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员和机构上看法院如何冲破行政化的樊篱(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3:2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人员和机构上看法院如何冲破行政化的樊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人员和机构上看法院如何冲破行政化的樊篱》。

第一篇:从人员和机构上看法院如何冲破行政化的樊篱

从人员和机构上看法院如何冲破行政化的樊篱

行政化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但近年行政化多是用于批评非行政机关生搬硬套行政管理模式,从而制约了法定职能的的发挥,造成权力畸形、效率低下等问题。现在法院的行政化之所以受到实务界的热议,是因为法院的运行体制和运行模式都“渗透”着行政化,并且深陷于行政化的环境之中,法院除了开庭外,审判工作与行政工作的运作流程和工作模式没多大差别。法院的行政化已成为妨害司法公正和效率的严重障碍,有必要按照司法运行规律,从法院最表层的人员和结构入手,研究法院行政化对审判工作的影响问题,为法院冲破行政化的樊篱找到出路。

法院的行政化之所以备受争议,是因为法院不是行政机关,在机关分类上属于党群机关序列,与行政机关不是一个系统,但法院与行政机关除了承担任务的性质不同外,却在人员构成、机构设置和运作模式上与行政机关惊人地相似。法院的行政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员和机构的两个“金字塔”充满行政色彩

法院在人员和机构的上存在两个“金字塔”:一是机构金字塔,从上到下依次是党组书记兼院长(少数是二人分任)、院党组(领导班子)、业务庭室,有的法院再往下还设有办案组(或叫合议庭,有的设有审判长),形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阶梯状机构。在这个大金字塔“旁边”还有些小金字塔,例如执行局、党总支等,执行局长根据当地编委的决定,可以是正科实职,也可是副科实职。二是人员金字塔,从上到下依次是院长、副院长(包括副院级的纪检组长、政治处主作、执行局长)、正副庭长和行政部门主任、审判员和助审员、书记员和其他普通行政人员,有的法院还有临时工(含返聘人员、公益岗位人员、借用人员),在行政级别上分别对应的副处级、科局级、股级、科员级,临时人员当然是无职级。参与审判的人民陪审员过去就是法院的临时工,现在驻院陪审员从理论上已不存在了,但还有以实习生等名义存在的现象。至于法官的等级是按法官的工作年限、职务、职级确定的,与业务能力无关,与承担的审判任务无关,法官等级基本上是工资待遇的符号,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处于这两个金字塔最顶端的党组书记、院长,集党组负责人、最高行政首长、最高法官三重角色于一身,为行政左右司法提供了可能。

院长以下的两个层级结构又为审批提供了等级上的可能,让行政化可以水到渠成。法院机构的行政化和法官职务的行政化,为法官的领导通过行政手段非程序性影响审判工作提供了机会,也为法院以外的领导在程序外影响审判提供了可能,造成一线法官很难独立办案,其审判权的大小取决于院长、庭长让权的大小,决定于外界干扰的强弱。在法院系统,官位越高,通过研究、指导、审批等行政手段影响审判的权力也越大。

二、法院运作模式行政化色彩浓厚

法院的行政化主要表现在层级多、机构多、审批多。可能受我国司法传统的影响,法院现行的人员和机构基本是按行政化管理需要设计的,这就为行政化大行其道提供了温床。按法院人员的级别从高到低的顺序,院长、副院长是按干部管理权限任命的,任职前不问其是否通过司法考试,只查有无法律工作经历(且人大对法律工作经历的有关解释还很宽泛),任命副院长以上职务就直接取得法官资格。由于法院的人事权在地方党委,在地方党委任命副院长后人就马上上任了,实际上已经开始行使审判权。以后人大任命其审判职务时,要待上级政法委按干部协管权限批准后再提请任命。但法律经历代替不了审判知识和技能,干部的协管只是形式,人大是否任命并不影响领导行使权力。而任命审判委员会委员以下的审判职务,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却是先决条件,在法官任职的法律素质方面与领导相比要严格得多,形成对法官法律素质的要求上松下严的怪现象。而按法院现行行政化审判管理模式,法律文书是要从下往上层报领导审批的,这不得不为审批者的法律素质担忧。再就是做为本院最高审判机构的审判委员会,副院长以上领导一般都是在任命院长、副院长的同时任命审判委员会委员,有审判职务的院党组成员一般都可任命为审判委员会委员,搞得审判委员会与党组会基本上没差别,这就为利用行政权力影响审判结果提供了条件。现在基层法院的审判委员会主要工作就是讨论所谓的疑难案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上会的案件并不是因为案情复杂,而是案件涉及的人情关系复杂,涉及的信访问题难办,需要用审判委员会来“缓冲”。在审判委员会议事过程中,有的领导会做引导性发言,有的领导还会在个案讨论结束后问委员们对以前的意见有无修改的,很难说最终结果中没有行政权力的影响。在个案的审判过程中,除法定由院长批准的情况外,自定的各种审批盛行,尤其是最终裁判结果的审批,办案人要层报办案组长、庭长、副院长批准,有些案件还要报院长批准,在层层审批中不但影响了效率,还不可

避免地掺入了行政权力的成分,最后的裁判结果很可能成为经过行政权力“勾兑”的混合物,而不再是纯净的审判产物,因为深谙法院审判运行模式的人都会找尽可能高的领导说情,以期对审判结果施加影响。

