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小编推荐]
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为加强我我院专业建设,增强专业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条 专业建设的原则
1.结构优化原则。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立足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强整合与调整,以形成多学科结合、布局合理、适应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结构。
2.评建结合原则。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学院建立相应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机制,促进各专业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目标,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3.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原则。传统老专业要加强改造与提升,新办专业要进行规范化建设;对基础条件较好、社会适应面广、有特色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和扶持。
4.持续推进原则。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常抓不懈;要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有步骤分阶段逐项落实。
第二条 专业建设的目标
1.提升老专业,拓展新专业,适当增加专业数量。开展人才培养需求调研,提升已有专业的教学质量,根据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育和申办新专业,积极发展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技术型专业。
2.建立学科专业融合机制。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加强通识教育。积极鼓励学科、专业的横向交叉与嫁接,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宽口径、复合型的专业体系。
3.建立竞争机制。对于办学特色鲜明、招生及就业形势好的专业,立项重点建设,建设一批省级和院级品牌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起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对学科设置陈旧,社会需求不大,就业率低下的专业减招或停办。
4.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核心,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特色。
第三条 专业建设的组织与管理 专业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成立由院(系)领导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和协调专业建设工作。
1.教务处负责组织、各系参与编制学院专业建设总体规划,经学院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
2.教务处负责组织新办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的推荐申报及学院重点专业的立项评审、检查和评估验收等工作。
3.各系负责制订本系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实行项目负责人制,负责人由专业学科带头人担任,项目组一般为5~7人,小组成员应有明确的任务和分工。其职责是负责制订专业建设规划、落实建设任务。专业建设规划以三年进行编制。
4.专业建设要按建设规划进行。专业建设规划包括: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定位与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规划;教材及图书资料建设规划;经费使用计划;专业建设小组人员分工等。新办专业建设规划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论证后实施。
第四条 新办专业的申报、审定与验收
1.申报新办专业的原则。增设新高职医学类专业严格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关于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2002〕10号)、《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高〔200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的要求,要以人才培养需求调研为依据,符合贵阳护理职业学院专业建设发展的规划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体现学院的办学方向。
2.新办专业的申报程序。新办专业由相关教学系申报,并于每年7月1日前按要求将申报材料报教务处,教务处审核后报院专业建设委员会评审,申报的系根据评审意见对申报材料重新进行修改。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再次审定后报贵州省教育厅评议审批。经贵州省教育厅审批同意的专业于次年招生。
3.申报新办专业应提交的书面材料:
(1)学院发展规划、学院关于学科专业建设的计划;(2)增设专业的主要理由及论证材料;(3)《贵州省高职高专院校增设专业申请表》;(4)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5)增设专业专业课任课教师配置一览表(教师姓名、年龄、性别、职称、学历、所毕业的学院及专业、拟授课程名称);
(6)增设专业办学条件(专业开办经费、教室、专业实验室及实验开出率、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学生宿舍等)的落实情况报告;
(7)其他需补充说明的材料。
4.新办专业建设期满后,教务处组织专家按照专业建设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验收。验收合格的专业进行正常发展;验收不合格的专业由专业所在系负责整改,一年后再接受复评,仍不合格的专业要停止招生。
第五条 重点建设专业的申报、审定与验收 1.申报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的基本条件
(1)重点建设专业须在我院优势特色专业,尤其是在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型专业中遴选产生;
(2)有一支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合理;
(3)制定有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思想先进、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操作性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办学优势明显、特色鲜明;
(4)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有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或近三年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奖,或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程曾获得过省级优质课程的表彰;
(5)专业办学条件先进,具备较为完备的专业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和实训设备、先进的实训教学体系。
(6)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近三年招生、就业情况良好,毕业生受社会和市场欢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不低于90%。
2.重点建设专业的申报与审定程序:重点建设专业每三年申报一次,由各有关专业申报,所在系初审并推荐,教务处审核,专业负责人答辩,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评审,经主管教学的院长批准后,学院发文公布。
3.重点建设专业申报材料的具体要求:(1)专业办学条件。主要包括年度办学经费、图书资料、教学设备与教学手段等。
(2)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人数、专业骨干教师及学术梯队情况、教师的职称、年龄、学历学位、学缘情况、教风与师德情况。
