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与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保护研究

时间:2019-05-15 01:2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文关怀与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保护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文关怀与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保护研究》。

第一篇:人文关怀与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保护研究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私法建设过程中,注重体现出“人文关怀”,对弱者利益进行有效保护,成为当下私法应用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国际私法建设,要注重把握“人文关怀”这一永恒主题,能够将人文精神贯彻落实到私法建设当中,更好地对弱者进行关怀,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本文在对人文关怀与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保护问题的研究,注重从当下国际私法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人文关怀如何在私法建设中进行有效体现。

关键词 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 国际私法 弱者利益 保护

作者简介:陈昊文,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007-02

从现阶段国际私法发展角度来看,人文精神的有效体现,成为国际私法建设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人文关怀应该在国际私法建设中进行体现。国际私法建设中弱者利益的保护,注重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在对该问题研究过程中,相关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上个世纪30年代,david f cavers提出了“规则选择”和“结果选择”这一观点,认为在进行私法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公平的价值取向,并能够使之成为国际私法建设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弱者利益保护问题,在当下私法建设中具有重要影响,它有效地体现出了法律建设的公平正义,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法律建设的内涵。我国国际私法建设中,要注重发扬人文精神,并能够有效地体现出“人文关怀”这一特征。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在进行私法建设时,就需要考虑到弱者利益保护这一重要问题。

一、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进行国际私法建设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私法建设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也是体现出弱者利益保护观点的重要一环。人文精神是国际私法的永恒主题,这与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息息相关。人文精神的核心注重对人性特点的考虑,对人权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在对人文关怀与国际私法建设中弱者利益保护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从“人文”这一角度出发,把握“人文”的内在含义。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人格、个性、生存以及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在很大程度上,“人文”本身具备人性的特征,这样一来,在进行私法建设时,就必须将人文精神与私法建设进行紧密结合,突出私法建设中“私”的内涵。国际私法建设,注重更好地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的关系,从而对人的价值进行实现。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层次的内容,它包括了人类精神层次的追求,但也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现实立足点。国际私法建设,需要将人文将神作为其底蕴,能够更好地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人文精神应该是国际私法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从法律角度,更好地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

二、从国际私法建设原则角度分析弱者利益的人文关怀

国际私法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能够对人自身进行关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使法律建设能够为人类更好地进行服务。国际私法要注重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总之,人文关怀在国际私法中对弱者权益的保护,要注重更好地满足个性群体的需要,能够使法律更具“人情味”。从人文关怀角度来看,国际私法建设对弱者利益的保护,要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突出“有利原则”

“有利原则”是国际私法建设必须考虑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发展国际私法过程中,“有利原则”的把握,直接关系到了国际私法建设能否对弱者利益进行有效保护。“有利原则”体现在有利于消费者、有利于受害者等方面,这些原则体现出了“政府利益分析说”中的相关观点。

同时,“有利原则”也体现出了扶弱抑强的发展观点,从而有效地实现一种利益平衡。“有利原则”在国际私法建设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现代法律发展特点,在对这一原则应用时,要注重对“有利原则”进行细化处理,能够从实际角度出发,真正发挥“有利原则”的作用。

(二)利用“强制性规范”更好地突出弱者利益保护原则

“强制性规范”注重从实际角度出发,对弱者权益进行较好的保护,与“有利原则”中的扶弱抑强观点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在进行国际私法设置过程中,由于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别,表现出了“国家化”这一发展特征。法律在应用过程中,由于地域差别问题,在对某些问题处理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法国学者弗朗西斯卡吉斯提出了“直接适用的法”这一观点,注重为弱者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空间。

我国学者在对该问题分析过程中,提出了“强制性规范”这一说法。所谓的“强制性规范”,主要是指在法律中对某些规定予以直接适用。关于“强制性规范”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英国的法律条文中看出:当立法者或是司法者想要对弱势群体进行司法保护时,可以将其直接纳入“强制性规范”中。“强制性规范”注重强化对弱者的有效保护,能够更好地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人文关怀在国际私法建设中对弱者利益保护时,可以对“强制性规范”进行有效适用。

(三)注重对公共秩序保留问题进行有效分析

公共秩序保留问题在保护弱者利益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公共秩序保留是国际法排除外国法适用的一种有效制度措施,能够对国家当事人进行较好的保护,包括在了弱者利益保护范畴内。例如当外国法律危及到了民商事案件中弱者的利益时,可以利用公共秩序保留问题对当事人权益进行较好的维护。公共秩序保留问题从两个方面体现出了对弱者利益的人文关怀,首先从立法角度来看,能够将特殊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看作是弱者,对不利于保护弱者的外国法进行使用,可以对这一法律进行排除;其次,法院在对案件审理过程中,具有自由裁量权,并且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对涉外的民商事法律关系进行相应的判断和裁决。

三、国际私法冲突层面对弱者利益的人文关怀分析

在对涉外案件处理过程中,若是本国法律与国外法律存在一定的冲突,如何对弱者利益进行有效保护,成为当下国际私法建设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当国际私法冲突时,在对弱者利益进行人文关怀时,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对弱者利益进行保护过程中,从人文关怀角度来看,在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时,得到了较好地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直接影响到了国际私法建设的效果。由于地域性差别,导致各国法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存在“不平等”的问题。如何利用国际私法对这种不平等问题进行解决,更好地对弱者进行人文关怀,成为当下国际私法建设考虑的一个关键点。在对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点内容:

1.适用消费者居所地法:

国际私法利用特殊的标准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和权益进行衡量,并对“弱者”身份进行有效地确立。当事人“弱者”身份确定后,会根据特殊身份对消费者的利益进行维护,从而有利于弱者实现自身的权益。各国在立法过程中,会对“消费合同”这一问题进行有效地区分,这就需要从国际角度,对消费关系的财产性特征进行明确,从而在发生消费纠纷过程中,有效地对“弱者”权益进行维护。

2.适应消费者居住地法的限制:

消费关系中,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利益受损时,较难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在利用国际私法过程中,要想更好地体现出人文关怀,就需要对处于强势地位的“强者”进行抑制,更好地维护弱者利益。消费关系涉及到了个人利益,对个人利益的关怀,直接关系到了国际经济秩序。对破坏消费平衡的“强者”,必须对其予以限制,能够更好地维护弱者利益。

(二)保护弱者原则在其他方面的体现

人文关怀在国际私法建设中对弱者利益保护的体现,还涉及到了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立法、保护妇女的立法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立法:

在对劳动者权益保护过程中,要注重对法律关系主体进行区别对待,从雇佣关系来看,经济地位上的强者对弱者采取了一种支配。

这样一来,在进行雇佣劳动过程中,会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实现双方各自的责任。劳动合同在设置过程中,更多地“偏袒”于雇主,为了较好的实现平衡,就需要对被雇佣者予以一定的法律倾斜,使其利益能够得到有效地保护。在对劳动者利益保护时,国际私法会采取特殊的衡量标准,对当事人的地位进行衡量,从而对社会弱者身份进行有效认定,并予以相应的保护。

2.保护妇女的立法:

