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爱县法院关于内设机构和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5 01:3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博爱县法院关于内设机构和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博爱县法院关于内设机构和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河南博爱县法院关于内设机构和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调研报告

优化审判资源 促进效率提高

——河南博爱县法院关于内设机构和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调研报告

--------------------

当前,全国各级法院年收结案数量大幅上升,各级法院都存在案多人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最大限度地挖掘审判潜力,是摆在审判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河南省博爱县人民法院成立课题组,通过对机构和人员分类管理运行情况进行专项调研,以期为在现有审判资源条件下如何高效开展审判工作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2013年,博爱县法院共有干警97人,法官55人;2014年,共有干警93人,法官52人;2015年,共有干警94人,法官53人。近年来,博爱县法院的人员和法官数量不仅没有增加,还略微有所下降。

2013年,博爱县法院受理各类案件3168件,审执结2718件。2014年,受理各类案件3359件,审执结2939件,同比分别上升6.03%和8.13%。2015年,受理各类案件4464件,审执结4109件,同比分别上升32.90%和39.80%。

2015年3月份以前,博爱县法院内设机构共有20个,其中综合部门9个,审判部门11个,综合部门和审判执行部门分别占全院部门的45%和55%。其中综合部门法官人数25名,审判执行部门法官人数28名,分别占全院法官人数的47%、53%。

二、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1.机构职能运行无法保障。由于人员相对较少,完全不能满足内设机构人员配置,导致机构职能难以正常运行。

2.权利和义务不清晰。机构设置过多过细,导致一人要承担几个部门的工作,权利义务不对等,往往会出现工作标准不高,极易产生应付的心理和现象。

3.不利于廉洁司法监督。出现一人庭或一人多庭,由于缺少相互监督,易导致“六难三案”现象发生。

4.影响审判质量和效益。由于法官资源配置比例失衡,造成部分业务庭法官业务不精、不专业现象,影响审判质量和效率。

5.增加工作管理难度。由于内设部门人员不均,导致在安排工作时常常出现以个人工作较多为由而拒绝新任务的情形。

三、改革基本情况

为有效改善法院案多人少这一矛盾,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从2015年3月开始,博爱县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精神,先行先试,从机构设置、管理制度、人员配备等方面,对内设机构大胆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整合综合部门相关职能,合理调配审判资源,从而增强管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1.将政治处、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三个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组建为“司法政务保障中心”。“司法政务保障中心”将原来的政治处、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三个部门按相关职能整合为一个部门。经整合后,“司法政务保障中心” 下设财务政工、文秘宣传、后勤保障三个小组。分流出4名法官和2名干警分别到劳动庭、许良法庭、执行局等审判执行一线工作。

2.将立案一庭、立案二庭、技术室三个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组建为“诉讼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将原来的立案一庭、立案二庭、技术室三个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为一个部门,下设立案组、信访组、司法鉴定三个小组。经整合后,分流出1名法官和1名干警到审判执行一线工作。3.将行政庭、审监庭合并组建为一个审判团队。“行政审监审判团队”将原来的行政庭、审监庭两个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为一个审判团队,整合后,分流出2名法官和1名干警分别到刑庭、民二庭和执行局工作。

4.突出审判部门主体地位,优化整合审判资源配置。探索一个审判团队即一个合议庭,确保“1+2+3”审判模式,即院内每个审判庭分别由1名主审法官、2名审判员和3名法官助理(书记员)组成。探索人民法庭“1+2+2+2”审判模式,即三个人民法庭分别由1名主审法官、2名审判员、2名法官助理(书记员)和2名法警组成。逐步去除各审判庭法官配置比例失衡现象,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

四、对改革机构和人员的思考

1.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先从阻碍审判工作的当务之急之处改起,边改革边运行,实现审判工作和队伍建设平稳有序开展,逐步形成以审判权为核心,以审判管理权和审判监督权为保障的审判权力运行体系。

2.改革要有预案。在改革之前,领导班子要进行充分的讨论、酝酿,统一思想,形成决议,将不利于改革的因素一一进行排除,一旦改革,就要义无反顾,畏畏缩缩、左顾右盼,是难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

3.要明确改革的目的。通过改革,要达到优化审判资源配置和审判权运行机制,从而在现有的基础上,以最大能力解决案多人少这一矛盾,促进审判工作效率、案件审判质效提升。

4.要有一个敢于担当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要有改革的勇气,无论哪项事物的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的,一个害怕失败、没有勇气的领导班子,是不会、不敢,也难以顺利开展好这项改革工作的。

