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腐败为何让人震惊

时间:2019-05-15 01:0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煤炭腐败为何让人震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煤炭腐败为何让人震惊》。

第一篇:煤炭腐败为何让人震惊

“煤炭腐败”为何让人震惊?

2015-02-25 荆楚网

2月5日晚间,中纪委专项巡视组通报称,神华集团煤炭灭火工程存在利益输送“黑洞”。灭火工程管理混乱,一些私人老板受利益驱动并得到“权力”庇佑,打着灭火工程旗号大肆开采和销售煤炭,甚至故意制造煤田火点,谎报灭火项目。有的灭火工程层层转包,造成生态破坏,事故频发。灭火工程成为少数人的“暴利工程”,形成“链条式”腐败。(2月25日《环球时报》)如果不是中纪委查处、神华集团揭短,对于央企内部的腐败,常人真的难以触及。正如“故意制造煤田火点,谎报灭火项目”这样的奇葩案件,莫不如是一场体制内“有权就可以任性的撒欢”。当神华集团高层诚恳接受、贯彻中央巡视组意见要求时,逐条整个落实整改的背后,让我们对新一轮反腐带来的成效更加自信。

随着中央对部委、各省巡视的常态化机制形成,新一轮的反腐必将更加严肃。国企尤其是央企,长久笼罩在行政体制下,一层朦朦胧胧的面纱始终不能让公众看清。既有政企分家时留下的权力后遗症,又有大型企业的资本和产业的优势,当有权和有钱结合后,必然会生发一些质变,甚至发生一些任性的扭曲。

就在春节前,神华集团官方发布消息,神华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助理张文江,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原安全监察局党委书记、副局长牛进忠已被开除党籍,解除劳动合同,且涉嫌犯罪的问题和线索已经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位都是利用职权,收受灭火商的贿赂,给灭火承包商谋取利益,甚至为了心里平衡,竟然修建庙宇来祈佑神佛保护自己。这样的干部已经丝毫谈不上什么共产主义信

仰,更谈不上为群众和职工谋幸福、共利益,在这些人眼中,权力膨胀到最大,已经成为了个人释放私欲的工具,甚至达到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为所欲为的狂妄自大。长此以往,国企岂能不被这些人蛀吃成空?民心所向只能更加怨愤。2015年伊始,中央对于反腐的一如既往,打击腐败的深度和广度,惩处贪官和腐败行为的力度都将呈现出一层层波浪,相信在这些反腐如潮的决心下,那些隐藏在深处的老虎和苍蝇必将被漂洗出来,当违规擅权的人和行为得到纠正时,无论是释放民生红利,还是深水区改革,都将会取得焕然一新的成绩。

第二篇:民国大学为何让人怀念

民国大学为何让人怀念

民国风微信账号 2014-07-28游宇明

民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一方面战火纷飞,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文化、科学相当繁荣,大师辈出。我每次读有关民国大学和民国大师的著作,几乎都会热血沸腾,深为民国大学的坚守和民国大师的精神气度感动。

民国大学教授对校内事务有充分的发言权

民国大学的重大事项主要由教授会和评议会决定。教授会是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的议事机构,评议会则由校长、教务长和教授会选出的教授代表组成。我们不妨以清华大学为例,看看教授会、评议会干些什么。1926年4月15日,清华教职员会议三读通过了《清华学校组织大纲》,大纲设了两个重要的权力机关,一为评议会,一为教授会。教授会的职权是:

1、选举评议员及教务长;

2、审定全校课程;

3、议决向评议会建议事件;

4、议决其他教务上公共事项;

5、讨论决定由评议会以三分之二通过提出对本组织大纲之修正案。评议会,则由校长、教务长及教授会互选出的评议员共7人组成,校长为主席,职权范围是:

1、规定全校教育方针;

2、议决各学系的废立与变更;

3、议决校内各机关的废立与变更;

4、制定校内各种规则;

5、委任财务、训育、出版、建筑四种常设委员会委员;

6、审定预算决算;

7、授予学位;

8、议决教授、讲师与行政部各主任之任免;

9、议决其他重要事项。此外,各系的主任,也由该系教授、教员于教授中推举,任期二年。甚至出任院长和校长的人选也得事先征询评议会的同意。

由此可见,教授会、评议会掌控了学校的教育方针和人、财、物之权力。评议会职权中的第一、二、三、六项,评议会必须征求教授会的意见,如果被教授会以三分之二否决,就要复议。也就是说教授会对评议会的权利是有制衡的。

我们不妨看一次教授会的具体的开会情况。1926年4月19日晚上,在清华的科学馆212号教室,清华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授会如期举行。到会的教授有47人,占了教授会人数的78%,而且发言非常热烈。比如选举教务长的过程。会场上由余日宜教授与赵元任教授建议: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票选时,通过者须超过三分之二多数,而第三次票选半数通过就可以。另有陈福田教授主张采用不记名投票方式,大家都赞成。结果,梅贻琦在第三次投票时获得33票,成为清华有史以来第一位民主选出的教务长。接着,教授会和评议会不断开会,设计各学系的设立,选举系主任,研究课程大纲。后人从清华名教授吴宓留下的日记中,可以看到赵元任、陈寅恪、李济、金岳霖等中国大牌教授如何频繁私下聚会,讨论学校事务,商量各种难题的处理方法。做学问的人并非只是对学问感兴趣,当他们的意见可以对校内权力运行发生相当影响,他们的“参政议政”意识会非常强烈。

