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

时间:2019-05-15 00:1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

第一篇: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

内容摘要: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已成为引起临床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菌。一些专家提出抗生素循环(轮换)用药策略和策略性换药。使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很多耐药菌株敏感[1]。然而,该类药物的 治疗 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它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为合理的使用该药物,本文重点介绍以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已成为引起临床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菌。一些专家提出抗生素循环(轮换)用药策略和策略性换药。使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很多耐药菌株敏感[1]。然而,该类药物的 治疗 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它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为合理的使用该药物,本文重点介绍以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

按药物来源分类可分为:(1)链霉菌属的培养滤液中提取者: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等。(2)小单孢菌属的培养滤液中提取者:如庆大霉素、西索米星等。(3)半合成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是浓度依赖性杀菌剂,其治疗剂量和毒性剂量较接近,此类药物呈碱性,溶于水,胃肠道不吸收,肌肉注射吸收迅速且完全,30~90min达峰浓度。静脉给药其浓度高低随治疗剂量而不同,一般静滴20~30min血浆浓度与肌肉注射所达的浓度相同。氨基糖苷类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极性强,不易透过生物膜,在人体组织的细胞内含量极低。但肾皮质部近端肾小管由于特殊的转运机制氨基糖苷类药物浓度远远超过血浆过血浆或组织间液的水平。氨基糖苷类可进入内耳淋巴液,浓度高低与剂量成正比,半衰期10~12h内耳淋巴液药物的高浓度与蓄积性是引起耳毒性的主要原因[2]。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症状

21 神经肌肉阻滞 氨基糖苷类药物产生神经肌肉阻滞的机制是由于药物抑制突触前的乙酰胆碱(ach)释放与阻断突触后的ach受体所致。这一现象虽然少见,但危险性较大。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舌颤,甚至全身抽搐,有时很难与脑膜炎惊厥相区别。氨基糖苷类与肌肉松弛药安定等合用可加重反应,此类药物不宜静脉推注。

22 肾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肾的毒性主要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不影响肾小球。中等剂量使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大剂量时产生急性坏死,引起间质性肾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尿等,严重者致氮质血症,尿量减少,肾功能减退。药物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效长短呈正比,尿液变化一般在用药后3~6天发生,大多数为可逆性,停药后可逐渐恢复,应注意及时停药。

23 耳毒性 该药物对第ⅷ对脑神经选择性损害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可分为:(1)耳蜗神经损害,出现耳胀满感、头晕、耳鸣、听力 下降,甚至耳聋。(2)前庭功能失调,可出现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阵颤。但这两类症状并非绝对,有可能两者兼有。有时临床自觉症状不明显,需要仪器检查前庭功能或听力才可发现,这些“亚临床耳毒性反应”的发生率约为10%~20%。本类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造成胎儿第ⅷ对脑神经损害,成为先天性耳聋的重要原因。

24 过敏性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致死。其中链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应予注意。

25 造血系统毒性反应 链霉素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第二篇: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

牟纪平

(渭源县上湾卫生院,甘肃 渭源 748200)

【摘要】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已成为引起临床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菌。一些专家提出抗生素循环用药策略和策略性换药。使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很多耐药菌株敏感[1]。然而,该类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它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为合理的使用该药物,本文重点介绍以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

【关键词】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是由氨基糖分子和非糖部分的苷元结合而成,它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西索米星以及人工半合成的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

1.1水溶性好,性质稳定。

1.2.抗菌谱广,对葡萄球菌属、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均具良好抗菌活性,某些药物对结核分支杆菌及其他分支杆菌属亦有作用。

1.3 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

1.4 细菌对不同品种之间有部分或完全性交叉耐药。

1.5 血清蛋白结合率低,大多低于10%。

1.6 胃肠道吸收差,肌注后大部分经肾脏以原型排出。

1.7 具有不同程度肾毒性和耳毒性(包括前庭功能损害或听力损害)并可有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类与代谢过程

按药物来源分类可分为:(1)链霉菌属的培养滤液中提取者: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等。(2)小单孢菌属的培养滤液中提取者:如庆大霉素、西索米星等。(3)半合成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是浓度依赖性杀菌剂,其治疗剂量和毒性剂量较接近,此类药物呈碱性,溶于水,胃肠道不吸收,肌肉注射吸收迅速且完全,30~90min达峰浓度。静脉给药其浓度高低随治疗剂量而不同,一般静滴20~30min血浆浓度与肌肉注射所达的浓度相同。氨基糖苷类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主要分布在细

胞外液,极性强,不易透过生物膜,在人体组织的细胞内含量极低。但肾皮质部近端肾小管由于特殊的转运机制氨基糖苷类药物浓度远远超过血浆过血浆或组织间液的水平。氨基糖苷类可进入内耳淋巴液,浓度高低与剂量成正比,半衰期10~12h内耳淋巴液药物的高浓度与蓄积性是引起耳毒性的主要原因[2]。

3、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氨基糖苷类最常用于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国内最常用者为庆大霉素,其他为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奈替霉素、核糖霉素等均较少用。

由于庆大霉素在临床上疗效较好,且价格便宜,1980年被WHO推荐应用在ARI防治规划中,重症肺炎和极重症肺炎时作为和青霉素联合用药,在第三世界及社会经济不发达地区广泛应用。

