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成因及防治对策
农村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成因及防治对策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数亿农民的命运掌握在基层乡镇、村社干部的手里。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的基层腐败现象出现高发态势,部分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弄虚作假,失职渎职,利欲熏心,以权谋私等现象,这些违纪违法行为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群关系,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针对这些现象的发生中央纪委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高度重视,出台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因此我们认真思考基层干部腐败的形式,发生腐败的原因,分析思考防治腐败的对策,不断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的监督和管理,对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显得尤为重要。
一、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着软弱涣散、少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不实,铺张浪费、以权谋私、办事不公以及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等问题。村干部的基层腐败活动,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和政府的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财务不透明,干部胡支乱用引起农民的不满,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直接影响农村社会和谐。村民上访居高不下,直接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后果严重。
(一)宗旨观念淡薄,思想意识滑坡。乡村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党组织,村支部书记是最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也是农村各项事业 的组织者和掌控者。少数农村党员干部缺乏群众观念、公仆意识,没有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没有真正解决好立党为公、掌权为民的问题。村级组织掌握着集体资金,如农村提留款、农副业收入、农村办企业利润提成、罚款收入等等,同时控制着国家的救灾扶贫款、公益事业捐赠款、扶贫款、农业直补款等资金的使用。少数村干部私欲膨胀,在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中不按照规定执行,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或是自己捞取利益,或是优亲厚友;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在宅基地分配、城镇建设及高等级公路建设征地补偿中,就存在着把集体和群众应得的利益私送亲朋好友甚至私分补偿款的现象;有些乡镇、村社虚列名单,套取国家的救济款、扶贫款,有些村社干部连农村修建卫生厕所这样的事情,都要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虚报人口套取补助。再加上农村的事情本来就很多,尤其是各种民事纠纷多,排解疑难问题多,有些干部在处理化解矛盾中办事不公道,一碗水端不平,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甘肃省临洮县漫洼乡簸箕台村在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关系低保”、“人情低保”、“优亲厚友”现象,引起了村民强烈的不满,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
(二)贪图享受,吃喝玩乐盛行。有的基层干部打着“吃了喝了不算犯错”的口号,无视群众疾苦,贪图享乐,公款大吃大喝。特别令人痛心的是在一些无任何集体企业,经济基础薄弱的村组,招待费数额也高得惊人;二是有的以“干部工资低,工作辛苦”为由,违反财经纪律,巧立名目,滥发各类补贴。在干部得实惠的同时,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变成一句空话,干部与尚未富起来的广大群众的隔阂越来越深;三是公款消费使行政经费呈跳跃式增长势头。有的乡镇、单位领导竞相攀比配备专车,购车经费、汽油费、维修费成为行政性经费支出中一大项目,公款旅游则从国内到国外,一些干部在外吃喝玩乐也用公款报销。如今年我们查处一个案例就是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借接待相关单位人员,贪污单位小金库中公款2万元,用于个人吃喝玩乐,对国家扶贫款采用虚假票据套取后,放入单位小金库中,将其中63万元用于支付单位、个人非正常支出和非法占有。
(三)以权谋私,贪污、挥霍、挪用公款。“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这是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在相声里说的。在国家行政编制里面,“村官”并不是公务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但正如那台词里说的“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近年来村干部以权谋私,贪污挪用的事时有发生,这类问题是引发农村信访和集体越级上访的重要导火索。有的基层干部利用职权将本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在村集体报销;有的村干部为谋求政绩,逢年过节“打点”上级部门或上级领导购买的礼品一概用公款报销;有的采取收入不入账或少记账,直接将公款据为己有或为日后随意动用公款提供方便;有的巧立名目、扩大支出、开假票据、重复报销、白条入账,侵吞村集体资财;有的倚仗职权在农村建房、计划生育、土地承包等方面以权谋私,侵犯集体利益。特别在一些涉及到土地征用、拆迁、重点项目的乡镇、村社,违纪人员一般是村里或单位的“一把手”,这些人“慷村里人之慨”,利用职权,以权谋私。如宁夏区纪检监察机关2010共查处乡镇、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101起,处理123人。纠正贪污、挪用、截留、骗取农村教育经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违法违规征占农村土地、违法调整收回承包地、强迫流转承包地等 损害农民利益行为53起,涉及金额105.32万元。
二、腐败存在的原因
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及乡村干部违纪违法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干部队伍素质偏低。一是农村基层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法纪知识匮乏,由于文化水平低,加之平时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党纪条规不学习、不研究、不认真领会贯彻,不懂法、不守法。造成既抓不好村务管理,又理不好村级财务,只能被动地应付一些事务性工作的局面;二是宗族观念比较重,“村官”都是从土生土长的农民中选出来的,本来受教育程度有限。再加上农村宗族势力比较严重,有人一上任就热衷于搞特殊化、特权化,做事武断、霸道,考虑自己的地位、权威和利益较多,思想动机不纯。
(二)财务制度不够规范。在一些地方,村级财务制度不规范,会计出纳不分家,账钱权村支书记一人独揽,权力高度集中,收支随便,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财务从不向群众公开,财务管理严重失控。一是违反规定,村级财务由村支部书记抓,形成一人说了算的局面。二是村会计账中“白条子”泛滥。在农村,有的买卖双方都没有正式的发票。因此白条子在村会计账目中成了正式发票的代名词,直接导致了财经管理混乱,真假难辨,村务透明度不高。在我们近十年查处的案件中,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采取收入不入帐、白条子顶等方式贪污、侵占、挪用集体资金的案件4例。
