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静脉采血后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
静脉采血后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 【关键词】静脉;穿刺术;护理
【摘要】在医院体检科和门诊抽血室,等待采血的患者常集中出现,操作护士易出现焦急、紧张情绪,往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忽略了对穿刺部位正确按压方法的指导,使静脉采血后穿刺部位皮下出血机率加大。为此给患者带来恐惧和不满心理,同时也易引发护理纠纷。为减少杜绝此现象,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我们以护士在静脉采血后对人群进行穿刺部位正确按压方法的指导为干预措施,特设计本试验来观察健康教育工作在临床护理中所起到的作用,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我院2011年6~8月门诊采血的患者208例和集体体检人群中接受静脉采血者214例,共计422人。入组条件为无血液病、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影响血液凝固(延长血液凝固时间)的疾病,年龄在18~60岁沟通交流能力正常的人群。
1.2方法:为避免不同操作者不同穿刺手法的偏依影响,所有观察对象均由6位有10年以上护龄的采血室工作人员统一操作实施。静脉穿刺所用器具采用湖北中融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采血针头,湖北金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真空抽血管,对入选者均选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采血。使用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含有效典浓度为(0.2+0.02)%安尔碘皮肤消毒剂,常规消毒两遍,待干,进行规范静脉采血操作,一次性穿刺成功。
静脉采血完毕后,对对照组人群只常规提醒压住棉签,而对观察组人群则做详细的正确按压指导,具体指导方法:用无菌棉签将皮肤穿刺点与血管穿刺点同时按压,且持续按压2min以上,必要时亲手教会[1]。
1.3静脉采血后穿刺部位皮下出血的判定标准
(1)拿开棉签后穿刺点只有胶胨状残留血点,穿刺点周围皮肤正常,为按压成功;
(2)拿开棉签时穿刺点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的皮下淤斑、血肿,伴有或不伴有穿刺点继续出血现象,为按压失败,判定为静脉采血后皮下出血。
1.4数据处理:统计两组间静脉采血后出血率,两个率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其它齐同条件的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我们也可以看出静脉采血完毕后,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按压方法的指导确实可以减少静脉采血后穿刺部位皮下出血的发生,实施干预的观察组比对照组的皮下出血率减少了11.3%(χ2=8.56,P<0.01)。
另外考虑到文化程度、患病与否、年龄大小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对正确按压指导的接受能力,故我们又将受到正确按压指导的人群按如上因素重新分组比较静脉采血后穿刺部位皮下出血率,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结果如下。从中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确实会影响对指导的接受能力,从而造成低文化群体静脉采血后穿刺部位皮下出血率较高,而患病人群和体检人群间没有差别。
3讨论
静脉采血技术是临床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对静脉穿刺后的患者施行正确按压穿刺部位的方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以护士在静脉采血后对人群进行穿刺部位正确按压方法的指导为干预措施,实施健康教育,可明显降低静脉采血后穿刺部位的皮下出血率。
在临床静脉采血后引起穿刺部位皮下出血的原因常见以下几种:A.按压时间短;B.只对穿刺部位的皮肤穿刺点进行按压,而忽略了隐藏在皮下的静脉穿刺点;C.体位因素(站立位,采血后的上肢自然下垂等)加速出血;D.穿刺部位上方加压因素未解除。如果静脉采血后及时采取正确按压方法均可以消除如上这些引起出血的因素。但是由于患者缺乏专业知识,按压不正确,经常造成不必要的皮下出血。如果采血后操作者针对这些原因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是完全可以避免由以上因素造成的皮下出血。
静脉采血后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2)床观察中,还发现有部分患者习惯以无菌棉签揉搓穿刺部位或间断式按压穿刺点,这两种方式起到按压效果较差,且易污染无菌棉签引起静脉感染。
因此,我们必须对患者在采血后施行健康教育指导,教会他们正确的按压方法。另外考虑到一些文化程度较低者的患者,对护士的语言指导接受理解能力差,指导后仍在错误按压,所以建议应对这些特殊人群更加耐心指导,必要时手把手亲手教会。
建议静脉采血后具体进行如下健康指导内容:
3.1 采血完毕护士将无菌棉签斜式按压住皮肤和静脉两个穿刺点后,再嘱患者用拇指指腹压住棉签,且按压面积足够大。
3.2 对采血后取站立体位的患者指导其将上臂抬起或反折,避免下垂。
3.3 一定要指导患者按压时间至少持续2min以上,因伤后的血管自然凝血时间是1~3min[2],有血液病、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影响血液凝固(延长血液凝固时间)疾病的人、应该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4 指导患者采用持续按压方式,避免揉搓穿刺部位,旋转棉签等不正确动作。
