阶段必须让当地农户,意识到林地养护工作的重要性。
二、解决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问题的手段
1、引导当地群众种植牧草
在我国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型发展的方式,同时需要根据国家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要求,关注生态保护工作,在退耕还林后进行林地管理,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并进行合理的宣导,使当地民众意识到退耕还林后,进行林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需要找到平衡经济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平衡点,根据国家对退耕还林的法律要求,不能在退耕还林范围内,种植损害苗木成长的植物,为了解决农户受到短期利益驱使,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应该加大退耕还林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当地农户认识到退耕还林对长久使用林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引导农户耕种,不影响苗木生长的植物。比如中草药、牧草等,这些都能在不影响苗木生长的前提下,为农户带来一定的收益。与此同时,还应该提醒当地农户,实行畜牧圈养,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牲畜四处移动,啃食林地苗木,导致退耕还林工作难以取得预期设想的工作效果。
2、宣传退耕还林相关知识
在退耕还林后,发现农户因为对退耕还林工作认识不清晰,并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致使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户,对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掌握不足情况下,并不清楚退耕还林对于林地长久发展的重要性,出现复耕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大退耕还林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知识宣导改变农户固有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开展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工作,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林地苗木成活率。不仅如此,在宣传退耕还林知识的过程中,还应该着重谈及与退耕还林相关的法律政策,需要为当地农户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同时还应该使当地农户从长远角度出发,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要求。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国家对退耕还林工作作出的指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明确退耕还林工程要求,细化政策内容,从而使退耕还林各项工作,可以在政策的保障下得以顺利开展。另外,还应该针对退耕还林工作,在生态林经济补偿文件中,给出一定的照顾政策,并采用股份合作、个人承包、联户经营多种方式并行的方法,避免退耕还林后林地,因管理不善或复耕等情况,影响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效果。
3、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在我国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引入现代技术,提升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水平。与此同时,还应该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提升林地管理的科学性,完成病虫害防治、抚育管理、抗旱保活等工作。考虑到现代技术应用于林地管理时,对管理人员技能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需要进行培训活动,提升林地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使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林地管理要求,灵活地利用现代技术,推进养护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该在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工作中,保障基本农田解决退耕还林后粮食短缺的问题。
在我国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型作业模式,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寻找两者间的平衡点,并根据我国在此段时间下发的退耕还林相关政策,从生态保护角度下,分析水土流失、生态保护等工作,根据森林植被发展现状,明确退耕还林工作要求,并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明确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方针,与国家要求同步,并引入现代技术学习现代经营理念,完成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工作,保证林地苗木正常生长。
第三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评估与思考
城步苗族自治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评估与思考
1、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1.1.1 人口与土地资源情况
城步苗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394.1万亩。总人口25.3万人。全县共分10个乡(镇),282个行政村。退耕还林前耕地总面积22.4万亩,约占总面积的5.7%,人均耕地面积约0.89亩。原有林地总面积252.1万亩,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0%,人均有林地9.96亩。森林总蓄积733.3万立方米,人均森林蓄积量29立方米。
