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司法鉴定评估工作的风险防范
论司法鉴定评估工作的风险防范
(本文已发表在《中国房地产估价与经纪2009年第2期》)
(文/王学哲)
摘要:司法鉴定评估所独具的“公正性、严肃性、复杂性、精确性”是区别于其他评估业务的特点所在。由于司法鉴定评估往往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这种对立环境中的评估工作更需要估价师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本文从笔者的工作实践出发,按评估工作流程对司法鉴定工作的风险防范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司法鉴定房地产 评估 风险 防范 正文:
一、对司法鉴定评估的认识
所谓司法鉴定评估就是房地产估价机构依法接受人民法院的委托,运用专业的估价知识和方法,依照法定的程序,对与司法案件有关的涉讼标的房地产价值进行专业判断的一种活动。
我国的司法鉴定评估业务不过短短几年的历史。但由于法律制度完善、权利意识增强以及房地产市场发展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房地产评估鉴定逐渐成为司法环节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
总结起来,司法鉴定评估工作具有如下四大特点: 1.目的的“公正性”
与国有资产转让评估的保护性、抵押贷款评估的谨慎性不同,司法鉴定评估当事人双方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体现司法公正原则,为人民法院妥善处理经济纠纷提供参考。2.行为的“严肃性”
司法鉴定评估报告一经当事人认可及人民法院确认,就具有法律效力,并将作为司法审判和执行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当事双方的切身利益。司法鉴定评估工作必须建立在对估价目的和估价对象的充分了解上展开,严肃的对待每一个评估环节。
3.过程的“复杂性”
司法鉴定评估过程的复杂性源自于案件本身和估价对象两个方面。司法行为的特点决定了估价师在估价目的确定、现场勘察、权属资料取得、评估解释等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复杂关系的影响和限制;另一方面,司法鉴定的估价对象往往存在权属不清、面积不明等复杂情况,这都给司法鉴定评估工作带来了挑战。4.结果的“精确性”
司法鉴定评估所具有的法律效力使得起估价结果直接关系到当事双方的切身利益,许多估价结果不可避免的要接受当事各方对其精确性的严格审查。这和我们估价行业以往常常强调的“估价结果允许有±10%的误差”有着明显的矛盾。源自于其自身的特点,司法鉴定评估工作所承担包括法律风险、技术风险、道德风险和经济风险往往高于其他评估业务。很好的控制司法鉴定评估环节的各种风险同样是一件复杂而重要事情。
二、司法鉴定评估的风险控制要点 1.明确的估价目的
司法鉴定评估的估价目的包括拍卖底价、分家析产、折价抵债等等。明确估价目的,对于我们进一步设定价值定义,制定技术路线都十分重要。估价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取得案件的起诉书、判决书、鉴定申请书等卷宗资料,并与法官就估价目的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应在评估委托书中进行明确。避免估价报告和估价结果答非所问,给司法审判和执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使估价机构陷入被动。2.合理的价值定义
价值定义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估价结论的可靠性。与其他评估业务价值定义的相对确定性不同,鉴定评估的价值定义往往依估价目的和估价对象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控制估价机构的法律风险至关重要。举例来说,拍卖目的情况下往往评估的是其合法转让条件下的市场交易价值;但对于很多分家析产目的下的鉴定评估,估价对象往往权属资料不齐或受限制(例如宅基地),这就需要估价师与法官根据估价目的,坚持客观、公正、合情、合理的原则,本着解决矛盾纠纷、维护正当权益的原则,选择适当的价值定义。
合理的价值定义需要估价师在遵循估价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很好估价的根本目的相结合,避免不假思索的“市场价值”,深刻的理解市场价值仅仅是价值的一种形式,从根本上去规避司法鉴定评估的潜在法律风险。3.谨慎的假设和限制条件
估价师应当谨慎对待假设和限制条件。司法鉴定评估结果必须同价值定义严格对应,才能真正实现估价目的。原则上,估价报告中的每一项假设和限制条件都应得到法院的事先认同,由法官协助判断假设和限制条件的合理性及是否会对审判和执行产生影响。除法院允许外,司法鉴定评估报告中应避免出现对权属、面积、使用标准等重要因素的假设,防止估价报告失去期望的使用价值。4.科学的估价方法 司法鉴定评估应当仅仅围绕价值定义,优先选用市场比较法进行估价。而在市场比较法使用过程中,必须注重选择与估价对象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实例,科学的设定价值定义条件下的各个比较因素,使得估价结果不偏离价值定义的内涵。5.严谨的技术路线 ⑴现场踏勘
估价师在进行现场踏勘时应当有法官陪同,双方当事人或其委托律师共同到场。现场踏勘过程中,估价师应公开收集各种权属资料,并要求法官和双方当事人签字确认其真实性、完整性。估价师必须拍摄估价对象及其环境照片,并与踏勘基本数据填写现场踏勘登记表,注明踏勘日期和踏勘人员,并要求法官和双方当事人签字确认其真实性、完整性。⑵基础资料校核
对于取得的估价对象权属等基础资料,估价师应当通过公开渠道进行校核。对于存在权属不清、基础数据不明的,估价师应当与法官沟通,共同协商解决方案,不得擅自做出假设。⑶市场数据调研
估价师应当通过公开渠道调查各种司法鉴定评估过程所需的基础数据,并做好底稿的存档工作,对于一些电话咨询、专家咨询等数据应做好书面记录,以备查阅。⑷估价计算
司法鉴定中的每个估价计算过程和数据来源,必须严格遵循估价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到有理有据,避免“拍脑门”,确保估价计算过程的科学合理,确保估价结果做到准确无误。6.规范的作业程序
司法鉴定估价的风险防范,关键是要估价师和估价机构树立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估价师应当严格按照估价程序,执行每一步估价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估价机构应当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建立严谨的技术审核、资料存档等制度,规范估价作业程序。
三、结论
司法鉴定评估业务的拓展不仅为评估机构拓展了业务收入,增强了估价师的参与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同时也给估价机构和估价师的带来了潜在的各种风险。树立法律意识,规范业务操作,提高执业水平是防范司法鉴定评估风险的必要途径。
第二篇:论资产评估风险成因及其防范
摘要: 本文从分析资产评估风险的涵义入手,概括了资产评估风险的类型和表现形式,通过对资产评估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了减少和防范资产评估风险的对策。
1、资产评估风险的涵义资产评估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社会中介专业服务行业。目前,资产评估已经深入到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与资产评估事项有关的诉讼案件在逐渐增多,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评估风险的威胁。关于什么是资产评估风险,我国理论界和执业界有多种理解,如:资产评估风险是指“与资产评估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因资产评估事项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指“由于评估价值区间与客观价值的偏离,以及评估主体行为的失误(非舞弊或违法行为)产生危害评估报告使用者利益及评估者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是指“资产评估机构对委估资产的评估值严重偏离现行市场价格,而给客户、第三者及其它不确定的利害关系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由此引起的法律诉讼带给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的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处罚的相关法律责任”。对于资产评估风险的定义,至今国内并无定论,但是对资产评估风险涵义的阐释一般在以下几点是相同的: 第一,资产评估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评估项目信息或说明的不确定性、计价的不确定性、评估项目后果的不确定性等等,都有可能导致评估风险的发生,至于何地何时发生、发生何种类型的风险、发生的程度如何等具有不确定性。第二,资产评估风险的发生是由于评估事项引起的,具体来讲就是对评估标的价值作了不当或错误的判断,给利益相关者造成经济损失,由此引起了法律诉讼。第三,资产评估风险的承担主体是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资产评估风险一旦发生,其后果是使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四,资产评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可能消除评估风险,但是可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其发生的概率。