民国大学课堂教学非常自由

民国课堂的教学自由出乎人们的想象,一是教同一门课的教师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二是老师教课的方法充分自由,没有谁来干涉;三是许多时候考试完全由任课老师说了算。

当年的暨南大学办在上海,马来西亚作家温梓川曾是那所学校的学生。据他回忆:翻译家钟作猷早年在暨南大学教英文,他选用的教材是牛津大学出版的《黄金库》诗选,他教课几乎天天读诗,有时也选一些小泉八云的诗歌讲义发给学生作补充读物。碰到他高兴,还会选译郁达夫的小说与徐志摩的诗歌,叫学生对照读,看有什么地方译错没有。由于教学内容极其丰富,方法灵活多变,深受学生欢迎。

钟作猷去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后,接替他的是戏剧家顾仲彝。非常奇怪的是,早在学生时代就因自编、自导、自演《朝鲜亡国恨》、《云南起义》、《中国魂》等戏剧名噪一时的顾仲彝却不选戏剧做教材,而要选《伊利亚随笔集》和莎士比亚乐府,并且在课堂里完全不谈戏剧。

著名戏剧家洪深当时也在暨南大学教英文,与顾仲彝不同,洪深最喜欢用戏剧做课文。他教英文简直像演戏,声音又特别抑扬顿挫,仿佛是在舞台上念台词,有动作,有表情,把学生们迷死了,上课时教务部门非得给他安排科学馆的大教室才行,就是大教室也常常挤得水泄不通。

老师的课如何教,也一切悉听尊便。民国史作家傅国涌有一篇文章介绍: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王文显是剧作家,也教的是戏剧。王文显讲课的方法是照他编的讲义在课堂上读,年年照本宣科,从不增删,不动感情,给人的印象“仿佛是长老会的牧师在主持葬礼”,下课钟声一响,他马上离开。王文显的学生、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晚年说:“回想起来,他那份讲稿倒是扎扎实实,对于初接触西方戏剧的人来说,是个入门基础。”

吴宓上课则是另一种风采,温源宁说他“讲起课来就像罗马舰船上的划浆奴隶在做工”,讲课涉及到的引文,别人都是照着参考书朗读,或抄在黑板上,而他总是背诵出来,讲解什么问题,他会像军训教官一样,“第一这个”、“第二这个”„„有条不紊,虽然有些枯燥,但不会言不及义。他上课很有个人见解,也有可能说得不对,但不会言之无物。他不绕着问题走,而是直截了当把脚踩到问题上去。

叶公超讲课最有意思。他上课从不讲解,只让坐在前排的学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读课文,到了一定的段落,他大喊一声“Stop”,问大家有问题没有。没人回答,就让学生一直朗读下去。有人偶尔提一个问题,他断喝一声:“查字典去!”这一声吼大有威力,从此天下太平,相安无事。

那时在学生中最叫座的是张申府的逻辑学,张申府的逻辑课很少讲逻辑,而是骂蒋介石,简直成了热门的政治论坛。张申府用一口并不浓重的河北中部口音讲课,听课的人很多,拥护的来听,反对的也来听,不但课堂中挤满了人,连窗口也站着人。

民国时期的考试也不像后来那样追求整齐划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在北京大学、北京师大做教授。钱玄同的课上得特别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深入浅出,条理清晰,不带书和纸,只带一支粉笔,而讲每一个字的起源,从甲骨、钟鼎、大小篆、隶,源源本本,手写口谈,把演变的经过,旁及各家学说,讲得清清楚楚。张中行他们读书时,曾以口才给老师排名次,结果是胡适第一,钱玄同第二,钱穆第三。钱玄同上课如此认真,对点名、考试却轻描淡写。据他的学生回忆:钱玄同每次上课,从不看学生是否缺席,而是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该到的学生全到了。钱玄同对待考试也很有意思,学校规定要期考,钱玄同期考却不阅卷。学校只好刻个‘及格’二字的木戳,一份考卷封面印一个,只要曾答就及格。有时,钱玄同也会阅卷,不过他是按点名册的先后,六十分、六十一分这么批下去,如果选这一课程的学生是四十人,最后一个就得一百分,四十人以上呢?重新从六十分开始。

民国大学积极延揽优秀教学人才 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它自己首先得有人才。北大校长蔡元培、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都是延聘人才的典范。比如为了聘请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蔡元培去陈独秀所住的旅馆跟他商量,碰上陈独秀午睡,他就搬个小凳坐在门口等他醒来。为了延揽人才,梅贻琦曾主动到陈寅恪家里商讨聘请中国文学教授事宜;敢于当面与蒋介石对骂的刘文典被迫离开安徽大学,梅贻琦随即请他担任了清华国文系主任;工学院院长顾毓琇也是梅贻琦亲自邀请的。据说,抗战时,梅贻琦常到顾宅,无需打招呼,顾如不在,他就自己做东西吃,宛如回到自己家里。张伯苓当年为了留住教经济学的何廉教授,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研究所。

