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论文关键字:全面预算管理 问题 改进
论文摘要: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控制手段和优化企业管理的方法。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大多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几个误区并提出了相应措施,以真正做好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一、全面预算管理及其原则
全面预算是关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资本、财务等各方面的总体计划,它将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用货币形式表示出来。全面预算的最终反映是一整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和其他附表,主要是用来规划计划期内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财务结果。按其涉及的业务活动领域,全面预算可以分为财务预算和非财务预算。其中,财务预算是关于资金筹措和使用的预算;非财务预算主要是指业务预算,用于预测和规划企业的基本经济行为。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以下原则:(1)动态性。全面预算不仅仅是某个时点的预算,而且是一个滚动式的概念,是持续不断的。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分析各种动态环境变化如集团企业的生命周期等,不同的时期其预算管理也各不相同;(2)机制性。全面预算本身是个机制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程序性,需要立项、编制、审批、执行、监督、考评等,它是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一种机制;(3)市场性。财务预算本身是围绕市场运作调控集团企业的经营,因此全面预算管理是以效益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以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为保障进而全面控制集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化的计划管理模式;(4)应用性。集团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具有明显的实际应用性,目的明确。它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还是工作的具体规划,根本目的是提高行业工作效率,促进集团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未来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竞争能力的提高只能源于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从总体上看,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还不普遍。即使是实施了预算管理的企业,其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还存在很多认识与实务方面的盲区,在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有待改进。
1、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不到位
企业推行预算管理的真正主旨是利用预算在计划、协调、控制、考核方面的工具特性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有的企业负责人简单地把“全面预算”定位为“财务预算”,甚至定位为“财务部门的预算”,甚至认为预算管理就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事实上,尽管各种预算最终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管理决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部门的作用主要是从财务角度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从而使预算管理的全面控制约束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最终导致全面预算管理陷入困境。
目前,很多企业还不能准确的把握全面预算管理的定义,以至于单纯的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全面预算管理是集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预算内容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方面。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以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人力资源、科研开发以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财务部门所能确定和左右。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的作用主要是从财务角度为各部门、各业务预算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而非代替具体的部门去编制预算。
2、预算编制方法过于模式化
预算编制是集团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集团企业采用什么方法编制预算,对预算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果。
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适应不同的情况。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编制预算时分别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和概率预算等方法。我国多数集团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多采用增量或减量预算编制方法。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增量或减量预算的编制简便,只是对上一年实际数据进行增减调整形成本期预算,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工作量也能使预算指标接近实际;(2)可以为预算指标确定中的讨价还价行为留下空间;(3)承认历史水平的合理性。
尽管增量或减量已经考虑了某些非正常因索,但确立增量或减量的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性,致使预算的编制未能真正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事实上,预算管理的最直接目的有三个:一是充分利用价值链分析,剔除经济行为中的非增值因素;二是通过预算的确定协调部门和单位关系,分清各种经济行为的轻重缓急;三是确保各种经济行为有助于企业目标战略的实现。因此,按照实施预算管理的目的,在编制预算时必须结合具体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经济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而不能将预算编制方法模式化,更不应该希望通过标准化预算管理软件的应用代替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
3、预算松弛
目标不一致和利益冲突往往产生预算松弛现象。目标不一致,会导致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传统预算中,目标不一致主要体现在预算的执行过程,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对抗或抵触。在现代预算中,目标不一致主要体现在预算的编制过程,表现为预算指标的松弛。另外,信息不对称也会出现预算松弛现象。在预算管理中,信息不对称是指下级拥有与预算有关的信息而上级不拥有,这种不对称表现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下级参与预算使得上级有机会了解各部门的真实情况,接触到各部门的一些私有信息,但这种接触不是直接的。下级可以修饰提供给上级的信息,或限制信息的供应量,上级得到的可能是不完整的及非原始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下级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自然会利用参与预算的机会,建立较为松弛的预算。
4、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和考评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由于很多企业集团尚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执行的随意性很大,在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时,仅将预算值与执行情况进行简单的比例计算,而没有对预算差异进行深入的、定量的分析,难以确定预算差异产生的原因,无法把预算执行情况与企业经营状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上,预算作为一个系统的过程,对它的编制、执行、监控和调整都应给予重视,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影响预算作用的发挥。
具体表现如下:
(1)指标体系不完善
