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5 01:3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苍梧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苍梧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第一篇:苍梧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苍梧县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2017-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六堡茶产业发展,促进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把六堡茶产业培育成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长,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的要求,结合“十三五”规划及我县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梧州市委、市政府打造“百亿茶产业”的重大决定,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为主题,大健康、大旅游产业为依托,紧紧抓住产业发展机遇,通过“扩基地、提品质、强品牌、优销售”,使六堡茶成为我县具有特色、永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以茶兴县,以茶富民,加快我县六堡茶产业的振兴,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服务于广西和梧州的区域发展战略,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服务于中国茶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总体目标

六堡茶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扩大六堡茶种植面积,改造低产茶园,提高六堡茶产量,保护和发展六堡茶原生品种,建设六堡茶标准化茶园,提升六堡茶质量管理水平,保护和传承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不断提高六堡茶品牌知名度和社会经济效益。以六堡镇建设广西特色生态农业名镇为契机,将我县建设成为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科研、茶文化研究、茶产品研发、茶保健养生、制作技艺传承及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广西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和“旅游名镇”。

以六堡镇为建设中心,辐射全县各镇,每年新增茶园面积8000亩以上,每镇每年建设好一个标准化茶园,通过规模种植,进一步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县六堡茶面积发展到10万亩,毛茶总产量达3000吨以上,六堡茶加工企业达50家以上,茶产业综合年产值超30亿元。同时,加快推进以茶园观光、度假休闲、茶文化展示、茶叶采制、保健养生茶产品等为主的茶旅游开发,加快茶产业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完善六堡茶产业化指挥部,县主要领导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六堡茶产业发展局,从县茶业、农业、林业、财政、审计、食药监、交通、科技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负责全县茶产业规划的指导、协调、管理及项目建设、验收等工作,出台具体的项目扶持措施、验收标准及奖励办法,确保六堡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服务能力。我县茶园多建在山区,基础设施较差,道路、滴灌、喷灌、耕作机械、修剪机械、采摘机械等现代设施应用率极低,需要完善这些方面的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示范推广、检测检验、专业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管理手段落后,需要重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培训,壮大人才队伍,加强服务能力,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开展六堡茶品种品系及优良单株选育工作。六堡茶为我县原生当家品种,由于长期自然繁育,品种混杂,性状品质不一,产量不高,开展六堡品系选育,有利于六堡茶提纯复壮,加速开展六堡茶品种品系选育工作,同时将单株选育工程列入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品系选育及单株选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排。经费预算50万元/年。

(四)加强六堡茶技术协作。加强与国家茶叶研究所、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梧州市茶叶研究院以及省外设茶专业高等院校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协作,进一步提高我县六堡茶在种植、加工、品牌建设和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技术含量。技术协作服务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排。经费预算20万元/年。

(五)茶叶标准化体系及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产品的生产标准,建立完善我县六堡茶标准化体系,规范传统六堡茶的生产、加工和包装,逐步实现传统六堡茶产品标准化。加强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依托县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充实检测力量。县、镇建立监测网点,逐步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做好对县、镇监管人员的专题培训,学习掌握茶叶基本知识,明确各类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重点检查经营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依法督促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严厉打击无证无照、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茶叶违法经营行为。配合工商、质监、农产品检验中心,做好茶叶质量的抽样检验工作,杜绝有质量问题的茶叶流入市场。经费预算25万元/年。

(六)低产茶园改造。采取改土、改树、改园、改善管理等措施,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争取到2020年完成我县50%以上低产茶园的改造,全面提高我县茶叶单位面积产量。

(七)完善配套政策。积极引导茶园使用权流转,适度向专业大户集中,利用林业用地开发茶园的,林业部门要优先为其办理林地占用手续。按照农机补贴政策,认真落实茶叶机械补助。深化土地流转机制改革,重点茶镇在集中规划用地时,优先考虑茶厂、茶园建设用地,并将茶厂建设用地纳入农业用地范畴。

(八)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制定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政策扶持制度,强化政策执行力度。以政府扶持为引导,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增强茶产业发展后劲。鼓励茶企收购茶农鲜叶,与茶农签订协议,形成合作。设立六堡茶产业政府补偿基金,制订企业信贷担保制度和企业贷款贴息办法。金融机构要增加信贷规模,加大支持力度,激发广大茶企业不断投入扩大再生产。

(九)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实施创新发展战略,鼓励茶企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对创新企业加强指导扶持,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十)加快六堡茶宣传工作力度。建设苍梧县六堡茶宣传、电商等综合网站,做好六堡茶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对外信息宣传平台。依托国内国际知名电商企业平台,打造苍梧县镇、村、农户电商网络,不断提升六堡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份额。

(十一)对利用互联网发展六堡茶的电商、网店等涉茶项目予以扶持。鼓励六堡茶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扶持六堡茶企业、经销商到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及其他大城市营销宣传六堡茶。

四、项目奖励扶持

县财政每年安排680万元资金,对六堡茶产业化项目进行奖励扶持,具体是:

(一)六堡茶种苗繁育,扶持资金80万元。

六堡茶以六堡镇原生茶为原生品种。每年建设100亩以上原生种六堡茶苗圃基地,进行六堡茶种苗良种繁育,扦插繁育按每亩9000元给予补贴,有性繁育按每亩3000元补贴,以保证每年有1300万株以上的合格茶苗供给基地建设。

(二)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扶持资金200万元。

1、对相对集中连片300亩以上(含300亩)的新种标准化茶园,经验收合格后每亩给予2000元补贴;对相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300亩以下(含100亩)的新种标准化茶园,经验收合格后每亩给予1000元补贴。

2、对小规模相对集中连片种植达50亩以上100亩以下(含50亩)的新种茶园,按茶园种植规模和规范化程度进行检查验收,综合评比,对合格小规模茶园给予每亩700元补贴;对小规模相对集中连片种植达20亩以上50亩以下(含20亩)的新种茶园,按茶园种植规模和规范化程度进行检查验收,综合评比,对合格小规模茶园给予每亩400元补贴。

(三)茶青收购补助,经费50万元。

扶持企业(合作社)收购我县茶园种植的六堡茶青,对企业(合作社)用于收购我县六堡茶青的贷款进行全额贴息。企业(合作社)凭相关证明材料(贷款证明、与茶农签订收购协议、支付茶青款证明等)享受贴息。

(四)茶园土地流转,扶持资金50万元。

在六堡茶种植示范带规划范围,引导农户、林场依法依规、合理流转土地,为企业、种植户提供连片规模种植用地。对在规划区示范带内连片规模种植100亩以上的茶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补贴其三年土地租金,补贴标准为每亩100元。

(五)毛茶加工厂建设,扶持资金30万元。

鼓励茶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茶园附近建设毛茶加工厂,并使用茶叶采收机、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先进的茶叶采收加工机械,以达到减少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的目的。

企业(合作社)新建的毛茶加工厂要全部满足以下条件方可获得奖励补助:

1、企业(合作社)必须在县内建设有茶园;

2、毛茶加工厂建在茶园基地附近;

3、加工厂要购置有茶叶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方面的机械;

4、加工厂占地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且达到SC认证水平。

奖励标准:毛茶加工厂建筑面积在150平方米至200平方米者一次性奖励2万元;毛茶加工厂建筑面积在201平方米以上者一次性奖励3万元。

(六)低产茶园改造示范,扶持资金20万元。

采取改土、改树、改园、改善管理等措施,对我县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在原有茶园茶青产量的基础上提高10%以上。每年试点示范 1000亩,每亩补助200元。

(七)争创名牌奖励,扶持资金20万元。

为了提高六堡茶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鼓励我县六堡茶企业争创国家级、广西区级名牌产品。对当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茶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获得广西名牌产品(广西著名商标)的茶企业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对获得有机茶园认证的企业(合作社),给予一次性3万元奖励;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合作社),给予一次性2万元奖励。

