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采购中货物交货期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1:3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采购中货物交货期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采购中货物交货期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第一篇:国际采购中货物交货期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国际采购中货物交货期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摘 要:国际采购中货物交货期的风险,可以在签约前、签约时、执行中以及发生问题后的处理这四个阶段,得以有效防范与应对。

在货物买卖中,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按合同约定日期交货都是卖方的最基本义务和买方的最基本权利之一。而在近几年的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卖方延迟交货时有发生,在国际贸易中也是经常发生的问题之一。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中国、中东海湾国、印度等经济新兴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球经济的复苏,使得国际能源和钢材市场的供应紧缺,供货商的生产任务十分饱满,以至很多国外信誉较好的供货商也不能按期交货,给买方的生产和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失。延迟交货,往往是由于发生不可抗力、市场环境变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大范围金融危机、卖方工作不力或恶意行为等外部原因造成的,但有时也与买方自身因素有关,比如买方盲目乐观,防范风险意识不高,订立合同时相关条款不够严谨,对合同的跟踪和执行不力,工期出现问题时缺少应对措施或处理不当等等。本文从国际贸易实务角度,结合本人多年的采购从业经验,来分析国际采购中有关交货期风险和防范、应对措施,以期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签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范风险

在订立进口买卖合同时,大多数买方代表都非常注重合同的谈判阶段,在6大主要交易条件即货物的品质、数量、包装、价格、交货和支付当中,当事人尤其关注货物的质量和成交价格,而对合同谈判前的信息收集、调研和风险防范意识重视不够。俗话说,防范于未然,的确,有防范的预案远胜于事后的补救,如果在签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力争从源头上预防违约,就能够有效地规避合同风险。

安排好采购计划,在时间上要预留空间

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立项和审批上,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在项目未得到批复前,由于计划、资金得不到落实,采购无法启动。而一旦获得批准,工程建设完成的后门被关死,从设计到采购直至安装、开工,进度安排往往都十分紧张,留给进口采购的周期常常得不到保证。因此,在合同谈判阶段,总是想方设法要压缩交货期,甚至达到了每日必争的程度。这不但将导致采购成本的上升,而且难以保证合理的生产周期,进而增加了采购风险。如果自项目启动后,预先选择好合理的时机,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在具备一定条件时,先做预询价工作和正式签约前的一些准备工作,一旦项目获准,就可以节省时间,同时也使自己具有较多的谈判空间和回旋余地,使买方处于主动地位。市场信息调研和行情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下,供求矛盾和价格行情直接受市场供求关系作用影响,所以在采购前对市场形势和行业变化需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市场供应的需求状况,调查可供选择的供货商的竞争程度,对于他们正常交货时间和交货风险的潜在因素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防范于未然,降低交货期的风险。以钢材采购为例,自2004年初开始,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投资过热,能源市场的高价走势,导致世界范围内连续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旺盛需求,全球主要钢材供货商生产任务十分饱和,报价提供的交货期与往常相比一再延长。此时,只要能预先掌握市场行情,突破常规,提前1至2个月采购,其结果可能就会满足供货周期需求,甚至会提前交付。

供货商资信调查

在启动商务程序之前,选择诚信、合格的供应商,是保障合同顺利履行的前提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比采用严格的合同条款更为重要。供应商的诚信一般表现在货真价实、信守合同承诺、按期交货方面。正常情况下,国外一些有实力的大公司一般报价比较真实,签约后能够保证供货质量和交货时间。同比,小型供应商或代理商的履约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出现迟交货或发生质量问题的几率相对较大。所以,在与这些公司开展业务前,一定要进行资信调查。资信调查的方式,可以通过专业信用管理公司或行业协会、商会等机构实施,也可以通过一些与供应商有过合作的第三方(如保险公司或外运公司)进行了解,必要时还可以安排人员到供货商工厂所在地或对其产品实际用户进行考察调研。通过这些程序,买方可以客观了解被调查供货商的银行资信、经营状况、加工规模和装备水平、同类产品的业绩、履约能力等情况,从而合理地评估合同风险,做出正确的商务决策。

二、签约时争取合适的条款以控制风险

一个精明的买主,不但要保障所采购货物的品质、数量,而且应该把握货物运抵目的地前的每一个环节,诸如装运日期、装载、运输等风险都应尽量取得控制权。所以,在合同谈判和签约时,买方应该采用严谨而合理的合同条款,以对供货商产生制约力,控制迟交货风险的发生。下面就有关交货期的合同条款的主要内容作一些探讨。

科学测定合理真实的交货期

了解东西方在文化和法律执行上的差异,对于科学测定交货期至关重要。国外工厂实行的是人性化管理,员工的作息时间真正受法律保护,老板无权强行要求员工加班加点。在比如,欧美发达国家每年夏季的休假期对商务活动和工厂生产的影响等。我们有些不了解这种差异的采购人员,在谈判时常常凭自己主观认定的时间作为谈判的底线,强硬地要求供货商接受,而不认真考虑该期限是否科学、合理。事实上,合理的生产周期对于保证货物的质量非常重要,任意压缩交货期可能会出现两种恶果,一是卖方虽然当初极不愿意地答应了,但后来经过最大努力仍难以按时交货;二是即使卖方按期交货,所交货物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而对于买方而言,这两种后果都是非常不利的,质量的重要性自不必说,一旦发生延期交货,往往又措手不及,与其这样,不如在谈判时通过平等协商,科学排出生产网络,要求供货商真实、客观地报出合理情况下的最短交货期,并通过调节自身因素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争取以FOB价成交

根据《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FOB价条件下,卖方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港和期限内将备妥的货物装上船并通知买方,货物在装船时越过船舷,一切风险和费用就转移至买方。FOB价条件下买方负责租船或订舱,并将船名和装船期通知卖方,而卖方必须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港和装运期内将货物备妥装船。国内不少企业或外贸公司认为,出口以FOB价成交,进口以CIF价成交,这样比较省事,可以省却耗费在订船租舱、买保险等环节上的诸多精力及费用。但是,就货物在运输途中遭受的风险而言,CIF价的货物与FOB价一样,在运输途中的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也是自货物于装运港越过船舷起就从卖方转由买方承担。相比而言,在进行国际采购时,争取以FOB价成交显然对买方控制风险更为有利。这是因为,买方派船可以核实货物真伪性,防范合同欺诈,在船货衔接、装船、运输及其途中可能出现的不测等方面,买方均能掌握主动权。订立合同时了解对方货物装运港非常必要,如果装运港偏僻,停靠国际商船较少,为掌握交货的主动权,由买方自主选择承运单位和装运港,更有利于船货及时衔接,港口停靠和装运有保障,保证按预定的船期装运。

强调延迟交货的违约责任,体现按期交货的重要性

在国际采购中,为了引起供货商对延迟交货问题的足够重视,体现按期交货的重要性,并保留己方的控制权利,买方可以在合同中适当提高延迟交货罚款比例。也许谈判中供货商会提出按国际惯例处理,但国际惯例没有强制性,并不是不能更改的,除非双方在合同中另有约定。事实上,在合同谈判中所有的贸易惯例都可以用来讨论,只要双方协商一致并认可,贸易惯例就可以改变,也就是说双方都愿意按合同约定执行。但是,提高上述比例往往并不容易被卖方接受,买方需要对卖方进行耐心的沟通,同时,它往往还会导致合同价格的升高。因此买方要将其控制在适当的比例,以期达到既可以对供货商产生约束而控制合同风险,又能够较好地控制采购成本的上升。另外,在合同中保留本条款,至少在合同评审和执行中能引起厂商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工期延误罚金一般应根据延误的时间段执行不同比例,并且设有累计限额。如“在第一个6周,每周的罚金为合同价格的0.75%,从第七周开始为合同价格的1%,总数不超过合同价格的7.5%”。

适当提高预付款比例和设立提前交货奖励

如果货物的交货期十分重要,买方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合同谈判时考虑适当提高预付款比例或者鼓励卖方提前交货而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预付款比例可以使供货商减轻资金压力,加速资金周转,能尽早安排原材料和外购件的采购,有利于保证交货期。在一定程度上,这不失为一个双赢策略。给予提前交货的奖励能够引发供货商的兴趣,并加强其重视程度,尤其是在生产后期,当进度与计划同步或略超前时,此措施对于激励生产组织者尽力朝提前交货的目标而努力非常有效。对大多数供货商来说,因延迟交货被罚款的损失不单是金钱上的,更重要的是声誉上也受到影响。同样,由于提前交货而得到奖励的重要性也不在于奖励的金额多或少,而是客户给予的一种荣誉,所以往往会对供货商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当然,根据谈判的具体情形和从谈判的艺术角度看,有时本条款与第3条共同提出,可以作为供货商接受第3条的筹码,使得第3条比较容易被接受。需要注意的是,从预防合同风险的角度出发,订立该条款时,首先一定要调查卖方的资信和诚信,一般对合格的供货商才能这样做。规定卖方提供网络计划和进度报告等节点控制资料