但由于庆大霉素有广泛、价廉以及不需做皮试的特点,故在我国基层卫生机构被许多临床医生过多应用,不但造成许多肠杆菌科细菌及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等耐药菌珠日益增多,而且造成耳毒性后遗症也越来越多,但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仍多数敏感。

4、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症状

4.1 神经肌肉阻滞 各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均可引起神经肌肉麻痹作用,虽较小见,但有潜在性危险。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舌颤,甚至全身抽搐,有时很难与脑膜炎惊厥相区别。神经肌肉阻断作用与剂量及给药途径有关,如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或同时应用肌肉松弛剂与全身麻醉药。重症肌无力者尤易发生,可致呼吸停止。其机制是乙酰胆碱的释放需Ca2+的参与,药物能与突触前膜上“钙结合部位”结合,从而阻止乙酰胆碱释放。当出现神经肌肉麻痹时,可用钙剂或新斯的明治疗。氨基糖苷类药物产生神经肌肉阻滞的机制是由于药物抑制突触前的乙酰胆碱(Ach)释放与阻断突触后的Ach受体所致。氨基糖苷类与肌肉松弛药安定等合用可加重反应,此类药物不宜静脉推注。

4.2 肾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肾的毒性主要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不影响肾小球。中等剂量使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大剂量时主要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尿等,严重者致氮质血症,尿量减少,肾功能减退。药物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效长短呈正比,尿液变化一般在用药后3~6天发生,大多数为可逆性,停药后可逐渐恢复,应注意及时停药。肾毒性大小次序为卡那霉素= 西梭霉素>庆大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

4.3 耳毒性 该类药物耳毒性副作用的发生机理是内耳淋巴液中药物浓度过高,损害内耳柯蒂氏器,最终导致具有听力作用的毛细胞功能受损,对第Ⅷ对脑神经选择性损害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可分为:(1)耳蜗神经损害,出现耳胀满感、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而耳聋常发生在耳鸣之后,可在用药期间出现,也可在用药后数月乃至半年后才出现。若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对于孩子今后的发育、语言和学习技能的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成为终身聋哑。(2)前庭功能失调,可出现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阵颤。但这两类症状并非绝对,有可能两者兼有。有时临床自觉症状不明显,需要仪器检查前庭功能或听力才可发现,这些“亚临床耳毒性反应”的发生率约为10%~20%。本类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造成胎儿第Ⅷ对脑神经损害,成为先天性耳聋的重要原因。

4.4 过敏性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致死。其中链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应予注意。

4.5 造血系统毒性反应 链霉素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产生急性坏死,引起间质性肾炎。

4.6 二重感染 用药时间过长可引起二重感染,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

4.7 其他 少数可引起呼吸肌肉麻痹,造成呼吸抑制或暂停。此外,有部分氨基糖苷类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出现转氨酶升高,甚至黄疸。也可引起周围神经炎,但较少见。

5、防治对策

5.1熟练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原则》,以便指导用药。5.2掌握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药代动力学和不良反应。

5.3氨基糖苷类药物是一类毒性较强的药物,不宜用作轻、中度感染和门诊一线用药。5.4按照患者生理状态合理用药。本药可通过胎盘屏障,所以孕妇慎用或不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老年病人慎用。儿科专家指出,6岁以下儿童应该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因为即使最近出产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也不是无耳毒性的。年龄稍大的儿童患病时应慎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尽可能选用其他类抗生素代替氨基糖甙类药物。必须使用时,一定要使用正确的剂量和疗程。用药期间孩子若出现高音调耳鸣、耳胀、眩晕及步态不稳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对此,药店药师也应该熟知,这样才能在遇到患儿家长前来咨询或购药时为其做好用药指导。老年人大多有肾血管硬化,对此药难以耐受,非要使用时也应

观察小便量、次数、颜色等,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如果已经患有肾脏疾病的,最好不用此类抗生素。老年人本身易出现耳鸣、耳聋、头痛、眩晕等,因而对药物的耳毒性常常未加注意,致使发展严重。所以,如果原有耳鸣由间歇性转为持续性,或听力减退、眩晕加重,步态不稳,平衡失调等表现就应就医。

5.5 疗程不宜超过2周,应用时应监测听力、尿常规及肾功能、前庭功能,有条件的应监测血药浓度。

5.6选择低毒性抗生素(如丁胺卡那霉素),毒性大的如新霉素、西索米星等应避免使用。

5.7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案、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必要时结合血药浓度监测[3]。5.8注意配伍用药,避免毒力协同作用。两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宜同时应用或前后连续局部或全身应用,否则可增加耳毒性;不宜与其他耳毒性药物(如万古霉素、红霉素及阿司匹林)及强利尿剂速尿(呋喃苯胺酸)、利尿酸(依他尼酸)合用,可加强耳毒性,不应合用;不宜与抗癌药卡铂、顺铂合用,卡铂、顺铂有耳毒性应避免合用;与碱性药物合用,碱性药物能增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但耳毒性亦增加,需注意,与乘晕宁茶苯海明、苯海拉明、异丙嗪等抗眩晕药合用,耳毒性症状不易察觉,使用时注意。