20世纪30年代叶企孙提携华罗庚更是传为佳话。某次,熊庆来看到华罗庚一篇论文,觉得写得特别好,推荐给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叶企孙认真看了华罗庚写的3篇论文,觉得是个人才,决定将其调来。当时调华罗庚来算学系,阻力极大。一是华罗庚只念过初中,是浙江金坛县(现归江苏)中学的勤杂工。二是华罗良腿有残疾,走路时必须左手执拐,右脚先迈,左脚得在空中划一个圆圈才能落地。叶企孙力排众议,坚持将华罗庚调来,他说:“我希望大家认真看看华罗庚先生的论文再说话。他来清华后,我们曾经交谈多次,每次我都颇受教益。以我个人的判断,不日之后,华罗庚会成为我国数学界闪亮的星辰,我们清华会引以为荣的。至于他的残疾,这正是华罗庚的骄人之处。有人说他走路是‘圆和切线的运动’,是的,华罗庚先生就是为数学而生。我们清华大学应该为拥有这样一位独特的人物而倍感自豪!”在叶企孙的支持下,华罗庚当上了算学系的助理员,任务是整理图书报刊、收发文件、代领工具、绘制图表等。不久,叶企孙又破格提升他为教员,几年之后又送他到英国留学,华罗庚从此走向了国际数学舞台。

民国教授特别关心学生

民国时期也是国家危机四伏的时候,教授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极其强烈,他们将培育人才视作知识报国的一个重要环节。沈从文先生曾在西南联大任教,他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沈从文教《创作实习》时经常给学生布置作文,然后认认真真批改,在学生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有时从这个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写了读后感,还会介绍学生去看一些与他们所写作品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这些书都是沈先生亲自找来,带给学生的。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发表,邮费他自己承担,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不计其数,汪曾祺在1946年以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部是沈从文先生寄出去的。沈先生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容易找到,他就自己用毛笔抄,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

沈从文这种对学生的关怀,在其他老师身上同样有所体现。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放了两个原子弹。由于看到了原子弹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这一年年底,蒋介石先生找了吴大猷、曾昭伦、华罗庚到重庆去。这三位学者,吴大猷是物理学家,曾昭伦是化学家,华罗庚是数学家。蒋准备给他们一个大礼堂和十万美元,要他们做一个原子弹。吴先生说原子弹是研究的,不能只在一个大礼堂炼一个弹,应该先派人出国考察一下科技。46年他们三位教授带了五位研究员,这五位研究员是朱光亚(物理)、唐敖庆和王瑞诜(化学)、孙本旺(数学)和李政道。事实上研究员应该是大学毕业生。可是李政道那个时候一年级在浙大,45年二年级转到云南昆明西南联大,不够学历,后来在吴大猷的极力推举下,李政道得以赴美留学,并在50年代与杨振宁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三篇:《山楂树之恋》里让人震惊的发现

唯一一个看懂《山楂树之恋》的人,太震惊了,真假啊

今天我看了《山楂树之恋》,开始的时候被这段干净的恋情感动,但是后来觉得有些不对劲,哪里不对劲又说不出来。回家的一路上我都在思考着,然后想到了——是那棵山楂树。

众所周知,山楂树是开白花的,这是自然规律。但电影里的那棵山楂树,角色们都说开的是红花,这成为了电影一条重要的线索和隐喻。对于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女主角的老师在片子的开头解释说:“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它。”

这个解释是一种抒情诗化,不会有人把它作为一个认真的答案,就好像我们不会认真计较国旗的颜色到底是哪种血型染红的一样。

但从电影里,无论是老师、村长还是老三,人人都在谈论这棵会开红花的山楂树,所以这棵山楂树不是被赋予了诗化,而是确实开的红花。

这棵山楂树,为何惟独它年年开出红花呢?

让我们把这条线索放下,看看另外一处细节。

老三得了白血病之后,静秋跑去村里地质队营地找他。地质队的人对她说了一番话,里面有几条很重要的信息:

第一,二队除了老三,也有人得了白血病;第二,导致白血病的,是地质队勘探的矿物;第三,老三怕二队的人继续得病,所以带着几块样品去城里化验去了。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老三也得了白血病,最终去世。

原著小说里只提到了老三的病可能跟勘探环境有关,约略一提而过。这一段对话,是电影原创。我们不禁要怀疑了,导演一直在刻意地控制影片的长度,许多地方甚至用字幕来交代过场。如此惜时如金,为何要加上这么一段貌似毫无必要的原创场面呢?

戏剧创作理论里有个说法,说如果在舞台的布景里挂了一支枪,那么它至少要响一下,否则就不要挂——意思是不要在戏剧里放入无关的东西。

按照这个理论,这场戏显然是有意义的。

这场戏里给我们最重要的提示是:老三的白血病,和他在二队勘探的那些石头,有着莫大的关系。

能导致白血病一个重要原因,是辐射。老三常年呆在地质勘探队,他接触到的,应该是有强烈辐射的矿物,比如铀矿。

可这并不能解决疑问。

地质勘探队都是专业人员,探明矿物种类是他们的专长,如果是铀矿,第一时间就会判明。二队怎么可能会糊涂到队里好多人得了白血病,才想起来让老三带着石头去城里检验呢?

而且,如果二队挖到的是铀矿,这是国家级的战略物资,第一时间就会并封锁起来,绝不会让主角三天两头跑出去跟女人约会,还把二队的加班挂在嘴边。

可见,这种矿物很神秘,神秘到二队无法判断其性质;但它又没有太强烈的辐射,所以二队在一开始并没重视,更没有采取防护措施,以致老三酿成悲剧。

我们姑且把这种神秘矿物,称之为艾米矿,以纪念小说原作者。

接下来,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电影的时间线。

静秋回城前的部分略去不说。静秋回城后,老三去二队加班以换取轮休,跑去城里找她玩。两个人还下河游泳,被静秋母亲发现;老三在县医院体检住院,静秋偷偷跑去看他,两人最后一次合影。然后老三不辞而别。静秋去地质队询问老三下落。最后是她在课堂上得知恋人过世。