三、法院运行环境的行政化

现在法院之所以处处体现行政化,这与法院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法院与当地党委、政府之间的关系很类似行政关系,党委、政府也习惯将法院当成自己的一个工作部门。由于法院人、财、物受当地党委、政府控制,法院对行政化管理也很难拒绝。从上下级法院的关系看,由于案件请示、汇报制度盛行,上级法院会用司法解释类纪要、答复等形式指导下级法院工作,很难保证下级法院的独立性,让审级业务监督关系不断“掺入”行政关系。从中国法制史看,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都是行政官员兼理司法,人们也喜欢看清官断案,法官的官员形象在社会上深入人心。从社会环境看,人们评价法官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职务的高低,而不是看业务水平的高低。现在法院职级走的是双轨制,并且职务与职级挂钩,职级与待遇挂钩,副院级以上领导走的是行政实职(领导职务),其他法官走的虚职(非领导职务),无论是正科级审判员还是副科级审判员,在干部管理上都属于科员,逼着法官们想方设法弄个“长”、“主任”什么的当当,再套上相应的行政级别,否则不但社会评价低,工资收入还受影响。从法院面临的各项监督看,不但是越来越多,而且有权部门的监督行政色彩浓厚,只要有权力的部门要结果,法院就要汇报,这其中有的是“变味”的监督,都是想从审判权中分到一杯“羹”,让审判工作受到了很大干扰。

四、法院人员、机构演变过程的行政化

从领导班子分工看,现在大部分法院实行的是副院长分管庭室制,这很类似封建社会的分封领地,有意无意地强化了行政依附关系。而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副院长是全院的副院长,而不是某几个部门的副院长。从法院的管理部门看,可以说是“麻雀虽小、无脏俱全”。随着形势的发展,不但审判部门越设越多,为审判工作服务的管理部门越设越多,分工越来越细,而且设置也不规范,行政性管理机构不断增加,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法院的非业务部门基本上只有办公室,最多还有个信访室,以后又从办公室分出了政工科(政治处)、监察室、法警队等机构。从九十年代起,法院的非业务部门的分工越来越细,如设三、四个民庭的情况很常见,随之法院的管理部门越设越多,相应的人员分类也越来越复杂。审判部门的管理分工也越来越细,先是设立了负责立案管理和审判监督的告诉申诉庭,后分立为立案庭和审判监督庭。随着涉诉信访压力的增大,从立案庭分出了负责涉诉信访工作的立案二庭。随着审判管理的加强,又设立了负责审判管理的审判监督二庭(有的地方与研究室合并,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随着审判、执行中分权制衡机制的建立,又设立了司法技术辅助办公室等机构。设立的机构多了,相应的就是领导多、审批多、要报表的多、要材料的也多,在权利制衡中必然掺与行政的成分而影响效率,加大了审判的成本,影响了审判的效率。

由于法院的以上种种行政化设计与审判规律格格不入,直接造成层级多、机构多、领导多、审批多、制约多,党组会与院长办公会不分,审判与审批混杂,合议庭形同虚设,独任审判员难独立审判。由于行政化的审判人员和审判组织的审判权被行政权挤压,不直接从事审判的领导权力却很大,尤其是层层审批和外部的不当干预,必然影响审判工作的发展进程。小作坊式封闭运行的孤立审判庭设置,权力过于集中,也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市场。

马克思说: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审判权的性质和价值追求决定了审判活动只能服从法律,而不是服从某个机关或某个领导的行政命令,这个“国王”也不应是戴着行政枷锁的所谓“国王”。行政化往往代表利益和特权,要让领导主动破除行政化无疑于与狐谋皮。法院要实现去行政化,一要通过完善顶层设计进行自我革命,实现从行政化向司法化的蜕变,二要实现从行政化环境中的突围,从而把机构人员变成审判任务的载体,把集中审批变成分散的把关,把层级的重压变成平行的协作,把职务变化变成责任的承担,把职级荣誉变成提高素质的动力,让审判工作挣脱行政化的羁绊,探索建立以法官为主体、以审判为中心、符合审判规律的审判权力运行体制。故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现法院管理机构的集约化管理

法院应当根据管理学上组织结构的基本原理以及人民法院分类管理的内容对法院机构进行整合。法院的管理基本上是审判管理、人事管理和政务管理三大项,相应地通过审判委员会、党组会、院长办公会来决定,有必要以这三个会议为依托,整合法院的管理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做法是将广义上的法院管理部门分成三类,将职能相近的

部门进行合并,职能相近的部门最好由一个院领导主管,分别成立审务管理办公室、大政工办公室、司法政务办公室这三大管理机构:

一是成立审务管理办公室,涵盖研究室、立案一庭、立案二庭、审监一二庭等“准综合部门”,以审判委员会为决策机构,凡是审判管理和审判辅助工作一律在此处理,形成审判管理与服务中心。

二是成立大政工办公室。涵盖政治处、纪检(监察室)、党总支等。以党组会为决定机构,凡是党务、人事方面的事务一律在此统一处理,形成队伍建设的管理中心。

三是成立司法政务办公室。涵盖办公室(含计财处)的所有部门,以院长办公会为决策机构,凡是行政事务和后勤保障方面的事务一律在此统一处理,形成行政中心。

这样,三大管理部门既“三足鼎立”,又分工合作,尽量减少行政色彩,共同完成法院的各项管理任务。

二、健全法官遴选和进退机制

现在是法院院长换届而副院长以下的审判人员不换届,任命了法官职务后,除非犯了重大错误不会被免职或降职,更不会因为业务素质差被免职,造成法官的学习动力减退。有的院领导本不懂法律知识却因职务无忧而不愿学习,有的甚至在审批时明说:庭长签字我签字,签了字我也不负责。有的“半路出家”的庭长不懂抚养的规定,闹出说“把孩子放在这儿,让双方当事人争价吧”等笑话。有的法官素质或责任心太差,有的让驻院陪审员写判决书,有的让律师代写判决书,还有为要审判员职务向院长下跪的等。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是因为现在任命审判职务基本上是论资排辈的,只要资历到了人缘又不是很差的话,捞上个相当的法官职务都没问题,学生毕业后在法院工作的往往是横向比较任了什么级别的审判职务。要让法官真正适应审判岗位的要求,就是破除法官终身制,实行审判员任期制和任职考试制,实行法官岗位的优胜劣汰,让审判职务取得后不再一劳永逸。我看可以探索施行法官审判资格任期考核制,任期可以考虑与院长届别同期,任职资格考核也不要让法院独家组织,应吸收法院外部法律人士参加,或委托院外独立机构进行,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考核全面反映法官司法能力和审判水平,通过资格考核让不适应审判岗位的人员退出。另外,现在法院执行员的任职资格比较混乱,规定也不严格,也应参照审判人员的考核办理。当然,这种考核从理论上讲由法官考评委员会承担较妥,但同样需要严格排除