5.9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耳毒性早期发现,尚可用药物治疗能及早恢复听力和阻止耳毒性继续发展。常用B族维生素B12、维生素A、D或软骨素,三磷酸腺苷(ATP);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等)可以拮抗某些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可用于该类药物所致的重症肌无力或呼吸麻痹的急救;使用此类药物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情况,备好急救药品,及时治疗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过敏性反应;用药过程中及时监测尿常规、肾功能,发现肾功能损害及时停药,严重者按急性肾功能不全处理。以上细述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防治对策,仅以提供临床合理应用该类抗生素作参考。、病例分析

患者×××,女,28岁。2009年12月2日,因经常腰酸,下腹胀痛,白带多来我院妇产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用 克林霉素200ml +丁胺卡那0.6g+替硝唑200ml进行点滴,点滴完毕回家后,感觉不舒服,脸面发烧感,手指伸屈不灵活,并有瘙痒症,第2天症状自行消失。医生怀疑是克林霉素过敏,建议患者改用庆大霉素+红藤汤进行灌肠。第3天患者诉说比第1天更严重,手指关节肿胀,四肢端出现一大片的红色丘斑,骚痒,口唇四周发麻,说话不清,并有呼吸急促等症状,诊断为氨基糖苷类药物过敏性反应,即给与抗过敏治疗后好转。第4天改用 克林霉素200ml + 替硝唑200ml点滴,红藤汤灌肠,患者再未出现不良症状。

讨论:该患者在静滴丁胺卡那时发生过敏反应,灌肠中用庆大霉索时也发生过敏反应,并后次比前次更严重,但停药后都自行消失,丁胺卡那与庆大霉素都属于氨基糖苷类药物,该类药物的过敏反应很少见。我们告诫该患者此类药物应禁用。因此,建议临床医生在诊断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特别是在使用过程中,如有皮疹、瘙痒症时,应停止使用。

【参考文献】

翁心华,卢洪洲临床常见耐药菌及其抗菌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04,24(8):449-450

胡华成,刘丽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医师进修杂志,2005,28(11):3-4 陶仲为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1 4 李瑞 药理学第5版

以上内容来源于定西在线http://www.xiexiebang.com/ 5

第三篇:【药理学总结】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药理学总结】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分类天然来源来自链霉菌: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来自小单胞菌:庆大霉素,西索米星。

半合成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异帕米星,卡那霉素B 抗菌谱对需氧G-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敏感 对沙雷菌属,嗜血杆菌属,痢疾杆菌,沙门杆菌、结核分支杆菌有良好的作用对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G-球菌,肠球菌,厌氧菌,链球菌不敏感

抗生素后效应(PAE)细菌与一定浓度的抗生素接触后,当抗生素浓度下降至低于MIC或消失时,其对细菌生长仍有持续性抑制效应意义:氨基苷类对G-杆菌和G 球菌有明显的PAE,临床给药方案设计时应加以考虑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共性抗菌机制抑制细菌核糖体循环中的多个环节,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达到杀菌效果。通过离子吸附作用附着于细菌表面造成胞膜缺损,通透性增加,胞内重要物质外漏而导致细菌死亡 作用机制抑制蛋白质合成环节:

耐药机制产生钝化酶(乙酰化酶,腺苷酰化酶,磷酸化酶)。主要机制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改变及胞内转运功能异常 修饰抗生素靶位蛋白(肠球菌、结核杆菌)临床应用敏感需氧G-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严重感染需与β-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联合应用

不良反应:

1、耳毒性前庭功能障碍: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平衡障碍。听神经损伤:耳鸣,听力减退,永久性耳聋。机制:药物阻碍毛细胞糖代谢和能量利用,使细胞膜Na-K-ATP酶功能障碍,毛细胞受损。耳毒性防治经常询问患者是否有耳鸣、眩晕等早期症状,进行听力监测 “亚临床耳毒性” 避免合用其他耳毒性药物避免与掩盖耳毒性药物合用,抗组胺药 给药剂量,监测血药浓度,血药峰浓度不超过12 mg/L,谷浓度不高于2 mg/L

2、肾毒性药源性肾脏衰竭。表现:蛋白尿、管形尿、血尿、氮质血症和肾功能减退。

机制经肾排泄并在肾皮质内蓄积,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防治:避免合用增加肾毒性药物

3、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表现心肌抑制,血压下降,肢体瘫痪,呼吸衰竭与剂量及给药途径(腹膜内或胸膜内)有关。

机制阻滞Ca2 引发的ACh释放,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防治:葡萄糖酸钙、新斯的明不宜静脉给药;肾功能减退,血钙过低,重症肌无力,合用肌松剂、全麻药易发生

4、变态反应偶可见过敏性休克,尤其是链霉素。其他反应:周围神经炎,肝功能损害,造血系统损害

1、链霉素(Streptomycin)抗菌谱广,对结核分支杆菌,多数G-菌敏感临床应用①合用四环素。鼠疫(首选),布氏杆菌病②兔热病③合用青霉素,感染性心内膜炎④合用氨苄西林。预防呼吸、胃肠及泌尿系统、术后敏感菌感染⑤合用异烟肼、利福平,结核病的初治阶段

