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依法行政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0:0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依法行政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依法行政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依法行政的思考

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依法行政的思考

李 伟

依法行政是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所奉行的普遍准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边疆、山区、贫困、民族”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红河县来说,是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形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治国的强力推进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对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违法行政现象,日益突出的违法行政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侵害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政府的形象,践踏了法律的尊严,最终影响到法制化的进程。

一、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即“四个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形势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加快发展,尤其是经济要上一个新台阶,需要认真研究解决许多问题。红河作为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县,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调动全县各族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好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全县营造一个公平,和谐,高效的发展环境是基本的条件,关键是各级政府必须首先遵从民意要求,改善自身形象,以法治政府的姿态使政府的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适应红河发展的要求,从而提高政府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由此可见,在红河坚持依法行政,不仅对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本身还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二、红河县依法行政取得的成效

红河县作为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落后地区,近年来,按照中央部署,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在依法行政上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是:

第一,健全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增强。红河县政府修订完善了《红河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把依法行政确定为政府基本行政准则,建立重大问题、重大决策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和听取意见制度,明确行政决策的权限和程序,畅通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渠道,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大大减少了决策的失误。一年来,县政府召开常务会议12次,研究重大事项87项。

第二,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职能得到重大转变。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大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精简力度,全面规范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改革审批方式,建立了科学规范、廉洁高效、公开公正的行政审批制度。一年来,先后开展了5次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25项,清理规范行政许可实施主体12个。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稳步推进,政府工作的重点真正转移到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第三,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审查报备制度,政府行政行为得到不断规范。县政府建立法制机构审核把关制度、各方协调论证制度和政府常务会议审批制度,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把关,确保新出台规范性文件的质量。全县共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56件,其中县政府出台16件,乡镇、部门出台40件。同时,县、乡政府和县级行政机关认真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定期清理制度,狠抓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监督,积极组织对文件执行效果进行评估,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文件得到及时修正和废止,文件的合法性、有效性大大提高。

第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严格依法核实确定行政执法主体,明确实施主体的权力来源、单位性质、执法类别、权限、范围、内容和职责,确定行政执法的主管、共管和配合机关及其法定职能,做到了执法类别、执法权限、执法责任明确,有效避免了执法部门和执法岗位的职权交叉、重复和空缺。推行了行政执法程序公开和听证制度,建立了操作简便、制约有效的行政执法程序,做到执法程序规范合法。坚持规范与监督并举的方针,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承诺制、评议制,建立和完善了行政执法报告制度、备案制度、案件评查制度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乱罚款和乱收费。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认真组织开展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评查活动,及时纠正执法违法行为,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机关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共评查行政处罚案卷46件,督促整改和纠正14件。

第五,积极开展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有效化解行政争议能力不断提高。坚持合法、公正、公平、及时、便民的原则,严格遵循法定程序,认真开展行政复议,积极参与行政应诉,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引发的行政争议纠纷,较好地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严肃性,塑造了诚信政府形象。受理行政复议案件6件,其中办理4件,申请人自行撤回2件;依法答辩行政诉讼案件7件,其中维持5件,正在审理2件。

第六,重视和加强法制工作,法制机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发挥较好。县政府成立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推进依法行政组织协调工作。各乡镇、各行政机关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了专兼职法制工作人员负责办理本乡镇、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为法制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不断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了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风扎实的行政执法队伍。组织换发了新版《行政执法证》,有120多名执法人员通过资格考试,持证上岗。

三、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综观红河县这些年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实践,虽然我们确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暴露出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更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法治政府建设历程中予以关注和解决。

第一,对依法行政认识不够高。在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依法行政的认识还不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一些地方依法行政工作还只是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中,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去。

第二,行政执法体制不够顺。一些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陆续被上划为垂直管理部门,这些单位又集中在执法权限较大、执法内容较多的部门。上级决定上划的初衷,是为了克服一度存在的行政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但这种看似简单的行政收权行为,事实上也有利亦有弊。面对行政执法部门不断上划的现实,县级政府推动依法行政工作的难度和压力无疑大大增加。

第三,行政执法主体较混乱。行政执法队伍过多、过滥,行政执法权分散,执法主体不合格,部门职能重叠,职责不清,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现象严重。有些地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经常设立一些没有执法权的临时机构突击开展工作;有些地方和部门越权执法,实施了不属于行政管理范围内的行为。

第四,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仍偏低。从法律素质看,基层大多数执法人员没有受过法律专业教育培训,工作后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正规培训,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素质,执法不懂法,随意执法,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差。

四、依法行政的对策措施

从红河县在法治政府建设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特别是在红河这样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落后地区推行依法行政,毫无疑问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和行政体制的深刻变革。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发展为基础,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证,以提高公务员素质为条件,从观念转变、法律制度完善、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的创新上狠下功夫。

第一,弘扬法律至上,转变管理理念。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政府机关的全部工作都要实现法治化运作。这就要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摒弃一切与依法行政不一致的管理观念,将行政管理理念统一于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上来,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全面落实。要在政府机关内部大力弘扬法律的最高权威,形成法律至上、法律优先、法律是高压线、一切矛盾解决于法律规定的共识,形成“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只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发自内心地崇尚法律、敬畏法律,处处依法办事,法治政府才有根基。要从抓素质入手,努力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对领导干部而言,主要是解决依法办事的观念和意识,提高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对一般工作人员则应丰富法律知识,强化守法意识和程序意识。