婚姻关系中,妇女往往处于弱势一方,这样一来,在进行国际私法制定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人文关怀”,将妇女所为“弱者”,需要对妇女的权益进行更好地保护。在家庭关系中,妇女在体能以及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在进行保护过程中,需要追求法律平衡,所以将妇女以“弱者利益”进行保护。

四、结语

国际私法在建设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对纠纷进行较好地解决,但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需要对“弱者利益保护”这一问题进行慎重考虑。国际私法要坚持人文关怀,能够从人文精神角度,去进行国际私法建设。同时,私法的发展以及运行,也要立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能够使法学更好地结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的实际需求入手,对客观规律进行较好的把握。

这一过程中,国际私法建设时,要注重对弱者进行人文关怀,能够对弱者的权益进行较好的维护,从而对当事人双方的权益进行保护。

第二篇:论国际私法中的保护弱者原则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中国国际私法六十年回顾与展望

论国际私法中的保护弱者原则

曲波

【摘要】人权保护的理念及国际私法追求实质正义的取向决定了国际私法应当对弱者进行保护。国际私法应将保护弱者原则确定为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使其发挥立法准则等功效。在具体运用该基本原则时还应注意“度”等问题。【关键词】国际私法;弱者;基本原则

国际私法中的弱者是指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中由于自然或社会原因而导致利益实现困难,因而需要法律给予特别保护的当事人。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法律的演进过程日益呈现从“契约到身份”的运动过程。[1]目前许多国家不仅在自己的实体法中,而且也从国际私法角度开始关注对特定身份者-弱者的保护。但纵观国际国内国际私法立法对弱者的保护,都存在保护对象范围狭窄,保护方法不足等缺陷,[3]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源上将保护弱者原则确立为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探讨将保护弱者原则确立为国际私法基本原则的原因,分析该基本原则的功效及适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将保护弱者原则确立为国际私法基本原则的原因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规则,是法律规则的基础或本源,它具有覆盖面广,稳定性强和宏观的指导性这些特点。不是所有的活动中都需要原则,需要原则之处,是各种没有系统的理解就无法进行的活动。原则的获得是通过反映一项活动的性质和意义,分析应该使那些从事活动者去做什么,并将反映分析的结果系统地表述为他们在自己的行为中必须努力满足的要求。当原则被系统表述时,所表述的是蕴含于活动自身的某种东西。原则通过系统表述得以明确,并因而成为明智行为的基础。随之而来的是,原则和以其为原则的活动,构成了一种逻辑关系。从事这些活动就应该是按照它们的原则行事。[4]法律原则中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法的根本价值的法律原则,它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法律体系的神[5]经中枢。保护弱者原则所具有的以下特点决定了该原则可以成为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保护弱者原则能够体现国际私法的基本精神。法的基本精神就是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它反映了立法者的选择模式。比如在秩序和自由之间是选择秩序还是自由?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是选择公平还是效率?这些都反映着法的基本精神。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法学观,只有在张扬人类理性,表达人类理想,实现人类信仰的时候,法的统治才不致于成为奴役人的工具,而成为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实现美好愿望的阶梯,才能最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6]给自己。国际私法是调整国际民商事交往中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部门,国际私法的价值就在于它对人的意义,保护弱者恰恰是这一价值的反映。

[2]第二,保护弱者原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国际私法领域中存在众多的弱者。结合弱者 曲波,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1] 庞德在其《普通法的精神》中对这一论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参见[美]罗斯科·庞德著,唐前宏译:《普通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0页。[2] 如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制定的《关于父母责任和保护儿童措施的管辖权、法律适用、承认、执行和合作》等一系列保护儿童、未成年人的公约、欧盟的《罗马合同义务法律适用公约》、1978年《奥地利国际私法》、1987年的《瑞士联邦国际私法》等法律中都有对弱者进行保护的条款。[3] 目前国际国内立法主要是通过盲眼的冲突规范对未成年人、儿童、消费者、受雇者利益进行保护。[4] [英]A.J.M.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7页。[5] 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中国国际私法六十年回顾与展望

产生的原因及国际私法涉及的领域看,国际私法中的弱者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由于自然原因和传统影响而导致的处于相对不利状态者,如儿童、未成年人、被抚养人、被监护人等。这些人一般涉及到在婚姻家庭领域中处于弱势地位。二是因为当事人的市场力量不平衡而导致的经济地位的强弱之分,这突出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及跨国公司与地方中小企业之间。三是因为契约关系而产生的隶属关系。也就是契约自由成为强者利用的对象。虽然劳动者有与雇主订约与不订约的自由,但“厂商们利用内容复杂的专业化契约使消费者难明其义而居于不利地位;企业主更是以浩浩荡荡的失业大军而强使雇工接受低工资、少保障的条件等等。”这种情况下的雇主与雇员关系中的强弱地位一目了然。四是因为在知识、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不对等而产生的强弱之分。比如消费者与生产者(经营者)、承租人与出租人、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及侵权领域中的受害者与侵权者之间就是这样的关系。虽然在事实上,由于各种因素所致,可能是主观的,可能是客观的,在某些领域对弱者的保护并不完善,但正如法有时没用被遵守而不能否定它是法一样,因此不能否定保护弱者原则是一个基本原则。

第三,保护弱者原则具有稳定性。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稳定性,原则作为法的三要素之一,更应具有稳定性。国际私法调整的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虽然处于变动之中,但其中的核心内容不会发生变更,那就是平等保护与特殊保护的平衡问题。而弱者本身是一个变动的范畴,保护弱者利益原则具有稳定性,可以实现 “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缺少保护弱者利益这一基本原则,国际私法体系就丧失了国际私法人文关怀的情结,就会缺少稳定的根基,甚至会导致其存在价值的丧失。

二、保护弱者原则作为基本原则的功效

如前所述,保护弱者规则是国际私法的一个原则,它同时兼具以上三个特征,应将其确定为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而且将其确定为基本原则,会使其具有以下功效:

第一,立法准则的功效,即用基本原则为立法者的立法提供了参照系,基本原则一旦确立,具体制度及规则就应围绕基本原则而定,这样才能使整部法律协调统一。

第二,规范的功效,也就是规范国际私法的具体制度和规则的功能。这样在具体法律适用时,可以以违反基本原则为由,排除冲突规范指定的但不能保护弱者的法律。如德国最高法院作出了一个判例。该案是关于船员雇佣合同因订立时有胁迫情形被请求撤消。但是按照德国国际私法的规定应该适用土耳其法律,依土耳其法,胁迫不构成撤消合同的原因。德国最高法院排除了不利保护弱者的土耳其法律的适用,认为德国胁迫构成撤消合同的原因的规定更有利于保护弱者,因此撤消了合同,保护了受雇船员的利益。[8]

