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宿迁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管理办法
宿迁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指导思想
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包括“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模式,各院(部)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探索其它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第三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必须围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并最终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为目标。
第四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又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及诚信教育,重视职业操守的培养。
第二章
组
织
第五条
校企合作处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按照职责范围统一组织、管理、协调、考核学院各教学单位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学院各职能部门,应主动支持和服务产学合作教育教学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在对外交往过程中积极帮助教学单位联系合作单位。学院将此项工作的落实情况纳入对各职能部门以及教学单位的主要业绩考核范围。
第六条
各院(部)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体和实施单位,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并明确专(兼)职工作人员;各专业教研室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持者,应承担工学结合方面的主要职责,要明确相关责任人,切实解决工学结合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各院(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每学年初应制定明确具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计划以及做好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经费预算。一般性项目经学校审批后由各项目实施主体单位落实具体工作;重点紧密型合作项目经学校审批后有专项经费支持,学校职能部门跟踪管理。
每学年末应认真全面地总结本年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成效和改进措施,形成详实的书面总结材料,计划、总结均应及时交校企合作处。
(二)根据专业特点和产学合作工作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合作管理制度或具体实施办法,规范产学合作工作。
(三)每个教研室要认真制定适合各专业特点的产学合作年度工作计划,不断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积极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作为开展产学合作工作的校外支撑点。每个专业合作基地数原则上不少于3家, 紧密型合作基地1家;每一个重点专业应有不少于3家长期稳定的紧密型合作基地。
(五)积极组织进行行业或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每年各专业进行调研不少于1次,调研报告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
(六)积极邀请合作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聘请合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安排学生到合作单位见习、生产实习(训)、毕业顶岗实习。
(七)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参与实践,积极参与合作单位技术攻关、研发等工作。
(八)积极争取合作单位支持学院建设发展,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向合作单位募捐教学设备、争取专项投入、设立专业奖学奖教基金。
(九)积极开展面向合作单位和社会的各类员工培训和科技服务;努力为合作单位开展订单培养,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
第三章
重点项目(即紧密型项目)管理
第七条
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促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颠覆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招生、就业、培训良性循环,学院对产学深度合作项目实施目标管理。学院大力支持各教学单位与合作单位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鼓励学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第八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点项目(即紧密型项目)是指企业、事业、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等各级各类单位(以下称合作单位)与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专业(课程、教材、基地、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教师实践、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进而互相渗透,最终建立起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能使双方获益的可持续的紧密合作关系,并以合作协议来规范双方权利和义务。重点项目分为三级。
第九条
校企合作处具体负责重点(紧密型)合作项目的常规管理工作,包括立项管理、过程考评、经费监督、验收鉴定、终结清理等。
重点(紧密型)合作项目的基本条件。凡能持续稳定开展以下四项以上并通过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评选专家组通过的(其中:第二、五项为必备条件)合作项目均可确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院级重点(紧密型)项目。
(一)合作单位参与相关专业建设与指导,安排技术专家来校承担课程或实践课程教学,安排领导或技术管理人员3-5人经常性来校举办学术讲座;承担院内教学(讲座)每学年不少于200学时;成为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的稳定来源地。
(二)合作单位批量接受相关专业学生顶岗实训实习,每年接受学生短期见习、实习实训人数文管类在20人/2周、理工类在30人/2周以上;毕业顶岗实习学生人数在10人以上,成为学生实习实训的稳定基地。
(三)合作单位接受相关专业教师挂职参与技术与生产管理,时间在30天/2人及以上,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稳定场所。
(四)校企合作开展科研,形成优势互补的科研优势,完成横向课题或共同申报省、市级纵向课题,并取得实质性成果,合作期内不少于1项成果。
(五)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课程、教材、共建基地等),并取得实质性成果,合作期内不少于3项成果。
(六)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人数在20人以上,或者合作单位每年接受毕业生数量在10人以上(对每个单位需求量不大的专业,该数量可适当降低)。
(七)学院为合作单位开设各种类型的培训,每年累计在1000人〃时以上。
(八)合作单位在院(部)相关专业设立奖学或奖教基金,每年金额在1万元以上。
(九)合作单位向学院投资或捐资(捐物)参与办学,合作期内资金(资产)累计总量在5万元以上。
(十)合作单位参与院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方案设计、建设方案论证、直接参与建设过程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合作期内至少完成一个实训基地建设。
(十一)院(部)为合作单位开展技术推广或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合作期内收益额达到5万元以上。
(十二)校企双方能定期联合开展一定规模的文化或技能竞赛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企业与校园相互融通。
校企合作开展其他形式的项目可依据合作内容归入以上各相应项目中;凡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成果显著,经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评选专家组一致同意,可直接认定为校企合作紧密型重点项目。
第十条
项目的申报与审批
(一)立项申报。各院(部)根据专业设臵情况,在省内外寻找对口的合作单位作为合作伙伴,经协商与项目前期开发,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凡符合校企紧密合作要件的,由联系单位按《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立项申请表》逐项填写,并与相关支撑材料一并报校企合作处办理申报立项手续。
(二)立项初审。校企合作处就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合作形式与内容、合作时间、经费预算及解决途径等事项进行初审,并就相关合作事项听取教务、督导、人事、财务等相关部门意见后形成初审意见。
(三)专家评审。校企合作项目如占用学校资源量范围广、数量大,或学校一次性投入(含年运行成本)较大,应由校企合作处负责组织业内专家评审。
