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海城市建设文明强市总结

时间:2019-05-15 10:5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部沿海城市建设文明强市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部沿海城市建设文明强市总结》。

第一篇:东部沿海城市建设文明强市总结

一、文化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和发展举措

(一)上海市:

发展目标: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建设,创建和谐文化之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现代文化产业重镇、国际时尚文化中心、创意设计之都、文化人才高地,力争到2015年,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等多个领域的主要可比指标趋近国际大都市水平;到2020年,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方针原则: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必须遵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针,努力体现地域特色,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弘扬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品格;体现创新驱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突破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鼓励文化创新创造,激发文化发展活力;体现群众参与,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创造条件鼓励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增进文化认同,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体现开放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来”、“走出去”,汇聚海内外智慧和力量,增强上海文化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体现协同推进,促进市区县联动,加强部门协同,鼓励社会参与,推动文化与其他领域的渗透融合,形成举全市之力推进文化建设的格局。

发展举措:

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夯实全市人民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密切联系改革发展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发挥主流媒体、新兴媒体、东方讲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阵地作用,出版思想道德教育通俗读物,开展宣传普及和教育活动,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节庆等教育资源,在全社会唱响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针对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主动解疑释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思想共识。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大力弘扬和培育城市精神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是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城市文化的历史积淀、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使之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倡导崇尚正义、维护公平的公正理念,互相尊重、和睦友善的包容态度,履职尽责、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诚实待人、守信互信的诚信品德,在全社会形成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表彰道德模范,发挥先进典型和身边道德榜样的引领作用,引导干部群众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3)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要把宣传和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围绕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引导和组织广大市民以“美好城市、美好生活”为主题,共同参与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镇、文明村、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推进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共建美好家园。深入开展环境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和礼仪文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市民养成文明生活方式,共享美好生活。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培育社会示范团队,鼓励市民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鼓励扶贫济困、扶弱助残、慈善捐赠、见义勇为等公益行为,共筑和谐社会。(4)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市民群众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形成人人要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生动局面。深入推进上海开放大学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市、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形成开放、灵活、多样的学习的平台。积极培育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继续办好振兴中华

读书活动、上海书展等群众性学习品牌活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广泛开展科普和人文知识教育,推动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应用。

2、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1)切实增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重点加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要出版社的建设,做强做大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适应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培育纸质和电子媒体,时政类、都市类和专业类媒体共生发展的业态结构,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传播体系。推进以名专栏、名专版为主体的媒体品牌工程建设,增强对重大政策、重大事件、重要舆 情和社会热点的引导能力,提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传播能力。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真实、准确、及时传播新闻信息,加强自律,自觉抵制错误观点,杜绝虚假新闻。(2)着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统筹规划本市互联网网站发展,建设好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网站、文化教育网站等,积极提供内容丰富、功能多样、群众需要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倡导政府部门开通政务微博,鼓励领导干部应用博客、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正确信息,汇集社情民意,做好网上群众工作,引导社会舆论。以网络诚信建设为重点,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支持商业网站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社交网站和即时通讯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整治网上低俗之风,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加强互联网核心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研发,落实网站基础管理。以网络法制建设为重点,健全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

(3)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媒体的重要责任。要健全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重要媒体的工作联动、应急报道、舆 情研判和舆论引导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增进沟通和理解,疏解群众情绪,缓和社会矛盾。完善党委新闻发言人、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全市新闻发布网络和工作制度,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网络,提高权威性,增强时效性,增加透明度。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实事求是、依法处置”原则,积极稳妥处置突发公共事

件,涉事责任部门要在新闻发布平台上主动提供权威信息,重要媒体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开展科学理性的新闻解读,形成舆 情与处置的良性互动,促进事件平稳处置。重视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加强对网络论坛版主、微博博主等的沟通和教育,营造理性平和的网上舆论氛围。媒体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改进工作。

(4)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

着眼于营造客观友善、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健全外宣部门牵头,外事、侨务、文化、旅游、商务等主要涉外部门和媒体共同参与的外宣工作联动机制,统筹协调外宣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策划实施主题外宣活动,打造“感知上海”、“魅力上海”等外宣品牌。支持中央、兄弟省区市和境外新闻媒体在沪开展工作,鼓励媒体客观报道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施主流媒体国际交流计划,鼓励上海主要媒体开拓国际市场,学习国外先进传播技术和经验,在交流与合作中宣传上海形象。利用驻沪领馆、友好城市、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学术机构等资源,借助外事、外贸、外资、外经和国际交流活动等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地开展对外宣传,积极传播中国及上海的声音。

3、积极推进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1)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全面提升理论创新、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学术重镇。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高校、社科院和党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推进理论创新研究基地建设,积极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争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基本制度研究方面推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加强基础学科研究,深化多学科综合研究,培育新的学术领域和学科增长点,推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党校、政府研究部门和社会咨询研究机构建立研究联盟,健全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区的合作开放研究机制,重点建设一批有专业优势的新智库。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规划和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加强对重要学术著作、重点学术刊物、重大理论课题、学术新人新作和学术贡献奖等扶持资助,形成鼓励理论创新的导向。

(2)建设优秀文艺作品重要原创基地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切实加强文艺“新品、优品、精品”创作,推动革命历

史题材和重大现实题材的重点文学、影视、音乐、美术和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推进重点文学创作工程,扶持重点文学刊物,打造文学精品,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推进重点影视创作工程,实施上海电影产业振兴计划,发展影视剧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电视剧创作,提升电视剧质量和产量。推进重点舞台艺术创作工程,扶持文艺院团原创,加强优秀传统剧目的抢救、整理和传承,打造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推进重点美术创作工程,完善公共美术设施,实施上海历史文脉工程,推出一批美术精品。推进重点图书出版工程,扶持科普、文学和社科名作出版,注重本土题材挖掘,着力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上海原创”。

(3)营造民主、友善、包容的宽松环境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作生产氛围。在创作样式上支持不同流派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在艺术发展上鼓励不同品种和业态的积极创新。创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依法管理文化市场,提供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环境,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引导文化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作符合主旋律要求、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优秀作品。营造有利于新人成长、新作诞生的环境,焕发文化创作激情。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褒优贬劣,激浊扬清。

(4)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着眼促进文化相互学习借鉴,增强上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以上海周、国际友好城市、友好社区、上海城市形象大使等为载体,发挥长三角城市圈优势,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国际文化会展、开拓国际巡演、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继续办好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鼓励办好区县的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国际沙滩音乐烟花节、国际民间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吸引世界各地优秀文化来上海交流展演。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设,扶持“文化中国”系列丛书出版等项目,举办世界中国学论坛等活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办好孔子学院。

4、率先建成国内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建设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规划建设布局均衡、功能集成、服务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构建完善的市、区县、街镇、居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重点建设或改建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虹桥国际舞蹈中心等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统筹规划世博浦西园区文化项目,筹备建设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二期等大型文化项目。大力推进区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拓展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推动文化服务设施布局向基层社区、郊区农村倾斜,向交通便捷区、重点商贸区、大型居住区和新城镇集聚。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国家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加快改善农村文化活动室条件,建设住宅小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绿地、空地等公共空间,开辟居民就近就便活动的文化场所,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2)保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

继续扩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鼓励学校、体育馆(场)和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服务设施向市民开放,重视做好老年人、青少年、郊区农村居民和来沪从业人员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坚持工人文化宫、群众艺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定位。强化东方宣传教育中心等六大“东方系列”的品牌优势,完善“连锁化营运、菜单化服务、品牌化运作”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的新形式、新途径,推出各类专业化、分众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国有文化机构要主动承担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责任。

(3)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倡导人人参与、人人享有,鼓励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把群众的文化参与和文化认同有机结合起来,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增强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力。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搭建展示平台,扶持和培育各类群众文化团队。组织专业艺术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基层文化骨干为群众文化团队提供艺术指导,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周周演”、“欢乐农村行”、“欢乐工地行”

和“市民艺术大展”、“百姓大舞台”等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形成季季有汇演、月月有演出、天天有活动的文化景象。大力推进机关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校园文化、工地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和家庭文化等的建设,夯实基层群众文化基础。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

各级政府要落实公共文化服务职责,加强规划、协调、服务和保障,强化对区县层面公共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统筹。深化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专业运作、借鉴市场机制的公益服务模式,试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委托管理,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营运机制,增加公共文化事业运作的透明度,激发服务群众的积极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文化信息库和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开发文化资源地图,及时、准确发布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信息。创新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对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估和市民满意度测评。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

(5)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地面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积极保护本市近现代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保护上海革命历史文献文物,修缮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沪活动纪念地,增强上海作为革命圣地的影响力。加强对外滩建筑群和大世界等城市历史代表性建筑、重要历史街区、重要抗战遗址、江南制造局和杨浦水厂等工业文化遗存、枫泾和朱家角等历史古镇、崧泽和广富林等历史遗址、鲁迅和巴金等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以项目和传承人保护为重点,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利用水平。组织好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承续城市历史文脉。

5、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1)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布局

合理分布、集聚特色,构建“一轴、两河、沿海、多圈”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新布局,形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轴、产业带、产业圈。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与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融合发展,聚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增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链,重点发展媒体业、艺术业、工业设计业、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业、网络信息业、软件业、咨询服务业、广告会展业、休闲娱乐业等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推进国家数字出版

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示范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广告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三网融合”试点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国家和地方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结合老厂房、老仓库、老码头改造,建设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创意产业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创意产业知名企业和创意品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新增长点。

(2)培育和扶持文化市场主体

进一步推动文化市场开放,鼓励和引导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培育产值百亿元级的龙头文化企业、产值超过20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支持产学研建立战略联盟,重点扶持一批“专精特新”、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企业、中小文化创意企业。重视培育民办非企业的民间文化机构、文化创意工作室和个体文化创业者。

(3)着力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推进上海文化产权交易、国际文化服务贸易、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和文化中介服务等平台建设。培育和引导文化消费,鼓励国有和民营文化机构在商业文化活动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采取措施切实提供更多适合市民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发挥国有文化投资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式、渠道、产品和服务,探索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质押融资服务,加大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支持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为全国各地文化企业和个人的股权、债权、物权、知识产权等资产的转让交易提供服务,探索开展增值服务。研究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税费政策,争取更多类型的文化创意企业享受本市营业税差额征收及增值税改革试点等优惠政策。培育和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首发市场”。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保障文化市场健康运行。

