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2013年可谓预算会计改革年。新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均自1月1日起实施。
此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关于“固定资产”要素的变动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固定资产分类进行了调整,即把“房屋和建筑物”调整为“房屋及构筑物”、把“一般设备”调整为“通用设备”、把“图书”调整为“图书、档案”、把“其他固定资产”调整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二是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即通用设备由500元提高到1 000元、专用设备从800元提高到1 500元;三是把“固定基金”修订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四是引入“折旧”因素; 五是明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六是每月末把“基建账”数据纳入大账核算;七是明确了盘盈固定资产计价的方式方法,即依次计价的标准为:重置完全价值、按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及名义金额等。
调整后的“固定资产”账户的核算内容更能体现财政改革和业务处理的需要。正是由于“固定资产”变化较大,就需要我们及时把握这些变化,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其中,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目的就在于适应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需要,而形式上却采取了“虚提”的方式,即计提的折旧额不直接计入“支出或费用”,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本文拟就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浅析,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年初“固定资产”要素新旧制度的衔接方法
年初,适用新制度的事业单位应根据新的固定资产标准对现有固定资产逐项进行重分类,并做账项调整。新制度规定:凡达不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均列入“存货”管理,并要求各单位重新确定固定资产目录。据此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按照新制度规定的标准转为存货。转账时,应当根据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及其明细账进行分析调整。
(一)账项调整
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存货”科目,将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具体的账务处理如下:
1.对达不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转为“存货”,账务处理为:借“存货——种类(或规格、报告地点)”、贷“固定资产——类别(或项目、使用部门)”,同时,借“固定基金”、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
2.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账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新)”、贷“固定资产(旧)”。
3.把原账中“固定基金”账户余额——次全部转入新账中的“非流动资产基金”账户,账务处理为:借“固定基金”、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
通过上述账项调整后的余额可作为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项目的年初余额。
(二)新旧制度衔接时需注意的事项
根据新制度规定,计提折旧的事业单位对以前年度形成的固定资产在本年度开始时暂不按月计提折旧,待到年度终了时,再进行补提;但对2013年1月1日起形成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按月计提折旧。
2013年新增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
适用新制度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提修购基金的事业单位不得计提折旧。同时《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3]2号)规定:“对执行新制度后形成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按月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需处理的业务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明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名义金额计量资产以外的固定资产均计提折旧。
(二)考虑影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一是原始价值:在使用寿命一定的情况下,其数值的大小直接决定着计提折旧额的多少。二是使用年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省级以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作出规定的,从其规定”。需注意是,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不考虑预计净残值。
(三)遵循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政策
计提折旧的政策主要有:一是按月提取:当月增加的从下月起提,当月减少的从下月起不提;二是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无论是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应当继续使用,并实行规范化管理;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三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采用与自有资产一致的政策计提折旧;四是发生后续支出致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延长的,重新计算折旧额。
(四)掌握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方法
固定资产的应计提折旧额为其成本,一般应采取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1.年限平均法:
(1)每年应计提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使用年限
(2)每月应计提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使用月份=每年应计提折旧额÷12(月)
2.工作量法:
(1)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总工作量
(2)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五)固定资产折旧业务的账务处理
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一般应在月末对折旧业务进行处理:首先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汇总表”,计算出本月应计提的折旧额,然后据此进行账务处理。其中:本月应计提折旧额的计算方法为:本月应计提折旧额=上月折旧额+上月增加折旧额-上月减少折旧额。根据本月应计提折旧额编制转账凭证入账: 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2013年末,补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业务处理方法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设置“累计折旧”科目进行账务处理,2013年年末对2013年之前形成的固定资产补提提折旧的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对执行新制度前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包括新旧转账时转入“存货”的固定资产办法),要全面核查其原价、确定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已使用年限(或已使用月份)、尚可使用年限(或已使用月份)等相关资料,为补提折旧做好准备。
其次,在2013年12月31日计算固定资产应补提的折旧额,计算公式为: 应补提的折旧额=每年应计提折旧额×已使用的年限 =每月应计提折旧额×已使用的月份数。