(八)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扶持资金15万元。

对荣获为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我县六堡茶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荣获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六堡茶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

(九)搞活流通、开拓市场,扶持资金50万元。

对我县电商企业六堡茶产品年销售额达10万至1000万元的,按销售额的1%进行奖励。每年年终由企业、电子商户提出书面申请,提交销售证明材料,验收合格后给予奖励。该项经费50万元。

(十)参会参展补助,扶持资金60万元。

在六堡茶专项经费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我县六堡茶企业和合作社开拓国内外市场。每年组织并支持六堡茶企业和合作社参加国内外各种茶叶展览会、博览会和在外省常驻设点营销六堡茶,政府适当补贴其参会参展和公共宣传推介费用。

(十一)茶文化及网站建设维护,扶持经费25万元。

六堡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宣传文化部门要大力挖掘六堡茶历史 文化,组织各地的文学家、摄影家、诗人等文艺界人士到六堡茶生产基地采风,拍摄宣传片,创作出更多的反映六堡茶文化的作品,进一步丰富六堡茶的文化内涵。同时,重视我县六堡茶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微网站建设及维护,通过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网友认识六堡茶、爱上六堡茶。

(十二)产品包装形象提升,扶持经费10万元。

为提升六堡茶的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商会、合作社等提升六堡茶产品包装形象,以缩小六堡茶与国内知名茶品牌的包装形象的差距,扩大六堡茶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加六堡茶市场占有率。每年组织行业协会或专家进行评比,对包装优秀产品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十三)老茶树保护,扶持经费5万元。

为保护六堡茶珍贵原生资源,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六堡茶老茶树标准。根据数量、价值、质量等因素,划分一、二、三个等级,依不同等级给予奖励。依法依规进行保护,对我县老茶树保护,每年给予一定经费扶持。

(十四)传统制作工艺创新研发,扶持经费5万元。

六堡茶传统加工工艺,属国家非遗传承保护项目,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由创新企业或个人提交传承创新材料。相关部门组织行业协会或专家论证合格后,给予一定经费扶持。

(十五)培训参观学习经费30万元。

为提高六堡茶标准化种植和加工水平,加大对六堡茶宣传和技术培训投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参观学习,对茶农和茶叶技术人员进行六堡茶标准化种植、加工新技术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我县六堡茶产量和质量,促进茶农增收。同时组织我县茶叶工作相关人员到茶叶发展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

(十六)办公经费30万元。为认真做好我县六堡茶产业化项目建设工作,同时,多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县财政拨出专款,用于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发展局日常工作、下乡检查、项目验收等工作经费。

全县各茶叶生产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每年6月底前向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发展局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由六堡茶产业化指挥部办公室进行立项备案、组织评审和检查验收。

第二篇:苍梧国有白南林场改革实施方案

苍梧县国有白南林场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发〔2015〕6 号)、《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发〔2016〕12号)、《中共梧州市委员会 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梧州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梧发〔2016〕24号)、《中共苍梧县委员会 苍梧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苍梧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苍发〔2017〕9号)、《关于印发〈苍梧县国有白南林场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苍编〔2017〕18号)精神,结合苍梧县国有白南林场(原名称“苍梧县国营白南林场”,经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改名为“苍梧县国有白南林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林场历史沿革和性质级别

苍梧县国有白南林场(以下简称白南林场)于1954年建场,是县直正科级编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二)林场规模

白南林场土地总面积为2.2386万亩。

(三)机构、人员情况 1.机构

目前,白南林场内设党政办公室、财务股、生产股等3个股室,以及冲座、阳爽、念水等3个管护站。

—1— 2.人员

经苍梧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2016年白南林场事业编制为42名。白南林场现实有职工106人(含2009年苍梧县林业公司体制改革安置10人),其中在职在编职工38人、在职不在编职工6人、退休职工62人。

(四)林场森林资源情况

白南林场土地总面积2.238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2.2183万亩。有林地面积1.9843万亩,占林地面积的89.45%。商品林地面积1.9965万亩,占林地面积的90.00%;自治区级公益林地面积0.2218万亩,占林地面积的10.00%。活立木总蓄积14.3092万立方米,以杉木为主,其中成熟(过熟)用材林蓄积10.088万立方米,“十三五”编限每年采伐蓄积0.98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8.64%。

(五)资产情况

1.固定资产。通过第三方具备资质单位对白南林场2016年9月底以前的资产进行清查,白南林场固定资产总值为437.959万元。

2.林木资产。经初步评估测算,白南林场林木资产总值为1994.207万元。

(六)经营情况

白南林场的经济来源以木材生产销售收入为主,年均生产木材约5000立方米,2016年经济总收入413万元。白南林场没有财政拨款,经济比较困难。白南林场没有承办学校、医院和代管村镇等社会职能,没有其他经营性产业,可全力集中搞森林培 —2—

育和资源管理。

(七)参加社会保险情况

白南林场参加社会保险的总人数为106人,参保率100%,在编职工参加苍梧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因经济困难,不能足额缴交。测算至2017年12月底,白南林场欠缴基本养老保险27.81万元,欠缴医疗保险 113.48万元。

(八)其它

白南林场自建场以来,多次获全区国营林场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梧州市优秀科技型企业、梧州市先进党组织、全区林业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实施了多个林业科技项目并多次获奖。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国有林场改革的要求,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按照“五位一体”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围绕保生态、保民生两大目标,明确国有林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职责,推动国有林场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转变为以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业体制机制,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改革原则

—3— 1.坚持维护生态安全与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培资源、保生态”为首要目标,以维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最严格的国有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为坚守生态红线发挥骨干作用。

2.坚持依法保障职工权益与顺利推行改革相结合。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职工收入、社保、住房等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职工生产生活有保障,同步实现小康。

3.坚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创新机制相结合。突出问题导向,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本着尊重历史,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妥善处置好职工自营经济林,通过改革切实解决一批突出问题,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4.坚持政府负责与部门支持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部门协作、职工参与、稳步推进原则,确保国有林场改革有序开展,按时完成改革任务。

(三)改革目标

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

1.森林生态功能显著提升。通过科学培育、依法保护等多措并举,使白南林场森林结构得到明显优化,森林质量明显提高,森林景观明显改善,生物群落更趋于稳定,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有效增强。白南林场公益林占林地面积的比重逐步提高,2017年达到40%以上,2020年达到 50%以上。全场商业性年采伐量逐年下降,2017年比 2016年下降 5%以上,2020年比2016年下降 15%以上。全场森林蓄积量显著提升,2020 —4—

年比2016年增加2万立方米以上。

2.管理体制全面创新。完善管护机制,形成功能定位明确、人员精简高效、森林管护购买服务、资源监管实施的白南林场管理新体制和经营机制,确保编制核定到位,财政保障到位,实现资源监管高效率、林场发展可持续。

3.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将白南林场房屋、道路、供电、通讯、电视、饮水安全、管护站点用房、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纳入县级政府建设计划并实施,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到2020年林场管护房站点要实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通电视)。2020年林区道路比2016年明显改善,争取新硬化林区道路13.6公里(含2017年已建9.6公里),新建林区道路16公里,维修林区道路40公里,铲修防火线50公里;2018年前实现每个管护站开通有线通讯电视网络。切实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拓宽职工就业渠道,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使职工就业有着落、基本生活有保障,职工年人均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与全县人民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4.不断提升自我造血功能。通过森林抚育、加强管护、科技兴林等措施,提高现有商品林的单位产出率,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观光旅游,争建新县城近郊森林公园,加快建设六堡茶基地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财政贡献率,切实减轻县级财政负担。

