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横峰县小微餐饮监管现状调查及监管探索
横峰县小、微餐饮行业现状调查及监管探索
――吴焕章
小、微餐饮行业(小型餐饮是指经营面积45-150平方米,微型餐饮指经营面积45平方米以下)存在分布广、数量多、环境脏乱差、规范程度低等特点,各小、微餐饮店一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厨房布局不合理,设施配备不完善,操作流程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它们已经成为当前餐饮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为全面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小、微餐饮行业的存在现状,剖析存在问题,研究出有效的监管对策。笔者根据近年来在餐饮执法检查时掌握的资料,对本地小、微餐饮行业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监管探索行为进行了总结。
一、横峰县小、微餐饮行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分布特点:“多小散”。截止2015年底,我县登记在册的餐饮单位364家(不含学校、幼儿园食堂),其中小、微餐饮(含小吃店、农家乐)就有233家,占64%。小、微餐饮在所有类型的餐饮单位中,数量最多、普遍规模较小、且分布散乱,散布于农贸市场周边、校园周边、住宅小区附近、城乡结合部或乡镇所在地。
(二)从业人员构成和人员素质: “三多三低”。即下岗职工多、进城农民多、外来务工者多;文化层次低、安全意识低、守法经营意识低。大多数小、微餐饮店是夫妻店、姐妹店,甚至是一人店(即一个人即使老板,又是厨师,也是服务员),从业者普遍的文化水平不高,食品安全意识较低,认为只要烧熟煮透,口味好,有人吃就可以了,其他的如清洗、消毒、环境卫生、规范操作都是无所谓的,且守法经营意识淡薄,他们迫于生存压力,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不主动办证、体检,接受监督检查,尽量少的投入成本,甚至购买地沟油、死猪肉等劣质食品原料等等。
(三)经营规模:“多少差”。即租房经营者多、投资少、稳定性差。因为从业人员大多为低收入人群,自己没有店面,基本上都是租房经营,因此,他们也不会在餐饮店的装修、设施、设备等软硬件配置上投入太多,如果生意不好,转让给他人或停业不开损失也不是很大,从而导致小、微餐饮业的稳定性差,能像窑口菜馆、鸳鸯小吃、良亮早餐那样开个七八十几年的店极少。据统计,2015年我县小、微餐饮店转让、关门歇业的达80多家。
(四)经营特点:“脏乱差”。因为以上原因,所以导致小、微餐饮的经营场所大多是一间店面,甚至是在违章搭建的棚子、或一些老式旧房的底层房屋内经营,其周边环境混乱、经营面积狭小,条件简陋,不能明确区分粗加工、清洗消毒、切配烹调、专用食品仓库等区域,清洗、加工、切配、烹调都在一个单间内操作,甚至直接在门口搭锅搭灶;清洗碗、筷和洗菜在一个水池里进行,按要求晕、素菜和水产品是要分开清洗的,餐饮具清洗要设置三个水池,达到一冲、二洗、三消毒的要求;有的小、微餐饮店虽然配备了保洁柜、消毒柜等设施,但大多是个摆设;绝大多数小、微餐饮店无贮藏食品原料的专用房间等等,规范程度低。
二、我县小、微餐饮的监管现状
由于小、微餐饮多、小、散的分布特点,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硬件投入严重不足,业主的依法经营、规范经营、食品安全意识普遍不高、监管人员严重不足等原因,从而导致小、微餐饮监管三难。
(一)监管人员少,监管到位难。我局餐饮食品监管现有干部职工4人,要监管餐饮店420多家,我们就是“5加2”、“白加黑”的工作,也不敢保证监督覆盖率达到100%,所以在餐饮监管上,只能抓大放小,突出学校食堂、大中型饭店、重要会议或节假日期间的市场监管,我们尽量覆盖,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二)安全意识差,规范经营难。因为从业人员的经济现状、文化水平、从业素质、安全意识等因素,对小、微餐饮的规范管理,难度很大。
(三)社会影响大,关停取缔难。按《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多次整改达不到规范经营要求的,执法部门按程序可以责令其停业整顿直至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但真要关停它,却是非常难。小、微餐饮店主多为低收入人群,他们开家小店养家糊口,自谋生路,不给政府添麻烦、不给社会制造矛盾,是该当鼓励的,如果达不到规范经营要求就取缔它,全县360多家小、微餐饮店有相当多的要关停,这势必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
三、监管探索
笔者和同事们在四年多的监督执法过程中,对小、微餐饮监督管理进行了多方调研、深入思考,并结合日常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守住底线逐步提升。我们在监管实践中,确立了底线监管思维,一是所有大小、微餐饮单位纳入有效监管范围,建立监管档案,达不到发证条件的,也必须进行备案管理,并给予半年到一年的整改提高期。二是不管发不发许可证,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并取得健康合格证明方可上岗,体检不合格的,一率调离岗位,不得从事餐饮服务活动。三是不得采购使用过期、腐败、变质和色、香、味、形异常的食品原料,不得使用地沟油和使用病死、毒死的畜、禽、水产品原料加工制作食品。坚决守住底线,逐步提升小、微餐饮的规范管理水平。
(二)网格监管确定责任。一是实现了监管重心下移,发挥分局和乡镇“两员”作用,构建“县有专业监督队伍,乡镇(街道办)有协管员,村有信息员”的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二是把全县的餐饮市场进行分片划区,县城以铁路为线分南北两区,另外除岑阳分局以外的四个分局负责相应辖区的农村片区,确定每个区的监督检查小组,明确负责人,确定日常管理各小组负责,大案要案及紧急状态全局出动的管理责任,从而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网络。
(三)守法经营加强培训。从业人员守法经营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主要靠培训手段进行不断灌输和强化。一是每年至少对餐饮服务单位负责人及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1次以上。二是在日常监督检查过程中,通过现场讲解、指导、责令改正、约谈等方法,进行规范操作培训和养成。三是通过与餐饮单位签订责任书,发放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承诺书、告知书、公示栏、备案表、制度汇编,以及发放餐饮服务宣传画、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文件汇编等资料,促使餐饮从业人员不断接受安全教育灌输,提升其守法经营意识。
