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不当得利制度简介
内容摘要:
一、《德国民法典》不当得利制度概述
德国的不当得利制度包括两大部分,即《德国民法典》第二编“债法”第七章第二十四节与第一编“总则”中的有关条款。其中第二编第七章第二十四节是其核心部分,这一部分体例上相对独立地处于合同与侵权行为之间。该部分共11个条文,即第812条至第822条。从内容上看,第二十四节又可分为两部分,第812条至第817条为第一部分,规定不当得利的成立;余下部分则规定不当得利的法律效果。
一、《德国民法典》不当得利制度概述
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如果一方有意识地、基于一定目的而增加他方财产(给付),但无法律上的原因,根据第812条第1款第1项,受领方负返还不当得利之义务。但若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受领人得抗辩该不当得利请求权:(1)因清偿债务而为给付,于给付时明知无给付义务者。(2)给付系道德上之义务者。(3)给付目的之订立,如使受领人因受领而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善良风俗的,且给付人就该项违反亦应负责者。另外,如果收益因给付外事由而产生,则受损人得依第812条第1款第2项主张非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
二、不当得利的种类
《德国民法典》区分因给付而受利益和因给付外事由而受利益两种情形,将不当得利分为给付不当得利(leistungskondiktion)与非给付不当得利两种类型。
(一)给付不当得利
1.给付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
给付不当得利,指无法律上原因,因他人之给付而受有利益者,应负返还义务。其构成要件有三:(1)因给付而受有利益;(2)致他人受到损害;(3)无法律上的原因。[1]分述如下:
(1)因给付而受有利益
给付,指有意识地、基于一定目的而增加他人的财产。所谓“有意识地”,是指给付须基于给付者的意思,若受领人得利非基于给付者的意思,则不成立给付不当得利。“基于一定目的”,指给付者在给付时须有明确的目的性。给付概念所强调的“有意识地”和“基于一定目的”这两点,在学理上称为“双重目的性”,其功能有二:(1)可依此决定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当事人;(2)以当事人所欲实现目的是否达成,来认定法律上原因之有无,并由此划分给付不当得利的类型。[2]
所谓受有利益,通说认为以财产上利益为限,即须以客观的、经济的标准予以衡量。财产上的增加,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就积极而言,指财产总额增加而生之积极的得利;消极乃指财产总额应减少而未减少所生之消极的得利。
(2)致他人受到损害
如前所述,给付是一方有意识地、基于一定目的而增加他方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给付方必然会在财产上、劳务上,或其他方面有所损失。换言之,因给付而生之不当得利,受领人所得之利益即为给付人所受之损害。[3]
(3)无法律上的原因
《德国民法典》第812条明确以“无法律上原因”作为不当得利的要件,换言之,如果有法律上的原因,原则上不构成不当得利。判断当事人之间的财产转移是否正当,无须再借助“正义”等抽象概念,而由其他部门法,尤其是合同法来确定。所以,在给付不当得利类型内,如果给付方根据合同法,无给付义务(如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而为给付,则可基于不当得利,请求受领人返还其所得利益。
2.基于给付的几种具体返还请求权
在基本条款之外,《德国民法典》还规定了几种基于给付的具体返还请求权,即:目的不达之返还诉权(condictio ob rem,condictio cuasa data causa non secuta)、目的嗣后消失之返还诉权(condictio ob causam finitam)、因给付原因不法之诉权(condictio ex injusta causa)和污染行为之诉权(condicto ob turpem vel iniustam causam)。
“目的不达之返还诉权”规定在《德国民法典》第812条第1款:依律行为之内容,给付所欲达成之结果,不为发生者,亦应负返还之义务。“目的不达之返还诉权”仅适用于以下这种情况,即一方当事人向他人给付,并非为得到对方的对待给付,而是出于其他目的,且该目的不能作为债的标的。“目的嗣后消失之返还诉权”规定于第812条第1款有规定,法律上之原因,嗣后归于消失者,亦应负返还义务。
这几种基于给付的具体返还请求权在《德国民法典》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很少有适用机会。
3.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排除
《德国民法典》设有数款例外规定排除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适用。其一,因清偿而为给付,在给付时明知无给付之义务者,不得请求返还;其二,给付所欲达成之结果如自始不能发生,且为给付人所明知,或给付人违反诚信原则妨碍结果发生者不得请求返还;其三,给付系履行道德上义务,或基于礼仪上原因者,不得请求返还。此外,第817条还设有一条倍受争议的规定,以抗辩“因给付原因不法之诉权”和“污染行为之诉权”,即给付人与受领人都对违反法律之禁止性规定或善良风俗应负责者,不得请求返还。
(二)非给付不当得利
在这三种非给付不当得利中,以权益侵害不当得利最为重要。当事人之间财产(尤其是物权)发生变动,有的系直接基于法律规定。按不当得利的一般理论,财产转移有法律依据的,不应成立不当得利。但有时当事人之间发生财产变动,法律规定的目的乃在于保护交易安全,或谋求法律技术上的方便,不过形式上使该权利先归属于受益人,而实质上并非使其终局性地受益。在这种情形下,受益人获益虽基于法律规定,但若保有利益,仍不具有法律上的原因,应构成权益侵害不当得利。这主要包括因添附而生不当得利和因无权处分而生不当得利。
