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探讨
新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探讨
固定资产是高校进行教学实验、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必不可少的物资基础。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固定资产品种越来越多,总量在不断增大,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更多科研成果,提升高校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资产品种多,数量大,而且管理、使用、核算等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调,在管理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账实不符、重复购置等现象较为突出,这是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资产采购、管理和使用分不同的部门,没有资产配置、使用、调剂的管理机制,管理措施不到位,容易造成资产闲置和浪费,甚至造成资产流失。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措施落实不到位
各高校根据各自对资产管理的需要,设置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如国有资产管理处、设备处、后勤处等,这些职能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统一采购,资产的使用则分散在各学院、各部门,并形成各单位的“专用资产”。理论上来说,职能部门不单负责固定资产的采购,还应负责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维护以及调剂使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职能部门未能对各单位“专用资产”进行调剂使用,资源不能共享,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现象较为严重。此外,购置固定资产经费都是财政拨款,所以,各学院各部门都注重购置,而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这些都造成资产闲置和浪费。
(二)多头管理,缺少监督机制
固定资产的采购、维护、核算、使用等分别在不同的部门,形成多头管理的管理模式,各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没有监督机制,不能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监控。虽然各使用部门都有资产管理员,但都是兼职,对资产性能、运行环境要求等不了解,更谈不上维护,对本单位固定资产只是作简单的记录,没有与职能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实物和账务核对,工作调动也没有办理移交手续,长期以久,各单位登记的资产数量、品种,与设备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的记录相差较大。
(三)盘点制度浮于形式,资产账实不符
高校固定资产品种多,数量大,使用年限长,管理和核算工作量大,而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入账又缺少稽核机制,就会出现有的固定资产在管理部门已入账,在财务部门未入账,或者两部门入账金额不相符。有的固定资产由于年代久远、院系撤销、合并等原因,实物早已不存在,而没有履行资产报损申报手续。历年的资产清查工作,侧重于对现有资产的盘点核对,对于那些有物无账、有账无物的资产,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盘点制度浮于形式,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学校资产总量不真实。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措施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已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进一步明确责任,认真落实资产管理措施;坚持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资产使用和资源共享相结合,推动资产合理配置和节约。
(一)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责任
高校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是维持高校工作正常运行的物资保障,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领导要重视资产管理工作,加强资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创造完善的资产管理条件和环境;其次,制定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强化资产管理意识,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明确相关部门管理责任,以及资产管理员的岗位职责。
(二)落实资产管理措施
资产管理涉及学校各个单位,设备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要严格执行资产采购制度,完善资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保管等手续,从源头上保证资产信息真实、完整,保证资产安全;切实落实资产调配制度,实现资产源共享,避免盲目购置造成的资产闲置和浪费;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要相互配合,对资产数量、现状、存放地点以及维护情况进行有效监管。
(三)落实固定资产清查制度,摸清模清家底
固定资产清查涉及学校各个学院各个部门,所以,要以制度化的形式,要求相关单位积极配合。首先,由设备处、后勤处、审计处、财务处等作为牵头部门,对各单位落实资产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对学校资产状况进行摸底了解。其次,对各使用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实地盘点,登记造册,做到有物则登记,有账则清查,掌握资产的存放地点、数量、状况等信息。再次,将设备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账上数据和各使用单位实地盘点的数据与财务部门账上的数据进行核对,对三方数据比对后发现的差异,进行分析、核查,找出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依据有关报批程序,上报校领导和主管部门,经批准后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四)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通过固定资产清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措施,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使之成为常态化,加强固定资产日常核对工作,确保固定资产信息真实、可靠,账实相符。
(五)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实现固定资产动态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先进手段,对固定资产进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准确地掌握每个固定资产从购置、使用、维护到报废整个周期的情况,并实现各学院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有利于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数据的核对,同时,利用信息平台的折旧功能,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金额,提高工作效率。
三、固定资产核算新的要求
(一)固定资产折旧
新的高校会计制度规定,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其目的是真实的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真实的反映高校资产状况。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主要有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其中又以年限平均法为主,此方法更实用、更简便。折旧分两部分计提和核算:一是新制度实施前购置固定资产的折旧。二是新制度实施后购置固定资产的折旧,分次计提折旧,更能清晰的反映资产总额的变化情况。
(二)未达到固定资产新标准资产的核算和管理
新高校财务制度规定了固定资产单位价值由500元(专用设备800元)提高到1000元(专用设备1500)元。新制度的实施,将有一部分达不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转为低值易耗品等存货,资产管理部门要进行相应的调减,并按存货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登记台账,定期检查,防止丢失或公物私用。同时,财务部门要做相应的会计处理,借:存货――低值易耗品,货:固定资产,同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货:事业基金。
固定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产总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高校财务制度和新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更严格,核算的内容更全面、更规范。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在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长期闲置和浪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资产安全。
(作者单位为广西大学财务处)
参考文献
[1] 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Z].[2]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Z].
