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本医疗保险总额预付指标测算方案
××医院科室医保总额预付指标分配方案
为配合××市医保总额预付制的实施,完善医院医保管理制度,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规范医疗费用结算,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防范医院医保费用风险,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考核机制。根据《××市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结算管理办法》、《××市2012年度住院费用预算总额标准》以及医院各临床科室前三年医保病人总费用和药占比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的范围
××市城镇职工医保和常州市城镇居民医保住院病人。
二、测算科室医保总额预付指标数据来源
一是××市人社局医保处下发的《××市2012年度住院费用预算总额标准》,二是医院各临床科室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医保病人的总费用和药品费用。
三、各临床科室医保总额预付指标测算方法 1.预留风险准备金
预留医保预付总额的5%作为风险准备金,主要用于医院适时调控预付指标、鼓励相关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奖励药品费控制较好的科室。
2.测算可分配总额
2012年度××市人社局医保处给我院的职工医保住院费用预算总额为171179202元,其中可分配预算总额为162620241.90元(171179202×95%),预留金额为8558960.10(171179202×5%)元。居民医保住院费用预算总额为8881344元,其中可分配预算总额为8437276.80元(8881344×95%),预留金额为444067.20元(8881344×5%)。
3.按科室医保费用占全院同期医保费用的比重分解可分配总额 分别核算各临床科室常州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医保病人总费用占同期全院医保病人总费用的比例,按各科室所占比例确定分配额度。
4.以全院平均药占比为标准,调节各临床科室医保分配额度 核算全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医保病人药品费比例(药品总费用-剔除药品/医疗总费用-材料费-剔除药品),以全院平均药占比为标准,对照各临床科室核定药品比例,计算科室药品节超比例,按科室药品节超比例增减本科室医保分配额度,使医保预付总额适当向绩效好的科室倾斜。
(5)计算科室医保预付总额
科室医保预付总额=科室前三年总金额/全院同期总金额×可分配预付总额+药品节超调节金额。
药品节超调节金额=科室前三年总金额/全院同期总金额×可分配预付总额×本科室药品节超比例。
附:××市职工医保住院费用科室预算总额测算表
××市居民医保住院费用科室预算总额测算表
医保办
第二篇:旅游经济测算过夜指标
国内旅游统计体系为何要以过夜指标为核心
2014年02月21日07:20 中国青年报 我有话说
每到新的一年开始,各省区市都要发布上年接待旅游人次和收入的数据,今年也不例外。据笔者初步整理已公布数据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川、北京、湖北、湖南、贵州、山西、福建、陕西、云南、河北、广西、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海南、西藏、青海、宁夏(按各自公布的旅游总收入数字排 序)23个省区市的旅游总收入达5.5万亿元。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初步数据,2013年全年旅游总收入达2.9万亿元,23个省区市旅游总收入已超过全国 旅游总收入2.6万亿元,估计各省区市旅游收入之和约为全国数据的两倍。再就年增长率而言,全国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4%,23个省区市公布的年增长 率,其中只有3个省市低于14%,在14%~20%之间的有8个,在20%~30%之间的有9个,在30%以上的有3个。
国内旅游统计数据缘何失真
国内旅游统计数据“纵向不能加,横向不可比”的现象由来已久。据笔者统计,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旅游收入之和为国家旅游局公布数据的2.7 倍,2010年为2.3倍,2012年为1.9倍。在GDP统计中固然也有此现象,但没有如此悬殊。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为56.88 万亿元,各省区市数据相加是58.94万亿元,两数据相差并不悬殊,而旅游数据却有两三倍的差距,足见问题之严重。出现这种情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统计标准。现行的国内旅游的统计标准规定,“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10公里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个小时,不足24个小时,并未在境内其 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过夜的”,都算作“国内游客”。按该标准,城乡居民不过夜的游憩、娱乐、医疗、购物和会议活动只要出游距离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 个小时,就可算作“国内一日游”,如逛庙会、游公园的游人都算作了“国内游客”。其次,国内旅游的统计渠道不统一,造成了重复统计。目前,各地国内旅游游 客的统计渠道不尽统一,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各类旅游住宿设施的住客人数,二是各类旅游景区景点游客人数,三是旅行社接待人数,把三者合起来统计,因而往 往1个游人被重复统计了。再次,由于旅游的跨行政区域的流动性,而统计往往以行政区域为单位,一个游人跨省界、市界、县界游览,被几个行政区多次统计。
但是笔者认为,造成目前国内旅游统计数字失真的原因除了上述统计标准与方法的问题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旅游政绩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浮躁、浮夸风。
多少年来,旅游接待人数与旅游收入成为衡量全国与地方旅游发展的主要指标,当然也就成为衡量旅游政绩的主要标志。目前,各级旅游统计机构都是旅 游主管部门的子单位,入境与出境游客的数据由公安部门出入境管理处公布,国内旅游人次、收入与总收入等公布的数字一般不是由统计部门决定,而是由部门领 导、往往是第一把手决定的。多数情况下,公布的年增长率,今年要比去年的高一点,本届领导要比上届高一点,本地比邻近相似地区高一点似已成常态。也由于统 计国内游客的确切人数与收入有相当的难度,旅游总收入=游客人次×人均花费,这两者又很模糊,若游客人次与人均花费高估一点,旅游总收入就会增大许多,因 此旅游统计本身的特点又使错报、虚报、谎报比较容易,即使错报、虚报、谎报了也很难查处。
新规以住宿
过夜人天数为核心基础指标
近日,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国内旅游接待统计体系试点工作情况的通报》,规定新的国内旅游接待统计指标评价办法中,以住宿过夜人天数为 核心基础指标,以住宿单位基本情况为核心校核指标,共包括“接待国内过夜游客人数”、“住宿单位接待国内过夜游客人数”、“住宿单位接待人数占国内游客人 数比重”、“住宿单位接待国内过夜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常住居民人均接待住宿单位国内过夜游客数”以及“旅行社接待人数占国内游客人数比重”等6项主要 指标,形成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指标体系。
新的统计指标体系以住宿过夜人天数为核心指标,是符合旅游科学内涵的。尽管国内外对“旅游”的定义有多种解读,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常住居民 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去本国或外国的某一旅游目的地休闲或其他非营利性活动,简而言之,旅游是异地体验。经验也表明,外出过夜与不过夜的感受是不同的。只有 在异地过夜才算“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而过夜必然会在异地住宿。而且,不管一个人在一天之内游览几个景点或地区,但过夜住宿只能一次,因此以住宿过夜人 天数为核心基础指标,是最为合理的。而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把各种旅游住宿设施的客房出租情况进行登记、分析不难做到。
新的统计指标体系无疑是国内旅游统计工作的一大进步,也是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世界旅游统计概览》,对各国“国内旅游”的统 计框架是:“
一、酒店和类似住宿设施接待人天数(万人天);
二、酒店和类似住宿设施接待人数(万人数);
三、所有旅游住宿设施接待人天数(万人天);
四、非常住旅游者在所有旅游住宿设施的平均停留时间(天)”。欧洲、大洋洲等的大多数国家都是按照该标准统计国内旅游的。