要求供货商制订详细的生产网络计划、落实项目经理制、定期向买方报告生产进度,这些都是买方跟踪和控制合同进度的有效手段。据此,可以从几个大的控制节点上掌控总体进度,还可以核实供货商落实订单、安排生产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所以,应该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对于原材料订货、生产组织、关键加工工序等环节,供货商应及时提交原始的书面证明,以供买方核实;同时,为便于对照进度,了解制造厂的生产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建议在合同条款中要求供货商定期提供进度报告,买方在收到进度报告和相关材料后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研究、核实。一般情况下,由于上述要求与付款、提货不发生直接关系,所以常常被人们忽略,买方不一定会在合同谈判中加以要求,条款中也未予体现。但这些条款会对供货商产生一种约束力,买方的跟踪迫使供货商不得不认真履行合同,努力保证生产与计划相同步,即使有延误的势头,也会被及时发现,从而降低了合同的风险。

保留派员监造的权利

为加强对质量和工期的控制,应在合同中明确,买方有权随时安排自己人员或者由买方委托的第三方监造人员到卖方制造工厂对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和检验,卖方有义务为此提供支持、配合和便利。有关监造的作用和意义将在后面的合同执行策略中详细描述。

三、合同执行中进行严格的控制以消除风险

货物能否按期交货,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合同的执行。而在合同执行中,对合同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又是至关重要的。买方应指派有经验的专人,负责催交催运,对重点货物的生产制造情况进行密切跟踪,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既不能坐享其成,也不能在问题暴露之后才为“救火”而疲于奔命,而应该努力做到“早跟踪,早了解,早处理”,力争将迟交货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对照网络计划,跟踪并分析生产进度报告

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向供货商索取网络计划,审查其计划安排的合理性及关键控制节点是否满足要求,然后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以最终版网络计划作为买方或监造方跟踪进度的依据。有些供货商为了争取订单,在投标时和谈判阶段对生产进度和交货期郑重承诺,但一旦签约后,由于种种原因,未必都能按照合同规定的进度组织设计、外购件请购和下单排产。所以,为了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就必须对供货商的生产进度及时了解和控制,及时向供货商索要生产计划、进度报告等书面材料,并交给技术和管理人员分析。一旦发现有迟交货的可能性,立刻向供货商交涉和协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必要措施,以控制事态的发展和进一步恶化。与其他买方沟通信息

在供货商的具体业务当中,同样或相似的货物往往有多家买主,供货商常常在同时执行多项订单,如果先期交货的某一批次的合同执行中发生延期交货,那么这往往是后续合同出现延迟交货的先兆。因此,买方应该了解与自己供货商有业务往来的其他买方的信息,并与其进行沟通,了解其合同交货情况。如果发现有迟交货的现象,买方要及时了解其中原因,并判断它是否会对自身的合同交货期造成影响。如果是主观原因,要求卖方加强项目管理;如果存在客观原因,要敦促卖方尽早解决,化被动为主动。

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和供货商企业内部的变化

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制度对国际贸易业务影响深远。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货物的市场行情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供货商的原料采购或者履约心态发生变化;国家也有可能对有关政策规定做出更新调整,对买方的采购成本和接货环节产生影响;供货商如果涉及被兼并、重组,一般会对其原有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作出一定的调整,在短期内难免会对生产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买方应该密切关注市场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主要原材料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了解供货商所在国家和本国的相关法规、法令的更新情况;掌握供货商企业内部的重大事变和态势,尤其是涉及到兼并、重组方面的变动,及时了解新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变更,找到对口负责人。通过以上手段,妥善应对突发事变,消除风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例如,某大氮肥企业煤代油项目气化炉内件的供货商──西班牙BBE公司,在合同签订半年后被奥地利一家能源环保跨国公司收购,CEO、销售主管和项目经理等主要人事都进行了调整,致使工厂正常生产一度受到影响。买方了解情况后,通过外事渠道及时邀请重组后的对方执行总裁、制造部经理和项目经理到北京,就其制造进度、保证交货期的措施等进行了建设性的磋商,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耽误的工期很快弥补过来。4 安排检验组进行检验或监造

对于大宗重要物资,买方可以安排人员或者第三方检验机构到供货商所在工厂进行检验或者监造,督促和落实货物生产制造情况。如果监造人员发现工期延误、滞后,或发生质量问题,可让供货商在第一时间加以弥补和纠正。另外必须明确,监造和检验人员的认可,只是过程监督和见证,不解除卖方对最终货物的质量应负的责任。安排人员或委托第三方监造,虽然会增加一部分费用,但为避免交货出现问题导致巨大损失,额外支付这笔费用还是值得的。如中石化一家大化肥企业,在采购Shell气化炉内件的合同执行中,先后两次组织设计、检验和企业技术人员赴西班牙BBE工厂进行中间检验和最终检验,分别检查出制造进度相对滞后和焊接试验材料遗漏等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使交货期得到了有效保证。

及时组织、协调船货衔接

在国际贸易中,装船和运输环节非常重要,如果实际中衔接不好,就会出现“货等船”或“船等货”现象,不但影响货物按期到港,还会导致买卖双方额外费用的支出。比如由于买方延缓派船、船名变更等各种情况导致的装船期延迟,就会使卖方不仅要增加仓储费用的支出,还可能会迟收货款进而遭受利息损失。假如卖方备货延迟,无法在指定日期将货物装上指定的船只,那么卖方就要承担由此造成的空舱费或滞期费。无论出现何种情况,均会延误货物及时到达目的港。因此,作为买方,更应积极主动协调办理有关装船和运输事宜。如果是FOB条款,买方要尽早联系船舶公司,争取安排船期合适的直达快船到港口接收货物;如果合同规定由卖方派船,买方要尽早敦促供货商落实,并在收到卖方装船通知后,通过相关的机构进行核实(如通过船舶公司了解发运情况,通过国内港务、海关了解到岸情况等)。

四、发生问题后采取必要的措施挽救或减小损失

当合同货物交货出现延迟或可能延迟时,对买方而言,首要问题不是追究供货商的责任,因为这已经与事无补,当务之急是与供货商共同商量如何采取进一步措施和手段,争取最大可能进行补救,挽回或减小损失。根据实践经验,一般可采取以下办法:

要求卖方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如果买方发现或者卖方承认存在货物迟交的可能性,买方有权要求卖方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补救,譬如督促供货商采取加班措施,增加人力和装备的投入,调整并优化生产计划,进行资源调剂等,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将损失的工期夺回来。同时,买方也不可坐而等之,应该及时派出专人到供货商工厂催交,以监督供货商承诺的补救措施落实到位,及时与供货商和本企业协调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寻求内部支持,制定应急预案

发生迟交货情况时,有些采购单位担心被领导或管理部门追究责任,既没有及时汇报,也不主动与其它相关机构协调、沟通,而是遮遮掩掩,这是错误的。其实,如果及时暴露问题,通过上级部门召集相关机构进行研究,集思广益,制定满足生产的应急预案,或者是合理调整工程施工网络,以及采取其它可能的挽救办法和措施,对于解决问题都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相反,问题越晚暴露,所能采取的措施就越有限,所产生的损失可能就越严重,甚至可能无法挽回。根据工期延误具体情况,结合货物特点,调整交货时间尤其是适当地分批次交货,也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期交货部分可满足现场安装需要,后续到货部分可能会及时衔接上,对工程总体进度影响不大,虽然运输成本增加一些,但能有效化解工期延误的风险。变更运输方式

迟交货现象发生后,除上述手段外,也可以在运输环节通过变更运输方式加以弥补。如果是海运,可以变更租船方式或更换船型,如变班轮为租船运输;如果货物体积和重量允许,可以采用空运替代海运,以弥补时间损失。以欧美发运到我国的货物为例,采用空运方式替代海运一般可以挽回近一个月的时间。当然,这无疑会导致运输成本的上涨,但与迟交货罚款或延误给买方造成的损失相比,买卖双方往往都愿意接受这种措施。

提前做好报关准备,加快清关提货

货物抵达目的港后,一般会滞留一段时间,同时清关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买方要提前准备好清关所需的一切手续,如果涉及减免税,还要预先办理好减免税的申报和审批手续。如果条件具备,可采取提前以电子商务申报等必要措施,争取尽早提取货物。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采用保函提货等方式以加快提货速度。

第二篇:企业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毕 业 论 文

题目: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学 院 学生姓名 学号 专 业 届别 指导教师 职称

二○一二 年 五 月

摘 要

近年来,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推销产品、占领份额,企业间赊销等交易方式日趋活跃。单一依赖于银行信用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往来的需要,采用票据进行支付和资金清算的业务日益增多。本文以票据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对应收票据的风险和防范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指出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来自:第一,政策方面;第二,经济市场方面;第三,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和信用管理方面等。其次,本文归纳了应收票据风险的种类:第一,真伪风险;第二,操作失误风险;第三,管理不善风险;第四,汇兑损失风险等。最后,本文针对应收票据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一,核对票据真伪;第二,完善内部控制;第三,加强票据管理;第四,减少汇兑损失等。本文通过对应收票据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提出了应收票据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应收票据 风险防范 应对措施