(四)主体改革期限

2017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白南林场主体改革工作。

—5—

三、改革任务

(一)定性定编定经费

1.定性定级。坚持公益性改革方向,将白南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公益服务,把白南林场建设成为新县城近郊森林公园、县级重要的林业科研基地和六堡茶种植示范基地等。为了与主要功能定位相适应,将白南林场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为苍梧县人民政府管理的财政全额拨款的相当正科级事业单位,业务上受苍梧县林业局管理和指导。

2.定编。坚持因地制宜、高效精简、“因养林而养人”、“保持国有林场现有在职在编人员稳定”的原则,结合白南林场的实际情况,经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白南林场财政全额事业编制共38名,其中目标编制25名、动态编制13名。核定领导职数3名(其中场长1名、副场长2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9名(其中党政办2名、其它内设机构各1名)。

改革后(任)聘用职工(通过任命和竞争上岗确定)使用目标编制,使用目标编制人员工资福利按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同类人员执行。

改革后安置为离岗退养人员、保留职工身份人员使用动态编制,使用动态编制人员其工资福利按《中共苍梧县委员会 苍梧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苍梧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苍发〔2017〕9号)中的规定执行。

3.定经费。白南林场的经费由县级财政予以全额保障,所有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6—

(二)妥善安置职工

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和“以人为本,确保稳定”的原则,妥善安置白南林场职工。安置主要途径:

1.在编在职职工安置

(1)正式退休安置。2017年白南林场符合正式退休职工5人,对这5人按时办理退休手续。

(2)实行离岗退养。对截止2017年12月31日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含5年)或工龄已满 30 年的职工,可实行离岗退养。职工可根据自愿原则,个人提出申请离岗退养,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由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审批。离岗退养人员的考核相关事项按事业单位考核有关规定执行;不发放机关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含绩效工资增量);工龄连续计算,参加正常调资;职工待遇标准按个人每年正常调整的档案工资的60%发放;按个人每年正常调整的档案工资申报社会保险、职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基数,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按规定执行。离岗退养人员达到正式退休年龄时再办理正式退休手续。

(3)病退安置。白南林场职工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可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符合病退条件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由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审批。病退工资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4)保留职工身份安置。职工工作年限满20年的,可保留职工身份。职工可根据自愿原则,个人提出申请保留职工身份,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由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审批。保留职工身份人员的考核相关事项按事业单位考核有关规定执行;

—7— 不发放机关事业工资;工龄连续计算,参加正常调资;按个人每年正常调整的档案工资申报社会保险、职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基数并按规定缴费,若职工个人不按规定、不按期缴纳社会保险、职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的视为自动放弃保留职工身份。在保留职工身份期间,遇政策有新规定的按新规定执行。

2.编外人员安置

(1)白南林场改革后,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安置林场聘用的编外人员从事林场相关工作,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参加各种社会保险,工资待遇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职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可视白南林场实际情况执行。

(2)白南林场视实际情况,对聘用的编外人员合同期满后,林场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3.解除劳动关系安置

对白南林场在编职工愿意自谋职业的,经协商一致的可解除人事劳动关系,自谋职业,依法支付一次性经济补偿金。

4.改革后在编在职人员的岗位设置管理

改革后,白南林场要根据本场内设的机构人员配备的需要,按照竞争上岗的原则,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关于国有林场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54号)安排好在职在编职工。改革后(任)聘用职工的岗位设置管理,场领导由专业技术人员“一肩双挑”,各股室和管护站负责人、管理人员可由专业技术人员或工勤技能人员组成。

5.竞争上岗。结合白南林场在编在职职工的安置情况,以及 —8—

内设机构人员配备的需要,按照竞争上岗的原则落实具体的工作岗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规定,白南林场领导班子成员不参加竞争上岗。

(三)落实社会保障政策

1.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参保政策。

白南林场应按分类改革后确定的单位性质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其中,对于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按现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妥善处理好参保前原属编制内、现已退休的人员的退休待遇问题,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和自治区相应标准核定其基本养老金,并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同时执行全区统一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

2.落实林场欠缴的社会保险费。

白南林场改革前应保未保人员按规定应补缴的社会保险费,以及改革前应缴未缴的社会保险费,在本次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时予以清欠。预计2017年底前白南林场需缴交社会保险费185.02万元(养老保险27.81万元、职业年金43.73万元、医疗保险113.48万元),优先利用中央、自治区、梧州市级财政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补缴,不足部分由县财政兜底并于2017年10月前全部缴清。

(四)职工工资林林地及自营经济林林地处置

从1995年开始,白南林场由于经济效益差,生产经营无法正常开展,职工工资无法足额发放。根据国家林业改革政策有关规定,鼓励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分林地给职工承包经营,自筹资

—9— 金投资造林,缴纳承包金。林场自营经济林政策始于1995年,到2007年结束,合同承包年限全部是50年,职工(含转手接受人,下同)自营经济林林地为5294.07亩(松杉用材林3708.63亩、桉树用材林642.98亩、八角经济林942.46亩)。同时,1999年国有林场实行“三项制度”改革,取消一线职工的固定工资,实行计件工资,白南林场分配了一定数量的八角林林地承包给生产一线职工作工资林(代替发放工资)。

本着“尊重历史,坚持生态优先、国有资产不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尽快回收国有林地”的原则,妥善处置职工工资林林地和职工自营经济林林地。具体处置办法如下:

1.职工工资林林地

对白南林场原分配给生产一线职工承包的八角林工资林林地,目前尚有75亩,白南林场从2018年1月起无偿收回。2018年完成回收职工工资林林地。

2.职工自营经济林林地

(1)自营经济林地营造松、杉用材林的,由职工继续承包经营至林木主伐年龄(松、杉主伐年龄按16年),白南林场安排采伐林木后无偿收回林地。2016年后至今白南林场回收林地340亩。2020年前回收40%林地,2025年前回收80%林地,2030年前回收100%林地。

(2)自营经济林地营造桉树用材林的,由职工继续承包经营至2019年12月31日,白南林场安排采伐林木后无偿收回林地,收回林地100%。

—10—

(3)自营经济林地营造八角经济林(含八角、玉桂混交林)的,最多可由职工继续承包经营至2025年12月31日,2026年1月1日后林场全部收回林地(含地上物),符合林木采伐条件的由白南林场安排采伐。但因对采伐八角林木控制非常严格,且八角生长情况复杂,若出现不符合林木采伐条件或白南林场因特殊原因而无法安排采伐八角林木的,白南林场则适当支付其造林和抚育成本后收回林地(含地上物),具体方案另行制定。2025年前收回100%林地。如区划为生态公益林的,公益林补偿金归林场所有。

(4)在职工未将自营经济林林地交回林场管理前,仍按白南林场与职工双方所签订的合同的相关约定执行,但涉及相关合同条款需修改补充的应尽快修改补充,仍需缴交林地承包金(租金)。

(5)从2018年起,职工自营经济林林地的承包金(租金)提高至每年每亩50元。

按上述处置办法,可确保白南林场在2019年前累计回收国有643亩,2020年前累计回收国有林地2150亩,2025年前累计回收国有林地4600亩,2030年前累计回收国有林地5294.07亩。

(五)完善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和监管机制。

县人民政府要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白南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和监管制度。

1.严厉打击侵占国有林地行为,切实保障白南林场合法权益,保持白南林场林地范围和用途的长期稳定。

—11—

2.明晰白南林场林地林木权属,对林场尚未换(发)林权证的,县政府应依据白南林场提供的总体设计及经营范围图等有效凭证,依法核发新版林权证。对山林权属存在争议的要加大调处力度,积极稳妥解决争议问题,尽快确权发证。

3.实施以提高森林质量和控制采伐量为核心的白南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管理制度,要逐步减少商业性采伐。

4.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湿地保护制度、林地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等制度体系。对林地性质变更、采伐限额等强化多级联动监管。

5.建立制度化的监测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县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要对白南林场场长进行林场森林资源离任审计。

