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溢《红楼梦》(一)
情溢《红楼梦》
(一)刘同旺
深入浅出话“红楼”
《红楼梦》写的补地的故事,以宝玉补地为主线,补情即补地。地最终未能补好,于是落了个“又向荒唐演大荒”的结局。
《红楼梦》写的一个情字。写人写的情,叙事叙的情,编故事编的情,而情又为着“理治”服务(1):以情治人,以情治家,以情治国,以情治社会,以达“正人生,正社会”之目的。情是《红楼梦》真正的主人翁。贾宝玉是情的代言人、情的使者,甄士隐是情的代名词(甄士—真事,即有情)。《红楼梦》只在写情,非在说了故事,如同“寓言”只在哲理一样。(湘莲救了薛蟠的命,并结为生死兄弟。这里头应是有故事可写的,但未写)。因此,书中的故事缺少连续性,差了完整性,然而,用情串将起来,又不无连续完整的了。《红楼梦》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情”是人类社会为其共识,最简单、最原始、最基础的元素,人人都可以做到,人人又都难以做到,尤其一辈子做到。做到则天下太平,做不到便要生出乱子。
《红楼梦》写的一个情字。情是简单的,《红楼梦》所写也力求简单。人生在世本在单纯,**六世—仓央嘉措一生追求的只是个“真”字。元春这名字就是因为正月初一出生的。贾府除夕祭宗祠搞的太复杂了,不得好。史湘云将一件极简单的小事(小戏子像黛玉)弄的复杂了,而闹出一淌子事来。《红楼梦》里的许多事,因为弄的复杂而失真,而心生嫌隙,而心生“谋虚逐妄”,而生出“屁事”,而“乱哄哄”,而整个社会不得安宁。
《红楼梦》里的主要矛盾,是有情与无情的矛盾。其矛盾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事与事之间,人与物事之间,有时则在某个人的自身、或物或事的个体上。贾雨村与付家的两个婆子,是无情的代名词,他们的认知与作为是社会反映。(贾雨—假语,即无情)。《红楼梦》里依着有情与无情,其人物大体可分为两大类:有情人与无情人。实是有情与无情之分。(《红楼梦》里表面矛盾诸多,仅就人物之间:母子、父子、夫妇、兄弟、姊妹、妻妾、亲戚、朋友、同伙、邻居、主仆、丫头与丫头等)
隐事说事是“红楼”的曲笔,“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两三分”。以“隐事”写人、写物、写事、叙情说理,是“红楼”的独创手法。《红楼梦》写的一个无情社会,实是一部社会无情史。欲字是导火索,私字是社会的基础根源,人们为着一己之私而活着,为利而来,为利而往(书中写到“凭诗祝舜尧”,因为舜尧是大公无私的象征,这是在提示。)。
红楼梦写的一个悲剧(闺阁—“悲歌”),表面宝黛婚姻不成,贾府败落,实是情的不被理解,真情不敌无情。公冶长懂鸟语,人却不懂情,岂不悲的么?贾府代表当时社会,贾府败就是社会败,红楼梦里的“无情社会”,无特定所指,他说的人类社会过程中“一个不好的社会,一个无情的社会,一个乱烘烘的社会”。人间应是个阳光灿烂,有情有义的地方,如今却是无情当道,当是悲了。红楼梦虽悲剧,但不沉沦,不气馁,他留给人间希望与寄托,《西厢》就是为之奋起的号角:“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今天的乌托邦,将是明天的现实”,天下将是有情之天下,天下人应是有情人。
注:(1)《红楼梦》里,写人不完整,写事不连贯,写物不格致。反倒是看似无须细说的却又格外地细了。这都是因为以情为中心,突显情的缘故。就全书而言:大结局只是个大概,诸多人物归宿只是大致如此。
我说“红楼”
我说“红楼”,是说《红楼梦》这部书写的什么。(不少读者是从人物、故事、文章的可读性去说了的。)
我说“红楼”,就一个字,二个不同,三样书,四个是,外加一评语。
一个字—情:我说红楼梦就一个“情”字。情是内容,隐是手法,乱是表象,治是目的。书中所写只是情的遭难,情的悲剧。闺阁—谐音“悲歌”。情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有了它,人与人相和睦,人与社会相和谐;没了它,人与人便成“斗眼鸡”,社会就要“乱哄哄”。没了情一事无成。
二个不同——即“有情”与“无情”的不同,它们是一组矛盾。既是矛盾,双方则相互转化。有情即讲理,无情即不讲理。一对矛盾又牵扯出三类人,有情人,无情人,中间状态的,但总的分成有情与无情两大营垒。
三样书——《红楼梦》是一部写情的书,提倡真情,反对无情(1);红楼梦是一部写生活的书,提倡“诗生活”,反对“热闹不堪”的生活(2);红楼梦是一部写“理治”的书,以小说的形式以明理,提倡情治,反对无情而治(“济世之材,济人之德”“济世保生”都是说的治)(3)。但归根结底,仍在一个情字。生活要了情趣,理治要了情怀。书的回目透着一个情,“真事隐”隐的一个情,“假语存”存的一个情,写人叙事说理为的一个情。情是人间的至爱至重至尊至宝。人间是非皆因情始,情心即人心。“政通人和”,人和了才能政通,人心决定一切。一部红楼梦以着有情与无情的纠葛,贯穿始终;以着补天补地的执著,秉承一气;以着无情战胜有情的现实,而告终。(实质私利战胜公义。私字的利害关系,在承包“大观园”中,以文艺之手法注释的尤为生动明白。“三样书”在章回中各有着侧重文字。)
《红楼梦》旨在劝人教育人,重情施情,避羞恶,行辞让。(中国人最犯忌讳的“忘恩负义”,“反目成仇”。)
四个是—“正邪两赋论”是红楼梦的理论基础;“阴阳论”是红楼梦的指导思想;“和为贵”是红楼梦的核心理念(4);“情”是红楼梦的基本元素。
评语——宝玉对黛玉说:《会真记》“真真是好书,你看过后,连饭也不想吃呢”。黛玉看过之后:“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如今“我说红楼”,却不得不赞叹了红楼梦真真是好书,忧伤优柔优美;红楼梦在中国小说中堪称空前第一奇书,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红楼梦是一部写情的书;红楼梦是贾家的一部“败落史”;红楼梦是贾家的一部“无情史”;红楼梦是社会的一部心酸史,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一部“心灵史”。红楼梦是一部哲理之书。透读“红楼”,“三月不知肉味”。
一曲“红楼”,归纳了只十六字:“此梦重情,饮愁服恨;天理良心,弃虚抛妄”。前八字是书的内容与结局;后八字乃书的本义与引申。集中到一点,仍在一个“情”字。《红楼梦》重的不在说,而在悟在做。而说又是先行先决的。
古人的“风水”说,本是正道,是后人说邪了。水与空气是人生存的必须条件,尤其是高质量的风与水。古人不懂空气何物,但风是可感可知的,风实是空气流动。因此,一部《红楼梦》也是不容说邪了的。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己走遍半个世界。《红楼梦》里有真理,只是还不被世人识得。
注:(1)本书第一回第一段,如果将其中的“梦幻(蒙难)、通灵(动情)”换成谐音,便是:“„经历过一翻‘蒙难’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动情’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真事是“情”,“蒙难”指的情遭难,“动情”乃歌颂情。此书只在为情唱赞歌。
此点,书中多处给予了“提醒”与说白。例如,“红楼”(情愁)、“闺阁”(悲歌)、“梦幻”(蒙难)、“通灵”(动情)、“炼石补天”、“治妒补地”、“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曲”、“痴梦、钟情、引愁、度恨”四仙女名等。有时还干脆抛出:“大旨谈情”、“将儿女之情发泄一二”、“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取其事体情理罢了”等明白话语。
第十八回中的一句话,“岂《石头记》中通部所表之宁荣贾府所为哉?”即揭示了《红楼梦》的主旨。“所为哉”——为的一个“情”字尔!贾政身旁皆“才技之流”,为何用了一“小儿一戏之辞”,皆因念及姐弟之情,想着元妃“眷念切爱之心”(表的人伦之情);且采用宝玉之联额,取的童心童趣之作,单纯、自然、毫无造作之意,全在心灵所发(表的自然之情)。
二十八回,宝玉、玉菡互赠汗巾,就这点子事,也要细细写来,因为他关系到一个情字。宝玉送的松花汗巾(松花—情话);玉菡送的茜香罗汗巾(茜香罗—恋想多)。汗巾是刚从身上解下来的,都还带着体温。书中说的“表我一点亲热之意”,一个“热”字,将彼此间的情感骤然升温。
八十回《红楼梦》,其内容概括为八个字:“此梦重情,饮愁服恨”。前四个字是内容,后四个字是结果—由第五回四个仙人的名字而来。集中为一个字—“情”。「痴梦(此梦),钟情(重情),引愁(饮愁),度恨(服恨。」
有人说,《红楼梦》好,就好在“平淡无奇”,“作者只是做了一面公平的镜子,把事情如实记录下来”。其实这话是对的,只是没能说对地方。《红楼梦》写的一个情字,情是人类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的元素,再平淡无奇不过。情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必须品,爱与被爱给生命带来温暖与富足。(“养儿防老”有着人味;“投保”养老多的钱味。)书中的大小故事,只是情的记录。例十九、二十三回,是宝玉的生活写照,写的均是一个情字。简单东西不可复杂化,复杂东西应简单化。情是简单的,人人都可做到,如果弄的复杂了,便要岀了偏差。情要发自内心,出自自发自觉。像宝玉所说的得“古人常云‘天然’二字”。情要能坚守,“宝者贵也,玉者坚也”。河流的归宿是大海,而沙漠里的河流永远也流不到那里,但他们却照样流着,永不歇止。书中所写:人物不完整,故事不齐全,衣不适时,物不派用,药不治病,食不甘味,贾家不知南北,“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假语存,真事隐„如此,书之所写到底何如?
