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摘要】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评价定位存在偏差、评价内容有待拓展、评价方法不够科学以及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要充分发挥评价助推改进教学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功能,就要更新评价理念、改进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以及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关键词】初中音乐 教学评价 评价理念 评价方法
评价主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039-02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是音乐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育评价体系中专门针对学生在音乐学科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或精神运动领域等方面,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对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判定的过程。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评价的理念、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的主体等方面都要体现系统性,要符合教学评价的目标性,体现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宗旨。
综观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现状,从评价定位到评价主体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应当从评价理念、评价方法、评价体系以及评价主体等方面予以完善,充分体现音乐教育和评价的时代需求。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一)评价定位存在偏差
课堂教学评价是初中音乐教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评价找缺补差,帮助教师和学校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适切的措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另一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自己在特定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和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从学生的角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学评价本是一种手段,一种藉由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这是教学评价的正确定位。但目前现实是,很多学校和教师将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形成了一种为教学评价而教学的非正常定位。教学评价的手段性被目的性所取代。从教育学的基本常识看,这种评价定位是严重错误的,是违背教育原理的。
(二)评价内容有待拓展
受文化课教学的影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呈现轻教育、重考核和轻过程、重结果的态势。评价的内容侧重学生音乐知识的获取,重视学生音乐演唱与演奏技能的培养,却忽视学生的音乐修养、合作意识、学习习惯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评价的内容基本都是通过试卷或视唱、演奏等方式体现。
与评价定位紧密相关,评价内容的不合理最容易产生不科学的评价结论。评价内容体现的是评价的着眼点,技术上表现为评价体系的各类指标。不合理地限缩评价内容,不仅造成教师的短视,也容易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朝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如果评价的内容过分限缩,评价必然会过于功利性,如此评价不如不评价。
(三)评价方法不够科学
目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中几乎一边倒地重视结果性评价、定量评价,绝对性的评价是主流,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基本弃绝学生主体的评价。评价的定位关注可测量的各类指标,忽略了主观性和不具备测量性的因素,评价方法整体上具有片面性。注重从整体上进行评价,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严重不足,对音乐素质和能力有欠缺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不同程度上打击了这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良好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广泛的认可和支持为基础,单一或过少评价主体的垄断性评价容易导致评价的效度与信度低下。当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通常限于教师与学校。而教师与学校作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其实是统一的,换言之,目前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其实是单一主体。单一主体评价的结果自然会使评价带着封闭性,无法真正发挥教学评价促进课堂教学改进的功能。
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改进策略
要充分发挥评价助推改进教学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功能,就要更新评价理念、改进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以及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一)更新评价理念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应从教学目标出发,紧扣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音乐学科基础性、个体性和发展性的特性进行综合、全面、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整体而言,更新评价理念就是要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实现单一评价向多元多维评价转变,重视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教育,也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发展性评价理念应当成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基础。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核心即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服务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为本,关注评价的全面性。
(二)改进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落实和贯彻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技术性因素。教学理念的践行、教学目标的实现均有赖于评价方法的运用。作为技术性因素,评价方法注定是多样的。改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就是要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最终实现高效率和高效果的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很多种分类,但总体而言,改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基本都是围绕几个基本点进行。评价方法的改进自然会涉及评价体系问题,也会涉及评价主体问题,为便于论述,我们将改进评价方法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限缩,认为改进评价方法需要实现选拔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结合,在“三结合”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各类具体评价方法。
1.选拔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选拔性评价是基于优劣区分、程度区分和水平区分,为选拔人才提供依据而做的评价,主要用于升学和结业阶段,以升学考?和结业考试为主要形式。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关注评价对改进教学的作用,一般是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进行的评价,通常体现在单次课堂教学和单元教学评价阶段。选拔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明显有别,在实践中极易出现以选拔性评价代替发展性评价或者以发展性评价涵盖选拔性评价的极端做法。基于音乐教学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必须结合采用选拔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
2.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音乐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艺术形式,对其课堂教学的评价要将教学过程看成多环节组成的动态的系统性过程,在这个动态的系统性过程中,各环节是密切关联的。同时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过程也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和阶段性。结果性评价是从单纯的学习结果状态考查教学效果的,它不应成为完全独立的评价方式,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分析,教学的结果(效果)考查其实仍?于评价过程中,只是处于评价过程的末端而已。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注重过程性评价实际上就包含了注重结果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也就坚持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
