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GMP缺陷分析集锦8】江苏省84家原料药实施新版药品GMP认证缺陷分析
【GMP缺陷分析集锦8】江苏省84家原料药实施新版药品GMP认证缺陷分析
摘要:目的为原料药生产企业实施新版药品GMP和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参考。对125家次原料药生产企业在新版药品GMP认证中发现的缺陷情况和主要问题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原料药生产企业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人员培训、验证管理和文件管理等方面,规范各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活动。
原料药是生产药物制剂的原料,是制剂的有效活性成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通过汇总分析我省原料药生产企业实施新版药品GMP存在的缺陷情况和主要问题,探讨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措施,旨在为原料药生产企业实施新版药品GMP和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参考。1 检查情况
自2011年3月1日新版药品GMP施行以来,截至2013年12月31日,江苏省共组织原料药的新版药品GMP认证现场检查125次,涉及84家企业的40个无菌原料药和313个非无菌原料药。检查发现缺陷项目1122项,其中严重缺陷0项,主要缺陷24项,一般缺陷1098项。缺陷项目的汇总分类情况见表1原料药新版药品GMP认证发现的缺陷项目分类汇总表,高频出现的缺陷情况见表2原料药新版药品GMP认证出现频次较高(≥15)缺陷项目表。
从表1可以看出,缺陷项目所占比例较大的为设备、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和文件管理章节,分别占总缺陷项目数的18.4%、17.2%和15.7%;
从表2可以看出现场检查所发现的缺陷项中,机构与人员章节的第27条、验证与确认章节的第148条和文件管理章节的第175条出现的频次较高,分别占检查企业数的55.2%、32.0%和32.0%;设备、文件管理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章节涉及的高频缺陷项目最多,均为4条。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机构与人员
机构与人员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人员培训不达标,如未根据员工所从事的具体岗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未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或培训效果不理想,现场检查发现员工不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操作规程熟练地进行生产操作,在质量检验、在高风险的合成操作岗位,未按要求戴防护目镜、面具等防护措施;
对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OOS等)不能有效识别并进行偏差处理。
2.2 厂房与设施
在厂房与设施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退货品库无通风或温湿度监控设施; 未监控空气净化系统回风的温湿度;
原料药的混粉、分装等产尘工序,缺少有效的捕尘设施或未监控功能间的压差; 多个原料药品种共用厂房、生产设施和设备,未评估其存在的污染和交叉污染的风险并完成评估报告。2.3 设备
设备方面存在的缺陷主要有:
设备的安装不符合规定,如洁净区的离心机母液排放管直通化工区(一般区)且无空气隔离措施、纯化水系统前处理设施的巴氏消毒测温装置未选择最差点; 制定的预防性维护计划内容不完整或未及时对设备进行维护,现场发现设备有垫圈老化、局部表面有锈斑和所附的记录装置不能正常打印等情况;设备清洁不彻底或已清洁的设备未在干燥条件下存放。2.4 物料与产品
物料与产品方面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物料的管理不规范,不能严格防止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如物料货位卡未记录取样数量或账物不符;
生产中产生的母液、溶剂和活性废弃物等交接记录内容不全; 原料标签内容不全,缺生产厂商的原始批号等信息; 原料包装破损后采取的防污染措施不达标; 对于存在多种规格的化工原料未区分物料代码;
需在阴凉、避光等特殊条件下贮存的物料或中间产品未按规定存放。2.5 确认与验证
确认与验证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设备确认内容不完整,如真空干燥箱的确认缺少热分布实验; 双锥回转真空干燥机的确认缺少转速、真空度、装料系数等;
验证方案设计不合理,如无菌原料药无菌工艺验证方案中设计的工艺模拟条件,不能体现“最差条件”;
原料药粗品贮存有效期的确认方案中,未规定包装形式,检测内容缺少有关物质等关键检查项目;
验证过程中的部分数据和分析内容收集不完整,如无菌原料药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中,缺少培养基批号、铝桶灭菌记录打印纸等。2.6 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方面的缺陷,主要有
文件制定内容简单、不确切,缺乏可操作性;
记录设计不合理,如批生产记录未预留足够的空格填写设备编号、工艺参数、生产操作等信息,不能反映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多次离心、多批物料的称量等生产操作;
未制定空气净化系统的消毒、洁净服的清洗等操作规程或无记录;未制定溶剂的回收操作规程并建立回收溶剂的质量标准。2.7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生产区存放的物料、使用的设施设备和正在进行生产操作的功能间等无状态标识或标识内容不全;
生产过程中采取的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措施不达标,如筛网使用前未进行完整性检查、多品种车间品种专用的滤芯或滤袋未实行编号管理、干燥设备的压缩空气缺少终端过滤等。
2.8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方面的缺陷,主要有
取样人员未经书面授权,取样规程内容不详细,未规定分样方法、需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等样品存放容器的要求等;
检验记录内容不完整,缺检验仪器的编号、对照品的来源与批号、检验环境的温湿度记录等;供应商档案内容不全,缺化工原料的质量标准、检验报告、生产厂商的名称等;
偏差调查不全面,未对主要偏差和OOS等启动预防和纠正措施(CAPA); 变更控制未进行评估; 培养基未进行适用性检查,试剂配制记录内容不全,检定菌种销毁记录缺菌种编号和时间等信息; 对照品管理不规范,如未建立工作对照品的质量标准,工作对照品的制备操作规程不完整,对照品使用未注明首次开启日期等。3 建议与对策
3.1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新版药品GMP参考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按照“软件硬件并重”的原则,贯彻质量风险管理和药品生产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强调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原料药生产企业应在全面、深入了解质量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和持续发展需要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系统;应在GMP管理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完善供应商审计、变更控制、偏差处理、持续稳定性考察、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质量要素,规范原辅料的购进、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生产关键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发现问题的调查和纠正、上市后药品质量的持续监控等活动,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3.2 加强人员培训
