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资金在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资金在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挤占、挪用、滞留建设资金
将不属于建设项目开支的费用从建设项目中开支,挤占项目建设资金;将项目建设资金已担保或借款的方式将工程建设资金挪用;将应拨付到建设项目的资金不拨付到建设项目,滞留建设资金。
这些做法违反了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财政部、水利部《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挤占的建设资金要求按照《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从建设成本中扣除,并收回占用的资金;对挪用的建设资金要限期归还,造成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对滞留的建设资金要限期拨付到位。
2、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同比例到位
地方配套资金不能按可研或初步设计批复的比例到位,有的甚至项目基本完工时还不能到位。主要原因为为:一方面,地方财政紧张,客观上给地方配套资金的筹集带来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重视,过分依赖中央财政。
这些做法违反《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0)20号〕、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的有关规定。影响了项目按计划实施、改变了原定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和影响结余资金分配。
3、未按规定的程序和手续管理使用建设资金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未批复就下达投资计划,安排建设资金;开工条件不具备,就开工建设;工程价款结算不完全依据合同,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全等。对这部分问题的处理原则是,对能纠正的要求纠正,对不能纠正的,要求以后注意。
4、水利建设资金未按规定专户存储,并将部分建设资金转为定期存款。
5、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违反《现金管理条理》。
(二)基本建设支出及概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变更未经批准
项目设计变更和增加建设项目未报有关部门审批。违反了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和水利部、财政部《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财基[1999]139号)的有关规定。要求项目法人抓紧报有关部门审批。竣工决算审计时,未经有关部门,不得列入工程投资。
2、预备费动用未经批准
项目法人擅自使用预备费,违反了财政部、水利部《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中的“基本预备费动用,应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报经上级有权部门批准。其额度应严格控制在概预算列的金额之内”的规定。处理意见是应按照《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已使用的预备费办理补报批手续,今后要严格执行预备费要先批后用的规定。
3、改变建设内容
将批准的建设内容改变,违反了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建【1998】350号文)“要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和年度计划组织工程建设,不得擅自更改建设内容,不得随意扩大建设规模。严禁截留挪用建设资金”的规定。
4、基本建设支出控制不严
主要表现工程项目超概算,管理费控制不严,超支较多。处理意见是建筑安装工程项目超概算,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必要的申报批复程序;建管费超支要求项目法人对超支原因进行一次分析总结,找出症结所在,对不属于规定开支范围的支出,铺张浪费的支出,必须剔除,对确属客观情况造成的超概算,应完善必要的审批程序,要求项目法人制订必要的办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采取严格的措施,控制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支出。
5、项目法人与设计、监理、施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交易。
6、系统内关联公司分包,追加工程价款形成关联公司利润、未足额用于项目。
(三)竣工决算中存在的问题
1、不按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37条规定了“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水利部《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SL19—2008)规定的期限为“大中型项目的规定期限为3个月;小型项目规定期限为1个月”。
不按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是目前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使用管理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不以批准的概算作为依据,编制主体不是项目法人。水利部《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SL19—2008)规定竣工决算编制的依据为经批准的设计文件、概(预)算,编制主体为项目法人。而有的单位不按此规定,以内部管理需要的执行概算为竣工决算编制依据,以现场管理机构作为编制主体。
3、重视程度不够,组织领导不力,主管部门的监督协调作用不能发挥。
水利部《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SL19—2008)规定了项目法人应组织财务、计划、统计、工程技术和物资等专门人员,组织专门班子共同完成此项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多只有财务人员编制竣工决算。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对主管部门在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中的责任也进行了明确,第三十七条规定“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组织领导,组织专门人员,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在实际工作中主管部门的培训指导不够,不按规定及时同项目法人核对投资下达和基建拨款。
第二篇:浅谈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
对策
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其管理使用情况一直倍受各方关注。