3.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结合。外部评价也称“他评价”,内部评价属于“自评价”。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是从评价的主体是否属于教与学的主体角度进行的区分。典型的外部评价是家长和社会个体、机构对音乐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效果的评价;内部评价则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学校)对教师本身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所做的评价,二是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评价。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充分了解和把握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方能为改进教学提供充分的参考。
(三)完善评价体系
完善评价体系就是要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与其他学科相似,当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同样过分关注学生音乐成绩的优劣,极少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完善评价体系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将准备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二是要改变以往定量评价一股独大的局面。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教学目标上不只是单纯考查学生学习的成绩(分数),更应注重学生音乐素养与技能的培养、学习习惯和态度的转变,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完善评价体系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即评价的依据、过程和结论要客观;坚持发展性原则,体现评价的价值;坚持全面性原则,即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所有教学活动中涉及的对象都是评价对象;坚持实效性原则,强调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实用功能;此外,还要坚持评价体系规范化的原则。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予以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评价结果的使用等都应以规范化的管理为基础。规范化是确保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
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最基本的功能是克服单一主体评价的效度与信度低下的弊端。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可以使得不同主体的评价在结果上相互比较、互相印证,有利于教学主体组合使用评价结果,减少或消弭评价偏差导致的各类负影响,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指引或导向。参与评价的多元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与其他社会主体。
教师是当然、首要的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全程参与教学评价,于时间、空间上具有任何其他主体所不具备的评价优势。因此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第一主体。除了教师评价主体外,评价主体多元化首先要重视学生主体的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一直被视为评价的对象(也有谓之客体的),评价对象属性的界定,忽略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地位,未能从学习者的体验与感受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相关的评价。学生主体全员或广泛参与评价,可以发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直接体验者的经验和认知作用,实现学生主体作为评价对象和作为评价主体的双重作用。学生主体的评价在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中必须占据重要的地位。
家长的评价是外源性评价中较为趋向中心的评价。家长通过学生学习音乐的多种表现,能直观地感知音乐课堂教学的成效或不足。家长评价是从家长作为联系教主体(教师)与学主体(学生)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的评价。这类评价对教师与学校改进音乐课堂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从评价的影响角度看,这种意义有时甚至超越学生主体的评价。
其他社会主体的评价是指除了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外所有相关的社会机构、组织、个体对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这类主体的评价通常是事后评价,其评价基本以静态评价为主,在过程性评价方面有先天不足。但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本就是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因此其他社会主体的评价充实了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领域。从外源上进行的结果性评价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是提高评价实效的重要方式。在未来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适当引入中立的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音乐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这应该是将来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趋势。
(责编 周翠如)
第二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浅谈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浅谈
摘要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有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观念逐渐出现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本文旨在研究初中音乐课堂的具体现状,提出可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教学策略,以提升现有的教学水平,改善教学不足。
关键词
初中音乐
课堂教学
策略
正文
一、针对学情,注重方法
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其年龄特征,知识内容积累的程度、身心特点的差异性,都是我们上课前应考虑的,所谓知己知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学的观念就会有所转变,不同的观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手段,那么教学的效果必然是不同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方法去教呢?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我认为,注重传授方法的研究与改革,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乐趣,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又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音乐是有趣的音乐学习是快乐的,在一种自然地学习中提高审美的情趣。不难想象,妙趣横生的讲解和形式多样的参与,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够使学生的认
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从而夯实了知识,掌握了技巧,提高了审美能力。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一条不失为能达到目标的良好途径。
举例说明:在我们初中音乐的教学中,学生一般不喜欢和较难接受的内容就是戏曲和民歌,前者是因为孩子们对其基本没什么概念,仔细分析起来,出现类似现象是不能怪我们的学生,而是我们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音乐课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博大的内涵、感受戏曲悠长的韵致,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近经典,进而热爱经典、痴迷经典、反思经典。而民歌也是不太容易让学生喜欢的,因为民歌有很多都是方言演唱的,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些太土了,跟不上时代,跟不上潮流,那么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或是教学手段来解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在“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果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这种模式下,即便学生会唱一首歌曲,因为不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唱起来也是干干巴巴,毫无情感可言。针对这种局面,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让学生在反复听赏的过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力图通过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从培养学生对
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神又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就要创设欣赏音乐的情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这里提到的情境的创设不单单是指创设一个安静的欣赏音乐的氛围和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气氛,更主要是要设计一个新颖地、别具一格的课前导入,让学生们能很快的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这是上好一节课很关键的一步。所谓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兴趣是能力的幼芽,只有在听赏歌曲的过程中,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音乐艺术形象,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认知规律,使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回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乌申斯基说:
“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不是教授技能技巧,不是造就一个提琴演奏家,一位歌唱高手,而是要借着具体的艺术欣赏
活动,比如,一首乐曲、一支歌曲,使学生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和热爱艺术。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音乐听众,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初中阶段我们教师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最好的音响资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和亲近音乐,从而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
《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作法。这就是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
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这些作法不公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合理布局,内容重组
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基本功扎实,语言风趣幽默,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究其根底,是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过多杂了,在学生还没有很好的掌握如何击鼓的节奏这个知识点时,就忙着进行练唱歌谱,在歌谱还不能熟练演唱的基础上又忙着学非洲舞蹈,最后匆匆进行表演唱,整堂课就像过节吃饭,不停端上各种佳肴,一道没吃完又上另一道,如此这般,别说吃不出滋味,更来不及消化?当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其实,这节课只要教师放缓节奏,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或者干脆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教学效果就会很好。我们针对这个现象,应该引以为戒,不应犯同样的错误。有人曾把一节好课,比喻成一幅水墨画,有浓墨,也有淡彩,有布局,也有留白,我觉得非常恰当,翻开新课程音乐教材,绚丽多彩的民歌民乐,流传百年的音乐精粹,古今中外的音乐大师„„庞杂的教学内容与仅仅20课时的教学矛盾困扰着我们,如果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明确讲述,那么一周一节课是不够用的,即使能明确讲述也成了满堂灌,学生不仅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能集中了。
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教学内容不仅只是“文本内容”,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原有程度与目标要求做恰当的取舍整合。
四、多元评价,增强自信
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地情绪学习。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但是,评价不是生硬的,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找准课堂评价的时机,评价才能在音乐课堂中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正面评价的时机。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都有差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点,有的则舞蹈好些,教师要能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学生适时的鼓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从而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艺术。在音乐课堂中如能很好地掌握运用语言的艺术性,便能使音乐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评价语言具体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评价应具体化,一些具体的词汇放入其中就会大不一样,如“你的声音太动听了,真肯动脑筋”、“说的真精彩”、“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多了,有进步!“„„每一次评价都有具体的内容,这能让孩子们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学习会更努力。教师还可以尝试多采用体态语言评价的方式,给孩子无声的评价,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如教师亲切期待的目光、轻轻点头、竖起大拇指、为他鼓掌等都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同时得到获取知识的成功感,体验参与学习到来的愉悦。
曾经听课中出现的一个小插曲让我记忆尤深,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欣赏圆舞曲《小拜年》,课中,学生虽然比平时的表现的好,但还是有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坐不住,在角落里偷偷讲话,最后声音竟然越来越大了,大家纷纷侧目,这时,只见这位教师不慌不忙的走到这位学生跟前,说:“看来这位同学很想好好的表现一下,展示一下自己,那么我们即兴出一个节目,我请你和我共同跳一支舞如何?”这位学生站起来,脸通红,手不安的搓着衣角,嗫嗫地说,我不会跳,老师说:“没关系,我跳的也不好,我带着你,根据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来变换步子,同学们,鼓鼓掌,给他的勇气好不好?”“好”,同学们如雷的掌声响起来。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生翩翩起舞,一瞬间课堂里只剩下美妙的旋律,一曲终了,教室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之前还讲话的同学脸更红了,但却又能看到他眼中的激动与兴奋。上位之后,这位同学再也没有讲过废话,而是无比专注的听着老师的讲课。从这个突发的事例来看,恰当地评价确实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关心,同时也能让其树立信心,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 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 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
素。
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
”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曲而产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有些歌曲,在教学时,不必过多地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意图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歌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学生往往会被歌曲中欢快、热烈的情绪深深的打动而禁不住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这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也强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学习效果明显的有了提高。有些民歌,是典型的探戈节奏与我国的民族化的旋律相结合的乐曲。
在教学时,可以先播放影片让学生欣赏,学生在听赏过程中,往往会被优美动听的旋律
感染而纷纷在下面轻轻的模仿、视唱。教师便可以不失时机的带领同学们分析曲子的特点以及演唱风格等,同学们积极地发言、大胆地讨论,很快就能够准确、生动地演唱歌曲了。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
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 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
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
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
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当然,为学生创造自由的想象空间,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想象,是要建立在音乐要素之间的基础上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但并不等于所有的音乐都必须描述一个场面或着表现一个场景。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音乐中的 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想象。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
提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诱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发。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灵活设计、选择运用,以上所阐述的观点,这些点滴反思只是我们探索前进沧海中的一粟,通过我们所有音乐教育者的不懈努力追求,不断实践总结,我们音乐教育的天空,将会越来越晴朗,越来越灿烂的。
参考文献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
《音乐课程教学论》
《音乐课例与专家评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绩效考核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绩效考核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摘要:绩效考核在现代企业资源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到既克服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又将职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是研究绩效考核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首先明确了绩效考核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当前企业职工绩效考核的现状,深入研究查找了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最终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字: 绩效考核;资源管理; 因素;策略
