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最终版]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
随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不断深入和新兴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和企业需求。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培养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几年,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进行试点和实践。教育部分别于2014年8月和2015年1月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为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指导。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紧密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是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学生(学徒)的培养作为核心,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为支撑,课堂学习和实践操作是纽带,整个过程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1.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企业、学校和学生共同签订协议,明确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和学校既是各项培养课程实施部门,也是评价部门。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内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并且共同来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校企合作成为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基础。此外,政府也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往往由政府通过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得以实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以及双方责任义务的界定,通常由政府从中协调完成,而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督,也是政府需要履行的又一重要职责。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份的双重性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授课的地点既包括学校的课堂教室,也包括企业的厂房车间,学习的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操作,这就使得在这一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具有了双重性。在学校里,教育者是专业教师,主要传授理论知识;在企业中,则由企业指派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师父带徒弟”的教育教学形式也成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重要特色。而受教育者则具有学生和学徒两种身份,既要完成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参加企业中的技能培训。3.受教育者职业学历提升和职业资格取得的统一性证明一名学生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往往同时需要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而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取得是由教育部门主管的,职业资格证书则由劳动部门颁发。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校修完全部课程,并取得全部学分后,即可获得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而在企业进行实训的过程中,又可以在优秀员工的指导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为顺利通过相关职业资质考试奠定基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受教育者学历提升和资格取得的有机统一,提高受教育者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现状剖析
通过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经验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取得一定的成绩,国内许多职业院校开始对现代学徒制进行实践和探索,学术界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对现代学徒制认识上存在不足,我国当前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虽然是职业教育的一种,但也有别于普通的职业教育。在普通职业教育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往往以学校为主,由学校决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而在现代学徒制中,课程体系则需要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设置,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中刚刚开始对现代学徒制进行探索,截止到目前为止,很多职业院校并不能完全区分两种课程体系,在进行试点推广时,习惯于将普通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用于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中,导致教学模式单一且缺乏效率。有些职业院校过多的在课程体系中设置理论学习,忽略专业技能的培养,背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初衷;而有些职业院校则没有了解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本质区别,错误地把现代学徒制当作企业实践,从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参与主体中,企业无疑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当前,无论是在现代学徒制推广方面,还是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都不高,作为用人方的企业却缺乏左右职校办学的杠杆。原因主要包括:第一,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体,看重的短期利益,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一名合格工人的培养往往需要三年的时间,另外,学徒在校学习期间,企业仍旧需要支付一定的资金作为顶岗实训时的报酬,这无疑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第二,当前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院校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负责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导致企业失去主动权,丧失参与的积极性;第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而且给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这无疑成为制约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又一因素。3.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高中国高职教育起步于1995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办,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已经迅速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受到校企合作的瓶颈制约,不能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要求。在师资方面,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验,传授知识多以理论为主,实践操作环节较为薄弱,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匹配岗位需求,从而增加企业的培训成本。在管理制度方面,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和试点,需要院校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企业进行管理制度改革以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很多院校和企业由于担心现代学徒制带来的压力,校企双方改革的动力不足。4.人才培养缺乏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企业和院校的努力,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近两年来,为了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国家虽然出台了多项政策,并鼓励职业院校进行试点,但是这些政策性文件大都较为宏观,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些重要的法律关系尚且没有得到明确,如《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法律中均没有相关条文确定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校企双方的责任也没有得到界定。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施需要企业的大力投入,而政府没有充分给予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税收上的减免或财政上的补贴等优惠政策,导致企业缺乏积极性。另外,由于长期以来“重普教,轻职教”的理念根深蒂固,政府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社会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认同,从而影响其发展。
