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政部就《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政策答问
民政部就《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政策答问
近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对《基金会管理条例》中一些比较关键的名称词汇进行了详细解释,对条例中相关政策制定的过程、依据、考虑及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析和回答,对于全面掌握条例内容,准确把握条例政策内涵,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参考性。
一、如何理解“非营利性法人”一词?
答:基金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组织。《民法通则》中规定了四类法人:机关、事业、企业和社会团体法人。以往,基金会被归入社团法人。但是基金会不是以人为基础,而是以财产为基础设立的组织,这与社团由会员组成的基本特点有着本质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使得我们无法将基金会按照社团的方式来登记、管理,必须制订专门的法规。这一点已经引起法学界的注意,《民法典》的起草也将涉及这个问题。为配合今后的立法工作,我们在《条例》没有强调基金会为社团法人,只对它的非营利性做出界定。“非营利性法人”不是专有名词。
二、怎样理解基金会的非营利性与基金会经营行为的关系?
答:非营利性是基金会的基本特征。非营利,是指基金会不以营利为目的。基金会可以为了使基金保值、增值而开展经营活动,也可以为了募集资金而开展义演、义卖等活动。这些活动的收益都要用在公益事业上,不能在内部分配;当基金会终止的时候,基金会的财产也不能归还捐赠人,要转让给其他公益组织。因此,基金会的这些经营行为仍然是以公益事业为目的,不影响基金会的非营利性。
三、为什么基金会不称为“公益基金会”?
答:公益性是基金会的本质特征。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基金会是特指以从事公益为目的的基金管理组织,是非营利的、从事公益事业的组织。没有必要在名称中强调基金会的公益性。如果称为“公益基金会”,那么,就会造成还有“非公益基金会”的误解。
四、基金会为什么要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答:《条例》规定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的体制。
(双重管理体制是指:在登记环节上,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基金会、基金会分支机构、基金会代表机构、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最终审批登记;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基金会及其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初审。在管理环节上,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对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实施年度检查;对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依照本条例及其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对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违反本条例的问题依法进行处罚。业务主管单位负责指导、监督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依据法律和章程开展公益活动;负责基金会、境外基金会年度检查的初审;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其他执法部门查处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违法行为。)双重管理体制是我国民间组织管理的基本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相适应。我国的民间组织尚处于发育之中,法律制度、社会监督体系也不健全,我们民间组织登记机关的机构、人员等力量也不足,需要业务主管单位的配合。同时,我国民间组织自身也比较薄弱,它们的发展也需要业务主管单位的引导。
五、关于外国人在华设立基金会、境外基金会在境内设立代表机构有何规定? 答:《条例》对基金会的设立主体没有做境内外的限制,依照本条例,外国人可以在华捐资设立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也可以在中国内地设立代表机构。长期以来,我们了解到很多外国个人、企业有在中国设立基金会的意愿;外国基金会也希望在中国设立代表机构,开展活动。这次,《条例》为外国人设立基金会和外国基金会在华设立代表机构提供了法律依据,给这样的组织、机构以合法身份,将它们纳入法制化的管理。一方面,是要求任何基金会和基金会的代表机构都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活动;另一方面,也是为我国的公益事业争取到更多的有益支持。
六、为什么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两类?
答:《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两类,实行分类管理。二者的区别在于基金的来源:公募基金会可以向公众募集资金;非公募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于特定个人或组织的捐赠,不得向公众募集资金。
我国现有的基金会主要是公募基金会,就是面向社会、面向老百姓广泛募捐的基金会。而国外基金会发展的历史中,涌现了大批个人和企业捐资,以自己名义设立的基金会。这种基金会即非公募基金会,是基金会中的重要类型,由于它资金来源充裕、稳定,运作情况又关系到捐赠人的声誉,因此这类基金会往往运转良好,对公益事业贡献很大。
《条例》对基金会分类管理,明确允许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严格管理面向公众开展的募捐活动,维护募捐秩序,控制募捐市场上的竞争,减轻公众负担,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放开政策,允许富裕的个人、企业等设立非公募基金会,使他们能更自主地实现捐赠意愿,使他们在为社会公益做贡献的同时,也可以为自身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总之,我们鼓励资助公益事业更多依靠富裕的个人或企业。
七、如何对基金会的财产运作进行监督?
答:基金会是运作财产的组织,这就对基金会的财产管理和使用提出很高的要求。《条例》从八个方面对基金会财产运作进行了约束。
1、财产来源要合法(第八条第二款);
2、基金的保值、增值应当坚持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第二十八条);
3、重大募集资金、投资活动,需经理事会以特殊程序通过(第二十一条);基金会设监事,监督财务运作等活动(第二十二条);
4、基金会的决策不得与基金会的理事、监事有利益相关。(第二十三条第二款);
5、监事和不在基金会担任专职工作的理事不得从基金会获取报酬(第二十三条第三款);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不得超过理事总数的三分之一(第二十条);
6、基金会每年的公益支出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比例(第二十九条);
7、基金会无力从事公益活动就必须注销(第十六条第二款);
8、基金会注销后的剩余财产必须仍用于公益目的(第三十三条);
这些条款相互配合,构筑一个比较严密的框架,促使基金会将财产用于特定的公益目的,避免基金会被用于营利目的,避免基金会财产的流失、浪费,避免基金会成为养人机构,避免基金会成为关联交易的手段。我们将依据《条例》对基金会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如发现违法条例的情形将依法予以查处。
另外,公众的监督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条例》要求基金会的财务状况要公开透明,对社会公示。在实际工作中,民政部门也将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建立、健全基金会等民间组织的公众监督机制。
八、问:为什么《条例》没有对基金会的税收问题做出规定?