随着目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大多数企业纷纷意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作用,企业的管理者们逐步将目标放在如何最大限度的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有效地战略绩效管理成为的绩效考核研究的重点目标。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如何避免企业内的人才流失,将绩效考核作用最大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探讨了绩效考核在优化人力资源中的重要性及目前研究情况,其次分析绩效考核当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的改进策略。
一、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绩效考核主要依据企业中职工所承担的工作,通过科学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职工的工作行为对企业所做出的贡献大小来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绩效考核的优点在于能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个人的自主积极性结合在一起,从而将企业的整体目标落实到每个人头上。
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提供确切的基础信息,其考核的结果能够为其他职能部门在做出决策时提供参考依据。简而言之,绩效考核就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辅助手段,通过有效的对目标分解,进而逐层落实来帮助企业实现预定的目标战略。
二、绩效考核的现状
现今,我国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的运行忧喜参半。众多关于人力资源学的研究学者和专家将目标集中在研究出一种能够通用的智能绩效考核体系,最终研究出的考核体系兼具广泛普及性和实施可行性,但由于影响绩效考核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目前这种行之奏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尚未被研究出来。
尽管如此,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将绩效考核列入人力资源管理的行列,建立起相对应的考核制度,并且多数企业也已经从中受益,关于绩效考核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研究者们不再将目标集中在开发出一种单一的绩效考核方法,因地制宜的创造出多种考核方法和理论,目前,绩效考核开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绩效考核标准多样化、主观评价的准确性得到提高、避免考核量表过度的细分化和客观化。新的绩效考核方法越来越多地得到业内人士和国企管理者的认同并被广泛推荐投入使用。
三、绩效考核中的问题
绩效考核体系能够恰到好处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针对企业建立起相应的考核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很多企业开展绩效考核后的成果成效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绩效考核目的有误
许多企业并不能清楚的认识到绩效考核的目的,管理者将绩效考核误认为是管理和控制职工的一种手段,并将绩效考核的目的错误地定义为让职工按照管理者的意愿开展工作,因此大大歪曲了绩效考核的意义,最终使得绩效考核形同虚设,甚至背道而驰。
2.绩效考核设定不科学
(1)企业的绩效指标设定缺乏系统性。企业绩效考核的目标应与企业战略目标达成一致,其目的在于促使企业实现自身长远的战略目标,但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和企业的战略目标之间不仅缺乏有效的关联,甚至背道而驰,另外企业中的各部门和各岗位之间的绩效指标也缺乏协调和配合,最终导致整体指标不能够系统化,使绩效考核成效大打折扣。
(2)绩效考核指标设定缺乏实用性。企业应该对岗位职责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界定后方可制定绩效指标,但是许多企业忽略了岗位职责及在岗职工工作能力的高低,在制定绩效指标时盲目地认为绩效指标越多越好,越详细越好,最终导致绩效考核指标过于细化繁杂而使考核无法推行。
3.绩效考核方法不当
在选择绩效考核的方法时要不仅要考虑到本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发展战略方向,还要综合考虑到绩效考核的目的、企业绩效管理的水平、及被考核者的职位等一系列因素。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在选择考核方法时并不是按照自身企业的特点,缺乏对本企业客观条件的分析,导致绩效考核的方法不当,绩效考核并不能为企业做出贡献。
4.缺乏绩效考核反馈
绩效反馈就是将企业绩效考核的结果与职工进行沟通,并同职工商定共同改进绩效考核的方法,从而达到促进职工提升绩效的这样一个过程。但一些企业忽视绩效反馈的重要性且没有执行绩效反馈这一环节,从而降低了职工的积极性。
5.绩效考核结果未得到合理运用
绩效考核的结果通常作为企业薪酬发放、职工培训、岗位升迁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但很多企业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的承诺只是一纸空文,使得绩效考核并未得到合理运用,完全丧失绩效考核存在的意义。
四、绩效考核改进策略
1.构建全员绩效观
绩效考核若想收到理想的效果,首要的工作就是构建全员绩效观,只有自上而下建立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方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怎样构建全员绩效观?首先,高层领导从思想上要重视绩效考核工作;其次,中层干部要与高层领导观念相通;再次,基层管理者要与上呼应,在观念上共鸣;最后,全体职工能在管理者的影响下,对组织的绩效观形成共识,自上而下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齐心协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1)展开科学的工作分析。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及长远的战略目标,对企业中各岗位的职责,不同岗位的重要程度以及职工的任职资格等方面进行客观的分析评定,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薪资结构,这是建立科学绩效考核制度的前提。
(2)确立可行的岗位绩效考核标准。第一,绩效考核考核标准必须严谨,不能盲目;第二,绩效考核标准必须是具体明确而且可以衡量;第三,绩效考核标准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其一,在考核系统中,考核标准应严格地与工作相关,不能因人而异。其二,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考核标准;第四,绩效考核标准必须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这样再实施过程中将阻力降到最近。
(3)选择合理的考核方法。面对众多的考核方法,主要要按照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切实为本企业服务。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工作报告法、目标管理法以及将工作的行为和结果将工作标准比对的方法,实际中要依据工作的独立程度、程序化程度及所处环境状况的实际情况综合衡量从而选择恰当的考核方法。
3.转变职工对绩效考核的态度
目前,一部分企业当中的大多数职工都不赞成绩效考核,持有逆反心理,如何转变职工对绩效考核的态度也是当前绩效考核改进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绩效考核要本着为企业战略着想,为职工利益着想,切实做到合理、公平、公正;其次,绩效考核要着实为企业带来效益;最后,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奖惩必须落到实处。总的来说,绩效考核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不可能一步的到位,需要对职工的引导,并让职工切身体会到绩效考核所带来的好
处,转变对绩效考核的态度,同时在考核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这样企业的整体绩效考核体系才能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
4.绩效考核周期的确定
绩效考核周期指的是对员工进行一次绩效考核所间隔的时间,由于考核时需要耗费人力、物力,所以周期过短会增加开支,而过长的话又会降低考核准确性,因此要注意绩效考核确定不仅是对职工工作成果的肯定,另外考核实施过程中也要节约成本,考核不要过于频繁,二者要兼顾。绩效考核的周期要适当,确定考核的周期要依据职位的性质、考核指标的性质等因素来确定。
5.绩效考核透明度和反馈度的提高
全面调到职工的积极性,有效发挥绩效考核的关键作用在于提高绩效考核透明度和反馈度,做到公平、公正,明确奖惩制度。提高绩效考核的透明度,就必须全面公开所有人的绩效考核方法和结果,与此同时,绩效考核的反馈要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让职工明确自己的工作绩效及奖惩结果;其二是和职工一起制定绩效改进计划,确定职工的培训需求,要达到以上两个目的,企业就必须建立绩效考核反馈制度,并形成正式文件,让整个绩效考核系统严谨并有依可循。
五、结语
绩效考核是整个现代企业资源管理当中的核心体系,也是进行组织评测职工任职的基础,考核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职工薪酬发放、职工培训、岗位升迁等工作,因此职工绩效考核的优劣将关系到职工行为、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果,决定了绩效考核能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能否辅助企业实现长远战略目标,是否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做好企业绩效改进工作对提升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飞,王倩.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4):249-250.[2]夏恩君,霍海涛,孙兰.浅析绩效考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25-27
[3]张玉英,刘俊娥.论我国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2007(6):249-250.[4]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肖振红,杨俊凯.企业绩效考核问题及解决之道[J].当代经济,2008(11):23—24.
[6] 封清源.我国企业绩效考核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28):153.
[7] 石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思考与观念创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8]龙立荣,毛态歆.绩效考核执行力的实证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8):32.37.
