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官员腐败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官员腐败现象及对策研究
孙伟峰
摘要:本文探讨了腐败的表现,剖析了腐败产生的原因,包括心理原因,经济原因,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腐败成本太低等;归纳了腐败的危害,包括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破坏了正常的官场、市场秩序,损害了国家形象,加速了道德沦丧等;列举了反腐败的措施,包括加强思想教育,完善监督机制和改变惩处方式等;分析了当前反腐败工作遇到的难点,包括腐败的隐蔽性和长期潜伏性;“一把手”撑腰架空监督制度和腐败人员外逃和犯罪资产外流等都对反腐败工作造成了很大难度。
1921年7月,一个伟大的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个党,诞生在民族危机的生死关头,诞生在内忧外患的废墟中。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殖民统治为己任,以建设新中国,建立共产主义为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为根本宗旨。正是她将中华民族的生存大计、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国社会的未来与自身的命运紧密相连,经历了军阀割据的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从建党伊始的几十个人,发展到拥有七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大党,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更离不开我党一代又一代杰出领导集体对党建工作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将党建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都非常重视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建的理论和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核心,更是将党的建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党建工作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报告。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党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腐败,是腐蚀党的群众基础、降低党的群众威望、削弱党的执政能力、丧失党的执政地位、毁灭党的前途命运的最大敌人。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痼疾,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坚定立场和一贯主张。
一、腐败的表现及特征
根据腐败发生的层次,可划分为权力腐败、行业腐败和社会腐败;根据腐败性质的严重程度可将腐败分为:官僚主义,违反党纪、政纪和违反法律但不构成犯罪,触犯刑律构成犯罪;根据腐败主体的数量不同将腐败分为个人腐败、制度腐败和整体腐败;根据腐败主体的目的可将腐败分为:拜金型、拜物型、徇私型、享受型、贪色型、庇护型、报复型、图名型等。
根据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党风党纪”课题组和中国社会调查研究所抽样调查,可将目前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划分为以下十五种类型,即:
(1)利用职权、贪污受贿;(2)为自己或亲友谋取私利;(3)在经济活动中,玩忽职守或瞎指挥、乱拍板,造成重大经济损失;(4)选拔干部任人唯亲,拉帮结派;(5)办事拖拉、推诿、扯皮;(6)限制民主、打击报复、诬告陷害;(7)弄虚作假,搞浮夸,骗取荣誉;(8)用公物公款送礼,为自己谋取私利;(9)公款挥霍,摆阔气,铺张浪费;(10)思想僵化,反对改革;;(11)搞团团伙伙,破坏党内团结;(12)赌博,嫖娼;(13)婚丧嫁娶大操大办;(14)搞封建迷信活动;(15)反对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
随着党和政府打击腐败力度的不断增大,腐败又表现出了新的特征,例如,家族式腐败,集团式腐败,跨部门腐败,跨地区腐败,甚至出现了联合腐败现象。
二、腐败的危害
腐败带来的危害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种危害:
一是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党和政府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是党员。腐败行为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书记实际是党在地方的形象代表,是党的政策的发布者和执行者,更是党的纪律的模范执行者。当前“书记”腐败已经形成特色,因为书记是其所在地方的绝对权力拥有者,对属下干部的政治生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且很多还掌管重大工程的归属,绝对的缺少监督的权力必然造成绝对的腐败,所以以书记为特色的大肆卖官,疯狂收敛财物,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等早已屡见不鲜。从根本上讲,官员的腐败行为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也考验执政党的奋斗目能否以实现。贪污腐败的行为侵犯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损害了政府的威信,一个贪污腐败的政府机构必然导致其领导权威的降低,导致政令不畅,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矛盾加剧。
二是破坏了正常的官场、市场秩序。
腐败直接导致干部任用的时候,任人唯亲,任人唯钱,任人唯色。腐败的领导干部在任用和选拔干部的时候,首先考虑到是送礼较多的,关系亲密的,听话乖巧的干部。那些有能力、有胆识、有魄力的干部,如果想升迁,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与他们拉拢关系,甚至还需要送点礼。这直接导致了官员整体执政能力的下降和下一轮腐败的滋生。
腐败的领导干部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达到为其亲属、部下甚至情妇、二奶等谋取利益的目的,不惜干扰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到处吃拿卡要。
三是损害国家形象。
根据联合国有关部门调查,目前中国的清廉指数远远排在世界后面,在很多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后面,甚至落后于香港,台湾、澳门。具有崇高理想的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的清廉指数排位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上直接损害了国家的形象。
四是加剧社会矛盾。
腐败官员为了某些人的利益,势必会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往往是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政策执行的偏颇,司法的不公,能力低下的干部等,公众往往把对某个官员的不满,扩大为对某地方官场的不满,甚而至于扩大到对政府的整体不满,严重的腐败会加剧官民矛盾。在很多地方,官民的矛盾急剧激化,甚至导致武力冲突。例如,鹰潭的“砸毁龙舟。禁赛龙舟”事件,贵州的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等,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除了政府机构处理不当之外,恐怕也是当地各种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吧。
五是加速道德沦丧。
腐败直接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以罚代管。最典型的就是在食品安全领域,几乎找不到一种能够让人放心食用的食品。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例如苏丹红,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中国的道德沦丧已经很严重了,人人为了经济利益,可以置他人生命健康不顾。更不要说其他的了。这些问题各地的政府部门难道就没有提前察觉? 腐败导致信任出现危机,诚信出现偏差,信仰缺失。腐败长此以往,将会使国家政治失信,经济崩溃,国防空虚,法律成白纸,民族正气丧尽。当国家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那些腐败的官员必然是第一批逃离。长期的腐败会导致整个民族丧失自尊,失去民族信念。
腐败还会导致人们质疑那些英雄事迹、那些先进分子,总之,腐败会导致人们对一切文化和观念丧失信心。人们将不相信一切,除了金钱。最终,将导致人们思想的空虚和信仰的崩塌。
三、腐败产生的原因