(四)立项审批。校企合作项目经初审或专家评审后,送交院领导或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行文批复,同时下达项目建设任务书。
(五)经费资助。经批准立项的合作项目,学院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涉及范围大小、社会效益或影响等给予必要额度的经费支持与立项奖励。
一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即相当于国家级)责任人奖励2000元;责任单位奖励2000元;项目经费资助每年20000元,根据项目进展和效果按季度支付。
二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即相当于省级)责任人奖励1000元;责任单位奖励1500元;项目经费资助每年15000元,根据项目进展和效果按季度支付。
三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即相当于校级)责任人奖励500元;责任单位奖励1000元;项目经费资助每年10000元,根据项目进展和效果按季度支付。
没有立项且有特殊意义的校企合作单项项目,经院领导审批可以享受一次性专项经费支持。以上奖励经费不重复计算。
第十一条
项目合同管理。凡批准立项的校企合作项目,应签定合作协议(合同书),承担校企合作项目的单位(含中心)应按合同规定认真履行义务,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一)合同基本内容
1、合作项目内容与要求。包括:合作项目名称、合作目的、合作目标、合作方式和合作具体内容等;
2、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其他规范必要的格式条目。
(二)合同期限 合同期限原则上为2~3年,最长期限不超过5年。
(三)合同审定和签订
原则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合同(协议)文本由校企合作处组织初审后,报主管院长审定,项目经由院长签字确认后方为有效合同。
(四)与本院各类校办产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一并进行合同约定和管理。
第十二条
项目过程管理
(一)项目的启动。项目通过审批后, 承办该合作项目的单位,应在一个月内启动有实质性内容和结果的项目。学校预支年度经费的30%作为启动工作经费。
(二)项目阶段目标效益考评。承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的单位,每学期按照合同(协议)规定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并对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服务收入、功能利用和开发等工作进行效益评价,形成评估报告,于每年1月10日和6月20日前报校企合作处。校企合作处根据项目进展计划和阶段工作目标进行考核,达到合格基本要求的,支付本学期产学合作项目经费;未达到基本要求的,暂停经费支持,并要求相关院(部)整改或说明原因。
(三)项目的中期评估制度。合同期限在3年(含3年)以上的合作项目,合作中期由校企合作处组织中期评估工作,全面审查合同履行及目标完成情况。根据合同约定行将终止的合作项目,应提前3个月告知合作方终止合同。无明确规定的,协商终止合同,或合同到期后自然终止。
第十三条 项目专项管理
(一)资产管理。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期间,承办项目的院(部)应明确固定资产权属,并分别列明仪器设备清单。合作项目自然终止或违约终止,学院固定资产(包括捐赠仪器设备)均应收回,承办项目的院(部)应按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执行。
(二)知识产权管理。凡校企合作项目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的产、学、研成果(包括发表论文、专著),应按贡献大小分割产权并署合作双方名称,系双方共同所有,并纳入产学研工作处管理范围。
(三)财务管理。学院在校企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均应建立台帐,单独收支和核算。未经批准,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材料、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能源费和其他管理、服务支出)不得占用其他专项资金。开放服务收入中学院的收益部分应按财务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项目验收与鉴定
(一)项目结束时,承担项目的院(部)应及时对项目进行清理,按照要求填写《紧密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验收鉴定报告书》,与合作成果及其材料一并报校企合作处。
(二)校企合作处组织相关部门人员,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个别访谈、查阅资料、效果测评等方式对紧密型合作项目进行验收。同时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内容和紧密型项目的基本要求进行考核评价,评价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达到优秀等级的学院给予项目专项奖励。
第四章
年度考核奖励
第十五条
学院应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纳入各单位的年度综合考核,考核主要内容是:
(一)教学单位对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认识及重视程度;
(二)合作单位参与专业设臵、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三)合作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及其效果;
(四)合作单位支持学院与实训基地建设程度;
(五)校企合作技术开发与应用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十六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绩校奖励
(一)学院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予以奖励。根据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单位集体奖的等级,设优秀奖、良好奖、合格奖三个等级,奖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奖励标准为:优秀等级奖20000元,良好等级奖15000元,合格等级奖10000元。
(二)学院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绩效纳入院(部)教学科研工作和中层干部业绩考核指标。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属学工处。本办法自2011年9月起试行。
第二篇: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管理办法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指导思想
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包括“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模式,各院(部)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探索其它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第三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必须围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并最终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为目标。
第四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又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及诚信教育,重视职业操守的培养。第二章 组 织
第五条 校企合作处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按照职责范围统一组织、管理、协调、考核学院各教学单位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学院各职能部门,应主动支持和服务产学合作教育教学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在对外交往过程中积极帮助教学单位联系合作单位。学院将此项工作的落实情况纳入对各职能部门以及教学单位的主要业绩考核范围。
第六条 各院(部)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体和实施单位,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并明确专(兼)职工作人员;各专业教研室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持者,应承担工学结合方面的主要职责,要明确相关责任人,切实解决工学结合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各院(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每学年初应制定明确具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计划以及做好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经费预算。一般性项目经学校审批后由各项目实施主体单位落实具体工作;重点紧密型合作项目经学校审批后有专项经费支持,学校职能部门跟踪管理。
每学年末应认真全面地总结本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成效和改进措施,形成详实的书面总结材料,计划、总结均应及时交校企合作处。
(二)根据专业特点和产学合作工作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合作管理制度或具体实施办法,规范产学合作工作。