行政干预。

三、减少人员与机构的行政化色彩

一是对审判委员会进行改革,加强其法律专业化建设,减少其行政色彩。在审委会委员组成上,应当由资深法官组成而不要由担任领导的所谓法官组成。审判委员会工作重点从研究案件转到总结审判经验和监督、指导、管理审判工作上,要完善审判会列席制度、发言顺序等议事规则,消除审委会“集体负责其实谁也不负责”的弊端,同时完善审委会的办事机构、咨询机构和办事人员,让审委会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审判组织,而不是行政权的附庸。

二是实行法官领导(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办案制,解决“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问题,让具有法官职务的领导实现法官属性的回归。

三是让庭长“减负”。现在庭长承担了过多的行政职能,其行政性把关应做到有据、有度、有节,从而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脱身,也避免干扰其他法官办案,集中精力用于办案。

四是健全判断法官业务能力的评判标准。要建立科学的法官素质评判标准,标准包括法律知识、业务技能、审判经验和相关社会知识等内容,真实反映法官的审判水平。另外,要将现行的审判庭改造成业务研究机构,成为业务活动的场所,突出业务庭的业务职能,淡化其行政职能。

四、建立与审判工作司法化相适应的权力运行机制

一是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但要摒弃企业化管理追逐利益的弊端,让审判工作实行流水作业。在审判流程上设立立案组、庭前准备组、庭审组、裁判组、质量检验组和信访处置组,将个案审理中集中在一个审判人员的权力进行分散,加大干扰办案的成本。同时,按法官的业务能力安排到适当的审判岗位,法律素质较高的精英法官安排到庭审、裁判岗位,其他法官安排到裁判性较弱的岗位,实现法官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要将现行的主管院长分管业务庭制改为院领导集体值班制,让有领导职能的法官充当“值班经理”或工段长的角色,结束审判权的“割据”局面。

二是取消裁判文书审批制,建立流程检验制。除法律规定由院长批准的事项外,现行裁判文书审批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应当还权于独任审判员和合议庭,并要制约独任审判员和合议庭的权力,切实把审判权关

进制度的笼子里,用阶段质量保证整体质量,用流程公正保证结果公正。尤其是要加大法官违法审判的成本,形成强大的制度威慑,让法官不敢枉法裁判。

三、健全案件质量评查机制。法院最适合把关的机构就是审判委员会,因为理论上讲审委会委员都是法官的精英,而不是行政官员。现审判流程最缺乏的就是一个权威的案件质检机构,过程监督很容易实际到位,事后监督难以有效挽回影响。案件评查工作因为得罪人还很辛苦,所以没人愿意干,现行做法多是让一些退了的老法官充数,不如让审委会委员这样的法官精英担此重任比较适当,同时要有相应的工作机构来配套,让“质检”有名有实。

四是发扬司法民主。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激发不了参审热情,应创造条件让人民陪审员切实发挥作用,在弥补专业法官不足的同时也加强外部监督,还要探索将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引入审判程序,改变现在“找证据、找律师不如找关系”、“事前监督乏力、事后监督更难”的现状,确保审判工作从实体到程序都合法、合理、合情,让法律的正义与人民群众朴素的正义观结合起来,提高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的认可度。

总之,人民法院的去行政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人员、机构、工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逐渐建立一套符合审判规律的审判权运行机制,从而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二篇:从社区工作行政化看社区工作

从社区工作行政化看社区工作

社区的定义简单说就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他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区具有很多功能。主要包括:空间功能、联接功能、社会化功能、控制功能、传播功能和援助功能等。具体工作范围包括党建、司法调解、综合治理、社保、计生、征兵、双拥、科普、安全、环保、妇联、文体等各项工作。

从社区工作的定义、功能和范围来看,主要还应该以服务为主,但目前我国社区居委会这一自治组织行政化的色彩非常浓厚,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织设置功能行政化。社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居民需求也各不相同,社区组织在结构、运行方式等方面应各有特色,但现实中我国社区组织却千人一面,没有差别。社区组织和社区机构的设置体现了政府基层管理的需要,居民缺乏归属感、认同感。从理论上讲,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工作中政府各职能部门或派出机构指派的行政任务占居委会工作的80%以上,居委会主要承担行政工作。居民把居委会看成是政府组织而非居民自治组织,把居委会看作是政府行政力量的延伸。

2、自治章程、工作制度及人事决定行政化。尽管目前各社区普遍制定了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和居委会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但它们是由上级民政部门或街道制定,分发给各社区遵照执行的,没有经过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的讨论、通过。这种做法反映了基层政府对社区居委会自治范围和自治程度的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由居民会议选举产生,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其成员。许多社区居委会换届确实要经过社区选举,但候选人资格由政府确定,这实际上是由政府主导社区选举,社区选举基本流于形式,这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社区居委会自治组织的群众性和自治性。