6.建立健全白南林场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半专业化建设,提高森林火灾科学预防和扑救应急能力。

(六)完善林场公益林管护机制。

充分发挥白南林场在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将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功能突出的商品林划为公益林。完善公益林管护机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增强白南林场生态功能。

(七)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县人民政府要将白南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建设计划,按照支出责任和财务隶属关系,整合有关项目资金,加大对林场道路、供电、通讯、饮水安全、森林防火、管护站点用房、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白南林场道路按属性纳入相 —12—

关公路网规划。落实林场职工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政策。白南林场依法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并依法依规办理土地供应和登记手续。

(八)加强林场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白南林场发展急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要以转换用人机制为核心,深化林场用人制度改革,建立新型的人事劳动关系。适当提高林场林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改善人员结构。加强林场领导班子建设,加大职工培训力度,提高林场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九)白南林场今后发展规划

1.加强森林资源培育,2017年完成建设国家储备林项目3500亩。

2.2025年前建成新县城近郊森林公园1万亩。

3.建设六堡茶种植示范基地,2017—2021年每年建设200亩,建设总规模1000亩。

4.2018年完成建设良种杉速生丰产科技示范基地2000亩。培育良种杉大径材。

打造苍梧县重要的林业科研基地。建设高脂松示范林500亩,其中:2017年300亩,2018—2020年200亩。实施格木人工林生长规律、木材特性及培育技术研究项目300亩,其中:2017年100亩、2018—2020年200亩。建设良种杉中心苗圃10亩。

四、改革成本、资金筹措及财政支持资金测算

—13—

(一)改革成本 1.债务

经测算,预算至2017年底止,白南林场债务为育林金欠账7.10万元。

2.一次性改革成本

预算至2017年底止,白南林场一次性改革成本365.11万元(欠缴基本养老保险27.81万元、欠缴医疗保险113.48万元、欠缴职业年金43.73万元、欠缴退休职工生活性补贴为177.89万元、改革期间工作经费2.20万元)。

3.运行成本

经测算,预算至2017年底止,白南林场改革年均运行成本为403.18万元(其中:在编人员工资168.67万元、在编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含绩效工资增量)86.80万元、社会保险126.46万元、公用经费20.52万元、遗属抚恤金0.73万元)。

(二)当前应收款

白南林场自营经济林林地租金应收款12.22万元。

(三)改革成本解决渠道

白南林场改革成本通过争取国家、自治区、梧州市级财政的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以及县级财政资金和白南林场自筹资金来解决。

1.白南林场一次性改革成本365.11万元,拟由中央、自治区、梧州市等各级国有林场改革财政补助资金,以及白南林场自筹资金和县级财政资金共同解决。解决办法:一是力争中央、自治区、梧州市级财政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以及统筹县级资金,—14—

可解决欠缴基本养老保险、欠缴医疗保险、欠缴职业年金等一次性成本。二是用白南林场当前的职工自营经济林租金应收款;三是用2018—2020年职工自营经济林林地承包金(按每亩每年50元);五是用县级财政资金。

2.白南林场改革后年均运行成本403.18万元/年,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3.白南林场欠缴的育林金7.10万元,拟申请上级林业部门减免。

(四)林场改革后年均经济收入

1.改革后,白南林场木材销售收入、其它经营性收入、生态公益林补偿金、职工自营经济林林地的承包金(租金)和管理费等一切收入全部纳入县财政。

2.经测算,改革后白南林场年均经济收入为348.49万元),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木材销售。

3.改革后,白南林场年均将得到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约5.12万元。

4.白南林场职工自营经济林林地年均租金约20万元(按2017年底前回收340亩,2018年剩余约4100亩计算,但租金数额会随林地回收逐年减少)。

5.白南林场积极申请争取的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中央财政造林补贴、林木良种基地项目补贴、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补助等项目专项资金(2015-2016年年均约25万元),实行专款专用,不列入林场收入测算,用于各项目建设支出。

(五)改革后年均财政支持资金测算

—15— 白南林场改革一次性成本由中央、自治区、梧州市级财政的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和县级财政资金、林场自筹资金承担解决后,白南林场改革年均需县级财政支持资金为29.57万元。

五、改革进度安排

(一)动员阶段(2017年2月底前)

1.成立机构。成立白南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林场改革工作。

2.宣传发动。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认真组织白南林场职工学习相关改革文件,通过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等形式向职工广泛宣传改革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改革政策和目标要求,使广大职工打消思想疑虑,增强改革信心。

3.调研清产。组织全面开展白南林场调查摸底、调研工作,广泛征求职工意见,以及林场资产清查工作,为编制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7年3月至10月)

1.编制方案(2017年3月底前)。结合本场实际情况,科学编制《苍梧县国营白南林场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并广泛征求林场职工及相关部门意见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

2.改革方案报备(2017年4月前)。对《实施方案》进行充分研究论证后,按程序逐级上报。

3.实施阶段(2017年6月至10月前)。根据批复的《苍梧县国营白南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在县人民政府和县林业局领导下,全面组织实施白南林场改革的各项内容和任务。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7年10至12月)

—16—

1.全面自查(2017年10月底前)。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做好有关资料的整理和归档,报送自查报告。

2.配合上级核查验收(2017年12月底前)。积极配合县、市人民政府对林场改革结果核查。积极配合自治区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验收。

(四)整改完善阶段(2017年12月底前)

根据自治区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反馈的意见,对白南林场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完善,逐级上报。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白南林场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场长、党支部书记禤火超担任,副组长由副场长、党支部副书记林凡和副场长兼工会主席易伟坚担任,改革小组成员由林场全体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组成。白南林场作为改革主体,要将改革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场之力,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二)强化协调配合

在县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白南林场各股室、管护站密切配合,及时发现改革实施中的问题,会同上级有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重点解决好白南林场功能定性、定编定经费、职工参保、职工安置等问题。

(三)依法规范操作

在改革过程中要依法操作、民主操作、阳光操作,确保公正、公平、公开。要确保职工在改革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白南林场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和参与改革。改革方案要经

—17— 白南林场大多数职工或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按程序报批后方可实施。

(四)多方筹措经费

足额筹集改革资金是确保白南林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和自治区各项优惠政策,通过财政补助、收缴职工自营林租金、整合资源等多种渠道筹集改革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国有林场改革顺利推进。

(五)确保改革稳定

充分发挥白南林场工会组织、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切实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依法保障职工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和参与改革。维护林场和谐稳定。

附件:1.白南林场机构编制和岗位设置方案

2.白南林场森林资源保护方案 3.白南林场森林资源培育方案 4.白南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18—

附件1 白南林场机构编制和岗位设置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发〔2015〕6 号)、《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发〔2016〕12号)、《中共梧州市委员会 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梧州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梧发〔2016〕24号)、《中共苍梧县委员会苍梧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苍梧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苍发〔2017〕9号)、《关于印发〈苍梧县国有白南林场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苍编〔2017〕18号)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关于国有林场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54号)精神,结合白南林场实际情况及今后发展需要,特制订本方案。

一、内设机构设置

根据林场改革后职能转变及今后发展需要,经苍梧县编制委员会核定,改革后林场内设机构为:设党政办公室、财务股、营林基建股、林政资源股、防火办、冲座管护站、念水管护站、阳爽管护站等8个机构。

(一)党政办公室

承担林场党政日常工作综合协调职能。负责文电、会务、机要、档案管理、编制、人事、职工教育培训、后勤保障、保密、信访、宣传、信息、应急和维稳、公务车辆管理、接待、绩效考

—19— 评、工会、共青团、妇女、计划生育、离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负责党务和精神文明建设;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财务股

承担林场财务、财产、房产管理等日常管理。负责资金的筹集、调节、管理和监督使用;负责财务核算管理、审计、统计;负责办理职工工资、福利等;负责管理国有财产、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营林基建股

