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唯有读出文本的味道 才能享受课堂的精彩
唯有读出文本的味道
享受课堂的精彩
在湖南省中语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中语界的泰斗崔峦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利益的高度,谈到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我们更应该捧起书本,首先从我们的教材开始,读生动!读精彩!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目前,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特别的现象:
1、高三的老师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怕内容讲不完,低年段的老师又觉得时间还很多,上到后面不知道还可以讲点什么。
2、老师不喜欢自主地解读文本,却喜欢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来解读文本。教一篇课文,不习惯于先看教材却先钻研教参;乐此不疲地大量搜集与教材相关的案例课例;津津乐道于名师的教案,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用他人的分析减省了阅读文本的过程。
3、轻视教师本人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却特别在乎教学设计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本末倒置的做法诞生了不少老师在参加教学比赛时,往往是先写教学的流程,再定教学的目标。
4、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陶醉于文本的局部深究,无限放大片段教学,从不考虑片段的教学与篇章主题的关联。
这些教学环节上表现的林林种种,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纠缠不清,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或对文本的解读不得法所造成的。
所以,如果你自己没有读出文本的味道,又怎能享受课堂的精彩呢?
阅读教学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就是科学、艺术地进行文本研读,就是静下心来品析文章的布局谋篇,就是沉下心来欣赏文章的妙词佳句。要努力从精读、深读、细读中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在领会、赏析、体味中品出文章力透纸背的意蕴。语文教材,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如果我们读出了文章包含的音韵之美,画面之美,层次之美,炼字之美,照应之美,哲理之美,这些个性的解读,无疑为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增添了自豪的力量,为精彩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做到比较准确的解读文本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了解写作目的。
要想成功解读文本,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应该首当其中。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真正的文学作品都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对作者的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文本,还可以更好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这篇文章写于1922年3月28日。当时正值“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的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以求得“段落的满足”。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水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因为时间是“溜”走的。
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匆匆》的问句问而不答,而答意隐含之中,这既可启迪读者想象,引起深思,这就是文章后面出现的一个“留”
前面的“溜”与与后面的“留”实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内在的线索,是作者情感发展的一条线索。匆匆溜走的是时间,深深留下的思索。抓住作者对日子悄无声息的“溜”与无可奈何的“留”这一内心情感线索,找到与此相对应的内容,展开教学设计,把握两大块,自然在教学操作时一切尽在掌控中。
二、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理顺编排意图。
每一册语文教材,都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一定的规律体现编者意图的。因此,成功解读文本,理顺编排意图也显得至关重要。比如《明天要秋游》与《闹钟》是一年级同一单元的两篇课文,不仅课文篇幅短小,而且生字相对简单。如果单从课文内容的角度着眼去设计教学,的确有些犯难。横向比对这两篇文章,我们发现他们都是以问句的形式结尾的。将一个个留给学生时,就给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指出了方向。顺着文本提供的思维,结合课文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设计针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通过学生的补充,努力将文本的内容延伸。《闹钟》的结尾:可是我很担心,它会不会忘了叫我,让我睡过头呢?课文要求学生体会的两个词语是“讨厌、担心”。什么是担心?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事情担心?学生的回答肯定是书上的一句话“因为明天要爬山,我请它六点钟叫醒我。”其实真正让我担心的是“六点钟”,时间太早!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六点钟的时候,太阳
;小鸟
;小树
;爸爸妈妈
;我们
;所以“我很担心”。引导学生想象:第二天六点钟的时候发生的情形-----(闹钟准时叫我叫醒!)有了这次的经历,还会因为时间的问题担心吗?这时,老师再以“我不担心”为中心内容设计一组训练学生说话的句子,如:中午我们全家人都睡午觉了,因为有了小闹钟,所以我们不担心迟到。待学生表达训练结束后,相机教会学生另一个用“心”组成的词语---“放心”,不担心就是“放心”。(既学了“心”这个生字,又理解了“担心”这个词语,还附带学习了一个用“心”组的新词。)再读第一自然段,重提“讨厌”一词,问学生:我还讨厌小闹钟吗?为什么?(小闹钟多辛苦,多负责!)不讨厌就是“喜欢”。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理解了课文中的两个词,同时又学习了两个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两个词。老师的板书就是:讨厌——(喜欢)
担心——(放心),将课外的两个词语打上括号。整个教学设计就清楚命了。既学习了词语,还学习了用词语组成的句子,在学习词语句子的过程中感受小闹钟的辛劳与忠于职责,让学生受到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达到统一。《观察日记》:在不同的状态观察,得到不同的收获。细致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神奇与神秘,观察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所以一定要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高一年级第五单元的三篇文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刷子李》和《格列佛游记》既有民间传说的故事,又有冯骥才的当代小小说,还有国外的名著,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似乎没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编者把他们放在一起,主要是就“故事”二个字讲他们撮合在一块的。因此,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指导学生欣赏故事情节的优美上。《刷子李》的故事真可谓一波三折,情节生动曲折。通过读文章,我们发现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全文先后出现了“当然、果然、悠然、居然、竟然、轰然、忽然”7个带“然”子的词语。“悠然”描写了师傅刷墙的动作与神态,将粉刷的技术演变成劳动的艺术,正面描写,将师傅的形象树立起来,如高山一般雄浑高大;“轰然”是描写徒弟发现师傅裤子上的小白点后,心里极度失落的内心感受,师傅先前的高大形象,如整座山垮塌,顿时荡然无存。最后通过师傅本人的点拨,那只是裤子上的一个小洞,里面是白衬裤,因此才有这么一个小白点。所以“轰然”实际上市间接烘托师傅的水平高。情节跌宕起伏,留给读者极为深刻的印象。理顺了“悠然”与“轰然”的关系,再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体会这两个词义的同时,感受人物的形象,完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想:如果这样解读文本,教学的过程应该可以得到享受。最后,用第三人称的形式,用上7个带“然”字的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学生容易的多,或者以曹小山的语气,用快板、评书的形式,演绎刷子李的故事,一定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三、站在读者的角度解读文本,领会价值内涵。
