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盘县退耕还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盘县退耕还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刘 剑
〔内容摘要〕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盘县退耕还林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林业退耕还林思考
〔作者介绍〕盘县人民政府 县长
将盘县建设成为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盘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盘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近年来,盘县林业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充分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发挥自身优势,扎实苦干,在全县开展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植树造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活动,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有明显改观。为了进一步了解这项工作开展情况,笔者到林业局和有关乡镇进行了调研和实地察看。
一、盘县退耕还林的历史背景
盘县国土面积4056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450个村,5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17万,其中农业人口95.4万,居住着汉、彝、苗、布依、回、白等27个民族。盘县地处云贵高原的斜坡部位,南北盘江支流分水岭地带,属珠江水系。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隆起,最高海拔2807米,最低海拔740米。由于受南北盘江的强烈切割,形成了沟壑纵横,坡陡谷深,地面破碎的高原山地地貌,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难度大。全县现有耕地259万亩,绝大部分耕地挂在高山陡坡上,耕种困难,基础设施差,农业生产一直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
盘县是我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重要电源点,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贮量105亿吨,远景贮量为380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给盘县经济带来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盘县煤炭工业发展迅速,煤炭产业成为盘县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全县70%以上的收入直接和间接来自于煤炭工业。目前,盘县共有地方煤矿210多对,年产原煤量在1000万吨以上。有年产原煤700多万吨的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和百万千瓦级的火电厂—盘县电厂;有在建的装机容量360万千瓦的火电厂—盘南电厂和与之配套年设计生产原煤1000万吨的响水煤矿。在煤炭工业发展的同时,因采矿导致的山体滑坡、沉陷等地质灾害日益严重,大片的植被也因此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盘县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把建设生态大县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将“建成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为盘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森林面积已达18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县委、县政府2002年提出建成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后,生态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每年均以1.5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将超过35%,森林面积将达到213万亩以上。
二、退耕还林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盘县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四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39.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4.6万亩,涉及37个乡镇、298个村,有5.2万户,19.3万人受益,在退耕还林的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将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盘县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实现人均不少于0.5亩的基本口粮田,确保粮食安全作为稳定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从1991年至今,全县累
计完成坡改梯面积5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区实施坡改梯工程8万亩,建成小水窖713口,拦山沟22079米,河堤46918米;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26万亩,其中在退耕还林区3.2万亩。通过实施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配套小水窖、拦沙坡、排洪沟、水毁工程、植树种草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现退耕还林工程区已建成人均基本口粮田0.4亩。在水塘镇和板桥镇退耕还林工程区,通过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25度以上陡坡地实行退耕,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建成引灌渠道23428米,确保该流域内2万余亩水田的适时灌溉,并推广良种良法,使每亩年增产粮食100斤以上。红果镇旧铺村共实施退耕地造林1600亩,人均退耕0.65亩,全村累计实施坡改梯2800亩,现人均拥有1.07亩基本口粮田,大部分村民把原来种庄稼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县城打工,每天能收入20—30元左右。二是将退耕还林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2002年以来,全县已在四格、普古、坪地、保田、平关、新民等乡镇建成沼气池14500口。按每口一年节约煤炭2.5吨或薪材4.6吨,节约电58400度,生产氮肥200公斤计算,每年每口沼气池可产生经济效益900元,1.45万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民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05万元,一年节约煤炭资源3.6万吨或薪材6.7万吨,相当于一年营造3万亩的薪炭林或使3万亩的林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共营造栎类、刺槐等薪材树种600余万株,折合面积3万余亩,成林后每年可生产薪材4.8万吨。2003年已在大山、普田、保基、马场四个缺煤乡镇实施薪材林0.5万亩。三是将退耕还林与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盘县是一个煤炭大县,因采煤诱发的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严重威胁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很多灾害点群众需要搬迁。近年来,通过争取和努力,全县共实施以工代赈移民搬迁和地质灾害移民搬迁8670户、32582人。在生存条件恶劣和生态条件最薄弱的村、组,将移民搬迁与退耕还林结合起来,一方面解决移民问题,另一方面对灾害点种树实施环境治理。到目前全县共安排生态移民1730户,使6480人受益。如产煤大镇洒基镇由于采煤导致地质灾害频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全镇安排生态移民210户、792人,农民土地退耕后,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的到煤矿打工或做生意,每年收入增加5000—8000元;有的搞运输每年增收2—3万元。