把这条时间线与老三的动向做对比,就能很清楚地猜测出二队的勘探进度。

首先,在静秋与老三初识的时候,二队在西坪村附近接触到了一条矿脉。这条矿脉的性质很奇特,不是铀,有辐射,但不太强烈。

二队一时无法判断艾米矿的性质,但并未多加重视,只是从其他勘探队抽调了一批人员,继续对该矿脉进行勘察。老三就是在这时候,开始加入二队工作,还可以自由往返县城与西坪村。恐怕就是在这期间,老三被艾米矿感染。

当老三与静秋一起游泳的时间前后,他的身体出现了异常状况,不仅表现出嗜睡,而且当静秋因为脚伤不肯去医院时,他居然拿出刀来划破自己的胳膊,这固然是一种爱的表现,但也反映出老三的情绪上已经出现暴躁,而且有暴力倾向。

这种症状在二队其他接触艾米矿的人身上也出现了,二队不得已,把这些队员送去了县医院,谎称体检,其实是留院做深度检查。

在病房里那场戏,静秋质问老三普通体检为何要住院,老三支支吾吾遮掩过去。其实老三有着和静秋相同的疑问,已经对二队的安排产生了怀疑。电影里用一个细节表达出来,当静秋探病的时候,他正在翻阅一本《病理学》,说明他已经心存疑窦,打算自己找出真相。

他那时候还没想到艾米矿的问题,一厢情愿地以为是白血病,也是这样告诉静秋的。

可惜他错了。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病房里满满的,都是人,说明这次艾米矿辐射感染的范围相当大,但不会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传染。

这个阶段,勘探队仍旧没有重视异状,医院没有封锁,静秋晚上还能溜进去卿卿我我。在陪床期间,老三和静秋还能自由出入,两个人一起甜甜蜜蜜地拍了一张合影。

注意,在拍合影之前,老三做了一个非常古怪的举动,他竟然斗眼。

斗眼的时候,老三的表情是很狰狞的,我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一段,突然毛骨悚然。

这是和恋人照相,不是万圣节舞会啊!而且那是在文革期间,不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照相是件严肃的事,就算是生性活泼的年轻人,也不可能有这种开放思维。

除非他不是自愿的,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肌肉„„

电影里,静秋看到老三的斗眼,以为他在搞怪,也开始斗眼。老三愣了一下,连忙继续做鬼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这个细节告诉我们,老三此时的病情,已经出现了新的征兆。

当天晚上,两个人睡到了一张床上。当静秋决定把自己身体交给老三时,老三只是简单地抚摸了一下便放弃,说了一通情话后,两个人都睡着了。

孤男寡女,同居一室,老三摩挲了一阵,居然没有更进一步。如果这个年轻人不是柳下惠转世,那只能说明他在害怕。

电影里有一处细节:当老三的手摸到静秋下身时,他犹豫了,脸上出现的,是恐慌,立刻要抽开手。最后还是静秋一把抓住他的手,把他按下去。

他在怕什么?

静秋没有性常识,但老三肯定有。静秋是处女,两人欢好之时,会流血。

难道老三晕血?

不可能。回想起老三割开自己胳膊血流出来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欢畅的。

由此可知:老三喜欢看到血,但他看到血后的反应,可能会伤害到身边的人。那天夜里,老三毅然决然地停止了动作,是怕静秋见红之后,自己要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伤害到自己爱人。

除此以外,无法解释他为何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突兀地收了手。

这无损于整个影片的氛围,反而更证明主角为爱情牺牲的决心。

这更解释了老三为何让静秋挑了一件红衣服,还买了一个底部红殷殷的脸盆,甚至之前送的日记本,都是红红的一片。

这些举动当然出自老三对静秋的爱,但老三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举动也表明,在潜意识层面里嗜血冲动已经悄然控制了他的思维,让他对红色有了强烈的倾向性。

对于这个细节,导演在后面做了隐晦的暗示。在静秋的朋友流产后,两个人进行了一番关于“得手”的对话,里面对性爱的细节欲言又止,正是对前头这段情节的呼应。

当静秋再一次去病房找老三时,病房里的其他病人都在,但老三却消失了,只来得及留下一个脸盆,甚至没时间写张纸条。

静秋问起医生病情,女护士却矢口否认白血病的事情,说老三没事。这造成了她对老三的误会。

从后面的剧情来看,老三在县医院被诊断出重病,已是确凿无疑,那么女护士直说便是,何必撒谎呢?

有一段戏,讲女护士深夜里把静秋赶出医院,可以看出,她是个工作严谨认真的人。这样一个人,无端对病人病情撒谎,一定有她的理由。

这个理由不难猜到。这说明,老三被感染的程度,比其他人要深得多,已经到了县医院无法处置的地步,只能连夜转院。这一意外惊动了二队以及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终于开始正视这一异状,开始封锁消息。

转院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所有知情人都被告知不能泄露。因此,女护士才对静秋撒了谎。

地质勘探队的人说老三带着石头去城里检验,不够准确,应该是老三和石头,一起被送去城里检验。这时候,艾米矿脉的异常性质应该已经通报给了国家,老三作为第一波感染者,和艾米矿石样本一同被送去检查。

最后,是静秋与老三的诀别。老三躺在病床上,脸色铅灰,浑身都是大块大块的青紫斑点,已经不能说话,眼皮还肿得吓人。

晚期白血病人在接受注射治疗时,因为本身凝血功能已经丧失,要采取特殊的止血手段,皮肤确实会留下泛黑的青紫斑点。

这一点,电影的化装很符合事实,可是„„老三身上的斑点覆盖了全身,有点太多了,也有点太大了。无论是透析还是注射,都是围绕着血管作业,白血病人不会在全身上下都扎满针眼——镜头里很明显地表现出,许多没有血管的肌肉部分也泛起黑紫斑点,这不是治疗后遗症,这更象是溃烂,还有些部位象是瘀伤,象是经历过剧烈格斗。

老三在病床上的姿势和周围的陈设,很多细节表明他的身体不是简单地平躺,而是被控制住了。

综合这两点看,难道说他之前有过狂暴的举动,被强行镇压,以至现在垂死前医生都不敢松开?

