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及四项制度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建立以工商所(分局)监督管理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管理为手段,对市场主体实行联动监管的新型工商行政管理机制,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江苏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依据法律、法规、规章(以下统称为法规)以及本办法的规定,对江苏省范围内的市场主体实施经济户口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同时,依照法定职责,查处无照经营行为。
《企业登记管理警示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警示制度》、《企业退出督查制度》、《企业风险预警制度》、《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市场主体信用约束管理办法》和《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用联动监管实施办法》是经济户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市场主体,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外国(地区)企业分支、常驻代表机构和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
本办法所称经济户口,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市场主体履行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等职责所形成的信息,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依据规定提供的对市场主体监督管理的信息的总和。
本办法所称经济户口管理,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市场主体履行登记注册和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行政监督管理,并将相关信息予以记录和管理的行为。
第四条 经济户口管理遵循分级登记管理与属地监管相结合、以属地监管为主的原则。
第二章 经济户口
第五条 经济户口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按照谁实施、谁记录的原则,收集、记录和维护。一个市场主体建立一个经济户口。
第六条 经济户口包括书式材料和机读信息两个部分。
第七条 书式材料包含以下内容:
(一)市场主体办理登记时依法提交的材料;
(二)市场主体办理年检或验照时依法提交的材料;
(三)市场主体获得“重合同、守信用”企业、驰(著)名商标等褒奖的材料复印件;
(四)行政处罚、责令改正、警示管理等材料;
(五)各种检查表;
(六)管理费核定或减免材料;
(七)其他相关部门移交或抄送的材料。
第八条 机读信息包含以下内容:
(一)市场主体登记信息;
(二)市场主体年检或验照信息;
(三)行政处罚信息;
(四)监督检查信息;
(五)商标监管信息;
(六)广告监管信息;
(七)合同监管信息;
(八)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
(九)管理费核定或减免信息;
(十)其他监督管理相关信息。
第九条 注册部门(含内资、外资企业登记注册,下同)在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时,录入登记信息,建立经济户口的基本信息,负责做好管区代码赋码工作,以及重点、热点行业市场主体的特别标注。
各级注册部门对市场主体的行政区划调整或管区代码录入错误的要及时调整或修正。
第十条 工商所(分局)以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名义履行个体工商户登记职责的,由工商所(分局)录入登记信息,建立经济户口的基本信息,赋予管区代码并做好重点、热点行业市场主体的特别标注工作。
工商所(分局)应当自市场主体下发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准确地做好市场主体的认领或退还工作。
第十一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根据管理权限,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并在行政监督管理结果作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录入经济户口“管理信息系统”。
第十二条 市场主体异地违法受到处罚的,由行政处罚机关的承办部门自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处罚决定书抄送市场主体登记机关。
第十三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查处无照经营行为,应填写“无照经营检查表”存档,并在处理结果作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录入经济户口“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章 经济户口管理
第十四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各职能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经济户口管理的相关工作:
(一)办公室负责统筹部署各职能部门提出的专项检查计划;组织专项检查的部门在部署专项检查时,应负责将专项检查的内容细化为具体检查项目,并指导、督查专项检查工作的落实;
(二)人教部门负责将经济户口管理工作纳入工商所建设考核内容,并组织考核;
(三)监察部门负责经济户口管理工作的效能监察;
(四)法制部门负责对经济户口管理工作的法制监督与指导;
(五)注册部门负责登记时重点、热点行业市场主体的特别标注,管区代码的赋码工作,以及对市场主体登记工作的指导、督查;
(六)企业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牵头制订、修改经济户口管理制度及配套制度;企业、外资、个体私营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对流通领域危险化学品经营市场主体及其他市场主体检查工作的指导、督查,负责通过市场主体年检或验照做好重点、热点行业市场主体特别标注的维护;
(七)个体私营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无照经营查处工作的指导、督查;
(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商品交易市场及商品交易市场内的市场主体和农资经营检查工作的指导、督查;
(九)商标、广告、合同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对商标印制、广告经营检查工作和合同监管工作的指导、督查;
(十)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负责对流通领域的食品经营及其他商品经营质量检查工作的指导、督查;
(十一)公平交易管理部门负责对直销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督查;
(十二)财务部门负责对行政性收费工作的指导和督查;
(十三)信息中心负责经济户口“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监测经济户口机读信息质量,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机读信息的维护,保障网络畅通、网络安全,进行数据备份等工作。
对市场主体实施的警示、风险预警、退出督查等管理制度,由注册、企业、外资、个体私营、消保、公平交易、商标、广告、市场等监督管理部门,按照相关制度规定的分工,与工商所(分局)共同实施。
各职能部门对市场主体实施登记注册、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为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录入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 对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以工商所(分局)为主,其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根据登记机关的委托办理市场主体的登记、年检或验照手续;
(二)负责按规定和监管需要对辖区内市场主体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三)依法以自己名义或根据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委托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四)按照《企业登记管理警示制度》、《企业退出督查制度》的规定,对列入警示和退出督查的企业,实施监督管理;
(五)对辖区内无照经营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第十六条 商品质量检验、广告监测、直销企业直销行为管理,以及对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管理,按规定权限由相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
第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对市场主体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是否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二)是否按核准的登记事项开展经营活动;
(三)流通领域食品、农资、危险化学品经营,以及商标印制、广告经营、商品交易市场、直销企业等市场主体是否依法建立和落实有关管理制度;
(四)其他经营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工商行政管理法规的规定;
(五)因违法行为被处理后是否整改。
对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其检查内容应有所侧重。对重点行业市场主体的检查内容,由省局确定;专项检查的内容由部署专项检查的机关确定;对其他市场主体,在实施检查时的检查内容,除本办法有规定的外,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确定。
第十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检查的主要方法:
(一)书面检查。指市场主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书面报告登记事项变化情况和经营情况,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通过书面的形式对登记事项进行的核查。
(二)实地检查。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依据法定职责和程序到市场主体的住所或经营场所实施的检查。
(三)商品检验。指委托法定检测机构或通过专用设备对商品质量进行的抽查。
(四)监测检查。指对广告经营单位通过媒体发布的广告内容进行的监测,以及对商场、超市、市场等流通领域的主要商品进货台帐记录情况和农产品检验情况,通过网络系统实施的监测。
第十九条 重点、热点行业的确定:
重点行业,指依法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履行主要监管职责的行业。重点行业由省局依法统一确定。(见附件一)
热点行业,指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配合有关部门共同管理的社会关注的行业。热点行业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确定。(省局确定的热点行业,见附件二)
下级对上级已设定的热点行业不得重复设定,重点行业与热点行业也不得重复设定。
第二十条 对属于重、热点行业的市场主体,应加强监督管理,在办理登记时应录入有关前置许可信息,在年检或验照时重点审查,案后重点回查。对重点行业的市场主体,每年对其实施不少于一次的实地检查。对热点行业市场主体的实地检查比例由市、县(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确定。
第二十一条 对下列市场主体,必须实施检查:
(一)新设立的企业(核发营业执照后六个月内);
(二)警示或年检中要求实地检查的企业;
(三)责令限期改正期限届满的市场主体;
(四)行政处罚结案后,提示需要回查的市场主体;
(五)有投诉、举报线索或上级交办线索的市场主体;
(六)商品质量检验不合格的市场主体;
(七)广告监测涉嫌违法违规的市场主体;
(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组织的专项检查所规定的市场主体。
除上述规定必须检查的市场主体外,对其他市场主体的检查,由市、县(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监管需要自行规定。对涉及同一市场主体的多项检查任务,工商所(分局)实施检查时可以有机整合。
第二十二条 工商所(分局)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对辖区内的个体工商户违反《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行为、集市贸易中的经营者违反集市贸易管理法规的行为,实施除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停业、暂扣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工商所(分局)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处罚的,经工商所(分局)所(局)长批准,可以进行立案、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行政处罚告知等程序。案件的核审,由工商所(分局)法制员或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法制部门承担。