预算管理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的整合,明确适当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做出高度协同战略有效贯彻,经营持续进行,价值稳步增加的目标。预算管理将整合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其指标必然要涉及到这四流,而现实中令人遗憾的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指标往往是不很全面,这使全面预算在实践中遇到很大困难。
(2)预算能否批准主要取决于管理层对预算的满意程度
预算草案上报后,预算的审批就成为关键。预算审批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讨价还价的争论过程。实务中,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在审批预算草案时,多以预算结果满意度作为主要依据,只要预算结果在管理层可接受的满意程度之内,预算就会被批准。这实际上是形式主义在预算管理中的表现,不符合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满意度的高低无法衡量,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也容易产生腐败。为了使预算能真正起到细化战略管理的作用,预算的审批应注重预算草案的编制假设或编制依据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预算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预算指标的计算方法或确定原则是否与企业预算制度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吻合。也就是说,预算审批应注重预算编制内容、编制过程和方法的合理性,而不能只注重预算结果。因此,在审批预算时,企业管理层应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由与预算内容有关的部门的专业人员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问题,并由预算编制单位进行答辩,最终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综合考虑,决定是否批准预算草案。
(3)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在我国,企业考核和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已经成了影响企业预算目标无法很好实现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许多企业中,奖励容易、处罚难,要么平均受罚,要么对受罚群体减轻处罚,这些都使偏离预算目标行为处于失控状态,预算管理的效果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另外,在考核中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考核后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预算指标约束作用的丧失,使整个预算工作名存实亡。
因此,建立既有先进性又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实现的预算指标,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精神的动力,另一方面鼓励实现目标的奖励(或无法完成指标将受到惩罚)制度又将形成一种物质的动力。这将激发职工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这就是预算应有的激励作用。然而,在现有的预算管理实务中,这种积极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这至少可以说明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预算指标制定在科学性、合理性、可控性方面仍需改进;二是预算执行的奖惩不够明确或预算约束不严;三是企业对于预算工作、预算指标的宣传、沟通不足,职工对于自己的行为与指标的关系、对于完成指标与获得奖惩的认识不明确。
5、对编报预算的准确度急于求高
预算是企业对未来(一般指下年度)行为的一种计划安排,在预算确定中体现为一系列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尽管考虑了不确定因素对未来的影响,并进行了合理的估计,但实际执行结果与预计指标仍存在差异,甚至差异很大。管理层大多希望预计值与实际执行结果尽可能接近,最好是能吻合,能够不偏不倚地落实既定方针。但执行的结果往往是,要么远远超过预算指标,要么大大低于指标,很少有企业能够使预算指标同实际执行结果接近或吻合。这种现象主要产生于两种情况:
1、实行超计划奖励的企业,为了能较多地完成预计任务,往往编报较低的预算草案并且为预算审批留下足够的“加码”空间,使预算能够轻松地完成;
2、在实行以经营目标作为任免主要经营者依据的企业中,预算单位的经营者为了获得经营资格,往往编报的预算很高,并提出达到预算目标的理想措施,以取得预算审批部门的高度信任,当预算无法完成时,预算编报单位又会以各种客观理由为借口为自己开脱。事实上,预算指标究竟定在什么位置,预算编报单位基本上是心中有数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可能无法合理确定比较可行的方案,于是讨价还价在所难免。要求预算单位将预算确定得很准确,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方面,前苏联计划工作者为解决预算失真问题提出的激励引导模型值得我们借鉴。
三、完善我国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
针对企业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1、建立编制预算的科学理念
促进预算管理的理念的提高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职业素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管理观念,真正形成面向市场,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预算重点的整体性预算管理理念。其次,要“以人为本,关注预算道德”,以全面提高预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各级负责人必须亲自实行预算的执行,企业高层要全程参与和支持,把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看成“使企业的资源获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只有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才能在行动上自觉地完善预算管理的措施和方法,才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确定科学可行的预算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是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全面预算编制的起点应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企业应根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来决定需要的资源种类和数量。预算的目标、内容及模式能够反映出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为使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在制订预算目标时,应充分体现出企业战略目标。预算目标的制订过程也是资源配置以及投人产出指标的确定过程。一般情况下,为了尽快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公司高层通常倾向于较为紧缩的预算,然而紧缩的预算却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而为了完成业绩目标,基层部门又倾向于较宽松的预算,但是宽松的预算与企业战略目标又不相符。因此,企业在制订目标时必须有一个标准。预算目标的标准一般分为外部市场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两种外部市场标准偏向于市场的竞争要求,而企业内部标准侧重于客观实际。通常,外部标准优于内部标准,但是,当内部标准优于外部标准时,企业就应该继续优化内部标准,使企业目标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得到保障。
3、改进业绩评价制度,建立全面考核指标体系
企业根据预算标准进行业绩评价时,必须做到:(1)预算指标应具有可控性。只有可控性指标才能使预算执行者感到自己的行动能影响结果,以此类指标考核下级,才能真正反映其工作成绩。(2)实际与预算对比进行业绩评价的目的,一方面进行信息反馈,纠正偏离目标的行为;另一方面,对预算执行者进行奖惩,引导预算执行者的行为。所以,对完不成预算的执行者不应求全责备。(3)业绩评价指标应体现各责任单位之间的协作关系,对于涉及几个部门的预算差异,应分清原因,以协调为主,避免发生破坏性冲突。(4)业绩评价要服从于企业的整体目标而非是预算目标。从整体来看,实现预算目标本身不是目的,预算仅是企业达到总体目标的手段,预算目标要服从于企业目标。(5)考核预算指标要分清部门和业务的性质。对标准成本中心,实际成本低于预算通常是有利差异,但对无限制费用中心,实际成本低于预算未必有利。鉴于此,一旦确定了预算标准,就没有必要再向下级施加压力,要求有利的预算差异,更不应在评价业绩时赋予有利差异过多的权重。
此外,当前预算管理指标考核比较呆板,没有充分考虑可变因素,财务指标比较多,非财务指标几乎没有涉及,不能科学的考核各责任中心,加上激励机制的落后,平均主义的思想严重,影响预算的评价和奖惩。因此,建立全面预算管理考核指标的体系和科学激励的方法,已经显得十分紧要。由于在执行全面预算管理时,已经建立各个责任中心。因此,全面预算管理考核时对各个责任中心在实施全面预算结果进行检测和评价。通过考核,一方面可以及时地收到相关执行信息的反馈并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可以发现和分析问题,对下一期预算工作和经营活动的改进提出建议。另一方面,也是对员工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情况的一种评价,对其以往的执行情况进行奖惩。