2、资产评估风险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由于资产评估活动涉及经济领域的广泛性,因此,资产评估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两类,即不可控风险和可控风险。2.1不可控风险 不可控风险又称刚性风险,是资产评估机构本身不能直接控制的,但又可能导致评估结果发生错误或重大偏差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无法控制。其表现形式主要有:(1)法律法规欠缺带来的风险。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评估行业本身也没有制定完整的法规体系。我国评估监督体系尚未形成,资产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也很难验证。评估人员缺乏充分的执业法律依据。(2)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带来的风险。目前我国资产评估的行政主管部门不统一,各部门在具体实施管理职能和制定执业标准时造成政出多门的局面,影响了资产评估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特定目的干预评估活动,强行参与评估,甚至人为操纵评估结果,严重影响了评估结论的公正性,造成资产评估值严重失实。[!--empirenews.page--](3)市场信息不完善带来的风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很难找到公平的估价标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市场交易信息、相关技术参数不充分,信息的可靠性不高,增大了评估师的评估风险。(4)行业自身发展不成熟产生的风险。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较短,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尚未形成,使评估师缺乏充分的执业依据而带来风险。2.2 可控风险 可控风险又称柔性风险,是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能够控制和防范的风险,这种风险取决于评估机构内部评估质量控制制度建设和评估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评估机构内部管理不健全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个别评估机构法制观念淡薄,将某些不合法或有争议的资产也进行评估;采取压价、垄断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业务;在承揽业务时违规操作,为关联方或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客户提供评估服务;评估机构规模大小、人员结构、执业水平等因素与评估目的存在差距等。这些状况都可能给评估机构带来风险。(2)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可能带来的风险。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诚实正直,勤勉尽责,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但在实际执业过程中,有些评估师过分依赖委托方提供的信息资料,忽视对资产价值尺度判断的市场性,无原则地满足委托方的不当要求,明显高估或低估委估资产价值等等,由此导致评估风险。(3)评估人员专业水平有限、执业能力不足而带来的评估风险。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经过专门教育和培训,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胜任所执行的评估业务。但是,实际中评估师个体的知识结构和评估经验总是有限的,而评估对象及面临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就会使评估结果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即使执业经验丰富的评估师,也可能由于评估对象和环境的复杂性出现判断失误而引发评估风险。实际工作中,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候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有些可控风险的产生就是源于不可控风险。
3、资产评估风险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评估类型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把评估风险形成的原因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3.1 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缺陷 资产评估在我国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备。目前,我国只有国务院91号令《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的管理办法、条例作为资产评估师的执业依据。资产评估管理中不同部门有不同部门的行政法规,由此形成评估行业多头管理、法度不
一、执业标准不统一的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无形中加大了评估机构依法执业的风险。3.2 科学统一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建设滞后 日益专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业务发展趋势为评估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也对评估师提出了更专业、更综合的要求。但是,目前除了财政部已发布实施的两项基本准则和一项具体准则之外,其它评估具体准则、评估指南等尚在制定和修订之中。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不完备必然会造成评估师执业本身的高风险。[!--empirenews.page--]3.3 政府的行政干预和操纵 资产评估管理中不同部门有不同部门的行政法规, 造成了行业性的垄断和资产评估行业的条块分割局面,使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的一块领地,资产评估失去了自由竞争的土壤。在一些兼并、合并和转让等评估事项中,政府行政部门出于各种情况的考虑,会干涉、操纵评估机构对资产的公正估价,从而客观上增加了评估机构的风险。3.4 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 目前很多评估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监控制度,对评估中的项目接洽、协议签署、资产清查与鉴定、具体评定估算以及评估报告的编写等各方面缺乏质量监控,致使评估人员在评估操作中只注重工作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忽视评估的质量。风险意识淡薄是评估机构质量监控制度不健全的主要原因。此外,评估机构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评估质量的好坏与评估人员的利益不挂钩,难以调动评估人员讲求评估质量的积极性,往往会给评估机构和人员带来潜在的风险。3.5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低下 为了在有限的市场范围内,多做业务增加收入,评估师往往未能格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滥用评估假设,弄虚作假,随意选择评估参数,高估或低估资产价值,从而为资产评估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资产评估要求评估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执业能力。但是,由于我国的资产评估起步较晚,资产评估理[1][2]下一页 论还不很成熟,评估人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相关培训工作不到位,因而造成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低下、执业能力有限,直接导致评估风险的产生。
4、资产评估风险的防范对策 通过上述对资产评估风险成因的分析,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对策防范资产评估风险。4.1 加快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评估准则体系建设(1)统一立法,加快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步伐 鉴于我国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统一,资产评估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辖的现状,首先应尽快制定《资产评估管理法》,将国有资产评估和非国有资产评估都纳入它的管理范围,以此作为资产评估全行业管理的法律规范。其次,为了加强注册资产评估师队伍的管理,更好地发挥注册资产评估师维护各类所有者权益的服务作用和在社会中的公信力,应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通过统一立法管理,将资产评估纳入法制轨道,使资产评估人员有法可依,以保证和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2)尽快建立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鉴于许多评估领域还没有执业规范,导致评估工作中的主观性、低质量、高风险,评估协会应积极推动和开展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操作方法的研究,在目前已实施的《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尽快制定评估具体准则、评估指南、评估指导意见和资产评估质量控制准则等,建立起我国统一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使资产评估师掌握起执业的武器,减少资产评估的风险。