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当得利与相关刑事犯罪的界定问题

时间:2019-05-15 01:1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不当得利与相关刑事犯罪的界定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不当得利与相关刑事犯罪的界定问题》。

第一篇:关于不当得利与相关刑事犯罪的界定问题

关于不当得利与相关刑事犯罪的界定问题作者: 赵嵬

作者所在单位: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 人民法院司法公正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

2002-02

如何对不当得利及相关刑事犯罪进行界定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由于我国《民法通则》明确对不当得利予以规定,刑法典也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即只要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相应犯罪构成要件即摘要: 构成犯罪,在此意义上对民事上的不当得利与相关刑事犯罪的认定似不应成为问题,但是由于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往往出现将民事上简单的不当得利案件定性为刑事犯罪案件或将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简单地按不当得利案件处理的情况,本文拟针对不同的案件情况对民事上的不当得利与刑事上相关的侵占罪、职务侵占罪、贪污罪及诈骗罪予以具体认定。

如何对不当得利及相关刑事犯罪进行界定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由于我国《民法通则》明确对不当得利予以规定,刑法典也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即只要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相应犯罪构成要件即构成犯罪,在此意义上对民事上的不当得利与相关刑事犯罪的认定似不应成为问题,但是由于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往往出现将民事上简单的不当得利案件定性为刑事犯罪案件或将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简单地按不当得利案件处理的情况,本文拟针对不同的案件情况对民事上的不当得利与刑事上相关的侵占罪、职务侵占罪、贪污罪及诈骗罪予以具体认定。

一、不当得利之界定与类型

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目前理论界对不当得利适用范围之理解存在两种观点:

1.认为对不当得利要件中的“没有合法根据”应予限制解释,即受益人取得利益而没有合法根据,受害人能够基于所有权请求受益人返还该项利益时原则上不构成不当得利。这是因为根据罗马法,只要物权行为本身有效成立,即使作为其原因的债权行为不成立或无效也不影响其效力,如此则往往发生如下后果:由于物权行为仍然有效,给付物的所有权已经转移给受领人,给付人基于所有权请求给付物返还的可能性已经消失,但由于债权行为不成立或无效,受领人享有的债权和给付人承担的债务已自始不存在,因而受领人不应取得拥有给付物所有权这种利益,只有把给付物返还给付人才公平合理,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以衡平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不当得利诉权应运而生。换而言之,所有权之返还请求权与不当得利之返还请求权不能两立。

2.认为对不当得利要件中的“没有合法根据”应予从宽解释。因为罗马法中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以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为前提的,故罗马法中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是不能两立的,而我国民法理论并不区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更不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与独立性,这便从根本上排除了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不能两立的观点。所以在两种请求权因同一事实的出现而发生竞合的情况下,基于民事法律规范的任意性特征,在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应当尊重受损人的自愿选择,在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发生竞合时,受损人既可以选择行使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也可以行使所有权返还请求权。

我们认为,对所有权的保护方法可分为物权的保护方法与债权的保护方法,返还原物、恢复原状、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等属于前者,返还不当得利、赔偿损失则属于后者。在具体运用这些方法时,应首先考虑用物权的保护方法,在物权的方法不能运用时,再考虑适用债权的保护方法。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基于所有权的返还请求权体现的是物权效力,而基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体现的却是债权效力,显然物权效力要优于债权效力。另外,两种请求权不仅在法律效力上存在别,而且还导致不同的财产返还范围:以不当得利为法律依据的返还,当受益人为善意时以受益人的既存利益来确定返还范围,如果善意的受益人所得利益已不复存在则其不负返还义务。当受益人为恶意时,受益人应将其所受领利益附加孳息一并偿还;而依所有权的返还,返还的目的在于恢复财产所有权的圆满状态,返还的范围包括原物及其孳息。唯因如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4条中规定:“拾得人将拾得物据为己有,拒不返还引起诉讼的,按照侵权之诉处理。”即拾得物之返还是基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而非基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笔者赞同所有权之返还请求权与不当得利之返还请求权不能两立的观点。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近代民法发展了占有不当得利的返还请求权,因为占有也是一种利益,取得占有者即取得一种法律上的地位,由于给付一方因给付而丧失了对其物的占有利益,而受领方取得的对该物的占有构成了一种不当得利,故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与占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可以存在竞合。笔者认为,在罗马法上,由于所有权概念中并不包括占有的内容,故占有被规定为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而我国的民事法律因袭了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民法典,将占有规定为所有权的一项权能,故占有并不是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所以并不存在占有不当得利的理论前提。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基于对不当得利要件中“无法律上的原因”的理解及我国民法理论对物权行为的否认,有相当部分依传统理论属于不当得利的情况被划在不当得利之外。

对于不当得利的具体种类,理论界往往以利益的取得是否基于给付行为为标准将不当得利分为因给付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和因给付行为以外的事实而产生的不当得利两大类型。前者包括:因民事行为不成立、无效及撤销而产生的不当得利;履行不存在的债务所引起的不当得利;因合同的解除而产生的不当得利等等。后者包括:基于添附而产生的不当得利;基于受益人的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基于受害人的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基于第三人的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基于事实而产生的不当得利等等。