第三,弥补立法不足的功效。由于立法者在设定基本原则时即承认了自己不可能把所有的国际私法的规则规定无遗,对于立法者未能预料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基本原则表达价值取向上的导向,同时允许法官对法律作出合乎时代精神的解释,授权法官完成司法立法的任务。也就是说,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即使再详备的法律条文,也不可能毫无遗漏地包容国际民商事交往的方方面面。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在法条中难以找到据以处理和解决的规定时,可以以基本原则为依据。因为一国的立法产生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虽然法律应具有前瞻性,但有的时候立法的规定不能与发生的事件同步,这时运用基本原则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比如屈广清老师在其《屈氏国际私法讲义》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法院受理了一起丈夫去德国读博士学位留德工作后,起诉要求与在国内的妻子离婚的案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原告的妻子提出,在原告读博士期间,其不惜倾家荡产、举债累累,供原告完成了学业。现家中不仅没有共同财产,还欠亲朋好友的债务。要求法院秉公处理„„如何公正解决以上问题?法院的法官形成了不同看法:一派认为,我国《婚姻法》 [7][7] 姚新华:《契约自由论》,《比较法研究》,1997年第1期第30页。

许军坷:《论国际私法对弱者正当权益的保护》,《国际法学》,2003年第6期第21页。

[8]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中国国际私法六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定义及范围未包括家庭无形财产,不能够处理无形财产。另一派观点认为,家庭无形财产是指在表现形式上是抽象的,但其本身具有价值,权利人据此可以获得利益的一种财产。诸如文凭、学位、职称、技能等,人们不惜重金,花费若干年的宝贵时间,投入大量精力去读硕士、博士学位,如果这些学位没有价值,不能给行为人带来经济利益,很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配偶一方用夫妻共同财产进行深造所取得文凭、学位技能等,是一种由有形共同财产转化为无形的共同财产。如果该无形财产法律规定只属于深造方所有,显然有失公平。9在这类案件中,由于我国的法律规定夫妻共同财产的定义及范围未包括家庭无形财产,才会产生在该案中的不同意见。但事实上,法院的秉公处理的前提依据是考虑到本案中的弱者-妻子,处于保护弱者的考虑,应当对妻子的付出进行补偿。当然这种补偿标准可能是不一样的,也许可以要求原告对家中的债务进行赔偿,也可以像本案中提出的做法那样,如丈夫在取得博士学位以前年薪2万元,而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年薪6万元,其差额为4万元,若规定分割补偿的年限为10年,则该无形财产的价值为40万元,在离婚时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如果将保护弱者原则确定为基本原则,那么在法律规定不明的情况下,就可以运用该基本原则使弱者的利益真正得到保护。

三、保护弱者原则适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该基本原则的全面适用。基本原则的指导意义要求它应贯穿于整个法律部门中,为此应在国际私法的具体制度中有所体现,同时也应体现在具体的法律适用领域。就前者来说,保护弱者原则应在国际私法中的反致、识别、法律规避及外国法的查明中有所体现,比如不能单纯强调依照法院地法进行识别,不能在法律规避无效后仅仅适用法院地法,更不能在外国法无法查明时只能适用法院地法。事实上,由于一国法官一般对本国法比较熟悉,理解适用本国法也较适用外国法准确,如果法院地法能够真正保护弱者,适用法院地法是最好的选择。但在国际私法追求实质正义的价值取向下,如果法院地法不能保护弱者,法院地法是不应得以适用的。就具体领域的法律适用而言,一方面也应加强对法院地法的限制,另一方面应改进“盲眼”的冲突规则,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设计不同的管辖权选择规则与结果为导向的规则。管辖权选择规则是对形式正义的体现,而以结果为导向的规则则是实质正义的体现。以结果为导向的规则具体在实践中可以表现为:有利于某种法律行为能力的规则;有利于某种身份地位有效的规则及有利于一方当事人的规则。第三种规则典型的例子是有利于保护受害人、消费者等弱者的规则,这种规则可以通过赋予弱者在特定法律关系中的选择法律的权利,也可以体现在由法院作出有利于弱者法律的选择,或者使弱者免受不利的法律选择条款所造成的不利于弱者的结果的选择。

二是要注意区别对待。国际私法中的弱者可以作为一个属的概念来对他们的利益进行保护,但事实上,由于国际私法中的弱者毕竟还是不同的,比如消费者与未成年人虽然都是弱者,但仍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的法律适用时,还是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来选择能够保护特定法律关系中的弱者的法。

三是注意度的问题。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强、弱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如果不注意度的问题,很可能产生相反的后果,会造成反向歧视,那么原有制度的合理内核也会荡然无存。之所以将保护弱者原则确立为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是因为要使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利益达到一种积极的平衡。一个制度的优劣的检验标准之一就是要看该制度是否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本文认为应将保护弱者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但也是在这个前提下,决定了法律不能偏袒一方,否则法律可能就是一种道德,法庭就会变成对强者的审判,这样同样最终产生的是以极大的社会代价换来社会的后退。这个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由于弱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消费者与生产者相比处于弱者,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生产能力、甚至在法律完善程度方面,处于弱的地位,因此有时从不同角度 ①屈广清:《屈氏国际私法讲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中国国际私法六十年回顾与展望

考量,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973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通过的《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公约》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涉外产品责任的准据法的选择上,公约在第4-7条中规定了四种适用顺序,而且这四种顺序必须依次适用。按照这4条的逻辑关系,第一适用顺序的是公约第5条,即应为直接遭受损害的人的惯常居所地国家的国内法,如果该国同时又是:(1)被请求承担责任的人的主营业地;(2)直接遭受损害的人取得产品的地方。第二适用顺序是公约第4条,即如果不存在第5条规定的情形,那么适用的法律应为侵害地国家的国内法,如果该国同时又是:(1)直接遭受损害的人的惯常居所地;或(2)被请求承担责任人的主营业地;或(3)直接遭受损害的人取得产品的地方。可见第4条和第5条均是运用了结合性连结点,这是因为由于涉外产品责任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单一的连结点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将两个以上的连结点所指引的法律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实现合理的结果。第三适用的顺序是公约第6条,即适用应为被请求承担责任的人的主营业地国家的国内法,其适用的条件是,如果第4条和第5条指定适用的法律都不适用,而且原告没有基于侵害地国家的国内法提出请求。第四顺序是被请求承担责任人的主营业地国家的内国法。为了保护被请求承担责任人的利益,使其避免因适用不能预见的法律所遭受的损失,公约第7条规定,如果被请求承担责任的人证明他不能合理地预见产品或其自己的同类产品会经商业渠道在该国出售,则第4-6条规定的侵害地国家和直接遭受损害的人的惯常所在地国法均不适用,而应适用被请求承担责任的人的主营业地国家的内国法。可见,公约确定了连结因素组合的不同顺序,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受害者的惯常居所地和损害地法律可以优先考虑。如果没有符合条件者,原告可以选择根据侵害地所在国的国内法提出请求;如果原告没有请求则可以适用被请求承担责任的人的主要营业地所在国的国内法。最后公约适当的限制了原告的权利,排除了责任人完全无法预期的法律的适用。公约如此复杂的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平衡遭受损害者与承担责任者之间的利益,也就是在使弱者得到保护的同时,也不能完全不顾及强者的利益。这样的规定在生产力相当的国家间会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却难以实现这样的结果。当发展中国家作为产品输出国,其产品对发达国家造成损害时,如按照公约规定,应适用的法律是发达国家的法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他们通常规定高水准的产品责任,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商难以承受的,反过来,当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产品时,会产生适用发展中国家法律的情形,而发展中国家有关产品责任的法律相对来说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并不完善,这样消费者的利益并不能切实得到保护。所以说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之间适用该公约是能够体现强者与弱者的平衡的,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却是相反的结果,这是站在不同角度看待该公约得出的必然结论。