不良反应前庭功能损害,过敏性休克,皮试肾毒性

2、庆大霉素(gentamicin)抗菌谱对G-杆菌,金葡菌敏感。氨基苷类中治疗G-杆菌感染首选药

不良反应前庭功能损害>听神经损害>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滞。配伍禁忌两性霉素B、肝素钠、红霉素、β-内酰胺类

3、妥布霉素(tobramycin)抗菌作用与庆大霉素相似,但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庆大霉素强2-5倍,且对庆大霉素耐药菌有效。用于各种严重G-杆菌感染,一般不作为首选药,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或需较长时间用药者,宜用妥布霉素

4、阿米卡星(amikacin, 丁氨卡那霉素)抗菌谱最广的氨基苷类,对肠道G-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钝化酶稳定。耐常用氨基苷类的G-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与羧苄西林或头孢噻吩合用,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其他免疫缺陷者感染

第四篇: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

目的:通过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了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在本院对收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实例和不良反应报告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综合了头孢菌素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以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为过敏反应占总不良反应的77.78%。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头孢呋辛钠。结论:应关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

头孢菌素抗生素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前言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是以天然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um C)为原料而研制成的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C是从冠头孢菌(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培养液中提取的,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即可得到不同的头孢菌素,其化学结构的主核为7一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简称7-ACA)[1]。

头孢菌素类属繁殖期杀菌剂,常用于严重感染、院内感染和免疫缺陷者感染,与氨基糖苷类等静止期杀菌剂联合用药常获协同作用。其作用靶位在细菌的细胞壁,故毒性低微,可安全地用于小儿、老人、孕妇和授乳妇。药物的组织分布好,能顺利透过血脑屏障的品种较多,适用于各种部位的细菌感染。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对各专科常见致病菌的复盖率高,适应证广。不少品种耐胃酸,可供口服,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适用于产酶菌株所致感染。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青霉素类,可慎用于青霉素过敏者。这些均使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2]。一 研究方法

随机收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病历及住院用药情况,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对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2006年至2009年期间收到的不良反应反馈表中筛选出属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物,对其作出统计和分析。

参考资文献资料来源于近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学期刊,采用检索工具刊物如《中国药学文摘》、《药物不良反应题录集》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等进行回顾性调查。涉及《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事》等杂志中有关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报道并对其作出分析和讨论。

二 理论研究

2.1 构效关系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母核7一氨基头孢烷酸(简称7-ACA)是头孢菌素显示药效的基本骨架,但生物活性评价表明,只有母核骨架而无合适的侧链,它的药效甚微,大量的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头孢菌素类有如下构效关系[3] 2.2 头孢菌素的临床分类

根据药物研制开发时间先后,抗菌谱(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及肾毒性不同,可将头孢菌素分为四代[4],详见表1。

表1 头孢菌素的分类及主要品种

分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噻吩 头孢拉定 头孢孟多 头孢美唑 头孢唑肟 头孢克肟 头孢吡肟 头孢唑兰

主要品种 头孢硫脒 头孢氨苄 头孢替安 头孢克洛 头孢曲松 头孢他美酯 头孢匹罗 头孢瑟利

头孢唑啉 头孢羟氨苄 头孢呋辛 氯碳头孢 头孢哌酮 头孢米诺 头孢克定 头孢磺啶

2.3 抗菌活性比较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体外时的抗菌活性比较。详见表2。

表2 头孢菌素类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革兰氏阳性菌

++++ +++ + ++

革兰氏阴性菌

+ ++ +++ ++++(*)注:*超过半数的第四代头孢菌素显示对绿脓杆菌的良好抗菌活性。

2.4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2.4.1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剂主要适用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所致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亦可用于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敏感株所致的尿路感染以及肺炎等,头孢唑啉常用于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头孢拉定、头孢氨苄 等口服剂的抗菌作用较头孢唑啉略差。主要适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轻症病例。2.4.2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治疗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等中的敏感株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败血症、骨关节感染和腹腔盆腔感染,用于腹腔感染和盆腔感染时需与抗厌氧菌药合用,头孢呋辛尚可用于对磺胺药,青霉素或氨苄西林耐药的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所致脑膜炎的治疗,也可用于手术前预防用药。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等口服剂。主要适用于上述感染中的轻症病例。头孢呋辛酯口服尚可用于单纯性淋菌性尿道炎、官颈炎、直肠肛门感染[5]。

2.4.3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适用于敏感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如下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腔感染、肾盂肾炎和复杂性尿路感染、盆腔炎性疾病、骨关节感染、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治疗腹腔炎、盆腔感染时需与抗厌氧菌药如甲硝唑合用,本类药物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亦有效,但并非首选用药。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尚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轻中度感染,也可用于经第三代头孢菌素注射剂治疗、病情已基本好转后病例。需注意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均不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非发酵菌的感染。

2.4.4 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目前国内应用的是头孢吡肟,本药的抗菌谱和适应症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同,尚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而对其敏感的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沙雷菌属等细菌感染,亦可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经验治疗。所有头孢菌素类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抗菌作用均差,故不宜选用于治疗上述细菌所致感染[5]。

