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民行检查制度概要文档
德国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盛产世界级的著名哲学家、音乐家,而且在严格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方面也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了一个以法制为手段的、多层次的、内在的有效监督机制。
德圃权力监督的体系及途径
德国权力监督体系以分权制衡为理论依据,一方面设置了权力拥有者与权力行使者相分离的体制,另一方面构造起各种权力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机制。德国没有建立专门统一的行政监察机关,其权力监督职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联邦议院的监督职能。德国联邦议院通过行使其监督职能,对政府官员、行政机构进行制衡和监督来防止权力被滥用,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议会可以就各种行政工作向主管部门提出质询;议会设有信访委员会,公民可通过邮件、书信等方式到信访委员会投诉;如果有1/4的议员要求对联邦政府在行政管理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调查,联邦议院有权利和义务成立一个调查委员会,可以利用刑事诉讼的规定,传唤证人,通过公开和秘密的途径搜集必要的证据,调查委员会一直是监督政府工作的一个“锐利的武器”。
2.政府内部的监督。德国政府内部监督主要包括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所谓层级监督指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包括政府各部门行政领导对其下属机构和公务人员的监督。层级监督权的行使主要表现为:上级以通报形式作出的规定和指令;对下级行为、行动的批准、异议或矫正、撤销;对下级行为的核查、核准;以及对下级行为的替代等:政府内部专门监督主要指合同监督、财务监督、税务监督以及反腐败联系人的监督等,行政机构内部设有专门监督机构,对采购、合同发放、合同履行进行全程监督;财务监督履行对各级政府执行国家财政预算的监督职责;税务部门在对企业稽查过程巾发现非正常资金流,可能涉嫌官员腐败,有义务进行举报;而各机构设立的反腐败联系人,主要对部门内部腐败行为实施监督,负责举报和接受咨询。
3.行政管理中的审计监督。审计机构是德国行政监督的一个重要力量:德国审计机构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是介于议会和政府之间的独立机构,审计工作完全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不服从任何上级指令,不受任何诉讼程序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审计。德国审计机构分三级,联邦、州和县乡均设有审计局,他们各自对法律负责,没有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行政法院的监督。德国的行政法院主要通过处理行政诉讼来履行行政监察职能。全国设有大约60个行政法院,分联邦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地方行政法院等。行政法院管辖范围较广,凡涉及国家机关之间或公民对国家机关、官员执行公务而产生的行政案件,均由行政法院负责审理,甚至包括行政机关内部行政管理行为的诉讼。
5.舆论监督。德国的舆论监督力量非常大,被称为“第四种权力”。如前德国总理科尔受贿事件、科隆前市长腐败事件、北威州社会民主党负责人卷人科隆建造垃圾处理中心腐败案件,都是报社记者经过深入挖掘报道的结果。德国新闻自由的权力是由宪法赋予的,原则上德国政府不能干预新闻媒体的活动,因此报刊,电台、电视台报道政府、政党内部的情况,只要内容属实,不泄露国家机密,即属合法,消息来源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能对消息来源进行调查。
6.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一些非政府组织机构在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国际透明组织德国分会1995年成立,在柏林和慕尼黑设有小组,主要任务是防止德国对外经贸活动中出现腐败问题。例如,让通过行贿得到的合同不受保险公司的保护;让德国议会通过法律,使公司行贿的钱不可打进成本,等等。目前,国际透明组织德国分会已成为德国反腐败的一支重要力量。
7.公民的监督。德国政府非常注重普通公民的监督。任何公民都可以依据法律,对政府部门的决定提出批评,甚至诉讼.促使其改正错误作法。德国的公民监督能够落到实处,如莱比锡市立法规定,公民如发现某政府官员支出大于收入就可以举报,而反贪官员要据此进行调查。公民可以直接到议会对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进行质询。德国政府要求所有公务员的行为要公开,每个公务员都要做好随时接受监督和调查的准备,这也极大地方便了普通公民的监督。
德国行政监督的特点
1.监督系统多样化。德国的行政监督体系由多元主体构成,可划分为内部与外部的监督、司法性与非司法性监督、纵向与横向监督、国家监督与民间监督等若干个层次。多层次的监督,适应了现代社会国家行政机关权力和职能扩张所带来的行政行为复杂性的特点,有利于满足行政目对人不同层次的多方面诉求。2.监督机构相对独立。德国的行政监督机构,或组织上实现了与被监督者的彻底分离,成为异体监督,如议会、行政法院、审计机构等,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或虽是同体监督,但确保了监督机构具有较高的地位,使之相对独立地行使职权。行政监督机构的这一特点,有利于其在监督工作中摆脱和抵制外界干扰,保障监督的客观公正性。
3.监督范围广泛。德国的监督对象广泛,它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机关、地方权力机关、学校等国家公共事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等。行政监督的内容也几乎涵盖了政府行政活动的全部领域和范围。其中既有决策监督,又有执法监督;既有合法性监督.又有效能监督;既有勤政监督,又有廉政监督。
4.监督的法制化程度高。德国具有浓厚的法制氛围,公民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监督机构依法监督,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必须符合法律精神,不同职能的部门单位之间是一种法律关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制度设计很具体,可操作性强,比如,为加强对权力的分解和约束,采取“多眼睛监督”制度。重大项目、较大的支出等都必须坚持两个人以上共同进行,许多工作是需要多个部门合作才能完成的。法律规定清晰简单,比如《联邦政府官员法》强调,所有公职人员包括家属都不得接受来自任何方面、任何形式的馈赠和捐献,从总统、总理到普通公职人员毫不例外。
5.注重过程监督。德国的行政监督不仅指向行政行为的结果,而且贯穿于行政行为的过程,不仅是一种事后追惩性的监督,而是进一步前移了监督关口。比如北威州政府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决策的理由要进行论证,决策的过程要进行备案,要求注明时间、地点、有无上级施加影响、是否代表本人意愿等信息。公务员执行公务之后都要进行报告、签字,并且长期保存,以备案发后作为证据使用,方便责任追究。
几点启示
1.规范公共权力的配置是权力监督的基础。西方国家加强监督的思路是通过权力划分及其相互制约来达到有效监督的。权力的配置在每个国家都具有核心的地位,如果配置不当就会导致权力的过分集中,得不到有效监督。邓小平就曾用”三个集中”指出我国权力结构配置的弊端。因此,合理地配置权力,是强化监督的有效途径。一是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大政府机构改革的力度,政府应突出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二是政府部门职责法制化。根据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用法律法规来理顺政府各部门职责关系,解决职责交叉、权贵脱节等问题,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下放管理权限,提高政府公信力。二是应依法规范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其个人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原则规定要细化,清晰地划定权限范围,减少自由裁量权。
2.坚持公开透明是权力监督的重要于段。这些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推进廉洁政府、法制政府、效能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还应继续加大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全面实施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校务公开、村务公开等“阳光工程”,保证决策过程、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都公开、透明,不断扩大和保证人民群众对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树立法的权威是权力监督的必要保证。我国制定出台的制度在理论上、技术上和数量远远超过德国,有些法规制度与德国同类规定相比内容更细、更为严厉,但是成效差别较大,究其原因,我国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法规制度的权威性、操作性存在欠缺;二是制度的执行存在问题。因此,一方面必须提高权力监督法规制度的质量,将监督法制建设纳入整个国家的立法体系,增强其权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要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制度执行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制度的可行性和对工作的规范、促进作用。
第二篇:德国公务员制度
德国公务员制度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一个邦联制国家,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联邦和州,货币、海关、铁路、航空、优点、国防以及外交属于联邦管理,其余由联邦和州共同管理或州自治。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议院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权利。
一、德国公务员制度的起源以及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确立
(一)德国公务员制度的起源
德国公务员制度起源于19世纪晚期,稍晚于英国和法国。其经历颇为曲折。从总体上看,德国公务员制度对于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德国的公务员制度最初叫官员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历史上,德国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局面,在官员的任用上也长期保持着“恩赐官职”制的传统。
在第一帝国时期,普鲁士政权刚刚巩固,过去的各诸侯国急需管理人才,于是形成了原始的行政管理。行政长官由皇帝任命,他们就是刚开始的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只要他们为国家效忠尽义务,就可以从国家得到俸禄。
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19世纪晚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改制度已经暴露出不适应时代的诸多缺点:
1.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扩张,行政内容日趋复杂,而呆板迟缓的文官制度已经难以胜任
2.法国大革命后,尤其是拿破仑占领莱因地区后,法国人权平等的思想波及德国,因而,当时的文官制度渐渐遭到批评和怀疑。
3.当时德国公务员的考试重视法律知识和司法经验,但是在民主共和制国家政府重视为民众服务的年代,其知识与能力逐渐感到不足。
由于德国文官制度的缺点,因此,当时社会有志之士如政治学家斯坦因等人则明确提出政府的责任,不在于消极的统治民众而在于积极地为民众社会服务,提倡专家政治,主张行政人员应该健全,工作应该有效率。由于斯坦因的倡导以及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大力推行,终于使得吏治改革向前进步。威廉二世与1873年颁布了德国历史上的第一步《官员法》和《资历条例》,这标志着德国官僚制的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魏玛宪法》明确规定了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即“公
开、平等、竞争录用人员,全心全意服务于公众。”这位德国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但到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实行专制和独裁统治,德国的文官制度毁于一旦。
(二)德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前者沿用并发展了原有的公务员制度。但是并无统一的集中公务员管理机构,直到1953年颁布的《德国联邦公务员法》以及配套的法规体系后,才成立联邦文官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
1990年,两德在分裂了45年之后实现了统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承认联邦宪法《基本法》并实行联邦德国的公务员制度。
二、德国公务员制度的系统结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
(一)德国公务员制度的系统结构
德国公务员系统属于有共同管等职务的品味分类系统,公务员的分类既考虑职务的俸给等级,又反映工作于职务的特点。它在传统品味分类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职位分类的长处,因而其系统结构是兼顾品味分类与职位分类的混合型态。德国现行的公务员职位分为两大类,每一大类再依据使用的法律与教育程度的不同,又分为若干小职类。
1.依据适用的法律不同,可分为特别类和一般类。前者不适用《德国联邦公务员法》,后者适用。
2.依据所需要的资格不同,划分为不同的职等。如高级职,上级职,中级职,初级职。
(二)德国公务员的管理体制
如前所述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没有统一而集中的公务员管理机构的。不过就其传统而言,在公务员规章制度方面归内政部管理,在工资预算方面归财政部管。二者各就其主管职权范围内实施对公务员的管理。二战后,联邦共和国制定《联邦文官法》,设立联邦委员会,从此有了法律依据,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独立而负责的行使职权。属于部内制的管理体制。
(三)德国公务员制度的运作机制
德国公务员制度的运作机制 其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是:重视人才主义及考
试用人;重视人事管理运作机制的立法;强调统一的法制,实行分权管理;重视协商机制。这些特点,与其公务员制度的传有关,也是在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变革中逐步积淀下来的1.德国公务员制度的更新机制
