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腹胀痛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以腹胀痛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王珺平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肿瘤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邮政编码530021 通讯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竹路8号1栋3单元402房 联系电话:***;E—mail:wangjunping1028@hotmail.com
患者女,76岁,因“下腹胀痛1周”入院。
1周前无原因出现下腹部胀痛,程度轻,无他处放射。无发热、呕吐,无咳嗽、气促,无眼、口干,无关节痛、意识障碍等。来我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查体:Bp151/88mmHg,双侧腋窝各触及一肿大淋巴结,约0.5 cm ×1cm,质韧,无压痛,活动可,边缘清。皮肤黏膜无异常,心肺无异常,腹软,稍隆起,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余无阳性体征。病后外院资料:胃镜无异常。肠镜示横结肠息肉(已钳除);直肠糜烂(性质待查),无病理报告。我院门诊腹部+妇科B超示少量腹水,宫腔、盆腔积液,余无异常。
入院后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0g/L,淋巴细胞比率54.5%,余基本正常。肝功能:总蛋白58.6g/L,白蛋白28.3g/L,余正常。尿常规:尿蛋白2+。24h尿蛋白定量534mg/24h。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1:320,抗核抗体谱、抗心磷脂抗体正常。补体3:0.48 g/L,补体4:0.20 g/L。大便常规+隐血、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四项、结核抗体、类风湿因子、血沉、Coombs试验、肿瘤标志物正常。结核菌素试验(-)。心电图正常。胸片;右膈抬高?胸腔、心包B超;少量双侧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各部位CT平扫+增强示
1、右肺中叶,左肺上叶炎症;
2、双侧胸腔积液并右下肺膨胀不全;
3、双侧腋窝多发淋巴结肿大;
4、腹水;
5、双侧肾盂及输尿管上段扩张;
6、盆腔积液。诊断性腹穿示漏出液,细胞学和病原学正常。骨髓细胞学;骨髓增生活跃;活检考虑铁利用障碍性贫血。右腋窝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入院后予降压、补充白蛋白。曾予头孢他定、左氧氟沙星,用后腹胀痛加重,3天后停药。
患者特征为多浆膜腔积液、蛋白尿、贫血、低蛋白血症。各科会诊认为结核、感染、肿瘤可能性不大。入院查ANA和24h尿蛋白定量异常,但无法指导诊断,予复查。第2次ANA阳性、ANA抗体谱Ro-52++、ANA抗体谱nRNP/Sm++。第3次ANA阳性、ANA抗体谱核小体+-、ANA抗体谱Ro-52++、ANA抗体谱nRNP/Sm++。24h尿蛋白定量分别为1612mg/24h、1861mg/24h。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院1997年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分类标准[1]及2009年提出的修订[2],诊断SLE明确。予中剂量甲泼尼龙和环磷酰胺冲击后症状好转出院,门诊随诊。
讨论:本例以下腹部胀痛为首发症状,检查发现多浆膜腔积液、蛋白尿、贫血。始终无皮肤黏膜、关节肌肉、精神神经方面改变,无光过敏。入院时免疫学、ANA和24h尿蛋白结果不典型。随着病情发展,抗核抗体谱逐步出现阳性,24h尿蛋白数值逐步增加,排除感染、肿瘤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后,诊断SLE。
文献报道,以胃肠病变为首发或主要表现的SLE误诊率高达88.6%[3]。由于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易误诊为感染性疾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临床多浆膜腔积液常见病因有结核、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衰、恶性肿瘤等[4]。对该患者诊断过程中,曾按常见病因寻找,但无有力诊断依据,结合ANA轻度升高等特点,考虑风湿免疫性疾病,复查ANA抗体谱核小体、ANA抗体谱Ro-
52、ANA抗体谱nRNP/Sm阳性。查阅文献,抗核小体抗体作为SLE的诊断性标记抗体之一,敏感性、特异性优于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特别当抗dsDNA和抗Sm同时为阴性时,抗核小体抗体检测可显著提高对SLE诊断率[5]。在SLE患者中抗Ro-52 抗体阳性率为24.66% [6],抗nRNP/Sm抗体在30.0%~40.0%的SLE患者可见[7]。但特异性不高。结合病史,诊断SLE明确。
参考文献 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内科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65-1066.2 李圣楠,黄慈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治疗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1):6-10.3 刘碧华,刘邦基,李定国.胃肠道表现为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00-301.4 刘满生,周溱,林春龙.多浆膜腔积液48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7,7(1):78-79.5 孙敏霞,吴纯,菅小红.抗核小体抗体、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8):1067-1068.6 邹自英,李素华,陈莉.13种自身抗体检测对SLE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23(5):443-446.7 辛琳琳,马静霖,司晓青.抗核抗体、抗ENA抗体、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对SLE的诊断意义[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5):371-372.