第二,坚持为所当为,明确界定职能范围。政府机关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凡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自主决定的事项,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可以自律的事项,要一律放手,将其从政府机关的职能中分离出去。除少量必要的经济调控职能外,政府机关的主要职能应定位于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当前,应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建设,努力解决教育收费、医疗服务、环境整治、征地拆迁等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三,保证效率优先,完善行政效能制度体系。坚持依法行政,要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相结合,以“四项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形成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机关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对群众要求办理事项的,要热情接待,周到服务。首先接受办理的人员要负责到底。属于本部门职责的事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要当场受理,能当场办结的要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要告知办结时间;对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必须当场验明并一次性告知应补足的材料。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事项,要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指引服务。要实行挂牌上岗,方便企业和群众监督。二是要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要按照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群众办事、有利于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原则,理顺内部职能关系,综合设置内设机构,集中行政审批职能,科学合理设置审批时限,优化再造工作流程,压缩部门内部运转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凡是没有正当理由超出法定或承诺时限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不作为责任。法定时限并不是非等到截止日期才予办理,能提前的不要拖后。具备条件的行政管理事项实行超时默认制,行政机关超过规定期限未做出决定的,一律视为同意。三是要严格落实过错追究制。要全面落实部门首长问责制和行政过错追究制,加强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设立效能监督机构,健全效能投诉网络,完善效能投诉受理机制,努力做到投诉有门、办理有效,有诉必查、查明必究。坚决追究违反有关制度、破坏投资软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第四,提高综合素质,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是靠人来维持的,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法律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推进依法行政,就必须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一是要严把“入口”,要明确规定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条件,并且要逐步提高门槛,坚持逢进必考的原则,对新录用的人员采用试用期的方式进行考查,经考查合格的人员,再发给其执法证件,方可从事行政执法活动。二是要疏通“出口”,对于严重违法执法人员,要坚决将其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从整体上确保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三是抓好对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通过开展“文明执法”竞赛,评选“文明执法单位”和“人民满意的执法者”等活动,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弘扬正气,树立行政执法队伍良好的形象,推进依法行政向纵深发展。

第五,落实责任追究,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当前,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种类很多,有关法律依据也很健全,但是因为监督种类形不成合力、监督法律落实得不够,实践中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大。当前应重点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完善和加强政府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机制。行政权力由政府机关行使,完善和加强其自身的监督更有意义。要强化政府对所属部门的监督责任,以行政执法责任制为载体,将这种监督责任落实到人,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奖励看业绩,违法必处罚。二是将各种监督的结果统一于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考评上,以分数决定官员的业绩,从而真正起到监督作用。三是严格过错责任追究制。凡有违法行政行为,除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外,一律由监察部门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对袒护违法或不作为的,也要以责论处。四是建立定期执法检查制度,监督各种行政执法活动,纠正违法行为,制约执法行为的随意性,维护执法权威。五是要完善举报监督机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鼓励群众对违法处罚行为的举报,同时要保证举报案件件件有落实。(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委组织部)

第二篇: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作者简介:杨瑞红,女,生于 1969年10月,198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地理专业,2003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系。2003年被评定为中学一级教师。工作至今,一直承担的是高中地理教学任务并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于2001、2003、2007、2008、2009年被评为校级先进教师。1990年被评为市级先进教师。平时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多次获奖。通讯地址:云南省瑞丽市第一民族中学 邮政编码:678600

联系方式:手机:***

第三篇: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论文提要: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矛盾和纷争始终伴随人类,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对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应树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司法理念,打好通过司法化解社会矛盾的思想基础;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应以审判工作为中心、队伍建设为根本、物质装备为保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着力培养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基层司法队伍;通过各种形式的司法宣传,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增强定纷止争的能力,通过加大人民陪审员、调解员工作比重和力度,加强他们的人才培养、组织建设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大力发展巡回法庭和基层人民法庭,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加强能动司法要求基层司法工作者要主动立法、司法和执法,关注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经济危机的新形势下,立法、执法等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创新是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化解社会矛盾的力量源泉,要勇于创新和改革,敢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把原来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剔除,结合当地民族的特点,认识到民族特色、区域特色使民族地区基层法院的工作走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路子,彰显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在消除社会矛盾中的生命力和活力,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乃至全国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人民法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特别是民族地区基层法院更加肩负着促进地区各民族间的和睦团结、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历史使命。(1)民族地区基层法院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树立现代司法理念,为通过司法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好精神食粮。

事物和矛盾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前的中国正处在多变的转型期,社会矛盾呈现多元化和推陈出新,要求司法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民族地区基层法院的法官是否具有现代的司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和工作者化解社会矛盾的司法能力的高低。民族地区基层法院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关键之一在于能否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司法理念。民族地区基层法院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弘扬以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树立“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的司法理念。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的特色把现代司法理念发展和完善,使它和当地的民族因素相融合,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

“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正是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在工作中的基本要求。要求法官具有民主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因此,应当把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司法理念的核心和最高标准,用它来指引和检验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工作。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特殊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原因,很多司法工作者没有树立起司法公正、司法公开的理念,没有树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司法理念和思维方式。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和法官在工作中,应以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为总目标,及时调整办案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用现代司法理念去分析和审理案件,深刻理解和融入到民族和民风中,应注意全国性法律在民族地区适用上的灵活性和原则性,要因地制宜的适用,体现出宪法的民族区域自治精神,真正使审判工作服从服务于少数民族矛盾化解和和谐社会这个主题,融入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当中,加强能动司法,增强司法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少数民族能切身感受到司法公正,增强对司法的公信力。