(1)公务员的录用。即“非公务员”录用为公务员,取得公务员身份;而是给公务员授予某种职位。录用方式有选任制、考任职、聘任制以及委任制
(2)公务员的任用资格与试用。德国对公务员的任用资格要求很严格。一般来说,公务员的任用资格有积极资格和消极资格。没有积极资格就不能充任公务员,有了消极资格就要被取消公务员资格
(3)公务员的任免
(4)公务员的调动。公务员的调动指公务员职级的单位或地点,或者狼这兼有的跨职系、不跨职系的横向变动。这种变动遵循三项原则:保证工作需要、尊重个人的意愿、不降低公务员的职级和收入。
(5)公务员的退休和福利
2.德国公务员制度的培训机制
公务员的培训属于素质更新的重要机制。而素质更新机制的通畅与否直接决定着行政管理的质量。为此,德国历来高度重视对公务员的培训,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培训体系,形成了自己的培训特点即致力于把培训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3.德国公务员制度的激励机制
(1)公务员的考核。德国公务员的考核采用“臆断考绩法”有主管行政长官给下属写鉴定。联邦政府认为这种考级方法比其他国家的因素分析法更为可靠。
(2)公务员的晋升。德国公务员晋升的基本原则有两条,即择优原则和资历原则。前者是功绩原则的核心,根据公务员的能力、业务水平、工作成绩来决定晋升。资历原则主要体现为根据有没有在职服务的资历、服务的年限来决定晋升。
德国公务员的晋升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a)职等内的晋级。德国公务员呢为为16个职等,每一职等内有设置9-15级的俸级。公务员在一般情况下每两年晋升一级(b)同级职内升职等。如前所述德国公务员分为四个职级,每个职级内部都有若干职等(c)级职间的升职级。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专门学校的教育,再经过升级考试,方有升职级的资格。(d)高级职公务员的晋升。高级职公务员不但在同
级职内晋升职等,而且可以晋升到政务性职位或专任公营企业的高级主管职位。
(3)公务员的工资。由基础工资和其他津贴组成。
4.德国公务员制度的调控机制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公务员呢的权利和义务
(2)公务员的惩戒
(3)公务员的申诉途径和法律保障
(4)公职人员委员会的监控机制。其监控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参与决策和参与人事管理
三、德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
德国是欧洲大陆的古国,其地理位置紧邻法国,在过去与法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加上日耳曼民族尚严肃、重秩序、守纪律的特性,所以德国的官僚制度就一直带有军事化的色彩,在历史上出现的众多君主,以铁腕建立官僚专制制度。德国受罗马法的影响很深,历来主张国家至上,实行中央集权。德国人民头脑身为冷静,故而,其公务员制度表现有高度理性化的精神,而不像法国人那样带有重感情的气氛在内。德国人重制度、守纪法、讲求效率、顾全大局、轻视自由与放任的个人主义。这些政治文化的价值观念造就了德国公务员制度的诸多方面的特点。具体如下:
1.历史传统悠久。德国公务员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公务员制度最早在军队管理中萌芽,渐次扩展到法官和所有政府公务员。其间,政府对加强公务员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公务员制度本身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
2.重视永业化、专业化、科学化。德国实行永业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公务员制度,保证公务员在政治上验收中立,在素质上有保障,在工作中有效率。为此,特别强调专业人士的训练与培训,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逐步使公务员,尤其是高级公务员通才与专才的相互交流。
3.非常重视资历。德国公务员制度的各个环节无不和资历联系在一起。所谓资历就是公务员的资格,胜任工作的能力以及工作成就。从公务员的录用、任用、受职、提升、晋升到公务员的调动、退休及其退休金等,都要由资历来决定。
4.重视对公务员的考试。德国从官员任用制度产生之日起,就注意考试。录用军官、法官和行政人员呢,无不付之于考试。一般来说,考任职不仅能保证公平,也能保证质量。
5.德国属于“部内制”的管理体制。联邦政府对全国公务员有着管理约束的权利。内政部主管公务员管理。德国虽设有联邦文官委员会,但在实际公务员管理工作中内政部富有大部分的决策、监督、协调职能。
6.公务员具有自由结社的权利,可以自由参加工会,但禁止罢工。公职人员委员会的设置,使公务员可以监控人事行政的运作;而公务员权利义务关系法规的拟定,有助于调节政府于公务员双方利益获得平衡,保证了人事制度民主化的导向。
7、重视高级公务与的地位,德国高等文官管理体制具有考选严格,俸禄优厚,训练严谨,地位优越的特点
8.退休金计算基础较宽。
四、德国20世纪90年代公务员制度的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行政现代化改革浪潮,主要目的是为了削减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核心之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精简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其具体策略是从政府职能范围调整、压缩公务员规模、改善绩效、选择评估等几方面着手。德国行政改革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按照本国实际“量体裁衣”。例如西方单一制国家改革的重点是分权与中央各部权利的非集中化,然而,这两点对于联邦政府而言早就是其政治与行政的基本特点。因此,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中,除东部地区需要进行这种体制结构的变革外,中央政府和其他地区只是根据国家所面临的新状况,在保存传统结构的基础上,作出适应性调整。所以,有人认为,想对英国和其他但一直国家来说,德国走了一条更具有选择性的发展路径。其公务员改革也是遵循这一思路展开的。
1.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压缩公共事业服务中的人事开支和人员规模。其途径是把许多公共事业项目分给自治实体或者是交给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解决。这一改革举措在德国东部地区的力度特别大,到1993年,东德的政府职员从210万降至130万,减少了37%。
2.引入先进的管理办法与技术,改善绩效评估以及重估工资等级和工作需求之间的合适程度。各部门根据既定的目标配置财力资源,即所有的行政活动的目标均
被具体化,所有的行政活动均有绩效措施,并确定单位产出成本以计算公共服务的费用。同时在公共服务窗口推出“公民是消费者”的行动口号。
3.重视公务员人才资源的开发,加大公务员的培训力度。大学文化程度一下的联邦和州高级公务员任命之前必须经过专门内部培训学校的教育,并且所有级别的高级公务员可以参与联邦文官学院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或者参加设在斯佩耶尔的行政学研究院“领导学”课程的学习。
4.子1987年以来,波恩和其他一些地方倡导对妇女的机会平等政策,采取特别措施改变妇女在公共职业特别是在高级公务员职业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周和地方政府再次成为改革的先驱,政府的诶一个主要部门都设有机会平等政策或妇女事务监督专员。
对于我国来说,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我们要借鉴德国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两德统一后德国联邦政府对原东德的行政体制改革中,在不是简单的转型以适应西德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政府行政体制和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方针,值得我们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务员制度具体操作中拿来借鉴。
第三篇:对民行抗诉制度若干问题思考
目录:论文摘要 2正文
3一、检察机关的抗诉范围应予适当限制
3二、检察机关在抗诉案件中所起作用的认识问题
5三、对抗诉案件的审级问题 8注释 10参考文献 10论文摘要 民事行政抗诉制度是指人民检察院通过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案件的判决、裁定行使法律监督权,对认为确有错误的裁判依法提出抗诉而由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制度。其目的是通过行使法律监督权,而促使人民法院及时依法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最大限度的维护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但由于两部诉讼法在规定此项制度时立法过于原则,仅寥寥数条,内容空洞,且司法解释亦出现冲突,导致实践中法、检两家认识不一,争吵不断,严重困扰了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民行抗诉程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试作探析,以期引起学界及实务界的争鸣,共同完善此项制度。纵观分析,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应尽快明确,对人民检查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民行诉讼,应由作出生效裁判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再审,且对再审裁判不得上诉,基层人民法院不审理抗诉的民行案件及其它再审案件,而由其上级法院再审,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维护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关键词:民事行政 检察机关 抗诉制度 审级问题 审判监督民事行政抗诉制度是指人民检察院通过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案件的判决、裁定行使法律监督权,对认为确有错误的裁判依法提出抗诉而由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制度。其目的是通过行使法律监督权,而促使人民法院及时依法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最大限度的维护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但由于两部诉讼法在规定此项制度时立法过于原则,仅寥寥数条,内容空洞,且司法解释亦出现冲突,导致实践中法、检两家认识不一,争吵不断,严重困扰了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民行抗诉程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试作探析,以期引起学界及实务界的争鸣,共同完善此项制度。
一、检察机关的抗诉范围应予适当限制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4条及行政诉讼法第10条均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及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而作为法律监督重要形式的抗诉问题则规定的非常原则。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以下四种情形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错误的;
(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行政诉讼法》第6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但对于上述标准如何掌握,法,检两家各有不同理解,以致于实践中部分检察机关从扩大法律监督权的角度开展工作,无视案件期限、无视当事人意见、无视原裁判错误大小、无视司法成本,大量行使抗诉权,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有违立法初衷。无限制的低劣的抗诉不仅难以保证抗诉的质量,也严重损害了检察机关的形象,同时也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某区法院2001年至2003年共结再审案78件,而抗诉案件就达60件,占77%,其中维持的就有43件,占72%。①如此高的抗诉案件数量与如此低的抗诉成功率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使我们不得不对抗诉的范围重新审视、重新界定。[!--empirenews.page--]
1、抗诉的期限应严格限定在原裁判生效后的两年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人民院再审立案的若干意见(试行)》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民事、行政案件的再审申请人或申诉人超过两年提出再审申请或申诉的,不予受理。但检察机关的抗诉则不受此限制。《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以下简称《办案规则》)作为规范检察机关民行抗诉工作的司法解释,对抗诉的期限亦无规定。这样实践中就出现了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在超过两年而到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立案无望的情况下,转而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使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流于形式。还有一些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抗诉案件时,审查期限过长,待将案件抗诉至人民法院后当事人情况早已发生变化,或人去楼空,或查无影踪、或无法取证,给审判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同时由于原审判的中止执行,使原有的法律关系悬而不决,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从维护法制的统一,节省司法资源角度考虑,对当事人在两年内未向人民法院申诉或申请再审而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的,检察机关应不予受理,如检察机关坚持抗诉的,人民法院应裁定不予受理。对于涉及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检察机关作为最高法律秩序和道德的代表,不需当事人申请亦可代表国家提出抗诉,但亦应限定在原裁判生效后两年内。这是因为相对于当事人而言,检察机关更具诉讼能力,在诉讼中更具优势,亦更有理由要求其在两年内完成审查抗诉,否则会造成诉讼中的不公平。