1、心理因素是腐败产生的根本。贪念是人性中的弱点,是与生俱来的弱点。导致腐败的心理因素主要有6种。一是失衡心理。一些拥有绝对权力而且有政绩的领导干部,与老同学、老同事相比,甚至与企业主、大款、外商、发达国家公务员攀比,认为收入与贡献不相符,心态严重失衡,认为通过手中权力谋取一定利益作为补偿。二是侥幸心理。相当一部分违法犯罪的领导干部自认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组织不知,群众不知,风险小,保险系数大,心存侥幸。三是贪婪心理。有些领导干部从小打小闹开始,随着贪污的数目越来越大,贪污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形成一种贪污的习惯性心理。四是法不责众的心理,或者称为集体安全心理。在近几年查处的领导干部腐败犯罪案件中,串案、窝案越来越多,关联犯罪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种贪污网络,相互包庇,相互开脱。五是消极从众心理。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中层领导干部,在集体腐败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腐败的危险性,主观上并不想参与,但因种种利害关系,“无可奈何”,混迹于腐败分子之中,同流合污。六是怕得罪人心理。一些人认为收受红包是朋友之间、单位之间的礼尚往来,尤其是在婚丧嫁娶、生病住院、出国考察、逢年过节时,认为拒收红包,不近情理,怕得罪人,拉不下脸。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受红包的数额越来越大,自己也习以为常,逐渐滑向腐败对深渊。
2、经济根源为腐败提供了环境。
一是政府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干预易引发腐败。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仍然有计划经济的身影,特别是在微观经济领域,在颁发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价格管制、贷款审批等活动中容易产生腐败。二是多种经济成分的不规则竞争容易诱发腐败。现在的经济成分非常复杂,有外资,民营的,乡镇的,国有的,在他们的相互竞争中,公职人员担任着裁判员和监督者的角色,各种经济实体必然会向公职人员行贿,以达到其目的。三是国家公职人员收入相对较低。市场经济的规则之一是按劳分配,公职人员的付出往往难以计算,导致收入相对较低。在加上各种豪华消费的出现,都刺激着公职人员的神经,加上理想信念的滑坡,从而导致腐败。
3、权力监督机制不完善为腐败提供了空间。
一是缺乏对权力的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我们有五大监督体系,包括党内监督,其主要力量是党的纪律委员会、检查委员会、党委会、各级党组织和部分普通党员;党外监督,主要是民主党派和政协;法律监督,主体是各级人大,法院、检察院等;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五大监督体系仍然存在着缺陷。现在纪委监委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好,存在的问题是监督没有日常化。发现贪官的地方,纪委、监委都没有定期的汇报制度和监察制度,也没有监督力量来促使监督机构完成监督职能。现在发挥作用最弱的是党委会、各级党组织,有的已经丧失了监督作用。在党内监督里面最失效的是普通党员的监督。例如,干部一年一度的年终考核,基本情况是领导干部述职之后,所有人都填考核表,领导没有回避。这就使得群众监督大打折扣。大家投票以后,箱子上锁,然后很严肃的拿走了,表面上很民主。但是结果基本上是不公示的。二是监督体制运行不畅。很多常设的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三是监督手段不够硬。党政监督机关和司法监督机关的监督手段都各有优势,又都略显不足。党政监督机关缺乏有效的司法手段,而司法机关对党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权力监督和制约的不足,为腐败提供了生存空间。
4、腐败的成本太低,变相鼓励了腐败的发生。
腐败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腐败官员的严重程度。目前的监督体系,能够查处的腐败官员,大多数经过数年甚至几十年的经营才被查处的,即使被查处了,这些官员的亲属、家眷、联袂也都已经沐浴“恩泽”很长时间了,贪官自身的财产即使全部被没收,他们也许还有海外资产,隐形资产等财产,而且承受他们“恩泽”的这些裙带人员还是得到了天大的好处。况且,被查处的贪官只是贪官群体当中的一部分,还有侥幸逃脱党政国法惩罚的贪官,他们的收益就非常大了。
四、反腐败措施
尽管我党在反腐败问题上,从不手软,但是,腐败现象依然严峻。经过长期的反腐败斗争,我们党逐渐意识到,在加大力度打击腐败的同时,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必须标本兼治,治本工作尤其重要。反腐败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针对腐败的高发人群,定期进行反腐败思想教育,定期检查他们参加各种组织生活的情况,按时听取他们的思想汇报,引导他们当好人民的公仆,让他们意识到,腐败终究难逃党纪国法的追究,只有请政廉明,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爱戴,才能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
二是完善监督机制。现行的监督机制,有很大一部分都已经丧失了监督功能,因此,建立自顶向下的独立的监督机制,权力和任免相对分离的政治体制,畅通普通党员群众的监督举报渠道以加强和完善对各种权力的有效监督。
三是改变惩处方式。现在对腐败官员的惩处多是首先进行党纪处罚,然后是司法处罚,包括罚没个人财产,判刑等,然而,这种惩处方式,没有将纪检委等失职单位纳入惩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体系的效能。应该改变这种惩处方式,将贪官及对其负有监督职能的纪检委主官一起惩处,或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五、反腐败的难点
腐败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古今中外的腐败既有相同的特点,也具有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特点,因此,反腐败斗争还面临着许多难点,主要包括:
一是腐败的隐蔽性和长期潜伏性。
腐败官员大多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经营,腐败行为具有隐蔽性。从官员开始腐败到被进入党政国法的惩处,这期间有很长的时间。而且,腐败行为本身也是需要证据的,随着反腐败工作的开展,腐败行为本身也愈加隐蔽,难以发现。
二是“一把手”撑腰架空监督制度。
很多贪官都是单位的一把手,纪委、司法等监督部门都置于他的领导之下,而且,腐败本身也朝着集团化发展,往往是窝案,查处难度大。
三是腐败人员外逃和犯罪资产外流。
腐败人员外逃和犯罪资产外流给反腐败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对于这些外逃的贪官,需要各个国家建立引渡机制,需要拓宽反腐败在国际上的合作。然而,有很多国家我们并没有建立这种合作机制,还有些国外金融机构,并不是实名制,这也给反腐败工作带来了困难。尽管我国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国际合作措施,但在司法协助、合作执法、人员引渡、人员遣返、资产追回、与国际刑警组织合作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六、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坚定不移。从建国初期对刘青山和张子善判处死刑,到对成克杰、陈良宇、郑筱萸和张敬礼等的惩处,无不显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和勇气。但是,随着腐败和反腐败双发的博弈,腐败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反腐败工作也必须与时具进,对官员的思想教育、党和国家的监督体制机制、以及对腐败官员的惩处方式和力度上等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保证将腐败置于可控制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http://。
作者简介:孙伟峰(1978-),男,硕士,讲师,西安通信学院一系,研究和工作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
第二篇:新形势下官员腐败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官员腐败现象及对策研究
孙伟峰
摘要:本文探讨了腐败的表现,剖析了腐败产生的原因,包括心理原因,经济原因,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腐败成本太低等;归纳了腐败的危害,包括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破坏了正常的官场、市场秩序,损害了国家形象,加速了道德沦丧等;列举了反腐败的措施,包括加强思想教育,完善监督机制和改变惩处方式等;分析了当前反腐败工作遇到的难点,包括腐败的隐蔽性和长期潜伏性;“一把手”撑腰架空监督制度和腐败人员外逃和犯罪资产外流等都对反腐败工作造成了很大难度。
1921年7月,一个伟大的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个党,诞生在民族危机的生死关头,诞生在内忧外患的废墟中。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殖民统治为己任,以建设新中国,建立共产主义为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为根本宗旨。正是她将中华民族的生存大计、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国社会的未来与自身的命运紧密相连,经历了军阀割据的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从建党伊始的几十个人,发展到拥有七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大党,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更离不开我党一代又一代杰出领导集体对党建工作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将党建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都非常重视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建的理论和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核心,更是将党的建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党建工作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报告。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党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腐败,是腐蚀党的群众基础、降低党的群众威望、削弱党的执政能力、丧失党的执政地位、毁灭党的前途命运的最大敌人。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痼疾,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坚定立场和一贯主张。