四是将退耕还林与发展畜牧业相结合。到2010年建成“贵州畜牧大县”是我县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实施退耕还林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02年以来,全县共实施林下种植多年生牧草21000亩,饲养大牲畜4200头匹。在退耕还林区封山禁牧39.6万亩。全县现有大牲畜22万匹,全部实现圈舍饲养。为推广圈舍饲养,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全县已建畜牧品改点134个,补助农户建圈舍的经费达400余万元。2002—2004年畜牧业产值由1.43亿元增加到1.87亿元,净增4400万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34.1%提高到41.6%。特别是退耕还林区畜牧业产值从3575万元增加到5510万元,净增1935万元,人均增加100元。作为省级一类贫困乡的四格乡,共实施退耕地造林6400亩,在林间种植黑麦草5140亩,在退耕还林区实施联户养牛520头,并建成沼气池625口,形成了林—草—畜—气的综合治理模式。
五是将退耕还林与发展后续产业相结合。为充分发挥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县政府统一协调,整合林业、财政、农业、金融、劳动等部门资金和项目,将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贷款发放、劳动力转移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后续产业。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努力探索各种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营造坑木林3万余亩,茶叶、板栗、银杏、桃、李等经果林5000余亩。引导退耕农户种植折耳根、生姜、芭焦芋、西瓜、土瓜、大蒜、蔬菜等经济作物,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或在本地务工,增加农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外出务工人数近20万人,一年的务工收入达3亿多元,每年发放小额扶贫贷款0.5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
退耕还林实施四年来,盘县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一些水土流失严重、耕种困难、收成差的陡坡地得以退耕,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山变绿、水变清的可喜面貌正逐渐恢复;二是兑现的补助款和粮食解决了退耕地农户的基本口粮问题,保证了农民收入和吃粮的稳定,避免了因退林还林造成缺粮现象。许多地方光补助的粮食就超过原来种地的收入;三是退耕后农民的基本口粮得到保证,退耕农民从种地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农业收入不断增加;四是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大力推广节约能源、科学饲养等科技兴农措施和方法,激发了广大农民对科学知识的接受,促进了这些地方农民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许多农民发展养殖业和技术含量更高的种植业,增强
了发展经济的后劲和能力;五是通过退耕还林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了农村种养业结构,拓宽了农村致富途径,改变了退耕农户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的现象,使这些地方找到种植、养殖、务工、发展个体经济等多业并举创收门路。
三、退耕还林工作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盘县的退耕还林能够取得综合效益,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领导重视是关键。盘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将其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扶贫工程来抓。从工程启动开始及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有林业、粮食、发改、农业、财政等部门参加的退耕还林还草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退耕还林工作。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退耕还林工作,把退耕还林列为年度考核目标实行考核。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每年挤出100万元以上资金投入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并对荒山造林每亩一次性补助管护费7元、工作经费1元,退耕地造林每亩配套工作经费不低于5元。此外,为了减小农民因烧煤对生态的破坏,保护退耕还林成果,我县从2003年起对全县农村家庭生活用煤由有证煤矿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实行供应。
二是狠抓落实是保障。县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制定方案,强化协作配合,狠抓措施落实,有力保证了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林业部门认真抓好退耕地块的规划、苗木的供应、技术服务等工作;乡镇政府负责分户丈量、张榜公示、组织实施等工作;财政、粮食部门及时兑现补助粮食和资金,保证资金、粮食的及时足额到位和按时发放。与此同时,狠抓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民认识实施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体会退耕还林带来的的好处。利用报纸和电视开辟专栏,宣传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生态建设中的典型人物、经验和好的做法、退耕还林的进展和成效;制作了大幅宣传标语,在林区树立了永久石碑标语;制作发放《退耕还林政策问答》14万份,《退耕还林条例》3000余册;印发《退耕还林文件选编》200余本。各乡镇、村还利用召开群众会和举办各种民族节日等机会,通过张贴标语、讲政策、说好处、作对比等方式抓好宣传。通过宣传,广大老百姓认识到了退耕还林的好处,退耕还林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有力促进了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综合治理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把本职工作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捆绑使用资金,高标准实施,做到了既抓好本职工作,又促进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退耕还林工作与基本农田建设、牲畜品种改良和圈舍饲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沼气建设、小额贷款发放、移民搬迁、劳动力转移、扶贫开发和发展农村后续产业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为今后进一步搞好我县的退耕还林工作,特提出几点建议:一是鉴于近两年全国粮食呈恢复性增长,请省向中央反映,建议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的实施力度,保持这一惠民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同时,通过退耕还林的实施,促进生态恶劣地区群众的脱贫,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鉴于贵州属生态脆弱、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生态和粮食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不是主要产粮区,粮食生产不会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大的影响。