2、对当事人消极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应不予抗诉。所谓消极诉讼是指在民事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由于自身原因怠于行使法律赋予的诉权而导致不利后果的。因民行诉讼是一种对抗性强烈的活动,它只有通过对抗双方积极的依法主张权利,才能使法律事实更大限度的接近客观事实,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如果一方态度消极,则表明可能的结果在其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其它第三方无需对其实施救济,这也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具体表现。②实践中,当事人或在一审时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对一审裁判不服,但在上诉期内不行使上诉权,或在二审间又撤诉的,均属消极诉讼之列,其转而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要么是出于逃避诉讼费的考虑,要么是为了恶意拖延诉讼,规避执行,从而将诉讼风险转嫁给司法机关,其结果必然耗费司法资源,使“两审终审”成了“三审终审”甚至“四审终审”,所有这些行为均是对法律严肃性的亵渎,理应予以否定,同时从“私权自治”的角度考虑,检察机关亦不应予以抗诉,除非该裁判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否则对此应一律不予抗诉。
3、对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应增设审查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5条规定,对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③这就意味着只要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则不需审查理由是否成立必然再审,而对同样可能引发再审程序的人民法院或当事人而言,在再审立案时,民诉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却要求对是否符合再审立案条件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方能立案再审,这样首先在立法上就表现了厚此薄彼的不公平,如此规定使得一些心怀叵测的当事人通过利益驱动,由检察机关滥用抗诉权从而规避法律,同时一些检察机关为追求政绩,片面要求抗诉率及改判率,不分错误大小,逢案必抗,通过抗诉量的大来追求改判率的高,无视抗诉案件的质量,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如某区法院受理的一起民事抗诉案件,检察机关以原审时漏算医疗费43元为由而提起抗诉,经法院再审查明该43元不是漏算,而是因此医疗费单据有瑕疵,不具合法性而未被法庭采纳,但原审判为对此予以针对性评析而引起当事人不满,故再审作出维持原判的判决。对类似这样的案件,如能在审查程序中对当事人解释清楚,则完全不必动用法检两家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再审,检察机关只需通过检察建议的方式即可起到监督的作用,这样既可维护司法权威,又符合诉讼经济的原则。最高人民检察院民行厅王鸿翼厅长讲:“检察机关的抗诉要在讲求诉讼经济的前提下,对[!--empirenews.page--][1][2][3]下一页 确有必要符合抗诉条件的案件,才提出抗诉,对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虽有不当,但处理结果不损害公共利益,对特定当事人合法权益损害不大的案件,即便符合法律规定的抗诉案件,也不宜抗诉,可以告知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诉来解决。”另外抗诉引发再审而导致原裁判执行的中止,在实践中也会造成贻误战机,执行不能的不利后果,还会使当事人诉讼成本增加,对司法机关的公正性产生怀疑。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法检两家要多一些沟通,少一些武断,对抗诉理由增加审查立案阶段,对那些原审裁判存在严重错误,不纠正会产生明显司法不公,损害法制的统一实施的方立案再审,对不符合此条件的,应建议检察机关撤回抗诉,检察机关不同意撤回的人民法院应裁定不予受理,检察机关对裁定不服的,可建议上一级检察院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直接提出抗诉,这样可使检察机关慎用抗诉权,保证抗诉质量,确保司法权威。
二、检察机关在抗诉案件中所起作用的认识问题。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根本大法的这一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在抗诉案件中的法律监督地位,否定了检察机关作为诉讼参与人介入抗诉案件调查、辩论等实质性对抗性活动的做法。因为从理论上讲,监督和参与两个角色是不能合而为一的,这正如足球比赛,当事人是双方队员,合议庭的审判人员是场上裁判,而检察机关则是场外的第二裁判,旨在监督比赛的进行,其不应当场对比赛评头论足或参与对抗,从而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否则则会降为一般球员。但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矛盾,导致实践中法检分歧不断,难以和谐,其突出表现在:
1、检察院是否享有调查取证权的问题。笔者接手到这样一起案例:建行某支行与王某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一审判决后王某未上诉,在执行期间,其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检察机关对原审卷宗进行了审查,并询问了多名证人,调取了相关的书证,委托鉴定部门进行了技术鉴定,专门装订了一本检察卷宗,随同抗诉书一并移送至人民法院,针对检察机关调取的证据如何处理,法检两家各持己见。检察机关认为,2001年9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的《办案规则》是规范民行抗诉工作的司法解释,其中第1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可以进行调查
(一)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主要证据,向人民法院提供了证据线索,人民法院应予调查未进行调查取证的;
(二)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互相矛盾,人民法院应予调查取证未进行调查取证的;
(三)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时可能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或者枉法裁判等违法行为的;
(四)人民法院据以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可能是伪证的。因此检察机关在审查抗诉阶段可依职权主动调查取证,同时对上述范围之外的证据亦可调查取证,以供其审查是否抗诉所用,如其提出抗诉则将该证据随同抗诉书一并移送法院,再审时由人民法院出示宣读该证据,如该证据能够证明案件事实,则应由法庭采信。而法院对此则持不同观点,认为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及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相关规定,首先,民事行政诉讼案件中举证的主体只能是当事人,当事人如举证不能则要承担不利后果,人民法院受其消极居中裁判角色的制约,其只能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及其他程序事项依职权调查取证,或根据当事人申请有节制的调查取证,所有这些关于诉讼程序的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均未规定检察机关在民行诉讼中可依职权调查取证,况且检察机关调取证据有“公权”干预“私权”之嫌,有损公正独立形象;其次,检察机关调取的证据当庭由谁举证,如果检察机关举证,对方当事人是否可质证,如果质证后,检察机关再予以答辩,那么检察机关是否就降到了当事人的地位;再次,如检察机关举证不能,那么不利后果由谁承担,所有这些在民行诉讼理论中均难以解释。④因此对检察机关在审查抗诉阶段调取的证据在再审时应不组织质证,更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empirenews.page--]我们认为,检察机关在审查抗诉阶段所调查的证据,其目的只是用于审查申诉人要求抗诉的理由是否成立,法院的裁判是否有违司法公正,是用以支持其能否抗诉的理由的,它的调查取证活动是独立的,不依附申诉人,如通过调查取证,确定当事人的申诉理由符合抗诉条件的可依法抗诉,但其调取的证据可不予随案移送,其可通过检察建议的方式建议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受理再审案件的人民法院从共同维护司法公正的高度考虑,亦应采纳此检察建议。再审开庭时,检察机关只需宣读抗诉书,无需参与法庭调查,而由人民法院宣读其依职权调取的证据,交当事人质证,这样既可避免检察机关成为一方当事人代理人的嫌疑,又可确保司法公正。但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抗诉案件,检查机关应主动调查取证,并在再审活动中承担举证责任。
2、再审庭审中,出席法庭的检查人员可否发表出庭意见,参与法庭辩论。我国民诉法及行政诉讼法均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审时,应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但出席法庭的检查人员在再审法庭的权利义务则鲜有规定,只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办案归则》第45条规定,其任务是:
(一)宣读抗诉书;
(二)发表出庭意见;
(三)发现庭审活动违法的,向再审法庭提出建议。由于规定得过于笼统,实践中法、检经常出现争执,检察机关坚持按照《办案规则》赋予的权力,象刑事诉讼中公诉人那样当庭发表意见,支持抗诉观点,参与法庭辩论,并使审判人员的当庭制止为“违法”,当庭向法庭提出自己的监督意见,引起法庭混乱,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笔者认为,尽管法律对此的规定匮乏,但检察机关在民行诉讼中法律监督地位的根本决定了他不能等同于一般诉讼参与人,其不应介入到当事人双方的对抗中,出庭的检察人员宣读了抗诉书即表明了检查机关的意见,再审程序即启动,此时检查人员即应超脱其外,静观诉讼在审判人员组织下正常进行,如发现庭审活动有违法之处,可在休庭后以书面形式正式向法庭提出,而不应当庭纠正以致影响庭审活动的进行,否则则混同于一般当事人。
3、庭审中当事人不到庭的处理。审判实践中,在检察机关提出抗诉而引发的再审程序中,经常会出现再审当事人经人民法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从而影响再审庭审正常进行的情况,我们认为应区别情况处理:首先,对向检察机关申诉的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应视同其撤回申诉,对于原裁判不在申诉,那么基于当事人申诉而提出的抗诉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此时法庭应建议检察机关撤回抗诉,如检察机关主动撤回抗诉,则法庭裁定终结再审程序。如检察机关不同意撤诉而坚持要求缺席审理,则法庭要审查申诉人未到庭情况下,原审裁判是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如有此情况应继续审理并作出缺席判决,以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如无此情况则应尊重当事人意思表示,载定终结再审程序,因裁判结果的承受毕竟是当事人,当事人以对自己的权力行使了处分,代表国家的公权力即不应强行干预。其次,对向检察机关申诉的一方当事人到庭,而对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则无论对方当事人在原审时处何地位,均可参照民诉法第130条和行政诉讼法第48条规定继续审理并缺席判决,因为相对于再审程序而言,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的一方当事人处于发起诉论的主动地位,类似于一审程序中的原告,而对方当事人则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则相当于一审程序中的被告,故对此可按一审程序中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处理。[!--empirenews.page--]再上一页[1][2][3]下一页 次,对于再审程序中双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均不到庭,唯有检察机关到庭的应区别处理。如原审当事人在抗诉之前或抗诉之后再审开庭之前已就原裁判达成和解协议且履行完毕因而不到庭的,应按照“私权自治”的原则,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公权不再干预私权,由人民法院判决维持原终审判决,除非该和解协议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此时则仍应按检察机关的抗诉作出缺席判决。但如果再审开庭时双方当事人既无正当理由未能到庭,又无和解的,且非因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而提出抗诉的,人民法院应裁定终结再审程序并恢复原裁判的执行,因此时原审当事人对原裁判均以服判,再审以毫无意义,从节约司法成本的角度考虑法院如是裁定。
三、对抗诉案件的审级问题再审程序是一种事后救济程序,且其裁判结果在客观上对原审是一种监督,是一种评价,其寄托了当事人更多的期望,特别是检查机关抗诉的案件介入了国家权力,更应慎重处理。肖扬院长指出:“解决裁判不公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寄希望于审监庭。”因此,抗诉案件的再审质量问题至关重要,其关乎再审制度的存亡问题,而如何从制度上保证再审质量,笔者认为审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最高人民检察院《办案规则》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经审查认为符合抗诉条件的,应当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抗诉。第39条规定:抗诉应当由有抗诉权的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而民事诉讼法及行政诉讼法均只是规定,对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至于由哪一级人民法院再审则未予明确,而实践中都是上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下级人民法院再审,这样就出现诸多弊端:
1、当事人对再审不信任,抵触情绪大。当事人对原生效裁判不服,可能会认为作出该裁判的法官或审判组织对其有偏见,或有人情因素左右而向检察机关申诉,而抗诉引起再审后仍由该法院对此案再审,尽管要另行组成合议庭,但审判委员会不可能更换,那么就可能出现该案原来由审判委员决定,现在仍要由该审判委员会自我审查,自我否定。⑤同时原审的审判人员都是与再审审判人员朝夕相处的同事,情面难舍,因此很难有让当事人对再审裁判信服的理由,当事人往往会怀疑再审裁判的公正性,进而不能服判息诉,不停地上访。
2、对“两审终审”制构成威胁,使该制度徒有虚名,造成诉讼成本增加,司法资源浪费。如对原一审生效裁判提出抗诉的,再审程序仍照一审程序进行,所作出再审裁判当事人仍可上诉,这样就会使一些当事人既便对一审判决不服也不上诉,或上诉后在二审期间撤诉,而在判决生效后通过检查机关抗诉,一方面可以免交诉讼费,另一方面也可起到拖延诉讼的目的,在再审裁判作出后,再提起上诉,使原来的“两审终审”制变相地成为“三审终审“甚至”四审终审“,损害了司法权威,对方当事人及再审法院也会因同一诉讼而付出双倍成本。[!--empirenews.page--]