第二篇: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表现 贫血
(1)非免疫性贫血
非免疫性贫血包括慢性疾病和(或)肾脏疾病所致的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慢性疾病所致的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血色素性。网织红细胞计数偏低,骨髓象正常,骨髓铁储存量也正常,但铁代谢异常。患者肠道的铁吸收常常增加,但吸收的铁并未参与合成血红蛋白,而是储存于肝、脾,铁的利用率降低。合并肾脏病变的SLE患者所伴发的贫血,可能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所致。SLE患者发生缺铁性贫血者也不少见。药物治疗所致的急慢性胃肠道出血或月经过多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2)免疫性贫血
有时,溶血性贫血可以为SLE的首发临床表现。患者除贫血外,还伴有网知红细胞增多及血结合珠蛋白水平降低,Coomb实验阳性和脾肿大。当贫血严重时,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并可见核红细胞、多染性红细胞、点彩红细胞和Howell-Jolly小体。骨髓呈红细胞增生。白细胞异常
白细胞减少时SLE患者伴发的的另一种血液异常征象,其发病率仅次于贫血。白细胞减少与疾病活动、药物治疗自身抗体及骨髓功能降低有关。白细胞减少时,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均减少。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减少可以是SLE病情活动的一种临床表现。临床上,当血小板数小于50×109/L时一般无出血表现,仅有出血时间延长。当血小板少于20 ×109/L时,则可出现明显的皮肤粘膜瘀点、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有些患者可发生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出血,甚至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出血。SLE患者可出现血栓性血小板出血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出血性紫癜的SLE患者常伴有关节痛、胸膜炎、胸腔积液、脾肿大及血清球蛋白升高。骨髓异常
患者常有骨髓增生低下,合并骨髓纤维化者很少见。
血浆蛋白异常
50%的SLE患者伴有低蛋白血症,但重度低蛋白血症仅见于SLE伴肾病综合症的患者;血清白蛋白在疾病稳定期可在正常范围的低限;而当病情活动时,则进行性降低。脾功能异常
10%—20%的SLE患者有脾脏肿大,活动期时更为常见。京泽风湿免疫服务网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 650 8300 淋巴结病变
淋巴结肿大多出现SLE的活动期。以颈部、腋窝部最为常见,其次为腹股沟、肠系膜和气管支气管区。肿大的淋巴结通常质软、无粘连、无压痛,可自米粒至3—4cm大小。
第三篇:教书育人 以德为首
教书育人 以德为首
教书育人,以德为首。师德的好坏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态度都必然会影响到学生。一个教师的师德决定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方向和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时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
一、教师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针对的就是当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甚至还在发展着的对于教育本性迷失方向的人。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二、教师立德树人的时代性
中小学实施的基础教育,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要在于树立影响学生一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高度凝练了立德树人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中小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中小学校立德树人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立德树人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立德树人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创新,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时代性。
三、教师立德树人的思想性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必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做人修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兵团精神教育。教育学生从做合格公民的基础要求做起,将现代社会教育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贯穿到全部的教育工作之中。思想引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终身从教、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要爱生如子,把对人才的培养化为自己的责任,并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体现在认真执教,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教学工作上。
四、教师立德树人的高尚性
立德树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教师必须提高师技、师爱、师责、师品四个方面的修养。各中小学校要紧密联系自身实际,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切实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铸造高尚师德为立德树人奠定基础。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中所具备的个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严谨治学”、“勤于进取 ”、“认真授业”、“热爱学生”、“积极育人 ”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格魅力。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个教师,应该把热爱教育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才够格。教师的爱心奉献,是一种不间断的终身的奉献,是教师之“大爱”的充分体现。诲人不倦的爱心奉献精神,是由教师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知识的也是智慧的,既是毫无保留的也是不断创造的。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作为教师,不仅要爱自己的事业,更要爱所有的孩子。这就把教师的情感提升到了一个至高的境界。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人类社会充满科学精神的神圣之爱。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时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要在掌握新的思想观念、提高人格魅力和职业情感修养等方面有自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做到不断汲取源头活水,与时俱进。这样的教师就一定能成为一名称职的优秀的教师;这样的教师越多,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景就愈加光辉灿烂!