(2)热闹而不失清雅,一种生活文化。什么叫“生活”?“生”是话着,“活”是继续活着,而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决定了活着的意义。生活是人生的舞台,情是做人的后台。生活要热情奔放浪漫附于想象,但又要是现实中的实在。“诗意栖居”,多些想象;“寒素人家,娘母子在一起„”却是一种现实中生活。“身心和谐”,是一个健康的生活中人。黛玉论诗特别推崇王维,王诗平淡,过生活也应是平淡的好。诚然,大度潇洒更是生活的层次。
《红楼梦》是一部写生活的书。王国维先生说:“生活与痛苦不能相离”,然而,寻找快乐,不找了痛苦却是能的,生话忌讳的单调乏味。猫科动物,无论家养还是野生,玩耍是他们的天性。人的生活更是如此,“妈妈!我去玩一会儿”,是小孩子的口头禅。陶渊明一边喝酒一边写诗,王羲之一边喝酒一边写字,苏轼一边喝酒一边填词,他们都是快乐的。《红楼梦》里人,想的是怎么吃,怎么乐,怎么玩,“往日老太太、太太领着大家玩,不及昨日一乐”;他们一年四季不停地过节,月月都要给人祝贺生日。大观园承包,不为省钱,更不是赚钱,大观园植花培草修竹种菜,只说计划,不提收获,好一个“红楼艺圃”。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的善于找乐子,能长寿延年。老百姓的话更是直白:“笑一笑,十年少”。《红楼梦》里人物,对待生活的态度各有不同,贾母的混,宝黛的追求,宝钗的钻营,湘云的宽容,李纨的应付,贾瑞的谋虚,贾诊的糟蹋等等。红楼梦里,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是实,哪些是虚;哪些是诚心,哪些是应酬,都有所表述。
《红楼梦》是一部写生活的书。对于其中的物种,说的祥尽十分,这实是说了生活。打个络子要配了五颜六色,茄子的做法,如何画画,攒钱给凤姐过生日,大篇大幅的写诗作赋,司棋要碗鸡蛋羹,七十一回的“屁事”,如此等等。一种叫了“软烟罗”的纱,有四样颜色:雨过天晴,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世人如何识得的呢!五十一回,连生活中的细节也要仔细写了。诚然,因此造就了一篇大文章,从“时令”的不好,到“人气”的不佳,见了问题的实质。《朱子家训》在《红楼梦》里亦有所体现。“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薛宝钗就是这么干的,只是用意各有不同。五十六回书,探春与宝钗对《朱子》之虚实还有过争论。
“大观园”人写诗,黛玉教诗,香菱学诗,惜春画画,这是他们的生活,这生活是积极向上的,生活为的找乐,不然就要亏了生活之本。“大观园”人生活是“顽”出来的,“诗呆子、诗疯子”是得了生活之真谛,“世人所难得者唯趣”。宝玉将诗作传到了外头,虽赞许有佳,却狠狠挨了黛玉的一顿批。(秦可卿提倡的“耕读生活”。歌曲《十送红军》“革命成功早回乡”也是说的生活)。《红楼梦》里评诗,诗的好坏在于“意趣真否”,其生活质量高低更是唯“意趣”二字。宝玉的意思,人不得高兴不如死了,也无须再变成人。
人生不是受苦,但不受苦不是人生。因此,生活要了快乐,一生忙碌为的笑逐颜开,用了老百姓的话说“偷着乐”,人生快乐不能让嗜欲偷走了。“饭养身,歌养心”,喝茶乃在生存,品茶却在生活。美国的“开心果”以“开心”命名。红楼梦里人更是无不找寻了生活乐趣,“闲取乐”是他们要做的:他们醉树荫,乐花丛,痴月色,赏雪景;他们玩的“肚子痛”,玩的“在石上睡着了”,玩的“不知所之”;他们发现生活,了解生活,享受生活,但决非改变生活;他们宁可破费了生活,也决不浪费了生活。宝玉被贾政打得遍体鳞伤,他忘了疼痛,却不忘找乐。槛外人的妙玉也懂得“有兴悲何极?无愁意岂烦”的道理。文怀沙,我国著名红学家,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今年己经一百零一岁了。一次一位女记者采访他,问他说:“要是在从前,您是爱美人还是爱江山?”他毫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我爱您的微笑!”微笑是生活的添加,微笑是生活的火花,微笑是生活的窗口,微笑是生活的护卫神。生活要了乐趣,对待生活要能积极向上。“人活七十古来稀”,下面的说话就各有不同了:“活一日少一日”“活一天赚一天”,这是两个不同层次,两种不同境界的说话。袁中郎语:“无一日不游,无一游不乐,无一刻不谈,无一谈不畅”。这话无不给人以启示。“永和”“永乐”“永嘉”“永定”“永兴”“永康”“永明”“永平”“永宁”,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年号,这都有着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生活忌讳的“谋虚逐妄”。白忙欢(北邙山),空志(公子),空忙(红妆)是针对谋虚逐妄者说的,做人要守本份。平常即正常。人世本无“解脱”之说,硬要说之,唯做个“有情人”耳!有情便无烦恼痛苦之忧。
《红楼梦》写的一个小社会,《红楼梦》里人和亊,是那个社会的真人真事。湘云与宝钗,他们对宝玉说着同样的话,却是两个不同的人。一个心胸坦荡,一个心怀叵测。《红楼梦》里人物逼真,语言朴实,事件普通,道理简单。作者希望读者能从中悟出人生之真谛,抛弃“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处世哲学,领悟真心待人的质朴宗旨。做正常人,过正常日子。
生活是简单的,不可弄的复杂了。美国人爱莲娜·詹姆斯在她的《让生活不再复杂》一书中写道:“使我们的生活少一些严肃”“多一些快乐和满足”“摆脱每天要面对的那些数不尽的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的亊情”“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平静的、简单的时光”。台球高手能很快使复杂局面简单化。尤氏说宝玉“一点后亊也不虑”,便是宝玉过的简单生活。
生活是简单的,快乐也是简单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人生活的快活便好,何以要去找了许多不快活的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做人要情真,过生活要情趣。“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般人品”。
读《红楼梦》,要像参观访问,搞了调查研究。要能从纷繁的表面现象中,看到问题的实质。
曹雪芹是红楼梦里人,所以他能写出《红楼梦》;读者也应做了红楼梦里人,这样才能读懂《红楼梦》。
(3)红楼梦写的一个“情”字,以情托理,以理行治。作为社会,理治是根本。人们将“路”叫着“道”,走路也得有规矩,男的让女的,少的让老的,空手的让负重的,上坡的让下坡的等等。一部红楼梦说的明白:当和尚做道士,看“感应篇故事”,讲狠,兴利,或是《红楼式的承包》,都不是办法。宝玉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脂本”其跋云:《红楼梦》虽小说,然曲而达,微而显,颇得史宗法。《红楼梦》说出了人的问题、社会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等,《红楼梦》的目的在于济人济世。指出“正邪两赋论”“阴阳论”“和为贵”是解决社会矛盾的理论与手段。
《红楼梦》写的一个情,说的一个理,盼的一个好社会(老百姓愿望的“剪恶除凶,以救孤寡”)。《红楼梦》只八十回书,重在说理,说完了是去做。且做是大家的事,民可使由之,民可使知之,民可使治之。“情治”属无为而治范畴,都是“断绝了烦恼”之治。情治要时刻想着他人(像尧舜那样)。如同宝玉说的:“我不管怎么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老子”曰:“夫唯不私,故能成其私。”其意是说,爱他人实是在爱自己。佛家语:“万物助一物,一物关万物”。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的呢?