第二篇:新制度下加强科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论文
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必须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了适应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事业单位在新制度下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
一、尽快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工作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资产管理动态化、预算编制科学化的重要工具。系统的正常运行有利于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一)现有资产信息系统存在不足
1.系统只有“批量录入”功能没有批量删除功能。批量固定资产在批量录入后发现错误,只能逐一进行修改删除。
2.将批量卡片删除后,批量增加新修改的卡片,原有的资产编号重新生成,需要重新粘贴资产条码,工作量大。
3.系统中部分固定资产分类不便查找,分类名称与资产名称有出入,分类不明确。一旦录入后发现类别选错,必须删除,重新录入,不便修改。
4.资产信息系统不以为周期,为累计金额。追加资产价值时,原有卡片原值自动更改,年末与账务系统不便对账。
5.系统没有财务软件接口。实行电算化的单位,在资产系统录入后,在财务软件中无法看到,月末资产系统和财务系统需要人工对账,不能自动复核。
(二)尽快完成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工作
信息系统升级工作既是进一步实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创新资产管理模式、深化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资产清查工作成果,提高资产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手段。资产管理系统升级后,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动态审核或审批,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上线运行一段时间后,资产管理效率会大大提高。另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后,会解决信息系统一期管理和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系统的易用性和有用性。资产系统二期的部署实施,对于进一步摸清家底、规范流程、实现动态监管、降低单位运行成本有重要意义。可以在技术上实现资产数据与政府采购数据、国库支付数据等的互通互用,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国库支付管理等财政业务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优化管理流程,逐步实现资产管理由事后监管到事前事中监管的转变,从而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资产的不合理使用和国有资产流失行为的发生。
二、尽快调整“固定资产”要素,使新旧制度衔接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关于“固定资产”要素的变动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对固定资产分类进行了调整,即把“房屋和建筑物”调整为“房屋及构筑物”、把“一般设备”调整为“通用设备”、把“图书”调整为“图书、档案”、把“其他固定资产”调整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2.是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即通用设备由500元提高到1 000元、专用设备从 800 元提高到 1 500 元;3.是把“固定基金”修订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4.是引入“折旧”因素; 5.是明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调整后的“固定资产”账户的核算内容更能体现财政改革和业务处理的需要。正是由于“固定资产”变化较大,就需要我们及时把握这些变化,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其中,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目的就在于适应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需要,而形式上却采取了“虚提”的方式,即计提的折旧额不直接计入“支出或费用”,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年初,适用新制度的事业单位应根据新的固定资产标准对现有固定资产逐项进行重分类,并做账项调整。新制度规定:凡达不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均列入“存货”管理,并要求各单位重新确定固定资产目录。据此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按照新制度规定的标准转为存货。转账时,应当根据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及其明细账进行分析调整。
(二)账项调整
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存货”科目,将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具体的账务处理如下:
1.对达不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转为“存货”,账务处理为:借“存货——种类(或规格、报告地点)”、贷“固定资产——类别(或项目、使用部门)”,同时,借“固定基金”、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
2.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账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新)”、贷“固定资产(旧)”。
3.把原账中“固定基金”账户余额——次全部转入新账中的“非流动资产基金”账户,账务处理为:借“固定基金”、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通过上述账项调整后的余额可作为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项目的年初余额。
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三、开展产权登记工作,推动资产管理迈上新台阶
产权登记是一项资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资产管理区别于其它财政和财务管理活动的主要特征。开展产权登记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和事业资产管理水平,推动事业单位和企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产权登记对资产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
(一)产权登记工作要密切联系事业资产管理的其他工作。一方面,要做好产权登记工作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及部门预决算等工作的衔接与配合,建立相关数据之间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要做好与相关各部门的沟通,增强产权登记工作的强制性。