5.改革这条道路对法院来说是行之有效的。博爱法院通过打破庭室之间的界限,有效整合相关部门的职能,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实行一人多责、一人多能,工作上实现资源、人员共享。同时,将审判人员向审判执行一线倾斜,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说明内设机构和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对法院来说是行之有效的。

(课题组成员:李玉杰 王国利 刘建章 张 明)

第二篇:增加内设机构和人员的请示

关于给予增加XX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内

设机构和编制的请示

XX县机构编制委员会:

XX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于2004年11月,2005年3月21日经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批复《关于印发XX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列为政府工作部门,核定人员编制10名,其中:行政编制4名,事业编制6名,内设机构3个,即:办公室、工矿企业安全监管股、危化企业安全监管股。2007年7月6日XX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核销和置换县级党政机关、政法机关部分事业编制并重新核定编制的通知》,重新核定XX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核定人员编制11名,其中:行政编制为9名,工勤编制为2名。2008年8月20日根据XX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XX县安全生产监察大队,核定事业编制2名。现有编制13名,实有人员13人,领导职数3名。

我局自成立以来,在完成监管工作的同时,还担负着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和全县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2006年以来相继增加了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类农药经营、劳动防护用品生产(经营)、民用爆破器材经营等安全监管职能。2010年,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0〕104号)文件的要求,安监部门又增加企业职业健康卫生监管职能。由于职能的增加,监管对象和任务加重,原设置内设机构已经不适应新的安全生产监管任务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特请求在原有内设两股一室一大队的基础上增设综合协调股、职业卫生监管股;增加编制3名以完成新增职能的监管工作。

XX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一一年三月七日

第三篇:法院量刑改革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计划和主任会议安排,10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对市法院量刑规范化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听取了市法院工作情况的汇报,现场旁听了刑事庭审,查阅了有关案卷资料,并召开了由法院相关负责同志、职能庭室负责人和部分代表、群众参加的座谈会。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市法院认真按照上级法院的统一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1-10月份,全院共受理改革范围内的15类案件288件,审结237件,分别占同期全部刑事案件收结案总数的84.7%和85.3%,其中上诉7件,一审服判率97.1%,上诉案件二审全部维持原判。法院刑事审判庭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人民满意政法单位”,并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被省高院表彰为“刑事审判工作先进单位”。

(一)强化工作措施,保障量刑规范化工作顺利实施

一是精心组织,激发动力。法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全体刑事审判人员参加的量刑规范化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和具体实施。同时,组织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法院量刑规范化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学习研究,开展讨论交流,充分认识量刑规范化的意义、作用和内容,进一步激发了审判人员积极参与量刑规范化工作的积极性,为量刑规范化工作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是加强学习,提高能力。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组织刑事审判工作人员对最高法院《量刑指导意见》、《量刑程序指导意见》和省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进行学习,使法官尽快熟悉并掌握新的量刑方法和量刑幅度。通过组织开展庭审观摩,交流学习,全体审判人员逐渐适应了量刑规范化的庭审程序,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量刑步骤和量刑方法。

三是加大投入,增强实力。市法院将量刑规范化改革列入法院重要工作,认真研究制定方案,明确任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全力保障。根据改革工作的需要,抽调一名具有一定调研能力的刑法研究生充实到刑庭工作。专门为量刑规范化办案系统配备一台服务器,明确具体的系统维护人员,为刑事审判人员配齐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为扎实稳妥推进量刑规范化办案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四是加强沟通,形成合力。法院加强与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对公安、检察、法院、律师在量刑规范化工作中的定位和分工进行了明确,就量刑建议的提起、对庭审中量刑事实的调查与辩论等问题与检察机关作了进一步沟通,确保了量刑规范化工作顺利推进。

(二)围绕三个并重,推动量刑规范化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定罪与量刑并重,切实保障量刑公开透明。在向被告人送达起诉书的同时,将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书一并送达被告人,并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在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阶段,注重突出量刑程序,注重查明量刑方面的事实和证据,注重听取控辩双方对量刑的意见,充分保障公诉人、辩护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就量刑问题发表意见,保证了量刑的公开透明。今年以来,市检察院共提出量刑建议180余份,法院均在建议幅度内予以判处。