第二十三条 工商所(分局)受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书面委托,可以以委托机关名义,对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实施下列种类和幅度范围内的行政处罚:
(一)警告;
(二)没收违法所得30000元以下;
(三)罚款20000元以下。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委托工商所(分局)实施上述行政处罚的,受委托工商所(分局)所(局)长,可以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的名义,对办案过程中的立案、采取先行登记保存、实施扣留、封存等行政强制措施以及行政处罚告知等程序,代行批准权。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查处的案件,可以委托工商所(分局)立案。受委托的工商所(分局)所(局)长,可以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的名义批准立案。
第二十五条 在取缔无照经营过程中,经工商所(分局)所(局)长批准,可以对专门用于无照经营活动的工具和原材料等先行查封、扣押,并在24小时内向县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补办批准手续。
第二十六条 工商所(分局)不得以自己名义,实施法律规定应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
工商所(分局)对监管中发现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地区)企业分支机构、常驻代表办事机构、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公用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它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制竞争行为等无权查处的案件,应逐级向有管辖权的机关报告,并可以在有管辖权的机关组织下参与调查等工作。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得将自己无管辖权的案件委托工商所(分局)查处。
第四章 经济户口档案
第二十八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部门为建立经济户口基本档案的责任部门;其他职能部门和工商所(分局)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将监督管理、奖惩等相关书式资料报送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对报送的资料进行甄别、筛选、分类、整理、归档。
第二十九条 经济户口档案除相关检查表以及受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委托保存的个体工商户登记材料存放工商所(分局)外,其他资料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档案管理部门按登记权限分级管理。行政区划调整时,档案管理部门、注册部门、工商所(分局)应及时作好市场主体书式材料移交工作。工商所(分局)可以根据需要,管理经济户口书式材料的副本或复印件。
第三十条 工商所(分局)以县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名义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的,应在核准登记后一个月内,将登记注册材料报送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档案管理部门(受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委托保存个体工商户登记材料的除外)。工商所(分局)受企业登记机关委托办理企业年检的,应在年检法定期限届满后一个月内,将企业年检材料报送委托机关档案管理部门。
第五章 经济户口信息披露
第三十一条 经济户口信息的披露,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掌握的市场主体相关信息的公示、对外查询、政府部门间信息交流、共享,以及法规规定的其他披露行为。
第三十二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法向社会公示下列信息:
(一)新核准登记的市场主体营业执照记载的信息;
(二)获取“重合同、守信用”企业,驰、著名商标等各种褒奖的信息;
(三)市场主体注销登记信息;
(四)逾期未年检的企业、逾期未验照的个体工商户信息;
(五)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市场主体信息;
(六)违反《江苏省惩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条例》,被吊销营业执照且自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3年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信息;
(七)违法情节严重、社会反响强烈的典型案件的相关信息;
(八)无照经营处罚信息;
(九)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公示的其他信息。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江苏省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暂行办法》、《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用联动监管实施办法》的要求,与相关部门交流、共享信息。
第三十四条 法院、检察院、纪检、监察、公安、审计机关、律师以及政府特许的征信机构持单位介绍信(或律师证件),除可查询本办法第三十三条所指的信息外,还可查询下列信息:
(一)企业出资、对外投资信息;
(二)企业年检报告书、企业财务报告、企业验资报告、年度审计报告;
(三)股东信息、股权冻结信息;
(四)风险预警信息。
第三十五条 任何组织或个人持查询申请或查询人身份证,除可以查询本办法第三十二条所列的信息外,还可以查询下列信息:
(一)市场主体登记事项信息;
(二)市场主体年检或验照结果信息;
(三)对市场主体监督检查的记录;
(四)市场主体受处罚结果信息。
(五)市场主体动产抵押物登记、股权质押登记信息。
第三十六条 除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外的任何组织或个人查询以下信息,必须征得被查询对象的书面同意:
(一)企业出资、对外投资信息;
(二)企业年检报告书、企业财务报告、企业验资报告、年度审计报告。
第三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外公示和提供查询的经济户口信息,必须以已经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书为准。下列信息,禁止公开和对外查询:
(一)正在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监管信息;
(二)与行政执法有关,公开后可能会影响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或者会威胁执法人员、举报人、证人生命安全的信息;
(三)监督管理过程中获取的举报、案件线索信息;
(四)其他依法禁止公开和对外查询的信息。
第三十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经济户口查询管理制度,并及时作好经济户口查询记录。
第三十九条 信息公示渠道:
(一)报纸、杂志以及广播、电视等公共媒体;
(二)新闻发布会、政务网站;
(三)在机关主要办公地点设立的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公告栏、电子屏幕等场所或者设施;
(四)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得信息的形式。
公示的信息,由相关职能部门指定专人及时整理、核对,信息中心负责提供技术保障。
第四十条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用联动监管实施办法》第三条第(一)至
(四)项信息由省局信息中心向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和国家工商总局信息中心提供;第(五)至
(八)项信息由信息产生机构于每月20日前审核确认,未提出异议的,视同已审核确认;提出异议的,由企业监管部门报省局企业监督管理处汇总后,由省局信息中心统一调整,并于每月20日向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提供。
第四十一条 经济户口信息的公示、预警,以及与相关部门交流、共享,应按下列时效执行:
(一)市场主体营业执照记载的信息以当前信息为准;
(二)各种褒奖信息以其获得的荣誉称号相关证书的有效期限为准;
(三)逾期未年检的企业、逾期未验照的个体工商户信息,公示一年;
(四)吊销营业执照处罚信息,公示三年;
(五)注销登记信息,公示三年;
(六)行政处罚信息,自行政处罚决定书作出之日起七年内与相关部门交流、共享;经批准予以公示的,按批准时限确定;
(七)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在任职期间的不良记录信息,预警七年。
上述信息对外提供查询服务的时限,按档案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或者相关人可以向提交信息记录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异议申请:
(一)认为信息记录与事实不符的;
(二)认为侵犯企业或者相关人合法权益的。
第四十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接到企业或者相关人提出的异议申请之日起 20 个工作日内作出信息审查意见,并告知申请人。
在企业或者相关人申请信息异议期间,暂停对外查询该条信息。对确有错误的信息、被决定或者裁决撤销的信息以及无充分证据证明真实性的信息,应当由信息产生部门及时修正或者撤销披露。
第六章 经济户口管理责任
第四十四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应建立经济户口管理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经济户口管理过错责任的追究程序,参照《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违法行政错案责任追究规定(试行)》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追究有关人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过错责任:
(一)超越职责权限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未按程序审批或越权对市场主体实施警示等管理措施的;
(三)玩忽职守,应实施检查而不作为的;
(四)录入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导致经济户口不完整或遗漏重要信息的;
(五)虚假检查或者在检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六)未经批准擅自披露监管信息,妨碍行政执法或导致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七)管理、维护不当,导致经济户口信息缺失或影响经济户口“管理信息系统”正常工作的。
第四十六条 有本办法第四十五条第(一)至第(四)项,第(六)、(七)项行为之一,情节轻微,未造成后果的,责令责任人改正;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对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并视情给予警告处分;损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给予警告以上行政处分。
第四十七条 有本办法第四十五条第(五)项行为的,对责任人通报批评,并给予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以上行政处分,调离执法岗位。
第四十八条 有本办法第四十五条行为之一,造成行政赔偿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行政管理结果或处理结果,是指管理相对人应当履行的义务或承担的责任。
第五十条 本办法发布后,《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苏工商企[2004]153号)、《关于印发〈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等五个文件的通知》(苏工商企[2004]262号)、《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管理暂行办法》(苏工商合[2002]300号)、《企业免检制度》(苏工商企[2002]444号)废止。其他相关规定,其内容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五十一条释。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由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企业登记管理警示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联动监管,提高企业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企业登记管理警示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警示、二级警示、三级警示。