1.1.2 退耕还林前坡耕地、宜林荒山及水土流失情况:
退耕还林前全县坡耕地部面积7.9万亩,多为零星分布,宜林荒山8.2万亩。土地强度侵蚀19.2万亩,中度侵蚀47.9万亩,轻度侵蚀66.2万亩,多年平均流失土壤29.12万吨。
1.1.3 经济发展水平:
我县地处湘西南边远山区,工业不发达,经济落后。年 1 国内总产值约6.25亿元,人均国内总产值仅2470元。农村人平纯收入837元。全县有贫困人口7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县。
1.1.4 森林资源与林业发展:
我县退耕还林前林业用地总327.7万亩,有林地面积252.1万亩,其中人中林面积87.2万亩,经济林面积4.6万亩。全县森林蓄积量733.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8.63%。实施退耕还林后,林业用地总面积增加了5.9万亩,达到333.6万亩。由于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较晚,新造林地尚未郁闭成林,因此,对有林地面积、人工林面积、经济林面积及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林产品产量等暂无影响。待成林后,以上各因子的数量将得到较大增长。
2003年全县商品材总产量97800立方米,锯材产量22000立方米,人造板产量12000立方米。
2003年全县新造林合格总面积3.3万亩。其中当年计划3万亩,超计划提速0.3万亩。
1.2 退耕还政策执行情况 1.2.1 退耕还林规划情况
自2002年起上级将我县纳入到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县后,我县根据有关规程,按照重点突出、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了认真的规划。将任务主要安排在省道、县道、河流两旁及水库周围,对坡耕地面积大、开垦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急需改善的地段进行优先治理和重点治理,实行重点治理与全面治理相结合。但由于我县仅辖10个乡(镇),每个乡(镇)覆盖面积大,而境内山多人少,居住分散,坡耕地大部分零星分布,因此,10个乡(镇)都纳入了退耕还林工程。
1.2.2 历年来退耕还林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自2002年来,上级共下达我县退耕还林任务126000亩。其中2002分两批共计86000亩,200330000亩(其中退耕还草10000亩)。至2004年春,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26886.1亩。其中2002年完成86000亩,2003年完成40886.1亩。在2002完成的86000亩中,按地类分,退耕还林4000亩,荒山造林46000亩;按林种分,生态林74446.3亩,占86.6%,经济林11553.7亩,占13.4%。2003年经省级复查,任务完成率100%,面积核实率99.9%,面积合格率98.1%,2003完成的40886.1亩中,退耕还林30000亩,退耕还草10886.1亩。30000亩退耕还林中,按地类分:退耕还林14000亩,荒山造林16000亩;按林种分:生态林29218.6亩,占97.4%,经济林781.4亩,占2.6%。经省级复查,任务完成率100%,面积核实率96.5%,合格率96%。10886.1亩退耕还草中,退耕地还草5119.2亩,荒山种草5766.9亩,退耕还草全为生态型。经省级复查,任务完成率100%,面积核实率96.5%,合格率99%。
我县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全县10个乡(镇),278个村。涉及农户15000户,52000人。
1.2.3 退耕还林前后坡耕地数量变化情况 我县退耕还林前有坡耕地7.9万亩,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2.3万亩,坡度16-25度的3.8万亩,坡度15度以下的1.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后,坡耕地还林还草面积5.9万余亩,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1.9万亩,坡度16-25度的3.2万亩,坡度15度以下的0.8万亩。现有坡耕地2.0万亩,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0.4万亩,坡度16-25度的0.6万亩,坡度15度以下的1.0万亩。坡耕地还林面积与坡耕地原总面积的74.7%。
1.2.4 国家粮款补助到期后有稳定收益的退耕还林面积及所占比例
估计国家粮食补助到期后,每亩年收益100元以上的林分以经济林和楠竹林为主,其中经济林1.2万亩,楠竹林1.0万亩,合计2.2万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37.3%。
1.2.5 户均退耕地还林面积、保留耕地面积及口粮保障能力
我县2002和2003两个退耕地还林总面积5.9万亩,户均退耕地还林面积3.9亩。户均保留耕地2.4亩。由于纳入退耕还林的坡耕地都是坡度较大、干旱、较薄的旱土,原种植作物多为玉米、红茹等杂粮,产量不高,对主粮产量无影响,因此,对口粮保障能力影响很小。
1.2.6 投资来源与用途
根据作业设计投资预算,我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总计需投资13673.3万元。按来源分:国家投资10084.7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以劳折资3588.6万元。国家投资按用途分:种苗费630.0万元,工费补助822.2万元,粮食补助折价8632.5万元。
1.2.7 工程管理情况
作业设计:每次上级下达计划后,县退耕办都组织技术力量,按照有关技术规程;结合具体情况和群众意愿进行了认真的作业设计,做到设计图、设计表、设计说明书规范齐全。
种苗供应:为保证退耕还林用种苗质量,原则上以县林木种苗站供应为主,个别群众栽植少量特殊树种的,由造林户自行解决。
登记造册:凡验收合格小班均按农户进行了登记,填制了农户分户统计表。苗木领用、补助钱粮发放等都进行了登记造册并由经手人和领用人签名盖章。
档案管理:建立了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有专人管理,对退耕还林申请书、合同书、农户建档卡、农户验收卡、作业设计资料、竣工验收资料、各难有关文件等都进行了归档 保存。
林权证发放:目前该项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1.2.8 国家钱粮补助兑现情况
种苗费:生态林以供苗为主,经济林和楠竹由造林户自购苗木,以补助种苗费为主。现已到县资金580万元,实际拨入县退耕办520万元已兑付完毕,其余60万元尚未拨入到县退耕办。
