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动研究方案
国培计划(2011)—小学数学骨干教师
行动研究方案
姓
名:
陈绍龙
班
级:
小学数学
学
号:
工作单位:腾冲县中和镇民振明德小学 时
间:二○一一 年 十二 月教师的细小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一、出现的问题:
一个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同时兼任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的教学任务是常见的,并且在教学中也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同样的教学、同样的教师,这些班的成绩就是不一样,有的班成绩好,有的班成绩差。作为教师,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差距在哪,为什么会有差距?我在教学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上学期期末统考中,我所教的两个平行班成绩差距很大。为什么分班成绩几乎是同样的两个班,我同样地教学,却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五一班如我期望的,成绩越来越好,而五二班却让我感到自己的教学是一种失败。当时我想:“我是不是需要改变或调整五二班的教学改革,或者说在五二班的教学改革我是否需要放一放?”。改革是一项尝试性的工作,谁也不能保证它完全成功。当我在教学中碰到困难的时候,最初的感觉是要停下来,而不是换一种方式,或换一个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在我与其他老师合作进行的研究中,我对这个问题尤其关心,用着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这与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是分不开的。行动研究之所以能在中小学教师中落地生根、开 2 花结果,就在于行动研究是一种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是行动研究的生命力之所在。,二、原因分析:
于是,我设想了多种可能的原因。也许两个班的基础确实不一样,分数有时不能反映真实性的情况;也许两个班的班主任对数学学科的态度不同。开始我老抱怨五一班的班主任不配合,其实我不能判断,或者至少从我收集的资料来看,并不能证明这一点。我反思了曾经与五二班班主任的一段对话:
我:这次考试,你们班平均成绩又比五一班低了4分多。班主任:为什么会低这么多?刚分班时,两个班的成绩不是差不多吗?
我:我接班时,五二班的数学成绩比五一班低不到半分。才半个多学期,两个班就出现了如此大的差距,让我感到不正常,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
那次谈话后,我想利用五二班的自习课去讲一下试卷,而五二班的班主任想去上语文课,并且上一周的自习课也是被他占了。之后我一直认为五二班班主任对我的教学工作不是很支持,并且认为这是造成五二班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据其他老师对他的了解,他并不是这样一个教师,他当然不希望看到他所任教的班里学生的数学成绩差,并且我也亲眼看到 他在班上与同学们一起分析班里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并要求他们好好学习数学,不要让数学老师失望。不过,由于我的成见,我在五一班上课情绪饱满,在五二班上课的状态没有五一班好。有一次,同事对我说,“你对五二班有偏见”。我当然没有否认他的观点,只是轻轻地说了句,“在五二班上课,感到一种思维受阻的感觉,而在五一班,感到学生与我的距离很近”。
又有一次考试后,五二班与五一班的成绩都不是很好,我有点不高兴。五一班的班平均分比五二班多了6.3分。试卷讲评的第一节课是在五二班,因为成绩不是很理想,有一部分同学要求我不要念分数。也许是因为心情不好,也许是想激一激他们,我还是念了每一个同学的分数,包括不及格同学的分数。在整个讲解过程中,态度严厉,没有往常的笑容。也出乎我的意料,第二节在五一班上课时,当我提出念分数时,同学们不愿意,我也就不念了,神态也没有在五二班那么严肃,与平常上课没有两样。不知为什么,与五一班的同学交往起来,总觉得自然一些,感到他们与我很近。事后反思,我在五一班没有念分数,因为当时觉得五一班的要求强烈一些,在五一班几乎是全班提出意见,但是,为什么五二班同学在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时,没有像五一班那样再次提出要求呢?