3.5 掉了棉签时,操作护士立即给一根无菌棉签,并嘱患者采血后穿刺点保持24~48h内干燥[3],以避免发生静脉炎;对出现皮下血肿、淤斑现象者,24h内不要采取热湿敷和红外线照射等治疗[3],以减少皮下组织出血。
3.6 将上肢撸起的袖口采血完毕后及时撸下,解除穿刺部位上方的压力。
3.7 尤其对文化程度较低者,一定要耐心指导,必要时要亲手教会受采血者正确按压方式。
3.8 对一些老体无人陪护无能力按压的患者,护士协助按压。
3.9 最好对采血后患者观察至穿刺部位不出血后方可离去。参考文献
[1]高荣花,彭祝宪主编.护理技术操作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0 [2]姚泰主编.生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25 [3]吴在德主编.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0 刘红伟
暴娟(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东)
第二篇: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摘要】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基本操作技术之一,熟练地掌握静脉穿刺方法,提高穿刺技术水平,使患者尽快得到 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静脉穿刺;皮下淤血
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的原因很多,而皮下淤血的发生主要与静脉穿刺及穿刺后拔针按压的方法有关,为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现将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一概述。
临床资料
我科2008年1月共做静脉穿刺960人次,其中男性患者390人次,女性患者570人次。发生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淤血的72人次,其中男性30人次,女性42人次,发生率为7.5%,淤血形成后经过对症治疗与精心护理后均恢复正常。对易产生外渗性药物引起的局部肿胀,及时发现,早期处理,也均恢复正常。
皮下淤血发生的原因
2.1 穿刺造成皮下淤血
(1)慢性病患者:由于长期输液使血管壁增厚、管腔变小、变硬,又因皮肤皱褶多、血管脆性大、弹性差,容易滚动,穿刺时易破坏出现隆起。(2)水肿的患者:由于水肿的患者血管受肿胀组织的挤压,且位置较深,很难看到或触摸到,穿刺难度大,易造成穿破血管壁引起淤血。(3)持续高热脱水的患者:由于高热脱水的患者血管变瘪,直接穿刺也有一定困难,也易造成血管穿破引起的皮下淤血。(4)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失血性休克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壁脆性弱,易造成血管破裂而引起皮下淤血。(5)高热谵妄、躁动、抽搐的患者:行静脉穿刺后,由于此类患者不合作,经常活动穿刺部位,针尖易穿破血管造成皮下淤血。(6)穿刺技术不过关。“拉锯式”的穿刺静脉,造成静脉局部多个穿刺点,血液从静脉穿刺点漏出,同时也易穿破皮下的毛细血管造成出血。(7)穿刺针头不锐利。针头带钩或钝平,穿刺时对静脉壁的损伤较大,致使血管壁不能将针梗紧密包围,血液从针梗与静脉壁之间的缝隙漏出,另外拔针时带钩的针头易划破血管壁及皮下毛细血管,造成出血致皮下淤血。
2.2 拔针后处理不当引起的皮下淤血
(1)因为皮肤针眼和血管壁之间的距离与进针角度、皮下脂肪的厚度有关,在静脉穿刺时,两者往往不在同一点,所以如果拔针时只按压皮肤针眼,血管壁的针眼没有得到按压,就会造成静脉穿刺点出血。(2)按压方法不正确:拔针后按揉穿刺点,破坏了伤口处的血小板凝集,在正确的按压时间过后,伤口或皮下出血。(3)压迫的时间过短,未达到止血效果也是引起皮下淤血的一个原因。(4)患者的凝血机制差或其他血液病等原因也都易引起皮下淤血。
第三篇:静脉输液的临床表现与出血原因分析
静脉输液的临床表现与出血原因分析
【摘要】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措施之一,为了防范和明确在输液期间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是否与用药有关,故为了确保护理行为科学安全有效的进行,我院对许多护理环节的管理进行了调整、完善,由于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责任,为了让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工作放心,也尽最大程度的减少漏输或错输的机会,所以采用静脉输液卡的悬挂,不但监督了护士工作是否认真、细致、核对,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输液时的注意事项,如滴数、不良反应、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等。让患者及家属签字,可使患者及家属明确每天输注的药物。一旦出现病情变化时,有利于医生处置和对病情的变化分析,减少医患、护患纠纷。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中的重要手段。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临床疾病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重要地位。目前静脉输液中拔针也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就在静脉输液卡的临床应用及拔针后常见的皮肤下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原因作一分析。
【关键词】 静脉输液 分类 临床应用 出血分析
将大量的液体、电解质或血液由静脉注入称之为静脉输液法。因注射的部位与输液的不同,可分为外周静脉输液、中心静脉输液、高营养输液(TPN)与输血等。现将本院静脉输液卡的具体做法及拔针后常见的皮肤下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原因做如下介绍:
1.静脉输液卡的项目及静脉输液卡的临床应用
1.1及时准确的填写静脉输液卡,按照输液卡的项目完成,建立静脉通路后,记录输液起始时间,并在护士执行栏内签名,并将输液卡上的药品名称、剂量、浓度及输液速度均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同时请患者及家属签字,挂于输液架上,每次换瓶时护士、患者及家属签字,做到相互监督,以保证输液安全。输液结束后,护士将输液卡取下,科内统一保管、备查。
1.2输液卡的使用,可以满足患者及家属知情权,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用药、治疗的过程,消除患者对输液不及时、漏输液体、用错药、空气栓赛或拔针不及时、输液速度过快和观察不及时,而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
1.3在临床应用输液卡后,使护士的责任心和患者的信任感都增强,督促护士巡视病房,在医生查房时询问治疗用药时都能及时准确回答,使护理服务质量提高,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及尊重,护患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较少纠纷的发生。1.4提高输液的安全性,由于现在许多药品配伍反应的发生,严重影响临床医生的治疗,为了更好的把好关。护士应仔细观察,并及时处理,都是消除医疗隐患的措施,一旦出现病情变化,输液卡可真实明确的记录病人输液的全过程,便于医生分析,一旦出现医患纠纷,静脉输液卡可做为纠纷的重要依据。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践中,现总结了几点技巧。1.5如何配制液体
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1.6如何排气
在静脉输液中,如何才能达到快速排气的目的呢?排气时所需方法如下:把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往上举,使莫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观察液体流入莫菲氏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随即放下手中输液管,待莫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莫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后,再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莫菲氏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 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莫菲氏滴管下关紧,达到排气目的。1.7如何选血管
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
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
密闭式输液法利用原装密闭瓶插管输液的方法,其操作简便,污染机会少,广泛用于临床。
2.主要分类:
2.1开放输液法
开放输液法此法能灵活变换输液种类及数量,随时按需要加入各种药物,危重抢救、手术病人及病儿常采用此法,但易污染,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要求。2.2静脉留置针头
静脉留置针头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年老、衰竭、血管穿刺困难者。由针头部与肝素帽两部分组成针头部:为软硅胶导管后接硬塑回血室部,内有不锈钢丝导针,导针尖部突出软硅胶导管针头部肝素部: 前端有硬塑活塞,后端橡胶帽封闭。肝素帽内腔有一中空管道,可容肝素。2.3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法
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法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后下方,此静脉较浅表、粗大、成人粗如拇指,血流快,经常处于充盈状态,故易于穿刺。穿刺部位:胸锁乳突肌的外侧缘与锁骨所形成的夹角的平分线上距顶点0.5-1cm处。静脉输液 原理 2.4颈外静脉穿刺插管输液法
颈外静脉穿刺插管输液法颈外静脉属于颈部最大的浅静脉,位于颈外侧皮下,位置较固定,可以输液。但不宜多次穿刺。因此选用医用人体硅胶管插入静脉内。可保留较长时间,以保证治疗。穿刺部位:在近锁骨中点上缘与下颌角联线的上1/3处,颈外静脉外侧缘。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输液器及药液应绝对无菌,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更换输液器。
(3)预防空气栓塞。输液时必须排尽管内空气,防止液体流空;及时更换输液瓶及添加药液,输完后及时拔针。
(4)注意观察输液情况。针头有无滑脱,局部有无肿胀,有无输液反应。(5)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抗生素类药物应现配现用;青霉素G钠(钾)盐与四环素、红霉素合用可出现沉淀、混浊、变色,效价降低,输液中需同时加入四环素、维生素C时应先溶解稀释四环素,再加入维生素C。(6)注意保护血管,对长期输液者可采取: ①四肢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手足交替。
②穿刺时掌握三个环节;选择静脉要准;穿刺要稳;针头固定要牢,提高穿刺成功率。
③输液中加入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应待穿刺成功后再加药,宜充分稀释,输完药应再输入一定量的等渗溶液,以保护静脉。
需严格控制滴速的病人,用输液泵是安全输液的一个重大进展,可分为两大类型;①可携式或半携式。适用于家庭、小儿及化疗病人等,带泵注射器即属此类型。②固定式输液泵。目前多采用第三代计算机控制导管挤压定容量输液泵。有多功能监护及监测系统,体积较大,适用于医院,输液容量范围为1-499ml/小时,还有自动报警装置。