3、与《中华人民共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相冲突。该法规定,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方能审理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基层人民法院无此权限;而实践中大量的抗诉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交由原作出生效裁判的基层人民法院再审,这一做法又符合诉讼法的规定。全国人大作出的同一级别的两部法律相互矛盾,令基层人民法院陷入两难选择。
4、从监督的内在需要来分析,必须由高级别的法院来监督低级别的法院,低级别的法院是没有能力监督高级别法院的。⑥再审是以牺牲终局裁判的确定力和既判力为代价的,再审对原审的监督是独立的,如果再审未能纠正原审的错误,抑或将原审的正确裁判改为错误的裁判,那么其对司法权威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因为凭原审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来纠正自身的错误,从实际工作来讲是很难的,它会受到人情、审判水平、国家赔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效果令人堪忧。而按照宪法的规定,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且从目前我国司法体制来考察,上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分工更细,专业性更强,法律知识层次更高,视野更开阔,因此由上一级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更能使其保持独立性,更能保证再审的质量,更有利于司法权威的树立,取信于民。纵观分析,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应尽快明确,对人民检查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民行诉讼,应由作出生效裁判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再审,且对再审裁判不得上诉,基层人民法院不审理抗诉的民行案件及其它再审案件,而由其上级法院再审,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维护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注 释①、景汉朝、卢子娟《论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之重构》,《法学研究》99年第1期。②、顾韬《关于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反思及改良意见》,《法学》99年第12期。③、李浩《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若干问题研究》,《中国法学》99年第3期。④、谢鹏程《论检察权的性质》,《法学》2000年第2期。⑤、(日)寺田浩明《清代民事审判:性质与意义》,《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2辑》第607页。⑥、江平主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参考文献①、景汉朝、卢子娟《论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之重构》,《法学研究》99年第1期②、顾韬《关于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反思及改良意见》,《法学》99年第12期。③、李浩《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若干问题研究》,《中国法学》99年第3期④、谢鹏程《论检察权的性质》,《法学》2000年第2期。
第四篇:扒一扒德国严苛的食品检查制度[最终版]
扒一扒德国严苛的食品检查制度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础。当中国人都到日本抢大米的时候,大家应该已经意识到日本的“恐怖”!严苛的社会道德体系保证了本国的食品安全,而德国人则依靠的是完美质检追查制度。冷冰冰的制度比人性道德更怕,更利于长久执行。
1、在德国买鸡蛋时,他们的鸡蛋通常是被装在硬纸盒里。纸盒大小不一,一般是6或10颗鸡蛋一盒,每个鸡蛋上都印有一个编号,这就是每颗鸡蛋的“身份证”。
2、根据这个编号,可以查出鸡蛋来自什么国家、什么地方、那个养鸡场,甚至哪个鸡笼。
除此之外,还能查到母鸡的状态和鸡蛋的种类。
3、有了这套“身份证”鸡蛋的质量出了问题,有关部门就可以直接追查到是哪个饲养场引发的问题。
4、德国人真不愧是最严谨的民族,一个鸡蛋就有如此严谨的追查与质检体系。
而这仅仅是德国食品安全的冰山一角。
5、比如像奶粉,在德国,只要拿下过货架,无论是不是启封过,都要销毁。因为德国人认为,一旦从货架上取下货物,中间任何环节都可能对奶粉的安全性造成威胁,所以必须销毁。
6、还有像肉制品,德每年生产的肉制品数量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肉类的检疫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7、德国人在宰杀动物前,有官方资质的兽医要进行第一轮检疫,合格后方能获得宰杀许可证。屠宰后,要检查肉中是否有寄生虫或病毒。
8、进入生产车间后,检查变得更加严格,哪一部分肉适合做香肠、哪一部分适合做火腿,香料和添加剂含量,肥瘦肉的比例都要一一把关。
9、而无论在屠宰场还是在加工厂,无论在商店还是运输途中,食品都必须保持冷冻状态,不新鲜的肉不允许上市出售。
10、还有西方食品核心的谷物类。
在谷物类食品生产前,食品评定机构首先要检查麦子生产过程中有无农药和化肥,入库前是否去除了沙粒杂物,粮仓的温度和湿度是否符合标准等。
11、进入加工场前,要检查粮食是否霉变,发芽。进入加工厂后,要检查加工过程是否符合标准。
面包房则要检查卫生条件和面包质量,层层把关与检查,保障了德国市场里的面包安全。
12、像在德国有个Müller(和踢球那个没关系),这是德国第一大面包生产商,这家著名家族企业就因卫生问题陷入困境。
丑闻曝光后,德国多家超市取消了合同,在多重困境下,这家德国最大的面包食品制造商宣布破产。
13、如果喜欢吃坚果,对Seeberger这个坚果品牌绝对不会陌生,而同样是涉及到食品,Seeberger的所有坚果全部要取自天然坚果,绝不使用转基因食材,而且所有的采摘方式都采用传统的手工采摘,避免机器对食品造成污染或破坏。
14、除了食品类,化妆品、家居用品、厨房清洁等,凡是与人体接触的产品,德国也都有严格的质量安全要求。
15、如果一个人吃坏了肚子,并怀疑是食物的问题,可以随时拨打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食品与农业部设立的24小时免费投诉电话。
16、“食品警察”会马上登门采样,并及时送到权威机构进行检测,并在第一时间把结果告知举报者。如果真是食物的问题,相关部门就会立即处理。
17、一旦某食品问题严重,相关部门会通知媒体,对民众进行告诫。
一旦发生问题食品丑闻,各种媒体都会紧盯不放,竞相披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调查进展情况,既使得消费者由此得到更加详细和透明的信息,也客观上对政府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TOP Posted:2015-03-12 17:23 | 本帖转自网络
德国人的严谨是举世闻名的。严格的检查和追责制度保证食品安全,保证了大众的身体健康和食品的公平竞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虚心向人家学习。转发者
第五篇:德国机床行业协会报告终稿概要
德国机床市场产销结构
一、前言
德国机床业产量下降的水平比预期的要少很多, 而且市场需求的反弹也比当时预期的更快、更强烈。德国机床行业现在的生产继 续在全球市场上保有领先地位。
2009年德国机床业产量的下降是由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这种下降幅度在其发展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它也有极其强烈 的负面影响, 并对整个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 2009年中旬, 预期行业会整体下降 40%。而在德国整个机床行业总量为 100万欧元, 实际下降了 30%。由于大量存量订单的存在,使得德国机床的生产与之前的预期相比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和变得更有效率。对特殊机 床的采购具有更强的战略动机,它不仅可以抵御经济周期的冲击,更能消除突然的经济波动。同时,对于普通机床的订单而言,其交 货期比较短,而且在 2009年 8-9月在订单数量达到低点以后,订单量也趋于平缓。与7、8月份相比,在 2009年的第四季度德国的订 单量上升了 60%多。这种上升的势头来自出口订单的提高,这些出口订单是项目订单,这些项目订单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而且对于 机床的技术要求也提高了。2009年第四季度德国机床还深受零配件和系统部件库存的影响,本土的采购持续低迷。
在 2009年的危机中,在主要的机床生产国中德国的机床业所受的影响相对较轻。比如说日本的机床业,日本制造商主要是生产通 用设备,目标市场是大众市场,而它们的机床业市场需求量下降了 60%。
对德国机床业未来的预测似乎到了一个上升的拐点。上半年含多家的存量订单已经进入枯竭,但是含多行业预期是金融业已经显 示出行业的未来是毫无疑问的进入了一种健康的状况。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实体经济,机床产业作为德国工业生产的核心产业,同时也 是德国投资活动的风向标,是工业产业的核心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打击是惨重的。根据过去的经验,生产设备需求的增长是滞 后的,像生产机床的产业在评级机构中通常被评级很低。现在来说,对于未来发展态势过于悲观的分析和结论是基于没有充分考虑到
机床业以中长期为发展特点的发展模式。当前对德国机床行业整体的评价是需要调整的,对整个机床行业的整体评价不能过于悲观。
二、德国机床业的前景展望
数控机床在大规模生产引擎和驱动元件时提供了一个柔韧程度极高的设计系统。规模不一的平台、一系列待装的原件和额外的技 术使数控机床满足了机动车主适应迅速改变车型的需要。数控机床在设计的技术优化和减少能源消耗的控制系统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 作用,进一步体现了这台机械的价值。
1.起点决定成败
德国机床行业的发展机会和前面序言中所讨论的商业模式不应当由承诺和信念来支撑,而应该用事实来支持。在严重的金融骚乱 和落后行业的复苏趋势产生共鸣时,一时的繁荣已经成为了机床行业即将进入低迷时期的早期的标致。几十年来,德国的制造公司对 这种情形已经习以为常了。许多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表面上看已经从过去几年的经济危机中开始复苏了,并且经济发展的 速度也越来越快了。现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再一次以极高的速度增长着,并且一些新兴产业正凭借着较高的质量优势增加了国内的生 产和出口产量。为满足主要用户对优质的制造技术的需求,这意味着要想在这个行业立足仅仅依靠低成本是难以实现的。在较高的技 术层面上,谁会比德国的制造商有更好的市场机会呢?与 2009年的金融危机时期相比,今年德国向中国的出口由去年的 13亿欧元增 长了 13%。中国对德国机床的吸收能力是巨大的,与位于第二的美国相比,中国对德国机床的吸收是美国的 3倍。
2007年市场对德国机床有巨大的需求, 2008年德国机床业虽然推出了一项限制生产力的举措, 但德国机床部门依然没有忽视自己 的投资需求。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 2008年的平均投资率有了迅速的提升。同时,股权比率平均增长了近36%。
2.尽管经历了危机,德国机床业仍然留住了优秀的员工
行业要想去的长足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人力资源储备。由于就业市场的灵活性和联邦政府出台的减少工作时间条例,很多生产
厂商才能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设法留住了这些被永久编制的员工。由于加班时间的减少、临时就业和雇佣合同的终止使大量的产量 调整仍然时有发生。因此,任何一个人在制造商面前都没有资格谈论危机。因为任何一个生产商都存在结构上的不足,而不是使全球 顾客减少的投资危机。如果过于依赖于向特殊行业的销售,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说是顾客群的失调。今天德国机床行业的服务在市场范 围上要远远超过以前。对于这一点的证明,我们能够看到德国机床行业已经渗透到了很多应用领域,比如能源、医疗技术、铁路工程 和飞机结构。
3.避免信贷紧缩
尽管国际机床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依赖于源源不断的支持。在标准的商业环境中,经济的复苏需 要足够的资金注入。在整个行业中,混乱的治理、风险的迅速传递、过多的条例规定控制着信息的流通,这种方式使很多中型企业被 压垮,而且干涉公司政策的政府报告也越来越多。公司需要通过评估来获取需要享受的优惠条件,但是大部分的过程申请都不符合机 械行业的周期性的特质。换言之,符合标准是十分困难的。行业所采用的这种针对以前的表现进行评估的方式,对与具有中长期发展 特点的德国机床行业进行评估,意味着必然得出比实际水平要差的评估结果。这种形势对于中型的机床生产企业而言是致命的。在市 场上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厂商建立了他们自己的顾客财务公司。其他的生产厂商则在寻找租赁公司的支持或在保持与租赁公司的密切合 作方面努力寻求联结途径。他们关注提供给他们支持的最好的客户,当然这些客户一般都是些大客户。然而这些大客户只支持一些目 前没有被认购的发行的金融项目。我们尽全力通过政治阶层, 租赁机构和一些公司来获得必要的经济资金以确保必要的行业经济复苏。
三、现状和未来
叶轮机的刀片过去常常是利用合金材料在一个轴线为 5的机床中心刻制的。在复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案的支持下,德国机床能 够处理并完成一整套的生产程序。使得在能源部门的顾客在操作上也能变得更有效率,工作更迅速。
1.基于 2008年的生产记录,由全球经济危机的而导致的秋季产量的突然下降被忽视了
2008年德国机床业生产的整机、零件和附件以及提供的维修服务总价值达到了 142亿欧元, 这体现了德国机床业 12%的增长速度。从 2007年订单的积压到资金的流动,德国机床业的迅速发展到了最高点。在 2009年的前九个月中,新近订单的不断减少是经济周期 中最高点已经过去的一个标志。现在,经济已经达到了金融危机的最低点,因为在这一年中,经济下降了 14%。这这段时期内,国外 订单减少了 12%,国内订单减少了 17%。现在国内需求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所有的订单依靠技术部门的技术更新都有所提高。这也就是说德国机床行业的制造商在国内的新近订单中将会承担更大的损失,然而在出口业务中将会变得更加稳定。
图 1 德国机床业的订单量--与去年同季度相比变化率(%(1999-2009
数据来源:德国机床行业总会
直到 2008年 9月,国内订单的停滞和海外新近订单对未来增长的抑制将会保持整体 5%的增长。这件事情的负面影响几乎和金融 危机同时发生,德国的实体经济
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破坏程度可见一斑,而且这种方式的负面效应正在被戏剧性的放大。― 触电 ‖ 这 个词最恰当的描述了 2008年第四季度情形:基本上没有一个利润可观的专业化市场能够赔偿投资商品市场突然受到的冲击。不确定的 国际市场范围覆盖了最广阔的消费者人群,这是史无前例的。2009年德国机床行业的生产急剧下降。就像生产一样,出口很长时间以 来也从新近的订单中获利。同上年相比, 在 2008年出口总量达到了 82亿欧元, 增长了 6%。然而国内消费同 2007年相比也增长了 19%, 上下浮动 3%左右。同 87亿欧元的出口量相比, 德国市场吸收产品的能力超过了出口价值外的 5亿欧元。对 27个欧盟国家的出口停止 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德国机床行业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出口激增了 18%。