值得注意的是,此三种基本类型并没有穷尽所有类型的非给付不当得利。随着相关部门法尤其是侵权法的发展,必然会不断出现新的非给付不当得利之类型。
(三)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与非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关系
在二人关系的不当得利,若认定当事人之间有给付关系,就构成要件而言,当然排除非给付关系;只有在当事人间没有给付关系时,才可能发生非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但在第三人介入损益变动过程而与受益人或受损人具有给付关系的时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与非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关系,以及由此如何判断当事人的问题。对此问题,德国实务界合理论界一致认为,应优先适用给付不当得利原则。该原则被称为“非给付不当得利辅助性理论”。
第二篇:德国公务员制度
德国公务员制度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一个邦联制国家,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联邦和州,货币、海关、铁路、航空、优点、国防以及外交属于联邦管理,其余由联邦和州共同管理或州自治。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议院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权利。
一、德国公务员制度的起源以及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确立
(一)德国公务员制度的起源
德国公务员制度起源于19世纪晚期,稍晚于英国和法国。其经历颇为曲折。从总体上看,德国公务员制度对于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德国的公务员制度最初叫官员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历史上,德国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局面,在官员的任用上也长期保持着“恩赐官职”制的传统。
在第一帝国时期,普鲁士政权刚刚巩固,过去的各诸侯国急需管理人才,于是形成了原始的行政管理。行政长官由皇帝任命,他们就是刚开始的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只要他们为国家效忠尽义务,就可以从国家得到俸禄。
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19世纪晚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改制度已经暴露出不适应时代的诸多缺点:
1.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扩张,行政内容日趋复杂,而呆板迟缓的文官制度已经难以胜任
2.法国大革命后,尤其是拿破仑占领莱因地区后,法国人权平等的思想波及德国,因而,当时的文官制度渐渐遭到批评和怀疑。
3.当时德国公务员的考试重视法律知识和司法经验,但是在民主共和制国家政府重视为民众服务的年代,其知识与能力逐渐感到不足。
由于德国文官制度的缺点,因此,当时社会有志之士如政治学家斯坦因等人则明确提出政府的责任,不在于消极的统治民众而在于积极地为民众社会服务,提倡专家政治,主张行政人员应该健全,工作应该有效率。由于斯坦因的倡导以及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大力推行,终于使得吏治改革向前进步。威廉二世与1873年颁布了德国历史上的第一步《官员法》和《资历条例》,这标志着德国官僚制的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魏玛宪法》明确规定了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即“公
开、平等、竞争录用人员,全心全意服务于公众。”这位德国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但到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实行专制和独裁统治,德国的文官制度毁于一旦。
(二)德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前者沿用并发展了原有的公务员制度。但是并无统一的集中公务员管理机构,直到1953年颁布的《德国联邦公务员法》以及配套的法规体系后,才成立联邦文官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
1990年,两德在分裂了45年之后实现了统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承认联邦宪法《基本法》并实行联邦德国的公务员制度。
二、德国公务员制度的系统结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
(一)德国公务员制度的系统结构
德国公务员系统属于有共同管等职务的品味分类系统,公务员的分类既考虑职务的俸给等级,又反映工作于职务的特点。它在传统品味分类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职位分类的长处,因而其系统结构是兼顾品味分类与职位分类的混合型态。德国现行的公务员职位分为两大类,每一大类再依据使用的法律与教育程度的不同,又分为若干小职类。