二、为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好人才、组织、物质保障。

“化解社会矛盾,重点在基层;推进社会管理,难点在基层;确保公正廉洁执法,关键在基层。各级人民法院要坚持重心下移,在提高基层能力水平上下更大的功夫。”(2)这是王胜俊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上提出的第十项工作。可见基层人民法院尤其是民族地区基层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性,要实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的职能和使命,要求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人才支持和物质供给,彻底解决民族地区基层法院组织机构不健全、缺少与业务服务相匹配的专业人才、物质条件欠缺等困难。

组织保障需要我们培养一支“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领导班子,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好理论武装,把宪法的民族自治精神、当地民族特色与司法为民的执政观、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相融合,努力提高班子的司法决策和司法管理水平,这样的领导班子才能领导全院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才支持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吸纳优秀的专业人才,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加大基础教育和法学教育投入,通过司法考试为基层输送少量的新鲜血液是不够的,民族地区基层法院人才少、学历低的特殊性,急需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积极争取培训经费,开展各类法律业务知识培训,鼓励干警参加“专升本”及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进“学习型”法院建设。同时,要加强审判技能训练,通过开展“示范庭”、“观摩庭”、“法律文书竞赛”、“论文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增强法官驾驭庭审、正确适用法律和制作法律文书的能力,切实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3)同时应提高法官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让他们时刻以法官法等约束自己,成为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好法官。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尤其应注意民族特色法官队伍的建设,这是我国民族政策的体现,也是消除社会矛盾的重要之举,应使法官队伍了解和学习当地的民族文化,了解边疆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悠久历史,把他们的思想和文化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提高少数民族在法官队伍中的比重,通过适当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配备比例;对少数民族干部录用给予政策倾斜;公务员考试适当照顾分数;在干部提拔任用时工作年限、年龄等相关条件适当放宽等措施,打造一支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法官队伍。

在民族地区基层法院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法官,例如:查娜,女,达斡尔族,196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担任新巴尔虎左旗人民法院嵯岗法庭副庭长。自1992年调入嵯岗法庭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办案质量、数量均列全院榜首,实实在在地维护好了群众的切身利益。2009年共审理民商事案件114件,调解108件,调解率95%。2010年1-9月,共审理民商事案件95件,调解92件,调解率97%。无重审、改判、缠诉、缠访案件。2004年、2009年荣立个人三等功;2008年评为自治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荣获呼伦贝尔市“十佳法官”称号;她是基层法官学习的榜样,同时也警示我们建设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层法官队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基层法院的物质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民族地区基层法院,比如经费不足、历史债务沉重,物质装备落后、法官待遇较低,人才流失严重等,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途径外,要求各级财政和政府充分考虑基层法院的实际困难,给予一定的照顾和倾斜,充分考虑基层工作实际,科学合理地设定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适当提高边远地区法官待遇等;同时法官应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这样才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的身体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做好司法宣传,营造良好的司法氛围。

人民法院司法宣传工作是法院全局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司法宣传是人民法院工作的主业而不是副业,这项工作的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法治形象,直接关系到法院的司法形象,直接关系到社会矛盾的化解。做好新形势下的司法宣传工作,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必须对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相互交织,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法制舆论氛围的任务更加迫切。民族地区基层法院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做好审判执行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新闻敏感性和舆论引导意识,准确把握对外宣传的角度,抓住机遇、主动出击,通过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宣传法院工作、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日益增长的需求,向广大少数民族介绍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念,展示人民法院公正廉洁为民司法的良好形象,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积极塑造我国公平、正义、法治、和谐的国家形象。

紧紧围绕三项重点工作,切实做好正面宣传,找准宣传工作与法院工作的结合点,大力弘扬 “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把加强司法宣传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基层法院和基层法官身上,积极宣传广大基层法官立足平凡工作岗位,长期超负荷工作、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发掘更多的像查娜一样的基层优秀法官。引导基层法官把执法办案与宣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新闻传播意识,把每一次庭审、每一次执行、每一次接待群众、每一次下乡办案,都变为宣传法院工作的机会,以案讲法、以案普法,并通过送法下乡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宣讲法律知识、接受法律咨询等方式,大力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更多少数民族群众了解了法律知识,给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为基层的司法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有利于从源头制止社会矛盾的发生,也有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对基层司法工作乃至全国和全世界的司法工作都是很大的贡献。

四、饮水思源,做好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的重点工作。

“化解社会矛盾,重点在基层”,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很多,但是人民陪审员、调解、巡回法庭和基层人民法庭四项工作是重中之重,它贯彻了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宝贵经验。

(一)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完善人民陪审员工作机制。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实现法院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司法公开、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已为世界各国承认和接纳,各国都在发展和完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思想封建、意识落后,缺少双语法律工作者,再加上当地的特殊民俗等,人民陪审员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民族地区基层法院要建立人民陪审员工作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根据本地实际,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适当增加陪审员数量,注重吸收不同行业、性别、年龄、专业人员,确保人民陪审员队伍的广泛性、代表性和群众性,尤其是各少数民族陪审员的数量;注意提高陪审员素质,加强日常管理,健全人民陪审员各项工作程序及考评激励等制度;保障陪审员参审权利,扩大参审案件范围,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密切联系群众、宣传法院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司法裁判公信力。

(二)调解优先、调判结合。

“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是重要司法工作原则,要坚定不移地把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到社会矛盾化解中去,使调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新左旗法院)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形成了全院“重调解、兴调解、抓调解”工作新格局,将调解工作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信访等各个环节,确立了庭审中必调、休庭后必调、判决前必调、执行中必调。积极开展“征询旁听庭审公民意见”活动,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法监督员等各界人士参与案件评议和调解。该院民商事案件调解率为98.98 %,特别是刑事附带民事调解率连续3年达到了100%,而且实现了审结率、调解率、执行率三个最高的好成绩。受到当地百姓的好评。