人员培训是出现频次最高的缺陷项目,也是原料药生产企业实施新版GMP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原料药生产企业实施新版药品GMP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人员能否熟练掌握新版药品GMP的理念和要求。虽然企业都制订了年度培训计划,开展了新版药品GMP知识等的培训,但培训效果不理想。为了更好的实施药品GMP,保证原料药的质量,企业在GMP培训方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的内容除新版药品GMP相关知识外,还应加强岗位操作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对药品GMP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风险管理、偏差、变更等内容应进行系统培训,确保员工在生产和质量管理过程中能熟练运用[3];培训应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为目的,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原料药的生产和质量活动中,主动、自主实施新版药品GMP。3.3 强化验证管理
验证一直被认为是药品生产企业实施药品GMP认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近年来,由于药品GMP认证的实施、API的审计、各类验证指导用书的出版等,极大地提高了原料药生产企业验证管理的水平。
但从目前的现场检查情况看,原料药生产企业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验证管理:
①要充分认识验证工作的重要性,根据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如生产工艺、原辅料的变更以及产品质量年度回顾审核结果等科学制定验证计划、编制验证方案,注重验证原始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评价以及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处理等,做好验证文件的归档保存工作。②有针对性地开展验证工作.验证内容除厂房设施设备、生产工艺、分析方法等日常的验证工作外,还应结合原料药工艺复杂、合成路线长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验证工作。如多个原料药共用生产设施、设备的,应充分评估其存在的风险,并经清洁验证确认现有的清洁方法能有效的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溶剂回收使用的,应根据回收溶剂的用途制定恰当的质量标准、监控回收溶剂中杂质的含量,通过验证确认溶剂的回收方法及回收的溶剂用于原料药生产的可行性;对于需冷藏冷冻等特殊条件下保存的原料药,应验证其转运环节产品的保存方式能否满足其贮存条件,并对整个转运过程中的温度进行监控和记录。③做好无菌原料药的无菌工艺模拟验证。由于目前尚无针对无菌原料药的无菌工艺模拟验证的相关法规要求或指南,验证工作难度较大。无菌原料药生产企业在进行无菌工艺模拟验证时,应参考无菌制剂的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原则要求,在全面评估无菌原料药生产工艺的基础上确定验证的范围和试验条件,并建立科学的判定标准,如根据物料的状态,确定工艺模拟方式是分段模拟还是一次性全部模拟,并选择适当的液体和固体模拟介质;根据原料药的实际生产批量和周期确定模拟验证的批量和持续时间,并重点关注物料在各工序转运过程中的暴露环节等。
3.4 规范文件管理
文件是质量保证系统的基础要素,是企业实施GMP的依据和行为准则。原料药生产企业GMP认证检查中发现的“操作规程可操作性不强”、“记录内容简单”、“文件规定与实际操作不一致”、“记录缺失”等缺陷,表现在人员、设备、物料和产品、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验证等多个方面。原料药生产企业应对照新版药品GMP的要求,审核自己的文件系统,及时修订和细化不符合规范和要求的地方,规范文件的制定、审核、批准和发放,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编制反映原料药实际生产操作和检验过程的批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通过加强培训、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提高企业各级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积极性,确保设备的预防和维护、物料的管理、偏差管理、变更控制和验证等各项生产和质量管理活动能有效的实施,及时、完整地记录,真正体现企业的一切活动有章可循、责任明确、照章办事、有案可查,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4 结语
药品GMP是不断发展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应对照新版GMP的标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规范各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活动,确保始终如一地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作者:王闻珠
第二篇:某省GMP认证110项缺陷汇总分析
某省GMP认证110项缺陷汇总分析
2016-06-13蒲公英整理: 北重楼 来源:蒲公英
2015年10月22日和2016年01月14日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技术审评核查中心先后发布了湖北省2015年第3季度和第4季度的GMP认证现场缺陷情况,通过对资料分析,共有严重缺陷4项、主要缺陷61项、一般缺陷551项;按GMP章节分类,主要集中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35项)、文件管理(96项)、设备管理(83项),与国家局于06月03日发布2015药品检查报告趋势类似。具体部分共性缺陷110项整理分析如下:
1、严重缺陷
4项
生产管理
现场检查片剂品种的动态生产时,沸腾制粒器发生故障,操作人员站在底部料
车内表面,裸手调整腔体内的密封圈。故障排除后,未对设备进行清洁就继续生产
。确认与验证
医用氧企业不能提供工艺验证批的批生产记录、新建汇流排的确认与验证资料等文件。
机构与人员
(1)企业质量管理仅1人。质量管理负责人兼质量受权人,同时兼任QA、QC及仓库管理员。生产负责人同时承担检验审核的工作。企业的放行审核单由生产负责人审核后,质量受权人放行。企业实际企业负责人与《药品生产许可证》上的企业负责人不一致
。(2)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人员职责不清。如质量负责人、质量受权人、质量部长由一人兼任,但无文件明确规定各岗位详细职责。质量负责人任命时间为2014年4月1日,但3月20日已签发工艺规程。企业的专职QA仅一人。
2、主要缺陷 共性的主要缺陷34项如下:
确认与验证
(1)原料药车间相关验证和确认的范围和程度未通过风险评估来进行确认。
(2)部分工艺验证过程中的分析和评价内容不全,如未对颗粒总混的含量均匀度、压片的脆碎度、铝塑包装的密封性等进行确认;喷雾干燥制粒机验、证中未对温度范围及压力进行确认。
(3)共线设备:沸腾制粒机、不锈钢旋震筛清洁消毒验证未做药物残留量检测。
(4)医用氧生产工艺验证方案设计不合理,无关键技术参数及可接受标准,验证报告中未记录关键记录参数。
(5)企业更换了73个高效过滤器后,泄漏实验、安装确认等未纳入验证内容。
(6)验证和确认过程中的数据和分析评价内容不全。如未对空气净化系统的实际送风量、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实际产水量和最大用水量进行确认;工艺验证中未对药液除菌前微生物初始污染情况、除菌滤芯使用时间及次数、除菌过滤时间、压力、温度等关键工艺参数进行确认;未对原辅料前处理除菌过滤或湿热灭菌后至灌封前接触药液的设备及管路系统的密封性进行确认。
(7)五个制法的工艺验证均只完成了各一个品种一个批次的生产,不符合工艺验证三批产品的要求。
(8)固体制剂车间厂房设施空气净化系统再验证文件中,方案由不具备资质的空调工人起草,验证负责人批准验证报告时间与批准方案时间相同;高效过滤器检漏采用尘埃粒子计数器扫描巡检法,但所有检测点只有两分钟的检测数据且不能溯源;沉降菌检测报告不能提供原始检验记录;空调机组初、中效压差异常但未按偏差处理。
(9)工艺验证报告中工艺参数与工艺规程中不一致。
机构与人员
(1)缺少专职负责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技术人员。
(2)公司与生产质量有关的人员培训不够;如质检中心QC人员均未到专业机构进行药品检验培训、化验室新进人员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培训不够。