(三)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群众监督,缺乏实际操作性。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已经搞了好多年,经验也层出不穷,各地也出 现了许多好的作法。如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公开,村里重大项目或开支由村民理财小组商量讨论,村级财务实行村账乡管等等。但公开中却存在着透明度不够,暗箱操作以及“少公开”、“假公开”和不愿、不敢公开的现象。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回避、推诿的态度,该公开需要公开的不公开。正如一些村民说:“村务公开是不错,可是到了村里就成了能公开的公开,不便公开的,他就不公开,尤其是财务,只有村干部们才真正知道底细”。不少村务公开栏只是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每年一度的财务清理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搞搞形式,制度也是墙上挂挂而已。有些地方政务、村务公开栏内容常年不换,审批资金手续不健全,群众意见很大。更有些村干部抱着“手中有权,不捞白不捞”的想法让他们能占则占、能捞则捞。有人甚至认为集体财务的钱就是自己管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怎么拿就怎么拿。二是上级监督,不够到位。上级由于工作繁忙,多数注重事务性地布臵工作,缺少经常性地开展对“村官”的谈心、谈话活动。村支书或村主任,有的地方实行任命,有的实行公开选举。之所以能竞上村干部这个岗位,一般来说是地方上经济实力比较强或是家族势力比较强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是领导的得力助手。只要放开手去干,工作上即便有点失误,也是“情有可原”,上级注重的只是结果。基层工作本身就难搞,有些地方甚至使用一些在当地有一定势力,品德虽然有欠口碑,但能“镇”得住当地百姓的这种人。这样无形放纵了某些行为不端“村官”们膨胀的野心,使之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任其所为。
(四)滥用职权责权不分。有些地方村委和党委权力不分,互相插手,有些地方,农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村党支部书记,村长视生效合同为儿戏,随意变更或终止,在发包上偏亲向友,一些重大事项,不经过民主协商,由村干部某一人决定,不能实现真正的村民自治,对大多数村民而言,行使他们的权利,只是一句空话。再加上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直接面对的是群众,针尖大的事、芝麻小的事都需要他们去解决,群众自觉不自觉地仰视,引起这些“村官”们思想上修德律己的严重缺失,把自己看成一方“神圣”,或认为“山高皇帝远”,我就是“土皇帝”,谁也管不着。
三、防治对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的产生和存在,不但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农民安居乐业,应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的防控。
(一)配好班子,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配好班子强素质,要根据农村新形势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培训班,着力提高村级班子干部的整体素质,积极拓宽用人渠道,选出组织和村民比较满意的“两委”班子,着力解决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才可能知大局,懂大势,把握发展规律,具有较强的洞察力,才可能政治上坚定,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 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二是加强思想教育,利用农村农闲时候进行冬训班培训,通过廉政文化进农村等活动,让积极的文化阵地占领农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荣辱观和政绩观,提高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能力,从思想源头上遏止腐败动机的产生。使之能真正成为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代表,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群众利益出发,一切为群众着想,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积极主动创造一种让群众和社会监督的氛围。
(二)加强监督,增加权力透明度。进一步加大“三务公开”力度,在村级中把群众关心的财务、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发展党员、专项资金使用问题,严格按照公开要求进行公开;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制度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同时推行村民代表质询制度,进一步加大老百姓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发挥好村级财务“双代管”制度,把村集体的钱和帐由乡(镇)真正管起来,使“村官”们欲“腐”不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使用、发放以及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都成为今后农村基层加强监督检查的重点。另外畅通监督渠道,扩大监督参与面,也是加强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县开通了榆中廉政网,特别是设立了“书记信箱”,群众可以通过这个便捷途径向纪委书记进行举报。网上“信访举报”为群众投诉架起了便利、高效的快车道。
(三)完善制度,构建惩防体系。要抓好制度配套建设,当前特别要抓好三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一是完善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将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在公开栏内全部公开。二是强 化民主理财制度。民主理财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并将理财情况张榜公布,增加群众的信任度。三是坚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村干部任期内要由镇组织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审计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村财务收支情况,审计结果要向村民公开,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四是坚持村干部勤廉双述考评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充分发挥村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和“领头羊”。
(四)有惩必惩,充分履行职能。查办案件是惩治预防职务腐败的重要手段。对于那些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损害老百姓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坚持查处,决不姑息,才能遏制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滋生蔓延。一是要把握办案重点,突破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要把经济类的案件列为重点,把党员干部贪污贿赂挪用挥霍公款案件列为重点,把妨碍农村经济发展和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列为重点。二是认真查找案件线索,拓宽案源渠道,针对作案复杂隐蔽化,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有效办法,主动出击,积极查找案件线索,将查案工作和执法监察、专项治理工作结合起来。三是充分发挥发挥办案的治本功能,增强办案的综合效果,要通过查办案件,及时发现掌握发案单位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提出完善制度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办案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制定相关规范措施加以防范。四是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与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协调,发挥协同办案的优势,不断提高查办案件的实际效果。
第二篇: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特点及防治对策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腐败现象的 表现形式、特点及防治对策