民族地区基层法院要全面加强各个领域的调解工作,要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上下贯通左右相连,互相联动的“大调解”格局;推行调解先行、司法为末,中贯行政、仲裁的运作系统,下级要避免矛盾上交;要拉长调解链条,大力推进立案调解、再审审查调解等工作,真正使调解工作贯穿审判、执行、信访工作全过程;民族地区基层法院要根据本地实际,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完善调节工作机制,适当增加人民调解员数量,尤其是各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员的数量,注意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提高他们的调节技巧;民族基层法院应能调则调,不调速判,双管齐下,效率与公正兼顾;民族地区基层法院根据各类案件的特点,选准法律与民俗习惯的结合点,做到因案制宜、有的放矢,发挥通晓少数民族语言优势,沟通情感促调解。明确哪些案件需要优先调解,那些案件需要人民调解员的参与,法官和人民调解员调解的时限、要求和程序应合法,完善调解工作考评机制,督促法官提高调解质量和效率,切实解决调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进一步完善基层人民法庭和巡回法庭工作。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多数地区交通不便,人均分布不集中,通讯落后,经济不发达,这给少数民族的诉讼和案件的解决带来很大不便,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巡回法庭和基层人民法庭对解决这些困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既方便诉讼,又节约社会资源和诉讼成本,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不可估量。新左旗法院本着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结合牧区居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使牧民群众打官司成为难题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了解和走访牧民本着“方便群众、服务基层、群众满意、案结事了”的原则以派出法庭为中心、以巡回法庭为基础,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三个草原巡回审判点巡回审判审结的案件占全院年审结案件的60%以上,且能够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达到了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新左旗法院以出色的工作作成绩荣获自治区优秀法院称号和自治区第五届全区文明单位称号。新左旗法院的成绩彰显基层人民法庭和巡回法庭的生命力和巨大作用。

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应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基层人民法庭和巡回法庭,充分运用“车载法庭”、“马背法庭”;民族地区基层法院,特别是人民法庭,应当逐步确立以巡回审判为主的工作机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立足当地,使双语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积极培养和录取通晓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少数民族法官和工作人员,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人民法庭、巡回审判工作提供人才保障;要发挥基层人民法庭和巡回法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加强与基层自治组织的联系,努力实现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衔接,实现多管齐下化解社会矛盾的格局;通过大力推广巡回审判,切实增强巡回审判的针对性,提高巡回审判的质效,切实解决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司法权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司法需求的现状;要通过加大巡回审判点的建设力度,科学合理地确定人员编制,着力解决人民法庭恢复或新建、物质装备和经费保障问题等,进一步完善巡回法庭建设和巡回审判制度,加强巡回审判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要进一步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所体现出的深入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精神,努力追求巡回审判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告状难”;同时国家应尽快出台专门的法律和政策,为它们保驾护航,这样才能物进其用。

五、加强能动司法,不断改革和创新。

能动司法就是发挥司法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改革和创新,积极主动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在工作中应贯彻这一方法论,加强能动司法。坚持能动司法,不仅要调整转变司法理念,更要建立健全机制制度,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体现能动司法要求的长效机制,切实把能动司法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司法审判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广西于2009年在全区开展调解年活动,探索建立了适应民族地区特点的大调解工作机制,是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全区法院一审民事案件的调撤率超过64%,提高了19个百分点。有的人民法庭做到了100%调解结案。能动司法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能动司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应注意它的适法性,宁波北仑区检察院推出的“附条件不起诉”的地方司法创新制度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正反两派争论十分激烈,它警示我们司法权力应当依法正确行使,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在加强能动司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时,必须恪守权力边界,一定要在法治的理念和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只有那些符合先进治国理念、符合法治社会需要、符合公正执法要求的改革才是真正的创新。

法律的规定再详尽也不能完全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民族的、区域的特色和发展变化的新生事物。每年立法的层出不穷就是为了适应矛盾的发展和变化,能动司法要求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应对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贯彻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司法政策,强化司法措施,搞好司法服务,同时统筹兼顾好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把握好全国性政策、法律在民族自治区域适用的灵活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化解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纠纷。

社会矛盾在全世界普遍存在,化解社会矛盾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今天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涉外案件和矛盾日益增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周边各国的涉外民商事案件与日俱增,各国的法律在相互交融,这些迫使我国健全和完善相应法律,对原有法律改革和创新,我们应批判的吸收外国的先进理念和制度,如英美法系的判例制度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这样可以使各级法院的判决不至相差很大,可以解决立法空白的尴尬等问题;美国在证券交易中采取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可以有效的制约操纵证券等行为,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应该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同时兼顾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就是把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智慧结晶,这需要中国的法律人去探索和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地区基层法院一定能走出一条有民族特色的司法新路子。

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民族基层法院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重点将从“有法可依”逐步转向“有法必依”,找准法院工作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结合点,针对薄弱环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司法能力,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确保和谐社会的实现。

注释:

(1)印达岗:试论少数民族地区矛盾纠纷发生的特点及法院调解工作发展思路,载湖南湘西自治州商务之窗网。

(2)王胜俊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经济网。

(3)官晋东 张培贵: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法院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思考,载云南法院网。

第四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课题研究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课题研究

呼伦贝尔市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边境线长1723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辖区内人口270万,少数民族人口48.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9%。全国仅有的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和内蒙古自治区19个民族乡中的14个均在呼伦贝尔,是祖国北疆重要的安全稳定屏障。地广人稀边境线长,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大杂居小聚居”,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思潮交流交汇是边疆民族地区的主要特点。