问题可能就在这里,五二班的同学可能有点怕我。对于一个在教学中倡导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老师来说,是不愿意看到这一点的。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第三次试卷评分时,在汇总分数时,我故意把每班的一个同学的分数少加了5分,我想看看他们将会有怎样的反映。那次,我是先在五一班上课,试卷发下去没多久,一位同学就站起来跑到讲台上,让我改分数,我也很高兴地为她改了分数。下一节课在五二班上课时,我一直期待那位同学站起来,但一直到下课铃响,都没有人说分数搞错了,我感到很失望。也许是那位同学觉得区区几分,没有必要与老师分分计较吧。
通过以上几件事,我知道我与五二班学生有了隔阂,必须要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我对五二班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怎么会让学生产生那样的感觉?我觉得我对五二班的同学没有偏见,甚至于因为觉得他们班成绩没有五一班好,平时我还经常给他们班补课。在同事和专家的指导下,我慢慢领悟到这并不就是说,我不关心五二班,是我对五二班和五一班不同的期待效果在起作用,也许,在我上课时,无意识地通过语调、眼神、手势等向学生传递了不同的信息。
三、解决措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其中《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对我的启发较大,罗森塔尔认为,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要有以上四个心理机制:
气氛,即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的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的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
反馈,即教师对他所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
输入,即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拥有高度期望,教师指导他们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性回答,并提出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
鼓励,对学生的输出,对他们作出的反应,给予真诚的鼓励。
以前,我在五二班上课巡堂时很少走到教室后排,而在五一班则不同,五一班的后排就坐着成绩较好的几位同学,而这几位同学恰恰又是我比较喜欢的。如果不是同事和专家们的提醒,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自己是造成五二班学生成绩差的一个主要原因。真是太不可思议了。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我考虑了一下,决定:①不再在五二班讲五一班比五二班好,②在五二班上课时,想象是在五一班,③在五二班巡堂时,要走到教 6 室后排,④以后在五二班说话时,要经常说“我很高兴你们班……”之类的话。
四、几点反思:
研究进行到这里,我明白了我是影响五二班成绩的一个因素,正是由于我对五二班存有偏见(这种偏见也许来自于五二班的成绩确实比五一班差,也许来自于我对五二班班主任的成见),因此对五二班同学也就产生了一种低期待,而这种低期待抑制了五二班同学主体性的发挥,使得他们感觉上数学课没有五一班同学那么有趣。但我是不是影响五二班成绩的根本因素以及还有哪些因素也在影响五二班的成绩,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以后的研究中去观察和发现。
研究的结果真让我感到有点意外,但我很高兴接受这个事实。以前在教学中,碰到学生成绩不好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学习不努力,班里的学风不好,家长不支持等诸多客观环境因素,很少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因为总觉得自己工作认真负责,没有什么对不对,没想到脑子里潜意识的、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东西也能影响学生。我在搞清了我对学生的期待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因素后,马上就想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此时,我感到我已经在反思自己,并尝试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发展自己,觉得自己也在进步。
第二篇:校长个人挂职培训行动研究方案
校长个人挂职培训行动研究方案
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国培计划----湖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2)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受市教育局委派,荆门11人赴黄石八中挂职学习一个月。作为一名校长,我深知这次学习培训机会来之不易。为了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切实保证学习效果,真正达到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个人管理水平,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目的,特制定个人挂职培训行动研究方案。
一、培训学习目标
本次挂职锻练学习时间一个月,在黄石八中全方位考察、学习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我们带着自己平时工作的困惑,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队伍建设、教学教研、德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管理流程,从中得到经验与借鉴,反思与运用。结合自己平时在学校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虚心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请教,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管理水平。
二、培训学习内容
1、听取专家讲座《行动研究的特点与策略》,观摩学习行动研究的案例及专家点评视频,拟写一份行动研究方案。
2、听取主题报告《八中校长介绍八中办学理念》、黄石八中管理者作“我所了解的八中”专家发言、教师代表谈对八中“务本乐学”办学理念的感悟;调查八中办学思想支撑下的教育教学行为和黄石其他初中办学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自己学校办学行为,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
3、听取《黄石八中三大队伍建设的策略与路径》;干部谈体会、党员谈体会、教师谈体会;调研八中三大队伍建设和其他初中学校三大队伍建设;反思自己学校的三大队伍建设,初步形成自己学校三大队伍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4、听取主题报告《以教立研显特色,以研促教创高效-----黄石八中以“教、学、练、评四合一”为载体的教学教研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专家发言《抓细节管理,促有效教研》;专家发言《“四合一”教改感悟》。参加八中教学教研的常规工作,参与各学科组教研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推门课、集体备课、说评课等活动,写出调研报告。外出参观黄石城区其他初中和市区一级教研单位,形成自己将在本校实施的教研教改课题。
5、听取主题报告《八中的德育特色》和教师代表结合八中德育特色发言;调查八中办学理念下的德育特色和其他初中德育特色;反思自己学校德育特色,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德育特色。
6、听取专题报告《八中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和八中教师谈学校文化的感悟;参观黄石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理念。
三、培训学习措施
1、多观察,早融入。
尽快熟悉黄石八中的基本情况,如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面的主要特色,培训过程中,主动虚心的向学校校长和老师学习,认真参与学校的管理,积累各项管理的技能,不断充实自己。
2、多参与,重积累。
参与挂职学校的各种会议、活动,能参加的尽量参加,如行政例会、年级组会议、德育和教学线的专题会议,各项主题活动,家长会,主题班会,教师的公开课等。通过学习、体验、反思、感悟、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
3、多听课,勤交流。
本次挂职学习,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力争每周至少听四节课,每次听课后要主动进行请教和交流。
4、多学习,重反思。
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争取在这次挂职期间阅读两本以上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并写出学习笔记。结合自己观察、学习的相关经验,对照在原校时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
5、多交流,重研讨。
定期小组研讨。采用多种形式与在黄石学习人员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讨论,相互启迪,利于消化吸收。
四、培训研究专题
1、办学思想的凝炼
2、校园三大建设的行动策略与路径
3、教学教研的改革与实践
4、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5、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培养
五、培训学习作业
1、制定个人行动研究方案
2、参加党政联席会和行政办公会的体会
3、完成办学思想的个人学习日志
4、完成“四合一”课题模式的调研报告
5、完成三大队伍建设的个人学习日志
6、完成校园文化的个人学习日志
7、撰写个人研修总结
2013年10月19日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行动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行动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行动研究方案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袁锦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的提出一方面是顺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当前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难以兼顾的矛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实施主体性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彻底革命,使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