从总体上来讲,各级各部门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是合法合规的,是受群众拥护的。但是,也有少数地方的单位和工作人员不按国家规定管理和使用扶贫资金,有的造成严重损失,导致群众上访。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计划下达迟,资金到位晚,影响扶贫项目的正常实施;二是擅自调整计划项目。扶贫项目计划是指令计划,一经市扶贫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就应严格执行。但一些地方由于项目前期准备仓促或项目论证不充分,一旦资金到手则以种种理由自行改变项目计划,从而影响了扶贫整体规划的顺利实施;三是一些地方占用扶贫资金;四是少数单位挤占、挪用、出借扶贫资金。部分扶贫项目的实施单位挤占扶贫资金用于弥补行政经费,挪用扶贫资金用于非扶贫项目,还有的出借扶贫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五是部分资金使用单位财务管理比较薄弱。如未设立扶贫资金专帐,混淆了与其他资金的界限,少数单位白条抵库、收支核算不及时、财务不清;差帐、错帐等现象时有发生;六是少数人以身试法,贪污私分扶贫资金;七是少数单位主要负责人新官不理旧债,导致被挤占、挪用的扶贫资金归垫难。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法纪观念淡薄,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二是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困难导致占用和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的行为屡禁不止;三是扶贫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四是基层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差,导致会计核算不合规,帐务管理比较混乱;五是干部任用机制上存在偏差,没有将专项资金审计纳入对干部的任前考察范围。
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强化对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
一、统一思想,正确理解把握扶贫资金的扶贫性
坚持扶贫资金的扶贫性,这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大政策,是提高扶贫投入效益的首要问题。扶贫投入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扶贫效益是指扶贫资金投入以后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扶持的程度及解决温饱问题的效果,也就是说扶贫资金的投入要从根本上代表贫困农民的利益,要真正瞄准“贫困”对象,切切实实使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提高扶贫资金投入的扶贫效益就是坚持了扶贫资金的扶贫性。坚持扶贫资金的扶贫性,首先要从“三个代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及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认识扶贫资金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扶贫资金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专项安排、社会各界捐赠的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它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贫困农民的关爱、扶持,也是我们党具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先进性、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还相当严重,就我县而言,到XX年底还有3.4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这部分人年人均纯收入在637元以下,粮食不够或勉强够吃,个别连吃盐都不能保证;房屋、被褥破烂不能御寒,衣物基本靠捐助;小孩学费无力支付;生病无钱治疗;生产资料无钱购买,负债严重;文盲多,残疾、老病号多、单身光棍多。此外全县还有8.6万人基本解决温饱但很不稳定,极易返贫的相对贫困人口。面对这类极度贫困的老百姓以及他们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作为我们这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和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决不能不管。为此,党中央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每年安排100多个亿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开发,目的是为了让贫困农民有一个起码的生存环境条件,切实解决吃饱穿暖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扶贫资金是一种“救命钱”,是专门救助贫困农民的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救命钱”,因此扶贫资金必须用于扶贫,必须瞄准扶持最贫困的乡村和贫困农民。这就是扶贫资金性质的要求。坚持扶贫资金的扶贫性是扶贫开发的大政策之一,是安排扶贫资金投向的总原则。这一点决不能含糊,决不能动摇,决不能以任何借口偏离或干扰这个总政策和总原则。
二、强化教育,把握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的重要性
做好扶贫工作,管理好、使用好扶贫资金,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为民、务实、清廉”方针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条规的学习宣传和警示教育,不断增强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的观念,做到警钟长鸣。
三、加强管理,切实做到扶贫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各地各单位要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扶贫资金管理规定;建立和完善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规章制度;严格实行扶贫资金的报帐制管理;广泛推行扶贫资金项目的公示、公告制;对投资额度较大的扶贫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对需要量较大的大宗扶贫物资实行政府采购。同时要严格执行扶贫开发规划,切实加强扶贫项目库建设,不断提高扶贫项目质量;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此基础上,要重点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坚持“四专”原则。对所有扶贫项目资金实行封闭运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人管帐、专账核算。二是严格公示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向群众公布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严格拨款制度。坚决按项目实施合同书实施项目管理,必须按工程实施形象进度和规定程序、规定数额,凭合法手续分期拨款。四是强化报账制度。全面建立扶贫项目资金专户,推行县、乡、村三级,扶贫办与财政局两家共同参与的“三级两部门会审”报账制,坚持凭合法票据报账。五是强化全程追踪。坚持项目责任制、分片包干制、过程跟踪制,强化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的过程监控,严防扶贫资金流失。