特级教师于文正对解读文本曾有过精辟见解,他认为,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必须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的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有语文味道的课来。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站在读者的角度,尽量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以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与文本的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产生思维的共鸣。《晨光》的顶针,事物相互之间的关联。《一次著名的冲刺》著名仅仅就是表现派特利的不屈不饶吗?精神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启迪,对奥运会精神遗产的贡献:战胜自己,超越自我。更高!更快!更强!《黄山奇石》的“奇”应该是石头的奇形怪状、奇石带给我们的奇趣。还有描述石头的语言的奇妙。丰富了“奇”的理解,老师就不会仅仅只关注文本的内容,还要涉及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
四、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让预设更充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经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预设,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事先考虑在文本解读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才能在课堂中得心应手。例如《伯牙断琴》中的以琴传情,学生可能问:为什么不说话,却只弹琴呢?《星夜》中为什么说 “顽皮”? 《滚铁环》
有时,学生的质疑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但只要我们在课前钻研教材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时间和空间,那么这全方位的预设就能使我们在课堂上左右逢源,不致于自乱方寸。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我们解读文本并追寻意义之际,或许发觉其意义就在我们解读文本的过程之中。入境始于亲,叶圣陶的“语语悟其声”正是解读文本的精华所在。在教学中,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寻找文本解读的支点,渗透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文本解读能力是我们必备的专业素养,是语文教师学科知识水平、言语实践能力和文学鉴赏素养等的综合体现,是指导学生进行多元化、个性化文本解读,开展有效阅读、创造性阅读的关键。
因为——唯有读出文本的味道,方能尽情享受愉悦的课堂。
第二篇:唯有实干才能兴邦[模版]
唯有“实干”才能“兴邦”
11月29日,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人们从千百年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十八大报告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唯有实干,只有实干。
实干是一种精神状态。当前,有的同志满足于 “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不了解实情,不研究问题。凡此种种,都是责任感不强的反映,都是心思和精力外移的表现。对此,我们必须坚决纠正,要在全社会倡导一股“实干”之风。
实干是一种责任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把精力向工作上集中、向任务上集中、向务实上集中,要有一种干不好事、干不成事就吃不香、睡不着的责任意识,要有一种工作没人干心不安、工作没干完心不安、工作没有干好心不安的思想境界,把工作一项一项研究,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真正把会议上说的、文件上写的,变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求实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当下,我们应大力弘扬实干精神,以实干为荣、以实干为责,披荆斩棘、力克困难,用我们实干的双手托起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用实干托起“中国梦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将如何接续?国人高度关注,世界也在瞩目。
11月29日,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重温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辉煌,回顾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与探索,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传递出中国共产党人将牢记使命、不忘责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想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历史中蕴藏着立足现实、迈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不应忘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历尽千辛万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们不应忘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党艰辛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不应忘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条漫漫复兴路,寄托着几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凝结着中华儿女的心血汗水。此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170多年来,中华民族历经了无数苦难。面对列强的凌辱,我们的中国梦没有破灭;面对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我们的中国梦没有破灭;面对奋斗征程中的坎坷与挫折,我们的中国梦没有破灭;面对人世遭逢的巨大自然灾难,我们的中国梦没有破灭。一代代的中国人,怀揣着梦想,追逐着梦想,挺直了脊梁,憋足了一股劲,胼手胝足,顽强奋斗,走出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已今非昔比,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运的;为这个梦想奋斗,是光荣的。