(4)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依托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服务贸易,促进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扩大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贸易。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利用国际性的文化博览会、影视节、演出交易会等平台,做好文化产品推介和营销。发挥保税区政策优势,联手长三角城市群,把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建成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展示推介文化产品,服务文化进出口贸易,创设文化金融工具,培养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桥头堡。

6、着力建设汇聚文化人才的高地(1)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实施文化名家资助计划、领军人才开发计划、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和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等重点人才发展计划,面向海内外吸引和培养名家大师、高层次领军人物。建立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基地,采取聘任制、签约制、项目合作制等形式,柔性引进海外文化人才。按照各领域文化发展要求,推动文教结合、产学合作,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新闻出版人才、文化艺术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等。切实加强区县和街镇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在待遇、培训和职称评审方面向基层文化工作者倾斜,配备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专职人员,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一支既能做群众思想工作又能提供文化服务的队伍。重视发现和培养民间文化能人、文化传承人和群众文艺团队积极分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2)提高文化人才素质

文化工作者是文化产品的提供者和传播者,要担当社会责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等专项活动,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鼓励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拜人民为师,为群众放歌,增进群众感情,汲取文化养分。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大师和名人,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学风文风建设,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格调低下、弄虚作假、恶意炒作等不良风气.(3)完善有利于文化人才集聚的政策

聚焦重大项目、重要基地建设,拓展创业平台建设,设立文化人才发展资金,保障文化人才工作的专项投入,积极营造潜心创作创造的良好工作环境和条件,使文化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设立市级文化荣誉称号,表彰奖励贡献突出、成就卓著的文化人才。有重点地推介成长中的优秀文化人才,帮助其提高知名度。重视以项目引才、产业聚才、核心人才带动引才,建立文化人才进沪“绿色通道”,搭建良好的事业平台,吸引高端文化人才和创新团队。关心老艺术家、老专家、老学者的生活,帮助青年文化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

7、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1)提高党领导文化发展的能力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推进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意识、文化素养,着力提升驾驭文化工作能力、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引导社会舆论能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能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力,提高领导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把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建设,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深入做好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工作,把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

(2)构建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格局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作用,通过立法、监督、提案等多种方式参与推进文化建设。加强部市合作,支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文化产业示范区和重大文化项目等建设。加强市区县联动,市宣传文化等部门重点加强宏观指导、规划布局、政策优化和基础建设,区县着重抓好国家和市重大文化项目落地和配套工作,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公共文化项目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加强部门协同,积极落实重大文化项目、财政保障、人才政策、金融配套、科技支撑等任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文化建设中要主动发挥作用。社联、文联、作协、记协等文化领域的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要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重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

体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3)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围绕文化发展的需求确定深化改革的任务,用文化发展的实践衡量改革的意义,用文化发展的成果证明改革的成效。着眼于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积极稳妥推进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着力增强国有文艺院团等的发展活力,形成积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机制。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加强对文化领域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改进文化管理方式,善于吸收借鉴国内外文化发展经验,善于寻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思路和办法,善于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文化服务和管理效能。

(4)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和政策法规保障

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确保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每年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逐年增长。加大对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公共文化服务和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安排文化专项资金,扩大对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基础性、功能性、扶持性、引导性投入,加大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扶持。完善和用好资金、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支持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的政策措施。加强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推进文化建设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天津市:

发展目标:到201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全社会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显著增强,文化产品质量全面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天津文化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文化

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高标准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文化创新扎实推进,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城乡文化市场更加繁荣,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更加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五年奋斗,到2020年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文化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文化发展主要指标保持全国前列,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天津特点的文化建设新路子。

发展原则:实现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必须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在工作实践中,要着力把握以下原则: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改革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努力破除影响和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各种障碍,以新观念开拓新思路,以新举措推动新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协调好文化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勇于创新,善于开拓。倡导勇于竞争、勇往直前、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闯新路的创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让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紧跟时代步伐,瞄准一流水平,树立更高标准,博采众长,精益求精,进一步加大文化改革发展推进力度,积极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多出人才、多出精品、多出品牌、多出效益。

——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持用心把握、用心工作、用心落实,切实改进工作作风,面向基层、重心下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发展措施:

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暨现场交流推动会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党员活动,倡导领导干部带学帮学促学述学,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积极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大理论骨干培训力度,发挥理论专刊专栏专版作用,组织出版优秀理论通俗读物,办好社科普及周、市民课堂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认识,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宣讲制度,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市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开展学经典、读党史、讲传统、树信念教育实践活动。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加强思想理论问题研究阐释,引导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奋发向上团结和谐的精神力量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开展爱祖国、爱天津、爱家乡活动,激励全市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行动。大力弘扬新时期天津精神,不断丰富内涵,凝聚广泛共识。认真总结天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百倍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形势,不自满、不懈怠、不畏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全市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达到高水平。开展艰苦创业教育,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

(4)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活动,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实施品德培育、文化服务、环境净化、心理护航工程,动员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深化“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市民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新市民教育工程、职工素质建设创新工程和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提升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建设水平。发挥解放军驻津部队、武警部队作用,深入推进军民共建、和谐创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等道德实践活动常态化,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增强诚信意识,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努力建设诚信天津。加强法治天津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引导广大市民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2、切实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的引导

(1)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文化创作的正确方向 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活力,全面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讲求格调品位,注重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焕发创造激情,激发原创能力,兼收并蓄、博采

众长,增强文化产品的时代感、吸引力和生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2)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发挥高等学校、社科研究机构重要作用,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重点扶持基础学科,切实加强应用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着力培育新兴学科,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学科。瞄准学术发展前沿,推动跨学科研究,努力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优秀成果的研究和出版。规划建设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3)实施精品战略,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提倡和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激发创造灵感,精心选取题材,创新艺术手法,努力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组织实施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多出作品,打造精品。充分利用天津文化资源,壮大优势艺术品牌,扶持特色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扩大文艺作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低俗之风。

(4)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的激励机制 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的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文化产品评价标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价机制,精简种类,改进方式,提高评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度。完善优秀文化作品奖励办法。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健康的文化批评。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文化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制定和完善扶持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艺术基金,支持收藏和推介优秀文化作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3、着力提高传播媒体建设管理水平

(1)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更好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着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切实做好正面宣传工作。搞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加强新闻传播秩序的规范管理,严格规范新闻采编行为,加大虚假新闻治理力度。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注重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认真履行职责,树立良好形象。

(2)建好用好管好互联网,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方针,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搞好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引导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支持北方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加强综合性网站、各类专业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抓紧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微博客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建设和管理。积极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深化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健全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净化网络环境,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3)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加快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扩大有效覆盖面。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办好新兴媒体,抢占新型媒体阵地。办好报刊海外版和卫视频道,扩大广播电视节目境外落地,着力打造

一批精品栏目和节目。完成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任务。强化播出内容和传输安全管理,推进“三网融合”,加强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创新业务形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

4、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落实好各项支持政策。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坚持建设、管理和使用并重,统筹搞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整合资源,扩展功能,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天津文化中心建设与管理,切实提高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为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群众艺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和区县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改造,继续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服务。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鼓励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支持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搞好农村有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进村入户。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作用。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加快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并向学校、青少年宫等场所延伸。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健全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和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率。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和未成年人“快乐营地”建设。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海河情”慰问演出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经常化。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文化帮扶力度,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区、文明单位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郊区县和示范小城镇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市和区县两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3)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办好国际少儿艺术节、滨海国际艺术节、“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天穆杯”全国小品展演等活动,打造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加强对文化艺术知识的普及、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指导和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及时总结群众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

(4)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天津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脉,凝聚精神力量。加强大运河天津段等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及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搞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鼓励发展特色博物馆。保护利用档案资源。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推进典籍资源数字化。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5、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1)着力做大做优做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健全协调推动机制,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显著提高质量效益,显著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2)加快大项目好项目建设,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国家级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作用,努力建设成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和示范区。深入推进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和研究院、中国天津3D影视创意园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级广告产业园、中国纪录片产业基地、团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建设,精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尽快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产业创新、示范和孵化基地。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园区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培育产业集群,打造知名品牌,推进文化产业带建设。发掘城市丰富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推进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形成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选择一批改革到位、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在资金投入、项目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加快培育龙头和骨干企业,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引导社会资本在国家许可范围内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4)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发展向更多依靠科技发展转变,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企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积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出更多既有科技含量又有文化含量的新兴文化产品。发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作用,积极争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健全文化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文化企业集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平台建设。

(5)促进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规模和水平。增强群众文化消费意识,培育和引导文化消费热点,培养健康文化消费习惯,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有力促进文化消费。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引导文化企业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提供群众喜欢的文化服务,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加快发展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着力扩大基层文化消费。完善文艺院团超场次演出补贴等办法,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低价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鼓励对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创新商业模式,培育特色文化消费市场,提供个性化、分众化产品和服务,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造“近代百年看天津”等品牌,办好妈祖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6、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确保各项改革取得实效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率先全面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加快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探索建立扶持转制院团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面向市场、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推进非时政类报刊社改革,加快培育综合性或专业性报刊传媒集团。巩固拓展出版传媒、电影等企业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提高公益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深化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宣传与经营两分开和制播分离改革,进一步完善管理和

运行机制。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2)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强综合交易平台建设,办好中国(天津)演艺产业博览会、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中国国际新闻出版装备博览会、中国首届动漫奖系列活动、天津图书节等,吸引更多高水平的文化展会落户天津。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设一批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建设完善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建立天津文化产权交易所,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发展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担保拍卖等中介机构,推动行业自律。

(3)创新文化管理体制,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理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关系。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建立健全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坚持主管主办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高管理效能。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搞好协调配合,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强化文化市场监管,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4)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为文化改革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不断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落实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税收优惠政策。设立市级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