(四)社会监督依靠宣传。为提高广大消费者及市民的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和识假辨假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力量,我局每年以“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宣传为主途径,以3月份的12331宣传日,6月份的食品安全宣传周和9月份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月活动为载体,多种方式进行餐饮安全宣传教育:在电视台或横峰之窗进行宣传,在单位网站开辟专栏进行宣传,在《横峰报》开辟专栏进行宣传;向市级以上报纸、网站投送通讯报道进行宣传;组织人员集中上街进行散发宣传单、展台咨询的形式进行宣传;通过聚餐备案制度落实,在乡镇协管员、信息员上门进行聚餐登记时进行宣传和指导;在示范街和县城繁华路段设置流动或永久性宣传展板进行宣传。
(五)示范创建先进引领。在2012年的省级餐饮服务示范县和2013年的全省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创建中,我县遴选出部分餐饮服务单位进行示范创建,评出示范街1条,示范店36家。通过示范引领,全面推进餐饮服务规范化管理,使得全县小、微餐饮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
(六)量化分级体现优劣。全面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进行量化公示,分别用笑脸、平脸、哭脸代表经营服务水平的优秀、良好、一般。从而体现小、微餐饮单位管理的不同水平,引导消费者看“脸色”就餐,并对不同级别的单位,分级进行重点、一般、例行监管。目前,已有385家餐饮单位进行了量化分级评定,A、B、C级单位分别为31、229、125家。
(七)多方联动抓好整治。我县根据消费重点和消费时节等因素,紧紧围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重点环节,联合公安、工商、卫生、质监等多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自2011年以来,多次开展了食品添加剂、地沟油、肉类制品、干辣椒产品等专项整治。通过检查,查办了一些案件,打击了违法违规行为,有效地规范了我县餐饮服务消费市场。
(八)屡教不改上“黑名单”。对试图突破安全底线的小、微餐饮,坚决予以打击,对达不到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或屡教不改的,列入“黑名单”管理,重点予以监督检查,加大检查频次,进行媒体曝光,直到达到要求或关停歇业,从而对小、微餐饮管理达到“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的效果。
第二篇:小餐饮监管之我见
小餐饮监管之我见□刘涛庄戈小餐饮通常为2-5人的家庭式经营,多分布在大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建筑工地、厂区附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其投资少、门槛低、回报快、管理简单,多为低收入者青睐,同时由于其达不到现行餐饮服务许可要求和监管难的困难,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隐患,现结合我县小餐饮特点及监管现状,谈一谈本人的一些拙见。
一、小餐饮基本情况
(一)数量多分布广。小餐饮分布在人群较为密集的背街小巷、小区楼院、厂区、医院、学校周边、城乡接合部等处。虽供餐人数不多,但人流量很大。经统计,我县小餐饮店约2000家,从业人员近万人,他们在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存在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这一点不容小觑。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工艺布局不合理。一些小餐饮业缺乏相关的基础卫生设施,大多存在厨房布局不能明确区分粗加工、厨具清洗消毒、切配烹调等区域,厨房内设施配备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很难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往往存在墙裙、地面、炊具布满油污、保鲜设施内的食品原材料交叉放置、无消毒设施或设施不能正常运转,无专用卫生用具或用具交叉使用、无三防设施或设施不全等现象。
(三)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小餐饮店往往是夫妻店、兄弟店,从业人员大多数是下岗职工或来自农村的创业人员,他们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遵纪守法经营的意识不强,对《食品安全法》更是知之甚少,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从业人员不主动办理健康证上岗;不能识别食品原材料的优劣,利益驱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购劣质的食品原材料。
(四)无证经营现象普遍存在。硬件设施不能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现行要求,致使小餐饮单位无《餐饮服务许可证》经营的现象较多。
二、监管现状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目前江苏省尚未出台小餐饮监管的相关法规,法律法规配套不完善造成在日常监管中有法无据的尴尬局面。
(二)监管不到位。一直以来小餐饮的规整工作可谓是监管中的老大难。长期的监管力度不够,让小餐饮从业者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没人管,“法不罚众”,而抱着“一个看一个”的心态,忽略食品安全。小餐饮规模小不成气候,经营人员大多是弱势群体,无证居多,以前尽是开展“五小”专项整治或某些突击检查才去规范,一阵风过去,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容易导致直觉上的不重视。
(三)监管缺乏长效机制。小餐饮经常易主流动性较强,且生命力脆弱,平均“寿命”只在三两年、或更短,食品制售经常随意更换添加。其次许多从业者在被发现问题之后态度很好积极整改,但过段时间便又犯老毛病,更有甚者只是当面应付了事,事后根本不作任何整改。这些都让监管成果难以持续。由此可见,小餐饮具有“多、散、脏、乱、差”的特点,但其暴露出食品安全隐患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三、监管对策