第四篇: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任期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相一致。其成员(委员)简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通常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由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七人组成。
习近平个人履历
1969-1975年 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知青、党支部书记1975-1979年 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学习
1979-1982年 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现役)
1982-1983年 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
1983-1985年 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正定县武装部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 1985-1988年 福建省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
1988-1990年 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宁德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0-1993年 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3-1995年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5-1996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6-1999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高炮预备役师第一政委
1999-2000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南京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福建省高炮预备役师第一政委
2000-2002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南京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福建省高炮预备役师第一政委(1998-2002年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2-2002年 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南京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
2002-2003年 浙江省委书记、代省长,浙江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南京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
2003-2007年 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浙江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2007-2007年 上海市委书记,上海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
2007-2008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
2008-2010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2010-2012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2012-2013年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2013-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
李克强个人履历
1974-1976年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知青
1976-1978年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8-1982年 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校学生会负责人
1982-1983年 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常委
1983-1983年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兼全国学联秘书长
1983-1985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1985-1993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全国青联副主席(其间:1991.09-1991.11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1993-1998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
(1988-1994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8-1999年 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兼任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 1999-2002年 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兼任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 2002-2003年 河南省委书记、省长,兼任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
2003-2004年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4-2005年 辽宁省委书记
2005-2007年 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2008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
2008-2013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2013-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1]
张德江个人履历
1968-1970年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公社太平大队知青
1970-1972年 吉林省汪清县革委会宣传组干事、机关团支部书记
1972-1975年 延边大学朝鲜语系朝鲜语专业学习
1975-1978年 延边大学朝鲜语系党总支副书记,校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 1978-1980年 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经济系学习,留学生党支部书记
1980-1983年 延边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1983-1985年吉林省延吉市委副书记,延边州委常委兼延吉市委副书记 1985-1986年 吉林省延边州委副书记
1986-1990年 民政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1990-1995年 吉林省委副书记兼延边州委书记
1995-1998年 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998-2002年 浙江省委书记
2002-2007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2007-2008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
2008-2012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
2012-2012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重庆市委书记 2012-2013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
2013- 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
俞正声个人履历
1963-1968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弹道式导弹自动控制专业学习1968-1971年 河北省张家口市无线电六厂技术员
1971-1975年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无线电厂技术员、负责人
1975-1981年 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所技术员、工程师 1981-1982年 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1982-1984年电子工业部电子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所副所长、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
业管理局系统二处处长、副总工程师兼微型机管理部主任、电子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
1984-1985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负责人、副理事长、党组成员(其间:1984.12明确正司局级,1985.01-1985.03康华实业公司代总经理)
1985-1987年 山东省烟台市委副书记
1987-1989年 山东省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
1989-1992年 山东省青岛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长
1992-1994年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市长
1994-1997年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
1997-1998年 建设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1998-2001年 建设部部长、党组书记
2001-2002年 湖北省委书记
2002-2003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3-2007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
2007-2008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2008-2011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执行委员会主任