3、经费收支行政化。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来源有两部分:政府财政拨款和社区自筹,其中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的财政补助。社区驻区单位共建意识不强,社会捐助收入很少且不稳定,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的缺口较大,其经费缺口普遍由街道提供。街道对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实行统一管理,由街道财政所设立社区帐户,统一做帐。社区经费由市区下拨到街道,由街道统一收支的方式,造成“端谁的饭碗归谁管”,社区居委会不得不依附于街道办事处。

4、运行方式、考核机制行政化。社区居委会采用行政化的运行方式,社区居委会的服务功能不强,居委会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太少,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程度和支持程度不高。目前对社区居委会的监督考核名义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居民民主评议社区居委会,一种是由街道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社区进行考核评比。但在两 种监督考核形式中,由于街道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考核结果与社区的工作经费、人员任免等挂钩,因此街道及政府职能部门的考核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左右着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取向,居民群众的考核效力则显得软弱无力。

造成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干预过多是导致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的重要原因。首先是认知因素。政府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于解决转型时期的种种社会问题,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在政府看来,良好的社区治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这可能促使政府倾向于直接干预并控制社区。对于相当部分的政府官员来说,社区不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管理当然应该接受街道的领导。再次是利益因素。部分政府官员内心不愿失去社区这一条“腿”,这也是社区行政化的重要原因。随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越来越多的工作都是通过社区居委会开展和落实的,社区居委会变成了政府的派出机构。而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在给社区居委会下放责任的同时,却将利益和权力留在自己的手中。

2、社区自治组织自身的原因

首先是社区居委会主观倾向行政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需求及愿望是其自主性能否成长的根本因素。由于社区资源都来自政府,为了从政府获取资源,一些社区依附于政府及其代理机构。当政府职能部门或街道办事处做出与居民利益相冲突的事情与行为时,有些社区居委会不但不敢制止,甚至还参与其中“分一杯羹”。其次,由于政府 主导了居委会的工作,社区居委会在人、财、物、职责、运作、考核等方面全方位依赖与街道或其派出机关,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是相对独立的关系,而是全面依附的关系,社区居委会日益与社区居民脱离,成为代表政府管理社会的力量,逐渐失去自治性。

3、居民参与方面的原因

社区居委会自治应以居民的广泛参与为基础,依靠民众的广泛参与来协助政府解决社区的问题,是推动社区自治和社区建设的明智选择。目前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淡薄,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单位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认识和社区参与意识的形成。单位体制下,城市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几乎全部纳入单位行政体制中。个人一旦进入单位,单位对个人负有生老病死的无限义务,个人则完全依附单位。而个人对单位的全面依附则促使个人形成强烈的单位认同意识和单位参与意识,社区归属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很少。

那么怎样才能让社区组织“去行政化”呢?

民主是社区建设的灵魂,自治是社区建设的方向。完善社区自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切入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增长点。加快社区组织“去行政化”进程、加强社区自治能力建设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增强民主意识;有利于促使公共权力的重心下移,使社区公共权力直接置于社区成员的监督下。

1、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首先要围绕强化社区居民自治这个核心,进一步明确政府、社区 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和职能。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处于组织规划者、裁判者与执法者的行政管理者角色,对社区建设起组织、指导、帮助、支持、调控的主导性作用。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工作的组织者。社区居委会的主要职能是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政府或其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工作。

建立和完善党领导下的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政府转换职能,将社会事务真正交给社区办理,完善社区自治制度,建构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以社区为平台,实现政府管理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互补,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既加强政府责任和政府行为,又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强化社区自治功能。

2、优化社区自治环境,培育社区自治功能。

优化社区自治环境,首先要求政府自觉转变职能,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到社区,为社区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服务,以社区居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在领导方式上要改变自上而下的纵向垂直式命令式管理,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压任务、派工作,而是要将社区自治组织作为政府管理的新的依托,依照法律积极支持和科学指导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引导居民实现自治。

3、健全社区自治体系,提升社区自治功能。

健全社区自治体系,一是要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加强社区 党组织的建设,加强对社区内企事业离退休党员和其他类型党员属地化管理后的组织力度,大力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管理中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社区管理体系。理顺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明确社区居民自治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真正实现政府部门对社区居委会给予业务指导而不进行行政干预、提供帮助支持而不插手社区事务。三是不断丰富和完善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坚持从社区居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拓展社区服务的新领域,增加社区服务的新内容,探索社区服务的新载体,努力满足社区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4、构建共同利益平台,扩大社区参与程度

动员社区力量、开发社区资源、密切联系群众、及时解决问题,成为居民表达利益、实现利益、维护利益的途径,使社区共同利益得到加强,这将大大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功能。重视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建设,加强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协商议事会的建设,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提升社区的自治功能。

5、加强社区工作者培训,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对推动社区建设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随着社区建设的快速推进,社区工作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越来越紧迫,社区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需要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和社区工 作方法也需要加强。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应当定期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这也是社区工作者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重要措施。通过岗位培训使社区专职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目标,系统地学习社区建设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社区工作的基本原理,掌握社区工作的方法和技能,拥有更多的敬业奉献精神和更高的职业技能水平,以全面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育自治意识,增强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能力和水平。

第三篇:从简历上看个人能力

从简历上看个人能力

来源:好的蛋糕网

先要真实可靠。其实单位要想获知你的真实情况并不困难,许多单位都将诚实视为第一重要的品质,一旦单位发现你作假,即使你才华再出众也不会录用你。

进入12月份,应届大学生求职高峰期到来,不少人都在简历上下了不小功夫,可功夫到家不到家,要招聘单位说了算。香港 智裕国际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韵慈女士,具有多年招聘经验,阅简历无数,她针对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的劣势,就如何有效组织信息,完成优秀的中英文简历和求职信,接受了笔者采访。