4.2 政府应当为评估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empirenews.page--]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和支持中介服务业的发展,评估机构执业不受行业和地域的限制。政府要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主要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评估机构进行宏观方面的指导和监督。行政部门应当积极为资产评估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支持评估机构走企业化的自主发展道路。政府行政工作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为中介服务业服务的意识,禁止行政干预和人为障碍。4.3 资产评估机构应加强对评估风险的防范 评估机构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从长远利益来看,应当加强对资产评估风险的防范。(1)建立一只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资产评估机构要建立严格的用工标准,招收已经考取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的人员。着意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力量,同时注意队伍的梯队建设。资产评估机构应定期举办有效的培训,鼓励工作人员自学,在工作中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指导,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评估机构要建立对评估人员的奖惩制度,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调动评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执业质量,而且还会对防范风险起到有效的积极作用。(2)招聘资产评估专家作为机构顾问 由于资产评估涉及的评估范围大,而每个评估人员的知识面相对有限,因此,评估机构聘请资产评估专家作为自己的顾问,非常必要。评估机构可以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主要评估领域,聘请在财务会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金融、法律以及特殊资产等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作为自己的顾问,就资产评估执业中的难点、疑点问题进行咨询,定期接受资产评估法律法规、执业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和专业指导。设立资产评估顾问,有助于提高评估工作质量,防范评估风险。(3)进一步完善资产评估报告的内容及格式。在评估实践中,由于存在评估人员在报告书中表述不当而在诉讼中败诉的事例,因此评估师应当按照不同评估范围来规范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内容及格式,做到报告书中的数据资料都有据可查。同时,在资产评估报告书尽量增加一些保护性条款或内容。资产评估报告的撰写要做到格式统一、内容规范、表述准确、语言精炼。完善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内容及格式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结果使用风险。(4)建立资产评估风险保险制度 为了降低资产评估风险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借鉴国内外同类行业的做法,评估机构应建立评估风险保险制度,如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自身建立职业风险基金,进行自保,或者向保险公司申请设立评估执业责任保险,等等。(5)加强评估机构内部管理,建立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资产评估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整详尽的标准化执业程序,如:执业操作规范制度、项目负责制度、内部审核制度、风险评价制度等,最大程度地保护自身和评估人员的利益,把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建立评估全过程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评估业务受理、评估前期准备、具体评定估算、出具评估报告以及评估档案管理在内的整个评估过程的质量控制,在每个阶段都规定出评估工作的重点和质量,以及评估人员防范风险应注意的问题。建立评估过程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规避评估风险的关键性措施。4.4 资产评估人员应大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empirenews.page--]为了防止被停止执业等风险,评估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取得个人事业的长足发展。(1)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评估风险意识 资产评估人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资产评估风险是关系到自身生存发展和切身利益的大问题。评估人员要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必须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业务理论和实践水平。(2)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 《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就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行为、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诚实正直,勤勉尽责,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资产评估师在承揽业务、评估操作和评估报告形成过程中,不能受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要在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双重独立,避免评估报告使用人的不当指控。(3)大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资产评估人员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充分理解和掌握有关资产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循资产评估操作规程,熟练掌握资产评估的理论以及各种类型资产评估的方法。资产评估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交流,提高评估过程中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纳税评估风险防范
业务系列:管理服务系列 业务大类:纳税评估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确定对象
二、运行流程
代码29190901、29190902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资料稽核 其他信息来源 确定对象★
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
三、风险描述
人为干预评估对象确定过程,随意增加或减少评估对象,应评估未评估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评估选案程序规范。
2、评估选案依据明确。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纳税评估的对象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
2、纳税评估对象可采用计算机自动筛选、人工分析筛选和重点抽样筛选等方法。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有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作为重点评估分析对象;重点税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要列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
3、对已确定的纳税评估对象应分税种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和《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并下达给具体纳税评估工作单位或部门。
(国税发〔2005〕43号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岗位分工控制:科学设置评估选案岗,不参与评估分析、约谈举证、实地调查、评估处理等工作环节,即确定评估对象的人员不直接参与评估具体工作过程。
2、层级权限控制:将评估对象确定的权限及评估延期、中止或终止评估的权限集中至县级单位以上,避免对象确定的任意性。选案依据和审批手续清晰完整。
3、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八、考核测评
1、评估选案岗是否根据上级工作要求或本地区税源管理的需要,定期通过评估软件进行数据稽核,建立待评估对象信息
2、是否存在人为干预评估对象确定过程,随意增加或减少评估对象的情况;评估对象确定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办理