世界旅游组织对我国国内旅游数据也是如此处理的。以2002年为例,《世界游统计概览》记载,该年中国“酒店和类似住宿设施接待国内游客 2.46亿人天”。同年《中国旅游统计公报》该年全国国内旅游8.78亿人次,如照此推算,该年国内过夜游客与一日游游客的比例为3∶7。今年春节黄金 周,全国接待的2.31亿人次中,过夜游客为5367万人次,占23%,一日游游客为1.78亿人次,占77%,这个比例与世界旅游组织的处理大体相同。
旅游发展不简单以数量论英雄
国内旅游评价体系以过夜指标为核心,统计标准中只计算在各类旅游住宿设施中过夜的游客,其好处显而易见。一是可以统一全国各地的统计标准,切实 解决重复统计问题。二是把“接待人天数”除以“接待人数”,就能得出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天)”。再通过游客抽样调查,得到游客人均天消费、人均消费的数 据,便可以推测出全国和地区旅游消费总连即旅游总收入。三是通过住宿登记数据的电子化处理,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出游客的流量、流向,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消 费水平及出游方式(团队与散客、家庭出游与同伴出游等)和出游时段等数据,为客源市场调研提供基础数据。四是可以准确地得到各类旅游住宿设施的客户出租 率,为旅游饭店建设调控和经营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减少投资建设的盲目性。
最近主管旅游工作的汪洋副总理指出,“不简单以数量论英雄”,旅游发展“宁可少一些,也要好一点”。改革国内旅游统计无疑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 级的一大举措。但应当看到,在各地旅游纷纷比速度、求规模、争名次的状态下,以过夜作国内旅游统计体系的核心,不等于可以保证旅游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可 性。更重要的是旅游界、特别是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切实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笔者以为,要把统计监督作为各级旅游纪检机构的重要责职,把统计作假行为作为腐败行为来整治。一旦发现统计工作弄虚作假,不仅要追究统计人员的责任,而且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非如此,统计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只能治标,难以治本。
国内旅游统计体系为何应以过夜指标为核心?
【说明】近日,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国内旅游接待统计体系试点工作情况的通报》,新的统计指标体系以住宿过夜人天数为核心基础指标。此文始发在2011年11月25日本人搜狐博客上,现重发如下。
2008年第3期《旅游研究与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刊登了本人《关于调整三大旅游市场统计框架的探讨》一文,其中第一部分为“规范与改进国内旅游统计口径”,提出取消“一日游游客”的统计,只统计“过夜游客”。但这篇工作探讨文章《中国旅游报》不予发表,国家旅游局内刊《旅游调研》也不刊登。之后把此文投给今年创刊的山东省旅游局主办的《旅游发展研究》,2011年第二期全文刊登。
我为何主张在国内旅游统计中取消“一日游游客”的统计,只统计“过夜游客”?理由是:
1、国内旅游“一日游”不符合“旅游”的科学含义
旅游界公认的关于旅游行为的定义是:离开惯常环境或惯常居住地,从事观光度假、商务会议和探亲访友的活动。城乡居民在惯常居住地的不过夜的观览、游憩、健 身、购物、探亲访友和会议等活动,依然是在惯常环境下的休闲性或事务性活动,并没有发生异地经历与异地体验,因此不能称为旅游活动。
2、国内旅游“一日游”不符合世界旅游统计体系的国际标准
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世界旅游统计概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其中对“国内旅游”的统计框架是:
国内旅游
1.酒店和类似住宿设施接待人天数(万人天)2.酒店和类似住宿设施接待人数(万人数)3.所有旅游住宿设施接待人天数(万人天)
4.非常住旅游者在所有旅游住宿设施的平均停留时间(天)
这个统计标准中只计算在旅游住宿设施中过夜的游客,而不计算未过夜的游客。根据该标准,把“接待人天数”除以“接待人数”,就能得出“平均停留时间(天)”。再通过游客抽样调查,得到游客人均天消费、人均消费的数据,便可以推测旅游消费总量、即旅游总收入。
3、国内旅游“一日游”不同于欧洲、大洋洲国家的国内旅游统计口径。
英国的国内旅游是指在外逗留一夜以上的游客,按外出目的分为度假、探亲和商务会议及其他目的三类,按外出时间分为1~3夜短期和4夜以上长期两种。1979年澳大利亚规定“旅游者是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至少40公里以外、在该地至少停留24小时,但最多不超过12个月”,并明确规定“当地居民对本地旅游景点的访问不应该包括在内”。
4、我国国内旅游“一日游”标准与美国、加拿大“一日游”的统计标准差距过大。
美国和加拿大的国内旅游统计包括一日游游客。1973年美国的定义是:“旅游者是除了上下班通勤之外,出于商务、消闲、个人事务或任何其目的,外出旅行至少50公里(单程),无论其在外过夜还是当日返回”。对于“一日游游客”的外出距离,1973年美国和1978年加拿大的标准是50公里。在加拿大,不同地区对外出距离的标准也不一样。多伦多市规定为50公里,安大略省则为25公里规定,其距离长短似与城市区域的大小有关。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对外出距离的标准也不同。美国1973年的标准是50公里,到1998年标准为160公里;1978年加拿大多伦多市与安大略省则改为80公里与40公里。外出距离长短的标准似与交通发展有关,交通越便捷,外出距离的标准就越长。(参阅【美国】查尔斯·格德纳等《旅游学》第8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16页,、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7页)。
我国国内旅游的统计标准为,“国内游客包括国内(过夜)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国内一日游游客:指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10公里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不足24小时,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过夜的国内游客”。按该标准,城市居民不过夜的游憩、娱乐、医疗、购物和会议活动只要出游距离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小时,就可算作“国内一日游”,这个标准显然这个标准过于宽泛,而且混淆了居民在本地休闲与去异地旅游休闲的区别。
5、我国国内旅游“一日游”的统计渠道不统一,造成了重复统计。目前,各地国内旅游客的统计渠道不尽统一,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各类旅游住宿设施的住客人数,二是各类旅游景区景点游客人数,三是旅行社接待人数,往往把 三者的合起来统计;有些地方还把在本地各区、县、镇接待的游客合起来统计,由此必然发生一个游客计算为多个游客的重复统计,大大夸大了我国国内旅游的人 次、收入,因而夸大了我国国内旅游经济的规模。据《中国旅游统计公报》,2002年全国国内旅游8.78亿人次;据《世界游统计概览》,该年中国“酒店和类似住宿设施接待国内游客2.46亿人天”。如照此推算,该年国国内旅游过夜游客与一日游游客的比例为72:28。2010年国家旅游局布的国内旅游21.03亿人次中,过夜游客大约是6亿人次,以此推算全国国民出游率约为44%,而不是官方公布的157%。
6、目前,国内旅游统计数据“纵向不能加、横向不可比”。
2004年,各地加总的国内旅游人数为18.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1.28万亿元,同年国家旅游局统计的国内旅游人数为11.0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4711亿元。地方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加总数据分别相当于全国数据的1.7倍和2.7倍。2010年,各省市旅游局上报的数据相加,国内旅游人数是46.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2万亿元。国家旅游局统计的全国国内旅游人数是21.0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地方加总的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已经分别相当于全国数据的2.2倍和3.3倍。可见,如同全国的GDP统计一样,地方数据加总大于全国数据的现象越来超严重。