图 2 德国机床产业的产能利用率(1999-2009 数据来源:德国经济研究所;德国机械总会。2009年 10月的数据是 67.4%, 2010年一月的数据是 67.6%。
90.8 94.8 92.3 83.5 82.3 86.3 88.2 90.6 93.6 94.7
******0620072008 德国机床行业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增长了 10%,墨西哥对德国机床的需求有 12%的增长,巴西有 36%的增长。跟去年相比,印度保 持了很高的进口水平,中国作为德国机床的最主要的进口国,吸收了德国机床大约 120亿欧元的机床产品,增长了 21%,中国在德国 机床业的出口总额中独自占到了 14%的份额。德国机床行业在进口部门具有制动效应:虽然在 2008年德国机床业总体增长了 11%, 与 去年相比已经达到了 29%的增长,与日本相比,南韩、台湾和和中国的其他竞争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不均衡的参与。通常而言, 制动机制必须考虑在内,也就是说机床行业可能会重新出口。瑞士作为德国机床行业最显著的进口者,独占了 11亿欧元的进口总量, 是位居第二位的日本 2.3倍。
图 3 德国机床产业的存量订单(按月份(1999-2009
数据来源:德国经济研究所;德国机械总会。
除了前几名的欧洲的供应者,意大利的进口量增加了 30%,捷克共和国的进口量增加了 33%,澳大利亚的进口量增加了 26%,英 国的进口量增加了 16%,西班牙的进
口量增加了 17%。至于瑞士、捷克共和国和波兰,相关产品的提供连接了德**公司和它的相关 的子公司,这种利益间的连接体现在 2009年的报告中。德国机床行业大约拥有 70800个雇佣工人,员工的数量与上一年相比基本上提 高了 7%。产能利用率仅低于平均的 95%,存量订单基本上在最近的 9个月都在上升。存量订单减轻了 2008年德国机床行业的压力。主要涉及磨碎机和粉碎科技装置的特殊定做机床成了 2009年德国机床行业的救生船。因为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十月份以来, 德国机 床行业的新订单几乎为零。
表 1 德国机床行业的主要数据(2005-2009
注释:数据包括零部件和附件;订单量是基于联合会的统计;员工数,资本有效利用率,存量订单均取年均值。
数据来源:德国联合会办公室;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德国机械总会;德国机械行业。2009年的部分数据是由估算得出的。
2.德国机床市场经历的惨淡期比最初预想要长很多
直到 2008年德国机床行业达到了它的历史顶峰,德国机床行业的生产包括零部件、附件和服务在五年的时间里总量增长了 56%。在令人困惑的紧张时期,由全球投资品需求的下降导致的德国机床需求的急速下降,使德国制造商开始纷纷潜水。这次冲击是前所未 有的,史无前例。在 2009年的上半年,德国机床行业的新订单数量下降了很多,仅仅是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先前过热的国内需求也 下降了 70%。在7、8月份,德国机床行业几乎没有新订单,因此,德国机床业的状况达到了经济周期的最低点。9月份,个人顾客需 求相对于整个夏天而言增长了大约 40%,这是相对于“冻结”的第一个“解冻”标志。十月份需求的继续增加,十一月的订单也没有 超过去年的订单总量。直到 2009年的十二月份,尽管当时的两位数字的增长比率超过了 2008年的最低点, 2009年德国机床行业的新 订单数总共减少了 55%。
表 2 德国机床行业的产量(1990-2009(单位:十亿欧元
注释:数据包括零部件和附件;订单量是基于联合会的统计;员工数,资本有效利用率,存量订单均取年均值
数据来源:德国联合会办公室;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德国机械总会;德国机械行业
3.积压订单的生产比预期的时间要长,掩盖了对生产能力的危害程度。2009年德国机床行业在本土市场上与去年同期相比在合同价值上减少了 61%。出口导向型的机械部门和机动车制造企业的规模在 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削弱,而且被证明是在危机中影响了宏观经济的发展。国外的新订单减少了 50%,也倾向于更加稳定。
2009年,德国机床行业的消费能力削弱了 40%,大约是在 52亿欧元左右。随着高份额的战略动机,经济周期也不再敏感,实际 出口水平倾向于相对平稳:下降了
26%仍然产生价值 60亿欧元的出口总量。总体的生产价值最终达到了 99亿欧元,从而在总量上减 少了大约 30%。
4.几乎欧洲所有的市场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中国是唯一的曙光。2009年,欧洲吸收了德国机床总出口的 51%多(去年是占 59%。在前几年欧洲连续大幅度降低市场波及范围后,其国际吸收量 大约下降 36%。尽管这样,德国 13/20的目标市场仍在欧洲。在意大利,西班牙,波兰,捷克和比卢何市场大幅下降,针对欧洲市场 情势花费了相当大力气。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仅占出口的 13%;前些年足有 14%同样也降低了 36%;在美国北部市场出现 40%负增 长,在美国南部有不低于 35%的负增长。美国中部的产业区出现稳定作用,使在中部市场购买德国的机床降低 18%。在 2008年对亚 洲的出口增长 8%后,现今又增长 2%。尽管这样,这种明显的好势头,主要还是相当大的推动。今年报告的总出口量份额从不足 25%跃至 34%多, 中国经济, 在经济危机时期保持乐观, 并对韩国和日本的贸易量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来抵消对印度和中国台湾的贸易损失。单中国就购买了超过 13亿欧元的德国机床,从而占了印度的近六倍以上的业务量,是该地区的第二重量级。业务总出口 22%的份额, 中国仍然是德国制造商在国外市场的“希望之灯塔”。美国 —— 传统的第二重要的货物输送市场的滞后由三种因素显现出来。脆弱的美 国需求下降 40%。越来越多的德国制造商通过自己的生产基地向美国提供商品,尽管这样,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德国的输出扩张超
过 2007和 2008年近三分之一。当全球经济正在慢慢增长,俄罗斯集中扩大石油和其它工业原料的外汇收入。2008年,俄罗斯还将大 部分收入投资到制造业。随着对德国机床的收购总额达到 5.24欧元,俄罗斯第一次在国家排位上上升至第三位。随着金融危机迅速波 及全球经济,这个主要的东部市场几乎失去其吸收德国制造商品的三分之一的能力。尽管这样,俄罗斯对德国机床出口的占有份额仍 然较高。根据各国在欧洲市场的容量,在国家排名上,稍后的依次是(4到 7名奥地利,意大利,瑞士和法国。直到 2008年中旬, 奥地利作为向东欧和中欧国家的 ― 网关 ‖—— 这些国家市场在当时都盛极一时。
与机床消费相比(下降 40% ,国外竞争也在 2009年的德国机床业发展中发挥消极作用。与 2008年相比下降 43%,德国机床消 费在很大程度上回到 2005年的进口量。在 2007、2008年的投资**到来时,德国用户大份额的机械存货开始焕发生机。新的机器时 代也意味着资本的扩张,当然,消费者的利用率在那时还受到严格的限制。大部分进口(大约 75%来自欧洲的竞争者,然而德国主 要公司与当地的附属公司之间的供应链在瑞士,意大利,捷克共和国和波兰案例中应得到注意。国际需求危机致使订单积压急剧下降, 这些与德国标准 /通用机械的交货时间的相应缩短特别阻止了继续获取韩国和日本 2008年的市场。再者,亚洲货币持续相比欧元上升。亚洲原始机床的总值下降 52%,并且他们的进口总量份额从基准年的 24%下降到报告之年的 20%。
在 2009年的 12月份,德国的机床工人的数量大约为人口的 8%,低于 2008年年底的数量。这些数字证明的实际有效地聘用法则 显示了这是有远见的办法,并且在关键时刻对保持裁员也是有作用的。
2009年,利用率平均只有容量的 73%(前几年为 95% ,订单积压从 2008年的九个月到 2009年仅六个月多。这些迹象说明危机 时期需求严重下滑, 2009年大部分时间存在项目取消和延误,特别是主要客户的订单量不足。
5.行业面临进一步的挑战, 2010是困难的一年,更是过渡的一年,大多数客户的吸收能力仍然不足。
有明确迹象表明,低层次起步,复苏已经开始。在 2009年的第四季度,主要生产国家收到的订单,特别是德国,意大利,日本, 韩国和美国升至前几个季度的低值。这种上升势头已经被新兴市场的需求带动。总之,中国又一次成为重要的因素。这与扩张投资没 有半点关系 ,而涉及自主商品的技术获得。换句话说,先进的技术导致现代化的运作,提高效率。德国机床行业协会预计本又一 次商品订单下降 10%。尽管收单水平预期令人满意,伴随每半年的三分之一增长,因为那一时期与传统地严格强调定制解决方案有关 的高设计费用, 营业额必须在前半年保持低谷。真正的营业额上升应在下半年。2010年上下半年收单增长速率的预测不应该掩盖事实, 尽管这样,需求的逐渐增长确实在一年之中得到预计。相似势头的原因在于 2009年上下半年份额的明显不同,下半年份额较高。牛津经济研究所提供了德国机床行业的预警系统, 它能够预测出 2010年德国机床行业在全球将有 6%的下降。这个预测是基于 2009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得来的, 在 2010年 4月底, 德国机床行业可能会有少许的提高。基于生产趋势和投资行为的预测, 在主要的市场上, 德国机床行业协会预测了从 2011到 2013年中期,德国机床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很大的产量的增长期。
四、机床生产1、2007年杰出的业绩为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创历史产量记录 2007年,德国机床行业总产值 126亿欧元,同比增长 17%,是过去 14年间生产规模扩张力度最大的一年。此外, 2007年订单总 量增长了 29%,预示着 2008年德国机床业前景光明,尤其是在特殊机床生产方面为 2009年的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0多亿欧元 的需求量已经超过了 35亿欧元的实际产值,从而确保了 2008年生产的顺利进行。
当然,在 2007年底的预测已经证明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贷款的成本和投资意愿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需求萎缩,衰退正在从美 国逐步蔓延到美国的其他贸易伙伴国。经济研究机构的研究表明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头已经戛然而止。
然而,德国依然对由国内强劲的投资需求维持的稳定的需求量抱有很大的信心,并充分利用机会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和国家工业 化的进程。目前的某些迹象表明,应该适度放缓在中国市场和印度市场的扩张进程。此外,分析家预计庞大的存量订单能够弥补甚至 超出可能减少全球经济继续向前推进的驱动力,但是,在 2008年上半年订单的增加速度有所减缓是毋庸置疑的。
2007年下半年交易异常活跃,成为 2008年国内机床需求迅速增长的新动力,并创造了 9%的增长速度,尽管在 2007年下半年增 长趋缓,但是在 2008年德国的市场
还是在以 19%的速度扩张,已经达到了 88亿欧元。因此,即使没有国外订单也没有出现严重的衰 退。国内与国际市场持续的订单需求保证了 2008年上半年产量保持 17%的增长速度, 当然, 不可否认其中存量订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全球金融危机,订单骤减,增长的势头戛然而止
在 2008年第三季度之后,金融危机逐渐升级,彻底动摇了国际客户并严重影响了投资产品部门。这并不是第一次在经济周期的后 期和衰退阶段出现。订单和实际产值的不相符,但两者之间的总量差距肯定从来没有达到过这样的大的程度!今年下半年生产量持续 处于地位,只有 142亿欧元,代表了 12%的 2008年的资产负债表总值。
(1 2009年产量史无前例的下降,降幅略低于先前的预期,裁员规模比较小 此时,金融危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席卷全球,其破坏力不能预见。一种 ― 震惊的状态 ‖ 散布在大范围顾客中,这在很大 程度上被作为暂时的现象,在 2009年,消耗了上年的增长速度。在 2007年达到 126亿欧元的产值,被看作是一个新目标。由于需求 停滞不前,再加上之前为又遇到过这样的严重程度的问题,我们需要冷静面对。VDW 预测 2009年中旬机床生产产量将下降 40%,截 至 2009年底,产量为 99亿欧元,低于上年 30%,其原因可能是前一段繁荣时期存量订单被低估。2009年公司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仅仅 是 20世纪初危机的起始水平,当时四年之内常量就下降了 40%。2009年,收到的订单下降了一半以上,其中国内订单减少了 61%, 来自国际市场的订单下降了 50%。由于还有一部分存量订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小今年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缺口。
2009年底,在德国机床行业工作的人数与 2008年秋季高峰期相比下降了 10%,降至 65900名员工。德国联邦政府的立法使企业 的工作时间安排更灵活,其中减少工作时间的规定对于当前整个行业应对危机是非常有益的。
(2德国机床业的海外表现
就德国而言,数据分析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薄弱,这同样适用于机床行业。毕竟从该行业的整体能力来看,德国生产商的产品海外 代理已经不仅仅是附加价值了。对产品海外销售的分析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所有的销售发票均由德国总部开出,还要预先报 给国家官方统计机构。此外,重要的零部件和磨具由国外提供,基础的机器由德国国内提供,然后根据客户的要求制作,再分别记录 销售额。
汽车产业的地理定位和对主要客户群体的全球运营,已经推动生产设施在西欧(法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和瑞士,东欧(捷 克和波兰,美国和巴西的建立和扩张。同时由于中国的推动,销售额在亚洲也正在增长。然而,只有在初期机床制造商会比较专注
于一种机床的生产。之后,几乎每一个机床制造商都在国外经营一个或者更多个生产设备。因为这部门由规模中型的公司(近2/3的 公司雇佣员工在 250人或者更少支配,财政和人员的约束限制了生产外包。
除了几百个德国制造商的销售和服务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遍布世界, 在国外只有不到 20家德国企业能独立生产完整的机床。2008年, 生产总值达到 17亿欧元, 在参与 VDW 调查的公司中, 有 14%的公司超过了其 2007年的总值(2007年是 22%的公司超过了其 2006年的总值。这样的增长代表了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份额,相比 2007年的损耗,只低于总量的 1/6。
2008年,海外生产占到全球机床生产的 27%,欧洲占海外区域结构的 72%,产值超过了 12亿欧元。位居第二的是北美,第三位 的是亚洲。关于科技,金属切割工艺 7.73亿欧元,占海外生产总额的 45%。金属成形机制造商在海外的生产额(9.54亿欧元比那些 专门从事机械切割机生产的公司有略微的增长。
(3金属切削机和金属成形机:由不同的客户结构而产生不同的需求模式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该部门的这两个组成部分对产量作出了重要贡献,在 2008年这两部门的生产总值达 82亿欧元,占到全年 机床业总产值的 77%,其中金属成形
机占到了 23%(25亿欧元。在 2009年 1月到 9月期间,两部门所占总值的比重分别是 72%(42亿欧元 和 28%(16亿欧元。