一级警示为提示性警示,注册部门(含企业注册、外资企业注册部门,下同)在办理登记业务时重点审查,但不对企业的登记行为进行限制。
二级警示为部分限制性警示,注册部门根据警示的内容,在企业申请登记业务时有针对性的对一项或若干项的变更登记进行限制。
三级警示为完全限制性警示,注册部门根据警示的内容,对企业申请的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进行限制。
监管部门及工商所(分局)办理年检时,对警示行为按照本制度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施一级警示管理:
(一)股东(合伙人)营业执照被吊销未尽清算义务,或已注销但未办理股权变更登记的;(自动上,人工下,注册部门负责)
(二)所投资的企业营业执照被吊销,未尽清算义务的;(自动上下,人工下,注册部门负责)
(三)企业名称或自然人姓名变更后,所投资企业尚未办理股东(合伙人)名称或姓名变更的;(自动上,人工下,注册部门负责)
(四)投诉、举报内容涉及企业内部纠纷需要注册时重点关注的;(人工上下,注册部门负责)
(五)登记中缺少材料承诺后补的;(人工上下,注册部门负责)
(六)营业执照经营期限届满前1个月的;(自动上下)
(七)被责令限期改正尚未逾期的;(自动上下,人工上下,监管部门负责)
(八)企业提交的章程等登记材料中有需要特别关注事项的。(人工上下,注册部门负责)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施二级警示管理:
(一)注册资本分期到位的企业未按期出资的,限制办理注册资本增资变更登记;(自动上下)
(二)法院冻结企业股东(出资人)的股权(投资)的,应其要求限制被冻结股权(投资)的股东(出资人)的变更登记;(人工上,人工下或自动下,注册部门负责)
(三)应纪检、监察、司法机关、有关行政管理机关的要求,限制企业办理相关变更登记;(人工上,人工下或自动下,注册部门负责)
(四)应企业主管部门(出资人)或股东会(合伙人)要求的,限制企业办理相关变更登记;(人工上,人工下或自动下,注册部门负责)
(五)企业股东办理股权质押登记的,限制其办理股权变更登记。(自动上下,人工下,注册部门负责)
(六)查无下落的企业,限制办理除住所以外的其他事项的变更登记。(自动上下)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施三级警示管理:
(一)涉嫌违法违规,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关部门立案调查尚未处理结案的,限制办理注销登记。办案部门认为需要进一步限制有关事项变更登记的,应在警示中明确限制变更登记的事项;(限制注销登记自动上下,限制变更登记人工上下,办案部门负责)
(二)被法院依法裁定宣告破产或裁判解散的,限制办理变更登记和董事监事经理变动、分公司设立的备案;(人工上,自动下,监管部门负责)
(三)被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责令关闭的,限制办理变更登记和董事监事经理变动、分公司设立的备案;(人工上,自动下,监管部门负责)
(四)已进入清算程序或办理清算组备案手续,尚未办理注销登记的,限制办理变更登记和董事监事经理变动、分公司设立的备案;(自动上下,或工商所人工上)
(五)分支机构隶属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被登记机关撤销、撤回设立登记的,限制该分支机构办理变更登记;(自动上下)
(六)被政府相关部门吊销、撤销专项许可或前置许可期限届满,未办理经营范围变更或注销手续的,限制办理变更登记(核减经营范围变更除外)和董事监事经理变动、分公司设立的备案;(自动上,人工上下,监管部门负责)
(七)逾期未申报年检的,限制办理变更登记;(自动上下)
(八)被工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的,限制办理变更登记;(自动上、人工下,监管部门负责)
(九)营业期限届满,限制办理变更登记;(自动上下)
(十)外国地区企业常驻机构驻在期限届满,限制办理变更登记。(自动上下)
第六条 企业警示的实施与管理,由企业登记机关各职能部门和工商所(分局)依据各自职能分工负责。
第七条 自动上下的警示,由系统根据相关业务自动生成。一、二级警示人工上下的,可由责任部门经办人直接实施;三级警示人工上下的,应报经部门负责人审批;部门负责人认为需要局长或分管副局长审批的,应呈报审批。
人工实施或解除警示时,经办人员对警示条款要适用准确,警示原因要填写(录入)具体完整,并保留相关证据。
第八条 工商所(分局)在对辖区内市场主体进行监督管理时,发现企业已停止经营,并提交了解散事由出现的文件,若企业登记机关未实施警示管理的,工商所(分局)可以实施相应的警示管理。对检查中需要限期改正的或查无下落的企业,应将检查结果录入经济户口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警示。
第九条 警示事由已改正或消除的,警示实施部门(含工商所[分局],下同)应当及时解除相关警示。
自动下的警示需要人工解除的,由相关业务部门按照本制度第七条第二、三款的规定解除。
第十条 注册部门在办理业务时涉及三级警示第(一)、(八)项的,认为相关业务部门警示的事项不影响办理此次变更登记的,可由注册部门经办人提出拟办意见,报部门负责人或分管局长批准临时解除警示。
注册部门办理业务时涉及三级警示第(二)、(三)、(四)、(六)项的,认为企业所变更事项有充足理由,且不影响企业清算的,可由注册部门经办人提出拟办意见,报部门负责人或分管局长批准临时解除警示。
注册部门办理业务时涉及三级警示第(九)、(十)项的,若企业接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办理经营期限变更登记的,可以解除警示。
第十一条 企业、外资、个体私营监管部门应依据各自职能分工,年检时对警示企业的相关行为重点审查、区别情况、酌情处理:
(一)对一级警示行为涉及企业应履行相关义务的,可督促、告知企业履行义务;
(二)对二级警示第(一)项行为,应视出资监管情况决定是否办理年检;
(三)对二级警示第(二)至
(五)项行为、三级警示第(四)项行为,依法办理年检;
(四)对二级警示第(六)项行为,应督促企业办理住所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五)对三级警示第(一)、(八)项行为,年检经办人应当在了解案件查办、违法行为查纠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拟办意见,报部门负责人或分管局长审批决定是否予以办理年检。
(六)对三级警示第(二)、(三)、(六)项行为,公司制企业已进行清算组备案、非公司制企业主动提交了解散事由出现的文件的,可以依法办理年检;未办理清算组备案的,暂不予办理年检,责令其办理清算组备案。
(七)对三级警示第(五)项行为不予办理年检,责令其限期办理注销登记。
(八)对三级警示第(七)至
(十)项行为,警示事由已改正、消除的,解除警示后方可予以办理年检。对未纠正违法行为或未办理营业期限(驻在期限)变更登记和清算组备案(公司制企业)的三级警示第(八)、(九)、(十)项行为,不予办理年检。
第十二条 企业、外资、个体私营监管部门应依据各自职能分工,与工商所(分局)密切配合,对三级警示中第(三)、(八)、(九)、(十)项行为进行实地检查,依法查纠违法行为。
第十三条 警示管理由系统自动建立电子台帐。警示管理的编号规则为:A工商B字C第D号,其中A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简称,B指业务部门简称,C指年份,D指当年度警示顺序号。
手工实施警示管理的,经办的业务部门应建立警示书式审批材料和证据的管理制度,并将相关材料上传至数据库保存。
第十四条 异地迁入的市场主体其警示管理按警示内容由迁入局对应的部门负责管理。
第十五条全省各级工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实施或解除企业登记管理警示,不得擅自向市场主体发布上述有关信息。对因不当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将按照《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违法行政错案责任追究规定(试行)》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 对应当解除警示而故意不解除,给当事人带来不便的,上级机关应当通报批评;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或较大社会影响的,应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行政过错责任,并在一定时间内关闭有关人员实施警示的权限。
企业风险预警制度
第一条 为服务经济发展,构建企业信用体系,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企业风险预警,是根据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在日常监管和年检中的客观记录,对存在交易风险的企业进行预警的制度。
第三条 企业风险预警信息的使用应当立足于为经济发展服务,可以用于:
(一)政府决策分析;
(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联动监管;
(三)为有关部门提供查询服务;
(四)按照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为公众提供查询服务。
第四条 企业风险预警信息包括:
(一)被行政处罚涉及假和骗的行为;
(二)被消费者申(投)诉,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消费者协会处理认定市场主体应承担双倍赔偿责任的;
(三)年检报告表明,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超过80%的;
(四)食品经营市场主体未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建立制度的;
(五)企业成立后超过六个月未开展经营活动或开业后连续停业一年以上(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开业后自行停业六个月以上)的;
(六)侵害消费者权益,但拒不接受消协(消保委)调解或拒不执行已达成的调解协议的。
第五条 风险预警的实施。对符合第四条第(一)、(三)、(五)、(六)项内容的,由软件自动上风险预警;对符合第四条第(二)、(四)项内容的,由消保、市场监管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上风险预警。对第四条第(三)、(五)项预警内容消除的,由软件自动解除;对第四条第(四)项预警内容消除的,由消保部门负责解除;对风险预警内容未消除的,超过规定期限后,由软件自动解除。
第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有关部门和政府特许的征信机构的特殊需要,加工整理企业的风险预警信息,或为征信机构生产信用产品,提供相关信息。
第七条 风险预警内容,第四条第(一)项保留七年,其他风险预警除预警内容已消除外保留三年。
第八条 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不得随意实施或解除企业风险预警,应严格按照经济户口管理办法中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发布信息,违者将参照《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违法行政错案责任追究规定(试行)》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企业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警示制度
第一条 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构建市场信用体系,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管理,强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力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警示制度,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法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登记进行限制和对相关不良行为予以记录的制度。
第三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警示制度分为限制性警示和相关不良行为记录两个部分。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有关部门通报、系统工作提示等知悉企业法定代表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实施限制性警示,并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办理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相关登记:
(一)正在被执行刑罚或者正在被执行刑事强制措施的;(根据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二)正在被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通缉的;(根据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三)因犯有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或者因犯罪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5年的;(根据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四)因犯有其它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3年的;(根据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五)担任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董事、经理,并对该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的;(办理注销登记时自动生成)