第三,按照应补提的折旧金额,编制转账凭证,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需注意新制度的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要对全部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并进行账务处理。
第二篇: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摘要】2013年可谓预算会计改革年。为适应新的财务工作需求,国家对关于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和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几项制度进行了修订,重新出台了相关制度。这次会计制度改革中,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变动,主要是体现在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科目中,因此本文也正是对此项科目的一些具体变动和处理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折旧
新会计准则中涉及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新规定和具体的科目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年初“固定资产”要素新旧制度的衔接方法
对于根据新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新的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科目的新规定,对具体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并在账目上具体表现出来。新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主要规定包括:根据新准则的要求,无法列入固定资产科目的一律列入存货科目,因此各实际执行单位要根据资产变化情况整理会计账目。根据这些规定,企业原有的部分固定资产,将按照新规定的要求按照存货科目进行核算和管理,在进行会计的转账时,就应当按照企业原有账目中固定资产科目中的具体数据和科目分类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账项调整
按照新会计制度的固定,没有达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要求条件的,就要将余额转入到存货的科目中,并将其对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中的数额,归纳到“事业基金”的新的会计科目中;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具体的账务处理如下:
一是如果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没有达到新的要求,就应当将其转为存货科目,具体的处理为:计入“存货――种类(或具体的类别)”科目的借方,同时计入“固定资产――类别(或相应的使用部门)”科目的贷方,之后要对“固定基金”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这两个科目的借贷方进行同样的处理。
二是如果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符合新的准则要求,那么就可以将固定资产的数额转入到“固定资产”的对应科目,具体的处理为计入“固定资产(新)”的借方,以及“固定资产(旧)”科目的贷方。
三是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规定,还应当对“固定基金”科目作出新的调整,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固定基金”科目中的数额转入“非流动资产基金”的科目中,即计入“固定基金”的借方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的贷方。
通过上述账项调整后的余额可作为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项目的年初余额。
(二)新旧制度衔接时需注意的事项
按照新的会计制度的要求,如果单位有计提折旧的需求,那么对单位原来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在本年开始不再每月计提折旧,到年末时一并补提;对新的固定资产,即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的,就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要求每月计提折旧。
原账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会计处理――以资产类科目为例。资产类科目主要有“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流动资产科目。在新实施的会计制度下,“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的会计科目与原来的会计处理差不多,核算内容基本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直接转账的方式进行处理,换句话说就是直接将上述具体会计科目的余额直接转入新账中相应科目,如果在新账中的对应科目有二级科目,应该将以前的余额分析后归集再转入。
对于“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科目。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并没有相应的会计科目,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存货科目,这一科目的核算范围包括“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等科目的内容,同时原来账目中的“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科目可以在存货科目下设相应的二级科目,并直接转入。
对于对外投资科目,这个科目的会计处理被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项,并且分别设置了“短期投资”、“长期投资”两个科目,这两个新的会计科目核算的具体内容与原会计制度下的“对外投资”科目的核算内容一致,只不过,“短期投资”、“长期投资”两个科目的区别就是依法取得的投资期限的长短,一般来说,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1年)的对外投资应该转入“短期投资”,持有时间超过1年的对外投资应该转入“长期投资”。
对于“固定资产”科目,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科目的资产价值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价值门槛上了一个台阶,原有的一部分价值相对比较低的固定资产就要被转为低值易耗品,再转账时,要进行区别对待,首先,对于一些低于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固定资产,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将会计余额转入到“存货的科目”,而不是新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科目,只有在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这样才符合新的会计准则的要求。
对于无形资产科目。新的会计制度也设置了专门的“无形资产”科目,用于核定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原来的账目中,“无形资产”科目表示事业单位未摊销完的无形资产价值,在新的会计制度下,直接转入新账中的“无形资产”科目就可以了。
二、2013年新增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3]2号)中,有关企业固定资产如何提取折旧的方法进行了具体要求,如果是在新的会计制度发执行后即2013年1月1日之后企业购置的资产,就应当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规定,按月提取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需处理的业务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考虑影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首先是资产的原有价值,根据资产的使用年限,来实际核算应当计提的折旧数额;二是使用年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需注意是,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不考虑预计净残值。
(二)遵循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政策