例如在民事行为在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之前,如果基于合同关系的给付属于物(不包括货币)的交付形态,由于我国民法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理论,那么该给付物的所有权随着民事行为自始不生效力而复归于给付人,即其可基于所有权请求给付物的返还,故不能产生不当得利。但是如果受益人已将给付物有偿转让且受让人又属善意取得,给付人即丧失了对给付物的所有权,于是受益人所取得的给付物的价款就成为不当得利。

又如在履行不存在的债务所引起的不当得利的情况下,如果履行的为不存在的非金钱债务,由于我国民法理论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及无因性,故此时并不发生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因此原则上受益人所受利益不构成不当得利,只有在标的物已被消费或第三人善意取得时才构成不当得利;在履行的为不存在的金钱债务的情况下,例如出纳员将10万元的人民币误为9万元交给领款人,对此种情况应具体分析。按照物权法的一般原则,货币一经被占有即对其拥有所有权,但是货币在被夺取或以其他方式丧失占有后若仍能识别,则应理解为丧失货币占有的人并未丧失其对货币的所有,因此要以所有权为基础请求所有物的返还。具体而言,货币丧失占有后如与货币占有人的货币相混合时应适用物权法理论中有关动产混合的理论:如他人的货币仍可识别,则除有取得他人货币的原因外,应返还之;不能识别时,如无取得他人货币的原因,但混入货币的数额能够确定的则按混合时的价值成立共有,若无法确定,如混合货币中的一部分被取出使用,此后又补充若干货币的,则不能适用关于混合的规定,此时丧失货币的人仅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二、审判实务中几种案件的具体界定

民事上的不当得利案件与刑事上相关的侵占罪、职务侵占罪、贪污罪及诈骗罪之间为交叉关系,即有些构成不当得利的行为不属于刑事犯罪,而有些行为人的行为在构成刑事犯罪的同时其所获赃款在民事上同时构成不当得利(存在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聚合),在后一种情况下,其能够基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寻求附带民事救济,或者按照我国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对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财物凭借公权力(基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予以追缴后及时返还。

1.不当得利与诈骗罪之认定

基于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似乎所有的诈骗行为人所获利益均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而可认定为不当得利。按照有关不当得利理论中的第一种观点对此可以作肯定的回答,而按照第二种观点则应区别对待:如果诈骗犯罪既遂且犯罪对象为非金钱财物,刑事上对诈骗犯罪行为的认定否定了民事上的占有或物权变动,故被害人仍享有对赃物的所有权,其能够基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寻求附带民事救济,或者按照我国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基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对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财物凭借公权力予以追缴后及时返还,故行为人所获利益不能认定为不当得利。但在行为人已将赃物消费或第三人善意取得时,则行为人所获利益应认定为不当得利,如果诈骗犯罪既遂且犯罪对象为金钱,虽然按照物权法的一般原则,货币一经被占有即对其拥有所有权,但是货币在被夺取或以其他方式丧失占有后若仍能识别,则应理解为丧失货币占有的人并未丧失其对货币的所有,因此要以所有权为基础请求所有物的返还。在货币丧失占有后如与货币占有人的货币相混合时应适用物权法理论中有关动产混合的理论,此时应适用动产混合之规定予以具体分析,或者所有权未发生转移,或者受益人所受利益构成不当得利。

我国刑法第266条规定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从诈骗罪的定义可见,其行为必表现为作为的形式,故纯粹以不作为的方式获得他人的财物不能认定为诈骗犯罪,当事人可通过行使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或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寻求救济。例如,储蓄机构工作人员将10万元现金误认为9万元现金支付给取款人,按照动产混合的理论,如果在多出的1万元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情况下,按照本文的观点取款人所受利益并不构成不当得利,如果出现储蓄机构履行超过应该给付的债务且标的物不能确定、已被消费或由第三人善意取得等情况时,则行为人所获利益构成不当得利。

还可能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即如果基于受损人的行为而给付受益人以错误的支付凭证,例如储蓄机构将存款人存入的1万元误作为10万元并将10万元的存折交付存款人,存款人在明知的情况下持存折恶意领取相应款项,或者购货方在领受相应物品后未交付取货凭证,然后再次持取货凭证恶意领取相应物品的行为,如数额较大,则行为人用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笔者倾向于否定性的答案。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务的行为,即靠欺骗方法使被害人受骗上当、信假为真并仿佛自愿地交出财物。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说,犯罪的客观要件要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要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危害行为的发生对危害结果而言具有相当的原因力,而在储蓄机构将存款人存入的1万元误作为10万元并将10万元的存折交付存款人,存款人在明知的情况下持存折恶意领取相应款项,或者购货方在领受相应物品后未交付取货凭证,然后再次持取货凭证恶意领取相应物品这两种情况下,之所以发生了一定的危害后果,除了行为人隐瞒真相这一因素外,另一重要原因是受损人存在明显的过错(给付了错误的债权凭证或未收回取货凭证),受损人并非完全是由于行为人的隐瞒真相的行为造成其自愿交出财物的,即在此行为人隐瞒真相的行为与受损人的损失之间不应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所以不论是否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行为人的行为均不应构成诈骗罪。在此情况下,根据动产混合理论,受损人在一般情况下可基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请求返还原款项,如果在原款项不能确定、已被消费或由第三人善意取得时则构成不当得利。