规模,引导财政安排的各种产业资金向文化产业倾斜,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

(5)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扩大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打造“感知天津”等活动品牌,充分展示天津的良好形象。鼓励优秀院团和精品剧目出境演出交流。办好孔子学院、孔子课堂。重视和发展民间文化交流。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推动图书、音像、影视等文化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发展文化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搞好同兄弟省区市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推进同台湾的文化交流。

7、努力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1)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加强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用好现有人才,引进专业人才,培养后备人才。抓紧造就一批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善于开拓的创新型人才,一批既懂文化工作又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精通外语、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善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人才,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研发能力、能够占据某一领域科技制高点的科技型人才,形成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努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深化“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宣传文化百家工程和青年文艺人才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实施高端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要项目。加大进修培训力度,搭建文化工作者终身学习的平台。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大型文化项目和骨干文化企业,建立一批文化人才实训基地。完善人才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同等对待。积极引进文化拔尖人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多渠道吸引海外优秀文化人才。设立市级文化荣誉称号,表彰奖励成就显著的文化工作者。

(3)加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高度重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落实具体实施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重视发现和培养贴近群众、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发展和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4)加强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自觉做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引导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守社会责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努力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追求德艺双馨,克服浮躁心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和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进一步增强对国情市情的了解、增加对基层的体验、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文化工作者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环境。

8、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1)切实履行政治责任,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确保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文化建设摆上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定期分析研究文化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

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做好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工作,真心与他们交朋友,热心为他们办实事,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在干中培养、考察、选拔和使用干部,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努力提高文化素养,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干校教学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培训实效。发挥文化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文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创新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注重在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先进青年、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文化战线全体党员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党员意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要求,建立健全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文化领域各部门要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把原则要求和具体措施结合起来,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狠抓工作落实,发挥好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调动有关部门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领域各人民团体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加强行业自律,依法维护文化工作者权益。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三)深圳市:

发展目标:加快推进文化领域的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到2015年,形成与深圳经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发

展水平,把深圳建设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头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排头兵、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创意之城和时尚之都,城市文明水平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文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城市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一是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更加显著。舆论导向正确有力,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全面提升,现代人文精神影响广泛,城市人文关爱氛围更加浓厚,对文艺作品的引导能力显著增强,社会文化环境和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功能健全、实用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文化服务指标领先全国,文化民生福利水平显著提高。

三是文化创意产业支柱性地位更加巩固。形成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科学、产业发展集聚、产业竞争高端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年均增长25%左右,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总产值超过580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突出,成为深圳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四是城市文化软实力与辐射力更加彰显。着力推出一批代表深圳水准、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术文化繁荣。文化艺术原创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南方最具活力的文化艺术创意中心。文化传播体系不断完善,现代传媒集团实力不断提高,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和区域文化合作不断深化,文化引领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五是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加快建设新兴知识城市,青春时尚、先锋创意、开放多元、包容并蓄的移民文化和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的现代都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改革开放历史文化保护成为深圳的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底蕴进一步夯实,国际化文化氛围更加浓郁。

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树立“文化民生”意识,坚持把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普及和品位提升协调发展,兼顾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实现特区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

均衡发展。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按照中央在新形势下赋予深圳的新使命、新定位,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探索建立文化发展与社会建设、社区建设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挥民间组织作用,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活力。

优质高效,提升品位。在积极构建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对文艺作品生产的引导,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提升文化活动的品位,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力争深圳文化建设处于国内一流水准,努力塑造深圳良好的文化形象。

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树立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进一步扩大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在粤港澳合作和深莞惠合作框架下,积极推动文化共享,促进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打造珠三角文化创意中心。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强和完善党委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加大对公益文化的投入,完善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统一、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发展举措:

1、实施市民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提高深圳城市文化品位。

(1)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开拓创 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提炼和培育富有时代内涵的城市核心价值观,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不断创建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载体,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深入开展关爱行动,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巩固和发展“关爱•感恩•回报”的社会风尚,增强市民的家园意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以净化网络、荧屏声频、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坚决遏制淫秽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的传播,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技术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实现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长效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

境和氛围。

(2)提升社科理论研究和创新水平。强化前沿意识和国际视野,加大深圳学术文化建设力度,建设“深圳学派”,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城市发展发挥思想库作用。优化科研环境,推动学术创新,进一步壮大深圳优势学科实力,力争在特区经济研究、国际化城市研究、创新创意文化研究、开放型经济研究等方面形成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和优长学科。进一步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办好深圳学术年会,加强学术理论刊物建设,创办在全国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刊物,发表一批具有全国核心刊物水平的研究成果,提升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界与国内外学术前沿对话交流能力。

(3)繁荣文艺精品创作。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创新文艺创作的扶持方式,构建科学的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使深圳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文艺精品生产基地。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强化艺术原创意识,全面提升深圳文化产品的原创力。大力实施文学、美术、影视、音乐和舞台艺术创作工程,鼓励以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题材的作品创作,做大做强“深圳创造”文艺精品。完善艺术家工作室机制,充分发挥文联作为“艺术家之家”的功能,集结全市创意人才资源,打造我市的“创意联合体”。实施文艺精品项目扶持计划,重点扶持具有较强创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民办文艺社团、影视创作企业,丰富文艺创作主体。加强对文艺精品的宣传推广,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4)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积极打造对城市发展有长远影响的文化品牌,构建规模化、系列化、多层次的文化节庆活动品牌体系。进一步提升现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努力把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创意十二月、深圳合唱节、深圳国际旅游文化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外来青工文体节、公园文化节等群众参与型文化活动打造为市民享受文化福利的大舞台。举办全国设计大展,加快中国新媒体影视动漫节、深圳动漫节、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等文化品牌的培育,打造一批展示中外文艺精品、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办好深圳青年文学季暨青年文学奖评选、深圳诗歌节、中国纪录片深圳日和深圳客家文化节等文学艺术活动,充分展示深圳艺术原创实力。鼓励各区举办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重点支持福田区中国(深圳)国际标准舞拉丁舞公开赛和中国深圳双钢琴四手联弹表演赛、罗湖区深圳(罗湖)

粤剧节、南山音乐节、盐田区社区艺术节、宝安区“群艺杯”全国摄影大赛、龙岗区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品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支持华侨城旅游狂欢节、欢乐谷魔术节进一步扩大市场吸引力,提高活动层次。

(5)开展市民艺术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优势和主阵地作用,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活动策划水平和艺术质量,吸引广大群众观看文艺演出、参观文物和美术展览,培育和发展文艺爱好者群体。利用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公共场馆等平台,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讲座、培训,广泛开展文化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和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完善高雅艺术票价补贴机制,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和面向市民的高雅艺术鉴赏活动,开展京剧、粤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支持文联及各文艺协会、团体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社区普及文艺知识,提高市民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养。加强各文化艺术协会与义务教育机构的合作,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强化艺术教育课程,创建深圳青少年艺术教育基地,促进艺术教育普及。鼓励和引导社区、机关、企业带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搭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平台,提高全民的文化活动参与率。

(6)着力建设学习型城市。以打造“图书馆之城”、国际一流书城群和全国数字阅读先进城市为载体,形成完备便捷的购书、借书、读书服务体系,确保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等指标位居国内城市前列,倡导“每天阅读一小时”,力争当选“世界图书之都”。加强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建设,努力将深圳读书月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阅读品牌,打造全民阅读精品项目,办好读书论坛、全民阅读网和月度好书榜等品牌活动。加大阅读活动引导,倡导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方式,弘扬以读书为荣的价值观念。把握数字化时代新媒体的特点和趋势,推广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电子书阅读等多种载体的阅读方式。倡导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促进阅读成果转化。重视和改进青少年阅读,关注劳务工阅读需求,发展民间阅读组织,丰富全民阅读参与主体。

2、建设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民生福利水平。

(1)加快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适应建设国际化城市和推进特区一体化需要,把握建设“文化强市”历史机遇,掀起深圳第三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力争形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群。加快推进当代艺术与城市

规划展览馆、深圳艺术学校新校址、深圳文学艺术中心、宝安书城、龙岗书城建设和深圳画院、深圳交响乐团、深圳博物馆老馆维修改造工程;立项建设深圳图书馆调剂书库、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和研究中心;做好深圳群众艺术馆新址、深圳美术馆新馆、中国(深圳)设计艺术博物馆等项目前期工作。

(2)协调推进区级文化设施建设。新规划的城市主中心区前海中心区,五个城市副中心的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和盐田中心按照适度高于原区级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十二五”期间续建和新规划一批骨干型文化设施。规划期内,福田区推进福田城市雕塑群、侨香文化馆建设;宝安区继续推进“新中心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中心、演艺中心三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南山区继续推进南山博物馆、南山文化馆新馆建设和南山文体中心改造;光明新区规划建设光明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继续推进公明文化体育中心建设;坪山新区规划建设坪山新区文化综合体;盐田区规划建设海洋文化中心;龙岗区规划建设“三馆一城”,即公共艺术馆、青少年宫、科技馆和龙岗书城。

(3)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出台《深圳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确保基层文化设施用地的供应。制定《深圳市基层公共文体设施规划和建设标准指导意见》,规范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行由街道综合文化站统筹配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资源的新型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探索行政区域型与功能区域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配置模式,形成覆盖行政性社区、厂区和大型屋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5年,初步实现每10万常住人口至少拥有一个街道级以上文体设施,每3万常住人口至少拥有一个社区级以上文体设施,基本形成“十分钟文化圈”,基层文化设施覆盖率和服务效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4)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按照《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的部署,积极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新建、迁建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优先在原特区外选址,推进在坂田、民治等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原特区外文化设施品位,完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加快原特区外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推进按照区域人口总量配置文化设施资源,实现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与原特区内大致相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活动向原特区外倾斜,在原特区

外大力实施流动文化服务工程,并积极组织市属美术、图书、文博和公益电影、文艺培训资源下基层活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广播影视服务均等化,把优质文化资源配置到基层群众和劳务工身边。