建议中央在贵州进一步加大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并把贵州列为退耕还林的重点省来抓,对贵州给以特殊政策。三是鉴于贵州生态脆弱和处于珠江上游的特殊生态关系,建议中央向下游经济发达省份征收生态建设基金,适度用于补偿上游的生态建设,实现社会公平,达到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四是鉴于实施退耕还林的地方多是经济落后,生态脆弱的地区,建议中央、省在这些地方加大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扶贫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这些地方的沼气建设力度,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家家户户有沼气的目标,以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五是鉴于盘县煤炭的开采增加了生态保护的难度,建议省里给盘县特殊政策,允许盘县每年从每吨煤炭中提取1—2元的沼气建设经费,专门用于沼气建设,加大盘县退耕还林力度。
第二篇:对我县退耕还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文章标题:对我县退耕还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摘要〕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__县退耕还林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林业退耕还林思考
将__县建设成为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__县县委、县政府提出__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近年来,__县
林业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充分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发挥自身优势,扎实苦干,在全县开展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植树造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活动,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有明显改观。为了进一步了解这项工作开展情况,笔者到林业局和有关乡镇进行了调研和实地察看。
一、__县退耕还林的历史背景
__县国土面积4056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450个村,5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17万,其中农业人口95.4万,居住着汉、彝、苗、布依、回、白等27个民族。__县地处云贵高原的斜坡部位,南北__江支流分水岭地带,属珠江水系。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隆起,最高海拔2807米,最低海拔740米。由于受南北__江的强烈切割,形成了沟壑纵横,坡陡谷深,地面破碎的高原山地地貌,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难度大。全县现有耕地259万亩,绝大部分耕地挂在高山陡坡上,耕种困难,基础设施差,农业生产一直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
__县是我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重要电源点,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贮量105亿吨,远景贮量为380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给__县经济带来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__县煤炭工业发展迅速,煤炭产业成为__县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全县70以上的收入直接和间接来自于煤炭工业。目前,__县共有地方煤矿210多对,年产原煤量在1000万吨以上。有年产原煤700多万吨的__江煤电(集团)公司和百万千瓦级的火电厂—__县电厂;有在建的装机容量360万千瓦的火电厂—__南电厂和与之配套年设计生产原煤1000万吨的响水煤矿。在煤炭工业发展的同时,因采矿导致的山体滑坡、沉陷等地质灾害日益严重,大片的植被也因此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劣。__县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把建设生态大县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将“建成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为__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森林面积已达18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县委、县政府2002年提出建成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后,生态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每年均以1.5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将超过35,森林面积将达到213万亩以上。
二、退耕还林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__县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四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39.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4.6万亩,涉及37个乡镇、298个村,有5.2万户,19.3万人受益,在退耕还林的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将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__县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实现人均不少于0.5亩的基本口粮田,确保粮食安全作为稳定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从1991年至今,全县累计完成坡改梯面积5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区实施坡改梯工程8万亩,建成小水窖713口,拦山沟22079米,河堤46918米;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26万亩,其中在退耕还林区3.2万亩。通过实施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配套小水窖、拦沙坡、排洪沟、水毁工程、植树种草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现退耕还林工程区已建成人均基本口粮田0.4亩。在水塘镇和板桥镇退耕还林工程区,通过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25度以上陡坡地实行退耕,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建成引灌渠道23428米,确保该流域内2万余亩水田的适时灌溉,并推广良种良法,使每亩年增产粮食100斤以上。红果镇旧铺村共实施退耕地造林1600亩,人均退耕0.65亩,全村累计实施坡改梯2800亩,现人均拥有1.07亩基本口粮田,大部分村民把原来种庄稼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县城打工,每天能收入20—30元左右。