2.5 头孢菌素的理论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毒性较低。常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皮疹、药物热、哮喘、血清病样反应等,偶见过敏性休克。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30%对头孢菌素类有 5 过敏反应。第一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氨苄大剂量应用时,可出现肾毒性,表现近曲小管坏死。静脉注射时应注意高钠血症的发生。尤其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用药,可增强肾毒性,要注意监测肾功能。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孟多、头孢哌酮等都可能出现低凝血酶原血症,可用维生素K和新鲜血浆治疗。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日趋严重的问题是二重感染,偶尔可见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念珠菌的增殖现象,尤其对耐药菌株如白色念球菌和肠球菌。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以头孢吡肟为代表,其优点为抗菌谱广及不良反应较少和较轻,其肾部毒性和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较前两代有明显的降低,其一般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皮疹和腹泻恶心等消代系统的不良反应,但一般停药后可以自行好转。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大剂量应用时偶尔可发生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6]。三 结果与分析

3.1不良反应比例

统计2007年 至 2009年期间全院的抗生素不良反应总数为154例。其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45例,占抗生素不良反应的29.22%。详细见表3:

表3:院内抗生素ADR比例

抗生素 头孢克肟 头孢美唑钠 头孢匹胺钠

头孢羟氨苄 头孢他啶 头孢呋辛钠 头孢哌酮钠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 头孢曲松钠 头孢替安 头孢西丁钠 头孢米诺 五水头孢唑啉钠 头孢唑肟钠

ADR(例)占头孢菌素抗生素的比例(%)占所有抗生素比

例(%)1 6 1 2 8 5 5 4 2 3 2 2 2 4.44 2.22 13.33 2.22 4.44 17.78 11.11 11.11 8.89 4.44 6.67 4.44 4.44 4.44 1.30 0.65 3.90 0.65 1.30 5.19 3.25 3.25 2.60 1.30 1.95 1.30 1.30 1.30 根据上表分析: 结果得知2007年至2009年期间全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为头孢呋辛钠为

17.78%,表明在应用头孢呋辛钠时应特别注意。

3.2 临床不良反应情况

3.2.1 2007年至2009年期间回收的不良反应反馈表中筛选出属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物并对其作出统计和分析。详见表4

表4:院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情况

药品名称 头孢克肟 科室(例)泌尿外科(1)外科(1)

头孢美唑钠 急诊内科(1)急诊(3)

头孢匹胺钠 儿科(2)内科(1)

头孢羟氨苄 泌尿外科(1)

头晕(1)皮疹(5)不良反应表现(例)

恶心(1)皮疹(1)寒战高热(1)

不良反应处理 停药(1)未做特殊处理(1)

停药,给予5%GS+地米10mg+非那

根25mg输注 停药(1)停药,对症治疗(2)停药(1)对症治疗(1)

停药(1)停药(1)头孢他啶 儿科(2)内科(1)药剂科(1)呼吸(3)

皮疹(2)皮疹(1)皮疹(1)

皮疹(1)手足发麻(1)

皮肤过敏(1)皮疹(1)皮疹(1)

突发意识不清、呼之不应,伴大汗

淋漓(1)

对症治疗(2)停药(5)

抗过敏(1)停药(1)

立即停药,侧末梢血糖ECG,5%GS250ml静滴(1)头孢呋辛钠 妇产科(1)儿科(1)五官科(1)

妇产科(4)

头孢哌酮钠

消化科(1)肿瘤科(1)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 耳鼻喉科(2)急诊(1)

内科(1)妇科(2)

头孢曲松钠 呼吸科(1)皮肤科(1)

头孢替安 老年科(2)呼吸(2)

头孢西丁钠

急诊(1)

头孢米诺 五水头孢唑啉钠 头孢唑肟钠 泌尿外科(1)妇产科(1)内科(1)儿科(1)急诊(1)妇科(1)

恶心呕吐(1)头晕耳鸣,胸闷乏力(1)

腹泻,恶心呕吐(1)

脸部水肿 眼睑水肿(1)

皮疹(1)皮疹(1)过敏(1)荨麻疹(1)面部眼睑浮肿(1)

腹痛,皮疹,恶心呕吐(1)

皮疹(1)过敏(1)恶心呕吐(1)恶心,头晕,心慌(1)皮疹(1)过敏(1)面部红疹(1)

胸闷、心慌、出汗、四肢麻木、头

痛、颜面苍白(1)

皮疹(1)包皮水肿(1)皮疹,瘙痒(1)

风疹(1)皮肤过敏(1)

停药,对症治疗(1)

停药(2)

停药给予地塞米松5mg(1)非那根12.5mg肌注(1)停药(1)皮肤科治疗(1)停药,吸氧,抗过敏治疗,皮肤科

会诊处理(1)停药(1)

静滴地塞米松(1)停药(1)

停药(1)停药(1)

停药(1)静滴地塞米松、VC(1)

停药(1)停药(5)

停药(2)

寒颤、胸闷、心慌、体温升高(1)肌注非那0.5g+静脉地米10g(1)

头痛,牙齿酸痛(1)

停药(1)

根据上表分析: 本院处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多为停药或利用静滴地塞米松和加维生素C来解决其不良反应。