四、结语

法律追求实质正义的价值取向及人权保护的需要决定了法律应关注对弱者的保护,这一使命的完成需要众法齐下,国际私法理应不辱使命。国际私法要想对弱者进行切实的保护,首先应从立法上将保护弱者原则确定为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并在国际私法的具体方法、具体制度、各个分支中贯彻实施这一基本原则,这也是我国未来的国际私法立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篇:护理与人文关怀

护理与人文关怀

随着整体护理、社会护理、多元文化护理的推广,护理模式已由“以疾病为中心”开始向“以病人为中心”转换。护理的理论体系、功能任务、工作内容、活动空间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表现为:在护理实践中更加注重人本观和人文精神;护理服务领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护理管理科学化和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护理科研开始引领护理实践等,这些无一不向社会昭示了护理学科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了护理是科技性和人文性完美结合与统一的专业.与此同时,护士作为知识、技术和人文素养集为一体的专业工作者的作用也日益凸现。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护理人员的人文基础比较薄弱,人文修养相对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因此,提高护士人文修养、体现护理人文关怀,已成为护理服务水平再上台阶的焦点话题。

在护理实践中,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和需求、患者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它既可体现为整体护理内外环境所需的人性氛围,也可显现为护士个体的素养和品格。人文精神是护理内在发展的动力和灵魂,严格护理管理、完善护理程序、强化护士的责任心等都是护理质量提升的促进要素,贯穿这些要素的是人文精神这根主线。护理技术的正确应用,护理程序中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患者身心需求的合理满足,都需要护士的人文修养加以保证。可以想象,一支缺乏人文精神的护理队伍,如何做得到观察人、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照顾人,又怎么能适应护理的发展并提供高水平的护理服务呢?如果说,护理质量是一颗树,那么护士的人文修养就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土壤的肥沃与贫瘠,决定了这棵树是否能枝繁叶茂,这也正是我们提高护士人文修养的出发点。

在护理实践中,体现人文素养,实施护理人文关怀还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护士要运用真挚的安慰性语言给患者以心灵抚慰,使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和体贴;运用巧妙的告知性语言告诉患者其病情进展、治疗护理措施、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运用合理的解释性语言解答患者的问题,取得患者的理解;运用恰当的鼓励性语言激发患者与疾病抗争的勇气和信心。此外,护士要书写各种护理文书,如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护理措施、制订护理计划、书写交接班报告等;要将自己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科学研究结果撰写成论文;要开展健康教育,需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要对护理实习生实施临床带教,需要书写教案。而这一切都要求护士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因此,护士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实施护理人文关怀的第一步。

其次,处理好专业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关系,以及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及其他医务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群体的凝聚力,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完成工作目标。它是护士人际关系修养的水平的体现,它决定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最后, 提高护士的伦理道德修养使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道德责任感,理性地面对护理过程中的冲突和棘手事件,同时有助于护士懂得爱,体悟人生,有信仰,勇于奉献。

人文是“为人之本”,没有人文,人充其量也是脚踏实地地完成某一项工作,他们既缺乏高远就的理想,也没有宽阔的胸怀,既无智者的机智,也乏仁人的儒雅,当然人生的意义或价值也必然在他们的视域之外,更谈不上具有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我们要加强护士人文观念的培养,除了进行理论提高(参加继续教育、举办人文讲座、推荐优秀的人文书刊)外,更应注重在护理实践中帮助护士树立人文观念,在管理中引导护士将专业思维、专业理念、专业技巧渗透到每一个护理行为中,如一个称呼、一个微笑、一个搀扶、一句问候、一声致歉、一幅温馨的画、一次超越病人期望的服务等等。护理中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爱”字上,而润物细无声就是护理工作的真实写照。因此护理实践是提高护士人文修养的必由之路,护理管理者只有把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有效提高护士的人文修养。

第四篇:大学建筑与人文关怀

关键词:人文主义;大学建筑;有形空间文化;人文教育;现代主义

摘要:人文主义在中世纪后期进入大学,它不仅融入到大学课堂,也融入到大学建筑之中。此后,大学建筑成为大学校园有形空间文化的主体,并与教师一同发挥着人文教育功能。现代主义思维深刻影响着大学建筑,从整体建筑形态的价值取向、大学建筑布局理念、大学宿舍文化、大学建筑规划的公共决策过程这些方面来看,人文关怀做得远远不够,相反,以实用为核心、以管理为导向的建筑取向却成为主流,实用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决裂在现代大学建筑中越来越明显。

中图分类号:tu2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4-0073-07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and humanistic concern

yuan li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一、人文主义与大学建筑的相遇

早期的大学没有自己的校园,大学是由一些同乡会组成联盟的称号,从博洛尼亚大学创建时起,师生都是在租来的屋子里讨论学习,在教堂中举行各种典礼和考试。后来,巴黎大学开始拥有自己的部分学舍,学舍最初只是作为宿舍用,随后慢慢地融合了教学、自习、讨论、居住等功能。

随着大学的发展和学生数量的增多,大学逐步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固定资产。在1420年之后,出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号称“智慧之屋”,即在1365~1367年建成的以博洛尼亚的西班牙学社为原型的教学学舍,学舍房间围绕着有拱顶的庭院建成。渐渐地,“智慧之屋”不再是居住的地方,在现代早期变成了正式的大学建筑,有着演讲厅、讨论室、图书馆、膳宿室、管理室、档案室,以及一个举行毕业典礼的大厅。“智慧之屋”也变成了这些华丽大学的大学建筑的通用名称〔1〕“大学建筑和图书馆的出现。确实在知识方面获得了幸运的结果,这就是人文主义便于传播的因素之一”〔2〕。

中世纪后期的大学继承了教堂的传统,它们善于运用建筑形态来表达各自的理想。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挑战宗教旧伦理的先锋,这一时期,以文艺复兴建筑为代表,它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建筑师基于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晚期中世纪大学纷纷完成以纪念性建筑来作为大学的标志,它们将大学风格和大学文化寓于它们独创的建筑形态当中。

在大学产生之初,中世纪的大学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受到教会神权的严格控制。在中世纪晚期,欧洲人逐渐意识到,人作为社会存在,能够创造和使用语言是人特有的本质,自那时起,世界和人类形象的重心从关注事物的本质转移到探讨人类的本质上来,这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直接诱因。历史学家为了突出人对自我意识的觉醒并与文艺复兴区别开来,将这一时期在教育和文学领域中发生的运动称作人文主义运动。十五世纪,人文主义最先兴起在大学之外,尔后被意大利的大学首次吸收。“十五世纪中叶以后,除法国外,法国是1418年危机之前人文主义最先繁盛的地方,人文主义越过意大利的边界,扩展到大学中;1500年之后,人文主义才在大学中确立了永久的地位”〔3〕。