(三)每个教研室要认真制定适合各专业特点的产学合作工作计划,不断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积极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作为开展产学合作工作的校外支撑点。每个专业合作基地数原则上不少于3家, 紧密型合作基地1家;每一个重点专业应有不少于3家长期稳定的紧密型合作基地。
(五)积极组织进行行业或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每年各专业进行调研不少于1次,调研报告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
(六)积极邀请合作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聘请合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安排学生到合作单位见习、生产实习(训)、毕业顶岗实习。
(七)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参与实践,积极参与合作单位技术攻关、研发等工作。
(八)积极争取合作单位支持学院建设发展,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向合作单位募捐教学设备、争取专项投入、设立专业奖学奖教基金。
(九)积极开展面向合作单位和社会的各类员工培训和科技服务;努力为合作单位开展订单培养,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第三章 重点项目(即紧密型项目)管理
第七条 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促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颠覆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招生、就业、培训良性循环,学院对产学深度合作项目实施目标管理。学院大力支持各教学单位与合作单位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鼓励学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第八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点项目(即紧密型项目)是指企业、事业、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等各级各类单位(以下称合作单位)与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专业(课程、教材、基地、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教师实践、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进而互相渗透,最终建立起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能使双方获益的可持续的紧密合作关系,并以合作协议来规范双方权利和义务。重点项目分为三级。
第九条 校企合作处具体负责重点(紧密型)合作项目的常规管理工作,包括立项管理、过程考评、经费监督、验收鉴定、终结清理等。
重点(紧密型)合作项目的基本条件。凡能持续稳定开展以下四项以上并通过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评选专家组通过的(其中:第二、五项为必备条件)合作项目均可确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院级重点(紧密型)项目。
(一)合作单位参与相关专业建设与指导,安排技术专家来校承担课程或实践课程教学,安排领导或技术管理人员3-5人经常性来校举办学术讲座;承担院内教学(讲座)每学年不少于200学时;成为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的稳定来源地。
(二)合作单位批量接受相关专业学生顶岗实训实习,每年接受学生短期见习、实习实训人数文管类在20人/2周、理工医类在30人/2周以上;毕业顶岗实习学生人数在10人以上,成为学生实习实训的稳定基地。
(三)合作单位接受相关专业教师挂职参与技术与生产管理,时间在30天/2人及以上,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稳定场所。
(四)校企合作开展科研,形成优势互补的科研优势,完成横向课题或共同申报省、市级纵向课题,并取得实质性成果,合作期内不少于1项成果。
(五)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课程、教材、共建基地等),并取得实质性成果,合作期内不少于3项成果。
(六)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人数在20人以上,或者合作单位每年接受毕业生数量在10人以上(对每个单位需求量不大的专业,该数量可适当降低)。
(七)学院为合作单位开设各种类型的培训,每年累计在1000人·时以上。
(八)合作单位在院(部)相关专业设立奖学或奖教基金,每年金额在1万元以上。
(九)合作单位向学院投资或捐资(捐物)参与办学,合作期内资金(资产)累计总量在5万元以上。
(十)合作单位参与院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方案设计、建设方案论证、直接参与建设过程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合作期内至少完成一个实训基地建设。
(十一)院(部)为合作单位开展技术推广或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合作期内收益额达到5万元以上。
(十二)校企双方能定期联合开展一定规模的文化或技能竞赛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企业与校园相互融通。
校企合作开展其他形式的项目可依据合作内容归入以上各相应项目中;凡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成果显著,经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评选专家组一致同意,可直接认定为校企合作紧密型重点项目。
第十条 项目的申报与审批
(一)立项申报。各院(部)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在省内外寻找对口的合作单位作为合作伙伴,经协商与项目前期开发,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凡符合校企紧密合作要件的,由联系单位按《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立项申请表》逐项填写,并与相关支撑材料一并报校企合作处办理申报立项手续。
(二)立项初审。校企合作处就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合作形式与内容、合作时间、经费预算及解决途径等事项进行初审,并就相关合作事项听取教务、督导、人事、财务等相关部门意见后形成初审意见。
(三)专家评审。校企合作项目如占用学校资源量范围广、数量大,或学校一次性投入(含年运行成本)较大,应由校企合作处负责组织业内专家评审。
(四)立项审批。校企合作项目经初审或专家评审后,送交院领导或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行文批复,同时下达项目建设任务书。
(五)经费资助。经批准立项的合作项目,学院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涉及范围大小、社会效益或影响等给予必要额度的经费支持与立项奖励。
一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即相当于国家级)责任人奖励2000元;责任单位奖励2000元;项目经费资助每年20000元,根据项目进展和效果按季度支付。
二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即相当于省级)责任人奖励1000元;责任单位奖励1500元;项目经费资助每年15000元,根据项目进展和效果按季度支付。
三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即相当于校级)责任人奖励500元;责任单位奖励1000元;项目经费资助每年10000元,根据项目进展和效果按季度支付。
没有立项且有特殊意义的校企合作单项项目,经院领导审批可以享受一次性专项经费支持。以上奖励经费不重复计算。
第十一条 项目合同管理。凡批准立项的校企合作项目,应签定合作协议(合同书),承担校企合作项目的单位(含中心)应按合同规定认真履行义务,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一)合同基本内容
1、合作项目内容与要求。包括:合作项目名称、合作目的、合作目标、合作方式和合作具体内容等;
2、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其他规范必要的格式条目。
(二)合同期限
合同期限原则上为2~3年,最长期限不超过5年。
(三)合同审定和签订
原则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合同(协议)文本由校企合作处组织初审后,报主管院长审定,项目经由院长签字确认后方为有效合同。
(四)与本院各类校办产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一并进行合同约定和管理。
第十二条 项目过程管理
(一)项目的启动。项目通过审批后, 承办该合作项目的单位,应在一个月内启动有实质性内容和结果的项目。学校预支经费的30%作为启动工作经费。
(二)项目阶段目标效益考评。承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的单位,每学期按照合同(协议)规定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并对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服务收入、功能利用和开发等工作进行效益评价,形成评估报告,于每年1月10日和6月20日前报校企合作处。校企合作处根据项目进展计划和阶段工作目标进行考核,达到合格基本要求的,支付本学期产学合作项目经费;未达到基本要求的,暂停经费支持,并要求相关院(部)整改或说明原因。
(三)项目的中期评估制度。合同期限在3年(含3年)以上的合作项目,合作中期由校企合作处组织中期评估工作,全面审查合同履行及目标完成情况。根据合同约定行将终止的合作项目,应提前3个月告知合作方终止合同。无明确规定的,协商终止合同,或合同到期后自然终止。
第十三条 项目专项管理