答:利用税收手段管理基金会,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我国这方面的税收政策还需要完善。利用税收监管基金会的前提是基金会享受税收优惠。《条例》规定“基金会及捐赠人、受益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享受税收优惠。”根据国家立法制度,涉及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由税收部门统一制定。所以税收优惠的具体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正在研究制定。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基金会要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接受税务部门的监督,对有违法行为的基金会,税务机关还可以补交违法行为存续期间享受的税收减免。总之,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基金会的发展,加强对基金会的监管。
(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 基金会的存款利息免缴企业所得税。
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免缴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用于中国境内公益、救济性质以外的捐赠,全部免缴企业所得税。个人捐赠额未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免缴个人收入所得税。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物资,可以减征或者免征关税。
社会团体(包括基金会)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契税。)
九、基金会原始基金标准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答:《条例》对基金会的设立基金标准进行了分类: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不少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不少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不少于200万元人民币。公募基金会的设立基金要高于非公募基金会;公募基金会中全国性的公募基金会设立基金高于地方性的公募基金会。
这个标准的确定有三方面考虑:
1、限制公募基金会数量过多增长,鼓励非公募基金会的设立。
2、确保基金会有能力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和维持自身运转。分析表明,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上,非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才有力量开展公益活动并维持自身运作。
3、考虑现有基金会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性基金会中只有一半左右的基金会拥有1000万以上的基金。地方性的基金会除了少数发达地区外,资产更少。人民银行199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有近40%的地方性基金会的基金未能达到现行规定的210万人民币(或等值外汇)的标准。由此看来,公募基金会设立基金应当略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而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募捐范围比较小,设立基金应当低于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综合以上因素,我们确定了基金会设立基金的标准。
(对现有基金会中未达到设立基金标准的,按照《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我们会保留登记。但以后将按照《条例》的要求督促和帮助它们进行整改、整合。)
十、问:基金会公益支出比例的确定是怎样考虑的?
答:《条例》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
规定基金会每年公益支出的比例,是为了促使基金会实现发展公益事业的宗旨,确保对公益事业进行投入。杜绝基金会出现偏离公益轨道,或是停滞不活动的情况。
公募基金会向社会募捐,支出与收入配比有利于衡量捐赠收入的使用效率。经统计,全国性基金会目前的平均支出比例为50%,为达到促进基金会活动的目的,我们把标准定为:每年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
非公募基金会不接受募捐,一般使用基金的利息,或利用捐赠人定期提供的资金开展活动,因此,以基金额为标准确定公益支出比例。为达到促进基金会开展公益活动和鼓励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双重目的,公益支出比例定为:上年基金余额的8%。
十一、基金会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有什么区别?
答:(基金,指有特定用途并单独进行核算的储备资金或专门拨款,目的是兴办、维持或发展某种事业。„„《辞海》)基金会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虽然同样是基金管理机构,但有着本质的差别:
1、组织形式不同。基金会是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
2、所有权关系不同。基金会的基金的建立基于捐赠关系,所有权发生转移;而证券投资基金的形成则是投资行为,所有权归投资人。
(基金会的财产所有权不再属于捐赠人,不能收回,捐赠人不再享有财产的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权,财产的转移不可逆。而证券投资基金类似于股票等有价证券,投资者可以投入一定的货币资金来购买对应份额的基金,也可以随时出售或赎回。在投资证券投资基金过程中,财产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投资者可以随时变现收回资金,并享有投资期间的增值收益。)
3、基金设立目的不同。基金会设立基金,目的是通过合理使用,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谋求社会公共福利的增加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证券投资基金则属于一种金融产品,目的是为投资者的资金提供保值增值服务,归根结底是营利性的,唯一的目标是获取利润。
4、基金的管理方式不同。由于所有权关系和追求目标的区别,两种基金的管理方式上有很大区别。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接受投资人委托,将基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在管理中受投资者意愿的影响,在收益性、风险性、安全性三者之间,更强调收益性。而基金会基金由于具有社会公共财产的属性,管理上主要强调安全性,收益是次要的。
此外,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获取管理费用,形成利润,这部分利润可用于管理者分配、而基金会虽然运营支出全部来源于基金及其增值,但基金会作为管理者,并没有自己的利益,基金会的任何收入都不能用于分配。
民政部网站 2004年03月29日
第二篇:民政部就《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政策和问题进行解答
民政部就《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政策和问题进行解答
为便于理解和把握新出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近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对条例中一些比较关键的名称词汇进行了详细解释,对条例中相关政策制定的过程、依据、考虑及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析和回答,对于全面掌握条例内容,准确把握条例政策内涵,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参考性。
一、如何理解“非营利性法人”一词?
答:基金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组织。《民法通则》中规定了四类法人:机关、事业、企业和社会团体法人。以往,基金会被归入社团法人。但是基金会不是以人为基础,而是以财产为基础设立的组织,这与社团由会员组成的基本特点有着本质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使得我们无法将基金会按照社团的方式来登记、管理,必须制订专门的法规。这一点已经引起法学界的注意,《民法典》的起草也将涉及这个问题。为配合今后的立法工作,我们在《条例》没有强调基金会为社团法人,只对它的非营利性做出界定。“非营利性法人”不是专有名词。
二、怎样理解基金会的非营利性与基金会经营行为的关系?
答:非营利性是基金会的基本特征。非营利,是指基金会不以营利为目的。基金会可以为了使基金保值、增值而开展经营活动,也可以为了募集资金而开展义演、义卖等活动。这些活动的收益都要用在公益事业上,不能在内部分配;当基金会终止的时候,基金会的财产也不能归还捐赠人,要转让给其他公益组织。因此,基金会的这些经营行为仍然是以公益事业为目的,不影响基金会的非营利性。
三、为什么基金会不称为“公益基金会”?
答:公益性是基金会的本质特征。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基金会是特指以从事公益为目的的基金管理组织,是非营利的、从事公益事业的组织。没有必要在名称中强调基金会的公益性。如果称为“公益基金会”,那么,就会造成还有“非公益基金会”的误解。
四、基金会为什么要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答:《条例》规定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的体制。
(双重管理体制是指:在登记环节上,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基金会、基金会分支机构、基金会代表机构、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最终审批登记;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基金会及其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初审。在管理环节上,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对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实施检查;对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依照本条例及其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对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违反本条例的问题依法进行处罚。业务主管单位负责指导、监督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依据法律和章程开展公益活动;负责基金会、境外基金会检查的初审;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其他执法部门查处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违法行为。)
双重管理体制是我国民间组织管理的基本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相适应。我国的民间组织尚处于发育之中,法律制度、社会监督体系也不健全,我们民间组织登记机关的机构、人员等力量也不足,需要业务主管单位的配合。同时,我国民间组织自身也比较薄弱,它们的发展也需要业务主管单位的引导。
五、关于外国人在华设立基金会、境外基金会在境内设立代表机构有何规定?
答:《条例》对基金会的设立主体没有做境内外的限制,依照本条例,外国人可以在华捐资设立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也可以在中国内地设立代表机构。长期以来,我们了解到很多外国个人、企业有在中国设立基金会的意愿;外国基金会也希望在中国设立代表机构,开展活动。这次,《条例》为外国人设立基金会和外国基金会在华设立代表机构提供了法律依据,给这样的组织、机构以合法身份,将它们纳入法制化的管理。一方面,是要求任何基金会和基金会的代表机构都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活动;另一方面,也是为我国的公益事业争取到更多的有益支持。
六、为什么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两类?