显然,如果以目前的国内旅游统计数字为准,政府方面作为决策依据,势必会夸大国内旅游的实际规模、消费总量与国民出游率,作出不切合实际的判断与决策,尤 其不利于旅游产业从数量、规模和速度为主向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和速度与品质并重的发展方式转变;如果企业以此为依据,势必会误导投资方向与规模,形成 酒店、度假区、主题公园等项目的投资泡沫;如果研究者以此为依据,势必作出诸多不切实际的判断,如误以为人均出游已达1.57次,“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成为国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等过于超前的判断;如果以此为依据,比较、判断各地区(省、市、县)的旅游经济规模,就会得 出不符合情的名次表;如果以此为依据,评价各地区(省、市、县)旅游发展成绩,并作为考验、提拔干部的标准,势必助长虚假、浮夸风。国内旅游评价体系以过夜指标为核心,统计标准中只计算在旅游住宿设施中过夜的游客,不计算未过夜的游客,可以统一全国各地的统计标准,切实解决多头统计所带来的重复统计问题。把“接待人天数”除以“接待人数”,就能得出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天)”。再通过游客抽样调查,得到游客人均天消费、人均消费的数据,便可以推测出全国和地区旅游消费总量、即旅游总收入。景区(点)、旅行社和饭店等则可分别统计各自的接待数量,便于行业管理。以过夜指标为核心需要把星级饭店和各类非星级饭店(社会旅馆、招待所、城乡家庭旅舍、露营地等)全部纳入旅游统计范围,借此推动全部旅游住宿设施的统一管理和合理配置,从各类旅游住宿设施的客房出租率中准确地把握我国旅游经济的布局、效益和动向,提供准确的行业指导。
当然,以过夜作国内旅游统计体系的核心,不等于可以保证国内旅游统计的准确性,因为在统计机构隶属于同级行政管辖,统计数据公布前最终由行政领导“审定”的体制下,在数字与政绩挂钩、以数量与规模作为地方的主要追求目标的大形势下,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是难以保证的。因为“过夜游客”数字最终还是由“领导”决定的。
第三篇:韶关市基本医疗保险总额控制下按病种分值付费实施细则
韶关市基本医疗保险总额控制下按病种
分值付费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保障医疗保险参保人的基本医疗权益,合理控制住院医疗费用,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55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7〕6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按总额控制下的病种分值结算是指根据全市医疗保险基金当期控制总额及全市定点医疗机构所得病种分数情况,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医疗费用进行分配和结算。
第三条
本办法是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基本原则,在医疗保险基金实行市级统筹的基础上,实行总额控制、病种赋值、按月预付、年终清算。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韶关市辖区内签订《韶关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书》的医疗机构。
第二章 基金付费总额的确定
第五条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病种分值结算付费总额 的确定:
当年付费总额=当年基金征收总额(不含一次性缴费收入)-个人账户划拨支出-普通门诊统筹支出-异地联网即时结算支出-异地就医零星报销支出-特殊病种门诊补贴支出-婚检支出-门诊特定项目支出-按床日定额结算支出-其他政策性统筹基金支出-当年基金征收总额3%为风险调剂金
第六条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病种分值结算付费总额的确定:
当年付费总额=当年基金征收总额-异地联网即时结算支出-异地就医零星报销支出-普通门诊统筹支出-门诊特殊病种支出-婚检支出-门诊特定项目支出-按床日定额结算支出-其他政策性统筹基金支出-当年基金征收总额3%为风险调剂金
第七条
全市当年付费总额应不低于上付费总额的110%,当年可用付费总额不足时,首先从当年结余金中列支,仍不足时从历年结余中列支;但全市当年付费总额不得超过当年医疗机构统筹基金记账总额的110%,超出部分作为当期结余。
第三章 医疗机构集团划分与集团付费总额的确定
第八条
全市定点医疗机构按照医院级别划分为三个集团,分别为:
(一)第一集团为三级定点医疗机构;
(二)第二集团为二级和二级专科定点医疗机构;
(三)第三集团为一级和未定级定点医疗机构(含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九条
年中医疗机构等级(类别)发生变化的,于下一调整其所属集团。
第十条
各集团付费总额原则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分别确定,可根据政策需要适当调整,清算各集团结余可相互调剂。具体如下:
各集团付费总额占比=(各集团近三年统筹基金记账额÷全市近三年统筹基金记账总额)×100%
各集团付费总额=全市当年付费总额×各集团付费总额占比
各集团每年统筹基金记账总额增长超过10%的部分不纳入付费总额计算基数。
第四章 病种分值的确定
第十一条 病种分值作为基金付费的权重参数,按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确定相应的分值,综合体现其医疗耗费成本的高低。
第十二条 根据全市医疗机构前三年实际发生病案资料,以病案首页第一诊断(主要诊断)病种的病种编码为基础,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亚目(小数点后一位数)进行汇总统计,删除每年10例及以下非常见病种的数据后进行分类、汇总,结合治疗方式筛选出常见病种。
第十三条 根据确定的常见病种实际住院均次费用的总和除以常见病种的病种数后,确定病种的固定参数。
第十四条 统计每个常见病种近三年病例的住院费用,对每一病种去除其费用最高的2.5%及最低的2.5%病例后,取剩余病例的次均费用作为该病种的住院次均费用基准值,除以病种的固定参数并对同亚目疾病、费用相近的病种进行合并统计后得出“初步病种分值”。
第十五条 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组织成立由各级医院、各医学专科专家组成的病种分值专家库,制定病种分值集体讨论制度。“初步病种分值”征求医疗机构意见后,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组织专家结合医疗机构意见进行纠编,确定病种分值库。每年新增的病种按现行病种分值确定方式增编。
第十六条
《韶关市基本医疗保险病种分值表》(详见附件)涵盖病例数95%以上的常见病种共2637种,在2637种病种基础上结合不同的诊疗方式确定4806种病种分值。
第十七条
常见病种分值经确定后,一年调整一次,待运行平稳顺畅后逐步延长调整期限。如因医疗技术发展、政策调整、病种结算出现偏差等原因,导致需增加或修改部分
病种类型或分值,应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组织专家论证调整,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五章 医疗机构系数的确定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系数根据前3年住院次均费用计算确定。下一医疗机构系数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于每年12月底前确定后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十九条
各医疗机构系数确定方式如下:
(一)各医疗机构住院次均费用=本医疗机构住院医疗总费用÷本医疗机构住院总人次;
(二)各集团住院次均费用=本集团住院医疗总费用÷本集团住院总人次;
(三)医疗机构次均费用得分=医疗机构住院次均费用÷所属集团住院次均费用(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采取四舍五入);
(四)医院系数范围为0.90-1.00。医疗机构住院次均费用得分>1.00的,医院系数确定为1.00;医疗机构住院次均费用得分≥0.90且≤1.00的,按照实际得分确定医院系数;医疗机构住院次均费用得分<0.90的,医院系数确定为0.90。
(五)前3年医疗机构住院次均费用增长超过5%的,超出部分不纳入医疗机构系数计算。
(六)新增医疗机构的系数固定为所在集团的系数下限,2个医疗保险内保持不变。
(七)不按病种分值结算的住院费用不纳入医疗机构系数计算范围。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所处集团变更时,按上述规则重新确定该医疗机构系数;所处集团不变的,当年系数低于上年时,按上年系数确定。
第六章 病种分数的确定
第二十一条
常见病种分数是按照病种分值、病种例数与定点医疗机构的相应医院系数进行确定。
各常见病种总分数=该病种分值×病种例数×医院系数 第二十二条
参保人当次发生的常见病住院医疗费用除以所在集团当常见病病种单价后,高于该医疗机构对应病种分数2倍的,高于部分分数纳入该病种加分结算。参保人当次发生的常见病住院医疗费用除以所在集团当病种单价后,低于该医疗机构对应病种分数40%以下的,按非常见病种分数计算。
各集团常见病病种单价=本集团常见病病种医疗总费用÷本集团常见病种总分数
加分病种加分部分分数=当次住院医疗费用÷本集团当常见病病种单价-医疗机构对应病种分数×2
非常见病病种分数=当次住院医疗费用÷本集团当常见病病种单价
第二十三条
本地住院零星报销费用由社保经办部门年终清算时从相应医疗机构扣回,按非常见病计算病种分数后纳入各相应医疗机构病种总分数进行结算。零星报销费用统计按照业务经办时间划分,统计截止时间为当年12月31日前各社保经办机构已完成结算的费用,当出院但未在当年12月31日前办理结算的零星报销费用纳入各相应医疗机构下一病种总分数进行结算。