1.依据适用的法律不同,可分为特别类和一般类。前者不适用《德国联邦公务员法》,后者适用。
2.依据所需要的资格不同,划分为不同的职等。如高级职,上级职,中级职,初级职。
(二)德国公务员的管理体制
如前所述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没有统一而集中的公务员管理机构的。不过就其传统而言,在公务员规章制度方面归内政部管理,在工资预算方面归财政部管。二者各就其主管职权范围内实施对公务员的管理。二战后,联邦共和国制定《联邦文官法》,设立联邦委员会,从此有了法律依据,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独立而负责的行使职权。属于部内制的管理体制。
(三)德国公务员制度的运作机制
德国公务员制度的运作机制 其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是:重视人才主义及考
试用人;重视人事管理运作机制的立法;强调统一的法制,实行分权管理;重视协商机制。这些特点,与其公务员制度的传有关,也是在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变革中逐步积淀下来的1.德国公务员制度的更新机制
(1)公务员的录用。即“非公务员”录用为公务员,取得公务员身份;而是给公务员授予某种职位。录用方式有选任制、考任职、聘任制以及委任制
(2)公务员的任用资格与试用。德国对公务员的任用资格要求很严格。一般来说,公务员的任用资格有积极资格和消极资格。没有积极资格就不能充任公务员,有了消极资格就要被取消公务员资格
(3)公务员的任免
(4)公务员的调动。公务员的调动指公务员职级的单位或地点,或者狼这兼有的跨职系、不跨职系的横向变动。这种变动遵循三项原则:保证工作需要、尊重个人的意愿、不降低公务员的职级和收入。
(5)公务员的退休和福利
2.德国公务员制度的培训机制
公务员的培训属于素质更新的重要机制。而素质更新机制的通畅与否直接决定着行政管理的质量。为此,德国历来高度重视对公务员的培训,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培训体系,形成了自己的培训特点即致力于把培训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3.德国公务员制度的激励机制
(1)公务员的考核。德国公务员的考核采用“臆断考绩法”有主管行政长官给下属写鉴定。联邦政府认为这种考级方法比其他国家的因素分析法更为可靠。
(2)公务员的晋升。德国公务员晋升的基本原则有两条,即择优原则和资历原则。前者是功绩原则的核心,根据公务员的能力、业务水平、工作成绩来决定晋升。资历原则主要体现为根据有没有在职服务的资历、服务的年限来决定晋升。
德国公务员的晋升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a)职等内的晋级。德国公务员呢为为16个职等,每一职等内有设置9-15级的俸级。公务员在一般情况下每两年晋升一级(b)同级职内升职等。如前所述德国公务员分为四个职级,每个职级内部都有若干职等(c)级职间的升职级。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专门学校的教育,再经过升级考试,方有升职级的资格。(d)高级职公务员的晋升。高级职公务员不但在同
级职内晋升职等,而且可以晋升到政务性职位或专任公营企业的高级主管职位。
(3)公务员的工资。由基础工资和其他津贴组成。
4.德国公务员制度的调控机制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公务员呢的权利和义务
(2)公务员的惩戒
(3)公务员的申诉途径和法律保障
(4)公职人员委员会的监控机制。其监控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参与决策和参与人事管理
三、德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
德国是欧洲大陆的古国,其地理位置紧邻法国,在过去与法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加上日耳曼民族尚严肃、重秩序、守纪律的特性,所以德国的官僚制度就一直带有军事化的色彩,在历史上出现的众多君主,以铁腕建立官僚专制制度。德国受罗马法的影响很深,历来主张国家至上,实行中央集权。德国人民头脑身为冷静,故而,其公务员制度表现有高度理性化的精神,而不像法国人那样带有重感情的气氛在内。德国人重制度、守纪法、讲求效率、顾全大局、轻视自由与放任的个人主义。这些政治文化的价值观念造就了德国公务员制度的诸多方面的特点。具体如下:
1.历史传统悠久。德国公务员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公务员制度最早在军队管理中萌芽,渐次扩展到法官和所有政府公务员。其间,政府对加强公务员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公务员制度本身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
2.重视永业化、专业化、科学化。德国实行永业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公务员制度,保证公务员在政治上验收中立,在素质上有保障,在工作中有效率。为此,特别强调专业人士的训练与培训,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逐步使公务员,尤其是高级公务员通才与专才的相互交流。
3.非常重视资历。德国公务员制度的各个环节无不和资历联系在一起。所谓资历就是公务员的资格,胜任工作的能力以及工作成就。从公务员的录用、任用、受职、提升、晋升到公务员的调动、退休及其退休金等,都要由资历来决定。