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sell products and occupy shares in a highly competitive market, transactions including credit behaviors between enterprises become increasingly active.It is not enough to meet the needs of business dealings only by bank credit.More and more corporations use bills to make payments and liquidation of funds.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y and literature home and abroad, following the rules of “asking the question-analyzing the question-solving the question”, discussing the risk and prevention of notes receivable deeply.Firs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causes of notes receivable risk: 1.Policy;2.economic market;3.The companies' own internal controlling and credit management.Second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ypes of notes receivable risk: 1.The risk of authenticity;2.The risk of operational errors;3.The risk of poor management;4.The risk of exchange losses.Finally,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risk of notes receivable: 1.Check the notes' authenticity;2.Improve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ling;3.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bills;4.Reduce the exchange losses.This article proposed the way to deal with the risk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notes receivable through studying the related questions in depth.【Key words】Notes Receivable;Risk Prevention;Responses

II

目录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1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3 应收票据风险产生原因

1.1 法律政策方面..............................................................................................................3 1.2 经济市场方面..............................................................................................................4 1.3 企业应收票据核算方面............................................................................................4 1.4 企业内部控制方面.....................................................................................................5 1.5 企业信用管理方面.....................................................................................................5 应收票据风险种类

2.1 企业现金流出的风险.................................................................................................5 2.2 票据真伪的风险..........................................................................................................6 2.3 应收票据核算操作错误风险...................................................................................6 2.4 票据保管与管理不善风险........................................................................................6 2.5 票据背书转让的风险.................................................................................................7 2.6 信用管理风险..............................................................................................................7 2.7 汇兑损失风险..............................................................................................................7 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3.1 贯彻落实制度办法.....................................................................................................8 3.2 监控票据的收取..........................................................................................................9 3.3 核对票据的真伪..........................................................................................................9 3.4 把握票据核算要点...................................................................................................10 3.5 加强票据的保管与管理..........................................................................................10 3.6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11 3.7 严格审查票据背书转让的办理程序...................................................................12 3.8 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档案..........................................................................................12 3.9 重视与银行的合作...................................................................................................13 3.10 减少汇兑损失风险.................................................................................................13 4 结语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III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现有的法律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体现公司的财务价值,便于公司获取权益融资利益与债务融资利益,增强公司增长的资金支持,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应收票据随之产生。具体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当前票据融资业务快速增长。企业使用票据,购方不必支付现款就可得到货物,其支付的承兑手续费较低,而且与直接申请贷款相比,其融资条件和成本更低,融资期限掌握更灵活。一般来说,应收票据视为企业流动资产,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表现为现金流入增多,资产流动性提高,反映的企业偿债能力增强,这在需要定期公开财务信息的上市公司报表中反映的尤为明显。对销货企业来说,大部分市场属于买方,供过于求,为销售更多的商品,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销货方接受买方的票据,形成企业的应收票据。根据《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执行报告”)指出,2011年票据承兑业务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下半年增幅趋缓。本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 15.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8%;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 6.7 万亿元,同比增长18.7%。承兑余额从年初的 5.6万亿元快速增长至8月末的历史最高值 7.0万亿元,之后同比增幅趋缓,年末承兑余额比年初增加超过 1万亿元,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较大。在票据融资方面,《执行报告》指出票据市场利率总体处于高位运行。2011年,金融机构累计贴现 25.0万亿元,同比下降3.8%;期末贴现余额为 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2.1%。金融机构加强对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的控制,年初票据融资余额小幅下降,第二季度逐步回升,下半年余额稳定在 1.5万亿元左右。年末票据融资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 2.8%,比年初下降 0.3 个百分点。票据市场利率在10月份达到最高点后有所回调。由此可见,票据在企业往来结算中日益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我国的相关管理制度正在走向完善,《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对商业汇票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不断地对有关应收票据的各项管理办法进行补充和修订。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运行机制的不断深化与创新。各个业务公司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推销产品、占领份额,企业间赊销等交易方式日趋活跃,单一依赖于银行信用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往来的需要,企业之间的结算关系正在逐步向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具有较强支付能力和融资能力的票据越来越成为企业进行商品交易的重要结算工具。但由于企业对不法商人的防范认识不足,在保证安全承兑收款等方面考虑较少。加之,许多业务人员对有关票据流通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我国企业间票据支付还存在诸多问题。《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有关票据的法规对商业汇票做出了相关规定,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空白与不足,甚至出现相互背离的现象。加上票据本身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并且涉及到贴现、转贴现、再贴现、背书转让以及到期承兑等众多环节,稍不注意,极有可能产生风险。应收票据的风险防范与管理问题日益重要,因此,有必要从应收票据出发,全面系统分析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找出应对风险的措施与对策。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票据产生于 17 世纪初期,是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票据在经济活动中频繁应用。在发达国家的货币市场中,融资性票据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票据交易风险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H.Kent Baker,James M.Meyer(1979)认为贴现率对于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具有显著影响。他们结合金融基础理论,运用VAR方法研究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利率风险,分析了贴现率和短期利率的关系。Mark Gertler 和 Cara S.Lown(2000)从融资理论出发,比较了企业内外源融资的成本和收益。

在国内,由于品种单

一、规模较小,以及违规操作等,我国至今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扩大,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学者们也开始纷纷致力于票据的研究和探索。我国著名票据专家秦池江从经济循环、企业的流动性需求、票据融资的担保、真实票据理论的局限性、票据融资的信用基础和票据市场的经济地位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发展票据融资、建立健全票据市场的经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济功能和运行机制1。严文兵等人认为通过放开融资性票据,有助于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2。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票据的研究不是很多,而有关应收票据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拟从应收票据出发,研究应收票据种类,分析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和应对措施。应收票据是企业持有的、尚未到期兑现的商业票据。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遵循的是先提出问题,在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原则,对应收票据的风险和防范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应收票据风险防范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从法规政策、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接着,全面深入剖析了我国应收票据的风险种类;最后,针对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种类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应收票据风险产生原因

风险来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和债务、债权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应收票据本身的回收时间和回收数额的不确定,必然导致应收票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3。在我国,影响应收票据兑现的因素很多,引起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法律政策方面

我国票据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已经制约了商业汇票的正常发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和《会计准则》等法规虽对商业汇票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对于某些重要的问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对企业的承兑保证金来源、比例、保证金存款的性质以及对相关违规问题的处罚等。加之作为其实施细则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尚未出台, 企业在应收票据管理和结算 12秦池江,2002:《论票据融资的经济功能与市场地位》,《金融研究》,第01期。

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2002:《论开放融资性票据业务及其监管制度安排》,《经济评论》,第05期。3房卫红,2009:《企业应收票据的风险规避》,《现代商业》, 第09期。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中常常无所适从。由于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空白,使业务人员操作不规范。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中涉及商业汇票的法律法规也相对较少。法规本身的疏漏加大了现实票据业务操作的难度, 为事后监管留下了难题。也因此引起了有关应收票据的许多纠纷。另外,宏观金融监管政策体系不健全。经济政策支持的行业总能吸引大量资金流入,由此产生票据的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此外,关于涉外票据管理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票据法》属于国内法,当我国的《票据法》与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发生冲突时,根据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我们需要先遵循国际法。我国企业在管理涉外票据时,需要了解和熟悉相关的国际惯例、公约等,利用国际法和国内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1.2 经济市场方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利用票据进行融资和投资业务越来越普遍。相对于其他支付方式,票据更具有灵活性和便利性。而且与直接申请贷款相比,票据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或申请商业汇票贴现的融资条件和成本更低,因此,票据在企业往来中被广泛应用,使得应收票据在大多数企业中存在,而由于企业投资融资带来的应收票据不能兑现的风险不可避免。部分企业盲目发展,利用票据贴现业务获得融资,但是由于宏观市场经济的变化和不稳定性,使得企业投入的项目资金链断裂,损失惨重。此外,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由于参与国际结算所面临的汇兑损益风险也越来越突出。

1.3 企业应收票据核算方面

有的企业规模较小,业务量不大,不设置应收票据账户,在票据取得或背书转让时,手续不完备,无法清楚票据的来龙去脉,使得应收票据的核算缺乏详细资料,造成票据核算混乱。或者,企业虽然设置了应收票据账户,但是但不设置“应收票据登记簿”,使应收票据的种类、签收日期、票面金额、承兑人、利率含糊不清,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部分企业取得的应收票据不入账,或推迟入账,私自出借、挪用给企业管理者或其他企业用作非法抵押。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应收票据的承兑(付款)。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1.4 企业内部控制方面

企业内部控制不严密,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防范与控制制度。首先,企业对应收票据的检查、监督只是流于形式。在内部审计的方面,没有对应收票据数据的正确性、内容的真实性、业务的合法性、主要账务处理的合规性,以及会计报表列示的恰当性进行清晰地确定,因而造成了潜在的应收票据风险隐患。企业相关的业务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票据操作中主观武断,识假辨假能力差,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再次,企业普遍只重视销售而忽略对应收票据的规范管理,没有对购买方的信用、资质进行详细的调查,贸然与一些资产状况、经营前景、支付能力不详的企业合作,这就极大的增加了应收票据的承兑风险。另外,企业有关应收票据的保管和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和信息传递不畅等也是产生应收票据风险的原因之一。