简历是沟通能力的体现

李女士说,现代企业越来越强调沟通能力,简历是你与招聘单位的第一次沟通,你的目的是让对方认识和接收你,单位的目的是了解你。对单位人事部来说,你可能是数以千计的应聘者之一,有些简历甚至没被认真阅读就被扔进垃圾桶,更多的简历在招聘人手中只停留十秒钟,也难逃相同的命运。那些书写潦草、满纸错字的简历根本就别想过关,即使你是个天才。李女士强调,一定要重视简历的包装,但包装虽然重要,决定胜负的却是内涵。你是否真正具有单位所需要的才能才是应聘成功与否的关键。

简历要有效表达个人信息

如果你不具备单位要求的条件,就算弄虚作假取得面试机会,也一样会被识破。但如果你正是单位所需要的人,却未取得面试机会,就该检查自己是否在简历中有效表达了个人信息。

简历的基本内容是必需的。别看简单,可总有不少人忘记写上自己的联系办法或是性别。李女士提醒毕业生,以下内容是简历中不可少的内容:个人基本信息、职业目标、教育背景、所受奖励、校园及课外活动、兼职工作经验、培训、实习及专业认证、兴趣特长。关于简历的基本守则,李女士说,首先要真实可靠。其实单位要想获知你的真实情况并不困难,许多单位都将诚实视为第一重要的品质,一旦单位发现你作假,即使你才华再出众也不会录用你。

简历的成功要诀

李女士阐述了什么样的简历可以在上千份简历中获招聘人青睐:

1、求职目标清晰明确。所有内容都应有利于你的应征职位,无关的甚至妨碍你应征的内容不要叙述。

2、突出你的过人之处。每人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经历和技能,如你有演讲才能并得过大奖,你应详尽描述,这会有助于你应征营销职位。

3、用事实和数字说明你的强项。不要只写上你“善于与人沟通”或“富有团队精神”,这些空洞的字眼招聘人已熟视无睹。应举例说明你曾经如何说服别人,如何与一个和你意见相左的人成功合作。这样才有说服力并给人印象深刻。

4、自信但不自夸。充分准确地表达你的才能即可,不可过分浮夸,华而不实。

5、适当表达对招聘单位的关注及兴趣。这会引起招聘人注意和好感,同时可以请求面试机会。

第四篇:从最高院判例看债权转让法院裁判规则

从最高院判例看债权转让法院裁判规则 齐精智

2015-09-07

文/齐精智 陕西明乐律师事务所 本文为作者向无讼阅读供稿

债权转让是保理融资有效成立的法律前提,在我国关于保理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时,最高人民法院及各高级人民法院的判例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归纳如下:

一、债权转让后原合同中约定的争议解决条款是否继续有效?

最高院案例:1998年8月10日,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河南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公司”)与鑫泉贸易(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泉公司”)签订合同,约定双方相互供货关系。1999年10月2日,鑫泉公司与辽宁渤海有色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公司”)签订“债权转让协议书”,约定将其对河南公司的全部债权转让给辽宁公司,用以清偿鑫泉公司欠辽宁公司的债务等。1999年10月8日,辽宁公司依据债权转让协议书向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起诉。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辽宁公司是以债权转让纠纷为由提起的诉讼,其与河南公司未直接签订合同,事后双方又未能达成仲裁协议,故辽宁公司在本院提起诉讼,符合法律规定,其有管辖权。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本案中鑫泉公司与辽宁公司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并书面通知了河南公司,因该债权是基于原合同产生的,且需依附于原合同实现。辽宁公司接受债权转让协议,其中应包括解决争议的条款。而依据鑫泉公司与河南公司所签订的合同的约定,双方解决权利义务争议要通过仲裁裁决,因此,辽宁公司要实现其受让的权利,亦需要通过仲裁解决。故本案应依据仲裁条款的约定,通过约定的仲裁机构裁决,人民法院不应受理。

二、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将判决确认的债权转让的债权受让人无权对该判决提出再审申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将判决确认的债权转让债权受让人对该判决不服提出再审申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问题的批复。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海南长江旅业有限公司、海南凯立中部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与交通银行海南分行借款合同纠纷一案的请示报告〔(2009)琼民再终字第16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将判决确认的债权转让,债权受让人对该判决不服提出再审申请的,因其不具有申请再审人主体资格,人民法院应依法不予受理。

三、债权受让人可凭生效法律文书及受让证明直接申请执行

最高院指导案例:受让人可凭生效法律文书及受让证明直接申请执行。受让债权的受让人将债权再行转让给其他普通受让人的,执行法院可以依据上述规定,依债权转让协议以及受让人或者转让人的申请,裁定变更申请执行主体“。据此,该院在执行通知中直接将本案受让人作为申请执行主体,未作出裁定变更,程序不当,遂于2012年8月6日作出(2012)闽执异字第1号执行裁定,撤销(2012)闽执行字第8号执行通知。李晓玲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其主要理由如下:

一、李鹏裕的公务员身份不影响其作为债权受让主体的适格性。

二、申请执行前,两申请人已同2234公司完成债权转让,并通知了债务人(即被执行人),是合法的债权人;根据《执行规定》有关规定,申请人只要提交生效法律文书、承受权利的证明等,即具备申请执行人资格,这一资格在立案阶段已予审查,并向申请人送达了案件受理通知书;1号答复适用于执行程序中依受让人申请变更的情形,而本案申请人并非在执行过程中申请变更执行主体,因此不需要裁定变更申请执行主体。

【裁判结果】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12月11日作出(2012)执复字第26号执行裁定:撤销福建高院(2012)闽执异字第1号执行裁定书,由福建高院向两被执行人重新发出执行通知书。

【裁判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本案申请复议中争议焦点问题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在进入执行程序前合法转让债权的,债权受让人即权利承受人可否作为申请执行人直接申请执行,是否需要裁定变更申请执行主体,以及执行中如何处理债权转让合同效力争议问题。