计提折旧的具体规定包括:首先是每个月进行提取,如果是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从资产增加的下个月计提;而固定资产是在本月减少的,那么从停止使用的下个月停止提取折旧;二是如果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已经提足,那么无论其是否在生产中继续使用,都不应当继续计提折旧;三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采用与自有资产一致的政策计提折旧;四是发生后续支出致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延长的,重新计算折旧额。
(三)掌握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方法
固定资产中,所计提的具体折旧数额,其依据为固定资产的成本,折旧额提取的计算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两种:
1.年限平均法:(1)每年应计提折旧额=固定资产成本÷预计使用期限。(2)每月应计提折旧额=固定资产成本÷预计使用期限=每年所提取的折旧数额÷12(月)。
2.工作量法:(1)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成本÷工作总量。(2)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数额=固定资产本月实际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四)固定资产折旧业务的账务处理
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事业单位对折旧的账务处理时间一般在每个月的约莫,基本程序主要是先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数据表”的具体计算,来对每个月所应当计提的资产折旧额进行核算,然后根据数据进行相应处理。具体的计算步骤主要是按照每个月应当提出的折旧数额,具体的作出转账行为,然后计入账目,其中发生变化的主要是非流动资产资金中的固定资产科目的借方,以及累计折旧的贷方。
三、2013年末,补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业务处理方法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设置“累计折旧”科目进行账务处理,2013年年末对2013年之前形成的固定资产补提提折旧的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对执行新制度前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包括新旧转账时转入“存货”的固定资产办法),要全面核查其原价、确定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已使用年限(或已使用月份)、尚可使用年限(或已使用月份)等相关资料,为补提折旧做好准备。
其次,当固定资产需要提取的折旧额,是在年末来进行核算和提取的,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所提取的折旧额=每年共提取的折旧额×已使用的月份或年数=每月应当提取的折旧额×已使用的月份或年数。
第三,根据所计算出的需要补提的折旧数额,进行转账凭证的制作,在非流动资产基金中的固定资产科目中,计入借方的数据;对累计折旧的科目,计入贷方的数据。我们还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从明年的1月1日起,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的提取,应当按月进行,并且要体现在账务的具体处理中。
参考文献
[1]朱亚平,吴余香,吴荣宝.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存在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12).[2]彭婧.浅论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09(08).[3]金俊华.从会计核算看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实不符[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2).[4]邓志华,廖开锐,李明磊,章祥敏,古二梅.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1).作者简介:张玉山(1972-),男,湖北秭归人,本科,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财务与经济研究管理。
第三篇:会计法规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处理
会计法规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处理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最低年限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缩短与延长三个方面。至于某种固定资产采用哪种折旧年限,国家均有明文规定,这里从略。纳税人的固定资产,应当从投入使用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从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从事开采石油、资源的纳税人,在开发阶段的投资,应当以油(气)田为单位,全部累计作为资本支出,从开始商业性生产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固定资产在计算折旧前,应当估计残值,从固定资产原价中减除。残值应当不低于原价的10%;需要少留或不留残值的,须经当地税务机关批准。固定资产的折旧,应当采用直线法计算;需要采用其他折旧方法的,可以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当地税务机关审核后,逐级上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固定资产折旧足额后,可以继续使用的,不再计算折旧。纳税人转让或变价处理固定资产的收入,减除未折旧的净额或残值及处理费用价的差额,列为当年损益,纳税人接受赠与的固定资产,可以合理估价,计算折旧。
第四篇: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处理
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处理
一、事业单位资产
1、存货:设置“材料”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可在购进时直接列做支出,不适合本科目。(1)、购入自用材料并已验收入库的:借:材料贷:银行存款领用出库时: 借:事业支出 贷:材料(2)、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事业单位购进材料并已验收入库的:借:材料 贷:银行存款领用出库时: 借: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材料(3)、属于一般纳税人的事业单位购进材料并已验收入库的: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材料贷:银行存款(应付帐款)领用出库时: 借: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材料(4)、材料盘盈: 借:材料贷:经营支出、事业支出库存材料盘亏: 借:经营支出、事业支出贷:材料
2、产成品:(1)、生产完成验收入库的产成品:借:产成品贷:成本费用产品出库销售时: 借: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产成品(2)、清查盘点出现产成品盘盈或盘亏,做增加或减少产成品处理:
盘盈: 借:产成品贷:事业支出、经营支出
盘亏: 借: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产成品
3、对外投资:(1)、事业单位购入各种债券形成的对外投资:借:对外投资贷:银行存款同时: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2)、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借:对外投资(按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同时: 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3)、属于一般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向其他单位投出材料:借:对外投资贷: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借(或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同时: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材料帐面价值)贷: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4)、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对外投出材料:借:对外投资贷:材料借(或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同时: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材料帐面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5)、事业单位向其他单位投入的无形资产:
借:对外投资贷:无形资产借(或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同时: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无形资产帐面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6)、事业单位以货币资金对外投资:
借:对外投资贷:银行存款
同时: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无形资产帐面价值)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7)、事业单位转让债券以及到期兑付的债券本息: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贷:对外投资(实际成本)借(或贷):其他收入同时: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4、固定资产(1)、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时:
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用修购基金购置)
事业支出(用结余资
金购置)
专款支出(用拨入专
款购置)
贷:银行存款
同时: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2)、单位接受捐赠固定资产: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3)、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借:固定资产 贷:其他应付款
支付租金:借:经营支出、事业支出 贷:固定基金同时:借:其他应付款 贷:银行存款(4)、盘盈的固定资产: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5)、因报废、毁损及盘亏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
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取得残值变价收入:借:现金(银行存款)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发生清理费用: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贷:现金(银行存款)(6)、出售固定资产:借:银行存款 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同时: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5、无形资产:(1)、购买或自制:借:无形资产贷:银行存款(2)、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采用一次摊销:借:事业支出贷:无形资产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采用在受益期限平均摊销:借:经营支出贷:无形资产(3)、单位向外转让已入帐的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其转让收入:借:银行存款贷:事业收入
结转转让无形资产的成本:借:事业支出------其他费用贷:无形资产 事业单位负债:
1、应缴预算款:(1)、收到应缴预算款项时:借:银行存款贷:应缴预算款应缴预算款:代收应纳入预算管理的基金
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
无主财物变价收入其他按照预算管理规定应上缴预算的款项(2)、上缴应缴预算款时:借:应缴预算款 贷:银行存款
2、应缴财政专户款:(1)、收到应上缴财政专户的各项收入时:借:银行存款贷:应缴财政专户款(2)、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办法的单位,定期结算预算外资金结余时:借:事业收入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上缴财政专户时:借:应缴财政专户款贷:银行存款
3、应交税金:(1)、计算各种应交税金:借:销售税金贷:应交税金(2)、计算企业所得税:借:结余分配贷:应交税金
4、借款:(1)、借入借款:借:银行存款贷:借入款项(2)、实际支付利息:借: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银行存款 事业单位净资产:
1、事业基金:(1)、年终,事业单位应将当期未分配结余转入本科目:借:结余分配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对于项目已经完成的拨入专款结余,按规定留归本单位使用的,转入本科目:借:拨入专款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2)、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借:对外投资(按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价值)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同时:借:固定基金(按固定资产帐面价值)贷:固定资产(3)、用货币资金、材料、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从“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转入
借:对外投资(按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价值)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贷:材料(按帐面原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按帐面原价)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2、专用基金:(1)、提取医疗基金时:借: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专用基金----医疗基金(2)、提取修购基金时:借: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3)、清理报废固定资产残值变价收入转入时:借:银行存款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4)、支付清理报废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清理费用时: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贷:银行存款(5)、年终,事业单位按规定比例从当年结余集体职工福利基金时:
借:结余分配-------职工福利基金
贷: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6)、事业单位收到各项住房基金收入(不包括个人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借:银行存款贷:专用基金-----住房基金使用专用基金时:借:专用基金-----住房基金贷:银行存款
3、结余:设“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 事业结余:(1)、期末,计算结余时:借:财政补助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贷:事业结余借:事业结余贷:拨出经费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
销售税金(非经营业务)
对附属单位补助结转自筹基建
结转:借:事业结余贷:结余分配
经营结余:(1)、期末计算经营结余时:借:经营收入贷:经营结余借:经营结余贷:经营支付销售税金
结转:借:经营结余贷:结余分配
结余分配:设置“应交所得税”、“提取专用基金”。(1)、年终,应将当年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全部转入:借:事业结余经营结余贷:结余分配(2)、有所得税缴纳业务的单位计算出应缴纳的所得税:
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3)、单位计算应提取的专用基金:
借:结余分配-----提取专用基金
贷:专用基金(4)、分配后,单位应将当年未分配结余,全部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借:结余分配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事业单位收入
1、财政补助收入:
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项事业经费:借:银行存款贷:财政补助收入
2、上级补助收入:
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借:银行存款
贷:上级补助收入 年终结转后二个科目无余额:借: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贷:事业结余
