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政热点】公务员上班看书被问责!真是纪委“小题大做”吗?
【时政热点】是备考2017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必看的内容,行测、申论题目中都有可能涉及。今日的一则标题为“公务员上班看书、喝牛奶被问责!真是基层纪委“小题大做”吗?”的新闻就与公务员及公务员考试息息相关:
上班看书、喝牛奶,下班打麻将„„对于这些“小事”,监察机关的行为到底是“不手软”还是“矫枉过正”?这根规定的红线应该怎么画?
近日,江西九江市纪委发布消息,共青城市纪委通报了8起春节后违反工作纪律问题,其中有一条值得各位考生注意:“发统局窗口,一名男子正在低头看与工作无关的书籍”。
该窗口工作人员赵某上午因没有群众前来咨询和办理业务,拿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大学语文》翻阅。行政服务中心对其进行了谈话提醒。
看到这,小编想到了前段时间引发舆论关注的“员工上班喝牛奶”“护士下班打麻将”等纪检问责处罚事件。
这几起事件均因“细节”而起,对此,大部分网民支持监督执纪“不留死角”,也有声音认为“纪委小题大做”。
中央明确:“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
“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此外,在上述事件中,针对被通报处罚的违纪行为,三个地方均有相关规定或举措。
江西共青城市廉政巡察组去年就重点查找违反政治纪律及政治规矩、廉洁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方面的问题。
2月8日,湖南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纪检监察室开出一份问责意见单,通报一名员工早上9点在办公室喝牛奶。
对此,小编查询发现,郴州高新园区曾出台方案,规定员工工作时间不能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整治“精神不振,不遵守工作纪律,上班迟到早退,开会玩手机、讲小话、打瞌睡”。
《园区纪工委交办意见单》
在“护士下班打麻将”一事中,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二科护士马某君在南明区御庭轩餐饮店打麻将,被纪委检查组发现,院方要求马某君做出书面检查,同时扣罚其3个月绩效。
而实际上,在2014年,贵阳市就曾出台规定,“公职人员不许在除家庭以外的公共场所进行打麻将等类似活动”。
十八大以来,中央厉行“八项规定”,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管住大多数”,让公职人员凛然自省,这样的力度深得民心。
而纪检监察工作的舆论焦点也逐渐从“打虎大案”扩大到像“因无人咨询翻阅《大学语文》”这样的“细节小事”。
为何“细节小事”却引发舆论关注?
对此,人民网发表评论称,这类情况实则折射出三方面的价值冲突。
其一,公众对相关规定不够了解,更谈不上理解。
如果相关报道再完整一些,公众掌握的情况更充分一些,能够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体会到相关规定出台的时代背景,也许就会多一些理解,而不会那么激动了。
其二,公众对处罚是否合理产生了疑问。
禁止员工工作时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确有必要,但是总不能连牛奶都不能喝吧?正如有学者所称,强调工作纪律同时,更要对于员工基本的生活、生理上的需求,有充分的保障和满足。
其三,公众对相关部门处罚过严啧有烦言。
护士非工作时间打麻将,多大的事呢,居然被扣罚3个月绩效,未免过于苛严。有律师认为,医院扣罚绩效涉嫌违反劳动法相关规定。诚然,处罚不能任性,更不能违法,否则就难以服众。
针对上述“小事引发热议”的舆论常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评论表示:
该情况的发生既有事件开始走入公众视野带来的“新鲜感”,也不排除个别案例中舆情回应失当的因素。
比如,在“员工上班时间喝牛奶”事件引发舆论后,郴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黄志中回应称,相关单位只对其进行了口头的批评教育并表示“喝牛奶”措辞不严谨,让大家的理解出现偏差。
这份问责意见单是该园区纪工委在暗访时发现某工作人员在上班期间“一边喝核桃早餐奶,一边浏览网页,旁边还有一些零食”,为此做出了批评教育的决定。
“有关部门舆情应对和引导需要兼顾法与理、公与私、偏与全三方面话题,为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提供良好舆论环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文强调。
专家:监督执纪也可刚柔并济
单就事件本质来说,上班时间做私人的事情的确会造成不良影响。
不仅影响工作,如果是窗口单位,还会给来办事的群众造成纪律不严、态度不端正甚至不作为等不良印象。
对此,《人民法院报》发文表示:
相关部门虽不必为上班时间喝杯牛奶太较真,但也不能轻视“上班时间吃早餐”等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的真问题。
我们知道,吃早饭虽是生活必需,也应该尽量在工作之前解决,不管喝牛奶还是咖啡,都不能成为不守纪律,及耽误为群众办事的借口。
即便是更加“人性化”的下午茶时间,缓解小饿小困添点小零食,也要尽量避免造成群众误解。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认为,公众对监督执纪仍存“刻板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被查处,反腐成绩斐然,赢得舆论高度赞誉。纪检监察机关“办大案”的舆论“人设”也被固定。
当“上班喝牛奶被问责”这类“庸常生活”相关消息出现时,舆论的“刻板印象”一时难以适应,个别脱离事件背景的评论即见诸网间。
对于这些“小事”,监察机关的行为到底是“不手软”还是“矫枉过正”?这根规定的红线应该怎么画?有关部门还需在兼顾情理法上多做探索。
《中国纪检监察报》就曾发文痛批“凑数问责”问题,文章称:
一些地方和单位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仍然喊在嘴上、浮在面上,在问责上有“凑数”嫌疑,把不属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事项也统计在内。