要注意,当时在病房里,除了静秋、老三父亲和老三一位哭泣的亲人(可能是奶奶,片子里没交代,不好妄自猜测),还有一大堆旁观者。这些旁观者个个穿着军装,表情严肃,除了其中一名女子有几句台词,其他人就那么沉默地站着。

电影里对他们的来历没有任何交代,没说是亲戚,朋友,还是老三父亲的部下。他们突兀地出现,又突兀地消失,没留下任何痕迹。

如开头我说,山楂树是一部惜时如金的电影,不会出现无用的闲笔。病房里超乎寻常的人满为患,是要表达一些信息。

艾米矿的存在已经惊动了国家,那么作为第一例被感染者,老三肯定会得到特别重视,会有专人监视或者保护他。

再联想到老三病床上的控制痕迹,和他身上奇异的瘀伤。我们甚至可以推测,老三之前有过狂暴到局面几乎失控的地步,力气变大,破坏欲很强,没有三五个人根本制服不了他。所以病房里的那些军装人员,不是老三的朋友或亲戚,更不是老三父亲的部下,而是国家派来监视老三的护卫。

这些军方护卫很称职,哪怕是老三临终前见亲人,他们也不离开病房,不敢有丝毫松懈。这从护卫的数量,能看出来之前老三的狂暴举动有多么大的威力。

当周围所有人包括父亲都无法唤起老三反应时,静秋出现了——注意,此时的她,穿的正是一身红色衣服,血红血红——深情地呼唤老三,老三的眼角流出泪水。我们相信泪水是真情流露,不过唤起他意识的,恐怕更可能是那件红色的衣服。

从这个顺序可以看出,此时的老三,嗜血性已经强大到压倒了理性,所以才会先本能地被

血红衣服唤醒,再理性地判断出自己恋人,进而流泪。可惜他那个时候,已经口不能言。

于是,我们从电影里老三不同时期的表现,能够总结出艾米矿物对人体的感染症状:

第一期症状,嗜睡,感染者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

第二期症状,易疲劳,面部肌肉开始不受控制。

第三期症状,强烈的嗜血性开始显现。

第四期症状,全身皮肤开始大面积溃烂,感染者逐渐丧失神智,嗜血性进一步加强。

第五期症状(?)体质得到异乎寻常的提高,攻击性与破坏力成倍上涨,但神智会大幅下降。

有没有觉得这些症状很眼熟?象不象某一类在游戏、电影和小说里经常出现的物种?

现在,让我们回到影片的主题,那棵红色的山楂树。

科普作家刘夙在《究竟有没有开红花的山楂树》一文里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山楂树都只开白花,因为一种叫AHS(花青素合成酶)的基因在它们的花瓣中不能发挥作用,不能把无色的花青素前体转变为有颜色的花青素„„但有个别种的野生山楂树也能开淡粉红色花„„据推测,应该是因为这些植株发生了变异,使AHS基因在花中也可以少量表达的缘故。”

就是说,开红花的山楂树可以有,前提是它的基因发生了变异。

我们知道,基因突变的原因之一,正是受到辐射影响。

开红花的山楂树,就长在西坪村不远的地方。二队勘探到艾米矿,肯定也在那附近。

艾米矿物改变了山楂树的基因,让原本开白花的山楂树开出了红花。它既然能改变植物的基因,那么同样也能够改变人类的基因。接近艾米矿的老三和二队的队员,被它散发的不甚强烈但足以改变生物基因的辐射感染,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

他们,就是人类之中开红花的山楂树。

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靠近艾米矿,就会被其辐射改变,那么西坪村的老百姓住了这么多年,怎么没事呢?

电影里,同样给出了解释。

电影里提到,静秋的妈妈身体有病,需要吃核桃冰糖。因此西坪村村长家老二得了老三授意,特意给送来一大口袋核桃。

说明核桃是西坪村的特产。

核桃这种东西富含多酚和脂多糖,正是防辐射最好的食品。宇航员因为要生活在外太空,辐射强烈,因此核桃是太空食品中的必备成分。

所以,习惯吃核桃的西坪村民安然地生活了这么多年,而外地前来的地质勘探队,却惨遭大变。

说到这里,《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已经呼之欲出。

开红花的山楂树,正是老三悲剧性命运的象征。他与山楂树是两体同命,而且比它更不幸。同样是被改变了基因,山楂树开出红花,被当成革命象征为人颂扬,而老三则只能眼看着自己一步步地丧失理智,终于变成一个异类,被军队控制直到临终。他和勘探二队的不幸遭遇,是这部电影在主线下潜藏的另外一根线。