3.2.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报告

统计2007年至2009年期间全院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45例不良反应表现的分类统计及其分析。详见表5。

表5:院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分类情况

ADR(例)头孢菌素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酶抑制剂

合计 不良反应比例(%)

过敏反应

4 35 77.78

消化系统 1 4 8.89

神经系统 0 6 13.33

肝肾系统

0 0 0 0

根据上表分析: 本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的过敏性皮疹占总不良反应的77.78%,其次为神经系统占总不良反应的13.33%,而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少占总不良反应的8.89@,在肝肾系统的不良反应和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在统计期间未有出现。而且在统计得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合用时可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也应对其过敏反应高度注意,避免发生过敏性休克及过敏性死亡等危及生命的严重过敏性反应。

四 讨论

4.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4.1.1 变态反应

抗菌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是常见不良反应之一。抗菌药物分子结构比较简单, 为非蛋白质, 与ADR密切相关。研究表明,β-内酰胺环、与β-内酰胺环并合的杂环及环上的侧链取代基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ADR。

头孢菌素的变态反应主要有皮疹、荨麻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过敏性休克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类似青霉素的休克反应, 可按同样方法进行急救。变态反应又分为速发型(Ⅰ、Ⅱ、Ⅲ型)和迟发型(Ⅳ型)两种。单次用药的ADR多为速发型反应, 是由IgE、IgG 和IgM 介导的免疫反应。过敏性休克也属速发型变态反应, 且均发生在静脉滴注给药后5~30 分钟。迟发型变态反应一般在48~72 小时或更长时间出现, 是由致敏的T淋巴细胞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引发。其它类型的ADR 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患者年龄、性别、遗传、代谢、酶系统、病理状态等诸多复杂因素有关。鉴于此类药物应用的广泛性与ADR的发生率和严重性, 临床选用时, 不仅要关注病情与药物的抗菌谱, 还应仔细询问和掌握患者及家族的既往ADR 史、是否过敏体质和近1~2周内用药情况, 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ADR。在用药过程中, 尤其是静脉滴注开始后的30分钟内, 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ADR, 包括停药、干预, 必要时抢救, 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对于已经发生ADR的患者, 应根据情况告知今后禁用或慎用某些药物。

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青霉素类药物在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 因此, 两类药物之间可致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 其发生率为5%~10%。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者约10%~30%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临床应用时须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 慎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并在用药前做皮肤过敏实验, 阴性者须在严密观察下使用, 以免发生迟发性过敏性休克。提示在临床应用该类药品时, 除了严格排除禁忌证以外, 还应随时对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患者做好用药后的严密监护和抗休克急救准备[7]。4.1.2 胃肠道反应

口服或注射头孢菌素类药物, 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胀气等不良反应。这是由于多种头孢菌素直接进人胃肠道或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的缘故。经胆汁排泄的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拉氧头孢, 头孢曲松等多引起腹泻、肠炎或伪膜性肠炎。4.1.3 肾损害

肾脏是头孢菌素排出的主要脏器。药物在尿液中浓度可比血浓度高几十倍或更多, 因此, 易造成肾损害。不同的头孢菌素致肾损害作用大小不一。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加重肾损害。

头孢菌素在大剂量应用时均有产生肾毒性的可能, 主要损伤部位是肾脏的近曲小管细胞, 而间质性肾炎较少见。头孢菌素的肾毒性主要是药物浓度导致的, 而非过敏性损伤。静脉注射因避免了影响药物吸收的各种因素, 其血浆药物浓度迅速达峰值产生疗效。但血浆浓度过高也可使不良反应迅速发生。第一代头孢菌素肾毒性与其在组织中的浓度相关。导致肾损害的原因可能为治疗前因感染轻度 10 脱水, 用药前未及时补液, 相对血容量降低,药物浓度增高, 另外没有按照推荐剂量分次给药;其代谢产物易产生变态反应且可溶性低。头孢唑啉剂量较大时有一定肾毒性, 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或血尿, 肾功能异常。第三代头孢菌素肾毒性减少, 但头孢他啶有一定的肾毒性, 尤其是原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为明显, 因此该药的用量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进行调整。

输液中加入2种以上药物, 可发生理化或药效学相互作用。头孢菌素致肾功能损伤, 除用药剂量过大外,与合用肾毒性药物如强利尿剂(呋塞米、依他尼酸)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 若原有肾功能减退, 头孢菌素可加重肾脏损伤。一般给药后1周发生, 停药后可恢复, 少数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8]。4.1.4 肝脏毒性

头孢菌素可引起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发生率为1%~11%, 多为轻至中度, 持续时间短, 停用抗生素可恢复。头孢曲松可引起较明显的肝脏反应, 如原发性胆汁郁积、胆囊泥沙样结石等, 尤其在儿童多见,但停药后可恢复。4.1.5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头孢曲松钠、头孢吡肟注射剂可引起精神障碍。在本院研究中发现头孢羟氨苄有一例引起精神障碍,其表现为失眠和喜怒无常,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4.1.6 造血系统功能障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造血系统毒性, 偶见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等。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合用抗凝药直接有关。4.1.7 局部刺激