第七章 月度预付
第二十四条
月度预付根据全市月度预付基金总额及当月全市医疗机构病种分数总和进行。全市月度预付基金总额为全市上统筹基金实际支付医疗保险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总额的月平均值的110%。
第二十五条
各医疗机构月度预付方式:
当期病种分数单价=(月度预付基金总额+当期补充医疗保险支付总额+当期参保人支付总额)÷当期全市医疗机构病种分数总和
月度预付额=(该医疗机构当月病种总分数×当期病种分数单价-当月补充医疗保险支付总额-当月该医疗机构参保人支付总额)×90%
首年月度预付额为定点医疗机构当月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记账额的90%,且不超过上月控指标的110%。
第二十六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月20日前按上月月度预付额拨付给各定点医疗机构。
第二十七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基金运行情况,可在年中适当调整月度预付额度。
第八章 年终清算
第二十八条 年终清算根据当年付费总额和病种分数进行,公式如下:
集团病种分数单价=(该集团基金付费总额+该集团补充医疗保险支付总额+该集团参保人支付总额+该集团市内住院零星报销医疗总费用)÷集团分数总和
医疗机构病种总分数=常见病种总分数+病种加分总分数+非常见病种总分数(含零星报销)-考核扣分总分数-违规扣分总分数
集团病种分数总和=集团内各医疗机构病种总分数之和 医疗机构年终清算总额=该医疗机构病种总分数×所处集团病种分数单价-该医疗机构补充医疗保险支付总额-该医疗机构参保人支付总额-该医疗机构住院零星报销医疗总费用
医疗机构年终清算实际支付额=该医疗机构年终清算总
额×95%-当年已预付总额
医疗机构年终清算总额需扣除5%质量保证金。医疗机构补充医疗保险支付总额包括大病保险、大额保险、住院附加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
第二十九条
各医疗机构年终清算总额不能大于其全年统筹基金记账总额的110%,超出部分不予支付。
第三十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预结算。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的质量保证金待完成当的医疗服务质量考核后按照《韶关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相关条款及考核结果进行返还。
质量保证金返还=该医疗机构年终清算总额×5%×返还系数
第九章 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配合医疗保险病种分值结算办法的工作要求,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及诊治编码对疾病进行分类编码。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时上传参保人医疗费用明细,并在病人出院后10天内上传该参保人出院主要诊断的疾病编码。
第三十四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不定期组织专家对医
疗机构进行检查,并实行病案定期审核制度。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有分解住院、高套分值等违规行为的,本次住院不计算病种分数,并按该次住院上传病种分数的2-5倍予以扣分。
第三十六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加大对协议医疗机构执行服务协议情况的检查和基本医疗保险的稽核。对协议医疗机构违反服务协议约定的,应当追究违约责任;涉嫌违法的,应及时向同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报告。
第三十七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协议医疗机构遵守基本医疗保险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情况的监督检查。协议医疗机构违反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行为发生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依法予以查处;属卫计、药监、价格等行政部门职责管理范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处置;涉嫌犯罪的,应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卫计行政部门应加强各协议医疗机构病案系统管理及病案管理培训工作,定期对疾病编码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加强对本地区医疗费用增长率等情况的监测。加强对协议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执业行为的监督管理,及时查处违法违规执业行为并予以通报。
第三十九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保证参保人员知情同意权,建立自费项目参保患者知情确认制度。参保人员住院期间发生的药品、诊疗项目、医用材料、特需服务等费用,须由参保人员个人全部负担的,定点医疗机构应事先征得参保
人或其家属同意,并签字确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等患者应当由其监护人签字确认)。
第四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双向转诊转院和转科制度,严格掌握统筹区外转诊转院标准。确因医疗技术和设备条件限制,参保人员需转统筹地区外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应按医保相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一条 建立医保医师制度,对违规医保医师根据《关于印发韶关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医师服务协议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韶医保[2013]5号)处理。
第四十二条 定点医疗机构病种分值结算考核指标 设定六项考核指标,医疗机构住院总费用低于200万元的不参加指标考核。
(一)总费用年增长率
各医疗机构各险种的住院总费用增长率控制指标为≤10%(考虑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产科费用不纳入考核),超出部分在当年结算时折算为分数进行扣减:
住院总费用增长率=当年住院总费用(不含产科费用)÷上年住院总费用(不含产科费用)×100%-100% 医疗机构住院总费用增长超出扣分=当年住院总费用(不含产科费用)×(住院总费用增长率-10%)÷所在集团常见病病种单价
以下情况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局批准后,两个医疗保险内不考核住院总费用增长率:
1.经卫计部门批准增加床位数≥30%且医护人员等相关配置符合国家、省有关规定的;
2.医疗机构等级变更的; 3.被上级医疗机构托管的。
不考核住院总费用增长率的医疗机构,当年住院总费用增长超过20%的不纳入次年住院总费用基数计算范围。
(二)次均费用增长率
各医疗机构各险种的住院次均费用增长率控制指标为≤5%,住院次均费用增长率>5%的,超出部分在当年结算时折算为病种分数扣减。其中,新增或等级变更的医疗机构以上同级别且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平均次均费用作为考核基数。医疗机构当住院次均费用增长超过5%的,超出部分不纳入次均费用基数计算。公式如下:
住院次均费用增长率=当年住院次均费用÷上住院次均费用×100%-100% 住院次均费用增长超出扣分=(住院次均费用增长率-5%)×当年住院总费用÷所在集团常见病病种单价
(三)重复住院率
各定点医疗机构的重复住院率控制指标为前三年平均数,超出部分在当年结算时折算为病种分数进行扣减:
重复住院人次=住院总人次-住院总人数
重复住院率=重复住院人次÷住院总人次×100% 重复住院率超出扣分=(当年重复住院率-前三年重复住院率平均数)×当年医疗机构总得分
(四)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
参保人市内住院大型设备(CT、MRI、大型X光机等)检查阳性率控制指标为≥70%(本考核项目数据由卫计部门提供),各险种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70%的,在当年结算时折算为病种分数扣减,公式如下:
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超出费用=(70%-当年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当年大型设备检查总费用
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超出扣分=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超出费用÷所在集团常见病病种单价
(五)“三大目录”外费用比例