1.5 企业信用管理方面

我国主要由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进行信用管理,企业很少进行信用管理,社会信用意识十分薄弱。据有关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情况的调查显示,在我国的企业中,只有极少的企业有独立的信用核算部门,大多数企业不重视自身的信用,恶意拖欠账款,结果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信用危机。在信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应收票据的回收也就出现了问题。应收票据风险种类

2.1 企业现金流出的风险

应收票据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增加了资金流出的概率。应收票据大都来自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逾期不能收回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能收回,周转资金不足。赊销虽然能使企业销售更多的产品,获得较多的利润,但是这些利润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支付更多的企业所得税等,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2.2 票据真伪的风险

汇票业务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假冒、变造、克隆票据等不法行为。商业汇票是带有一定格式的印刷票据,有的企业试图伪造新版汇票,篡改印刷票据。若企业缺乏专业技术,无法识别票据的真伪,增加了企业票据资金风险,很有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如果出票银行在票据内容上注明“真伪自辨”,这无疑又增加了企业甄别真假票据的难度与风险。

2.3 应收票据核算操作错误风险

有的企业混淆应收票据的核算内容和使用范围,一般来说,应收票据只包括商业汇票,即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有的企业将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支票等不属于应收票据的经济业务列作应收票据处理,有的甚至将应收账款业务列作应收票据,或者将应收票据列为应收账款,或者将应收票据贴息套现后的资金流入用于冲减应收账款,导致往来账户混乱,会计信息失真。部分企业为了达到偷税的目的,刻意不对企业发生了应收票据业务核算或者不进行如实核算,虚减收入。按照现行制度,企业持有的应收票据是不能计提坏账准备,但有的单位为了虚增减值准备,将应收票据的余额也作为计提坏账准备的基数.从而达到虚减利润,偷逃税金的目的。这些不当的操作行为都有可能引发应收票据风险。

2.4 票据保管与管理不善风险

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在防范方法上缺乏合理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内控措施不够完善,发现制度缺陷时,过分强调客观原因,没有从风险隐患的高度去认识间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这就为应收票据发生风险开了方便之门。票据风险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相比其他流动资产,更加不易被人察觉。如企业长期不对应收票据进行盘点,在监管不严及信息不透明情况下,可能会给保管票据者提供了出借、挪用承兑汇票的机会和空间,如保管承兑汇票的人将承兑汇票出借、挪用或者抵押给他人进行套利。当企业发现的时候,有的票据已经不能收回票据,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5] 6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2.5 票据背书转让的风险1

背书转让,是指当持票人为了转让票据权利,而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就是在进行背书转让。在现今的票据业务中,由于相关业务人员不了解处理流程,或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随意进行操作,造成日常流通转让中存在大量有瑕疵的票据, 这些票据的瑕疵常常导致承兑人不按时付款或作为拒绝承兑的理由, 诸如背书人、被背书人填写不规范,背书所盖印章不符合规定,使用印泥明显不一致,背书不清晰不连续,这些都是经常隐匿的一些潜在隐患。一张票据经过多次背书转让,可能存在由于背书中的不连续或瑕疵被拒绝承兑的风险。企业为了收回欠款,要行使对前手甚至出票人的追索权,无疑增加了收款难度。另一方面,银行为防范票据风险,对稍有瑕疵的票据,以各种理由拒付票款,甚至未出具拒付理由就将票据退还企业,使得企业无法实现票据承兑,持票人为了收回欠款,不得不选择司法诉讼,使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2.6 信用管理风险

应收票据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企业通过开展赊销业务,一方面增加了销售量,拓宽了市场占有份额,但是,我国目前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不够完善, 票据评级尚待确立,对企业履约缺乏约束力,容易出现出票人因支付能力出现问题, 票据到期不能及时兑付或虽未出现问题但不愿兑付而导致的信用风险。商业信用不及银行信用,有的票据当事人信用观念差,不认真履行票据付款义务, 对货款能拖则拖,任意拒付、退票形成纠纷无处不在。加之,目前大量使用的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承兑申请人不履行付款义务的现象屡见不鲜, 促使各家银行均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承兑对象、承兑金额。使得企业应收票据的承兑越来越复杂和困难,无法回收货款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2.7 汇兑损失风险

有些企业的大部分商品用于出口,在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是不可控制的风险。企业在收到外国客户开具的票据,或者办理托收等,在收取货款时,1陈跃雪,2003:《票据背书中的风险隐患及防范》,《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03期。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汇兑风险。自1994年1月1日起,我国人民币汇率实现并轨,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行浮动汇率制。从企业收到票据,至到期日承兑,或在未到期之前进行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由于人民币汇率每天都在变化,票据的汇率可能与当时签约时的汇率相差甚远。因此,对应于一个以出口为主的企业来说,应收票据的汇兑风险是不可忽视的。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3.1 贯彻落实制度办法

从宏观层面上讲,国家应不断完善有关应收票据管理的法律规章制度,规范企业行为,切实维护票据的流通秩序和信誉。对有关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 要督促商业银行采取相关的制裁,如暂停其使用某种结算票据,或者降低其信用等级。情节严重的,要在有关媒体上曝光,以督促其增强信用观念。这项惩罚举措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影响极其严重的。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针对目前一些企业不讲信用,存在杂乱的债务链现象。督促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切实负起责任,维护社会信用秩序。要使市场机制下的竞争机制全面发挥作用,优胜劣汰。只有那些守信用, 能履行信用关系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生存。而不能履行信用、资不抵债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加强现场检查, 建立对违规票据行为的定期通报制度和处罚制度,加大对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的查处力度。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能够促进企业按照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国家应统一准则,以便对应收票据业务进行规范管理。保护合法票据持有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票据业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交易纠纷的仲裁,维护正常的交易运作秩序。在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票据纠纷, 法律部门裁决的顺序是宪法一法律一条例一规章制度,避免因准则不统一导致执法结果不尽相同。

我国应加大力度宣传普及《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会计准则》和《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办法,提高票据经办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增强风险防范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涉及票据的业务越来越多,出现的问题和纠纷也越来越复杂,我国有关应收票据

[9] 8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的制度办法也在不断地做出调整和修正,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它具备专业性和技术性,人们对它不能只是一知半解,国家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应该开展强制性的培训,做好继续教育,使票据当事人能够与时俱进,学习金融票据案例,掌握最新的信息,强化风险意识,时刻提高警惕,做好票据的收取、保管和承兑工作。

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应严厉打击伪造、克隆、变造票据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3.2 监控票据的收取

票据是否能够实现到期承兑,或者在未到期之前进行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与承兑人的信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企业应尽量选择银行承兑汇票,而不是商业承兑汇票。因为,经过承兑后,银行承兑汇票的主债务人是银行,依赖银行的信用,企业无法收回货款的风险越小。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在收取商业承兑汇票前,应该对客户企业的偿债能力、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避免与那些偿债能力低、信用状况差和恶意拖欠账款的企业合作。收取商业承兑汇票,则尽量要求客户出具见票即付的商业承兑汇票。对于客户出具的期限较长的商业承兑汇票,需要有银行出具的保贴函,以确保企业能向出具保贴函的银行进行贴现。应收票据实际上并未真正的成为企业的资金,在未到期之前,它是企业未实现的利益。大量应收票据的存在,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如果应收票据迟迟不能收回,就会增加企业的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失灵,导致生产停滞。一旦应收票据成为坏账、死账,就会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企业应严格控制收取票据的数量,在客户的选择上做到“量少质优”。为促进企业能够到期足额收到客户的货款,企业在收取票据时,应注明关于保证金,担保、抵押等事项。

3.3 核对票据的真伪

票据的真实性建立在真实的贸易背景上,必须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汇票的最长付款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且最大金额不得超过1,000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企业依法对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进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行鉴定。票据要平整洁净,字迹印章清晰可见,票面无折痕、油污等,票据无缺角、撕痕或其他损坏。审核出票人是否具有出票资格,票据的各记载要素是否完整,各种签章是否齐全,严格审查票据填写是否规范,如票据的行名、行号、汇票专用章等是否正确,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签发日期和支付日期的填写是否符合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业务人员的有关知识培训,提高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检验票据真伪的具体方法有:

一、查看票据是否由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印刷厂统一印制,有防伪水印图形;

二、观看其纸张颜色、印章颜色和形状是否有异,观看汇票的纹印是否清晰,观看号码、金额部位是否有涂改迹象;

三、是摸汇票的纸张是否手感轻薄,号码区域是否有毛糙感觉,是否有明显凹凸感。

四、根据书写习惯,从字体的笔锋、笔顺、线条长短和倾斜度等判断是否是当事人真实书写。同时,为了防范伪造、变造票据、盗开票据或印章等形成的风险,企业对票面真伪进行检查后,应该委托银行鉴证和查询。

3.4 把握票据核算要点

应收票据可按开出、承兑商业汇票的单位进行明细核算,做好应收票据总账和明细账。当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商业汇票时,按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借记“应收票据”科目,按确认的营业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企业取得应收票据时,无论是商业承兑汇票还是银行承兑汇票,也无论是否带息,一般应按其面值入账。对于带息的应收票据.期末按应收票据面值和确定的票面利率计提利息.并相应地增加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商业汇票到期时,企业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贷记“应收票据”。