从宏观上看:《红楼梦》旨在倡导一个情字。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皆依着一份情。因此,方得社会和谐,生活和美,天下和平。违反了情理,便要生出乱子来,婆婆妈妈们干仗还少麽?第五十六回,明白无误地说了“兴利除宿弊”不能成功的道理。五十六回写的“利治”,五十四回写的“情治”。《红楼梦》里写人为的写情,写情为的写“理治”。《红楼梦》以儿女私情,说透理治道理。神治靠符,医治靠药,人治靠情。
从人物上看:宝黛、可卿、平儿行的“情治”;贾政、凤姐行的“暴治”,宝钗、探春行的“利治”,贾雨村、夏金桂行的“以邪治邪”。暴治不能服人,利治不能服心,利的结果:无利无人管,有利瞎胡管,且越管越乱。
从内容上看:《红楼梦》通篇都可见其“理治”之痕迹。人心安稳了,岁月也当安稳。宝玉的“和为贵”,以及他开俱的药方,并其所要找寻的“疗妒方”,探春理家,平儿的“大事化小事”,秦可卿的“无竞争的耕读生活”,贾母的指挥一切,承包大观园,史太君破陈腐旧套,凤姐掌管贾府,对待宝玉各种不同的“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等,无不是谈的理治。其理治可分为“情治”与“非情治”两大类。(情治即讲理,非情治即不讲理)
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做人难”的问题,这实则是说“人生在世当如何做人”。入世是客观现实,应世、玩世是消极态度,济世、创世是积极作为。“贪婪不好听,却是个好东西”,也是说的做人难。书中说的“公子、姑娘”(空字、无常),是劝导人的话。“铁门槛、土馒头”的诗,被说成汉晋五代唐宋以来最好的两句诗。这不是从文学艺术角度出发,而是说的“人生哲理”,是书之旨要。
《红楼梦》是一部写理治的书。第一回写道:“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有功夫看那理治之书?”“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这恰恰说明,作者写的正是一部“理治之书”,只是以故事的形式来叙说理治的。空空道人对石头说的“理朝廷,治风俗”的话说的明白。六十五回,“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去”的话,还有“还是他是天外人,不知道理”的话,以及虽有“添缀”之笔,但“取其事体情理”不差,只是“令世人换新眼目”去看了,并无“胡牵乱扯”等话,也都说的明白。作者在理治上的最高愿望:“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坐享升平”;最低要求:“一家人能和睦过日子”;“蔬食而遨游,汎若不系之舟”则是个人行为。书中“醉淫饱卧之时,避事去愁之际”的话是批判语。说的是要关心时政,关切社会。曹雪芹不是个无原则迎合人之人,他决不会为了那一类“稍闲”之辈,而去编了个无谓的故事。曹雪芹赞同墨子的“兼爱非攻”,天下太平是他的心愿,以情治国是他的主张。当官旨在为民,当官只是让百姓过上好生活,还再好些,再再好些。但归根结蒂,《红楼梦》是一部写情的书,情在为民。女娲炼石补天,石头炼情补地都是要紧事。有人说,后四十回只写了三件或曰二件半事,1、黛玉死;
2、宝玉当和尚;
3、或曰半件“十二钗等的归宿”。这是就书中故事而言,非在以理而论,他们还不知《红楼》是一部叙情说理的书。如果《红楼梦》原本只须做了八十回,则续书者尽是好事之徒,他们之举只是刻舟求剑,画蛇添足而已。仁政是圣人之事,仁爱是人人之事。大家行仁术,树仁风,则天下平矣!行仁爱,世法即道;不行,道即世法,且法之无法。“法不多,民不谲”,以情之简单而治,最是。凡物始繁终必简,情治亦入此道。说到底,红楼梦旨在要求做个正常人,做个有情人,维持一个合理社会。一个國字,写明国者组成有三:人口,土地,军队。其治者当在情与爱,爱民、爱军、爱土地。如此,治国也便如同“老子”所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了。
《红楼梦》写的入世文章,是人不可能离世,当和尚做道士不是每个人的事。《红楼梦》以出世之笔,写入世文章;借小说之虚,行说理之实。
《水浒》反天下,《三国》打天下,《红楼》治天下。
治国先治人,治人先治心,治心先注入情。
(4)中华民族倡导“和合”二字;中华民族遵循“中庸之道”;“将相和”是中国人之歌;“既生瑜,又生亮”方显人才济济。
情治与非情治之说
《红楼梦》是一部哲理性著作,说它哲理性,是因为它说了一个“理治”的问题,并问题的成因,提出,且解决之办法等。《红楼梦》第一回书,对于此问题,以着“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的话,从否定角度作了肯定回答。作者的理治理念:以情治人,以情治家,以情治国,以情治天下。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家庭和睦”“个人和顺”之愿望。
情治指的有情(仗义)而治,非情治指的无情(背义)而治。情治即讲理,非情治即不讲理。“红楼”里的社会现实:王法不能袪邪,家法不能扶正(1),人情不能施好,礼法不能守身,利不能训心,道士和尚是局外人,此等皆无情之列,整个社会“乱哄哄”,唯情才是治的根本。凡此种种,以着“有情与无情”的矛盾,围饶书中内容展开。
《红楼梦》写的一个情字,情治势在必然。作为手法,书中写了许多非情治的内容,主要以着贾珍一伙的表现,托出只有情治才是唯一出路的道理,并以着“国法王条不顺情”的话作了结论。薛蟠致死人命不敢管,贾珍把个宁府翻了过来无人管,贾琏偷鸡摸狗不服管,贾芹那档子事不好管;贾政打宝玉打个半死,马道婆害宝玉几经死去;王夫人骗人,王熙凤欺人,薛宝钗损人;兴利利裕熏心,讲狠天谴人怨,《感应篇故事》不能救人水火;贾赦的行为,贾敬的作为,贾府的所为等等,都是写的一个无情,为的抬出一个有情,并呈现有情的致真、致善、致美、致尊、致圣。
人说,讲理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我说:“情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问题。”但,一旦能靠情解决问题,也便没有了问题。
注(1)、贾政打宝玉实施的“家法”。宝玉是情种,是贾家情的继承人,贾政却拼死命地打他,这是打错了。再者,“家法”在于教育,要有利受法者的成长做人,而贾政的打适得其反。
《红楼梦》主要脉络
《红楼梦》写的一个情,因社会无情而“乱哄哄”。宝玉种情、施情并寻求医治之方,书中也己开俱药方—去私去嫌隙之心,存坦荡胸怀,这便是本书之主要脉络。粗略线条:1红楼梦写的一个情字;2如何写情—例如写人写物写故事都只为写情等等;3写情做什么—写情为的“情治”;4情治的结果—无情战胜有情;5红楼梦寄希望于未来。
“红楼”即女子代名词,女子即情,故《红楼梦》即《情之梦》是也。
一部《红楼梦》,作者实质在做了“招情”的事,并以“情”行“理治”之实。情是红楼梦的真正主人翁。且对“情为何物”?以着小说的形式,作了充分的描述,细致的解说,深入的论证。
1、施情(种情)。宝玉来到人间,为的补地,补情即补地。宝玉是在做了施情的样板,种了情的实验田。给他搭班子的有几个主要人物,秦可卿、黛玉、平儿、晴雯、香菱等。(太虚幻境对他们多有正面之辞)
2、从正反两方面阐明:有情的善果;无情的恶报。红楼梦是一部叙事传情说理的书。(善果恶报——主要落脚在社会)
3、叙之如何才能拥有真情,去欲立公斗私批假,不谋虚逐妄,不邪思妄动„„并提醒世人,情之所立:经历是艰辛的,时间是漫长的。“秋梨蒸冰糖”的方子,形象地作了比喻。且情之所立,其法不能是“苦涩”的,要是“甘甜”的,贾政打的办法不是办法。
4、告之“情本人性”,与人俱生。并言明:情在心间,情在民间,情在大自然中,情在平凡生活中,情在万事万物中。给一点情就会阳光灿烂。
5、真情不敌无情,是《红楼梦》的结局。《红楼梦》写的一个悲剧。
6、情满人间,才是人间正道。《红楼梦》写的入世,非在出世。作者以出世之笔,写入世之心。《红楼梦》寄有希望,并其实现之路径办法。
7,《正邪两赋论》是红楼梦的理论基础;“阴阳论”是红楼梦的指导思想;“和为贵”是红楼梦的方法论;“情”是红楼梦的基本要素。
8、通读“红楼”,故事与故事之间要用一个情字串在一起。
作者希望的:
作为个人——不谋虚逐妄,快乐生活,“蔬食而遨游,汎若不系之舟”。名利乃人生两大骗子,本无实在可言,硬要言之,也只是“公子、姑娘”而已。(空字、无常)作为情侣——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为家庭——和睦相处。
作为国家社会——天下太平,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然而这些都要因为有了爱,都要情做了基础。无情:将一事无成,一无所有。
第二篇:爱心系春蕾,浓情溢笔端
爱心系春蕾,浓情溢笔端
扬子津小学尚华云
“徐妈妈给我们回信啦!”“六一”儿童节,扬子津小学祥和春蕾班的孩子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扬子津小学祥和春蕾班是在开发区妇联关心下,由祥和贸易进出口有限公司徐雷女士提供资助,于2007年创建而成的。五年来,徐妈妈一直资助着祥和春蕾班的孩子们。“六一”前夕,春蕾班的孩子们用稚嫩的文笔,给爱心妈妈徐雷女士写了一封封感谢信,向徐妈妈表达了感激之情,汇报了自己取得的成绩,并随信寄去了自己读书、吹排箫的照片。
儿童节,徐雷女士向孩子们寄来了回信。信中,徐妈妈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向孩子们表示节日的祝福,并勉励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勇敢面对暂时的困难,做一个自尊、自信、自强的好少年!