(六)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对该企业违法行为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3年的;(吊销营业执照时自动生成)
(七)个人负债数额较大,到期未清偿的;(根据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八)擅自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被依法取缔的,自被取缔之日起5年内,其主要负责人不得担任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取缔无照经营,自动生成)
(九)因擅自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被依法取缔的投资人和负责人,终身不得投资开办娱乐场所或者担任娱乐场所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取缔无照经营,自动生成)
(十)法律和国务院规定不得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许可证后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注册部门和监管部门应对被吊销许可证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实施限制性警示,并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办理相关行业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登记。
(一)违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被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自被吊销许可证之日起未逾5年的;(根据注册部门相关业务或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二)违反《电影管理条例》被吊销《摄制电影许可证》、《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自被吊销许可证之日起未逾5年的;(根据注册部门相关业务或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三)违反《印刷业管理条例》被吊销《印刷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自被吊销许可证之日起未逾10年的;(根据注册部门相关业务或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四)违反《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被吊销《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音像制品复制许可证》、《音像制品制作许可证》、《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自被吊销许可证之日起未逾10年的;(根据注册部门相关业务或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五)违反《出版管理条例》被吊销《出版许可证》、《出版物进口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自被吊销许可证之日起未逾10年的;(根据注册部门相关业务或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六)违反《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被吊销或者撤销《娱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自被吊销或者撤销许可证之日起未逾5年的。(根据注册部门相关业务或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第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有下列行为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予以记录,并可在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参加有关部门评选、考核活动需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意见时,出具有关记录证明或意见:
(一)违反工商法律法规被处罚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二)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三)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两年内不履行组织清算、办理注销登记等法定义务的企业法定代表人;
(四)拒绝工商部门监督检查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第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有关规定或应有关部门的要求,对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参与评选、考核活动等签署意见时,要写明参选(评)人在担任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期间,企业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罚的(事由、种类、次数等)情况;企业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法定要求且拒不改正的情况;企业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情况,以及企业不按规定进行清算办理注销登记的情况。
出具的记录证明或意见应当载明的事项有: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姓名,所担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企业的名称,企业违法的事由、处罚(处理)的情况、处罚(处理)时间、对其违法行为实施处罚的单位等。(见附件)
第八条 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警示的使用和管辖,由同级注册部门和企业监管、外资登记管理、个体私营监管部门负责。
第九条 企业申请登记时,出具有关证据证明,企业法定代表人对企业的破产或被吊销营业执照不负有个人责任的,由注册部门和企业监管、外资登记管理、个体私营监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经过部门负责人或分管局长批准,可以解除警示。若实施警示的机关与企业登记申请受理机关不属同一机关的,应先由实施警示的机关解除警示后,企业登记申请受理机关方可受理企业登记申请。
第十条 对企业的董事、监事、经理的任职法律法规有限制性规定的,应当依照本制度实施警示管理,并在一定期间内限制办理董事、监事、经理的备案。
企业退出督查制度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为引导企业履行退出市场应尽的法定义务,逐步完善和规范企业退出机制,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企业退出督查制度,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知悉企业解散事由出现,由企业登记机关和属地工商所(分局)依法督促其办理相关登记备案手续或注销登记,并实施监督管理的制度。
第三条 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主动终止经营、办理注销登记:
(一)法院依法裁定宣告破产或裁判解散;
(二)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责令关闭;
(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依法撤销、撤回设立登记;
(四)企业章程(合伙协议)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未延续或其他解散事由出现;
(五)合伙企业合伙人已不具备法定人数;
(六)因合并、分立导致原企业解散;
(七)企业投资人决定解散;
(八)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无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决定放弃继承。
第四条 企业登记机关和工商所(分局)根据相关部门通报、系统工作提示、年检、检查等知悉企业已处于下列状态的,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实施退出督查:
(一)法院依法裁定宣告企业破产或裁判解散,并函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
(二)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责令企业关闭,并函告企业登记机关或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立联动监管的;
(三)系统提示企业已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依法撤销、撤回设立登记的;
(四)系统提示企业的营业期限届满(外国地区企业常驻机构驻在期限届满)未延续的;
(五)系统提示企业已办理清算组备案的;
(六)系统提示分支机构隶属企业法人已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被撤销、撤回设立登记的;
(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年检或检查时,企业提交了法院破产裁定、解散裁判文书,企业依法做出的解散的决议或决定,行政机关责令关闭或者企业被撤销的文件(以下统称解散事由出现的文件)的。
第五条 对列入退出督查的企业,企业登记机关和属地工商所(分局)共同承担退出督查管理责任。
工商所(分局)负责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对退出督查企业进行实地检查,核查其有无从事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对企业继续从事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的,依法查处;对成立清算组的公司,督促其办理清算组备案;企业清算结束后,指导其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企业登记机关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对列入退出督查的企业实施警示管理,限制办理登记业务,年检时区别情况、分别处理,指导并监督其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第六条 企业出现本制度第四条第(一)、(二)、(六)、(七)项事由的,由企业登记机关告知其应当组织清算、办理注销登记。
第七条 企业出现本制度第四条第(三)项事由的,由企业登记机关在作出吊销营业执照或撤销、撤回登记决定的同时,责令其办理注销登记。
第八条 企业出现本制度第四条第(四)项事由的,由企业登记机关实施警示管理,指导其及时办理营业期限(驻在期限)变更登记;对营业期限(驻在期限)届满不再延续的,告知其应当组织清算、办理注销登记。对尚未办理营业期限(驻在期限)变更登记和清算组备案(公司制企业)的,不予办理年检。
第九条 企业出现本制度第四条第(一)至
(四)、(七)项事由的,公司制企业应在清算组成立之日起10日内将清算组成员、清算组负责人名单报企业登记机关备案,逾期拒不备案的,依法查处。
第十条 非公司制企业在申报年检时,提交了解散事由出现的文件,年检部门应在系统中进行记录,并实施警示管理。工商所(分局)在对企业实施检查时,发现企业已停止经营,并提交了解散事由出现的文件的,对登记机关未实施警示管理的,应当实施警示管理,并告知其应当组织清算,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一条 公司制企业已进行清算组备案、非公司制企业主动提交了解散事由出现的文件的,可以依据《企业年度检验办法》第七条第四款规定办理年检。办理年检时,应当在营业执照正本和全部副本上加盖“此执照限于办理清算事宜,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XXX工商局”的印记。企业清算结束后,指导其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二条 企业所属地工商所(分局)应对本制度第四条第(二)、(三)、(四)、(六)项所列企业在一年内实施一次实地检查。
对已办理注销登记的企业、经检查已经停止经营活动的企业或查无下落的企业,不再实施实地检查。
第十三条 建立企业退出市场的公告制度,企业登记机关可以对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已办理注销登记的企业、进入清算程序的企业、查无下落的企业进行公告。
第十四条 对已办理注销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以及营业期限届满后未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在监管中又发现该企业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属《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第(四)项所列行为,应当依法立案查处。江苏省工商局确定的重热点行业