承担林场林木种苗、造林绿化、营林质量、基础建设的管理职能。负责组织、指导森林资源的培育及开展林业科研、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普及工作;负责木材生产及销售、林下经济、六堡茶观光茶园生产管理工作;组织林木采伐作业设计;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林政资源股

承担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的职能。负责林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森林资源管理、林地管理、生态公益林管护、山林权属纠纷调处、森林病虫害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护站和护林员的管理等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防火办

承担林场的森林防火管理和安全生产职能。负责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落实预防森林火灾措施、组织扑救山林火灾、森林防火设施规划和建设、管理防火设施和设备等,监督管理林场的安全生产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冲座管护站

负责本管辖林区内(管辖面积5857.5亩)的巡山护林、森 —20—

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安全生产等工作;协助森林资源管理、生产经营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山林纠纷调处等;承担半专业森林消防队职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七)念水管护站

负责本管辖林区内(管辖面积8197.5亩)的巡山护林、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安全生产等工作;协助森林资源管理、生产经营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山林纠纷调处等;承担半专业森林消防队职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八)阳爽管护站

负责本管辖林区内(管辖面积8331亩)的巡山护林、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安全生产等工作;协助森林资源管理、生产经营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山林纠纷调处等;承担半专业森林消防队职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核定编制

1.根据《关于印发〈苍梧县国有白南林场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苍编〔2017〕18号),核定白南林场财政全额事业编制共38名,其中目标编制25名、动态编制13名。核定领导职数3名(其中场长1名、副场长2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9名(其中党政办2名、其它内设机构各1名)。

2.改革后(任)聘用职工(通过任命和竞争上岗确定)使用目标编制,使用目标编制人员工资福利按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同类人员执行。

改革后安置为离岗退养人员、保留身份人员使用动态编制,使用动态编制人员其工资福利按《中共苍梧县委员会 苍梧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苍梧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苍

—21— 发〔2017〕9号)中的规定执行。

三、岗位设置

(一)岗位设置

白南林场按目标编制数核定固定岗位25个,具体设置如下: 1.场领导班子(3人)。设场长1人,副场长2人。

2.党政办公室(3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管理人员1人。

3.财务股(2人)。设股长兼会计1人,出纳1人。

4.生产基建股(3人)。设股长1人,管理人员2人。

5.林政资源股(3人)。设股长1人,管理人员2人。6.防火办(2人)。设主任1人,管理人员1人。

7.冲座管护站(3人)。设站长1人,管护人员1人,瞭望台管护人员1人。

8.念水管护站(3人)。设站长1人,管护人员2人。

9.阳爽管护站(3人)。设站长1人,管护人员2人。

(二)岗位设置管理

1.白南林场改革后(任)聘用的职工的岗位设置管理,场领导和职能股室、管护站负责人可由专业技术人员“一肩双挑”,各股室管理人员和管护站管护人员由专业技术人员及工勤技能人员组成。

2.白南林场领导班子成员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上级组织任命;中层干部通过竞聘考核由县林业局任职上岗,其他人员则经竞聘后由白南林场聘任上岗。

—22—

附件2 白南林场森林资源保护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提高森林生态效益,根据《国有林场改革方案》(中发〔2015〕6号)和《广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桂发〔2016〕12号)、《梧州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梧发〔2016〕24号)、《苍梧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苍发〔2017〕9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中央、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国有林场改革要求,围绕培资源、保生态的目标,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国有林场新体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确保森林资源不破坏,实现资源增长,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

(二)工作目标

1.林场森林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到2020年森林蓄积量在原基础上增长15%以上,商业性采伐逐步减少,森林景观明显改善。

2.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

二、森林资源保护现状

(一)基本情况。白南林场土地总面积2.2386万亩,林业用地面积2.2183万亩,森林面积1.9813万亩。区划自治区级生

—23— 态公益林0.2218万亩亩,自治区级生态公益林占森林面积的11.18%,森林覆盖率88.64%,林木绿化率88.6%,活立木蓄积14.309万立方米。

(二)管护现状

1.目前白南林场林区稳定,与周边村民群众和谐相处。2.护林队伍情况。全场划分为3个护林区,落实有护林员3人,人均管护面积0.7462万亩。护林员队伍年龄偏大,有2人年龄超过50岁(其中1人将于2017年底前退休)。

3.森林防火设施情况。现有生物防火林带50.3公里,防火道路40多公里,防火瞭望台1座,配备有风力灭火机、打火把等扑火工具一批,防火物资储备较为齐全。

4.半专业森林消防队情况。由于白南林场经济困难,只在聘用的管理人员中自己组建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并且人均年龄偏大,不适合火场一线扑救森林火灾。

5.森林资源保护现状。自建场以来,一直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强化教育宣传,加强巡山护林,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制度和凭证采伐运输制度,没有乱砍滥伐现象;加强森林防火宣传,严格野外用火,强化半专业森林消防队的培训和管理,15年来没有发生森林火灾,切实保护了森林资源。

三、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一)林地保护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和日常巡护,及时发现并制止侵占林地行为,加强与周边群众沟通协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纠纷。

—24—

2.紧紧依靠县政府部门严厉打击非法侵占国有林地行为。3.凡涉及征占用白南林场林地的建设项目,应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并足额支付相关费用。

4.抓紧抓好不动产登记,及时核发国有林不动产权证,切实维护白南林场合法权益。

5.用适当方式回收职工工资林林地和自营经济林林地,回收前加强监督管理,回收后合理规划利用,提高林地利用率。

(二)森林防火措施

1.加强火源管理,严格野外用火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杜绝火灾发生。

2.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利用宣传标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防火宣传,不断扩大宣传的覆盖面,提高周边群众的防火及安全用火意识,同时抓好扑火队伍建设,提高扑救技能和快速反应能力。

3.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增加防火投入,做好防火物资储备,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半专业森林消防队装备,提高预防森林火灾能力。

(三)森林管护措施

1.调整充实护林队伍,管护人员由原来的3人增加到6人,进一步改善管护人员装备,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区,加强巡山护林。强化绩效考核,调动管护人员工作积极性。

2.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林业法律法规,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依法护林意识,提高周边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

—25— 性,使保护森林、建设生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3.保持对盗砍滥伐、毁林开垦、违法使用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高压态势,从严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森林资源监管措施

1.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突出抓好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

2.坚持凭证采伐制度,切实强化林木采伐的源头管理,杜绝超限额采伐和乱砍滥伐林木。

3.坚持木材凭证运输制度,依法加强对木材运输的监督检查,坚决杜绝非法木材进入市场流通。

4.依法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各项工作实施全面监督,重点监督林地非法流失、森林资源过度消耗和森林经营利用活动,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不断提高监督实效。

(五)经费保障措施

1.改革后半专业森林消防队队员全部由林场在职职工兼任,经费由县财政全额予以保障。

2.购置防火物资、维护防火林带林道等经费开支纳入县财政预算。

—26—

附件3 白南林场森林资源培育方案

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开展森林资源培育各项工作,确保取得预期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坚持“营林为本、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办场方针,加快森林资源培育,逐步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森林生态功能显著提升。一是抓好植树造林,见缝插绿,加强造林绿化工作,针叶林采伐迹地更新改造阔叶林或速生丰产林。二是抓好针叶公益林改造培育,间种乡土阔叶树种或珍贵树种。三是抓好森林抚育,加强对中幼龄林的抚育管理,提高森林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适地适树、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可持续发展。

2.坚持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结构,改善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3.坚持科学经营和严格保护森林资源长效机制。

4.坚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实现兴林和富民紧密结合。

三、总体目标

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基础上,通过大力造林、科学营林、—27— 严格保护等多措并举,培育和保护好森林资源,扩大公益林规模,逐步改造松杉公益林,补种生态功能更好的阔叶树种,做好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和森林抚育,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森林景观明显改善,生物群落更趋于稳定,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有效增强。