中央纪委召开十七届二次全会,突出地将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提了出来,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成为了中纪委七项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开展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较为有效地促进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但是,也必须清醒看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反腐倡廉工作也面临更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一、当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 从对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调查表明,当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腐败现象,主要体现在:
(一)腐败现象存在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 一是以工程谋取私利。如:有的经营管理人员以企业名义私揽工程;有的将工程介绍或分包给自己亲朋组织的分包队伍;有的将企业的自建工程,变成与关系户的联营工程;有的与所谓的劳务分包队伍相勾结,搞虚假验工或子虚乌有的“变更设计”,将超验工程款私分或侵吞。二是以工程设备物资谋取私利。虽然相当一部分企业已推行物资设备招标采购制度,但许多工程由于其所处的地区条件或工程量较小,不具备招标采购条件,这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有的质次价高、有的以少充多,有的将供应商的回扣或者折扣据为己有。有的将本单位的设备外租,将租金私分或据为己有;有的将工程项目剩余物资或废旧物资擅自处理并私分;有的直接指定自己的关系户或亲友为工程项目材料供应商。
三是借用经营活动谋取私利。如:借对外开展经营活动名义,有的长期大额借支并占用备用金;有的私设小金库,随意开支;有的借向甲方开展“公关”名义,顺便从中搭车谋私。
四是随着经营领域的拓展,有的内外勾结,与本单位开展关联交易,或将盈利业务交由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自己的利益相关人。
五是部分具有法人资格的领导班子搞“制度腐败”,集体谋私。如:有的随意提高自己的职务消费标准;有的借用各种名义,不断提高自己的薪酬标准;有的借用职代会名义或巧立名目,不断进行自我“奖励”。
六是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借经营管理经验不足行违纪违法之实;有的利用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合同管理制度之不完备,内外勾结,制造经济纠纷,行损公肥私之实。七是收受贿赂手法不断翻新并更高明。有的借用婚丧嫁娶收受贿赂;有的通过赌博方式收受请托人贿赂;有的约定离职后收受贿赂。
(二)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腐败现象的主要特点 分析近几年来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腐败现象,不难发现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腐败主体正发生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腐败从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发展,窝案、串案、跨行业、跨地区的案件越来越多;腐败主体不仅只集中于59岁或39岁,各个年龄段的人员都有,从查处的案件看还有刚从大中专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员;腐败主体不仅只是握有较大经营管理权限的决策者,仅仅掌握一般业务权力的管理人员腐败也不在少数。腐败主体的腐败行为都与其职务行为密切相关,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个人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突出。
二是腐败手段更加隐蔽。明目张胆的损公肥私行为,如直接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的手法少了,腐败分子往往通过一些表面上看似合法的经济活动形式来掩盖其非法谋利的实质。如前面提到过的通过关联交易、实施内外勾结的行为多了,腐败手段更加隐蔽而不易发现和查证。
三是腐败发生的领域和环节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如建筑施工领域看,不仅在资金管理、材料物资管理、劳务队伍管理和干部队伍管理等方面有腐败问题的 出现,也有在投标环节借“公关”之名“慰劳”自己的腐败问题的存在。同时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经营领域的拓展,腐败也有向新的业务领域渗透的态势。
四是腐败危害呈放大趋势。从近几年建筑施工企业查处的腐败案件看,腐败主体的违纪违法金额越来越大,同时腐败主体因其腐败行为给企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腐败主体的腐败行为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放大趋势。
二、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腐败现象的成因分析
从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腐败问题表现形式和特点分析,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法人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绝大多数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虽以完成了公司化改造,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引入社会资本,成立了股份公司。但这种变革还不算成功,绝大多数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变革,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没建立起来。相当多的企业高管仍是主管机构上级任命,即使具有股东选举的形式,但也只是手续的完善。而主管机构的管理方式,仍多是过去的行政管理模式。在主管机构的管理并未有效加强的情况下,作为委托代理人的企业管理者的权力却迅速地放大,这在客观上为一些不法者留下了一些可乘之机。
(二)监管体制存在问题。由于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的较大距离,主管机构和母公司对下级管理人员的作为和表现总体 上不够知情,只能在案发时进行事后监督,实质监督不到。领导班子内部虽然不存在时间空间的距离,但同级班子中存在着分工分权现象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使得同级的监督不能正常展开;下级处于被管理地位,实际处于无权监督状态。
(三)制度不完备。关于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等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什么能作为、什么不能作为,也就是从业的行为准则,不系统,不完备。近几年,国家虽也注意到这些问题,但都只是中纪委会议的一些提法,缺乏成为具有较强约束力与刚性的法规、纪律、制度。
(四)财务监督失效,职工群众监督无力。应该说,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财务的监督是很直接的监督,也能够及时发挥作用制止腐败的监督,但实事上财务监督很困难。由于财务人员由公司管理者任命,不服从管理者,则可能下岗,所以财务人员可能不敢监督。职工群众的监督更是形同虚设,既没有明确的监督权力,也没有更多的知情权与监督平台。从一些企业的举报信件看,相当一部分举报信件的举报内容无法查证,还有就是泄愤的。
(五)纪检监察体制存在严重缺陷。国家对国有企业纪检机构的设立没有明确规定。有的企业设立了机构,有的仅只有一个挂名的纪委书记;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也不到位,有的甚至成为了一个安臵部门。即使纪检机构健全,但双重领导的体制,其对同级的监督缺乏力度。(六)打击腐败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近几年,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发生了不少的腐败案件,但表现出来的是查处率低。同时由于不规范的企业行为与个人行为相互交杂,对于腐败者的惩处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自然而然,对于腐败者成本降低,也成为引发新的腐败的一个重要诱因。
