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退耕还林的重要保证

时间:2019-05-15 00:3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论退耕还林的重要保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论退耕还林的重要保证》。

第一篇:论文:论退耕还林的重要保证

析谈林地管护是退耕还林的重要保证

摘要:针对退耕还林中林地管护主要存在的管理落实、管护经费、管护形式、林牧矛盾的解决方式等问题,以及工程管理及退耕还林与其它工程协调发展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林地管护;工程管理

Analysis on forest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main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forest management in management funds, management forms, methods of re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and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project management and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and other engineering.我国长期存在着重造林轻管护现象,退耕还林的管护难度依然较大,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为确保造林成效,狠抓绿化造林,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新造林地管护工作。就林地管护采取有力的解决方式。林地管护

1、问题分析

退耕还林8年补助到期之后会不会出现反弹?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失去了经济支撑,农民的经济发展跟不上,为了生存,农民可能会出现希望已经成活的树死,而不是继续活下去,因为树死了可以复耕。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要想不出现反弹,必须有新的、必要的政策和经济支撑。因此,在退耕还林这项长期的生态建设任务中,必须充分考虑发展当地经济和保护生态两者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和生态建设都能够得到健康发展,以政策和经济的持续支撑支持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

(1)管护落实问题。退耕地造林种草由农户管护,群众完全可以接受,但宜林荒山荒地的造林,有的是专业队营造,有的是集体营造,权属归集体所有,管护费落实极其困难。在退还主体不一致的情况下,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完成后,退耕农户不能、也不可能到别的村(或乡、县)去管护宜林地上的造林地,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的管护落实到户更为困难。

(2)管护经费问题。粮食、现金补助到期后,以生态效益为主的生态林,群众得到的经济效益很少,实行个体承包难度很大,统一管护报酬没有来源,群众不愿出钱出力管护,要使退耕还林特别是以生态效益为主的生态林达到满意的造林还林效果,就要解决管护经费,退耕还林的管护经费怎么确定和筹集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3)林牧矛盾突出问题。林牧矛盾一直是北方地区影响造林绿化效果的重要原因,造成林草保存率较低,以致于影响群众造林种草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发展林业和发展畜牧业的关系,是当前退耕还林工作中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在解决林牧矛盾问题上,地方政府存在着矛盾心理,实行禁牧,限制了畜牧业发展;不禁牧,造林种草的成果难以保证。

2、政策建议

(1)完善管护形式。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可采取多种管护形式:实行谁造谁有谁管护;采取分户管理和集体统一看守相结合。与农户签订管护合同,加强各退耕户的责任心,同时,要推举村里有责任心、有威望的人担任护林员。

(2)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由于农民的认识水平有高有低,退耕还林后的日常监督是必要的。退耕还林的日常监督职能放在乡里。乡政府管住复垦问题有两个前提:一是要层层订立政绩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乡长对县长负责;二是要给乡政府一定的处罚权利,像管计划生育那样来抓退耕地的管理。林业局负责规划设计、种苗供应、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3)严格保护生态林。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采伐林木和人为活动,尽快出台生态资源回购政策,采用国家收购使这些林地进行流转,使承包者已经绿化的荒山荒地能及时变现,真正体现“绿色银行”的功能,使其投入能得到回报,以便提高荒山荒地造林的积极性,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

(4)落实管理经济林。对于经济林,在停止补助后要纳入林地范畴管理,禁止毁林开垦。退耕还林者主要通过对经济林的集约经营获取经济收益,国家不再提供钱粮补助。为了提高退耕还林者经营经济林的积极性,国家可对林产品税收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并通过信息指导、技术服务等方式,使退耕农户把握市场,得到更多的经济回报。

(5)完善产权政策。搞好退耕还林工程,林权是核心。产权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权的排他性构成了滥用稀缺资源的屏障,产权明晰意味着产权所有者将以此受益或受损,也就是通过产权保护个人对其自身利益的追求。因此,产权是否明晰,是农民愿意投资并积极进行管护与否的关键。退耕还林虽然是国家通过政策引导让农民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向,但要让这种土地转换获得成功并坚持下去,必须完善产权政策,在稳定土地承包制的基础上,搞活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①落实林(草)权。退耕地造林种草任务完成后,由当地林业、农业、土地主管部门进行核实和登记,并由当地政府按照《土地法》《森林法》《草原法》的有关规定,做好土地权属的变更工作,及时发放林草权属证书,明晰产权,使农民退耕后能安心地从事林草管护和其它生产,并为防止复垦提供法律保障。“延长土地使用期限。在明确产权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林业生长周期长的特点,进一步延长林地的经营权。通过承包地自主有偿转包或转让、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管理,实行股份合作制、建立集体林场和集团公司、反租倒包经营、“四荒”使用权的拍卖或租赁经营、土地股份投包制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对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加以完善,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维护产权权利。农民经营林草资源,志在得利。经营生态林国家给予补偿;经营用材林,在总量控制基础上,给企业和林农以一定的采伐自主权,变单纯的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为积极的保护与利用并重的资源管理制度,维护经营者的收益权利,以调动造林、育林和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