(一)资产管理。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期间,承办项目的院(部)应明确固定资产权属,并分别列明仪器设备清单。合作项目自然终止或违约终止,学院固定资产(包括捐赠仪器设备)均应收回,承办项目的院(部)应按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执行。
(二)知识产权管理。凡校企合作项目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的产、学、研成果(包括发表论文、专著),应按贡献大小分割产权并署合作双方名称,系双方共同所有,并纳入产学研工作处管理范围。
(三)财务管理。学院在校企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均应建立台帐,单独收支和核算。未经批准,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材料、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能源费和其他管理、服务支出)不得占用其他专项资金。开放服务收入中学院的收益部分应按财务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项目验收与鉴定
(一)项目结束时,承担项目的院(部)应及时对项目进行清理,按照要求填写《紧密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验收鉴定报告书》,与合作成果及其材料一并报校企合作处。
(二)校企合作处组织相关部门人员,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个别访谈、查阅资料、效果测评等方式对紧密型合作项目进行验收。同时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内容和紧密型项目的基本要求进行考核评价,评价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达到优秀等级的学院给予项目专项奖励。
第四章 考核奖励
第十五条 学院应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纳入各单位的综合考核,考核主要内容是:
(一)教学单位对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认识及重视程度;
(二)合作单位参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三)合作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及其效果;
(四)合作单位支持学院与实训基地建设程度;
(五)校企合作技术开发与应用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十六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绩校奖励
(一)学院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予以奖励。根据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单位集体奖的等级,设优秀奖、良好奖、合格奖三个等级,奖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奖励标准为:优秀等级奖20000元,良好等级奖15000元,合格等级奖10000元。
(二)学院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绩效纳入院(部)教学科研工作和中层干部业绩考核指标。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属校企合作处。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试行。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产学合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产学合作是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特色的重要体现。为推进学院产学合作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产学合作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产学合作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二条 学院产学合作工作实行院产学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系部联系领导要加强对所负责的系部进行经常性指导,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个别走访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帮助教学单位解决产学合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不少于1次。
第三条 产学工作办公室在院长和分管院长的领导下,按照职责范围统一组织、管理、协调、考核学院各教学单位的产学工作。学院各职能部门,应主动支持和服务产学合作教育教学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在对外交往过程中积极协助系部联系合作单位。学院将此项工作的落实情况纳入对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业绩考核范围。
第四条 各系部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主体和实施单位,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各专业教研室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主持者,承担工学结合方面的主要职责,要明确相关责任人,切实解决工学结合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各系部产学合作工作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每学年初应制定明确具体的产学合作工作计划,学年末应认真全面地总结本学年产学合作工作成效和改进措施,形成详实的书面总结材料,计划、总结均应及时交产学工作办公室。
(二)根据专业特点和产学合作工作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产学合作管理制度或具体实施办法,规范产学合作工作。
(三)每个专业教研室要认真制定适合各专业特点的产学合作学年工作计划,明确并不断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积极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作为开展产学合作工作的校外支撑点。每个专业合作基地数原则上不少于3家,每一个院级重点和特色专业应有1家长期稳定的紧密型合作基地。
(五)每个专业应按照专业或专业大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积极邀请合作单位参与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与教材建设;每学年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不少于1次。
(六)积极组织进行行业或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每学年各专业应进行1次,调研报告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
(七)积极邀请合作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聘请合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来院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安排学生到合作单位见习、生产实习(训)、毕业顶岗实习。
(八)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参与实践,积极参与合作单位技术攻关、研发等工作。
(九)积极争取合作单位支持学院建设发展,参与院内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向合作单位募捐教学设备、争取专项投入。
(十)积极开展面向合作单位和社会的各类员工培训和科技服务;努力为合作单位开展订单培养,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
第三章 产学合作紧密型项目管理
第五条 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招生、就业、培训良性循环,学院对产学深度合作项目实施目标管理。学院大力支持各教学单位与合作单位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鼓励学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第六条 产学合作紧密型项目是指企业、事业、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等各级各类单位(以下称合作单位)与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专业(课程、教材、基地、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教师实践、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进而互相渗透,最终建立起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能使双方获益的可持续的紧密合作关系,并以合作协议来规范双方权利和义务。第七条 产学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紧密型合作项目的常规管理工作,包括立项管理、过程考评、经费监督、验收鉴定、终结清理等。教务处、党工部、学工部、财务部门等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校企合作项目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八条 紧密型合作项目的基本条件。凡能持续稳定开展以下四项以上(其中:第二、五项为必备条件)合作项目的均可确认为校企合作紧密项目。