对各医疗机构“三大目录”外费用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实行控制,三级医疗机构10%、二级医疗机构8%、一级医疗机构6%,超出部分费用折算为病种分数进行扣减。
超出费用总额=(“三大目录”外费用总额÷住院总费用-对应控制比例)×住院总费用
超出费用扣分=当年超出费用总额÷常见病病种单价
(六)非常见病种病例比例
分险种对各医疗机构全年非常见病种病案数量(含按非常见病种核算的病案)进行考核,各医疗机构全年非常见病
种病案数量比例控制指标为三级医疗机构≤7%、二级医疗机构≤5%、一级医疗机构≤3%,超出控制部分折算为病种分数进行扣减。公式如下:
非常见病种比例=非常见病案数量÷纳入分值结算病案数量×100% 非常见病种比例超标扣分=(非常见病种比例-对应控制指标)×当年住院总得分。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因突发性流行疾病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定点医疗机构承担大批量急重参保人救治任务所发生的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提出申请,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后,从风险金中据实支付,风险金不足以支付部分从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历年结余中据实支付,该部分结算数据不纳入总额控制及医院系数计算范围。
第四十四条
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可对相关条款作适当调整。
第四十五条
本细则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
本细则从2018年1月1日起执行,试行一年。
第四篇:关于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调查情况及测算方案汇报
关于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调查情况及测算方案汇报
各位领导: 为推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顺利实施,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稳运行和发展,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2010]62号)文件精神,按照县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安排,自7月11日起,从县卫生局、发改局、人社局、编办、审计局、财政局共抽调20人,分五个小组,对全县32个乡镇卫生院的2008-2010年及2011年1-6月的人员情况、财务收支状况、固定资产、债权债务、药品库存等情况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地调查摸底,结合我县实际,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机构:我县共有32个乡镇卫生院,457个村卫生室,服务全县478个行政村(居委会),服务人口数达92.78万人,其中服务常住人口数85万人。
(二)人员:县编办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数1373人,实有在职人员1228人,其中在职在岗人员1035人,停薪留职174人,内退病休19人;在职人员中职业医师269人,职业
助理医师260人,职业护士259人,其他440人。有退休人员485人,临时聘用人员390人(其中医疗84人,护理97人,药剂18人,医技9人,工勤人员139人,退休返聘43人),遗属及其他人员19人。
(三)床位:全县乡镇卫生院核定编制床位1119张,实际开放床位1127张。
(四)收入支出:2008年-2010年年平均收入10314.8万元(其中:医疗收入3643.4万元,药品收入4474.3万元,财政补助收入1719.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62.69万元,其他收入414.91万元)。2008年-2010年年平均支出9920.6万元(其中:医疗支出6022.5万元,药品支出3530.8万元,财政补助支出149.92万元,其他支出217.35万元),药品支出中的药品费支出2538.08万元,药品利润为1836.35万元,占药品收入4474.3万元的43.27%,即我县乡镇卫生院三年药品综合差价率为43.27%。
2008年-2010年年平均收入10314.8,具体明细为:医疗收入3643.4万元,其中门诊收入1729万元,住院收入1914.4万元;药品收入4474.3万元,其中门诊收入2483.1万元,住院收入1991.2万元;财政补助收入1719.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62.69万元,其他收入414.91万元。
2008年-2010年年平均支出9920.6万元,具体明细为:人员经费3198.13万元,其中工资福利支出3181.58万元(基
本工资1665.62万元,绩效工资747.28万元,社会保险费473.12万元,临时人员及其他支出295.57万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36.78万元(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25.78万元,遗属人员生活补贴11万元);商品服务支出5361.73万元(基本公用经费765.94万元,交通费92.51万元,招待费303.84万元,财政专项补助支出137.26万元,药品费支出2538.08万元,卫生材料费690.49万元,其他支出833.6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1143.39万元,其他支出217.35万元。
(五)资产、负债:截至2011年6月底止,我县乡镇卫生院共有固定资产12949万元,库存药品2511.74万元,发生应收暂付款1238.6万元(其中应收医疗款347万元,其他应收款891.6万元);发生应付款6550.53万元(其中基建欠款461.18万元,药品欠款1793.17万元,器材欠款+ 1187.66万元,银行借款305.87万元,个人借款938.51万元,其他欠款1864.14万元)。累计形成负债2312万元(事业基金-114万元,专项基金-1437万元,财政专项结余94万元,待分配结余-855万元)。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实行基本药物采购制度,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是中央医药卫生体制五项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最根本的措施。按照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部署,我县属第三批也是全省最后一批实行基本药物采
购制度的县。随着这项制度的改革,全县乡镇卫生院原有的药品利润将不再存在。为保障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转和长期发展,必须建立健全起稳定长效的多渠道的补偿机制:对乡镇卫生院采取“‘统筹算账、综合核补”的方法核定财政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获得补偿;通过乡镇卫生院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医疗收入;通过县财政核定经常性收支差额进行补偿等多种途径进行补偿。
制定医改方案的指导思想:
坚持统筹安排,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获得稳定的财政补助收入和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乡镇卫生院通过提升服务质量,节约支出,压缩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医疗收入;通过财政补助其核定的经常性收入的不足,确保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安排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经费,确保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稳定;实行绩效挂钩,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通过安排事业发展基金、医疗风险基金、债务偿还基金等,解除基层医疗卫生后顾之忧。
制定医改方案的基本原则:
1、按公益性卫生事业全额综合预算的原则。
按照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定位上,主要负责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在财务管理办法上,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多的强调收支活动的预算管控,既由企业化管理向公益性卫生逐步转变。在制定补偿方案时,参照我县全额事业单位预算标准,优先安排人员经费和必要的运转经费,并适当安排事业发展、债务偿还、医疗风险等基金,综合预算,确保乡镇卫生系统人员稳定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2、整合各级财政资金,统筹安排的原则。