另外,如果在经济往来中受损人向受益人开出转帐支票并因失误多填写款项,收益人明知此种情况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恶意将转帐支票入帐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我们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82条之规定,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由于票据为无因证券,只要票据具备票据法上的条件票据行为就属有效行为,票据权利就成立,至于票据行为赖以发生的原因在所不问,故持票人不必证明其取得票据的原因,其仅依票据上所载的文义就可请求付款银行给付一定的金额,即票据产生的原因有效与否与票据债权的存在无关(当然在直接当事人或非善意持票人主张权利的情况下,票据行为人可以意思表示不真实为理由进行抗辩)。由于支票的付款银行不能在支票上为票据行为,其仅为票据关系人而并非票据债务人,其与票据债务人、票据权利人之间的关系只是资金结算关系,故在票据债权人向付款银行提出付款请求而票据上记载的债务人并未提出一定的合法事由进行票据抗辩的情况下,受益人对金融机构隐瞒交易关系的真实性或隐瞒相对应的代价的真实性并不是作为资金合法所有者的金融机构拒绝支付相应确定金额的法定理由,故行为人持出票人错误填写款项的支票要求付款银行支付相应款项的行为不论对金融机构还是对出票人(其存在明显的出票错误,在出票人为直接当事人的情况下其可以意思表示不真实为理由进行抗辩)而言均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不构成诈骗罪。

2.不当得利与侵占罪的认定

此类案件多见于在经济往来中受损人向受益人开出转帐支票并误填款项,或受益人到金融机构支取款项时金融机构超额支付款项,在受益人已经获得相应利益的情况下如果受益人拒不退还相应款项,且数额巨大,受益人是否能构成侵占罪?我国刑法第270条规定的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或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在此类案件中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侵占罪的关键问题有二:其一是受益人有无代为保管他人财物的义务。我们认为,由于在此类案件中原被告是基于一定的合同关系(如存款合同或买卖合同等)而产生的纠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之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即受益人应具有协助受损人保管该款项的法定附随义务,其系以合法的方式代为保管他人财物;其二是受益人为自然人与为法人时的区别问题。由于侵占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故在受益人为自然人的情况下,如果受益人拒不退还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其行为构成侵占罪。如果行为人所获财物未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即使其拒不退还亦不构成犯罪;在受益人为单位的情况下,由于侵占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故单位拒不退还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不能构成犯罪。当然,如果作为受益人的单位的工作人员在代表其单位受领相应款项后私自据为己有、拒不退还给其单位且数额较大,则其行为因其单位性质的不同可能构成贪污罪或职务侵占罪,而其单位与受损人之间只能按一般的民事纠纷处理。

当然,无论刑事方面如何处理,此类案件从民事角度而言,如标的物仍可识别,受益人对所获财物不具有所有权;不能识别时,如无取得他人货币的原因,但与其它的货币混合且数额能够确定的,则按混合时的价值成立共有,受损人可依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请求返还相应款项,若无法确定则不能适用关于混合的规定,此时丧失货币的人仅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如果标的物已被消费时则所受利益构成不当得利。

3.不当得利与职务侵占罪、贪污罪的认定

此类案件常见于机关或公司、企业出钱购买机动车辆而车辆却登记在个人名下这种案件纠纷之中,该类案件因车辆登记在个人名下后车辆的所有权权属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处理结果:(1)如果车辆所有权属于个人,则在办理车辆登记时的行为系单位行为的情况下,因该种行为所获利益在单位与个人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时属于基于受害人的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即所有权已归属个人,则其后行为人对相关车辆的处分行为只是对不当得利物的处分,单位对此只能诉诸于不当得利;在车辆办理登记时的行为系个人行为的情况下,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则其行为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或贪污罪。(2)如果车辆所有权属于单位,则单位可对相关个人提起侵权之诉要求返还原物。在行为人已对相关车辆进行变卖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是行为人对相关车辆的处分变卖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我国刑法第271条规定的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侵吞、盗窃、骗取等方法)、数额较大的行为。刑法第383条规定的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行为。故如果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则行为人的无权处分行为显然可以符合上述二罪的构成要件,因而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或贪污罪。在此种情况下,由于车辆已被变卖,故单位可通过刑事退赔或基于不当得利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寻求救济。