(二)发挥产权登记的功能和作用。产权登记是夯实资产管理基础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产权登记工作获得的事业单位信息及事业资产信息,应当成为办理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其他资产管理事项的重要依据。
(三)产权登记是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开展产权登记,对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的基本信息、资产总额、法人结构等明细情况进行登记并核发证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摸清家底、明晰产权、明确责任的过程。开展产权登记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
四、开展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
1.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是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一方面,机制自身的运行需要充分借助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依托资产精细化的管理、具备专业化协调配合运行机制、建立一系列工作规范;另一方面,机制运行需要依托与支撑的财政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其他各项工作,应在制度、管理、信息化等方面进一步的规范和细化,协调同步、协同配合。资产共享共用机制所具有和体现的协同性、技术性、规范性、集约性、效率性、效益性,从本质上契合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所提出的“精益理念、集约管理、注重效益”核心要求,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2.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是实现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有效形式。首先,资产共享共用机制变分散使用为集约化的集中使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和效益。其次,资产的共享共用作为中间环节,联系着配置和处置两端;一方面,在资产配置环节,可以避免不同部门、不同单位重复配置和构建;另一方面在资产处置环节,可物尽其用,避免随意处置。这就抓住了资产流转和运营的源头和终端,减少了浪费,节省了资产配置的资金。再次,将公共资产开放给社会使用,或者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利用共享,不仅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率,更是发挥了资产的社会效益。
3.以我院为例,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历时1年的时间筹划完成,已于2014年7月进行试运行。平台是针对辽宁省农科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使用而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通过对院内大型仪器设备资源进行整合集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开放共享,以提高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为仪器设备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五、加强事业单位资产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
资产管理部门要重视选拔、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的资产管理工作队伍。资产管理工作者也要适应形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资产管理方式,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担负的重要职责,对单位资产的家底要清、情况要明,及时提出资产购置、配备、处置等合理意见,保证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针对不同单位性质,在确保资产安全完整的同时,调整和优化资产的结构、布局,对公益性单位的资产要发挥好资产的使用价值,对单位的资产要提高资产价值和使用效率。
新形势下如何管好用好资产是提高科学事业单位履职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自身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好资产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事业单位运行成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
摘要: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高校也相应地开始紧锣密鼓编制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十三五”规划。其中,信息化的大趋势愈加明显,在大环境驱动下,各高校的信息化管理迎来了更艰巨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最佳的机遇期。本文基于高校视角,从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出发,分析目前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的必要性,详述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新的机遇期内高校推进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思路;创新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2016年作为新一轮规划期的开局之年,正所谓“起跑决定后程”,规划的制定和新思路的展开意义重大。作为高校管理主体,教育部制定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在“核心目标”中明确强调:要建成覆盖全国各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并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分层次开放共享。这就给高校的资产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深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摸清家底,保证国有资产数据的准确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部分高校存在财务数据和资产数据不一致、家底不清的现象,必须进行繁琐的人工核查,且仍存在人为的不确定性因素。而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对接联动,有利于节约人力成本,提高数据准确性,实现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开放性。同时,在系统中完成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监控,无论在哪个环节出问题,可及时查找责任人,明确管理责任主体,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2.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行为,促进科学化管理
通过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科学、规范地进行固定资产全方位管理。运用信息化的逻辑约束,来取代以往人工约束时可能产生的不规范或松懈。如:系统自动核对资产入库、变动、处置等过程中录入的信息,未按规定填写即无法进入下一步流程;系统启动单位资产清查模块时,若某单位未按规定完成清查工作,则发出预警,特殊情况下可限制其进行下一的入库工作等。