二是说理与判决并重,着力规范量刑自由裁量权。加强刑事裁判文书的量刑说理,要求承办法官将是否采纳公诉人、被告人和辩护人发表的量刑建议及理由在刑事裁判文书中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论理。加强判后释明,宣判之前或宣判时向控辩双方及被告人说明量刑的过程和结果,告知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所对应的基准刑、各种量刑情节对基准刑的调节幅度等,引导被告人息诉服判。

三是实践与创新并重,不断丰富量刑规范化内容。一方面,对照省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对常见的罪中、罪前、罪后量刑情节中涉及到的量刑幅度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例如,《实施细则》规定:对于累犯可以增加基准刑的10-40%,确定为25%;对于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七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50%,确定为30%。这样,使《实施细则》在实践中更具有操作性,量刑也更加规范、具体、均衡。另一方面,对未列入改革范围的刑事案件,也比照《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根据被告人罪中、罪前、罪后量刑情节,在相应量刑幅度内进行量刑,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量刑规范化的形式和内容。

(三)全面落实要求,确保量刑规范化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量刑过程更加公开透明,规范量刑意识明显增强。改革前,庭审主要围绕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罪名进行控辩,在法庭上不涉及量刑,量刑工作主要由承办法官、合议庭、审委会确定,因量刑不透明,导致有些公正的判决当事人也不服判。量刑规范化改革后,将量刑纳入庭审,作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注重犯罪事实、证据调查的同时,也注重量刑情节的调查和辩论,使检察机关和律师也参与到量刑活动中,从而使量刑行为更加公开透明,有效减少了量刑的随意性。

二是量刑活动更加公正均衡,办案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减少了案情相同或相似案件的量刑差异,个案之间的量刑更加均衡,而且量刑公正被社会、公众所看到,被参与诉讼各方直接感受到,被案件当事人切身地体会到,当庭认罪率、当庭宣判率和服判息诉率明显上升。

三是对当事人的权利保护更加有力,办案的效果明显提升。将量刑调查等纳入庭审,将量刑标准公布于众,有力保障了被告人的合法权利,特别是将赔偿和退赃明确作为量刑情节后,被告人及其亲属为获得从轻处罚,积极赔偿、退赃退赔,维护了被害人合法权益,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四是监督渠道更加通畅便捷,司法公信力和权威性明显提升。通过量刑规范化改革,法官的量刑思路清晰可见,自由裁量权的运用有章可循,裁量尺度的大小有据可查,社会各方对量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保障,对刑事审判工作更加满意、更加理解、更加支持,进一步树立了司法权威和公信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二、存在的问题

从前段工作看,市法院的量刑规范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传统量刑模式对量刑的影响仍然较大。一方面,由于传统量刑方法简单、快捷,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个别审判人员为了加快办案进度,对传统估算的量刑方法还没有完全摒弃;另一方面,对于比较复杂的案件,还不能灵活掌握量刑规范化的方法和技巧,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机械、僵化地运用量刑规范的现象。

第二,相关部门之间协调与配合仍需加强。个别案件侦查机关收集证据不够全面,尤其对酌定量刑情节以及对犯罪嫌疑人量刑有利的证据材料收集不够或者不够详细,加之被告人收集、提供证据的能力较低,在庭审过程中难以就量刑问题进行有效辩论,影响了量刑辩论程序的开展。

第三,宣传普及工作任重道远。量刑规范化改革在法院系统开展不到一年,与改革相关的侦查和检察机关、律师和当事人对量刑规范化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全社会对量刑规范化改革工作还不够了解,对改革工作造成一些困难,加大宣传力度势在必行。

三、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转变思想观念。量刑规范化改革是新中国刑事法制发展过程中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政法部门特别是人民法院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不断提高刑事审判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如期完成改革任务。

二是加强环节把握,规范量刑工作。下步工作中,市法院要以《量刑指导意见》为基础,注重环节把握,把量刑规范化改革引向深入,使量刑事实查明在法庭、量刑轻重辩论在法庭、量刑结果满意在法庭,实现阳光审判、透明司法,提高服判率,减少司法成本,维护社会和谐。