答:《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两类,实行分类管理。二者的区别在于基金的来源:公募基金会可以向公众募集资金;非公募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于特定个人或组织的捐赠,不得向公众募集资金。
我国现有的基金会主要是公募基金会,就是面向社会、面向老百姓广泛募捐的基金会。而国外基金会发展的历史中,涌现了大批个人和企业捐资,以自己名义设立的基金会。这种基金会即非公募基金会,是基金会中的重要类型,由于它资金来源充裕、稳定,运作情况又关系到捐赠人的声誉,因此这类基金会往往运转良好,对公益事业贡献很大。《条例》对基金会分类管理,明确允许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严格管理面向公众开展的募捐活动,维护募捐秩序,控制募捐市场上的竞争,减轻公众负担,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放开政策,允许富裕的个人、企业等设立非公募基金会,使他们能更自主地实现捐赠意愿,使他们在为社会公益做贡献的同时,也可以为自身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总之,我们鼓励资助公益事业更多依靠富裕的个人或企业。
七、如何对基金会的财产运作进行监督?
答:基金会是运作财产的组织,这就对基金会的财产管理和使用提出很高的要求。《条例》从八个方面对基金会财产运作进行了约束。
1、财产来源要合法(第八条第二款);
2、基金的保值、增值应当坚持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第二十八条);
3、重大募集资金、投资活动,需经理事会以特殊程序通过(第二十一条);基金会设监事,监督财务运作等活动(第二十二条);
4、基金会的决策不得与基金会的理事、监事有利益相关。(第二十三条第二款);
5、监事和不在基金会担任专职工作的理事不得从基金会获取报酬(第二十三条第三款);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不得超过理事总数的三分之一(第二十条);
6、基金会每年的公益支出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比例(第二十九条);
7、基金会无力从事公益活动就必须注销(第十六条第二款);
8、基金会注销后的剩余财产必须仍用于公益目的(第三十三条);
这些条款相互配合,构筑一个比较严密的框架,促使基金会将财产用于特定的公益目的,避免基金会被用于营利目的,避免基金会财产的流失、浪费,避免基金会成为养人机构,避免基金会成为关联交易的手段。我们将依据《条例》对基金会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如发现违法条例的情形将依法予以查处。
另外,公众的监督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条例》要求基金会的财务状况要公开透明,对社会公示。在实际工作中,民政部门也将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建立、健全基金会等民间组织的公众监督机制。
八、问:为什么《条例》没有对基金会的税收问题做出规定?
答:利用税收手段管理基金会,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我国这方面的税收政策还需要完善。利用税收监管基金会的前提是基金会享受税收优惠。《条例》规定“基金会及捐赠人、受益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享受税收优惠。” 根据国家立法制度,涉及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由税收部门统一制定。所以税收优惠的具体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正在研究制定。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基金会要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接受税务部门的监督,对有违法行为的基金会,税务机关还可以补交违法行为存续期间享受的税收减免。总之,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基金会的发展,加强对基金会的监管。(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 基金会的存款利息免缴企业所得税。
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免缴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用于中国境内公益、救济性质以外的捐赠,全部免缴企业所得税。个人捐赠额未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免缴个人收入所得税。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物资,可以减征或者免征关税。
社会团体(包括基金会)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契税。)
九、基金会原始基金标准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答:《条例》对基金会的设立基金标准进行了分类: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不少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不少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不少于200万元人民币。公募基金会的设立基金要高于非公募基金会;公募基金会中全国性的公募基金会设立基金高于地方性的公募基金会。这个标准的确定有三方面考虑:
1、限制公募基金会数量过多增长,鼓励非公募基金会的设立。
2、确保基金会有能力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和维持自身运转。分析表明,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上,非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才有力量开展公益活动并维持自身运作。
3、考虑现有基金会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性基金会中只有一半左右的基金会拥有1000万以上的基金。地方性的基金会除了少数发达地区外,资产更少。人民银行199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有近40%的地方性基金会的基金未能达到现行规定的210万人民币(或等值外汇)的标准。由此看来,公募基金会设立基金应当略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而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募捐范围比较小,设立基金应当低于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综合以上因素,我们确定了基金会设立基金的标准。
(对现有基金会中未达到设立基金标准的,按照《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我们会保留登记。但以后将按照《条例》的要求督促和帮助它们进行整改、整合。)
十、问:基金会公益支出比例的确定是怎样考虑的?
答:《条例》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
规定基金会每年公益支出的比例,是为了促使基金会实现发展公益事业的宗旨,确保对公益事业进行投入。杜绝基金会出现偏离公益轨道,或是停滞不活动的情况。公募基金会向社会募捐,支出与收入配比有利于衡量捐赠收入的使用效率。经统计,全国性基金会目前的平均支出比例为50%,为达到促进基金会活动的目的,我们把标准定为:每年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
非公募基金会不接受募捐,一般使用基金的利息,或利用捐赠人定期提供的资金开展活动,因此,以基金额为标准确定公益支出比例。为达到促进基金会开展公益活动和鼓励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双重目的,公益支出比例定为:上年基金余额的8%。
十一、基金会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有什么区别?
答:(基金,指有特定用途并单独进行核算的储备资金或专门拨款,目的是兴办、维持或发展某种事业。„„《辞海》)基金会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虽然同样是基金管理机构,但有着本质的差别:
1、组织形式不同。基金会是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
2、所有权关系不同。基金会的基金的建立基于捐赠关系,所有权发生转移;而证券投资基金的形成则是投资行为,所有权归投资人。
(基金会的财产所有权不再属于捐赠人,不能收回,捐赠人不再享有财产的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权,财产的转移不可逆。而证券投资基金类似于股票等有价证券,投资者可以投入一定的货币资金来购买对应份额的基金,也可以随时出售或赎回。在投资证券投资基金过程中,财产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投资者可以随时变现收回资金,并享有投资期间的增值收益。)
3、基金设立目的不同。基金会设立基金,目的是通过合理使用,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谋求社会公共福利的增加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证券投资基金则属于一种金融产品,目的是为投资者的资金提供保值增值服务,归根结底是营利性的,唯一的目标是获取利润。
4、基金的管理方式不同。由于所有权关系和追求目标的区别,两种基金的管理方式上有很大区别。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接受投资人委托,将基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在管理中受投资者意愿的影响,在收益性、风险性、安全性三者之间,更强调收益性。而基金会基金由于具有社会公共财产的属性,管理上主要强调安全性,收益是次要的。此外,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获取管理费用,形成利润,这部分利润可用于管理者分配、而基金会虽然运营支出全部来源于基金及其增值,但基金会作为管理者,并没有自己的利益,基金会的任何收入都不能用于分配。
第三篇:民政部就国务院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若干意见答问
民政部就国务院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若干意见答问
中新网9月20日电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做出系统安排和全面部署。为了使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意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近日,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题一:国务院出台《意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意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养老服务工作的最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对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规律认识的更加深刻,把握的更加主动,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群体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十分迅速,态势十分严峻。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在2013年突破2亿,2025年突破3亿,2034年突破4亿,解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为此,《意见》提出,到2020年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社区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社会养老服务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至40张。这有利于我们更加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十分重要。养老服务业既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夕阳事业,也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是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为此,《意见》提出,到2020年,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提供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涌现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养老服务产业集群。这会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深化思想认识、更新发展理念、推动养老服务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意见》贯彻党的十八大这一重要精神,兼顾养老服务的事业属性和养老服务的产业属性,既对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拓展养老服务内容提出了要求,也对开发老年产品用品、培育养老产业集群提出了要求。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更新思想理念,深化对养老服务的认识,推动养老服务领域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问题二: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意见》的精神?