四、结束语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假若企业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那么一定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房青.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的问题[J].商业会计,2008(10):57-58
[2] 娄明娟,张靖云.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思考[J].财会通讯,2008(2):80-81
[3] 李桂兰,莫利加.我国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3):78-79
[4] 李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8(2):32-33
[5] 李文斌.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5):54-56
[6] 张巍.浅谈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六大误区[J].港口科技,2008(10):36-40
[7] 朱希.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8(4)
第二篇:浅谈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形势下,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
随着房屋商品化和城镇化改造工程的推行,房地产行业市场化、客户化的导向不断增强,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由粗放式向规模、集约化管理过渡,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也因此受到了房地产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一、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1.全过程性。预算管理是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管理。
2.全方位性。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财务预算、经营预算和投资预算。预算编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将产供销、人财物全部纳入预算范围。
3.全员性。公司领导、各部门负责人、下属公司负责人、各岗位员工必须全员参与预算管理。
4.以现金流预算为基础。由于房地产企业的高利润、高负债、高风险,现金流的健康顺畅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房地产企业对编制现金流预算的重视程度大于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利润表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
5.以工程项目预算为核心。工程项目成本的业务量大、成本内容复杂、成本开支难控制的特点决定了工程项目预算的核心地位。
6.以工程形象进度为节点。由于房地产开发周期长,与总包方的结款一般参照形象进度来进行。因此,预算以年底工程形象进度为节点是会计确认开发成本的依据,对企业的会计利润影响很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1.缺乏完整的全面预算标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多样性给预算的制定造成难度,尚未形成各种产品类型的企业标准和国家预算定额,预算的准确性受到挑战,预算编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与实际情况偏离较大。
2.缺乏完整的全面预算体系和管理制度目前,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项目实施单位的各种预算管理还属于松散型,尚未建立系统、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和预算管理制度,以至于企业无法落实预算编制的目标和对预算的考核与监督,预算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3.缺乏合理预算数据,预算实施效果不佳为了抢占市场,房地产开发商赶工程、抢进度,经常是边改图纸边施工,致使设计概算突破估算指标、施工图预算突破设计概算、竣工结算远远突破施工图预算。还有的企业测算的依据不足,论证的资料太少,使得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情况差异较大,导致预算失去了应有的指导意义。
4.缺乏有效的控制与分析机制房地产预算数据来源广泛、数据量大,企业缺乏必要的控制措施,无法及时获取各个预算中心的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难以进行有效地控制,无法做到及时、全面和深入的预算分析。
5.缺乏全员意识许多房地产企业认为,预算只是一种财务行为,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成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其实,全面预算是企业全员的行为,与全体员工、项目的工期管理、预决算管理等息息相关,是所有相关管理的集中体现。
6.缺乏考核力度在已实行预算管理的房地产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考核部门职责不明确、考核内容不具体、考核工作未能形成制度化、考核标准缺乏规范化等考核不力的现象,致使预算考核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全面实施。
7.缺乏与企业战略目标的联系由于缺乏行业预算标准,许多房地产企业套用传统预算方式,在经营计划指导下编制房地产项目的预算,重预算、轻项目开发预算,使企业的战略实施没有具体合理的数据支持,企业的预算与战略目标缺乏联系。
三、解决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对策1.树立正确的全面预算管理观念 首先,要强化预算的“ 法律效力”。房地产企业预算管理要求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预算一经确定,企业各部门在房地产开发建设期至销售期的各项活动中都要严格执行,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其次,要增强全体员工的参与和配合意识。应动员企业全体员工主动参与预算的策划、编制和控制,统一观念和标准,增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合力。
最后,需要企业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企业领导强有力地推动和反复地宣传,要全程参与和支持。领导的认同和支持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保证。
2.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1)完善制度。针对房地产企业预算管理中的难题,完善明确责任中心的权责,界定预算目标,编制预算、汇总、复核与审批、预算执行与控制管理、业绩报告及差异分析、预算指标考核等一系列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2)制定标准。根据企业管理模式和房地产行业特点以及经验数据分析,建立一套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费用科目体系,做好成本数据积累。同时,在标准执行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逐步形成企业自身的成本、费用定额标准。
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原始记录、定额工作、计划价格、计量工作、标准化工作、信息工作、规章制度和员工培训等,是专业管理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
基础工作的加强,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绩效和整个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提供铺垫。
4.改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方法(1)由“自上而下”的方式变更为“上下结合”。笔者建议,从房地产企业内部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方法。先由企业高管层提出总目标和部门分目标;各部门再根据目标制定预算计划,呈报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审查各分部预算计划,进行沟通和综合平衡,拟订整个组织的预算方案;预算方案再反馈回各部门征求意见。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多次反复,形成最终预算,经企业最高决策层审批后,成为正式预算,逐级下达各部门执行。
(2)改进房地产企业的预算编制方法。对房地产项目来说,其开发周期长达2-3年或更长的时间,不确定性因素多,编制预算不仅反映财务状况,而且反映项目综合情况。因此,房地产企业预算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汇总分解工作。首先,对总体构成进行分解,将收入总体与开发的房地产产品类型、面积、拟销售均价挂钩,预测出各房型的销售总价;将土地、前期、基础、建安、配套等成本项目根据工程逐步分解,并对应到相关成本项目中,预测出开发总成本;对新增工程项目,应及时补充、修订成本预算依据。其次,对构成项目按时间进行分解,将各项科目按照工程进度和预计付款方式以及工程总额控制点的要求等,结合项目开发周期进行各个、月份的分解,将预算责任落实到各个单位直至各个项目。