三是加强协调配合,推进改革进程。量刑规范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侦查、起诉、辩护、审判,都需要通力配合,步调一致。市法院要及时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取得上级支持。继续加强与政法其他部门的相互配合,沟通情况,解决问题,形成合力,并形成制度,坚持下来。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共识。市法院积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不断加大对量刑规范化改革工作宣传的力度,使其精神和要义,为社会所认知。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邀监督员参加刑事案件旁听,诚恳接受监督,虚心听取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这项改革工作深入实施。

第四篇:喀什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喀什地区行署办公室关于印发《喀什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

规定》的通知

(喀署办发[2011]163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行署各部门:

《喀什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经地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已报行署批准,现予印发。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喀什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喀什地区行政公署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新党厅字[2011]55号),设立喀什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喀什地区行政公署的工作部门。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综合研究拟定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主管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管理,行使价格管理与监督,指导地区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发展计划,研究提出总量平衡、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的调控目标及调控政策;研究提出和组织实施重点专项规划,衔接、平衡各县市及主要行业的规划;受地区行署委托向地区人大工委提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二)研究分析地区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情况,进行宏观经济预测、预警;研究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建议;负责地区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的工作。

(三)汇总和分析地区财政、金融、产业、价格政策等方面情况和执行效果,提出政策建议。负责地区价格宏观管理和综合平衡,研究提出价格政策,调控地区价格总水平,组织实施国家和自治区的价格调整方案;制定和调整地区管理的重要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监督管理地区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行为,组织实施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调查,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负责地区价格监测和价格信息发布,为全社会提供价格事务服务。

上传者知盟网 http://

(四)协调和落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地区城镇化建设,协调落实地区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业务工作。

(五)研究提出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规划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审核上报、审批、核准、备案、安排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和地区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地区财政预算内建设资金和投资计划;指导和监督政策性贷款的使用方向。

(六)按照《招投标法》对政府出资建设项目的工程招投标进行监督检查。负责政府出资重大建设项目的稽查工作。

(七)协调和负责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研究地区水利、能源、电力、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方面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建议,按照行业规划提出建设项目,协调民航、铁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作。

(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提出地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组织审核上报、审批专项规划;研究并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衔接农村专项规划和政策;拟订并实施以工代赈规划和计划;研究工业化发展战略,指导工业发展,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拟订能源发展规划;研究提出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规划、指导服务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提出区域经济联合与经济协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建议,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合作工作;承担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协调工作。

(九)研究提出地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战略、总量平衡以及结构优化的目标、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协调和审核利用重大内外资项目;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协调、审核地区各类开发区等特殊经济区和开放地区的规划、布局和设立。

(十)研究分析国内外市场状况,负责地区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和调控;编制粮食、棉花等重要物资和商品的储备计划;提出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的战略和规划;综合平衡地区各类重要市场的发展规划和总体布局,引导和调控市场。

(十一)负责地区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组织拟订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参与研究提出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民政等发展政策,协调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协调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重大问题。

(十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地区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规划和政策,协调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大问题,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十三)承办地委、行署交办的其它事项。

二、内设机构根据上述职责,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15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负责文电、会务、机要、文书档案等机关日常运转工作;承担安全保密、机关财务、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委机关和所属单位干部人事管理工作;承担机关及所属单位的机构编制、教育培训、工资福利、医疗保险、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二)综合法规科组织编制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提出地区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会同有关科室监督、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分析地区宏观经济形势,负责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组织和参与编制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项规划、重点区域规划,衔接、平衡各县市、各行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和政策。负责价格制定的审核和审定工作。跟踪分析、评价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执行情况,起草重要文件。参与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查。组织编制本委普法规划和计划,负责本单位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及系统的普法工作。

(三)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科研究制定地区经济体制改革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改革方案;指导和协调推进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工作。指导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提出就业、收入、分配、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发展政策工作。负责审核上报、审批、核准、备案归口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推进相关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四)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科研究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关政策;汇总编制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中长期规划和计划以及前期项目计划;提出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投资结构和资金来源,监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状况,发布投资信息;提出投资体制改革的建议;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审核、汇总、上报、审批、核准、备案全区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核上报和下达国家、自治区投资项目计划,负责安排地区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负责注册咨询师和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师的报名审核工作。

(五)农村经济科研究提出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组织编制全地区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业、农机、乡镇企业、气象、渔业等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其他农村经济的专项规划和计划;负责审核上报、审批、核准、备案归口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跟踪分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提出重大项目布局并协调实施;参与编制并下达土地利用、水资源平衡规划。