4.重视对公务员的考试。德国从官员任用制度产生之日起,就注意考试。录用军官、法官和行政人员呢,无不付之于考试。一般来说,考任职不仅能保证公平,也能保证质量。
5.德国属于“部内制”的管理体制。联邦政府对全国公务员有着管理约束的权利。内政部主管公务员管理。德国虽设有联邦文官委员会,但在实际公务员管理工作中内政部富有大部分的决策、监督、协调职能。
6.公务员具有自由结社的权利,可以自由参加工会,但禁止罢工。公职人员委员会的设置,使公务员可以监控人事行政的运作;而公务员权利义务关系法规的拟定,有助于调节政府于公务员双方利益获得平衡,保证了人事制度民主化的导向。
7、重视高级公务与的地位,德国高等文官管理体制具有考选严格,俸禄优厚,训练严谨,地位优越的特点
8.退休金计算基础较宽。
四、德国20世纪90年代公务员制度的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行政现代化改革浪潮,主要目的是为了削减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核心之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精简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其具体策略是从政府职能范围调整、压缩公务员规模、改善绩效、选择评估等几方面着手。德国行政改革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按照本国实际“量体裁衣”。例如西方单一制国家改革的重点是分权与中央各部权利的非集中化,然而,这两点对于联邦政府而言早就是其政治与行政的基本特点。因此,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中,除东部地区需要进行这种体制结构的变革外,中央政府和其他地区只是根据国家所面临的新状况,在保存传统结构的基础上,作出适应性调整。所以,有人认为,想对英国和其他但一直国家来说,德国走了一条更具有选择性的发展路径。其公务员改革也是遵循这一思路展开的。
1.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压缩公共事业服务中的人事开支和人员规模。其途径是把许多公共事业项目分给自治实体或者是交给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解决。这一改革举措在德国东部地区的力度特别大,到1993年,东德的政府职员从210万降至130万,减少了37%。
2.引入先进的管理办法与技术,改善绩效评估以及重估工资等级和工作需求之间的合适程度。各部门根据既定的目标配置财力资源,即所有的行政活动的目标均
被具体化,所有的行政活动均有绩效措施,并确定单位产出成本以计算公共服务的费用。同时在公共服务窗口推出“公民是消费者”的行动口号。
3.重视公务员人才资源的开发,加大公务员的培训力度。大学文化程度一下的联邦和州高级公务员任命之前必须经过专门内部培训学校的教育,并且所有级别的高级公务员可以参与联邦文官学院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或者参加设在斯佩耶尔的行政学研究院“领导学”课程的学习。
4.子1987年以来,波恩和其他一些地方倡导对妇女的机会平等政策,采取特别措施改变妇女在公共职业特别是在高级公务员职业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周和地方政府再次成为改革的先驱,政府的诶一个主要部门都设有机会平等政策或妇女事务监督专员。
对于我国来说,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我们要借鉴德国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两德统一后德国联邦政府对原东德的行政体制改革中,在不是简单的转型以适应西德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政府行政体制和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方针,值得我们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务员制度具体操作中拿来借鉴。
第三篇:德国车险简介
德国车险市场简介 以核为贵 收集整理
(一)德国车险市场特征:市场集中度很低,完全竞争市场。
德国保险市场开放度较高,有120多家经营非寿险的保险公司,竞争非常激烈。在车险方面,市场集中度很低,接近完全竞争状态。车险市场份额最大的安联集团,2002年其保费收入仅占整个车险市场的17.8%。车险排名前10位的公司市场份额之和也只为63.6%,其中有两家还是外国公司(苏黎世保险集团和安盛保险集团)。
(二)德国车险营销渠道----代理机构占大头
德国车险营销渠道主要可分为代理机构、银行渠道和公司直销等。代理机构又可分为只为一家公司代理(A)和同时为多家公司代理(B)两类。通过代理机构销售的车险保单占了绝对份额,其中,通过A类机构销售的保单占整个保单总量的74.4%,通过B类机构销售的保单占13.0%,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保单占4.6%,直销渠道销售的只占 2.2%。A类机构销售的保单占比较大与德国车险经营的传统有关。在德国,如果投保人和保险人无异议的话,车险保单到期后可自动续保。由于德国车辆出险率很低,因此 A类机构的客源比较稳定,与保险公司合作基础非常牢固。
德国保险中介机构在保险销售、售后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产销明确分工的市场运作方式,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使专业保险公司能集中精力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使保险业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参与度更深更广,不断推动产业向前发展。