三、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治理腐败思路
新的形势决定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治理腐败需要有新思路、新的对策。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中纪委二次全会提出要加强以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要以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主线,深刻把握反腐倡廉工作规律,以建设性的思路、建设性的举措、建设性的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实效性。
(一)要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权责明确、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是预防腐败和经营管理者职务犯罪的关键。要确立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总经理行政指挥的三权分设的企业内部治理模式。当前,虽然相当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从形式上建立起了具有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机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实质却相差甚远,有的企业 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有的董事会、经理层职责虽然公司章程规定明确,但运行中界限模糊;相当一部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监事会主席都是由一个大股东委派或者由国资委委任;虽然在有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也推行了外部董事、外部监事,但仍然是控股大股东委派或国资委委派。三权分设的治理模式始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一股独大”。因此要加快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步伐,以此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二)要加强监督主体的建设。一是要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监事会的建设。“利益相关者的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监事会的监督是利益相关者的监督。要进一步完善监事会制度,赋予监事会职权,充实监事会机构,为监事会有效履行监督职责创造必要的条件。二是要强化纪检监察组织的建设。纪检监察的监督是负有“人缘成本”的监督,纪检监察人员在对腐败的查处中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案件成功查处的压力。如果纪检监察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来自于纪检监察组织的监督必然大打折扣。一方面,在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尝试垂直领导体制,加强纪检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纪检监察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三是要强化审计机构的建设。一方面要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企业的审计部门主要对董事会负责;另 一方面,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审计。要通过对三个主体的建设,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
(三)要加强制度建设。人的思想与品德可能会随环境发生变化,不能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寄托于主要管理者品德的高尚。要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用制度去规范各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行为。从反腐倡廉角度,加强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在尊重业务流程本身运行规律,兼顾效率的前提下,对现行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或者再造,在关键环节和关键点植入监督制约程序,对权力进行适当的集中或分解,形成有效的制衡格局,力保违规行为在其出现之时或者在造成损失之前就被及时发现和制止。好比一台汽车,如果发动机过热,则仪表盘相应的指示灯会以红灯警示,提示和要求驾乘人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要加大惩处力度。主要从“查”和“处”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提高查处案件的概率:认真研究解决影响企业案件查处工作的主观因素,及时查清腐败问题,提高成案率,做到违法违纪必纠。另一方面要加大处罚的力度。一是要加大对腐败分子法纪处罚,进一步提高其腐败的政治成本;二是合理加大对腐败者非法收入的收缴力度,进一步提高其腐败的经济成本。三是实施职业禁入。要通过惩处力度的加大,加大腐败者腐败成本的预期,抑制腐败几率的上升。
(五)要完善激励机制。趋利避害属人的本能。对于各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需求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疏导。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各级经营管理人员,也许他们的付出和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比建筑市场的一些私营企业的老板或管理人员多得多,但他们的收入与这些人员相比却相差甚远。因此要正视他们的正常需求,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制度,引导他们合法致富。
(六)要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一方面,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要呼吁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加快完善建筑市场,确保建筑市场的竞争公平、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要尽量避免不规范的竞争行为,依法经营,合法参与竞争,以此在企业的各级经营管理者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七)要加大廉洁从业教育力度。教育并不能彻底根治腐败的问题。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并不能否定。要从丰富教育内容和载体、创新教育形式、突出教育针对性方面进一步加大廉洁从业教育力度。同时要积极开展廉洁文化建设,建立适合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相适应的企业廉洁文化,在企业内部营造廉洁光荣、贪污可耻的良好氛围。
以上仅是对当前形势下治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一个粗浅思考。认真研究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这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治理腐败的现实需要。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腐败问 题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及相应的主管部门、企业、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篇: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系部: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内容提要....................3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4
二、当前腐败现象的对策分析„„„„„„„„„„„„„„„„„5
(一)构筑“以德倡廉,不想腐败”的道德防线„„„„„„„„„„„„„„„„5
(二)建立“监督保廉,不能腐败”的权力运行机制„„„„„„„„„„„„„„„„5