中国人民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表示:“虽然应该强调纪律,但是都是正常要求。自由和纪律其实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强调工作纪律同时,更要对于员工基本的生活、生理上的需求,有充分的保障和满足”。
第二篇:2017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15名干部因“不担当、不作为”被问责
http://zj.offcn.com
2017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15名干部因“不担当、不作为”被问责
不作为不担当广受诟病,但当下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怕事不敢为、懒政不想为、平庸不能为、为私不去为。有的不愿担事,乐于“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有的热衷于等待观望,“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有的习惯于拖延应付,得过且过,办事走过场,不负责任„„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一些人为什么还敢如此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相信“不做事就不会出事”。
真的是这样吗?15名干部因“不担当、不作为”被问责,就是一个清晰有力的回答。因为对上级部署被动执行、失职失责,青山区原区委常委、副区长徐文斌被免职;因为督促治污履责不力,大冶环保局原局长等6人被问责;因为房地产公司违法在长江边挖基坑,鄂州河道堤防管理处副主任等受处分„„这些典型问题的处理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不是腐败才会被问责,不担当不作为,同样也要被问责。
以问责的利器,坚决惩治不担当不作为,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应然之举。一个副区长拖延应付、失职失责,就导致青山区约10平方公里区域生活污水直排长江,造成一时难以完全修复的生态污染,能说不担当不作为“不具危害性”“无伤大雅”吗?不担当不作为,耽误的是发展机遇,阻碍的是改革步伐,损害的是百姓利益,和贪污腐败一样,是关系到改革发展事业成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的大事。对此既不能轻描淡写,口头上教育、强调,也不能单靠党员干部的觉悟和境界。
以问责的利器,坚决惩治不担当不作为,不是一阵风,而是制度使然。《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问责之箭指向的一个清晰靶心,就是“不担当”。加大问责力度,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对不担当、不负责、不作为、乱作为的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动真、碰硬、较真、叫板,把该打的板子狠狠打下去。失责必问,以有力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将是常态。“无事一身轻”已经到头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适用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不下去了,纪检监察部门坚决问责的硬度,让我们看到了不作为的末路。这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带来的必然变化,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不是什么高要求,而是一种起码的价值遵循——对党忠诚就须对党的事业竭力尽心,“没有担当,半点忠诚也没有。”
浙江中公教育
第三篇:2011公务员申论热点问责机制
问责机制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问责机制
【背景链接】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9年5月22日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将“问责”制度纳入党的纪律条例,第一次规定出问题不仅要问责行政负责人,更要问责党委负责人,也是第一次对被“问责”官员“复出”作出明文规定。
2010年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各地区、各部门对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执行有力,绝不允许各自为政。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行政。
【标准表述】
[内涵]问责机制说到底是一个谁来问责的问题,是一个向谁负责的问题。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当然是要对人民负责。所以问责机制的内驱力就要落实在群众的监督权上。常态化的政府问责,必须以健全的问责机制为基础,通过立法确保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的权力始终处于一种负责任状态,杜绝任何行使权力的行为脱离法定责任机制的监控。
[意义]第一,它是硬约束。制约、规范了领导权力,有多大的“权”就担多大的“责”。这必将大大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第二,它是宽范围。以前行政行为出问题,主要问责行政负责人,党委负责人并没有进行问责的规定。问责规定第一次把党委负责人纳入问责范围。第三,它是民字牌。这个规定不但把依靠群众写入原则之中,而且明文点出“检举、控告”是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的线索来源,并重视对群体性事件的问责。另外,对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官员异地复出现象,也做了详细规定。
[措施]一方面要从立法上进一步细化政府和官员的权责,不仅开出官员明细的“权力清单”,更需设计出明确的失职状态下的责任后果;另一方面,须以严密的规则将各种责任方式、问责主体、问责程序以及责任实现的监督等纳入法制轨道,尤其是要建立对问责的事后监督制度,对免职官员的复出进行必要的约束,以防止官员问责流于形式。
第四篇:2017宁夏公务员时政热点:15名干部因“不担当、不作为”被问责
宁夏分部
nx.offcn.com
2017宁夏公务员时政热点:15名干部因“不担当、不作为”
被问责
2017年3月29日
10:00:49 来源:荆楚网