二是将退耕还林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2002年以来,全县已在四格、普古、坪地、保田、平关、新民等乡镇建成沼气池14500口。按每口一年节约煤炭2.5吨或薪材4.6吨,节约电58400度,生产氮肥200公斤计算,每年每口沼气池可产生经济效益900元,1.45万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民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05万元,一年节约煤炭资源3.6万吨或薪材6.7万吨,相当于一年营造3万
亩的薪炭林或使3万亩的林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共营造栎类、刺槐等薪材树种600余万株,折合面积3万余亩,成林后每年可生产薪材4.8万吨。2003年已在大山、普田、保基、马场四个缺煤乡镇实施薪材林0.5万亩。
三是将退耕还林与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__县是一个煤炭大县,因采煤诱发的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严重威
胁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很多灾害点群众需要搬迁。近年来,通过争取和努力,全县共实施以工代赈移民搬迁和地质灾害移民搬迁8670户、32582人。在生存条件恶劣和生态条件最薄弱的村、组,将移民搬迁与退耕还林结合起来,一方面解决移民问题,另一方面对灾害点种树实施环境治理。到目前全县共安排生态移民1730户,使6480人受益。如产煤大镇洒基镇由于采煤导致地质灾害频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全镇安排生态移民210户、792人,农民土地退耕后,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的到煤矿打工或做生意,每年收入增加5000—8000元;有的搞运输每年增收2—3万元。
四是将退耕还林与发展畜牧业相结合。到2010年建成“贵州畜牧大县”是我县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实施退耕还林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02年以来,全县共实施林下种植多年生牧草21000亩,饲养大牲畜4200头匹。在退耕还林区封山禁牧39.6万亩。全县现有大牲畜22万匹,全部实现圈舍饲养。为推广圈舍饲养,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全县已建畜牧品改点134个,补助农户建圈舍的经费达400余万元。2002—2004年畜牧业产值由1.43亿元增加到1.87亿元,净增4400万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34.1提高到41.6。特别是退耕还林区畜牧业产值从3575万元增加到5510万元,净增1935万元,人均增加100元。作为省级一类贫困乡的四格乡,共实施退耕地造林6400亩,在林间种植黑麦草5140亩,在退耕还林区实施联户养牛520头,并建成沼气池625口,形成了林—草—畜—气的综合治理模式。
五是将退耕还林与发展后续产业相结合。为充分发挥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县政府统一协调,整合林业、财政、农业、金融、劳动等部门资金和项目,将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贷款发放、劳动力转移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后续产业。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努力探索各种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营造坑木林3万余亩,茶叶、板栗、银杏、桃、李等经果林5000余亩。引导退耕农户种植折耳根、生姜、芭焦芋、西瓜、土瓜、大蒜、蔬菜等经济作物,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或在本地务工,增加农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外出务工人数近20万人,一年的务工收入达3亿多元,每年发放小额扶贫贷款0.5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
退耕还林实施四年来,__县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一些水土流失严重、耕种困难、收成差的陡坡地得以退耕,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山变绿、水变清的可喜面貌正逐渐恢复;二是兑现的补助款和粮食解决了退耕地农户的基本口粮问题,保证了农民收入和吃粮的稳定,避免了因退林还林造成缺粮现象。许多地方光补助的粮食就超过原来种地的收入;三是退耕后农民的基本口粮得到保证,退耕农民从种地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农业收入不断增加;四是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大力推广节约能源、科学饲养等科技兴农措施和方法,激发了广大农民对科学知识的接受,促进了这些地方农民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许多农民发展养殖业和技术含量更高的种植业,增强了发展经济的后劲和能力;五是通过退耕还林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了农村种养业结构,拓宽了农村致富途径,改变了退耕农户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的现象,使这些地方找到种植、养殖、务工、发展个体经济等多业并举创收门路。
三、退耕还林工作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__县的退耕还林能够取得综合效益,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领导重视是关键。__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将其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扶贫工程来抓。从工程启动开始及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有林业、粮食、发改、农业、财政等部门参加的退耕还林还草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退耕还林工作。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退耕还林工作,把退耕还林列为考核目标实行考核。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每年挤出100万元以上资金投入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并对荒山造林每亩一次性补助管护费7元、工作经费1元,退耕地造林每亩配套工作经费不低于5元。此外,为了减小农民因烧煤对生态的破坏,保护退耕还林成果,我县从2003年起对全县农村家庭生活用煤由有证煤矿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实行供应。