(一)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引导小餐饮的发展。餐饮食品安全工作事关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当前,在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增加监管人员编制、经费和执法装备,充实监管力量,在镇级政府设立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将小餐饮切实纳入可控管理;同时赋予镇级餐饮监管人员一定的执法监督权限,专门负责所辖镇村的餐饮服务监督工作,扭转监管人员严重不足的局面。另外技术保障也不可或缺,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职能部门的支持力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将基层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加大对餐饮服务监管和检验检测工作的财政投入,为监管部门补充快检箱、快检车等设施设备,提升监管效率。在此基础上建议对小餐饮进行科学监管、合理引导。一是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或管理办法。对小餐饮实施政策上、物质上的支持,一些小餐饮虽无许可条件,却有其存在理由,对地方饮食文化繁荣有一定的作用,可根据食品安全法和行政许可相关条文制定出针对小餐饮办证的相关标准,在纳入监管的同时让有生机的小餐饮更好更规范地发展。二是集中规划小餐饮经营场所,让原本分散的小餐饮集中化,既有利于日常监管,又可以招揽顾客从而带动周边其他产业的发展。三是推广小餐饮从业者学习借鉴成功小餐饮连锁经营的经验,既可保证餐饮食品安全,也有利于小餐饮业的发展和低收入人群的增收。
(二)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县是个百万人口大县,餐饮环节的监督只靠一个科室几个人去完成,无疑是杯水车薪,应加强联合执法,形成责权明确、联系紧密、配合有力的监管体系,为解决难点、热点问题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建议对小餐饮实行分片分区责任到人管理即网格化管理。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食品药品安协管员和信息员的作用。小餐饮的规整是一种动态监管,要进一步巩固小餐饮整规成果,就需要经常组织“回头看”,将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定期登记、清理和不定期巡查、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监管力度,以整顿促规范,以规范谋发展。
(三)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小餐饮店业主多数文化水平有限,法律意识和餐饮安全意识差,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来进行食品安全宣传,一方面让小餐饮单位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让全社会对小餐饮及其监管的重视,形成企业和从业人员自律、监管和被监管的良好互动。此外,要加强餐饮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的培训,切实加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能力建设,提高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监管人员的水平。只有我们餐饮服务监管人员的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监管好、引导好地方餐饮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职能。
第三篇: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的监管讲稿
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的监管讲稿
“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依据《食品安全法》的这条规定,在整治无证照生产经营专项行动中,很多基层工商部门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移送辖区内无证、无照的小餐饮,并要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接到取缔无证照餐饮服务的督办函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往往非常无奈:首先,这些小餐饮都是自发产生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接手餐饮服务监管之前,它们就已然存在。第二,对这些小餐饮实施许可吧,其很难符合条件;不实施许可吧,其又涉嫌无证照经营。第三,如果进行取缔,这一群体原本就是社会弱势群体,很多都是为了生计才无证照经营的,强制取缔,很可能带来社会不稳定。第四,这些小餐饮大多服务于特定的人群,如集市、学校、居民小区等,依法取缔后,会对这些人群的生活带来不便。第五,如进行取缔,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人员、精力,监管力量不足,取缔后的监管也是个大问题。第六,这些小餐饮大多打游击,即使今天取缔了,明天又来了,根本遏制不了。
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卫生许可里有一种临时性卫生许可,卫监部门可以通过采用这种临时性许可的办法解决小餐饮的市场准入问题,也可通过临时性卫生许可强化对小餐饮的监管。《食品安全法》实施以后,餐饮服务许可取消了“临时证”,这就使得很多小餐饮游离于市场的边缘地带,它们拿不到证,就无法进行工商注册,无法工商注册就没有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而要
拥有合法的市场主体资格,就必须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但要办这个证,它们又不具备办证的条件。
拿不拿证?发不发证?无论是对小餐饮经营者,还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都处于一种两难之中。但法律是严肃的,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如果按这一条执行,需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去处罚的小餐饮几乎遍地都是。