而对这一切茫然无知的静秋,仍旧在变异的山楂树痴痴地思念着自己的爱人。

这部电影的名字,不该叫做《山楂树之恋》,而是叫做《山楂树之变》。

第四篇:申论“启示”的写法让人震惊专题

曹长远:申论“启示”的写法让人震

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启示”的写法,历来是让人困惑的难点。许多童鞋分不清“启示”与“经验”、“教训”、“正确做法”乃至“对策”的区别,抓不住作答要领,往往陷入一头雾水的困境。同时,各大论坛包括一些大型门户网站流传的关于历年公考真题中“启示”类题目的“权威答案”也是不知所云,其水平之低让人震惊。童鞋们纷纷传来在网络上搜集的答案,表达自己的困惑,强烈要求我作出点评。

下面,我以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A类)第二题为例,对“启示”的写法作一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A类)第二题

(二)“给定资料5”提到国外治理超限超载的一些做法。请简要分析这些做法对我国治超工作的启示。(20分)

要求:分析到位,言简意赅,具有针对性;不超过350字。

给定资料5:

公路运输超限超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关专家曾形象地将超限超载车辆比喻为“掠夺性命的武器,道路设施的天敌”。许多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超限超载问题,也相应采取了严

格的管理措施。如美国出台多部法律治超,1913年通过第一部限制车重的法律,随后又出台了多部联邦法律,对超限超载车辆的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美国的超限超载车辆约占被检测货运车辆总数的3.5%。处理超限超载车辆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向违章车辆发出违章传票,确定罚款金额,并辅以其他惩罚措施,如交付路产补偿金、被列入驾驶员和运输企业不良记录档案等。二是卸载或均载(移动货物直到轴载不超限)。三是对严重超限超载或屡次违章者采取司法行动,包括刑事诉讼、短期拘留和多达1年以上的监禁。韩国从1973年7月开始对重车实行重点检查。1994年10月,超限超载车辆过多导致圣水大桥坍塌后,韩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治理力度,在全国设立了400余个超限超载检测站(点)。目前,韩国超限超载车辆仅占被检测货运车辆的1.5%。韩国法律规定,对超限行驶者或强迫驾驶员超限运营者判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处以200万元韩币(约合人民币1.5万元)以下罚款;对擅自改装车辆或妨碍检测者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处以700万元韩币(约合人民币5.2万元)罚款。超限运输车辆一经发现,将被公路部门直接引导至法院接受法律惩处。德国在1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共设有700多个超限超载检查站。德国对超限运输驾驶员的处罚办法中规定,第一次超限的驾驶员将被登记在案并口头警告;第二次被发现将面临3个月的监禁;1年内超限3次以上的驾驶员,将被吊销驾驶执照,列入“黑名单”,终身不得从事驾驶行业工作。南非非常重视车辆自动称重技术的研究工作,将电子秤应用于治理超限超载工作中。电子秤可以对时速不低于10公里的重载车辆进行自动称重,并显示在重载车辆信息管理系统上,管

理部门据此对这些超重车辆进行卸载和处罚。这一技术系统在近10年来的治理超限超载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南非超限超载车辆的比例已下降到10%以下。日本使用固定或移动称重设备对超限车辆进行检测,在高速公路收费站设有电子秤测量超载,大型货车还要安装货物自动测重仪。日本还实行“一超三罚”制度,即罚货主、罚运输企业、罚司机。根据日本相关法律,超过行驶证最大载重量的,处6个月以下徒刑,10万元罚款(约合人民币7400元);超过车辆总重量一般限值20吨的,处以30万元罚款(约合人民币2.2万元);禁止货运企业接受超载运输业务或指示驾驶员进行超载运输等。

【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传答案】

一、出台详细法律法规,明确治超范围和具体措施,使治理有法可依。美国对超限超载车辆的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处罚金、记入档案、拘留与监禁等多项处罚规定。

二、重点检查重车,加大治理力度,执法必严。韩国在全国设有多处检查站,依法对超限行驶者或强迫驾驶员超限运营者处以有期徒刑或高额罚金。一经发现超限车辆,直接引至法院惩处。

三、设置密集的超限超载检查站,严控超限超载车辆。德国在高速公路上广设站点,分别对违法次数不一的超限驾驶员由轻到重处罚,甚至吊销执照,终身禁驾。

四、将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治超工作中,提高检测效率。南非的交通管理部门使用电子秤对超重车辆进行检测和处罚,控超作用明显。

五、实行“一超三罚”制度,扩大处罚范围,提高违法成本。日本的“一超三罚”制度,将超限超载的货主、运输企业和司机一并处罚。

【批评】这个答案的错误,典型的属于把“分析启示”与“概括正确做法”混为一谈。其中每个要点后半的“某国„„做法”,显得尤为错误和多余。

亲爱的童鞋们,你必须知道,作答“启示”决不是简单地概括正确做法,其关键在于透过正确做法进一步引申出一些对人们有益的道理。

【网传答案2】

由于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检测站数量有限、布局不合理,技术设备落后等,导致超限超载问题屡禁不止,国外的成功做法对我国的治超工作带来如下启示:

1、完善法律法规:出台专门法律,对超限超载车辆管理进行明确规定。

2、加大处罚力度:实行“一超三罚”制度,根据超载情况采取不同处罚措施,如警告批评教育、罚款、交付路产赔偿金、记入不良档案记录、吊销驾驶证、剥夺从业资格、判处监禁、有期徒刑等。