(6)用规范化的物权对退耕地使用权进行保护。我国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没有界定为物权,而以债权对待,使集体土地特别是林地使用权从理论、法律、政策到实践都没有完整性、稳定性和排他性,其效率有待提高。对退耕地使用权及其林草收益权的法律保护,要从一开始就确定为物权,以避免沿用债权所引起的法律缺陷和实践弊端。物权和债权都属于财产权,而债权则属于物权的一种类型,它保护财产的范围和广度都小于物权。退耕地及其所造林草明显具有物权特征。首先,这是因为退耕地及其所造林草是实实在在的物,具有不动产物权的典型特征;其次,耕地及其造林种草符合物权法定原则,即它是依据中央、国务院及省以下人民政府的政策规定,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按合同“达成的协议”,也不是债权意义上的双方自愿性合同;再次,使用权人对已获得的退耕地使用权必须进行登记,并得到了登记证书,从而起到了公示作用。把退耕地使用及其所造林种草界定为物权,就应该据此对现有的有关农村土地的政策、法律的解释和处理进行修改。工程管理

1、问题分析

(1)对工程管理这一要求很细致的环节,规定的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

(2)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有些地方比较粗放,科学性不强。(3))一些先进的项目管理机制,如招投标制、监理制等亟待建立健全。

2、政策建议

(1)按照全国规划,结合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编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并报国家林业局审批;按照条例和国家关于退耕还林工作的有关要求,确保条例规定的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纳入规划的范围,确保重点地区在规划中优先安排实施退耕还林。各县每年编制下年度实施方案,并报省退耕办审批执行。各县根据县级实施方案,在省级主管部门下达各工程县年度计划任务后,于造林作业前编制好作业设计,以乡镇为单元,逐户签订退耕还林合同,把退耕还林任务落实到农户、山头地块。要科学编制作业设计,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同时要考虑后续产业的培植问题,在林种和树种选择、模式配臵上作到结构合理,功能优化。作业设计是退耕还林工程施工作业的依据,它的编制,应由各工程县组织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或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编制的作业设计应及时报地(市)级工程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科学的规划设计,是实施退耕还林的先导和保障,然而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法不能满足退耕还林工程的特点,必须有一种全新的规划设计方法,才能体现各方面的意愿。运用社区林业的参与式规划设计方法,再结合工程的特点,能较好满足退耕还林科学规划设计的需要。在一般情况下,社区的林业发展计划是以本地农户生产、生活需求来制订,比较侧重近期的经济收益;而具有区域、流域规模的生态建设计划,则是以国家对改善环境的需要来制定的,比较侧重全局和长远的效益。这些注意力的侧重点和方法上的差异,就可以运用社区林业的思想和方法予以调适,尽可能做到社区需求与国家需求相一致。参与式规划设计是以社区林业理论为指导,以社区农民参与为核心,以社区农民现有的自我组织和所具有的乡土知识与技术为基础,以林业及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支持为手段,以农民从中直接受益、改善生态、改变乡村贫困面貌、促进林业与农业协调发展为前提的“自下而上”、多方参与、协调发展的工作方法。根据社区评估与社区参与式工作方法,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特点,工程的规划设计可分为六个步骤:工程实施区选择,访问农户、了解农民意愿,参与农户选择,退耕地块的落实,造林种草技术设计,编制规划设计文件。

(2)建立以招投标制等为主要内容的项目管理机制。在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退耕还林实行目标责任制的同时,还要实行项目责任制,确定林业、财政、粮食等部门的负责人为项目责任人,对退耕还林的数量、质量管理和政策兑现负全责。严格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结果兑现政策和奖惩。项目管理要采用招投标办法。在安排年度计划时,可采取招投标的形式,公开、公平、公正地确定工程县市,既调动了地方积极性,又维护了工程建设的严肃性,增强了各地搞好工程建设的责任感。

(3)加强以监理制为主要措施的质量管理工作。实行监理制,就是从工程的规划设计、种苗准备、施工、检查验收、政策兑现以及后期管护等一系列过程实行全面监督的一种管理方式,这是一个严管的过程。凡经批准列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国家财政支出预算的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均要实行监理制。其中,各省级工程管理部门作为建设单位,主管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退耕还林工程监督管理,负责制定相关制度、办法和规程;各工程县作为承包单位,负责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监理单位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施监督管理。承包单位必须接受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监理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监理的主要内容: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投资控制。监理人员必须定期向监理单位报告施工进度,监理单位必须定期向建设单位报告工程施工进度和所采取进度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在监理过程中,监理人员对不符合规定程序和质量要求的,以书面形式通知承包单位限期整改并监督执行,同时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省级工程管理部门提交监理报告和施工进度、质量报表。

(4)做好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大效益监测和评价工作。建立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站点。根据不同土地类型与立地条件,在不同区域建立一定数量的效益监测站点,掌握退耕还林后综合效益的第一手资料,为科学评价工程建设效益提供依据。效益监测内容要包括生态效益监测、经济效益监测和社会效益监测“部分。生态效益监测要在全国退耕还林工程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按水土流失类型和风蚀沙化危害程度,依据地形地貌特征,将全国分为若干个监测类型区进行监测。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监测的主要内容是工程实施前后退耕农户年度家庭经济收入变化,包括年度总收入和净收入的变化。此外,还要进行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的监测和评价。