(5)继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圳图书馆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和服务手段创新,做好全市图书馆服务的示范。加强深圳少儿图书馆建设,完善少儿图书服务。加大深圳图书馆工业区、功能区分馆建设力度,完善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在居民小区、厂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布点,“十二五”期间新增200台自助图书机布点,把深圳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延伸到基层。推进区级公共图书馆总馆建设,光明、坪山新区各建成一个建筑面积不低于1万平方米的地市级一级图书馆;加快各区公共图书馆分馆建设,形成以区馆为总馆,街道、社区(工业区)图书馆(室)为分馆的新型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实现市、区、街道和社区图书馆(室)资源共享和一体化服务。进一步完善基层图书馆网络和共享工程基层用户点,街道、社区和厂区图书馆(室)开辟专门的电子阅览室(区),提供网上阅读服务。加强馆藏资源建设,在保证纸质文献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数字资源比例,不断丰富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加强阅读指导员队伍建设,建成10个阅读指导培训基地。至2015年,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不低于2.3册,读者持证率超过10%,公共图书馆建设接近香港和发达国家城市水平。

(6)加大文化惠民工作力度。继续实施和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街道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室)等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项目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着手实施一批新的文化惠民工程,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工程。继续办好流动演出、流动电影、流动展览、流动讲座等流动系列文化活动,把优质文化资源通过流动服务的形式送到基层群众和劳务工身边。

大力推进周末文化服务工程。办好周末剧场、周末音乐会、周末电影等周末系列文化活动及“美丽星期天”、“戏聚星期六”、“音乐下午茶”等活动,丰富群众周末文化生活。

实施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加大以劳务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精心举办劳务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继续办好外来青工文体节,搭建劳务工参与文化活动的平台。加强对劳务工文化社团组织的扶持和劳务工文艺骨干的培训,支持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实施文化关爱工程。精心组织关爱行动和新春文化关爱等文化活动,大力举办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关爱活动,完善公益文化场馆的残障服务功能,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

(7)提升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水平。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实施数字文化工程,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和网上剧场,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和网络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和品牌文化活动服务指引,健全文化活动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为市民提供及时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

(8)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文艺团体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四进”社区等公益文化活动,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完善公益文化场所的免费开放机制,确保公益文化场所主体部分用于公益事业,完善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建立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推进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利用。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设立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探索建立基层文化协管员队伍,在基层文化单位实行雇员制和员额制,充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机制,畅通市民参与服务决策与绩效评估的渠道,推进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与服务目标,提高服务效能。

(9)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辅助队伍。鼓励民间文艺社团发展,加大对民间文化社团的扶持和骨干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调动民间文艺社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增强民间文艺社团的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有文艺专长的人才举办各类公益性文艺讲座,开展市民文化艺术教育普及工作;加强文化义工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义工的招募、激励、培训机制,提高文化义工服务水平,鼓励文化义工服务领域向举办公益性文艺讲座、文化场馆导览、社区文艺辅导员、公益电影放映服务和全民阅读指导领域延伸。

3、做强做大文化创意产业,努力打造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1)将文博会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精品化、规范化”的办展方针,突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创意度和“文化+科技”特色,强化高端引领,增加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文博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完善办展机制,创新招商招展模式,发挥“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积极作用,着力引进代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龙头文化企业和品牌项目,聚集文化创意人才和创意成果,吸引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海外采购商,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与出口,使文博会成为展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到2015年,展会总成交额达到1800亿元人民币以上,出口额超过30亿美元。办好文博会重大配套活动和分会场,提升展会的权威性、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学习借鉴国际会展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商业化运作模式,增强文博会的市场开发与运营能力。推动文博会博览项目和文化产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博会”。

(2)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文化创意骨干龙头企业,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在深圳设立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总部,按照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建立“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百强企业”发布制度,对上一年度工业增加值或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30%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百强企业予以奖励,支持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科技”型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发展,打造一批拥有先进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发展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领军企业,引领我国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实现跨区域发展、规模化经营。大力支持、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跨国公司和重大项目,提升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发展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形成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3)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打造一批知名园区基地品牌。在创意设计领域,重点建设和提升华侨城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区、田面“设计之都”、深圳设计产业园、南海意库二期、F518时尚创意园、127陈设艺术产业园、中新

国际创意设计产业园、坂田创意设计产业园、龙岗文化创意城、花样年文化创意广场等园区基地。在新媒体、动漫游戏、影视音乐、数字出版领域,重点建设和提升深圳创意信息港、华强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怡景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环球数码创意文化科技研发基地、深圳动漫园、龙岗动漫创意产业园、深圳广电集团文化产业中心、新媒体文化产业基地、南山互联网产业园、蛇口网谷、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华南数字音乐基地、梅沙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等园区基地。在文化旅游、“非遗”产业化、高端印刷、高端工艺美术领域,重点建设和提升大芬油画村产业集聚区、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欢乐海岸、东部华侨城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雅昌艺术中心、宝安书城、龙岗书城、文博宫、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坂田手造文化街、永丰源瓷文化公园、深圳报业集团龙华印务中心、深圳国际创意印刷文化产业园、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出版配送中心、深圳古玩城、中华宝玉石精品国际博览交易中心、笋岗工艺礼品集聚区、水贝—布心珠宝时尚产业总部、宝福珠宝产业园、百泰珠宝产业园、西部国际珠宝城等园区基地。

(4)加快推进重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瞄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两大主攻方向,以“高、新、软、优”为切入点,重点发展以下十大重点行业。

创意设计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城市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广告创意与设计、品牌策划与营销等行业。

文化软件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相关软件支撑技术和应用服务模式,推动软件技术与文化创意内容的融合,催生一批先进文化软件产品和公共技术平台。

动漫游戏业。重点发展原创动漫游戏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动漫游戏公共服务平台、以动漫游戏内容开发的衍生产品和服务等。

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以“三网融合”为基础和运作平台的数字化传媒产业和文化内容服务,完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传媒产业链。

数字出版业。重点发展教育类电子出版物、数字图书、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纸质有声读物、手机出版物等。

影视演艺业。重点发展影视剧创作、原创音乐、数字影视、高雅文艺演出、主题公园演出以及相关的策划、导演、教育培训等。

文化旅游业。重点发展与主题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场馆、文

化活动、人文历史等深度结合的旅游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重点发展利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与文化旅游业紧密结合,大力推进有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产业化。

高端印刷业。重点发展数字印刷、绿色印刷、立体印刷、快速印刷等相关产业。

高端工艺美术业。重点发展黄金珠宝、高档工艺礼品、原创油画及版画等行业。

(5)优化产业布局。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与资源优势,突出重点、适度交叉、协调推进、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域,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合理布局、集约发展。

福田区:发挥中心城区优势,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文化会展、影视演艺、新媒体和文化信息服务业。

罗湖区:发挥现代商贸业、金融服务业优势,重点发展黄金珠宝、工艺礼品等高端工艺美术业和动漫产业。

盐田区:发挥山海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原创数字音乐产业和文化旅游业。

南山区: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和科研教育优势,重点发展文化软件、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及演艺娱乐业。

宝安区:发挥先进制造业和人文历史优势,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工艺礼品和艺术原创与服务业。

龙岗区:发挥客家文化等地域人文资源和制造业优势,重点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高端印刷、高端礼品饰品和休闲旅游业。

光明新区:发挥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和新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势,重点发展创意技术研发和文化旅游业。

坪山新区:发挥先进制造业聚集和新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势,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和影视制作业。

前海片区:贯彻落实《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发挥特殊的区位和政策优势,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业、数字出版业。

龙华新区:发挥产业转型升级、综合服务功能、客运交通枢纽和新区体

制机制创新优势,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业、高端工艺美术业和文化旅游业。

大鹏新区:发挥独特的山海旅游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滨海文化休闲度假、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等文化旅游业。

(6)建设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立文化资产评估和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培育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各类文化资产交易市场,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风险投资、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积极争取全国“文化+金融”创新试点,大力推进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融资平台建设,在政策扶持、资金保障、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支持。拓宽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和机构,引导风险投资资金进入。支持我市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或以知识产权质押作为主要担保方式的组合贷款、信用贷款以及其他非抵押类创新模式贷款。引导我市担保机构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支持保险机构开展适合文化创意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通过上市、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融资,开展文化创意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试点。积极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4、提高现代文化传播能力,增强深圳文化辐射力。

(1)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不断扩大主流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运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 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强化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提高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策划与组织实施水平,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为新一轮科学发展发挥导向作用。积极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和社会舆论格局新变化,增强日常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工作机制、重大舆情监测研判制度,掌握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健全网络发言人制度,加强网上主题宣传和热点引导的主动策划,提升网络舆论管理和引导水平。完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管机制,坚持落实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制度

和出版物审读制度,保护文化安全。

(2)建设一流传媒集团。以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优化为目标,坚持突出主业、多元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战略,支持深圳主要媒体在国内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发展,积极引导报业、广播电视、出版、网络等不同媒体业态合作,加大品牌推广和资本运营力度,努力打造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影响力的一流传媒集团。

深圳报业集团:围绕建设“阳光报业、和谐报业、效益报业”目标,努力做大做强以《深圳特区报》为核心的各擅其长、全面繁荣的党报体系,进一步提升《深圳特区报》影响力,强化《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和《香港商报》的办报特色,创办《深圳地铁报》和《中国手机报》,实施“数字文化长城计划”,建设深圳报业集团全媒体运营中心,向跨地区、跨媒体方向发展,建立起多元化、立体化、国际化的大型传媒集团。

深圳广电集团:围绕打造“全国一流、国际有影响”现代传媒集团的目标,做大做强以深圳卫视为代表的内容产业,组织策划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和影视精品,提高内容生产能力、集成能力、分销能力,增强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组建全国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打造全国广电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开通卫视国际频道,打造全国广电“走出去”先锋媒体。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全面落实全省新华书店业务重组改革,完成珠海书城、揭阳粤东书城建设,实现跨地区发展、规模化经营。建设宝安书城和龙岗书城。推出深圳书城在线服务平台、手机阅读平台,建设“火星城”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做强做大电子商务,为跨地域经营和文化“走出去”提供渠道保障。启动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全媒体数字出版工程,占领数字出版产业高端。

(3)加快传统出版业发展。推进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内容出版业发展,丰富出版内容,提高出版质量,扩大深圳出版物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支持海天出版社和报业集团出版社发展,引导出版单位创新选题策划,创新内容载体,提升内容质量和规模,增强核心竞争力。完善期刊退出机制,整合出版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4)推进网络媒体新业态发展。依托我市主流媒体打造主流网络媒体,加大公益宣传投入,努力将深圳新闻网建成在境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新