小型和中型公司的采购需求在汽车行业往往大相径庭,因经济情况而定。由此产生的阶段转移可以创建不同的生产模式,如金属 成形机及金属加工机, 2008年的生产活动就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金属切割机产量增长了 16%,金属成形机的产量增长了 6%。2009年前三季度金属切割机床产量减少了 29%,金属成形机的产量减少了 13%。目前,第二核心生产金属成形机的机构已经将其生产大规 模外包到德国以外的欧洲国家。由此可知,两种机床的部分或完全的相似与技术和创新能力的联系微乎其微!图 4 1990-2009年 德国金属切割床和金属成形床的产量变化趋势(单位:十亿欧元
资料来源:德国统计局。
3、以加工中心、车削和磨削加工、金属加工为主的制造结构
一些部门发布了切割机加工中心、柔性加工单元和系统的最高值(2009年第三季度产值为 9.32亿欧元稳居第一;2008年全年 19亿欧元,其次是研磨机(6.26亿欧元,铣床(4.96亿欧元和齿轮加工机(4.64亿欧元。既定的应用领域扩展到新的领域,反 映出当前与铣、磨、激光加工等手段方法正在不断地融合和分化。这一趋势有利于缩短流程链,提出并实施动态的解决方案,最终提 高了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
面,加工中心的内部联系可以作为传输线和多工位传送机器代替部分使用,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重 新配置性。
***************00720082009 金属切割机床 金属成型机床
4、多样化与新领域应用的成功案例
2004年至 2008年间,激光机的产值上升了约 54%,但是由于官方统计对分类的模糊定义,这一数据被忽视了。特别是当前激光 切割机也无法承受国际金融危机之痛,出现了类似通用机床业的衰退和低迷,金属板材柔性加工用激光切割机继续占销售额的最大份 额。在一个开放的工作区中,在激光焊接的作业过程中离工件的距离比较远,有利于减少 30%的投资成本,缩短 60%的生产周期。此 外,行业中最近出现的微型激光机床意味着一个新领域地不断跨越、发展,一种新的应用材料的全方位应用。目前,激光机是切割领 域的新宠,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必备。2008年,板材成形机的产值约 9.76亿欧元(2009年前三季度是 5.31亿欧元。剪切、冲孔、开 槽机床和折叠及矫直机床是这一部门的主打产品。
创新能力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定义 ― 创新能力 ‖ ,一方面它体现了机床行业向市场推出合适的新材料和新技 术的潜力和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根据最终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创新”,生产实用的机器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工业流程。本文的研究数据表明,德国机床行业正在努力的实践这两方面的内容,做着相关的工作,并已经取得了成功。
5、国际制造业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展览会提供全面的技术展示
METAV 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机械制造业和自动化技术专业展览会。METAV 是以其展览规模巨大, 展品种类之丰富, 展品水平之 先进,参观专业客商档次之高而闻
名于世。2010年 2月 23到 27日,新一届的 METAV 展览会在杜塞尔多夫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在展 览期间,许多参展商表示有不少惊喜和收获,对于感兴趣的问题和具体的投资计划已进行了多次讨论。来自 26个国家的大约 45000名 专家、技术人员以及商务人士和来自 28个国家的 700多名参展商参加了此次盛会, 参展商在 32000平方米的场地上展示了自己的产品 和服务。当然,今年展览会的核心问题依然是投资量在多大程度上的回升。
VDW 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未来的一年中, 80%的受访企业打算购买新的生产技术。一些特殊事件的展示同样为参展商和参观者大 开了一扇窗:如“金属会见医疗(Metal Meets Medical”方案,用医疗技术设备极端精确的制造假肢。展览 ― 群集北威州 —— 汽车的 未来驱动器 ‖ ,使得小规模和中等规模的公司有机会参与完整的价值链。首次参加 METAV 展览会的多特蒙德大学对 ― 研磨技术和精加
工特别展览 ‖ 中磨削研讨会表示非常满意。― 机械工程师 —— 无限权力的职位 ‖ ,一项满足青少年成功欲望的特别活动,每天迎接着超过 1000名有兴趣的学生前来参加体验。下一届 METAV 展览会将于 2012年 2月 28日到 3月 3日在杜塞尔多夫国际展览中心举行。EMO 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展览会。EMO 是以其展览规模全球最大,展品种类丰富,展品水平引领世界。EMO 是 由欧洲机床工业合作委员会(CECIMO 发起和赞助的,创立于 1951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七届,每两年举办一届,在欧洲的两大著 名展览城市按照“汉诺威 —— 汉诺威 —— 米兰”的模式巡回展出, 2009年 10月 5日到 10日在米兰国际展览中心 EMO 展览会如期举 行。将展示各个工业领域的机床、机械加工设备,展示最新科技和生产方式,突出展示未来机床发展趋势。多个机床生产国派团参展, 国际有影响的 1400个机床企业将在展会上尽展其新产品、新技术,展出净面积达 30多万平方米。来自 99个国家的 124660名参观者 参加了这一世界顶级机床盛会,其中五分之二的参观者来自欧洲,并且有 41%的参观者对本次展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下一届 EMO 展览会将于 2011年 9月 19日到 24日,在汉诺威举行,专家预测,这次展览会将创历届展览会投资率的新高。
表 3 各类机床产值一览表
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
五、德国机床行业的对外贸易
1.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具有广阔前景的外国市场萎缩
2008年 7月份,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全球,同时迅速波及机床产业部门。虽然拥有广阔的前景,但是主要 的外国高级细分市场迅速降低了投资规模。德国机床业受到影响, 2008年第四季度外国订单减少了 58%。出口仍然没有受到影响主要 是因为下订单与营业额记录之间存在延迟, 例如在经济繁荣期间订货本的订单增加。订单的缓慢增加使得 2008年德国机床业产量达到 82亿欧元,创造了历史纪录,增长了 6%。然而 2009年伊始,在出口方面,冲击变得显而易见,接下来的整个年份,都极为明显。很 多经济体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根据牛津经济研究机构的数据, 2009年全球经济产出下降了 2%。尤其是美国和欧洲遭受到了严重打 击。
图 5 1990-2009年德国机床进出口情况(单位:十亿欧元
注:机床统计数据包括相关的零部件和配件。
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和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 但是亚洲在主要两大经济体中国和印度的推动下,经济没有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工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世界总产值下降 了 9%。机床产业的主要细分市
场、汽车产业和机械工程等部门,都呈现不成比例的急速衰退。因此, 2009年德国机床业出口为 60亿 美元,同比下降 25%,跌至 2005年的出口水平。但是在不同区域,下降的幅度又不尽相同。德国向欧洲其他各国和美国的出口严重下 滑,下降幅度达到 36%。相比之下,亚洲却成为稳定德国机床业出口的支柱。
2.危机期间中国进口保持稳定
由于出乎意料的强劲中国市场的支撑,德国机床行业在此地区的出口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在全球最大的五个经济体中,只有三 个经济体的经济呈现积极的发展势头:中国、南韩和日本。其他经济体的经济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即使在 2009年爆发危机的情况下, 中国对机床的需求仍然比去年增长了 13%,占据了德国机床出口的 22%,总额为 13亿欧元。来自中国的订单当然收到了全球经济危 机的影响,尤其是在 2008年的最后一个季度。
但是这一现象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到 2009年第二季度,市场需求很快恢复。这一快速恢复与之前繁荣时期的存量订单有关,同 时,解释了为什么对中国的高份额出口没有失去动力。相比之下,德国机床行业的第二大重要出口市场 — 美国,其从德国进口的机床 产品下降了 40%,进口额为 4.21亿欧元,仅占德国出口的 7%,是中国进口机床总值的 1/3。俄罗斯从德国进口机床总值下降了 30%, 为 3.68亿欧元,但是俄罗斯仍然是德国第三大进口机床产品进口经济体,排在主要西欧国家如奥地利、意大利、瑞士和法国等之前。前面提到的与中国相关的因素也揭示了为什么在 2009年即使来自国外的订单减少了 50%, 德国的出口只降低了 26%(50%的一半。与总产量下降 30%的趋势和德国市场减少 40%相比,出口的基础相对比较稳健。出口所占比重(出口值和总产值的比值 ,反映了不 断增长的外国销售市场的重要性,在 2009年升了 4个百分点,达到 66%。复苏的初始迹象开始显露端倪。2009年的第四季度,与先 前预期的脆弱时期不同,国外订单再次迅速增加,显示了部分客户投资的强烈意愿的信号,来自牛津经济研究机构的预测也支持这一
趋势。201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 预期再次增长 3%;工业产值预期大幅增长 7%。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太平洋地区的两个国 家中国和印度。尽管 2009年
德国有新进订单的微弱支撑,但是德国机床业的出口并不会很快恢复到去年的水平,显著性增长预期可在 明年出现。
下面是以 2009年总体可获得性数据为基础而进行的市场分析。根据主要的地理分布区域列出和德国进出口相关的国家。统计附录 提供了完整的序列数据。依据机床产品和机床产品的零部件 /配件两种类型,在表格中列出了总价值,以便进一步进行更为复杂的数据 分析。在出口方面,例如零部件 /配件的数据是零件运输或者模块 /系统运输用来生产或现场组装机器的证明(如同一时间,美国市场和 位置。在进口方面,他们尤其是业务外包的指标,例如机床外壳或铸件的采购(例如来自捷克共和国和波兰。零部件 /配件作为总价 值的一部分,占据了出口的 14%和进口的大约 24%。在全球化和世界日益紧密相连的时代,不管是否涉及从德国出口或进口的普通机 床还是系统机床,或者进口机床之后再次进行出口,其贸易流量一直在不断增长(包括出口和进口。
3.欧洲 — 2009年出现显著性衰退
2009年欧洲市场出口下跌 36%,尤其表现出对于危机极度的敏感性。欧洲的总出口份额下降了 8个百分点,跌至 51%。2008年, 曾经持续表现出比西欧明显强劲增长的东欧出口则戏剧性地下降了 40%。
奥地利、意大利、瑞士和法国是几个最大的西欧市场,在贸易伙伴国对其总体评分中分别位居第
4、第
5、第 6和第 7位。2009年,奥地利等四国出口下降了 30%到 40%。
俄罗斯再次变成了德国机床产品稳固的和重要的消费国。传统良好贸易关系的维持为德国机床行业做出了贡献,俄罗斯现在是第 三大市场。德国机床出口占据俄罗斯进口份额的 27%, 迄今为止已经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机床产品供应国。尽管 2009年进口下降 30%, 俄罗斯仍然能够保持其第三名的位置。但是俄罗斯还陷在经济危机的逆流中,国内生产总值(GDP 减少了 9%,是衰退最为严重的国 家之一。在经济危机的顶峰时刻,油价,作为一种重要的硬通货资源,出现了戏剧性的下跌。同时由于卢布对美元的贬值和高成本信 用,严重抑制了投资活动的进行。但是俄罗斯市场
中长期的增长潜力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提升工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俄罗斯对机床技 术的基本需求仍然较高。白俄罗斯的积极发展前景引人注目:其依靠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因此需要机床技术来支持。德国对白俄罗斯 的出口增长了 8%。
匈牙利经济情况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其工业产值下降了 18%。从市场销售额业可以看出匈牙利的经济不容乐观,其销售额 2008年下降了将近20%, 2009年又下降了 34%。
欧洲产业复苏趋势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赖对世界市场的出口活动,而现在的世界市场刚刚开始好转。但是欧洲总体经济增长的前景 可能在美国尤其是在亚洲国家之后。然而,西欧与东欧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因为结构不同,比较成熟的西欧国家市场增长速度可能 比东欧国家要低,西欧国家有更积极的需求更新并且扩大他们自己的工业活动。
图 6 2009年德国机床出口区域分布图
图 7 2009年德国机床出口区域分布图
注:机床统计数据包括相关的零部件和配件。
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和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 4.美洲 — 美国市场的严重缩水
由于危机的影响,和欧洲其他国家市场一样,德国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份额下降了 36%。总的来说, 2009年德国机床行业有 12.5%出口到美国,比去年下降了 2个百分点。美国,作为德国机床产品的第二大市场,进口值跌落了 40%,为 4.21亿欧元。墨西哥和巴西 市场也很重要;他们的需求结构主要受汽车产业方面功能的影响。墨西哥和巴西是德国机床产业的第 12和第 14大重要的消费客户。同时,墨西哥进口为 1.53亿欧元,下降了 18%,但是仍然具有稳定的作用;巴西进口为 1.19亿欧元,下降了 31%。2009 年,全球经
济和金融危机开始的时候,美国工业产值和总投资分别下降了 10%和 16%。
尤其是汽车产业深陷泥淖,机动车辆减产超过 1/3。尽管如此,生产节能引擎和传输设备的投资需求仍然高涨。改善的迹象最近开 始在美国出现。例如,工业订单和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消费者信心指数仍然较低,房地产市场的复 苏并不存在稳固的基础。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ATM 指出, 2009年底美国对机床产品的消费跌至谷底,现在则开始好转,主要是 因为政府部门的投资刺激计划的支持。
美国产业的外包生产一般都向周围相对价格便宜的国家转移,因此墨西哥成为机床业重要的市场。众所周知,墨西哥经济的发展 与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休戚相关。
2009年,尽管新兴经济体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与去年相比有所减少,但是与很多其他国家相比,仍然较为强劲。汽车产 业生产仅下降 1%。在此背景下,巴西从德国机床行业交付进口下降了 30%,乍看之下,颇为奇怪。但是这与巴西整体机床市场的发 展是相符的。一个潜在的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美元为基础,巴西巨大的市场潜力开始显现, 2005年到 2008年,市场容量翻了 一番。除了分析出口数据,我们必须意识到几个主要的德国机床生产商也在美国和巴西进行产品设备的生产。因此,这些市场存在本 地化生产的产品,这样生产商可以减少欧元和美元之间通货膨胀的风险。
5.亚洲 — 中国成为稳定器