四、强化监督,提供扶贫资金良性运行的保障性
一是纪检、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应对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控;扶贫主管部门要对扶贫项目资金实行严密监督。二是人大、政协应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扶贫项目的实施和扶贫资金的管理与使用。三是要依法行政,透明行政,定期公布扶贫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四是改革用人制度,在考察任用干部前先行对其进行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审计,一旦发现问题即取消其任用资格。五是乡镇要督促、指导贫困村广开民主监督渠道,让老百姓对扶贫项目实施和扶贫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五、严肃惩处,体现扶贫资金法纪规定的严肃性
坚持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四不准”规定,严惩违纪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贪污、挤占、挪用扶贫资金,不得擅自将扶贫资金调项和提高扶贫资金利率。对违反规定者,坚决予以严肃查处。
第三篇: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唐 文 芳
财政支农资金是政府惠农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促进我市农村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几年来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专项检查发现,这些专项资金在使用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因此,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从我市近几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情况来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大大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而且对农业的投入缺乏增长机制。如我市近三年预算内安排的财政支农资金均为380万元,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且比例失调,部分有潜力的农业项目因资金投入不足而进展缓慢。
二、财政支农资金安排不严谨。一是随意安排项目资金。一 1 些农业项目在审批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调研论证报告。有些项目甚至以多个名目重复申报,或一个项目多个部门同时申报,因而在项目资金的安排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随意性。二是资金分散,存在“撒胡椒粉”的现象。从近几年审计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农资金安排的项目点多、面广,资金分散。如2005市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380万元,用于22个农业项目,其中安排市水利局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发展项目资金10万元,而市水利局将此资金却分散用于11个农业项目,平均每个项目安排资金不到1万元,虽然照顾了多数项目,但资金的使用效益却难以体现。三是项目结构安排不合理,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入高。如2005财政支农资金安排的22个农业项目中,用于生产性的投入为100万元,占资金总额的27%,主要为重点基地建设等项目;用于非生产性的投入为280万元,占资金总额的73%,主要为专项补助经费和奖励等支出。
三、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管理不善。一是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问题普遍,这些挤占挪用的资金有的用于平衡财政预算、有的用于弥补单位行政经费、还有些用于归还其他农业项目借款等等。二是主管部门擅自提取或强行收取项目管理费。从帐面上看,某些农业主管部门将项目资金如数安排下去,但对项目资金进行跟踪审查时却发现其下属单位变相地上交项目管理费,导致支农资金被分割。三是支农资金财务核算不规范。部分财政支农资金 2 与单位经费户一起核算,未单独设帐、单独核算,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不清晰。
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虽然十分重视对“三农”的投入,但与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资金投入不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因此市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政策,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排逐年增长,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二、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把各种渠道和各部门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适当集中起来,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使有限的资金形成“拳头”。同时,盘活现有存量资金,建立捆绑投入机制,缓解目前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既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也有利于集中力量,进一步完善政府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