闻门户网站,加快推进深圳新闻网转企改制,争取尽快上市。加强新型网络应用平台建设,打造以视听互动为特色的中国时刻网,促进传统主流媒体借势网络媒体扩大影响力。支持开办社区及社会公益网站,建设基层网络平台。完善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扶持优秀商业网站和民间网站发展。实施网络文化精品工程,扶持有深圳特色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和健康向上的网络动漫、游戏等网络文化产品生产。提升深圳网络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创办深圳新闻英文网站,鼓励深圳重点网站以互建链接、内容供应、技术合作等方式与国外知名网络媒体合作。积极推动运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新闻出版业的生产、管理和传播方式,建设数字出版综合业务平台,提升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大对网络游戏、数字音乐和网络书刊等新兴网络出版形式的扶持。

(5)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广播电视与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积极探索三网融合技术标准,推动面向三网融合的有线电视基础网络设施、融合视频业务平台、数字内容集成运营平台和三网融合监控平台建设,建成以数字电视为中心、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高清互动数字家庭网络,构建面向全国的视频内容生产、加工基地和面向多平台、多终端、多运营商的内容集成播出分发网络,实现电视、电脑、手机的三屏融合,提供立体式网络视频服务。提升广电对三网融合内容的主导权,带动影视内容产业发展。试点期内,实现数字电视用户终端数突破300万,高清互动家庭(含IPTV)用户突破180万,内容视频节目库超过10万小时,数字内容产业年增速超过25%。

5、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深圳城市影响力。

(1)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领域。充分利用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地缘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和合作领域。配合国家整体外交战略和我市对外经贸交流,积极参与我国在外举办的文化年、文化节活动,深化与友好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把“深圳文化周”打造成国际文化交流品牌,推动深圳优秀文艺团体及文化精品“走出去”,不断扩大深圳文化的影响力。围绕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积极引进世界优秀文化产品,办好外国文化周在深圳的展演活动,打造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多边艺术活动,探索举办中国(深圳)国际现代艺术节,营造国际化城市文化氛围。

(2)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落实深港、深澳文化合作协议,加强深港澳在演艺、展览、文学、舞蹈、戏剧、文博、人才培训、粤剧艺术等方面的合作。加强深港澳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探索合作举办“双城双年展”等品牌文化活动,实现文化资讯、演出票务、图书馆网上资源的互联共享。深化深港文化产业合作,推动两地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等产业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鼓励和支持民间文化交流,促进深港文化融合。扩大对台文化交流领域,推动与台湾创意产业的合作。

(3)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利用文博会平台,积极推进深圳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发挥深圳境外经贸代表机构的作用,积极举办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贸易推介活动,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开展国际间合作。鼓励深圳文化企业海外上市融资,支持文化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加强与国际文化企业集团的合作,发展对外文化中介机构,鼓励文化产业行业协会与海外相关机构合作搭建平台,推动中华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支持深圳文艺团体开拓国际演出市场,对本市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单位参加境外重大艺术节、动漫展、影视展、演艺展、游艺游戏设备展等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给予补助,扶持广播影视作品、出版物、动漫游戏、高端工艺美术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建立“深圳市文化出口企业10强”发布制度,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出口规模大、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符合文化出口导向的骨干文化出口企业。

(4)推进深莞惠文化合作。联合打造“数字图书馆联盟”平台,实现三地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深入挖掘“东江纵队”等现代革命历史题材和东江流域民俗文化资源,深化文艺创作方面的合作,加强三地原创文艺精品展演交流,提高资源使用效益。联合打造深莞惠文化活动品牌。实施广播电视资源联动,加强在移动电视内容、技术、商业运作模式等方面的合作,开展新闻联合采访、节目互换,丰富三地电视荧屏。深化文化产业合作,共同打造一批跨区域、跨行业的文化创意园区基地。联合开发具有珠江口东岸区域特色和各自城市风格的文化旅游产品,共同打造“东江文化旅游走廊”。

(5)加强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与推广。大力发展都市水墨画、音乐剧、话剧、舞剧等当代艺术门类,培育现代都市文化特色。充分发挥“设计之都”的品牌效益,提升深圳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更新的文化品位,推动创意设计

向市民生活和产品制造领域渗透,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发挥移民文化优势,广泛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培育国内外领先的文艺现象、文艺形式、文艺流派,形成鲜明的现代都市文化特色。加大深圳文体旅游整体形象策划,打造“创意深圳,时尚之都”城市文化形象,设计、开发城市文化形象宣传标识和宣传品,加大城市文化形象公益广告投放,借助大运会、文博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及展会、重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城市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开展“创意深圳,时尚之都”宣传推介,扩大深圳文化影响力和城市知名度。

6、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传承深圳文化根脉。

(1)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完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专项保护规划的编制,加快专项规划的实施。建立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做好相关考古发掘工作。推进南头古城、大鹏所城二期、大万世居、鹤湖新居、茂盛世居等体现岭南特质和深圳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

(2)做好改革开放历史文化保护。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改革开放历史文物保护的意见》(深办[2010]29号),广泛开展改革开放历史文物征集,做好改革开放文物普查,认定和公布一批改革开放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深圳改革开放历史雕塑群,建立改革开放历史文物名录。加强改革开放历史研究,不断丰富《深圳改革开放史》的展陈内容,努力把市博物馆建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研究的重要基地。探索改革开放历史文物合理利用的有效方式,把改革开放历史文物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线路,扩大改革开放文物保护的社会效益。

(3)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进一步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完善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民教育示范基地功能。不断完善深圳博物馆常设展览,丰富馆藏内容;加大对引进精品文物展览的扶持,增设“世界动物展”。探索建立深圳博物馆分馆。完成博物馆老馆改造工程,鼓励和扶持民间博物馆发展,支持专题博物馆、纪念馆和特色博物馆建设,推进咸头岭遗址博物馆、大梅沙遗址博物馆和三洲田庚子首义纪念馆建设,继续推进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积极开发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整理工作。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库。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承,鼓励培养后继人才,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推进有市场前景的文化遗产项目实现产业化。加大岭南特色和深圳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做好客家文化、广府文化的调查、挖掘和保护工作,传承深圳优秀民俗文化。

7、完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1)改革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支持文化中介机构和文化行业协会发展,进一步实现“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继续深化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下放审批权力,简化审批程序,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制定文化行政审批监督实施办法,扩大网上审批范围,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健全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管体系,加强文化资产和经营收益管理,科学制定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发布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报告。

(2)创新文化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事业单位理事会的规范运作。推进事业单位财政经费供给方式改革,实行“以事定费”和“购买服务”。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实行全员聘用制基础上,深化岗位设置和工资分配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支持转企改制经营性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完善对转企文艺院团和演艺场所的扶持机制,加大对其进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教育普及活动,推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3)形成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格局。完善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政策环境,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文化发展与社会建设、社区建设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出台民间文艺团体资助办法,按照一个艺术门类扶持一个品牌团体的思路,扶持一批民间专业性文化组织和团体,加大对社区基层文化社团的资助;健全一批文化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推进行业发展和行业自律;出台公益文化活动捐赠赞助管理办法,引入大型企业作为文化活动战略合作者,通过冠名等方式赞助公益文化活动和项目;探索通过设立公募、私募基金会投入公益文化活动和项目,推进投融资改革,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设施建设。出台《深圳市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促进民间博物馆发展。探索采用政府收购、长期租赁

及委托社会机构管理运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不可移动私有产权文物的保护。

(4)创新文化人才用人机制。建立健全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的认定标准,完善绿色通道和相关后续服务。探索对高层次文化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年薪制等多种分配形式,探索推行高级雇员制;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落实高层次人才奖励资助政策,激发人才活力。建立开放式文学艺术院并打造为全市文艺精品创作策划、扶持、交流、推广的人才基地。探索“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新型用人机制,采用客座制、签约制、特聘制吸引优秀人才,并通过委约创作、项目合作和在深设立工作室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的合作,为深圳文化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5)推进新闻媒体和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广播电视领域;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网络资源整合重组,实现全市广电资产规模化经营管理。推动深圳报业集团积极探索采编与经营适度分开的运作机制,推进集团旗下机构和集团部分资产改制上市工作。支持出版发行集团实施股份化改造,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推进国有文化传媒集团资本运作,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广电、新闻出版业同资本、市场、消费接轨,培育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者。

8、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成立文化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对全市文化建设进行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各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确保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战略目标落实。

(2)加大财政投入。

加大市、区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

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特别是街道文化馆(站)和社区图书馆(室)的人员编制,保证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专项经费。宣传文化基金逐步向社会文化组织和优秀艺术家开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落实中央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实行专款专用。“十二五”期间,市政府每年集中5亿元资金,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设立区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与市级专项资金形成配套,重点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十大重点行业领域发展。设立深圳创意设计奖,奖励贡献突出的设计企业、设计师及设计作品。加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改善投入机制,对具有创意的优秀人才和创作进行先期投入,建立符合文化艺术创作规律的青年人才和作品的评估资助体系。

(3)落实文化发展经济政策。

税收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现行支持文化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创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具体范围按相关文件执行。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超过一定期限的,按规定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等文化产品应给予退税优惠政策。重点文化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应减免进口环节税。文化企业境外演出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企业和个人,按国家规定落实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金融政策。落实国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有关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创新贷款融资模式、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金融机构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范围内给予文化企业一定的利率优惠。引导金融机构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为扩大文化出口提供资金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加快培育和完善文化产业保险市场,有效分散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风险。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产业投

资基金。

土地政策。文化建设用地要纳入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积极推动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优先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用地,优先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用地计划指标,文化创意企业用房优先纳入创新型产业用房规划。新建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符合法定划拨用地范围的应当以划拨方式供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可全部或部分免交各项工程的二类费用。加强对文化建设用地开发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严格按合同规定实施,确保基层文化设施主要用于公益文化服务用途。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参与旧工业区、旧村、旧城区改造,建设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音乐创作、创意研发等高端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更新。对新建或通过城市更新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给予优惠地价支持。