重点行业
1.危险化学品销售 2.食品销售 3.商标印制 4.广告经营
5.农资(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机具销售)6.直销 7.市场 热点行业
1.危险化学品生产 2.民用液化气经营 3.锅炉压力容器制造 4.煤矿及非煤矿山开采 5.成品油批发、零售、仓储 6.烟花爆竹生产、销售 7.娱乐场所 8.电子游戏室 9.网吧 10.桑拿按摩
11.民用爆破器材生产、销售
第二篇:经济户口管理四项制度
企业登记管理警示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联动监管,提高企业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企业登记管理警示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警示、二级警示、三级警示。
一级警示为提示性警示,注册部门(含企业注册、外资企业注册部门,下同)在办理登记业务时重点审查,但不对企业的登记行为进行限制。
二级警示为部分限制性警示,注册部门根据警示的内容,在企业申请登记业务时有针对性的对一项或若干项的变更登记进行限制。
三级警示为完全限制性警示,注册部门根据警示的内容,对企业申请的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进行限制。
监管部门及工商所(分局)办理年检时,对警示行为按照本制度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施一级警示管理:
(一)股东(合伙人)营业执照被吊销未尽清算义务,或已注销但未办理股权变更登记的;(自动上,人工下,注册部门负责)
(二)所投资的企业营业执照被吊销,未尽清算义务的;(自动上下,人工下,注册部门负责)
(三)企业名称或自然人姓名变更后,所投资企业尚未办理股东(合伙人)名称或姓名变更的;(自动上,人工下,注册部门负责)
(四)投诉、举报内容涉及企业内部纠纷需要注册时重点关注的;(人工上下,注册部门负责)
(五)登记中缺少材料承诺后补的;(人工上下,注册部门负责)
(六)营业执照经营期限届满前1个月的;(自动上下)
(七)被责令限期改正尚未逾期的;(自动上下,人工上下,监管部门负责)
(八)企业提交的章程等登记材料中有需要特别关注事项的。(人工上下,注册部门负责)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施二级警示管理:
(一)注册资本分期到位的企业未按期出资的,限制办理注册资本增资变更登记;(自动上下)
(二)法院冻结企业股东(出资人)的股权(投资)的,应其要求限制被冻结股权(投资)的股东(出资人)的变更登记;(人工上,人工下或自动下,注册部门负责)
(三)应纪检、监察、司法机关、有关行政管理机关的要求,限制企业办理相关变更登记;(人工上,人工下或自动下,注册部门负责)
(四)应企业主管部门(出资人)或股东会(合伙人)要求的,限制企业办理相关变更登记;(人工上,人工下或自动下,注册部门负责)
(五)企业股东办理股权质押登记的,限制其办理股权变更登记。(自动上下,人工下,注册部门负责)
(六)查无下落的企业,限制办理除住所以外的其他事项的变更登记。(自动上下)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施三级警示管理:
(一)涉嫌违法违规,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关部门立案调查尚未处理结案的,限制办理注销登记。办案部门认为需要进一步限制有关事项变更登记的,应在警示中明确限制变更登记的事项;(限制注销登记自动上下,限制变更登记人工上下,办案部门负责)
(二)被法院依法裁定宣告破产或裁判解散的,限制办理变更登记和董事监事经理变动、分公司设立的备案;(人工上,自动下,监管部门负责)
(三)被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责令关闭的,限制办理变更登记和董事监事经理变动、分公司设立的备案;(人工上,自动下,监管部门负责)
(四)已进入清算程序或办理清算组备案手续,尚未办理注销登记的,限制办理变更登记和董事监事经理变动、分公司设立的备案;(自动上下,或工商所人工上)
(五)分支机构隶属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被登记机关撤销、撤回设立登记的,限制该分支机构办理变更登记;(自动上下)
(六)被政府相关部门吊销、撤销专项许可或前置许可期限届满,未办理经营范围变更或注销手续的,限制办理变更登记(核减经营范围变更除外)和董事监事经理变动、分公司设立的备案;(自动上,人工上下,监管部门负责)
(七)逾期未申报年检的,限制办理变更登记;(自动上下)
(八)被工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的,限制办理变更登记;(自动上、人工下,监管部门负责)
(九)营业期限届满,限制办理变更登记;(自动上下)
(十)外国地区企业常驻机构驻在期限届满,限制办理变更登记。(自动上下)
第六条 企业警示的实施与管理,由企业登记机关各职能部门和工商所(分局)依据各自职能分工负责。
第七条
自动上下的警示,由系统根据相关业务自动生成。一、二级警示人工上下的,可由责任部门经办人直接实施;三级警示人工上下的,应报经部门负责人审批;部门负责人认为需要局长或分管副局长审批的,应呈报审批。
人工实施或解除警示时,经办人员对警示条款要适用准确,警示原因要填写(录入)具体完整,并保留相关证据。
第八条 工商所(分局)在对辖区内市场主体进行监督管理时,发现企业已停止经营,并提交了解散事由出现的文件,若企业登记机关未实施警示管理的,工商所(分局)可以实施相应的警示管理。对检查中需要限期改正的或查无下落的企业,应将检查结果录入经济户口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警示。
第九条 警示事由已改正或消除的,警示实施部门(含工商所[分局],下同)应当及时解除相关警示。
自动下的警示需要人工解除的,由相关业务部门按照本制度第七条第二、三款的规定解除。
第十条 注册部门在办理业务时涉及三级警示第(一)、(八)项的,认为相关业务部门警示的事项不影响办理此次变更登记的,可由注册部门经办人提出拟办意见,报部门负责人或分管局长批准临时解除警示。
注册部门办理业务时涉及三级警示第(二)、(三)、(四)、(六)项的,认为企业所变更事项有充足理由,且不影响企业清算的,可由注册部门经办人提出拟办意见,报部门负责人或分管局长批准临时解除警示。
注册部门办理业务时涉及三级警示第(九)、(十)项的,若企业接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办理经营期限变更登记的,可以解除警示。
第十一条 企业、外资、个体私营监管部门应依据各自职能分工,年检时对警示企业的相关行为重点审查、区别情况、酌情处理:
(一)对一级警示行为涉及企业应履行相关义务的,可督促、告知企业履行义务;
(二)对二级警示第(一)项行为,应视出资监管情况决定是否办理年检;
(三)对二级警示第(二)至
(五)项行为、三级警示第(四)项行为,依法办理年检;
(四)对二级警示第(六)项行为,应督促企业办理住所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五)对三级警示第(一)、(八)项行为,年检经办人应当在了解案件查办、违法行为查纠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拟办意见,报部门负责人或分管局长审批决定是否予以办理年检。
(六)对三级警示第(二)、(三)、(六)项行为,公司制企业已进行清算组备案、非公司制企业主动提交了解散事由出现的文件的,可以依法办理年检;未办理清算组备案的,暂不予办理年检,责令其办理清算组备案。
(七)对三级警示第(五)项行为不予办理年检,责令其限期办理注销登记。
(八)对三级警示第(七)至
(十)项行为,警示事由已改正、消除的,解除警示后方可予以办理年检。对未纠正违法行为或未办理营业期限(驻在期限)变更登记和清算组备案(公司制企业)的三级警示第(八)、(九)、(十)项行为,不予办理年检。
第十二条 企业、外资、个体私营监管部门应依据各自职能分工,与工商所(分局)密切配合,对三级警示中第(三)、(八)、(九)、(十)项行为进行实地检查,依法查纠违法行为。
第十三条 警示管理由系统自动建立电子台帐。警示管理的编号规则为:A工商B字C第D号,其中A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简称,B指业务部门简称,C指年份,D指当警示顺序号。
手工实施警示管理的,经办的业务部门应建立警示书式审批材料和证据的管理制度,并将相关材料上传至数据库保存。
第十四条 异地迁入的市场主体其警示管理按警示内容由迁入局对应的部门负责管理。
第十五条全省各级工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实施或解除企业登记管理警示,不得擅自向市场主体发布上述有关信息。对因不当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将按照《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违法行政错案责任追究规定(试行)》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 对应当解除警示而故意不解除,给当事人带来不便的,上级机关应当通报批评;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或较大社会影响的,应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行政过错责任,并在一定时间内关闭有关人员实施警示的权限。
企业风险预警制度
第一条 为服务经济发展,构建企业信用体系,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企业风险预警,是根据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在日常监管和年检中的客观记录,对存在交易风险的企业进行预警的制度。
第三条 企业风险预警信息的使用应当立足于为经济发展服务,可以用于:
(一)政府决策分析;
(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联动监管;
(三)为有关部门提供查询服务;
(四)按照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为公众提供查询服务。
第四条 企业风险预警信息包括:
(一)被行政处罚涉及假和骗的行为;
(二)被消费者申(投)诉,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消费者协会处理认定市场主体应承担双倍赔偿责任的;
(三)年检报告表明,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超过80%的;
(四)食品经营市场主体未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建立制度的;
(五)企业成立后超过六个月未开展经营活动或开业后连续停业一年以上(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开业后自行停业六个月以上)的;
(六)侵害消费者权益,但拒不接受消协(消保委)调解或拒不执行已达成的调解协议的。
第五条 风 险预警的实施。对符合第四条第(一)、(三)、(五)、(六)项内容的,由软件自动上风险预警;对符合第四条第(二)、(四)项内容的,由消保、市场监管 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上风险预警。对第四条第(三)、(五)项预警内容消除的,由软件自动解除;对第四条第(四)项预警内容消除的,由消保部门负责解除; 对风险预警内容未消除的,超过规定期限后,由软件自动解除。
第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有关部门和政府特许的征信机构的特殊需要,加工整理企业的风险预警信息,或为征信机构生产信用产品,提供相关信息。
第七条 风险预警内容,第四条第(一)项保留七年,其他风险预警除预警内容已消除外保留三年。第八条 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不得随意实施或解除企业风险预警,应严格按照经济户口管理办法中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发布信息,违者将参照《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违法行政错案责任追究规定(试行)》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企业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警示制度
第一条 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构建市场信用体系,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管理,强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力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警示制度,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法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登记进行限制和对相关不良行为予以记录的制度。
第三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警示制度分为限制性警示和相关不良行为记录两个部分。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有关部门通报、系统工作提示等知悉企业法定代表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实施限制性警示,并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办理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相关登记:
(一)正在被执行刑罚或者正在被执行刑事强制措施的;(根据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二)正在被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通缉的;(根据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三)因犯有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或者因犯罪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5年的;(根据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四)因犯有其它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3年的;(根据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五)担任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董事、经理,并对该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的;(办理注销登记时自动生成)
(六)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对该企业违法行为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3年的;(吊销营业执照时自动生成)
(七)个人负债数额较大,到期未清偿的;(根据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八)擅自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被依法取缔的,自被取缔之日起5年内,其主要负责人不得担任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取缔无照经营,自动生成)
(九)因擅自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被依法取缔的投资人和负责人,终身不得投资开办娱乐场所或者担任娱乐场所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取缔无照经营,自动生成)
(十)法律和国务院规定不得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许可证后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注册部门和监管部门应对被吊销许可证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实施限制性警示,并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办理相关行业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登记。
(一)违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被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自被吊销许可证之日起未逾5年的;(根据注册部门相关业务或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二)违反《电影管理条例》被吊销《摄制电影许可证》、《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自被吊销许可证之日起未逾5年的;(根据注册部门相关业务或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三)违反《印刷业管理条例》被吊销《印刷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自被吊销许可证之日起未逾10年的;(根据注册部门相关业务或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四)违反《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被吊销《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音像制品复制许可证》、《音像制品制作许可证》、《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自被吊销许可证之日起未逾10年的;(根据注册部门相关业务或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五)违反《出版管理条例》被吊销《出版许可证》、《出版物进口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自被吊销许可证之日起未逾10年的;(根据注册部门相关业务或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六)违反《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被吊销或者撤销《娱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自被吊销或者撤销许可证之日起未逾5年的。(根据注册部门相关业务或联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或人工录入)
第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有下列行为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予以记录,并可在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参加有关部门评选、考核活动需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意见时,出具有关记录证明或意见:
(一)违反工商法律法规被处罚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二)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三)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两年内不履行组织清算、办理注销登记等法定义务的企业法定代表人;
(四)拒绝工商部门监督检查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第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有关规定或应有关部门的要求,对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参与评选、考核活动等签署意见时,要写明参选(评)人在担任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期间,企业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罚的(事由、种类、次数等)情况;企业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法定要求且拒不改正的情况;企业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情况,以及企业不按规定进行清算办理注销登记的情况。
出具的记录证明或意见应当载明的事项有: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姓名,所担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企业的名称,企业违法的事由、处罚(处理)的情况、处罚(处理)时间、对其违法行为实施处罚的单位等。(见附件)
第八条 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警示的使用和管辖,由同级注册部门和企业监管、外资登记管理、个体私营监管部门负责。
第九条 企业申请登记时,出具有关证据证明,企业法定代表人对企业的破产或被吊销营业执照不负有个人责任的,由注册部门和企业监管、外资登记管理、个体私营监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经过部门负责人或分管局长批准,可以解除警示。若实施警示的机关与企业登记申请受理机关不属同一机关的,应先由实施警示的机关解除警示后,企业登记申请受理机关方可受理企业登记申请。
第十条 对企业的董事、监事、经理的任职法律法规有限制性规定的,应当依照本制度实施警示管理,并在一定期间内限制办理董事、监事、经理的备案。
企业退出督查制度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为引导企业履行退出市场应尽的法定义务,逐步完善和规范企业退出机制,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企业退出督查制度,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知悉企业解散事由出现,由企业登记机关和属地工商所(分局)依法督促其办理相关登记备案手续或注销登记,并实施监督管理的制度。
第三条 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主动终止经营、办理注销登记:
(一)法院依法裁定宣告破产或裁判解散;
(二)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责令关闭;
(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依法撤销、撤回设立登记;
(四)企业章程(合伙协议)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未延续或其他解散事由出现;
(五)合伙企业合伙人已不具备法定人数;
(六)因合并、分立导致原企业解散;
(七)企业投资人决定解散;
(八)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无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决定放弃继承。
第四条 企业登记机关和工商所(分局)根据相关部门通报、系统工作提示、年检、检查等知悉企业已处于下列状态的,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实施退出督查:
(一)法院依法裁定宣告企业破产或裁判解散,并函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
(二)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责令企业关闭,并函告企业登记机关或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立联动监管的;
(三)系统提示企业已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依法撤销、撤回设立登记的;
(四)系统提示企业的营业期限届满(外国地区企业常驻机构驻在期限届满)未延续的;
(五)系统提示企业已办理清算组备案的;
(六)系统提示分支机构隶属企业法人已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被撤销、撤回设立登记的;
(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年检或检查时,企业提交了法院破产裁定、解散裁判文书,企业依法做出的解散的决议或决定,行政机关责令关闭或者企业被撤销的文件(以下统称解散事由出现的文件)的。
第五条 对列入退出督查的企业,企业登记机关和属地工商所(分局)共同承担退出督查管理责任。
工商所(分局)负责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对退出督查企业进行实地检查,核查其有无从事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对企业继续从事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的,依法查处;对成立清算组的公司,督促其办理清算组备案;企业清算结束后,指导其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企业登记机关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对列入退出督查的企业实施警示管理,限制办理登记业务,年检时区别情况、分别处理,指导并监督其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第六条 企业出现本制度第四条第(一)、(二)、(六)、(七)项事由的,由企业登记机关告知其应当组织清算、办理注销登记。
第七条 企业出现本制度第四条第(三)项事由的,由企业登记机关在作出吊销营业执照或撤销、撤回登记决定的同时,责令其办理注销登记。
第八条 企业出现本制度第四条第(四)项事由的,由企业登记机关实施警示管理,指导其及时办理营业期限(驻在期限)变更登记;对营业期限(驻在期限)届满不再延续的,告知其应当组织清算、办理注销登记。对尚未办理营业期限(驻在期限)变更登记和清算组备案(公司制企业)的,不予办理年检。
第九条
企业出现本制度第四条第(一)至
(四)、(七)项事由的,公司制企业应在清算组成立之日起10日内将清算组成员、清算组负责人名单报企业登记机关备案,逾期拒不备案的,依法查处。
第十条 非公司制企业在申报年检时,提交了解散事由出现的文件,年检部门应在系统中进行记录,并实施警示管理。
工商所(分局)在对企业实施检查时,发现企业已停止经营,并提交了解散事由出现的文件的,对登记机关未实施警示管理的,应当实施警示管理,并告知其应当组织清算,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一条 公司制企业已进行清算组备案、非公司制企业主动提交了解散事由出现的文件的,可以依据《企业检验办法》第七条第四款规定办理年检。办理年检时,应当在营业执照正本和全部副本上加盖“此执照限于办理清算事宜,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XXX工商局”的印记。企业清算结束后,指导其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二条 企业所属地工商所(分局)应对本制度第四条第(二)、(三)、(四)、(六)项所列企业在一年内实施一次实地检查。对已办理注销登记的企业、经检查已经停止经营活动的企业或查无下落的企业,不再实施实地检查。