答:《意见》明确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内容丰富、措施有力。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见》的主要精神。
一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确保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意见》提出,要从国情出发,把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简政放权,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努力使养老服务业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这明确了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定位、依靠力量、主要路径和最终目标,为我们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
二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见》提出的四项工作原则,确保养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提出,要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坚持保障基本、注重统筹发展、完善市场机制四项工作原则,政府在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要加快职能转变,加大政策扶持,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活力,统筹居家和机构、城市和农村、养老与相关领域的互动发展,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这明确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定位与分工,明确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总体布局,既是对以往经验的科学总结,也为今后加强和改进工作提供了必须遵循的方法和路径。
三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确保养老服务业各项任务如期完成。《意见》提出,要健全服务体系,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发展环境,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为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描绘了前景目标和宏伟蓝图,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四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确保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意见》提出,要统筹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这六项任务立足于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基本构成,针对薄弱环节明确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深刻理解这六方面主要任务,抓好任务的贯彻落实,才能切实发展好我国养老服务业。
五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确保用足用活用好各项政策。《意见》提出,要完善投融资政策、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完善补贴支持政策、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养老服务,并对规划保障和医养结合政策进行了规定。这些政策措施力度大,含金量高,指导性强,对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特别是针对长期以来困扰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减免、人才队伍等瓶颈问题做了明确规定,有的还提出了量化指标,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见》提出的加强组织领导的要求,确保形成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合力。《意见》提出,要从健全工作机制、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强化行业监管、加强督促检查四个方面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领导。这为形成推动工作的整体合力,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了强大保证。
问题三:《意见》在动员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答:《意见》在多处明确表示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制度配套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要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
一是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意见》提出要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提供养老服务。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服务。支持社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
二是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意见》提出要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行政许可和登记机关要核定其经营和活动范围,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
三是明确了打造养老产业集群的方向。《意见》提出要大力开发安全有效的康复辅具、食品药品、服装服饰等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引导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开发老年生活设施和金融理财产品。加强规划引导,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
四是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意见》要求在投融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税费优惠政策,补贴支持政策等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并给予种种优惠。在投融资方面,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完善土地供应政策。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也要适当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问题四:坚持保障基本是《意见》的重要指导思想,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实现“保基本”?
答:《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提出了要“坚持保障基本”,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坚持保障基本,就是要让人人享有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基本养老服务;就是要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着力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就是要大力发展群众迫切需要的医疗护理、社区日间照料等服务项目,解决广大老年人的所需所盼;就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营造良好环境。实现保障基本,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意见》要求各地公办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和扶养能力)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
二是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意见》提出要将所有农村“三无”老人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适时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健全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功能,使农村五保老人老有所养。
三是完善公共财政补贴支持政策。《意见》提出要加快建立养老服务评估机制,认真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
四是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意见》提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等情况,进一步完善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适时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问题五: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意见》中特别提到“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下一步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近5000万。全国共有农村养老服务机构3.3万个,床位数达261万张,农村日间照料场所覆盖率达到16%。但农村养老服务仍存在着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能无靠等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是补齐农村养老工作短板,维护和发展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一是发展农村养老机构。《意见》提出要健全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功能,使农村五保老人老有所养。在满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支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改善设施条件并向社会开放,提高运营效益,增强护理功能,使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二是要发挥村民自治功能,推进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意见》提出要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家大院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农村党建活动室、卫生室、农家书屋、学校等要支持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组织与老年人相关的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功能和老年协会作用,督促家庭成员承担赡养责任,组织开展邻里互助、志愿服务,解决周围老年人实际生活困难。
三是要拓宽农村养老资金渠道。《意见》提出要进一步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关农村可以将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作为养老基地,收益供老年人养老的要求。鼓励城市资金、资产和资源投向农村养老服务。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应重点向农村倾斜。
四是要建立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协作机制。《意见》提出城市公办养老机构要与农村五保供养机构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机制,采取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服务能力。建立跨地区养老服务协作机制,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问题六:“医养结合”是老年人特别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医养结合”?
答:医疗卫生服务是养老服务的重要方面,关系到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一是要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意见》提出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卫生管理部门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落实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要求。
二是要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意见》要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务的能力。
三是健全医疗保险机制。《意见》提出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入住的参保老年人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完善医保报销制度,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结算问题。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
问题七:《意见》下发后,“以房养老”引起媒体热议,您如何看待“以房养老”问题?