一、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健康发展

1.注重实际,在思路和理念创新中推动基层党建健康发展

坚持从实际出发。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新时期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时代性,不断以新理念促进思想解放,以新思路谋划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牧林区建设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决定》及《关于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等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等在新农牧林区建设中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工作的风向标作用,对农业、牧业、林业各发展区单独设置赋分权重,在目标内容设置上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六个一幸福指数”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并不断完善民意调查机制,采取“百姓评价政府”、“民评官”、网上测评等灵活有效的方法,有效提高了新农牧林区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9年,市委把扎实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重要契机,对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和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应该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旗市区委书记作为党建第一责任人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关人员的党建工作责任,为进一步强化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市委和基层党组织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着力解决由于点多线长面广,语言环境复杂等原因,造成的党建工作行政成本高、工作运转周期长等方面问题,及时把党的“声音”传递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是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进程。在加大投入,顺利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在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远程教育服务农村牧区的新思路,开展了“远程教育学用年”活动,并在全区率先开展了MPG格式(高清)教材资源库建设工作,开发制作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乡土特色课件,极大满足了广大农村牧区党员群众个性化学习需求。二是加快蒙古语言文字教材资源建设。区市旗三级财政共投入60万设备资金,创办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东部区蒙语译制基地”,有效填补了民族地区无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的空白,实现了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培训资源共享,使蒙古族语言文字在新时期党的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发挥,建立起适合边境地区、居住分散地区视频播放及接收平台和新途径。三是搭建民族语言信息传播平台。市委市政府投入275万元,实施蒙语广播节目全覆盖工程,增设了18部调频广播发射机,为1.2万户牧民家庭发了收听器材机,使蒙语广播覆盖率在各级党组织达到90%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牧区因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而造成的广播节目覆盖难问题。新巴尔虎左旗率先创办了党建网站,开通了全区第一个党建类蒙文网站,为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群众获取民族语言信息提供了方便,为党的方针政策在广大牧区的深入传播创造了条件。

2.注重实用,在机制创新中推动基层党建纵深发展

市委把创新和完善适合广大农村牧区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构建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格局的前提和基础,着力在“实用”、“管用”上下功夫,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一是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全市旗市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工作的意见》,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落实“自上而下”的层级党建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党建工作年终考核、半年检查制度,严格党建工作评比表彰、专项述职、例会等制度。建立健全了基层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专门成立了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共同研究解决当前地区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积极探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落实流动党员联系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和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完成了党员信息库建设,开通“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为广大基层党员畅通了向党组织寻求帮助、反映意见的渠道。三是建立城乡共享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依托各种扶贫、涉农涉牧项目,在推进“项目+专业合作社+农户”、“支部+协会”等活动中开展实地培训,解决了农牧民党员技术缺乏、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积极开展“党费扶贫”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0万元,共帮扶贫困党员90余户,辐射带动周边贫困党员212户。四是探索党务公开扩大党内民主的新机制。坚持党务公开与基层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相结合,把党内重大决策、人事任免、党员发展等重大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公开,建立起嘎查村务公开机制,相继出台和完善了嘎查村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会议、村级纪检员等项制度,使村级组织民主管理走上制度化轨道。

3.注重实效,在形式和载体创新中推动基层党建科学发展

创新完善党组织设置形式。一是积极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进一步优化嘎查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实施“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的村级组织管理新模式。推出了大学生村官、纪检村官、经济村官以及民营企业家到任嘎查村委会主任、嘎查达、担任经济顾问,优秀村级后备干部到企业挂职的“双向”任职办法。并以军民共建为切入点,着力探索民警兼任村官,加强边疆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可行路子。二是以“党工共建”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难的问题,有效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围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积极开展“非公先锋”、“和谐企业”等系列创建活动。三是大力推广“支部加协会”工作。结合产业特点和区域经济模式,制定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在符合条件的农牧民专业协会中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使“支部加协会”工作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积极开展“双培富民”活动,使一大批牧民党员干部成为致富带头人,使一大批符合入党条件的牧民致富带头人加入了党组织,提高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

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模式。按照中央办公厅《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内容及要求,加大对农村牧区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为扎实推进新农牧林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一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程”。针对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特点,举办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蒙汉双语授课的嘎查村党组织负责人示范培训班,并举办了“三少”民族及俄罗斯族嘎查村负责人培训班。各级党组织不断丰富完善教育方式,通过办流动党校、巡回宣讲、“双讲互动”等教学模式,送学到偏远的农村牧区党员聚居点,机动灵活地对党员干部实施培训,解决了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因文字障碍而无法及时了解掌握相关方针政策的难题,扩大了教育培训覆盖面。二是大力实施“典型带动工程”。为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形势,科学配置人才资源,挖掘现代农牧业增收潜力,市委启动了“呼伦贝尔市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工程。精心挑选40名优秀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嘎查达、“两新”组织负责人、村官大学生加入“先导团”队伍,力争通过行动学习,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队伍,播撒创业种子,带动广大牧民产业技能、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在组织开展好学习吴大观、王彦生等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组工干部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打造社会主义新农牧林区典型力度,先树立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嘎查村党支部书记。三是强化基层党建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了覆盖各个层面的基层党建特约信息员队伍。创新性地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学员的自主成长和个性化成长。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编发“短信喜报”、下发通报等形式对在中央媒体上稿的信息员进行通报表扬,极大调动了基层信息员的积极性。此外,市委还创办了《呼伦贝尔基层党建》,为积极传递党的声音,全面准确及时报道基层党建信息,开展边疆少数民族党建理论研究搭建了新平台。