当人文主义在大学确立了稳固的地位以后,它和人一样,也通过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人文主义除了以关于人文研究、人的研究和人文作品这样的形式表达人文精神以外,另一个重要的途径便是通过大学建筑表现出来。“人文主义的语言观同样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通过人文研究的教学间接形成了艺术家的人文主义倾向”〔3〕。中世纪人文主义艺术家不仅在文学、雕刻、绘画等方面弘扬人性,同样也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大学建筑之中,能让身处其中的人在此环境中以自我教育的方式而获得有益于自身的道德使命感。随着大学的发展,人文主义成为大学自身的重要特征,这也是大学能够超越其他组织的关键。现代大学由空间文化和非空间文化构成,建筑形态是表现空间文化的主体,教师和制度是体现非空间文化的主体,这两种文化看似分离,实质却是一致的,因为从建筑形态上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由一所大学的历史和人文决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在教育中发挥作用,无形的非空间文化的传递通过有形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进行,而有形的空间文化的传播是以无形的陶冶方式自发进行的,它在一个更宽广的知识层面影响着学生的意识,这种影响往往更深刻、更全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所好的大学至少要有两类大师,一类是教学大师,另一类就是大学建筑。这两种大师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影响人文传播,并引导学生达到最终的善。如果大学建筑具备了大师的性格,那么它就实现了人文关怀的部分意义。

二、整体建筑形态上的价值观

在20世纪中期,现代建筑已在世界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现代建筑以突破传统建筑模式为特征,提倡以追求实用为首要目标,摒弃装饰,表现自我个性。美国作为现代建筑的先锋之一,很快将现代建筑引入大学校园。在现代建筑进入大学校园之始,耶鲁大学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耶鲁大学是美国高校艺术教育的重镇,1961年,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决定开始建造自己的系馆,并且交由当时艺术与建筑学院的院长保罗?鲁道夫设计。保罗?鲁道夫是世界著名现代建筑师,当年他提交了六份设计方案,均遭到否决,最终在他第七次方案提交之时得到校方批准。该系馆于1963年建成,又被称作a&a大楼。大楼共七层,但在七层内部包含各式层高的楼层超过30个,内部空间十分复杂,建筑外墙由现浇清水混泥土装饰,整体上呈现桔黄色色调。由于采用的是全新的建筑风格,它所呈现的体量和特征都不具备传统特色,并且外表显得极度粗糙,因而被认为是世界著名的“粗野主义”建筑之一。现在,耶鲁大学这栋a&a大楼被写进建筑学教科书,成为现代建筑家们热心宣扬的现代建筑范例。

对于保罗?鲁道夫本人来说,这栋建筑无疑是他的杰作,对于缺乏人文素养和传统美学积累的建筑师来说,他们更加为这栋敢于打破传统的现代建筑作品而欢欣鼓舞。然而,当现代派建筑师在为此类建筑津津乐道的时候,他们可能并不关注发生在这栋建筑背后的一些灾难。耶鲁大学中心校园的大多建筑都保持中世纪的建筑风格,耶鲁以其校园的哥德式建筑风格闻名〔4〕。在布局严谨、风格典雅的古老校园里,耶鲁大学突然冒出这样一栋极不协调的粗野建筑,而且这栋建筑出自建筑与艺术学院,那里的学生都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追求,所以自从它建立开始就遭到耶鲁学生的激烈反对。耶鲁的学生感觉到这是一栋可怕的房子,“没头没脑”的样子极像一头怪兽,它扼杀学生的审美情感,那些学生宁愿在校园的一个角落搭个帐篷上课,也不愿呆在自己不喜欢的怪房子里。耶鲁学生的这种抗议方式并没有受到校方的重视,学生们恼羞成怒,于是在1969年的某天夜里,愤怒的学生往大楼里点了一把火,终于烧毁了这个“怪兽”!

以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为代表的现代派建筑师秉承这样的理念:建筑设计表现个人素质,如果要将建筑视为艺术品,那么参与设计过程的人越少越好,只有体现自我个性,才能成就独一无二的作品。在这种理念的鼓舞下,现代建筑师刻意打破人们对建筑的常规印象,企图以撕裂人们习以为常的审美习惯为途径,来达到彰显建筑师个人创造能力的目标。其实,那些被誉为成功的现代建筑师的作品,除了能给人在初次见面时就有“耳目一新”的效果以外,它们难以激起人们的共鸣,让人产生一种“看久了就想走,走了就不想再来”的心理,它所使用的形式手段经不起时间考验,以至于会发生耶鲁学生烧建筑的悲剧。

上述事件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大学里发生并不是偶然,它仅仅是现代派建筑在企图侵占传统大学领地时而引起学生心理冲突的表现之一。透视整个事件,在学生排斥这些粗俗的现代建筑的情绪以外,它更加向现代建筑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学生的感受不是可有可无的,大学建筑由不得建筑师为所欲为。这个信号的实质就是,设计师和学生之间在建筑形态的整体价值取向上产生冲突,学生呼唤大学建筑体现人文情怀。有人文情怀的建筑会激发人们交流的愿望,它让每个人都想表达,并产生审美体验。建筑的好坏不是看外表有多高,费用有多昂贵,而在于它是否能成功地把人们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统一起来,只有这一点做到了,一切维系大学建筑的系统结构和审美元素的基础就会牢固,在这个基础上再寻求变化与自由的建筑,才能为公众认可,并成为大学里的优秀人文文化。

三、大学宿舍的人文关怀

大学建筑除了在表现和传承人类基本的伦理观以外,它并不排斥大学本身的性格。“建筑形式表现的审美特征是艺术的,但其精神功能却是伦理的”〔5〕。大学建筑的伦理责任不等于要满足学生的一切需要,因为它本身具备更长远的责任,那就是,大学需要通过自身性格来影响学生未来的生活习惯,这个生活习惯有益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和生活品质的提高,而不是默认让学生停留在当前的生活状态上。基于此种认识,大学建筑的伦理意义便与现代社会的享乐主义观和服务价值观迥然不同,因为,当前的享乐,会纵容学生不良习惯的生长并贻害无穷。

大学宿舍是大学建筑体现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世纪,宿舍不仅是休息场所,它同样是学习场所,并且从14世纪末开始,一些大学学舍成了真正的知识生活的中心〔6〕。早期大学的宿舍都有公共活动空间,如图书馆、自习室、讨论室。学生与学生之间像家庭成员一样共同享用公共空间,例如公共自习场所有些像精致的咖啡馆,以至于每个人都愿意来到这里学习和交流。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心灵是自由开放的,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很少有人会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孤立感。昔日陈嘉庚先生在设计厦门大学宿舍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他设计的宿舍有公共走廊,它的外形上显得十分优美,有拱券,有柱子,有瓷器栏杆。这种走廊是半开放空间,既是公共过路场所,也是学生学习场所,因为走廊上可以放置书桌、椅子、茶几,学生们可在这公共走廊上自由学习,这种环境就突出了大学的性格,它综合了图书馆、休闲和宿舍多种功能,和中世纪大学学舍非常相似。如今,新建的大学宿舍与宾馆相似,它和商品房一样进行标准化生产,设计师在设计时,完全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这样生产出来的宿舍既粗陋,又奢侈,每个人都独自占用固定的私人空间,其利用率大大降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成了自我特性,他们不愿与他人共处,不想与他人交流,左邻右舍可能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在孤立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孤立。这样的环境俨然一个收容所,它不仅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而且背离大学教育的目标。