一、腐败的表现及特征
根据腐败发生的层次,可划分为权力腐败、行业腐败和社会腐败;根据腐败性质的严重程度可将腐败分为:官僚主义,违反党纪、政纪和违反法律但不构成犯罪,触犯刑律构成犯罪;根据腐败主体的数量不同将腐败分为个人腐败、制度腐败和整体腐败;根据腐败主体的目的可将腐败分为:拜金型、拜物型、徇私型、享受型、贪色型、庇护型、报复型、图名型等。
根据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党风党纪”课题组和中国社会调查研究所抽样调查,可将目前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划分为以下十五种类型,即:
(1)利用职权、贪污受贿;(2)为自己或亲友谋取私利;(3)在经济活动中,玩忽职守或瞎指挥、乱拍板,造成重大经济损失;(4)选拔干部任人唯亲,拉帮结派;(5)办事拖拉、推诿、扯皮;
(6)限制民主、打击报复、诬告陷害;(7)弄虚作假,搞浮夸,骗取荣誉;(8)用公物公款送礼,为自己谋取私利;(9)公款挥霍,摆阔气,铺张浪费;(10)思想僵化,反对改革;;(11)搞团团伙伙,破坏党内团结;(12)赌博,嫖娼;(13)婚丧嫁娶大操大办;(14)搞封建迷信活动;(15)反对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
随着党和政府打击腐败力度的不断增大,腐败又表现出了新的特征,例如,家族式腐败,集团式腐败,跨部门腐败,跨地区腐败,甚至出现了联合腐败现象。
二、腐败的危害
腐败带来的危害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种危害:
一是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党和政府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是党员。腐败行为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书记实际是党在地方的形象代表,是党的政策的发布者和执行者,更是党的纪律的模范执行者。当前“书记”腐败已经形成特色,因为书记是其所在地方的绝对权力拥有者,对属下干部的政治生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且很多还掌管重大工程的归属,绝对的缺少监督的权力必然造成绝对的腐败,所以以书记为特色的大肆卖官,疯狂收敛财物,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等早已屡见不鲜。从根本上讲,官员的腐败行为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也考验执政党的奋斗目能否以实现。贪污腐败的行为侵犯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损害了政府的威信,一个贪污腐败的政府机构必然导致其领导权威的降低,导致政令不畅,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矛盾加剧。
二是破坏了正常的官场、市场秩序。
腐败直接导致干部任用的时候,任人唯亲,任人唯钱,任人唯色。腐败的领导干部在任用和选拔干部的时候,首先考虑到是送礼较多的,关系亲密的,听话乖巧的干部。那些有能力、有胆识、有魄力的干部,如果想升迁,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与他们拉拢关系,甚至还需要送点礼。这直接导致了官员整体执政能力的下降和下一轮腐败的滋生。
腐败的领导干部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达到为其亲属、部下甚至情妇、二奶等谋取利益的目的,不惜干扰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到处吃拿卡要。
三是损害国家形象。
根据联合国有关部门调查,目前中国的清廉指数远远排在世界后面,在很多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后面,甚至落后于香港,台湾、澳门。具有崇高理想的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的清廉指数排位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上直接损害了国家的形象。
四是加剧社会矛盾。
腐败官员为了某些人的利益,势必会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往往是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政策执行的偏颇,司法的不公,能力低下的干部等,公众往往把对某个官员的不满,扩大为对某地方官场的不满,甚而至于扩大到对政府的整体不满,严重的腐败会加剧官民矛盾。在很多地方,官民的矛盾急剧激化,甚至导致武力冲突。例如,鹰潭的“砸毁龙舟。禁赛龙舟”事件,贵州的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等,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除了政府机构处理不当之外,恐怕也是当地各种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吧。
五是加速道德沦丧。
腐败直接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以罚代管。最典型的就是在食品安全领域,几乎找不到一种能够让人放心食用的食品。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例如苏丹红,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中国的道德沦丧已经很严重了,人人为了经济利益,可以置他人生命健康不顾。更不要说其他的了。这些问题各地的政府部门难道就没有提前察觉? 腐败导致信任出现危机,诚信出现偏差,信仰缺失。腐败长此以往,将会使国家政治失信,经济崩溃,国防空虚,法律成白纸,民族正气丧尽。当国家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那些腐败的官员必然是第一批逃离。长期的腐败会导致整个民族丧失自尊,失去民族信念。
腐败还会导致人们质疑那些英雄事迹、那些先进分子,总之,腐败会导致人们对一切文化和观念丧失信心。人们将不相信一切,除了金钱。最终,将导致人们思想的空虚和信仰的崩塌。
三、腐败产生的原因
1、心理因素是腐败产生的根本。
贪念是人性中的弱点,是与生俱来的弱点。导致腐败的心理因素主要有6种。一是失衡心理。一些拥有绝对权力而且有政绩的领导干部,与老同学、老同事相比,甚至与企业主、大款、外商、发达国家公务员攀比,认为收入与贡献不相符,心态严重失衡,认为通过手中权力谋取一定利益作为补偿。二是侥幸心理。相当一部分违法犯罪的领导干部自认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组织不知,群众不知,风险小,保险系数大,心存侥幸。三是贪婪心理。有些领导干部从小打小闹开始,随着贪污的数目越来越大,贪污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形成一种贪污的习惯性心理。四是法不责众的心理,或者称为集体安全心理。在近几年查处的领导干部腐败犯罪案件中,串案、窝案越来越多,关联犯罪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种贪污网络,相互包庇,相互开脱。五是消极从众心理。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中层领导干部,在集体腐败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腐败的危险性,主观上并不想参与,但因种种利害关系,“无可奈何”,混迹于腐败分子之中,同流合污。六是怕得罪人心理。一些人认为收受红包是朋友之间、单位之间的礼尚往来,尤其是在婚丧嫁娶、生病住院、出国考察、逢年过节时,认为拒收红包,不近情理,怕得罪人,拉不下脸。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受红包的数额越来越大,自己也习以为常,逐渐滑向腐败对深渊。
2、经济根源为腐败提供了环境。
一是政府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干预易引发腐败。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仍然有计划经济的身影,特别是在微观经济领域,在颁发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价格管制、贷款审批等活动中容易产生腐败。二是多种经济成分的不规则竞争容易诱发腐败。现在的经济成分非常复杂,有外资,民营的,乡镇的,国有的,在他们的相互竞争中,公职人员担任着裁判员和监督者的角色,各种经济实体必然会向公职人员行贿,以达到其目的。三是国家公职人员收入相对较低。市场经济的规则之一是按劳分配,公职人员的付出往往难以计算,导致收入相对较低。在加上各种豪华消费的出现,都刺激着公职人员的神经,加上理想信念的滑坡,从而导致腐败。
3、权力监督机制不完善为腐败提供了空间。