(5)加强以查办各种案件为主要手段的监督管理工作。退耕还林工程投资巨大,是生态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重点工程,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健康推进,必须强化监督管理。①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要不定期地组织检查督导组深入实地进行检查督导,要将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监督检查一定要认真细致,不能敷衍了事、走马观花。②充分发挥好审计等监督部门的作用,对审计、稽查等监督工作要给予通力配合,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监督部门的工作。③退耕还林的粮食和现金补助兑现情况,要纳入乡村政务公开的内容,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防止冒领,杜绝贪污。④加大对各种案件的查处力度。鉴于反映的问题大多是乡村两级干部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各工程县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做到举报一件,查实一件,处理一件。(6)建立工程建设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据检查结果,对成绩突出的地方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人为因素造成未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质量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并视情况给予相应处罚。在造林质量、管护、资金和粮食管理等方面出现重大问题的,将追究责任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7)建立健全退耕还林举报制度。各级政府及其工程管理部门要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特别是在政策兑现中,把补助的粮食和现金管理纳入乡、村政务公开内容,张榜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对违法违纪现象,一经核实,要按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做出处理,并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并保护举报人员的合法权益。

(8)建立健全工作信息反馈和定期报告制度。及时反映退耕还林的有关情况。

(9)加强工程档案建设和管理。退耕还林工程档案是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和国家政策兑现的直接依据。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程序复杂、涉及面广、群众参与程度高、政策性强、兑现时限长,如果没有完整系统准确的档案作依据,各项管理工作难以有序开展,进而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成果。所以,要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搞好人员配备和培训,配备保管设施设备,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规划、年度实施方案、作业设计、合同书、验收卡片、林草权证、政策文件等档案资料,实行专人负责、专人管理。退耕还林与其他工程的协调发展

1、问题分析

(1)现在的提法原则性强,缺乏可操作性。(2)在与退耕还林紧密相关的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特色产业、舍饲圈养、替代能源、生态移民等方面,亟待研究出台配套的具体政策规定。

2、政策建议

(1)建设基本农田。由于工程区生态异常脆弱,加之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低下,经营方式粗放,使农业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退耕还林顺利实施的薄弱环节。因此,将中西部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一手抓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一手抓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业部门和林业部门的协作,坚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将退耕还林与提高农业经济素质相结合,走现代集约型农业发展的道路,以促进农民的增收和贫困区的脱贫致富,这不仅是中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西部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加强对川地及缓坡耕地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土壤条件和用水条件,提高单位粮食产量,这是保证农民长期有饭吃的一项建设性措施。要大幅度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率,需要增加化肥等物质要素的投入,需要改善耕地条件,但更需要加快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另外,要提高耕地的粮食单产,挖掘良种潜力。

(2)发展特色产业。当前大多农、林、牧、副产品处于相对过剩阶段,短缺经济已不复存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远非进行分散的“多种经营”,已步入到产业化阶段。产业化是相对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产供销分离的计划经济而言的。它是依据资源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相互依靠、相互促进、转化增值的生产经营流程。产业化所带来的高效农林业,要求较高的经济投入和一定的科技含量,其负面则具有与之相应的高风险值。为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其有效途径是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既具有区域特点,同时它具有产业化的特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有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品种、技术专利或品牌,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经营规模。特色产业如发展林区山产业、林产业、旅游业、观光业、加工业等,山区及半山区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与绿色食品,利用林木生长期长的特点进行林草结合、林药结合、林果结合等,大力发展木本粮油及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结构,发展生产性食物链工程,利用树枝、树叶、杂草、昆虫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牧业及保健食品。

(3)推广舍饲圈养。我国有90%左右的草原过牧,草场沙化,由于超载过牧,导致山荒岭秃。牧业是许多地方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林牧矛盾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处理好了,可以互相促进。实行舍饲圈养后,既保护了生态,也促进了牧业的发展。问题的关键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调整畜种结构,变放养为舍饲圈养。注意保护天然草地,通过培育高产的人工饲草地,使多数草地得到休养生息。

(4)发展新型能源。遵循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战略,把退耕还林工程和农村能源建设结合起来,根据能源、环境的总目标,采取经济扶持政策,通过综合规划,对资源合理配臵,建立多功能薪炭林基地,发展可再生性能源产业,资源化开发工农业有机废物(水),大力发展沼气、节能灶、小水电等农村能源建设,建立多能互补的合理用能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能源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全面系统地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和农村能源问题,同时取得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5)开展生态移民,加强小城镇建设。将退耕还林要与生态移民结合起来,不但可以达到治理和改善生态的目的,而且能确保重要生态脆弱区的退耕还林能够退得下、不反弹。对于生态区位重要、生态极度脆弱、农牧民已失去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而处于极端贫困的地区,在加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的同时,必须采取生态移民、封山绿化等措施来加强生态保护。生态移民、封山绿化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与生态的矛盾,有效遏制基于生态原因滥砍滥伐对森林、植被资源的破坏,逐步恢复已遭破坏的林草植被,使生态保护和建设尽快见到实效,标本兼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消除砍树复耕的隐患。实施生态移民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建房、征地、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投资合在一起,人均不过6000元左右。由于生态移民效益主要体现为宏观性和社会性,故生态移民投资应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为主,或者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在退耕还林等工程中专门设立生态移民资金。开展生态移民要与小城镇建设、就业机会的创造、新技能培训等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移民的适应能力。实行生态移民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迁入多少、迁出多少都要有科学的依据。对于迁入多少,要考虑迁入地的环境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移民的就业等问题,不能造成新的生态问题。