(六)产业协调科综合分析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地区工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研究提出综合性产业政策及建议;统筹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计划;负责审核上报、审批、核准、备案归口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协调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设;拟订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参与工业园区建设的审核上报工作。综合分析地区高技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态势,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做好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组织实施重大产业示范工程;统筹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组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培育地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形成;负责审核上报、审批、核准、备案归口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七)能源和环境保护科研究提出地区能源发展战略、政策措施、产业重大布局和行业改革方案;拟订地区能源总体规划、综合性能源区域规划和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石

油、天然气、煤炭(含煤制燃料)、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专项规划和计划;负责能源基地和重大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负责审核上报、审批、核准、备案归口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监测分析地区能源行业运行状况,协调解决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负责组织和地区能源对外合作工作;综合分析地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组织编制实施地区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负责审核上报、审批、核准、备案能源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及相关领域污染治理等归口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负责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机构资质审查;协调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有关工作;组织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承担地区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地区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参与编制并下达地质矿产勘查、基础测绘、地质勘查项目计划;负责审核上报、审批、核准、备案归口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八)交通运输科研究提出地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政策措施;组织编制地区公路交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衔接铁路、民航、公路、管道专项规划;审核上报归口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协调铁路、民航、国(省)干线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开展及实施工作;负责地区重要农村公路项目的审查上报,分析地区综合交通建设状况,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九)社会发展科研究提出地区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组织编制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协同有关部门提出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民政等领域的发展政策;负责审核上报、审批、核准、备案归口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

(十)经济贸易财政金融科研究提出地区外贸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组织编制经济贸易、流通设施建设和现代物流业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负责重要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协调流通体制改革中重大问题;编制重要商品储备、流通计划;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区粮食流通政策;负责审核上报、审批、核准、备案归口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了解地区财税、金融、保险等行业情况;协同相关行业部门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提出对策建议;根据自治区发改委的工作部署,参与直接融资的协调管理,推进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工作以及地方企业债券发行和产业投资基金设立的审核、申报和监管工作。研究提出地区利用外资的发展战略、规模、投向和政策;监测和分析利用国外资金的情况,提出政策建议;负责审核上报、审批、核准国外贷款项目、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审核上报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参与办理各类开发区、口岸、保税区有关事宜。

(十一)收费管理科负责地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研究提出地区范围内收费管理的规范性措施、办法;依照国家和自治区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对全地区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进行管理和监督;组织实施收费许可证制度;负责本级《收费许可证》发放、调整、换证、审验和其他管理工作;按自治区授权制定和调整公益事业价格、部分公用事业价格、中介服务收费和部分经营服务价格;指导各县市的收费管理工作,协调处理收费争议,指导开展清费、减负、治乱工作。

(十二)农产品及医药服务价格管理科按照《价格法》和《政府定价目录》的规定,负责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及政策法规的落实;负责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实行市场调节的重要农产品价格进行监管和价格信息发布;负责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的征管工作;负

责制定管理农村水利工程供水、农村自来水、农村水资源费价格。负责制定调整地区管理的旅游、环卫等公用事业服务价格;负责落实和管理医疗服务价格,非营利性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负责对列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及具有垄断性的特殊药品、民族药和重要的医院制剂实行政府定价管理;负责对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的价格行为进行规范管理;负责药品市场价格监管。

(十三)能源交通和资源价格管理科按照《价格法》和《政府定价目录》的规定,负责管理和制定地区供电、供气、热力、城市供水、城市水资源利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食用盐、民爆制品等能源资源价格及交通运输价格;参与土地及建设系统标定地价、土地基准价的审核和公布,落实房地产(经济适用住房、廉价住房租金及物业服务)价格政策执行情况;协调处理有关能源、交通、运输及房地产价格争议,指导各县市能源、交通价格管理工作。

(十四)价格成本监审科按照自治区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制度以及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成本调查、核算、监审办法,承担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定价成本的调查、监审等工作,为政府价格决策提供依据和服务。对各县市成本监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十五)农牧产品成本调查科按照自治区农牧产品调查品种目录规定,承担农牧产品成本的直报调查、常规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工作,对农牧产品成本收益的调查数据和分析进行审核、汇总上报,为政府价格决策提供依据和服务。对县市农牧产品成本调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三、人员编制

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关行政编制45名。其中:委领导职数6名(含纪检组长),总经济师1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26名。核定工勤人员事业编制8名。