在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补助方案时,将中央、省、市等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县财政应配套资金及核定的补助差额,纳入改革总体方案,综合算账,统筹安排,确保财政资金足额补助到位,基本满足乡镇卫生院的资金需求,确保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转和长期发展的需要。
3、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综合预算的原则。改变过去乡镇卫生院各自为政的收支管理模式,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乡镇卫生院医疗等收入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各项收支统筹安排,核定收入水平和支出标准,确保应收尽收和资金安全合理使用。
4、强化绩效考核,提升医疗服务、收入水平,保障医护
人员待遇的原则。
根据中央规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政府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时,差额部分由政府在预算中安排,并在对其任务完成情况、患者满意程度、居民健康状况进行综合绩效考核的基础上,采取预拨和结算相结合的方式拨付。建立乡镇卫生院收支考核制度,对基层卫生医院收支按季度进行考核,把绩效工资与奖惩结果挂钩。各乡镇卫生院根据各自医院的实际,制定部门预算细化方案和绩效挂钩奖惩办法,确保预算收支任务的实现,保障医护人员待遇和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5、坚持“四权”不变,推行院帐局管的原则。从2011年6月起,乡镇卫生院在预算管理权限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等“四权不变”的前提下,县卫生局建立财务集中核算中心,对乡镇卫生院财务收支实行院帐局管。通过规范、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整合整个乡镇卫生院各种资金,规范、控制支出标准,统筹安排、合理调度和使用资金,强化资金监管,控制资金使用范围和债务风险,使全县乡镇卫生系统资金效益最大化。
三、具体方案(详见方案)
1、基本情况
我县县乡镇卫生院核定编制1373人,实际在职人员1228人(其中停薪留职174人,病退19人),离退休人员485人,临时人员392人,发放遗属补助19人。2、11年收入9017.08万元。
财政补助收入3927.04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公共卫生)1799.61万元(80.7万元人*22.3元),年初预算安排乡镇卫生系统910.93万元,县财政非部门预算安排公共卫生118万元,追加公共卫生配套100万元,追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补偿经费998.5元(建议在新农保中安排人均8元的一般诊断费,人均7元的健康体检费);医疗收入4638.13万元(在10年医疗收入基数上增长10%);其他收入451.91万元(全县乡镇卫生系统三年平均数)。3、11年支出9017.08万元。
人员经费4440.78万元,按照我县全额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标准计算。
运转经费及其他4576.3万元,按照卫生事业标准和我县实际测算。
四、建议
1、县卫生部门、财政部门要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定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以管理绩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服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为主要考核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要对
每个乡镇卫生院根据其实际,核定其工作量和收支计划,县卫生、财政部门定期组织对乡镇卫生院的综合量化特别是医疗收入的考核,确保医疗收入计划的完成。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和拨付挂钩,对绩效考核好的可适当予以奖励,对绩效考核差的可扣减资金。加强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和控制。
2、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保障乡镇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建立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以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人员竞聘上岗等相关政策紧密结合。乡镇卫生院要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加大基础医疗人员培训力度,确实提高乡镇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积极性,保证乡镇医务人员稳定和乡镇卫生院的长远发展。
第五篇: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权威解读】临床检验专业15项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2016-05-11王治国等作者:王治国 费阳 康凤凤 王薇 张路 何法霖 钟堃 陈文祥
质量控制指标(简称质量指标)是对一组固有特征满足要求的程度的衡量(ISO15189:2012)。它不但可监测和评价检验全过程(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阶段)中各个关键步骤的性能满足要求的程度,同时还可监测实验室非检验过程,包括实验室安全和环境、设备性能、人员能力、文件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这些都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宝贵资源。同时,ISO15189:2012也表明:“实验室应建立质量指标以监控和评估检验前、检验和检验后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应策划监控质量指标的过程,包括建立目的、方法、解释、限值、措施计划和监控周期。应定期评审质量指标以确保其持续适宜。”质量指标能对检验全过程差错进行定量评估,通过与质量规范进行比较来帮助实验室改进服务质量,达到质量目标。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6个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制定了相关专业的质控指标(国卫办医函[2015]252号)。并要求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加强对辖区内质控中心和医疗机构的培训指导,加强指标应用、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应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参照IFCC质量指标,依据卫生部临检中心开展的多次质量指标调查,通过国家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多次会议研讨,最终遴选出15项质量指标。本文将对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15项临床检验质量指标进行具体解读,以期在临床检验质量指标的实际应用上给实验室一些参考。
一、质量控制指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质量控制指标 标本类型错误率 定义
类型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类型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同期标本总数 标本容器错误率
标本采集量错误率 采集容器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采集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污染的血培养标本数占同期血培养标本总数的比例
凝集的标本数占同期需抗凝的标本总数的比例
采集容器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同期标本总数
采集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同期标本总数
污染的血培养标本数/同期血培养标本总数
凝集的标本数/同期需抗凝的标本数 血培养污染率
抗凝标本凝集率