由此可见,如何处理该类案件的关键是车辆登记在个人名下后车辆的所有权归属问题。关于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近代以来的民法理论一般将交付认为是动产物权变动的唯一公示方法,而将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我国司法实务界的习惯观念一般认为动产物权取得的公示方式为交付,其中航空器、船舶、车辆的物权取得公示方式应为登记,加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汽车交易市场管理的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旧的机动车辆(计划进口的旧汽车除外),必须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市场交易,凭市场交易凭证办理过户手续。”《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的规定:“车辆过户、变更车型、变更颜色、报废、迁入或迁出本市,必须到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办理变动登记。”故从民事法律关系上看,行为人已将车辆登记在自己名下,似乎可以认定其为该车的所有人。但我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规定:“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同时,我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显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汽车交易市场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均不属于法律和行政法规范畴,其也未特别规定登记为车辆所有权转移的条件或只有经过车辆登记后买卖合同才生效,故在我国机动车辆的过户登记手续并非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作为此种观点的佐证,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机动车和机动车驾驶员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机动车行驶证登记项目有改变的,机动车所有者须自改变之日起1个月内,到车管所办理变更登记。机动车所有者名称改变的,凭有关证明办理变更登记。”第三十一条同时规定:“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处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显而易见,如果认为不办理过户登记手续则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就没有必要对所有人进行行政处罚。?另外,虽然按照我国《担保法》,登记也是民用航空器、船舶及机动车辆等动产的物权公示方法,即《担保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规定以航空器、船舶、车辆抵押的应到运输工具的登记部门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但对这些以航空器、船舶、车辆为客体的动产物权登记公示方法的效力之规定仅仅限于抵押权(定限物权);我国《海商法》在第九条、第十三条也规定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和消灭及设定船舶抵押权应向船舶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但在此立法上采用的是登记对抗主义原则,即登记并非船舶物权变动的要件,只是在不经登记的情况下物权变动不能产生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

总之,在一般情况下,按照《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及《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只要单位与个人之间无特别的约定(如存在车辆买卖协议或存在以车辆冲抵劳动报酬的合意等),虽然单位购买的车辆在车管所进行了相应的登记并登记在个人名下,我们仍然可以认定机动车辆的所有权属于单位,此时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机动车辆进行变卖的行为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或贪污罪。

第二篇:民间借贷与刑事犯罪交叉问题

关于民间借贷与刑事犯罪交叉问题

上诉人张某几年前经人介绍与被上诉人耿某、王某相识,该二人以公司进原材料为由,向上诉人借款。2015年3月6日上诉人向被上诉人耿某账户中转款200万元,次日被上诉人共同向上诉人出具200万元借条一张;2015年6月11日,被上诉人又以购进原材料缺乏资金为由,向上诉人借款,上诉人向耿某账户中转款200万元,因2015年8月份被上诉人还款100万元,故被上诉人于2015年8月10日共同向上诉人出具100万元的借条;该两份借条均载明月息3%,两笔借款均口头约定借期一年。借款到期后,上诉人多次催要均未果。故上诉人于2016年11月3日向某人民法院起诉。2017年3月28日某人民法院以案涉民间借贷行为存在非法集资犯罪的嫌疑为由作出民事裁定书,驳回了上诉人的起诉。上诉人对该裁定不服,认为本案借贷关系成立且合法有效,原审裁定适用法律错误。

本案涉及的民间借贷行为本身不存在非法集资犯罪的嫌疑,原审裁定认定本案民间借贷行为涉嫌非法集资犯罪没有事实依据,属于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错误。本案应当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之规定进行判决,而非适用第五条的规定驳回上诉人的诉请。

一、从实体上分析,上诉人与被上诉人之间的借贷关系真实、合法有效,借贷行为本身没有涉嫌非法集资犯罪。

依据相关司法解释,涉嫌非法集资犯罪同时应当具备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四个特征,依据这四个特征,《刑法》中涉及非法集资犯罪共七个罪名,与民间借贷行为关联的是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192条的集资诈骗罪。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将实践中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的行为罗列为:(1)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2)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3)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4)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5)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6)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7)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8)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9)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10)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11)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关于集资诈骗罪,最高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其法定要件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其常见行为有:

(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二)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三)携带集资款逃匿的;

(四)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

(五)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

(六)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

(七)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

(八)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综上,原审法院在本案开庭审理后,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本案借贷行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或涉嫌集资诈骗犯罪,就直接将上诉人的诉请驳回,这是错误的,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二、本案上诉人提供的证据完全能够证实上诉人与被上诉人之间发生的民间借贷行为没有涉嫌违法或犯罪,系合法的民事行为,上诉人合法的民事权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上诉人与被上诉人很早就认识,系朋友关系,双方之间发生多次经济往来,双方的借贷关系也是针对特定事由发生的,都是因为被上诉人因购买原材料暂缺资金而向上诉人借款的,涉案两份借条上均有被上诉人的签名、盖章,证明该借款行为系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内容没有违反法律效力性禁止性规定,应为合法有效。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十三条 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之规定,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合同无效的情形,结合本案民间借贷合同,其中符合“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两种情形的民间借款合同无效。第一、本案借贷双方的行为没有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范。