三、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进策略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做中学”对受教育者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始于二战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人才培养的效果也非常显著,为战后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现代学徒制方面取得成就,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等模式,我国在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目标,不断完善和改进。1.重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当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多由高职院校进行制定,并由院校负责实施,这样的模式虽然有利于院校的管理和教学,但与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匹配。因此,重构的课程体系成为现代学徒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充分考虑企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在企业开展调研。根据在企业进行调研的结果,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的课时分配,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能够体验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从而体现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另外,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纳入课程体系中,利用课堂和企业两个场所,通过思想教育和师傅帮带,增强学生对企业和职业的认同,提高综合素质。2.强调工学结合,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工学结合是现代学徒制的基础和重要前提,而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德国、英国等国家所施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学徒在企业参加实践培训的时间约占总学习时间的60%,而在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训的时间短、机会少,企业参加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不高。为提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效果,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成为必然。企业虽然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但是也应该认识到自身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劣势,积极寻求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等环节,为学徒提供实训场所,配备高技能的师傅,保证学徒在企业能够学到“真技能”。对于企业而言,参与教育虽然不是其义务,但是在联合学校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可以扩大企业的品牌效应,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人才。3.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质量,受教育者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训技能的提升等方面都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学校应该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首先,要增加对在校教师的企业实训经验,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了解企业实际运作状况,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讲述更多的企业实例,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其次,学校应该聘任企业中的高技能师傅担任实训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通过师傅在企业实训环节对学徒提供帮助和在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再次,通过运用激励手段,制定相应的标准,根据教师的劳动付出和教学质量支付一定的经济报酬,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最后,要重视对“双师”队伍的考核评价,通过运用360评价法,由学校、企业、同事、学生和教师自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考评,发现教师队伍的不足之处,并及时予以改进。4.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对所培养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意义重大。在传统职业教育中,对于人才的评价由院校进行,只要学生所修学分达到教学要求即可获得学历证书。而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根据现代学徒制中的“双重身份、双元教育”等特点,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在对人才进行评价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遵从学生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学生的在校成绩由院校进行考评,而要对学徒在实训中的表现则企业进行评价,合理设置成绩和实训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科学合理的评定人才的综合素质。学生在校培养过程中,逐渐实施高等学历与职业资格挂钩的人才评价体系,职业资格的取得成为学生拿到高等学历的必要条件,使学生重视对实践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与今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并最终提高工作效率。5.推进现代学徒制保障体系建设我国实行的是由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明确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法律责任,实现有法可依,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转和良性循环的必要前提,为此,政府须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确定现代学徒制的合法地位。当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仅仅是由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培训协议,院校和企业的利益被重点保护,而合同中很少涉及学生和师傅的权益。因此,政府在出台政策时,除了考虑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也需要切实保障学生和师傅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提升。为提高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可以给予参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企业一定的收税减免或财政补贴,使企业能够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收益。此外,政府应该利用多种渠道对现代学徒制进行广泛宣传,加大试点力度,鼓励院校、企业和学生积极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中,提高对现代学徒制的认可程度。详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20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7]17号)文件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及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1.学院情况
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区,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集文、理、工、商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全日制公办高等专科院校。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78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江西省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和“质量提升年”活动先进单位,荣获“首届中国(江西)十大职业教育培训品牌”,“江西省第一批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江西省最佳就业认同奖”、“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全省绿化模范单位”、省、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平安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以加快融入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为契机,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和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着力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先后投资1亿多元建立了冶金技术仿真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中心、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PLC技术实训中心等100余个实习实训室;同时立足江西冶金行业,依托新钢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60多个校外大生产实习基地。其中,仅新钢集团公司实训基地就有炼钢厂、炼铁厂等18家,实现了“零距离”培训。
学院十分重视与世界500强及中国200强等实力雄厚的企业精诚合作。目前,学院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北京首钢公司、江苏沙钢、上海米其林轮胎、韩国浦项不锈钢公司、宁波金田铜业、江西铜业、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广深高速、广州本田公司、深圳华美集团等200多家大型优质企业建立了就业伙伴关系。学院还投资2.1亿元建设了一个环境优美、风景迷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高职新校区。学院将致力建设成为专业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实训条件优良、教学管理规范、育人环境良好、冶金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合作单位情况