粮食补助:2002第一批坡耕地还林应付粮食补助600万斤,已全部兑付完毕。2002第二批坡耕地还林应付粮食补助600万斤中的50%(300万斤)已兑付,剩下的50%上级尚未下拨。2003年以后上级尚未下达补助粮食计划,因此尚未兑现。已兑现粮食按0.7元/斤折合现金630万元。
现金补助:2002年第一批坡耕地还林兑付了两个的现金补助计40元/亩,共兑付现金80万元。2002年第于批坡耕地还林兑付了一个的现金补助20元/亩,共兑付现金40万元。2002第二批坡耕地还林第二个兑付现金补助40万元和2003坡耕地还林现金补助28万元尚存县财政,未兑付到农户。
以上已兑现钱粮补助共计1270万元。按2002退耕户9026户,涉及人数30028人计算,户均增收1407元,人均增收408元。1.2.9 生态林、经济林比例规定的执行情况 上级有关规程规定,退耕还林生态林比例占80%以上,经济林比例占20%以下。我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严格执行了这一规定。200286000亩退耕还林中,生态林74446.3亩,占86.6%;经济林11553.7亩,占13.4%。该40000亩坡耕地还林中,生态林32109.7亩,占80.3%;经济林7890.3亩,占19.7%。200340886.1亩退耕还林(还草)中,生态林40104.7亩,占98.1%;经济林781.4亩,占1.9%。该19119.2亩坡耕地还林(还草)中,生态林18366.7亩,占96.1%;经济林752.5亩,占3.9%。
2、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主要措施与评价 2.1 组织措施
为了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退耕还林工程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并成立了督查组,由县委分管农业副书记任组长。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由乡(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确定了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配备了较强的技术力量。各村都有驻村干部和驻村林业技术员。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层层制定岗位责任制,责权到人,工作成绩与工资、效益挂钩,奖罚分明。
通过以上措施,使退耕还林各项政策能够严格地得以施 行使整个工程领导得力、责任明确,上下齐心,确保了各项任务的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2.2 工程管理措施 2.2.1 加强资金管理
项目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人专管。补助资金由县财政主管部门以县林业局退耕办检查验收到户的合格面积统计表和农户出具的退耕还林有效依据、身份证发放到户。
补助粮食由县粮食局负责调运,并以县退耕办检查验收到户合格面积统计表和农户出具的退耕还林的退耕还林有效证据身份证发放粮食。县粮食安排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同时建立健全内部监管制度。
2.2.2 实行“两书两卡”制度
“两书两卡”即合同书、林权证书、农户登记卡和检查验收卡。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退耕还林合同书,并填好农户登记卡。检查验收后,要给农户填好检查验收卡,作为给退耕户发放钱粮补贴的有效依据之一。
2.2.3 建立技术管理目标责任制
实行技术承包,层层确定技术负责人,将技术责任落实到人、到户、到小班。实行技术责任终身追究制。
2.2.4 加强档案管理
完整的档案是每年兑付钱粮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和林 业、牧业主管部门确定了专人管理,做到了农户档案和技术档案完整无缺,随时可查。
2.2.5 通过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保证了退耕还林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在上级资金到位的前提下,能够及时兑现,保护和提高了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通过实行“两书两卡”制度,明确各方责、权、利,确保退耕户钱粮补助兑现工作准确无误。通过实行技术责任终身追究制,促使技术人员加强对退耕户技术指导,保证了工程质量,使验收人员严格按有关规程标准进行验收,确保退耕还林各项数据准确,杜绝虚报冒领的发生。
2.3 造林经营形式
我县鼓励对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灵活采用多种经营形式。实际造林经营形式有:退耕户自主经营、大户承包经营、合伙经营等形式。退耕户自主经营形式适合于零星小面积造林。大户承包和合伙经营则适合于集中成片、造林面积较大的地段,便于管理,能有效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质量。
2.4 主要造林技术模式 2.4.1 针阔混交模式
针阔混交模式主要包括杉阔混交模式和马尾松阔叶混交模式。
杉木和马尾松都是我县乡土树种,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产快、用途广。与之混我的阔叶树种以马褂木和枫香为主,这两个树种也都具有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快的特点,能与杉木、马尾松相配,形成针阔混交林,提高抗病虫和保护水土的能力。
2.4.2 阔阔混交模式
阔阔混交模式主要采用鹅掌楸与枫香混交,这两个树种都是城步常见树种,同属速生阔叶树种,成林快,用途广,水土保持能力强。
2.4.3 楠竹造林模式
楠竹生长周期短、见效快、丰产高效,既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又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且我县群众在楠竹母竹栽植方法上经验丰富,造林成活率高。
2.4.4 生态经济兼用树种造林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土壤较肥沃、坡度较平缓、管理较方便的地段。树种主要为板栗、梨、核桃等,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2.4.5 经济果木林造林模式
以板栗、梨、核桃、李、柑桔等树种为主。适用于各类土壤肥沃、坡度平缓、海拨低、水土流失轻、管理方便的地段。主要是发挥经济效益,兼顾生态效益。在树种选择上应长短结合,力求持久长效,并需加设防护带。