(三)创造“以法护廉,不敢腐败”的法律环境„„„„„„„„„„„„„„„„6
(四)提供“俸禄养廉,不愿腐败”的经济条件„„„„„„„„„„„„„„„„6
内容提要
近年来,腐败现象迅速滋生和蔓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
首先,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就是要以德倡廉,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其次,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
一。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从而致使某些党员干部视党纪为“摆设”,视政令为“白条”,把中央的三令五申当成耳边风,你禁你的,他干他的。
再次,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般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十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发布的反腐倡廉的文件、通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不少法律条例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所以,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度混乱,对一些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最后,缺乏俸禄养廉的经济条件。俸禄养廉是一个有异议的话题,但这是回避不了的。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像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其实则正好相反,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而反腐败比较成功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政府则坚决摒弃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那种貌似反对特权,实际产生更多特权的低工资政策,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比较优惠的工资政策,让他们得到比私人部门稍高的收入。
二、当前腐败现象的对策分析
(一)构筑“以德倡廉,不想腐败”的道德防线
在加强政治伦理建设时,我们要弘扬优良的德政传统,唤醒权力主体的自律意识,培育廉洁自律的政治氛围。要弘扬儒家“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为民富民的民本意识,继承我们民族、我们党的公正、廉洁、自律等观念,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公仆”,从而淡化权欲,诚心为民。加强政治伦理建设,目的是要以德倡廉,强化公职人员的廉政、勤政意识,引导公职人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塑造一批廉政、勤政的道德楷模,发挥榜样的影响和辐射作用,通过树立公职人员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来形成全社会廉洁的风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建立“监督保廉,不能腐败”的权力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们围绕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从全局来看,还缺乏一个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措施。
因此,为了确保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以监督保廉,从而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权力运行机制,塑造一个勤政、廉洁、高效的人民政府形象。当前,我们要完善监督机制,尤其要加强监督机制的总体协调,强化以权力互相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权威性的监督机构。
要加强监督机制的总体协调。我们要切实加强人大、政协对党政机关的监督;要重视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使“举报箱”、“举报电话”、“领导接待制度”等监督措施真正发挥作用;要强化职能部门的监督,使得同级党委及其成员的监督检查名副其实,切实解决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防止个人说了算和个人专断;要全面推广和落实“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把群体监督的威力性与舆论监督的曝光性有机结合起来。总之,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和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我们党的监督,建立健全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网络,发挥监督的整体效能。
要强化以权力互相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核心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关键是干部权力不能太大、太集中。不能把具有相互制约的职责和权力集中于一个部门或一个人,权力应进行适度分解和有效的制约,改变一个人说了算的权力结构。对掌管人、财、物等容易产生腐败、滋生不正之风的重要岗位、环节和部位,在定期进行岗位轮换的同时,还要加强岗位内部的制约机制建设,强化业务和分工的制约,设计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不经过有关权力运行的制约程序,权力就不能生效,形成互相制约的权力格局。也就是说,要以权制权,即通过在个人、群体和不同机构中合理配置权力,达到权力的相互启动与适度分散及平衡。
要建立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这一机构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其独特的监督使命,才能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监督,“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
查”。
(三)创造“以法护廉,不敢腐败”的法律环境
惩治腐败,建设廉政,是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多种手段,才能取得成效。而在这诸多手段中,法律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廉政立法。也就是说,要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是非,用客观标准确认廉政、腐败的内涵和外延,用法律规定衡量国家公务人员是否违背人民的意志,是否有违法乱纪、徇私舞弊等腐败行为。廉政立法的目的在于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这是将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
要严格执法。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和发展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因此,再好的法律,如果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一般意义上的法的实施,一方面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必须守法,另一方面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严格执行法律,适应法律,从而保证法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破除“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传统认识,坚持教育惩处并重,把惩处腐败分子作为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长”的重要措施来抓。
(四)提供“俸禄养廉,不愿腐败”的经济条件
为国家公职人员提供较高的工资收入和其他福利,一方面,可以促使优秀人才流进政府机构;另一方面,可以使一般公务员能够靠其正当的工资收入来维持中等或中等以上的体面生活,使他们较少有生活上的压迫感和危机感,从而能尽忠职守,比较能够抵制一些物质利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劳动提供较高的工资收入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分配公正原则的。国家公职人员较高的社会角色地位与较高的薪金收入之间的一致性,有助于在这一阶层中形成“社会公正”的判断。