(3)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近几年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及效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实训室建设情况;人才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就业情况等。
(4)科研水平。主要包括本专业科研优势介绍;承担的省级及以上科学研究课题;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学术交流情况等。
(5)专业办学特色与优势。
(6)专业进一步建设的目标和建设规划、改革方案、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4.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期满后要进行评估验收。先由专业建设小组写出自评报告,专业所在系自评,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并报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审定。验收通过的专业授予“贵阳护理职业学院重点专业”称号,学院给予奖励。验收未通过的专业由专业所在系负责整改,一年后再接受复评,经费自理,该专业所在系不得申报下一次重点建设专业的立项。
第六条 省级品牌专业立项建设的申报
1.省级品牌专业立项建设的申报,依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及条件在院级重点专业中遴选。
2.省级重点专业立项建设的申报推荐程序:各有关专业申报,按相关要求填写申报表,所在系初审并推荐,教务处审核,专业负责人答辩,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评审,最后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批准后推荐上报。
第七条 专业建设经费
专业建设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质量要求的调研,主干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研究与应用,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的研究,条件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案试验等方面所需的调研费、资料费、材料费、教师短期进修培养费、实验室低值易耗品购置费、会议费、打印费、评估验收费等,所购置的资料、图书、软件等一律归学院所有,并由专人登记保管。经费开支由专业负责人签字、系部主任审核、主管院长批准。专业建设经费分年度由计划财务处专项管理,专业建设期内每年未使用完的经费可以结转下一年使用。
1.国家专业建设经费要成立经费管理小组,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计划和管理。
2.新办专业从批准立项建设开始,建设期为3~5年,学院依据专业年限不同拨付相应建设经费(其中不包括师资培训费和大型仪器设备费),经费严格按审批的建设计划使用。
3.立项重点建设专业的建设期为三年,学院拨付专业建设经费,经费严格按审批的建设计划使用。
第八条 专业建设工作量
经过建设过程的中期检查、评估验收通过的专业按学院有关规定分别给予相应的工作量。
第九条 本办法从发文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教务处
2013.10
第二篇:06.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
江苏省徐州市张集中等专业学校 “十三五”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
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开展专业群建设旨在引导各部结合实际,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彰显特色。通过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群建设机制,逐步形成服务方向明确、社会效益明显、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结构,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实力。
二、专业群建设方式与条件
专业群是指学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并代表着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一个专业群原则上由一个核心专业与三个以上相关专业构成,各部应以专业群为单位进行重点建设。
学校专业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专业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已纳入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并进行重点建设,且建设成效良好。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具有明显的
学科优势、行业优势或区位优势,与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能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基础较好,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大,教学经费投入保障充分,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服务能力强。
3.专业的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较强,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与数量充足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承担有高水平的教改项目,取得优秀教学成果。
4.专业群建设方案科学可行,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政策保障到位,能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三、重点专业群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体制建设
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体制,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明确各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以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按照由简单到综合、由易到难,分级别开发的原则,进行核心课程群的整体设计。通过课程群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方面的集群优势。
3.实训体系建设
针对专业群面向的行业(产业)与岗位群,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训练为基础,系统设计实训体系,整合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分类组建实训基地。按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通过“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形式,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列化建设,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专门化(或个性化)需求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体系,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
4.“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专业群教学的需要,整合专业群相关专业的专兼职教师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教师的优势,通过