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钢公司)位于江西省新余市,占地面积28508亩。新钢公司是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下属单位主要有主体单位24家,全资子公司15家,还有新华金属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昆明滇新锰铁有限责任公司、九江四方物流有限公司等15家控股参股企业。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47 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9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391人。新钢公司资产总值107.61亿元,具有年产生铁900万吨、钢1000万吨、钢材410万吨的生产能力。可生产中厚板、线材、螺纹钢、硅钢片、圆钢、钢管、钢带等多品种、多规格的产品。产品行销国内,远销美国、韩国、越南、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试点工作基础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学校的基础设施完善,校园环境优美,实习实训设备齐全,专、兼职师资队伍稳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得到社会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在专业建设方面,与时俱进,勇于改革,推陈出新,冶金、机电、机械类专业(群)已经成为了我校的重点建设专业(群),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其中,冶金技术专业为“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之一,于2013年12月通过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的验收。
我校依托行业优势,与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校企紧密合作,历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我校自2013年开始便与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现代学徒制的联合招生、师资互建、制度设计、标准界定、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校申报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奠定了较好的工作基础。
三、试点任务
学校选择冶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工程技术4个专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完成相关试点任务,从而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形成和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一)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组织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调研队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形成1份企业用工标准调研报告。针对报告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出台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1.搭建组织机构
在前期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由学校牵头,与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战略性发展总体框架协议,成立由校企双方高层领导为主要成员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试点工作的统筹与设计。在学校设置专门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办公室,学校配备2名专职干事,企业配备1名联络干事,负责试点工作的日常协调事务;在学校与企业各设置1个校企联合教研室,由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及企业生产管理人员为主要成员,负责试点工作的运行、监督与反馈;在学校成立4个项目工作组,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及企业的能工巧匠为主要成员,具体负责4个专业的试点任务。试点过程中,根据工作需要,再由校企双方共同确认机构的设置与否。
2.明确双方职责(1)共同主要职责
共同制定招生章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课程资源、实施专业教学和质量评价。
(2)企业主要职责 向学校、教师、学生或家长准确传达企业的人才需求。 选派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导师。 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岗位。 负责完成学生校外实践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校方提供专业教师下厂锻炼岗位。 为校方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技术协作。 根据学生成长情况进行聘用。(3)学校主要职责
进行市场调研,主动对接企业,明确学徒制试点专业。 组织人员,制定完善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 建制成班,负责完成学生校内理论及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 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及技能鉴定服务。 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展教研协作。3.创新育人机制
(1)相互挂牌建立实训基地,学校在企业挂牌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学校挂牌设立相应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通过双基地的培养模式,企业为实习基地,学校为教学基地,实现基础资源互通,共同培养人才。
(2)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内实习实训场所资源,以满足学生实践教学及员工技术培训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在新钢集团公司内部设立的由学校全面负责的员工培训中心,将培训收入用于实训场所共建及实习岗位共享,确保校企协同育人所需。
(3)建立学校授课与企业顶岗之间灵活的日、周、月、学期等轮换制度,由班主任及师傅共同填写学徒成长日记,建立学徒档案,分段交叉育人,实施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
(二)改革招生模式,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1.校企共同制定招生章程,公开发布招生信息,明确“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招生原则。
2.完善学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学生入学后就与企业确定就业去向,甚至就业岗位。
3.利用学校拥有的自主招生、单独招生等政策,针对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和同等学历企业职工等不同生源特点,扩大招生范围,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并将相关招生计划纳入学校招生计划进行统一管理。
4.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规律,积累经验后逐步扩大,可以从非学历教育入手,采用现代学徒制形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和转岗培训。
5.规范学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明确学徒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对于年满16周岁未达到18周岁的学徒,须由学徒、监护人、学校和企业四方签订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
2017学年,以学校为主,招生即招工,完成4个专业共150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的建制;2018学年,以企业为主,招工即招生,完成1个专业共30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的建制。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核心,以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及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校企合作改革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1.校长与厂长对接
校长与厂长是校企合作的决策者和“总工程师”,通过充分沟通、洽谈确定双方在员工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目标规划和运作模式,签署校企合作纲领文件和框架协议,为推进具体合作开山辟路。学校校长、副校长分别与新钢公司总经理、劳动人事处处长、各厂厂长建立了联系议事制度、交流学习制度。
2.课堂与车间对接
通过安排学生下厂顶岗实习和教师下厂挂职锻炼,把课堂搬进基地,把理论应用到车间,让学生、老师真枪实弹的当一回工人,掌握新设备、新工艺,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学校每年在新钢公司16家实训基地均安排了学生顶岗实习,每年会定期派遣教师在基地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挂职锻炼,寒暑假期间也会批量安排教师下厂见习锻炼。对于试点专业班级,实施企业班组化管理模式,1个师傅带5个左右徒弟,组成学习小组,确保学生切实掌握实习岗位所需的技能。3.培训与需求对接
企业员工培训既要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又要根据员工实际量身打造。学校每年年底都会组织工作组到新钢公司各二级单位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对员工培训期望进行座谈或问卷调查,根据新钢公司员工岗位技能要求量身打造培训方案,确保大纲设置、课时编排、教师选配、教材配备、培训形式、培训绩效考评等都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和员工个人期望。
4.教师与专家对接
教师与专家对接是提高教师“双师”素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新钢公司人力资源丰富、能工巧匠众多,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学校通过引进新钢公司工程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和培训讲师,与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工作组,一起探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方案,并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5.课程与标准对接
以企业生产流程为主线,以主要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基础,依据职业资格标准或岗位标准,提炼试点专业职业能力要素,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由校企联合教研室牵头,各试点专业项目建设组负责,校企共同开发网络资源、特色教材、实训工作页。
2017学年,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专业教学、课程建设、技能传授、质量监控、学生评价、师徒考核等系列标准;2018学年,重点开发试点专业核心课程,依托智慧职教平台或超星数码平台,建设开放式专业精品资源共享数字库。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制度 以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以教师技术技能实践、集中专题培训为主要形式,实施学校与企业管理人员双向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教学水平,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鼓励企业选派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建立师徒结对档案,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考核,享受相应的带徒津贴。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学术交流、课题研究、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政策。