3.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将逐步减少纸质文档的填报,减少教职工往返于各归口管理部门的次数,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教职工对管理部门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在实现节能降耗的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便捷资产管理。
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本校工作实际及日常与其他高校的考察交流情况来看,目前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大部分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入库、变动、处置以及部分统计功能,不具备网上资产清查、标签和卡片的直接打印、完全对接教育部、财政部等各类报表需求的统计功能等。且业务办理依然需依赖纸质单据的填报,人员需往返于各相关管理部门,信息化不够深入彻底。
2.部分信息模块未能实现与学校其他相关系统的对接
信息孤岛导致了固定资产基础数据手工维护工作量大、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如: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人员、存放地点、使用单位等需手工维护,无法通过人事系统或房产系统自动提取信息;财务人员需登录资产管理系统中填写报账信息,而无法通过财务系统记账后联动至资产数据库等。
3.未建立起高水平的资产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目前大多高校已建立了资产管理队伍,也开始思索如何制定考评奖惩机制,以提高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但在新时期信息化高标准下,还需建立一批结构更为合理的高水平信息化队伍。各高校的资产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在任命方面没有严格标准;部分资产管理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思维和信息化操作能力;管理软件操作不熟练,交由研究生或委托他人操作;管理人员更迭时,工作交接模糊,未及时进行系统操作指导或学习。以上现象均导致了信息化、精细化、准确化的资产管理要求难以落实。
4.资产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觉悟还有待提高
部分教职工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意识稍显薄弱,将自己系统登录密码交由他人登记操作,报账后不会主动登录系统查看,做不到对自己名下资产心中有数。一旦涉及资产清查或调转单位等需核对自己资产清单时,对系统内显示在自己名下资产不承认、不记得,个别人员甚至会产生对资产管理系统的不信任感,这就给管理部门深入开展资产信息化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关于加强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完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宣传
在“十二五”期间,很多高校都已完成了各自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操作规程》等,也开始进一步思考相应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绩效考评办法》等。但随着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应完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办法》,做到信息化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权责分明。办法中应明确固定资产信息化主体及职责、信息安全管理要求、信息化人员建设等,根据实际管理需要进行细化。如:在信息化网络安全要求方面,可明确提出教职工在登录资产系统时,不得设置弱口令,不得将账号转借他人使用等,若违反规定,相应后果由本人承担。明确系统数据的权威性,提高教职工的资产信息化意识。
2.根据各高校实际,合理升级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将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各高校需根据自身实际,重视软件开发或升级换代,着重软件的实用性、易操作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充分适应新时期背景下的资产信息化高要求。如:固定资产入库后从系统内打印出带条形码的资产标签及卡片;操作中涉及的合同等附件均实现电子版扫描上传,推进全过程网上审核;具有固定资产管理相对应的手机终端,通过APP可移动实时查询名下资产和相关业务进度,扫描设备条形码、自查资产等功能。
3.打破信息孤岛,搭建一站式高校管理服务平台
在现行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管理数据库基础上,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方法,继续完善信息化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与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的无缝对接,搭建一站式的高校管理服务平台,避免重复搭建,优化资源配置。
4.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合理配置资产管理人才,完善选任机制,建立一批结构合理、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高的稳定队伍。如:适当提高资产管理员薪资待遇,建立合理的选聘、考核机制;针对部分老一批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厚但不适应信息化的人员,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合理引导其主动接受软件操作方式;针对部分新一批的熟悉信息化操作,但缺乏实际管理经验的人员,加强资产业务知识培训,合理引导其主动与前辈们加强沟通,互助交流提高。
四、结束语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是新时期背景下的大势所趋,认清深化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的必要性,总结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新想法、新对策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各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学习,同时放眼未来,合理规划“十三五”期间的信息化步伐,利用网络全面动态的管理高校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更好地为学校行政、教学、科研、后勤等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文相.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研究.实验室科学,2014,17(5).2.黄小敬.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学术论坛,2012,35(5).3.刘建秋.网络环境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研究与探索.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1).