(一)合作单位参与相关专业建设与指导,安排技术专家来校承担课程或实践课程教学,安排领导或技术管理人员经常性来校举办学术讲座;承担院内教学(讲座)每年不少于200学时∕3人;成为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的稳定来源地。
(二)合作单位批量接受相关专业学生顶岗实训实习,每年接受学生短期见习、实习实训人数文管类在20人/2周、理工类在30人/2周以上;毕业顶岗实习学生人数在10人以上,成为学生实习实训的稳定基地。
(三)合作单位接受相关专业教师挂职参与技术与生产管理,时间在30天/2人及以上,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稳定场所。
(四)校企合作开展科研,形成优势互补的科研优势,完成横向课题或共同申报省、市级纵向课题,并取得实质性成果,合作期内不少于1项成果。
(五)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课程、教材等),并取得实质性成果,合作期内不少于3项成果。
(六)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人数在20人以上,或者合作单位每年接受毕业生数量在10人以上(对每个单位需求量不大的专业,该数量可适当降低)。
(七)学院为合作单位开设各种类型的培训,每年累计在100人〃时以上。
(八)合作单位在系部相关专业设立奖学或奖教基金,每年金额在1万元以上。
(九)合作单位向学院投资或捐资(捐物)参与办学,合作期内资金(资产)累计总量在5万元以上。
(十)合作单位参与院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方案设计、建设方案论证、直接参与建设过程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合作期内至少完成一个实训基地建设。
(十一)系部为合作单位开展技术推广或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合作期内收益额达到5万元以上。
校企合作开展其他形式的项目可依据合作内容归入以上各相应项目中。
凡与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成果显著,资金合作额度累计在10万元以上的可直接认定为校企合作紧密型重点项目;学院与合作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合作方式较为单一,如仅在学生实习、见习、推荐就业等方面进行合作,而未发生经费或项目往来关系的称为校企合作一般项目。
第九条 项目的申报与审批。
(一)立项申报。各系部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在省内外寻找对口的合作单位作为合作伙伴,经协商与项目前期开发,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凡符合校企紧密合作要件的,由联系单位按《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项目立项申报书》(见附件1)逐项填写,报产学工作办公室办理申报立项手续。
(二)立项初审。产学工作办公室就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合作形式与内容、合作时间、经费预算及解决途径等事项进行初审,并就相关合作事项听取教务、人事、学工、财务等相关部门意见后形成初审意见。
(三)专家评审。校企合作项目如占用学院资源量范围广、数量大,或学院一次性投入(含每年运行成本)大于5万人民币(含),应由产学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业内专家评审。
(四)立项审批。校企合作项目经初审或专家评审后,送交院领导或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行文批复,同时下达项目建设任务书。
(五)经费资助。经批准立项的合作项目,学院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涉及范围大小、社会效益或影响等给予必要额度的经费支持。支持标准原则上控制在,紧密型一般项目:每年10000—15000元,紧密型重点项目:每年20000—25000元。经费资助根据项目进展和效果按季度支付。没有立项且有特殊意义的校企合作单项项目,经院领导审批可以享受一次性专项经费支持。
第十条 项目合同管理。凡批准立项的校企合作项目,应签定合作协议(合同书),承担校企合作项目的系部应按合同规定认真履行义务,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一)合同基本内容。
1、合作项目内容与要求。包括:合作项目名称、合作目的、合作目标、合作方式和合作具体内容等;
2、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其他规范必要的格式条目。
(二)合同期限。
合同期限原则上为2~3年,最长期限不超过5年。
(三)合同审定和签订。
校企合作项目合同(协议)文本由产学工作办公室组织初审后,报主管院长审定。校企合作项目经由院长签字确认后方为有效合同。
(四)与本院各类校办产业建立的校企合作项目一并进行合同约定和管理。
第十一条 项目过程管理。
(一)项目的启动。项目通过审批后, 承办该合作项目的系部,应在一个月内启动项目。学院预支经费的30%作为启动工作经费。
(二)项目阶段目标效益考评。承办校企合作项目的系部,每学期按照合同(协议)规定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并对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服务收入、功能利用和开发等工作进行效益评价,形成评估报告,于每年1月10日和6月20日前报产学工作办公室。产学工作办公室根据项目进展计划和阶段工作目标进行考核,达到合格基本要求的,支付本学期产学合作项目经费;未达到基本要求的,暂停经费支持,并要求相关系部整改或说明原因。
(三)项目的中期评估制度。合同期限在3年(含3年)以上的合作项目,合作中期由产学工作办公室组织中期评估工作,全面审查合同履行及目标完成情况。根据合同约定行将终止的合作项目,应提前3个月告知合作方终止合同。无明确规定的,协商终止合同,或合同到期后自然终止。
第十一条 项目专项管理。
(一)资产管理。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期间,承办项目的系部应明确固定资产权属,并分别列明仪器设备清单。合作项目自然终止或违约终止,学院固定资产(包括捐赠仪器设备)均应收回,承办项目的系部应按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执行。
(二)知识产权管理。凡校企合作项目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的产、学、研成果(包括发表论文、专著),应按贡献大小分割产权并署明合作双方名称,系双方共同所有,并纳入产学工作办公室管理范围。
(三)财务管理。学院在校企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均应建立台账,单独收支和核算。未经批准,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材料、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能源费和其他管理、服务支出)不得占用其他专项资金。开放服务收入中学院的收益部分应按财务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项目验收与鉴定。
(一)项目结束时,承担项目的系部,应及时对项目进行清理,按照要求填报校企合作项目验收鉴定报告,与合作成果及其材料一并报产学工作办公室。
(二)产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人员,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个别访谈、查阅资料、效果测评等方式对紧密型合作项目进行验收。同时按照项目建设任务书和紧密型项目的基本要求进行考核评价,评价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达到优秀等级的学院给予项目专项奖励。第四章 产学合作工作考核与奖励
第十二条 学院对产学合作工作实行综合考核,考核主要内容是:
(一)教学单位对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认识及重视程度;
(二)合作单位参与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与教材建设;
(三)合作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及其效果;
(四)合作单位支持学院与实训基地建设程度;
(五)教学单位服务合作单位及社会的能力。具体考核内容见附件《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工作考核标准》。
第十三条 产学合作工作考核。
(一)系部产学合作工作学考核由产学工作办公室牵头,教务处、党工部、监审处等部门组成考核工作小组,考核于每年6月底进行。
(二)考核实行自评与考核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首先由各系部对照标准,自我评价,逐项评出等级,并写出自评报告。学院考核小组根据考核内容对各系部的产学合作工作进行复核和评定,最终确定各系部产学合作各项工作等次及排名。
(三)考核小组以各系部当年实际开展的工作为依据进行考核。各系部要及时整理并提供本学产学合作工作的有关材料,自评和受评均须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
第十四条 产学合作工作奖励。
(一)学院对各系部在产学合作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予以奖励。根据各项指标的评定等级进行综合评定,确定集体奖的等级,设优秀奖、良好奖、合格奖三个等级,奖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奖励标准为:优秀等级奖5000元,良好等级奖3000元,合格等级奖1000元。
(二)学院将产学合作工作绩效纳入系部教学工作考核指标。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属产学工作办公室。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结合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神,加强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与企业的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更好的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使学院产学结合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特制定本管理办法。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二条:学院产学结合工作实行院、系二级管理。