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
1.明确双导师职责和待遇
教学任务将由校企双导师共同实施,学校导师主要负责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合作企业导师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培养。合作企业优选实践经验丰富的在职人员以合作学校兼职教师身份担任学徒的企业导师,明确责任和待遇,企业导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考核,并享受相应的带徒津贴,在单位职位晋升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学校选拔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时优先考虑。
2.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长期学历进修与短期非学历进修相结合、顶岗实践与挂职锻炼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设立“技能导师工作室”,聘请合作企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等带徒传艺。学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的时间累计需达到3个月以上,并作为晋升专业职务的重要依据。实施学校与企业管理人员双向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推动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及时完善和更新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建立实习师傅人才和考评员人才库,保障实习考核工作质量。
3.落实财政支持政策
落实学校教师流动编制和编内聘用兼职教师的财政支持政策,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五)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试点工作的过程管理
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各种规章条例,如《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试点专业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规定》《学徒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师资建设与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办法》《学徒培养标准》《企业导师遴选标准》《学徒保险标准》《学徒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导师工作职责》《企业导师工作职责》《现代学徒制校企定期会商制度》《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现代学徒制多方参与评价考核办法》等制度。
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校方设置师傅荣誉金,企业设置学徒奖学金,奖优罚劣,推优树优。制订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权益,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
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试点期结束前,搜集、整理、完善各种条例,结集《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管理制度汇编》,规范化、制度化,并大力推广,起到示范辐射效应。
四、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7年5月-2017年9月)
(1)校企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2)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各种机构。(3)开展社会调研,撰写企业用工标准调研报告。(4)校企联合招生,4个试点专业建制成班。2.第二阶段:初步实施(2017年9月-2018年6月)
(1)修改制定适应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2)师徒结对,制定师徒标准,开始过程管控。(3)基于工作岗位课程体系建设。
(4)兼职教师队伍聘用管理。
(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3.第三阶段:持续推进(2018年7月-2018年12月)
(1)双导师育人机制建设。
(2)核心课程精品资源建设。
(3)校企实习实训共享资源建设。
(4)校企共同组建教研团队,开展课题研究与横向技术研发。
(5)校企合作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
4.第四阶段:成果总结(2019年1月-2019年5月)
(1)督导反馈试点成效,完善试点质量监控机制。(2)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学徒多方参与评价。(3)全力做好试点专业学生就业服务工作。(4)做好评优奖优工作。
5.第五阶段:验收推广(2019年6月-2019年9月)
(1)结集汇编试点工作过程中的所有管理制度。(2)搜集整理试点工作的各种过程资料。
(3)组织精干人员,全力做好试点验收的准备工作。(4)做好试点成效的辐射示范工作。(5)做好新一轮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准备工作。
五、配套政策
1.政府政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教政法[2017]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7]17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新余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
2.学校政策
实行项目化管理,学校出台《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管理规定》、《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六、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
成立以院领导为组长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校企联合教研室、试点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等机构,实行项目责任制,整合校企资源,统筹、协调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谢赞忠(院长,主管全院行政工作)
副组长:彭
全(副院长,分管招生、就业、校企合作工作)
朱布华(新钢集团劳动人事处处长)
成员:向
云(就业处处长)
张春芽(就业处处长助理)宋永清(教科处处长)
刘辉杰(新钢集团技术中心炼钢首席工程师)
候 兴(新钢集团技术中心教授级高工)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办公室: 主
任:向
云(就业处处长)校企联合教研室:
主
任:宋永清(教科处处长)
副主任:刘辉杰(新钢集团技术中心炼钢首席工程师)成员:张 洁(冶金工程系主任)
龚令根(机电工程系主任)陈耀新(机械工程系主任)廖
鹏(新钢第二炼钢厂厂长)吴绍杰(新钢第一炼钢厂厂长)张
钧(新钢劳动人事处培训发展主办)
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
(名单略)
2.制度保障
根据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需要,出台现代学徒制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弹性学制学籍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师资建设与管理办法、基于现代学徒制试点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学业评定改革办法、现代学徒制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评价办法等相关文件,从制度上保障本项目健康发展。逐步完善目标管理制度,每个建设项目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分阶段建设目标,落实责任,强化进度管理,严格控制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3.经费保障
我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资金预算共400万元,其中,企业拟投入120万元、学校投入100万元、争取各级财政投入150万元、其他临时性资金投入30万元。预算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用工标准调研、试点专业联合招生、试点专业建制成班、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校企师资队伍建设、各种制度标准制定、试点过程具体实施、试点成果凝练推广8大支出项目,其中的试点过程具体实施项目投入为230万元,占比总投入的57.5%。我校将把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纳入工作规划与绩效考核体系中,积极筹措和争取多方资金,专款专用,引入第三方审计,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需要及使用安全。
七、预期成果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引领、推动下,将开创区域内政府引导,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将取得一系列理论、实践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建立了系列、完整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制度体系,形成了校企双方责权利相统一、既分工又协调的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的长效机制。
2.企业对积极主动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同,校企深度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意识逐步转化成了企业的规定行为与习惯。
3.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与行业技术发展变化要求,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证要求更统一,课程建设和相应教学资源库更能满足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实训实习基地企业元素更突出,职业性、生产性、岗位性更明显。
4.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争相承担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任务,形成了校企师资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的“双导师制”看好局面。
5.课程设置模式、企业课堂模式、教材开发模式、教法、学法创新模式均得到了创新。
(二)实践成果
1.建设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制度、规范、标准等可执行性较强的信息资料。
2.加强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建设,双师队伍培养、课程资源开发、实训基地共建、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均有质的提升。