三、规范地使用财政支农资金。一是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列入部门主要领导和项目单位 “一把手”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评比。对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混乱的在今后的立项上予以削减,对项目资金管理好的给予奖励。二是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制,对项目资金的管理情况、使用情况定期公示,做到项目管理公开、资金使用透明,接受政府和群众的监督;三是定期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按照预算编制和用款进度,及时跟踪问效。依法采取强硬措施,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效益。对违规操作者,严格执行《预算法》,该停拨款的停拨,该处罚的处罚。四是实行专项资金单独核算。要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制度管理和使用资金,增强专款专用的意识,确保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及时足额用于农业项目。
四、实行经常性审计制度,加大上审下和交叉审计的力度。审计实践表明,这样做,可以引起被审计部门、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可以进行推广,对违纪问题要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审计、财政、纪检和监察部门应相互协调,对发现的严重违纪问题既可借助纪检、监察部门直接对责任人进行处理,也可进行通报批评,对损失浪费严重的要公开进行曝光。同时,应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实事求是的向领导提供真实信息,提出好的建议,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使有限的支农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第四篇: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
第一章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管理
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
(一)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立与执行
项目法人应按规定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会计机构负责人和相应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应当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项目法人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必须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财务印鉴应按规定分离管理。项目法人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办法,严格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建立适合本项目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尤其是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资金使用
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资金应按照建设项目的投资计划及时到位;凡有多种资金来源的项目,要求各种资金应同步到位,尤其是地方配套资金要及时、足额到位。投资计划所列的各种建设资金要直接下达到项目法人。
使用建设资金,应当按照批复的初步设计概算确定的工程内容、规模、标准、设计方案和使用范围以及下达的计划。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国家专项资金只能用于大坝稳定、基础防渗、泄洪安全等主体工程建设。动用基本预备费应经原设计审批部门审批。非生产性项目支出要实行预算管理。有关单位应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截留挪用,也不得用于平衡本级预算。
(三)工程价款结算
预付工程款和预付备料款必须按照工程承包合同规定的比例、支付办法、支付时间及支付程序进行支付。工程价款应按照合同规定的手续支付,由承包商提供工程结算清单、监理人员审核签证,项目法人有关业务部门审核,法人代表审批。在工程价款结算时,按照合同约定将预付工程款和预付备料款预以抵扣,同时按合同约定扣留工程质量保证金。不得用现金支付工程款和材料款。
(四)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
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尤其是国债资金,必须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建设期间的存款利息不能用于冲减建设单位管理费。
项目法人应当按照财政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批复的概算项目和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帐簿,包括总帐、明细帐、日记帐和其他辅助帐簿。会计凭证、会计帐目和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和格式,必须符合国家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统一规定。
1、基本建设财务核算必须规范
基本建设帐簿使用和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执行财政有关规定。目前我国执行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是财政部财建〔2002〕394号文件,所有建设单位需要设置核算机构的必须认真执行。
2、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依据
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主要依据是:经批准的项目概算,甲乙双方所签订的所有合同以及相关政策、税收等规定。
3、基本建设成本核算及费用控制
基本建设成本核算最终目的是考核所批准的概算中分部分项工程项目实际支出,从中找出分部分项工程项目实际成本和概算比较超降原因,在决算报告中加以说明。因此在日常核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一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支出,事先作出预算,尽量控制在所批准的概算之内,确实要突破概算项目的,要尽早编制调概文件,上报原批准概算部门批复,以便实施。
⑵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中的费用支出,除建设单位管理费外,其他费用支出必须依据合同进行支付,凡超过合同的必须办理追加合同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⑶严格控制间接费的支出,例如勘察设计费、监理费、移民补偿费、建设单位开办费及经常费,应控制在批准概算内,招待费控制在批准建设单位管理费的10%以内。
⑷支付承包商的验工计价款,必须由承包商提出支付申请,由监理单位签证,经建设单位项目法人批准同意方可支付,支付时要扣除工程预付款和工程质量保修金后支付。