第四篇:音乐课堂教学评价
让教学评价成为音乐课堂“快乐跳动的音符”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音乐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追求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评价,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成真实、民主的音乐课堂,能充分跳动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如今,小学音乐课堂里往往会出现一幕幕“虚假的繁荣”:散乱的活跃充斥着整个课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广泛而空洞的赞美词;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室里看似热烈的掌声和“棒!棒!你真棒!”的口号显得那么“言不由衷”„„
学生听着这一遍遍千篇一律的赞美词,没有了一丝兴趣再听到这些评价!我认为,音乐教师应该首先要做到在音乐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出发,在教学过程多方面、多方式、多层次的进行评价,才能更好的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让教学评价成为永久快乐跳动的音符在音乐课堂中展现。
一、注重多元评价,把握评价方法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教学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体现出多元的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1、过程性评价。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多元化,整体性,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关注每个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想象思维和审美的情趣等非智力因素。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弱势智力和品质,教学就是要扬其长、避其短。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能自觉的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因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教学优化的一个保证。
(1)激励性评价
人们都渴望别人对自己的欣赏和由衷的赞美,成人是,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表扬与鼓励应是评价的主要手段,例如,我在教授《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时,问到学生:“请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第一个学生回答我是欢快的,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抒情的。如果我直接对第一个学生说这首歌的情绪是抒情的 1 不是欢快的,可能就会给他带来一点点伤害,也许从此他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了。所以我就尝试着注意一下语言艺术,换一种方法:两位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真不错!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聆听这首歌,看看哪种情绪适合这首歌。这样的评价首先肯定了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值得表扬的,再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与感受,来体会哪一种情绪比较适合。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这种评价只会带领学生用优秀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激励性的评价还表现为抓住了学生的自身细微的变化与成长,如:“你的声音比以前更明亮了许多!”“你的动作比以前更加舒展了!”“你对音乐的节奏感有了很大进步”等等,这些评价语言会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践活动式评价
音乐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音乐能力和水平只有在音乐活动中才能全面体现。我曾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某一小学校长赴美一所小学参观,在课间与学生交流,问一学生:“你在班级里学习成绩怎样?”那位学生笑着说:“不太好!”校长又问:“那你感到自卑吗?”那位学生很惊讶地说:“当然没有。”“为什么?”“因为我的歌唱的比他们好!”学生自豪地说。听了这则故事,我深有感触,是啊!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一面和不擅长的一面,不可能样样都出色。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要求课堂评价面向全体、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促进学生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实践活动工作评价学生,就可以发挥学生自己的潜能。因此,我在音乐室的墙上设计了一些栏目,有“明星榜”、“小百灵”、“我是最佳小乐手”、“表演小能手”等。让学生各尽所能,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唱歌较好的同学争上“百灵榜”,而那些“五音不全”、节奏感差些的同学也能在“表演榜”上找到位置。再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进行一系列的评价。由此,新课程中音乐课评价的功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评价不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充分发挥激励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以个性化的评价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成长记录评价
鉴于音乐课一周两节,音乐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如果建立文件夹的评价方法,一个教师要掌管几百人的档案袋不太可能,也难以操作,要按欣赏、歌唱、舞蹈、乐理、器乐、特长一项一项来考评也不现实,一个班五十来个人,那得考半个学期,况且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更简便、明晰,又易于操作呢?怎样把评价溶进教学的全过程呢?
在高年级,我曾经尝试过这种评价方法: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要求是第一页为个人档案,贴上照片,写清班级、姓名。包含的内容有:我的兴趣爱好;我 2 的音乐特长;我的音乐资料库;本期音乐得分;学期总结(又分为我对自己说,父母对我说,老师对我说);要求学生的个人档案设计只要包含这些内容,但排版设计要求个性化。个人档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乐课所获分数的原始记载,即成绩栏。要求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课后随笔,谈谈自己在这节音乐课中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或者对老师提出哪些建议。课堂偶尔有一些练习就从本子的最后一页开始做,例如教师播放五首器乐曲,要求学生写出分别是由哪些乐器演奏?让学生动笔写就等于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因为平时不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让别的学生给回答了,这样至少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动脑的机会。这种评价手段,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音乐小天地。音乐教师也可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平时的音乐表现也在其中,让每一个孩子都自己能充分认识到自己这方面的成绩。
(4)“网络交流”评价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我们音乐课的良好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基于此,我在部分班级试点,利用QQ群和家长们建立起了一座网络沟通的桥梁。在网络的世界里,我不仅会发布一些音乐上的小知识、小概念以及音乐教育方面的理念,让家长慢慢的了解到音乐课其实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长线培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门功课:还会将“娃娃音乐会”的影像资料和每阶段的“爬山能手”名单发布上去。当然,如果孩子遇到了问题,我还会和家长做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一段时间后,有的家长说:“我本来以为音乐课就是唱唱歌而已,想不到还有这么多的东西要学!”
有的家长说:“我自己对音乐没什么兴趣,平时也不爱唱歌,没想到女儿倒成了文艺积极分子啦!”
还有的家长说:“看孩子平时沉默寡言的,我以为他什么都不行呢,没想到唱起歌来还蛮有模有样的呢!看来孩子还是有潜力的,我要多多鼓励他啊!”
通过网络交流,让家长看到孩子平时“不为人知”的一面,也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心。学校和家长双方面的积极配合,让音乐课的评价有了新的突破!
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最后评定学生学习情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终结性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但我们以前的终结性评价十分单一,期末时唱一首歌,跳一个舞或演奏一首乐曲,而且总是以师评为主。所以,很多孩子都对最后的所谓“考试”惧怕三分,特别是一些不擅长唱、跳的同学更是觉得压力很大。而我们的新课程评价强调参与和互动,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要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要改变这个现象,必须改变我们的评价方法。
(1)小小音乐会
学期末的评价我一改以往惯用的必唱歌曲、视唱、听音模唱等繁琐的考试形式,取而代之的视一场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音乐会。从编导、前台、后台到演员等都由学生自己安排,有的班级还列出了节目表。老师要做的就是协助和辅导学生组织演出。这种音乐评价方式的推出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响。孩子们兴奋地进行自评、组评,产生各组工作人员和演员,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了。这次期末评价成了一项社会活动,同学们自己组织排练,邀请嘉宾,甚至设计了请柬等等。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学到了书本上和音乐课上所没有的很多东西。这种音乐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真正做到了以音乐学科的审美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低年级的同学还缺乏一定的组织能力,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协助。根据这一特点,我将评价主体从单向转为多向,让一些有条件的家长参与到学期的评价中来。与班主任老师们联系,到期末时召开一次班会课,在班会课上表演各类节目,例如“我和妈妈一起演唱„„”、“我和爸爸一起演奏„„”等等。在这里,教师提供了创造的空间,智慧的火花在这里闪亮。