(3)QC显微鉴别人员不熟悉显微鉴别,将草酸钙针晶与纤维图谱手绘成一样。
(4)个别岗位人员职责不清晰,专业也不符合要求,如现场检查时,中药材及中药饮片采购与验收实际为同一人,但人员资质不符合GMP要求。企业培训内容未涉及中药材及中药饮片方面的培训内容。现场检查的三个制水间的操作人员均对电导率及pH测定的具体操作有误。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溶液车间空调和洁净室系统再验证报告中显示一名无检验资质人员从事沉降菌检测。
(2)企业未建立工作对照品管理相关文件,也未进行标化。
(3)质量控制实验室人员仅2人偏少,与生产规模不相适应。原始检验记录显示时间早于取样时间。中间产品合格证签发日期早于检验记录中含量测定实验结束时间,但企业SOP及中间产品质量标准均规定含量测定检验合格后才能放行。
(4)产品放行销售前均未按质量标准完成微生物限度检查。原药材含量测定方法未按药典标准进行检验,也未对实际使用的检验方法进行方法验证。部分品种未进行微生物方法学确认。
(5)检验数据完整性欠缺。验证批成品检验鉴别项实验不完整,薄层色谱鉴别仅取盐酸麻黄碱样品实验而未取盐酸伪麻黄碱对照品进行实验,含量测定未记录具体的检验操作且未附高效液相色谱图;原料麻黄未进行含量测定检验;无法追溯原材料的检验情况;验证批检验原始记录中含量测定未附高效液相色谱图,所记录峰面积在电子记录中也不能追溯到相应图谱,且未记录对照品名称、批号、来源等关键信息。
(6)原料药企业对主要物料供应商(原料药粗品)的现场质量审计报告未包含粗品的工艺描述及杂质控制情况。
质量管理
(1)质量保证系统不能有效防止物料在贮存、生产、转运过程中的差错和混淆:生产车间干燥岗位正在生产的玄参无物料状态标识,不能有效区分未干燥产品和已干燥产品,易造成混淆;物料货位卡未体现取样量;一个货位卡上记录两个批号物料;物料有两个规格,货位卡只记录了一个规格;同一批产品同时储存在成品常温库和成品阴凉库;货位卡上的数量与成品出入库分类台帐上的数量不符;部分中药材有留样观察记录,但现场无实物。
(2)甘草饮片未检验农药残留、重金属,砂仁未检验乙酸龙脑酯含量检测项目,空心胶囊检验报告中无铬检查项的检测原始记录,人工麝香只有供应商检验报告,未进行自检。含量测定未严格按照检验规程计算RSD值。未制定原辅料微生物限度控制标准并进行相关检验。
生产管理
(1)生产人员动态生产炒白扁豆时分三锅炒制,只核对了总炒制量,未核对每一锅的投料炒制量。
(2)动态生产时,操作人员未对气瓶余压进行检查。现场检查发现充空瓶区个别气瓶无余压,企业未进行任何处理。
(3)企业文件制定与实际生产不相符,如:工艺规程规定有过120目筛工序,但实际生产无该工序;产品批生产记录未记录实际分为2锅进行制粒、干燥;总混机SOP规定混合时间为15-20min,实际操作时间为30min。
文件管理
(1)纯化水制备间,从2015年8月18日至9月17日的工艺恒温热水系统运行记录重新誊写,且存在关于操作人员及操作过程的更改,没有说明更改的理由。
(2)批生产记录部分内容不规范,如:灌装工序装量检查实际用电子天平称量,填写的为体积值,未见换算公式;包衣工序物料温度只填写温度范围,未设计温度过程记录。
(3)气瓶充装记录无气瓶余压检查、检漏、置换方式的内容。
(4)原料药部分工艺参数不具体或过于宽泛,如:中间体生产工艺“升温负压浓缩至近干”、中间体包装未明确包材及包装方式等。厂房与设施、设备
(1)固体制剂车间的称量室未建立电子秤等器具的校准或检查记录。(2)企业生产设备不能满足生产批量的要求。如沸腾制粒器的最大生产量为100~120Kg,但企业的三个品种的常规生产批量均超过120Kg。
(3)提取生产工艺规程中规定:在洁净区(收膏间)收集浓缩液500L并加入800L纯化水稀释,滤过得药液(1100L),但收膏间没有纯化水及浓缩液的储罐,也没有过滤器,公司却完成了该产品的工艺验证。
(4)产品有12种原辅料的称量使用同一台电子称(称量范围2-120kg,精度0.1kg),物料最大使用量为120kg,最小使用量为2.2kg,未根据物料重量选择合适称量范围和精度的电子称。
(5)医用氧与工业氧共用同一个液氧储罐,在汽化器后以管道并连的方式分别通向医用氧和工业氧的充装岗位,两个管道的连接部位缺少防倒流的装置,存在产生交叉污染的风险。
物料与产品
(1)阴凉库1号明胶空心胶囊货位卡标识批号填写错误,货位卡批与实物外包装批号不一致;原辅料库不同物料货位卡交叉放置错位。
3、一般缺陷项
共性的一般缺陷72项如下: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缺少数码成像系统,如化验室缺少薄层色谱成像系统,所有薄层色谱均为手绘;中药材显微鉴别检验记录采用手绘记录。
(2)仪器使用记录登记信息不全。如分析天平使用记录,样品名称是生产成品的名称,不能区分中间产品、对照品等物料名称,无法追溯实际称量物。
(3)未落实菌种管理制度,如菌种未上锁;未见菌种传代记录,或菌种的使用、传代、销毁记录不全。
(4)灌装过程中轧盖机故障,但未及时记录和启动偏差处理程序。
(5)原料药生产企业未建立杂质档案。
(6)中药制剂企业未对回收乙醇制定质量标准,未定期监测质量情况。
(7)显微特征、薄层色谱未用电子设备储存图谱。
(8)《中药材原料取样标准操作规程》中未对取样件数作出具体规定,未建分样登记记录。
(9)成品留样包装方式与市售包装方式不一致。
(10)菌株销毁为单人销毁,无复核人签字。
(11)标准品和对照品标识中无首次开启日期。
(12)生产车间干燥岗位正在烘干的物料规定温度为65℃-70℃但实际温度,已超标至78℃未进行偏差调查处理。
(13)医用氧对产品有效期超过钢瓶检定效期无具体操作办法。
(14)企业未对含有毒性药材的提取工艺所使用的回收溶剂制定与其预定用途相适应的质量标准。
文件管理
(1)文件的制定、审核、批准程序未按文件管理规程执行,如审核人未签字,或出现多人审核的情况。
(2)留样观察记录不全,缺少所观察的具体项目及异常情况处理等内容。
(3)检验记录和生产记录修改不规范。
(4)批生产记录设计有欠缺,如缺少对中间控制数据的记录栏。(5)文件制定不合理,如:二级反渗透装置标准操作规程未规定进水口、出水口的电导率控制范围;未对医用氧的有效期超过包装容器的检定效期的情况做相应的管理规定。
(6)文件制定不合理,如:检验用剧毒药品管理制度,企业实际无检验用剧毒药品;乙醇的内控质量标准没有红外鉴别项。
(7)批生产记录填写不完整,制粒、内包工序物料平衡未填写。
(8)企业部分记录修改不规范,直接在原数字上涂改。
(9)工艺规程对部分工艺操作规定不详细,如:未规定钢瓶置换操作排放余压大小,未规定何种情况需抽真空进行置换。
(10)批生产记录中部分工序未记录操作起止时间,如颗粒总混工序混合起止时间、压片工序中间监控时间点。
(11)提取记录未记录药材的浸泡时间、升温时间、提取温度等参数,未制定提取物的收率和范围。
设备
(1)未对纯化水罐呼吸器及压缩空气终端过滤器进行完整性测试。
(2)设备与实际生产情况不适应,如空调系统的压力表量程过大,初效起始压差为48Pa,中效初始压差60Pa,而压力表量程为0-750Pa,每个刻度读数为25 Pa ;混合间三维运动混合机清洁标准操作规程规定为使用压缩空气吹干,但车间无压缩空气。
(3)未对生产激素类产品专用模具进行专区存放。(4)衡器、仪表未按期校验。
(5)空调机组中效过滤器压力表量程为0至250Pa,公司制定的《空调机组维护保养SOP》中规定压差达到250至300 Pa时应当更换过滤器。
(6)未制定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计划和操作规程。
(7)部分物料软管清洁不彻底或未干燥存放。
(8)部分设备、仪表、容量瓶等未经校验或已过效期。厂房与设施
(1)洁具清洗池使用PVC材质存水弯头,且有漏水现象;配料罐排水管道设计和安装不合理,不能保证废水排净。
(2)粉碎间相对粉碎前室为正压。
(3)内包间中2台不同规格的泡罩包装机,未采取隔离措施。
(4)未设置单独的饮片库房;未设置单独的取样间,洁净区称量间进行取样操作,但称量间的电子秤不能满足取样需求,且未评估取样与称量间的交叉污染。
(5)中药材阴凉库不合格区无有效物理隔离措施;药用原料库存放有冰片、薄荷脑等易挥发原料,但通风效果不好;有需要阴凉保存的成品,但成品退货区设在常温区。
(6 企业易串味库、辅料库中应设置通风设施;常温库缺少温控设施。
(7)中药材挑选间无捕尘设备。
(8)胶囊库温湿度规定与空心胶囊要求的保存温度不一致。
(9)医用氧汇流排上有2个非防错装装置。
确认与验证
(1)减压浓缩罐的两个罐子,里面的料液存放时间最长为36小时,未进行料液存放时间的验证。
(2)过滤器卷式膜更换前后的2次验证中没有膜过滤后滤过杂质的对比。
(3)未根据工艺验证的数据对工艺规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修订。
(4)空气净化系统再验证启动条件未包含上回顾分析情况。
(5)工艺验证中,设定的半成品微生物限度检查为常温下储存48小时,冷库中储存时限为120小时,实际验证报告中只有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取样记录。
(6)安装确认仅列举了接收标准,未记录检查结果;运行确认记录过于简单,填写表格设计不合理;性能确认未记录原始数据;验证周期定为36个月,未提供依据。
(7)空调系统验证报告中,高效过滤器检漏委托第三方完成,但未见委托协议。沉降菌检测有结果,但未见具体检验记录。洁净厂房臭氧消毒验证方案中未设计消毒结束时臭氧残留检测指标,报告中也无此检测数据。