2020年前,完成迹地人工更新造林2050亩,森林抚育8500亩,建立六堡茶科技示范基地1000亩;新增加生态公益林,2017年生态公益面积达8900亩,占林地面积的40%以上,2020年公益林面积达11000亩以上,占林地面积的50%以上。到2020年,森林蓄积比2016年增加2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达到16.3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比2016年增加1.5%,达到90.2%以上。

四、建设内容

(一)迹地人工更新

2017:新造林510亩,种植良种杉木。2018:新造林670亩,种植良种杉木。

2019:新造林400亩,营造良种杉木。2020:新造林470亩,营造良种杉木。

2017至2020:建立六堡茶科技示范基地1000亩。

(二)森林抚育

2017,实施森林抚育割灌除草2500亩。2018,实施森林抚育割灌除草1500亩。2019,实施森林抚育割灌除草2000亩。

—28—

2020,实施森林抚育割灌除草2500亩。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措施。白南林场成立森林资源培育领导小组,加强对森林资源培育工作的领导,确保森林资源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经费保障措施。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三)技术保障措施。改革后林场仍有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力量有保障。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程开展森林资源培育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实施。在种苗培育、造林、管护等方面,加强与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林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森林综合效益。

(四)监督管理保障措施。加强对森林资源培育工作的组织,组织技术骨干参加森林资源培育工作,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技术规程和规范,确保森林资源培育工作始终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推进。依法依规使用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杜绝挪用、挤占专项资金。

—29— 附件4 白南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为加快推进白南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道路、通讯、管护站房、饮水工程、电视网络、电力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更好地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白南林场房屋、道路、供电、通迅、广播电视、饮水安全、管护站点用房、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并实施,多渠道加大对林场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二、建设目标

2020年,白南林场的3个护林站实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通电视),争取完成念水管护站—阳爽管护站的林区道路硬化,使白南林场各管护站全部开通水泥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管护能力有明显提高,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建设内容

(一)林区道路建设

1.道路硬化。完成冲座管扪站—阳爽管护站的林区道路硬化工程13.6公里。

2.新建林区道路。新建林区道路16公里以上,2017至2020年每年新建4公里。

3.维修林区道路。对白南林场全部林区道路进行维修,局部 —30—

扩宽,埋水泥涵管等,全程路面平整,2020年前维修林区道路40公里以上。

(二)防火基础建设

白南林场原有防火线50公里,年年铲修。

(三)通信电视网络建设

把白南林场每个管护站的通讯电视网络建设纳入村村通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2020年前开通有线通讯电视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把白南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发展规划,与周边乡村同步实施。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白南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白南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三)明确责任,落实职责,切实抓好白南林场林区基础建设;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四)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做好林场配合资金筹措;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苍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0月31日印发

—31—

第三篇:肇庆市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我市出台《肇庆市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打造标杆企业 加快集聚发展

作者名:记者 袁绫

来源:西江日报

撰写时间:2015-07-11 字体大小:大中小

保护视力色:

《肇庆市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近日出台,进一步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推进全市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该《实施方案》提出强化政府在产业规划、政策扶持、人才引育、重点工程、重点集聚区、环境优化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企业在电子商务市场运作中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和完善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20亿元以上,力争年交易额达到10亿元的电子商务企业有2家,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有3个。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90亿元,年增长率达20%;培育引进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力争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元电子商务企业有1家,年交易额达到50亿元的电子商务企业有2家以上。

结合当前各地产业发展的阶段特点,《实施方案》提出按照“一中心、四组团、多点覆盖”的区域布局,形成“以端州城区为中心,肇庆高新区、鼎湖区和肇庆新区、四会市、高要市为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培育区,全市其它县覆盖推行地方特色电子商务”的电子商务发展格局。其中,端州区将加快建设服务全市综合型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成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区。肇庆市高新区建设以金属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主导产业为依托的电子商务集聚区;鼎湖区和肇庆新区构建以节能环保、休闲养生、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创新应用示范区;四会市发挥玉器产业发展的优势,加快玉器创意文化园建设,建设玉器产业电子商务集聚区,并结合广东省珠宝玉器交易中心肇庆(四会)珠宝玉器交易平台的建设,打造“玉器城”电子商务品牌;高要市发展汽配、五金、化工、黄金“四大产业”电子商务集聚区。各县则结合本地特色,引导支柱产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形成全市多点覆盖的发展新格局。

《实施方案》还提出7个方面的重点应用示范,以点带面,推动我市电子商务发展良好起步。主要包括:县域电子商务应用,选择1-2个县(市、区)作为县域电子商务示范县,选择3-4个农特产品作为电子商务示范项目,重点推动电子商务应用进企业,支持引导电子商务服务进社区,扶持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进农村;产业集聚区应用,当前着重扶持肇庆高新区、端州华南智慧城、中巴软件园、广东云服务产业园等园区和高要金利、金渡,四会龙甫等专业镇电子商务的发展,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社会知名度高、在行业发展中居于领先地位的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旅游休闲应用,充分发挥我市“千里旅游走廊”的特色旅游品牌优势,依托肇庆市电子商务综合型平台,整合七星岩、鼎湖山、龙母庙、盘龙峡、燕岩、奇石河、竹海等市内各地区特色著名旅游休闲景点的相关信息、周边设施、旅行社团、特色产品、旅游纪念品等服务资源,建立包含完整旅游要素的资源数据库和具备在线交易功能的智慧旅游平台,引导我市旅游业发展应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打造1-2个具有省级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传统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产业应用,支持大型传统制造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信息发布、在线销售和结算,鼓励中小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结算等电子商务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应用,鼓励我市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针对不同语言进行区域划分,加大境外电子商务市场拓展力度;中小微企业应用,鼓励我市中小微企业运用中小企业网上融资超市、企联网等第三方平台,开展在线融资、采购、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中小微型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水平。

为支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每年全市将统筹安排1亿元以上资金,重点扶持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和电子商务标杆企业发展。同时,我市还将落实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并且在人才培养、完善配套政策服务等方面构建起完善的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扶持体系。

第四篇:威宁茶产业发展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

根据《贵州省威宁县40万亩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意见,2010年我县计划新建茶园4万亩,实际完成3.91万亩,现将项目实施情况及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金来源

到2010年全县共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2611万元,其中,新增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茶园建设项目资金600万元、第一批“三江源”资金313万元、第二批“三江源”资金600万元,第三批“三江源”资金1000万元、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7万元、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9万元、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资金42万元。

二,完成情况

今年按照《无公害优质高产标准化茶园建设技术规程》要求安排种植4万亩,实际种植约3.91万亩。其中,草海镇种植7447亩、炉山镇种植9377亩,双龙乡种植5072亩,幺站镇种植2918亩,金钟镇种植3160亩,东风镇种植9353亩,黑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1198亩;哲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604亩。

由于受年前冰冻及四五月份天气干旱的影响,全县茶苗受灾面积15875.88亩,成灾11350亩。其中,草海镇受灾面积3723.86

1亩,双龙乡受灾面积2268.58亩,炉山镇受灾面积3906.93亩,么站镇受灾面积1458.76亩,金钟镇受灾面积1580.42亩,东风镇受灾面积2036.28亩,黑石镇受灾面积599亩,哲觉镇受灾面积302.04亩。

到目前为止,平均成活率约为60%左右。经初步查验,其中有4525.88亩还须补苗。

三,资金使用情况

截止2今年8月,合计使用茶产业发展资金1361万元。其中,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42万元、2010年茶苗采购资金1319万元。