3、事业收入:(收付实现制)(1)、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以及收到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借:银行存款贷:事业收入
如果事业单位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取得收入时:借:银行存款贷:事业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收到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在实际收到时:借:银行存款贷:事业收入(3)、财政部门核准,预算外资金实行按比例上缴财政专户办法的单位取得的收入:借:银行存款
贷:事业收入(按照核定比例)
应缴财政专户款如果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财政专户的办法:
A、平时取得收入时:借:银行存款贷:事业收入
B、定期结算出应缴财政专户资金结余时,将上缴财政专户部分扣出:
借:事业收入贷:应缴财政专户款(4)、年终:
借:事业收入贷:事业结余
4、经营收入:(权责发生制)年终:借:经营收入贷:经营结余
5、拨入专款:(1)、不具体使用专项资金的事业单位:
A、收到拨入的专项资金时:借:银行存款贷:拨入专款
B、向所属单位下拨专项资金时:
借:拨出专款贷:银行存款C、年终,对于已完工的项目,将“拨入专款“科目和”拨出专款“科目进行对冲:借:拨入专款贷:拨出专款(2)、使用专项资金的事业单位:A、使用专项资金时:借:专款支出贷:银行存款B、专项工程完工单独列报时:借:拨入专款贷:专款支出
C、对于剩余的专项资金,按规定上缴部分:借:拨入专款贷:银行存款
D、按规定留归本单位部分,转入事业基金:
借:拨入专款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事业单位支出:
1、事业支出:(1)、发生事业支出时:借:事业支出贷:现金(银行存款)(2)、当年事业支出收回时,作冲减事业支出处理,实现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结转已销业务成本或产品成本时:
借:事业支出贷:产成品(3)、年终:借:事业结余贷:事业支出
2、经营支出:(1)、发生经营支出:借:经营支出贷:银行存款(2)、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结转已销经营性劳务成本或产品时:
借:经营支出贷:经营支出(3)、年终:
借:经营结余贷:经营成本
3、成本费用:(1)、业务活动或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借:成本费用贷:材料(或银行存款)(2)、产品验收入库时:借:产成品贷:成本费用
4、销售税金:
5、拨出专款:
6、专款支出:
六、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核算:
1、财政直接支付方式:(1)、对于由财政直接支付的工资:借:事业支出贷:财政补助收入(2)、对于由财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材料、服务的款项:借:材料贷:财政补助收入(3)、对于由财政直接支付的购置固定资产的款项:借:事业支出贷:财政补助收入
同时: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4)、年终:
A、根据本财政直接支付预算指标数与当年财政直接支付实际支出数的差额: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贷:财政补助收入------
财政直接支付
B、下恢复财政直接支付额度时,不做帐务处理;
在使用预算结余资金时:借:有关科目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
2、财政授权支付方式:设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收到“授权支付到帐通知书”后,根据通知书所列数额:借: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贷:财政补助收入(2)、购买物品、服务等支用额度时:
借:事业支出(材料)贷: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 属于购入固定资产的,同时: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3)、从零余额帐户提取现金:借:现金贷: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4)、年终:A、依据代理银行提供的对帐单注销额度时: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贷: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B、如果单位本财政授权支付预算指标数大于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下达数,根据两者的差额: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贷:财政补助收入C、下年初恢复额度时,依据代理银行提供的额度恢复到帐通知书:
借: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D、如果下收到财政部门批复的上年末下达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
借: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第五篇:新制度下加强科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论文
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必须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了适应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事业单位在新制度下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
一、尽快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工作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资产管理动态化、预算编制科学化的重要工具。系统的正常运行有利于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一)现有资产信息系统存在不足
1.系统只有“批量录入”功能没有批量删除功能。批量固定资产在批量录入后发现错误,只能逐一进行修改删除。
2.将批量卡片删除后,批量增加新修改的卡片,原有的资产编号重新生成,需要重新粘贴资产条码,工作量大。
3.系统中部分固定资产分类不便查找,分类名称与资产名称有出入,分类不明确。一旦录入后发现类别选错,必须删除,重新录入,不便修改。
4.资产信息系统不以为周期,为累计金额。追加资产价值时,原有卡片原值自动更改,年末与账务系统不便对账。
5.系统没有财务软件接口。实行电算化的单位,在资产系统录入后,在财务软件中无法看到,月末资产系统和财务系统需要人工对账,不能自动复核。
(二)尽快完成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工作
信息系统升级工作既是进一步实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创新资产管理模式、深化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资产清查工作成果,提高资产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手段。资产管理系统升级后,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动态审核或审批,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上线运行一段时间后,资产管理效率会大大提高。另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后,会解决信息系统一期管理和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系统的易用性和有用性。资产系统二期的部署实施,对于进一步摸清家底、规范流程、实现动态监管、降低单位运行成本有重要意义。可以在技术上实现资产数据与政府采购数据、国库支付数据等的互通互用,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国库支付管理等财政业务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优化管理流程,逐步实现资产管理由事后监管到事前事中监管的转变,从而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资产的不合理使用和国有资产流失行为的发生。