加强部门合作。房地产预算讲究的是部门合作、共同努力。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组织下,房地产项目预算涉及项目开发前期研发、营销策划、工程管理等,各个部门共同研究项目目前的状态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分工编制预算。
如营销部负责收入预算和营销策划广告等费用预算;前期研发、工程、设计、成控等部门负责开发成本项目预算;行政人事部负责人工成本等管理费用的预算;财务部负责财务费用、税费及其他费用的预算,并担负最后的汇总;审计部门负责对预算的执行结果做出分析。
侧重现金流量的预算管理。房地产行业由于其资金密集程度高,预算控制聚焦在目标成本和现金流量的预算与管理上。因此,在方法上要求从粗到细,先从宏观上做好项目投资进度计划、项目进度计划,再细化分解,针对每一份合同单独制定付款计划,并汇总制定企业周、月、计划,最后实行跟踪管理,当有其他原因导致付款计划变更时,及时调整预算并妥善处理有关事宜。
合理安排好编制周期。由于房地产行业项目开发周期至少2-3年,政策变化大,不确定因素多,要想缓解资金压力、保证各项目正常开展及后续项目开发的资金储备,预算编制工作就一定要考虑周全。在编制周期上,应按年、季、月,甚至按周安排资金预算的编制、调整、分析和监控,保持资金链的正常运行。
5.加强企业预算的预警管理(1)设置预警控制指标和预警级别。针对实际运行结果与预算目标之间的偏差,设置、调整预警控制线,进行实时监控,将监控结果与各部门绩效挂钩。
(2)采取例外管理。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的支出项目,不能随意增减。要先分析其产生原因,然后将其变化细化分解,组织成控部门、预决算部门、财务部门等进行成本费用测算,分析其对总目标的利弊影响,提出多个认证方案,最后按一定的审批流程选择确定最优方案。
(3)调整预算。预算方案一经批准,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调整预算。当不利于预算执行的重大因素出现后,通过内部挖潜或采取其他措施弥补,在无法弥补的情况下,才能提出预算调整申请。
总之,房地产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配合的战略保障体系。房地产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适合本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真正达到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整合企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房地产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时候,要做到权责利的统一、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统一,必须切实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深化目标成本管理,把企业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汇贯通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最终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体系。
第三篇: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摘要: 我国个人所得税订立太晚,个人所得税法在修订后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存在着税制不完善、公民纳税意识薄弱、执法不严、征收范围不全面、征收管理力度不足、起不到应有的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等问题,导致税款过多流失。故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让它更加规范化,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建立科学、合理、严密、有效的税收征管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进程。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存在问题;改进意见
引言: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在有些国家,个人所得税是主体税种,在财政收入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亦有较大影响。个人所得税是一个世界性的重要税种,全世界22个发达国家,17个国家以此税种为主,剩余国家个人所得税税收占税收收入的比例最低的也在14%以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个人所得税在聚集财政收入,调控收入分配,调节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人才流动日趋频繁,跨国所得不断增多,国内居民收入来源也更加多样化。面对新形势,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难以适应,必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1、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1980年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1994年实施了个人所得税制改革,随历经9次修改,个人所得税收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个人所得税在调节个人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均、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但从整体情况看,个人所得税税款流失严重,其调节力度还鞭长莫及。导致这种局面最主要原因是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
1.1、征收范围不全面
个人所得税在课税范围的设计上,可分为概括法和列举法。概括法即按课税客体的类别设置,列举法即按课税客体的具体项目分别设置。列举法又可以分为正列举方式和反列举方式。正列举方式即对税法中有确切订立的项目给予课税,尚未出现在税目中的项目不用纳税。反列举方式则是确切规定出不在纳税范围的项目,除此之外所有项目都要纳税。通常地,反 1 列举方式的范围较之正列举方式的范围,通常更接近税源。就我国个人所得税而言是采用的正列举方式与概括法结合的方式,列举法并且规定了十一个应税的项目,使用概括法规定了国务院财政部门明确征收的个人所得。由于我国采采取正列举方式明确了税基范围,极大的限制了征税范围的变大,虽然用概括法规定了其他的应税项目,减少税基的流失,但是因概括法的模糊性,容易在征纳过程中发生征纳双方的纠纷纳税人躲避税务的行为。
1.2、税制模式问题
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有三种:
1、分类所得税制,2、综合所得税制,3、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分类所得税制,即纳税人获取的收入按不同来源、性质不同分类,分别对不同类型的所得税制进行课征。其优点是可以广泛采用源泉课征的方法,课征简便,节省征收费用。缺点是,不能按纳税人全面的、真实的纳税能力征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的就是分类征收办法。此种差别待遇的方式,适合源泉扣缴,但是往往难以全面衡量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同时也没办法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基本原则。再者此种征收方式缺乏弹性,加大了税收成本。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长,税收征管必然会因这种课税模式而十分困难并且效率低下。就现行的这种税制模式有较多弊端:
1、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模式,不能充分贯彻其立法原则;
2、现行个人所得税模式容易造成合法避税,给征收管理带来困难,导致税源的流失;
3、现行模式对扣除的规定不合理。
1.3、税率问题
国内当前的个人所得税率实际是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两种。累进税率是指根据征税对象数额或比例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按同一比例征税。在累进税率之中还有工资薪金的九级累进以及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的五级累进,加之一些加减征收的方式,使税制混乱、项目繁多,然而对于同属劳动所得的工资、薪水以及报酬所得分别课税,人为造成税负不公。目前我国对工资薪金实行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税率为45%,与世界各国相比,这一税率偏高。过高的税率一方面会增强纳税人偷漏税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45%的税率在现实中极少运用,这一税率只起象征性的作用,有其名而无其实,却使税制空背了高税率之名。累进税率的级次趋于减少,税率逐渐降低,而对不固定的收入采用不同税率。这与征收个人所得税调节公民收入这一税制改革的方向和宗旨相违背。
1.4、纳税意识薄弱,偷逃税现象严重
我国开征个人所得税已然20多年,但国民的纳税意识仍然十分淡薄然。我国现行两种纳税方式,分别是主动申报以及代扣代缴。被动地扣缴仍然占大多数,主动申报短期内仍无法普及。有的人多处兼职取得收入,用人单位不代扣代缴,纳税人自己也不主动申报纳税,造成税法规定的代扣代缴义务落实不到位。一旦应缴纳税款时,心里总不高兴,于是就使出浑身解数进行逃税。低收入者存有心理不平衡,他们认为个人所得税应只向高收入者征收。而高收入者更不愿缴纳用来调节贫富悬殊的高额税款。由这种心理的存在,加之税制及征管 2 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偷逃税现象十分严重。不仅政府应对此负责,纳税人对此也应当负责。如今,国民个人素质低下,几乎人人都唯利是图,社会道德风气不行。一大部分人已经被这个物欲横行的社会洗脑,违背自己的道德良心,他们的一切行为行动几乎都是基于金钱和权利。因此在面对税收时,他们就想尽一切办法来逃税漏税,进而来增加他们的财富。