手捧徐妈妈的来信,孩子们兴奋不已;读着徐妈妈的来信,一字字,一句句,孩子们激动万分。他们纷纷表示今后一定努力学习,绝不辜负徐妈妈的期望,学好本领,将来回报社会。
第三篇:1000字红楼梦读书笔记(一)
1000字红楼梦读书笔记(一)
读《红楼梦》论现代人之择偶观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红楼梦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诗无疑是整个红楼梦这出爱情悲剧的写照。
细读红楼不禁为宝玉和黛玉的悲惨爱情而惋惜心中也难免生出丝丝凄凉,同时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而这种真实也就难免不让人将自身置于此书之中,领略其中的风韵。
然而有谁注意到薛宝钗在这凄婉动人的爱情背后心中流的种种辛酸泪。薛宝钗与贾宝玉可谓是金玉良缘从小就被认为是天生一对,而似乎对这个宝姐姐少了些类似爱情的东西的宝玉却对远方来的林妹妹甚是喜爱,林妹妹天生长得令人怜惜双眸中也饱含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思。她不满封建社会的种种规矩和宝玉总是不按常理办事,这位林妹妹的骄纵多情在宝玉眼中也甚是迷人。薛宝钗似乎也看在眼里,而她却大不同于林黛玉,服从于封建礼节办事老练圆滑,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一句,是长辈眼中的好孩子。最终黛玉病死,宝玉出家,薛宝钗虽与宝玉成亲而终只落得独守空房,度过余生,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在整个红楼梦中,贾宝玉可以说是“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的一个角色,这也令后人难以对他有一个合适的评论。
如果说林黛玉是浪漫主义的代表,那么薛宝钗就是现实主义的象征,贾宝玉心向林黛玉所代表的自由恋爱的浪漫,身体却被薛宝钗所象征的封建礼教的现实束缚着。现代人也不过如此,我们往往一边期待一段美好的爱情,一边用柴米酱醋盐将爱情绑上现实的铅砣,因而现实中我们往往选择宝钗而放弃黛玉,所以黛玉也只能落个葬花而吟,香消玉损的下场。
说起红楼中的女人,不得不提王熙凤,一个女强人。经营着即将破败的大观园,可以说是他支撑着大观园最后的光辉。如果说林黛玉是娇弱的丁香,薛宝钗就是隐刺的蔷薇,那么,王熙凤就是带刺的玫瑰。
可现实中,林黛玉式的人可以为了爱情而辛苦自己,或是放弃自己的事业;而薛宝钗式的人却只会把爱情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择手段得到爱情,绝不会因爱人的想法而退让半步;王熙凤式的人则是把爱情和事业放在一起,希望将两者并重。那么,现代人会选择哪种人?
父母之命,或像贾宝玉一样,成为爱情的牺牲品,同时葬送了爱自己的林黛玉的性命;又或像贾琏一样,不满足于自己的家庭,不断沾花惹草,让王熙凤十分没面子;又或者……
所以说曹大才子在红楼梦中写出的爱情观,几乎是代表了现代人的爱情观,至于做出何种选择,恐怕是只有当事人才能决断了。
第四篇:《红楼梦》简答题(一)答案
《红楼梦》简答题汇编
(一)(第1—40回)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1.女娲补天时,炼就三万六千五百块巨石,单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此石“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有一僧一道将此石化为一块小小的美玉,带到人间,它就是贾宝玉出生时所衔的“通灵宝玉”,也是“宝玉”本人。
2.指的是在元宵佳节时霍启抱着英莲出去赏灯,将英莲丢失,在甄士隐夫妇为女儿走失悲痛欲绝之时,祸不单行,葫芦庙的和尚炸烘不小心引起大火,祸及甄家,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所以说在元宵之后,甄家便家破人亡,烟消火灭了。
3.贾雨村看见娇杏回头看了他两次,贾雨村以为她对自己有意,在贾雨村升为知府后,便去娇杏为妾,不久贾雨村正室死去,娇杏便被扶正,并为贾雨村生下了一个儿子,从此便成为人上人,所以后文有“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的说法。
4.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5.《红楼梦》中有些人物形象的姓名借助谐音特点表示了作者的某些暗示,试举例两例说明。
答:小说一开始就出现的“甄士隐”、“贾雨村”两个人,含有“ 真事隐去 ”,“ 假语村言 ”的意思;宁荣二府四位小姐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表示贾府四春“ 原应叹息 ”。
6.两个神话故事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宝黛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为情节的发展打下了铺垫。(1分)“女蜗补天”中,“无材补天,幻形人世”的顽石,便是伴随宝玉一生的“通灵宝玉”,对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2分)“木石前盟”暗含了宝黛的前世姻缘,同时也为下文张本。顽石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仙草为报恩,也要同人世,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2分)(两个神话故事分开来答也可)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1.一是大致介绍了宁荣二府的主要家庭成员的情况,二是点明了贾府现时萧条的光景和面临的危机,透露出这样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这些为我们理解小说是写一个处于“末世”的封建家族的衰亡提供了启示。
2.此玉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最后一块石头,历经日月有了灵性,想下界历练一番,因此幻化为美玉伴随宝玉降于人间。
3.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取,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把脂粉钗 1 环抓过来。贾政大怒,说“将来一定是个酒色之徒。” 这两件事为《红楼梦》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进定下了基调。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1.①贾雨村因贪酷而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黛玉读书。②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东家向荣国府求助。③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④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⑤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补授应天府。
2.木石前盟:林黛玉本是仙山上的绛珠仙草,而贾宝玉原是神瑛侍者。一天,神瑛侍者无意看见了快被枯死的绛珠仙草,于心不忍,便用仙水精心灌溉它,终于让它重又存活,后来绛珠仙草得了仙水的灵气,投胎转世为一女子,就是林黛玉。所以贾宝玉第一次见了林黛玉,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绛珠仙草林黛玉也因为神瑛侍者贾宝玉上辈子的有恩于自己,所以决定这辈子要用眼泪来偿还。
3.结合作品说明“宝黛初会”时宝玉有一个摔玉的举动,他为什么摔玉?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原因: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这不是一个好东西.性格特征:平等思想,率真任性。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1.贾雨村一到任上,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呈案下,金陵一霸薛蟠为争夺被拐骗的香菱(是贾雨村困难时,帮助他的甄士隐的女儿),纵容家奴打死了冯渊。贾雨村从门子处得悉其中的利害,便徇情枉法。胡乱断了此案。
2.从“护官符”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尊贵、豪富、奢侈,从而反映了当时宫廷及官场的腐败,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3.通过英莲一案的审理过程可以看出贾雨村的虚伪、圆滑、世故、徇私枉法的性格特点。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1.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和秦可卿
2.下列判词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请指出分别预示了哪些女子的命运。
(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薛宝钗 林黛玉)
(2)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3)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4)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5)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6)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迎春)
(7)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8)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