第十三条 建立企业退出市场的公告制度,企业登记机关可以对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已办理注销登记的企业、进入清算程序的企业、查无下落的企业进行公告。
第十四条 对已办理注销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以及营业期限届满后未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在监管中又发现该企业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属《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第(四)项所列行为,应当依法立案查处。
第三篇: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直销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直销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直销监管工作,促进建立规范有序的直销市场秩序,根据《直销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加强直销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按照《条例》和有关规定以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直销监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直销监管工作制度。
对直销企业和直销员及其直销活动实行全省统一监管、分级负责。
第三条 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分工,履行直销监管工作职能,负责对本省注册登记的直销企业和直销企业省级分支机构进行行政指导,对辖区内的直销企业和直销员及其直销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平交易监督机构是本级局的直销监管职能机构(以下简称直销监管职能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本局的直销监管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对直销企业及其直销员的直销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各级直销监管职能机构应建立完备的直销市场监管档案、台账。
对已批准直销的企业和分支机构、已开展直销活动的企业和分支机构以及拟申请直销企业按照一户一档建立监管档案、台账,进行分类监管。
对辖区外直销企业在本地区设立的非直销分支机构、境外直销企业在本地区投资兴办的非直销企业进行跟踪监管。
监管工作实行台账制度。直销监管职能机构应将日常监管工作和掌握的情况及时记入监管台账,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提出对本地区直销活动的规范措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和指导意见,及时报上级局直销监管职能机构,并向上级局直销监管职能机构提出监管工作建议。上级局直销监管职能机构应及时将各地上报的监管情况录入其监管台账,并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给下级局直销监管职能机构。
第六条 对直销企业信息和监管信息实行分级采集、全省共享。
各级直销监管职能机构按照本办法要求,负责采集辖区内直销企业信息和监管工作各个环节形成的监管信息。
省局直销监管职能机构负责制定直销监管工作信息化管理办法。逐步实现直销监管信息全省共享。
第七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其他内设职能管理机构按照各自管理职能对直销企业实施监督管理,监督直销企业遵守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查处其违法违规行为.并积极配合直销监管职能机构开展对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和直销员直销活动的监管。
企业注册及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服务网点的注册登记和登记事项的监督管理。
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负责对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和直销员违反国家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理。
商标监督管理机构负责直销企业直销产品的商标使用情况的监管管理。
广告监督管理机构负责直销企业直销产品广告的监督管理。
合同管理机构负责直销企业相关合同行为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直销监管的职责分工
第八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直销监管职能机构的直销监管职责是:
(一)监督直销申请人依法办理直销经营许可和注册登记手续;
(二)监督直销企业依法设立服务网点并按照《条例》及有关规定提供服务;
(三)监督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依法招募和培训直销员;
(四)监督直销企业及其直销员依法开展推销、计酬等直销活动;
(五)监督直销企业建立并严格遵循完备的信息报备和披露制度;
(六)对直销企业及其省级分支机构和直销员直销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依法查处其传销行为:
(七)依法查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直销活动的企业、单位和个人。
第九条 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直销监管职能机构具体负责以下直销监管工作:
(一)组织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直销监管职能机构宣传《条例》及其他直销监管规定;
(二)负责研究、制定本省有关直销监管的制度、办法;
(三)部署、组织、督促、指导、协调全省各级局直销监管职能机构开展直销监管工作;
(四)建立在本省开展直销活动的直销企业及其省级分支机构的直销监管档案、台账;
(五)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开展对申请直销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的核查,出具有关证明材料;
(六)对直销企业直销经营许可条件进行监督,对直销企业实缴注册资本低于规定最低限额以及其他不符合直销经营许可条件的情况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调查处理;
(七)对直销企业省级分支机构有关在本省招募直
第四篇:经济杂谈建设改革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经济杂谈建设改革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政治文明建设也越来越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以人为本”体现着社会对人的尊重、对道德和法律的尊重;“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已经被各级政府所普遍接受。
然而,目前作为拥有60万在编人员的全国工商管理系统,其无论是对个体工商业户的收费,还是对企业的日常行政管理,都无法完全符合新时代的法制精神,国家赋予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职责,有的因和其他执法部门交叉,形成有利益就争,无利益就逃避的尴尬局面;有些毫无意义的管理已经阻碍了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国家应该尽快撤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其理由如下:
一、工商行政管理局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严重不适应法制环境下的市场经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已经处于世界的前列,目前除通信、供电、金融等一些“国”字号垄断的领域外,基本上都实行了市场化,而市场化的经济干吗还需要政府指手画脚,政府长期以来对他们的管理真的是有效吗?大家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政府最有计划的时候,国家处于全面的短缺经济时代;“双轨制”时代让很多官家成为了富翁;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当今,才使得商品极为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工商行政管理”一词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该机构成立的初衷,就是国家为了建立遏制市场经济发展的工具。计划经济条件下,每个经济组织都必须有一个婆婆,也就是各类主管局、委、办,而个体经营者被国家指定的婆婆就是工商行政管理局。现如今,企业的婆婆已经分别死亡了,而个体经营者的婆婆却依然健在,而且还愈加行使着自己不一定合法的权利。
我们的政府应该崇尚“无为而治”的理念,尽可能地避免把自己摆在管理者的位置上,只要不对社会产生危害的行为,我们的政府就没有必要去管理,以给老百姓营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政府管理市场,远不如让市场自身调节来得科学。
目前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假冒伪劣商品制造中心,我们随处可以接触到的假冒伪劣产品正在一些工商管理所的门前大量批发,给大众带来的是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只知收费而不去管理的印象,使管理者的诚信度受到损害。作为一个以被管理者提供费用养活自己的执法部门,怎么可能不在收费和管理之间权衡呢,在这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其实扮演着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角色,这样的管理当然无法做到公正了。
再说,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这几十万大军,一年组织查处的垄断、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走私贩私、传销和变相传销、合同欺诈案件,和这么多人的物质消耗能成正比吗?以“经济卫士”自称是否有点言过其实?
耐人寻味的是,作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要说“作用”最大的时候,应该算是改革开放之初了,那时候的“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真的打击过很多小商小贩,最典型的要数芜湖市的“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久了,要不是邓小平先生数次提到他,恐怕他还要在牢里多待一些日子呢。
有人戏称,工商行政管理越薄弱的地方,其民营经济发展也就越快,反之亦然。
二、对个体工商业户的收费有政府歧视的嫌疑,并使该系统人员数量急剧膨胀
去年,全国人大决定五年内在全国取消农业税。一年后,已经有25个省市自治区取消了农业税,明年全国将不再有农业税,这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尊重。
目前的工商管理费收取的对象是个体工商业户,而作为有着一定实力的法人则不需要交纳该项费用,这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岐视政策的执行,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
损坏了工商的形象,耗去了基层大部分的精力,使得工商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国家应如取消农业税一样尽快取消工商管理费,以充分体现个体工商业户在经营活动中所享有的平等地位。
其实,作为个体工商业户,一般经营规模较小,绝大多数处于养家糊口的阶段,在社会中一般处于弱势群体,在收费的合法性都受到百姓质疑的情况下收取他们的管理费,往往容易引起对抗性的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目前,个体工商业户如果月营业额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就连被老百姓说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都不需要缴纳了,这一措施在为千千万万个体户减轻负担的同时,也降低了税务部门的征收成本,是政府和个体经营者双赢的举措。而个体工商业户还要按照不低的比例上缴工商行政管理费,不知道国家有关部门是如何考虑的,征收税款和收取管理费,哪一样更能让百姓接受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三、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一些无效管理,已阻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最为典型的要数对工商注册的管理了。一些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如果不是需要有严格准入制度的行业,只要不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为什么需要国家职能部门批准?如果对一些经营小商品的行业不进行工商注册,他们会对社会构成什么危害呢?如果一个专门修理皮鞋的作坊,顺带卖一些鞋垫、鞋油之类的,如果注册的经营范围中没有销售这一项,对社会会带来危害吗?