四,采取的措施

2010年入冬以来,威宁县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农牧局、林业局、财政局、质监局、发改局、水利局、交通局、电力局等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刘青松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建成光和副县长祝德光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茶产业办公室,县农牧局局长罗永宽任主任、常务副局长李阳胜任常务副主任,同时,从相关单位抽调7名同志至茶产业办公室,全面负责业务工作;县农牧局副局长刘重林分管茶产业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明确了1名副科级领导亲自抓。二是措施到位。一方面采取茶苗公开招投标,并对翌年茶产业发展所需茶苗实行招标订单育苗,确保项目资金全部用在刀刃上,为确保2011年计划种植任务的顺利完成,已在炉山镇、草海镇、哲觉镇和麻乍乡共育苗1200亩;另一方面逐级分解下达新茶园建设任务,并认真签订责任书,确保相关单位人人有责、个个参与。三是宣传到位。县委、政府积极组织涉茶乡镇负责人、村级干部、种植大户赴湄潭参观学习茶产业发展经验,并引进贵州省茶科所在东风镇建立5000亩示范茶园;涉茶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工作组深入涉茶村组宣传讲解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惠民政策、威宁县发展茶产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通过广泛宣传,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资金投入到位。五是茶苗验收到位。每一批茶苗调运到种植点后,均安排县纪检、植保、茶产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现场抽样验收,凡达不到国家二级茶苗标准的不合格苗必须按验收比例扣减,县财政仅支付合格茶苗款。六是技术指导到位。县茶产业办公室的全体成员从2010年9月初开始分片把关,培训和指导农民群众科学种茶,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简单易懂的“十字”(牵线、深挖、打浆、踏紧、剪技)种茶经。七是督促检查到位。县乡督查组经常深入实地督促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有力地保障了新茶园的种植质量。到2011年3月10日前,全面完成2010年的种植任务并安排技术人员分片联系田间管理工作及抗旱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县是第一次大规模发展新茶园,因而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劳动力不足、种植任务重,新茶园种植时不开种植

沟种植的现象比较普遍,对茶苗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二是部分农民群众认为补助资金少,并对政府能否兑现补助资金和成功引进茶叶加工企业持怀疑态度,因而参与热情不高,极少数茶农甚至在种植茶苗时敷衍了事,不按茶产业办的要求和指导的技术规程操作,不打浆、不踏紧、不回土,造成茶苗在短时间内就出现死亡现象。

三是草海镇部分农民群众因种植反季节蔬菜已经尝到了甜头,对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抵触情绪相对要大,因而在草海镇的茶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比较被动。

四是我县冬春季节比较干旱,茶苗移栽后蓄水灌溉措施跟不上,茶苗成活率受到影响。在三月份的检查中,尚有85%左右的成活率,四月后的干旱造成了茶苗的成活率只有60%。

五是由于技术人员少,种植面积分散,茶产业办即无经费又无交通工具,因而技术指导工作顾此失彼,达不到钉死钉实的效果。

六是在茶地中普遍套种洋芋、荞麦,致茶叶生长的肥力和长势受到极大影响,茶苗生长受到抑制。茶苗成活后部分农户管理不当,导致部分茶苗受损。

六,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一年来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下步茶产业发展工作打算如下:

一是集中资金以点带面,打造亮点,即以3000至50000亩为一片,重点指导农民种植,种植一片巩固一片,稳扎稳打,不搞

大面积齐头并进,采取建设好一片再建一片的工作方法。同时,在每亩补助茶农242元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种茶补助费以确保农民种好茶、管好茶的积极性。

二是超前安排茶苗补种工作,以挽回去年的损失和巩固所取得的成果。对已经成片死亡的茶园,不再补种,对部分死亡的茶园进行补种。在土质、气候都适宜种茶的乡镇应多作宣传、转变工作作风,纳入目标考核管理才能有利于奠定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对群众抵触情绪较大、干部支持不力的乡镇或村组,不再安排该项目。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兑现成活率达标的茶农补助以充分调动农民种茶的积极性。

四是调整种植方法,对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采取本地育苗,就近移植的办法进行种植;对于土质干燥、气候干旱的乡镇采用茶果直播以保证成活率达到标准。

五是为使我县茶产业能够做强做大,增加农民收,应及时引进和扶持本县茶叶加工企业,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种茶积极性。

六是抓紧对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以及利用荒山种茶。我县老茶园有效面积在8000亩左右,集中成片在炉山—金种、小海—兔街、哈喇河—秀水、黑石—哲觉和么站—草海—双龙,结合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认真抓好荒山种茶工作,在适宜茶叶生产的荒山种茶,即不占用耕地,农民又能接受,这种方法虽然不显眼但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并便于项目实施,因此,建议老茶园改造及荒

山种茶按新建茶园扶持标准给予农民补助支持。

七是根据全县的土壤化验检测结果,及时安排2011年至2012年的种植面积及2012年新建成茶园的订单育苗,保证我县的茶产业发展健康有序进行。

八是为确保新建茶园的成功,请县委政府安排水利和交通部门在新建茶园内修建蓄水池和耕作道。

九是建议设立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常设机构,充实技术人员,配备相应的办公用品以利于茶产业项目发展工作。

2011年8月25日

第五篇: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

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发展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墙体材料、防火保温绝热材料、防水材料、装饰装修材料以及化学建材等,具有复合、多功能、节能、绿色、轻质高强等特点。新型建筑材料产业是建立在技术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基础上的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对推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是实现我省绿色崛起的物质保障。

“十二五”以来,我省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建材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2000亿元。但仍存在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少、研发力量薄弱、竞争力不强、经济支撑作用不明显等问题。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受房地产销售减缓、库存增加影响,建筑材料需求量明显下滑,对我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加快发展,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通知》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和省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为导向,将改革创新和激励措施贯穿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各个环节。把握环渤海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吸引先进技术,积极承接京、津建筑材料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底,突破一批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龙头骨干示范企业,形成一批凸显本省特色的新型建筑材料产品,逐步建立起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发展快、资源利用率高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体系,使其成为全省支柱产业。新型建筑材料在建设工程平均使用率达到60%。“十三五”末,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新型建筑材料在我省建设工程平均使用率达到80%。

(一)新型墙体材料:鼓励研发和生产高强度、高保温、装饰一体化的新产品。在新建建筑工程推广多功能、轻质化、空心化新型墙体材料。到2015年底,新型墙体材料产量达到280亿块标砖,在新建建筑中应用率达到70%。到“十三五”末,新型墙体材料产量达到330亿块标砖,在新建建筑中应用率达到85%。

(二)高性能混凝土:鼓励研发和生产C60及以上高性能混凝土。在新建建设工程优先使用C30及以上的高性能混凝土。推广使用C50及以上的高性能混凝土,到2015年底,C30及以上高性能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的80%,C60及以上高性能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的20%。“十三五”末,C35及以上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占混凝土总量的80%以上。在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以及预制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混凝土中推广应用C60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三)高强钢筋:鼓励研发和生产600MPa及以上高强钢筋。在新建建设工程优先使用400MPa及以上高强钢筋,在大型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公共建筑,推广使用500MPa高强钢筋,加快淘汰335MPa螺纹钢筋。到2015年底,全省400MPa及以上高强钢筋在建筑工程应用量达到建筑用钢筋总量的75%以上。到“十三五”末,400MPa及以上高强钢筋在建筑工程应用量占建筑用钢筋总量的90%,稳步提高500MPa高强钢筋的应用量。

(四)节能门窗:优先发展多腔体塑料门窗和高性能铝合金门窗,鼓励开发研制高性能复合门窗和新型材料门窗,淘汰传热系数大于2.8W/㎡·K的建筑外门窗。到2015年底,高性能节能门窗的应用率达到60%。到“十三五”末,高性能节能门窗的应用率达到75%。

(五)防火保温绝热材料:研发和生产保温性能好、燃烧性能等级高的A级防火保温绝热材料。在新建、改建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中,推广使用节能自保温型建筑墙体及材料、保温结构一体化体系,限制燃烧性能等级低于B1级的有机保温材料,淘汰燃烧性能等级低于B2级有机保温材料。到2015年底,防火保温绝热材料使用率达到70%。到“十三五”末,大幅提升燃烧性能等级高、保温绝热性能好、安全环保的新型保温材料应用率。