3.学徒制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针对性更强,真正地实现了专业学习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有机衔接,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与非试点学生相比有显著提高。
4.保证了合作企业用工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强的人才智力支撑。
八、推广价值
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开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系列理论成果将首先在我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推广,然后在区域内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及企业员工培训中推广,再然后在江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中通过相互交流、学习、研讨等方式进行辐射推广。在每一层面的推广中,必将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主动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解决校企合作层次低、实训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会有很好的指导、借鉴价值。从长远而言,为企业破解“用工荒”、培养“后来人”、稳定职工队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智力支持能力,也必定会有很好的推广效果,产生很好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此外,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科研小组,结合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申报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加强现代学徒制的科学研究工作,坚持边试点边研究,先行先试,及时总结提炼,把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上升为理论,促进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逐步建立起新余特色现代学徒制体系。
第三篇: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核心提示】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现代学徒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模式。
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演变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教。一般认为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学徒制”一词始于13世纪前后。在此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出现了学徒制这一技能传授模式。
工业革命对学徒制造成了致命冲击。机器部分代替了人的劳动,原有学徒制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的兴起取代了原有的学徒制。“二战”后,随着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各国也在汲取德国“双元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纷纷实施“学徒制”,并对学徒制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各国普遍将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这个阶段的学徒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革。如在英国,现代学徒制把培养目标划分为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三个层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多样的课程体系和国家职业资格课程;在学习方式方面,实施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学徒制的性质仍具国家性质,国家对学徒制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学徒制从萌芽到现代学徒制,其内涵和意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性”赋予现代学徒制新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
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育”,这是基于对高职教育功能定位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深刻理解。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学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但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是“应职教育”。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过多强调社会需求,过分强调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较多关注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忽视了教育的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所以,在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应在凸显高职教育“职业性”而实现教育外在价值的同时不失其“高等性”,从而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必须赋予现代学徒制新的内涵,核心思想是回归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高职教育的内在价值所在。
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这种“工”与“学”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赋予现代学徒制的新内涵。
支撑现代学徒制的要素分析
1.学生、学校、企业的自觉约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表现为:一是招工即招生,首先解决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2.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重组——重建学习载体。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课程进校外“基地”及“基地”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应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安排,但这是目前高职院校都面临的难题,也是高职教育实现“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瓶颈。究其根源在于,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是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不能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这虽然强调了“高等性”,却又弱化了“职业性”。此外,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缺乏以能力培养为逻辑主线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这显然也是强调了“职业性”却弱化了“高等性”。这均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现代学徒制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各专业必须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含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工”与“学”的交替——变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现行学校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工学交替。由于教学空间延伸由校内到校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做到工学衔接合理,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以他方为中心和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就是要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为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管理上的支撑。
4.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协作和互补——集聚教学团队的目标。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团队的特殊性。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也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
专任专业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工”与“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
兼职教师是现代学徒制中“师傅”这一角色的主体,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教育教学方法及综合执教能力的培训,使其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对于专兼教学团队的管理,可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让专兼教师互相帮扶、取长补短,使专兼教师在专业建设、科研合作、课程实施等方面实现共同提高,促进专兼教师协同工作,整体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水平,实现团队目标的集聚效应,使团队效能最大化。
5.针对性与发展性相协同的学习评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学生对于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领悟能力,对职业规范的理解,对职业风范的把握,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都将有其独特优势。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有三个原因:一是实施过程考核,按照培养方案的设计,结合“工”与“学”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定期对学生的课业学习状况进行考核,适时进行反馈、沟通,保证学习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创设学生学习和创作成果展示及各项评优活动平台,如通过开展优秀学徒、优秀技能手、优秀设计师等的评比,组织各类技能竞赛,展示学生学习创作作品和先进事迹,发挥榜样激励对学生成长的促动。三是实施面向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发展性学习评价,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沟通能力、职业素养、文化自觉等方面的评价,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品质的评价。这些评价应贯通校企,全面体现于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