一是缺乏对权力的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我们有五大监督体系,包括党内监督,其主要力量是党的纪律委员会、检查委员会、党委会、各级党组织和部分普通党员;党外监督,主要是民主党派和政协;法律监督,主体是各级人大,法院、检察院等;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五大监督体系仍然存在着缺陷。现在纪委监委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好,存在的问题是监督没有日常化。发现贪官的地方,纪委、监委都没有定期的汇报制度和监察制度,也没有监督力量来促使监督机构完成监督职能。现在发挥作用最弱的是党委会、各级党组织,有的已经丧失了监督作用。在党内监督里面最失效的是普通党员的监督。例如,干部一年一度的年终考核,基本情况是领导干部述职之后,所有人都填考核表,领导没有回避。这就使得群众监督大打折扣。大家投票以后,箱子上锁,然后很严肃的拿走了,表面上很民主。但是结果基本上是不公示的。二是监督体制运行不畅。很多常设的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三是监督手段不够硬。党政监督机关和司法监督机关的监督手段都各有优势,又都略显不足。党政监督机关缺乏有效的司法手段,而司法机关对党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权力监督和制约的不足,为腐败提供了生存空间。
4、腐败的成本太低,变相鼓励了腐败的发生。
腐败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腐败官员的严重程度。目前的监督体系,能够查处的腐败官员,大多数经过数年甚至几十年的经营才被查处的,即使被查处了,这些官员的亲属、家眷、联袂也都已经沐浴“恩泽”很长时间了,贪官自身的财产即使全部被没收,他们也许还有海外资产,隐形资产等财产,而且承受他们“恩泽”的这些裙带人员还是得到了天大的好处。况且,被查处的贪官只是贪官群体当中的一部分,还有侥幸逃脱党政国法惩罚的贪官,他们的收益就非常大了。
四、反腐败措施
尽管我党在反腐败问题上,从不手软,但是,腐败现象依然严峻。经过长期的反腐败斗争,我们党逐渐意识到,在加大力度打击腐败的同时,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必须标本兼治,治本工作尤其
重要。反腐败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针对腐败的高发人群,定期进行反腐败思想教育,定期检查他们参加各种组织生活的情况,按时听取他们的思想汇报,引导他们当好人民的公仆,让他们意识到,腐败终究难逃党纪国法的追究,只有请政廉明,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爱戴,才能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
二是完善监督机制。现行的监督机制,有很大一部分都已经丧失了监督功能,因此,建立自顶向下的独立的监督机制,权力和任免相对分离的政治体制,畅通普通党员群众的监督举报渠道以加强和完善对各种权力的有效监督。
三是改变惩处方式。现在对腐败官员的惩处多是首先进行党纪处罚,然后是司法处罚,包括罚没个人财产,判刑等,然而,这种惩处方式,没有将纪检委等失职单位纳入惩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体系的效能。应该改变这种惩处方式,将贪官及对其负有监督职能的纪检委主官一起惩处,或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五、反腐败的难点
腐败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古今中外的腐败既有相同的特点,也具有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特点,因此,反腐败斗争还面临着许多难点,主要包括:
一是腐败的隐蔽性和长期潜伏性。
腐败官员大多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经营,腐败行为具有隐蔽性。从官员开始腐败到被进入党政国法的惩处,这期间有很长的时间。而且,腐败行为本身也是需要证据的,随着反腐败工作的开展,腐败行为本身也愈加隐蔽,难以发现。
二是“一把手”撑腰架空监督制度。
很多贪官都是单位的一把手,纪委、司法等监督部门都置于他的领导之下,而且,腐败本身也朝着集团化发展,往往是窝案,查处难度大。
三是腐败人员外逃和犯罪资产外流。
腐败人员外逃和犯罪资产外流给反腐败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对于这些外逃的贪官,需要各个国家建立引渡机制,需要拓宽反腐败在国际上的合作。然而,有很多国家我们并没有建立这种合作机制,还有些国外金融机构,并不是实名制,这也给反腐败工作带来了困难。尽管我国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国际合作措施,但在司法协助、合作执法、人员引渡、人员遣返、资产追回、与国际刑警组织合作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六、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坚定不移。从建国初期对刘青山和张子善判处死刑,到对成克杰、陈良宇、郑筱萸和张敬礼等的惩处,无不显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和勇气。但是,随着腐败和反腐败双发的博弈,腐败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反腐败工作也必须与时具进,对官员的思想教育、党和国家的监督体制机制、以及对腐败官员的惩处方式和力度上等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保证将腐败置于可控制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
作者简介:孙伟峰(1978-),男,硕士,讲师,西安通信学院一系,研究和工作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
第三篇:国企腐败现象的文化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国企腐败现象的文化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李 华
(广汽长丰汽车公司)
【摘要】当前,我国国企的反腐败工作形势仍然严峻,国企腐败的主体为领导干部,腐败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基于
此,本文重点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及市场经济对国企领导干部行为的影响,探讨其行为与文化心理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法治、家
文化、家庭廉政文化、廉洁价值观等方面提出对策,以切实促进国企的反腐倡廉工作。
【关键词】国企 腐败现状 文化心理 廉政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1)05—0049-02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国企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地发展壮大,促进社
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同时也相继产生一些腐败现象,给国家
和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当前国企反腐倡廉
工作的形势,从文化心理视角,分析国企腐败现象背后的原
因,探讨其对策建议。
一、当前国企腐败的现状
1、国企腐败案件数量逐年增多。近些年来,国企在健康
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的腐败现象也是层出不穷。据统计,2008年至2010年上半年,上海查获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
中,发生在国有企业的占案件总量的47%,而大要案却占了
94%,同比呈上升趋势。国企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表现出“集
体作战”的特征,他们与企业相关方或政府执法人员联合,相互包庇,共同作案,常引发出一些串案或窝案,使“集体
腐败”成为国企腐败区别于其他腐败的显著特征。
2、国企领导干部腐败造成的负面影响增大。统计数据
表明:2003年1月至2007年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调
查国有企业案件71507件,涉及企业高管19698件。诸多案例
告诉我们,国企腐败的对象常为领导干部,而且多为“高
管”,涉及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令人震惊。
3、国企腐败的形式和手段更趋于复杂。如今国企腐
败的形式和手法在不断“翻新”。如权力“期权化”就是其
中的一种:有些领导干部在位时,利用职权为一些关联企业
及个人谋取非法利益,不求马上回报,而希望能在一个较长
时期内得以回报。此外,还有假赌送利、贿金经商等腐败形
式,表现出复杂性和欺骗性。
二、国企腐败现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分析
腐败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其腐败行
为的背后,除了社会环境、体制等原因外,还有一定的文化
及心理因素作支撑,所以探求国企腐败背后的文化原因和心
理状态显得十分必要。
1、我国传统文化中“性善论”的潜在影响。追溯人类社
条形图:用来比较数量。
曲线图:用于说明趋势。
五、PPT的整体风格和用色要统一,富有艺术感,使观众 赏心悦目
整个幻灯片编写完成后,就是如何装饰。这里最重要的 是配色,色彩能传递感情、激发情感,合适的颜色具有说服 与促进能力。研究表明色彩能够提高兴趣,改善学习过程中 的理解与记忆能力。
一般颜色可分为两类:冷色(如蓝和绿)和暖色(如橙或
红)。冷色最适合做背景色,因为它们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暖色最适于用在显著位置的主题上(如文本)。因此,我们在 做配色方案时选用冷色背景,暖色文字,配出你自己特色的 颜色方案。但如果您对配色没把握,可以用系统已有的配色 方案,或直接应用与主题相配的设计模板,那必竟是专业人 士设计的,效果不会差。
六、整个内容编排结束后,就是如果安排动画和放映的 问题
这里注意:PPT的动画效果不能太多。幻灯片切换以
及文字出现时的动画效果从头到尾要一致,不能将“回旋 式”“弹跳式”“玩具风车”“浮动”这些华丽的效果一一 用上。放映时灵活运用PowerPoint绘图笔,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演示PPT。操作方法:右击,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指针选 项”,选择一种绘图笔,鼠标指针变以笔状。绘图笔可以轻 易地在放映画面上画出各种提示符号,给讲解带来便利。