法是现实的需要,法会不尊重既有的事实吗?特别是经过立法部门反复征求意见的《食品安全法》,它会作出这种不切实际的规定吗?显然不会。在《食品安全法》里,对无证生产经营,都没用“依法取缔”的表述,而是采用了更为具体的规定:“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做更加细致的分析。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共三款,第一款是总的原则: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第二款、第三款是对这一基本原则做出的两方面补充。其中,第二款是对一些不需要特定许可的补充规定:一是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
食品流通的许可;二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三是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
再看《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三款的补充说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这里面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第二层意思是“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第三层意思是“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
现在,重点分析一下它的第一层意思:“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这样的表述,其法意深刻,这就是对“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这一基本原则的例外,就是间接地表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可以不持有相应的许可证。具体到食品安全监管三大环节就是: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可以不办理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许可,但应当符合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
全要求,应当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
为什么要这么理解呢?这就是法律对社会事实的尊重。与其让不切实际的法律条文“飘在天上”,还不如承认社会现实,对社会存在的现实情况作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定。因此,《食品安全法》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其对多部门分段管理体制的选择,还是其对“三小”问题的例外规定,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尊重,是立法思想和指导原则的重大进步。结合该法第二十九条第三款的后两层意思,《食品安全法》在“三小”问题的处理上是匠心独具:一是“三小”可以不发证,但必须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二是“三小”可以不发证,但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三是如何加强对“三小”的监管,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具体制定。
从监管的角度看,《食品安全法》对“三小”监管的这种制度安排,不仅尊重了社会现实,也符合监管工作的实际。准入许可仅仅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手段,不是监管的全部。属于监管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发证的要管,没发证的同样也要管。再从法理上来分析,《食品安全法》对“三小”的区别对待,更是食品安全“事前监管”与“事后监管”的完美结合。对大多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餐饮服务单位,我们可以通过许可准入,前移监管关口,将它们置于监管部门的掌控之内;而对“三小”,由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监管能力所限,对其重在事后监管。也就是说,对“三小”的监管,要结合社会实际,不能一棒子打死,关键是确保其加工、经营的食品的安全。
现在,再回头去看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三小”需要全部取缔吗?答案是否定的;“三小”无法许可办证就必须取缔吗?答案也是否定的。那“三小”需要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吗?答案是:
必须要!那么,怎样赋予它们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呢?笔者认为,工商部门可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对“三小”直接进行工商登记,而无需相应监管部门(包括其自身)的前置许可审批。各监管部门也可以依据这一条规定,在处理“三小”问题时,不适用《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解决了准入许可问题,如何加强“三小”监管?笔者建议:首先,要对“三小”做出明确的界定。唯有明确界定,才能防止非“三小”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或餐饮服务单位钻法律的“空子”。其次,要加强对“三小”的宣传、教育、培训,强化其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强化其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对其的日常监督检查。第三,要重罚“三小”违法行为。因为没有了事前监管,事后监管必须“酷刑严罚”方能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第四,可考虑建立“三小”登记制度,凡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三小”单位或个人必须到相应的监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这种登记不同于行政审批,只要不违反环保、市容等相关规定,其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不需监管部门审批同意。第五,鼓励“三小”持证生产经营。鼓励“三小”在自身发展中,不断更新设施条件,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向发证标准看齐,自觉向持证生产经营过渡。
