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改革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深化改革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是由于我国历史原因、能源分布、地源优势等一系列原因所造成的。我国宏观区域经济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及城乡经济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人力资本总体水平降低,限制资本流通,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采取有效对策改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任重道远。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均衡;影响;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表现复杂而多样,随着时间推移,存在纵向的不均衡,即考察各区域间经济发展速度差异,这是一种动态的方法,动态的不均衡在改革开放前后大不相同。而从地域来看,存在横向的不均衡,这是一种静态的考察方法,包括区域间的不均衡和区域内的不均衡。这里我们主要针对静态的不均衡进行分析。由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国家政策以及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等原因。我国的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突出,且三大地带内部各自的发展呈相对收敛态势,这更加剧了东部与中、西部间的区域差异。此外,区域内局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也非常明显[1]。长期存在的这种不均衡呈现反复扩大趋势,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带来的影响,改善这一现状任重而道远[2]。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分析 1.降低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首先,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降低整个国家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一方面会导致经济落后地区优质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消弱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制约了落后地区人力资本的形成。其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导致经济领先区域的人力资本供给结构性不足,进而制约了经济领先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的持续增长。最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导致经济领先区域的劳动力供给总量相对过剩。一方面,劳动力总量的相对过剩会导致该地区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各个层面;而另一方面,劳动力的过度集中,高质量劳动力面临的竞争压力过大,可能引发职业心理、精神紧张、心理压力、亚健康、工作相关疾病等一系列问题,降低了高质量劳动力的水平,进而对经济产生各种影响[3]。
2.不利于社会稳定: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距逐步扩大,经济资源极不平衡。按照正义原则理论,除非为了提高效率所采取的措施使每个人受益或者无人受损的情况下,这些措施可能带来不平等分配才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为了提高效率所采取的措施使一些人的利益受损,这些措施可能带来的不公平分配则是不可接受的。然而伴随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原有的为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的均衡性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倾斜,使得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自然资源流失严重,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平,导致社会矛盾突出,倘若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于稳定的社会和民族问题[4]。3.限制资本的流通:首先,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导致资本从经济落后地区持续的流出,同时还会阻碍资本流入经济落后地区。而经济领先区域相对成熟的产业集群及相对良好的投资环境所带来的较高的正外部效应会使得资本更多的滞留在经济领先区域,从而对资本的回流产生阻碍。其次,使得经济领先区域的信用有过度膨胀的可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资本不断的从经济落后区域流入到经济领先区域,同时还阻碍了资本的回流,由此不但会导致经济落后区域资本的相对匮乏,亦会对经济领先区域的金融稳定产生冲击。金融的相关理论表明,金融体系内部是不稳定的,而金融主体的行为也是不理性的,经济区域性的快速发展会使得投资者对未来产生过于乐观的预期,进而导致信用的过度膨胀。
4.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居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生活水平低下,为了摆脱经济落后局面,对当地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导致当地资源迅速枯竭,生态环境落后。并且,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制约,西部地区的企业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且伴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大量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纷纷内迁到西部落后地区,也对当地环境造成了破坏,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5]。
二、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对策
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一种客观现象,任何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我国在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区域发展策略,从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都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体现了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思路,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由东部带动中西部,局部带动全局,从而逐渐实现各区域间经济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在深化改革时期,我们要继续实施有效措施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而当下我们主要是通过阻止地区经济差距的继续扩大和收入分配的过分悬殊。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中央向地方政府进行分权,但是没有建立相应的约束系统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规范,既要保证区域经济的自主性和活力,又要防止经济失控,实行统一调控、分区管理。合理组织国民经济的空间体系和空间结构,实行统一生产力布局,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也就是中央政府主要从事全国生产力布局总体规划的制定,制定并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政策,强化并完善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调控全国生产力布局;地方政府主要任务是在执行全国生产力布局规划与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本区域生产力布局的规划、目标、战略与框架,调控本区域生产力布局。
2.加强落后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包括交通、通讯、能源等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应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一般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收到效益,难以吸引到大量的资金,因此主要靠政府行为,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使落后地区的市场主体同发达地区的市场主体大致处于相同的起跑线,才能使区域发展差距的缩小成为可能。另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落后地区开发成功的根本,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3.积极开拓落后地区的市场:扩大区域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推动力的作用,而且会使得区域的输出基础相应增强,带动区域内生活自给型产业的发展;输出产业的正常运行会带动与之有生产性联系的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广泛推进东部与中西部区域之间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加大发达区域对中西部区域的支援力度。一方面,要重视基础,借助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在质量、成本、价格上占据的优势,使产品能在区外激烈的市场竟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从市场营销技巧、策略着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已有的市场营销技术和队伍,及时获取和分析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并作出快速反应。