物料与产品
(1)物料的退库和再次发放使用未经过质量管理人员的确认签字。
(2)产品的说明书、合格证与包材混放,无专柜保管。
(3)起始物料有效期确认使用的留样品存储条件与仓储条件不一致(留样存储条件优于仓储条件);提取用原料需阴凉干燥保存,但原料库无控温设施。
(4)原料库货位卡未标明重量单位,发出量、结存量及取样量只填写数字。
(5)原料库中阴凉库2015年2-5月份部分日期湿度超出限度范围(在80%以上),未采取任何措施。
(6)购进的中药材外包装无原始标签。
(7)质量控制实验室试剂库未按要求分类存放和管理。
机构与人员
(1)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如QC人员对液相色谱操作进样不规范;提取岗位操作人员对提取设备操作不熟悉。
(2)企业未对培训效果做定期评估。
(3)个别生产人员体检时未进行皮肤项检查;制粒干燥岗、包衣岗、内包岗的操作人员均裸手操作。
(4)企业的操作人员培训不到位,如液体制剂车间操作人员对隧道烘箱温度设置不熟悉,纯化水系统操作人员对呼吸器更换不熟悉。
(5)人员培训仅有签到表,未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6)胶囊填充间和口服液体制剂灌装间操作人员手腕部裸露,存在污染药品的风险。
生产管理
(1)生产期间,所使用操作间和设备均未贴签标示。
(2)合剂生产用远红外隧道式灭菌烘箱进风口未安装过滤装置。
(3)配料制粒前无前清场合格证;设备有积尘。
(4)设备和容器的清洁标识上未标明清洁日期和有效期。部分设备未标明运行标识。
(5)片剂车间的包衣间清场状态未标识。
(6)内包与外包之间联动线停止状态时,防污染的措施不严密。中药原粉车间是单线生产,但容器具和积尘袋未分开,易造成混淆。洁净区使用的手套为有粉手套。
(7)制粒干燥岗位没有按工艺要求进行快速水分检测。
(8)医用氧《产品批号编制规定》文件规定批号“以同一天生产为同一个批次,编制方法为年月日”,企业实际生产中不同时间生产的产品批号均为同一批购进液态氧的批号;无记录气瓶在“有效期”的信息;气瓶充装后未对瓶嘴进行密封;批记录中未记录对各气瓶余压的检查。
取样附录
(1)取样工具无状态标识,取样记录未见分样量、取样地点等信息,未贴取样标识。
(2)毒性药材库中的生川乌未按取样管理规则中取样件数的要求取样。
第三篇:【GMP缺陷分析集锦9】辽宁省12家原料药生产企业新版GMP认证检查缺陷分析
【GMP缺陷分析集锦9】辽宁省12家原料药生产企业新版
GMP认证检查缺陷分析
摘要: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1 年3 月至2013 年12 月辽宁省12 家原料药生产企业在新版GMP认证检查中的缺陷项目进行统计分析。为原料药生产企业实施新版GMP和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原料药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制剂的质量,确保原料药的安全是保证药品安全的基础。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新版GMP的要求组织生产,有利于提高原料药的质量,保障药品安全。新版GMP于2011 年3 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对原料药生产企业的软、硬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规定了明确的期限,即到2015 年12 月31日前所有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通过新版GMP认证,逾期未达到要求的企业(车间)将不得继续从事药品生产。
截至2013 年10 月,我国共有原料药生产企业1 761 家其中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仅有333 家(共核发420 张证书)占企业总数的18.91%。大部分企业因经营状况问题、重视程度不够或处于改造中尚未申请认证。对于有能力实施改造的企业来说,尽快通过新版GMP认证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辽宁省原料药生产企业在新版GMP认证检查中发现的缺陷项目,并对所存在的缺陷项目进行了归纳、概括与分析,以为企业尽快通过新版GMP认证提供参考。辽宁省原料药生产企业实施新版GMP认证情况 概述
根据辽宁省药品认证中心提供的新版GMP认证进程、企业认证现场检查不合格项目情况等资料表明,2011 年3 月至2013 年12 月辽宁省共有12 家非无菌原料药生产企业(16 个品种)申请新版GMP认证,经过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12 家企业均通过了认证(核发16 张证书)。但在对这些企业进行认证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共存在161 个缺陷项目,其中严重缺陷0 个、主要缺陷3 个、一般缺陷158 个。缺陷项目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辽宁省原料药生产企业新版GMP认证检查中的缺陷项目分布。
由表1 可见,缺陷主要集中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文件管理、物料与产品等项目;其次为设备、确认与验证、机构与人员等项目;产品发运与召回的缺陷项目较少;委托生产与委托检验、自检等项目无缺陷项。2 缺陷项目描述与分析
2.1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方面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是新版GMP中新增的章节,同时也是条款数目最多、规定最详细的章节。大部分企业对该章节的要求理解不够深入,疏于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因此大都存在这方面的缺陷。缺陷项目主要集中在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21 个)、供应商的评估(4 个)和产品质量回顾分析(5 个)等方面。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方面的主要缺陷项目概述及举例见表2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方面的缺陷概述及举例。
2.2 文件管理方面
文件是质量保证系统的基本要素,做好文件管理有助于追溯每批产品的历史情况和质量有关的情况。新版GMP对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等方面的内容均作了详细的规定。此部分的31 个缺陷项目主要集中在文件管理的原则(15 个)和批生产记录方面(7 个)。文件管理方面缺陷项目概述及举例见表3文件管理方面的缺陷项目概述及举例。
2.3 物料与产品方面存在的缺陷项目及分析
不同于制剂的生产,首先,原料药生产工艺相对复杂,使用的原辅料种类较多,要做好原料药生产的质量控制,就需要先做好原辅料的管理;其次,生产原料药将使用大量溶剂,某些企业会通过回收溶剂来降低成本;此外,不合格的中间产品或原料药可以按要求进行返工和重新加工。统计发现的此章节的缺陷项目分布,也反映了原料药生产的特点,主要有:(1)原辅料管理方面的缺陷,如:部分化工原料未进行鉴别检查;分次购进的同一厂家同一批次的药用乙醇,未分次进行取样检验。
(2)不合格中间产品和原料药处理方面的缺陷,如:没有回收溶剂定期检查杂质和回收次数的相关规定。2.4 确认与验证方面
新版GMP在确认与验证方面的规定更加完整,本部分的缺陷项目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可概述为:
(1)清洁验证考虑因素不完整,如:清洁验证中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残留,未进行方法回收率试验。
(2)确认与验证报告中考察数据不全面,如:水系统验证报告中无取样点布局图;某型号震荡筛确认报告中性能确认未将3批产品粒度检查情况分别列出等。2.5 厂房与设施设备方面
这部分的主要缺陷项目可归纳为以下4 个方面:
(1)厂房设施设计的空间不足或区域划分不合理,如:洁净区内待检区与内包室处于同一房间。
(2)环境控制不符合要求,如:未对洁净区内有压差梯度要求的功能间规定压差范围;某原料药车间洁净区个别回风口密封不严。
(3)量具、仪器仪表的量程精度和校准方面的缺陷,如:配液罐的温度表量程过大,与实际生产需求不适宜;实验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旋光仪未经计量检定即投入使用。
(4)设备使用和清洁方面的缺陷,如:万能粉碎机加料口清洁不彻底;工器具洗存间的容器具无清洁状态标识等。2.6 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
原料药生产管理的检查重点是生产操作和原料药或中间产品的混合,同时也要注意控制污染和批次划分;其次,新版GMP引入了质量风险管理、偏差处理、纠正和预防措施等管理理念,理解和应用起来需要提高成本和加强培训。本部分的缺陷项目主要有:
(1)生产操作方面,如:容器、设备或设施缺少必要的标识。
(2)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污染和交叉污染,如:泮托拉唑钠和奥沙拉嗪钠合成车间同处一个生产厂房,生产线上反应罐及工器具均无明确区别性标识。(3)未有效开展偏差管理、纠正和预防措施、变更及风险管理等。2.7 机构与人员方面
本部分的缺陷项目主要集中在:
(1)企业质量管理人员数量相对不足。
(2)药品生产、质量相关的部分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现场模拟操作不熟练,此缺陷占本部分缺陷的65%。辽宁省原料药生产企业实施新版GMP的对策 从辽宁省前期的认证情况看,大部分原料药生产企业都存在共性问题,如:厂房、设施设备不符合新版GMP的要求,没有深刻理解新版GMP条款的要求和先进理念,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不足,培训效果不佳等。下面将针对共性问题,结合原料药的生产特点,提出改进对策。
3.1 深入理解新版GMP内容,全面贯彻质量风险管理和生产全过程管理的理念新版GMP顺应国际GMP的发展趋势,引入了许多新的质量管理理念与措施,包括质量风险管理和生产全过程管理等。质量风险管理是指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性或回顾性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药品生产全过程管理是对生产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及时发现影响药品质量的不安全因素,保证药品的质量。企业应深入理解新版GMP内容,并在理解新理念的基础上将其灵活地应用于生产活动中,全面贯彻质量风险管理和药品生产全过程管理的理念,以科学和风险为基础实施新版GMP,有效保证药品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3.2 加强硬件系统的改造,推进新版GMP的实施硬件系统的改造主要是对厂房和设施设备等基础条件的改造,原料药生产企业厂房和设施的改造应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为目的。对比1998 年版GMP和新版GMP,并结合辽宁省前期认证情况,非无菌原料药涉及的厂房和设施改造重点有:设计足够空间的生产区和贮存区;合理设计和布局药品包装的车间或厂房;精制、干燥、粉碎、包装等生产操作的暴露环境应按照D级洁净区的要求设置;不同级别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当不低于10 Pa;产尘操作间应保持相对负压或采用专门的措施;实验室设计应符合预定的用途。
涉及的设备改造主要有:配备有适当量程和精度的衡器、量具、仪器和仪表;企业在进行硬件改造时要立足现状制订整改方案、投入改造成本,更要着眼长远发展,有效提高整改收益,力争用销售价格和市场销量的增加、生产率的提高、缺陷率的降低来弥补改造成本。
3.3 重视软件系统的建设,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厂房设施和设备管理、物料管理等五大系统[8]。原料药生产企业软件系统建设的重点有:有效开展物料供应商审计和评估;规范 质量控制实验室的管理;做好设备生产状态标识和容器具专用标识,避免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和交叉污染;确保文件控制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批生产记录的内容应完整,达到“做你
所写,记你所做”;设备管理主要集中在使用、清洁和仪器校准方面;按要求进行原辅料管理和溶剂回收;有效开展偏差管理、纠正和预防措施、变更及风险管理等。
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和资源等构成的完整系统。原料药生产企业要想达到新版GMP的要求,就必须明确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配备足够的并有适当资质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人员、完善质量管理文件、有效开展清洁验证工作、重视变更和偏差管理、理解质量管理理念并用好质量管理工具来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只有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将药品生命周期相关的活动进行系统管理,药品质量才能得到充分保证。
3.4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培训流于形式操作者的操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药品的生产质量,为使操作者在生产中能按照标准操作规程熟练操作,培训也是实施新版GMP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培训可减少因操作不当而产生的认证检查缺陷,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可通过内部技术攻关来减少外部咨询费用,实现企业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企业应有指定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培训管理工作,制订培训方案和计划,对药品生产、质量有关的所有人员进行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包括理论、岗位职责、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并定期评估培训效果,避免培训流于形式。4 结语 GMP 认证不是目的,而是确保药品质量安全的一种手段。未通过认证的企业应抓住机遇,深入理解新版GMP内容的要求,全面贯彻质量风险管理和生产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加强软硬件系统的建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早日通过新版GMP认证。已通过认证的企业应在日常生产中执行好新版GMP,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切实提高生
产管理水平,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要求的药品,提高原料药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张春蕾,刘智勇,田丽娟
第四篇:【GMP缺陷分析集锦10】中药饮片企业新版GMP认证检查缺陷分析
【GMP缺陷分析集锦10】中药饮片企业新版GMP认证检查缺陷分析
中药饮片本就是中药产业三大支柱产业中最薄弱的环节,又是一个不同于化学药、中成药制剂的一个特殊产品。一般药企业往往只生产几个或几十个品种,而中药饮片企业动辄生产几百个品种,但其生产批量较小,批号又较多,更甚者品规较多。而新版GMP 针对性的标准还未出台,只能参考制剂的高标准要求中药饮片企业,让人头疼而又困惑。下面就笔者亲身经历的新版中药饮片GMP认证的问题与大家交流如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只在原1998 版的基础上作增减,而未把2010 版的精髓融入其中。
1.1 1998 版与2010 版分节对比见表1。
1.2 新版GMP 的主要特点 1.2.1 强化了管理方面的要求
①提高了对人员的要求。在《机构与人员》中明确将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和质量授权人一并列为药品生产企业的关键人员,从学历、技术职称、工作经验等方面提高了对关键人员的资质要求并明确其职责。如生产管理负责人———医药大专中级职称;执业药师5 年工作经历;中专学历8 年。②明确要求企业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质量管理目标、有效开展质量管理活动而建立的,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和资源等构成的完整系统。10 版GMP 在《总则》中增加了对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以保证药品GMP 的有效执行。③细化了对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等文件管理的要求。为规范文件体系管理,10 版GMP 分别对主要文件(如质量标准、生产工艺规程、批生产记录和批包装记录等)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替换、撤销、复制、保管、销毁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1.2.2 提高了部分硬件要求