2011-2012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2012- 中央政治局常委,上海市委书记[1]
2012年11月起,不再兼任上海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2]
2013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3]
刘云山个人履历
1964-1968年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师范学校学习
1968-1969年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把什学校教师、土默特右旗苏卜盖公社劳动锻炼
1969-1975年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旗委宣传部干事
1975-1982年新华通讯社内蒙古分社农牧组记者、副组长、分社党组成员(其间:1981.03-1981.08中央党校学习)
1982-1984年 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党组副书记
1984-1986年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1986-1987年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987-1991年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兼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书记 1991-1992年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赤峰市委书记
1992-1993年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兼赤峰市委书记
(1989-1992年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党政管理专业学习)
1993-1997年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1997-2002年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97.10明确为正部长级),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2002-2012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1]
2012-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至2012年11月)
[2]
2013年3月4日,被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推选为主席团常务主席。[3] 2013年3月25日,任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主任。[4]
王岐山个人履历
1969-1971年陕西省延安县冯庄公社知青
1971-1973年 陕西省博物馆工作
1973-1976年 西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
1976-1979年 陕西省博物馆工作
1979-198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1982-1986年 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处长、副局级研究员、联络室副主任
1986-1988年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正局级研究员、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主任兼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代所长、所长
1988-1989年 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1989-1993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其间:1992.09-1992.11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1993-1994年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
1994-1996年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行长、党组书记
1996-1997年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党组书记
1997-1998年 广东省委常委
1998-2000年 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
2000-2002年 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2002-2003年 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3-2004年 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党组副书记
2004-2007年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党组副书记
2007-2008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
2008-2011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1-2012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至2013年3月16日)
2012-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至2013年3月16日)[1]
张高丽个人履历
1965-1970年 厦门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学习
1970-1977年 石油部广东茂名石油公司工人、生产指挥部办公室秘书,政治部团总支书记、公司团委副书记
1977-1980年 石油部广东茂名石油公司炼油厂一车间党总支书记、教导员,厂党委副书记、书记
1980-1984年 石油部茂名石油工业公司党委常委、计划处处长,副经理
1984-1985年 广东省茂名市委副书记、中国石化总公司茂名石油工业公司经理1985-1988年 广东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88-1992年 广东省副省长(其间:1990.04-1990.07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1992-1993年 广东省副省长兼省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3-1994年 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兼省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4-1997年 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协调领导小组组长
1997-1998年 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深圳市委书记
1998-2000年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
2000-2001年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1-2002年 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长
2002-2003年 山东省委书记、省长
2003-2007年 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2007年 天津市委书记
2007-2012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
2012-中央政治局常委[1-2]
2013年3月16日——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
[3]
第五篇:以德为首育人为先
以德为首,育人为先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明文指出: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与教学活动之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的确,一个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如果一味停留于只求学好文化知识为己任,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和熏陶,这是很危险的。这样的“人才”真的有用吗,他们只会学习,不懂交流、合作,他们将与社会、与他人,甚至与自己的家人格格不入。试问,生存问题如何解决,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的宏图大志更是纸上谈兵。为此,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担任启蒙教育的工作者,更是任重道远。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十几年来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尝试把德教放在首位,与德教与教育各个环节: 一
课堂教学 以德为先
十几年的教书生涯,我深深感到学生们对尊敬长辈,学会感谢等方面一届不如一届,真是世风日下呀,为此我,难堪过,伤心过,也惶恐过,然而仅凭一己之力又能改变些什么呢?只好把握着这三尺讲台,尽自己的微力做点自己该做也想做的事吧!
将德教贯穿于所教学科之中。先后涉及到语文、思品、写字、数学等各个学科。现以一堂数学课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前几天,我任教的一年级小班应学校要求向家长进行开放教育。家长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教室,有爸爸,有妈妈,有爷爷奶奶,甚至一家来好几位家长,发下去5张请柬,教室后面却坐了满满的一排,足足有二十来位,可见他们对孩子的关注之切。他们那饱含关注和爱意的眼神让我感动,不知我的那帮小家伙们是否与我同感?我知道,礼尚往来,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是,一开课让孩子说一句最想对家长说的话,也许是受情境的感染,孩子们说得头头是道,充满真情的稚嫩的话语让家长们也倍感欣慰,爱于被爱,回报爱与享受回报一切在无言之中,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吧!我意识到,孩子们的情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从他们自信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他们的心情:爱家长不能仅仅靠一句空话,是要付出行动的。这时间花得值!紧接着我又将招待客人设计成课堂教学的情景,把要讲解的例题贯穿于情景之中,让教学活动源于生活,让生活为教学提供宝贵的资源。如例2教学:我们要准备好吃的来招待家人(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出示9张橘子卡片),人太多不够分怎么办?孩子各有各的想法,但在我稍做引导之后,他们都知道先分给老人才是好孩子。尊老的思想在此例中得到很好的贯通。只是一堂普通的数学课,孩子们掌握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道理,同时学会回报爱,学会尊重老人等做人的道理,如此教学何愁世风不改? 二 调解纷争,德教为先