第四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论文
摘要: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来讲,因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与普通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差异,故其对人才培养的考核也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本文从考核标准、考核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对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考核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考核;机制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具有鲜明行业企业特色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是必要的保障条件。本文主要就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人才培养考核机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现代学徒制区别于普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
1.培养目标的明确性。现代学徒制因为在招生招工和组班之前企业和学校、学生就分别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和培养协议,对于培养的学徒的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培养目标清晰而明确,而普通职业教育无法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企业、岗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预判,对人才的培养只能根据专业对工作岗位大致明确。2.培养主体的双元性。对于普通职业教育来讲,学校是唯一的人才培养主体,部分校企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承担一定的人才培养工作,但不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而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和学校一样承担人才培养主体责任,和学校一同承担学生培养的任务。3.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对于普通职业教育来讲,人才培养主要在学校完成,只有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才由学校转移到企业。而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因为是双元育人,企业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较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提前介入,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学生需要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学场所转换,培养过程远较普通职业教育复杂。
二、普通职业教育考核机制的不足
1.考核标准制定主体的单一性。在考核标准制定方面,普通职业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标准来规范考核内容、方法和手段,而课程标准制定主要以学校为主,行业企业参与的程度一般较少,考核标准制定的主体较为单一。在这种情况下,相关课程的考核内容、方法和手段存在着与行业企业发展脱节的可能性,考核内容和方法常常出现落后于行业企业发展的情况。2.考核主体的单一性。在考核主体方面,普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考核主要在学校完成,一般都是由承担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主体较为单一,有时存在即使同一门课程,如果考核主体不同,其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均存在差异的情况。3.考核方法单一性。在考核方法方面,普通职业教育的考核方法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探索,比如重视过程性考核,加大过程性考核在考核结果中所占比重,但不可否认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法还比较普遍。对于相当多的课程,许多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笔试形式,考核方法较为单一,考核质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构建符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
组建多元参与的考核标准制定小组。考核标准是教学和考核的基本参照物,考核标准的制定应当尽量客观、规范、全面,既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又能反映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变化和需求。考核标准制定应由行业、企业和学校三者共同制定,由行业主导,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因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会更多地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在考核标准制定时应充分听取和尊重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合作企业作用,将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体现在相关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上。
2.制定符合现代学徒制特点的考核标准。
(1)单门课程的考核。专业课程体系所列各门课程是教学组织和实施的基本单位,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标准,规范考核的必要内容。对于现代学徒制而言,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会体现较强的行业企业特点,其教学组织和实施多由企业指导师傅在企业生产经营岗位上完成。这些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也应当和普通班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
(2)综合性考核。综合性考核是指对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考核或职业综合能力的考核,如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一些合作企业在学生培养工作完成后对学生进行的入职考核也是综合性考核。对于这类考核的侧重点,应重点放在综合技能考核上,考查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应用能力。
3.完善符合现代学徒制特点的考核方法。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在制定考核方法和程序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职业能力考核为导向。对现代学徒制人才考核应以职业能力考核为导向,对于笔试和口试都要体现能力导向,对于专业特色较为明显,能够以技能操作进行考核的课程尽量以工作任务和技能操作作为考核方法和手段,减少笔试和口试考核的比例。
(2)以过程考核为导向。在考核程序方面,应以过程性考核为导向,增加考核的维度,如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和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考核,力争全面客观地考核和评价学生。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增加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尽量减少试卷式考核的比重,避免以一份试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对于企业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课程,应当在企业具体的工作场景和生产环境中进行考核。
(3)以证书考核为导向。为了提高考核的规范性,一些课程和考核内容如有较为规范和成熟的证书,则可以以证书考核为导向。还有相关专业课程,如有成熟的技能证书,则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相结合,或以证书考核代替课程考核。
4.构建符合现代学徒制特点的考核主体。
(1)巩固学校在考核中的主导地位。学校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主体,在人才考核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于学校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课程,学校承担主要考核责任,学校在考核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特点,吸收企业的合理意见和建议,优化考核方法。对于以企业承担主要任务的课程,学校在考核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教学质量和考核效果。
(2)发挥企业在考核中的作用。企业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主体之一,承担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很大一部分课程是在企业完成教学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企业在考核中的主导作用。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相关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由企业承担考核的主要职责,企业师傅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当成为对学生(徒)考核的主体。
(3)适当引进第三方独立考核机制。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考核是现代学徒制学生考评的发展方向,体现了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条件比较成熟的行业和专业可以适当引进第三方独立的考核机制,确保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如引进行业权威证书,通过证书的考取检验学生的相关专业课程的技能掌握水平和程度。
5.规范考核结果的应用。
考核结果应用对于体现考核的严肃性、发挥考核对学生(徒)的学习导向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学徒制学生的考核结果应当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评奖评优活动。作为评判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应用于鼓励学生的各级评奖评优活动中,如三好学生、学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激励作用。