2、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意见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公民个人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个人所得税将是一个最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税种。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严峻而不容忽视,它势必会影响我们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局,尽快地出台相应的目标与原则,以指引和规范改革的进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2.1、改进个人所得税制
目前世界各国通常实行混合所得税制或综合所得税制,实行单一的分类所得税制的国家极少,但由于我国税收征收手段相对落后,公民纳税意识十分淡薄, 实行综合所得税制的条件尚不具备。故而,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完全放弃分类所得税制模式也是当前国情不允许的,这必将导致税源失控,加剧税收流失。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模式,应先向分类综合所得税制过渡,等待条件时机成熟,则可向更科学、更合理的综合所得税制发展,以确保税制本身各要素的合理性。但在现阶段我国还是应采用综合所得税制为主,分类所得税制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更为切合实际。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在意个人综合所得的测量和监控问题,加之个人收入的构成比较复杂,一部分人的收入表现为实物形式,即使设计出一套科学的综合所得税制,若是征管水平跟不上,就有会因为税基难以计量和监控而无法有效实施了,从而造成更大程度上的无序和资源浪费。所以,就我国目前而言,个人所得税制在近中期可考虑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此方法吸收了分类所得税制和综合所得税制两者的优点,既体现了按支付能力课税的原则,对纳税人不同的收入来源实行综合课征,又体现了对不同性质的收入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所列举的特定项目按特定办法和税率课征。按照这种混合所得税模式,可以对不同所得进行合理分类。
2.2、建立有效的个人收入监控机制
有效的个人收入监控机制可使隐形收入公开化。建立“个人经济身份证制度”,将其与个人信用同步,让每个公民的一切收入、支出都在这个账号下进行,排除现金交易,严格执行银行储蓄存款实名制,所有的纳税人必须在银行开户并且是实名账户。与此同时,对个人存量财产进行实名登记。只有如此才可能增加个人收入的透明度,使每个人的所有收入均处于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之下。保证税务机关对多元化、隐蔽化的收入进行监控,减少偷逃税款的行为。有许多人利用国家税收漏洞来逃税漏税,政府必须加强对其的监管,并对那些逃税漏税者进行严惩,进而达到引以为戒的作用。
2.3、合理设计税率
现目前而言国内现行的累进税率是9级超额累进,最高税率达到45%,名义税率是较为高的,但是实际情况下能达到最高税率的纳税人少之又少,从而造成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严重不符。所以,借鉴发达国家累进税率的设计,可对我国超额累进税率优化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就我国而言超额累进税率优化设计重点其目的在于要设计好累进级数、级距和边际税率。单就累进级数来说,累进级数越少则征管越简便,但是会损坏税收的公平性;反过来说,就是累进级数越多,征管越复杂,但就税收公平性却可以得到保障,故此我国个人所得税累进级数应当适中。在确定累进级距时,一方面要符合所得分布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符合公平负担的要求。通常而言,在个人所得数额小的时候,级距的分布相应可以较小一些;个人所得额较大的时候,级距的分布则根据情况应该相应的调大一些。然而对于边际税率的设计,理论的分析结果往往是最优边际税率结构应呈正态分布结构,也就即低收入段的边际税率由零开始逐渐上升,到中收入段时达到最高点是趋于稳定,收入在上升到一定高度时,边际税率则渐趋下降,最后接近于零。虽然这种理论是在完全竞争的假象条件下做出的分析,但在不完全竞争经济条件下仍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并且着眼于从世界各国近20年来的税制改革中也可以看出这种理论的适用性。因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超额累进税率设计也应与该规律相符。适当降低边际税率,可以使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吸引国际资金和人才,以及提高纳税家庭工作、投资和纳税的积极性。目前,国际税制改革的趋势是减少累进税率级距。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体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目标,税率的设计宜采用少级距、高边际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对大部分纳税人应适用不太高的税率,以体现普遍纳税精神;对高收入者要用高税率,以体现对收入水平的调节。首先削减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的档次,可考虑由现在的最高9级简并为5级,对各种应税收入统一适用;其次,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所得,性质基本相同,应无差别课税,可将劳务报酬所得并入工资薪金所得,按统一确定的超额累进税率征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本着“简化税制、降低税率”的原则,使个人所得税的级距不断减少,税率不断降低。2.4、确定适当费用扣除制度的和征税时间
当下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实行的是定率扣除与定额扣除相结合的综合扣除方法,2006年1月1日,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减除标准已然从执行了25年的800元调整为1600元。2007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白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2000元。但是由于两次改革只是“微调”,且没有对税制模式、税制设计、税收征管、税收征收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使得现行的个人所得税依然存在公平缺失问题。根据不同纳税人的他们自身的具体情况的不同,合理明确其基本费用扣除。设计基本扣除项目和带有政策导向性的特别扣除额或免税所得,与此同时,费用扣除应根据物价增减指数以及汇率的浮动而灵活地加以改变,真实地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增强个人所得税制的弹性。针对收入高低不同的人群应该采取不同的征收标准,可以将收入属于中低的人群征税基点提高让他们相对少缴税。而将收入高的人群征税基点降低进而 4 让他们多交一些税。就现在而言国内个人所得税所采取了定率扣除和定额扣除两种扣除办法,并没有很好表现出对个体差异的个人照顾即人性化服务,对其应当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分别从家庭因素、基本生活因素、经济波动因素等不同的视角建立费用扣除制度,使不同经济条件的公民负担合理的税负。从而达到降低基尼系数,达成缩减贫富差距的根本目的,这样也就能使我国经济繁荣、稳定并继续高速的发展下去。基本应扣除项目包括:
1、纳税人每年基本免征额度。这一项免征额度针对有收入的纳税人个人的基本免征额,目的在于为取得应税收入弥补纳税人而付出的代价;
2、家庭抚养人口扣除额。这一项扣除额目的在于弥补纳税人在抚养直系亲属(如父母、配偶、子女等无收入其他亲属)必要的生计、医药费用等的支出;
3、纳税人子女的教育费的扣除。因为我国现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故此,这一项非要扣除目的在于能使纳税人的子女接受大专以上的教育费用。针对纳税人子女可读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应当制定相应标准的扣除额,从家庭总收入中扣除;
4、纳税人不动产投资的扣除。重在针对纳税人以及他们的家庭为购买自用的住房等不动产按一定标准和比例设计的费用扣除。这一项项扣除目的在于拉动内需,鼓励纳税人前去购买商品住房,从而带动我国低迷很久不动产行业的发展可谓是具有特别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5、教师收入免税所得。重在针对在职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应当明确订立为免税所得,不应当对其征收个人所得税,就具体情况而言也可包括大学教师在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树立良好而伟大的政策导向,将教师这一日渐低下职业培养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这样的政策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并且能以最小的成本收入损失而交换十分可观的社会效益;
6、纳税人稿酬、版税、演讲等收入免税所得。应当思量对于稿酬、版税、演讲等文艺收入确定为免税所得,事实上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对稿费收入也有20%免征额,并按应纳税额减免30%的优惠规定。将这些收入确定为免税所得目的在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2.5、完善税收征管体系