2(9)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巧姐)(10)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11)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12)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13)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14)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3.①暗示了薛宝钗、林黛玉的命运。②“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金簪”喻“宝钗”,“雪”,谐音“薛”,句意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谐“林黛玉”三字,又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
4.①暗示了妙玉的命运。②洁,既指清洁,亦指佛教所说的净。佛教宣扬现实世界是污秽的,惟有佛国才算“净土”,所以佛教又称净教。妙玉有“洁癖”,又身在佛门,故云“欲洁”。“金玉质”,喻妙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但“终陷淖泥中”。
5.第五回贾宝玉在侄媳妃秦可卿华丽的卧室中所作的那场太虚幻境的绮梦,通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总写了全文,暗示了人物命运,这个梦暗示了小说的情节主题。
十三回,秦氏将死,临终的时候,向凤姐儿托梦,所说的预言,起到揭示全书主旨的作用。
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的梦境有:贾宝玉梦遇甄宝玉,表现了宝玉乖张、痴迷的个性;林黛玉梦见被父亲接回家中、许配他人,表现了她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自己命运无可奈何的悲哀。
6.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不但次于《正册》,而且次于《副册》? 答:宝玉出走后,王夫人把袭人打发回了娘家,袭人“不得已”与蒋玉菡结了婚。小说中说:“看官听说: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此袭人所以在又一副册也。”原来是从封建观念出发,因袭人未能守节而贬低她。(能大体说出意思即可。)7.请简要分析《红楼梦》第五回在小说结构上的作用。
答: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1分)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十二钗统统归入薄命司中,说明作者对女子的同情和对时代的深思,(2分)并用太虚幻境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荣国府加以对照。《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2分)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1.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进荣国府想讨些钱,先找到以前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经她引见,见到了王熙凤,得了二十两银子,欢天喜地的回去了。
2.说贾府表面轰轰烈烈,却大有大的难处,而后答应施舍二十两银子。于是刘姥姥高兴地对凤姐说了上述这番话,拿了银钱千恩万谢地回去。
京官后代王狗儿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与王夫人、凤姐的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求助。刘姥姥进贾府,见到王熙凤时.凤姐说起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告助无望,可凤姐还是给了几十两银于.刘姥姥千恩万谢地归去。
3.①善良的老人家门②勤劳的劳动者。③热心的好心肠。④智慧的公关师。⑤幽默的老太太。⑥率直的好脾气。⑦乐观的生存者。(任意答出五点即可)。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1.本回所涉及的事件累计起来有十八件之多。如下:周妇找王夫人;周妇同宝钗聊病说药;周妇会话,周妇叹香菱;周妇送花;迎、探春下棋;惜、尼聊天;链、凤嬉戏;周女求母;宝黛游戏;遣茜雪探宝钗;凤姐回事,宁府赴宴;得会秦钟;妯娌们作乐;宝钟投缘,焦大醉骂、宝玉、凤姐儿回府。
这十八件事情,从宏观上来说是一个整体,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和凤姐儿、宝玉赴宴宁府两件事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人感觉自然流畅,毫无生硬突兀之感,沿着作者的巧妙铺设一路走来,倍感轻松和惬意。
仅在本回中上场的主要人物就有20个之多,他们在刻画人物,交待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人物按照出场顺序依次是:周瑞家的、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香玲、迎春、惜春、职能、凤姐儿、鲍鱼、黛玉、周女、贾姆、尤氏、秦氏、秦钟、平儿、贾蓉、焦大。另外,还有许多陪衬人物,他们是:莺儿、金钏、司棋、待书,入画、丰儿、奶子、大姐、彩明、茜雪。我们不计没有名字的丫环、婆子、小厮和众人。更不计没有出场但书中提到的人物。也就是说三十多个人物参与了第七回的故事,可见这一回的内容分量之重,容量之大,地位之重要。
2.第七回过渡和引入极其自然,出乎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作者的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带着我们往前走。因为周瑞家的回王夫人话,才领得送宫花的差事,借送宫花使我们看到了众姐妹们的生活进行时,并且通过他们接受宫花之时的反应刻画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为他们见缝插针般的做一番介绍。此时周瑞女儿也忙里添乱,为夫婿之事来求助母亲,而最后处理之事却写得相当的清淡,使我们从中既看到了周 瑞家的在贾府里的分量,又看到了贾家在串通官府上的轻松。这不正是为将来的败落埋下了伏笔吗?
凤姐儿被邀去宁府玩儿,按照常理来讲,冗繁平淡之事,下笔千言难以出彩,但是,作者却巧妙地在此转移视线,安排宝玉和秦钟在此相识,一个在第五回提及的事情,在这里再接着说,二人相见恨晚,语言投机,也为后来的事情发展设下了伏笔。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才有送秦钟,差焦大,和焦大的醉骂。其构思,其笔法不得不令人折服。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1.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钗生病,宝玉前去看望。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宝玉也要看宝钗的金锁。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莺儿说是癞头和尚送的,觉得这几字和宝玉的像是一对。宝钗没等她说完就把她支开了。
作用:可以从世俗的金玉良姻之说入手,为下文黛玉猜疑多心和最终宝玉宝钗联姻作铺垫。也可以从薛家处心积虑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姻缘入手,因为通灵玉是天成,金锁却多人为痕迹,令人生疑。
2.宝钗会见宝玉,在事先是预谋好的。会见时的穿着,看去很朴素,很平常,其实是经过薛宝钗精心设计的,一切以符合宝玉的审美观并能吸引对方为目的。这使人想起了玛格丽特小说《飘》中的郝思嘉。她在某次参加一次野宴之前穿衣打扮,确定的宗旨是:什么衣裳最能吸引她的情人希礼。《飘》的作者写郝思嘉的这一心理,淋漓尽致。而《红楼梦》却不写宝钗的这一心理,让读者自己去联想。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1.薛呆子虽出身于名门大户,因父亲早逝,没有得到过严格的管束和教育,智商低下,不好诗书,打架斗殴,寻衅闹事,眠花宿柳,无所不为,而又心无点墨,愚顽可笑。在家庭,时时受到母亲的指责,就连妹妹宝钗也可以对他进行开导、规劝、嘲讽;在社会上,更是四处碰壁,常常被人玩弄,绝对地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在与女子的交往中,除了用金钱购买感官的刺激外,并不能以自己的容貌和才华的魅力进入有着“恋情”氛围的过程;就说“同性恋”这种形式吧,他呆头呆脑地想和柳湘莲亲近,最终遭受了一顿饱打。这些挫折,使他把兴趣转到儿童身上,去取得性满足。
2.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知己非林黛玉莫属。其实贾宝玉还有一位男性知己,他的地位,以及跟宝玉的密切程度不亚于袭人和晴雯。他不安世事,淘气顽皮,是宝玉叛逆思想、叛逆行为的支持者和同情者。有了他的机灵和巧于应付,宝玉才可能私自外出;有了他的支持和帮助,宝玉种种离经叛道的举动才得以实现;有了他外出买书,才上演了宝黛共读《西厢记》的美丽画面。茗烟是起的一种对照的作用,他跟首席男仆李贵对照。李贵是忠心耿耿地执行贾政的指示,而茗烟是不听话、不执行指示,而且有时主动挑唆宝玉不听话,起煽风点火的作用,所以他就成为宝玉离经叛道的得力助手。茗烟最了解宝玉的心,所以宝玉很多机密的事也不瞒他。“茗”在古代指得是茶,砌了茶以后也可以叫茗。茗冒烟,指得是一杯热茶,喝了以后又解渴又温暖人心。茗烟的名字由此而来。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1.张太医对秦可卿病源的分析,细密入微,准确精辟,令人惊叹钦佩,《红楼梦》第十回写了一个“张太医论病细穷源”的故事,第四十二回和第五十七回又写了两段王太医给贾母和宝玉看病的情节。这两位太医也是差异悬殊。张太医面对达官显权,既不阿谀奉迎,也不疏狂轻慢。看脉之时,他沉着自信而又聚精会神,完诊之后,他胸有成竹而又留有余地。他神态从容不迫,举止安详自然,言谈稳妥得体。他虽然自称是“粗鄙下士”,处处谦恭有礼,但实际上却十分自尊自重,令人不敢轻侮.那是一派学有专长,身怀绝技,久经沧桑,不慕荣利的学者风度。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1宝玉和熙凤来到秦可卿房中,看见可卿屋里挂着一幅《海堂春睡图》和“嫩寒锁梦因春冷,芳乞笼人是酒香”的对联时,想到自己在这个房间里睡晌觉梦到“太虚幻境的事,后又听到秦氏说了一些“未必熬到过年的话”等来,一时如万箭攒心,那眼泪不知不觉流下泪来。