(6)实行退耕还林规模治理,综合治理。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对不同渠道的资金,可以统筹安排,综合使用。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等项目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和工作重点,优先在退耕还林区域安排和实施。要调整农业支出结构,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实施退耕还林地区的财政扶贫资金可重点用于该地包括基本农田、小型水利在内的基础建设、畜牧品种改良、饲养方式改变以及农牧民科技培训、科技推广,提高缓坡耕地和河川耕地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促进退耕还林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冬生,”社区林业及其在四川的实践"四川林业科技,2001.22(2):49—52。

2、赵俊臣,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天保工程的若干理论与政策问题。中国农村观察,2000(4):55-63.3、周生贤,充满希望的十年:新时期中国林业跨越式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4、李育材,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回顾与总体思路(J), 林业经济,2001(9):3-11.5、李世东,中外退耕还林还草之比较及其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2(2):7-11.6、陈大夫,美国的西部开发与“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农田休耕”(J),林业工作研究,2001(2):29-35.7、沈国舫,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建设问题(J),林业科学,2001(1):1-6.8、支玲,从中外退耕还林背景看我国以粮代赈目标的多样性(J).林业经济,2001(7):29-31.9、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退耕还林指导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2003.

第二篇:重要论文

大学生见习实习求职过程中的劳动法律问题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在校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不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要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同时,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其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所引起的法律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呼吁用人单位要善待大学生,社会各界要努力为大学生求职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更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约束自己的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困难法律问题

1.引言

1.1大学生面临的几种常见就业陷阱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陷阱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每年五六月份,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到了展现自己能力之时,他们无不全身心地投入求职的人海中。然而,纷至沓来的求职陷阱,加上依法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淡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纠纷呈上升趋势。

陷阱一:巧立名目,收取费用。

陷阱二:长期试用,榨取人力。

陷阱三:不公条约——口头承诺不兑现。

陷阱四:虚假广告——引诱求职者上当。

1.2关于试用期与见习期、实习期

试用期主要适用于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用人单位;而见习期专门适国家机关、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实习期则没有限制。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学生在用人单位见习、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还不是劳动关系,二者之间问题的解决依据尚不能援引《劳动法》。因此,它与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的“试用期”不同。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或建立劳动关系后,试用、熟练、见习期间,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其所在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其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所以毕业生在见习期是有期限的,也是应当有工资收入的,而对于实习期则没有期限和工资方面的规定。当下有些用人单位混淆使用试用期、见习期和实习期,六个月的试用期约束后甚至继续以见习期的名义继续试用毕业生,或以实习生名义替代试用期等,从而达到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目的。

1.3

第三篇:监狱工作的重要保证

内容摘要:摘要:1994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监狱法制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我国监狱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为监狱执行刑罚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依法治监奠定了法制基础,为矫正罪犯恶习,保障罪犯人权,不断提高罪犯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摘要:1994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监狱法制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我国监狱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为监狱执行刑罚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依法治监奠定了法制基础,为矫正罪犯恶习,保障罪犯人权,不断提高罪犯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年来,全国监狱人民警察以《监狱法》为指导,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紧围绕监狱工作大局,牢牢把握工作重点,将300余万名罪犯改造为守法公民,切实强化了监狱职能,取得了举世注目的辉煌成就。再监管安全方面,监狱安全防范水平明显提高,罪犯脱逃率下降了96.7%,狱内发案率下降了83.3%,重特大案件下降了91%。在改造罪犯方面,罪犯改造质量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全国监狱系统罪犯获得文化毕业证书170余万人次,结业证书近400万人次,绝大多数罪犯经过改造成为了遵纪守法的公民,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一直保持在8%左右。在依法行刑方面,司法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制度,各地也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了监狱管理工作的制度和规定,初步形成了监狱法律制度体系,同时加强了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罪犯的合法权益,基本上杜绝了打骂体罚、虐待罪犯现象的发生。在改革创新方面,监狱体制改革取得了成效,第一批试点的几个省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二批扩大试点工作也已经启动;监狱布局调整工作稳步推进,监狱“三化”建设深入开展,各地制定了推进“三化”建设的方案和实施细则,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管理制度,提高了法制化水平。在队伍建设方面,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有明显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狱务公开 刑罚执行 法律体系 惩罚 改造

《监狱法》:监狱工作的重要法律保障

随着《监狱法》的深入贯彻实施,在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监狱工作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已经或正在得到解决,监狱各项工作开始走向与法治要求相统一的轨道。主要体现在:

一、《监狱法》的贯彻实施,统一了全国上下对监狱机关及其工作的认识,促进了监狱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监狱机关一直遵循即是监狱,又是“工厂、农场”的发展模式,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监狱是政法机关,而在经济往来方面,监狱有是经济实体,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尚能基本适应,但是,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由于人们的惯性思维,加上监狱监狱经济的固有因素,难于参与市场竞争,以至监狱经济十分困难,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监狱内部在监管改造与生产经济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工作重心移位严重,监管改造受到影响。《监狱法》颁布实施后,由于法律对监狱工作宗旨的准确定位,对监狱属性的准确定性,对监狱任务的准确表述,对监狱物质保障的明确规定,监狱工作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尤其是随着1993年第17次总理办公会议纪要的深入贯彻和1995年国发〔1995〕4号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和劳动教养的额通知》),国发〔2003〕37号文(《国务院印发关于解决监狱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及其相关政策的下达,统一了全国上下,特别是地方各级对监狱工作的额认识,加快了解决监狱深层次问题的步伐。