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满足重点专业群各专业教学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5.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围绕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校企之间搭建信息化平台,将企业的资源引入教学,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群教学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作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有效补充,提高教学效益。按照核心课程群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建设由优秀数字化媒体素材、优秀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专业群教学支持系统,创建先进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
6.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
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与要求,探索专业群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由行业企业代表、相关专业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专业群建设组织管理形式,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协调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资源共享与互补,通过柔性化的专业管理与课程组织,提高专业拓展和滚动发展的能力。
四、重点专业群建设的组织管理
1.学校成立重点专业群建设组织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制定重点专业群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落实重点专业群建设的配套经费与自筹经费,协调相关部门、系,在人、财、物等方面保证重点专业群的建设与管理需要。
2.建立重点专业群建设报告、中期检查和验收制度,形成分项检查、报告、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等环节组成的监督检查体系。保证重点专业群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开展。系统总结专业群建设的特点、规律和做法,形成比较丰富的建设经验,在各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加以推广和应用。
3.为了支持和保障专业群建设顺利、有效开展,建立专业群建设工作考核体制和机制,明确专业群建设工作目标和考核要求,有效实施考核工作。
4.按照经费预算计划和目标考核情况,分阶段、分项完成下拨专业群建设经费。
五、重点专业群建设的经费管理
1.重点专业群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省财政专项投入、市政府投入、学校配套经费以及重点专业群所在部自筹经费等。
2.重点专业群建设经费由教务处和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挪用。经费使用要经专业群负责人、部负责人和教务处负责人共同签字。建设经费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应根据有关财务制度的要求,严格审批程序,进行分项明细核算,按预算使用资金。
3.重点专业群建设经费主要用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与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等。具体的使用范围包括:专业的教学改革费用、学术交流费、设备资料费、课程建设费、教材出版费、教研课题劳务费、奖励以及其他相关费用等。
4.参照省教育厅对重点专业群建设实施滚动管理的办法,教学工作处根据检查和中期评估的结果,对完成情况好的专业予以鼓励;对完成情况较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将停拨建设经费。
5.凡是用重点专业群建设经费购置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等物品,均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范畴。
六、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并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二○一六年九月十二日
第三篇: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高等专科学校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直接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反映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为加强学校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增强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高„2004‟4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现有学科基础与教学资源为依托,拓宽专业内涵,凸现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培育专业品牌。建设一批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一定学科基础的新专业;构建门类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比例适当、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改造传统专业,扶持新办专业, 巩固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培育特色专业,重点建设基础条件好、社会适应面广、办学水平高的专业,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第二条 专业建设的思路
专业建设要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中,在继续发挥学科优势和师范特色的前提下,坚持“优势专业树品牌,新增专业上质量,拟增专业有特色”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以重点学科为基础,以教科研为纽带,围绕着为当地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建设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施为中心, 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改革,力争在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三条 专业建设的原则
1.内涵提升原则。注重师范专业的升级改造,突出卓越教师培养。根据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导向、实践导向与能力导向,以培养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改革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有效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升教育实习实效,培养具有扎实教育理论与技能,同时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
2.结构优化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立足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整合与调整,形成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稳步推进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实现资源优化和集约运行。
3.评建结合原则。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建立相应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机制,促进各专业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目标,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4.持续推进原则。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常抓不懈;要根据学校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划和定位,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有步骤分阶段逐项落实。
第二章 专业建设的目标与过程管理