四、附则

本规定由地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其调整由地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4〕57号 【发布日期】2004-07-02 【生效日期】2004-07-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

(晋政办发〔2004〕5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四年七月二日

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

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晋发〔2003〕27号),组建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省国资委),为省人民政府直属正厅级特设机构。省人民政府授权省国资委代表省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根据省委决定,省国资委成立党委,履行省委规定的职责。

省国资委的监管范围是省属企业(不含地方金融类企业,含省直各部门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

一、划入的职能

(一)原省委企业工作委员会(省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承担的全部职能。

(二)原省经贸委承担的国有企业改革和管理职能。

l、研究拟订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和企业体制改革方案,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研究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政策、措施,指导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牵头组织企业集团的组建工作;研究指导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参与指导企业直接融资工作;指导国有企业管理、扭亏脱困工作。

2、指导国有企业的法律顾问工作;研究提出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关政策和地方性法规,以及转让资产、股权、经营权的政策,并监督实施。

3、组织实施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再就业工程;省企业兼并破产领导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4、负责监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统一规划、指导和实施工作。

(三)原省经贸委管理的省煤炭工业局和机电、冶金、化工、建材、轻工、纺织六个行业管理办公室等参与、协助省经贸委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和管理的职责。

(四)省财政厅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部分职责。

1、贯彻执行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的法律、法规,拟订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制度。

2、负责监缴监管企业国有资本金出让和分红收益。

3、调查研究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的重大问题及国有资本金的分布状况;负责国有资本金的统计分析;拟订国有资本金保值增值的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有资本金预决算编制和执行方案;组织实施监管企业清产核资、资本金权属界定和登记、转让、划转、纠纷调处等工作;组织实施国有股权管理。

(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承担的拟订省属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政策,审核省属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和经营者收入的职责。

二、主要职责

(一)根据省人民政府授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对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对重大投资进行审核,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二)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企业派出监事会;负责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通过法定程序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并根据经营业绩进行奖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制度。

(四)通过统计、稽核对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拟订考核标准;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益。

(五)拟订国有资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指导国有企业的法律顾问工作,依法对设区的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六)负责监缴监管企业国有资本金出让和分红收益。

(七)承担国务院国资委和省委、省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主要职责,省国资委设15个职能处室和机关党委:

(一)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外事办)

负责协助委领导处理机关运转的日常工作;负责委机关文秘、会议、机要、保密、信息、档案、安全工作;负责重要文件和党委会、主任办公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工作,负责委机关重要文件的审核工作。负责委机关和指导监管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负责委机关和直属单位的部门预算、财务、资产管理、行政后勤和接待联络工作;负责委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外事工作,负责监管企业出国人员的审批和政审工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政策法规处(研究室)

研究起草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的地方性法规草案,负责有关地方性法规和重大政策起草、拟订的协调工作;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有关法律问题,负责指导国有企业、设区的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制咨询事务;指导国有企业的法律顾问工作,承担委机关的法律事务。负责研究总结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负责调查研究监管企业的改革发展、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负责委机关和监管企业有关工作情况的综合;负责委机关重要文件和报告的起草工作;指导设区的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业绩考核处

研究分析国有经济运行和重点企业运行状况,拟订并组织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研究和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并对授权企业进行监督,研究提出业绩合同等企业保值增值目标管理的方法并组织实施;根据各方面对监管企业的评价意见,综合考核监管企业的经营业绩;研究提出重大决策责任追究的意见和措施。

(四)统计评价处

负责国有资产的统计和监管企业财务决算备案工作,建立国有资本金统计信息网络,根据有关规定对外发布统计信息;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办法,制订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并负责组织实施;拟订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的政策及制度、办法,组织监管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监管企业资产损失核销工作。

(五)产权管理处

研究提出改革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的意见,拟订国有资产界定、登记、划转、处置及产权纠纷调处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负责监管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划转、处置及产权纠纷调处等工作;负责监管企业资产评估项目的核准和备案;对监管企业国有资产进行预算管理,对资本收益的使用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审核监管企业资本金变动、股权转让及发债方案;监督、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负责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和海外投资的监管工作。

(六)规划发展处

研究提出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性调整的政策建议,指导监管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审核监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对监管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履行出资人职责,必要时对投资决策进行后评估;协助监管企业解决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搜集、分析各行业发展信息和重点行业发展趋势,推进监管企业的发展。