二、《监狱法》的贯彻实施,加快了监狱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监狱形成的历史原因,监狱办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十分突出,监狱作为改造罪犯手段的监狱生产,一度成为监狱警察,职工及罪犯生存的来源。《监狱法》颁布实施后,由于法律对监狱性质,职能作了准确定位,对监狱物质保障作了明确规定,对监狱人民警察法律地位作了确定,同时明确了监狱组织罪犯劳动生产是以改造为目的,从而为改革监狱内部“监企合一”、“监社合一”管理体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尤其是随着监狱财政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给监狱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现实可行性。伴随国家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凸显了严格的执法行为与灵活的经营行为不能兼顾、严格执法办事与放开搞活不能兼容的矛盾,迫切需要对监狱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我省监狱系统早在90年代就开始了监企适度分开的探索。尽管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理论上形成了绝大多数监狱警察、职工的共识,为下一步监狱体制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与此同时,我们在监狱办社会的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绝大多数监狱办的派出所、法庭、中小学已交由地方管理;对纯工人车间、分厂实行了分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分配;对为监狱服务的第三产业交由工人单位管理经营或工人个体经营。随着监狱法的深入实施和国务院国函[2003]15号《国务院批转司法部关于监狱体制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的贯彻,第一批六省监狱体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总结推广,以及司法部扩大试点决策的落实,必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监狱改革进程,实现监狱职能纯化的改革目的。

三、《监狱法》的贯彻实施,促进了监狱的布局调整

《监狱法》颁布后,尤其是1995年国发[1995]4号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和劳动教养工作的通知》下达后,随着监狱工作职能任务的确定,增强了加快布局调整的紧迫感。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针对70%的监狱地处乡镇农村,绝大多数位于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监狱办社会包袱沉重、监狱经济十分困难、警察队伍难以稳定、严重制约监狱工作发展的客观实际,紧紧抓住中央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及时把监狱布局调整摆上议事日程,加大了监狱布局调整的工作力度。监狱布局调整的实施,从整体上给我省监狱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仅改善了部分监狱的监管设施条件和执法环境,而且改善了监狱警察的工作条件,稳定了警察队伍。

四、《监狱法》的颁布实施,有利地促进了监狱“三化”建设

《监狱法》颁布实施的十年,是我国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发展最快最好的十年。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省监狱系统以宣传贯彻《监狱法》为契机,大力加强监狱的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和改造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法制建设方面,坚持以《监狱法》为主要内容,加强广大监狱警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三五”普法期间,着力实现监狱警察由增强法律意识到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从增强监狱警察的法制观念向正确适用法律,准确实施刑罚处罚转变。尤其是司法部提出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后,我省从自身实际出发,连续三年开展了以“公正文明执法”为主要内容的警察队伍集中教育整顿,并把2005年作为“公正文明执法年”,针对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制定了监狱警察“十条禁令”和“监狱工作十必须”,用规章制度保证法律的实施,具体规范了警察的执法行为。同时,深化“狱务公开”,扩大了公开的范围,创新了公开的形式和手拓展了权力机关、公诉机关、审判机关及社会各界对监狱执法行为的监督,有力的推进了监狱法制化建设。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制定由省法院、检察院、司法厅联合签署的《监狱计分考核、奖惩实施办法》,将各监狱、各地法院对罪犯表扬、记功、减刑、假释以及警告、禁闭等奖励和惩罚的条件标准、程序进行全省性的规范。在科学化建设方面,加大了报警装置、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的科技投入;遵循教育改造规律,大力推进了“十必读”、“点警制”、“约谈制”,警察谈话月公示制,开展了顽危犯、“法轮功”罪犯的教育改造、挂牌攻坚、竞标攻坚活动,加大了个别教育和攻坚力度;并在全省逐步推广了女警教育中心的做法,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业务精通的专业化教育攻坚队伍;同时开办了心理咨询培训班,分期分批培训监狱心理矫治骨干,促进各监狱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咨询矫治工作。在监狱的社会化建设方面,着力建立社会帮教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帮教体系,使社会帮教活动由思想教育的“看望型”帮教和零星分散的社会帮教,向给押犯送文化送技术并重转变、向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并重转变、向系统性和相对稳定性帮教转变。在监狱后勤保障上,努力探索了依托社会力量,实现罪犯日用生活品供应向监狱办“超市”的转变,罪犯大量生活物资零散采购向集中招标采购的转变。扩大了监狱工作社会化的内容。总之,《监狱法》颁布实施十年来,监狱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监狱法》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监狱法律体系尚不健全,与依法制国方略的总体要求有一定差距。《监狱法》已颁布十周年,与之相配套的实施条例还没有出台。《监狱法》与现行《刑法》、《刑诉法》也存在一些冲突,有些规定明显滞后于整个社会的立法进程,有一个需要修改完善的过程。

二、监狱经费保障上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近几年来,国家对监狱的财政保障经费逐年增加,但尚不能全额保障,且保障水平总体上偏低,特别是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监狱经费更显不足。

第四篇:保证担保论文

关于保证担保的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问题浅议

摘要;《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有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保证作为担保方式之一,是一种普遍、重要的合理担保方式。按照《担保法》第六条规定,保证是指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同时《担保法》规定,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本文从保证人的主体资格、保证合同形式、保证方式及保证责任、保证期间、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五个方面对《担保法》实施以来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看法和认识。关键词保证担保 理论与实践

提纲:

首先,按照《担保法》第六条的规定,介绍保证担保的概念。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对保证担保的意见和建议。主要从保证人的主体资格、保证合同形式、保证方式及保证责任、保证期间、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五个方面论述自己对保证担保的观点。

一、保证人的主体资格

首先确定保证人的主体: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然后,不能作为担保人的三种情形。

二、保证合同形式

按照担保法的规定,保证合同应当采用书面方式。对“书面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保证方式及保证责任

首先分析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的区别和联系。并结合审判实践,分析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的提出。

四、保证期间

作为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时间界限,分析金融机构部分工作人员对保证期间的概念的误解原因及应付的对策。并分析定期保证费期间和不定期保证责任期的差别。

五、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一般的诉讼时效为2年。对一般保证,应当在约定的保证期间或法定的6个月保证期间提出诉讼,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失。

关于保证担保的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问题浅议

保证是一种最常见的担保形式。保证人与债权人可以单独订立保证合同也可以在主合同保证人位置签字或盖章,即形成保证条款,也是保证合同,但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保证合同即成立。笔者结合在审判中有关保证担保的案件,就有关理论和实践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保证人的主体资格

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法人,其他组织或公民可以作为保证人。担保法第七条规定:“具有代位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为保证人”。这是订立保证合同的 目的所要求的,说明作为保证人应当具有一定的清偿能力。但是应当说明的是,保证人的清偿能力是保证人资格的主要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换句话说,保证人是否具有清偿债务的能力并不影响保证合同的有效性,人民法院在审理保证合同案件时,不会因查明保证人的订立合同时不具备清偿能力而判定保证合同无效,因为清偿能力属于一种不确定量,在签定保证合同时可能尚不具备清偿能力,但在债务期限届满,该承担保证责任时也可能具有了清偿能力,况且所保证的主债务,并非是一个不变量,随着主债务人的部分履行会相应减少。因此,很难说保证人在订立保证合同之初是否具有相应的清偿能力。当然保证人明显一无所有,是不能让他作为保证人的。另外,担保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担保法第九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作为保证人”。担保法第十条规定:“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

2、保证合同形式

担保法第十三条规定:“保证人与债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保证合同常见的有3种:(1)保证人与债权人签定书面合同;(2)保证人在主合同的保证人栏里签名或盖章,也就是担保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也可以是主合同中的 担保条款”。这种情况在金融部门比较常见,因为简便易行。保证人既然在保证人栏里签名盖章,说明债权人在同意了主合同条款的同时,这种保证形式可能没有注明保证范围和保证期间,但并不妨碍保证合同的成立;

(3)保证人给债权人单独出具保证书,担保法第九十三条规定:“本法所保证合同、抵押合同、定金合同可以是单独定理的书面合同,包括当事人之间的具有担保性质的信函、传真等,也可以是主合同中的担保条款”。也就是说可以是书面合同,也可以是当事人之间的具有担保性质的信函、传真等,这里的信函、传真也是书面的保证书。这种情况实质上是保证人向债券人发出的要约,明确表示愿意为债务人做保,只要债权人做出承诺,保证合同即成立。

3、保证方式及保证责任

担保法将保证方式分为两种,即一般责任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法第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第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对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对于一般保证来讲,担保法还规定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务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即理论上所称的先诉抗辩权,也就是指债权人先就债务人的财产已经强制执行而得不到满足时,才可以求保

证人履行,否则,保证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显然,连带责任保证方式加重了保证人的责任,但无疑对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更为有利。所以,在签定保证合同时,应同保证人约定为连带责任保证,让保证人在借款、借据或书面保证合同中注明“连带责任保证”字样,以便将来及时实现自己的债权。在实践中,由于大量保证合同条款内容笼统,保证书过于简单,加之出具保证的当事人法制观念不强,难以做到文字严谨,以致保证责任约定不明,这种情况在金融部门的实际操作中很普遍,好在担保法作出了对债权人有利的解释,也就是说,当保证责任约定不明时,应当将这种模糊的保证认定为连带责任保证,以更有利于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对于一般保证来讲,以为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曾有人认为,债权人应先起诉债务人,并且通过强制执行债务人而不能履行后,才能起诉一般保证人。这种认识是对一般保证的曲解,一般保证人是有先诉抗辩权,但在审理程序上,将保证人列为被告并判定责任与先诉抗辩权并不矛盾,这样处理并不对抗先诉抗辩权,到强制执行债务人不足以清偿时,保证人方承担责任,在此之前一直是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起主导作用。如果仅仅先起诉债务人,经过一审、二审甚至再审,在经过执行后方起诉保证人再次诉讼势必劳民伤财,增加诉累。

所以,在处理这些案件时,对于一般保证来讲,债权人起诉债务人及保证人,法院将债务人及保证人一并列为被告进行处理。债权人仅起诉保证人而不起诉债务人的,法院应将依法追加主债务人为被告,债权人仅起诉债务人而不起诉保证人的视为放弃对保证人追偿责任。对于连带责任来讲,债权人仅起诉保证人的,法院不追加债务人为被告,债权人可以向任何人主张权利。在判决书表达上除明确债务履行时间、数额外,还要列明保证人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连带保证责任。