目前,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实验已普遍在各校展开,但基本还属低层次的整合,这种整合过于突出学科目标,忽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仅当成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来体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互动”的整合要求。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多停留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步阶段,教师们是在传统的教学框架下,依靠一些教学软件,使“课本搬家、挂图搬家、实验搬家”。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课题的研究,旨在合理适度地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学习的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最终构建出多媒体网络条件下的高中生物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在于创设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课程模式:1.学科辅助型课程模式。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2.学习研究型课程模式。网络具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步异步并行的交流方式、充分体现个人的自主性、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途径等特点,能弥补现实生活环境的种种局限,有效地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确立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一般方法和操作模式,并把它们上升为理论,向外辐射和推广。
2、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实现生物课程的五大“质变”:(1)教学环境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为生物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2)教学方式的改变。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可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3)教学过程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环境中,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过程,将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动态的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4)教学媒体的转变。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教学媒体正逐渐向现代教学媒体(即“教科书+多媒体+网络”)转变。教学媒体不再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引导学生交流、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创造条件。(5)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开发者、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讲授,而是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角色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主动建构的知识主宰、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作为教师的专项课题申报,完成课题具有以下条件:
1、课题主持人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教科研的技术水平,申报的无锡市级的个人立项课题《高中生物主体合作发展教育研究》已通过中期评估并在会上获表扬,他是江苏省级电教课题《多媒体课件在生物学科学与教中的使用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该课题于2000年12月顺利通过省中期评估。
2、课题主持人参加工作十一年来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已发表各类文章近30篇,另有20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制作的2个多媒体课件获得全国的一、二等奖,1个获省二等奖,一个获市一等奖,是滨湖区“名教师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无锡地区的主讲教师。评优课获得全国的三等奖、无锡大市一等奖、原锡山市一等奖、滨湖区一等奖,说课比赛获江苏省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四人获省二等奖、五人获省三等奖、多人获市级奖。近年来三次分别赴北京、西安、昆明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四、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所谓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就是通过生物课程把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2、课题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要引导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生又是发展的主体,他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改造,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做自身发展的主人。
(2)教学认识论。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能动的反映过程。现代教学论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不仅使学生从多渠道获得知识,而且使学生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造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构建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条件下的各类生物教学模式,形成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探索利用信息化资源的途径和经验,促进生物基础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这个总目标分成以下四个目标:
1、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信息技术无论与哪一门课程整合都不是摆花架子,它的直接评价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离开了这一点,任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都是失败的。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就是先进的教学技术与先进的教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其先进性必然体现在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上,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的评价目标。
2、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直接目标。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有以下特点:⑴ 会利用资源学习;⑵ 会进行自主发现学习;⑶ 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进行合作讨论式的学习;⑷ 会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应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点:⑴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⑵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⑶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以上提出的信息素养包含的三个基本点,是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整合中应该作到,也能够作到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综合目标。
4、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要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态度和能力作为一个不断追求的长远目标。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
1、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中的教学目标研究。
①
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②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③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形成研究; ④
学生生物学科能力的获得研究。
2、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①
运用资料库辅助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 ②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某一重难点的研究; ③
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生物学科的热点问题; ④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生物学科实验内容的研究。
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①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城域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条件下进行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②网络环境中的协作学习模式研究;
③运用资源库进行研究性/发现式生物教学的研究; ④生物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⑤
运用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进行抛锚式/支架式/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
七、研究的研究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关注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学习与本实验有关的先进教学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信息化学习理论等),借鉴本学科他人成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2、问卷调查法:设计关于兴趣、习惯等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自学能力发展的状况,了解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习需求变化,以研究促进不同类型学生发展各种学习能力的策略。