首先,依据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可以清楚地看出,公法规范所规制的是当事人的市场准入资格,而非该种类型的合同。因此,这一类规范在民法上属于管理性强制规定,而非效力性强制规定。一方当事人的行为违反市场准入制度构成犯罪的,只是合同一方违反了管理性强制性规定,双方之间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本身仍然是有效的。

其次,之所以当事人的行为违反市场准入制度构成犯罪,而与此相关的民间借贷合同仍然有效,还因为该行为是由一方缔约主体单独实施,而非双方主体共同实施的。刑法所评价的正是该当事人的单独实施的非法经营行为(犯罪行为),而民法评价的则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具体的合同行为。

再次,非法经营类犯罪的构成是多个非法经营行为叠加的结果(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除外)。就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而言,该罪的构成同样也是由若干个民事借款行为的叠加从而导致发生由量变到质变。具体到每一笔借贷业务,均是在当事人自愿情形下发生的,并没有损害国家、集体、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利益,也没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因而都是合法有效的。第二、作为微观构成的单个民间借贷合同放在《合同法》第52条视域下审查,由于都没有违反该条文中任何一项无效情形的规定,因而都是有效的;而将所有借贷合同聚合形成一个整体,因其达到了刑罚规范或制裁的程度,作为宏观的、整体的吸收公众存款行为构成了犯罪,二者并行不悖。

第三、作为合同相对方的债权人在行为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中一般并无过错,其利益更应受到保护;相反,如果认定双方之间的借贷合同无效,无过错方的利益恰恰有可能会受到损害。这对于保护无过错的合同相对方而言,是极其不利的,也不符合民法的公平理念。综上,上诉人认为:原审法院应当对本案民间借贷行为的效力进行实质性审查,审查其是否符合民事行为的合法性要件,如果符合,就应当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请。本案民间借贷行为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性要件,人民法院应当判决支持上诉人的诉请。

三、原审裁定驳回起诉,程序是错误的

非法集资犯罪与本案合同纠纷属于两个法律关系,公安部门立案侦查、检察院起诉以及法院判决构成刑事犯罪,并不影响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审理本案当事人间的民事合同纠纷。对合同效力进行判断和认定属于民商事审判的范围,判断和认定的标准也应当是民事法律规范。本案借贷关系真实合法有效,鉴于此,法院受理、审理可以“刑民并行”。“先刑后民原则”并非法定原则,任何一部法律并未对这一原则作出明确规定。只有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即“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才“先刑后民”。而本案在审理时并不必须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零八条第三款之规定情形,故原审法院裁定驳回起诉系适用法律错误。

综上所述,原审法院未依法审查本案借贷关系的合法有效性,仅以案涉民间借贷行为存在非法集资犯罪的嫌疑为由想当然的认为本案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并驳回原告的起诉,系适用法律错误。

第三篇: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的区别

关于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方面的问题,时间关系课堂不及展开,感兴趣的同学请参考以下资料——

一、不当得利

1、不当得利的性质问题

不当得利的性质我国法律无规定,学理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不当得利属于事件,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当得利属于事实行为。我们认为,应当具体分析。非给付的不当得利认定为事件比较恰当,如甲家鱼池的鱼跃入乙家的鱼池;给付的不当得利认定为事实行为,如银行因错误多付给取款人1万元。

不属于不当得利的情况

① 履行道德义务而为给付。如养子女对生父母不具有赡养义务,但是养子女支付了赡养费后悔的,不能以不当得利为由要求返还。

② 履行未到期债务而交付财产。如甲因提前履行债务而丧失的期限利益。

③ 因不法原因而交付财产。如甲因赌博向乙支付的赌债。

④ 明知无给付义务而交付财产。如甲因售货员的错误而少付了货款500元。

例:王先生驾车前往某酒店就餐,将轿车停在酒店停车场内。饭后驾车离去时,停车场工作人员称:“已经给你洗了车,请付洗车费5元。”王先生表示“我并未让你们帮我洗车”,双方发生争执。本案应如何处理?

A.基于不当得利,王先生须返还5元

B.基于无因管理,王先生须支付5元

C.基于合同关系,王先生须支付5元

D.无法律依据,王先生无须支付5元

分析:本案中,王先生获得利益很难说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因为王先生驾车前往该酒店就餐时,其与酒店之间形成了一种服务合同关系,而停车场的工作人员正式基于王先生与酒店之间的关系才为王先生洗车的,故不属于不当得利,A错。同时,由于停车场工作人员为王先生洗车是“明知是他人事务,而出于为自己利益管理”,不属于无因管理,B错;此外,停车场工作人员与王先生并未就洗车这项服务协商一致,因此王先生并无合同上的义务需要向酒店支付洗车费用。故本题应选。

例:在下列何种情形中,乙构成不当得利?(D)

A甲欠乙500元,丙在甲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愿代为偿还

B甲大学新建校区,当地居民乙的房屋大幅升值

C甲以拾得的100元还了欠乙的债务

D甲雇人耕田,雇工误耕了乙的数亩待耕之田

2、返还不当得利的范围,因收益人的善意或恶意而不同。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标的为受有利益的一方所取得的不当利益。受益人返还的不当利益,可以是原物、原物所生的孳息、原物的价金、使用原物所取得的利益,也可以是其他利益。返还不当利益请求权的标的的范围,也就是受益人返还义务的范围。具体有三种情况:

第一,受益人在获利时善意,返还的利益仅以现存利益为限。利益已不存在时,受益人不负返还义务。受益人受有的利益大于受损人的损失时,受益人返还的利益范围以受损人受到的损失为准;

例:甲服装厂和乙百货公司签订服装买卖合同。合同约定由甲服装厂出售5万件服装给乙百货公司,由乙百货公司于11月5日之前到甲服装厂提货。11月4日乙百货公司派员工前往甲服装厂提货,该服装是500件一包。在装货时,由于装卸工人的失误共装105包,双方人员当时均未察觉。货车回商场途中因雾气太重致与一辆运油车相撞起火,车上货物全部被烧毁。双方就5包货物的现存利益为损失承担发生纠纷,如何处理?

分析:甲乙公司之间构成不当得利。但乙公司善意,故其返还范围以现存利益为限,但5包货物已被烧毁,无现存利益。故甲公司就5包货物的损失自行承担。

第二,受益人获利时恶意的,应当返还其所取得的全部利益,即使其利益不存在,也应负责返还。若受益人所得到的利益少于受损人的损失时,受益人除返还其所取得的全部实际利益外,还须就其损失与得利的差额另行赔偿。利用不当得利所获得的收益,扣除劳务费后,予以收缴。

例:2008年1月5日上午,原告李某在一家银行办理汇款业务时,因疏忽将3万元现金误存到被告吴某在中国工商银行的牡丹灵通卡帐户上。当日原告李某即与被告吴某联系,要求其退还误存的现金3万元,遭被告拒绝,遂引起诉讼。

分析:本案中,被告明知其取得3万元没有合法根据而取得该利益,是为恶意。恶意的不当利益返还的范围应是受损人的全部损失,即除了返还3万元外还应返还3万元的存款利息。

例:某甲向银行取款时,银行工作人员因点钞失误多付给1万元。甲以这1万元作本钱经商,获利5000元,其中2000元为其劳务管理费用成本。1个月以后银行发现了多付款的事实,要求甲退回,甲不同意。下列有关该案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C)

A,甲无需返还,因系银行自身失误所致

B,甲应返还银行多付的1万元

C,甲应返还银行多付的1万元,同时还应返还1个月的利息

D、甲应返还银行多付的1万元,同时还应返还同时还应返还1个月的利息及3000元利润

分析:《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民法通则的解释,退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当得利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本题中银行工作人员因点钞失误多付给某甲1万元,构成不当得利。甲作为债务人应返还包括原物1万元和原物1万元所生的1个月的利息。因此,正确的选项为C。甲以这1万元作本钱经商,获利5000元,属于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的3000元应当予以收缴(5000-2000=3000),收缴主体是国家而非银行。

第三,受益人在获利时不知而后才知的,即受益人受益时为善意而其后为恶意的,以知道的时间为界,以前以及此后分别按照上述两种情况决定其返还利益的范围。

3、不当得利之债与侵权之债的竞合

① 在得利人为恶意的情况下,只要得利人受有利益,不管实际得利与否,均负有不当得利之债。在此种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竞合,受损人可以侵权行为请求损害赔偿。

② 在得利人为善意的情况下,应以得利人实际受有利益为限,但得利人因重大过失而失去利益,应负有不当得利之债。

二、无因管理

一种观点认为:无因管理以本人的受益为限,其理论意义在于防止他人对本人事务的干涉。另一种观点认为:无因管理不以本人的受益为限,其理论意义在于张扬助人为乐的伦理价值。我国司法实践中采用的是第二种观点。所以,在无因管理之债中,即使管理行为没有使财产保存下来,但并不影响无因管理本身的成立。

1、不构成无因管理的情况:

① 违法的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② 不足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③ 纯粹道义上的、宗教上的、一般生活事务的行为、④ 单纯的不作为、⑤ 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或经本人授权才能实施的行为。

2、必要费用

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

例:甲看见乙独自一人在田里插秧,于是喊到:我下来帮忙啦。帮乙插秧一小时,被蛇咬伤,为此发生医药费200元。

以受益为限要赔偿10元,如果不是要赔偿200元。我国司法实践强调助人为乐这种伦理价值应当得到张扬,因此无因管理不以本人的受益为限。

3、管理人赔偿责任

管理人基于故意、重大过失而致被管理人损害的,应负赔偿责任,一般过失应免除或减轻管理人责任。

三、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的区分

例:甲饲养一只山羊,误入乙饲养的羊群,乙误以为是自己的山羊而饲养。在该山羊生病时,请人医治花去费用20元。后经确认是甲之山羊,甲要求返还,乙要求支付20元的费用。对该20元的费用,在性质上应定为(A)

A. 不当得利之债

B. 合同之债

C. 无因管理之债

D. 不当得利之债或无因管理之债

分析:在本题中,乙为山羊看病在主观上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因此它不符合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但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条件。