4.国民思想的改善: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的亲密交流与接触,我国的许多农副产品都会出口外国,很多外国的企业还会在中国建立相关的生产基地,所以只要进行相关方向的定位,无论是农业还是牧业或是食品业还是制造业,我国国民还是要把目光放的更加长远一些,走出国门,这样就可以把我国的东西展销到全世界[6]。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不过根据国家的宏观调控之后会进行相应的改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整体的国民素质都会得到相应的改善。通过重点加强中西部增长极的投入、提高各经济区的区域一体化程度、积极开展各经济区内外部贸易和鼓励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等措施来促进全国整体经济增长[7]。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中大国一般都要经历的一个历史过程,即工业化初期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其差距逐步缩小,这也是我国现阶段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是缓解东西部差距拉大的有效措施,但由于其操作实践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会宁, 叶民强.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06(02):4-11.[2] 金虎斌.1978-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及原因探析[J].商业时代, 2012(05):129-130.[3] 黄敦平.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 2015.[4] 杜旭宇.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联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 2008(04):47-51.[5] 蔡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 2004.[6] 陈臣.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对策[J].科学决策, 2004(03):38-41.[7] 毛超.中国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格局分析[D].暨南大学, 2012.
第二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1998年东西部比为1.43:1,2002年扩大为1.57:1。人均GDP,2002年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
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2、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3、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4、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5、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
生活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依附性强,生产力脆弱,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差。根据当代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6、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贸易为主,投资与企业并购仅占15%,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近年,东部地区一批优强企业,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猫集团、春兰集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入西部,除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转移技术、提供商标使用与营销网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与原材料来源,又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中受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
第三篇:2012年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对策
2012年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对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4月13日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8.1%,创11个季度以来的新低,而同时三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3.6%,较二月份环比增加0.4%,物价进一步反弹。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2012年的运行仍存在较大的风险和压力。
根据长期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已经连续11个季度放缓,主要经济指数都处在回落趋势,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幅度更加明显。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有很多,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外需、消费同时遭遇困境,投资难以扩大、外需无法恢复、消费难以撬动。出口增长难以达到今年水平。发达经济体结构调整无力,受主权债务危机拖累,财政刺激空间压缩,而私人部门需求迟迟不能接替公共需求,经济增长失去动力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仍不明朗。这其中外部环境一时难有起色,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仍在扩大,造成欧元区震荡,市场一时难以恢复信心。美国经济陷入高负债,高失业率的困局。中东局势持续动荡,能源供给会受到很大影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体经济一时难有起色,在当前紧缩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外围紧缩环境向国内市场传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
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形式不容乐观,2011年因为世界性债务危机和抗通胀的因素中国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信贷,造成企业的资金短缺和经济增长的放缓时间延长,特别是国内中小企业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另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主要是我国经济深层次的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衡,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国内三大产业比例失调,服务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缓慢,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仍然在快速发展;城乡城区发展不平衡,城乡消费和收入水平差距在逐渐拉大,虽然近几年做出来一些努力,但长期不平衡造成的基数差距过大一时难以扭转,投资与消费不协调,大规模投资虽然是在逐渐减少,但国内的消费需求一时难以撬动,在家电下乡政策退出后,消费的增长明显放缓: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在一时难以改变,近年来旱涝灾害频发,应该发挥作用的中小水库不能及时发挥作用;还有原来改革掩盖的社会矛盾逐渐开始显现,国内的房地产泡沫化,一些房地产发展引发的拆迁和价格问题在扩大;物价上涨过快引发的民生问题等等。
上述问题中,国际经济环境在得不到大的改变时,外需仍然会保持不振,中国国内的经济形势更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促进三大产业合理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兴行业和信能源;同时解决企业的融资困难,政府方面可适当贴息,同时扶持新兴行业如物流新能源行业;解决好城镇居民的就业和社会服务问题,加快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减少相关支出,同时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这方面可与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农业基础设施问题,发展农村水利事业,提高农业的抗自然灾害能力,确保粮食的增产增收,加快农业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抑制一些发展不健康、不协调的行业,着重解决能源高和环境破坏程度高的行业,同时要促进民生,调整房地产行业,大力建设廉租房社会保障房,提高房源数量;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抑制物价过热过快上涨,建立物价上涨联动机制。
总之2012年保持中国经济的增长的压力依然很大,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经济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过去,如何保持经济水平的平稳增长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议题。
第四篇:浅析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开发是企业绩效提高的根本,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并将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战略发展结合在一起。本文主要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进行解释,提出人力资源开发的性质以及目的,以此探讨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 区域经济发展 影响及对策▲▲
一、人力资源开发涵义