2009年危机之年,亚洲尤其是中国成为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撑力量,德国机床业向亚洲地区的出口甚至增长了 2%。总出口比重上 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达到 34%。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出口市场 —— 中国进口总额为 21亿欧元,达到总量(21亿欧元的 63%。东亚 和东南亚地区,德国对南韩、日本和马来西亚的出口也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受所谓的石油美元周期衰退的影响,中东及近东地 区没能保持近些年来的强劲发展势头。当原油价格由于衰退下降时,阻碍到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东及近东地区从德国机床业进 口下降了 19%。中亚地区的主要市场印度和去年水平相当,但是总量下降了 22%。
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加。自 2000年以来,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 7倍之多。2009年,德国 20%的产品与服务出口到 中国这个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增长了 13%,轻易把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美国(7%的份额甩到后面。正当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处于
脆弱崩溃时,中国看起来丝毫不受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达到 9%。工业生产和总投资同样也是不断上升。比如,汽车和商 用车产量增长了将近50%,达到 1380万辆。来自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的信息表明,中国汽车行业占世界产出(6000万辆的 23%, 成为世界上毫无争议的最大生产商(日本:790万辆;美国:570万辆;德国:530万辆。宏观经济预测表明,中国将是 2010年以及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发动机。所以中国仍然是机床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市场。
6.印度汽车产业中长期持续增长
印度是继中国之后亚洲最重要的第二大市场。虽然近些年印经济持续增长,但德国对印度的出口仅在 2008年有小幅的上升, 2009年又大幅下降 26%,为 2.2亿欧元。不过世界对印度未来发展的评价和对中国的评价相似。即使在陷入危机的 2009年,印度经济仍然 保持增长尤其是其中长期发展具有繁荣的前景。尤其是汽车产业加大了投资力度,因为印度拥有车辆的人数较少,所以潜在的需求是 非常旺盛的。鉴于此, 2010年德国机床业出口在印度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德国机床业在亚洲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即使面对整体市场下降 30%,但韩国进口增加 3%,达到 1.67亿欧元。作为继日本之 后的第二大韩国机床供应国,德国有能力明显提升其在韩国市场的份额。除了汽车产业,关键的细分市场还包括造船业和钢铁行业。2009年,尽管日本深陷危机,本地机床市场容量下降超过 50%,几近崩溃,但是德国对日本出口逆势而上,增长了 9%。然而, 由于 2008年出口量下降了一个季度,因此 2009年日本进口的绝对数并不大。德国在日本市场的优秀表现与德国机床业高度专业化的 技术支持密不可分,因为德国机床业并不能和日本本地标准机床市场相抗衡,但是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是日本本地市场不可能获得的。
表 4 2007— 2009年德国与 15个重要的国家与地区机床的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和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 7.进口 — 德国市场出现严重衰退
德国是世界上继中国之后第二大机床业进口商, 和美国不相上下。但是 2009年德国进口急剧下降了 43%。经历过去几年的强劲增 长之后,德国在主要细分市场上的投资周期和生产能力建设已经终结。全球经济危机加重了衰退,导致投资计划规模的戏剧性缩水。国内生产总值(GDP 下降 5%,刷新历史记录,工业产值急剧下降了 17%。
依赖德国市场的前 15位国家都无可避免,受到德国衰退的波及。尤其是瑞士,作为德国市场的最大出口国,其对德出口下降了 50%。瑞士第一位的位置是无可争议的,因为德国 26%的进口依赖瑞士。毫无疑问,就像德国一样,瑞士机床业代表现代顶级技术和 高精确性。然而,瑞士也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生产国家,其对德国出口的主要是激光器、侵蚀和磨削技术等相关的产品。正如上面所 说,德国进口后面有一系列的团队供应商链条。
意大利是取代日本之后的德国第二大供应国。意大利机床业对德出口下降幅度相对适中,与 2008年相比,下降了 25%,占德国进 口份额的 12%。日本对德国机床出口量减少将近60%,下降幅度较大。这一情况与日元升值有较大的关系, 2009年日元相对欧元升值 了 17%。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日本机床也通过欧洲运输与配送中心这一途径进入到了德国市场。日本机床出口商有必要把他们的精 力放在生产线业务上,比如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中心和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车间这些由于经济动荡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方面。
例如位于慕尼黑的 IFO 经济研究所编制的商业景气指数和采购经理人指数等指标表明,德国市场正在回暖,工业订单和生产也继 续增加。另一方面,在主要细分市
场的生产能力仍未被充分挖掘。例如,德国机床生产部门的利用率在 2010年 1月仅为 72.3%。这一 切表明, 2010年积极的的投资趋势将会显现。
另外关于进口数据描述的一般评论是:一定程度的防范是明智的,就像在本章开始所列举的出口一样。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
日益紧密的当代,货物贸易的跨国流量的可解释性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德国机床公司在很多国家拥有自己的生产和组装中心,这 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德国从瑞士、捷克共和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的进口。德国机床行业协会估计德国有 20%的进口都是跨国公 司的内部交易。内部交易量不断上升的这一观点由以下也可以看出:外国竞争者在德国拥有分销配送中心,进口机床,但是其中一部 分最后出口到邻近的市场。
六、德国机床行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图 8 世界机床产量图(十亿欧元
数据来源:德国机床行业协会
1.受到 2009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世界机床的产量下降,世界主要经济体排名进行彻底洗牌
以中国 2009年机床产量为例,世界机床产量与 2008年相比迅速下降了 31%:机床总量(不包括配件和附件从 525亿欧元下降 到 361亿欧元。以美元兑欧元 5%的贬值来看,用美元计算的话,机床总量实际上下降了 35%(当时总产量是 504亿美元。尽管有机 床产量 30%的跌幅,德国机床制造也已经跻身头号国际竞争者的行列。日本,一直以来是德国机床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遭受了 52%的损失。以日元为衡量基准的话,总量下降了 60%,与德国机床产量相比,正好下降了两倍。作为世界机床业排名第一的日本下降到 第三,排位在中国之后。通常,日本生产的标准机床和普通机床销售的重点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亚太地区。受到经济危机的强烈冲击, 全球对机床需求的急剧下降,日本的市场份额也随之急剧下降。日本在机床市场上的统治地位对机床销量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因为作 为日本机床生产商的主要客户,他们在 2009年生产的产品是正常年份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他们的设备投资也下降了 28%。
返回到 2009年的评级结果:德国机床业公布其 2009年的机床产值为 75亿欧元, 与 2008年德国机床产量占世界机床总产量的 20.8%相比,上升了 0.4个百分点。中国机床产量达到 70亿欧元(20%的机床产量以欧元衡量, 12%的机床产量以人民币衡量 ,中国机床产 量占世界机床产量的份额与 2008年相比,增加了 8.3%。在 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机床行业以 51亿欧元的产量,占世界机床 业 14.1%的份额(2008年日本机床业占世界机床业的 20.1% ,超过了意大利,占据着世界机床业第三的位置。意大利机床业产量下降 了 30%,占世界机床业份额的 10.4%,(2008年意大利机床业占世界机床业的 10.2%。
图 9 世界机床业出口排名前十位国家(百万欧元 数据来源:德国机床行业协会
图 10 世界机床业进口排名前十位国家(百万欧元
数据来源:德国机床行业协会
2、德国机床业占世界机床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
美国机床业在 2005年仍然占据世界机床业前五的位置, 但是在 2006年受到韩国和台湾的阻击, 美国机床业便淡出了前五的位置。韩国机床产量下降了 36%,下降到 19亿欧元(占世界机床业市场份额的 5.3% ,韩国机床业使得他的竞争对手台湾(机床产量 17亿 欧元,产量下降 47%,占世界机床市场份额 4.8%和美国(机床产量 17亿欧元,产量下降 38%,占世界机床市场份额的 4.6%排名 分别到了第六位和第七位。世界机床的主要生产国包括瑞士(机床产量 15亿欧元,产量下降 44%,占世界机床市场份额的 4.2%、西 班牙(机床产量 7.63亿欧元,产量下降 28%,占世界机床市场份额的 2.1%和巴西(机床产量 6.57亿欧元,产量下降 25%,占世界 机床市场份额的 1.8%。
图 11 世界机床业消费排名前十的国家(百万欧元
数据来源:德国机床行业协会
(1德国成型机床在 2009年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正如补充的机床生产数据,把机床类型分解成金属切割机床和成型机床的生产数据显示的,日本机床产量的下降,是因为其金属 切割机床部门的不成比例的发展造成的。日本机床产量 42亿欧元,其机床产量下降了 83%(2008年机床产量下降了 87%。其中金属 切割机床下降了 54%,成型机床下降了 39%。2008年日本的金属切割机床仍然将其竞争对手德国机床抛在了后面,使得德国机床业下 降到世界第二的位置。主要的变化发生在 2009年,德国金属切割机床以 55亿欧元的产量,尽管下降了 33%,但是仍然上升到了世界 第一的位置。中国机床产量增加了 22%,也第一次以 51亿欧元的产量跃居到世界第二的位置。排在机床产量 8.95亿欧元的日本机床 前面。紧随其后的是机床产量 18亿欧元的意大利(机床产量下降了 31%和机床产量 14亿欧元的台湾(机床产量下降了 47%。排 名世界机床业第六到八位的是瑞士(机床产量下降了 48%、韩国(机床产量下降了 36%和美国。美国机床业在 2008年发布的数据 中,产量下降了单位数,然而与 2007年相比,美国机床产量下降 43%,同时在世界机床业中的排名也下降了两个排位。在这些机床生 产国家中,产量从 12.1亿欧
元到 12.3亿欧元,世界市场份额在 4.8%和 4.9%之间。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巴西和西班牙分别位列世界机 床业的第九和第十位,二者的机床产量和在世界市场中占的份额十分接近:分别是 5.32亿欧元和 5.07亿欧元, 2.1%和 2.0%。
德国成型机床(产量 20亿欧元,下降 20%,占世界机床也市场份额的 18.5%重新登上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在 2008年德国把世 界第一的位置让给了意大利。其竞争对手意大利成型机床生产量达到 19亿欧元,下降了 28%,占世界成型机床市场份额的 17.8%。中 国成型机床以 19亿欧元的产量,比 2008年增加了 16%,占世界成型机床市场份额的 17.3%,紧随其后。日本成型机床和韩国成型机 床分别下降了 39%(产量是 8.49亿欧元,占世界成型机床市场份额的 7.8%和 36%(产量是 6.82亿欧元,占世界成型机床市场份额 的 6.3%。美国成形机床(产量是 4.53亿欧元,下降了 15%,占世界成型机床市场份额的 4.2%以世界第六的位置,排在台湾(产量 是 3.54亿欧元、澳大利亚(产量是 3.07亿欧元、瑞士(产量是 2.91亿欧元和西班牙(产量是 2.56亿欧元前面。
(2德国 2009年的机床出口量领跑全球。
2009年世界机床(不包括配件和附件出口量与 2008年的 200亿欧元相比,下降了 34%。以美元计算的话,机床出口量下降了 279亿美元,降幅达 38%。在本报告期内,美元兑欧元升值 5%。对德国机床行业来说, 2009年好消息不断:其机床出口量达到 52亿
欧元,尽管下降了 26%,但是其在世界机床市场的份额从 2008年的 22.9%上升到 2009年的 29%。所以,德国机床行业把日本(机床 出口量 30亿欧元,下降了 48%,占世界机床行业出口量的 15.1%和意大利(机床出口量 24亿欧元,下降了 25%,占世界机床行业 出口量的 12%远远的甩在了后面。使日本和意大利机床出口量分别下降到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三的位置。在 2008年,台湾机床出口量 高于瑞士,排在世界第四的位置。尽管台湾机床出口量下降了 45%,但其出口额达到 14亿欧元,占世界机床行业出口份额的 7%。瑞 士联邦出口机床 13亿欧元,少于 2008年的出口机床数量,占世界机床出口份额的 6.5%。排名第六的美国和第七的韩国机床出口数量 的差距
可以忽略不计。三个指标显示了他们之间细微区别的情况:机床出口量分别是 8.71亿欧元和 8.69亿欧元,出口量分别下降了 32%和 33%,二者分别占世界机床出口份额的 4.3%。世界机床出口的前八、九、十位分别是缺少高质量机床出口的中国(机床出口量 6.55亿欧元,下降 26%、西班牙(机床出口量 5.27亿欧元,下降 27%和澳大利亚(机床出口量 4.95亿欧元,下降 29%。这三个 国家机床出口量占世界机床出口的份额分别是 3.3%、2.6%和 2.5%。
3.中国机床进口数量尽管仍然处于第一位,但是进口需求在减少
中国机床进口量达到 41亿欧元,是排名第二的美国机床进口量(16.2亿欧元的 2.5倍。这种不平衡包括:占世界机床进口份额 的 21%(比 2008年的进口份额上升 17%进口到中东,占世界机床进口份额的 8%进口到美国(机床进口份额下降 19%,机床总进口 额下降到 51%。中国进口机床数量减少的一个原因是,国内机床生产数量的增加。此外,由于支持进口高科技的投资商品减免关税和 销售税的工业政策的实行,使得该系列的机床生产数量日益减少。另一方面,单纯进口机床产品不一定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德国 机床业看来, 中国机床市场在 2009年进口机床数量上涨了 13%, 发展程度好于其他主要市场, 因此中国机床市场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时 间里被称为最稳定的市场。德国机床进口量下降到 16.1亿欧元,下降了 46%。这个数值基本上与占世界机床进口份额 8%的第三大机 床进口国 — 美国相同。此后, 上一年的排名获得了彻底的洗牌。几乎半数的机床进口量被韩国(机床进口量 8.13亿欧元, 下降了 10% 和印度(机床出口量 7.93亿欧元,下降 39%所占据,二者分别占世界机床进口份额的 4%。这使得韩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机床进口国(2008年是世界排名第十 ,印度成为世界第五大机床进口国。俄罗斯以机床进口量 7.66亿欧元(机床进口量下降 35%,占世界机床 进口份额的 3.8%成为了世界第六大机床进口国,墨西哥以机床进口量 7.27亿欧元(机床进口量下降 25%,占世界机床进口份额的