补充练习:

1、送奶人误将王某订的牛奶放人其邻居张某家的奶箱中,张不明所以,取而弃之。张某行为的性质应如何应定?(D)

A.构成不当得利

B.构成侵权行 为

C.构成无权代理 D.并无不当

2、甲不慎落水,乙奋勇抢救,抢救过程中致甲面部受伤,同时乙丢失手机一部。下列表述中哪一说法是正确的?(D)

A.乙应赔偿甲面部受伤的损失,甲不应赔偿乙失落手机的损失

B.乙应赔偿甲面部受伤的损失,甲应赔偿乙失落手机的损失

C.乙不应赔偿甲面部受伤的损失,甲不应赔偿乙失落手机的损失

D.乙不应赔偿甲面部受伤的损失,甲应赔偿乙失落手机的损失

分析:乙奋勇抢救落水的甲,属于无因管理,其在抢救过程中丢失手机一部,应由甲赔偿。乙抢救过程中致甲面部受伤,但乙不存在重大过失,可以免责,因此,乙不应赔偿甲面部受伤的损失,3、下列选项中,哪些构成无因管理之债?(ABD)

A、甲发现乙一个忙脱粒,主动帮助。因谷子飞进甲眼睛受伤,花去医药费1000元,甲请求乙支付医药费

B、甲见乙拉车上坡非常吃力,主动在车后帮甲推车。乙因受力肩上的皮带松动,致车后滑撞伤甲,花去医药费500元,甲请求乙支付医药费

C、某天傍晚,大雾迷漫,某村青年甲、乙在张大妈家的柴禾旁谈恋爱,张大妈出来抱柴禾,青年甲、乙急忙跑走,张在妈以为遇上了鬼,惊吓成病,花去医院费1000元。张大妈请求甲、乙支付1000元

D、甲将乙丢失的羊牵回家中,乙向甲索要,甲要求乙支付草料费200元

4、甲捡到了一只母山羊饲养起来,并在良种站花钱为母山羊配种,此后母山羊生了两只小山羊,后失主乙找到甲要羊。本案应如何处理?(C)A.失主无权要回山羊

B.母山羊归还失主,小山羊归甲

C.大小山羊全归还失主,失主付给甲饲养费和配种费

D.大小山羊全归还失主,失主付给甲配种费但不付饲养费

5、甲发现一头牛在自家田里吃麦苗。便将此牛牵回进行喂养。过了10天,乙发现自家走失的牛在甲家牛圈,向甲要牛。甲让乙将牛牵回但提出了一些请求,双方为此发生纠纷。现问甲的如下诉讼请求哪些能够成立?(AC)A.甲请求乙支付麦苗损失费 B.甲请求乙支付拾牛报酬 C.甲请求乙支付饲料费

D.甲请求乙支付误工损失费

第四篇:进行有效市场调研的关键步骤—界定问题

达闻通用市场研究——品牌整合研究领导者

进行有效市场调研的关键步骤—界定问题

对于一名市场调研人员来说,对于市场调研的基本流程是应该比较清楚的。市场调研是一个连续的、有机的系统过程。

在这个流程里,第一个步骤 – 界定问题-是最关键的,因为这个步骤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市场调研项目的有效性。有数据显示:90%中国进行的研究都因问题界定的模糊而导致研究效率下降。

在现实中,要做好这个步骤并不容易。

首先:要清晰界定问题,需要企业和调研公司之间的有效合作。企业需要清晰了解自己进行该调研项目的背景和“真实”目的,并清晰地传达给调研公司,这需要企业和调研公司之间有比较高的信任关系,使得企业愿意说出企业的真实问题,并相信调研公司可以帮助到自己。

其次,既然企业要做市场调研项目,那是否意味着企业负责调研的人员对于调研目的就一定很清楚呢?也不尽然。在企业中,负责进行调研项目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可能是专设的市场调研部/组,也可能是市场部,还有可能是销售部,甚至有可能是行政部。大家都知道,市场调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非上述的每个部门都对市场调研很熟悉,这样要清楚了解和沟通研究目的就变得更不容易了。另一方面,即便是专门负责市场调研的企业人员熟悉市场调研,要对项目背景和调研目的很清楚,也非易事,因为这将受到市场调研在客户决策

达闻通用市场研究——品牌整合研究领导者

结构中的角色所影响,有的客户市场调研人员参与企业决策的程度比较深,有的则比较浅,中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第三,需要调研公司的研究人员熟悉实际的企业营销决策流程,而非仅仅是营销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这样,研究人员就有了同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和对话的基础,这也影响到企业对调研公司的信任。

要有效做好前面的三个步骤,我们还需要对“界定问题”、“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这三个概念有清晰的理解,了解其差异。

 界定问题:是指要清晰确定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或者销售问题;

 研究目的:为解决企业面临的市场或者销售问题,调研项目所要达成的最终目的  研究目标:为达成项目研究目的,调研项目要完成具体哪些研究成果。

我们通过两个例子说明这三个概念的差异:

最后,如何才能做好这个步骤呢?方法只有一个:向客户询问正确的问题。以下是有必要向客户询问的几个问题(并不仅限于这些问题)。

1、企业的业务/生意现状是怎样的?