1.2.3 围绕质量风险管理增设了一系列制度质量风险管理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推动和实施的一种全新理念,10 版GMP 引入了质量风险管理概念,并相应增加了一系列新制度。如:供应商的审核和批准、变更控制、偏差管理、超标调查、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稳定性考察、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这些制度分别从原辅料采购、生产工艺变更、操作中的偏差处理、发现问题调查和纠正、上市销售药品质量持续监控等各个方面环节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促使生产企业建立相应制度,及时发现影响药品质量的不安全因素,主动防范质量事故的发生。
1.2.4 强调了与药品注册和药品召回等其他监督环节的有效衔接。1.3 文件体系归类调整
1.3.1 由表1 可见2010 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没有《卫生》这个大的章节,而1998 版中《卫生》章节中包括各种设施设备、人员的卫生,这些重要的内容不可能因为2010 版中没有就删除,就需要归入相应的机构与人员(人员卫生)、厂房与设施(生产、仓储、质控、辅助等区)、设备(使用与清洁)等文件目录下。
1.3.2 2010 版中《文件管理》这部分质量标准在1998 版中质量管理文件项下;工艺规程、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则在1998 版生产管理项下;操作规程和记录则是每个章节都涉及。
1.3.3 1998 版中投诉与不良反应归入2010 版新增《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章节。1.4 结合2010 版GMP 要求修改原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4.1 2010 版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标准规定见表2、3。1.4.2 1998 版悬浮粒子测定标准见表2、3。
1.4.3 1998 版直接服用饮片洁净度级别为三十万级,2010 版的洁净度级别则变成D 级,这就要求在原文件体系上作对应的修改。文件的修改不只是在计算机中把三十万级改成D 级,其相应检测标准都应作变动并且要履行变更申请手续,由原起草人修改,填写变更记录,编写变更版本号,再经审核与批准,最后执行。这里面包括各种记录表格样张的修改(不能只是在记录表格上修改不合适的地方,再在修改的地方签名并注明日期)也要履行相应变更申请手续,因其同样属于文件系统,往往容易忽略。试生产遴选的品种未考虑周全,未结合企业实际 2.1 1998 版为静态现场检查,意思就是企业只要一系列文件编制到位了,现场只看厂房、机器设施设备的安装到位,提问现场操作人员而没有实际生产品种;2010 版是现场动态检查并且几条生产线是同时动态检查的,这样就增加了人员挑选配置、关键工序选择、试生产品种遴选的难度。其原因有如下几点。2.1.1 迎接现场检查的操作人员不仅要熟悉实际生产,在回答问题时需不慌不乱,镇定自如,这样的人在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是屈指可数的,有经验的人要么没有什么文化,回答不出提问;有学历的人能回答问题可实际操作能力又略显不足,更何况几条生产线同时配置操作人员。
2.1.2 现场检查的工序环节挑选时一定要有代表性,不能只挑选简单的工序,但实际企业在安排现场检查工序时为了规避风险,往往只安排简单工序,如普通生产线金银花的净选、直接服用饮片三七粉的分装。这就导致现场检查官员重新指定试生产品种,甚至会出现指定的试生产品种不是拟定的试生产品种,这样出现的后果可想而知。此处的解决方法如下:安排现场生产工序时可以预先演练熟悉的较关键的生产工序,如直接服用饮片三七粉的粉碎(此工序可能出现偏差而不好把握),普通生产线薏苡仁炒制(此工序火候控制是个难点)。
2.1.3 试生产品种的遴选要从全方位考虑:检验、所用辅料、辅料资质收集等项目。
①原药材、成品的检验项目是不是企业自己可以做的?检验所用的样品好不好买?如果自己不能做是不是属于可以委托检验允许的范围之内?但企业最容易出现下列情况:
a)遴选品种时没有考虑企业实际情况,选的品种自己不能检验而又不能委托检验(可以委托检验的项目:农残、黄曲霉毒素、使用频次少的大型仪器检项),如含量测定所需高效液相色谱仪也是一种大型仪器,但药典测含测的品种占大多数,所以就不能委托检验。实际上绝大多数企业测含测是有此种仪器和技术的,这就要求遴选品种慎之又慎。
b)委托其他企业检验又没按要求到药监备案,只有两个企业之间的一纸委托协议;更甚者被委托的企业正进行2010 版GMP 认证,这样的委托就是无效委托。c)检验所需的标准品迟迟未购回,就会影响整个认证的进度。
②试生产品种所用的辅料有没有变动,不能只凭传统经验认为是用哪种辅料。如麸炒白术,十有八九会说此辅料是生麦麸,但恰恰此品种是药典为数不多用蜜炙麦麸的品种之一。
③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所用的辅料一般是酒、醋、盐等副食,这些资质在一般的副食店很难收集齐全,甚至在一些生产企业也很难收集齐全。会出现不能用辅料企业的标准而辅料拿来自己检验又没有标准的尴尬境地。3 人员培训不全面,流于形式
3.1 在人员培训这块儿大多数企业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编制出培训计划,上几次大课,出几套试卷,最后成绩归档就万事大吉。至于适不适用那是另外一回事。
3.2 从2010 版GMP 认证检查官现场提问来看就要求我们培训不能只是走走过场。
①这个硬木切药机适用于哪些药材?(企业试生产的品种刚好没有选这个硬木切药机适用的药材,这个机器是买来以后备用的;检查官也从申报资料上知道没有这个切药机生产的品种),这个问题需要根据你所选用的设备适用于炮制哪类药材准备培训内容,即使是备用的设备。②槟榔是怎么炮制的?(检查官当时站在另一台同样备用的旋转式柳叶切片机面前反向问操作工人。槟榔质坚硬,不易破碎,切片非常麻烦。需把原药材置水中浸泡并每日换水,浸约3 d~5 d,捞起置周转蓝内,经常淋水润透切薄片干燥),此问题不光考了操作工人的应变能力,还有操作熟悉程度,不是有多年实际生产操作经验的工人是回答不上来的。如果再加上培训不到位,没有每台设备可适用的品种都进行培训是会丢分的。
③你做显微鉴别制了多少片?你给我制个三七的片看看?
3.3 从上述反映的问题,培训要包括:每个岗位的职责、制度、操作规程、每个设备适用的所有品种。最为重要的是要实际操作,不能只动嘴不动手,即使回答得很流利,但操作生疏也会丢分。如炒薏苡仁明知是中火清炒至微黄色,可出锅的半成品颜色还是白色的。4 结论
根据药监局的规定,中药饮片企业必须在2015 年12 月31 日前达到新版GMP 要求,目前通过认证的企业少之又少。大部分企业存在观望、等待“模板”出来好跟进的状态,即使迎接了现场检查的企业也还存在整改再整改的问题。尽管如此,中药饮片企业还是要调试重试,直面挑战,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认真梳理,试生产品种安排合理合法,人员培训改变原有观念。
作者:牟海英
第五篇:已过新版GMP认证检查药企缺陷分析
32家已过新版GMP认证检查药企缺陷分析
GMP缺陷集锦是小编对部分省市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现场检查、飞行检查、跟踪检查中发现的缺陷项目和分析进行整理,旨在分析新版GMP实施与认证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供同行探讨和思考,并给其他企业提供有益的警示和帮助。
本集锦包括认证申报资料问题分析,原料药、中药饮片认证检查缺陷问题以及GMP实施过程中日常检查的问题分析。
更多精彩静请关注蒲公英技术论坛。
对32家已通过新版GMP认证检查药品企业所存的问题和缺陷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准备新版GMP认证企业提供帮助和借鉴。
1.32家GMP现场检查中常见问题和缺陷分析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对其中32家已通过新版GMP认证检查的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客观统计分析,总共涉及13个剂型和2个原料药,如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片剂、颗粒剂、硬胶囊剂、口服溶液剂、合剂、口服液、糖浆剂、膏滋剂、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原料药的新版GMP认证检查中的现场检查缺陷项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和总结。1.1质量方面