答: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旨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全社会引起了积极的反响。但有关“以房养老”问题引起媒体热议,出现了误读、以偏概全等问题,需要加以澄清。
国务院《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在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人才培养和公益慈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力度大、含金量高的利好举措。对健全工作机制、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强化行业监管、加强督促检查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而“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即所谓“以房养老”,只是“完善投融资政策”中的一句话,而且明确是开展试点。在随国务院《意见》同时下发的重点任务分工中,也只是45项重点任务分工中第27项有关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中的一个子项目。
开展“以房养老”在国外一些国家已有成熟的做法。这次国务院《意见》借鉴国际经验,提出开展这方面的试点,是积极慎重稳妥的,目的是探索符合国情、满足老年人不同需要、供老年人自主选择的养老保险产品,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方式,进而构建多样化、多层次、以需求为导向的养老服务模式。
因此,对国务院《意见》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不能以偏概全、误导公众。
第四篇:民政部就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答问
民政部就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答问
[人民网]:今天下午14:30,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民政部副部长姜力、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就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答记者问。
[14:07]
[主持人苏海河]: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记者会现在开始。本场主题是“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今天我们邀请到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围绕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下面请允许我把出场参访的嘉宾介绍给大家,他们是: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先生,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女士,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先生。
[14:31]
[主持人苏海河]:首先,我们请民政部李部长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民政工作的基本情况。
[14:31]
[李立国]: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为了便于大家围绕今天的主题进行交流,我对民政工作做一概要的介绍。民政工作的基本职能是保障基本民生,发展基层民主和社会自治,提供专项社会服务和支持国防军队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2010年以及“十一五”时期的民政工作均取得了新的进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7539.5万人,农村五保对象554.8万人,城乡6648.5万人次得到了医疗参保参合资助和直接医疗救助。16个省份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各地为城乡低保对象和五保供养对象等困难群体发放了物价临时补贴。贯彻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全年下拨救灾资金113.44亿元,救助受灾群众9000多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858.4万人次,帮助重建倒塌民房58.5万户,有效应对了多灾并发、重灾连发的严峻形势。
[14:34]
[李立国]:建立完善孤儿保障制度,中央财政安排孤儿基本生活费专项补助资金25亿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从5个省份扩大到12个,有7个省份建立了高龄老人补贴制度。福利彩票年发行量达到968亿元,可筹集福彩公益金297.08亿元。进一步提高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水平,启动了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出台了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政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后颁布实施,13个省区市有序开展了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基本完成了“难点村”治理转化任务。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指导社会组织和全国城市街道社区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探索了促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新途径,基本完成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加强了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管理,加强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深化殡葬改革,推动一些地方制定了惠民殡葬政策。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和作用发挥都有了新进展。
[14:37]
[李立国]:2011年,在进入“十二五”规划时期的开局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本次全国人代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加强和创新相关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提高救灾应急水平,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落实孤儿保障政策,改善优抚对象待遇,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加强烈士褒扬工作,深化城乡基层民主,统筹城乡社区建设,改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提高地名管理、婚姻登记、殡葬管理、收养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水平,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推进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14:41]
[李立国]:下面我和姜力副部长、窦玉沛副部长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14:41]
[主持人苏海河]:感谢李部长的介绍。我们这次记者招待会预定时间1个小时,我们不提供翻译,请大家用中文提问,如果外国记者不会中文的,可以用英文提问。每位记者提问时请报出自己的媒体。每人一个问题,现在开始。
[14:42]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去年以来我国物价总体水平上涨速度比较快,尤其是米、面、粮、油这些居民日常生活品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些商品的上涨对老百姓的生活,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生活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请问部里对这些困难群众,为了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谢谢。
[14:43]
[李立国]:谢谢。去年价格积累上涨总水平3.3%,其中11月份同比上涨5.1%,12月份同比上涨4.6%,针对物价上涨对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政部认真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的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先后两次采取了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的措施。一次是11月份,民政部会同财政部下发了文件、召开了会议,部署和指导地方政府制定临时价格补贴措施,对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因为中央财政对地方困难群众的低保资金每年都有大量的预拨,所以仅部署和指导地方采取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的措施。第二次是今年春节前,为了既保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又使困难群众同其他群众一道过好传统的春节,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又采取了发放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的措施。按照100元、150元、180元的不等标准,分别对农村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城市低保对象、优抚对象和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给予了一次性的春节生活补贴。为了在物价变动形势下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前几天由发改委牵头,民政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一个文件,制定了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和补助水平同物价波动挂钩的联动机制。按照“短期波动发放补贴,持续上涨调整标准”的原则来建立困难群众生活保障与物价波动挂钩的联动机制。这个文件将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的贯彻落实。下一步我们还要根据城乡低保工作实行多年的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科学制定低保保障标准和实际补助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相联系的正常调整机制,以利于更好地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14:46]
[深圳卫视记者]:今年年初“壹基金”正式落户深圳,这个曾经没有正式身份而要面临关闭的基金可以说在深圳找到了安身之处,请问民政部的领导,像“壹基金”这样的民间机构为何会在深圳开花结果?另外,面对现在越来越活跃的NGO组织,民政部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谢谢。