2.凤姐正自看园中的景致,一步步行来赞赏,猛然从假山石后走过来一个人,向前对凤姐说道“也合该我与嫂子有缘,我方才偷出了席,在这个清净地方略散了一散,不想就遇见嫂子 5 也从这里来,这不是有缘么”,一面说着一面拿眼睛不住地觑着凤姐儿,又接着说“要到嫂子家里去请安,怕嫂子年轻,不肯见人”等,在走的时候又一面走一面回头看,由此可见一斑。
3.凤姐儿猛然见了贾瑞,身子望后一退,定下神,看清了贾瑞的嘴脸后,便假意含笑说了一大堆亲热话,而且暗在心中发狠,一定要让他知道自己的厉害。由此即可看出王熙凤表面一盆火,背后一把刀的性格。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1.在宁荣二府中,各有一位善于管理家政的少奶奶,这就是秦可卿与王熙凤,“裙钗一、二可齐家”即指她们。秦可卿才貌双全,“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脂批)。秦是“一语贬尽贾家一族空顶冠束带者”(脂批)。而“从小杀伐决断惯了的”“脂粉队里的英雄”王熙凤也终不能改变贾府颓败的命运。
2.原因有三:一是王熙凤泼天大胆,善察颜观色、阿谀奉承,深得老太太的欢心。二是王、贾两家特殊的姻亲关系。王夫人是凤姐的姑妈,姑侄都嫁到贾家,宁府感到特别放心。三是王家豪富可以力敌贾府。钱多势大,且两家又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内在联系,这给凤姐入选平添了不少砝码。因此协理宁府非凤姐莫属了。
3.东府蓉大奶奶秦可卿去世,尤氏病。经宝玉推荐,贾珍求王夫人要凤姐协理丧事。凤姐协理宁国府,先摆出存在问题,分析弊端造成的原因,总结五条: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职,临时推诿;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不服管束。/然后不辞辛苦,以身作则,严格制度,奖勤罚懒,不讲情面,威重令行,立见成效。
4.处理:①一番呵斥:“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②且不发放这人。王熙凤先处理王兴家领牌取线,四执事支取东西领牌,张材家的交牌牌领银等事。蓄足声势。③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④警告,“明日再有误,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⑤革来升一月银米。
成效:王熙凤向宁国府初步显示了自己的管理能力;那抱愧被打之人含羞去了;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第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1.她的话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这件事不是什么难事,我们贾家完全能办得到。第二层意思是说这事你去求老爷太太还不如求我。第三层意思是说事情不是白办的,你得拿大笔银子。这两句话集中的表现了她狡诈、贪婪的性格。
2.宝玉有着显赫的家世和尊贵的身份,备受宠爱和敬畏,却能够承受农庄丫头的呵斥并陪上笑脸,说明在他内心深处并不存在尊卑之分,他是叛逆于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其次,爱护女孩也是他的特性,此处的细节描写符合宝玉姐姐妹妹的一贯个性。
3.①弄权铁槛寺。凤姐为秦可卿送葬住宿铁槛寺,寺里老尼告诉她: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看中张财主的女儿金哥,但金哥已许配给一个守备的儿子,两家相争,打起了司。老尼姑求她摆平这件事。凤姐要了三千两银子,送信给主审官。守备不得已,接受了张家的退礼,但金哥却自缢了,守备之子也投水殉情。
②借刀杀人。凤姐知道贾琏在外偷娶了尤二姐,大发雷霆,设计将尤二姐赚入大观园。先是挑唆尤二姐的元配(未婚)张华告状,借机大闹宁国府,后又利用贾琏的侍妾秋桐折磨尤二姐。尤二姐流产后吞金自尽,凤姐假惺惺地痛哭。
4.凤姐为秦可卿送葬住宿铁槛寺,//寺里老尼净虚告诉她: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
看中张财主的女儿金哥,但金哥已许配给一个守备的儿子,两家相争,打起了司。老尼姑求她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凤姐要了三千两银子,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守备不得已,接受了张家的退礼。她假借贾琏名义,做成这一笔肮脏交易,贾琏并不知情。但金哥却自缢了,守备之子也投水殉情。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扬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1.大观园原是为元春晋封贵妃后省亲而修建的别墅花园。元春省亲后,为了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特下谕令年轻弟妹们进园入住。
抄检的原因是园子里发现了绣春囊,这东西是男欢女爱的象征。为杜绝“后患”,邢王二夫人依凤姐之计,下令抄检了大观园。
2.体质弱与智能偷情,分离而得相思病。父亲被自己气死后,深感内疚,加剧了病情。
3.因为太监没有说明皇上的意思,只是要贾政进宫,贾家不知是福是祸,故而紧张不安。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1.①以游人的行踪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为后文贵妃省亲作铺垫;为小说主要人物提供了活动的场所;揭示小说的环境背景。
2.贾政对大观圆的景致题名对额竟然题不出一句合格的词,对贾宝玉的应对不是训导就是呵斥,表明贾政的不学无术。
3.答案不定,只有言之有理即可。
例:”沁芳亭”。①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优美的花与草环境。②欣赏沁芳亭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河堤上的柳因水而更翠绿,河两岸的花给水分去了香气;或:河水从岸柳那里借来了翠绿,因了一条河而把两岸的花香分开了。
第十八回 隔珠帘父女勉忠勤 搦湘管姊弟裁题咏
1.第一次是她刚回来见到贾母等众人时候的落泪。这次落泪是久别亲人重逢后的喜悦,还有就是她见到家中的这种热闹欢娱的场景想到“不得见人”的宫中生活时流下的酸楚之泪。第二次是要回宫时的落泪,这次落泪是即将分别亲人又要回到深宫时的伤感之泪。
2.贾宝玉奉命应写《有凤来仪》《蘅芷清芬》《怡红快绿》《杏帘在望》四首,其中《杏帘在望》是林黛玉帮他写的。
3.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元宵节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在轿内见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命换“天仙宝境”为“省亲别墅”并将大观园各处分别赐名,命众兄弟姐妹各展才华题诗一首,以示庆贺。
4.贾宝玉在大观园试才题对联中,大展风采,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宝玉把自己送他的“荷包”也给了小厮们,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经宝玉解释,她方知那“荷包”宝玉一直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小性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
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
第十九 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1.茗烟不仅是宝玉的知己,而且还是宝主叛逆性格的同情者和赞助者。(在第二十三回中,茗烟竟敢冒着风险从书坊里“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偷偷送给宝玉看,从而使宝玉和黛玉得以读到《西厢记》、《牡丹亭》等优秀文学作品)
2.出身卑微、毫无根基却又能在贾府站得住脚的且未脱稚气率真随机应变的顽皮淘气而又勇敢活泼的“小聪明”形象。
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1.贾环和丫环莺儿掷骰子,输了钱哭起来,遂被宝玉撵了回去。他的母亲赵姨娘问明缘故后痛斥贾环。赵姨娘对宝玉受众人宠爱而贾环不讨人欢喜一直怀恨,于是把这种不满都发泄在贾环身上。但在封建宗法伦理中,赵姨娘虽以丫环被贾政收为妾,身份却依然是奴才,她的儿子贾环却是主子。所以凤姐听到她骂儿子又兼及宝玉,便不客气地教训她。对于贾环,凤姐根本也是看不起的,但却要求他有主子的样子。在这里,可以看到赵姨娘卑下的个性和怨恨的心理,王熙凤盛气凌人的威势,以及贾环在母亲身边染得的委琐。
2.史湘云一出场就给我们留下了娇憨的印象:“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理儿。’”“二”念成“爱”,咬舌却喜欢说话,少年史湘云的天真单纯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视线,一直到她出嫁前,岁月的烟尘并没有湮灭她娇憨的本色,而是进一步丰满了这种独树一帜的个性。
3.纯真率直、热情豪爽、才思敏捷、命运悲苦。
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1.反映了平儿的通达与机灵。其实,她对贾琏的“保护”含有无可奈何的成分,因为事情闹大了,对她自己也不利,所以,说到底这种“保护”也是一种“自保”。
2.黛玉的赌气是为了捍卫她的爱情,袭人的赌气是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1.无春之谜暗示荣华的转瞬即逝,迎春之谜暗示她命运不通达,控春之谜暗示她日后远嫁,黛玉之谜暗示她终生经受心理煎熬,宝钗之谜暗示她最终守寡。