这类不良反应常与给药途径有关。口服头孢菌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静脉注射后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2%, 有的可达5%以上。一些头孢菌素肌内注射后局部疼痛明显, 可使用利多卡因(0.25%~0.5%利多卡因注射液)作溶酶缓解。4.1.8 药物热

热型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当临床上考虑药物热时应结合以下几点综合分析与药物间的关系: ①应用抗菌药物后感染已控制, 体温下降后再上升;②原感染所致发热未控制, 用药后体温较未用抗菌药物前更高;③发热、体温增高, 但一般状况良好, 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④发热伴皮疹或嗜酸细胞增高;⑤停药 11 后2~3 天体温下降[9]。4.1.9 戒酒硫样反应

目前应用有些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饮酒,有时会出现戒酒硫样反应。其反应表现为面红、心跳加快、失神、血压下降、胸闷、头痛恶心等,此反应与头孢菌素抑制乙醛在体内继续氧化代谢有关[10]。

4.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给药方案的选择

4.2.1 头孢菌素类系繁殖期杀菌药,按其性质要求,需要快速地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较高的血药浓度,对其抗菌作用的发挥更为有利。静脉滴注头孢菌素宜将一次用量的药物溶于50~100ml的溶剂中历时0.5~1h滴完,一则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二则可减少药物分解并产生致敏物质;静注给药宜将一次用量的药物溶于10~20ml溶剂中,缓缓注入静脉。

4.2.2 头孢菌素类属于典型的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当血药浓度或组织浓度低于最小抑菌浓度(MIC)时,细菌很快生长,当达到MIC时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增加疗效,关键是延长大于MIC的维持时间(T >MIC)。国外的体内、体外研究和动物及临床研究证明,当T > MIC超过40%时疗效较高,反之较差。

4.2.3 头孢菌素类的许多品种具有抗菌后效应(PAE),所以在调整给药时间间隔时,可根据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加上PAE的时间来确定。头孢菌素类对金葡菌均有PAE,如头孢曲松血浆半衰期可达到8h ,在有效剂量内可维持杀菌浓度达24h;头孢孟多PAE 为3.9h;头孢哌酮PAE为4.6h,头孢唑啉PAE为1.2~4.5h。PAE持续时间越长证明细菌处于抑菌状态越长,经受了非致死性损伤的细菌很难快速恢复活力,从而达到或优于连续给药的效果。目前头孢菌素类多采用1日1次给药方案。如在用头孢三嗪1日1次给药与羟氨苄青霉素1日3次给药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对比研究中,在脑脊液(CSF)中的杀菌力及CSF正常压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前景更好。同样,对头孢克肟1日1次口服给药与羟氨苄青霉素1日3次口服治疗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对比研究中,也获得相似的治疗结果[11]。

4.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方案

4.3.1 通常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期杀菌剂合用 通常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期杀菌剂合用可获得协同抗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合用常可获得协同或相加作用;而繁殖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合用可发生拮抗作用;如国内、外研究表明在重危感染中头孢菌素类与氨基苷类抗生素的联合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而没有拮抗作用,但这两类药物不可混在同一注射容器中应用,因β-酰胺环可使后者部分分解灭活;头孢菌素类一般不与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磺胺药等抑菌剂合用,尤其是在治疗脑膜炎或急需杀菌作用的严重感染时。

4.3.2 头孢菌素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用

头孢菌素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用或组成复方制剂,起到协同作用,以增强其抗菌作用。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复方制剂有头孢哌酮/ 舒巴坦。4.3.3 头孢他啶与万古霉素联合呈协同作用

万古霉素对G+菌很有效, 尤其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毒副作用低, 细菌对它的耐药性发展缓慢, 但万古抗菌谱窄, 对几乎所有的G-菌均无活性。头孢他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对酶高度稳定, 但不足之处是对G+ 菌的抗菌活力较低。临床上两药联合, 不仅无拮抗作用, 还表现出较强的相加作用, 无不良反应, 对手术治疗G+ 菌和G-菌混合感染具有良好的效果。4.3.4 头孢克肟与维生素K1的可配伍性

头孢克肟的结构上不含N-甲硫四唑基或N-甲噻二唑基。研究表明,头孢菌素能以类似香豆素样药物的方式影响维生素K1的代谢, 从而引起凝血酶原减少症, 而本品结构上不具有N-甲硫四唑基或N-甲噻二唑基侧链, 对维生素K1的代谢无明显影响[12]。

4.4结语

综上所述, 头孢菌素类抗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适应证多等特点, 但也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 如过敏性休克、重度血红蛋白下降、消化道大出血等。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合理用药, 严密监护,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物联用在体内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可以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可以增加药效或药物的毒性,所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与其它药物共同联合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参考文献] [1]杨玉 吕培中.头孢菌素的近代进展[J].冶金防痨,1997.7(4):242 [2]张永信.头孢菌素的药理特点和选用[J].上海医药,2003.24(11):495 [3]杨开川,游莉,刘家健,李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结构修饰的研究[J].World Notes on Antibiotics 2009,30(4):178-179.