第三条:学院产学结合工作实行产学结合领导小组负责制。领导小组常务副主任负责学院产学结合工作,加强对系(部、院)进行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听取汇报。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助和解决相关的具体问题。
第四条:各系、部(院)是产学结合工作的主体和实施单位,明确相关责任人,明确具体分工,切实解决产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工作基本要点如下:
(1)、各系、部(院)根据专业特点,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将实训基地作为支撑点,制定出适合各专业的产学结合工作计划,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不断的改进和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各系、部(院)根据专业特点和产学结合工作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产学结合管理制度及具体实施办法,规范产学结合工作。
(3)、各系、部(院)每学年制定明确具体的产学结合工作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学期末完成本学年产学结合工作总结和改进措施,同时形成详实的书面材料。
(4)、各系、部(院)充分利用校企实训基地这个平台,邀请合作单位专家、学者、高级技师等参与专业设置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与教材建设。聘请合作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来学院指导或做专题讲座,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见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
(5)、各系、部(院)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结合单位挂职培训,参与结合单位的技术攻关,科研等工作。
(6)、各系、部(院)争取结合单位支持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参与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积极争取结合单位的专项提议,教学设备的募捐,专业奖学奖教基金设立等。
(7)、各系、部(院)开展面向结合单位和社会给类员工的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与结合单位开展定单式培养,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第五条:学院各职能部门,积极主动支持和服务产学结合工作,帮助和配合系部(院)联系结合单位。
第三章 加强产学结合教育管理
第六条:加强产学结合教育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保障产学结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章 建立相应机制
第七条:对于系部与企业合作良好,成效显著的产学结合项目,学院在资金、政策、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或倾斜,保证产学结合教学体系的正常进行。第八条:学院建立产学结合奖励机制,对在产学结合教学工作中的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与奖励。第五章 附则
第九条:本条例由实训中心负责解释。
第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结合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和体制创新、开放办学的理念,为进一步提升学院办学水平,走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校企合作是指学院(各系处室)与国(境)内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就业、招生、科研、技术服务、培训、文化建设等环节或领域开展的合作。校企合作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校办学优良传统和特色的重要体现。
第三条 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校与企业在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先进技术信息平台,引进现代企业的先进理念、先进装备、先进技术、先进管理,重点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现代企业场景化的实验实训环境,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
第二章 合 作
第三条 建立校企合作的条件是:
1.校企合作的企业必须是进行了国内工商注册的法人单位,应属国家和地方的支柱产业企业或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高科技企业,具有持续提供同类产业先进技术信息的能力,提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学、科研平台,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好业绩,具有较高的合作诚信度。
2.校企合作的项目应符合学院的定位和发展需求,基本符合学院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的设备仪器的配置条件,合作企业提供的设备、技术、管理应达到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3.拟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中不能含有国家或行业协会明令禁止的设备、材料、工艺、技术,也不能单纯进行商业性生产经营;项目要结合学院专业发展,有利于推进学院产、学、研结合工作;有关法律、法规禁止的项目不能进行校企合作。
第四条 建立校企合作的原则
1.服务原则。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学院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要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人员培训,做好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2.互利原则。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通过合作,企业应达到增加经济效益、促进科技进步、提升员工素质等目的;学院应达到增强教学实力,促进产学结合,提高学生技能的目的。
3.统管原则。校企合作是双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一致,要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互动原则。学院以教学为中心,服务企业,企业以经营为中心,为教学服务,以服务换服务。合作企业具备在学院选拔学生的优先权。
第五条 合作模式:
(一)工学交替模式。企业因用工需求,向学院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院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职业准备教育。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工作技能训练,按双方共同制订的教学计划实施交替。
(二)“订单”合作模式。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取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招生、实习、就业联体同步。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由学院为主完成,专业课由企业为主负责完成,学生的院内实训环节企业参与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学院派人参与管理。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
(三)教学见习模式。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产品、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到合作企业对企业工作程序及生产、操作流程等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并安排学生实地参与相关工作、亲自动手制作产品、参与产品管理,较为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知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顶岗实践模式。顶岗实践也称“2+1”教学模式,即学生前二年在校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学院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五)产学研合作模式。发挥学校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科研开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利用专业优势办产业,办好产业促进专业发展,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中小型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