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家常便饭,他们正处于打闹的年龄,而在这些打闹中故意让人难堪,使人不痛快的毕竟占少数,多数打闹皆因他们玩中闹,闹中打而引起的纠纷,还有天生好动的,无意之间惹着了别人自己却全然不知。这时候他们会把说的清说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纷争一股脑交给他们信任的老师,在他们心中老师是万能的,是救世主,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是万能的吗?不是的。每件事都断出个是非,每个孩子都能满意而归,谈何容易。分不出是非,用心找到谈话的切入点,和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教他们学会认识自己的短处和对方长处,这对我们老师来说是可以办到的。比如说甲同学哭着告状说乙同学偷了他的铅笔,让我去给他们断案,没有证据,我能断出是非吗。不断会让甲失望,胡乱断会伤害到乙同学,左右为难,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会他们找自己的问题,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问甲:你亲眼看见乙拿了你的铅笔吗?(没有根据不可信口开河);为什么你的东西那么容易丢?(学会独立生活,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再问乙:为什么别人会怀疑你?(学会诚实做人,用诚实维护自己的尊严);你拿了别人的笔吗?如果自己一时糊涂做错了,现在你想清楚该怎么办了吗?(懂得犯错不可怕,怕就怕在有错不知,或知错不该)„„两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心悦诚服的接受老师的建议,心中的气也烟消云散,同时又明白一些为人之道,真是皆大欢喜呀。如此事例举不胜举,只要我们做老师的用真心去理解、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你所做的一切都会留下些痕迹。三
家校沟通
德教为先
不止一次家长会或与家长的电话沟通中我说过同样的一段话:孩子的成长营造好的环境,那么环境是什么?环境就是老师的德行,就是父母的德行,就是孩子身边所有人的德行,什么“诚实”、“守纪”、“宽容”、“谦让”等词汇都只是笼统的说教,他们不能带给孩子们真真切切的体验,更不能带给孩子们实实在在的环境,因为他们是空洞的,是不可触摸的。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没有模仿的对象,没有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学习活动就会是盲目的,无效的。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又说“跟什么人学什么样。”这些话说的一点不假。我自己就有切身的体会今年新接一年级,为了节省发作业的时间,前面同学的作业递过去,后面同学的作业则是扔过去,没过几天,教室里作业飞舞的现象随时可见。谁“创造”环境?是我,他们的老师,我深深的自责了,想改变这种环境,却远不如“创造”环境来得容易。因此我在与家长以各种方式沟通的过程中,总是用“现身说法”和家长交流,希望家长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把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树立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理念。如果家长有空就趴在电脑跟前,想让孩子不迷电脑难;家长如果自己不能做到尊重别人,想让孩子懂得尊重你们也难;自己不读书学习,想让孩子爱学习难;„„。身教重于言教,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对他们施行良好的教育,他们就会深深的记住这些内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育人为本,德教为先。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仅仅是班主任或德育校长的事,它应该渗透于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每一节最平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去,只有真正做到德育教育和知识传授有机结合,才能让我们的每一节课充满活力,充满激情,才能让学生不断闪烁智慧的光芒,才能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得到最大的尊重,收获最大的快乐。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真的做了教师的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一、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家的生活状况极糟,父母离异、生活拮据,导致他失去家庭温暖,在在其他同学面前常感愧不如人,再加上自理能力也很差,就越发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我调整教育方法,与瞧不起他的同学谈话,告诉他们:他是我们中的一员,只有我们才能真正帮助他。做通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之后,我又多次与他谈心,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照顾、鼓励他。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个自尊心强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来,无非是为了维护他那自卑和幼小的心灵。明白了这一点,我对他说:“老师不会因为一名学生的家庭背景而对他另眼相看,老师只在乎他是否真正学会做人,学到知识。让老师来帮助你,使你成为一个别人喜欢的孩子,好吗?相信你能行!”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他有时还会犯些小错误,出点小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毕竟在改变自己,毕竟在不断的进步。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再笨再懒再难管,都不应该成为被老师蔑视、嘲讽的对象。如果教师在一个被认为难管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只能用难听的话打击他,本身就是一种不称职,更何况学生们其实不像有的老师认定的那样笨,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从心底里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意识,有没有求真、求善、求美、求知的人格原则。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师生之间才能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学生才肯接受教育。师爱--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宝。
二、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勿庸置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言言、行行,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毕竟他们年龄还太小,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断的经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可信赖的,他们认为教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可见教师言行的好与坏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都会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当然教师的不经意中做过的一件错事(哪怕很小),或者说过的一句错话(哪怕很短),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之的教育,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教师在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应付了事,甚至课上传授了一些错误的知识,或作一些模棱两可的解释,而后又不肯拉下脸皮向学生认错,将错就错,最后损害的是教师的形象,是教师的威信。相反,若能知错就改,学生不但不会嘲笑你,而会更尊敬你,大大增强了你的威信。
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当班主任时,有一次班会课上,我看见教室地上有很多纸屑,于是弯下身子将纸屑一片一片的捡起来,学生们看见我在捡,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教室很快就变干净了,自那以后我就很少看见教室地上有纸屑。短短几分钟我一句话没说,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想这就是率先垂范的教育力量。
规范师德不是一朝之功,而是时时之事、处处之事。如果教师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为学生树立起榜样,试问:教师尚且做不到,又有什么理由去教育学生呢?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才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受到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教师自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三、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作出贡献。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不正之风也在校园里蔓延,请客送礼蔚然成风;一年一度的评优活动,也不能得到很公平的对待,唯有利益最重,功利在教师心中的份量越来越重,为了“一纸空文”,更多的是拍马吹捧、拉关系;更有的教师心理不平衡,见异思迁,弃教跳槽的事时有发生;也有的教师,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喊起“课堂为温饱,家教奔小康”的口号。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不良影响,玷污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因此,面对窗外的灯红酒绿,教师更
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敬业乐业,无愧于“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决不能让一些不良风气玷污教师这片净土,影响学生纯洁心灵的塑造!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