新版GMP中涉及质量方面的条款有11条,现场检查发现缺陷项目所涉及的条款有4条,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缺陷项目内容涉及条款为新版GMP第12条(5次),主要缺陷项目涉及的条款分别为新版GMP第12条、第14条。主要问题:
(1)持续稳定性的样品没有按《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的长期稳定性试验条件存放,缺少稳定性试验箱;
(2)化学药品和中药产品共线生产是否对药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企业未进行风险评估。1.2机构与人员
新版GMP中涉及机构与人员的条款有22条,现场检查发现缺陷项目所涉及的条款有11条,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缺陷项目内容涉及条款为新版GMP第27条(12次);主要缺陷项目涉及的条款为新版GMP第18条、第27条。主要问题:
(1)培训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未结合岗位要求进行培训、培训记录不全、未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或评估内容不全等;
(2)个别员工承担职责过多,同时负责纯化水系统操作、在线监测、空气净化系统操作及维护保养、生产设备的管理及维护保养。1.3厂房与设施
新版GMP中涉及厂房与设施条款的有33条,现场检查发现缺陷项目所涉及的条款有21条,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缺陷项目内容涉及条款为新版GMP第58条(4次),主要缺陷项目涉及的条款分别为新版GMP第62条、第63条。主要问题:
(1)无单独的物料取样区,取样车放置在仓库的物料区;(2)微生物实验室阳性菌室与微生物检查室共用;
(3)原辅料包材库常温区南侧墙边的排水沟部分未密封,易对储存物料造成污染;
(4)企业未保存厂房、公用设施、固定管道建造后的竣工图纸;
(5)仓库用于监控温湿度的温湿度计摆放位置、质检中心留样阴凉库温湿度计放置位置较随意,未规定放置位置,未做相应的确认和规定;
(6)防止粉尘扩散、避免交叉污染措施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称量间、粉碎间、分装间、干燥间等产尘房间无捕尘设施或除尘效果不佳。1.4设备
新版GMP中涉及设备条款有31条,现场检查发现缺陷项目所涉及的条款有20条,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缺陷项目内容涉及的条款为新版GMP第86条(6次),主要缺陷项目涉及的条款分别为新版GMP第71条、第75条、第84条、第91条、第97条。主要问题:
(1)B级保护的A级配料罐和灌装机操作台与地面相距较短,且整个操作台面较大,对操作台底部无法进行有效地清洁、消毒;
(2)空分生产分馏塔在线监测氧含量仪表损坏未及时维修;
(3)口服液配制、灌装系统清洁规程中,未明确清洗用饮用水加热的确切温度;××乳膏剂水相罐、油相罐清洁操作规程中规定的清洁方法与实际操作不一致;(4)提取车间电脑监控系统提取罐的温度显示与罐上的温度计显示值有明显差异;
(5)多功能车间液体线配制间与配制罐连接的工艺用水输送管道设计不合理,与热水管、饮用水管、消毒液管共用一个连接罐体的入口,存在污染产品的风险;(6)纯化水贮罐与纯蒸汽发生器的连接管道不能有效排空,存在污染隐患。1.5物料与产品
新版GMP中涉及物料与产品的条款有36条,现场检查发现缺陷项目所涉及的条款有17条,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缺陷项目内容涉及条款为新版GMP第103条(5次),主要缺陷项目涉及的条款分别为新版GMP第103条、第105条、第106条、第125条、第132条、第134条。主要问题:
(1)洁净区称量时,退库区存放的待退库的原辅料无内包装,直接存放在不能有效密闭的塑料周转桶内。退库的铝管内包装未密闭。(2)企业未明确按批号或编号管理物料类别。个别物料未按规定进行编号管理,不易追溯。(3)标签、说明书货位卡显示与库存不一致。(4)备料车间与洁净区的物料转运过程中使用转运桶,个别密封圈已老化破损,不能有效防止污染。
(5)印刷小盒、说明书未按批包装指令中的需求量发放。
(6)包装间对不合格的待包装产品的处理无记录,原料仓库内不合格的凡士林移入不合格品库未及时履行审批手续。
(7)对已包薄膜衣片的中间产品进行了回收处理。1.6确认与验证
新版GMP中涉及确认与验证的条款有12条,现场检查发现缺陷项目所涉及的条款有6条,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缺陷项目内容涉及条款为新版GMP第148条(8次),主要缺陷项目涉及的条款分别为新版GMP第138条、第140条、第143条、第148条。主要问题:
(1)验证工作未能全面涵盖证明有关操作和关键要素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如未验证设备清洁用水温度对清洁效果的影响,未验证生产过程改为人工用周转桶转移药料是否增加污染的风险;
(2)对乳化罐、存储罐、油相罐清洁验证时使用擦拭法擦拭的位置选取不当;(3)臭氧消毒系统验证有效灭菌浓度和自净时间只有1次数据,对臭氧有效灭菌浓度的维持时间未进行验证;
(4)工艺验证材料中未明确提取工序中3次煎煮液在冷沉罐中静置24h的相关温度要求,工艺规程、岗位操作规程中均无温度要求,现场询问操作人员也回答没有相关要求;
(5)部分生产设备性能确认不完整,如热风循环烘箱只做了热分布空载验证,未做同 步验证;(6)切药机清洁验证资料中缺少对设备的清洗操作过程、检测最终清洗水的pH值检测报告;
(7)空调净化系统确认过程、风管清洁、检漏记录未归档;
(8)××××颗粒工艺验证过程中的颗粒干燥工序其关键工艺参数水分无取样时间,箱式沸腾干燥机加料量不明确;
(9)工艺验证中后3批产品各杂质峰面积之和较前3批产品有所扩大时,未作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10)无菌产品关键生产设备设计存在缺陷,设备清洁、灭菌效果验证工作不完善。
1.7文件管理
新版GMP中涉及文件管理条款的有34条,现场检查发现缺陷项目所涉及的条款有19条,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缺陷项目内容涉及的条款为新版GMP第175条(6次)、第155条(5次)、第158条(5次)、第174条(5次),主要缺陷项目涉及的条款为新版GMP第164条、第168条、174条、第175条、第183条。主要问题:
(1)申报材料中未提供现行有效的质量标准,实际检验过程中未使用现行有效的质量标准,且企业成品报告单上自己规定含量的范围,而且样品含量测定每份样品高效液相测定只进1针,不符合SOP规定;
(2)生产工艺规程未按每个品种每个批量制定,而是一个批量范围,工艺验证不能涵盖实际生产的批量状况;
(3)批生产记录内容不完整,如煅×××(20120301、20120302、20120303),仓库内为煅×××粉,批生产记录中无粉碎工序记录;(4)不合格品(×××胶囊)销毁没有记录;
(5)批生产记录中特殊药品配制时的操作人、配制人为同一人签名。1.8生产管理
新版GMP中涉及生产管理条款的有33条,现场检查发现缺陷项目所涉及的条款有8条,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缺陷项目内容涉及的条款为新版GMP第191条(7次),主要缺陷项目涉及的条款为新版GMP第189条、第194条、197条。主要问题:
(1)生产车间人员整体进入A/B级洁净区的配制及灌封区,对药品生产易产生污染;(2)生产过程中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措施不到位;(3)灌封机手工用不锈钢勺加料;
(4)洁净区使用易脱屑、发霉的清洁工具,使用易产生颗粒的洗衣粉。1.9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新版GMP中涉及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条款的有61条,现场检查发现缺陷项目所涉及的条款有24条,主要缺陷项目内容涉及的条款分别为新版GMP第221条、第222条、第223条、第227条、第230条、第242条、第248条、第250条、第256条、第260条、第266条。主要问题:
(1)实验室管理不规范,如滴定液未按规定要求保存;滴定液3个月后复标未进行稳定性考察;质量控制实验室产品检验记录未真实记录使用仪器型号、色谱柱编号、对照品配制液制备记录,不利于检验结果的追溯与复核;检验用对照品实物与台帐不相符;试液无配制记录,试液用于成品检验时无发放使用记录;QC微生物限度检查室沉降菌监测的实验记录,未按规定填写动态情况下现场操作人员数量及位置;培养基贮存条件不符合规定要求。
(2)无菌原料未在无菌取样间取样;取样后的原料取样标签只有用记号笔记录的批号信息,已开检的样品与未检的样品混放;未详细规定取样后剩余部分及样品的处置和标识,以及取样器具的清洁方法和贮存要求。(3)文件中未规定中间品相对密度测定时的温度要求。
(4)产品在批准放行前对每批药品进行质量评价内容不全,未确认主要生产工艺和检验方法。
(5)自制工作标准品未按规定要求标化;杂质档案材料归档不全,仅有有关杂质的液相图谱。