[14:47]
[李立国]:民政部作为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一向是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制定的对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方针。所以我们对“壹基金”的登记和作用发挥问题,既是一向关注的,也是认真研究的,还是给予了支持的。如同媒体界和社会各界已经了解的,“壹基金”最初是在中国红十字总会作为一个分支机构来开展活动的,2008年他们就在上海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了非公募的基金会,去年11月份又在深圳登记成立了公募基金会。此前这些过程,显而易见,民政部门都是给予了大力支持的。
[14:49]
[李立国]:这次能在深圳登记注册和更好地依法开展活动,也是民政部对深圳民政局给予了基金会登记试点的有关授权。前年7月份,民政部和深圳市政府签署了《推进深圳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其中不仅支持深圳市民政部门对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的社会组织可以直接登记,而且还明确授权深圳市民政部门可以对基金会和跨省区的行业协会、商会进行登记管理的试点。
[14:49]
[李立国]: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基金会的登记权是在国家层面和省一级民政部门层面,之所以授权深圳开展这个试点,考虑到深圳是计划单列市,又是改革开放走在前沿的城市,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上给全国创造了很多先行经验,那么在社会体制改革与创新社会管理上,它们有积极性,有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们也寄希望于他们能够创造一些新鲜的经验。正是有了这个授权,所以“壹基金”按公募基金会的登记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14:52]
[李立国]:但在这里我也需要顺便说明一下,我们在发展基金会上,根据有关法规是既发展公募基金会,又发展非公募基金会。作为各界名人、明星和社会成功人士,目前已有的做法更多的是登记注册成立非公募基金会,运用自己创业、创造的资源来从事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壹基金”作为社会名人,不是单纯应用 自己的财富资源,而是要募集社会资源进行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是否有人民群众足够的信任、是否有足够的操作管理能力,这当然是民政部门在面对登记申请中必须研究的问题。我想民政部的做法,无论是当事人还是社会各界,应当能够给予理解的。
[14:54]
[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请问李部长,从2003年开始,民政部就在牵头建立和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目前这个制度的进展如何?儿童大病救助是否也纳入到了这个制度当中呢?谢谢。
[14:54]
[李立国]: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从2003年开始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5年开始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分别在2006年覆盖所有农村,在2008年覆盖所有城市。在医疗救助工作发展中,已经就医疗救助的对象范围、救助标准、救助内容、救助程序、经办管理和资金监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医疗救助的投入,在投入资金数量上中央财政已经由2003年的3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09亿元,同时地方财政也在不断加大医疗救助的投入,因此去年医疗救助的支出总额达到了152亿元,有了政策体系,有了财政投入,有了操作规范和经办组织,所以医疗救助去年已经是救助了6000多万人次,其中资助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000多万人次,直接实施医疗救助1000多万人次。
[14:56]
[李立国]:按照困难群众医疗服务的需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我们的医疗救助事业会不断发展,不断扩大受益范围和受益水平。医疗救助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在我国的医疗保障体制上和医疗卫生服务上,必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针对刚才记者提到的对儿童大病救助问题采取的措施,可以说既在医疗救助制度上发挥了作用,也在新农合和医疗保险制度上发挥了作用,同时也在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上发挥了作用。
[14:59]
[李立国]:民政部从2004年开始,就制定和实施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为收养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进行手术治疗,已经完成了3万多例,并且民政部还同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同其他一些社会力量合作,开展了治疗疝气、唇腭裂等疾病的行动,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其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也同时在开展面向困难群体和贫困家庭儿童的救助活动,也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15:02]
[李立国]:在医疗救助制度的结合上,对贫困家庭儿童进行大病救助,也已经上升到了制度的安排。去年6月份根据温家宝总理的倡导、实际行动和批示精神,卫生部与民政部等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发展提高困难群众医疗保障水平的试点工作,经过半年的时间在试点地方已经对患有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大病的贫困家庭儿童提高了新农合的补偿水平和医疗救助的救助水平,救助人数超过了1300人,两方面补偿和救助的标准将不少于2万元。面对贫困家庭儿童大病治疗的社会需求,卫生部、民政部和有关部门在发展新农合、发展城市居民城镇医疗保险和城镇医疗救助制度中,将进一步做出同国情相适应,同群众医疗救助的需求相符合的制度安排。
[15: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记者]:在孟加拉国有一个扶助贫困人口的银行,我们现在谈的很多就是贫困人口的救助问题,我们也了解到很多贫困人群在金融服务方面没有办法从银行得到小额贷款或者微小额贷款。我想问一下,民政部有没有想法怎样帮助贫困人群,使他们得到他们能够得到金融服务。孟加拉国微小贷款之父曾经说过“穷人是有价值的”,请李部长谈一下对这句话的看法?谢谢。
[15:03]
[李立国]:这位记者所说的孟加拉国一位慈善人士所兴办的给贫困群众小额贷款的做法取得了成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也在中国被广泛的宣传,我们是了解的。刚才这个问题所提业务的职责部门应该是金融机构或相关金融组织,而不是民政部,但是在这里我从我们职能相关的角度给予回答,也表达了我们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的态度与做法。一方面,救济式扶贫要和开发式扶贫有机结合、生活救助要和促进就业有机结 合,所以民政部在履行社会救助职能的同时,也着眼于推动困难群体的就业发展和开放式扶贫的发展。另一方面,民政部门在救助城乡贫困群众的工作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也积极地以基层社区组织和经办服务机构为平台,在介绍职业技术培训,推荐公益性岗位,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上做促进工作,这是我们从职能角度给予的回答。
[15:07]
[凤凰卫视记者]:我们想问一个有关流浪乞讨儿童的问题,温家宝总理之前批评过民政部对民间的呼吁不作回应,并且在新华网的访谈上,责成民政部和公安部立即采取综合措施。请问,到目前为止,民政部做了哪些综合措施、如何进行管理?
[15:08]
[凤凰卫视记者]:第二个问题,中国社会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我看了一下民政部的一个统计数据,到2015年我们1000个老人才会有30个床位。也就是说,中国现在养老服务不太跟得上。您认为或者您觉得是不是应该鼓励一些境外机构,包括境外组织、慈善组织加入到养老服务体系中?谢谢。
[15:09]
[李立国]:你提的这两个问题,在业务工作上是窦玉沛副部长分管。请他来回答。
[15:09]
[窦玉沛]:首先我想纠正你的一个说法,温家宝总理批评我们对“微博打拐”回应不够,没有这件事儿。但是温总理确实责成我们对流浪儿童救助问题要抓紧研究、提出意见,并且要向国务院作专题汇报。
[15:11]
[窦玉沛]:流浪儿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古今中外都没有例外。根据温总理的批示,我们最近抓紧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流浪儿童上街流浪的情况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里面主要是家庭贫困的原因,也有家庭变动产生的父母离婚或者父母判刑或者隔代家庭,同时也有一些教育方面的原因即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孩子的压力过大,出现逃学的问题,也有一些孩子学习不好,受到了歧视,产生了出走的问题,还有一些社会的原因,一些不法分子拐卖、胁迫、利用孩子来流浪乞讨或者从事犯罪活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具体的措施,还要和有关部门协商,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问题共涉及到19个部门,所以我们要和有关部门共同商量。现在初步提出来的方案有几个方面:
[15:14]
[窦玉沛]:第一,要源头治理。要依靠基层政府,乡镇、街道政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从源头上做好工作,特别是要加强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对问题家庭,特别是对不履行监护责任的父母,要做好工作,必要时要依法停止或者转移监护人,来保证儿童的权益。同时我们现在也通过了解确定了一些主要流出地区,对这些地区进行警示,对工作不力的提请综合治理委员会实行一票否决,并且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15:16]
[窦玉沛]:第二,要分类施策。对于利用、胁迫、拐卖甚至残害儿童从事流浪乞讨,或者犯罪活动的,民政部门将配合公安部门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对于因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的,民政部门加大救助的力度。我们已经开始街头救助、主动救助,并且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公共场所设立引导牌,对于一些患病的孩子,我们本着“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会同卫生部门及时送到医院,治好了病,给予及时的救助;对一些具有轻微违法行为的,被公安解救或者转移来的,我们要加大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
[15:17]