3、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3.1 生态效益 3.1.1 退耕还林造林地林木郁闭成林后,将使我县有林地面积增加5%,森林覆盖率达到79.4%。
3.1.2 当郁闭度达0.8时,每亩绿地比裸露地多蓄水20立方米,12.6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可增加蓄水252万立方米。
3.1.3 每亩绿地比裸露地减少泥沙流失5吨,12.6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可减少泥沙流失63万吨。
3.1.4 对气候将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有关资料显示,林区空气湿度比无林地高15%。
3.1.5 随着森林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得到遏制,气候得到改善,灾害性天气将明显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也将增多。
2、经济效益
全县退耕地还林国家补助钱粮款总计达9454.7万元,户均6303元,人均1800元。按8年期算,每年户均增加收入788元,人均增加收入225元。同时,由于退耕还林后,农民劳动强度减少,外出务工的增多了,也为农户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条件,农村经济将更为活跃。
3.3 社会效益
3.3.1 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减少的面积多为坡度较大、水土保持能力差、农作物产量低的坡土,对农业生产无明显影响。牧业用地和林业用地 有所增加,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3.3.2 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坡耕地还林后,耕作人口减少了,外出劳务人口增加,在农户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整个社会尤其是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3.3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通过采取合理规划,适地适树、适当发展经济林,实行长短结合的措施,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退耕还林与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关系 4.1 退耕还林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境内山多田少,且有大量的望天田、阴山田、产量低、效益差。县内工业极不发达,交通、信息较为闭塞,贫困人口多,农民增收脱贫途径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无疑给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农民实现增收脱贫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随着农民收入增加、社会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
4.2 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退耕还林后,粮食种植面积相应减少,影响到粮食总产量,可能会影响粮食安全。另一方面,退耕还林后,自然条件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减轻、土壤沙漠化趋势得到减缓,则是确保粮食种 植面积和产量的最效手段,从长远观点看,只有搞好生态保护,才有粮食安全可言。要处理好这一矛盾的关系,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退耕还林有关政策和规程,严禁将基本口粮田纳入退耕还林。
4.3 退耕还林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总的来说,退耕还林对生态安全是起保障作用的。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停止耕,植树种草,必然使水土流失大为减轻,对气候起到调节作用,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场所,因此,生态安全将得到保证。但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如果技术措施不当,也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对生态造成破坏。如林地清理时进行炼山、全垦整地,会造成水土流失加重。树种选择和搭配不当,会造成病虫灾害蔓延等。因此,要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要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认真搞好作业设计,采用正确的林地清理和整地方法,正确选择树种,合理搭配,并注意尽量保留原生植补带、经济林要有水土保护措施。
4、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 退耕还林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1.1 退耕还林造林方式单一。按照上级有关规定,退耕还林造林方式只有植苗造林,缺乏灵活性。作为南方山区,实际可采用多种营造林方式实现森林植被恢复,理应可以选择最佳方案。如我县马尾松植苗造林受天气影响大,遇 到连续干旱则成活率普遍较低,而天然飞籽成林的却长势很好,为什么不能搞人工点播造林呢?对于可以自然恢复的地段完全可以通过封山育林、适当补植补播促进其成林,但退耕还林工程中却没有这些项目。
4.1.2 荒山配比问题:上级在下达退耕还林任务时,搭配的荒山比例过大。而我县早已基本消灭宜林荒山,而采伐迹地又不能纳入抵荒山。按政策没有完成荒山配比的要用坡耕地造林面积抵荒山造林面积,造成基层工作困难,矛盾难以处理。
4.1.3 荒山造林补助太低。按政策荒山造林每亩只补助种苗费50元,往往作当年造林苗木款都不够,以后补植用苗没有资金,而我县农村经济落后,农民大多拿不出钱来造林,退耕户不一定有荒山,国家又不明确允许从退耕户的补助中调剂部分给荒山造林户,使地方各级政府无所适从,无法调动群众荒山造林管护的积极性。
4.1.4 上级复查验收方法和标准与退耕还林目标有冲突。退耕还林目标是以生态优先,为此,规程规定,造林时严禁炼山和全垦整地。抚育也以穴抚为主。但由于南方雨水充足,气候温暖,灌丛杂草生长茂盛,这本是有利水土保持的大好事,但却给检查站验收带来困难,经过穴抚的林地,几个月后上级复查时,几乎看不出抚育的痕迹,杂草比人还高,密密麻麻,甚至找不到树苗,分不清是退耕地还林还是 荒山造林。碰到这种情况,检查人员一般只能作为不合格处理或将退耕地登记为荒山。而群众为了保证验收过关,往往不听技术人员劝阻,进行炼山和全垦整地,甚至施用除草剂,完全违背了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的初衷。