所以,在一个存在分化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没有高薪是难以养廉的。但高薪只有与严格、完善的法制相结合才能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洁行为产生真正有效的影响。这是因为,高薪与严格、完善的法制相结合,实际上是加大了国家公职人员的成本和风险。在生活风险日益增加的当今社会,国家一方面给公职人员较稳定、较好的生活福利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国家又通过有效的法律监督其行为和财产收入,一旦被发现有越轨行为,不仅会失去得到的一切,而且还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俸养廉,提供“不愿腐败”的经济条件。
综上所述,通过以德倡廉、监督保廉、以法护廉、俸禄养廉,为防范权力腐败筑起一道思想道德防线,提供一定的经济条件,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从而使为官者、掌权者“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愿腐败”,进而达到防止权力滥用、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目的。
第四篇:行政执法领域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及治理对策
我们这里所说的行政执法领域是指所有具有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职能的行政部门。近年来,尽管各级对行政执法领域的腐败现象的治理力度日益加大,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纪检监察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一、行政执法领域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
行政执法领域的腐败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执法过程腐败。这是由于一些执法部门和人员为了单位或个人利益,在执法过程中,因主观故意而产生的一种腐败现象。表现为:
1、执法不严。一些执法人员不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对有利害关系的人执法较松,办“人情案”,不能做到对同样的违法行为用同一尺度执法,特别是对一些政府单位的违法行为,不能做到严格依法处理。还有的不按照法定程序执法、随意性大。
2、执法不公。一是对多个违法行为的处罚该并罚的不并罚,或只处罚一种违法行为;二是定性不准,处罚不当。如对某些违法行为本应适用此类行政处罚而用彼类行政处罚,或不能根据案件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等因素该从重的不从重,该从轻的不从轻,该免除的不免除;三是滥用自由裁量权,对罚款的幅度把握不准。这些都使得执法过程中存在不公正、不公平。
3、以罚代法。当前一些执法单位特别是基层执法单位,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单位人员工资及经费得不到保障,这样,一些执法单位的执法目的就是为了收费和罚款,多数情况通过罚款代替执法,通过罚款一了百了。
4、大案小办。领导干部或执法人员为了各种利益,故意将大案件化小或是不移送,或把一般程序的案件当做简易程序案件来办;对涉案金额大的案件,以及复杂疑难的案件不做深入调查,以查无实据来敷衍;对涉嫌犯罪的案件,不按法律程序及时移送,或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5、行政不作为。一些执法者对相对人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不敢管理,以及对相对人寻求权益保障的要求应作为而不作为,随意放弃职责等等。
(二)执法人员素质腐败。这是由于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低下而产生的腐败现象。表现为:
1、野蛮执法。一些执法人员仗着手中掌握着政府给予的执法权,在执法管理中,颐指气使,作风粗暴,不是多做教育、引导、解释工作,而是动辄踢篮子、掀摊子、拍桌子、赶车子,甚至侮辱谩骂,拳脚相加,群众称之为“猛虎下山”,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
2、以权谋私。一些执法人员,以手中的权力进行权力寻租,借机吃拿卡要,甚至把手中的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面对“糖衣炮弹”的袭击,不仅不加以警觉、予以反击,反而以受到“捧场”为荣,以权力作为交易资本,平时接受小恩小惠,参与吃喝玩乐等活动,案发时则进行权钱交易,在接受违法者(或其
斡旋者)的贿赂之后,不惜以牺牲国家利益、公共利益、行政管理秩序和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代价,对违法行为不依法进行处罚,甚至充当违法者的保护伞。
3、知情不报。一些执法人员对群众举报、日常工作检查中发现的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单位与个人的违法、违规行为,不记录、不汇报、不按程序立案,致使案件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贻误查处时机。
4、通风报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将查出的问题事先告诉问题人员,加大了纪委检查部门的工作难度。
(三)执法依据缺位腐败。这是由于执法依据缺位而产生的腐败现象。在一些行政管理交叉领域和地域的行政执法中表现比较突出,给执法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使得行政执法难以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如在部分设有区的地级市,由于一些市区职能部门执法地域和管辖范围不清,就会导致重复执法现象。技术监督局和医药管理局的执法职能也有一些交叉现象,有可能会导致多头执法。
(四)执法主体不清腐败。这是由于执法主体不清或不具备执法资格人员执法而产生的腐败现象。表现为随意委托、聘用不合格组织和人员实施行政执法,某些不再承担行政职能和未得到授权的组织仍变相实施检查、处罚等执法行为。如公安部门聘用的治安队、保安队,城管交通部门聘用的协管员等,都可能因为这些人员自身素质能力问题而导致执法过程中产生问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是思想教育不到位。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期,西方社会消极腐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渗透进来,一些执法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侵蚀,至使其理想淡化、信仰丧失、观念扭曲、行为失范。同时,一些执法部门在对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上不到位,导致他们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自我控制能力降低,不能真正站在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执法人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来公正执法。
二是法律法规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虽然日益加强,但有些法律法规条款规定仍不够严密,其伸缩性大,法律法规的覆盖面还不够细化、具体化,这样无形给执法人员的裁决提供了自由空间和产生腐败的土壤、腐败的温床。一些执法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就专钻法律法规的空子,导致执法出现了随意性、人为性,由此而引发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权谋私问题的发生。因此,法律法规的伸缩性成为一些执法部门成为部门利益的平台,执法人员的手中权力成为少数执法人员腐败的工具。
三是监督制约不严格。近几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党内外监督的条例和制度,但这些规定和制度仍然存在监督内容不全、监督对象不广、监督方法不行、监督措施不力的问题,尽管有些制度比较健全,受诸多因素制约,导致有些制度流于形式。各执法单位虽内外都有纪检机构,但由于行政执法中腐败行为大多数不像大案要案那样“打眼”,如果“民不告”,则“官”无法“究”,使“体外监督”乏力。就内部而言,由于部门保护主义的影响,护短遮丑思想作
怪,除非“民愤”太大,否则,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尤其是有的权钱交易十分隐蔽,尽管损公肥私,却难以查实。