七、使用好超链接,让PPT的放映能够灵活跳转,更有条 理、逻辑性也更强
我们知道幻灯片是顺序播放的,而实际过程中常常需要 跳转,有的甚至要跳到其它应用程序,这就要用到超链接功 能。值得推荐的是:PPT里的超链接如果结合动作按纽使用效 果会更好,即通过“添加按钮”,然后设定“动作设置”来 完成。
八、文件的打包
所有内容、格式及动画、放映设置完成后,可以直接使
用PPT放映进行演示了,但有时要在一个没有安装PowerPoint 的环境的计算机上演示PPT,那就必须给PPT文件打包才行。具体操作:单击“文件”菜单,选择“打包成CD„”打开 该对话框。在“将CD命名为(N)”的文本框中输入打包后 生成文件的名称。根据需要设置好后,单击“复制到文件 夹„”按钮,根据提示将其打包存放到硬盘上。这时硬盘上 会产生一个以刚输入的文件名命名的文件夹,里面存放着 PowerPoint播放器播放时所需要的全部文件。这时只要打开 其中的play.bat文件,播放器就开始自动按顺序播放包中的演示文稿了。我们只要将该文件夹复制到U盘或CD上,以后无 论到那里,不管计算机上是否安装有PowerPoint,幻灯片均 可正常播放了。
以上是我对PPT培训的一点感想,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并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以便共同提高。
9--50-
会治理腐败的思想文化源头,无论东方,或西方无外乎于自 律与他律两种基本模式,它们的理论源分别来源于人性中的 “性善论”和“性恶论”。
我国古代基本上倾向于“性善论”,封建王朝治理腐败 的主导模式表现为自律为主,他律为辅。至今,“性善论” 源在我国仍有广泛的影响。追溯源头,孔子的“人之初,性 本善”便是发端之一。孟子倡导性善论,认为人的天赋本性 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善端”,人们犯罪是因为放 松对“善端”的培养。荀子则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之性 是本恶的,强调要法治。汉代董仲舒认为,人有贪仁之性,应当用“德”去启发其善性,用“刑”去威慑其恶性,但总 体上也倾向于“性善论”。
我党在反腐思维上强调以德为本、以法为用,在实践中 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身作则,出发点 仍偏重于自律,法治居于其次。
2、我国传统“家文化”的现实影响。中国人最重的是 家,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所以,“家文化”对我国影响 深远。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源于“家文化”的“小圈子 文化”非常受人们欢迎,因为它节省社会交往的经济成本和 信用成本。面对制度,人们讲究潜规则,以求灵活和变通,得益于最大的边际效应。国有企业里,掌握实权的领导干部 周围常会形成一些利益“追随者”,成为一个小圈子,在这 个圈内,领导俨然是家长,这容易形成“一言堂”的局面,滋生出腐败的土壤。
3、多元化的社会心态的外在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 深入和社会各层面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利益关系的巨大调整 引起人们心态的多种变化,常会聚焦房地产、教育、医疗等 问题,许多新的矛盾和利益问题暴露出来,造成人们心理失 衡,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国有企业在体制、产权 与结构上巨大变革,以及深层次的利益调整让职工群众滋生 出复杂的心理,在社会多元化心态的外在影响下,企业制度 上的不完善“真空”等客观现实成为领导干部腐败行为的心 理诱因。
4、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滑坡对心理的影响。国有企业 在激烈市场中从事各种各样的经济贸易活动,其中有中外文 化的交流碰撞,也面临金钱、美女等多种诱惑。如果领导干 部理想信念不坚定,放松对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严格 要求,就容易受到落后的腐朽思想的侵蚀,思想道德严重滑 坡,出现攀比心理和失衡心理,把手上的经营管理权力异化 为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逐渐走向堕落。
三、惩治与预防腐败的文化心理对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治理腐败的角度 而言,加强“法治”,表现是“硬”的有形之手;加强“德 治”,表现的是“软”的无形之手。笔者从文化及心理的源 头探求加强“无形之手”建设的对策。
1、加强惩治国企腐败的法治力度,弥补性善论的不足。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坚决反对 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 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从党的高层道出要加强惩治腐败的力 度。在我国的现法律体系中,《刑法》对贪污罪、受贿罪等 一些犯罪有明确规定,但条文不多,针对国企的则很少,所 以,应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并要结合国企腐败的新形势,把“边缘腐败”出现的“新品种”纳入查处法治的范围。另 一方面,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弱。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 国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干部中,腐败罪行实际受到查处被 判刑的约为10%,国有企业则更少,所以惩处力度不大。
2、批判继承“家文化”的优良传统,建设和谐公正的企 业文化。当前,我国国企内部仍存在激励约束机制不强,员 工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受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等影响,一些 不正之风仍在蔓延。国企要以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 性地扬弃, 对“家文化”扬长避短,注入新时代的内涵,积 极建设积极向上,和谐发展、彰显正气的企业文化,形成选 人用人和办事公正的清风正气。国企的领导干部,尤其高 管,应自觉抵御各种不良倾向的侵蚀,远离“小圈子”文 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3、重视家庭影响,加强家庭廉政文化建设。近些年,国内一些专家提出“家庭廉政文化”的理念,旨在重点加强 领导干部的家庭文化氛围建设,构筑廉政高墙。这是非常必 要的,因为领导干部不是孤立的,他们必须生活在社会与家 庭中。家庭环境对其影响,不仅是潜移默化,而且也非常 深刻。所以应充分利用好各种载体,营建家庭廉政文化的氛 围,把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向“八小时以外”延伸,防止个人 的生活方式的异化和情感行为的扭曲,有效提高抗拒腐败的 心理能力。
4、突出民生观,培育廉洁价值观。胡锦涛指出:“要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国企领导干部在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管理活动中,应该树立一种科学的“民生观”。“民生观”源于“利义 观”,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行为所表现出的“义”和“利” 应一致,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西方腐朽价值观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价值观容易侵 袭极少部分缺乏坚定信念的领导干部。国企党组织应狠抓领 导干部的廉政价值观的培育,促进其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
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等制 度,强化公仆意识,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点,坚持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5、严以律已,加强心性修养。文化润其内,养德以固
本。国企的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重视思想 政治与人文知识的学习,加强品德磨砺和党性修养,率先垂 范,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其中关 键要加强心性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居要职而不显摆,创 佳绩而不炫耀,保持豁达的心态,自觉抵制外界的诱惑,做 到知足常乐,就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王跃胜.国有企业腐败现象的新特征及对策研究 [J].理 论学习与探索 ,2008,(6).[2] 黄群慧.管理腐败新特征与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 [J].中 国工业经济 ,2006,(11).[3] 陈建中.家庭廉政文化:一种独特视角的文化现象 [J].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7,(3).[4] 中央纪委宣传教育室.反腐倡廉 10 个热点问题 [M].中国 方正出版社 , 2011.[5] 方绍伟.腐败的中国人.新浪博客,2011.3.[6] 人民网,国务院国资委网,中国监察网等网站