(七)企业改革处

研究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指导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监管企业合并、股份制改造、上市、合资等重组方案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方案,对其中需要国有股东决定的事项提出意见;研究提出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政策措施;指导监管企业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工作。

(八)企业改组处(山西省企业兼并破产办公室)

编制并组织实施国有企业兼并破产计划,研究提出有关债权损失核销和职工安置等方案;组织协调债转股工作;组织协调监管企业的合并、分立、解散、清算和关闭破产、困难企业重组工作,协调解决企业改组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和监督省级破产周转金管理工作。

(九)企业分配处

拟订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监管企业工资分配的总体水平进行调控,研究制订监管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监管企业分离办社会负担、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富余人员分流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

(十)监事会工作处(山西省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审计处)

根据《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负责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指导监管企业的审计工作。

(十一)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处

根据有关规定,承担对监管企业领导人员的考察工作并提出任免建议;考察推荐董事、监事及独立董事人选;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和选任方式;研究拟订向国有控股和参股公司派出国有股权代表的工作方案。

(十二)党建工作处(党委组织部)

根据有关规定,负责监管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工作;负责监管企业的知识分子工作和归口管理工作,协调企业党建研究会的工作。

(十三)宣传和群众工作处(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

根据有关规定,负责监管企业党的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工作,指导监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负责对外宣传和新闻工作;协调监管企业的工会、青年、妇女工作;承担监管企业共青团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指导监管企业的统战工作。

(十四)综合处(安全稳定办公室)

负责承办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直各部门需要国资委配合的有关工作,协调相关的公共社会管理工作;负责来信来访工作。承担省国资委党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监管企业的安全和稳定工作;承办委领导交办的综合性工作。

(十五)人事培训处

负责监管企业人才战略的研究和组织实施;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委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和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负责监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统一规划、指导和实施工作。

机关党委 负责委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省国资委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作为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派出机关,与省监察委员会驻省国资委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内设案件审理室(综合室)、案件检查室(监察室)、党风廉政建设室(效能监察室),均为正处级。

四、人员编制

(一)省国资委机关行政编制暂定为89名。核定党委书记1名,主任1名,常务副书记1名(正厅级),副书记2名(其中1名兼纪委书记),副主任5名;处级领导职数46名(含纪委副书记兼监委主任1名,纪委室主任3名,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1名,机关党委副书记1名,为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研究室、省企业兼并破产办公室、省国有企业监事会办公室各增加副处级领导职数1名)。另核定机关工勤人员事业编制18名。

(二)监事会主席和监事全额事业编制25名。其中:监事会主席6名(副厅级),专职监事处级职数12名。监事会工勤人员事业编制6名。以上均维持不变。

五、其他事项

(一)机关人员编制的划转:

1、原省委企业工委机关人员、下属单位人员一并成建制划入省国资委。

2、原省经贸委机关43名行政编制(含六个行业管理办公室25名人员编制)划入省国资委。

3、省财政厅机关1名行政编制划入省国资委。

4、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机关1名行政编制划入省国资委。

5、原省体改委10名人员和4名工勤人员另核定行政编制10名、工勤人员编制4名划转省国资委。

(二)相关部门划入的事业单位:

1、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管理的省企业工资事务所(正处级,编制15名)成建制划入省国资委。

2、隶属于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省改革与发展研究信息中心(正处级,自收自支事业编制11名)成建制划入省国资委后更名为省国资委信息中心。

3、省财政厅管理的省产权事务中心(正处级,自收自支事业编制16名)成建制划入省国资委。

(三)省国资委与企业的关系

按照政企分开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省国资委依法对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省国资委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应自觉接受国资委的监管,不得损害所有者利益,同时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四)省国资委与省财政厅的关系

省国资委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财务会计方面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业务上接受省财政厅的监督;省国资委管理的国有资产统计结果送省财政厅备案;省国资委起草、拟订国有资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重要管理制度的草案,征求省财政厅的意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措施,包括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用、分流人员费用、破产企业安置职工等费用,由省财政厅按原渠道解决,继续由省财政厅管理和监督。省国资委对监管的国有资产进行预算管理,条件成熟时按国家有关规定,负责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编制工作,作为省级总预算的组成部分由省财政厅统一汇总和报告,预算收入的征管和使用接受省财政厅监督。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河南博爱县法院关于内设机构和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博爱县法院关于内设机构和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