3、基层分局(市区税源管理科)是否定期向评估选案岗报送评估对象建议且由评估选案岗对报送的评估建议对象的理由进行审核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分析
二、运行流程
代码29191101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采集信息
2、自动分析
3、人工分析★
4、记录分析结果
5、措施选择★
三、风险描述
1、未进行数据分析,直接进入实地核查程序
2、应发现疑点未发现
3、措施选择不当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常规评估分析方法应用准确。
2、分析结论和疑点取舍有依据。
3、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对分析中产生的疑点进行处理。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评估人员采取人机结合方式,利用CTAIS2.0、税员源监控决策等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及日常管理所掌握的信息逐一进行审核分析,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比对,以确定进一步评估分析的方向和重点并将审核分析的详细情况列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
2、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预警值相比较;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钩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应纳相关税种的异常变化;应用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和积累的经验,将纳税人申报情况与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相对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确定纳税人申报纳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推测纳税人实际纳税能力。
3、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审核分析时,要包括以下重点内容: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各项纳税申报附送的
各类抵扣、列支凭证是否合法、真实、完整;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申请减免缓抵退税,亏损结转、获利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与上期和同期申报纳税情况有无较大差异;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认为应进行审核分析的其他内容。
4、纳税评估岗位人员在对评估对象评估分析后,应根据评估分析结果,区别不同情况分别按如下原则处理: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的,直接转评估处理环节;
(二)发现评估对象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三)明显存在不符合税前扣除条件及减免税条件事项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四)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额小于评估分析判断的应纳税额,且差异额在5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应直接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五)其他情形的,应转入约谈说明环节处理。
国税发〔2005〕43号第十五条第十六条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人员分离控制:将从事纳税评估的人员锁定为专业化管理员,并集中至专业化管理股,评估人员不从事税收基础类管理,即评估人员不从事日常管户。
2、工作流程控制:评估分析工作流程在评估辅助工作软件中为必经流程。计算机自动产生的疑点的剔除,机内存有记录。
3、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八、考核测评
1、是否按照人员分离控制的要求由专业管理员实施纳税评估
2、评估分析人员是否在软件自动分析产生的疑点基础上开展比对分析。
3、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对分析中产生的疑点进行处理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约谈说明
二、运行流程
代码 29191102、29191103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发出约谈建议
2、自查补报取代约谈或约谈说明
3、自查复核★
4、结果处理★
三、风险描述
.1、应约谈未约谈,直接进入实地核查程序。
2、对未在约定时间与税务机关进行约谈的纳税人,不按规定转入实地核查。
3、未对纳税人自查材料进行复核。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及时送达约谈建议,将评估分析产生的疑点告知纳税人。
2、对纳税人自查材料进行复核,自查项目清晰。
3、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与评估对象进行约谈。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税务约谈要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事先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提前通知纳税人。税务约谈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财务会计人员。
2、评估部门可采取信函、电话两种方式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采用信函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统一采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建议书》;采用电话联系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及时做好电话记录,内容包括接电人姓名、电话号码、通话内容和时间等。约谈对象应为纳税人的代表人或其授权的财务负责人.为保证约谈说明的效果,主管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可将要求说明的主要问题一并告知纳税人,但不得涉及发现疑点的具体评估方法。
3、约谈说明可以采用当面说明、电话说明、书面说明、电子邮件说明等多种形式。当采用当面说明形式的,原则上要有二名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当采用电话说明形式的,可由一名评估人员负责交流,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如约谈后纳税人愿意自查补税的,应将此意见作为约谈说明内容,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上进行记录。对通过当面说明或电话说明等形式仍不能说明问题的,可要求纳税人提供书面说明材料。
4、纳税人因某种合理原因不能按税务机关建议的时间说明情况,需要延期的,可在税务机关建议的时间到期前1日向税务机关的联系人说明情况,重新约定说明时间。重新约定的说明时间到期后,纳税人未能履约的,视同纳税人拒绝约谈。为减少约谈工作量,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如纳税人主动选择以自查补报代替约谈说明的,应在约定的约谈日到期的前1天提出,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向税务机关纳税评估部门反馈自查补税资料(包括自查补税的项目内容、纳税申报表、完税凭证的复印件)。
5、在完成与纳税人的约谈说明后,评估人员应就疑点问题的评估结果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及时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在实施约谈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形,应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一)纳税人拒绝主管国税机关约谈建议或不能在约定的期限内履行约谈承诺的。
(二)纳税人在约谈说明中拒不解释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或对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未能说明清楚的。
(三)约谈后同意自查补税,或者选择以自查补税代替约谈说明,但未在约定的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无正当理由的。
(四)省辖市国税局确定的其他情形
国税发〔2005〕43号第十九条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相互监督控制:与纳税评估的对象进行约谈时,必须同时有两名以上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在约谈记录上同时签字。
2、工作流程控制:约谈建议须通过系统制作生成,约谈记录也须输入系统,减少人为调节因素的影响。
3、外部反馈控制:约谈结束后,企业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在约谈记录上签字。
4、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有关自查事项延伸核实。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实地调查
二、运行流程