三、治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思想教育防范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大传统,也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措施。执法人员执法意识不高、廉洁意识不强,是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主观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执法人员理想信念教育、党风党纪教育、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教育、法纪教育、依法行政观念和知识教育,强化依法行政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以权谋私的不良风气,从思想意识上树立起反腐倡廉的钢铁“长城”。通过加强执法教育,坚决纠正执法就是管人、执法就是罚款、执法就是“创收”、执法就是“完成指标”等错误认识;通过执法教育,改进执法作风,坚决纠正执法过程中趾高气扬、态度冷漠、敷衍塞责甚至言行粗暴、动辄训斥等现象;坚决纠正吃拿卡要,以权谋私,故意刁难,办人情案、关系案等现象;坚决纠正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及设置行政处罚“陷阱”等现象;坚决纠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现象;通过开展执法教育活动,有效规范执法行为,积极探索高效便民的执法方式。
(二)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机关监督机制,强化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一是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许可事项。现在,一些行政机关仍然掌握着大量的行政审批权,很容易出现权力滥用和权钱交易。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方式,明确各个审批环节的标准、条件、时限和相应的责任,及时向社会公布,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二是要加大公开公示力度。把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过程、执法结果、举报电话等重点内容,告之于民、公之于众,实行“阳光操作”,杜绝“暗箱”操作,预防执法腐败,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还执法者一个清白,从而强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三是加大错案追究力度。逐步健全统一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界定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明确追究方式,追究程度。错案追究不到位的,特别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的,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要切实做到权力民主行使、风险共同承担,要既追下又追上,既追人又追事,既追究具体承办人员责任,又追究单位主管领导责任。要坚决杜绝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四是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要努力拓展监督面,广泛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特别是要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力度。要主动争取和配合新闻媒体,加强对自身执法活动的监督,以促进严肃公正执法,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和体会到行政执法是公正、公开、透明的。对重大案件的执法查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向社会公开,一般案件通过内部刊物、简报予以通报。公开案件的事实与处
理结果,增强案件处理的透明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要转变监督方式,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变结果监督为过程监督,变部分监督为全面监督。
(三)建立案件查办惩处机制。对执法人员违纪违规案件的查处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不能“抓大放小”。对待执法中的腐败,大的必须除恶务尽,小的也要各有说法,对小腐败的粗放,便是对犯罪的放纵。只要是有碍执法公正的,不管是接受吃请、收受礼品红包,以致索贿、受贿的,一经发现,都要打击。二是不能“内外有别”。对执法人员的腐败行为,不能投鼠忌器,怕影响单位形象。三是不能“只打雷,不下雨”。要敢于动真碰硬,早抓、快抓、主动抓,把一些违法违纪的问题,执法腐败的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要积极探索行查办执法人员违纪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纪委主动协调,职能部门配合,人民群众参与的查办案件工作机制,形成办案合力,提高办案效率。要根据新时期、新条件下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特点、规律,深入基层执法一线重要部位、重点环节,重点查办执法监督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买官卖官、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等方面的案件,达到查处一个、教育一片的目的。要继续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方针,加大案件工作查办力度,保持对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对执法部门内部的腐败分子、腐败问题,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要一查到底,依法依纪严惩不贷,决不姑息迁就,决不心慈手软。同时,要加大追缴违法违纪款、经济处罚力度,使腐败分子在政治上、经济上付出极大代价,增加腐败成本。
第五篇:室内环境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
室内环境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也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相应相对增高,所以,室内装修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日益重视环节。通过对室内空气污染特点的介绍,提出了室内污染物相应的控制措施,指出控制室内污染应从源头把好质量关,以及采取物理、化学及植物等方法消除室内污染物。
引言:
室内环境已成为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外环境,将对人类的健康和舒适、社会化生产等行为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30多年来,有关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研究发展很快,围绕着这一主题颁布的标准、法规、政策,以及对人体健康影响和危险度的评价、建筑物通风设计、空气净化等问题正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因此,创造优良的室内环境已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愿望。
1.1室内环境污染
当今,人类正面临“煤烟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之后,以“室内空气污染”为主的第三次环境污染。美国专家检测发现,在室内空气中存在500 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其中致癌物质就有 20 多种,致病病毒 200 多种。危害较大的主要有:氡、甲醛、苯、氨以及酯、三氯乙烯等。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证实,室内空气污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也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室内空气污染与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症以及肥胖症等共同列为人类健康的10大威胁。据统计,全球近一半的人处于室内空气污染中,室内环境污染已经引起35.7%的呼吸道疾病,22%的慢性肺病和15%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癌。