3、设置检查站点:增加检查站数量,并合理布局。

4、提升科技水平:加大车辆自动称重技术研究,使用固定或移动称重设备进行检测,搭建车辆监管信息化平台。

【批评】这个答案的错误,典型的属于把分析“启示”与“提出对策”混为一谈。

下面是我对这道题的详细作答解析,请童鞋们对比分析。

(二)“给定资料5”提到国外治理超限超载的一些做法。请简要分析这些做法对我国治超工作的启示。(20分)

要求:分析到位,言简意赅,具有针对性;不超过350字。

第一步:审读作答要求

本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5”,简要分析国外治理超限超载的一些做法对我国治超工作的启示。

要作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启示”。所谓启示,是指某某事对人有所开导、启发或指示,从而使人领悟到一些道理。作答“启示”的时候很容易与经验、教训混为一谈,概括地说,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经验教训”侧重于对成功或失败做法的客观描述,而“启示”则侧重于进一步从经验教训中引申出一些对人们有益的道理;从文字表述上看,“经验”给人以正面陈述的感觉,“教训”给人以负面陈述的感 5

觉,而“启示”则一般表述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到的正确认识,有时流露出纠正某种错误认识的倾向。

要正确作答本题,必须紧密结合“给定资料5”的语境进行解读。只有找到了其中的正确或错误做法,才能作出进一步的引申,揭示出对我国治超工作的启示。因此,本题属于揭示隐含(启示)型。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揭示范围:“给定资料5”。

第二,揭示内容:国外治理超限超载的做法对我国治超工作的启示。

第三,作答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不超过350字。

第二步:阅读给定资料,勾画关键信息

按照要求阅读给定资料,包括标注段落序号和勾画关键信息。见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A类)给定资料。

第三步:合并同类信息,理顺逻辑关系

通过标注段落序号、勾画关键信息可知,“给定资料5”只有有1个自然段。勾画关键信息并揭示启示为:

[17]5.„„如美国出台多部法律治超,1913年通过第一部限制车重的法律,随后又出台了多部联邦法律,对超限超载车辆的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揭示“启示”为:出台并完善治超法律法规,对超限超载车辆的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是做好治超工作的基础。

[17]1994年10月,超限超载车辆过多导致圣水大桥坍塌后,韩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治理力度,驾驶员和运输企业不良记录档案等。二是卸载或均载(移动货物直到轴载不超限)。三是对严重超限超载或屡次违章者采取司法行动,包括刑事诉讼、短期拘留和多达1年以上的监禁。韩国从1973年7月开始对重车实行重点检查。

1年内超限3次以上的驾驶员,将被吊销驾驶执照,列入“黑名单”,终身不得从事驾驶行业工作。

揭示“启示”为:加大治理力度,包括建立驾驶员和运输企业不良记录档案,吊销驾驶执照,列入“黑名单”,终身不得从事驾驶行业工作,对严重超限超载或屡次违章者采取司法行动等,是做好治超工作的有效途径。

[16]有专家指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固定治超检测点布局明显滞后,数量过少,[17]1994年10月,超限超载车辆过多导致圣水大桥坍塌后,韩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治理力度,在全国设立了400余个超限超载检测站(点)。„„德国在1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共设有700多个超限超载检查站。

揭示“启示”为:合理布局固定治超检测点,增加治超检测点数量,对重车实行重点检查,是做好治超工作的前提。

[17]南非非常重视车辆自动称重技术的研究工作,将电子秤应用于治理超限超载工作中。电子秤可以对时速不低于10公里的重载车辆进行自动称重,并显示在重载车辆信息管理系统上,管理部门据此对这些超重车辆进行卸载和处罚。这一技术系统在近10年来的治理超限超载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揭示“启示”为:建立重载车辆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车辆自动称重技术研究,发挥技术系统在治理超限超载工作中的作用,是做好治超工作的保障。

[17]日本还实行“一超三罚”制度,即罚货主、罚运输企业、罚司机。

揭示“启示”为:实行“一超三罚”制度,即罚货主、罚运输企业、罚司机,是做好治超工作的重要举措。

第四步:整理思路,概括成文

通过对以上关键信息的归类整理可以发现,“给定材料5”所反映的正确做法可以分为5个方面,针对这五个方面的正确认识,可以揭示出对我们“做好治超工作”的启示。在具体成文的时候,应尽量借用“给定资料”中的关键词语言表述,但必须理顺逻辑关系,并进行概括归类、整理取舍,而不能简单照抄。

各条启示的作答格式:……是做好治超工作的……。

注意题目“不超过350字”的字数要求,顺通文意概述成文。下面是根据以上分析作答的例文。

曹长远: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A类)第二题例文:

国外治理超限超载的做法对我国治超工作的启示:

一、出台并完善治超法律法规,对超限超载车辆的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是做好治超工作的基础。

二、合理布局固定治超检测点,增加治超检测点数量,对重车实行重点检查,是做好治超工作的前提。

三、加大治理力度,包括建立驾驶员和运输企业不良记录档案,吊销驾驶执照,列入“黑名单”,终身不得从事驾驶行业工作,对严重超限超载或屡次违章者采取司法行动等,是做好治超工作的有效途径。

四、建立重载车辆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车辆自动称重技术研究,发挥技术系统在治理超限超载工作中的作用,是做好治超工作的保障。

五、实行“一超三罚”制度,即罚货主、罚运输企业、罚司机,是做好治超工作的重要举措。(共350字)

第五篇:美国习惯用语54:票房毒药让人震惊 -(韦博分享)

美国习惯用语54:票房毒药让人震惊-(韦博分享)美国习惯用语54:票房毒药让人震惊-(韦博分享)