4、保证期间

保证期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因为保证期间而使债权人丧失对保证人追偿权利,从而难以实现自己债权的案件非常多。保证期间,是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时间界限,在设有保证的经济合同中,债务履行期间届满,债务人没有履行债务,债权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债权,除了及时向债务人主张权利外,还应当在保证期间内以一定的方式向保证人主张权利,如果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内以适当方式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保证人的担保责任将予以免除。因为,债务人的财产状况是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如果债权人不及时行使权利,一旦债务人的财产发生变化并丧失履行能力,债权人再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保证人在履行了保证责任后,则无法实现自己对债权人的求偿权。

可见,保证期间不仅关系到债权人债权的实现,也关系到保证人责任的承担。保证期间,通常是指主合同履行期届满后的一段时间,而不能等于或早于主债务履行期,否则,当主债务履行期届满时,保证期间已经过去,保证人不再承担责任,这种保证显然是形同虚设。人民法院在审理信贷案件时就有这种情况,保证期间与贷款时间相同,这不是笔下之误,就是银行工作人员根本不懂保证期间,一旦引起纠纷形成诉讼,保证人根本不承担保证责任,受损失的仍然是银行、信用社。还有的借款合同,保证期限很短。

例如:一份借款担保合同,借款期限是2002年5月20日起至2002年8月20日止,而合同中约定保证期间是2002年5月20日起到2002年8月30日止。从5月20日到8月20日是借款合同主债务履行期间,不存在保证人承担保证的问题,而从8月21日到8月30日才是保证期间,实际上保证期间只有10天。这么短的保证期间对债权人债权的保护显然是不利的。现在普法教育效果日渐显著,群众法制观念有很大提高,金融系统工作人员如果不积极学习,将被别人蒙骗,从而使自己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国家财产将受到损失。

保证期间分为定期保证责任期间和不定期保证责任期间,定期保证责任期间是指保证人与债权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权在主债务履行期届满后一段时间内承担保证责任。不定期保证责任期间是指债权人和保证人在保证合同中未约定什么期限,担保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担保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预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根据担保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之规定,未约定保证责任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这里实际上是法律为不定期保证确定了一个期限,使其成了定期的保证,之所以这样规定,也是为了促使债权人及时行使权利,也是为了避免保证人的责任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在实践中,多数保证合同没有约定保证期间,就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来看,凡是牵涉保证的,大都是在借款合同借据上签上保证人的名字完事,根本没有其它事项。法院在审理这些案件时,突出的问题是,当保证合同没有约定保证期间时,如何确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限。担保法实施后当然有法可依,就是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但在保证法实施前成立的保证合同,该怎样处理呢?这也是有争议的问题。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吴合振副院长在《河南审判》(现在改为《检察与审判》)杂志上两次谈到了保证期间使用法律的文章。在担保法出台前,人民法院审理这样的案件,当时没有法律依据,最权威的依据是,1994年最高法院《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的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第十一条规定:“保证合同中没有约定保证责任期限或者约定不明的,保证人应当在被保证人承担责任的期限内承担保证责任”。这个“被保证人承担责任的期限”是多少呢?含糊不清。按理说应当是二年诉讼时效。

因为一旦债权人超过诉讼时效,被保证人(主债务人),就不再承担责任,既然是“在被保证人承担责任的期限内的”,那么就是说在诉讼时效期限内保证人一直承担保证责任。另外该《规定》第二十九条“保证合同未约定保证责任期限的,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也中断”这说明只要主债务人承担责任,即使债权人从未向保证人主张过权利,保证人仍要承担责任。实施后的担保法显然与此规定不一致,虽然不涉及既往,但当时没有规定的可以参照后来实施的法律,这也是实践中允许的。

所以,对于1995年10月1日前成立的没有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合同,在10月1日前债务履行期已经届满的,应参照担保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债权人从担保法实施之日起即1995年10月1日起六个月内向债务人提起诉讼,申请仲裁或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否则,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免除,对于1995年10月1日前成立的保证合同,主债务履行期届满跨越担保法实施之日即1995年10月1日,债权人应当从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内对债务人提起诉讼。申请仲裁或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否则,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这里所说的提起诉讼、申请仲裁是指一般责任保证,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指连带责任保证。所以,因保证方式不同,债权人行使权利的方式也不同。对于一般保证来讲,在债务履行期届满起6个月,若债权人未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那么,债权人在此期间内没有起诉或者申请仲裁,而是书面或口头要求债务人和保证人承担责任,到后来诉讼时,保证人是否承担责任呢?这个问题同样也是有争议的,如果依照担保法的规定,保证人免除责任,因为规定的是诉讼或仲裁,而不包括书面或口头的主张权利。

但是根据公平原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当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书面或口头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保证人同意承担责任或者在催款通知单上签字盖章的,在保证期间届满后诉讼实效期限内债权人起诉的,保证人应当承担责任。因为,保证人在保证期间内同意承担责任,说明保证人怠于行使先诉抗辩权或称之为放弃先诉抗辩权。(2)当在保证期间内,债权人向保证人用书面或口头主张权利时遭到保证人拒绝且债权人没有起诉或申请仲裁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3)如果在保证期间内,债权人无动于衷,即未起诉或申请仲裁,也未书面或口头主张权利,过了保证期后,即使保证人同意承担责任或在催款通知单上签字盖章,保证人也应免除责任,因为这种同意不是在保证期间内,不符合法律规定。所以,债权人一定要把握这种方式。