首先,加大力度推进税务部门针对个人所得的所有信息收集的系统以及银行对于个人收支结算系统建设,从而实现收入监控和数据处理的完全电子化,进一步提高对收入的监控能力和征管水平,可降低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串通偷税漏税。通过银行和税务机关联网工程的建立,进一步减小现金交易的范围,尽量让所有的收支状况处在税银联网的监控下,一旦现金交易减少了,政府便可以更容易通过账户对纳税人的税源实行有效监控;其次,采用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方式,代扣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所得时必须同时向税务机关申报,对扣缴义务人不按规定扣缴和申报缴纳税款以及不按规定报送有关信息资料的,要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以及相应的惩处办法。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协税护税作用,形成治税保税的合力,终才能获得调节收入分配的优良效果。地税部门一方面要和各个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建立起联系制度,互通有无,尽量全面掌握个人有关收入、财产的资料信息。进而可以完善个人所得税“双向申报”制度。“双向申报” 5 制度自1997年试点以来,已多次被实践证明是成为税源控管、预防税收流失的最有利的措施。设置健全协税护税网上合作系统,从而实现税务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间的个人收入信息和交叉稽核系统,促成对征收个人所得税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为使确保该项制度进一步贯彻落实,可以明确规定:纳税人都具有向税务机关申报应税所得的义务和责任,代扣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的一切应税所得。应当设置向税务机关报送明细表的制度,并明确纳税义务人和代扣代缴义务人不作为的法律责任,以便建立起法人或雇主与个人之间的交叉稽核体系,健全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换个角度来说地税部门内部也应当在制度上明确协调与沟通的具体实施细则,从根本上真正实现信息共享,避免各自为战的不良倾向。据税务等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自行申报的人数在呈逐渐上升趋势,进一步完成由代扣代缴向自行申报制度的过渡也是综合国力、国民素质高的具体表现。再者以计算机网络系统做为基础,设置税务申报、税款征收、信息采集等税务征管系统,连接相关部门的网络,加强个人收入的全方位监控,防止纳税人的偷税漏税行为。加大个人所得税税法宣传力度。各级税务机关应采取各种手段,采用不同形式深入宣传个人所得税法,使每个公民懂法、知法,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6、增强公民自觉依法纳税的意识
努力深化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从而改善国内偷税漏税的社会风气。对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其能够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之处,主动积极的缴税,坚决拒绝做逃税漏税者。并且让他们明白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缴税最终的受益人是他们自己并且还能够增加我国的税收收入,而税收能对我国的公民收入起到调控作用,政府可以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集中起来,再通过转移支付再分配给那些低收入者和需要救助的群体。公民法制观念不强是纳税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法律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权利义务是对称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享受权利者必履行义务,履行义务者就有权享有权利。现实社会中存在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现象,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加之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因此,应大力加强纳税人的合法权利,逐步培养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培养良好的纳税意识。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加大政府支出公开透明度,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当强化自身的纳税义务以及纳税权利意识,积极地承担自己应尽的纳税义务,凭借纳税义务维护自己的纳税权利,形成良性循环,培养良好的纳税意识。
参考文献:
1、赵迎春、张巍,《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路》,《税务与经济》2002年第4期;
2、于 兵,《科学合理的设计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当代财经》,2003(2);
3、高 萍,《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中华财会网,2002-05-27;
4、董树奎,《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的分析》,《税务研究》,2002(2)。
第四篇:浅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体会
浅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体会
摘要:全面预算是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参与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的预算体系。本文主要阐述了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其体会。关键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体会
l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服从于公司的战略规划,涉及公司各部门的责、权、利安排,虽然财务预算是其核心部分,但绝不能由财务部门一手包办,代行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企业高层的重视和参与,集团公司应根据公司架构建立相互关系的多层级“金字塔”形预算组织管理体系。领导全面预算管理的机构是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由公司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全面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重要问题的决策。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预算工作小组,负责全面预算编制、执行中的具体事务性工作。预算工作小组由财务部或计划部的负责人担任组长,由财务部、计划部、人力资源部的相关人员组成。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应上下级统一思想和认识,一级对一级负责,逐层分解落实指标,层层考核,确保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预算一经管理委员会通过,各责任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并明确预算外事项的审批程序。
(2)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促进预算的适时控制。当今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解决加强控制和节省时间这一固有矛盾提供了可能。目前许多公司已经实施ERP系统,一些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均将预算系统作为一个单独的功能模块,并与公司ERP系统中的财务系统核算数据、联机审批系统相连。这样在经济事项发生时可不受地域限制,利用网络资源联机申请和预留预算资金,避免由于财务数据统计滞后造成的超预算支出。并可以按管理的要求设定相应的报表格式,简便、快捷、准确地将预算执行情况适时提供给不同的管理者,以满足其管理需要。
(3)强化预算编制的基础性工作。全面预算的各个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财务预算应当围绕公司的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为基础,以经营利润为目标,以现金流为核心进行编制,并主要以预算报表形式予以充分反映。例如,业务预算需要公司将预算期内可能形成现金收付的成产经营活动细分为销售或营业预算、生产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营业成本预算、采购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等子项目,通过对预算目标层层分解,将公司的目标具体化,将责、权、利明确到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员工。通过预算目标的分解、编制、汇总与审核、执行与调整、评价与考核,明确任务、发现问题、协调改进,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4)组织、建立良好的报告和监督机制。在全面预算的实施过程中,预算执行者定期和不定期的报告和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是预算完成不可缺少的制度保证。公司应制定出各预算责任的承担者以及责任承担者的报告范围、报告时间、报告内容、向谁报告及例外报告等制度。同时还应指定相应机构或部门如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与公司目标不一致的行为,保证公司目标的顺利实现。