3.5 加强票据的保管与管理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对票据进行保管和管理,并制定相应的保管制度和管理制度,落实票据业务管理办法和具体操作规程。企业按规定及时对收到的票据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设置应收票据登记簿,应收票据登记簿应逐笔记录应收票据的种类、号数和出票日期、票面金额、交易合同和付款人、承兑人、背书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到期日和利率,贴现日期、贴现率和贴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现净额,以及收款日期和收回金额等资料。应收票据到期收清票款后,应在应收票据登记簿内逐笔注销。严禁将应收票据置于账外。票据管理人员应不定期对票据进行盘点,跟踪好应收票据的动态。对将要到期的票据及时提示支付,如果客户资金紧张暂时不能承兑, 则要求客户出具应收票据据延期报告, 注明延期的票据种类、金额以及支付的办法,若发现票据遗失,应及时通知付款人挂失止付。建立票据信息反馈制度,根据资金的时间价值、赔偿能力等,实行谁经手、谁负责、谁回笼的原则,将收款的期限与责任落实到人,并以考核挂钩奖惩兑现手段,定期反映各单位收取情况,充分调动收款人员的积极性,及时回笼资金。同时,对于已转让或者贴现的票据要按规定整理归档,注意检查是否存在贴现申请人资料不完整或失效、无效情况。贴现办理后3个工作日内,要将贴现资料整理、装订、归档,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工作。已转让或者贴现的票据要在备查账户中登记说明,以便日后进行追踪管理。企业还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聘请相关技能人员对应收票据进行分析利用,开展投资和融资活动,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6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关于资金活动和销售业务对应收票据作了相关规定。应收票据作为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具有准货币资金的性质,而票据承兑人的信用不同可能存在到期不能收回的风险。故此,应收票据应重点关注的风险是内部控制不到位,可能导致被挪用、侵占或者欺诈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第一,需要企业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既要保证公司的正常高效运作,又要使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与监督,对于不能相容的职务,如会计与出纳,会计与审计,支票保管与印章保管等,要遵循分离控制的原则,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第二,做好内部审计工作,针对应收票据,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计划体系管理。通过风险评估,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培育风险文化,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第三,做好信息沟通工作。财务部门需要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中整合出有用的信息,从中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财务部门可以定期向管理层报告企业应收票据收取情况。第思,加强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行监督检查,评价有关应收票据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应收票据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监督应收票据的管理情况,若发现有人私自挪用,或出借给他人等情况,应马上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对有关应收票据的会计核算、资金清算等重要环节实行有效的检查监督,严禁有章不循、违规操作。

3.7 严格审查票据背书转让的办理程序

把好票据流通中的背书关,对于接受转让的票据,企业要重点审查票据的记载事项是否齐全规范,票据上有无挖补、涂改等现象, 印章是否齐全清晰,印泥是否一致。企业一定要在被背书人栏内填写被背书人的单位名称,防止承兑汇票被倒买倒卖。背书必须是连续的,且不能有瑕疵,如果是在背书过程中产生的瑕疵,要求客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在通常情况下,票据背书中使用的印章主要有单位行政公章或财务公章,法定代表人印章或授权人印章,若背书人为个人的要加盖个人名章,凡违反规定的,即为无效背书。

票据上记载“不得转让”或“委托收款”字样的、已经被拒绝承兑、付款或者超过付款提示期限的绝对不得收取。严格把握凭证审查关,切实提高企业票据背书风险的防范能力。

3.8 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档案

商业承兑汇票到期不能承兑, 则转变为应收账款,使应收账款的账龄大大延长, 对企业来说, 会带来不小的财务风险。企业应对客户作信用调查,了解客户的资信,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对那些资信不明的新客户以及那些外汇紧张、地区落后、国家局势动荡的客户实行重点关注。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业务量,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档案,采用5C对客户信用进行评级(5C包括:“品行”Character,指客户愿意履行其付款承诺的可能性;“能力” Capacity,指客户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资本实力” Capital,指客户的一般财务状况;“抵押品” Collateral,指客户为了获得商业信用而提供给予企业作为担保的资产;“经营环境” Condition,指一般经济发展趋势或某些地区的特殊政策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针对客户信用度差异制定不同的销售政策和还款政策,企业还需要充分估计客户不能及时付款造成呆账损失的可能性。每月都必须对留存的票据进行归类分析,并根据票据到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期承兑情况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调整。针对那些恶意拖欠货款的客户,采取更加严厉的结算政策,并将之列入黑名单,拒绝与之再次合作。

3.9 重视与银行的合作

只有在充分了解票据的签发人、承兑人和付款人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企业密切地与银行进行联系,不仅有助于增进企业与银行的合作,也有助于企业自身防范商业汇票的信用与市场风险。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企业在收到票据时应主动到银行进行审查确认,鉴定无误后方能办理相关商品交易。在银行相关人员指导下进行票据背书转让、保证等;其次,结合地区实际,推广使用支付密码器、结算证等现代化支付手段。支付密码与结算证相比,在票据支付环节的增加了硬性控制,所以防范效力更强。目前, 在经济发达地区,可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 强力推广使用支付密码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应严格执行已推广使用的结算证制度;最后,企业和银行应定期或者不定期核对往来账务。通过银行对账单和银行余额调节表,发现和查明企业未达账项, 及时使差错得到发现, 以便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或化解风险。同时,企业可以利用人民银行内联网系统,进一步将网络客户端延伸到各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构建全国性的支付票据业务数据库,跟踪每一笔票据支付业务发生情况,为用户及时提供票据验证查询、支付情况查询、挂失信息查询、票据权利公示催告信息查询、不良支付记录等相关信息服务。

[5]3.10 减少汇兑损失风险

在接收涉及外币结算业务的票据时,出口企业要降低由于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有以下几点措施:首先,企业应了解客户所在国家的政局形势、经济状况、货币政策和汇率变动等情况,若该国正处于政局动荡、周边环境紧张,或经济低迷、萧条等,企业应尽量避免与这些国家涉及有关票据方面的业务,从而减少应收票据无法承兑付款或贴现的风险。其次,企业在与国外客户签订合同时,要缩短票据付款时间,加快结汇速度,或者提高预付款比例,可以提供一定的现金折扣,激励外国购买商尽早付款。再次,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可以共同协商采取固定的汇率,这样可以避免因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但这样也会使企业丧失汇率变动带来的收益。另外,企业可以与客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户协商采用人民币进行结汇1,这样就完全规避了应收票据汇率变动的风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继续遵循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结语

总之,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赊销比例的加大企业有关票据的业务不断扩展,应收票据的风险必将日益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风险无能为力,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只要我们对这些风险有充分的认识,严格执行有效合理的控制措施,注意积累防范风险的经验和教训,从引发票据风险的原因出发进行监控,并积极规避票据流转各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风险,有效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应收票据在短期内缓解企业现金支付压力的优势,我们完全有可能把应收票据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对应收票据风险规避会日益重要起来。对于国内的企业,必须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应收票据风险规避体系,才能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实现快速健康。

1王文清、姚永镇,2009《出口企业外汇结算应防范汇兑风险》,《财务与会计》,第08期。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卜文辉,2004:《如何完善中国票据市场信用制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4期。

[2] 卞春景,2011:《浅论应收票据的内部控制和核算原则》,《科技信息》,第05期。[3] 陈跃雪,2003:《票据背书中的风险隐患及防范》,《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03期。

[4] 蔡尉菊、王之强,2001《浅谈企业应收票据的管理》,《中州审计》,第08期。[5] 程琳,2007:《“应收票据”的舞弊行为及其审计研究》,《 会计之友(中旬刊)》,第08期。

[6] 邓盛怡,2004:《 规范发展商业汇票业务加强票据风险防范》,《福建金融》,第12期。

[7] 房卫红,2009:《企业应收票据的风险规避》,《现代商业》,第09期。[8] 和河鱼,2008:《浅谈应收票据的管理》,《山西财税》第09期。[9] 李华设,2002:《浅议票据风险的防范》,《青海金融》,第08期。

[10]李国莉,2008:《融资性票据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第08期。

[11]秦池江,2002:《论票据融资的经济功能与市场地位》,《金融研究》,第Ol期。[12]孙小梅,2009:《企业应收票据管理中的风险防范》,《冶金财会》,第05期。[13]王文清、姚永镇,2009《出口企业外汇结算应防范汇兑风险》,《财务与会计》,第08期。

[14]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2002:《论开放融资性票据业务及其监管制度安排》,《经济评论》,第05期.[15]朱亚、李金泽:《票据结算与托收法律风险防范》中信出版社,P106~108。[16]Charles Mulford, Michael L.Ely, Amit Patel, Mario Martins, 2005, “Customer-Related Notes Receivable and Reclassified Cash Flow Provided by Operating Activities”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7]Jinyu Zhu, Simon S.Gao , 2011,“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Corporate Behavior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Research in Accounting in Emerging Economies, Volume: 11.[18]Rodney L.Crawford, Thomas R.Weirich, 2011, “Fraud guidance for corporate counsel review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reports” Journal of Financial Crime Volume: 18 Issue: 4.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致谢