第四篇:浅论微商的现状和监管方法
浅论微商的现状和监管方法
近年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上的“朋友圈”进行商品和服务销售的经营者越来越多,这种被称为“微商”的经营模式已经成为继淘宝之后的第二大互联网销售平台。然而,在微商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商品质量良莠不齐、虚假宣传、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收到的关于微商的投诉呈迅速增长之势,维权成功率却一直不高,远远低于同期实体店铺的维权成功率。究其原因,微商是一种新生事物,现有法律法规对此缺乏相应规范和约束,监管部门也缺乏监管经验。因此,有必要对微商的现状和监管办法做系统的分析。
关于微商的定义和分类
微商一词最早出现于网络,目前尚无确切定义,一般认为微商是指通过移动终端上的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在特定的范围内从事商品销售或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因其终端设备小、商业规模通常也较小,故称“微商”。根据销售模式可以把微商细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未经实名认证的企业和个人在社交平台上开设店铺、发布广告,向朋友圈内好友销售商品或服务。这种模式是微商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种,具有门槛低、投资少、有利于大众创业的特点,但因为缺乏实名认证,存在问题也 是最多的。
第二类是在社交平台上注册经过一定程度认证的公证号后,或自己直接营销,或为小卖家提供平台进行营销。这种方式虽然也有简单的认证程序,但因为社交媒体的交易平台不够成熟,存在问题也不少。
第三类是在朋友圈内面向现实中本来就认识的熟人营销。这实质上是一种私下交易的非商业行为,属于《民法》、《合同法》调整的范畴,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双方若有纠纷,只能调解或者由法院裁决,一般情况下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无权管辖。
微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微商经营主体难以确认,政府部门监管、消费者维权都十分困难。
微信、微博朋友圈等只是匿名的社交平台,并不是第三方交易平台,对于经营者的真实信息无法审核和把控,加之双方的交易都在虚拟网络进行,购货记录难以取得,又缺乏平台担保和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因此,一旦发生退换货等纠纷,监管部门无法迅速确定经营者真实身份、确定责任主体,《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规定的7天无理由退换货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这是目前微商最大的问题。
二、产品和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假冒伪劣产品比例较大。目前微商的营销对象主要是衣服、化妆品和一些奢侈 品,这些传统上假冒伪劣的重灾区产品在微商平台上情况更为严重,不仅匿名的个人、企业经营者故意售假,即使是一些知名电商也从事假冒伪劣产品销售活动。还有的微商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在没有食品流通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销售食品。
三、普遍存在虚假广告和引入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微商可以在平台上采用语音、视频、文字等方式发布广告,可以随时不留痕迹地对发布的广告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所以夸大宣传、虚假宣传、虚假中奖等行为屡见不鲜。还有部分“网络红人”收取微商费用后,利用自己影响力,采取好友推荐、发布软文等方式替他人推销假冒伪劣商品,甚至推销违规的药品和保健品
四、以征招代理、投资加盟等方式传销或变相传销。很多微商不是为了把商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而是通过层层代理,把货压在代理人手中,代理人最终因为产品低劣而卖不出去,造成大量损失。还有的微商不卖产品,以“投资加盟,提供服务”为幌子,进行拉人头、收取入门费的传销活动。
加强微商监管的方法
一、完善微商实名认证的管理。
严格执行《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规定,要求微商经营者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并提供营业执照和真实的个人信息、经 营地址。根据该法第七条,企业经营者、未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营销的个人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微信、微博、QQ等互联网平台本质上是社交平台,目前尚不是第三方交易平台,因此任何经营者(包括自然人经营者)以社交平台从事经营活动都应该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值得注意的是,商务部2015年5月发布的《无店铺零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第八条规定,未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从事网络经营的自然人,也可以不办理营业执照,只需提供居民身份证、联系电话、经营场所(住所)等信息。这个规定和《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是不一致的。笔者建议,商务部的《意见稿》最好能和工商总局的《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保持一致,以保持规章的一致性和便于行政监督。
二、加强网络监管平台建设,使网络自动监管和线下人工监管相互补充。
目前国家工商总局已经委托北京工商局研究“全国网络交易平台监管服务系统”,消费者通过该系统能够在浏览器上自动获取正在访问网店的相关信用信息,包括是否受过行政处罚、是否被列入异常名录、是否被列入黑名单等信息。根据计划,该系统一期预计将于2016年6月30日上线运行,2017年扩展到微商领域。但是,单纯的线上监管难以实现有效监管。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还需要多方联动和线下根 治,积极研究微商的特点,探索微商违法行为的查处办法,实行线上线下同时监管、标本兼治的监管战略。