(2)小小课题展示
我们还尝试了用小小课题展示的方法来进行终结性评价: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课题:请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如:自然界的声音,如鸟声、水声等;人类社会的声音,如人声、车声等;各种民族音乐,如民歌,民族器乐等;世界上各种器乐资料,各种民族器乐介绍;世界经典名曲,如肖邦、贝多芬等;一些著名音乐人士的生平资料,一些民歌背后的传奇故事等等,都可以作为小课题研究的研究方向。在需要的时候,教师可作适当指导和帮助。
第二阶段、展开课题研究:选择好研究课题之后,以课题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牵头,分工合作。可以查寻文本资料,如书、报刊、杂志,可以翻阅音像资料,可以通过媒体,向大人、专业人士、音像资料店等进行咨询,也可能自己录制、拍摄等。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所需要的信息。
第三阶段、组内合作探究:资料收集完成后,组内成员,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整理,筛选。把符合研究需要的资料留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讨论。然后通过组员间的对话与互动,产生研究小组对课题独特的理解与体会,为下一步研究作好智力准备。
第四阶段、展示分享交流:针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课题成果的报告和发布。投影展示文本资料,或者用多媒体、录音机展示音像资料,或者干脆自己演唱,表演一段,如可能,对所展示的材料,作适当的分析,解释。说说自己对乐曲的独特体验与感受,不求精致,正确,只求学生能真正经历音乐的感悟过程。
第五阶段、组织自主评价:组织小组自主评价,由学生来评析,可评出“最佳 4 点子奖、最具价值奖、最佳效果奖”等多种奖项。教师也可作为活动的一份子,适当参与点评,以评论“功”为主,少说或者不说“过”。
用这种方式作为评价,我们发现,不但让孩子们去找音乐、听音乐、赏音乐,而且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了音乐中来,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其中。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锻炼了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
二、抓住评价时机,激发学生潜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积极学习。因此,我认为,只有找准了课堂评价的时机这对美丽的翅膀,评价才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振翅而飞,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针对小学音乐课堂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扬长避短,找准正面评价的时机
小学音乐教学往往是由音乐知识、学唱歌曲,音乐游戏中,唱游表演,乐曲等若干环节优化组合而成,而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都有差异,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些,有的则舞蹈韵律感好些,教师这时就要能注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学生在课堂中从老师的及时评价中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2、暗示纠错,不放提示评价的时机
对于一些不守纪律,爱捣蛋的学生,也及时地用老师的目光注视他,或轻轻摇摇头暗示他纠错,这种评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能让他明白他做的不对,促进他改正。
3.权利反转,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
通过学生自评,充分认识自己。学生通过自我参照、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参照他人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通过与同伴的比较进行自我评价等等。每一个学生其实都会对自己作评价,在上课时我们可以经常性地问问学生: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你觉得自己唱得怎么样?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让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优点,承认自己的不足,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负责的态度。通过学生互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从别人的长处中得到学习,将自己的优点展示给别人。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往往会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当自已的优点被同龄人所认可时,他心中的那份满足,也许远远超出教师对他的一句赞扬。
通过互评,培养学生对音乐独到的评价,评价出学习中的优缺点,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意识、自信心以及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支配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同时,5 学生相互之间探讨、评价,会让更多的人有相互交流、相互表达的机会,促进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注重个体差异,鼓励自主发展
现代音乐教学评价要体现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评价要尊重学生个体的趋向价值,关注学生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评价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增加了他们爱好音乐的情趣,培养了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打破狭隘的封闭的评价形式,拓宽了学习音乐的渠道,既激活了课堂教学又落实“双基”,既以学生需要为本,也为学生发展为本,从而有效促进了音乐教学的效果。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认知力和判断力都会增强,也会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这时,对他们的评价可以由“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即可以多多聆听学生自己的意见。在课堂上,学生唱完一首歌曲之后,教师可以先请他自己说说优缺点,然后再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看看有哪些地方唱的很好,那些地方唱的不够好,应该怎样进行改正„„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样,即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使得评价更有说服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比如我在执教《郊游》一课,学生个人表演唱结束之后,我请他们对自己或是别人进行评价。有的说:“刚才XX的声音太小了,而且唱慢了,我没有感受到郊游时开心快乐的心情!”有的说:“刚才朱卉唱得真好听啊,我要向她学习!”还有的说:“我今天第一次鼓起勇气在大家面前唱歌,虽然没有别人唱的好,但我觉得自己已经进步很多了!”说到这里,学生们都不由自主地给她以掌声鼓励。我觉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来自外部的评价只有在学生身上激起共鸣,才真正能使语言评价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
四、提高评价效果,完善课堂教学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评价效果,主要是通过语言来激励的。评价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十分重要。只有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合适的教学评价,才能完善课堂教学。
1、巧妙利用“悄悄话”,给孩子一支强心针
音乐课堂中,学生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时,我们的评价更要注意用亲切和善的态度,委婉动听的语言。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一年级有人胆子很小的女孩子,老担心自己做不好被老师批评,以至于表演唱歌时不能有响亮的歌声,但是她的音色非常好听,节奏感也很强。因此,在不断给她鼓励之后,我用亲切的评价跟她进行了一次“心”的交流:我附在她的耳边悄悄地告诉她“其实你唱得好极了,声音特别甜美,老师很喜欢听你唱歌。你能不能让我听得更清楚些,让所有小朋友都像老师一样喜欢你?”我看到她 6 眼睛一亮,从那时起,她的胆子慢慢变大了,现在已经敢于独自一个为全班同学表演,而且非常出色。
2、多多采用体态语言,给孩子无声的评价
教师通过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如教师用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面含微笑,轻轻点头以示鼓励,竖起大拇指、为他鼓掌表达对他精彩表现的赞赏。这些都会给孩子们以深刻的影响!当孩子们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小动作时,教师可以不动声色,走过去摸摸他的头,朝他轻轻所一个“嘘”的动作,不伤害学生,又会及时给予学生提醒。
有一次,我让孩子们欣赏了一段音乐后,让孩子们自由的说说自己的想法,有一位同学高举起小手,但请他回答时却涨红了小脸,低下头不敢回答。从他闪烁的目光中我知道他能说,只是胆子太小。我给了他一个亲切的微笑,同时用体态语言给他一些暗示。得到鼓励的他,轻轻地说出了第一个字,我又竖起了大拇指暗示他说得棒。之后他鼓足勇气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看来,无声的评价有时真是十分有效的。
在任何一种教学过程中,评价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音乐学科教学评价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评价,而各种评价手段的运用都有其局限性,如果运用在不恰当的时机,或使用不自然的方式,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总之,语言的评价应不拘形式,创造性地学生进行评价,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教师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孩子的价值去理解孩子,让自己评价的语言更丰富,更有色彩,力求做到:“准确得体,亲切丰富,婉转巧妙,独特创新。”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成为成为我们音乐课堂中快乐跳动的音符。