⑸建设单位需要房屋建筑时,必须控制在所批准的概算规模以内,资金不得突破概算指标,车辆购置也必须按概算批准数量、资金额度加以控制。
4、建设单位会计机构及对人员要求
⑴机构设置。建设单位必须设立相应的会计核算部门,并安排相应人员,人员安排无论兼职或专职应不少于3人,即出纳1人,会计1人,财务负责人1人。财务部门应有岗位责任制及规章制度。
⑵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求是:应兼备相应会计职称,持证上岗,经常到施工现场,了解工程进度。
(五)项目建设的合同管理
项目法人通过合同分别与设计、监理、施工、材料设备供应商、咨询单位、招标代理机构等建立起合同关系,使各参建单位紧密的联系成一个整体,共同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而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本身就是按照合同的规定进行管理,因此,合同管理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合同管理包含合同订立与管理、合同支付、合同分包管理、合同变更管理、合同索赔处理等诸多内容,由于时间关系,仅就合同订立作简要介绍。
1、水利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主要材料及设备采购、工程监理、技术咨询、委托代理等都要依法订立合同。各类合同都要有明确的质量要求,以及履约担保和违约处罚条款。
2、编制招标代理、建设监理、施工合同应分别采用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印发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合同示范文本》,水利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印发的《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00-0211),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印发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合同和招标文件示范文本》(GF-2000-0208)。上述示范文本中的《通用条款》应全文引用,不得删改。
3、合同必须依法成立(主体合格、内容和形式合法),签订合同必须遵循合法的原则、平等互利的原则和协商一致的原则。
4、目前,水利工程施工合同一般为以投标总报价中标,施工中按中标人投标文件中的工程单价乘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价款结算。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及投标的补充修正资料均是合同执行的重要依
第五篇: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扶贫资金在促进脱贫、巩固温饱、缩小差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现阶段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资金拨付使用存在问题:个别地方和单位对财政扶贫资金的拨付报账制执行不够严格,存在白条下账、超限额使用现金的问题;个别地方财政部门对报账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严,报假账的问题时有发生,还存在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
二是资金管理方面不够严谨。各贫困县滞留扶贫资金的问题比较普遍,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多数贫困县配套资金未列入财政预算,或列入财政预算的配套资金不能到位;个别县区还存在扶贫资金未按规定及时纳入专户管理的问题。
三是扶贫项目计划安排和实施不够严谨。部分扶贫项目计划的申报脱离扶贫开发规划。擅自调整项目计划,变更建设地点、内容的情况较为普遍。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部分贫困县未完全摆脱“吃饭财政”的局面,无力配套扶贫资金;扶贫部门日常工作经费短缺,挤占了扶贫资金。二是部分政府相关部门(财政、扶贫等)工作效率不高,监管工作不力,缺乏规范性。三是有些扶贫工作(如:扶贫项目计划、移民搬迁、教育扶贫等)严重脱离农村实际,周期过长、标准过高、管理松弛、随意性较多,造成了扶贫资金的浪费。四是部分贫困县区政府相关部门及扶贫资金补助乡村法制观念淡漠、项目计划管理水平低下,不具备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的素质。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一)增强法制观念,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政策。各扶贫县要严格遵守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政策,要切实以当地农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为基础做好项目计划申报,逐年安排,逐年实施,确保目标明确、项目可行、重点突出、成效显著,同时要对扶贫项目的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政策知识及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管理水平。
(二)加强对扶贫资金的跟踪监管。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有关县区对扶贫资金项目实施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对审计调查发现问题切实进行纠正和改进。一要认真执行扶贫项目报账制规定,严格项目资金的拨付。二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计划管理,保证项目资金计划的严肃性;三要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跟踪监管,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性;四要对资金监管情况予以公示,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监管制度,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的合理、合规和效益,杜绝项目资金使用中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三)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力度,不断提高贫困农民综合素质。要正确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加强督导规范和跟踪服务,增强农民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在现有教学资源条件下,以订单培训为主,开展多渠道、多层
次、多形式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切实做好培训人员建档立卡工作,对每位学员在校培训、考试考核、就业工作去向进行全方位跟踪,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管理、服务模式与机制,使之真正成为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