(一)关于是否需要裁定变更申请执行主体的问题

变更申请执行主体是在根据原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已经开始了的执行程序中,变更新的权利人为申请执行人。根据《执行规定》第18条、第20条的规定,权利承受人有权以自己的名义申请执行,只要向人民法院提交承受权利的证明文件,证明自己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承受人的,即符合受理执行案件的条件。这种情况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变更申请执行主体,但二者的法律基础相同,故也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申请执行主体变更,即通过立案阶段解决主体变更问题。1号答复的意见是,《执行规定》第18条可以作为变更申请执行主体的法律依据,并且认为债权受让人可以视为该条规定中的权利承受人。本案中,生效判决确定的原权利人2234公司在执行开始之前已经转让债权,并未作为申请执行人参加执行程序,而是权利受让人李晓玲、李鹏裕依据《执行规定》

第18条的规定直接申请执行。因其申请已经法院立案受理,受理的方式不是通过裁定而是发出受理通知,债权受让人已经成为申请执行人,故并不需要执行法院再作出变更主体的裁定,然后发出执行通知,而应当直接发出执行通知。实践中有的法院在这种情况下先以原权利人作为申请执行人,待执行开始后再作出变更主体裁定,因其只是增加了工作量,而并无实质性影响,故并不被认为程序上存在问题。但不能由此反过来认为没有作出变更主体裁定是程序错误。

(二)关于债权转让合同效力争议问题

原则上应当通过另行提起诉讼解决,执行程序不是审查判断和解决该问题的适当程序。被执行人主张转让合同无效所援引的《纪要》第五条也规定:在受让人向债务人主张债权的诉讼中,债务人提出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无效抗辩的,人民法院应告知其向同一人民法院另行提起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无效的诉讼;债务人不另行起诉的,人民法院对其抗辩不予支持。关于李鹏裕的申请执行人资格问题。因本案在异议审查中查明,李鹏裕明确表示其已经退出债权受让,不再参与本案执行,故后续执行中应不再将李鹏裕列为申请执行人。但如果没有其他因素,该事实不影响另一债权受让人李晓玲的受让和申请执行资格。李晓玲要求继续执行的,福建高院应以李晓玲为申请执行人继续执行。

四、债权转让合同中,受让人以免除担保人的担保义务为条件受让债权,受让人再转让该债权时,未设定该条件,则后转让人能否向担保人主张债权?

广西壮族自治区丝绸进出口公司诉广西安和投资置业有限公司等债权转让合同纠纷抗诉案(2011年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2011]第4期出版)

判决如下:信达公司与安和公司签订的《债权转让合同》第十六条作出了特别约定,该特别约定是信达公司与安和公司在债权转让中对上述生效判决确定的权利义务进行的变更。该变更关系到丝绸公司应否履行担保债务等问题。在上述生效判决执行过程中,丝绸公司在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主张本案债务已经免除的异议之后,又向该院提起诉讼,请求通过诉讼解决其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之规定,对其诉讼主张,该院予以支持。

导致本案纠纷产生的原因,在于对《债权转让合同》约束力问题的理解和对该合同第十六条的特别约定如何解读,以及《债权转让合同》与《债权转让公告》的内容不一致时,依据哪一个文件进行处理的问题。该院认为,本案所涉债权为附条件债权让与,受让人安和公司以免除担保人丝绸公司的担保义务为条件受让债权。《债权转让合同》的签订,在信达公司与安和公司之间设立了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该合同第十六条的特别约定,排除了安和公司的本案权利也排除了丝绸公司的债务。受让人安和公司再转让时,后手受让人大步公司、桂华公司不能取得大于前手安和公司的合同权利。大步公司、桂华公司在受让安和公司的债权时,必须对安和公司与信达公司之间的合同进行审查,以判断安和公司债权的完整内容。《债权转让合同》经信达公司与安和公司签字盖章即发生法律效力。《债权转让公告》并非合同,该公告的发布并未使信达公司与安和公司之间设立的有别于《债权转让合同》的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债权转让公告》亦不同于物权登记,不产生类似于物权登记的公示效力。当《债权转让公告》登载的内容与《债权转让合同》不一致时,尤其是债权转让人信达公司并未申明放弃或者变更《债权转让合同》中的上述条款,则应当以《债权转让合同》的约定为准。《债权转让合同》第十六条约定的有关内容,对丝绸公司产生免责的法律效力。因此,安和公司、大步公司、桂华公司均不能依据《债权转让公告》向丝绸公司主张权利。

丝绸公司对安和公司、大步公司、桂华公司的本案债务不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五、债务人对债权受让人受让的债权确认后,不得再就该债权提出异议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涉及债权转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的通知(沪高法民二[2006]13号)

六、债权让与人、受让人与债务人在债权转让合同中对转让的债权金额予以确认,债权受让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时,债务人对该债权金额予以否认的,应如何处理?

当事人在债权转让合同中对转让的债权金额予以确认,债务人在嗣后予以否认的,如无充分的证据或理由,债务人不能推翻其在三方协议中对债权金额的确认。因此,对债务人就债权金额提出的异议,法院一般不予采信。

七、债权转让通知到达债务人时诉讼时效中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第十九条:债权转让的,应当认定诉讼时效从债权转让通知到达债务人之日起中断。

八、债权人将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但未通知债务人,后债权人又接受了债务人的还款,第三人可否主张债权人构成不当得利?

《武汉宝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诉中国农业银行安陆市支行债权转让纠纷抗诉案》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认为,本案中的三份债权转让协议,第一份和第三份转让协议成立且有效;第二份转让协议,因受让人农行安陆支行未依约履行付款义务而失去效力。农行安陆支行在将本案所涉及的78万元债权转让给长城公司汉办后,仍接受福兴公司的履行,应属不当得利。宝捷公司受让本案所涉及的78万元债权应受法律保护。宝捷公司在要求原债务人福兴公司履行债务时,发现农行安陆支行此前已接受福兴公司的履行,有权要求农行安陆支行返还78万元本息。原二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抗诉理由成立。

九、债权转让中,债权人未向债务人履行转让通知义务,是否影响债权转让本身的效力?