代码 29191104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提出申请——审批备案——核销联系单
2、下户调查——工作记录★
3、结果处理★
三、风险描述
1、未按规定办理实地调查审批手续,直接下户核查。
2、实地核查结果没有及时准确的披露。
3、实地调查项目与评估分析产生的疑点没有关系,或者擅自扩大调查范围
和延长调查时间。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实地调查过程符合管理员的“下户行为规范”。
2、实地调查记录能清晰反映工作过程。
3、实地调查项目与评估分析产生的疑点相关。
4、实地调查发现的纳税人的违规行为及时披露并按规定程序与标准进行处理。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评估人员根据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按照日常检查的要求,对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及纳税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需要处理处罚的,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执行。
2、评估人员对评估对象的有关问题进行实地核查时,可根据需要会同责任区管理员参与核查,责任区管理员应积极配合评估人员开展核查工作。
3、实地核查完成后,评估人员应将核查的有关情况及处理建议书面记载,与相关证据材料一道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4、纳税人拒绝评估人员实地核查,或者以各种方式阻挠、刁难评估人员核查的,评估人员不得强行核查,应以书面形式说明未能实施实地核查的原因,直接将该纳税人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国税发〔2005〕43号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工作流程控制:评估过程确需实地调查核实事项,事前制定计划,确定调查核实项目,通过评估软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调查结束后有关调查结果的报告录入系统,统一转交评估处理环节。
2、外部反馈控制:实地调查结束后将有纳税人签字的《税务人员下户管理
服务联系单》带回核销。
3、相互监督控制:调查工作须两人以人参加,工作报告由参加实地调查人员共同签字。
4、集体审议控制:实地核查情况与结论形成记录调查人员签字后提交分局集体审议,相关手续和材料备案。
5、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实地调查事项进行延伸核实。
6、事后监督控制:定期对实地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接受外部监督。
八、考核测评
1、是否通过纳税评估辅助工作软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调查过程中需要延期或增加调查项目,是否向审批人办理备案手续。
2、是否存在违规实施实地调查的情况。
3、实地调查工作记录,是否由实地调查人员共同签字确认后提交分局集体审议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处理
二、运行流程
代码 29191105、29191106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
2、提出进一步加强征管工作建议
三、风险描述
1、评估处理结束后仍有未排除的疑点。
2、对省局规程列明的应移送稽查的情况,未作移送稽查处理,以补代罚。
3、未按规定制作管理建议书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对所有的纳税评估对象都应作出评定处理结论
2、除移送稽查处理的情况,评估处理结束时有关分析疑点得到解释或者排除。
3、对省局规程列明的应移送稽查的情况,移送稽查处理。
4、按规定出具管理建议书。
六、过错行为:
1、为按照规定对评估结果处理
2、纳税疑点未排除为移送
3、未按规定移送稽查 工作标准
一、评估工作内容、过程、证据、依据和结论等记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
二、纳税评估人员发现所管纳税人经纳税评估发现申报不实或税收定额不合理的行为,应向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提出管理建议。
三、评估处理应按以下原则进行: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由评估分析环节的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未发现违法行为,审定后归档”的建议。
(二)税务机关发出约谈建议后,凡纳税人已按期进行约谈说明,而且对税务机关提出的疑点问题已说明清楚,并同意自查补税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由纳税人自查后补税”的意见和少缴税款的项目内容以及估计应补交的税额。
(三)税务机关发出约谈建议后,凡纳税人选择以自查申报代替约谈说明,并已按期自查补税,而且自查结果与税务机关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纳税人自查后已补税”的意见和纳税人少缴税款的项目内容以及实际补交的税额。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转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意见。
1、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
2、纳税人拒绝评估人员实地核查,或者以各种方式阻挠、刁难评估人员核查的;
3、纳税人主动选择以自查申报代替约谈说明后,未能在规定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未向税务机关说明正当理由的,以及自查补税结果与税务机关的评估结果差距较大且不能说明正当理由的;
4、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行为;
5、在一个内,发现评估对象在以前纳税评估时已被发现并得以纠正的问题再次发生的。
四、纳税评估部门在评估处理中,如发现税收征管中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应将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建议填写《管理建议书》,并提交管理部门。
国税发〔2005〕43号第二十二条 税收管理员制度(国税发[2005]40号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 本年变动 防控措施
1、工作流程控制:通过系统查询各环节工作记录,用以分析判断疑点是否全部排除;评估处理结束后,相关处理意见转至评估复核岗位进行审核。和稽查等相关部门的资料交接清单及时备案。
2、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评估案值较大的案件及时复核是否按规定移送稽查处理。
八、考核测评
1、对明确的需要向稽查局移送的情形,是否按管查互动的要求及时向稽查部门移送
2、评估情况处理是否均纳入系统监控,是否存在违规机外处理的情况。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复核
二、运行流程
代码29191107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复核纳税评估程序、资料,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内容,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
2、制作《纳税评估转办单》
三、风险描述
未按岗位设置实际履行复核职责并反馈复核意见。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按独立控制原则,认真履行复核职责。工作标准
一、评估复核是指对评估处理环节已提出处理意见的评估资料进行审查复核的过程。评估复核岗位的人员不得兼职同一评估对象的评估分析、约谈说明、实地核查和评估处理工作。
二、纳税评估复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纳税评估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规程要求,评估所涉文书资料是否齐全并按规定制作;
(二)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的问题是否都进行了分析、说明,有无遗漏;
(三)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是否符合规定,有无不恰当之处;
(四)省辖市国税局确定的其他复核内容。
三、复核人员对规定的复核内容必须认真进行复核,并根据复核结果提出复核意见。
(一)对评估工作程序不符合要求,或者工作程序虽符合规程要求,但评估资料不全的,应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并退回相关资料,限期补正。
(二)发现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疑点问题未分析、说明不清楚的,以及分析、说明时将疑点问题遗漏的,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退回相关资料,限期补充分析、说明材料。
(三)对《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的拟办意见有疑义的,应在复核人员意见栏签注自己的意见后,报分局领导审定。
(四)对拟办意见中包含“自查补税”意见的,如未说明应补税的项目内容,退回评估处理环节补充。
(五)对《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的拟办意见无疑义的,应在复核人员意见栏签“同意拟办意见”后,报分局领导审定。
四、复核岗位人员还应完成下列工作:
(一)根据纳税评估工作情况登记《纳税评估处理情况登记表》,并向上级机关反馈。
(二)对纳税评估后需转交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纳税人,制作《纳税评估转办单》,经分局领导审定后,向稽查局办理移交手续。