创新实践活动载体。一是采取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干部驻村、政策扶村、科技“特派员”入村、企业帮扶进村等六项措施,开展了以“百村示范”、“百村攻坚”为主题的“双百工程”活动。对不同类型的嘎查村采用不同方式创建和转化,进一步理清了农牧民致富、嘎查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对促进嘎查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85%以上的相对后进嘎查村达到了转化和基本转化的目标,100个典型“示范”村示范带动效应开始显现。二是市委市政府把明确和完善发展思路作为学习实践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核心内容,与自治区联合成功举办了“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高峰论坛,并精选近百篇优秀论文编辑出版了《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高峰论坛文集》,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切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学习教材。三是采取“以会促建”的形式,先后在13个旗市区召开了“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有力提高了社区建设水平。市委市政府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推进方式、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与充分保障和有力支持,强力推进社区办公服务平台建设。各地抓住迎会时机,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重点加强,使社区工作的承载能力和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日益提高。此外,还结合农村牧区党的建设实际,大力开展了“双链双推双提”、“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活动,通过服务方式的创新,有效满足了广大农牧民多样化服务需求。

二、新形势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部分基层党组织不能正常开展组织活动;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意识淡薄;一些基层干部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弱,在群众中威信不高,从根本上影响了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撤乡并镇过程中,一些乡镇(苏木)过渡为办事处,行政职能弱化、人员编制紧张,导致一些工作因无权、无人而无法开展,加之呼伦贝尔地域广、交通不便,百姓办事难度大,地区发展受到限制,处于一种“上不去下不来”的状态中。

二是部分党员干部文化素质较低。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员干部缺少科技、理论等方面的培训,缺少有关学习材料。加之工作成本高、运转周期长、方式方法陈旧等因素影响,造成群众文化底子薄,信息接触面窄,在知识结构与信息量上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基层专业人才“东南飞”,农村大学生“不北归”,经济发展的智力保障无法实现。

三是嘎查村级组织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多。“两委”班子人员工资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村级财务负担过重,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不足。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受到影响,个别嘎查村在换届选举中,出现了不正当手段竞争村干部的现象;部分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不愿意入党,农村党员队伍老化现象无法根本解决。农村农业合作社组织多数尚属自发运营,法律程序不规范,管理不科学,权益得不到保障。

四是民族党建工作欠缺创新意识。基层党组织欠缺创新意识和做法。不能以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和喜闻乐见的方法对农牧民进行宣传教育。党员干部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为农牧民服务、办事的本领较差。

分析以上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受民族地区政治环境影响,多种思潮交流交汇交锋。民族地区“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信教群众较多,宗教势力影响较大。加之基层党员干部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乏民族语言教育培训信息资源的影响,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受到限制,水平较低。同时,多数地区地处边境、口岸,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同一民族相邻而居的边境居民的思想观念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各种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基层党组织承担的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协调利益、团结群众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片面重视经济发展,轻视党建工作,没能积极、主动的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导致党组织生活不规范。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学习、淡化学习,不愿学、不善学、不真学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加之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农牧民内部开始出现社会分层,由于农村牧区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党在基层,特别是农村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农牧民价值取向、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加大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利益主体多元化引发了一系列内部矛盾,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三是农村牧区财力匮乏,人才紧缺。各嘎查村普遍存在较重的外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薄弱,开展组织活动缺乏经费问题较突出。部分乡、村干部和党员的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滞后,工作积极性、创新能力不强,自身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足,缺少发展集体经济思路,难以为群众办实事,导致党支部凝聚力、号召力削弱。

三、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南,全力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作为祖国北疆重要的安全稳定屏障,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既是呼伦贝尔党建工作的一个重点、难点,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特点和亮点。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南,全面落实农村牧区改革发展“三改一建设”的目标要求,把开发党建资源,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新形势下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核心任务,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增强党组织功能为核心,以完善机制为保障,进一步统筹城乡党建资源,形成新农牧林区建设的工作合力,为实现“美丽发展、转型升级、富民强市”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以强化嘎查村书记队伍建设为着力点,着力创造维护基层稳定的新经验。嘎查村党支部书记是村领导班子的带头人,是新农牧林区建设的“领头雁”、是维护基层稳定的“第一人”。选准一个人,就能带好一班人、致富一方百姓、维护地方稳定。一是要拓宽选人视野,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选任村干部,积极探索嘎查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任职等途径,不断挖掘村党支部书记的“源头活水”。二是提高队伍素质。要把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整个干部培训教育规划,尤其要加大对新任职的嘎查村书记的教育培训力度,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三是要畅通嘎查村书记队伍的“入口”和“出口”。按照落实待遇与强化责任相统一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嘎查村党支部书记监督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推进公推直选党组织负责人工作,进一步加大从优秀嘎查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中考录公务员工作力度,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2.以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为突破口,着力在“争先创优”中实现新突破。当前,呼伦贝尔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繁重,关键要靠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农民群众团结奋斗。一是要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适应农村牧区新型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推广在嘎查村、专业合作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探索发挥经济合作组织中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途径,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使党在农村牧区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要改进党组织领导方式,嘎查村“两委”通过领办、创办、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二是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党员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并与“三级联创”、“双百工程”等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全面推开。三是推进党领导下的村级民主自治。完善村 “两委”协调机制,对村重大事务实行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内容和实施结果公开和“四评议两公开”制度,把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党内基层民主与农牧民主人翁地位融为一体。