二是狠抓落实是保障。县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制定方案,强化协作配合,狠抓措施落实,有力保证了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林业部门认真抓好退耕地块的规划、苗木的供应、技术服务等工作;乡镇政府负责分户丈量、张榜公示、组织实施等工作;财政、粮食部门及时兑现补助粮食和资金,保证资金、粮食的及时足额到位和按时发放。与此同时,狠抓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民认识实施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体会退耕还林带来的的好处。利用报纸和电视开辟专栏,宣传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生态建设中的典型人物、经验和好的做法、退耕还林的进展和成效;制作了大幅宣传标语,在林区树立了永久石碑标语;制作发放《退耕还林政策问答》14万份,《退耕还林条例》3000余册;印发《退耕还林文件选编》200余本。各乡镇、村还利用召开群众会和举办各种民族节日等机会,通过张贴标语、讲政策、说好处、作对比等方式抓好宣传。通过宣传,广大老百姓认识到了退耕还林的好处,退耕还林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有力促进了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综合治理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把本职工作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捆绑使用资金,高标准实施,做到了既抓好本职工作,又促进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退耕还林工作与基本农田建设、牲畜品种改良和圈舍饲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沼气建设、小额贷款发放、移民搬迁、劳动力转移、扶贫开发和发展农村后续产业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为今后进一步搞好我县的退耕还林工作,特提出几点建议:一是鉴于近两年全国粮食呈恢复性增长,请省向中央反映,建议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的实施力度,保持这一惠民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同时,通过退耕还林的实施,促进生态恶劣地区群众的脱贫,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鉴于贵州属生态脆弱、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生态和粮食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不是主要产粮区,粮食生产不会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大的影响。建议中央在贵州进一步加大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并把贵州列为退耕还林的重点省来抓,对贵州给以特殊政策。三是鉴于贵州生态脆弱和处于珠江上游的特殊生态关系,建议中央向下游经济发达省份征收生态建设基金,适度用于补偿上游的生态建设,实现社会公平,达到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四是鉴于实施退耕还林的地方多是经济落后,生态脆弱的地区,建议中央、省在这些地方加大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扶贫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这些地方的沼气建设力度,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家家户户有沼气的目标,以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五是鉴于__县煤炭的开采增加了生态保护的难度,建议省里给__县特殊政策,允许__县每年从每吨煤炭中提取1—2元的沼气建设经费,专门用于沼气建设,加大__县退耕还林力度。
《对我县退耕还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对我县退耕还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第三篇:退耕还林工作调查措施
各乡镇人民政府:
根据国家六部委(办、局)《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3636号)和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开展退耕还林农户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认真抓好落实。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延长对退耕农户的补助期限。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建立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按8年集中安排,这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政策。
各乡镇要认真学习《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文件的实施意见》以及国家六部委(办、局)《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工作的紧急通知》三个重要文件精神,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精心组织,按时按质完成调查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是安排项目和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开展退耕还林农户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是编制专项规划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专项规划能否具体实施的保障。由于此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和退耕还林领导小组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抽调专人(人员以林业站和农业中心为主),统一数据,统一方法,统一培训,切实按时按质完成。
三、时间要求。乡镇林业站负责数据汇总,并经乡镇政府审核后于年2月15日前将调查数据以电子文档格式上报县退耕办。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该项政策实施以来,湖南省新田县森林覆盖率升至51.39%,对改善、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彰显出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基本情况
1.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至2010年末,新田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共计11.7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65万亩,荒山造林6.74万亩,封山育林1.36万亩,国家累计下拨退耕还林资金4400多万元,共涉及19个乡镇,263个行政村,农户13708户,6469个小班。
2.退耕还林资金管理模式
退耕还林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户管理,专项核算。在资金兑现发放上,财政、林业、银行三家共同管理。林业技术人员每年对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造林进行检查验收,县退耕办根据验收结果统一造册,经审定后报县财政局,由县财政局从县农业发展银行划拨兑现资金到中国邮政银行新田县支行,邮政银行收到资金后将退耕还林资金直接兑现给农户,划入农户账户。
二、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应予以重视。