三、以法规的形式确定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运营商的监管责任。
国家应出台相关规定,明确社交软件平台对微商的监督与管理责任,要求他们认真履行微商的实名认证、食品流通许可证审核和信用评定义务,并定期向国家机关提交数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社交软件平台还应提供数据接口,一方面使消费者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向市场监督机关投诉举报,另一方面使监督管理机关拥有对从事违法行为的微商采取注销账号、屏蔽交易链接等权限。
总之,微商是一个新生事物,监管部门要采取宽严有度的监管策略,既保证它有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又保证它始终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健康发展。
第五篇:2015年平凉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调查及监管对策
2015年平凉市崆峒区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调查
赵丽萍 陈馨
【摘要】:水是维持生命和新陈代谢的基础,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人类疾病的80%与饮水有关。农村饮用水安全与环境卫生状况是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农村改水工作的突飞猛进,农村的供水问题已经不再是有水吃的基本要求,而是要吃上安全卫生的水。如何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生活饮用水实施有效的卫生管理,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是我们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我们组织人员对崆峒区和二十里铺工业园区供水范围在500人以上的饮水安全工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目前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作者单位】:平凉市公共卫生科;【关键词】: 农村生活饮用水现状对策 【正文】:
水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生命之源泉。建国后,为解决人民群众“有水吃”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人有水吃的目标,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畜饮水这种低级的保障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卫生、健康、安全的更高需求,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安全饮用水将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和各级政府的一项坚巨任务。特别是我国2004年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将饮用水卫生纳入了法治管理范畴,依法管理生活饮用水已成为建设法制政府的必然要求。农村饮用水安全与环境卫生状况是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农村改水工作的突飞猛进,农村的供水问题已经不再是有水吃的基本要求,而是要吃上安全卫生的水。如何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生活饮用水实施有效的卫生管理,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是我们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我们组织人员对崆峒区和二十里铺工业园区供水范围在500人以上的饮水安全工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目前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崆峒区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
(一)供水机构数
崆峒区人饮工程管理的饮水安全工程10个:安国的颉河水厂,上扬的上扬水厂,峡门的峡门水厂、桂井水厂,花所的周柳水厂,索罗的西李水厂,草峰的盘龙水厂,二十铺园区的泾河川水厂、七府水厂、庙底下水厂。企业管理的饮水安全工程1个:兰州胜利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平凉供水公司(四十里铺水厂)。乡政府管理的饮水安全工程1个:索罗的东百水厂。村委会管理的饮水安全工程14个:柳湖的永红村、八里村,大秦的东九村、刘庙村,寨河的寨河村、高寨村,白庙的罗湾村、双庙村,峡门的唐庄村,白水的杨涧村、杏林村,花所的塔山村,草峰的杨庄村、明星村。清真寺管理的饮水安全工程6个:白庙的柴寺村、白庙村、张庄村、小陈村,峡门的白坡村。个人承包或个人自建的饮水工程8个:崆峒的寨子街水厂,寨河的寨河、高寨,大寨的清水岭,草峰的夏寨、潘城、十庄、陈洼。
(二)供水规模
崆峒区和二十里铺工业园区辖区内共有500人饮水的饮水安全工程40个,供水人口大约150000人,辐射崆峒区农村12个乡镇和二十铺工业园区。
(三)水源水质状况
39各供水单位水源取水情况为:使用泉水的有 4个,其余36个均为井水水源。水源水质目前没有评定。
二、崆峒区集中式供水现状
(一)卫生管理不到位。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均无卫生管理组织,没有建立相应的卫生管理制度和水质处理制度,无水污染应急预案。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处理设施不完善,除崆峒区人饮工程管理的8个水厂配有水质消毒设施外,其余均无消毒设施,各饮水安全工程均未对水质进行消毒处理直接供水;20个饮水工程水源没有井房,水源保护存在安全隐患;28个饮水工程蓄水池缺乏封闭,无防尘防鼠设施;2个饮水工程没有水质沉淀、蓄水设施,由井水直接供到用户。
(三)管水人员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知识欠缺,管理能力比较低,管水人员对水源防护、水质卫生要求和水质消毒处理知识不能掌握。
(四)各饮水安全工程不能对水质定期进行检测,除峒区人饮工程管理的饮水工程外,检查中无一个饮水安全工程能够提供水质监测资料。
(五)管理单位对农村饮水卫生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确立责任意识,水源保护意识不强。