2.因无力化解与女友间的情感碰撞而心绪烦忧。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1.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把黛玉比作崔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第二十四回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染相思
1.贾芸:他虽是贾氏族人,但与贾府的亲属关系较为疏远。他比宝玉大好几岁,但甘心当宝玉的“儿子”,且引以为荣。他费尽心机,力所能及地向凤姐行贿,终于分得一杯残羹。醉金钢倪二是一个泼皮,倒有一点侠义之气。小红是下等丫头,秋纹等上等丫头能任意欺负、辱骂她,可是她不敢表示任何反抗。
2.不谙事体的下等丫头,因她原有几分容貌,以内便想向上攀高,每每要在宝玉面前现弄现弄。恰巧宝玉外出回来想喝茶,房中丫头都不在,叫小红为她倒茶。此时秋纹、碧痕回来,将她奚落辱骂一番。可是她不敢表示任何反抗。真实地描写了下层社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通灵玉姐弟遇双仙
1.王夫人命贾环在房中抄写《金钢经咒》。此时宝玉来到,在母亲面前撒娇。贾环素日恨宝玉,今见她和彩霞(众丫鬟们素日厌恶贾环,都不答理。只有彩霞还和他合的来)玩耍,心中越发按不下这口气。2.宝玉烫伤,凤姐数落:“贾环上不得高台盘。”赵姨娘又被王夫人责骂“养出黑心种子”,心中不服与不快,因此与马道婆设计陷害凤姐、宝玉。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1.“春困”的“春”,既是春天的春,又是心中的春,双关。“幽情”,指内心隐秘的爱情欲望。黛玉的幽情是有专一对象的,即贾宝玉,而且主要是纯情的相思。
2.写薛蟠邀宝玉、冯紫英等过生日,作者意在用这个情节之庸俗,来反衬宝黛谈爱之雅。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1.宝钗扑蝶:宝钗到潇湘馆找黛玉,恰遇宝玉来找黛玉,为避嫌疑,便抽身回来要寻别的姊妹去。这时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宝钗遂取出扇子来扑蝶。只见那一双蝴蝶穿花度柳,引的宝钗蹑手蹑脚,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2.杨妃,此处喻宝钗。因宝钗丰满,体型似杨贵妃;杨妃在当时人心目中是圆滑之徒,宝玉也曾这样嘲讽过她。宝钗在扑蝶中陷害黛玉,和杨贵妃陷害唐明皇的夫人梅妃相似,故名她杨妃。
“戏彩蝶”表现了宝钗在爱情上的嫉妒心理。宝钗要到潇湘馆找黛玉,看到贾宝玉已在前面先进入潇湘馆去了,一肚子醋意无处发泄。忽见面前有一对玉色蝴蝶在相嬉飞舞,从这情景联想到黛玉和宝玉,这双玉此刻一定也如这双蝶在相嬉相亲,醋火上加油,便用扇子扑去,恨不得将这双蝶扑杀。又偷听到小红二人在私语儿女情事,已燃了起来的醋火又来了一瓢油,当然要把情敌彻底烧毁为快了。由此,嫉妒心理不言自明。
3.黛玉夜访宝玉,丫环恶言相对,拒不开门,黛玉疑是宝玉故意不见,含泪而归。次日乃祭饯花神之日,黛玉见园中落花无主,又勾起伤春愁思,乃荷锄葬花,不由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一面哽咽,一面低吟“葬花词”,以遣愁思。宝玉适至,表明心迹,二人又言归于好。
4.《红楼梦》的《葬花吟》,吟诗是林黛玉。《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体现了那种不屈不挠、冰清玉洁,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性格;“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以落花为喻,体现了她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与绝望。
5.“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6.落花,是黛玉一生不幸遭遇的概括。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因宝玉要把落花丢进水里,黛玉怕它们流到臭水沟里,所以葬花。第二次是因误会宝玉,借葬花以抒发对自己命运的哀叹。葬花使纯洁的花远离污浊,展现她的高洁人格;葬花预示着她的美好如花的爱情终将被风刀霜剑所埋葬。
第二十八回 “蒋玉函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1.茜香罗是蒋玉函送给贾宝玉的。蒋玉函是某贵族府中的一名演员,艺名琪官,宝玉对他一见倾心,即成知友。琪官将系小衣的大红汗巾即茜香罗送给了宝玉,宝玉将自己的松花汗巾送给了琪官。这松花汗巾原是袭人给他的,当天夜里,宝玉又悄悄把琪官送的大红汗巾系在袭人腰上。这样写,是表明宝玉和琪官的特殊友情。又写出宝玉、琪官、袭人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为后来袭人和琪官成婚埋下伏笔。
红麝串是戴在手上的一串珍珠,红色,有麝香味,是元妃送来的东西,宝玉和宝钗是同样的,是暗示他俩可成配。
2.这回写宝玉爱情伏下了双不幸:他原以为袭人会终生服侍自己,不料后来袭人却嫁了琪官。袭人的爱情是有条件的;只有宝玉对黛玉(妙玉是其化身)的爱情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爱她。他理想的爱人是黛玉,他大姐元妃却要他和宝钗。希望,常常是失望的前奏。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多情女情重愈斟情”
1.多情女是指黛玉。她对宝玉一往情深,是叫“情重”。斟情,是不断加重感情的意思。感情好比美酒,要时时喝,时时斟,否则会浅下去的。她明知道宝玉对自己也情重,为了证明自己的这个判断,她用假话试探宝玉的心。她说宝玉爱宝钗,是希望宝玉对他发誓不爱宝钗,只死爱她黛玉一个人。而宝玉听了这话却误认为黛玉不信任自己,便大生气把玉也砸了。这回写宝黛式的爱情逻辑:为了爱得更深(斟情)而不断试探,不断吵架,不断后悔,不断落泪,不断赔错,不断痛苦,不断和好??,直到最后的和好后,却又一举毁灭。
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椿龄画蔷痴及局外”
1.宝黛钗三人在贾母处,宝玉讽刺宝钗是杨贵妃,宝钗生气,就借丫头找扇子的时机,明是训斥丫头,实是讽刺宝玉,接着又用“负荆请罪”来讽刺宝黛。
2.椿龄,就是梨香园的演员龄官,她演小生,相貌有点像黛玉。她单恋着贾蔷,害了相思病,一人躲在蔷薇花下,用簮子在地上不断画贾蔷的名字,即“画蔷”是也。她的这一行为被宝玉窥见了。宝玉对此事本是局外人,于他何干?但他却非常关心。椿龄的痴情竟然感染到局外人宝玉了,故曰“痴及局外”。
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1.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便被训斥了几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而宝玉赴宴回来,主动寻求和解。宝玉说出了一番对物用的态度,“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这里宝玉说出一番物用的道理:高兴就好!晴雯借机说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甚至宝玉夺过麝月的扇子,递与晴雯,在宝玉的嘻笑和纵容下,晴雯毫无顾忌,也撕了几半子。
晴雯的形象特点:美丽聪慧,柔情似水;桀骜不驯,刚直锋利;疾恶如仇,敢于反抗。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1.湘云带丫环翠缕来贾府,拾到宝玉不慎丢失的金麒麟;黛玉不放心湘云的到米,尤其担心金麒麟又引来“金玉良缘”之说,因此悄悄前来欲察二人之意,听到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对自己不避嫌疑的称扬,心有所感;接着,宝玉向黛玉倾吐了积聚已久的肺腑之言。黛玉听了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还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但是半个字也不能吐。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走。
2.一天中午,宝玉来到母亲王夫人住处,见丫头金钏儿在旁为母亲捶腿。宝玉以为母亲睡着了,就同金钏儿开玩笑,谁知母亲翻身而起,就给金钏儿一个嘴巴,并叫人把金钏儿赶出贾府。金钏儿满含冤屈,竟投井而死。
第三十三回 手足耽耽携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1.宝玉与金钏儿说悄悄话被王夫人听见,金钏儿被王夫人打后羞愤投井自杀,贾环向贾政诬告此系宝玉逼奸不遂引起。同时,宝玉又因留恋戏子蒋玉菡被告了状。二罪并罚,宝玉因 11 此挨打。这还是表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父子间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了严重的冲突。(意思对即可)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1.林黛玉。宝玉挨打。贾政让宝玉会见贾雨村,宝玉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宝玉同忠顺王府一个戏子琪官“相与甚厚”,让贾政“又惊又气”,又有贾环告状,说是宝玉强奸金钏未遂金钏跳井,贾政往死里打宝玉,在贾母的训戒呵斥下停下,后来宝钗、黛玉等人来探视,黛玉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2.①宝钗托着一丸药进来,规劝宝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无意间流露出对宝玉的情感,因而红了脸,低下头来,还堂皇地为薛蟠辩护。②黛玉泪光满面,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万句言语无法倾诉,仅抽噎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第三十五回 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1.一天中午,宝玉来到母亲王夫人住处,见丫头金钏儿在旁为母亲捶腿。宝玉以为母亲睡着了,就同金钏儿开玩笑,谁知母亲翻身而起,就给金钏儿一个嘴巴,并叫人把金钏儿赶出贾府。金钏儿满含冤屈,竟投井而死。