(2)企业入职和定岗依据。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考核结果应该作为企业入职和定岗的依据。为学生设定入职和定岗的门槛,只有通过考核,达到入职和定岗的门槛,毕业后才能够到企业入职。对于相关考核不达标的学生(徒),不能顺利入职,引入必要的淘汰机制。以此来督促学生学习,确保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合作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培养程序相对复杂,这就要求有区别于普通职业教育的考核机制与之相适应,在制定考核内容,对学生考核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双主体育人的特点,企业要全面参与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的制定,和学校一起承担学生的考核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校企共育现代学徒制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贺亮明.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3]高永梅.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研究[J].职教通讯,2015,(26).[4]马庆华,邵勇,朱进军.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践行难点及考核形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
第五篇:现代学徒制设计与实施(精选)
现代学徒制设计与实施
讲座专家:车希海
男,1962年6月出生于淄博,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济南市技师学院(济南铁路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中职学生厌学与流失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模拟公司制项目教学”课题组核心成员;山东省科技拔尖人才、科技创新人才,教学能手,中职国培讲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会兼职研究员,中国教师发展协会兼职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现代技工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培训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研究会兼职研究员。内容提要:
从现代学徒制“三要素”出发,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及多元评价、班级企业化管理各个环节,系统工程进行现代学徒制设计与实施。讲座目录:
1.现代学徒制“三要素” 2.现代学徒制模式设计 3.现代学徒制教学组织 4.能力本位多元评价 5.班级企业化管理 6.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一、现代学徒制“三要素”
学徒制或现代学徒制,核心要素是一致的;所以,先明确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深化,立足岗位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整体化(一体化)学习。
现代学徒制环境:学习环境与职业环境对接,学习场所也是工作场所、生产场所;学习内容是工作,与岗位对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做现代学徒制是有条件的,现代学徒制实施条件: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或联合办学。
需要校企合作。那么如何寻求校企合作?
可以参见教学手册中“校企合作策略”。这里我把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路径告诉大家。
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路径就是跟踪就业学生回访企业。
了解学生在企业中的发展,了解企业对学校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了解企业对人才、职工培训等方面的需求。
寻求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家注意,可能很多老师手中有教学手册,我会提示大家注意看哪些策略。
那么现代学徒制的“三要素”是什么呢 现代学徒制“三要素”——岗位、学员、师傅。
大家注意,这三个要素就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要素,贯彻了整个过程。岗位:专业建设明确岗位及岗位能力与素养,课程建设支撑岗位能力。这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中必须明确的。所以,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需要进行调研。
这就是调研三要素和人才培养方案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包括的内容。
在课程构成上:课程体系构成:工具或基础类课程、职业能力类课程、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综合拓展类课程、企业类(企业文化)课程组成。
也可以划分为:规划课程+校本课程+企业课程
大家要注意,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一定要占主导地位,必须要求企业课程。
岗位,这个要素就引发了我们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员:是准职业人或职业人,完成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学员要素,看起来简单好,也好理解,但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才能转变。要把学生从学生转变成学员角色,从入校开始就要进行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
很多学校职业指导缺失
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做,有课程的,有活动的,有班主任通过班会的。
职业指导应从入学开始至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止而连续设置,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课程。
分为:入学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场健康、创业 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
第三个要素就是师资,师傅:教师既能教学也能做学员的师傅,指导学员工作。
打铁还须自身硬,师资不行怎么能培养好学生呢 这个要素,就是“一体化”师资建设。那么“双师型”就是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吗
告诉大家,“双师型”还不一定是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但不具备“双师型”一定是不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
如果不具备“双师型”目前的教学任务就承担不了,因为职业教育主流的教学方向是一体化教学。
狭义: “一体化”师资—— “双师型”教师,既能教授理论,又能指导实践或技能训练。
义: “一体化”师资—— “N师型”(“多师型”)教师,以“讲师”“技师” 为基础,多项能力为一体。
“多师型”才是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方向,以“双师型”为基础。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不合格是肯定的。
萧山的老师钻牛角了,多师型是从能力上来说的,只要组织规划分步实施培训,3-5年大家都是多师型的。
如何培养,这就是师资培养策略
根据能力分析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原则,编制培训计划,有组织有计划的对教师实施培训。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设计
大家注意,模式后面有一套庞大的教学策略作为支撑。
首先说咱们做职业教育离不开我们的国情,我国的职业教育涉及哪些要素呢
大家看,我国职业教育是四元,不是双元。校企合作是有需求的,要注意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岗位培训模式以及员工晋升模式,这些对教育都有影响。政策、法规、人才管理都是政府的职能。
第二就是说一下做职业教育或现代学徒制模式设计或实施的教育理念,这个非常重要。
这个理念就是:“职业行动导向”教学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机制。
——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为本位。
第二句,以就业为导向,说明了职业教育根本属性中的第二个属性,就是职业属性,是以岗位能力为培养依据的。
第三句话,是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这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就是综合职业能力。
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是职业教育中的主流教学观。各位做职业教育很多年了,我想问一下大家,“能力本位”的确切内涵是什么? 我们都埋怨学生不愿意学习,我想问一下,大家愿意学吗
很多问题可能很多人不明白甚至不清楚,总是在否定或怀疑,这样什么也做不好。如果实实在在的去做了,就会明白这样做的好处。一个没有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是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的。
达到的人少,是因为学校没有好好组织去培养。多师型没有什么技术尖端,只要好好组织去系统培养,3-5年大家都是 有了“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面就来说模式设计。能力本位,有五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系统性,是说在教学这个系统工程的各个环节上都要落实能力的培养,如课程、教学、考核等等。
二是针对性,能力从大处说针对岗位能力,小处可以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培养的是什么能力。
三是层次性,能力可以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这些不同层次的能力可以用不同的而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来实施培养。四是动态性,也就是发展性,能力是发展变化的,今天能力不高不等于以后不高,千万不要因为学生没有记住概念或考试成绩不好就埋怨你什么也不会,以后没有发展前途了。
五是行动性,是指知识转变为能力。知识本身不是能力,只有知识应用以后才能形成能力。所以,课堂教学讲究的是知识的活化。这就是能力本位观的5大特性或内涵。这也是职业教育主流的教学观,大家可以对照这个教学观我们做到了哪些。做不到的就是我们自身的问题,不要埋怨别人。好了,理念和教学观,大家慢慢理解吧,很有用。
下面说模式设计。首先说指导模式。
指导模式也叫总模式,非常重要,对我们教学改革起到总框架的作用。
这个总模式,内涵可以参见教学手册“三观双层模式”。
外层,是制度层,要符合我国的政策和职业教育方针及人才培养目标。内层是实施层,这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或实施现代学徒制核心的部分:校企合作、课程、一体化教学。
校企合作的层面内容很多,其中订单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指导模式中可以看出来,我们学校现代学徒制模型就是:订单培养+一体化教学。