(六)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学院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有发展前景又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学校还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企业也可以从实训学生中优先选拔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共建实训基地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
(七)共建园区模式。充分利用好职教园区建设的有利时机,促进学院产、学、研工作的有力开展。按照园区建设的“先进性、系统性、持续性”原则,积极引导符合学院专业发展的企事业单位和团体,来“园区”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院所。对提升学院办学实力,提高教师科研实践能力,实现产、学结合有重大影响的“入园”项目,学院将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八)合作建立职工培训基地。根据各企业职工培训特点及不同培训方向或培训教学的需要,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职工培训基地,职工培训基地的地点可以在企业也可以在学院。
第三章 管 理
第六条 学院由院领导、产学结合办公室、就业办、招生办、院办、人事处、资产管理处、财务处、教务处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学院校企合作领导小组,领导学院的校企合作全面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二)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审批重大校企合作项目;
(三)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管理机制,加强校企合作的宣传。
第七条 学院校企合作日常工作由产学结合办公室(校企合作服务中心)统筹协调,归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加强学院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拓宽和企业的合作渠道与途径,拓展、提升校企合作项目内涵并组织开展校企合作与生产性基地(园区)建设项目的调研;
(二)根据国家科技、教育、经济发展方向和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需要,负责制定中长期校企合作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统一协调和管理学院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
(三)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各项管理制度;
(四)策划并提出各种开展校企合作与交流的意见、建议,推动、协调教学分院(部)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负责对各校企合作项目的指导和考核;
(五)负责校企合作协议的签订(校外实训基地由教学分院(部)具体经办);
(六)负责校内外实训基地总体规划与建设工作,完成院(省、国家)级基地建设项目的立项、申报和建设工作,指导各教学分院(部)做好校内各实训基地建设的立项、论证、建设及验收等各项工作;
(七)做好校企合作项目质量信息反馈,在校园网上进行校企合作动态报道,做好校企合作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第八条 对于每一个校企合作项目。有关系(部、厂)应成立工作小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该项目的校企合作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性,努力挖掘资源,联系更多更好的企业来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原则上要求每个专业要有实质性校企合作项目,学生较集中的专业可开设多个项目。
(二)对合作企业的信誉与实力做详细的调研并将调研报告送交校产学结合办公室审核,必要时会同产学结合办公室赴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论证,提出立项申请。
(三)与合作企业草签校企合作协议,明确提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四)校企合作项目立项通过后,协助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该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并确定项目联系人,及时向产学结合办公室反馈项目进展情况。
(五)配合产学结合办公室做好校企联谊工作以及项目的评价和验收工作。
第九条 校企合作的管理主要有日常管理、立项管理、合同管理、经费及资产管理、效益评价和周期评估等。由有关处室对口管理,其它部门予以协助。
第十条 日常管理。实行每月一次的校企合作例会制度,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与各分院(部)进行信息交流,共同做好校企合作工作;院内合作部门每个学期末向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及时反映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及时总结,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学校不定期举办校企联谊会,增进校企相互了解、促进校企合作;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第十一条 立项管理
1.立项。承接校企合作项目的部门按《*****学院校企合作立项申请表》逐项填写,报产学结合办公室办理申请立项手续。2.审查。由产学结合办公室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初审,评估合格可行的,则提交学院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审查,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根据项目建设内容、档次、内涵、培养目标、可操作性等各方面进行审查(产学结合办公室重点审查校企合作项目合作企业资质,是否符合学校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学校定位和发展需求,是否符合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审议学科先进性、装备先进性、技术先进性,评价本校教师科研参与度,评价对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审查是否符合实践教学需求,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评价学生实践教学参与度。教务处审查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适用性、可行性。财务处进行成本效益审查,审查占有资源总量和成本的合理性,审查运行成本承担单位和方式,以及运行收入分配方式的合理性)。校企合作项目占用学校资源量范围广、数量大,或学校一次性投入(含年运行成本)大于50万人民币(含),应由校企合作办负责组织业内专家评审。
3.批准。根据合作项目的内涵,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组织专家组评定该项目的等级(院级、省级、国家级立项项目),分别给予项目建设专业不同档次的配套常规运营经费、扶持经费等后,报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正式行文下达项目批复文件。
第十二条 合同管理。凡批准立项的校企合作项目,应签定合作协议(合同书)以及项目方案,承担校企合作项目的部门应按合同规定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1.校企合作项目合同(或协议)应具有以下基本内容:合作项目名称和合作范围;合作目的和合作目标;合作方式和合作具体内容(包括合作双方科研人员比例和学生实践教学机位、人机时数);
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作企业投入方式和投入装备、技术的明细清单;合作项目占有学校资源(房屋、设备、动力、人力等)的明细清单;基本设施配套和运行成本承担方和承担责任;合作项目开放服务收入的分配方案和财务管理;合同终止条件、违约责任及合同期限。
2.校企合作项目合同由产学结合办公室组织审核,初审后报主管副院长审定。最后由院长或院长委托的分管院长签字确认后生效。第十二条 经费及资产管理。各项目单位在立项申请书中应详细说明项目预算,报送产学结合办公室,经学院审核批准后,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分期分批投入;校企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均应建立台帐,单独收支和核算。未经批准,一次性的投入和运行成本(材料、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能源费和其他管理、服务支出)不得占用其他专项资金。开放服务收入中学校的收益部分应按财务规定执行,不得体外循环或私设小金库。
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期间,产学结合办公室和各实施部门应明确协议书(合同)所涉及的固定资产的权属,并明列仪器设备清单。属合作企业承诺或书面约定赠予学院的仪器设备,应办理入帐手续。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的收益部分应按财务规定执行,不得体外循环或私设小金库。合作项目自然终止或违约终止,学校固定资产(包括捐赠仪器设备)均应收回,不得以任何理由交由合作企业处置。事先约定属于合作企业的资产,应由资产管理处按明细清单清点后,出具出门单予以放行。承办项目的部门不得擅自处理。
第十三条 效益评价和周期评估工作。校企合作项目应坚持效益评价和周期性评估工作制度。
1.校企合作项目的效益评价。校内合作部门应对合作项目的利弊大小、人才培养、服务收入、功能利用等情况进行效益评价,并按照方案以及合同(协议)规定检查方案及合同履行情况,于当年12月30前报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校企合作项目的周期性评估。合同期限在3年(含3年)以上的合作项目,合作中期应由院内合作部门申请,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周期评估工作,全面审查合同履行情况。
第四章 奖励及惩罚