第四篇:浅谈新形势下治理党内腐败现象的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治理党内腐败现象的对策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并且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也处于关键时期,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适应新的执政环境,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断提高执政能力,适应新的执政环境。腐败现象是与我们党的目标和宗旨背道而驰的,它不仅会影响我们党长期执政,也会妨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严重障碍。
一、腐败形式多样,危害严重,反腐形势严峻。
党内的腐败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经济腐败
经济腐败,就是一部分掌握公共权利的官员大搞权力寻租,将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有效手段。它是一种最为普遍的腐败形式,表现最为直接和赤裸,过程也极其简单。腐败分子将自己掌握的权力这种稀有资源转化为个人利益。主要表现为贪污和受贿。
2、组织腐败
组织腐败就是在干部任免过程中不遵守法定程序和制度,破坏了干部任免秩序。任人唯亲,把金钱和关系作为考察干部的唯一指标,形成利益集团,官官相护,严重的违反了国家、党的组织路线,组织原则和组织方针。
3、作风腐败
作风腐败主要表现在工作生活过程中,无视党的最基本的纪律、党的方针政策;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之风盛行;不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专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欺上瞒下,无视党的形象、无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尽管根据腐败的方式的不同将腐败划分为经济腐败、组织腐败和作风腐败,但是大部分腐败,集经济、组织、作风等腐败于一身,经济上贪污受贿、组织上买官卖官、作风上奢侈糜烂。这是因为思想防线一旦垮掉,在极度膨胀的私欲支配下,利欲熏心,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手段敛取钱财,从而染指各种形式的腐败。
腐败主要带来的危害有:
1、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2、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3、制约我国政治文明建设;
4、妨碍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对于治理党内腐败现象的对策。
正确地把握了新形势下腐败形成的各种原因,成为我们取得反腐败战役胜利的关键因素。根据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前提条件,我们提出了几点治理党内腐败现象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加强党员思想建设
我们要加强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党的自身免疫力是推进党的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础。对党员进行全面系统长期的教育,保证每一个党员干部能够从主观上认识腐败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腐败现象作斗争。
无数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思想腐败是腐败的根源。党员干部的堕落都是因为思想的转变,才逐步滑进了腐败的深渊。尽管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就是因为他们放弃了世界观的改造,背离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弃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拒绝和逃避组织教育、管理和监督,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员干部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立身处世之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一定能体现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保证党的纯洁性,强化思想反腐,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
(二)、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党内民主是指在党内生活中,全体党员按照党章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力,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决策管理党内事务。
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增加党内监督的实现。控权者在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往往有两种倾向,一个是“为公”的价值倾向,一个是“为私”的价值倾向,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矛盾,怎样保证权力的运作是为了实现国家或集体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最主要看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否具有较高的共产主义觉悟和为社会主义贡献一切的精神,还要看客观环境对其权力运作过程的监督,当然这种监督是一种相互的监督,而非单向的监督,当参与者具有互相处于公心的相互监督的客观条件时,权力的控制层的个人意见增加了对公的成分,也相应缩小了权力的自私性。党内民主权利的实现,分解了权力,增加了决策人员人数的同时,增加了监督。从制度上根本保证了权力的相互监督的实现,提高了监督的主观能动性,保护了监督人权力的运行,维护了监督者的利益,有效地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惩治腐败行为。
(三)、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
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或者说是廉政建设制度化,就是要建立包括“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敢腐败”的惩罚机制、“不许腐败”的保障机制、“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在内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利用这种完备的法律体系来保证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并促进政治、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第一,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社会是法制社会,要靠健全的法制来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法制意味着控权制度和权力制衡原则的被遵守,做到依法执政而不是以党代政。第二,通过健全法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与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法制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建立民主廉洁的政治制度,这有利于切断权力与金钱的关系,有效地防止腐败。第三,借鉴国外有益的反腐败经验,完善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体制。腐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在反腐败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由于具体国情和条件的差异,我们不能照抄照搬。我们可以摒弃不适合我们国情的东西,借鉴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做法,使我们在反腐问题上少走弯路。
(四)、加强反腐败监督体系建设
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失去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因此,防止腐败的关键措施就是要对权力的运行进行有效地监督。建立起一套比较健全的廉政法律体系,促使国家公职人员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本职工作上,不得渎职、失职和利用权力之便谋取私利,维护公职的严肃性和公职机构的工作效率。
首先,要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用组织的力量对权力的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每位领导干部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既有监督他人的权力,又有接受他人和组织上监督的义务。养成监督和被监督的自觉性。其次,要建立健全制度,使对权力的监督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制度是加强对权力监督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必须重视制度建设。再次,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最后,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对权力实行有效监督的环境和氛围。总之,防止腐败的关键在于对权力进行有效地监督,监督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落实。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广开监督门路。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失,反腐败的重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常抓不懈,树立长远目标。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功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些历史过程和社会实践中能够看出,中国共产能够经得住各种挑战、能够跨越各种艰难险阻。在反腐败的战役中,中国共产党也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有效地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第五篇:国有企业腐败现象发生的特点及对策