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 检验前周转时间是指从标本采集到实验室接收标本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检验前周转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X(n+1)/2, n为奇数;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Xn/2+Xn/2+1)/2,n为偶数注:n为检验标本数,X为检验前周转时间
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 开展室内质控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开展室内质控的检验项目数/同期检验项目总数
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 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高于要求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对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有要求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高于要求的检验项目数/同期对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有要求的检验项目总数
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此条有修改,这是最新版本)参加室间质评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实验室开展的项目中特定机构(国家、省级等)已组织室间质评项目总数的比例。“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 ” = 参加室间质评的检验项目数 /同期实验室开展的项目中特定机构已组织室间质评的项目总数×100%
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 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参加室间质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验项目数/同期参加室间质评检验项目总数 实验室间比对率(用于无室间质评计划检验项目)执行实验室间比对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无室间质评计划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执行实验室间比对的检验项目数/同期无室间质评计划检验项目总数
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 实验室内周转时间是指从实验室收到标本到发送报告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是指将实验室内周转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X(n+1)/
实验室内周转时间2, n为奇数;
中位数=(Xn/2+Xn/2+1)/2,n为偶数注:n为检验标本数,X为实验室内周转时间
检验报告不正确率 检验报告不正确是指实验室已发出的报告,其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包括结果不正确、患者信息不正确、标本信息不正确等。检验报告不正确率是指实验室发出的不正确检验报告数占同期检验报告总数的比例
实验室发出的不正确检验报告数/同期检验报告总数
危急值通报率 危急值是指除外检查仪器或试剂等技术原因出现的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必须立刻进行记录并第一时间报告给该患者主管医师的检验结果。危急值通报率是指已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数占同期需要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已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数/同期需要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总数 危急值通报及时率 危急值通报时间(从结果确认到与临床医生交流的时间)符合规定时间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需要危急值通报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危急值通报时间符合规定时间的检验项目数/同期需要危急值通报的检验项目总数
1.标本类型错误率:
类型错误指的是送检标本的类型与申请单上申请检查标本类型不相同,例如申请单标本类型要求血清,但送检标本为抗凝全血,检测时误采用血浆。尤其是一管多用时,分装后不易识别。临床实验室应该制定识别标本类型错误的程序。例如,实验室标本接收人员在接收标本之前应对标本类型进行肉眼观察;在标本检测时如出现标本类型不太可能的极值,则考虑标本类型是否错误。同时加强对临床医生、护士、抽血人员的宣传与教育。
2.标本容器错误率:
标本容器错误指的是送检标本的容器与要求标本送检容器类型不相同,尤见于门诊患者,如要求标本为24 h尿液、晨尿等,往往需要患者从家里采集标本后送检,采用的容器随意,未用无菌容器。再如护士采血时使用EDTA抗凝管采集全血用于凝血检查,血培养采集两瓶都为需氧或均为厌氧。
3.标本采集量错误率:
标本采集量错误指的是送检标本的量过多或过少,不能满足要求标本量。例如凝血功能检测,标本量过少会加快凝集;而胸腹水等形态学检测,量过少则会影响重要细胞的检出率。标本量过多主要针对抗凝标本,导致抗凝剂与标本量的比例不当,影响抗凝效果。
4.血培养污染率:
临床实验室应按照自身情况制定血培养标本污染标准。例如,标准可为一系列血培养标本中仅有一瓶鉴定出以下菌株: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微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棒状杆菌,或者芽孢杆菌属。一系列血培养标本指的是24 h内连续采集的用于检查菌血症的一个或以上标本。
5.抗凝标本凝集率: 抗凝标本凝集指的是本应使用抗凝剂抗凝的标本由于某种原因完全/不完全凝固。
注意以上五个质量指标都与标本相关,标本质量合格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前提。实验室应制定各类不合格标本的处理政策,同时记录标本拒收的情况,具体至少包括患者姓名、标本唯一标识符、拒收原因、采取的措施、处理人、日期等。
6.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
临床实验室应明确检验前周转时间(turnaround time,TAT)的定义,即起点和终点时间。这里检验前周转时间为从标本采集到实验室接收标本的时间、实验室应根据自身情况,参考相关文献同临床医生商讨共同制定检验前TAT规定时间。应每日记录各个标本的检验前TAT。除了每月计算检验前TAT的中位数外,还应计算第90百分位数和阈外值比例,即超出约定TAT的标本占所有标本的比例。
7.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
临床实验室应为各个检验项目制定室内质控程序。室内质控程序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质控品的选择(来源、水平等);每次质控时质控品的数量、放置位置;质控频度;何种质控方法,如采用何种质控图,质控图的绘制、均值及控制界限的确定;“失控”与否的判断规则;“失控”时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质控数据管理要求等。应按照自身情况为不同检验项目选择适当室内质控规则。如根据功效函数图,操作过程规范图,Westgard西格玛规则等工具选择适合本实验室各检验项目的质控规则。应为各个项目绘制室内质控“质控图”,通过长期观察失控/在控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实验室质量水平的变换,分析原因,明确纠正措施,改进检测性能。
8.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
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指的是该项目室内质控质控品测定值(在控数据)的标准差/均值。其中当月室内质控变异系数指的是本月室内质控数据的变异系数,而累积室内质控变异系数指的是从使用相同批号质控品开始的全部室内质控数据的变异系数。临床实验室应为其开展的各个项目制定室内质控允许不精密度质量规范(即允许的变异系数)。可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定。应该每日记录各项目室内质控结果,并计算当月和累积室内质控变异系数。
9.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 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EQA),又称为能力验证(proficiency testing,PT)是指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按照预先制定的准则评价参加者的能力。《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第二十八、二十九条中表明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参加经卫生部认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应当按照常规临床检验方法与临床检验标本同时进行,不得另选检测系统,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对于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10.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