(4)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实施人才强文战略,造就一批拔尖人才和专门人才,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每年从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中安排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专项经费,重点培育一批文化专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积极引进高端文化人才,将高层次文化人才纳入我市人才政策重点扶持范畴,由政府按相关规定给予资助。完善重大文化项目招标和成果引入机制,加强与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的项目合作,健全智力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建设文化人才信息库,建立人才宣传推广机制。注重发挥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才的积极性,在职称评定、培训提高、政府奖励资助等方面一视同仁,努力形成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

(5)健全文化政策法规体系。

把握文化发展新情况,加强对艺术培训市场管理等文化市场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调研,创新监管政策。加快历史文化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立法,建立比较完善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文化法制宣传,弘扬法治精神,进一步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文化系统机关干部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宪法意识、依法行政意识、公民文化权益保障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6)创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

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强化“扫黄打非”工作,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适应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构建文化市场管理的信息网络体系,采取高科技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完善一级执法体制,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市、区文化市场监管联动协调机制,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青岛市:

发展目标:着眼于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深入推进文化青岛建设。到2015年,全市文化建设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助推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公共文化设施总体上居副省级城市领先水平,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建成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中心;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维护文化安全;市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更加完善,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城市蓝色文化特质更具魅力,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符号体系,城市凝聚力、影响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城市更加文明和谐,基本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强市。

发展举措:

1、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强社会共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基固本作用。

(1)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切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普及,强化正确引导,澄

清模糊认识。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省情市情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切实提高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效性。

(2)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实施弘扬仁爱之心、树立诚信之心、倡导孝敬之心、增强责任之心“四心”工程,大力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定期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公德意识和良好品行。广泛组织各类道德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和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提高市民道德修养,建设城市道德高地。以“文明赢得尊重”为主题,广泛开展公共文明礼仪教育和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学习活动见实效。弘扬“微尘”、“红飘带”精神,开展“感动青岛”十佳人物、“十大美德少年”评选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树立市民心灵标杆,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决纠正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歪风邪气。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思想文化建设,形成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积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形成开放包容、风清气正、奋发进取的社会风气。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3)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保持位居全国文明城市前列为目标,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实施提升市民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美化城市环境、优化公共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六大工程”。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密切协作的教育网络,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广泛开展“新农民、新家园”创建活动,提升农村文明建设水平。深化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和军警民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立健全征信系统。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推动人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健全文明创建工作长效机制,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

2、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以社科规划项目和“双百调研工程”为依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理论上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出一批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社科研究水平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发挥社科普及教育阵地作用,办好社科普及周活动。

(2)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主流舆论引导格局。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深入持久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强化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强化政治责任和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宣传纪律,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加强法规制度建设,规范新闻采编行为,维护良好的新闻传播秩序,对违反新闻纪律、违背新闻道德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打造有影响的门户网站品牌。规范微博、即时通讯等网上信息传播秩序,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强对网吧等公共上网场所的监督管理。加强互联网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区(市)互联网管理体制,提高网络文化信息监管水平。

(3)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重点文艺作品的规划立项,鼓励体现青岛城市精神、文化元素的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对列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和省文化创作“精品工程”的作品,在资金上给予配套支持,争取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影、展播、展览文艺精品提供条件,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扶持青版图书、报刊、网络和广播电视品牌栏目建设,生产创作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加强文艺

理论建设,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提倡艺术创作题材、样式、风格的多样发展,鼓励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3、坚持文化惠民,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青岛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要求,完善市、区(市)、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市、区(市)两级文化馆和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街道(镇)综合文化站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社区(村)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各区(市)拥有一处大型中心文化广场,每个社区和村拥有一处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规划建设市文化中心、现代传媒广场、科技馆、档案馆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新建改建一批高水平的演出场所。加快城乡数字影院建设,实现区(市)级城市一院多厅数字影院全覆盖。形成覆盖全市、布局合理、服务便捷的“15分钟文化圈”,率先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增强基层文化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规划建设,综合利用、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文化单位的社会效益。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增加农村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人才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确保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艺团体深入基层演出,做到一村一年一场戏。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基层阅报栏(屏)建设。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经常化。

(3)提高文化惠民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建立政府购买演出机制,对承担公益性演出任务的专业艺术院团给予补贴,鼓励专业文艺院团深入中小学校、社区(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残疾人托管中心等开展文艺服务,每年免费配送文艺演出600场。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少年宫、体校、群众艺术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定期向生活困难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提供免费艺术、体育培训。定期向困难家庭居民赠送报刊、图书、演出票、电影票等文化消费券。组织以“欢乐青岛”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以“书香青岛”为主题的全民读书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加大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保证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自2012年起,全市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实施“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百亿工程”,文化投入比“十一五”时期翻一番。设立青岛市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镇、村文化建设。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拓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渠道,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4、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施大项目带动、骨干企业带动、科技带动、品牌带动和开放带动五大战略,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1)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通过科学布局、产业集聚、特色引领、错位发展,打造影视传媒、演艺节庆会展、文化休闲度假、美术工艺品制造、创意动漫和生态民俗六大产业聚集区,引导项目、资金、人才、科技、金融等优势要素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产业高地。重点发展影视传媒、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节庆会展、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推动其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性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2)实施重大项目、骨干企业带动。坚持国际化、开放性、高起点,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大项目,着重推进中国电影交易中心、凤凰岛影视传媒产业基地、中外电影合作拍摄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着重建设达尼文化产业园、东夷文化产业园、中国国际版权交易中心、1919创意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建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加强跟踪服务和定期调度。实施“10+100”工程,重点培育10个龙头文化企业和100个重

点文化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与经济项目一同推介招商的机制,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在青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或企业总部。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途径合法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开发特色工业旅游项目。扶持一批骨干民营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型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监管,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4)深入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科技、金融、旅游、体育、信息、物流、软件、服务外包、城市规划建设的融合发展,形成文化引领经济、经济支持文化、文化经济互动的发展格局。重点建设奥帆中心、崂山风景区、少海新城、城市记忆老村巷、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灵山湾休闲度假区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品融入文化创意元素,推动演艺文化产品进入旅游市场,提升青岛旅游文化档次。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完成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任务并全面推广,提高青岛3G网络水平。依托青岛高新区,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遵循文化创意、科技创新、自然创造的理念,加强对城市重要节点、主要街区、重点地段的规划设计,高水平规划建设好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中德生态园,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人文、自然环境相协调。

(5)培育扩大文化消费。增强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特色文化消费。开展惠民性文化消费活动,政府投资兴建的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免费或低价位服务。鼓励各类经营性文化、体育单位安排与群众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低价位电影放映、书刊销售、文艺演出、体育健身等文体活动。

(6)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扩大电子乐器、美术产品、视听传媒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培育外向型

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加强对外合作,打造青岛文化对外开放品牌。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推动更多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探索建设文化保税区,打造落实文化企业保税政策的实体服务平台,推动高端文化贸易发展。完善以政府为主导、文化企业为主体、中介机构为辅助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加强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拓展民间文化交流合作领域。做好城市形象和重大节庆活动的对外宣传、推介工作,提高青岛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7)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确保文化产业增长幅度高于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长幅度,文化产业投入增幅高于固定资产投入增幅,新兴文化产业增幅高于整个文化产业增幅。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自2012年起,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较大幅度增加。设立青岛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采取贴息、资助、补贴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发展。市蓝色经济发展基金每年拿出一定比例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市担保中心每年安排一定的担保基金用于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调整文化投资结构,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积极争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支持。全面落实国务院和山东省振兴文化产业的有关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月报制度。

5、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1)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管办分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管、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国有文化资产绩效考评办法,将绩效考评结果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经费安排、资产配置、经营者收入挂钩,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建立完善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确定其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理顺文化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

第二篇: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加快重庆经济发展

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加快重庆经济发展

一、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趋势越来越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不断创造经济奇迹。如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和江苏15个城市构成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5—20%的经济总量。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成本快速上涨,部分传统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趋势加快。2005年上海、广州两地工业用地每平方米分别为782元、55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21%。另一方面,随着东部沿海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转移的动力也不断增强。

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重庆加快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弥补我市建设资金不足。在争取国债资金难度日渐加大的背景下,吸引东部企业投资正成为解决我市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仅福建、广东两省知名企业投资我市的重大项目就有11个,合同金额160多亿元。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助推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东部沿海投资我市的不少企业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较强,有利于加快我市产业升级。如格力空调重庆生产基地等制造业项目相继实施,带动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优化工业布局,提高我市产业积聚能力。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我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山东如意、浙江奥康、雅戈尔等一大批纺织、服装、皮鞋等劳动密集型项目相继落地重庆,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据有关部门测算,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在万州的投资项目建成后,可解决6000人就业。

三、影响重庆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物流成本相对较高。重庆地处西部内陆,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例如,以上海口岸为目的地,重庆每标准集装箱的水运成本为3700元,比武汉高23%;公路为11240元,高105%;铁路为5622元,高55%。

二是配套能力不强。除了相对发达的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外,其余产业产品零部件配套率低,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从沿海购进;各开发区(园区)项目之间在原材料、产品的协作关联度不高;各区县产业同构化现象较明显,产业特色不鲜明;物流、生产性金融业不够发达;市场中介发育不完善。

三是人才较为缺乏。我市高技能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重为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高级职称人才占比5.2%,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23%;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1.7%。

四、对策建议

(一)研究降低物流成本政策

合理布局各种交通枢纽、站场,注重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加强与跨区域交通的衔接,搭建便捷的物流平台。引导企业选择合理运输途径和运输方式,降低运输费用。强化高速公路成本收益核算,合理确定收费标准,试行高速公路收费听证制度。改革目前按车型收费制度,积极探索“年票制”和“计重收费”相结合的高速公路收费方式,实现“少载少缴、多载多缴、空车受惠、超限受罚”。

(二)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

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中小企业,形成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紧密结合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提高产业积聚能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门化发展,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生产性金融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

(三)面向企业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职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大军。调整普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面向企业培训实用型人才。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清除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障碍,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流动。

第三篇: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考察报告市

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考察报告(市)