一些具有较先进管理理念的国家,大部分企业是不需要到工商注册、审批、登记的,有的可以在商会注册,有的是在法院注册,都是简单的注册;很多中小企业不用登记,普遍实行备案制;个体经营者作为自由职业者,劳动是自由的,根本不用登记。而我国实行的是普遍登记制度,不论你是限制性发展行业、需要有严格准入标准的特种行业还是个体工商业户,都要进行注册登记。这样,一方面加大了工商系统自身的工作量,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也扩大了收费的需求,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另一方面这种普遍准入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劳动和创业的自由,阻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与其他部门重叠的职能,应让位于更有权威性的部门
职责的重叠,是导致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的一大根源,有利益的事情大家抢着去管,没有利益的事情又相互推诿,这已经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作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和其他部门职责重叠的最多,而这些部门却一般都有着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较之工商管理系统的条例显然更具有权威性。
(一)商标的注册和管理应该划归国家知识产权局
商标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和专利具有极为相似的功能,均应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而今,国家知识产权局却只负责专利权的审批,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商标权的审批让给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去负责,这不能不说明我国政府对商标权的不够重视。
(二)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份内事
目前,我国查处假冒伪劣商品的职责实行的是分段管理办法,即质监部门负责生产领域,而工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
我不理解国家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样来划分职责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作为专业的质量技术监督机构,执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有着较强的专业设备和专业技能,而国家愣是不想充分发挥该部门的作用,非得让他们把自己的职责让一半给那个不够专业的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去查处。我不知道会不会有哪一天我国会把刑事案件也以昼夜划的标准分段让公安和哪个部门分别侦破。
(三)交易管理职能应该转移给商务管理部门
对于市场竞争、公平交易等行为的监督,查处垄断经营和不正当竞争,应该由商务
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即将出台的《反垄断法》负责管理,国家没有必要在商务部以外还要设一个工商行政管理局,要么就应该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行使商务部的权力。
(四)传销及合同欺诈行为,应由公安机关查处
传销和变相传销及合同欺诈,属于经济犯罪行为,应由公安机关组织侦查,情节严重并构成犯罪的,应由法院进行审判,以达到威慑犯罪分子的作用。靠行政管理手段、罚款措施来遏制该类犯罪,只会让该类犯罪活动愈演愈烈。
(五)消费者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应和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完全脱钩
作为国家规定应为纯民间机构的消费者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其收取的会费,一直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另一个收入渠道,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从而导致了各地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变相强行要求法人及个体工商业户缴纳会费,以满足他们的部门利益。如果不让消费者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和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尽早完全脱钩,这种有损于政府形象的收费就永远无法停止。
五、人员的安置问题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人员进行合理分流,妥善安置工商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作为仅有的几个正部级局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就其有效职能来说,级别实在是有点高了。高级别的职能部门必然会水涨船高地衍生出更多的二级局、司,使机构和人员进一步膨胀。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处于最基层的工商管理所的数量,恐怕已经在全国各执法系列的各类站、所中名列前茅了。而过多的基层执法单位,必定不利于“依法治国”的实施。国家可以从降低总局行政级别做起,大力精简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的机构,冻结工商系统一切理由的新设机构和人员进入。
(二)依照职责将相关人员划转到新的部门
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将一些职责移交其他部门时,可以将相关人员一并移交,一方面这些人员通常有着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新单位在增加职责后也需要增加人员,让有经验的同志继续从事熟悉的工作,比在社会上招收新的工作人员来得经济、实用。
(三)鼓励现有人员改变身份,加入“两协会”
从政策上鼓励现有人员放下身段,志愿加入个体劳动者协会、消费者协会,国家可以赋予“两协会”更多的职能,让“两协会”充满活力,充分发挥“两协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协调作用。
(四)鼓励工作人员提前退休或自主就业
一是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现有人员自主就业;二是从物质上鼓励有公务员身份并符合退休条件的人员提前退休;三是利用机构撤消后遗留下的办公楼和设备,组建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咨询公司、中介公司等。
(五)部分市场管理人员可直接转入市容执法部门。
(六)其他部门在招收公务员时,国家应给予该系统分流人员以一定的政策照顾。今天我在这里提出撤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理由,必然会引起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强烈不满。但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一些机构必然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淘汰或被重新组合。我们期望政府管理经济的部门越来越少,管理方式越来越人性化、科学化,让共和国的纳税人在宽松的环境下快速成长,让中国的企业迅速做大做强,让中国快速强大。
第五篇:江苏省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51号
《江苏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已于2008年11月25日经省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省长罗志军
二○○八年十二月三日 江苏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供应、交易和管理行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供应、交易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本办法所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是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范围内,家庭收入、住房状况等符合市、县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家庭。
第三条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四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发展规划和计划中,明确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项目布局和用地安排等内容,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五条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经济适用住房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市、县人民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工作,具体工作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住房保障实施机构承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监察、财政、民政、国土资源、建设、规划、价格、税务、统计、金融管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涉及经济适用住房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优惠和支持政策
第六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应当纳入当地土地供应计划,在申报用地计划时单独列出,确保优先供应。
第七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具体项目由省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公布。
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外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由市、县人民政府承担。第八条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可以用在建项目作抵押,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贷款利率的优惠政策,按照国家有关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管理办法执行。
第九条建设和销售经济适用住房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可以提取本人及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的住房公积金;可以用本人及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偿还个人住房贷款。
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应当对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优先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
第三章建设管理
第十一条经济适用住房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充分考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对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
第十二条在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套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应当在项目用地出让条件中,明确配套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总面积、单套建筑面积、套数、套型比例、建设标准以及建成后移交或者回购等事项,并以合同方式约定。
第十三条经济适用住房单套的建筑面积,家庭人口3人以内(含3人的,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家庭人口4人以上(含4人的,可以适当放宽标准,但最高不得超过90平方米。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群众生活水平、住房状况、家庭结构和人口等因素,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和各种套型的比例。
第十四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按照政府组织协调、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项目法人招标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和良好社会责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必要时也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住房保障实施机构直接组织建设。
严禁以经济适用住房名义取得划拨土地后,以补交土地出让金等方式,变相进行商品住房开发。
第十五条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当执行国家有关住房建设的强制性标准;按照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采取竞标方式优选规划设计方案,做到在较小的套型内实现基本的使用功能;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安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第十六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对其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工程质量负最终责任。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应当向买受人出具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并承担保修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有关住房质量和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应当在建设合同中予以明确。
经济适用住房的施工和监理,应当采取招标方式,选择具有资质和良好社会责任的建筑企业和监理公司实施。
第四章价格管理
第十七条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应当以保本微利为原则确定。其销售基准价格及浮动幅度,由有定价权的价格主管部门会同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依据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在综合考虑建设、管理成本和利润的基础上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利润率,按照不高于3%核定;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住房保障实施机构直接组织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只能按成本价销售。
第十八条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应当实行明码标价,销售价格不得高于基准价格及上浮幅度,不得在标价之外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收费卡制度。有关部门收取费用时,应当填写价格主管部门核发的交费登记卡。任何单位不得以押金、保证金等名义,变相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收取费用。
第二十条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成本监审,全面掌握经济适用住房成本及利润变动情况,确保经济适用住房质价相符。
第五章准入和退出管理
第二十一条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应当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经济适用住房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照限定的价格,统一组织向符合购房条件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
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实行申请、审核、公示和轮候制度。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审核、公示和轮候的具体办法,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二条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一具有当地城镇户口;(二家庭收入符合市、县人民政府划定的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三无房或者现住房面积低于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标准。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商品住房价格、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居住水平和家庭人口结构等因素确定,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资格,采取审核并公示的方式认定。市、县人民政府住房保障、民政等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可以通过数据库信息查询、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家庭的收入和住房状况等情况进行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二十四条对取得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资格的家庭,由市、县人民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发给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核准通知,注明可以购买的面积标准等内容,并按照住房困难程度、收入水平和申请顺序等因素进行轮候。
第二十五条取得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资格的家庭,可以持核准通知购买一套与核准面积相对应的经济适用住房。购买面积在核准面积以内的,按核准的价格购买;超过核准面积的部分,不得享受优惠政策,由购房人按照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的价格购买。
第二十六条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应当按照规定办理权属登记。房屋、土地登记部门在办理权属登记时,应当分别注明系经济适用住房、划拨土地,并注明以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和参照商品房价格购买的面积。
第二十七条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未满国家规定年限的,不得直接上市交易。购房人因特殊原因确需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由政府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国家规定年限的,可以上市转让,但购房人应当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缴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具体缴纳比例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购房人也可以按照政府所定的标准向政府缴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后,取得完全产权。
第二十八条已经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又购买其他住房的,原经济适用住房由政府按照规定及合同约定回购。政府回购的经济适用住房,仍应用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第二十九条经济适用住房在取得完全产权以前,不得用于出租经营。市、县人民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已购经济适用住房的后续管理,对已购经济适用住房家庭的居住人员、房屋使用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应当及时纠正。
第六章单位集资合作建房
第三十条距离城区较远的独立工矿企业和住房困难户较多的企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住房建设规划的前提下,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利用单位自用土地进行集资合作建房。参加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的对象,应当是本单位符合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第三十一条单位集资合作建房应当纳入当地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和用地计划管理,其建设标准、优惠政策、供应对象、产权关系等,均严格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执行。单位集资合作建房不得向不符合经济适用住房供应条件的家庭出售。
第三十二条任何单位不得利用新征收或者新购买土地组织集资合作建房。严禁任何单位借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实施住房实物分配或者商品住房开发。
各级国家机关一律不得组织或者参加单位集资合作建房。
第三十三条单位集资合作建房在满足本单位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买后,仍有少量剩余的,由市、县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向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房条件的家庭出售,或者由市、县人民政府以成本价收购后用作廉租住房。
第三十四条向职工收取的单位集资合作建房款项实行专款管理、专项使用,并接受当地财政、审计和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的监督。
单位集资合作建房不得列支管理费用,不得有利润。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擅自改变经济适用住房或者集资合作建房用地性质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擅自提高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或者不按照规定制定集资合作建房销售价格等价格违法行为,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和住房条件,骗购经济适用住房或者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的,由市、县人民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限期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等因素作价收回所购住房,并依法追究责任。
第三十六条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过程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追究行政、纪律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市、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发布日期:2008年12月03日实施日期:2009年01月01日(地方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