时政热点是公职类考试的命题来源之一,不仅笔试会有相关的内容,面试中也会根据一些热门的新闻进行命题,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整理了一些近期时政热点相关的资料分享给各位考生,希望对各位的考试能有所帮助。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不作为不担当广受诟病,但当下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怕事不敢为、懒政不想为、平庸不能为、为私不去为。有的不愿担事,乐于“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有的热衷于等待观望,“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有的习惯于拖延应付,得过且过,办事走过场,不负责任„„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一些人为什么还敢如此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相信“不做事就不会出事”。
真的是这样吗?15名干部因“不担当、不作为”被问责,就是一个清晰有力的回答。因为对上级部署被动执行、失职失责,青山区原区委常委、副区长徐文斌被免职;因为督促治污履责不力,大冶环保局原局长等6人被问责;因为房地产公司违法在长江边挖基坑,鄂州河道堤防管理处副主任等受处分„„这些典型问题的处理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不是腐败才会被问责,不担当不作为,同样也要被问责。
以问责的利器,坚决惩治不担当不作为,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应然之举。一个副区长拖延应付、失职失责,就导致青山区约10平方公里区域生活污水直排长江,造成一时难以完全修复的生态污染,能说不担当不作为“不具危害性”“无伤大雅”吗?不担当不作为,耽宁夏分部
nx.offcn.com
误的是发展机遇,阻碍的是改革步伐,损害的是百姓利益,和贪污腐败一样,是关系到改革发展事业成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的大事。对此既不能轻描淡写,口头上教育、强调,也不能单靠党员干部的觉悟和境界。
以问责的利器,坚决惩治不担当不作为,不是一阵风,而是制度使然。《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问责之箭指向的一个清晰靶心,就是“不担当”。加大问责力度,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对不担当、不负责、不作为、乱作为的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动真、碰硬、较真、叫板,把该打的板子狠狠打下去。失责必问,以有力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将是常态。“无事一身轻”已经到头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适用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不下去了,纪检监察部门坚决问责的硬度,让我们看到了不作为的末路。这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带来的必然变化,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不是什么高要求,而是一种起码的价值遵循——对党忠诚就须对党的事业竭力尽心,“没有担当,半点忠诚也没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宁夏公职类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宁夏公职类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公考大战中拔得头筹!宁夏公职类考试题库邀请您一同刷题!
第五篇:局长私下说错话被问责合理吗
局长私下说错话被问责合理吗?
在网上流传的关于福建省长乐市环保局局长陈桂光称“局长电话一般群众不能打”事件,目前有了最新进展。《人民日报》记者日前从长乐市委了解,当事环保局局长已被停职。公共官员,既是媒体监督的对象,又是媒体的朋友。说到监督,并不是说媒体与新闻工作者就是一种敌我关系,时刻准备着抓住一点置对方于死地。说错了一句话,局长被停职,这样的做法总是让人感觉到不是味儿:私下的对话,必须经受公开的问责吗?
笔者认为,记者以一般群众的名义投诉,最后抓住的不是对方处理问题的对错,而是对其接待的态度大加谴责。这样的伏击采访,让对方在猝不及防中掉入陷阱,并不符合于新闻监督的长期利益,媒体朋友们应该慎用为妙。
电话联系,一般而言是一种私下的对话,既可以互相客气,也可以率性而为。但是,偷偷录音,公开曝光,就好比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街头上了一个单向透明的公厕。坦言之,我们可以感觉到,该局长在接听电话时,就是基于私下的对话而采取的对话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但是却基于对于私人对话应有信任而采取的态度。但是,这样的信任在本事件中是错误的,他对话的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私下录音,并且会将录音放到网上的人。他不幸地上了一个单向透明的公厕了。
我总是认为,在当今社会,一个人接了你的电话本身就是缘份,否则对于陌生电话,他大可采取拒接的方式,让你在对话另一端干着急。即使在对话中,我们没有得到自己得到的东西,我们也要感谢这样的缘份,毕竟打电话者是有备而来,是主动的,是对话议程的设置者。而接电话者,是被动的,仓促的,无准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答非所问,态度差强人意其实可以理解。伏击采访,抓住一点,这样的做法,其实是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不赞同这样的伏击采访,因为这样的采访,无谓地暴露了别人的隐私,却不注重事情的真相。其实人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存在,在私下里谁也经不起放大镜的审查,我们所要求的是公德的完美,也就是在正儿八经的公共程序中能够经得起监督。也许在接触中,媒体会接触很多人的私情,但是我认为媒体应该明白公与私的界限,从而有所为和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