1、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通过增长员工的知识和能力,以满足企业目前和将来的发展需求,在这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侧重于强调组织的长期需求。它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调整以及培训等过程,来实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身潜力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战略发展以及创造价值的必然选择。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缰绳,放在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位置。通过培养和发现人才来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
2、人力资源开发的性质
首先,人力资源开发是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要求。我国自加入WTO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外国先进企业管理理念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只有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快管理人员开发的步伐,才能跟上国际宏观经济发展的步伐。
其次,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开发是企业绩效提高的根本,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并将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战略发展结合在一起。
最后,人力资源开发是员工提高职业能力的需求。随着管理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员工越来越重视自身职业能力的提高,因为良好的职业能力必然带来强大的职业竞争力,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很好地满足员工对于自身职业能力提高的要求。
3、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首先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种针对性的教育,它不是对人员专业技术素质高低的考量,而是对员工完成组织任务的措施和路径的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应当一试,它必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与企业的需求更加协调,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战略优势。其次是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实现企业的有效化和高效化。特别是通过对其职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的教育,可以促使企业员工从根本上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再次是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有效地将组织文化贯穿到员工的意识形态及日常工作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有效路径。
最后是健全和发展组织职能。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各个部门员工的素质和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组织的职能可以得到极大的发
展。
▲▲
二、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同时它也对经济的增长以及经济的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人力资源开发会对集聚人才优势产生影响。在很多的发达地区,政府都以非常优惠的政策条件,以及宽松的用人环境来吸引人才,这样就可以形成人才流以及资金流的相对聚集的现象。高层次人才不足,创新人才缺乏都会导致经济不发达地区人才竞争力低,人力资源流失问题的发生。最后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行业也会有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看的是: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区域行业就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而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行业的突破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
三、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立足实际情况,注重人才的引进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管理理念新颖,管理措施得当,必然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无穷的动力和发展活力。而要想形成比较先进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理念,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引进,企业可以创建多元化的创业以及融资平台,吸引各类人才来进行发展,同时还可以吸引一些国外的优秀学生来,进行合作和交流。引入一些世界领先水平的机制或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形成比较有市场潜力的经济发展体系。
2.完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留住人才
人才是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做到人尽其才。而企业要想做到人尽其才、发挥每位员工的能力,单靠提供工作条件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对此,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按照员工的工作表现相应地给与奖惩、鼓励,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表现积极、成绩优秀和品质优良的工作人员,除了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还要为其提供一定的升职空间,让他们能真正体验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而对于工作表现不佳、渎职和工作状态懒散的员工给予警告或其他处分,不能姑息养奸。真正做到奖惩分明,营造公平、和谐的工作氛围。
3、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机制
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人员的投入上应该要注重教育优先投入,其次应该要引导和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个人参与到人才开发中,对一些重大工程,以及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应该要加大人才投入的力度。同时还要加大对一些高科技、高层次人才以及金融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四、总结
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支持,因此,应该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上,以及区域总体经济增长的层面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通过完善的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人才投入机制以及人才引入机制,相信区域经济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
[1]潘晓兰.论区域经济中的人力资源[J].经济师.2006(03)
[2]王顺林,陈一芳.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动力策略
[J].经济师.2005(08)
[3]徐斌,马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人口学刊.2000(04)
[4]秦启虎.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知识经济.2010(23)
第五篇: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1998年东西部比为1.43:1,2002年扩大为1.57:1。人均GDP,2002年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
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2、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3、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4、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5、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生活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依附性强,生产力脆弱,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差。根据当代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6、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贸易为主,投资与企业并购仅占15%,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近年,东部地区一批优强企业,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猫集团、春兰集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入西部,除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转移技术、提供商标使用与营销网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与原材料来源,又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中受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
国贸02级3班
吴挺业
0203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