(三)对已完结的纳税评估户的评估资料整理归档。其中,自查补税纳税人的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应有纳税人自查补税的纳税申报表(复印件)和税收缴款凭证(复印件);移送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纳税户的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应有稽查局接收的有关资料。
(四)向相关管理部门发出《管理建议书》。
(五)完成纳税评估中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
(六)上级机关要求报送的各项资料。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
防控措施
1、岗位分工控制:科学设置评估复核岗,不参与评估分析、约谈举证、实地调查、评估处理等工作环节,即从事评估复核的人员不直接参与评估具体工作过程。
2、工作流程控制:评估复核结束后,复核记录随同其他评估资料转交评估审
批岗。
3、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审定
二、工作步骤
1、审核纳税评估程序、资料,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内容,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
2、签署审定意见
三、风险描述
未按规定履行集体审议制度。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按集体审议原则,认真履行审定职责。
六、工作标准
审定人员应按照《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江苏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试行)》苏国税发【2004】227号审核纳税评估程序、资料、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内容、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情况复杂的,应当集体审议。
七、防控措施
1、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2、集体审议控制:对评估案值较大的评估对象提交分局集体审议。法律责任
从事纳税评估的工作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或为有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或瞒报评估真实结
果、应移交案件不移交的,或致使纳税评估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不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除日常性考核外,对核查任务类或预警类信息,主要采取抽查方式进行考评,对应查未查、应改未改的,酌情考核扣分;对评估任务类信息,主要采取组织复评、互评等方式进行考评,对纳税人存在明显问题未及时处理或达到移送标准而未及时移送稽查处理的,按户次考核扣分。具体考核按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执行。
第四篇:风险评估防范制度
安全风险评估防范工作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全面推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理,提升矿井安全预控管理水平,保证安全生产,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指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是指为保障矿井安全生产自主组织开展的,对生产、管理等环节可能存在或产生的危害、危险因素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的活动。本实施细则不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由中介机构承担的各类安全评价活动。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实用于矿井在组织生产、地面作业过程中,各系统、环节可能产生的危害、危险因素的部门、单位及所属班组、岗位。
第四条
本着超前预控风险、层层落实责任的原则,实施矿、专业、区队、班组、岗位“五级”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第五条 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根据作业现场的风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危害范围和轻、重、缓、急,将安全风险等级划分为不可控风险(安全否决项A级),中等可控风险B级和可控风险C级三种类型:
(一)不可控风险: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的。
(二)中等可控风险:不会造成人员伤害,但会降低系统性能或损坏的。
(三)可控风险: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的,但会影响工作或工作环境。
经评估存在不可控风险的,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或停止设备运转,发出预警,撤出危险区域人员,并报告调度室、安检科和单位值班人员,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进行评估;存在中等可控风险的,必须通知岗位人员,同时明确整改措施、落实验收责任;存在可控风险的,采取预防性措施并履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程序后方可进行作业。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 矿成立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理领导小组,组
长:矿 长
副组长:总工程师及其他分管矿长
成员:各专业副总工程师及安全科、通风科、生产技术科、机电科、地测科、调度室、供应科等相关科室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监督考核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检科,安检科长兼任监督考核办公室主任,负责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日常管理工作,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与考核。
第七条 安全风险评估管理领导小组职责。建立“五级”安全风险评估责任体系、管理机制、工作规划,提供人财物保障。具体职责如下:
(一)矿长:是矿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矿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全面负责;负责对井上下生产条件、系统装备、作业环境及职工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按照评估级别落实监控措施。
(二)总工程师:负责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范围内的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每月组织召开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专题会议,对采掘设计、生产系统、重大灾害、技术管理、规程措施、人员状况等项目进行评估,按照评估级别落实监控措施。
(三)分管副矿长和专业副总工程师:对分管专业内的安全辨识评估工作直接负责;每周对分管专业的系统、装备、职业安全卫生、作业环境及人员状况进行辨识评估,对开停工地点及时进行综合辨识评估,督促专业部门做好落实整改。
(四)安检科:负责全矿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日常运行管理及监督检查、信息反馈和考核奖惩等。负责对新招聘和长期(一年)中断作业的职工,上岗前是否具备作业资格进行综合辨识评估工作。
(五)通风科(监测监控、信息处理):负责组织实施涉及“一通三防”、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供水施救系统、紧急避险系统、通讯联络系统、人员定位系统、井下广播系统等相关内容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六)生产技术科:负责组织实施涉及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辅助运输系统及作业规程等相关内容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实施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等科技创新项目相关内容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负责组织支护质量等相关内容的安全辨识风险评估工作。
(七)机电科:负责组织实施涉及机电设备安装、机电设备维修、机电设备(设施)购置和设备安全设施、压风自救系统等相关内容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
(八)地测科:负责组织实施涉及防治水、地测专业灾害等相关内容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
(九)调度室:负责组织实施冬(夏)季“三防”、灾害性天气、零星作业及应急管理等相关内容的安全风险评估辨识工作。
(十)供应科:负责组织实施涉及物资购置及验收等 相关内容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
(十一)基层单位:各基层单位要成立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小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明确职责。