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克服了。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马国芬老师。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马老师对我的论文提出了许多指导和建议,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在不断修订中的到完善。可以说没有马老师的细心指导和督促,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求学历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感谢所有教授过我课程的老师,你们不求回报,无私地把知识灌输给了我,为我打下了专业知识的基础。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多素材,并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论文才会顺利完成。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谢谢我的父母,没有父母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

第三篇:医疗风险防范的认识及应对措施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而医疗安全则是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所谓医疗安全(medical safety)是指通过积极的手段、方式的设计和运用以防止医疗错误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行动[1]。近年来,一些重大的医疗事故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关注集中在医疗安全防范上,如200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发生的院内感染等,作为一所综合医院必须提高对医疗安全防范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规避风险。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多方面的对策应对,积极吸收新的观念,发现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医疗安全目标责任制

医疗安全防范的关键对策是完善医疗安全责任制,使各个科室(部门)和各级医务人员做到层层对医疗安全负责[2]。只有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年年初我院院长与各个科室主任签订安全生产目标承包责任书,科室主任作为科室医疗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全科的医疗安全负主要责任。科主任按照责任书目标制定保障本科医疗安全具体的措施,确保一年的医疗安全生产,科室医务人员则按照措施进行医疗工作,切实做到医疗安全生产层层落实到位。 2 开展医疗安全教育

在所有行业的道德规范中,医德特别重要,它表明医务人员肩负的使命和承担的责任,作为临床工作者,应该时时处处自觉地遵守医德规范。我院采取专题讲座、座谈会、多媒体示教等多种教育形式增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对新职工进行医德医风的岗前培训,使其牢记良好的医德是对一个医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对全院职工进行普法教育,特别是对《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全员培训,并可以组织考试。让每一位职工都清楚须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规范一切医疗行为,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使职工树立三种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维权意识。只有意识到位,我们的行动和办事方式才会提高到足够的境界。 3 加强医疗缺陷监控

不安全医疗事件均潜藏在日常的医疗缺陷中,且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特点。因此,必须时时处处进行缺陷监控,以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医疗缺陷预警制度,科室一旦发现医疗缺陷可能或已经发生,需及时向医务职能部门及主管业务副院长报告,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或降低医疗缺陷造成的损失;医务处应深入临床科室检查医疗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发现的医疗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另外,我院特别设立了医院法律室,设置了律师专业人员进行医疗纠纷的处理,尽量降低医疗纠纷对医院医疗工作的负面影响。通过上述努力,医院的医疗纠纷事故和赔付事故率可以下降10%~20%[3]。 4 严格实行技术准入和人员准入制度

对高新、高难、高风险的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我院要求科室向医务处申报项目,由医务处组织医院技术委员会进行评审,评估是否有效安全,费用效率比是否合理,以保证临床医疗质量。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要求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各级医生不得越级手术,要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承担与技术职称相对应的诊疗工作,确保手术质量和手术安全。

对于医务人员、实习进修人员、返聘人员等,我院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认真执行《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技术规范,严格人员准入,同时加强全面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严格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重大手术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制度,坚决杜绝违反医疗操作常规行为的发生。 加强对高风险科室(专业)及急诊急救工作的管理

高风险科室的患者通常都是急、危、重,病情变化大,抢救工作刻不容缓,稍有疏忽极易发生医疗纠纷。ICU、急诊室、手术室等是医疗高风险科室。加强对ICU、急诊科、手术室的管理,重视急诊急救工作,可以提高环节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我院成立了突发事件抢救小组,提高高危患者抢救成功率,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并制定《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要求相关科室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科室的医疗事故防范预案,严格执行报告制度,保证信息的畅通。医疗纠纷以外科居多,针对这种情况部署各外科间的科间协作,加强对一些危急重患者治疗的科间会诊、支援协作,加强诊疗护理的通力协作,尽量减少医疗不安全因素的产生,保障医疗安全。加强急诊急救医务人员的基本功和急救能力的训练,着重强化应急能力和眼前急救;开通了急救绿色通道,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提供快捷、畅通、方便的医疗服务。 在工作中,我们突出重点,强化监督管理,针对重点科室、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监督检查。对于ICU、新生儿病房、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高压氧舱等重点部门,麻醉科、外科、妇产科、骨科等医疗风险高科室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于节假日期间、非正常工作时间以及患者转出、转入等特殊时间段和特殊环节,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防范发生医疗安全事故,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下降了50%~70%[4]。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对患者健康危害极大,可造成群体发病,给患者和医院带来很大损失。我院严把医院消毒质量关,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事故的发生,为此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制定、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配备数名专职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并要求取得全国医院感染管理上岗证;医院感染科作为主要的监控科室,每月对全院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尤其对重点科室,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反馈科室,并帮科室查找原因及时整改,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进行目标性监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科室人员的专题研究工作会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促进医院感染工作的开展。 对于手卫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耐药菌监测、高危科室(内镜室、手术室、麻醉科、ICU、中心供应室)的消毒灭菌管理等,每月定期监测一次,并将结果上报主管卫生行政部门,我院同比情况下医院感染率下降了30%~50%。 7 加强运行病历环节质量管理

病历既能反映医护质量,又是患者指证医院是否存在医疗过失的重要法律证据,因此须加强病历环节质量管理,保持病历的客观、真实、完整,为医疗事故的举证提供科学依据,在医疗纠纷中占据主动。我院组织了多次病历书写规范的培训班,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其中的要求和内容,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及时、认真地书写病历;切实提高三日确诊率,入院三日不能确诊的病例及时疑难病历讨论,尽快明确诊断,并做好疑难病历的记录;要求医嘱内容要与病程记录相吻合。同时加大病历环节质量的监管力度。医务处每月检查门急诊、住院病历和出院病历,对不合格病历的书写者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5]。医务处定期分别举办医师和护士大会,对病历环节质量和医疗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增强医务人员医疗安全意识,从而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我院的病历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合格率达到99.9%,而采取措施之前仅为80%。 重视加强医患沟通,重视社会沟通

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让患者对医疗安全进行监督和反馈还存在不少困难。目前很多大医院没有反馈渠道,患者不知道去哪里、跟谁反映自己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门诊一个医生一天要看几十名患者,每名患者只能分到几分钟,医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患者反馈上次治疗后的感受。对于住院患者,现在也很少有医院进行患者出院后访视,坚持出院访视的医院也多是出于科研的目的,而不是为了与患者沟通。因此,医院应该建立畅通有效地反馈渠道,倾听患者对疾病治疗效果的担忧和对疾病预后的期望,帮助他们获得对疾病康复的指导,改进医院的医疗流程和服务,使患者真正能够参与到医疗安全中。我院通过电话咨询、网络答疑、现场沟通等手段有效地解决了此问题。

新闻媒体应是医疗纠纷依法解决的倡导者和宣传者。弘扬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应该永远是新闻媒体报道医务人员执业精神的主旋律。而现实生活中,一些新闻栏目的雇用“记者”,为提高节目的卖点及炒作,对现行一些医疗纠纷的报道有失偏颇,有的医疗纠纷在未经专家委员会鉴定前,就草率发表了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有的为了制造新闻效应,甚至做失实报道。这也是当今舆论媒体需要修正的一个方面。因此我院在医疗服务项目公开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医疗项目及药品价格的透明度,让广大患者都能对照国家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核查住院患者“一日清单”,检查自己的缴费情况。做到安安全全治疗,明明白白消费。与此同时,培训广大医务人员,加强其新闻媒体的沟通技巧,让新闻媒体与医务人员共同宣传探讨人类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特殊性、高科技性及高风险性,了解不同的患者由于个体差异,决定了医疗服务具有比其它服务行业更多的不可预测性、不可控制性,引导社会群众理性对待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和医疗损害的存在。 9 加强医院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 公示服务信息,增进医患信任。我院开展了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坚持住院患者费用清单制,做到让患者对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何种检查项目、自己的经治医生“五个明白”;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应履行的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服务承诺“五个知道”;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五个放心”。同时主动走向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学校、医学咨询、医务公开以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重塑良好的社会形象。

总之,医疗服务质量建设,是各级医疗机构永恒的主题,而医疗安全则是整体医疗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医院必须把医疗安全建设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来抓,不断加强和完善医疗安全及预警机制的建设,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医疗安全管理,完善医疗安全机制建设,才能把握好新形势下医疗安全的特殊性。不断分析研究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未雨绸缪、防重于堵,才是保障医疗安全,创建“平安医院”的可行性措施。

第四篇:《应对风险和机遇措施管理程序》

1.0

目的:

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

.0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这些活动包括:

2.1

业务开发、市场调查及客户满意度测评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2

产品的设计开发、设计开发的变更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3

供应商评审和采购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4

生产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5

过程检验和监视测量设备的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6

设备和工装夹具的维护和保养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7

不合格品的处置及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和验证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8

持续改进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2.9

当适用时,也可适用于对公司管理过程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控制提供操作指南。

.0职责

3.1

管理代表

3.1.1

负责风险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

3.1.2

负责风险可接受准则方针的确定,并按制定的评审周期保持对风险和机遇管理的评审。

3.1.3

负责按所要求的周期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落实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中所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并跟进落实措施的有效性,并编写《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报告》。