《佛山市顺德区太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广东中鼎集团有限公司债权转让合同纠纷案》2005年4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4)民二终字第212号:

关于债权转让通知义务的履行是否影响债权转让协议的效力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条第一款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的,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据此,债权人未通知债务人的,则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并非影响该债权转让的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在案件审理中,债务人以原债权银行转让债权未履行通知义务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可以将原债权银行传唤到庭调查债权转让事实,并责令原债权银行告之债务债权转让的事实。“可见,债权转让通知义务在案件审理中仍可履行,债权转让通知义务未及时履行只是使债务人享有对抗受让人的抗辩权,它并不影响债权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债权转让协议的效力。因此,向债务人发出债权转让通知并非债权转让协议的生效要件,东方公司广州办事处没有及时向债务人和担保人发出债权转让通知并不影响其与中鼎公司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的效力,也不能因此认为中鼎公司未取得本案债权。

十、同意债权转让的意思表示不构成对超过时效债务的重新确认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0)南民商初字第52号民事判决,(2012)豫法民三终字第36号:”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根据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义务人自愿履行。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二是对旧债务的重新确认。这有两种情况:第一,当事人协议履行,重新达成还款协议;第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借款人在催款通知单上签字或者盖章的法律效力问题的批复》的相关规定,对于超过诉讼时效,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催收到期借款通知单,债务人在上面签字或盖章的,应当视为对原债务的重新确认,该债权债务应受法律保护。但参照该司法解释的规定,本案中华龙辛夷公司在农行南召支行的不良资产档案移交审查明细表上签署“同意转让给财政部”并加盖公章的行为并未构成对债务的重新确认。

首先,农行南召支行的不良资产档案移交审查明细表不同于催款单。农行南召支行制作明细表的动机是将不良资产进行剥离,目的仅仅是要华龙辛夷公司承认曾经有过这笔欠款,以平衡账目,整个内容均未涉及催款问题。其次,华龙辛夷公司在该明细表上的盖章、签字只是认可曾经有过该笔欠款,与农行南召支行的明细表相对应,而且其盖章所确认的也仅是字面上的内容“同意转让给财政部”,而不是承认此次属于催款或者是在催款单上盖章。再次,华龙辛夷公司与农行南召支行并没有达成新的协议或者合同。最后,以格式条款的解释规则解释该明细表,也应作出不利于农行南召支行的意思解释。本案中明细表是债权人事先设计好的具有固定格式的内容,相对方在上面签字盖章后,若意思表示产生理解上的分歧,以格式条款的解释规则看,应向着接受该表并在上面签字盖章者作有利解释,也就是说,如果明细表字面上没有催收的内容,不能认定是华龙辛夷公司对原债务的重新确认。

第五篇:从机构养老的角度看《桃姐》

从机构养老的角度看《桃姐》

看了《桃姐》这部影片,我们都被这对主仆之间的深厚感情所感动着。桃姐是梁家的佣人,但是在桃姐的晚年,梁家人把桃姐当做自己的家人,少爷罗杰把桃姐当做自己的干妈来对待。我不禁感叹:桃姐是如此的幸运!她亲手养大了一个善良的孩子,因此,她晚年得到了回报!我们为桃姐感到欣慰。

但是,作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享受这份感动的同时,我更看到了桃姐所在的养老院的老人生活,一时间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那些场景,突然间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智慧,莫非他要得就是这种效果?让观众不悲不喜,只有感慨和感动?

桃姐是在中风后,自己提出要入住养老院的,因为她不想成为这个家庭的负担。桃姐所入住的养老院,可以看出来是一个并不高档但收费却并不便宜的机构。而通过影片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确实是许多养老院所常见的。

桃姐刚进入老人院的第一天,看到了各种形态的老人,痴呆的,坐轮椅的,佝偻蹒跚的,总之,很少有正常的自理老人。有许多画面其实透露着一种凄凉,但是桃姐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主意;而这个机构竟然会发生那么可怕的事,两位老人的假牙都带错了,可见此机构的管理是多么粗糙!桃姐没有被吓倒。给老人喂饭的时候,竟然是一个人同时喂好多个老人,当时我心里想到的是老人吃的饭菜都凉了;看 1

了一会儿,我突然安慰自己:知足吧,至少用的不是同一个勺子„„

看着看着,我期待这样的情节:罗杰来探望桃姐,看到这里的老人的一切,给桃姐转院,换一个高档点的机构,让这位照顾了他们家六十年的老人,享受一下身心的安宁。但是,那只是我的一种期待罢了,我总是有着幼稚的童话般的思维。

尽管桃姐在忍受这一幕幕,但是善良的她没有表现出来,因为她不想为罗杰添麻烦。

桃姐会如同其他老人一样坐在门口向外望,明明心里怀着期待,但是给罗杰的电话中却是说:“忙的话就不要来了。”问到这里的情况,桃姐总是说:“很好”。桃姐很不希望自己给罗杰添麻烦。

而现实的养老院中,有多少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尽管感觉不好也不会告诉子女,有了不舒服总是不希望那么快地通知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一位老人病危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老人被抬上了救护车,便再也没有回来。这是老人们亲眼见证了院友的离去。也许他们痴呆,他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对那些被病魔缠绕却思维清楚的老人来说,谁能体会他们的心情?死亡对于中国人,特别是老年人来说,总是一个十分忌讳的话题,也许他们在想:总有一天,被抬上车的是我吧。在场的观望者中,也包括桃姐,终于有一次,桃姐也在众多老人的目送下,被抬上了车,再也没有回来„„