1.退耕还林工作经费挤占专项资金。根据《退耕还林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退耕还林地方所需检查验收、兑付等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由于退耕还林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客观上要求投入与之相适应的的工作经费,而上级拨入专款中匹配工作经费少,一些必要的开支主要靠地方财政解决。但是由于新田县财力匮乏,一些部门和乡镇以财政未安排项目配套工作经费为由,采取搭车收费的方式,从应发给退耕还林户的补助中挤占、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用于退耕工作经费支出。
2.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兑现不规范。一是表现在由于地方财政困难,下达资金计划指标与拨付资金不能同步,项目主管部门不按进度拨付资金,存在滞留、延压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现象。二是表现在部分地方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发放没有进行公示,不按验收结果发放或者擅自变更退耕户主和退耕面积,存在代扣、代领或虚报冒领现象。三是表现在少数单位和个人将不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造林项目纳入到退耕还林范围,通过虚报或重复申报退耕还林面积,骗取退耕还林专项资金。
3.退耕还林工程种苗采购不规范。根据《退耕还林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退耕还林需要的种苗,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组织集中采购,也可以由退耕还林者自行采购。集中采购的,应当征求退耕还林者意见.并采用公开竞价方式,签订书面合同”从实际情况看,退耕还林种苗采购普遍的做法是由林业部门代理政府进行集中采购,很少有按规定征求退耕还林者意见,签订书面合同和公开竞价。不按规定进行种苗采购,就很难杜绝虚列支出和“关系苗”等腐败现象发生。
4.退耕还林工程后续管理困难。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时间长,管理工作量相当大,如抚育管护、病虫害治理、森林防火等,所有这些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后续管理缺乏相关政策配套,一些地方退耕后的管理滞后,造成个别小班的保存率、抚育率不达标,致使国家投入的财政补助资金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影响了退耕还林效果。
三、做好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1.广泛宣传退耕还林政策。主管部门和乡镇应畅通宣传渠道,通过广播、电视、传单、黑
板报等多种方式对退耕还林政策进行广泛的宣传。使这项政策深入民心,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共同把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用实、用好、让群众真正受益。
2.强化项目考核监督。严格实行四个制度,一是要推行“目标责任制”,把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列入政府主要领导和项目单位“一把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有计划的连续性考核。二是在财务管理上实行退耕还林资金的“专户管理与专账核算制”,有利于规范财务手续,工程项目验收手续、资金拨付手续,做到各部门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牵制、互相制约。三是要建立“项目公示制”,将专项资金管理政策,退耕还林者的退耕还林面积、造林树种、苗木成活率以及资金补助发放等情况进行公示,以增加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四是要严格实行“种苗采购招投标制”,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有资质,有信誉,有能力供应优质苗木的育苗专业户参与招投标,实现采取市场竞争机制确定种苗供应商。
3.实行“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工作经费配套先行”制度。即由国家在受理退耕还林项目申报立项时,事先规定由地方政府支付一定比例的配套工作经费,要求在拨付一批补助资金时,必须将一定比例的工作经费预先汇入退耕还林资金专户上。彻底解决相关部门采取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来弥补工作经费不足的现象的发生。建议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给林业部门,由其负责退耕还林后续管理的专门工作,以巩固前几年退耕还林工作取得的成果。
4.改革补助资金拨款形式。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由县财政部门委托金融机构,根据县主管部门验收结果采取“一卡通”方式发放到经审核确认的退耕户,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拨付不及时,冒名顶替、集体代领现象的发生。
5、加强监督检查。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对林业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监督检查资金的来源、数额、拨付流向、管理使用情况,检查项目的立项、审批程序、计划批复、建设过程、完成验收、工程决算、工程资料归档等情况,及早发现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督促整改,维护资金的安全,提高资金效益。
第五篇:对加强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加强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根本要求。目前,我们就近年来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完善选拔任用流程,实施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市委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干部任前公示制,使干部选拔任用有章可循,选拔任用程序逐步规范。积极推行“五票制、把四关、三满意”成功做法,定期对全市领导班子进行了综合研判,探索实行了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制,公布部分市级部门、乡镇的党政正职空缺岗位,组织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署名定向推荐,增强了干部选任民主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圆满完成了县乡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对涉 及政府机构设置、名称变化、需要新任命等干部问题,按机改政策安置科级干部29人、根据机构变化、岗位空缺情况平级调整99人、提拔使用14人(正科12人,副科2人)、免兼职5人,做到了“四个首次”。继续深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办班力度,组织年轻干部到基层、信访一线挂职锻炼。“十一五”期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90多期,受训干部12000多人次,完成上级调训任务300余名,干部教育培训效果明显增强。首次实施干部任前“三龄一历”审核和廉政法规考试制度,开通“12380”干部监督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不断拓宽干部监督渠道和范围,干部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了对领导干部的全方位监督。