(三)德国车险定价参数
德国车险定价参数可分为基本参数和附加参数。基本参数是市场上几乎所有保险公司都使用的参数,分为七类:车辆保养情况(仅在车损险定价时使用)、驾驶人职业、行驶区域、车型、历史赔付纪录、年行驶里程数和停车场所有权。其中车型是最重要的参数,其变动幅度最高可达2700%。附加因素是各公司根据自身情况采用的个性化参数,包括驾驶人年龄、性别、驾驶年限、投保人不动产拥有情况、信用记录、结婚年限等。
(四)德国机动车辆的险别简介 德国汽车保险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第三者责任险、车辆自身险(包括自身全险和自身部分险)、乘客意外险和诉讼费用险。其中第三者责任险在德国称为赔偿责任险,它属于强制性的法定保险。其它险种则遵循自愿投保的原则。
只要购买汽车,无论是新车还是二手车,或是从他人过户来的汽车,都必须投保第三者责任险,否则就无法注册,不能上路。所有购买第三者责任险的车辆在车前窗都会贴上一个醒目的标志。由于德国交警部门和保险公司之间实现了充分的数据共享,据估计,目前德国第三者责任险脱保率只有0.5%。
第三者责任险规定,如果投保人随意增加事故风险,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再受到该险种的保护。投保人必须自己赔偿损失。这一条款适用于以下情况:无照驾驶,驾驶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酒后开车,故意造成损害以及没有交纳保险费等。
车身自身部分险:主要涉及暴风雨、冰雹、闪电或洪水等自然灾害,或者火灾、爆炸和失窃,或者与牛、养、马等哺乳动物相撞,或者车辆玻璃破损等情况,保险公司为此应承担相应的赔偿和修理费用。
车身自身全险:除了涵盖自身部分险的范围外,还包括因他人故意破坏造成的车辆损坏,或因交通事故(包括责任方在自己)给自己车辆造成的损坏。重要的是,即使损失完全是投保人的过错造成,保险公司也将负责理赔。赔付包括受损车辆的修理、更换费以及伤亡人员的医疗和殡葬费。据风克公司介绍,在德国,绝大多数新车车主都会上自身全险,当车辆服役4、5年后,再改上自身部分险。
除此之外,德国汽车保险还有乘客意外险、诉讼费用险等险种。
乘客意外险指对自己汽车的乘客因撞车事故造成伤残及死亡等进行赔偿,诉讼费用险可以帮助投保人支付在发生交通纠纷时打官司带来的诉讼费用。
第四篇:德国葡萄酒历史简介
德国葡萄酒历史简介
德国是世界十大葡萄酒生产国之一,已有两千年酿酒历史。十九世纪末,一瓶上好的摩泽尔河(Mosel)的雷司令(Riesling)令人咂舌。而如今,不要说法国、意大利,就是“酿酒发展中国家”如美国、智利、南非、澳大利亚的名气都比德国响亮。国际著名的葡萄酒作家Robinson女士形容德国的葡萄酒时说:“令人失望地落后于时代,甜甜的像止疼药一样的白葡萄酒,雷司令。德国葡萄酒在海外的形象已经被无所顾忌的标着Liebfraumilch或者类似字样的糖水不可修复地毁坏了。现在德国正在建立一套新的体制,希望重振中等价位干酒的概念形象。同时,一些顶级酒庄正在把甜得过分的葡萄酒改造成无可比拟的、更加优雅的白葡萄酒。”
悠久的葡萄酒文化
素有“啤酒王国”之称的德国,其葡萄酒虽然没有啤酒那么大的名声,但也有着悠久的酿造历史。德国种植葡萄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那时,罗马帝国占领了日耳曼领土的一部分,就是现代德国的西南部。罗马殖民者从意大利输入了葡萄树以及葡萄栽培和酿酒工艺。中世纪的时候,葡萄和葡萄酒主要是由修道院和修道士发展起来的。此后德国的葡萄酒文化同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至今有些种植区还在主教的所有权之下或者留下了主教教区的名称。到了19世纪德国的葡萄酒商业比较发达,总种植面积大于今天的几倍。但是后来出于工业革命和战争等各种**的原因,德国的葡萄酒业衰退了许多。如今,葡萄酒在德国已形成它特有的文化韵味,从酒杯酒具,酒馆酒吧,到各种葡萄酒节,以及葡萄酒品尝会,专题讲座等活动,每一个享用葡萄美酒的场合都充满着浪漫气息。德国葡萄酒文化也与音乐生活紧密相连。一年一度丰收季节的德国葡萄酒女王选举和仲夏时节在葡萄酒产酿区举行的音乐会,更是把德国葡萄酒文化渲染到极致,吸引着无数游人酒客流连忘返。
德国共有24万英亩葡萄园,葡萄酒年产量约一亿公升,以白葡萄酒为主,约占总产量的87%。因为德国的葡萄酒产区分布在纬度47—52度之间,是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葡萄酒酿造地区。靠北的地理位置让德国的气候比世界其他地方的葡萄产区要更加寒冷,所以德国的白葡萄酒产量比红葡萄酒的产量要高,而且类型非常丰富。从一般半甜型的清淡甜白酒到浓厚圆润的贵腐甜酒都有,另外还有制法独特的冰酒。德国葡萄酒的种植区以及葡萄的品种与其它国家相比,德国葡萄酒最大的特点是清新、透明。
前罗马时代
古老的日耳曼人饮用蜂蜜酒,喜欢填字游戏的人爱把这个酒用三个字母Met来表达。葡萄酒则没有任何记载。相反却有一种含酒精的发酵饮料!我们祖先已经了解酒精醉人的功能,只是不知道其所以然。
从公元前50年开始
随着古罗马人对日耳曼人的征服,葡萄植株被带到了摩泽尔河(Mosel),后来又被带到了莱茵河(Rhine)。摩泽尔产区是德国最古老的葡萄酒产区,特里尔(Trier)在当时被称为奥古斯塔特里沃鲁(Augusta Treverorum),是当时的西罗马帝国首都。据在皮斯波特(Piesport),布劳恩贝格(Brauneberg),艾登(Erden)发掘出来的无数榨汁设备证明了摩泽尔河谷当时兴旺的葡萄酒文化。公元800年
卡尔大帝
弗兰肯帝国的通知卡卡尔大帝推动了葡萄业发展,特别是通过修道院的经营扩大了葡萄种植面积。因为在莱茵高(Rheingau)的斜坡上雪比其他地方融化的早,他从自己在英格海姆的行宫观察到莱茵河对岸适合葡萄生长,同时他还是出售自酿葡萄酒酒店的创建者。坐落在黑森山道的帝国和国王修道院-罗池修道院(Lorsch)在公园850年拥有将近500格葡萄园。
公元1100年开始
修士,修女,教会侯爵