[窦玉沛]:第三,要完善设施。我们现在在全国已经有1400多个救助站,同时,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就建了310多所流浪儿童救助中心,下一步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要在一些人口大县和一些流浪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在县一级再建设一批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同时对现有的救助机构要完善他们的行为矫正、文化培训、心理疏导和技能教育方面的功能。
[15:19]
[窦玉沛]:第四,要完善法规。我们从2003年废除收容遣送,国务院制定了城市流浪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之后,在执行以来遇到了很多情况和问题。比如说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当时确定民政部门是实行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因为要限制人身自由的权力,民政部门是没有这个权力的,按照我国的立法法、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这些孩子在一半以上都有过轻微犯罪的记录,你要救他,他不跟我来,我就没有办法,所以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15:21]
[窦玉沛]:第五,要动员社会参与。在社会参与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像北京市发动社区发现和劝导、护送他们到救助站;比如说郑州成立“类家庭”、“类学校”的模式,给予这些被救助的孩子更多的亲情;再比如说,还有一些地方社会组织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由社会组织开动流动救助车进行救助。上海在世博会期间就有这么一支活跃的队伍,都是社会参与的非常好的形式。所以我也恳请广大的公众能够参与进来,或者有些依法登记的组织参与进来,至少对于发现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胁迫孩子乞讨或者犯罪的向公安部门进行报警,发现生活无着的向民政部门提供救助方面的信息,或者直接参与护送、劝导他们到救助站。这是我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15:23]
[窦玉沛]:第二个问题,正像我们这位记者所说,我国从1999年就进入到老龄化的社会,现在呈现着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已经引起党和政府、全社会的关注,在“两会”前和“两会”召开后,我注意搜集了这方面的信息,社会人士、代表、政协委员的反映很多。在去年人大和政协提交到民政部的议案、提案中也是最多的。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积极地推动,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现在我们提出来要建立一个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养老机构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相匹配,基本服务与选择性服务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服务体系。为了使这个服务体系能够落到实处,在这次人代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民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已经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规划,不久将由国务院发布实施。
[15:26]
[窦玉沛]:根据这样的规划,我们准备从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5:26]
[窦玉沛]:第一,加强居家养老服务,我们都知道居家养老是我们的传统,我国绝大多数的老人都有自己的住房,在家里养老既是子女应尽的赡养义务,也有利于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但是由于我国家庭小型化,造成了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所以必须有社会化的服务提供支持。为此,我们积极地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积极地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从事居家养老方面的服务,同时我们也在推进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建立养老服务的热线、养老服务的求助系统和救援系统。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15:27]
[窦玉沛]:第二,加大社区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一是社区的日间照料,二是社区的上门服务,三是加强机构建设。在机构建设方面,我们要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供养型、颐养型、护理型和临终关怀型的一批养老机构,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来的目标,养老床位将达到千分之三十,刚才记者朋友觉得千分之三十还是比较低,但是我跟大家说,建国以来建立的包括对残疾人和孤儿养老方面的床位只有300万张,如果达到千分之三十,有就是说在“十二五”期末翻一番,这五年来要建成建国60多年建出来的床位,这样能够达到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发达国家大体上是50-70的样子,这是对于养老机构。为了实现这个一目标,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我们要动员社会力量来投入,国家已经制订了一系列在规划用地、用水、用气、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同时我们也欢迎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企业和社会团体来投资建设养老服务事业。
[15:29]
[中国社会报社记者]: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研讨班的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社会组 织44万家,请问民政部下一步将如何引导这些社会组织,增强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呢?请姜力副部长回答。
[15:30]
[姜力]:我们国家的社会组织现在已经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一个重要的形式,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社会组织已经是4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43000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是195000个,基金会是2618个,这些社会团体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当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也存在着社会组织发育不足、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刚才这位记者提到的社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还不强的问题。民政部一直致力于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提高自身能力,使他们能够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主要做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15:33]
[姜力]:第一,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完善,通过法律为社会组织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我们现在正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抓紧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这三个条例修订出台后,会从法律的层面为社会组织提高自身能力和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
[15:34]
[姜力]:第二,建立扶持社会组织的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将一些微观层面、社会服务性质的工作和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二是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通过购买服务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三是对社会组织的人才进行培养,另外包括推动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15:38]
[姜力]:第三,推动社会组织提高自身能力。社会组织要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内部民主决策制度,同时还包括推动社会组织向社会上公开信息,增强社会组织运作的透明度,这样提高他们的公信力。
[15:38]
[姜力]:第四,民政部作为社会组织的管理部门,我们还要依法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通过建立社会组织的年检、评估、信息公开等制度来加强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力,促进社会组织更好更快的发展。
[15:40]
[俄罗斯阿尔法电视台记者]:请问窦副部长,请您介绍中国目前的慈善事业发展现状,以及如何借鉴“两岸三地”乃至国际通行管理模式,如何调动世界华人华侨投入内地慈善事业的热情?谢谢。
[15:41]
[窦玉沛]:关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应该说现代慈善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近年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的自然灾害,激发了公众和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组织友人捐赠的热情,也极大地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但是我们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一步主要想从几个方面来努力:
[15:42]
[窦玉沛]:第一,完善立法。民政部从2006年就开始着手草拟《慈善事业法》,2008年已经把《慈善法》的议案报到了国务院,但是现在对慈善领域的一些问题,各方面的认识不一样,包括专家、学者,现在这个法还没有出台,但是可喜的是我们地方立法现在走在了前面,去年江苏省率先公布了地方慈善条例,紧接着是湖南,现在几个省市的慈善条例已经基本成形。
[15:43]
[窦玉沛]:第二,要大力弘扬慈善的理念,宣传慈善的文化,营造慈善的氛围,让慈善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或者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社会的时尚。
[15:44]
[窦玉沛]:第三,要培育发展慈善组织。在这方面刚才姜副部长对社会组织里面也包括慈善组织的发展已经说了,我就不多说了。
[15:44]
[窦玉沛]:第四,当前比较大家关注的,也是我们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透明度。
[15:44]