1、正职全面负责组织开展本单位每天的风险辨识评估工作、并对班组、岗位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
2、区队副职负责分管范围内和跟班带班作业期间的的现场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
3、班长是当班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的第一责任者,班前组织当班出勤人员自检、负责每班现场风险辨识评估和个人岗位风险辨识评估的检查,并根据辨识评估结果制定措施,按要求填写相应的《风险评估表》。
4、解决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负责本单位职工培训、安全教育、并告知作业现场和岗位存在的可能发生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发动职工积极参与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
6、负责建立班组、岗位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机制和考核办法。
7、负责向考核办公室、专业组及时报告本区队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实施情况。
第八条 加强风险辨识评估培训。安检科要把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专业知识培训纳入培训计划,组织人员编写矿“五级”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教案,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内容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安全风险辨识能力。各单位指定安排管理人员对职工不定期进行全员培训。
第九条 健全风险辨识评估档案。各业务科室、单位要规范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档案资料管理,建立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专项档案,各类评估报告、安全评估表以及检查记录等文字资料,应做到谁评估、谁签字、谁负责。各类评估报告、评估表、检查记录等资料内容,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和上级规定制度要求。
第三章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程序
第十条 综合辨识评估
(一)每年底矿长组织各分管负责人和相关业务科室、区队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重点对矿井瓦斯、水、火、煤尘、顶板及提升运输系统等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及时编制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建立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将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确定下一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指导和完善下一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每月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
(二)总工程师每月组织召开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专题会议,对矿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相应要求的适应性,执行情况和潜在的安全风险,对井上下生产条件、系统设备、技术管理、技术措施、作业环境及人员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辨识评估,根据辨识评估的各类风险因素的危害程度,制定监控和整改措施。
第十一条 专业辨识评估。每周由矿分管副矿长和专业副总师及专业科室负责人采取综合分析评估等方法,对各专业的系统、装备、施工过程、环境及人员状况等方面潜在的危险因素逐项进行可操作性分析、综合评估,并给出结论,签字认可;根据评估结论,制定控制措施。
各专业实施安全风险评辨识估后,及时填写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报表),一份交考核办公室,一份保存。对施工期间和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中存在的不合格项,由牵头部门以书面的形式通知责任科室或单位限期整改,对整改情况跟踪复查,复查评估后签字,并将复查评估情况备案。第十二条 区队辨识评估
(一)区队值班领导、班组长利用班前会对当班上岗人员状况和当班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辨识评估,对评估的风险制定整改措施,通知到当班作业人员,并按规定填写“职工班前会自测评估表”。
(二)井下“三位一体”检查:作业现场班前、班中、班后(包括临时中断作业前、复工前),由跟班区队长、班组长、安检员联合对作业现场进行“三位一体”检查评估,具备开工、停工条件及可控风险的,在《安全确认记录本》上同时签字,开工生产;不具备开工条件和存在中等可控风险级以上的,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重新评估达到要求后,方可开工。
第十三条 班组现场动态辨识评估:每班有安检员、班组长 对照安全风险评估表,对作业现场进行动态安全风险评估,按照评估结果,采取监控措施。经评估,符合要求,方可开工。
第十四条 岗位辨识评估:各岗位工种按照岗位安全辨识评估记录表内容,对作业现场危险因素、自身上岗条件等进行逐项风险评估。中等及以上风险向班组长和值班区队长汇报,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单独作业岗位,由岗位工评估后,确认风险可控,填写评估结论,进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后方可开工。
各岗位工种上岗作业前,按照“停、想、评、定、做”五个步骤,对本岗位职责范围内环境、设备、设施和自身上岗条件等进行安全评估,填写岗位安全评估记录表,对不符合岗位作业要求的,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进行整改。岗位安全风险评估记录表现场存放,月末送交单位保存备案。
第四章 专项辨识评估
第十五条 新水平、新采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业务科室进行一次专项辨识评估;重点辨识地质条件和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劳动组织确定等。
第十六条 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业务科室开展一次专项辨识;重点辨识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重大灾害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转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补充完善重大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辨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重新编制或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
第十七条 启封火区、排放瓦斯、过地质构造带等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复工复产前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业务科室、生产组织单位(区队)开展一次专项辨识;重点辨识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辨识评估结果作为编制安全技术措施依据。
第十八条 本矿发生死亡事故或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发生重特大事故后,由矿长组织分管负责人和业务科室;开展1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识别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辨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文件。
第十九条 其他评估
(一)设备、物资购置及出入库评估:涉及安全生产的设备、物资购置前,各专业副总工程师或业务部门负责人要对设备、物资是否适应本单位安全生产要求进行安全、技术选型论证,并按规定程序报批。设备、物资入库前,应对其完好情况、技术参数、安全性能等进行评估验收,符合要求方可入库。材料、配件、工器具、劳动保护用品等出库投入使用前,业务部门应对其完好情况、安全性能进行检查评估,符合安全要求方可投入使用。
(二)作业人员评估:新招聘和长期(一年)中断作业的员工上岗前,卫生所、人事科、培训中心、安检科等业务科室应对其身体健康情况、职业禁忌情况、岗位所需技术业务知识和技能、规程措施和有关规章制度掌握情况、是否具备上岗资格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并履行上岗培训。
(三)重大灾害评估:由总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组织专家组对业务范围内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及以采取安全管控措施的可靠性进行专家评估,并出具专家评估报告。