3.以党建资源开发为切入点,着力培育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党建工作新亮点。以举办“呼伦贝尔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党建资源开发力度,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培育和打造具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党建典型。一是按照建设“大远教”的思路,整合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进一步抓好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好“内蒙古东部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蒙语译制基地”的作用,进一步扩大节目源的选择范围,制作独具民族特色的蒙语音像教材,实现在全区公开发行的目标,使呼伦贝尔成为全区、全国蒙语教学资源的主要片源提供地。二是深入推进“呼伦贝尔市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到团”工程,挖掘农牧民培训的核心教材,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在农牧林区“植入创业基因、点燃致富火种”。三是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宣传。加强宣传策划,强化舆情研判,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化解社会矛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培育基层党建特约信息员,培植边疆民族地区党建信息源,提高党建资源的利用率,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进程,扩大呼伦贝尔基层党建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以健全基层组织保障机制为出发点,着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要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旗县处在基层党建工作第一线,旗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落实管党责任,提高管党水平,切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提出的“除了旗县所在地和个别特殊的乡镇外,不搞招商引资、不搞工业项目、不组织财政收入”的要求,真正把乡镇苏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来,转移到化解社会矛盾,转移到维护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上来。二是要建立党建功能区。根据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类型和党建工作的相似性,合理划分党建功能区,突出区域特色,采取矩阵式推进的形式,以局部带动整体,推动全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同时,打破固有的工作分工和常规做法局限,使组织工作由线变块,组织资源由封闭的自有资源拓展成为开放社会资源,采取线面结合的办法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驾驭和解决新形势下民族问题能力,推进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面加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全力做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宣传,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大众化进程。妥善解决好乡镇机构改革遗留问题,积极稳妥地做好撤并苏木乡镇后续工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夯实基础。(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课题组组长:哈斯 成员:陈永庆 彩虹 张晓华 金仓 通信地址: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 邮政编码:021008 联系电话:*** 联系人:陈永庆)

第五篇: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严慧荣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努力,使“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而对于我县来说,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就是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根据规划,截止到“十五”末,我县已基本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现结合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的实际,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谈些想法。

一、要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去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理解,这绝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大家过去熟悉的口号,而是党中央从大局出发,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性决策。这项战略性决策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了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也包括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紧接着,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根本途径。强调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把农村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揭示了一个既浅显又深刻的道理,就是建设新农村,必须造就新农民,必须提高农民的思想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题中之义,这三者是紧密相连和前后包含的关系,我们对此要很好把握。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景宁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省、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些方面有了大的突破和进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办、国办《意见》中讲到的三个适应,即农村文化建设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在我县也同样存在。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平衡。一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我县农村相比于城市,在文化投入、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文化生活、文化市场、文化消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 距,特别是农村文化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二是乡镇文化发展不平衡。我县山区、农村明显在文化服务落后、文化产业滞后的状况。三是农村文化工作本身存在不平衡。比如,一方面是文化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现有资源浪费闲臵;一方面是队伍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是人员素质不高;一方面是基础设施不足,另一方面是体制机制不顺,活力不强等。这些不适应、不平衡的问题亟待去克服、去改变。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良好机遇。

首先,县委、县政府作出文化畲乡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来,各乡镇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进一步重视和支持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氛围。其次,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初步建立了工作机制,解决一些难点问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第三,中央、省、市委和县委采取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这对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后劲,扩大农民文化消费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面对这样一个大背景、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一个紧迫课题,我们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担当重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无愧时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文化畲乡”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景宁县文化设施基本现状 景宁县地处浙南山区,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全县24个乡镇283个行政村,去年全县财政收入1.5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805元。由于历史的原因,景宁还是全省欠发达县和财政特别困难县,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据调查,景宁县文化馆基本情况:从业人员22人,馆舍总面积1201m,固定资产35.7万元(其中:演出器材4万元,办公室自动化2万元,摄录设备3万元)

景宁县图书馆基本情况:从业人员10人,馆舍总面积为2608m

222

22(阅览室410m、藏书室450m、展览室948m、办公室80 m)阅览室席位220个。总藏量48340(图书48000、报刊290、视听文献50件、地方文献300件)。

景宁县文化站基本情况:我县24个文化站,大多数没有自己站舍,只有五个文化站有馆舍:鹤溪、英川、沙湾、大均、大际,属于文化站财产的就是英川、沙湾、。全县文化站舍总面积为:2268m,文体设备固定资产36.18万元,图书室总面积为288m,藏书量为65177册。

景宁县村文化活动室基本情况:全县24乡镇283个行政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全县村级文体设备固定资产只有19.8万元,图书阅览室面积为313m,藏书册数2396册。室内文体活动场地180间(其中:排练室30m、书画室45m、棋牌室211m、乒乓球室114平方、台球室79、m电教培训室1489m、其他198 m)。室外活动

2场所:文化广场(公园)1550m,体育场地1280m。宣传廊长度(黑板报)194米。文化队伍情况:文艺团队58支,人数949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实施传承千年畲乡文化,建设“文化畲乡”,以实现农民文化权利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三、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要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目前我县在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意见,关于目标任务的具体准确表述还在研究。初步想法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体制机制基本理顺、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文化产业较快发展、文化市场初步建立,与我县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相适应的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县委提出各项工作要走在前列,那么联系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重点要做到三个“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质、增进农村社会和谐、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其状况直接决定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各乡镇文化站、各部门要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农村文化