第四条 专业建设的目标如下: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规格明确,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鲜明特色。
2. 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科学性。
3.教学条件良好,主要学科和课程都有优良师资,在市内外具有一定影响: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教学基础设施良好,实验实训实习条件能够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4.教学改革和研究深入系统,具有一定成果。第五条 专业建设过程管理措施:
1.专业建设实行校、系二级管理,以学校各系为主,学校进行指导、规划和统筹。专业建设日常工作由各系负责,教务处代表校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督促、指导和日常检查。
2.学校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全面负责全校专业建设规划的制定及其落实和调整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审议专业设置和调整方案;审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开展专业评估,监控专业教学质量。
3.各系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制定本系现有专业的建设计划及拟设专业的筹建计划并组织实施落实。年初各专业向系提交专业建设计划,各系审定,教务处备案,年底各专业向系提交专业建设自查报告,教务处组织检查并提出建议。
第三章 专业建设的内容
第六条 专业建设的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教学质量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等。
第七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遵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办学的整体目标和发展定位,体现对学生素质教育、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应符合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根据社会文化事业的新发展,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第八条 课程及教材建设。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模式,制订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认真做好有师范高职特色的自编教材工作,加强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和视听教材的建设工作。
第九条 师资队伍建设。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梯队。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注重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发挥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的作用。
第十条 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包括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经费的投入等。教学基础设施应符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教学设备利用率高且能广泛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坚持校内外结合,做好全面规划,要与专业课程建设相匹配;教学经费的投入应基本满足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第十一条 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要与教学内容改革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运用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能逐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在线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第十二条 教学质量管理。要有健全、严谨的规章制度,建立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新生素质调研制度。
第十三条 专业特色建设。特色建设可体现在专业建设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不同层面。专业特色要符合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体现先进教育理念,并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第四章 新专业设置和建设
第十四条 设置新专业必须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1.增设新专业要符合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规划; 2.培养的专业人才有稳定的社会需求,招生规模原则上应达到60人左右(设计类、艺术类等特殊专业除外);
3.应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申报论证报告、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师资情况等必要文件;4.必须具有相关的学科发展支撑,并具有一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5.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思路和专业培养目标、先进的人才培养计划、完善的课程体系、配套的优秀教材,以及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6.具备新设置专业必需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等基本的办学条件。
7.学校鼓励跨系、跨学科联合申报和建设新兴、边缘、交叉专业,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第十五条 新专业的申报程序。申请下设置新专业,由相关系部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在5月提出,校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获论证通过的拟办专业由专业负责人准备申报材料,6月提交给教务处;教务处汇总审核,报市教委审批。
第十六条 新专业的建设及评估。新设专业建设期为3年,各系部应根据新设专业建设标准有计划地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以满足教学需要,确保教学质量。新专业建设2年后教务处按建设标准组织评估,?未达到标准的限期整改。建设期满后接受市教委合格验收。
第五章 重点专业建设
第十七条 重点专业建设以突出学校主体专业、特色专业和效益较高的专业为原则。
第十八条 学校对校级重点专业建设进行立项管理。原则上重点专业立项数不超过学校专业总数的50%。立项工作原则上每3年组织一次,申报截止日期为当年10月31日。
第十九条 立项分为指定立项和评审立项。指定立项是指学校指定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需要扶持的专业予以直接立项。评审立项由专业负责人填写《高等专科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申报表》,所在系部初审并推荐,校专业建设委员会评审,学校审批确定,其立项条件为:有2届以上毕业生,历届毕业生初次对口就业率不低于90%:专业特色明显,有较大社会需求;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上取得一定成绩:专业负责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原则上40岁以下青年教师30%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有稳定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教学设备和教材图书资料能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
第二十条 重点专业建设期为3年,学校采取如下措施对立项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进行扶持与管理:
1、建设检查。立项后教务处一年一检查,根据建设水平给予补助,每专业每年补助标准不超过10000元。
2、验收评估。重点专业建设期满,专业负责人即可向所在系部提交自评报告,系初评合格后向教务处申请验收评估,校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验收评估。通过验收的专业经主管副校长审批后确定为校级重点专业,给予“高等专科学校重点专业”称号;验收未合格者,专业负责人不得申报下一轮校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3、复查验收。教务处对校级重点专业一年一复查,验收不合格者,取消“高等专科学校重点专业”称号。
第六章 市级及以上专业建设相关项目申报
第二十一条 学校择优推荐校级重点专业申报市级及以上专业建设相关项目,推荐申报程序如下:
1、系提出申请并组织准备材料交教务处。
2、校专业建设委员会评审,主管副校长审核,校长审批,教务处组织上报。
第二十二条 学校对评上市级及以上专业建设相关项目的专业给予配套奖励。
第七章 专业建设经费管理
第二十三条 专业建设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质量要求的调研,主干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研究与应用,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的研究,条件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案试验等方面所需的调研费、图书资料费、材料费、教师短期进修培养费、实验室低值易耗品购置费、会议费、打印费、评估验收费等,其中不包括师资培训费和大型仪器设备费。所购置的资料、图书、软件设备等一律归学校所有,并由专人登记保管。
本办法从发文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高等专科学校
2015年3月26日
第四篇:学院新专业申报与建设管理办法
学院新专业申报与建设管理办法
(讨论稿)
为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与专业结构,加强学校对专业的宏观管理,促进学校专业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新专业申报
1、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基本原则
专业设置和调整应适应国家特别是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有利于突显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符合教育部及其他中央有关部门颁布的专业设置管理的规定。
2、专业设置的条件和要求
学校新设置或由原有专业调整为新专业,必须符合下列各项条件和要求:
(1)符合学校建设发展规划,有人才需求论证报告,专业招生规模应不低于60人。
(2)有拟申报专业的建设规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其他必需的教学管理文件。
(3)新增设的专业应以学校已有专业为依托,具有完成该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和教辅人员。专业办学条件能满足该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
(4)新增设专业应在教育部颁布的本、专科专业目录范围内,专业名称严格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确需设置国内新的目录外专业,须按教育部有关管理要求申请进行专业论证,并提交论证报告。进行 1
新设专业论证须提前报省教育厅高教处审核,经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后方可申报。
(5)增设目录外本科专业、国家控制布点本科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及拟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非艺术类本科专业,由省教育厅审核,报教育部批准。
(6)拟调整名称的本科(专科)专业,原则上在原本科(专科)专业所属学科(类别)代码类别内进行;不跨类进行名称调整。确需跨类调整的,应申请撤销该专业,并按新专业申报程序进行申报;调整本科专业须经教育部审核同意,专科专业经审核同意调整的,原专业不再保留(撤销),专业目录按新专业名称公布。
二、申报材料应包括的内容
1、拟申报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
2、分别按本科和专科申请表样格式填写的《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
3、申报拟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非艺术类本科专业,还应按照教高厅函〔2009〕28号的要求,报送详细的专业培养方案、招生办法、相应学科考试科目及测试办法、标准、近四年的招生情况等材料。
4、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材料。
三、申报程序
1、学院提交申报材料至教务处;
2、校教学委员会组织评审;
3、校长办公会审议并报学校董事会审批;
4、报教育厅审批。
四、新专业建设
1、新专业建设应坚持与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2、学院须制订新专业建设计划,每年年底向教务处报送当年专业建设进度及相关情况。
3、新专业建设以学院为主,学校进行指导、规划和统筹。
4、教务处是学校主管新专业建设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提出增设或调整专业的建议;对学院新专业建设规划提出建议;对新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
五、建设经费
1、新专业建设需一定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专项拨款。申报新专业的学院按照学校规定的经费标准先提出书面申请报告,经批准后,学校分期拨付给每个新专业;学校根据每年专业建设进度情况,决定后期经费的拨付。
2、建设经费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新专业建设经费使用范围包括:
(1)特殊的图书资料及电子音像资料(确需学院单独建设的);
(2)师资队伍建设费,包括青年教师培养、教师论文版面费、著作出版费等;
(3)调研和参加会议的差旅费;
(4)实践教学建设,包括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规划与设计、学生竞赛辅导和其他创新活动等费用;
(5)其他与新专业建设有关的费用。
3、学院主管教学院长和新专业负责人为新专业建设经费的共同
管理使用责任人。责任人要做好经费预算和经费使用记录,在学校的有关财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严格按计划合理支配使用建设经费。
4、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经费使用计划执行,学校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违规使用建设经费者,学校将不予拨付剩余款项,同时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相应责任。
第五篇:五邑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五邑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落实五邑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建设特色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建设目标