为学_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新路子在***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之际副县长***同志带领县建设、综合执法、交通、卫生、工商、交警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市进行了考察通过参观学_大家亲眼目睹了***市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巨大成就亲身感受了这一**城市快速发展强劲势头其发展思路之新、经济实力之强、村居环境之美、文明程度之高无不使大家受到极大震动不仅找到了思想认识、工作思路、发展措施等方面差距也激发了大家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搞好城市建设积极性现将学_考察情况报告如下:***市辖20个乡镇办事处总面积1946平方公里人口135.4万人城区规划控制面积208平方公里作为全省城市化试点工作县市区之一***市坚持把城市建设列为全市四大工作重点之一按照“先行一步适度超前”原则大力实施城市化推进战略用大手笔描绘现代化城市宏伟蓝图用大投入加快城市发展用大整治强化城市管理用大发动提高市民城市意识和参与意识促进了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目前该市建成区面积发展到4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39万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9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47.5%先后荣获“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城市建设带动了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在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评比中***跻身百强居第81位(一)城市基础设施规模大功能全一城市交通体系目前***市市区拥有骨干道路54条总长度260多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4.1平方米构成了八纵七横城市道路框架城市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标准较高从参观***大街、**路、**路等几条城市主干道情况看路面一般为三块板双向四车道或六车道高标准沥青罩面主路面宽度均不低于40米绿化隔离带宽度一般为1.5米—3米不等配套设置盲道、沿石、花坛石、排水管网、井箅子等附属设施部分重要道路人行道、沿石、花坛石采用高档石材铺设二公共基础设施几年来***市水、电、暖、燃气供应和污水处理能力较以前都有了大幅增长建成了两座净水厂使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8.8%;城市万人拥有车辆达到9.8标台;城区建设了液化气站和供气管网矿区建设了煤气站燃气普及率达到98%;实施了热电厂联产集中供热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325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76%;积极推行生活垃圾收运方式改革建设了地下封闭式垃圾转运站拥有占地52亩垃圾粪便综合处理场1处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投资4239万元建成了一座占地面积50亩、日处理能力达3万吨污水处理厂(三)城市容貌整洁亮丽居民文明程度高一沿街建筑外墙墙体在粉刷用料、颜色、图案方面都严格一致非常协调一个路段一种风格墙面大部分一般防水涂料也有些采用高档涂料粉刷或者贴瓷、面砖挂花岗岩板等都能与所在路段功能区划、整体风格协调搭配二沿街商户全部坐店经营、一户一匾没有占道经营、沿街叫卖、门头牌匾设置混乱现象三城市亮化水平高哪里有道路哪里就有路灯一条路一个灯型;沿街单体建筑和庭院内安装了各式镭射灯、大型霓虹灯、轮廓灯;公园和景点内安装了各式景观造型灯、地埋式射灯、草坪灯提升了城市夜色景观水平四城区交通秩序井然各类交通信号灯、标示标线设置施划齐全车辆行人各行其道公交、出租车辆挂牌行驶城区没有三轮机动车、农用车、非法改装车辆载客现象也没有畜力车上路沿街绿化带外侧部分路段设有临时停车标志城区繁华路段极少有路边随意停车现象五城市环境卫生良好道路两侧每隔一个路段设有分类垃圾箱、移动式垃圾桶、密封式垃圾转运站等垃圾收集设施在部分公园、景点设有环保生态型免水冲式公厕所到之处大部分路段、广场、景点都有环卫工人在打扫卫生城区内没有垃圾死角没有乱丢垃圾现象沿街墙体粉刷如新(一)精心策划建设彰显城市特色近年来***城市建设工作始终紧紧围绕生态型、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这一规划定位牢牢抓住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这一契机大到总体规划设计、区域布局小到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片区改造、单体设计无不在“精、特”两字上下足了功夫们充分利用城区三面环山环水、山水城相间相融自然环境风貌把城市景观重点放在园林绿化和具有现代化气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精心打造生态型、现化化山水园林城市大打“绿色”牌在园林绿化方面以增绿量、建精品、创特色为目标以公园景点绿化、道路绿化、单位庭院绿化为重点高标准、大规模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年以来累计投入城市绿化资金4.7亿元城区园林绿化总面积由1118.5公顷增加到1856公顷绿化覆盖率由38.2%提高到4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9.2平方米增加到13.9平方米三项主要指标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道路绿化建设方面“十五”期间不惜资金对市区及周边总长238公里65条城市道路进行了彻底改造及高标准、大规模、上档次、人性化绿化、亮化在重点地段还借助起伏地形实行立体绿化追求绿化设计自然化、道路绿化公园化一路一品、一街一景形成了多层次、多格局绿化模式;以拆墙透绿为突破口抓好庭院绿化对城区主干道沿街46个单位庭院全部实施了拆墙透绿将庭院绿地变成了街道景点;齐心协力抓好大环境绿化年来城区义务植树200万棵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达91%;相继建设了京沪高速防护林带平阳河、柴汶河沿河防护林带环城北路防护林带开发建设了青云山风景区和莲花山风景区全市形成了城区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庭院绿化与城郊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等大环境相结合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为确保出精品们始终坚持“不干则已干就干精品创一流”原则严把规划、建设、管理三关规划上高起点不论区域规划还单体建筑设计都进行综合评估、整体策划和多层次论证择优选择规划设计单位;建设上严格程序严格审批严格标准将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有形建设市场进行招投标有关部门全程监督优选队伍建设过程中建立严格质量安全保证和施工组织体系引入竞争和监理机制全程质量监理监督分部分分项验收切实保障了精品工程精品质量(三)建章立制责任到位实现城市社会化长效管理近年来***市先后下发了《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规定》、《***市城市门前五包责任制实施意见》和《整顿规范***城区交通秩序暨客运出租车市场实施方案》、《***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城市管理制度体系为巩固城市环境整治成果以抓门前五包责任制(包卫生、包绿化硬化、包容貌秩序、包车辆停放有序、包无摊点)落实为核心逐步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责任细化们建立了门前五包检查、考核、通报制度实行责任制考核城管执法部门与1500余家沿街单位、经营业户签订了门前五包责任书与十几个社区、单位联合建立城管共建机制签订城管共建协议书并聘用了专职城管协管员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督促城区道路两侧所有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认真落实五包责任制并强化考核奖惩年终进行综合评比表彰极大地调动了市民群众参与配合城市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沿街各单位、经营业户都主动承担起自家门前市容环境管理责任在园林绿化工作方面落实建管分离管养分开通过招投标择优选择绿化建设队伍签订长期合同落实苗木两年包活责任制两年后验收并移交园林部门再聘请专业绿化管理队伍或者与原建设单位续签养护管理合同将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推向市场园林部门由建管养一体向纯粹监督管理职能转变通过绿化管理单位面向社会招聘临时工人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浇水、清理杂草垃圾等简单养护工作既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管理质量又为一些困难人群提供了收入来源形成了社会化长效管理格局三、思考与建议(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拓宽城建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办法思想解放程度决定着城建工作成效要对照先进认真查找思想、工作、作风上存在差距进一步解决想不想干精神状态问题、敢不敢干思想观念问题、会不会干发展思路问题、能不能干工作作风问题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破除盲目自满、固步自封思想增强危机意识;破除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强化领导干部责任心、事业心充分调动各层面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加大融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一大力实施产业带动借助“外动力”以商贸流通、旅游观光、生态建设等投资回报率高、发展潜力大、切合我县实际项目为抓手鼓励城市建设方面招商引资活动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加强建设系统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业务联系积极争取上级城建投资项目、资金和对**建设扶持政策倾斜二盘活城市资源激发“内生力”着力搞好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和招拍挂放活土地二级市场增加土地收益并为开发建设提供足够用地全面整合城市有形和无形资产灵活运用公共设施经营权拍卖和POT(建设-经营-移交)、PPP(公共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建设)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盘活城市现有资源实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以城引财、滚动发展”目标三重点项目和公益项目要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四加强建设资金投入和管理按照适度收缩、相对集中原则将一些项目打包整合集中用于县委、县政府确定重点工程特别要加强财政预算外资金监管确保各种建设规费和地方性税收全额用于城镇建设县财政、建设主管部门、各项目主体要加强资金拨付程序管理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到位重点保障征地拆迁户、用工单位和材料供应方资金拨付确保重点工程进度五优化软硬件环境提升城市容纳力硬件方面围绕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和招商引资需要立足于发展支柱产业重点考虑大项目安置和将来配套建设统筹城镇与园区规划建设着力加强基础设施配套确保一次到位为推动“三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软件环境方面按照“政府提速”要求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机制充分发挥行政审批大厅作用全面落实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审批制度大力精简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收费事项制定一些配套政策从税费、行政规费、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投资商尽可能优惠

第四篇:市东部片区政协会议欢迎辞

雄峻夔门敞开怀,魅力诗城喜迎宾。

值此盛夏时刻,我们满怀喜悦,迎来了重庆市东部片区政协工作XX年第一次会议。这是一次为重庆市东部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诤言、献良策的盛会,是一次交流政协工作经验、共绘新形势下人民政协事业美好蓝图的盛会。在此,谨向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你们不辞辛劳前来检查指导、传经送宝,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奉节,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有2300多年的建县历史,历代曾为路、府、州、郡治所;奉节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境内自然风光独特,有雄甲天下的夔门、举世闻名的天坑地缝等自然奇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公孙述筑白帝城称帝、刘玄德退守白帝托孤等著名历史典故;奉节还素有“诗城”美誉,李白、杜甫、刘禹锡等许多著名诗人曾在此写下无数传世名篇。

重庆市东部片区七个区县,各种联谊交往不断,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今天,在市政协的号召下,七个区县的政协同仁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按照市政协“三新”要求,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交流政协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经验。我们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次会议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一定能够在重庆大开放、大发展、大提速的关键时期,发挥重要作用,做出重大贡献。

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在奉节期间生活愉快、吉祥安康!