3、自然实验法:抽取高二年级中的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设置相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上课的态度、教学效果等几方面进行比较。
4、专家访谈法:向我校信息化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专家祝智庭教授等咨询、求教有关疑难问题。
5、归纳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及时修正研究方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感性认识阶段的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并指导课题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时间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内容及形式准备阶段(Web资源库建设阶段)
2005.9
1.设计和开发可供网上资源共享的教学软件 2.创建网上生物资源库和资料库 3.建设虚拟生物实验室实验阶段Ⅰ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阶段)
2006.2
1.论文
2.课例片断实验阶段Ⅱ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阶段)
2006.9
构建出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条件下的各类生物教学模式,并形成论文总结阶段 2007.2
1.研究报告:主要阐述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理论成果、实践经验; 2.形成研究论文集; 3.课例光盘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为动力,以转变教学思想、接收、融合、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为目标,立足教材实验,深化学科教研,着眼课堂教学,力求尽早尽快地让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适应新的课改要求,达到深化专题研究的效果。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校继上学期语文学科开展的“诊断式听课”后进行语文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通过诊断分析研究、教育叙事以及案例教学等校本研究方式,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自主学习意识、探究意识、能力培养的作用、意义和策略等进行实践研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取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不断优化学生成长环境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
三、主要工作
①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形成共识,获取经验;
②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通过经验交流,研究课指导,互动交流,深化研究;
③征集专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然后筛选经验、整理推广; ④形成语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叙事研究报告。
四、研究小组
五、分月工作安排
9月
拟定小学语文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实施方案,9月16日开展语文教研活动,发放表格一即“语文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之提出问题”。10月
总结9月工作。每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组内教师互相听课,不得少于两节,发放表格二“语文教学片断记录”。
11月
总结交流10月工作,教师进行比较、分析深入反思,发放表格三“比较分析表”形成完整教学案例。
12月
11月工作总结,筛选经验、整理推广,每位教师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叙事研究报告完稿。1月
语文教师课堂观察叙事研究报告评比,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三等奖3名。典型优秀《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叙事研究报告》全校交流。
第五篇:研究方案
《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与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增强体质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体育课的独特价值。
作为一名身在一线的体育教师,在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老师,我不愿跑,我想玩,我难受……面对孩子们无奈的表情,听着孩子们那童真却又带有一丝埋怨的唠叨,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束缚太多,以至使他们怨声载道。比如:体育课的热身活动太单一,教学内容太乏味……而在现实中有的孩子偏偏不喜欢跑步、不喜欢单一。怎么办?经过一段时间思想上的酝酿,于是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办一个体育特色班级,让孩子们冲破教材的束缚,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表现你所想的,用兴趣表达心声!我想这一做法一定会得到学生的支持,也一定会调动起学生的体育热情,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这一活动我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完成。这样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二、理论依据
兴趣先导原理。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一切行为的先导。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从事饶有情趣的活动时,大脑会自动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它的效率比吗啡还要高出500倍。英国吉伯特•哈特教授说过:如果你教的班级有30个年轻人,他们正在一起费力地向知识的山峰攀登,这时你若能合理地给他们一些享受,那他们的学习效率会提高好几倍。因此,有情趣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但不会有压力,而且记忆、理解、创造等方面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育学和心理学分析,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和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志趣则是事实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一般来说,有趣是一种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兴趣发展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由于它维持的时间不长,且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有限,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有趣逐渐趋于稳定、集中,向乐趣转化。乐趣虽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但它还不足以推动人们去为了某种目标而奋斗终身,故兴趣只有上升到了志趣阶段,才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以马坊中学九年级全体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据了解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随之降低,而且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愿受任何束缚,他们喜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活动。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这一心
理特征,我想通过创办特色班级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表现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体育教师是点火牵线人。唤起蕴藏在他们身上沉睡的力量,使他们从懵懂中清醒。体育教师的第一步应该在“唤起”上做文章。唤起即诱导,“诱导”二字开始阶段“诱”最重要。应该承认“体育”二字最大的诱惑力在“动”,因为动了才能使身体得到锻炼,才能学到锻炼身体的技能,然后再进行技能学习的全过程,唤起学生对高技能的追求。
2、有一项调查表明:幼儿园期间的孩子们喜欢动的占99%,到了小学高年级对体育学习有兴趣的不足75%,而到了中学对体育课有兴趣的不足50%,体育爱好的下降是来自跑步累的压力。
3、让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兴趣持续增高更重要,这便在于加强学生们在校期间的实践。运动会、乒乓球、篮球等项目的比赛。
4、创办体育社团,组成学生们独特的兴趣小组,用不同的体育活动表现自己班级的特色。我想这一活动一定会大大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了解目前学生体育课的现状。通过分析进行调研。
2、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促进研究的深入。
3、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4、经验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的事实资料和依据通过理性归纳,将局部的、个性化的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性认识。
六、研究步骤
(一)调查问卷,了解现状。
(二)实施阶段:
1、制定具体的、可行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始实施。
2、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3、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小结。
4、以点带面,在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在全校其他年级实验。
(三)总结阶段:
1、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
2、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撰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七、研究成果构成
1、体育社团特色展示。
2、写好教学随笔,反思自己在课题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
3、课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