第十四条 奖励。为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学院校企合作中,对成功引进合作项目的教职员工以及本校学生,视项目具体情况予以500—5000元的奖励。学院每年召开校企合作工作总结会,对当年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总结,对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并与年终处室目标考核、个人职称评定及评优挂钩。
第十五条 惩罚。由于违反规定,在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给学院造成损失和影响的责任人要予以处理和惩罚。
1、未经校企合作办立项,个人擅自以学院名义私下与企业进行合作,造成学生投诉等恶劣影响者,学院将予以行政记过、经济处罚,情节严重者交学院纪委处理。
2、项目实施过程中,未按协议履行职责或合作内容发生重大变化,并未通知校企合作办,造成的后果由项目责任人承担。
3、合作项目直接责任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未进行安全教育,造成学生人身受到伤害者,应承担主要责任。
4、项目实施中期评估不合格,校企合作办有权责令项目负责人会同相关企业整改,并暂停项目经费的投入。在规定时间内仍达不到要求的项目将予以取缔。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学校与国(境)内的事业、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等单位的开展的合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七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并由校企合作办负责解释。
第四篇:马鞍山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
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产学结合,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急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成立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
第二条 成了由社会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知名专家及院校领导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研究和决策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产教学结合等重大问题,为保证校企合作委员会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三条
校企合作委员会是学院的管理与服务机构,是校企合作的桥梁与钮带;致力于加强学院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习就业,订单式培养和产品开发,技术咨询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是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平台。
第四条
校企合作使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用双赢。充分发挥学院的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能力,增强企业单位的人才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借助企业单位的社会实践平台和人才需求导向,促进学院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 校企合作委员会设名誉主任若干名,由政府有关部门领导担任。设主任1名,副主任和委员若干名,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委员会主任由学院院长兼任,副主任由院领导和实训基地知名企业负责人兼任。校企合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招生就业办主任兼任。
第六条 校企合作委员会主要职责:
制定和修改委员会的章程,制定委员会内部管理制度;筹备组织召开委员会年会;
推选名誉主任,聘请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及相关负责人;
参与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推选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参与决定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项;建设较为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提高专业技能训练水平;决定委员会其它事项。
第七条 校企合作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负责校企合作委员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总结等日常工作;
负责校内各系与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单位,政府有关部门的实习实训协调和监督;
配合学院有关部门调查,了解和掌握社会,企业单位和实习实训基地人才需求信息;
协助学院有关部门确定实习实训基地,签署协议及协调相互合作等事宜;配合有关部门反馈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和学院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委员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八条 校企合作委员会实行年会制,由校企合作委员会授权办公室负责召集,必要时可召开临时会议。
第三章
校企合作委员会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第九条 单位委员由企业单位原则上应是学院实习实训基地,或接纳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协调单位。第十条 单位委员权利 享有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建设与发展的信息知情权; 2 享有参加本校企合作委员会组织的各种合作与交流活动,应邀出席学院重大活动的权利; 享有优先申请学院培训职工的权利; 享有优先与学院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产学合作的权利; 5 享有优先择优录用学院毕业生的权利; 6 享有应聘兼职教师的权利。
第十一条 单位委员义务: 遵守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及校企合作相关规定‘ 2 与学院保持密切联系,在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培训需求中,优先考虑与学院合作; 承担学院师生实习实习基地共建义务; 4 向学院推荐兼职教师; 协助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及其他活动。第十二条 单位委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会,由办公室办理相关手续并予以注销。
第四章 校企合作内容
第十三条 人才培养合作。学院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订单”培养人才,向企业输送具有职业素质和技能的人才;企业可在学院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奖项,为学院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第十四条 科研合作。联合申报,攻关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产学项目,优惠向对方提供和转让技术资料,实验设备和科技成果,专利等。
第十五条 队伍建设合作。企业为学院提供教师锻炼产所和方便条件,为学术科研信息和理论咨询与指导。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章程经委员会全体委员,单位委员代表通过后实施。章程修改须经委员会会议超过半数通过。
第十八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校企合作委员会。
第十九条 本委员会单位委员的单位介绍及合作情况将随时上传至学院网站,包括校企合作方向,科研合作成果及人才培养成果等。
第二十条 学院向单位委员授牌“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实习实训基地”。
第二十一条 单位委员与学院开展其他合作项目,由校企双方另行签订合作协议。
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
二00六年七月六日
第五篇:工学结合技能校企合作促发展
工学结合强技能校企合作促发展
——路桥073班顶岗实习顺利完成 为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发展。近日,应中铁十一局五公司的邀请,建艺系路桥083班全体学生前往浙江海宁参与沪杭高铁第六标段项目进行顶刚实习,实习时间从5月10日至6月6日。
该班共有37名学生,分别分配到项目部测量班的GRP点放样、GRP点平面测量、GRP点高程测量、轨道板精调四个组。实习期间与项目部测量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好学上进,勤奋敬业,较熟练地掌握了工程测量员相关技能,协助项目部顺利完成了相关测量工作。
实习结束后,参与顶岗实习的同学与路桥教研室部分老师一起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实习学生就实习中的感受、收获以及遇到的困难进行纷纷发言,与会教师对顶岗实习的同学进行了鼓励和祝贺并就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
通过实习,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感受了企业的文化氛围,促进了校企之间的交流,达到了校企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