如果有的学校没有校企合作,也没有订单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按照一体化教学来实施。
有了这个指导模式或总模式后,我们就可以建立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每个学校都有,可能有的学校不是那么明确。
这是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三环一鉴”,参考教学手册“三环一鉴模式”
这个培养模式,就涉及到校企合作,涉及到第三方,规定了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
这个第三方主要指的是评价
我解释一下,第一环,是教学主渠道,课堂一体化教学。课堂一体化教学环节包括了单课程的实训。
校内综合实训室第二环,这一环节是指单课程结束后以岗位为单位的综合训练,包括多岗位的联动训练。一般在教学进程上可安排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或入职前进行。
可以参考“三环一鉴模式”中的“附:综合训练案例和方案” 我们学校的入职前的综合训练方案。这三个环节使用的教材是不一样。
有,用指导书,实训指导书,岗位指导书。编写校本教材,这个是买不到的。这些教材都是列入学校内部材料,属于机密范围。
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一环是课堂教学,因此还要设计课堂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堂一体化教学模式,渗透了能力本位教学观。也叫“能力本位塔式1234”
按照模式和框架体系,怎么做呢,这就需要实施策略。5.实施策略设计
这叫实施“三部曲”策略,就是说每个环节都有核心的三部曲。
要有一种干劲和一种精神
做课程先做课程标准,然后做校本课程,最后才是精品课程。品课程一定出自校本课程,不是规划课程,需要通过教学检验。
下面说教学组织,一体化教学组织。
三、现代学徒制教学组织
现代学徒制教学组织是按照一体化教学来组织的,就是没有订单培养,教学也必须按照一体化来进行。先说一说一体化教学内涵 1.“一体化”教学内涵
狭义:“一体化”教学—理-实一体化。
通常说的理实一体化,就是一体化内涵中的一个方面,因为这种说法容易让我们误解为只有专业课程才能做一体化教学。所以,我加上了“狭义”二字。广义上:“一体化”教学是以岗位标准为依据的“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能力本位+素质本位),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整体化学习。
那么,一体化教学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2.课堂“一体化”教学具体表现 学习方式:SAVI一体化;
SAVI,参见教学手册“快速学习法”,这四个元素表示四种学习方式,S表示体力,指做中学、活动中学,A是听、V观察,I指应用,通过应用形成能力,这就是能力本位观中的行动性。
在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设计,每次课教学都要包括SAVI四个元素。这需要做系统工程的改革,包括管理制度,学生编班人数的限制。教学改革倒逼管理创新。
教学组织:“做、学、教”一体化;
教学内容:“理论、实践(应用)、素养”一体化;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
教学考核:“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
因此,不同的课程都有自身的“一体化”教学。切勿将理论课上成“理论课” 明白了这些表现,有利于做一体化教学设计。3.“一体化”教学实施
一体化教学实施,是按照项目化设计与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学+项目思想
这里出现了项目化,需要界定一下。这方面,可以参考教学手册“项目化设计策略”
大家不要照搬工程中的项目概念。
因为工程中的项目是指一个产品,这是企业追求目标。
教学中追求的目标是人才培养,是人的综合职业能力,项目只是实现能力培养的途径或手段或中介。所以,教学中的项目是否是产品不是我们关心的。
所以,教学中的项目可能是产品也可能不是产品,也就是软项目。项目学习,就是完整任务的整体化学习。
课堂组织结构示什么样呢
这个组织结构,也是我们的翻转课堂结构。分为课后和课堂,课后与课堂是通过“预习提纲”和“任务书”连接的。
课后(课下)学习是为课堂学习做准备,课下是碎片式学习,按照预习提纲要求。课堂是完整任务处理,贯彻工作过程系统化,按照任务要求。
课堂是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这就是整体化学习,任务教学程序后面来说。下面说课堂教学是怎么实施的,我从教学计划编写和教案说起,因为这是教师教学必须要写了教学文件。5.教学实施过程
(1)授课计划编写——项目化
课程授课计划编写,必须按照项目化设计进行。传统的授课计划是不行的。这里关键就是如何对课程内容做项目化。
教学进程安排:为各个项目或主题中的任务或问题安排教学进程及分配教学课时。
对教材内容项目化,举几个例子参考,这是策略性案例,也就是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供教学设计参考。
大家注意,语文教学不论是什么专业,有两个共同的项目必须进行,这就是项目1和项目2,因为这两个项目学生在就业前必须要用。从项目3以后,可以根据专业需求以及职业生涯中可能的应用来进行设计。
不同性质的课程项目化策略有所不同,但核心是一致的,这就是要与服务对象的需求结合起来。文化类、基础类、专业类课程服务对象,不同的课程其服务对象不同。如基础类课程服务对象是专业课程,因此项目化设计中的任务设计呀与专业课需求结合,专业课程拂去对象是岗位,因此专业课程项目化中的任务要与工作流程中的典型任务结合。文化类课程服务面要宽一些,既要与基础需求结合,也要与专业课程结合。计划编写好后,就要写教案了,对授课计划中的每次课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教案编写
教案编写要求:按照一体化课堂教学组织结构或任务教学过程,编写教学过程(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方法指导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问题)处理为中心” 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思想,贯彻工作过程系统化(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
在课程建设中有些专业基础课是可以与其服务对象课程整合的。
在教案中有两个重点,一个是任务设计,另一个是任务教学,下面分别说明。(3)任务设计
职业教育的教学行动遵循以情境性(特别是职业情境)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的原则。
情境性原则要求教学处于由实践情境(典型任务)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体系之中。
最近发展区介于已有的和潜在发展之间,是靠近已有的那部分。
“任务”设计的两种理念(方式):
用学科教材进行任务设计,常常使用这种方式,就是为知识寻找应用。这个数学的例子(机电专业),就是在讲圆锥时,可以将专业课程中的数学计算结合起来。
这个例子是数控专业的,该任务需要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
将老师按照专业混编教研室或办公室,加强课程之间的配合教研。
大家看这个案例,所有服务类专业都有《服务规范》或类似服务规范这样的课程,这些课程的项目化可以以问题进行设计,将实际常发生的问题按照类别或流程环节列出来形成项目,这些项目不是形成产品,而是形成处理问题的方法或方案。这就是软项目
因此,任务也分为两大类,硬任务和软任务。(4)问题设计 “问题”要能够引领学生学习,起到学习知识、技术和形成能力的导航和中介作用。
问题分类:知识性问题与技术性问题、应用性问题、探究性问题。“问题”应用类型: 处理型、引导型。
处理型问题,就是“问题”上升为“任务”作为独立完整处理对象,则“问题”设计应侧重于应用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即利用所学的知识或技术去处理问题。
教学中需要方法,方法选择需要了解。(5)教学方法设计(选择)
教学设计除了教案外还要设计几个工具(6)与教案配套的教学组织工具编写
在这些工具中,各选一个,配对使用。教案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任务教学程序
(7)课堂教学组织:“任务”教学。
“任务”教学所贯彻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贯彻这个过程,在实施中根据我们的习惯变形。
大家注意,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在内容表述上基本是重复的,为了避免(写教材不能重复)重复可以改进一下。在我们的任务教学程序中,分析任务是为了便于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内容相同。
任务考核元素取自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还要考虑过程与方法、行为与素养及职业品格培养。比如,成本核算,就是考核任务完成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高效处理事情的习惯。高效,是很重要的一个职业品格。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就说这些,下面总结一下课堂教学组织体系
我前面说过,模式背后需要一个庞大的教学策略体系作为支撑。下面就说其中的几个。
6.课堂教学组织中的几个策略
这个分组是固定的,可以让班主任分好。一定要搭配分组,性别搭配、学习积极性高低搭配、性格外内像搭配、善于说话与不善于说话搭配、组织能力高低搭配„„
教师的角色,不要处处当老师,课堂中随时转换角色。比如,传统上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现在老师设计一个过程,就是让学生提问题学生回答,如何轮换和考核,这是老师设计。
大家注意,交流策略很重要,课堂上交流环节是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行为养成和素养提升的环节。
这是课堂教学的就说这些吧,下面看一个我们的校内综合实训的案例
四、能力本位多元评价
这部分见“学业考核策略”,稍微简单的说重点。
特别是命题开始,如何贯彻能力本位。这需要老师们从理念和行动上去努力,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就不简单了。举例子比较一下命题的变化。
传统的考试命题都是考知识,实际上是考学生的记忆,也有理解。学生不善于记忆,所以在基础教育中才没有考好。如果继续这样考,他还是考不好。要提升学习自信心,必须要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必须改变策略。
前面化整为零的考,后面积零为整,学生只要迁移过来就可以了。这不就都会做了。
加大过程考核,缩小中介考核权重,因为能力实在过程中形成的,不是中介考试中形成的。(3)职业素养评价
职业素养评价,要结合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贯彻于教学评价体系中。
这里有涉及到学分制
③ 职业素养类课程教学按照课程考核进行。
④ 班级企业化管理评价。建设班级企业化管理文化,模拟职业角色,提升职业素养。
素养考核,过程考核,这个最重要,学生素质成长报告。这个报告可以一学期或一年做一个,可以放档案,最后一个成长报告。企业人力资源部分来要学生,最喜欢看这张报告。
考核要与就业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们的学分制,弹性就业,达到规定学分才能进入就业程序。
在现代学徒制中,或者是订单培养,都离不开
五、班级企业化管理
1.班级企业化管理平台——校企文化对接
职业素养来源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进课堂、进班级、进校园,需要校企文化有机对接。
职业素养培养核心:职业品格。
我们的校企文化对接模型是7Q10S
在校园文化平台下,开展班级企业化管理就有了氛围。2.班级企业化管理
在这个模型中,模拟职业角色是班级干部以及学习小组设置,对接相应企业内部管理。
是订单的对接订单企业内部管理设置及制度,不是订单的对接先关企业比较通用的管理及制度。
在班级企业化管理中,需要学校出台知道方案或管理办法。
10S管理涉及校园各个方面,如办公室、图书馆、实训车间,等等
教学必然涉及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必然会引发课程改革,下面说课程。
六、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这里有个概念,就是工学结合。大家也要清楚。这部分参考教学手册“课程开发策略”“教材编写策略”。我说点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