对每一次EQA调查,这对某一项目的得分计算公式为:该项目的可接受结果数/该项目的总测定样本数。若此项目的得分未能达到80%,则为不满意的EQA成绩[10]。若出现不满意的EQA成绩,实验室应系统地评价检测过程的每一方面。包括:(1)书写差错的检查;(2)质控记录,校准状况及仪器性能的检查;(3)在可能时,重新分析原来的样品和计算结果;(4)评价该分析物实验室的历史检测性能。实验室应审核来源于不满意EQA成绩的时间内的患者数据,调查是否问题已经影响到患者的临床结果。应努力寻找导致不满意EQA成绩的原因,制定该井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措施,降低问题再现的风险。
11.实验室间比对率(用于无室间质评计划检验项目):
实验室间比对指的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被测物品进行校准/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活动。临床实验应当将尚未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与其他临床实验室的同类项目进行比对,或者用其他方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具体可参考行业标准WS/T 415–2013。
12.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
临床实验室应明确实验室内周转时间(turnaround time,TAT)的定义,即起点和终点时间。这里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为从实验室收到标本到发送报告的时间。实验室应根据自身情况,参考相关文献同临床医生商讨共同制定实验室内TAT规定时间。应每日记录各个标本的实验室内TAT。除了每月计算实验室内TAT的中位数外,还应计算第90百分位数和阈外值比例。
13.检验报告不正确率: 临床实验室应该制定识别标检验报告不正确的程序。例如,实验室标本接收人员在发出报告之前应对报告内容进行确认和核实,包括检验结果、患者信息、标本信息等。实验室应该制定不正确检验报告的处理政策。常见措施包括:(1)若报告尚未发出,则修正结果后再发出报告;(2)若报告已经发出,通知临床或患者,收回报告修正后再发出。
14.危急值通报率:
临床实验室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与临床医生共同制定危急值清单和相应的危急值界限,并定期审核和修订。实验室需要制定危急值通报的相关政策,包括报告方式、由谁报告、报告给谁、报告记录、如何确认结果接收、报告规定时间框架、重复出现的危急值是否报告以及报告不成功的后续措施等。
危急值通报方式可包括:电话通知,短信通知,传真通知,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系统自动通知等。报告者最好是参与检出危急值的实验室人员。报告接收者最好是负责患者医疗的临床医生。临床记录的危急值通报文件可包括:患者姓名、患者标识(ID)、患者病房病床号、危急值结果、危急值通报者ID、危急值接受者ID和危急值通报的日期与时间等。实验室可以利用计算机提醒或大屏幕体系等提醒实验室人员危急值出现。
15.危急值通报及时率:
临床实验室应该明确危急值通报时间的定义,这里即为从结果确认到与临床医生交流的时间。实验室应该与临床协商为各个检测项目制定危急值通报规定时间。临床实验室可以通过计算机提醒或大屏幕体系提醒实验室人员危急值通报时间将要超过约定时间。
二、临床实验室质量指标内部监测与外部评价
1.内部监测:
ISO15189:2012中对质量指标提出了要求:“实验室应建立质量指标以监控和评估检验前、检验和检验后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应策划监控质量指标的过程,包括建立目的、方法、解释、限值、措施计划和监控周期。应定期评审质量指标以确保其持续适宜。”临床实验室应该对以上质量指标进行室内监测。以标本类型错误率为例,实验室可以每日记录类型错误的标本量,每月计算标本类型错误率及相应西格玛水平,将标本类型错误率或西格玛水平绘制于“质控图”中,通过长期观察失控/在控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实验室质量水平的变换,分析原因,明确纠正措施,改进检测性能。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增高,实验室标本量也飞速增长。人工收集和计算质量指标数据显然是一项庞大且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因此,LIS将会在质量指标的监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利用LIS,实验室可以简单、快速且准确的统计质量指标、绘制相应“质控图”。以检验前TAT为例,实验室可以利用LIS,通过条码系统记录实验室接收标本时间和发送报告时间。在LIS中计算出每个标本的实验室内TAT、各个检测项目每月实验室内TAT中位数和第90百分位数,并以月份为横坐标,当月TAT中位数或第90百分位数为纵坐标绘制相应的“质控图”。同时,实验室在咨询用户后,应为每项检验确定反映临床需求的周转时间且应定期评审是否满足其所确定的周转时间。可在LIS中设定实验室内TAT目标,计算超出目标的标本比例和相应的西格玛值,从而对超出规定时间的标本进行监测。又如标本类型错误率,实验室人员在发现标本类型错误后,可在LIS系统中相应的申请单中进行标记,LIS系统可以统计出每月标本类型错误率,并以月份为横坐标,相应的标本类型错误率(或西格玛度量)为纵坐标绘制“质控图”,监视每月标本类型错误率发展趋势。也可按照不同临床科室进行分别统计,寻找标本类型错误高发生率科室,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2.外部评价:
截至2014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已完成危急值、TAT、标本可接受性、血培养污染率和报告适当性的室间质量调查活动,每次调查包括多个质量指标的研究,以了解我国相应质量指标的基准,为制定质量指标的质量规范奠定基础。Ricós等通过对CAP的质量探索和质量追踪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检验前和检验后阶段许多质量指标的质量规范,包括:标本容器错误率(0.015%),血液学检验抗凝标本凝集率(0.20%),化学标本抗凝标本凝集率(0.006%)等。Kirchner等[13]连续收集了来自加泰罗尼亚实验室的12个质量指标数据,以全部实验室结果的中位数作为相应指标的目前质量规范。然而我国目前尚无检验前和检验后质量指标的质量规范,这也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对临床检验专业质量控制指标要求,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目前已经完成了此15项质量指标软件开发并将列入2016正式EQA计划。临床实验室应参加此计划,按照要求对相应质量指标进行监测并上报相关信息,从而了解自身实验室水平,并协助建立质量指标数据库和制定相关质量指标的质量规范。3.质量规范:
质量规范,通常指的是性能标准,代表了“帮助临床做出决策需要的性能水平”。质量指标的可接受性取决于其应用领域相关的观测和/或预期后果。检验前和检验后过程差错对临床后果影响仅有较少的研究数据可得到。因此目前仅能利用当前技术水平制定质量规范以激发临床实验室监测和改进检验前过程QI性能。利用15项质量指标的全国性调查结果,可以获取这些质量指标的基线水平数据,采用第25百分位数、中位值和第75百分位数作为最低、适当和最佳质量规范,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指标质量规范。
应该注意,虽然这15项质量指标必须监控,但是实验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重点监测的指标,例如,实验室可将精力多放在较重要或者实践情况较差的指标上进行监测。另外,检验全过程的质量指标数量远远超过这15项发布的指标,美国CAP的质量探索(Q–probes)和质量追踪(Q–tracks)[14,15]计划包含了患者识别差错、医嘱准确性、标本可接受性等许多质量指标。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IFCC)目前进行的质量指标模型(model of quality indicators,MQI)计划也包含了63个质量指标],并且目前我国已有10家已经通过ISO 15189的检验科参与该监测计划。我国质量指标卫生行业标准(已立项)中也包含了包括检验前、中、后和支持过程的28项质量指标。实验室可参考这些指标选择适合自身的质量指标,从较为简单的容易监控的指标开始,逐步增加监控的指标,从而更全面的对检验全过程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略)
本文节选自《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