祝重庆市东部片区政协工作XX年第一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第五篇: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报告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报告

2007年是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重要的一年。2007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市的延伸和发展,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一、2007年情况

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为确保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市委发布公告,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责任分解表》公布,并在贵阳市各大媒体重要位置刊登。分解表对《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进行了详细分解,共9大类别,每项类别又分成若干项,每项除明确完成时限外,还明确具体负责人,从贵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负责人逐项分工负责,对口各局、委为责任单位。

制定法规,提供法制保障。贵阳市人大常委会计划在2008年制定贵阳市阿哈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贵阳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规定、贵阳市促进旅游发展办法、贵阳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修订贵阳市水污染防治规定等多项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列入立法计划,为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供法制保障。同时,对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贵阳市劳动监察条例的修改和贵阳市人民调解工作条例、贵阳市青岩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办法、贵阳市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条例、贵阳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等项目开展立法调研。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7年,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共481个,总投资89.8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其中:2007年完成投资16.34亿元,超额完成了10亿元的目标任务。完成贵阳环城高速公路西南段建安投资10.2亿元。金阳新区城市道路工程中金朱路、迎宾东路(二期)、兴筑东路(二期)已建成通车;金岭东路已正式开工;金朱东路不涉及拆迁和林地路段已开工,正在进行路基土石方施工;兴黔路(一期)A标已建成通车,正在进行人行道、边坡及管道工程的施工,B标已建成通车;兴筑东路(二期)A标已实现通车。开工建设贵金线、北京西路、花溪二道、朝阳洞路、市北路二期、水东路、西南环线一期等七条道路,道路总长50公里。完成服务大楼立交桥、10个人行过街系统建设。贵阳市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工作步伐加快,完成《贵阳市轨道交通网线规划》编制及报审工作。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2007年,共完成农村公路改造1077公里,完成投资36804万元。其中,县乡公路完成221公里,村公路完成856公里,顺利完成“10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 实事目标任务1042公里。农村乡镇客车站共开工14个,完工10个,圆满完成了10个乡镇客车站建设的实事任务。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及配套小水池工程建设已全部完工,实际完成1371口/44670立方米;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4.88万亩,占计划的100%。3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3370户,超额完成计划的13%。动工建设沼气池36750口,完工35984口;改圈29186间,改厕29147座,改灶28763个。完成串户路改造634.7公里,占计划92.7%。“万户小水池工程”进展迅速,解决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超额完成实事任务。农村市场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了400个农家店和20个农资超市工程总量的95%。“建立150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任务完成176个。

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清镇东郊水厂厂区土建工程完成90%,城区供水管网已完成50%。金阳新区消防指挥中心、金阳医院已完工投入使用。贵阳市新庄污水处理厂厂龙塘大沟改线工程已完成,厂外截污沟工程进展顺利。贵阳市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构筑物基础已完成,SBR池结构已完成,沉砂池上部结构完成。小黄河二期工程河道开挖已完成,河道档墙施工完成92%,安装完成50%,完成总量95%。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楼完成地下室和边坡防护工程。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地勘工作基本完成。贵阳市传染病院改扩建项目消化道病区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呼吸道病区基本完成即将进行竣工验收,贵阳市护理职业学院建

1设完成教学楼、1号学生楼基础。全市用以接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8所公办学校改扩建已完成。

着力巩固生态优势,城乡生态文明意识增强。扎实抓好以营林工程和绿化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出台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开展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占用林地建房35357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32.7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19%。初步建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提前关停华电清镇发电公司2×6.5万千瓦机组,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113户企业加强了监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8户。实施水晶集团、贵阳煤气气源厂等企业的14个重点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确定10户企业为第三批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加快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在中心城区开展了以治理噪声、饮食油烟污染为主的“双降”工作。全年大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346天,比上年增加7天。全面启动“依法治理两湖一库,确保市民饮水安全”工作,初步建立了“两湖一库”治理保护的长效机制。2007年5月30日,贵阳市正式向国家建设部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申请,建设部专家组于2007年10月19日—10月21日到贵阳检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最终,在11月底国家建设部组织的评审会中,贵阳市由于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从全国众多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市把创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工作,作为旅游行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抓手和切入点。完成创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申报、创建方案和组织动员工作。以创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巩固贵阳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成果,做好迎接优秀旅游城市复核工作,促进中心旅游城市、旅游集散地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的配套完善和提升。2007年,贵阳市旅游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双中心”发展战略和打造“中国避暑之都”城市旅游形象的目标,按照“树雄心、展‘两翼’、抓落实、促腾飞”的工作思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营销宣传,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狠抓行业监管,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使全市旅游业保持了协调、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314.14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25.44%;接待海外旅游者12.09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35.56%;旅游创汇5872.28万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0.41%;国内旅游收入120.81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36%;旅游总收入125.2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19%。

高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速度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全市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119.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9%。经济效益稳定增长,发展后劲继续增强。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9.0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5.0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1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7.51 %,12.83 %,15.09%。

循环经济扎实推进。2007年4月印发了《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2007年8月下发了《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阳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贵阳生态经济市建设总体规划》于2007年4月编制完成;正式下发了《贵阳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实施意见》。目前已选择金阳新区和一些大型的楼盘进行试点。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在全市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的工作。目前已命名了39个绿色社区和75所绿色学校,为全市的大力推广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在项目实施方面,确定了16个项目做为2006-2007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这16个项目中,农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个,工业类节能项目2个,工业类节水项目1个,工业类废气、废渣循环利用项目9个,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项目1个,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79768.7万元,目前,已完成3332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1800万元,利用粉煤灰及其他废渣近19万吨、废旧塑料1000多吨。其中,有9个基本完工,3个开工建设并取得一定的进展,还有4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民生事业得到加强,社会更显和谐。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城乡统筹就业7.2万人,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年末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市低保继续做到“应保尽保”,城镇低保惠及3.49万户7.85万人,农村低保惠及3.16万户7.06万人。全市养老参保人数达42.95万人,扩面达6.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33.8万人,扩面3.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5.5万人(含离退休人员21.3万人),扩面5.6万人;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6万人。对困难群众中的患者实行医疗优惠政策,为“低保”户减免医疗费约16万元。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有所居”行动计划开始启动,已开工廉租房建设5万平方米,备案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达58.5万平方米。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完成136项科技计划项目,预期新增产值14.64亿元。教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再次扩大“两免一补”范围,免除全市农村和城市低保人群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对8万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行补助。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间舞大赛,县级“两馆”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2.63%,高于全年目标。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8.06%,人口自然增长率4.31‰。强化安全生产,我市安全生产工作评比在全省名列前茅。扎实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活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显著上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二、2008年展望

一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发展能力。2008年贵阳市将配合省抓好贵广高速铁路贵阳站建设,确保年内完成环城高速路西南段建设;启动龙洞堡机场改扩建工程;修编城市路网规划,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城市规模;按照“三环十六射线”骨干路网规划,加快南环线等道路建设,力争启动北京东路建设;新增3000个停车位。加快金阳新区路网建设,建成连接老城区的贵金线,打通新区至百花湖、清镇的快速通道,推动贵广铁路金阳客站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10个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完成1000公里村寨串户路,新建15个农村乡镇客运站、8个农村乡镇渡口;解决20万户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开工建设7座小型水库;完成中低产田改造4.26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治理2万亩;建成“四改一气”

1.76万套。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生态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八大生态产业,大力发展以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中介服务、金融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以上,尽快形成稳定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三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四大治理工程。开展以治理“两湖一库”为重点的治水工程;开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绿化工程;开展以提高空气质量为重点的治污工程,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继续推进第三批试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重点抓好年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订并实施《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条例》,继续推进开阳磷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息烽磷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清镇铝、煤化工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基地建设。

四是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努力构建“和谐贵阳”。实施“学有所教”计划,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免除全市中小学杂费,确保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劳有所得”计划,继续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抓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万个,力争实现城乡统筹就业6.8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培训1.8万人,转移就业1.44万人,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病有所医”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着力加强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市农村,确保参合率达90%以上。实施“老有所养”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年内养老保险扩面3.3万人、医疗保险扩面2.2万人、失业保险扩面2.2万人、工伤保险扩面2.2万人、生育保险扩面1.1万人。实施“住有所居”计划,加大保障性廉租房建设,建立和完善廉租房制度,进一步理顺经济适用房管理体制,加快城区危房、旧住宅区、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建成廉租住房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1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完成4000户农村危房改造改建。实施“居有所安”计划,深入推进“平安贵阳”创建工作,继续开展 “严打‘两抢一盗’专项斗争”。

五是努力平抑物价过快上涨。提高粮、油等重要商品储备能力,制定重要商品供应应急预案,完善流通渠道,积极搞好食品市场供应,加强食品质量和市场价格监管。健全物价上涨与提高低收入人群补贴和保障标准实行挂钩联动的机制,切实保障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不受大的影响。

下载东部沿海城市建设文明强市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部沿海城市建设文明强市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重要机遇。从国际上看,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循环......

    文明城市建设阶段性总结2015(5篇模版)

    2015年文明城市建设工作阶段性总结 武汉作为新晋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艰辛,维护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使城市健康发展、深入发展更是对武汉人民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大考验。未成......

    沿海三市超市员工工资方案

    沿海三市超市员工工资方案 尊敬的公司领导: 经对北海大润发、和安、新力及钦州沃尔玛、华润、巨龙、华发乐等购物广场员工薪酬福利状况进行走访调查,工资水平如下: 员工:1400-15......

    外交部首向全球推介东部沿海省份[优秀范文五篇]

    外交部首向全球推介东部沿海省份 “山东8分钟”济南元素亮眼 “新动能,新山东!”9月20日,这句常见于城市街头巷尾的话,出现在了外交部南楼蓝厅。当天上午,主题为“新时代的中国:......

    XX市城市建设工作汇报(范文)

    一、XX市城市建设基本情况全市辖6个城镇街道办事处、2个建制镇、4个苏木(乡)。总面积1478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29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17.7万人,含蒙、汉、回、满、达斡......

    2011市文明创建总结

    团结拼搏争创一流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水工处机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首先,我代表水工处机关对各位领导莅临我处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

    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美好家园

    创建文明城市 建设美好家园 贺安杰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12日15 版) 株洲市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城......

    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知识问答

    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知识问答 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知识问答 1、近年来,我市是如何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进农村、企业、社区、学校的? 答: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学习宣传习近平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