1.3危害
1.有害气体的污染
(1)甲醛。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无色,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室内甲醛有多种来源,可来自室外的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等。室内来源主要有两方面:a.来自燃料和烟叶的不完全燃烧;b.来自建筑材料、装饰物品及生活用品化工产品,但主要来自家具和室内装修材料的胶粘剂———脉醛树脂,以及作为保温隔声建筑材料的脉醛泡沫塑料。
(2)苯及苯系物。苯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是有毒的致癌物质,苯、甲苯、二甲苯是室内主要污染物之一。苯及同系物甲苯和二甲苯都为无色、有芳香气味、易挥发、易燃、燃点低的液体。苯、甲苯和二甲苯是以蒸汽状态存在于空气中,中毒作用一般是由于吸入蒸汽或皮肤吸收所致。苯属中等毒类物质,急性中毒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害,慢性中毒主要对造血组织及神经系统有损害。
(3)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TVOC在室内空气中作为异类污染物是极其复杂的,而且新的种类不断被合成出来。由于它们单独的浓度低,但种类多,一般不予以逐个分别表示,以TVOC表示其总量。主要都来源于各种涂料、粘合剂及各种人造材料等。
(4)氨。氨为无色而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氨气可通过皮肤及呼吸道引起中毒对眼、喉、上呼吸道作用快,刺激性强,轻者引起充血和分泌物增多,进而可引起肺水肿。长时间接触低浓度氨,可引起喉炎、声音嘶哑。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喉痉挛而引起窒息,也可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昏迷和休克。
2.浮游粒子的污染
浮游粒子中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粒径小的所谓飘尘。浮游粒子的发生源主要有:(1)人体头皮、皮肤屑、衣物上的污垢和人体活动如室内步行、扫除等;(2)燃料燃烧煤烟;(3)建筑材料和设备石棉纤维、玻璃纤维、螨虫等;(4)吸烟烟雾烟尘、焦油等;5)其他空调系统产生的粉尘等。
3.香烟烟雾的污染
香烟烟雾是室内空气的主要染源,烟雾中既有气态分子状污染物(占91.8%),又有浮游粒子状污染物(占8.2%)。这些粒子状污染物还会吸附在墙壁等地方,随着低沸点成分的挥发和气态污染物一起构成室内的臭气源。
4.放射性污染物及其危害
室内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是氡。氡是一种惰性气体,多用做保护气,它是自然界中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气体,室内空气中的氡来源于建筑水泥、矿渣和装饰石材。
5.生物性污染物及其危害
生物性污染主要是细菌。细菌主要来源于地毯、毛绒玩具和被褥等。
2室内环境污染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室内环境的标准,从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到室内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限制,全方位对室内环境进行严格的监控,以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但是,人们对室内环境污染的危害还远未达到足够的认识。
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据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我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超额死亡数可达11.1万人,超额门诊数可达22万人次,超额急诊数可达430万人次。严重的室内环境污染不仅给人们健康造成损失,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专家调查后发现,居室装饰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材料会加剧室内的污染程度,这些污染对儿童和妇女的影响更大。有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致死亡的儿童约有210万,其中100多万儿童的死因直接或间接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特别是一些新建和新装修的幼儿园和家庭室内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3室内环境污染的成因 由于室内引入能释放有害物质的污染源或室内环境通风不佳,导致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无论数量上还是种类不断增加,并引起人的一系列不适症状的现象,即为室内空气受到了污染。就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言,由于人们生活、工作在室内环境的时间长,室内通风状况不良、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自净等原因,室内环境质量比室外环境质量显得更为重要。4防治方法4.1污染源的控制
4.1.1优化设计方案、优化施工工艺设计是整个工程总的策划,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人们在其中停留时间的长短,以及建筑物内空间大小及室内通风能力好坏,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在室内通风设计时应保证风量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控制污染。
4.1.2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避免引入污染源生产企业应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减少甲醛的使用量,室内装修选用材料时应选用符合有害物质限量系列标准的材料,尽量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材料,购买材料时应向商家索取材料检验合格证明。
4.1.3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在住宅竣工后,要进行一段时间通风和换气(一般至少1个月)后才能入住。入住后室内应长期加强通风换气,通风时房间内柜门均应敞开;房间内可放置一些活性炭、硅胶及绿色植物,以加强对室内有害空气的吸附。
4.1.4开展室内空气检测建筑工程的每一个环节稍有偏差,就有可能引起室内空气环境的污染,综合评价工程是否达到人们对环境和健康的要求、能不能放心入住,只有通过检测才能说明。
4.2污染治理技术
随着人们对室内污染的逐步重视,使室内污染治理技术应用得到逐步推广,室内污染治理产品也越来越多,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①物理净化:坚持打开门窗换气,使挥发出的有害气体不滞留在室内,在室内摆放有吸附作用的植物,如芦荟、吊兰、常青藤等;还可选用空气净化装置。②化学净化:采用离子交换和光触媒技术让有害气体分解。③生物净化:使用特种酶让有害气体进行生物氧化。
由于室内污染物具有复杂多样、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而且国内现有室内污染治理技术并不是太成熟,治理产品并不能包治百病,若出现严重超标危害身体健康,且治理产品无法解决问题时,应考虑拆除。
三、结语
总之,室内环境污染现状表明,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要从根本上根除室内空气污染还得从污染源头着手,只有控制污染源,才能彻底消除室内空气污染。防治室内环境污染重点在选材,而由于建材市场较为复杂、混乱,难点也是选材。但只要有建筑工程的合理设计,选材上的严格把关,施工过程中的一丝不苟,工程竣工后加强通风换气,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是能够得到控制的。
参考文献
[1]罗军.室内装饰环境装饰装修材料污染控制监测评价方法及技术[S].武汉: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2002,113.[2]王喜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辅导教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2445.[3] 李之香,岳桂发,孙宏瑞.浅谈我国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现状[J]能源环境保护.2004.05
[4] 刘静玲.环境污染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