是的,没有那种死亡的巨大的悲戚感。当前位老人的家属在整理

其遗物时,悲痛欲绝,涕泗横流,而其他老人的反映倒没有那么凄惨,反倒是那么淡然,突然给我一种茫然的感觉。

导演,没有在这一刻习惯性地催人泪下。

而我在机构遇到的类似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当一个老人,因为痴呆,因为想家,想家人,不听话,大吵大闹时,四五个老人都哭了,正在带着他们做早操的我,突然停下来,含着泪告诉护理员,请把她带回房间吧。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机构出现老人去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而机构送老人上医院,急救车也不是上面明显的鲜艳的红十字、120、999等,就算把病危老人抬上救护车也会尽量避开其他老人。就算有老人离开后再也不会回来了,我也不会很直白地告诉他的朋友。曾经有一个早上,一个腿脚不好但是思维清楚、曾经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的老人问我:“昨天晚上是不是死了一个老太太?”我说:“爷爷,昨天晚上车来得及时,奶奶没有去世,现在住院养病呢。”我不知道我做得对还是错,但是,我实在不知道说什么更好了。

我总觉得,现实应该如我这样的吧,我希望电影只是电影。

影片还有一个讽刺之处:老人院节假日的志愿服务。

中秋节,志愿者给老人表演完节目,月饼还要收回,因为他们还要赶下一个养老院;而老人们在忍受了一个活动后还不能离开,要等着下一批志愿者。仿似影片中的志愿服务真的只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只是为了作秀,机构,为什么还要为这种活动敞开大门?记得某

位老师给我们讲过,有一个节日,一个养老院的一位老太太一天被不同的志愿者梳了六回头发。还有一位老师给我们讲,雷锋,总是三月来,四月走啊。

最后,我总觉得这部影片还有一个十分不能忽视的人物——坚叔。他骗桃姐和罗杰的钱去找洗头妹,貌似他应该是被批判的对象,最后一次她向桃姐借钱的时候被罗杰阻止,桃姐的一句话打动了罗杰,也彻底触动了我。桃姐说:“让他去吧。还能找几回啊。”桃姐有着超越常人的包容心啊!因为我想,如果我是桃姐,我会怒不可遏的。但是桃姐的一句话真的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我曾觉得某学者在两会上提卖淫合法化的提案甚为可笑。觉得在中国这个即便是很常见但也是一个伦理禁忌,他们的努力只是他们的努力。但是,当桃姐说出那句话后。我突然觉得,这种事发生在坚叔身上我并不反感了。因为他“还能找几次啊”,他是一个老人,他的生命在一步步走向终点,而那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老年人也是人,丧偶老人也是正常人。突然我仿佛明白了老师说过,任何一位研究性学的学者都会坚持卖淫合法化。但是,另一个方向,我又想到了一个词:女权。不去想这个了,让专业人士去论战吧。

最后,在桃姐的追悼会上,坚叔给桃姐送了几朵鲜花。我在想,坚叔的心内是愧疚的,是觉得自己对不住桃姐的,但是他应该也知道,桃姐从来就没有怨过他。

整个影片,不悲不喜,连桃姐这个女主角的去世都是那么平静。桃姐和罗杰之间,没有留下伤痛,倒是形成了一个现实的母子情,近乎完美。他们之间,从来不缺少玩笑,给观众一阵阵感情迂回。死亡,在这个影片里不可怕,仿似淡淡的忧伤中透着几分祥和。

也许导演无意讽刺香港的养老院的现状是多么糟糕。他只是为了反映真实现象。可是,一部获了多项大奖的电影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总是不能忽视的,诸多养老院院长会有怎样的感慨?这部影片是否适合老年人看?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莫非导演想通过这部影片来鼓励人们居家养老?我瞎猜的,止增笑耳。

下载从人员和机构上看法院如何冲破行政化的樊篱(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人员和机构上看法院如何冲破行政化的樊篱(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设计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教材版本: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以上看世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式:分组观察讨论 第一部分 课前系统设计 教学内......

    从某老年公寓看我国老年福利机构的发展

    从花园新村老年公寓看我国老年福利机构的发展 摘要:“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在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老年问题日益成为构建和谐......

    从两件再审案件看法院对诉讼代理权的审查

    从两起再审案件谈对民事诉讼代理权的审查 我院今年受理的案件中,有两件再审案件都是因为代理权的缺陷引起的。一件是因为起诉时原告不满十八周岁,开庭时已满十八周岁,在开庭时......

    从典型案例看法院对工期鉴定如何认定(共五则)

    从典型案例看法院对工期鉴定如何认定 来源:建筑时报 作者: 时间:2014-10-10 点击: 259 案情 2004年2月24日,江苏南通某建承包上海某投资有限公司的上海浦东国际机电数码园A1、A2......

    从“赞助人”角度看出版机构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摘 要:赞助人作为文化系统的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着翻译活动。本文以上海译文出版社为例,主要从出版丛书与创办期刊两方面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出版机构影响着翻译的......

    从法定职责看安监人员业务能力构成(★)

    从法定职责看安监人员业务能力构成中国人大网 日期: 2010-01-25浏览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国家安监总局近期颁发实施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

    从求职简历上看员工的离职原因

    从求职简历上看员工的离职原因 常见的离职原因可疑的简历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频繁跳槽并以个人发展为由的。通常情况下频繁跳槽的人要么是能力差,在原公司混不下去;要么是眼高......

    从学生试卷上的签字看家长的心态

    从学生试卷上的签字看家长的心态 中考过后,把试卷发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改正错题,并寻找错误的原因。随后让孩子把试卷带回家,让家长看看孩子这一段的学习成果。从孩子交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