把中国梦变成现实,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迎来复兴的曙光,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奋斗和埋头苦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把一个拥有13亿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大国带入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这在人类发展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和平崛起的烦恼,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压力,发展所面临的矛盾、问题和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迫切要求党员干部求真务实、艰苦奋斗,迫切要求每一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劳。中国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创造。
祖国富强是我们的梦想,人民幸福是我们的向往。让我们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第三篇:人生唯有奋斗才能成功
人生需要不断的努力,更需要不断的奋斗。首先我想说我认准销售这个行业,并坚定在这个行业做下去,我非常感谢公司给我的这个岗位,也会珍惜这个岗位,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努力、奋斗,取得更多的收获与成功。
唯有奋斗才会成功,这句话是在我们找准目标通向成功的一条路——奋斗之路。站在起点,别人用走的,我们就要用跑的,别人在跑,我们要比他跑得更快,对手越强,我们才越强。现在公司给我们铺了路,想要成功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的奋斗。很多人选择文职岗位是希望轻松,不想被别人拒绝,在许多岗位上的人不是不努力,而是缺少奋斗。他们会很平常的过每一天,而不为成功而奋斗,这样的生活平淡、舒适,更多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更多奋斗后的回报。我不想要,我需要成功,由其是事业。在事业没成功之前,在经济没基础之前,你回家看电视不会快乐,旅游也不会开心。所以你要把一切精力、一切能力放在事业上,否则你还是维持在生存阶段。在事业没成功之前你没选择,我需要奋斗来改变我的人生,改变我的生活。努力奋斗,拼搏明天,我相信唯有奋斗才能成功。
(下面的可以选择不说:)
关于唯有奋斗才会成功我想说,努力奋斗我们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奋斗我们一定不会成功。我喜欢销售更喜欢成功,相信在销售这个行业通过我的努力奋斗,我一定会成功。有人曾统计过,在所有向顾客尝试要求成交的推销员当中,有40%的人在第一次被拒绝后会放弃;有22%的人在第二次被拒绝后会放弃;有16%的人在第三次被拒绝后会放弃;有14%的人才会在第三次被拒绝后会放弃;如果把这些放弃的人数的百分比相加,你会发现竟然有高达92%的推销员没有在第五次拒绝后再次尝试,要求与顾客成交。相反的,只有8%的推销员在遭受拒绝后有勇气尝试第五次。请记住这个事实,60%的顾客在成交之前,会拒绝4次。所以,正是由于那8%的“勇夫”仍去尝试第5次,才有了独享60%顾客生意的顶级推销员。
这个也告诉我们,努力奋斗需要坚持,不要被开始的小事影响我们前进的脚步,
第四篇:共产党员唯有在实践中才能进行党性修养
共产党员唯有在实践中才能进行党性修养,也就是说,只有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才能改造主观世界,使自己的党性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使自己不断增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意识,发挥先进分子的模范作用,具备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优良品质。正如刘少奇同志所指出的:“这应该是我们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修养方法,和其他唯心主义的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的修养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文化道德素养和业务技术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社会实践。共产党员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使自己的党性得到切实的锻造,共产主义的觉悟得到明显的提高。
党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加强党性修养与锻炼,不断提高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水平,是新时期党员进行党性修养与锻炼的关键所在。社会实践是一个丰富而具体的概念,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实践主要指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广大党员的觉悟,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一个党员认真思考的问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本身就是来源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亿万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共产党员要掌握科学的理论武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精髓,需要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做到知与行的一致,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把求知与实践、学习与运用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统一于锤炼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观念。
实践是第一性的,党员的党性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检验一个党员是否有党性、党性观念强不强,不是听他自我标榜,自称是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唯一靠得住的是看这个党员在实际社会生活、工作及组织中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党员的正确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可能是党员头脑中先天固有的,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项实践中来”一样,共产党员只有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能不断地增强党性观念。
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还是为改善党员队伍素质的现状、增强党性原则,都迫切需要每个党员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投身到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去,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在这个伟大实践过程中,自觉把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同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推进改革和建设事业共同奋斗;把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和保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把倡导共产主义道德风尚与遵守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培养和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同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国家法规结合起来,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保持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组织上行动上的高度集中统一,增强实际工作中的原则性、灵活性、坚定性与创造性;把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与积极倡导实践伟大时代的创业精神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奋进,崇实尚俭,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使命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把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出来。