大学建筑伦理责任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它担负着传播人类某些重要价值观的任务。这些价值观有益于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益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它是理想社会所必需的品质。这些重要的价值观在类似学舍的宿舍里可以得到很好地传播,那是由于早期宿舍的设计形式没有把人从集体中分离开来,它充满生活元素,创设足以吸引学生交往和学习的环境,为每个人提供沟通的机会,那样的宿舍环境是有人情味的。

大学的人文关怀和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所面临的危险一样,那就是人不再被动地遭受明显的制度戕害,而是转为主动地沦为物质的奴隶。这种危险在大学中不断加深,尤其是在建筑上,现代建筑从设计方面迫使人屈从于有限的物质环境,很多人忽略了这种潜在危险的存在。这种危险是隐形的,影响却是久远的。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要确定让学生在大学里所受到的影响不至于给未来生活带来坏处,那么,创设必要的条件极力让学生抵制这种危险,则是新时期人文关怀的应有之义,这种人文关怀在大学建筑上以伦理责任体现出来。

大学建筑是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人接触最多的,也是对高等教育活动本身产生重大影响的事物,然而,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研究者,他们对大学建筑的关注却最少。大学建筑的使用主体忽视了大学建筑的深层意义,加上现代教育活动中美学教育的极度匮乏,这两个因素是造成当今大学建筑背离人文的关键。

四、大学空间布局的人文反映

校园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往往是学校管理思维与治学理念的反映,可从中窥视学校的人文传统。我们来到当今大学城就会发现,那里都是整齐的水泥马路,两旁各自栽上一排树;千篇一律的建筑排列在马路两旁,都是一个朝向,一排又一排,与工厂没有任何差异,造型极其呆板;有专门的绿化地带,这些绿化是可见的禁区,房子、人、绿化地完全分离;也有运动场地,自成一区。总之,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道路、绿化区层次分明,各自独立地被掺杂在一起,像个大杂侩,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人身在其中倍感压抑,来了一次,不想再来。这种由功能区组合而成的校园就是典型的空间文化荒芜的校园,虽然表面看似功能完善,实际上并不符合人的各种需要,甚至它还让人从心理上感到烦乱。

国内东部某高校的新校区就是典型的例子。你一靠近大门,就发现一条偌大的画满各种交通线的柏油路,可以明显看到它直接通往校园最深处。另外,校门已经突破了传统门的观念,它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收费站,形象地说,这个校门与高速公路的收费入口没有任何差别,车辆在通行杆面前走走停停,步行的人只能从两边狭小的旁道中进去,进去后还担心身后的车辆会撞过来,因为主干道是为车辆设计的。在宽敞的柏油路上,车辆由于畅通无阻因而可以加快速度,人只能沿着小小的路边谨慎行走。从最近的入口走到教学楼,大概平均要十几分钟,在这个过程中,你几乎可以一眼看到校园里所有的柏油路,它毫无遮掩,所以在校内和校外的感觉几乎没有差别。教室的设计是最失败的,因为它都是采用中间走廊式布局,教室单面采光,这种单面采光的教室只有靠外边的墙有窗户,而走廊一面却不开窗,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他们必须忍受来自一侧光线的刺激,为了缓和由光线和封闭空间带来的不适,教室里一年四季要打开空调和电灯,仅从生态和人性化角度来讲,它是典型的失败范例。除了教室、门和马路,校园在整体上设计也非常牵强,它故意用一大片人造草地和湖泊将宿舍区和教学区隔离得非常远,从教学楼穿过湖区到达宿舍的最短路程要走二十几分钟,这样的绿化除了起着美化和隔离的作用以外,反而阻碍了学生生活。

学科的分化导致知识分裂,使共同语言在校园中慢慢减少,人被分割在一个个狭小的知识域中,彼此之间难以对话。除此以外,现代管理理念深入大学内部,校园布局以管理为导向,各种功能集中、分工明显的校舍成批建立,使现代校园看似一个整体,实际却由无数个封闭的小世界组合而成,这种以管理为导向的布局理念将人置于学校的边缘。很多大学不仅不重视新建筑的意义,就连对旧有的建筑也十分冷漠。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老大学将自己的老建筑当做珍品一样去保护,而国内许多大学则不但不重视老建筑,反而将老建筑视为一种负担,急于将其拆毁重建,如某大学拆旧校门仿造旧的新校门;或者全盘翻新,如福建某校对古建筑的里里外外全部按照现代房屋标准化整改;更有甚者,为了发展新校区而将某些老校区整体变卖出去。

国内大学如此对待他们的建筑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它们究竟是以旧事物为耻呢,还是根本没有看到建筑对于一所大学的意义?如果是以旧建筑为耻,那说明以前的建筑留不住今天的人心,由于它的粗糙和低劣,明显地让人产生厌恶感,这是因为“审美是一种精神活动,审美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没有这个物质基础,审美就成为不可能”〔7〕。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今天的人们应该会将学校建设得更有人文气息,可事实是,就如许多大学城校区一样,它的新建筑越来越远离大学的特色和味道,它们不仅在形式上离大学的特征越来越远,而且它让大学的人文气息消失殆尽。形式上的大学消失之后,精神上的大学还会存在吗?

五、建筑规划中的人文关怀

与国内大学不同的是,台湾的大学在对建筑保护和建筑规划上更注重体现人文精神,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国立台湾大学(以下简称“台大”)的人文大楼。台大的人文大楼属于台湾大学文学院,是为了因应文学院内空间不足、院内系所之间过于分散而筹划兴建。但其兴建经历了一些阻碍,包括经费不足、土地选择问题以及建筑设计争议,至2012年,此工程案第三度提交给环保署环评审查会,但因为多位教授与艺文界人士的反对,最终环评会决议“补件再审”〔8〕。之前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的时候,人文大楼建筑规划方案已经经历了“基地确定”、“量体确定”、“量体设计”、“建筑设计”、“细部设计”这几个阶段。按校规划小组统计,为了征求公众意见,全校举行公开说明会6次,专家座谈会2次,校园规划小组委员会提案讨论8次,校务发展规划委员会提案讨论5次〔9〕。那为何在经过如此慎密的讨论之后,这个项目到了七年后的今天依然会被否决呢?这中间是否隐藏着特别的公共决策游戏规则? 台大文学院最初只有历史系、中文系和哲学系,后来经过扩展,规模有很大的变化,逐渐造成使用空间不足的问题。由于校方经费短缺,它只能依靠社会捐赠来改善办公条件。在2006年,华硕电脑董事长施崇棠同意给台大捐赠五亿四千万修建人文大楼,但前提是,台大需要把人文大楼的设计权交给由施崇棠资助的观树教育基金会执行。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文艺术学园,以文学院、艺术学院和外国语文学院为主要机构,同时设立各种综合性的人文研究中心,成为一个完整并具有特色的人文艺术学区,也期待新的大楼建成之后,能让人一进校门就能感受到台大丰厚的人文和艺术气息〔9〕。