3.2%成为第七大机床进口国。2008年作为第八大机床进口量国家的巴西并没有列在前十位。紧跟其后的是意大利(机床进口量 6.19亿欧元,下降 58% ,从 2008年的第四位下降到今年的第九位。法国(机床进口量 5.77亿欧元,下降 42%位列第十
位。三个国家的 排名低于 2008年:日本跌落到 19位,土耳其下降到 12位,加拿大下降到 14位。
(1中国是全球机床的最大消费市场
中国机床消费量 105亿欧元(从 2008年的占世界机床消费量 19.2%上升到 2009年的 29% ,是最大的机床消费市场,今年中国机 床消费量又上涨了 4%。德国机床消费量 39亿欧元,下降了 41%,占世界机床消费市场份额的 11%,排在中国的后面。美国(机床消 费量 34.2亿欧元,下降了 49%和日本(机床消费量 23.8亿欧元,下降了 55%机床消费市场分别占世界机床消费市场份额的 6.7%和 6.6%, 分别位居世界机床消费市场的第三和第四位。世界排名第五到第七位的国家分别被意大利(机床消费量 20亿欧元, 上升 45%、韩国(机床消费量 19亿欧元,下降了 28%和巴西(机床消费量 12亿欧元,下降了 25%。三个国家占世界机床消费市场的份额分 别是 5.5%、5.1%和 3.4%。世界排名第八到第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机床消费量下降了 37%、俄罗斯(机床消费量下降了 36%和 墨西哥(机床消费量下降了 24%。消费量从高到低排列, 依次为 9.2亿、8.88亿和 7.98亿欧元。占世界机床消费市场份额分别为 2.5%、2.5%和 2.2%。
(2明显的经济复苏信号提升亚洲机床市场的地位,汇率的影响是其次的 2008年亚洲地位下降,欧洲扮演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欧洲机床行业增加了 8%的机床产量,而亚洲仅仅增加了 4%的产量。作为一个市场,欧洲机床消费量增加了 9%,而亚洲机床消费量仅增加了 3%.美国机床产量下降了 5%,机床消费量增加了 1%。
欧洲机床业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在 2009年就已经结束。在经济危机爆发后,亚洲展现了强劲的复苏动向,并为后经济危机时期 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欧洲、亚洲、美国机床产量分别下降了 32%、30%和 33%。就欧洲、亚洲和美国机床业在世界机床市场中 的份额来说,欧洲下降到 48%以下,亚洲增加到 44%,美国下降到 8%以下。相对于市场交易量,数据中有一个明确的信息:欧洲下 降到 41%,美国下降
到 39%,亚洲下降到 19%。亚洲机床消费量从 2008年占世界机床消费量的 44%上升到 51%,而欧洲则从 40%下 降到 34%,美国从 16%下降到 14%。
2005年到 2009年的世界机床产量数据显示了机床业的发展趋势,用到了不同的汇率表示方法。与 2008年不同的是由于全球机床
需求发展的均衡性,导致了机床产量和消费量下降了 31%和 35%。
用欧元或是当地货币表示的世界前十个国家机床行业生产和消费的情况,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十分清晰的 2009年与 2008年各国机 床业发展情况。世界机床产业在 2009年的产量主要由四个国家的机床生产情况决定,与中国机床产量增长了 20%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机床产量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正如日本在吸收进口机床方面下降了 37%所显示的, 其在近期机床产量下降了 50%说明了这个岛国存在严重对机床业发展的不利条件。这是由于日本国内市场的萎靡,也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过度关注标准机 床和普通机床的生产需求。与全球恶化的机床生产和消费情况相比,在韩国, 2009年由于韩元的贬值,使得韩国机床的生产和消费更 加恶化。台湾机床的生产和消费不成比例的下降,并从世界前十的行列中退出。美国机床业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尽管想通过增强美 元的购买力来减少损失。美国机床业掉出了世界前十机床生产国的行列,但仍然在日本之前,代表着第三强劲的机床市场。美国机床 产量与瑞士机床产量的差距,并没有体现在机床前十个消费国中,差距仅有 1.5亿欧元。西班牙和巴西成为世界机床产量和消费量前 十位中的最后两位。巴西机床消费量略高于西班牙。尽管俄罗斯机床的产量和消费量下降很多,但是仍然位居世界水平的前列。(3各国机床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几乎同步的机床产量和消费量的下降也发生在 2003年的德国, 与日本机床产量和消费量的下降相比, 德国机床产量和消费量的下 降时间延迟了一年,也没有达到太平洋地区国家的下降程度。同时德国机床产量和消费量的上升也没有达到日本的上升程度。2004年 到 2006年德国机床产量得到了适度增长,而机床的消费则停滞不前。直到 2007年,德国机床增长迅速,机床出口和生产都得到了增 长。这种增长的良好势头在 2008年有所减弱。在 2008年年中,增长速度达到最高点,到年末增长放
缓。但是没有反映出 2008年第四 季度机床需求上的急剧下降。在 2009年,尽管德国受到了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但是其未完成的高科技方面的存量订单仍然能将这种 不良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自 2007年,中国机床消费量急剧增长,在 2008年中国又一次显示了消费量的平稳增长。除了这一点,中国国内机床产量增长超 过了过去的七年。尽管机床市场在吸收进口和国内机床方面存在差距,但无论用定量还是定性方法,这种变大的差距正在缩小。机床 消费量自 2008年中期开始逐渐缩小,机床扩大再生产正在接近消费曲线。我们有理由充分相信,机床消费量的加大并不会使差距像以 前一样发生。谁应该缩小差距和应多大程度的缩小这种差距等问题正被频繁的提出。答案毫无疑问的要由享有特权的国家给出,例如
在 2009年排位世界第三、第五和第六的日本、韩国和台湾。
当日本的机床消费高峰在 2007年已经成为过去,并且消费曲线的斜率在 2008年更平缓。日本机床产量的上升是由出口带动的, 在 2007年有点平缓。机床产量的逆转在 2008年之前不会发生,日本在 2008年的秋天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机床产量下降。韩国遭 遇的危机比日本的情况稍微好点。日本机床行业在经历了 2004年到 2006年产量的强劲增长后,机床消费量经过 12个月的停滞,之后 略微恢复,在 2008年年中机床消费量下降到 2004年的机床消费水平。经历了 2008年,机床产量逐步攀升,回升到 2009年韩国机床 产量的水平。连续七年, 台湾机床产业经历了由出口带动的高速增长, 在 2008年机床产业的发展再也不会出现以前的高速度。在 2009年日本和台湾机床产业下降到 2003年的水平。
意大利机床生产企业是德国在欧洲最大的竞争对手,在 2009年跃居世界机床业第四的位置。意大利机床行业在 2002/2003年的产 量回升,在 2004/2005年经历了机床产量平稳的复苏和停滞不前。直到 2006年,意大利机床行业经历了强劲的复苏势头,到 2007年 这种复苏势头更明显。但是在 2008年意大利机床行业产量和消费量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 2009年,意大利机床市场吸收机床进 口的能力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机床产量下降到 2004年年底的水平。最后,看一下美国机床市场,美国
机床产量增长的最差时期在 2003年,机床产量又一次在 2004年达到最差的时期。但是在 2005年美国机床产量出现了平稳的增长势头。这种机床产量平稳增长的 势头一直持续到 2008年年中,在 2009年达到了 2003年以上的水平。美国机床的消费量则遵循了一个不同的轨迹:在 2004年机床消 费量增长,在 2005年持续增长,在 2006年继续平稳的增长,在 2007年增长放缓,但仍然好于 2008年机床的生产情况。这使得 2009年美国机床消费量的下降十分突然,下降到了 1999年的最低水平。
七、德国机床业结构
1.中型规模的企业-成功的模式 表 5 德国机床业企业规模结构
数据来源:VDM 成员报告。
德国机床行业主要由中型企业构成,尽管在对德国整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 1992年到 1994年间,德国机床行业的营业额表现出 一种向大型跨国公司集中的趋势。说到底,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投资者倾向于向大型企业进行投资。另一方面,公司的规模并不是决 定公司经营成果的唯一标准,就象许多企业家会为了特定的目标市
场招聘员工,建立一种有针对性的营业模式并从中获利。就像在前 面的章节中提到的一样,在 2009年和 2010年经济危机中,很多公司已经发展出与危机环境相适应的经营模式。但现在就这一点现在 下结论还为时太早,因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还远远不够。
从协会的统计数据中可以得出更多关于机床行业结构的细节。2008年的关键指标可以用来反应整个行业的经营情况。根据这些指标选 用 350家德国机床制造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与 2007年数据进行对比。2008年这些企业的总产值为 142亿欧元,比 2007年多 12%。结果表明所选取的企业中超过 63%的企业雇佣的工人少于 250人, 这些企业对德国机床行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 23%(与 2007年相等 , 并为德国机床业从业人员提供了 24%(2007年为 25%的年平均就业机会,雇佣了约 70, 800名员工。约 20%(2007年为 23%的 企业雇用员工人数在 250到 500之间,这些企业创造了 25%(2007年为 31%的行业总产值并雇用了 25%(2007年为 31%的从业 人员。将近17%的企业雇用人数超过了 500人,只有极个别企业雇用人数超过 1000人,然而这 17%的企业为德国机床业贡献了 52%的总产值和 50%的就业机会,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数据主要是靠十余个个大型企业集团支撑的。上面所列举的数据主要来源 为这些大型企业集团中负责统计事务的员工或独立子公司。
如果与往年数据比较,这次的结果显示,较小型的两类企业占机床行业总产值的比例与往年持平。而两类中型企业中,雇用人数 在 100-250之间的企业所占比例轻微上升, 人数在 250-500之间的企业所占比例略微下降。在规模最大的两种企业中, 人数在 500-1000之间的企业所占比例表现出大幅上升,而更大型的企业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在雇员人数方面, 2008年数据与 2007年相比,有相当数 量的员工选择从人数少于 500人的小企业退出,加入雇员人数在 500-1000之间的较为大型的企业。
如果用协会提供的上面这 350个企业的数据来与德国联邦统计局提供的包括 500个机床行业企业的数据库来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后者 除了提供机床制造企业的数据之外,还提供了更多的生产机床零配件的小企业和服务供应商的数据。
2.机床行业企业的地区分布符合传统区位分布
表 6 德国机床行业企业区位分布
数据来源:VDM 成员报告。
如上表所示,德国机床行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巴登符腾堡州,北威州和巴伐利亚州。
在机床行业的公司、员工数量和产值方面, 巴登符腾堡州的数据都是十分惊人的, 2008年分别占据整个行业的 46%, 54%和 55%, 这与 2007年数据相差无几。北威州在员工数量方面表现良好,而在总产值方面略有上升,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巴伐利亚州的数据中。在所有三个指标上,黑森州的表现都与往年持平。在占机床行业总产值的比例方面,萨克森州和图林根州都表现出了下降趋势,其中 图林根州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
3.客户结构-汽车制造业和机械制造业销售额所占比例最大
图 12 德国机床行业客户分布图 加工业 12% 金属及金属初级加工业 15% 其他交通工具产业 2% 汽车工业 14% 汽车零部件供应业 16% 机械工业 29% 其他 3% 航空航天业 3%机电行业 4% 精密机械和光学设备制造 业 2% 数据来源:VDM 统计库。
协会根据用户群体对销售额进行分类。结果显示这种短期分析方法受到了样本随机性的极大干扰,并且销售额会受到客户采购战 略的影响。经济危机期间来自电器行业和机械行业的中小型客户倾向于推迟固定资产投资,在必须进行投资时也会
选择审慎地进行小 额投资。因此,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的大公司的投资计划现阶段对机床行业尤为重要。
客户之间缺乏明确的行业划分带来了一个问题:应该如何划分汽车电子构件产业、汽车配件供应商、电器与电子行业等?同样的 问题也出现在划分机械制造业客户的过程中(比如,锁具及配件供应商的划分。在这个问题上,协会采用了机床产业所使用的划分 标准。从市场研究的角度来看,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对汽车制造业和机械制造业这样的大客户的作用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 2007年销售量的基础上,汽车制造业及及其零配件部门仍旧是德国机床业最主要的客户来源部门,贡献了 30.5%的销售量。机 械制造业及其所涵盖的门类众多的下属部门是第二大订单来源,仅仅比汽车制造业少 1%的份额。有意思的是,机床行业是它自身的 一个重要客户,它也是机械制造业下属部门中贡献销售量最多的客户部门,远远超过其他下属部门。在德国机床行业向全世界销售的 机床中,有大约 13%是被本国机床行业买去的。贡献第二大的机械制造业下属部门是模具和模型制作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四年中,机械制造业客户在机床销售量中所占的比例稳步上升,同时汽车制造业所占份额大幅下降。2003年的时候,后者贡献了 50%的机床业销售总额,而前者仅仅为 18%。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项客户结构调查是基于不完善的样本作出 的,调查范围只涵盖了一些典型的大公司,样本选择使调查的结果受到了一些影响。2003到 2005年间汽车行业所占份额减少的幅度 有三分之一应当是由于在调查中所选用的汽车制造商名录发生了变化。在基于这项调查预测机床业客户结构的发展趋势时,必须将这 些因素考虑在内。另外,汽车行业数据上的大幅下降与一项投资意向调查的结果相吻合,该调查表明 2004到 2006年间各汽车制造商 在德国的投资剧减了 35%。而机械制造业所占份额上升也可以归因于 2006年德国机械制造业的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在 2006年和 2007年,对德国机械制造业的投资增加了约 40%。总体而言,这解释了为什么机床行业的客户结构表现出明显的由汽车制造业向机械制造 业倾斜的趋势。
附件
表 7 德国机床产业进出口额历史对照表
2009年 部分数据为估计值
总产量包括 ― 安装 ‖(从 1995年和 ― 维修 ‖(从 2002年 ,出于进口和出口数据可比性的原则,这些因素被忽略了。注释: 消费量 =产量-出口额 +进口额 部分数据经过了修正
从 2002年开始,订单总额包括了 ― 安装,维修和保养 ‖ 就业人数,产能利用率和存量订单为全年平均值
数据包括 1991年两德统一以后的数据(就业人数从 1993年算起 资料来源:德国统计局慕尼黑经济研究所机床行业协会
表 8 德国机床产量与贸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