只有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中,才能使我们每个党员的品质得到切实的卓有成效的锻炼和改造,也只有在这个实践中,共产党员才能实际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作为强化党性锻炼与修养的途径。每个党员都应高度自觉、十分积极地投身到伟大时代的创业实践中,从中不断吸取新的政治营养,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认真地发现和克服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严格按照无产阶级先进部队的优良品质来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始终保持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政治本色,不断增强共产党员的党性观念,充分发挥先锋战士的模范带头作用。
现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党性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虽然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种斗争的方式和范围,在新的时期和国内外环境下,集中反映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中;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集中体现在保持党和国家机关的清正廉洁同反对剥削阶级的各种腐朽思想作风、生活方式的侵袭的斗争中。在国际上,表现为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独立主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尊严,同以西方少数帝国主义国家为首的敌对势力企图使我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搞“西化”、“分化”,制造民族分裂和**与维护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的长期斗争。处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中,我们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使我国人民的生活尽快地得到改善和提高,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巩固,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较大增强,这些都给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提出多方面的要求,也提供了更为广阔丰富的实践领域。要求每一个党员要有不怕困难,不避艰险的革命勇气,具备披荆斩棘,顽强拼搏,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的伟大实践。要求党组织提高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坚定性。每个共产党员既要通过积极参加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锻炼党性,又要在经受各种复杂环境和严峻考验的社会政治实践中增强党性。
第五篇:新学期、新目标, 唯有努力才能达成
新学期、新目标,唯有努力才能达成
老师们、同学们,新年好!
料峭春寒中,我们光华高中的全体师生带着马年新春佳节的盈盈喜气和积蓄了一个假期的自信与激情,昂首迈进了新学期的大门。在此,我首先祝愿我们全体师生在新的学期中身体健康、奋马蹄奔、马到成功。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的同学一定有新的期待、新的目标、新的举措。该怎样行动、怎样努力,今天我不多说道理,只为大家介绍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对美国哈佛大学的访问见闻,愿同学们对学习有深入一些的认识和思考。
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座无虚席!
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我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
谢娟告诉记者说: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时,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在看书。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的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体会是,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激发了出来。
谢娟说,“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跟我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 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那个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
谢娟说,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
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在哈佛的课堂,要求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新的。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学的发展变化。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处在最前沿科学的研究阵地。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能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
我们采访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时,他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
究竟是什么使哈佛成为精英的摇篮?哈佛学子接受了什么样的精神和理念?这些问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去探知其中的答案。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20条训言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短短数语,引发深思,给人启迪。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 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哈佛老师经常给学生这样的告诫: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在哈佛广为流传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对哈佛大学的见闻介绍到这里,我想同学们可能会想,关于勤奋、努力的精辟阐述和生动案例,中国有很多,为何要用西方而且是大学为例说明?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你认识到,不论是中学还是大学,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你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别无它途,唯有勤奋努力,全世界都是这个道理,而不是我们有些同学想当然的认为上了大学就可以轻松了,或者认为西方国家的学生学习比较自由轻松等等。你若想成为一个大学前就被淘汰的人,那你现在就去轻松吧!你若想成为一个大学毕业前就被淘汰的人,那你读大学时去轻松吧!你若想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淘汰的人,那你就一直轻松下去吧!我想,任何一位同学都不会甘愿被淘汰,努力吧,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