(六)依法经营意识不强,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和《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的规定,供水单位必须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供水,每日或定期进行水质自检,同时接受卫生监督部门定期抽检,确保出厂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目前,崆峒区39个集中式供水单位中仅有2个单位取得了《卫生许可证》,占5.1 %。总体情况是无证经营严重。
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供水主体不明确,民事责任关系不清。
部分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供水工程项目由乡镇(村)、个人出资、国家改水项目补助而建设起来的,建成后交由个人管理,但未办理任何证件,因此供水主体不明,民事责任关系不清,导致供水单位不履行权利和义务,日常管理不到位,违法经营现象长期存在。
(二)后期管理资金投入不足,饮水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农村集中式供水项目建成后,一般交个人管理,因供水人口不多、收取的水费偏低等原因,造成投资方受益不大,影响继续投资的热情,导致后续在设施维修、管理和消毒药品购入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制水供水规范运行。
(三)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卫生监督机构对饮用水监管滞后。
一是崆峒区的人畜饮水工程很多是个人投资后先上马,然后再争取项目,往往是水务部门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发改部门在立项审批时,因需要卫生检验报告,投资者才找到卫生监督机构要求进行水质检验,还有的是在办理证件时才找到卫生监机构。这样造成卫生监督机构对供水工程的卫生审查滞后,无法从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过程中对制水工艺、卫生设施进行审查,若在供水工程投入使用后坚持标准,要求进行整改,势必造成经济损失。二是人畜饮水工程投入使用后,因主体不明、后续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运行不正常,造成水质检验经费无人支付,使卫生监督日常监测工作不能实现,风险预警无法实施,供水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四、潜在的危害
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属地表型或潜层地下水,制水工艺简单,无消毒设施或消毒设施不能正常运转,供水质量随洪水期雨水冲刷地表影响较大,水质好坏波动明显。水质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等重要卫生指标经常超标,如果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后,因水质日常监测不能落实,无法进行预测、预警并及时采取应对防控措施,一遇夏秋多雨高温季节,引发水源型肠道传染病爆发流行的机率必将增大。一旦发生水源型肠道传染病流行后,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重,控制措施难度大,同时可能因供水主体不明、责任不清,引发新的社会矛盾纠纷。
五、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卫生设施和条件
市、区政府应当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生活饮用水卫生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对没有达到卫生许可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硬件设施的改造,配备相应的水质防护设施和水质处理设施,特别是配备水质消毒设施,从根本上解决消毒设施配备率底的问题。设立专项水质监测资金,拨付监测单位,定期进行水质监测,以便及时了解水质状况。
(二)加强宣传、明确责任
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卫生法规和相关卫生知识的宣传,要把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提高到保证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权益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活饮用水卫生的重要性,要严格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要求,落实区、乡(镇)确立的的管理机构或专人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责任,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水源的防护、供水设施的维护和水质的消毒处理等日常工作。
(三)加强管水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管水人员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具体管理者,他们的卫生知识直接影响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的水平。要固定管水人员,定期采取适当的形式对农村管水人员进行卫生知识的培训,特别是饮用水卫生和水质消毒等相关知识的培训,逐步提高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生活饮用水卫生的重视程度,提高对水源防护的认识。
(四)加强部门协作、共同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
卫生、水务、环保、规划等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五)确立责任意识、确保饮水安全
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单位的卫生意识,树立供水单位法人是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督促其依法管理好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确保让广大农民群众喝上安全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