第五篇:试析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
试析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
博物馆管理。由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两部分组成。宏观管理是指国家对博物馆事业进行全局性、综合性的管理,主要是决策和实施国家博物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定法规和管理体制、规划并领导博物馆事业的各项工作。微观管理是指博物馆内部的科学管理,对博物馆全部工作和各项活动有目标地进行计划、组织、实施、检查,使博物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挥博物馆最佳社会效益。
摘要:博物馆是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简述了从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策略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 改进策略 管理 现状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最集中展示的窗口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历来都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建设。然而,基于我国博物馆的特殊属性,长期以来面临着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队伍不足等困境,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管理并不尽如人意。
一、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各个发展时期真实与客观现实的具象表现,兼具收藏历史和创造未来的作用,它揉合了自然文明与人造文明,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博物馆是国家、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物,也是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的窗口与形象。加强博物馆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帮助本国公民和外国友人了解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1)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开始加快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并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各类博物馆开始迅速兴建。至2009年,全国有合法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3020个,是1949年时博物馆拥有量的143、8倍、1978年的8、65倍,目前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持续增加。然而,伴随着新建博物馆的增长,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设置却明显滞后,无论是博物馆的新馆设置和监管,还是馆建工程的立项、设计、施工,亦或是文物的保护、博物馆的教育与服务等各环节都未建立健全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条例、监控标准、评价依据,造成大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疏漏与失误。
(2)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2011年5月,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事件让世人震惊,在这件看似偶发事件的背后,是全国各地大量博物馆安全措施不力的现状。由于我国的博物馆属于公益性机构,其运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在实行免费参观政策之前已属勉强维持状态。实行免费参观以后,伴随着急剧增加的参观者,博物馆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服务费用,导致本就紧张的运营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大量博物馆根本无法配置足够的电子监控设备或增加其他安防设施,每年文物丢失或受损的情况都有发生。与此同时,部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安保意识不足,对安保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加上本就缺失的安保管理法律法规,使得我国众多博物馆的安全保卫问题层出不穷又难以解决。
(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无论是新建还是已有的博物馆,其维持运营与服务的主导因素都是人,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人员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4、5%,中级技术人员也不过13%,其余大多数工作人员或对文物缺乏深入研究,或完全不具备文物鉴定能力,导致无法判断对文物有损或有害的物质或行为,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也做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置。与文物打交道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文物的收藏还是展出,都需要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高水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队伍对于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文物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
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员匮乏的现实环境中,我国各地博物馆均存在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的共同困境,大量博物馆至今仍然没有健全的电子管理和监控设备,几乎全部只能依靠人工管理和提供服务,使得管理效率低下的同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三、强化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涉及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的法规和条例相继出台。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分别在2002年和2007年得到两次修订,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出对博物馆进行更加科学与规范的管理。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提高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的要求。2006年1月1日,文化部颁发《博物馆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博物馆的地位、定义和性质,制定了博物馆建立、检查与终止等相关制度,并对馆藏文物的管理、展览、服务等环节提出了专业化、系统化的要求。2010年1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对加强民间博物馆的办理与监管给予了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各类博物馆完善自身功能、提高运营水平。国家政策与法规的陆续颁布,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必将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朝着良性循环方向持续发展。
(2)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1、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人员的安保意识,对新进员工开展安保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允许上岗。
2、健全安全制度。管理层与基层从业人员均须签定《安保协议》或《安保保证书》,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出现安保事故根据协议或保证书规定予以处罚。上级领导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保巡查,对出现安保漏洞或管理失误的地方立即指出并限期整改,在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检并建立安保档案,对安保情况详细记录并归档。
3、多种安全手段并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面设置电子监控与管理设施,结合人防、物防、技防与犬防综合进行安保工作。定期开展安保演练,发现安保漏洞及时整改。
(3)构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1、强化培训与教育。对现有员工开展在岗技术培训,培训考核通过后上岗或根据考核成绩适当调整岗位,多次考核未通过人员可暂时留岗查看,若仍未通过考核则考虑解除聘用关系。
2、聘请高水平技术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招聘过程公开、公示,新聘任员工须持证上岗。
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结合日常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安保措施、学习成果等因素开展评价与奖惩。鼓励工作人员创新管理手段,营造“创新型”工作氛围,对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应用并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
(4)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尝试建立“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音视频等技术打造虚拟博物馆,方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观赏到历时千年的文物,一方面避免了节假日人群集中参观给博物馆带来的超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在博物馆内健全电子管理与监控设施,提高管理效率与安保程度,减少人工成本,建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博物馆管理体系。