22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关键环节,积极主动地协助和服务党委、政府做好决策,把这项工作切实摆上重要位臵、抓紧抓实抓好。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重点是广大农村。农村文化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编制好农村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这是切实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关键之举。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面的要求,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经过不懈努力,到“十一五”末力争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要以县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机构为骨干,以乡镇村基层文化设施、文化站及群众文化团队为基础,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功能全面、覆盖面广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网络。

(二)创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我们重视挖资源、树品牌、抓示范、建机制,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发展。如举办的“元宵灯会”、“邻居文化节”、“消夏纳凉电影节”、“十佳电视小歌手大奖赛”等导向性活动,参与面广,影响大,效果好,成为我县群众性文艺活动的突出亮点。我们还创造性地推出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的工程,如 “文艺直通车”和“流动电影大篷车” 实施百场文艺下乡、百场电影进村,开展“真情送服务,欢乐乡村行”文化零距离活动活动等,都成 效显著,广受好评,同时,在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对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在擦亮品牌、创新品牌上做大文章。要在“文艺直通车”策划和创新适合县情的农村文化品牌上下工夫,在深挖品牌内涵、整合相关力量和提升品牌品味上下工夫,在组织领导、策划创意、宣传推荐上下工夫,在吸引参与、形成规模、彰显成效上下工夫,努力使我县群众文化、农村文化活动品牌活动效果更丰硕,影响更广泛,在全市乃至全省都要赢得盛誉。

第二,要在挖掘、用活地方文化资源上做大文章。我县是畲族文化滋生地,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是全国注目的地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家喻户晓,影响深广,都是可供我们策划地方群众性文化活动时开发利用的载体、主题和题材。对这些文化资源不仅要注意传承、保护,而且要注意科学开发、合理利用。通过开挖、提炼这些资源作为活动内容要素,使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富特色,更符合“三贴近”要求,更有吸引力。

第三,在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上做大文章。要积极组织策划以城镇居民和农民群众为活动主体,以反映新时期农民精神风貌为主题的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在我县广大农村营造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和文化新风尚。要以群众喜闻乐见和乐于加入的活动形式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可以结合宣传农业科技知识、致富奔康和学法用法等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可以与现代媒体联动拓 宽农村文化活动的天地,从而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活动效果。

(三)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要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人才是事业兴旺的关键。要从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把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本地人才工作整体规划,完善农村文化机构网络,努力建设一支推动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有生力量。要运用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在队伍建设上着力培养好“三个一批”,即:一批专业文化队伍特别是文化馆站队伍;一批扎根农村、有开拓精神和带动能力的农村文化带头人、文化辅导员和文化专业户;一批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充分发挥这三个“一批”的骨干和生力军作业务精、作风正、作用大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

四、深化改革推进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包括加强领导、做好规划、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各方配合等多个方面,这些工作都非常重要,都要认真抓好。同时,在当前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体现改革精神,加大改革力度,增强改革成效,是一个我们相对比较陌生又必须切实解决的大课题。要抓住这几个重点:

一是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根据中央精神,国家兴办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属于公益性文化单位,总要求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 强活力,改善服务。在体制不动的前提下,要加大内部人事、劳动社保、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着力转换机制,这才能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特别是近年新建的文化设施,一开始就要注意建立新机制,防止走老路。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主要指艺术团、电影公司、电影院等要逐步转企改制。总要求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可积极引导以合并、联营或定期提供服务方式与企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加快市场化运作。要鼓励电影公司和新华书店以资本为纽带、以“院线制”和连锁经营为形式,逐步整合基层相关文化资源。

三是有效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现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已“三局合一”,这为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如镇文化站与广播电视站可考虑合并,既可减轻行政成本,更可发挥资源集约效应。同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还可研究把教育、科技、体育、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场所等进行整合,促进资源共享、设施集中、效率提高。

四是要改进投入方式,拓宽投资渠道。既要重视增加投入,又要积极改进投入方式,要按照中央强调的“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样化;可运用现有政策和有效办法,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可采取市场化动作方式 大力发展农民自办文化;可积极探索建立支持农村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机制等等。通过政府投资办、农民集资办、社会筹资办、外资捐助办,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建设新格局。

五是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说到文化产业,一般大家都会联系到报刊业、出版业、音像视听、印刷包装业等,好像在农村,特别是农村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其实发展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等也可以向市场化接轨。如把民间剧团作为经济增长点进行精心培育,积极组织生产、培训和宣传推荐,取得了的市场回报,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要树立文化经济的新观念,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把地方特色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发展地方旅游、商贸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新的地方经济增长点。

下载关于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依法行政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依法行政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1年市县加快依法行政发展计划

    2011年市县加快依法行政发展计划 2011年市县加快依法行政发展计划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决定》,根据《市......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缓慢原因的思考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缓慢原因的思考2009-03-03各民族农民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懂技术、会经营的......

    税务部门依法行政思考

    税务部门依法行政思考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坚持依法行政。 税务机关作为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怎样才能适应依法治国的新形势,做到依法行政,......

    县总工会贯彻落实《关于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法工作实施意见》的办法

    县总工会贯彻落实《关于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法工作实施意见》的办法 2011年是实施“六五”普法“四五”依法治县规划的总结验收之年,认真做好2011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继......

    对少数民族地区美术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

    对少数民族地区美术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2-07-02 11:31:00 ] 作者:刘芹梅 【摘 要】:本文结合我校实施《土家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教育研究》实验课题......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  人力资源开发的再思考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为我国妇女事业在新世纪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合理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不仅关系到妇女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而且关系到......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再思考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为我国妇女事业在新世纪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合理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不仅关系到妇女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而且关系到......

    建设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的思考

    文章标题:建设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的思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人才是根本。没有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