[窦玉沛]:现在我们社会上的爱心很多,但是大家都把钱捐出来,这些钱用在什么地方透明度不够,这样也伤害了一些慈善捐赠者的热情,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对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最近我们正在起草关于慈善捐赠透明的指引办法,进一步对慈善组织和慈善行为进行规范,积极引导推动慈善的公开、透明。谢谢。
[15:46]
[南京晨报记者]:之前南京籍的全国首善陈光标先生在台湾高调行善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请问李部长您对于高调行善怎么评价?同时,我们周边还有很多隐形的慈善家,您觉得社会上的企业以及个人去行善,您更推崇的是高调行善还是默默的隐形行善?谢谢。
[15:47]
[李立国]:首先,陈光标先生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个奉献爱心的人士,他在近些年慈善事业上的表现和贡献,社会公众已经逐渐有了了解,我认为他的慈善行为是好的,是具有倡导性和带动作用的。行善的理念和方式既有共同点,又有个性化,所以无论是高调行善,还是低调行善,还是默默无闻的做善事、好事,都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利,都可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在慈善事业的贡献中来体现。慈善事业有宣传就能有带动,所以慈善事业的宣传对慈善事业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更多的爱心人士,默默无闻地做善事、好事,汇集成慈善事业发展的不断扩大的资源和强大的洪流,当然更有益于慈善事业的整体发展。作为慈善公益对象帮助群体受益的来源,也将得到发展。因此,我对这个记者的提问只能说,既讲共同点,又讲个性化,只要有利于奉献自己的爱心,只要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都可以认同,都可以提倡。当然在慈善事业中,对救助对象、扶助对象的尊严予以妥当的考虑也是必要的,这也要从奉献爱心体现在对象上的具体情况来考虑和设定。
[15:50]
[深圳特区报记者]:我们知道,深圳在前年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将80%的工作事项交给社会组织来处理。我想请问李部长,您认为社会组织如何改革才能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谢谢。
[15:50]
[李立国]:我请姜副部长来回答,她也分管这方面的业务工作。
[15:50]
[姜力]:我们也关注到了深圳“大部制”改革之后,他们所讲的将80%的政府公共服务交给了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如何能够承担,这给社会组织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第一,社会组织最关键是要提高自身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能力。这个能力要在它们不断地承接政府职能的转移过程当中才能够逐渐的积累和培养起来。当然,社会组织自身必须要有很清醒的意识,要自觉地加强自己的能力建设,要依照法律赋予社会组织的职能运作,使它们的行为能够符合法律的规范。
[15:52]
[姜力]:第二,要能够按照人民群众的需求,能够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就必须加强社会组织服务工作的规范性,包括服务的程序、服务的结果和服务的公开、公示的办法,能够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这就要求社会组织在服务群众的细节上要个性化、专业化。
[15:54]
[姜力]:第三,社会组织要做到的是增强民主意识,要民主决策。首先在社会组织内部建立民主决策的意识,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另外,他们的服务工作必须要向公众征求意见,尊重民意。
[15:55]
[姜力]:第四,社会组织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能,有社会组织自身努力、群众的监督和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的职能过程中,会逐渐的成熟起来、成长起来,在公共服务领域里面发挥更好的作 用。
[15:57]
[李立国]:在这个问题上,就深圳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体制创新和政府职能转移,我予以一点补充。
[15:58]
[李立国]:深圳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深圳对工商经济类、社会服务类和公益慈善类的社会组织,从双重管理体制变成到民政部门直接登记注册,降低了门槛,铺平了道路,同时各有关部门又依据职责加强监督管理和指导,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并且在社会组织的发展上,市政府去年3月份专门制定政策,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委托转移社会组织承接一些事项,也就是说刚才记者所说到的80%的政府事务性管理和服务职能转交给了社会组织来承接,给社会组织予以发展和发挥作用的空间。
[15:59]
[李立国]:深圳市民政部门拿出3500万元的彩票公益金对社会组织实行政府公共服务的竞标机制,实际迈出了购买服务的步伐。所以,政府购买服务也有利于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我希望深圳市社会管理创新经验能够吹遍祖国大地,被各方面所重视和借鉴。
[16:00]
[主持人苏海河]:我们的时间已经过了,但大家提问踊跃。我们再提最后一个问题。
[16:00]
[中国社会保障报记者]:三位部长好,我想请问窦玉沛副部长,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救助范围近几年不断扩大。从救助程序来看,救助工作和国务院其他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刚才窦玉沛副部长提到“打拐”的时候,就管“打拐”一项工作牵扯到了19个部门。我关心的是这种救助工作民政部门和国务院其他部门是否建立起了联动机制?如果已经建立的话,是否还有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也想请问介绍一下社会救助法的立法进程情况。谢谢。
[16:01]
[窦玉沛]:关于生活无着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我们确实建立了一个机制,这里面体现了一个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在横向来看各部门建立了一个分工,我们的机制就叫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配合协作,民政部门业务指导,社会共同参与。这样的机制,每个部门都明确了分工和协作职责,因为在整个救助过程中,不是孤立的,比如说如果碰到一个危重病人,如果公安部门发现了就会直接送到医院,卫生部门开始负责他的救治,治好了,民政部门就要负责救助,背后要发生费用,财政部门就要买单,所以必须要这么一个联动机制。
[16:04]
[窦玉沛]:第二,涉及到省与省之间,这里面有一个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协调配合机制问题。流入地一般都是发达地区和城市,它解救了这些孩子,负责他们的生活和短期的救助后,最终还要促进这些孩子回归家乡、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这样就有一个流入地和流出地的衔接问题。比如说很多孩子都在广东,比如说从广东送到新疆,这里面要历经一些中转,这套机制都是比较完善的。谢谢。
[16:05]
[主持人苏海河]:由于时间关系,本场记者招待会到此结束,感谢民政部各位领导接受参访,感谢各位记者。
[16:05]
[人民网]:本次记者会已经结束,感谢大家的关注。
[16:06]
第五篇:民政部解读基金会条例
民政部解读《基金会管理条例》
2008-08-18 09:37 中国新闻网 我说两句(加入讨论)
国务院公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6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将积极动员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基金会,大力支持和资助上海市公益事业,促进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昨天,基金会登记管理机关上海市社团局有关人士对《条例》进行了解读。基金会不得“假公济私”
基金会今后将是以公益事业为目的的非营利性法人,不得为其他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谋利,即不能“假公济私”,必须强调社会公众的广泛受益。
《条例》规定,“本条例所称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基金会依照章程从事公益活动,应当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基金会章程必须明确基金会的公益性质,不得规定使特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受益的内容。
为保证基金会基金用于公益事业,《条例》明确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募集资金、接受捐赠和投资收入等,但原始基金除外)的70%;而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包括原始基金、利息收入、接受捐赠和投资投入等)的8%。个人企业可设立基金会
今后,个人和企业也可以成立基金会,一些富裕起来的企业和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拿出自己的富余财产和资金回报社会、帮助弱势群体。但设立基金会的“门槛”提高:成立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能低于200万元人民币,比1988年出台的《基金会管理办法》规定的10万元注册基金提高了一大步。
《条例》规定,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条例》为释放民间能量,募集社会资金,提供了最佳载体。一是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两类。二是允许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设立基金会,运行外国基金会在国内设立代表机构。投资自由失误赔偿
今后,基金会的投资行为将更自由,《条例》放宽了基金保值增值的渠道。原《基金会管理办法》规定,基金会不得经营管理企业,基金会购买某个企业的股票额不得超过该企业股票总额的20%。而《条例》不对基金会保值增值行为作具体要求,只要“合法、安全、有效”,并按章程经过理事会的特殊程序,就可进行适当的各类投资。但失误必须赔偿,规定因决策不当致使基金会财产损失的,参加决策的理事应当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基金会及捐赠人、受益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官办色彩“淡出”
《条例》规定的基金会组织机构更加规范。明确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兼任基金会秘书长以上职务;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理事长),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针对基金会的组织机构,《条例》规定,基金会设理事会,理事为5人至25人,理事任期由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5年。理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相互间有近亲属关系的基金会理事,总数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1/3;其他基金会,具有近亲属关系的不得同时在理事会任职。另外,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