(二)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加大基层党组织书记及后备力量的教育培养力度,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党组织“三级联创”、“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六带六促等活动,积极实施300名市、乡干部参与的“三促”工程,先后安排270多名乡镇党员科级领导干部兼任三、四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助推后进村转化升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全面完成了65个村级活动场所项目村建设任务。2010年底,全市一类村达28个,二类村达119个,四类村仅剩6个。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形式,成立了工业园区党工委,顺利接收了xx两个企业党委,非公党组织实现了全覆盖,开展了“党建带工建、带团建”活动,健全完善了五项机制,非公党建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以“三有一化”建设为目标,拓展社区服务功能,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有效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增强了社区党组织活力。积极采取四环公示、两轮教育、两次审核、投票表决、责任追究等五项措施,把好“入口关”,保证了发展党员质量。五年来,发展新党员3400多名。
(三)党建工作创出了亮点。创造性地开展了第三批先进性教育、“五一五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创先争优等活动,通过市级领导包联、建立检查指导组和层层审批把关等措施,强化指导,狠抓落实,涌现出了xx、xx、xxx等一大批受中、省、市表彰肯定的重大先进典型,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素质进一步提升,群众收入不断提高,经 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召开了党员承诺制、非公企业党建、流动党员管理等多个现场会,总结形成了xx精神宣传、先进性教育、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述职等多项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党建工作考核机制和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显现,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党员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还较为根深蒂固,党建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缺乏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和激情。
(二)党建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缺乏必要的实施手段,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还需健全完善。
(三)党建工作的保障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缺少经费,造成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难、开展活动难、推进工作难。部分党务干部缺乏必要的党务知识,对新形势、新任务下的党务工作难以适应。
三、建议及对策
一是严格标准选拔任用干部。进一步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正确分析和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积极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等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综合研判,进一步健全干部考察制度,完善考察标准,增强考察的准确性。
二是扎实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根据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严格按照干部教育培训中长期计划,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着力于复合型、多元化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创新型思维、行为方式的培养,加大主体班次、专题班次办班力度,全面提高各级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是加强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坚持监督管理工作经常化。把干部管理融入于日常的工作,实行逐级管理、逐级负责制,组织开展定期考核、群众评议等方式,对 干部日常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管理。健全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切实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监督作用,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果。
四是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注重从优秀退休人员、年轻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中培养选拔党组织书记,积极推行“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选举办法,健全选拔任用机制,拓宽选拔任用渠道。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档案资料和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建立适当补贴基层干部制度。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管理制度,推进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五是推进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创新。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统领,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深入开展农村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六带六促活动;按照“三有一化”建设要求,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持续开展“五好”社区创建活动;围绕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 发展,扎实开展“创星升级”活动。
六是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坚持高标准抓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推行“负责制”发展党员。积极抓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机制,在机关与农村、社区党组织之间开展“结对子”帮扶,多渠道筹集贫困党员帮扶基金,切实为困难党员排忧解难。充分利用党校、远程教育等教学资源,全面抓好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培训工作。
七是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健全完善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管理、党建工作联系点等制度,明确领导抓党建工作规划和目标,层层签订党建目标责任书,严格党建工作奖惩办法。扎实落实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承诺制,定期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向上级党组织和基层群众述职活动,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和群众评议和监督,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工作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