国有企业腐败现象发生的特点及对策
淮南矿业集团纪委
近年来,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在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监督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干部队伍风气更加严实。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国有企业中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出现了少数企业领导人员违法违纪、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问题,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带来了不良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反腐倡廉工作”上升到“反腐倡廉建设”,这也是我们党对反腐败工作的新思考、新定位、新阐释,表明党中央对反腐败规律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探讨国有企业腐败现象发生的特点,寻求治本之策,是摆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国有企业腐败现象发生的特点
国有企业作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组织,其腐败现象不同于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从违法违纪行为的主体看,法人犯罪呈上升趋势。由于目前针对法人的自律机制、监督机制尚不健全,一些法人受小团体利益的驱动,从事违法违纪活动,搞权钱交易。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群体性违法违纪行为比个人腐败现象造成的危害要大得多。
2、从腐败行为的严重性看,大案要案窝案急剧增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过去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而现在涉案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屡屡出现,且多数违法违纪主体是共同性的,有的一案涉及几十人。
3、从腐败行为的手段看,更具投机性和隐蔽性。一是利用企业生产经营和对外经济交往中管理上的漏洞、政策上的空子及法规的不健全,打“擦边球”。二是一些腐败行为往往混杂在合法的执行职务权力中,作案隐蔽,使得评判这种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准更加难以把握,增加了调查、取证、立案和查处的难度。三是腐败主体大多是权力人物,他们社会关系广,活动能力强,并且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善于利用职权掩盖罪行。四是一些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交织在一起,案中有案,犯罪者相互联系,互相包容,使其犯罪事实更加难于察觉。
4、从腐败主体的层次看,出现了向一些职位虽低但具有处置权或涉外性岗位发展的趋势。
这些岗位职位虽低,但通常都是一些权力部门和权力人。权力部门,即干部人事、财务、物供、销售、工程、房地产等热点和敏感部门;权力人,即一些有业务决定权的关键岗位和关键人,这些岗位行使对外委托、联系、协作、加工、购销、承包等权力,虽然级别不高,但往往是经济案件和腐败现象的高发区。
国有企业腐败现象的发生,有其主客观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主观上,少数党员干部放松学习,放松了自我要求,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防线脆弱,以致产生虚荣、失衡、侥幸、放纵等不良心理。客观上,在市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监督监管机制不尽完善,对腐败惩处的力度不足等等,也在客观上诱发和滋生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国有企业反腐败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省委书记王金山同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刘春良同志,在省纪委八届三次全会上,都强调了国有企业反腐败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系统系。作为国有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反腐败工作,结合本企业实际,把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找准切入点,切实把反腐败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一)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人员廉洁从业教育
任何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都是从思想上的蜕化变质开始的。因此,有效预防腐败,必须首先筑牢各级管理人员的思想防线。
一是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强化企业管理人员公仆意识,使其自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淮南矿业集团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的企业宗旨,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干部职工,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控制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开展党纪、政纪、法规教育。要通过党纪条规教育,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是非界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违反规定要受到什么处分,增强企业管理人员廉洁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要坚持典型案例、警示电教片、干部任前廉
政谈话、党风廉政建设通报会、宣传先进人物等传统、有效的教育形式,教育各级管理人员增强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做到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居安思危,警钟长鸣。要努力探索简洁、直观、更加有效的警示教育新形式,如重要任务实施前的警示谈话、重点工程节点期的警示谈话、组织人员参观监狱听服刑人员现身说教等形式,增强教育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四是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创业难,守业更难。要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认识到,企业虽然发展壮大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奢侈摆阔、爱攀比、穷烧包的习气不能生。要警惕奢侈浪费之时,就是腐化堕落之日,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如淮南矿业集团制定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反对奢侈浪费行为的11条禁令,开展企业领导人员办公服务设施大检查,有效遏制了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
(二)严格制度,有效约束各级管理人员的用权自律行为
铁规不立,贪行难遏;陋制不革,腐败难除。实践证明,搞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工作,不能仅仅依赖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其素质的高低,必须依靠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和规范管理来约束。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相关规定,增强制度的执行力。要完善并坚持干部廉洁从业警示谈话制度、个人重要事项报告制度、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党风廉政考核制度、民主测评干部制度等相关制度规定,加强各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增强价值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注重从制度源头上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当前,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认真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七个不准”要求,把工作规划和“七个不准”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行为。