而对于连带责任保证来讲,只要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要求保证人承担责任,保证人就应当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否则,保证人不再承担担保责任。例如,A公司由B公司作为连带责任保证人向银行借款,没有约定保证期间,借款期限至98年1月1日到期。银行于98年10月4日及98年11月2日两次向保证人B公司发出催款通知书,B公司也在催款通知书上签了字,99年初,银行起诉到法院,要求A公司承担连带责任,并由B公司承担保证责任,审理中,有人认为,B公司既然在催款通知书上签字,说明B公司认可继续为A公司作保,意思表示完全处于自愿,所以B公司的保证期间应从其接受催款通知书之日起从新按诉讼时效中断计算。

笔者认为,B公司应免除保证保证责任。因为根据担保法规定,没有约定规定期间的保证合同,保证期间是从主债务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显然,B公司的保证期间从98年1月1日到98年7月1日,银行与98年10月及11月两次向B公司主张权利时,已经超过法定的六个月期限,B公司在催款通知书上签字的行为,仅仅证明了B公司收到了催款通知书,签字时间均不在有效保护期间内,也就是说该行为未发生在保证期间内,不能引起B公司的保证期间中断,所以B公司应免除保证责任。又例如:甲在银行借款10000元,到94年12月31日到期,乙在借款借据的保证人栏内签字盖章,银行于96年8月起诉到法院,乙是否承担保证责任。此案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方式及保证期间,况且主债务履行期届满是在担保法实施前,在担保法实施后起诉到法院。

关于保证方式因为没有约定,当时有没有法律规定,参照担保法,乙应为连带责任保证人,94年12月31日到96年8月起诉,未超过2年诉讼时效,主债务人甲当然要承担还款责任,对于乙来说,根据刚才关于保证期间的讲述,此案保证期间应从担保法实施之日即95年10月1日起计算六个月时间,显然96年8月起诉,已经超过保证期间,故乙不承担保证责任。

5、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民法上的感念,是指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保护其合法权益而提出诉讼的法定有效期间。因诉讼时效的问题,债权人难以胜诉的案件也不在少数。在实践中发现,金融系统在管理上漏洞很大,有大批60年、70年的贷款至今收不回来,人民法院在帮助银行、信用社依法收贷时,发现很多款项都是常年没有向借款人要过,如果起诉,银行也是败诉。如果不起诉,国家的资产而白白的流失。就如我们这里的泌阳县建行倒闭也有其这方面的原因。

还有些贷款借据上写着“张三”名字,而张三从未到银行贷过款,用“李四”的房权证抵押,而李四从未为其人抵押担保,是由于房权证丢失、被盗或被骗等原因所致等等现象十分令人痛心,资金流失的原因除了少部分人故意钻法律的空子外,主要还是金融部门的某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及管理上的失控所造成的。所以对于债权人来说,在一般保证中,在约定的保证期间或法定的6个月保证期间内,一定要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在连带责任保证中,一定要在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不要以为只要没有超过2年诉讼时效,就高枕无忧。否则,最终,你只能向债务人求偿。如果在保证期间内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那么保证期间就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既然使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那么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期间就是适用2年诉讼时效规定,也就是说,如果起诉或仲裁了,从起诉或仲裁之日起二年内任何时间,债权人均有权起诉,保证人就必须承担责任。这就极大的保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至于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法没有规定其保证期间内主张权利,如果在此期间内主张了权利,保证人的连带责任就不能免除,除非债权人超过诉讼时效从而使主债务人不承担责任而免除责任。

参考文献:

1.赵许明、杜文聪《担保法通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6年8月第一版

2.郑立、王作堂《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检察与审判》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行2003年第5期

4.汪龙一《担保的理论与实践》

5.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系 李学《合同法总论》

第五篇:论和谐社会的重要

论和谐社会的重要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认为,如果一个社会想要更进一步的发展,想要更加的强大,这就需要和谐的发展,和谐的进步,我认为只有和谐了,一切才会稳步上升,甚至与更加快速的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

针对这段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关于和谐发展的发言,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只有一个社会和谐了,社会才能够稳定的积极的发展,国家才能够变得更加富强,我国的社会地位才能够更加稳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就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贯彻好会议精神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位。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这十几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去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协调发,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现时期”。

《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我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是这样,一个国家只有协调发展,才会和谐进步。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稍有处理不好,就会危及国家大局,我们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我认为,国家的兴盛离不开政府的决策指导,更离不开人民的配合和支持,是双方的和谐发展。只有国家的政策好,符合人民需要,达到人民的满意,人民才会配合,更是由于人民的积极合作,政府才会和人民和谐互助,国家也才会和谐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也会加强,国际地位也会提高,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兴盛。

下载论文:论退耕还林的重要保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论退耕还林的重要保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保证保险合同法律关系2

    论保证保险合同法律关系 --兼谈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同 李利许崇苗 (李利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许崇苗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33)[摘要] 对于汽车消费贷款保证......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恢复和发扬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跨线,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提出并实行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废除了实际存在的......

    反腐倡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反腐倡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腐败现象的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反腐倡廉有......

    《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

    《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这个重大课题,要求全党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

    《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各章基本要点学习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 一、时代背景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政治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也使......

    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

    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列 宁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不同的历史条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一......

    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

    胡锦涛重要论述 牢记党的宗旨,坚持艰苦奋斗,这两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品格;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更......

    教学论复习重要资料

    课程练习与考试 ξ1练习题 第一章 中学物理新课程简介 1.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中的科学素养包含哪些方面? 2.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价值? 3.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