二、尽快调整“固定资产”要素,使新旧制度衔接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关于“固定资产”要素的变动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对固定资产分类进行了调整,即把“房屋和建筑物”调整为“房屋及构筑物”、把“一般设备”调整为“通用设备”、把“图书”调整为“图书、档案”、把“其他固定资产”调整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2.是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即通用设备由500元提高到1 000元、专用设备从 800 元提高到 1 500 元;3.是把“固定基金”修订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4.是引入“折旧”因素; 5.是明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调整后的“固定资产”账户的核算内容更能体现财政改革和业务处理的需要。正是由于“固定资产”变化较大,就需要我们及时把握这些变化,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其中,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目的就在于适应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需要,而形式上却采取了“虚提”的方式,即计提的折旧额不直接计入“支出或费用”,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年初,适用新制度的事业单位应根据新的固定资产标准对现有固定资产逐项进行重分类,并做账项调整。新制度规定:凡达不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均列入“存货”管理,并要求各单位重新确定固定资产目录。据此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按照新制度规定的标准转为存货。转账时,应当根据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及其明细账进行分析调整。
(二)账项调整
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存货”科目,将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具体的账务处理如下:
1.对达不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转为“存货”,账务处理为:借“存货——种类(或规格、报告地点)”、贷“固定资产——类别(或项目、使用部门)”,同时,借“固定基金”、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
2.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账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新)”、贷“固定资产(旧)”。
3.把原账中“固定基金”账户余额——次全部转入新账中的“非流动资产基金”账户,账务处理为:借“固定基金”、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通过上述账项调整后的余额可作为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项目的年初余额。
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三、开展产权登记工作,推动资产管理迈上新台阶
产权登记是一项资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资产管理区别于其它财政和财务管理活动的主要特征。开展产权登记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和事业资产管理水平,推动事业单位和企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产权登记对资产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
(一)产权登记工作要密切联系事业资产管理的其他工作。一方面,要做好产权登记工作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及部门预决算等工作的衔接与配合,建立相关数据之间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要做好与相关各部门的沟通,增强产权登记工作的强制性。
(二)发挥产权登记的功能和作用。产权登记是夯实资产管理基础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产权登记工作获得的事业单位信息及事业资产信息,应当成为办理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其他资产管理事项的重要依据。
(三)产权登记是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开展产权登记,对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的基本信息、资产总额、法人结构等明细情况进行登记并核发证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摸清家底、明晰产权、明确责任的过程。开展产权登记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
四、开展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
1.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是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一方面,机制自身的运行需要充分借助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依托资产精细化的管理、具备专业化协调配合运行机制、建立一系列工作规范;另一方面,机制运行需要依托与支撑的财政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其他各项工作,应在制度、管理、信息化等方面进一步的规范和细化,协调同步、协同配合。资产共享共用机制所具有和体现的协同性、技术性、规范性、集约性、效率性、效益性,从本质上契合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所提出的“精益理念、集约管理、注重效益”核心要求,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2.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是实现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有效形式。首先,资产共享共用机制变分散使用为集约化的集中使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和效益。其次,资产的共享共用作为中间环节,联系着配置和处置两端;一方面,在资产配置环节,可以避免不同部门、不同单位重复配置和构建;另一方面在资产处置环节,可物尽其用,避免随意处置。这就抓住了资产流转和运营的源头和终端,减少了浪费,节省了资产配置的资金。再次,将公共资产开放给社会使用,或者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利用共享,不仅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率,更是发挥了资产的社会效益。
3.以我院为例,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历时1年的时间筹划完成,已于2014年7月进行试运行。平台是针对辽宁省农科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使用而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通过对院内大型仪器设备资源进行整合集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开放共享,以提高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为仪器设备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五、加强事业单位资产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
资产管理部门要重视选拔、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的资产管理工作队伍。资产管理工作者也要适应形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资产管理方式,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担负的重要职责,对单位资产的家底要清、情况要明,及时提出资产购置、配备、处置等合理意见,保证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针对不同单位性质,在确保资产安全完整的同时,调整和优化资产的结构、布局,对公益性单位的资产要发挥好资产的使用价值,对单位的资产要提高资产价值和使用效率。
新形势下如何管好用好资产是提高科学事业单位履职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自身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好资产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事业单位运行成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