修道院的简历,如西妥教团的僧侣在莱茵高建的埃博巴赫修道院(Kloster Eberbach)(公元1136年);通过宾根的圣希尔德加德本笃会的圣希尔德加德修道院(St.Hildegard);或者在阿尔河边玛丽塔尔的奥古斯丁修女院(Augustinerinneklosters Marienthal)(1137年),对于葡萄种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修士们开垦了很多的葡萄园,许多葡萄园的名称至今还能令人想起这些葡萄园曾经属于教会,如普瑞拉特(Praelat),教会地(Kirchenstueck),主教教堂登查内(Domdechaney),阿伯茨贝格(Abtsberg),主教教堂若布斯特(Domprobst)等等。
在三十年战争之前(1618年-1648年),德国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然而,在此之后,许多葡萄园被荒芜和废弃。尽管如此,统治者仍然有展示其巨大恢宏的偏好。否则,怎么解释海德堡(Heidelberg)的巨型葡萄酒酒桶?1751年生产的酒桶容量达220000升,这个酒桶在历史上只装过3次酒。旅游者到今天还惊叹它的巨型规模。
1775年
晚摘骑士
晚摘级(Spaetlese)葡萄酒产生纯属偶然:因为手持富尔达主教侯爵批准葡萄采摘指令的骑士,返回莱茵高把采摘令送至约翰内斯堡(Johannisberg)修士手中时,晚了14天。葡萄已经沾上贵腐菌菜开始采摘。“这样的葡萄酒我从未尝试过。”酿酒师惊叹着说。信使为什么迟到,至今仍然是个谜。但从此以后,晚摘酒成为德国葡萄酒中一个重要的类型。此外,珍藏酒(Kabinett)又名教会小室酒,该酒最早也起源于教会。因为当时教士们将他们最好的葡萄酒储存在酒窖的一个被命名为小室的地方,这种酒也就由此得名。
1787年
萨克森选帝侯克勒门斯·文策斯劳斯(Clemens Wenzeslaus)
特里尔的选帝侯和大主教克勒门斯·文策斯劳斯(Clemens Wenzeslaus)当初作为葡萄酒专家对于摩泽尔葡萄酒产区留下了决定性的影响。为了提高葡萄酒的品质,他在7年“坏收成”中用雷司令取而代之。由此,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雷司令葡萄产区。
1830年
冰酒诞生之时
德国冰葡萄酒的诞生地在多茹斯海姆(Dromersheim),这个地方时莱茵河畔城市宾根(Bingen)的一部分。据传,德国第一批冰果葡萄酒是1830年2月11日从1829年收获的葡萄中酿造的。当时的酒农因为质量不好,没有及时采摘葡萄,直到冬天菜收获,原本打算作为牲口饲料用。然而,酒农发现,冰冻后的葡萄含有很甜,口味想弄,葡萄果糖比重很高的国际。他们把葡萄榨成汁,冰酒由此诞生。
1868年
联合起来变得强大
当“麦耶施罗斯的酒农协会”(Winzer Verein zu Mayschoβ)成立时,阿尔(Ahr)的18户酒农有了德国第一个酒农合作社。如今这样的组织形式遍布德国所有的葡萄酒产区,酒农合作社经营面积占全德国葡萄种植三分之一,特别在符腾堡(Wuerttemberg)和巴登(Baden)地区,当地有很多以葡萄酒作为副业的酒农,这样的形式更加多见。
从1872年开始
歼灭葡萄根瘤蚜
来自北美的虫害给整个欧洲葡萄种植业带来危机。1865年以来,法国大部分的种植面积遭到毁坏,然后葡萄根瘤蚜出现在波恩(Bonn),萨克森(Sachsen),巴登和摩泽尔地区。绝望的酒农们徒劳试图用煤油和其它东西杀死病虫。从1872年开始,人们才开始确信,美国的植杆有抵抗力,从那时候开始,在欧洲,人们将葡萄植株嫁接在美国砧木之上。在德国只有少量的葡萄园才有“真根”葡萄植株。然而葡萄根瘤蚜资金还没有完全战胜。
2003年德国葡萄酒质量达近代最高水平
德国葡萄酒评定协会日前表示,2003年德国出产的葡萄酒质量创下近代以来的最优纪录,只有1540年的葡萄酒可以与之相比。
该协会说,2003年可以说是德国的葡萄酒年,这一年的日照时间比往年日照时间最多的1921年还多出了121个小时,而且由于气温创百年来最高,葡萄酒的糖、酒精含量都很充足,酸度适中。
德国2003年出产的葡萄酒将于4月25日正式向市场推出,其中白葡萄酒占80%,主要是雷斯林白葡萄酒。红葡萄酒中50%是勃艮第葡萄酒。
根据该协会提供的数据,2003年德国葡萄酒销售额为2亿欧元,其中一级葡萄酒共售出3800万瓶,并有15%出口。
红酒学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不当得利案件总结
不当得利案件
案件一:
刘某红的银行卡里莫名多了35万元,这是“天上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别人的东西终究是别人的。法院最终判决刘某红不当得利须返还,并承担本案诉讼费。
网上转账:
误将钱转入他人账户
原告马某英与被告刘某红曾有过账户往来,原告在其电脑存有被告的账户信息,今年3月22日,原告委托他人通过中国农业银行网上银行转账,因原告的委托人一时疏忽,误将人民币35万元打入被告刘某红账户,原告发现失误后即与被告联系,要求其返还遭拒,后来还玩起了“躲猫猫”,无奈之下,原告一纸诉状递到其原籍所在地兴宁市人民法院,要求返还人民币35万元及其利息,并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原告为证明其诉讼主张,向法院提供了中国农业银行电子银行实时转账交易(个人)回单(付款方),该回单证实在2011年3月22日,原告马某英将人民币35万元转账到刘某红账户内。法院经向刘某红的户籍所在地的基层组织调查,证实其一向在外、地址不详、无法联系。法院向刘某红公告送达民事起诉状副本、合议庭组成人员告知书、开庭传票等应诉材料,但其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庭参加诉讼、主张其权利。
法院判决:
被告返还35万元
梅州兴宁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告马某英在2011年3月22日将人民币35万元通过电子银行转账方式将该笔款项误转入被告刘某红账户这一事实,有原告方提供的中国农业银行电子银行实时转账交易(个人)回单(付款方)证实,法院予以认可。被告刘某红经合法传唤未到庭参加诉讼,视为其自动放弃抗辩权利。因此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规定,判决被告刘某红应于判决生效后10日内将不当得利款人民币35万元及利息返还给原告马某英,并承担本案诉讼费。