按照“面向地方需求,依托学科优势,丰富专业内涵,强化专业特色,改造传统专业,发展新办专业,打造特色专业”专业建设指导原则,重点建设一批侨乡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学科优势明显、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综合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使这些专业在指导思想、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建成9-11个校级和5-7个省级特色专业,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以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优化结构,强化内涵,带动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三条 建设内容及其目标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科学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知识与能力、科学素养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有效机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要科学合理,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要吸收最新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成果。要着力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根据“以选为主、以编为辅、选优择新、扶持特色”的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思路,选用优秀教材,编写出版高水平教材,并大力提高辅助教材质量。每个特色专业建成1-2门校级“精品课程”和3-5门校级“优质课程”,并至少有一门课程具备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的条件;3-5项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并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1项,至少有一项教学改革成果具备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条件;优秀教材和新教材的选用率达到80%以上,选用外语原版教材3种以上,至少编写4本辅助教材,并正式出版1本以上教材;人均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以上,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多媒体课件覆盖面达到50%以上,并建立一个以上网络运行的多媒体资源库。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通过引进高水平高学历教师,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培育学科带头人和团队,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完善专业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要、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每个特色专业至少有3名以上本专业的教授,高级职称教师总数达到10名以上;至少有一个校级“教学团队”,并具备申报省级“教学团队”的条件;有2门以上课程实施英语授课或双语教学;有省、部级以上先进教师;有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4项以上,厅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项以上;每名教师发表或出版论文(专著)6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大于4篇)。
(四)改革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完善学生到工厂、企业、机关、农村、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 2习的有效机制。要建立专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备,实验开出率达到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数占总实验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至少有5个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实习基地);有4个以上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并常年开展活动,成效显著,学生公开发表文章(论文、作品)数6篇以上,参加各类教学和科技竞赛活动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项以上。
(五)通过改革和建设,培养一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并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录取平均分明显高于广东省高校二本的出档分数线,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综合评价“满意”和“比较满意”达90%以上。
第四条 评选条件
(一)有连续三届(含三届)以上毕业生。
(二)专业建设方案能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和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得到校外专家的认可。
(三)专业教师队伍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专业建设负责人水平高,具有教授职称,有2名以上本专业教授,8名以上高级职称教师。
(四)按照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逐步推行双语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教学效果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3 2门以上的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有正式出版的教材,有2本以上辅助教材出版。
(五)专业办学条件先进。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良好,教学管理水平高,教风学风优良,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实践教学要求,专业有学校重点扶持以上学科支撑。
(六)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研促进教学效果良好。
(七)专业社会声誉好。招生生源充足,生源质量高;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有较高的评价。
第五条 评选程序
(一)各院(系)应根据评选条件、建设内容和要求,在充分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填写《五邑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书》,制订出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和周期,确定建设重点。
(二)根据申报情况,校教学委员会评审通过,经校长办公会议批准,确定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第六条 管理办法与建设措施
(一)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由学校教学委员会进行指导,教务处负责管理,主要负责特色专业的遴选、评估、验收和有关建设与管理工作。
(二)学校设立特色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对特色专业建设予以资助。
(三)立项建设的特色专业要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理清专业建设思路,切实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实施规划,保证按期达到建设的预期目标。
(四)特色专业建设点实行专业负责人制。专业负责人负责主持拟订专业建设规划,落实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
(五)根据教育部与省教育厅安排,学校将从校级特色专业中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特色专业。
第七条 检查与验收
(一)校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期限为3年,学校将对建设情况进行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检查验收以《五邑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书》上 4 的有关内容为主要依据,实行量化考核,主要检查建设方案的执行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情况,人才培养质量情况等。
(二)建立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实行专业预警,对中期检查未达标的专业限期整改,并进行第二轮中期检查,仍未达标的专业撤消其特色专业建设点称号,停止经费支持;对外围专业进行实时监测,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增补进入特色专业建设范围,提供经费支持。
第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五邑大学
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