(六)新型防水材料:研发和生产环保、耐久、施工便捷、性价比好的复合型防水材料。在新建建设工程优先使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自粘型防水卷材、热塑性弹性体防水卷材、柔性太阳能薄膜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聚合物乳液类防水涂料、刚性防水剂等新型防水材料,推广使用聚脲类防水涂料、种植屋面用耐根穿刺防水材料等新型防水材料。到2015年底,新型防水材料在新建建筑工程中应用率达到90%。到“十三五”末,新型防水材料在新建建筑工程中应用率达到95%。

(七)化学建材和制品:发展节能环保型化学建材,在新建工程推广大口径市政管道和塑料检查井、高强低噪硬聚氯乙烯管材、高抗污自乳化低VOC乳胶漆、水性环保涂料。到2015年底,化学建材和制品应用率达到80%。到“十三五”末,化学建材和制品应用率达到90%。

(八)资源循环利用建材及制品:研究建立与相关产业相衔接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在新建建设工程优先使用以尾矿石(砂)、煤矸石、粉煤灰、矿渣、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材料生产的建材制品。在我省市政建设工程中,推广使用生态透水砖,限制使用花岗岩、大理石等石质建材制品。到2015年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20%以上。到“十三五”末,实现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设区市全覆盖,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九)绿色钢结构建筑材料:研发和生产绿色钢结构建筑材料及其配套制品。到2015年底,型钢、墙材等建材制品年产能可满足100万㎡绿色钢结构建筑需求。到“十三五”末,型钢、墙材等配套建材制品年产能可满足1000万㎡建筑需求。

(十)其他新型建材及制品:鼓励研发技术先进、性能卓越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以及适合新型建材发展需要的生产技术、工艺装备,优化生产线。在新建建筑工程优先使用质量优良、节能环保的装饰装修材料、高性能建筑玻璃、建筑陶瓷及节水器具、采暖散热器、供热计量仪表、绿色照明灯具、新型太阳能热水器、楼宇信息化制品、预拌砂浆等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淘汰落后技术及产品,推进建材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重点工作

(一)编制产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编制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住建、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要加强对新型建筑材料投资的引导,支持我省建材企业开发集中化钢筋加工配送、建筑钢结构型材、光伏太阳能一体化、CL建筑体系、LED节能照明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提高新型建筑材料在建材行业中的比重,成为门类齐全、规模庞大、体系完整、产品配套、竞争力强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省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配合)

(二)集中要素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全面落实现有扶持政策,加大政策研究和立法力度,出台新的支持政策,切实用好省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小企业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等专项资金。在新型建筑材料项目立项、技改、建设、规划、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简化审批、监管手续,缩短项目投产周期。新型建材企业兼并重组涉及土地转让、改变用途的,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依法依规加快办理相关用地和规划手续。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改建、扩建厂房免收城市基础配套费,提高利用率和容积率不再增收土地价款。修订完善建筑节能强制性政策,提高新型建筑材料使用率。将新型建筑材料逐步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在政府投资项目中优先采用。吸纳京津两地的高新技术和绿色环保建材企业在河北投资建厂,吸引京津建材先进技术成果在我省运用。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广、预期效益好的新型建筑材料项目,鼓励企业通过改组、改制,盘活存量资产,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相关部门分别负责)

(三)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型建材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和科技成果示范补贴力度,将新型建材创新工作纳入科技计划并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制造系统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加快装备升级改造,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掌握并改进600MPa及以上高强钢筋、大口径市政塑料管道、高铁稀土铝合金电力电缆、传热系数低于1.5W/㎡·K的高性能建筑节能门窗、光电缆、光伏太阳能、农林废弃物生产人造板等一批关键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的改造提升,促进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质监局配合)

(四)打造十大基地,提高产业聚集度。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引导企业、项目、要素向园区集中,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打造十大新型建筑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突出壮大高碑店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培育邢台、保定、张家口建筑太阳能集热器研发生产基地、徐水环保水性漆基地、冀州高效采暖散热器基地、大城节能保温建材基地、承德国家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试点基地、邯郸建筑废弃物处理设备及建材制品基地、石家庄工程绿色照明产业基地、廊坊和任县市政塑料检查井及大口径给排水管道基地、唐山绿色钢结构建筑型材、节水器具及供热计量仪表基地。以行业集群辐射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本土品牌核心竞争力。(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质监局配合)

(五)创新推广机制,加快应用步伐。以技术标准引领产业发展,编制时效性强具有前瞻性的新型建筑材料地方标准,制定适合新产品推广应用的设计使用规范、施工规程、标准图集和计价依据。鼓励企业编制高于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的企业内控技术标准。依据《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和《绿色建材评价技术要求》,开展绿色建材评价工作,出台《河北省建设工程材料设备推广、淘汰产品目录》,推广适合省情的新型建筑材料,淘汰落后建材。加大新型建材推广力度,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在政府投资项目、保障性住房项目、公园游园、市政工程等建设项目中,应优先使用新型建材。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建立与建设项目衔接配套的住宅产业化基地,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加快建立建筑材料现代化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推动建筑施工企业、新型建材生产企业、加工物流配送企业相融合,实现快捷准确配送。将推广应用新型建材情况纳入我省县城建设考核评价、“河北省人居环境奖(进步奖)”等考核指标体系,提高新型建材应用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

(六)强化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企业品牌意识,以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为抓手,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建立全省联动的新型建筑材料企业信用平台,促进企业守法经营,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产品质量。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国家、省工作要求,持续开展建材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清除不符合生产标准、假冒伪劣的建材产品,净化市场秩序,为新型建筑材料产品推广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质监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切实加强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解决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合力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分别负责)

(二)培养引进人才。积极承接京津人才外溢,借势发展,大力培养和引进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与有关部门协调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育体系,鼓励省属重点高校、相关科研院所与优势企业对接,进一步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企业整体技术管理能力。(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质监局分别负责)

(三)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专题推介会、展览会、现场观摩会、建设新材料样板工程等措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介,宣传新型建筑材料优势和发展前景,增强社会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重要性认识,使各级领导、投资主体、房地产开发企业充分认识新型建筑材料的综合优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质监局配合)

下载苍梧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苍梧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林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四坝镇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林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凉发„2011‟6号文件,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我镇林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切实把林果业建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

    大悟县茶产业发展观察

    大悟县茶产业发展观察这里曾经是一片片荒芜的山坡,可如今,满山翠绿,格外招人喜爱。11月27曰,农业部种植业司级调研员封槐松,在省农科院果茶所主任、省首席茶叶专家龚自明等数名专......

    信阳茶产业发展影响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信阳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可行性分析 院(系): 旅游与规划学院 年级专业: 13级旅游管理姓 名: 胡光宇 指导教师: 黄 芳 2016年06月19日 PINGDINGSH......

    岱岳区“八个着力” 加快茶产业健康发展

    岱岳区“八个着力” 加快茶产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岱岳区坚持把茶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来抓,找准目标,大胆探索,全力打造“碧霞春泰山白茶、泰山极顶泰山绿茶、金......

    通辽市2010年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通辽市2010年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为推进全市肉牛业发展,根据《关于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及重点工作 2010年,全市牛存栏计划达到19......

    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一)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全省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针对茶叶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和复杂多变的形势,全省各地、各有关部......

    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

    中国糖酒网www.xiexiebang.com 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 2012年3月31日,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的公告称,《福建省促进......

    信阳茶产业综合发展分析

    信阳茶产业发展分析 ——推广旅游茶业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农村与区域发展 学号:1508030096 姓名:张博 摘 要 茶产业是集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健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