输液泵的使用适应症;静脉高营养,输入化疗药品、抗生素及对心血管有特殊作用的药物等,用于重症监护病人,尤其是小儿监护病人。若无上述设备时,则可在滴管内插入一无菌针头调节滴速。
3.出血分析
3.1 按压的方式
静脉输液拔针后,因按压的方式不当而引起穿刺点出血和皮下出血,在临床上时有发生。静脉输液完毕后,先拔针后,立即用左手拇指沿血管纵向按压,不能揉搓该按压部位?。此种按压法对患者不引起疼痛反应、针眼出血和血管周围淤血现象明显低于先棉签按压后拔针方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是,在拔针前就把棉签按压在针眼上,血管内的针尖将会触及血管壁而引起损伤,同时在拔针时在外界的压力下,针尖对血管组织产生机械性的切割刺激,患者会因此感到疼痛。由此可见,先拔针后按压棉签的方式能减轻针尖对血管壁的损伤,并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同时对降低皮肤针眼出血和血管周围淤血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3.1.1 按压的力度
按压的力度应均匀和适中,按压太轻起不到按压止血的效果,按压重又会导致患者的疼痛。另外,在按压过程中,交换式按压不利于止血的过程。静脉输液拔针止血包含了两个止血机制,一个是生理机制,一个是压迫止血机制。生理止血是小血管损伤后,刺激局部缩血管及血管内膜损伤激活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浆中凝血系统形成止血栓填塞伤口,有效的制止出血;压迫止血是对局部血管压迫暂 时阻断血液。交换按压止血由于不同的人按压的力度不均匀,局部血液形成阻断.恢复.阻断.凝血过程。在恢复过程中,血液迅速经损伤的血管壁溢出致皮下发生淤血。非交换式按压法局部形成血流阻断-凝血过程,取消了中间的恢复过程,故能有效的避免了皮下的淤血的发生。在临床中,经常由于护士工作忙,忽视该项操作,而将按压过程交给患者或其家属来完成,结果由于其他人没有掌握好按压的方法而致皮下淤血及针眼的出血。因此,在静脉输液时拔针按压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换手按压,尽量一人单独按完成。3.1.2按压时间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按压时间与针眼出血、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有直接关系。曾龙英有关研究显示:不同的按压时间其皮下出血的比例不同,<1 min时,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11.4%,≥1 min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5.6%,2~3 min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2.7%。其三组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人出血时间是1~3 min,凝血时间2—8 rain(玻片法),所以要按压3—4.按压面积我国基础护理教课中,对静脉输液、拔针后的按压面积没有严格的规定,其操作步骤是这样描写的:输液完毕,轻揭胶布,用棉签或小纱布轻压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按压片刻后无出血。大量的研究表明,按压面积与针眼出血、皮下淤血有的发生率有直接的关系。其原因是静脉输液、穿刺时,针尖进入皮下后在血管上方平行移一段距离后方可进入血管,造成皮肤表面针眼与血管壁针眼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不在同一点,两者距离与进针角度和皮下脂肪厚度有一定的关系。而棉签横压法由于直接棉签横压在皮肤针眼上,因棉签的直径小,按压的面积也小,血管针眼未得到按压,当血液从血管针眼外液时,便形成局部血肿和淤血,即使按压皮肤针眼的强度时间都达标准,也避免不了皮下的淤血,因此容易发生皮下淤血及皮肤针眼出血。
3.1.3 护士责任心静脉输液拔针后局部是否出现淤血及针眼出血与拔针后按压止血时护士的责任心有关,护士在掌握和了解静脉输液拔针的相关知识外,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责任心。健康教育要告诉患者正确的按压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做好示范,总之,目前静脉输液拔针时预防皮下出血及皮肤针眼出血的方法较多,也无一个统一的规定,选择任何方法,应据患者的情况而定。以上几种因素均能 对输液拔针后皮肤针眼出血及皮下淤血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这些因素。把握好每个环节。以达到保护患者血管、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讨论
静脉输液卡的使用,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方便护理部及护士长检查和指导工作,护土长查看输液卡就可掌握每个护士巡视病房的情况。静脉输液卡使用简便、记录详细,对每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即实现了人性化整体护理的体现,又非常容易的建立患者沟通的桥梁,是护患关系都满意的好办法。随着各种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有一定的风险性,如巡视不及时、不认真、多输液、少输液现象引起的纠纷,易造成医疗安全的隐患,一旦发生问题又不能责任到人,不能规范护理人员行为。为了减少医疗纠纷和便于举证倒置,而实行了巡视卡签字制度,规范了护理行为,消除了部分安全隐患,又加强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及对事业的责任心。促进了护患沟通,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第四篇: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42-01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在医院就诊人群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静脉输液作为临床一项基本护理技术,以显效快捷的特点成了老年患者经常选择的临床治疗途径。临床护理老年输液患者,不仅要顺利完成基本的静脉穿刺,还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给予个性化的人文关怀,采取系统化的静脉保护措施,提高老年患者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临床资料