(6)质量受权人、质检中心主任、质保部QA人员工作职责与实际履职情况不吻合,如产品放行单上应是质量受权人签字放行,而实际上存在其他人签字放行的现象。
(7)变更控制管理不到位。如配制车间称量罩有机玻璃档板拆除未进行污染风险评估;凝胶制剂工艺规程发生变化(自乳化罐倒入周转桶后灌装),未按变更控制要求进行变更,相关生产记录未如实记录操作过程。
(8)偏差处理不到位。辅料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后未及时启动偏差处理的书面程序;产品可回收率偏高,收率超出规定限度,企业未按偏差控制程序处理,未启动纠正和预防措施;现场检查时停电,质量部正在进行霉菌培养但检验员未按《偏差处理操作规程》要求填写《偏差处理单》。
(9)质量管理部门对主要原辅料供应商资质证明文件收集不全;供应商管理程序规定物料分为几类,但没有具体分类标准和相应的审计要求,如审计资质、是否要现场审计等;原料药供应商质量档案内容缺少现场质量审计报告、定期质量回顾分析报告。
(10)持续稳定性考察未按要求进行。主要表现在未制订持续稳定性考察方案;留样稳定性考察数据统计显示含量测定出现了明显的不良趋势,未进行回顾分析。
1.10委托生产与委托检验 新版GMP中涉及委托生产与委托检验的条款有15条,现场检查发现缺陷项目所涉及的条款有2条,分别为新版GMP第281条、第289条。
主要问题:(1)合同内容不完整,如无委托检验受托方必要的信息资料,委托合同中未规定运输途中的保存条件及何方负责取样和检验;
(2)未明确规定受托方是否在委托方的厂房内取样及由何方负责取样等。1.11产品发运与召回
新版GMP中涉及产品发运与召回条款的有13条,现场检查发现缺陷项目所涉及的条款有2条,分别为新版GMP第295条、第299条。主要问题:
(1)企业明确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药品召回管理工作,但未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协调该项工作;
(2)销售记录无收货单位名称全称和详细地址。1.12自检
新版GMP中涉及自检条款的有5条,现场检查发现缺陷项目所涉及的条款有3条。
主要问题:(1)自检流于形式,未能主动及时发现质量风险控制点,并未针对发现的问题做出评价结论,未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2)未制定自检计划,自检操作缺少自检方案或方案内容较简单;
(3)自检报告内容不全,未对自检过程中观察到的所有情况进行描述,自检情况未按规定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报告。
2.实例:某公司药品GMP认证现场检查不合格项目
认证剂型:片剂、颗粒剂、硬胶囊剂(含中药前处理和提取)。2.1主要缺陷(1项)
公司部分人员培训效果不佳,仓库验收人员对到货初验程序、记录填写等要求不熟悉;取样人员(×××)对中药材、广东××浸膏取样方法、现场取样位置、器具等要求不熟悉。(新版GMP第27条)2.2一般缺陷(14项)
(1)2013企业新进员工(××)健康档案内容不全,无胸透检查项目。(新版GMP第31条)
(2)干燥间(房间编号:××××)顶棚安装的照明灯罩脱落,未及时维护。(新版GMP第50条)
(3)制粒配浆间蒸汽管道漏水,未及时维修;制粒配浆间可倾式反应锅蒸汽管道维护不到位。(新版GMP第72条)
(4)口服固体制剂车间(房间编号:××××)生产用模具未悬挂状态标志,模具、筛网管理规程中未明确规定保养周期。(新版GMP第78条)
(5)企业接收中药材核对外包装上标示内容的接收记录不完整,未记录采收加工日期、产地等内容。(新版GMP第106条)
(6)包装后的成品存放在外包间待验。(新版GMP第128条)
(7)召回产品××胶囊(批号:13030601、13030602)未按退货程序进行处理,未填写《返工申请表》、《退货返工处理单》。(新版GMP第136条)(8)醇沉罐清洁验证(××××)的验证报告中未对喷淋效果进行确认。(新版GMP第143条)(9)企业玻璃钢组装冷库使用操作规程(SOP-××××)文件规定,操作工最少每小时观察运转情况并记录温度。而实际上冷库分2组,其设置打印温度时间间隔分别是未规定和半小时,文件未定期审核和修订;实验室化学试剂标签出现同一文件编号的2种版本。(新 版GMP第158条)
(10)×××片(批号:FX-13102101)××干膏粉的称量记录未记录每次称量的实际数量;复方××胶囊(批号:131201)未记录煎煮温度。(新版GMP第175条)
(11)待包装的复方××片(批号:13120601)容器上未贴标签,未标明物料名称、规格和批号。(新版GMP第191条)
(12)××提取物(批号:130510)批生产记录中没有蒸馏、煎煮岗位的清场记录。(新版GMP第201条)
(13)××片(批号:13110401)检验记录中部分液相图谱未有操作人签名。(新版GMP第223条)
(14)召回产品××胶囊(批号:13030501)《退货入库分流单》中数量为149盒,实际召回数量为140盒,未在最终报告中进行说明。(新版GMP第304条)
3.实施新版GMP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对32家药品生产企业进行综合分析,容易产生的缺陷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等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方面,如对质量保证体系构成要素理解不清楚、把握不准确、使用不熟练,对质量风险控制管理和验证工作做得不细、不透等。笔者认为,当前药品生产企业在实施新版GMP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控制与措施的结合问题。企业难以对变更控制、偏差处理、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存在程序制定不够完善或者未按照制定的程序要求完成相应工作的现象。
(2)新概念理解与运用问题。对趋势分析、警戒限、纠偏限、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新概念的理解不透,应用机械,存在生搬硬套的情况。
(3)质量风险管理问题。部分企业在实施的过程中,对质量风险管理尚处于初期阶段或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将企业自身的管理特长、产品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尤其是在2013年底通过乙肝疫苗质量**情况的调查,更加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加强药品质量风险控制管理工作。
(4)文件体系制定与完善问题。新修订GMP所需要的文件体系,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厂房和设施管理、文件管理所需要的文件目录都应相对规范和统一,尽量避免各行其是,使制定的文件目录能够满足新修订GMP的检查要求。
(5)认证时现场检查动态生产的问题。企业在申请认证正式受理之日起,就应做好随时接受申报生产线常年生产品种动态生产的准备。在现场检查过程中,企业相关生产线的关键生产步骤均应具备动态生产条件,力求还原日常生产情况。检查组可根据检查时间安排,合理选择企业的动态生产工序进行现场检查。必要时,质量控制环节也可要求操作人员现场操作,考察人员操作能力。如常见的口服固体制剂生产车间一头四尾(干混悬剂、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共线生产时,至少应对混合、制粒、压片、胶囊充填等关键生产工序进行动态生产检查,而不仅仅只选择其中一个共同的生产工序混合或者选择内包或外包等不能反映关键生产情况的工序。如果是原料药生产线检查,应选择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作为检查重点,而不应仅仅选择内包或外包工序,这些都要在动态生产中进行现场检查。4.结语
截至2013年12月31日,SFDA通报全国已有796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全部或部分车间通过新修订GMP认证。全国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共1319家,已通过认证的企业占60.3%。截止到2013年10月,全国共有3839家非无菌药品生产企业,通过新修订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不含医用氧、中药饮片及体外诊断试剂)为778家(其中核发969张证书),占非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总数的20.3%。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全国各地仍有非无菌药品生产企业近2300家需要通过认证,可见新版GMP认证工作任重道远,要在规定的时限内(2015年12月底)完成这项重要工作,更加需要药品生产企业和各级药监部门的共同努力。同时,希望本文能为药品生产企业做好新版GMP认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