3.1.4

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评估及应对风险的策划和应对风险措施的执行和监督。

3.2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课室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3.3

业务部:负责收集产品售后的风险信息及本部门的风险识别,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0相关文件

4.1《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

.0定义

5.1

风险: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

5.2

机遇: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条件和事件,包括某些突发事件等。

5.3

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5.4

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5.5

风险降低:通过采取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若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取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件进行归档,以便后期重复发生时作为改善的依据。

5.6

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最适合于自留的风险事件。

5.7

内部风险:企业内部形成的风险,例如战略决策风险、环境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等。

5.8

外部风险:由外部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业务风

险等。

5.9

风险严重度:风险发生后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严重程度。

5.10

风险发生频率:风险出现的频率或者概率。

5.11

风险系数:风险系数用于评定是否对已识别的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风险严重程度x

风险发生频率。

.0程序内容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策划

6.1.1

为全面识别和应对各部门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各部门应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方法,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表》。

6.1.2

在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

a.对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客户要求的变更造成的风险。

b.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c.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对产品质量造成的风险。

d.产品售后的风险。

e.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设计失效风险。

f.过程失效的风险。

注:设计失效和过程失效可参考失效模式分析中DFMEA

设计失效模式分析和PFMEA

过程失效模式分析的方法对设计和生产过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若选用其结果应按要求得到控制。

6.2

建立风险和机遇管理团队

6.2.1

建立分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

6.2.1.1

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应是一次团体的活动,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集思广益和有效的分析判断下进行的,在此之前应建立一个“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管理代表应通过授权,赋予该“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以下的职责:

a.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

b.制定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并落实执行。

c.编制风险管理计划。

d.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

6.2.1.2

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中,管理者代表应指派一名人员作为该小组的组长,负责规划和安排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的控制。

6.2.2

风险管理团队人员的任职要求:为确保参与风险和机遇识别和评估的人员,其人员资质符合要求,能够胜任并且参与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制定应对相应的应对措施,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人员应具备以下能力:

a.熟悉其所在部门的所有流程。

b.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c.熟悉本标准的要求,并依据本标准内容策划风险分析和评估。

6.3

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率进行评价,其评价的要求应依据本程序所规定的评价准则进行评价确认,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率的确认用以确定风险

系数,之后根据风险系数确定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6.3.1

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价准则

6.3.1.1

风险严重度用于评价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根据对潜在风险的评估量化,若潜在风险发生后,其会导致的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以下包括但不限于风险产生后会导致的危害:

a.法律法规、产品及客户要求。

b.风险发生时导致的人身伤害。

c.财产损失的多少;

d.是否会导致停工/停产。

e.对企业形象的损害程度。

注:在对风险进行严重程度判定时,推荐扩大分析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层面,以便于更有效的对潜在的风险采取措施,以达到减少或部分消除风险乃至完全消除的目的。

6.3.1.2

为便于识别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程度,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风险严重度

分为以下五类:

a.非常严重

b.严重

c.较严重

d.一般

e.轻微

6.3.1.3

依据定义的风险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多少进行量化,在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时,下表作为评价风险严重度的准则:

6.3.1.4

严重度判定过程中,当多个因素的判定其严重程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严重度级别更高时,依据严重级别高的因素作为风险严重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程度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表》中。

6.3.2

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准则

6.3.2.1

风险的发生频率是指潜在风险出现的频率,为便于识别和定义,将风险频度定义为5

级,如下所示:

a.极少发生。

b.很少发生。

c.偶尔发生。

d.有时发生。

e.经常发生。

6.3.2.2

通过对上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价风险发生的频度,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以其可能发生的频率进行量化确认作为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准则:

6.3.2.3

发生频率判定过程中,当一个或多个因素在判定过程中其发生频率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发生较为频繁时,依据发生频率较高的因素作为风险发生频率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发生频率后,将发生频率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表》中。

6.3.3

风险的可接受准则

6.3.3.1

风险可接受准则是通过计算得出的风险系数来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通过对风险的严重度和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后,通过计算风险系数确定是否对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的计算如下公式:

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等级*风险频度等级

6.3.3.2

风险系数的大小决定是否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如下表要求:

6.3.3.3

使用风险系数作为参考值,下表为风险风险系数的范围及当风险系数达到一定值时应对风险采取的措施:

6.3.3.4

风险的应对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当潜在的风险可有效的采取规避措施进行规避风险时,应制定风险规避方案,确认风险规避措施并予以执行,直至部分消除或完全消除风险。当尚无可行方案进行规避风险时,应采取有效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下表为识别风险系数后,对风险等级的判定应急应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对照表:

6.3.3.5

在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过程中,应保持风险措施的方案和实施结果的跟进应记录,记录的保持依据《文件及记录控制程序》执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的详细内容应记录在《风险/机遇评价和控制措施记录表》中,便于后续的查阅和跟进。

6.4

风险应对

6.4.1

各实施部门应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采取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应对的方法包括:

6.4.1.1

风险接受。

6.4.1.2

风险降低。

6.4.1.3

风险规避。

6.4.2

对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应考虑尽可能的消除风险,在无法消除或暂无有效的方法或者采取消除风险的方法的成本高出风险存在时造成损失时,再选择采取降低风险或者风险接受的风险应对方法。

6.4.3

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本身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接受风险的方法:

6.4.3.1

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

6.4.3.2

造成的损失较小且重复性较高的风险。

6.4.3.3

既无有效的风险降低的措施,又无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时。

6.4.3.4

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低于5的低风险。

6.4.4

风险降低:风险降低即采取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损坏或损失,风险评估实施单位应制定的详细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风险降低方法:

6.4.4.1

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

6.4.4.2

无法消除风险或暂无有效的规避措施规避风险时。

6.4.4.3

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为5

至15

之间的一般性风险。

6.4.5

风险规避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6.4.6

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风险识别和评估活动是用于识别风险并综合考虑对风险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风险系数过高时应采取风险进行规避或者降低风险,以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或损失。风险评估实施部门应制定详细有效的措施并予以执行,在制定措施时,应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

6.4.6.1

制定的措施应是在现有条件下可执行和可落实的。

6.4.6.2

制定的措施应落实到个人,每个人应完成的内容应得到明确。

6.4.6.3

应指派一名负责人为措施的执行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进,确保采取的措施被

有效的落实。

6.5

风险和机遇的评审:

管理者代表应按制定的周期组织实施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a.风险和机遇的识别是否有效且完善。

b.风险应对措施的完成情况和进度。

c.对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和顾客满意度的潜在影响。

6.5.1

风险和机遇评审的策划:风险和机遇评审应每至少实施一次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当出现以下情况是,应当适当增加风险和风险评审的次数:

6.5.1.1

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变化时。

6.5.1.2

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调整时。

6.5.1.3

发生重大品质事故或相关方投诉连续发生时。

6.5.1.4

第三方认证审核前或其他认为有管理评审需要时。

6.5.1.5

其他情况需要时。

6.5.2

风险和机遇评审的实施

6.5.2.1

实施前的准备:在风险和机遇评审会议之前,各部门应整理本部门对风险和机遇分析的资料,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内容以及风险应对所采取措施的结果等记录进行汇总分析。

6.5.2.2

应对风险和机遇措施的实施:管理者代表按策划的要求组织个部门实施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管理者代表应保留评审的记录以及评审所确定的决议,包括后续的改善机会。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形成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内容:

a.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表。

b.持续改进的机会。

c.剩余风险分析及改进措施。

7.0

记录表单

7.1《风险/机遇评价和控制措施记录表》

END

第五篇:深化改革,防范风险,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深化改革,防范风险,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作者: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与之相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是摆在中国金融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而深化改革,防范风险,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摆脱一些陈旧观念约束,敢于探索、开拓前进,才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办法。

关键词:建行上市,金融业,金融危机,改革

中国金融业经历了不断探索和渐进式推进改革的历程,初步形成了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以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监管体系,以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为主的多种股权结构,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以信贷市场为主的涵盖货币、资本、外汇、黄金等业务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中国的金融资产从1978年115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7年83.8万亿元人民币。中国金融业的从业人员从1978年76万人增加到2007年370万人,中国的金融资产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31.7%增长到2007年3.4倍。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摆脱一些陈旧观念约束,敢于探索、开拓前进。金融改革的难点在于观念的突破。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思维指挥着人们的行为,行为决定着人们前进的方向和效果。改革的3O年中,一些长期凝固的金融思维定式,只有依靠解放思想这一武器,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观念的改变和理论的创新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换句话说,观念上的差异和理论上的失误,必然产牛无可估量的消极后果。金融改革的3O年,也可以说足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30年。这种探索和创新,是在中国背景之下进行的,是为了推动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任务而进行的。

2005年10月27日建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其意义不仅关乎建行股份本身,更对国内其他即将在境内外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借鉴作用,同时对境内外投资者、中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体制改革的前景和信心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建行股份上市,使中国金融业终于打破最后的瓶颈,在改革攻坚战中冲出重围,开始了一个崭新的航程。之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先后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改革后四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逐步改善。截至2007年末,四家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2.87%,资产回报率1.11%,资本回报率16.38%。按照2007年12月末市值计算,工行、建行、中行分别以3389.4亿美元、2025.6亿美元和1977.4亿美元跻身全球银行前3名,交行则以市值876.2亿美元名列第20名。