2.起因:(1)宝玉会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2)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3)贾环搬弄是非,诬告宝玉逼死金钏儿。
根本原因:贾政是建礼教的维护者,宝玉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贾政与宝玉的矛盾是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正统与非正统的矛盾。以贾政为代表的长辈觉得宝玉是唯一可堪继承家业之人,故迫切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希望他做道德文章、仕途经济。但宝玉却不要官场,厌恶读书做官,视官员为禄蠹,反而要情场,要知己,拒绝成材,一天只知在女儿堆中混,得过且过。宝玉的所作作为就让贾政的愿望落了空,在正统的贾政看来,宝玉是异端、叛逆、顽劣、不肖、无能、狂痴、下流、色鬼。长此以往,必会“弑君杀父”。可见两人的矛盾实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两种人生道路的冲突,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与叛逆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3:宝钗探伤: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语言:“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也??”。神态: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心理: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
黛玉探伤: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语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钗、黛玉皆聪颖貌美,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叛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她们对宝玉又都有爱的真情,但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在待人接物或表现感情时也有所不同。宝钗“圆”,理智多于情感;黛玉“直”,情感胜于理智。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毕竟她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任何出格之事她都很警醒;黛玉则不然,她在追求情感的人生观上与宝玉相同,因而她能抛弃世俗的功利,她看宝玉,送去的是一颗真心,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1.宝钗大中午的走到怡红院去坐着,适逢宝玉午睡,袭人做活累了要出去走走,宝钗就替她代刺,坐在床沿上给宝玉撵苍蝇。宝玉突然梦中喊道: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的反应是“不觉怔了”。
这一梦境预示着宝玉对金玉良缘的反抗,即反对与宝钗的婚事,但最终二人还是结合在一起的结局。
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1.①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探春发起诗社,李纨自荐掌坛,李纨自号稻香老农,探春叫蕉下客,黛玉叫潇湘妃子,薛宝钗叫蘅芜君,宝玉叫怡红公子??李纨出题,题目是各作《咏白海棠》七律一首,限韵。宝钗以“含蓄浑厚”夺冠,黛玉以“风流别致”居次。
②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湘云主邀,宝钗出题(湘云补充),题目是《忆菊》《访菊》《种菊》《访菊》《供菊》《咏菊》等十二个,七律,不限韵,黛玉以“诗也新,立意更新”“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夺魁,探春、湘云居次。
2.宝玉挨打后不久,贾政点了学差到外省公出,宝玉得到了“解放”,在大观园内“任意纵性的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这时,探春忽然雅兴大发,写信给宝玉提议结社作诗。恰好贾菩孝敬宝玉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他们便借此成立了海棠诗社,上面是探春作的第一首诗。
咏海棠诸诗以及后面的咏菊诸诗,每一首都“诗如其人”,把大观园群芳每个人的思想、情趣、品格表现出来,同时作者曹雪芹也通过其中词句隐示了他们的命运。
这首诗也就是她本人的写照。“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同义语。“雪为肌骨易销魂”也是她“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形象的进一步描绘。芳心无力,使人联想到断线风筝;绢仙羽化,也使人联想到离家远嫁。探春把自己的情操赋予了白海棠,实际上是借白海棠咏叹自己。
第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1.刘姥姥带了新收的蔬菜瓜果老看老太太,凤姐、老太太让她住下了,第二天一早,凤姐就开始拿刘姥姥寻开心了,先是拿花插了她一头,然后大家开始游园,先去了潇湘馆,后在秋爽斋(探春处)吃的早饭,期间鸳鸯和凤姐合计着让刘姥姥频频出丑,刘姥姥也有心讨好,惹众人哄笑不断,后去了宝钗的蘅芜苑,出来后在缀锦阁看戏,行酒令,刘姥姥又惹众人大笑,后又去了栊翠庵。之后贾母去稻香村休息去了,刘姥姥迷路,醉卧在怡红院宝玉床上。之后刘姥姥拿了米,一百多两银子,衣服果子什么的回去了
二、选择题
1.【AB。(C应是英莲被拐走后甄家被烧毁/D林黛玉进贾府时她父亲还在,并非父母双亡/E应是贾母让黛玉到荣国府的)】
2.【BC。(B怡红院是贾宝玉,林黛玉是潇湘馆,凤姐弄权是在铁槛寺/C孤独的贾元春 懦弱的贾迎春 精明的贾探春 孤僻的贾惜春)】
3.【AB。(A岫烟不属于B应是薛家、贾家)】
4. 【AD。(A、丫鬟名瑞珠D、贾政非但没夸宝玉,还骂宝玉为“畜生”“无知的业障”“无知的蠢货”)】
5.【BD。(B、“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D、凤姐吓了一身冷汗;宝玉心中似戳了一刀。)】
6【AE。(A、贾母没来E、本来要送给黛玉,但黛玉说是臭男人的东西,不要)】
7. 【CD.(C、宝玉给麝月篦头D、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
8.【
5、BE(B聚会的气氛很沉闷;E“晴雯”应改为“秋纹、碧痕”)】 9. 【AB。(A探春住了秋爽斋,李氏住了稻香村;B《牡丹亭》)】 10.【CE。C贾芸通过坠儿掉换了小红的罗帕;E金钏儿跳井自杀】
11.【BD。(B龄官划蔷;D琪官送的是大红汗巾,宝玉送的是松花绿汗巾。】 12.【AC。A三首绝句C湘云劝宝玉讲仕途经济】
13.【AC。A“彩云”改为“彩霞”C“秋爽斋”改为“稻香村”】
第五篇:红楼一梦——《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一梦
——《红楼梦》读后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纵观历史朝代,前尘滚滚、后世硝烟,人之历代经历生存都逃脱不了情感的洪潮。也正因为此塑造出了古今第一奇书《红楼梦》。《红楼》以其独到的文笔刻画出何谓情感的绝响。《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整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初读红楼,是在少年时,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只知道随着书中令人怜爱的林妹妹而落泪,空叹世事无常,折煞了一对璧人儿。
此时再读红楼,已是步入社会,遍历人世百态,对书的体味更加深刻:
红楼,作为历史中的一叶典型的情感扁舟。成为了古代情感的终始递接到现代情感的开端,成为了情感史的递接桥梁。现在有多少人都在研究红楼,但是仍然参悟不透其中的高深与妙绝。
读罢此书,我看到了古人对情感的激烈执着、凄怨哀美,在强有力的精神推动下展现了他们对爱情在精神力上的质感。镜中花、水中月,月朦胧、鸟朦胧...他们那种精神上、肉体上的迷离情感,都含蕴着自己的愚蠢,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他们都成为了爱情的奴隶、历史情感中的悲剧角色。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疏离和冷淡。转身走开,徒留下的却是自己那苍凉、惨痛,甚至是可悲、可怜的脚印。也许爱情的悲剧存在于每个时代。痴也好,傻也好,所有一切的轰轰烈烈和遗憾惋惜都成为了历史潮流中的一点飞灰。樯橹灰飞湮灭般的痴缠恩怨都在历史的前进中被我们叹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际遇和悲剧,歌功颂德和情感悲剧都是历史中不可少的一个点缀体。〈红楼梦〉在我看来是一部复杂、高深、抽象的文学巨作。书中的痴男怨女都在爱情光芒的笼罩下演绎着自己人生的悲和喜。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悲剧,只是情感悲剧的方式会过去,可是情感与悲剧却不会流失,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有自己的情感悲剧与体验。转眼看看我们自己,也许我们也有自己的悲剧历史可以观看,也许在发生,也许已经发生,只是我们都没有完全的看到红尘中情感悲剧的颗粒的漂移。
纵使黛玉和宝玉生存在了一起,但是也许他们过不了历史考验的每一天,在不同的历史角度观看也有着不同的结局。注定在一起的情感也许是在给予机会给他偿还,缘分就是这么微妙不可言,无论前生前世是谁欠了谁,今生今世是谁来报答谁,情感的冲击和铭刻都是人生中不可磨灭的烙印。
《红楼》一书。文中语言的精细、优美、哀怨,让我们不但体验了书中人物的凄凉与哀伤,也让我们体验到了文中描绘景色的华丽唯美和书中字里行间的古典美。或许也正是这些奇妙的文字,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