第四篇:新会计制度视角下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
新会计制度视角下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 研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的必要性开始,分别从实物与财务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在新会计制度视角下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理顺关系,统一管理,走出固定资产多头管理的困境;提高实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对实物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协调,实现固定资产资源的共享;规范固定资产核算的细节管理,做好应对新会计制度实施的各项准备。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 折旧 新会计制度
一、当前研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的必要性 按照旧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所有固定资产均不计提折旧,这使得固定资产长期按期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既不利于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也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2010 年 10 月,财政部会计司起草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本次征求意见稿规定对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文物文化资产除外)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以反映资产因使用中的消耗而发生的价值减少,从而真实反映资产价值。
第五篇:中转站管理新制度1
垃圾中转站管理制度
一、操作工工作职责
1、严格按规定时间开放,特殊情况需延长或调整中转站开放时间的,应与垃圾清运工和驾驶员妥善协商,尽最大可能减少站内滞留垃圾量。无特殊情况,下午四时前,站内垃圾不得超过一箱。
2、中转站操作工应熟悉机电常识,钻研操作技术,掌握操作规律,做到安全、优质、节水、节电。工作中认真负责,不能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3、中转站操作工必须提前半小时上岗,在交班时,应做到接班人员上岗后才能离开,下班前应整理好工作台账。
4、压缩机操作应当由当班操作工专人负责操作,严禁闲人操作。操作人员上班前应检查液压油的液压面是否处于正常值,液压油是否有滴漏现象,如遇停电、机械故障等情况,应及时向公司分管领导报告。
5、压缩机在工作中,操作人员不能离开设备的操作台做其他工作。
6、禁止同时开启两台机器进行操作。
7、在垃圾装车时,要注意车辆的位置和液压圾块的高度,慎重操作。
8、垃圾压缩机垃圾吊上后,推台进行工作时或停在垃圾块内时,压缩机、垃圾块不能擅自改变高度,应在推台退后原位后才能改变压缩机垃圾块的高度。
9、操作压缩机过程中,当班操作人员应拒绝其他人员进行操作台操作。未经公司同意,由于其他操作人员帮助当班人员进行操作,从而发生故障或事故的,应由该操作人员负主要责任(扣罚当月全部奖金),当班操作人员负次要责任(扣罚当月奖金的一半)。
10、压缩机发生故障和异常,应及时停止作业,在不影响人身或设备伤害的情况下,保护好现场,并及时向公司汇报。
11、垃圾倾倒箱内后,须及时耙平,然后数次压缩成块,每次压缩时垃圾不得超过箱体高度。
12、及时打扫转运站内、场外的撒落垃圾,保持场地整洁,包括中转房墙面及门窗的清洁,推出基础的地面要做到每天清洁,当班人员有权管理并维持本单位和外单位(个体)自运垃圾倾倒,遇到高峰时段拥堵情况,耐心做好说服工作。
13、为经常保持箱体底部排水沟畅通无臭味,应及时清除底部垃圾或其他杂物,为了确保人身安全,清理时应切断设备电源,打开保险栓,杜绝事故发生。按时消毒,积极做好无蝇、无蛆、无蚊、无鼠、无蟑工作。
14、下班后切断电源,保证安全。
二、中转站消杀、卫生工作规定
1、中转站内(含管理房、配电间,含前后车道、绿化带)场地整洁,无洒落垃圾和堆积杂物,无积留污水,车辆、工具、物品置放应整洁有序。
2、机电设备、墙壁、门窗应无积尘、蛛网。
3、进入站内的垃圾应当日转运,有贮存设施的,应加盖封闭,定时转运。
4、站内场地做到随脏随扫,坑内垃圾,污水,内外场地每天清理冲洗一次,无污水、积垢,无吊挂垃圾。
5、根据气候变化和蚊、蝇密度,适当调整药理和消杀次数,(要规定具体的次数),应每天喷药灭蚊蝇。在可视范围内,站内苍蝇应少于3只/次。
三、垃圾进站管理规定
1、非工作人员严禁操作,非生产用车严禁入内。
2、站内管理人员要认真熟悉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知识及技能。
3、对厂矿企事业单位和个体户进站倾倒垃圾,必须验看倾倒许可证后方可倾倒,管理人员应对垃圾收集车实行随机抽查检验,禁止倾倒有毒有害垃圾、建筑垃圾,沙发,板凳等大件硬物家具,如有发现要及时制止其倾倒并责令其立即出站,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4、进场人员和车辆必须遵守场内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
5、垃圾收集车进场必须按管理员指定的位置倾倒垃圾,严禁随意倾倒。
6、垃圾运输车运走垃圾时,应做好密闭工作,防止垃圾抛洒,保持站区环境卫生。
7、站区内严禁烟火。
四、设备保养规定
1、压缩器、限位器、电源开关、伸缩管、各紧固件等设备必须定期保养,每月不少于二次,定期打黄油(每月一次),保证各类机电设备始终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2、公司应将各垃圾中转站的机电设备分站建档备查,并将较大机电设备的保养、维修、更换及时记录在案,发现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维修保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