兴宁市人民法院研究室刘映波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得利,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本案中,被告刘某红没有合法依据获取原告误转账的人民币35万元,被告是因原告财产受到损失而获得利益,其所得利益为不当得利,故被告刘某红应将不当得利的人民币35万元及利息返还给原告。
案件二:
东莞市某数控设备有限公司2010年6月在网上购买机票被骗40万余元。案发后,东莞公安及法院联合行动,跨四省八市最终成功追回逾九成被骗款项。
网上搜索打折机票被骗
2010年6月11日,东莞市某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为公司负责人购买机票。公司工作人员在互联网上搜索“打折机票”时,搜索到一家优惠网站,并拨打了该网站的订票热线电话,按对方要求将机票款1258元转入对方王某德的个人帐户。转帐成功后,对方以输入验证帐户为由,骗取该工作人员按其要求操作,结果工作人员又将帐户余额401818元转入被告王某德的个人帐户。后工作人员发觉账户金额被转走,马上报警求助。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展开调查,发现该工作人员转入王某德帐户的款项已被分解转入被告曹某等9人的帐户。公安机关按案款的流向冻结了相应帐户,但操作电话诈骗的王某德却不见踪影。犯罪嫌疑人尚未归案,公安机关不能将款项直接划扣归还给受害人,遂告知该受骗公司向法院起诉。
十被告户籍跨四省八市
数控公司以不当得利为由,向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起诉王某德、曹某等10人,请求法院判决十被告归还骗取的40多万元及按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利息。经法院调查,该案被告人共有10人之多,且被告的户籍地址横跨四省八县市。“经过银行查账我们发现,被告户籍分布在海南、河南、广东和广西四省,要想挽回事主的经济损失,法院在查明事实、执行款项上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办案法官龚国柱说。
据悉,大朗法庭在诉讼阶段,前后共安排13名司法人员参与办理案件。办案人员亲自到被告户籍所在地进行调查,针对接收赃款账户的情况进行询问。最终,法庭对全部被告执行到位375024.44元,追回被骗款项的93.46%。
案例三:
保姆在家里工作摔伤,雇主要负责么?昨日,一起民事纠纷在深圳中院开庭,保姆刘某在晒晾床单时摔倒骨折,事后把雇主告到法院索赔,一审法院判雇主赔偿6万余元,但雇主不服,提起了上诉。
据了解,保姆刘某从2005年2月起在朱先生夫妇家做保姆。2008年9月25日中午,刘某在朱先生家阳台晒晾床单时,因其站立凳子上的凳脚断裂,刘某摔伤,诊断为右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在治疗过程中,朱先生夫妇实际承担了医疗费用。2010年4月19日,刘某委托市第二人民医院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所对其进行伤残鉴定,被评定为十级伤残。
同时要求返还保险金
去年,刘某向罗湖法院提起诉讼状告朱先生夫妇,索赔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6.7万余元。此外,刘某还为自己买了保险,她支付给朱先生夫妇保险理赔金1万元,这笔钱部分用于医疗,刘某另案又以不当得利为由起诉朱先生夫妇要求返还。
一审时,朱先生夫妇事故是刘某自己重大过失所致,同时他们也支付了全部医疗费和其他相关费用,刘某的诉求没有依据。
去年10月,罗湖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雇员刘某在雇佣活动中造成的伤害,雇主应承担赔偿责任,判决朱先生夫妇赔偿6.5万余元。在另一起刘某提起的不当得利诉讼中,法院也判朱先生夫妇返还保险理赔金。
一审判决后,朱先生夫妇对两起判决都不服提出上诉。
昨天,二审开庭。朱先生夫妇一方仍坚持认为刘某要对事故发生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对赔偿金额也提起了异议。对于不当得利一案,朱先生夫妇认为不当得利不成立,他们没有获得任何利益,刘某也没有财产损失,根据《保险法》损益相抵原则,刘某主动给付1万元保险理赔金给他们作为医疗费补偿也是有合法依据的。
案例四:
去年3月,一名中年女子拿着存款单到银行取款时,发现自己6000多元定期存款早已被人提取一空!经银行查询,原来是被另一名同名同姓的老太提走。银行返还事主存款后,将取走钱的老太告上法院,要求其返还不当得利。而老太认为这是银行的过错,不该找储户退钱。
缘起:张冠李戴发错钱
2006年1月19日,年近九旬的黄老太凭身份证到农行沙河支行办理挂失业务,并根据银行提供的账号和金额填写了《挂失申请书》。数天后,银行为黄老太办理了存单的“挂失补发”。同年4月28日,黄老太凭该存单到银行取走了6532.64元。
2010年3月9日,银行收到了与黄老太同名同姓的储户黄×贞的信件,称其在2002年11月12日在该银行开立了一年期定期存单,本金6202元。日前,她要求办理取款手续,却发现该笔款项已在2006年4月28日被提取,要求银行协助退回存款。
银行核对了存款凭条和储蓄存单,发现补发给黄老太的存单账户,实际为黄×贞所有。银行在将钱退回给黄×贞后,要求黄老太退还款项,黄老太则认为取款账户就是自己的,且有银行补发的存单为证。协商无果后,银行将黄老太告上越秀区法院。
法院:不当得利应还款
银行方面认为,黄×贞开户时留存的地址、身份证号码以及联系电话均与黄老太在办理挂失业务时留存的相关资料明显不符;同时,原始存款凭条上的签名也与黄老太在《挂失申请书》以及支取定期存单上签名明显不符,因此,该定期存单上的资金实为与黄老太同名同姓的黄×贞所有。