接受到巨额的捐赠让文学院的理想看似即将实现了,意想不到的是,在有了钱之后,文学院连同全校师生开始进入一个恐慌时期。文学院新人文大楼基地被确定在校园入口左侧,而附近正好有三栋古老的建筑,由于这些老建筑外形有洞,风格特殊,大家又称之为“洞洞馆”,如果不拆除这些老建筑,则影响新人文大楼的建设空间,因而校方只能计划拆除之。校方的决定立即引起师生的反对,“当校方接受5.4亿元捐款后,即将要拆洞洞馆之际,引起一些学生与教授的反弹。他们反对拆除这三栋具有历史的建物,有的人甚至认为这是校方向钱低头的表现”〔10〕。

师生们对于老建筑的情怀不得不引起校方的重视,但新人文大楼的兴建也是大势所趋,在新与旧之间究竟作何取舍呢?在经过多方商议之后,最终以“拆除两栋,保留一栋”为妥协方案。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基地的选址确定之后,新建筑的设计又引起更大的争议。由教育基金会委托的建筑师所设计出来的人文大楼引起台大师生的强烈反对,原因就是大楼的设计方案与台大传统风格不协调,超高层建筑破坏了校园历史感与和谐感,让校园里的人倍感压抑,师生抗议这栋建筑的设计严重违背了人文关怀这一传统,并批判其为“公共决策的灾难”。根据台大主页介绍,由于新人文大楼位于校门入口、椰林大道之始点位置,兼处校园与都市介面空间,将成为重要地标性建筑物。另外,基地所在位置位于校门口左侧,对教职员及学生而言具有相当历史情感与时代使命,更是凝聚师生校园意识的精神指标,学校充分公开意见,以使整个设计过程能加入各种不同观点,拓展所考虑之观点与理念的范围,并求在传统与现代、历史记忆与自身风格之间取得平衡〔9〕。

建筑师设计的超高层建筑完全不顾及台大整体风格与传统,人文大楼建案量体太大,高度太高,校方希望降低人文大楼总量体,并兼顾校园历史建筑的风格,维持椰林大道整体景观的和谐。在广大师生的抗议下,人文大楼的修建一直没有进展,设计师只得多次更改建筑设计方案。师生代表要求建筑设计手法要考虑与校园整体空间历史文化的一致,希望能彰显校园人文精神,但建筑师却坚定地表明自己体现的正是人文精神。从建筑师的回应来看,建筑师所认为的人文精神和大学师生所理解的人文精神不但不一样,而且截然相反。站在建筑师的角度来讲,能够体现建筑师个人意志的,便是人文精神表现;而在师生角度来看,个人意志必须服从整体风格和历史传统,使建筑表现人们共同情感并与整个校园文化协调起来才是人文精神的表现。马歇尔?伯曼(marshall berman)指出:“现代性是对空间、时间、自我及他人的一种共通而普同的生活经验方式,应允许我们冒险、成长、乐观、转变自己及世界――但同时又威胁着我们要破坏我们所有的一切,所知的一切,所在的一切。”①正是现代建筑师所秉承的现代性理念从根本上触犯了坚持人文传统的人们,人文大楼的争议才会如此激烈。这让我们思考:校园建筑究竟如何来接续人文传统,是在现有的空间文化上积累已有的人文传统,还是要隔断已有的传统而以不连续的方式来创造新的人文精神?

设计人文大楼的很大难处便在于如何和附近建筑物取得和谐,如何与农业陈列馆在建筑上相得益彰,以及如何将此建筑赋予“人文素养”,如何营造“台大校门意象”。有些人认为建筑师的设计不具人文素养,而建筑师则认为自己是希望透过现代主义建筑传递“人文精神”,展现“当代性”并且连结跟老建筑的关系。如此一来,便产生了“一个人文,‘各自表述’”的情况。毕竟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美学观点,因此想要形成共识,只有经过不断的讨论与协调才可能做到〔11〕。建筑师与大学成员的观点一直处于僵持阶段,2013年,6年过去了,建筑师提出了第十个修改方案,台大和捐赠方依然没有就人文大楼的建造规划达成一致。

文学院自筹建以来,每一个规划图都根据学校行政程序,经过院、规划组、校发会,每个过程都要开说明会、公听会,还会将相关内容在公共网页及时公开,让所有人都能了解到规划过程,并征求公众的意见。人文大楼的建设过程充分体现了公众参与、民主决策的人文精神,它是台大精神的具体表现。在人文大楼兴建计划被确定前,已历时6年多,这个过程之所以如此漫长,是因为台大校方充分尊重师生与社会人士的意见,尊重所有人对大学建筑的意见,既让所有人参与设计,也让建筑融合每个人的情感,这是人文精神的必然要求。从中可以看出,校园建筑并非一个简单的功能组合体,它从规划决策之始一直到为后人所用,整个过程中的人文意义远远大于实用功能本身。

六、结语

自从中世纪人文主义进入大学以来,大学一直将人文精神视为自身的重要特征之一,并通过人文研究、人文传播、人文制度构建来表达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大学建筑是构成大学有形空间文化的主体,也是体现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部分,在建筑中弘扬的人文精神是大学人文关怀的一部分。要成功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统一起来,只有这一点做到了,一切维系大学建筑的系统结构和审美元素的基础就会牢固,在这个基础上再寻求变化与自由的建筑,才能为公众认可,并成为大学里的优秀人文文化。可今日的校园建筑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由于现代管理理念深入大学内部,建筑规划以管理为导向,各种功能集中、分工明确的校舍成批建立,这种以管理为导向的建筑理念将人置于学校的边缘,实用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决裂是现代大学建筑的最大现实。注释:①

见夏铸九的《积累或是断裂?台湾大学人文大楼的设计争议》,收入《大学与积累――2013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9页。

第五篇:作文立意中人文关怀

作文立意中的人文关怀

鹤岗市第三中学

王丹

作文立意中的人文关怀

鹤岗市第三中学王丹

中学教学改革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语文教学尤其应该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语文是园中的青草,不见其长,却日有所增。所以,在教学中很注重平时的积累。在高考中,语文试卷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处处可见,作为语文试卷的重头戏,作文体现的人文关怀就更加明显了。怎样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中的人文精神,并且在习作中体现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考作文,包括全国卷和各省市的语文作文每年都是异彩纷呈,各有各的特色,但是总体都体现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高考作文,学生除了在临场中具备分析材料,辨识立意的能力,还要在材料中分析出出题人蕴含的深刻的人文关怀。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感悟生活中的人文精神。