四、结束语
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举措是推动博物馆全面健康发展的优良契机,各地博物馆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挖掘博物馆潜在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带动博物馆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刁红娟.当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4(1)
[2] 罗纯新.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州,2012(2)
[3] 张驰昊.博物馆文物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2(1)
2、开展活动与辅导相结合,提高乡镇文化站(社区)业务职能作用、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文化馆是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的航母。结合城乡(社区)文化活动的需要搞好辅导,围绕重点工作、抓好示范,一点带面。新蔡县20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及工业集聚区可分六个区域,由县文化馆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按区域集中培训,编排节目,采取区域辅导、节目巡回演出。各乡镇分管宣传的乡镇长和文化站站长带队参加,结合本区域实际业余演出人员情况而定,每个区域调选自编16节目,演出时间在2小时以内,节目精挑细选,语言精练,节目内容以重点宣传十八大精神和党的方针政策、法制知识及农村发展的新变化。通过分区域演出进行评比筛选,每个区域拿出3个节目,到县里进行交流和评比。同时还举办各类公益性活动,采取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乡)社区建设群众文化重点培训基地,培训造就高素质的群众文化业务骨干队伍,挖掘和打造反映先进文化特征的时代精品。
为提升新蔡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从2008年以来全县连年举办新年音乐会、唢呐和民间艺术表演大型灯谜活动等大型民俗活动,组织“欢乐中原、和谐新蔡”大型广场系列文艺活动,打造出新蔡知名的文化品牌。在每年的全国东西合作会期间,组织我县民间艺术队参加全市表演赛,提升新蔡文艺队伍素质、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解决群众看书、看电影、看戏难问题,组织开展了“戏剧、图书、电影放映下乡”等系列活动。全县共举行大型文艺晚会近800场次,演出各类节目600余个次,近150万人观看了演出,豫剧团精心编排了精彩文艺节目。开展“送戏下乡”演出200多场,送图书下乡近100次,农民电影放映工程1985场。全县广大专业和业余文艺创作人员坚持“三贴近”原则,立足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以实话艺术精品工程为契机,围绕我县人文特色,创作了一批反映历史人物、新时期先进英模的新剧目。其中《新村赛事》通过几轮比赛,2009年4月28日在央视频道参加了全国总决赛。
3、发挥“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对基层文化建设作用。根据省、县文化主管部门要求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及文化工作者(志愿者)专项工作统一部署,新蔡县抽调25名人员分别选派全县20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为期一年,为基层开展群众性文化服务,解决基层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选派人员明确要求,在分管乡镇,每月时间不低于10天,选派人员和文化站(站长)参加每月底例会汇报,要求到基层开展文化活动,深入调研。通过一年的工作,使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业余爱好者了解上级文件精神,同时解决实际的问题。各乡镇文化站完善制度,建立档案,掌握第一手资料。其中有《新蔡县XX乡镇XX村委/社区文化大院基本情况登记表》、《新蔡县XX乡镇文化站文艺辅导培训计划表》、《新蔡县XX乡镇文化站图书(报纸、杂志)借阅登记表》、《新蔡县XX乡镇文化站活动基础设施登记表》、《新蔡县XX乡镇文化艺术高考生人员登记表》、《新蔡县XX乡镇(社区、中学)业余文化艺术人才登记表》、《新蔡县XX乡镇民间艺人登记表》。一是改变过去每次举办活动由县文化主管部门下发文件通知,乡镇参与人数少,达不到预期目的和效果的现象。二是改变过去只坐办公室看报纸、打电话,到基层调研次数少的现象。三是改变过去下乡镇检查工作,只听取汇报,走走过场,敷衍了事,做些表面文章的现象。四是改变过去有站无人管、有人但不做本职工作,管一些与站无关的工作的现象。五是改变过去有站制度不完善,不清楚本管辖内有多少演艺团队和文化能人及文艺爱好者的现象,对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开展“三区”下基层工作以来,下去人员和文化站人员在工作当中,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带动全县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走上正常轨道,乡镇文化站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有明显提高,要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文化馆在新形势下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对策
1、新常态下,嬗变“催化剂”。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已发展成为当代文化主要形态,形成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种独具特性的文化形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催化剂”。其内涵:一是要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方针政策及时送到千家万户。二是要弘扬主旋律,坚决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结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上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让群众自演自说,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三是要抓好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开展家庭文化活动,形成讲科学、讲文明、讲道德的社会新风尚。四是抓好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民间文化是村落的源头,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群众最具召唤力,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2、打造品牌,服务社会。品牌有无竞争力,能否成为品牌,在于品牌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群众文化品牌――“群众大舞台”文化活动在服务社会方面,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主创的公益性文化品牌,我们应倡导以群众的文化权利实现和文化需求满足为目标,为建设群众文化提供丰富载体,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增强群众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发扬仁义文化、吕氏文化、干宝文化的精华,使其成为新蔡县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
3、立足公益,以人为本。文化馆(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是群众享有文化权益、终身学习的重要课堂。应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共同兴办社会文化的原则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公益性、主导性、示范性、学术性和多元性功能。强调群众文化的普及性、广泛性和参与性,从而提示群众文化在寓教于乐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力求体现一种多元互动的文化观,体现一种和谐社会的追求,体现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满足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
4、整合资源,提升品质。整合文化资源,充实服务内容,丰富群众生活,提高文化品质,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要求。着力整合提升五类文化活动:民俗文化、广场文化、主题文化、历史文化等特色文化。
总之,以企业文化为龙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挖掘其深藏的文化底蕴,让企业文化融汇于社区文化之中,推动本地优势经济发展,唱响文化品牌,努力把它培养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从而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努力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秀忠.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探讨――以河南省驻马店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2] 薄军.我国新时期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失衡及其原因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3] 郭敏宽.试论统筹城乡文化的契合点[J].大众文艺(理论),2009(3)
[4] 黄保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J].理论学习,2008(12)
[5] 王晓钧.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统筹城乡文化建设[J].今日科苑,2008(22)
[6] 王旭宽.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中的农村文化建设[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7] 陈始发.以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和谐文化建设[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
[8] 王晓冬,索志林.城乡文化强弱差距与新农村建设[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9] 谭志桂.以城带乡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J].党建,2006(9)
[10] 张瑞琴.关于缩小城乡文化差异的思考[J].理论导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