4.2 对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建议
4.2.1 建议增加退耕还林造林方式,允许采用马尾松点播造林及其他适宜的造林方式,增设封山育林项目。
4.2.2 建议降低荒山造林比例。使荒山造林任务与各地实有宜林荒山荒地面积相适应。
4.2.3 建议适当提高荒山造林补助标准,或明文规定从坡耕地还林补助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部分补助给荒山造林户。
4.2.4 建议修改复查验收标准和改进复查验收工作方法,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生态优先。
城步苗族自治县退耕办 二00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对舟曲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思考
对舟曲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总结了舟曲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并针对近几年舟曲县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长期管理与投入机制,实行分类经营和分类管理;加快后续产业开发步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坚持生态移民和防火护林相结合,建立巩固退耕还林长效机制;搞好技能培训,完善政策措施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退耕还林;概况;成效;问题;对策;甘肃舟曲
甘肃省舟曲县是我省乃至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长期的流水、重力、潜蚀和风蚀作用下形成沟壑纵横的高山峡谷地貌,而这种地貌又造成该县水土流失的恶性循环。目前,舟曲县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特色农业、生态畜牧已成规模,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取得了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的巨大成效,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据笔者调查发现,舟曲县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尚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后续产业薄弱、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跟不上等问题已严重制约到了巩固提高,这些问题如能引起各方重视并得到合理解决,将更有利于舟曲县退耕还林工作的巩固与发展。
一、舟曲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概况
舟曲县辖3个镇16个乡5个居委会210个行政村,总人口14万人,辖区国土面积3010km2,其中山地面积占85%左右,宜林面积较大,但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试点工作以来,经过10多年奋斗,截止目前,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11000hm2,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5000hm2,荒山荒坡造林5133hm2(均属生态林),封山育林867hm2。退耕还林面积中,有生态林4222hm2,经济林778hm2。
二、工程建设成效
1.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根据舟曲县气候与地形特点,生态林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占有主要地位,生态林为维护舟曲县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植被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减少洪水泛滥的频度和强度,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含氮量和有机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的肥力等方面做出了较好的贡献,是一笔巨大的“生态储蓄”。此外,较高有林地覆盖率还可以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改变地表粗糙度和吸收率,减少沙尘暴袭击的频度和烈度,预防霜冻、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威胁。
2.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从2008年开始,国家出台并完善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延长一个补助周期,舟曲县有2.56万户农户在该项工程的实施中获得直接收益,截止2014年6月底,累计补助退耕还林款项共为16319.68万元,平均达到6375元/户。舟曲县退耕还林以现金形式已补偿农户14年,分二次兑现,前8年生态林年均补贴3 450元/hm2,后6年生态林年均补贴1 875元/hm2。
三、舟曲县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1.造林经费欠缺,后续工作有能力不足。退耕还林(草)工程款是专项资金,分为医教补助、粮食补助和种苗费三部分,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侵占。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涉及到规划、管理、培训和看护等方面的支出,这些费用都需要县里自筹解决。舟曲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而解决专项资金以外的各项费用确有困难,但不及时解决又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这着实给县政府资金筹措和运作带来了困难。