语言往往是难以捉摸,也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我们刚才给大家介绍了Blockbuster。Blockbuster是指某件事,特别是文艺作品,取得很大成功。可是,你要是用另外一种武器的名字,它的意思可以完全相反。例如:bomb。

Bomb就是炸弹,也一样是一种武器。但是,在电影和音乐方面,你要是用bomb这个字,它的意思就是不成功,不受欢迎,卖座率很低。要是有一则新闻报导说最近一位著名歌星录制的歌曲是一个bomb的话,那就是告诉你,这张唱片或磁带没有像想象中销路那么好。要是你听到别人说:

例句-1: A newspaper says that a picture that had cost 34 million dollars to make has bombed at the box office.你大概可以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份报纸说,一部花了三千四百万美元摄制的影片卖座率很低。”也就是说,这部电影的本钱都收不回来。

我们再来听听一位在好莱坞采访的记者讲的话吧:

例句-2: This young producer made money on his first three films, so the studio

invested forty million in his fourth film.But it turned out to be a real bomb--it didn't make enough to get back the investment.这位记者说:“这位年轻的电影制片人开始拍摄的三部影片卖座率很高,赚了不少钱,所以电影公司就投资四千万美元让他拍第四部电影。可是,这部电影的卖座率实在很低,因此连本钱都没赚回来。”

下面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一个俗语也和 bomb 有关,但是它的意思和 bomb 又很不相同。这个习惯用语就是:to drop a bombshell。To drop a bombshell 的意思是:宣布令人震惊的消息,就像一枚炸弹在你身旁突然爆炸一样让你吃惊。下面这个祖父宣布的消息确实会让人感到很惊讶:

例句-3: Grandfather dropped a bombshell last night when he told the family he is marrying a woman 40 years younger than he is.这句话的意思是:“祖父昨晚上对家里的人说,他要和一个比他年轻四十岁的女子结婚,这可真叫大家吃了一惊。”

你知道美国历史上最令人吃惊的事之一是什么吗?下面这个例子就会告诉你:

例句-4: In March 1968 President Lyndon Johnson dropped one of the biggest bombshells ever dropped in American politics when he announced that he would not run for re-election because of the Vietnam War.这是说:“1968年3月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因为越南战争,他决定不竞选连任。这可是

美国政治史上最令人震惊的消息之一了。”

*

bomb 不成功,不受欢迎,卖座率很低

例句: This young producer made money on his first three films, so the studio invested forty million in his fourth film.But it turned out to be a real bomb--it didn't make enough to get back the investment.这位年轻的电影制片人开始拍摄的三部影片卖座率很高,赚了不少钱,所以电影公司就投资四千万美元让他拍第四部电影。可是,这部电影的卖座率实在很低,因此连本钱都没赚回来。

drop a bombshell 宣布令人震惊的消息

例句:In March 1968 President Lyndon Johnson dropped one of the biggest bombshells ever dropped in American politics when he announced that he would not run for re-election because of the Vietnam War.1968年3月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因为越南战争,他决定不竞选连任。这可是美国政治史上最令人震惊的消息之一了。

美国习惯用语54:票房毒药让人震惊-(韦博分享)

下载煤炭腐败为何让人震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煤炭腐败为何让人震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贪官色官让人捧腹腐败理由

    贪官色官让人捧腹腐败理由:我不贪污当官干啥“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大凡贪官都是翻云覆雨、势利轻薄的小人,他们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把方的能说成圆的,把臭的能说成香......

    时事政治:村官为何成腐败重灾区

    http://tj.offcn.com/ 时事政治:村官为何成腐败重灾区 “是该正风肃纪了!”面对近日媒体报道的“广州白云区81名干部被立案查处”一事,白云区许多干部都有这样的感叹。今年上......

    为何要对腐败“零容忍”?5篇

    为何要对腐败“零容忍”? 如果回到1970年代初的香港,你会发现那里的贪腐,与今天的大陆同样猖獗。不仅政府官员腐败严重,连公共机构服务人员也都索要贿赂,医生要“红包”、救护人......

    复旦大学抄袭短片为何让人不耻(共5篇)

    复旦大学抄袭短片为何让人不耻 风青杨 文 为迎接110周年校庆,复旦发布新版官方宣传片,随后被指涉嫌抄袭,与东京大学的宣传片高度相似。许多网友要求复旦作出解释。对此,校方先......

    爸爸的举动让我震惊生活随笔

    我惊呆了!我觉得爸爸也许是气糊涂了,才做出这样荒唐的举动。可是爸爸后来讲的一番话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终身难忘。我十岁那年,曾发生过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让我震惊,也一直让我......

    河南查腐败县委书记22名 县委书记们为何易出事

    河南查腐败县委书记22名 县委书记们为何易“出事” 2010年01月19日 16:23:43 来源:大河网 在刘建国“插手”中原厂旧址招商引资项目后,中原厂旧址失去了一次改头换面的机会,至......

    苏荣为何腐败到登峰造极程度(小编整理)

    苏荣为何能腐败到登峰造极程度? 在反腐飓风飞沙走石般的劲吹之下,百姓对各种“老虎苍蝇”的贪腐行径已渐渐进入了见怪不怪适应状态;然而,倘若某只“老虎”的腐败程度被人用登峰......

    阿凡达为何让中国营销人惭愧[小编整理]

    阿凡达为何让中国营销人惭愧 来源:采购销售助手 今年全球影坛因为一部《阿凡达》而备受瞩目,有报道称其购票队伍堪比春运。“你看《阿凡达》了吗?”已经成为了和“你好”一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