越秀区法院认为黄老太补领的存单是农行沙河支行的误解而造成张冠李戴的结果。黄×贞持有的定期储蓄存单原件,证明该黄×贞与银行存在合同关系,而黄老太没有证据证明其与银行建立合同关系。银行向储蓄存单的真正持有人黄×贞支付了款项,因此,黄老太的行为属于不当得利,判决其归还款项。
被告:过错方应是银行
判后,黄老太不服,向广州市中院提起上诉。委托律师表示,该案的过错方是银行,责任不应由储户承担。本案实质就是一笔定期存款由于银行的过错开出了两张定期存单,既然当时银行凭身份证受理了黄老太的挂失,就可以确定双方存在存款关系。黄老太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凭真实存单取款,没有故意使用不法手段骗取他人存款,不应构成不当得利,不应承担归还本金及利息的责任。不过二审法院没有采纳黄老太的说法,维持了一审判决。案例五:
河南省新郑市王十江与高玲利为彻底断绝婚外情关系,双方签订了没有“任何纠纷”的协议,断绝一切来往。几个月后,王十江又突然以不当得利向法院起诉,索要情妇之前从银行取走其四万元存款。1月5日,河南省新郑市人民法院审结了此案。
今年40岁王十江是新郑市人,做建材生意。2007年底,王十江家里装修,通过熟人介绍,聘请新郑市某装修队高玲利的父亲高某为其装修,高玲利随父亲到王十江的家里搞装修。
高玲利比王十江小四岁,性格外向,身段苗条,王十江对高玲利爱慕不已,经常以买材料为名带高玲利出去玩,高玲利似乎看出了王十江的心思,她对王十江事业有成,体贴入微的关怀也慢慢产生感情。一来二去,双方在外边发生了婚外情。但碍于双方都已建立起了家庭,又都不想破坏家庭,他们经常以各种借口欺骗家人在外姘居。
王十江和高玲利发生婚外情后,王十江瞒着妻子拿家里的钱供两人吃喝玩乐。据王十江的妻子讲,在这期间,她以为丈夫做生意赔本了,没有想丈夫有婚外情。事后,高玲利声称,她与王十江交往期间,王十江十分吝啬,她瞒着丈夫从家里拿着出六万块钱,供两人在外玩乐。
2010年5月27日,高玲利从王十江的衣服里掏出一个农行存折和身份证,因该存折是通用的密码,她从银行取出了40000元存款。四天后,高玲利把取钱的事告诉王十江,说:“俺家里事,我先用用。”当时双方关系十密切,王十江也没有说什么,没有因取钱事影响他们的婚外情。
三个月后,高玲利和王十江婚外情传到她丈夫赵某的耳朵里,在赵某严逼追问下,高玲利承认与王十江已有两年的婚外情。高玲利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她有两个儿子和一个疼家爱她的丈夫。她与王十江婚外情,纯粹是为了给平淡生活一点激情,根本没有想过与丈夫离婚。在高玲利苦苦哀求下,赵某原谅了她,但要求她从此与王十江一刀两断。
8月26日,高玲利找到王十江,说她丈夫已知道她的婚外情,她不想因为这事破坏家庭。据王十江讲,当时他担心高玲利的老公打他或敲诈他,也没有多想,就与高玲利协商,签订了一份内容为:“王十江、高玲利好合好散,互不骚扰,各自生活,以后,不准以电话或其他通讯工具向对方通话。事前事后没有纠纷,永不再提。”的协议书,却把他借给高玲利四万元忘记了,没有想会引起纠纷。
几天后,王十江突然想起自己借给高玲利四万元借款,便将高玲利约出来,要求其返自己四万元借款。高玲利却不认帐,她说,她已经还给他两万元,是他主动放弃两万元,以双方已经签订没有任何纠纷协议为由拒绝还款。
在多次向高玲利索要无果的情况下,王十江将收集到高玲利在银行取款的相关证据,在10月14日以不当得利将高玲利告上了法庭,请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高玲利立即返还40000元及利息,本案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新郑法院依法受理了此案。在庭审过程中,王十江辩称,原、被告系熟人关系。2010年5月27日,被告私自将原告所拥有的银行存折上的40000元存款取走,占为己有。直到6月1号,被告才告知原告。之后,原告多次要求被告返还该款,被告拒不返还。请求依法判令被告立即返还40000元及利息,本案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原告王十江向法庭提交如下证据,户名为王十江、存折复印件一份,证明该存折系原告所有,被告在此存折上取走40000元,该存折是通用密码;河南省农村(信用社 合作银行 商业银行)取款凭条复印件一份,取款时间为2010年5月27日,户名为王十江,代办人姓名为高玲利,证明被告在原告存折上取款40000元;2010年8月26日协议一份,证明本协议签订时不存在被告给付原告20000元现金问题。被告高巧针辩称:原告所述事实不能成立。被告取款是经原告方同意取的款,当时原告把银行密码及身份证都给了被告,且此款双方已于2010年8月26日全部结清,并签有协议。
为此,被告向法庭提交了2010年8月26日协议一份,证明原、被告之间于当天经结算,无任何纠纷。
法院认为:2010年8月26日,原、被告签订协议的行为真实、自愿,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属有效民事行为,从原、被告在协议中签名之时起对双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被告从原告的存单中通过银行取款40000元属实,但该行为发生在原、被告于2010年8月26日签订协议之前。同时,在该协议签订之前,原告已经得知被告持自己的存单从银行取走40000元。再者,原、被告于2010年8月26日签订的协议明确约定,双方事前事后没有纠纷,永不再提。原、被告于2010年8月26日签订协议之时起,双方对有关40000元取款问题已经加以解决。原、被告于2010年8月26日签订协议之后,任何一方无权再向对方索要协议签订之前发生的债务。据此,针对原告提出的要求被告立即返还40000元及利息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遂判决驳回原告王十江的诉讼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