第五章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第二十条 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由矿长组织制定并实施,采取设计、替代、转移、隔离等技术、工程、管理等手段确保安全;具体工作方案人员、技术、资金要有保障;在划定的重大安全风险区域内,除治理措施、方案涉及人员、通风、检查、警戒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区域;为预防意外事故,在治理重大安全风险期间,矿井应停产撤人,入井人员应满足通风、排水、治理需要为准,最高不得超过30人上限(含30人)。
第二十一条 矿长每月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漏洞、盲区及时调整完善管控措施,结合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安排布置当月安全风险管控重点,明确各专业、部门、任务及责任。
第二十二条 每旬由分管副矿长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针对本系统存在的每一项安全风险,从制度、管理、措施、装备、应急、责任、考核等方面逐一落实管控措施,组织对月度安全风险重点管控区域措施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落实管控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不断完善改进管控措施。由安全副矿长组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负责,严格对照各专业、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管控措施,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管控措施严格落实到位。
第二十三条 矿领导带班上岗过程中,严格按照集团公司“三走到、三必到”原则,跟踪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第二十四条 各业务部门要突出管控重点,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生产系统、生产区域、岗位实行重点管控,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等日常管控工作。
第二十五条 实时动态检查、评估、调整;高度关注生产状况和危险源变化后的风险状况,动态评估、调整安全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实时分析安全风险的变化管控,准确掌握安全风险状况等级,并随着安全风险变化而随时升降等级,防止出现评级“终身制”。
第二十六条 完善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制度,全矿要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著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安检科负责做好日常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每年至少组织参与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人员,外出学习一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每年对全矿所有入井人员进行一次,以综合、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与本岗位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为主的教育培训,确保每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及防范、应急措施。
第二十八条 各业务部门要探索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安全风险的记录、跟踪、统计、分析、监测、预警、上报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由安检科及时将安全风险区域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受风险危害的相邻作业区域区队、班组、岗位。
第六章 监督考核及奖励
第二十九条 矿实行动态班检查、月度考评、季度评比、半年一总结的考评兑现办法。每月由各分管副总、业务管理科室牵头,对本专业的安全风险评估开展情况进行自检;每季有安检科组织有关专业管理科室,对全矿各业务管理科室和单位安全风险评估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对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管理程序、方式方法、监控措施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评比,按总分确定名次,每半年兑现奖励,检查考核得分低于90分的,定为不合格单位,无奖励资格。
(一)业务管理科室考核奖励:按半年总分确定名次,对总分第一名的业务管理科室给予奖励;对总分最后一名的业务管理科室给予处罚。对安全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和业务科室相关人员给予适当奖励。
(二)区队考核奖励:每半年按井下生产单位、辅助单位和地面单位分别评出先进各人、先进班组及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并分采掘单位、生产辅助单位及地面单位分别评出前三名和最后一名,对前三名的单位分别给予适当奖励;对最后一名给予处罚。
(三)具体处罚和责任追究
1、未按照规定程序开展风险评估的,每发现一次,对责任人罚款100元。
2、安全风险评估开展不规范、有缺项的,每发现一次,对责任人罚款50元。
3、安全风险评估后,存在不可控风险未采取有效治理控制措施的,对责任人处罚500元。整治措施不闭环的,对责任人处罚300元。
4、未按规定开展风险评估或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后采取治理措施不当,导致发生责任事故的,按照《安全行政问责办法》进行责任追究。
5、专业、区队不按照规定上报有关资料的,对责任人处罚100元。
6、考核部门对上报资料进行收集筛选不全面、考核不认真的,对责任人处罚100元。
第三十条 严格按照基层单位、专业部门安全风险评估检查考核标准(见附表)进行考核。对于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不到位的,未认真执行矿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实施细则的,未实试安全风险评估、安全评估责任不落实、管控措施不到位的,按照《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办法》进行考核兑现。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细则自下发之日起实施。第三十二条 本细则解释权属矿。
第五篇:房地产司法鉴定评估风险告知书
司法鉴定风险告知书(示范文本)尊敬的委托人(申请人):
在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前,为维护您的合法权益,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现将司法鉴定中可能存在和出现的风险告知如下:
一、鉴定意见存在不被采信的风险。鉴定意见是法律规定的证据之一,属于鉴定人的专业性意见,其是否被采信取决于办案机关等采信方的审查和判断,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无权干涉。
二、鉴定意见存在不明确的风险。司法鉴定是一种科学实证活动,因受鉴定材料、科学发展水平和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时可能得不出明确的鉴定意见。
三、鉴定意见存在与申请人的愿望不一致的风险。司法鉴定活动遵循合法、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处于中立地位,依法不受任何组织、个人的干涉,鉴定意见对委托人(申请人)可能有利,也可能对委托人(申请人)不利。
四、鉴定意见可能存在不能客观反应真实情况的风险。鉴定意见是司法鉴定人根据委托人(申请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运用科学技术和专门知识以及鉴定经验对专门性问题作出鉴别判断的一种倾向性意见。受制于技术水平,可能存在不能客观反映真实情况的风险。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只有办案机关等采信方才能决定是否采信,其他主体无权受理关于司法鉴定意见意义的投诉,更无权变更或撤销司法鉴定意见。
五、委托鉴定事项不当的风险。委托鉴定事项是否恰当,是否与案件待证事实之间存在关联性由委托人(申请人)负责,司法鉴定人严格依据委托人(申请人)提出的委托鉴定事项进行鉴定,无权在鉴定过程中对委托鉴定事项进行修改或补充。
六、对自行委托鉴定提出异议的风险。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机构进行的鉴定,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办案机关或者其他委托人可能准许。
七、鉴定材料不真实或不合法的风险。司法鉴定人依据委托人(申请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鉴定,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委托人(申请人)负责。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可以通过申请鉴定人出庭作证或者通过申请补充鉴定、重新鉴定等法定途径解决。
八、为对已不利的鉴定意见被采信并出具鉴定费用的风险。司法鉴定收费遵循公开公平、诚实信用、平等有偿和委托人付费的原则,鉴定费用最终由哪一方承担,由办案机关在办理案件时一并决定,司法鉴定申请方存在为对己不利的鉴定意见出具鉴定费用的风险。
司法鉴定机构已告知我方司法鉴定风险,我方已完全了解《司法鉴定风险告知书》中所提示的内容。
委托人(申请人)签字:
****年**月**日(本告知书一式二份,一份交委托人(申请人),一份存入司法鉴定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