从监管层和改革方案的设计者来说,国有银行的上市不是最终目标。国有银行上市也决不是如同外界所批评的那样主要为了“圈钱”,实际上,与国有银行资产重组中国家投入的巨额资源相比,有限的筹资规模几乎无足轻重。但随着2006年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到来,银行改革的回旋余地在缩小,上市能够让银行业的改革提速。

对于原来一直被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国有银行来说,上市可以锁定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上市不再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而是着眼于整个治理机制的重构,特别是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往往只有通过上市,才能使国有银行真正获得市场化竞争所需要的经营自主权,避免长期所受的行政干扰。正是有了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才有可能推行多年一直难以推进的职位竞聘、薪酬改革。

其次,上市会极大提高国有银行的透明度。金融市场监管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相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商业银行涉及的公众更为广泛,理论上应该比上市公司的披露更为严格。但因为资产水平不高、经营质量低下和信息采集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国有银行的信息披露相当滞后。上市之后,还必须引入监管机构、机构投资者、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与约束。

另外,上市能够强制性地在国有银行经营机制中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国有银行的上市本身会成为国有银行改革和强化管理的驱动力之一,因为,上市的国有银行需要给股东提供回报,需要符合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需要有市场化的绩效考核和风险控制,需要与其他上市银行进行市场化的对照与竞争,需要为获得持续的融资机会而保持相对较好的盈利能力。

30年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已经突破了层层障碍,取得了全球瞩日的成果,基本彤成了社会主义金融市场体系。3O年的金融理论探索也卓有成效,货币信用理论、金融政策理论、金融管理理论和金融操作理论,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一些理论前沿开始崭露头角,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估计。任何经济理论,都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任何经济理论都服从和服务于特定条件下的经济目标和经济任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理论,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国外的理论必需扎根于本土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O年的金融改革发展实践,为金融业的自主创新积累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为金融理论的成长提供了深厚的发展沃土。2l世纪的金融改革,不再是简单模仿、单项突破和局部创新,更需要整体推进和系统和谐发展。如果说前3O年的金融理论着重于引进发达国家的理论成果,而当今时代,需要着重于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如果说前30年着重于解剖学的方法,分学科进行专门研究,而当今时代更需要理论整合、多学科组合式创新。

2l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必须有中国特色金融理论作为支撑。发展中国家要有自己的货币哲学理论、金融哲学理论、金融经济学理论、金融产业经济学理论和金融文化理论。这些理论不是在发达国家理论基点上进行移植和嫁接,而需要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肌体之中培育和成长。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从出现货币开始,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中国人建立自己的银行算起,也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对这些金融理论遗产,不能简单抹杀,而应当有扬有弃。为什么某些借助于国外成功模式的金融改革,移置到中国以后会出现“南桔北枳”,恐怕值得深思。

中国金融改革之初,倡导不唯上、不唯书,提倡比较、全面。当代有远见的学者,也对中国金融改革提出“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诤言。在今天金融改革创新和金融理论研究中,信仰缺失、哲学贫困、急功近利、洋教条盛行的弊端需要格外警惕。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理论成果,发扬中国金融文化中的精华,以中国经济和金融的丰富实践为平台,实现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形成中围特色的金融理论,将是无比辉煌的事业。

国内金融业,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国际金融危机能力。

首先,国内金融机构目前主要依靠经营存贷款等传统业务,资金主要来源于居民的存款,一旦发生风险,对经济的损害更大。而国外金融业主要是从事中间业务,获取服务费用,资金很大程度上是虚拟状态下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发生风险对普通居民和国家的影响相对金融机构来说还比较小。国内金融机构在当前应该继续坚持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不应停止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使用,只是应该适度注意降低杠杆比例,防范风险的无限制扩张。其次,国内金融机构最主要的资产业务及贷款业务风险并未远离。根据银监会统计,截至三季度末,主要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为13.37%,不良贷款余额16998亿元。银监会还提示经过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项目清理后,不良贷款余额将极有可能出现反弹。从上市银行公布的年报当中,可以看到几年来各家银行对风险控制比较严格,新发放贷款不良率基本都控制在1%左右。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点,国内银行业贷款中中长期贷款比例过高,目前平均比例约在55%左右,而个人贷款因主要是住房贷款,长期贷款比例甚至超过了80%。当前,存款存在活期化的趋势,贷款却日益长期化,这种资产的结构和期限错配,极有可能引发大的风险。国内金融业合理配备资产负债表的任务迫在眉睫,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最后,即使是目前的市场变化也足以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引起了全球经济衰退,加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中国的出口业特别是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遭受了巨大打击。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即使是尚在维持生产的也是处于苦苦支撑局面,而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恐怕更令银行担忧。如今尚未有明确的统计数据出台,但到年底或者2009年上半年,银行的经营业绩表恐怕就难以光鲜亮丽了。因此,加强对信贷客户风险的控制也是对国内金融业的巨大挑战。

当前,中国金融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高,需要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继续推进金融改革与开放。巩固四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果,加强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注意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转变经营理念、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改革总体规划,抓紧做好农业银行改革方案设计论证工作,扎实、稳妥地推进农业银行改革。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继续推动国家开发银行改革,研究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改革发展问题。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程,推动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推动小额信贷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推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巩固已上市保险企业改革成果,健全公司治理,转变经营机制。

总之,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监管机构需继续加强监管,金融企业应加强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特别是在存贷款基本业务上仍要虚心向国外学习。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重创,华尔街也将重组,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制造业、航空业等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美国这次的金融风暴将会引发全球一至二年的经济衰退。这次事件就是金融创新泡沫的破灭。创造的那么多产品并不具备实际价值,而且一个产品是分散风险,如果这么多的次级债都把它证券化、结构化,创造出了十几万,超过GDP总量价值的东西,这就创造了市场风险,创造了系统风险。雷曼兄弟就是债券衍生产品最大的“创造工厂”,它在华尔街做债券应该说是做得最好的,做得最多的,也是做得最惨的。现在美国出现金融机构倒闭现象,华尔街肯定会非常震荡,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直接警惕金融资本是不是会从华尔街流向其它地方。要密切关注这些金融资本是不是从华尔街流出,流到石油市场、粮食市场,最终把全球石油、粮食价格推得很高,导致全球通货膨胀。过去全球推崇金融自由化,但我们没有太搞清楚金融自由化是金融资本的流动,不是直接资本的流动,这两者是非常不一样的,金融资本是高收益高风险的,这是它的本来属性。如果短期内经济体能够有这样的承受能力,可以让金融资本追逐高风险,可以带给你高收益。但如果你不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都是金融弱势群体,就得注意在金融资本流动过程中一定要谨慎,要和自己的发展阶段相匹配。

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的情况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发达国家在实现资本自由流动方面也经历了若干历程。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是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我国由于市场基础和市场规范还很不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也需要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对于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在目前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让资本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目前我们就应该积极进行准备,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只有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策略。

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国情,转变金融监管理念,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强化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运行。按照我国国情和国际监管趋势,健全覆盖面广、操作性强、鼓励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法律框架。加大对银行业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的监管,严格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考核,强化资本约束机制。稳妥处置中小银行类金融企业的风险。实施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风险监管制度,改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健全对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行为的监管制度。以加强保险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深入推进对保险企业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的监管。建立和健全存款人、证券投资者和被保险人保护制度。

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深化改革,防范风险,相信中国以及中国金融业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大发展,有效防范金融危机。

下载国际采购中货物交货期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采购中货物交货期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防范环境风险事故措施和总结

    呼和浩特市北垣鑫供暖公司 防范环境风险事故措施 在2009年我大单位为防止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我单位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环保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以下环境风险......

    企业纳税评估风险防范和应对策略

    2017企业纳税评估风险防范和应对策略 【课程背景】2017年的财税领域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总局全面更新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表,在税局风控管税的形势下,41张表格的新申......

    张湾区商务局自然灾害安全防范和应对措施

    自然灾害安全防范和应对措施 十堰市张湾区商务局 编 制 前 言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人类无法控制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有效的措施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四川汶川......

    司法鉴定中执业风险防范模式建立措施

    随着2005年10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颁布实施,"司法鉴定"全面推向社会司法鉴定机构以来,我国现行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现突显着......

    防范和应对中高速发展中的经济风险(写写帮整理)

    防范和应对中高速发展中的经济风险 1月20日,在重庆市级两会上,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有一番解读,认为应当着重防范和应对中高速发展中的经济风险。以下是黄奇帆录音整理。 经济靠什......

    浅谈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

    浅谈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和风险化解应对措施展开论述,提出应收账款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对策。企业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很可能......

    变电运维中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变电运维中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人们稳定用电的重要保证,而变电运维工作,则是维护电力系统运行稳定的重要手段。当前变电运维工作中,存在着众多的......

    合同债权转让中的风险和防范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合同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合同债权转让中的风险和防范 合同债权的转让,是指合同的债权人通过协议将其享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