2012年3月-4月行静脉输液并出现外渗的老年人300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岁,其中男170例,女130例。
2原因分析:
2.1患者自身因素
2.1.1由于老年病人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血流淤滞,静脉回流不畅,使静脉内压增高,液体容易渗出血管外;尤其是静脉弹性降低的老年患者。
2.1.2老年患者由于恐慌、紧张以及疼痛刺激下做出的发射如抖动、回缩从而导致注射针头从血管内移位,造成液体外渗。
2.1.3老年男性患者因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容易出现尿频,液体量增多,尿量增加而导致患者入厕次数增多,很容易导致针头移位或者液体渗漏。
2.2静脉输液操作者的原因
2.2.1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当,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
2.2.2护理人员没有定时巡视,没有及时发现可能引起针头移动的因素。
2.3药物因素
2.3.1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改变,使其通透性增高,而发生输液外渗。
2.3.2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可引起血管壁损伤,导致输液外渗。
3护理对策
3.1合理选择静脉,认真评估血管条件,正确选择穿刺静脉,老年人由于输液速度慢,输液时间长,帕金森患者还会有不自主手的颤动,因此在静脉输液选择血管时,应选择比较舒适、有利于活动的部位,如手背、足背、小臂背面。
3.2穿刺方法
3.2.1对于充盈不良的血管,用手掌和大鱼际轻搓血管,促进静脉充盈,待不清楚的血管充盈后再扎止血带行静脉穿刺。
3.2.2穿刺时采用患者自然放松法,护士用左手握住患者并拢的五指,使其成半悬空状,而不使用传统的攥拳法,因为患者的血管在攥拳状态时容易凹陷于骨缝里,而加大了穿刺的难度,并且患者在松拳时会由于血管轻微的回弹,针头斜面有可能一部分或者小部分脱出血管,出现液体外渗导致穿刺失败。
3.3.3体质较好的老人,血管比较粗直,可以采用快速进皮,而对于穿刺难度大,表浅细小的静脉,可采取缓慢进针法。
3.3穿刺后的固定:穿刺成功后嘱患者放松情绪,松开止血带和调节器的开关,左手将准备好的输液贴先固定针柄,再用带有无菌棉的输液贴覆盖于针眼的上面,第三根将细段输液管盘曲固定。必要时用纸盒固定注射部位。
3.4加强巡视
3.4.1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输液速度尽量避免输液过快而导致液体外渗。协助有排便要求的老人如厕,并妥善保护好穿刺的部位,防止液体渗漏。
3.4.2老年患者因痛觉功能的减退,往往液体渗出后还没有感觉,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外渗的危险因素,确保输液通畅。
3.5健康宣教:老年输液患者大都有老年慢性疾病,在输液过程中我们用通俗化的语言给予适当的健康指导,低盐低脂饮食,按时按量服药,保持情绪稳定,规律睡眠时间,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进行合适的有氧体育锻炼等。
4体会
临床上给高龄患者输液要认真评估患者的身体和血管情况,根据病情制定详尽的输液计划,规范基本操作规程,输液过程中加强观察,注重各细节的处理,不断探索护理新技巧,并将舒适护理和心理护理交融、穿插、渗透在各个护理环节中,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使患者心情愉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护理服务质量。
第五篇: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
1.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 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送馍目赡堋?/P 1.1.4 无法沟通的患者 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 重症患者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 药物因素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 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 解剖部位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3)液体静压增加。(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5.1 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5.2 选择合适静脉 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5.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 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5.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5.5 做好患者的宣教 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