(5)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关键在控制和考核。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全程化管理,即预算管理不能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首先预算指标的下达,能起到预防控制的目的,将考核基准预先告知各责任主体;其次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能起到检查监控的目的,将执行中出现的不利事项进行控制,并进行信息反馈;再次预算阶段性的分析、调整,能够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及时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适时依据生产经营环境调整预算,实现有效控制;最后预算结果的考核
评价,能起到指导控制的目的,同时为管理制定下一期预算提供预防控制的有效信息。
(6)制定关键考核指标。全面预算在编制时应遵循量人为出、综合平衡,全面、全额、全员预算,相互衔接的原则。因全面预算涉及公司业务的方方面面,在编制时应注意关键考核指标的选择,使考核指标既能反映管理者的目标导向,又能在实际工作中被简明扼要的推广运用。例如,利润中t3年利润、月利润目标是多少,收人中心产品销售量,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发生坏账的比率,成本中心单位产品的成本耗用、次品的比率等,将考核指标细分到
各个岗位,使员工有明确的目标,从而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另外考核指标的制定要符合公司实际,与公司的发展相适应,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不利于调动积极性,过低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2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体会
2.1应树立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作为一种全面管理行为,没有战略引导为基础的预算是没有目标的预算,也就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而没有预算支撑的战略是不具操作性的空洞的战略。企业必须建立战略研究机制,制定明确的长期和短期战略目标。全面预算要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由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进行组织和指挥,由各级业务及其他专业管理部门来编制和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必须取得从企业高层到员工的支持与参与,注重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促进合作与交流,保证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及各部门、环节、人员行为观念的基本统一。
2.2应建立有效的全面预算控制机制
一是完善企业治理机构,优化预算控制环境。全面预算管理是在企业结构下界定出资者与经理层权、责、利关系的游戏规则之一,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良好、有效的预算管理必须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条件,以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前提。因此,企业要营造、优化有利于预算管理与控制的环境,否则,预算管理可能成为一纸空谈;二是贯彻预算的刚性原则。预算是约束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则,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既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考虑环境变化、或有事项、企业流程的结构性变化对预算执行的影响。预算调整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杜绝违规操作,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和预算控制的有效性;三是确定预算控制的重点内容。预算控制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以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通过实施重点业务控制和现金流量控制,确保资金运用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资金合力,降低财务风险;四是建立信息反馈系
统。预算执行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及时反映预算执行的差异并作出相应的决策,从而保证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的调节和控制,保证预算目标的完成;五是建立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全面预算管理目的之一是建立有效的预算预警系统,通过该系统作用的发挥,将非正常业务活动和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六是强化预算的监督。预算的执行与监督是紧密相连的,有力的监督是预算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内审机构的权威,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与监督不应仅仅是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真实性与合法性结果的审计与监督,更重要的是对预算制度和预算贯彻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应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实现经营管理处处有章可循,事事受程序制度制约。
2.3完善预算的考核与奖惩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的生命线是考核与奖惩,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赏罚分明的奖惩,才能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必须建立关键业绩考核
体系。关键业绩考核体系就是根据企业全面预算目标,结合各部门各岗位的责、权、利,运用价值分解的原理和目标管理方法。自上而下,把全面预算目标层层分解,设置关键业绩的具体指标,形成制度安排岗位,按岗位确定人员的机制,每一个岗位必须做到责任明确,岗位之间界限清楚,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同时,将各级岗位的薪酬与关键业绩指标完成情况挂钩,使各层次的职工共同为实现预算目标而努力。
2.4实现业务与财务有机结合财务工作实际上就是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一是明确财务部门与企业部门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即改变那种一说企业管理是财务管理为中心,就把财务高看一等的做法,也要改变那种一说企业是以业务为中心来展开工作,就把财务看成配角的做法。应从思想上明确各自的地位和职责;二是根据业务流程与需求来科学配置财务资源。业务部门需要财务资源时,首先必须画出业务流程图,根据业务流程提出财务自己需求,财务部门根据业务部门
提出的需求按工作节点一项一项地配置,最后得出财务资源配置总量;三是对配置的效果进行分析,作出决策,如果此项业务工作只能生产收入100万元,需要投入财务资源120万元,这项业务按目前的配置是投人多产出少,是否做,是否还有优化的方案,需要分析决策,让数据说话。一旦决策了,就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和配置来执行,实现业务与财务的有机结合。
3总结
通过预算划分责任区问、权力空间、利益分配,也就是明确责任有多大,权力有多大,能获得多少的效益,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往往容易出现预算表报一大堆、层层汇总,而责任难以通过数据具体落实。例如,企业管理中过去有七乱:乱要人,总强调人手不够;乱占房,总觉得办公场所太小;乱购置,计算机手提、台式都要配;乱出差;乱开会;乱通讯;乱请客,全面预算就是要让每个人责任主体学会算账。通过预算,把这些费用按照科学的分配方法配置到责任主体,让每个部门、每个人都知道我消耗企业多少资源,我为企业创造多少财富,如果收入不够支出的,差额部分就是剥削其他人的劳动成果,长此以往就要考虑这个部门存在的必要性。只要通过预算让每个责任主体都成为可计量的价值创造者,企业价值才能达到最大化,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第五篇: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
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
【摘要】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货物运输和快递行业发展迅速,这给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和发展机遇。特别是我国民营物流企业,以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占领市场。企业的快速膨胀要得到持续发展,就离不开全面预算和正确的战略决策。本文将从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概况、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改进对策
引言:
新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开始起步,至今已经历了接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相对于国外的企业,我国民营企业起步时间明显晚于国外。而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物流企业则起步更晚。但是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网购变得不再陌生,这不仅给物流企业带来大量业务,同时催生了一大批新兴的民营物流企业。这些民营物流企业在市场的潮流中抓住机遇,规模迅速变大,但是由于没有扎实的基础,会计预算工作不严谨不仔细,造成公司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将对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概况
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也包括了民营物流企业。目前来说,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态势是非常好的,而且随着物联网的扩展,物流企业将迎来一个更好的时代。
经济发展带给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的强大需求机遇,当有些公司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市场覆盖面很广,自身又难以处理时便愿意委托其他企业来完成其物流业务,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就出现了商机,促进了一大批民营物流企业的诞生和发展。
有准确数据显示,从2010年起,从事相关物流行业企业在以20%的速度递增,这意味着中国物流行业的总体规模是急速增加的。截止到2014年7月,中国已有42万家相关的民营物流企业和机构的存在。
但是快速的发展是需要完整的制度和准确的战略方针来指导的。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就像一个只有一条腿的巨人,在向前奔跑的时候决定速度的往往是双腿的协调而不是单独跳跃。只有解决了存在问题,民营物流企业才能获得新生,实现飞跃式前进速度。
目前民营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不高。在物流行业迅速发展时期,政府管理不及时,管理制度不完善,往往造成物流市场的乌龙混杂。一些虚假或根本没有营业执照的公司也趁机招揽业务。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流行业管理困难,而且服务质量不高,给客户带来麻烦。
(二)物流信息不流畅,而且信息记录不完全真实准确。物流行业的信息传递及信息记录非常重要,只顾盲目扩大规模的企业经常会忽略信息系统建设,造成信息交流不及时,信息传递出错等情况。
(三)专业管理人才的缺失。由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产业,特别是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是近年来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相关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速度远远赶不上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相关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匮乏。
二、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其实我国民营物流企业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方面,是阻碍我过民营物流企业长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部分将针对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展开讨论。
(一)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基本概况
为了谋求全面长久发展,一些民营物流企业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对自身的全面预算工作的开展。物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包括组织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控制、预算考核几个主要方面。
组织管理主要在于业务职能、管理职能、事务性职能部门的管理。对这些企业核心部门的全面预算,准确掌握实况,有利于公司方针的制定和战略方案的实施。
编制管理,主要是指包括业务收入、成本、资产、负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看似简单的四个名词,实际工作所包含的内容却是整个公司的工作所围绕的重心所在。公司是否能达到盈利目标,正来源于收入、成本、资产、负债四个项目的运转情况。
预算执行管理和控制的必要性在于,能够把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分开的部分,听说过执行管理,合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以便于相互之间的协作更加密切。
预算考核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使预算管理得到真正实施,起到真正作用。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业绩考核系统,就需要对预算和结果的考核落到实处,首先要从实施预算考核情况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在货物存储、货物运输调度等方面进行对业务活动效果进行系统化的组织、计划及协调,保证预算跟踪、分析、预测及考核,确保预算得到实行。
(二)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预算管理组织的体系建设不成熟。企业全面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企业组织的保证。由于全面预算工作涉及到的部门多,范围广,所以必须充分调动企业内部资源,给全面预算管理形成合力,让全面预算的实施顺利开展。但是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初建,还不完善。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于全面预算工作难以开展,很多理论性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也普遍缺乏,大多数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都还在摸索阶段,取得明显成效的较少。
其次,预算编制管理的指标内容设计不合理现象大量存在。物流企业主要工作在于运输、仓储等,同时根据客户需求对运输、装卸、储存、加工配送等进行操作,大部分物流企业拥有与自身业务相一致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正因为内部部门多,涉及员工多,上下信息的沟通难以真实无误,全面预算工作的指标内容也就不能真实利用到全面考核中去。
最后,预算结果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不作为。预算结果考核机制的目的在于对全面预算的实施进行真实反馈。但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物流企业对全面预算考核机制的建立是不够重视的,甚至更多情况是全面预算考核机制形同虚设。预算考核结果的运用与机制建设也相对滞后,直接成为影响全面预算管理结果考核效果较差的关键因素。
三、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健全。基于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情况,也就无法履行全面预算管理中的职能,为了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准确编制、实施及调整评价,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组成上下级合理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二)预算编制管理的指标内容设计要合理。要进行全面合理的预算和管理,离不开真实有效,来自于各个部门数据的分析和综合。先对资本、业务、筹资等进行预算,然后进行整体财务预算。最后就是根据业务情况,包括现生产、销售收入、销售费用、成本、采购成本、支出费用等进行预算编制管理的指标的设定。合理的指标设定,不仅能提高员工效率,也是正确的公司发展决策的体现。
(三)要不断完善预算结果考核机制,并且严格实行。实施企业内部预算考核机制的目的就在于要惩罚分明,让整体流水线操作顺畅起来。完善加强预算结果考核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加强财务资金的预算工作,调节资金的收支平衡状况,把握每一笔资金流向,防止财务漏洞的产生给公司带来风险;可建立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部门,既有具有财务处理的能力,又有对各个部门的深入了解作为支撑,能够对公司全局有较好的把握,制作出完整的全面预算系统;增加专业物流管理人才数量,一个优秀又具有凝聚力的团队能够给公司创造更多价值,而人才就是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婷.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以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为例.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06.05
[2]胡云琪.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会计师.2014.03.10
[3]顾惠芳.物流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物流技术.201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