第二,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研究制定新的制度和规范,增强制度的创新力。应该看到,相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特别是在一些新的领域中出现的腐败现象,目前的法规制度还覆盖不到,存在制度断层和滞后现象。因此,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跟上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总结和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发展,在完善中提高。当前,要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为契机,切实创新一批制度。就国有企业来讲,重点要抓好工程管理、招工招聘、物资采购、销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工作,强化源头控制,加强过程监管,从严责任追究。
第三,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增强制度的控制力。制定制度不是目的,关键在于落实。目前一些企业的腐败现象比较严重,职工群众很不满意,原因就是执纪不严,对违纪分子的处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削弱了纪律的严肃性和震慑力。要有效遏制腐败现象,就必须严肃执纪,痛下决心,不姑息迁就,才能使违法违纪者或跃跃欲试者望而生畏,不敢越雷池半步,从根本上打消他们的侥幸心理。
(三)有效监督,切实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证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刻也不能离开监督。国有企业能否有效解决“监督难”的问题,确保监督有力、监督到位,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是要强化监督意识。监督意识不强,再好的监督形式、监督制度也难以落实到位。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一把手”要正确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明确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不断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始终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党和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以自己的“身正”,使身边的职工群众“不令而行”。
二是要健全监督制度。要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针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容易滋生违法违纪现象和不正之风的要害部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目前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健全的监督制度主要有:(1)民主监督制度。做到企业的一切重大决策,都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确保决策的正确性。(2)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增强企业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的自觉性,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3)廉洁自律制度。除认真执行中央和中纪委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外,还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些切实可行的廉洁自律制度,增强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淮南矿业集团制定出台《关于领导人员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实行领导人员重大事项报告和权力部门权力人家庭财产申报制度,明确干部人事、财务、物供、销售、工程、房地产、资源环境等7个权力部门,具有业务决定权的关键岗位、工程建设项目负责人、招(议)标评委会成员、物资设备报废鉴定负责人、其它有业务管理决定权的人等5类权力人,要求矿处级领导人员、权力部门权力人每年向集团公司纪委申报一次家庭财产情况,个人重大事项随时报
告。
三是要前移监督关口。亡羊补牢是必要的,但只停留在事后监督上远远不够。真正有效的监督是事前监督,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因此要超前预测,事前防范,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完善事前,事中监督制度,建立对企业管理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防范预警机制。做到对普遍性的问题早定制度,约束在前;对倾向性的问题早定措施,防范在前;对苗头性的问题早打招呼,教育在前。
四是要大力推进企务公开。阳光之下,鲜有罪恶。要将企业重要的决策和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及时通过有关渠道进行公开,并纳入制度规范,增加办事透明度。要发挥好职代会的作用,坚持职代会上由职工代表对企业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进行测评,把测评结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德、能、绩、勤的重要依据。要有效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职能部门监督、媒体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合力。要搞好基层科(区、队)务公开工作,坚持工分上墙、工资上墙。
(四)严格监管,积极开展企业效能监察工作
实践证明,效能监察是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很好的结合点,通过效能监察能够发现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漏洞,挽回和避免企业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规范企业经营管理。
一是要坚持效能监察与企业中心工作相结合。要按照“围绕中心抓监察,抓好监察促效益”的工作思路,坚持实事求是,边查边改,堵塞漏洞的原则,注重围绕企业重大改革措施和经营管理决策的落实选题立项,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选题立项,围绕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选题立项。
二是要坚持效能监察与审计检查、财务检查相结合。通过“监察”和“检查”,发现制度、管理上的薄弱环节,积极建议职能部门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强化管理。
三是要坚持效能监察与执纪办案相结合。通过“监察”发现违纪线索,一查到底,坚决惩治因失职、渎职、贪污受贿给企业造成损失的违法违纪行为。做到发现问题与业务指导相结合,整改问题与建章立制相结合,开展监察与查办案件相结合,监察一个项目,堵塞一处漏洞,健全一项制度,切实发挥效能监察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作用。
(五)严厉打击,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严厉打击和惩治腐败,能有效震慑犯罪分子,构筑法律威慑防线。
一是企业各级领导要把案件查办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抓手。要把案件查办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具体部署,及时指导。对大案要案,党政领导要亲自出马,实行包案责任制,帮助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保证办案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要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以企业领导干部和企业管钱管物的人员为重点,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做到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坚决把顶风违纪的势头遏制住。
三是要主动出击扩大案源。要以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和重大事故、严重违反政策、非正常经营亏损等问题入手,多渠道地收集和发现案件线索。
四是加强与检察机关合作,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的社会体系。从检察机关查办的大量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例中综合分析犯罪原因,查找漏洞,完善管理,健全防范机制。建立法制预防渠道,定期邀请检察机关到企业中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社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