达闻通用市场研究——品牌整合研究领导者

2、企业现在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企业要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拥有了哪些数据和信息?

4、企业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达成哪些目的?

5、研究结果和研究数据将被如何使用?将被哪些部门使用?

6、企业制定市场或销售策略的决策模式是怎样的?

第五篇:关于工会资产界定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 关于工会资产界定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工总财字[1993]66号 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三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国有资产管理局(办、处)、全国铁路总工会、中国民航工会、中国金融工会、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中直机关工会联合会:

据部分地方工会反映,在行政事业单位财产清查登记工作中,对县级以上工会及所属企事业单位资产的界定和管理仍然不够明确,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经研究,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级总工会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资产的界定,比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务院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国资法规发[1993]15号《关于清产核资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工会资产清查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办理。即,由工会经费(包括会员缴纳的会费、行政按国家规定拨缴的工会经费?政府及行政方面的补助、工会所属企事业收入、社会损赠、外国援助等其他收入)形成的资产,属于工会资产,不进行国有资产登记,由工会组织进行财产清查登记和管理。工总财字[1992]27号文中与此规定相抵触的应停止执行。

二、各级总工会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要重视和加强对工会资产的管理,要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职能部门负责对工会资产和工会占 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并按照国务院清产核资领导小组的总体要求进行工会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

三、各级工会及其所属单位兴办工会企事业时,凡投入工会资金和财产的属于工会资产,按工总事字[1992]11号文(全总、国家工商局、国家税务局联合通知》和工总事字[1992]28号文(全总、国家工商局联合通知)及国家有关的规定,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注册。

四、其他未尽事项,由各地总工会与同级国有资产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协商解决,并上报上级工会备案。

财政部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各级总工会及

所属事业单位资产产权界定的通知

财行[2008]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总工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工会: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现就各级总工会及所属事业单位资产产权界定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凡由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缴的经费,工会所属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及工会自筹资金等其他收入形成的资产,属于工会资产,应作为工会资产登记入账。

二、凡由国家拨给各级总工会及所属事业单位使用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应作为国有资产登记入账。

三、凡由国家拨付资金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应作为国有资产登记入账。

2007年9月30日以前,根据《关于工会资产界定与管理问题的通知》(总工财字[1993]66号)有关规定,由国家拨付资金形成的资产中,已经作为工会资产登记入账的部分,可以继续作为工会资产管理。2007年10月1日以后,由国家拨付资金形成的资产,应全部作为国有资产登记入账和管理。

四、由不同资金来源形成的资产,应根据不同资金来源所占份额,明确其产权性质,分别作为国有资产和工会资产登记入账。

五、各级总工会及所属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和工会资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

六、各级财政部门、各级总工会及所属事业单位,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采取切实措施,维护国有资产和工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全国总工会

二〇〇八年四月十八日

主题词:国有资产 产权 界定 通知 信息公开选项:依申请公开 财政部办公厅 印发100份 2008年4月24日印发

下载关于不当得利与相关刑事犯罪的界定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不当得利与相关刑事犯罪的界定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案例十二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的区别(精选5篇)

    案例十二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的区别 一、案情介绍 原告:陈某,女45岁,住某县A乡甲村 被告:王甲,女,36岁,住址同上 被告:王乙,男,32岁,住某县B乡乙村 1994年12月间,陈某和同村的王甲同去F省......

    无因管理之债与不当得利之债认定(最终版)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无因管理之债与不当得利之债认定 案情:2011年5月,周某因需钱急用,通过朋友姜某的牵线向......

    无因管理与不当得利历年司考真题

    无因管理与不当得利历年司考真题 2002年 4.某甲向银行取款时,银行工作人员因点钞失误多付给1万元。甲以这1万元作本钱经商,获利5千元,其中2千元为其劳务管理费用成本。一个月后......

    新材料界定与分类范文大全

    新材料界定与分类 新材料定义: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新材料在传统......

    煤矿三违分类与界定

    煤矿“三违”含义及其分类 第一节 “三违”含义 “三违”是指矿山企业职工在生产、建设中所发生或出现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和行为。 违章指挥:是指......

    煤矿三违界定与划分

    “三违”行为界定及等级划分的若干规定登封市兴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二〇一八年一月 目录 “三违”行为界定及等级划分的若干规定 ..............................................

    基于违章建筑的界定与处理

    基于违章建筑的界定与处理摘要: 学界对违章建筑的界定有着不同的看法,从法律的角度违章建筑有两种解释,面对当前因对违章建筑的处理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我们可以从违章建筑层出不......

    “工伤”与“工作岗位生病”之界定

    “工伤”与“工作岗位生病”之界定 一、 “工伤”的定义 网络媒体(百度百科等)对工伤的定义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不良因素的伤害和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