[4]杨立夫.头孢菌素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特点[J].中华医药学杂志,2003.2(12):33 [5]倪瑾莹.头孢菌素类药物比较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4(1):78-79 [6]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 [7]黄桢.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176例不良反应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6(4):167-169 [8]马妮飞.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业,2001,10(3):61-62 [9]柴林青,赵向东.536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警戒,2006,3(2):84 [10]林丽琴.头孢菌素类抗生系的不良反应分析[J].科技交流学会月刊,2001,6(2):46 [11]符红波,郑奕辉,周勇.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3):56 [12]顾觉奋.合理应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J].江苏药学与研究,2002,10(4):69

第五篇:98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98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摘 要】目的: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病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防治与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98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8例报告中共涉及有15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中以头孢哌酮所占比例最高(P<0.05);不良反应累及皮肤及其附件者所占比例最高(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引起重视,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头孢菌素;抗生素;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

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种,主要作用机制为:利用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计算细胞壁的破裂而实现杀菌效果。研究发现[1],天然头孢菌素产品具有较高的毒性,杀菌效果不佳,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均为半成品,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等优势。近期诸多文献报道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引起一定的不良反应,对临床疗效和预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病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收集得到的98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ADR监测中心收集得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抽取其中的9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用药期间发生显著不良反应。

1.2 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涉及的抗生素种类、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与表现等相关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1.3 数据处理

2.1 一般资料

本组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年龄在4个月-85岁之间,以>60岁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P<0.05),11-20岁组患者所占比例最小;男性患者56例,女性42例,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P<0.05)。不同年龄组患者分布情况详见表1。

2.2 给药途径

本组9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者94例,占95.92%,口服给药4例,占4.08%,显然静脉给药所占比例最高(P<0.05)。

2.3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与临床表现

本组98例患者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包括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全身损害、循环系统、中枢以及外周神经系统等,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患者所占比例最高(P<0.05),详见表2。

2.4 涉及药物

本组98例患者不良反应共涉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15种,其中以头孢哌酮所占比例最高(P<0.05),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高于第一、二、四代(P<0.05)。详见表3。

3讨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光谱抗生素,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应用十分广泛,随着用药广泛性的增加,使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3]。曾有文献报道[4],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耐药菌株合并严重感染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会引起过敏、肾脏毒性、血液系统损害、胃肠道反应以及二重感染等诸多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应对其不良反应监控工作引起重视。本次研究中对近几年内我院ADR监测中心接到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展开了临床回顾性分析,统计发现,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男性患者较多,且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以>60岁组发生率最为显著,11-20岁组发生率最低,可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年龄与性别因素的影响;研究中统计发现,98例患者中有94例为静脉给药,仅4例为口服给药,由此证实了静脉给药可以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在今后的临床用药中应尽量减少静脉给药,从而达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效果;本组统计结果发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可对多个系统造成累及,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所占比例最高,患者主要表现出皮疹、荨麻疹、皮肤瘙痒以及面部潮红等表现;其次为消化系统、全身损害等,消化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全身损害以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比较常见。临床上常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种类繁多,本组98例不良反应患者共涉及15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中以头孢哌酮所占比例,且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为显著[5]。

目前在临床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的应用十分广泛,应用量较多,近几年随着抗生素滥用现象的日益严峻,使得不良反应报告逐年升高,对患者的临床疗效、用药安全以及临床合理用药均构成了严重的威胁[6],因此临床应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监控工作引起重视,特别是在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加强使用管理,做到合理用药,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最大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促进临床用药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李芳伶,钟文辉,熊敏丽.1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初步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11(04):102-103.[2] 许蕾.头孢菌素类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1(04):776-777.[3] 张晨华,郑仁达.52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海峡药学,2011,13(02):437-439.[4] 屈伟红.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7(09):299-301.[5] 薛雨,陈宇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16(02):882-884.[6] 罗新春.49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5(02):722-724.

下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气污染现状防治与对策

    大气污染现状与防治 --北京大钢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要素之一,任何生物从它诞生之日起,就需要通过呼吸维持生命,停止呼吸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修水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现状与对策

    修水县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现状与对策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简称ADR)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MDR)是体现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和药品监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主要目......

    浅谈习惯性违章与防治对策

    浅谈习惯性违章与防治对策习惯性违章对于从事电力生产现场作业人员来说是一种危害性甚大的行为,严重威胁安全生产和人们生命财产,应该倍加重视、警钟长鸣、防患未然。1习惯性......

    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及防治

    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及防治 摘要:清开灵注射液是安宫牛黄丸的改型制剂,主要为牛黄、水牛角、珍珠母、黄芩、栀子、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提取物精制而成。具有抗细菌、......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改良乙酰半胱氨酸方案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改良乙酰半胱氨酸方案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很常见。2014年2月发表在《Lancet》的一项双盲、随机析因研究显示,相对于标准静脉注射乙酰半......

    沥青路面裂缝成因与防治对策探讨

    沥青路面裂缝成因与防治对策探讨 乌鲁木齐市市政设施养护处 管毅 【摘要】 沥青路面裂缝问题是道路工程质量通病之一。从沥青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入手,对沥青路面层间应力进......

    鼠疫防治及对策

    鼠疫防治现状及对策 我区位于山西省北部,区内丘陵遍布,沟壑纵横,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全区共有13个乡镇350个行政村,10个社区。总面积2314.5km。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年平......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文摘要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国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