在作文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爱的主题。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种爱包含很多。爱也分很多种。在生活中学生接触的爱的主题主要来自于家人的爱。朋友的爱。生活中爱包容着学生,可是学生似乎感悟的不多,也不够透彻。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一堂作文课,就是以爱为主题的作文课。让学生感悟爱的厚重和伟大。作文课上,我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者感悟爱,理解爱,感悟爱的两面性。所以,我设计了一个以母爱为主题的课。学生一看是老题,就很不在意,让学生谈谈对母爱的理解,学生又都讲不出什么,看来,学生才发现自己是有点眼高手低了。学生对于母爱的理解太过肤浅,不懂得如何表达。我就学生的问题针对性的指出了一些方法。比如,在学生做作文之前,我设计了一个说说我的妈妈为主题的会话课,学生一开始不太感兴趣,有的羞于出口,我先找到了几篇关于母爱话题的感人文章,把学生领进了情景中,学生感到有些浓浓的情感不吐不快的时候,我找到了几个愿意与大家分享感受的同学,让学生尽情的发挥,说说内心的感受,表达内心的情感。在学生的真情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母亲的感激之情,那种内心中隐藏的含蓄的,有时候说不清楚的东西,其实就是感恩。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并不知情,还以为自己没什么感觉,其实,只是深深的隐藏在心底。有些不能畅谈的原因。在学生们的影响下,学生打开了内心的心门,有些单亲的家庭的孩子也都放下了玩世不恭的态度,放下了不以为意的伪装,表达了内心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学生的心扉敞开了,对母爱理解的更透彻了,接着趁热打铁,来了一个作文课,学生可说的很多,感悟的很深刻,写起作文来一点也不费力气,而且通过感悟母爱的交流,学生对于母爱的认知上升了一个高度。不再是一提到母爱就是赞扬的,或者是一味的说一些浮夸的肤浅的赞誉,而是,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了有些时候,母爱也是前进的阻碍。这样的观点,很是值得高兴。学生通过这样一些列的活动,不仅感知了自己的内心,达到了和别人交流的目的,还在交流中感悟了母爱,懂得了珍惜和感恩,作文中流露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真挚动人。学生完成了内心的一种净化,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旅程。作文的质量很高。效果很好。

在作文训练中注重让学生拥有辨别是非的道德标准。

近年来作文中材料的选择注重考察学生思辨的能力。无论是寓言式的材料,还是多材料的作文,都注重考察学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并且组织自己观点展开论述。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就注重学生分析身边发生的事件,并且从事件中分辨是非,找到自己的观点。2011年高考全国卷中作文就设计了替人买彩票的题目。在这个题目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应该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也是考察大家对道德的衡量。所以,生活中随时发生的事件,就成为了

学生练习辨析能力的很好的例子。药家鑫一案,体现的就是大家对于道德底线的热议。药家鑫身上体现的是道德的沦丧。学生对药家鑫一案也特别的关注。药家鑫作为大学生,经受过高等教育,却做出如此之事,让大家心寒。药家鑫不仅是个个例,他代表了一类人,一类年轻人关于道德的缺失问题。表现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注重金钱的追逐,忘却了精神家园的构建,使得无数的年轻人失去了追求的信仰,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定位。荒芜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药家鑫一案还透露出道德教育上的缺失,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关怀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精神信仰,对周围社会上发生的种种问题拥有自己的主见,学会正确的判断周围的人和事。构建自己的道德大厦。经过了大家的激烈讨论,援引了社会上大家的热议观点,我们学生拥有了正确的道德倾向。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在这样透彻的分析过后,学生的道德标准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增强了。

教师要善于抓住社会热点和时事要闻,及时给学生带来新的作文材料。最近社会热议的欺诈行为挑战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的事件,从彭宇案说开去,从彭宇帮助他人,却反遭到他人的误解,乐于助人却背上了官司。到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一人倒地周围无人敢扶的这类事件,伤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心,在中国,乐于助人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学生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怎样让现在的学生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社会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观,要让学生明确一方面是乐于助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值得肯定和弘扬。一方面是欺诈行为必定是少数人的个别行为,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道德标准,即使我们也许还会遇到这样的事件,但是只要相信真心就会有回报。让学生重树正确的道德观。给学生以正确的疏导。

在作文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社会上有许多事件表面上很光鲜,容易迷惑人的视听。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具有无限的魅力,有些时候可以为了它付出本不该付出的代价。在这种时候,我们教师在材料的选择和分析中应该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是无价的。网上热议的十七岁的青少年卖掉自己的一个肾,就是为了换取一个ipad,这种荒谬的行为让我们震惊。一个ipad真的值吗?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个什么时代,这种疯狂的行为让我们不解,但是在那位卖肾青少年那里却没有丝毫犹豫,真是让人费解,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追求物质,追求名牌,追求奢侈品,追求本不该是这个年纪的追求。而且为之痴迷,为之沉醉。我们看到这位少年对自己身体的漠视,在ipad面前不名一文。这是少年的悲哀,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哀。在事件的背后透露出人们对于奢侈品的狂热崇拜到了疯狂的程度。为了享受可以抛却一切,可以忘乎所以。甚至付出身体也在所不惜。事件的背后透露出人们对于生命的漠视,尊重生命,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情感,每一个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在作文训练中,我结合卖肾事件,还有其他的尊重生命的例子,就尊重生命的主题展开了大讨论,学生在训练中珍视生命,尊重生命。作文的主旨有了深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作文是学生心灵思想的外在窗口,我们可以通过这扇窗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作文教学应该结合热点时事,抓住学生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让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才会写出好的文章。在作文中才会体现人文关怀,作文立意才会准确,主旨才会升华,思想才会深刻。也只有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时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周围发生的事件中辨析,才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作文才会写的更加深刻,更加成熟。

下载人文关怀与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保护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文关怀与国际私法中弱者利益保护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摘要:本文简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以及人文护理的重要意义和工作重点。培植人文精神,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是改善护患关系乃至医患关系的重要突破口。......

    护士人文关怀行为与职业认同感研究

    护士人文关怀行为与职业认同感研究 摘要:目的:调查临床护士的人文关怀行为与临床护士职业认同感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调查临床护士的人文关怀行为以及职业......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研究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研究 【摘要】:介绍了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内涵、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测量工具的研制情况,分析了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 【关......

    语文教学人文关怀研究论文

    一、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的措施1.构建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用平等身份以及使用民主态度开展教学。教师属于教学中的主导,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

    现代民法中的弱者保护

    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私法领域奉行人之生而平等的法律格言,英国法学家梅因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指出“进步社会的运动,迄今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法国民法典》更以不朽......

    地产广告创意与人文关怀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地产广告创意与人文关怀 作 者 指导教师 摘要:由于我国房地产业近年来的兴起,因此带动了广告业的发展,如今各种媒体的版面上都能看到房地产广告的身......

    医患沟通与人文关怀

    医患沟通与人文关怀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nd Humanistic care 第一章医患沟通概论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第一节医患沟通概论 导致患者和医生不良情绪反应......

    人文关怀与企业文化建设

    2010年第1期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总第80期新视阈宋俐玲(太原市百货公司,山西太原030002) 摘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新形势下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