2.观念陈旧,林牧矛盾突出。千百年来,老百姓习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上放牧、水中打捞,土里刨食。目前舟曲县大部分退耕还林区农户生存技能单一,只会种植或养殖,农户又不愿放弃传统的放养模式而接受舍饲圈养的新方法,羊群啃吃林木普遍发生,由此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再加上本地土山羊淘汰和舍饲圈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运转,对于农民来说也很难接受。因此,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迟滞退耕还林的进展。
3.农牧樵采严重,防火护林存在隐患。《退耕还林》规定严禁在退耕地里进行林粮间作,但有的甚至还会私下栽培一些作物以创收。山区里的农民还习惯靠小荞木、灌木为生活能源,“前人栽树,后人砍柴”的状况使得森林火险形势更加严峻。此外,规划中出现的一些偏差也会形成火灾隐患。可见,防火护林不仅是生态环境的防护问题和行政命令,更是宣传教育深入人心的系统工程。
四、舟曲县退耕还林发展对策
1.建立长期管理与投入机制,实行分类经营和分类管理。生态林补助到期后,可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的生态林进行分类管理,将部分生态区位特别重要的林地纳入国家公益林建设的范畴中;对于一部分生态林,可连同营造的经济林一起纳入到商品林的范畴进行管理,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延长国家对县里粮、钱的补助年限,另一方面可广开融资渠道,招商引资,创办林业基地,培育优质苗圃,想方设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林养林,以林补农。同时,鼓励民众承包荒山荒坡造林,谁投资谁受益,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2.加快后续产业开发步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没有产业、农民难富,农民难富、生态难保。舟曲县生态脆弱的特性,决定了培育发展一项产业是异常艰难。只有实行退耕还林与农村产业培植、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把生态融入产业建设,把产业当作生态经营,培育形成具有稳定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使农民通过退耕还林得到实惠,有了可靠的生计保障,才能降低农民对土地的高强度依赖,以生态建设带动产业开发,以产业开发促进生态建设。
3.坚持生态移民和防火护林相结合,建立巩固退耕还林长效机制。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要坚持生态移民,封山育林。对于不适宜人住的偏远山区以及边远荒山荒坡,通过生态移民搬迁方式整体封育,依靠自然修复来恢复生态植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降低退耕还林成本。在交通便利、立地条件较好的白龙江及拱坝河流域沿岸地区建设新农村,进行集中移民将长期居住在深山中的农民迁移到新农村并给予相应的补助,解决他们日常的生产生活需要。
4.搞好技能培训,完善政策措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完成高质量的退耕还林,就必须有较大科技含量的政策做支撑。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建立健全退耕还林科技支撑体系,加强退耕还林工程和发展后续产业的技术研发、引进、推广,全面提高从实施、管理到监测各个环节的科技水平,依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退耕还林各项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二是对广大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三是大力推广高新技术,例如推广林药间作、节水灌溉等,提高生产效益。
要跳出退耕抓退耕,切实维护退耕农户和社会投资主体的市场地位,依法保障他们对山林的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继承等合法权益,实施退耕还林产权到户,农户真正拥有退耕还林的经营自主权,激活微观退耕还林林业投资主体作用,构建一个治理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清晰的建设机制,使退耕户还林有其山、植树有其责、务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形成全社会抓生态、兴林业、务退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黄维.威信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46-247.[2]乔晓旭,张永清.对岢岗县退耕还林(草)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3-235.[3]郝飚.封山退耕植树造林加快吴旗保护效益型林业建设[J].1999年12月9日《中国绿色时报》.
第五篇:退耕还林工程隆回县春季造林工作
退耕还林工程隆回县春季造林工作
总
结
2002年是我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第三年。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真抓实干,在全县轰轰烈烈地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截止2月底,全县去冬今春共完成退耕还林造林9.5万亩,占计划任务7.6万亩的125%(不含第一批任务0.6,已于2002年春提前实施完成),其中退耕地造林5.0万亩,荒山造林4.5万亩。回顾去冬今春的造林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抓领导,层层办点示范
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分别在桃洪、雨山铺、滩头、石门、虎形山、周旺等乡镇办退耕还林示范点7处面积达7165亩。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也纷纷在退耕还林重点村办点,面积在100-300亩,全县2002共办点80余处,面积达13000余亩,以点带面,推动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在滩头镇、县乡领导共办点3处,面积达2077亩,有力地促进了退耕还林工作的全面铺开,全镇2002共完成造林13325亩,占计划任务的190%。
二、抓季节,全面完成造林任务
我县早在去年八月初就召开退耕还林动员大会,层层落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