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研究问题

时间:2019-05-15 10:4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生研究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生研究问题》。

第一篇:民生研究问题

民生问题——就业、房价、物价、食品问题研究

[摘要]目前的中国的确是急速发展的,但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还有许多的民生问题,比如物价、房价、养老、医疗、贫富差距、户籍改革、食品安全。老百姓面临着很多问题等待着政府去解决。这里,我对房价、食品和就业问题做了详细的研究,希望能从现实的角度剖析问题所在,从而找到我们百姓的立足点并清除了解目前我们的社会处境。

关键字:劳有所得

学有所教

住有所居

社会稳定

新一年的两会召开,今年两会的焦点是“幸福”和“民生”。众多委员的提案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民生问题,是民之本,国之计。我们普通老百姓看两会主要是看究竟我的生活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而从政府层面,这次大会更是将民生问题提高到了政治高度。无论是贾庆林在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会上所做的报告,还是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都能让人感受到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这不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同时对诸多的具体和现实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民生问题成了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党执政的基础。

百姓最关心的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而物价、房价、就业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

就业问题:

就业乃民生之本也,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每一个老百姓都可以有份工作来保障温饱问题。然而“就业难”一直没有被彻底的解决。就业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呢?中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没有工作呢?

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第一个因素是个人的问题,每个人由于自身素质和能力不同,导致其就业机会也就不同。有些人勤于劳作,刻苦创新,而有些人既不吃苦,还成天想着天上能掉馅饼。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质疑说大学生算是知识分子了吧?他们有学术知识也有一部分社会经验,那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呢?我想说的是,现在的大学生都喜欢把简历写的满满的,恨不得整张纸上都写着自己的实习记录。可是这些实习记录真的就能说明哪些学生又多好多牛吗?我在实习的时候问我的老师要实习多久才能对自己的行业有全面的了解呢?对于一种行业来说,我们要花6个月的时间才能熟悉其中的工作关系和业务内容,而一般大学生简历上的实习记录一般只有一两个月。在实习的时候可能还会遇到其他突发情况,比如老师找,同学找,社团找,学生会找等等,可能还会因为来不及写论文而告终实习生活。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实习,敢问有哪些企业会敢录用呢?[键入文字]

我这里用的是“敢”这个字,有些企业看到学生的实习经验丰富会对其抱有特别大的期望,然而在录用之后发现他们的经验并不深,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就不敢了。唯有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满满收悉其行业的精髓才能施展出才华。

第二个因素是地域问题,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平坦,交通发达,经济发展的非常迅速,从而就业机会就比别的地方多。由于生活条件好了,子女的上学就不再是问题了。不过,对于我国的西北地区的孩子来说,能上学读书依旧是他们的期望。西北部由于交通闭塞,生态恶化等因素导致发展滞后。我记得有次去安徽玩的时候,那边农家人都会做咸豇豆,非常好吃。我就提议他们可以把这个作为一种职业,可是他们却没有想到这点,觉得只要自家吃吃就好。由于那边地域偏远再加上没有人作指导,是大好的赚钱机会摆在眼前也不知道抓住。

第三个因素是经济模式的问题,我国还是一个不成熟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很多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就在最近有报道称,现在的菜农根本活不下去了,有些蔬菜只卖到8分钱一斤,有才弄竟为此自杀了。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没钱的人越来越没钱,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就比如我们国家的明星演员,身价有几亿的比比皆是,我们老百姓兜里的钱没多少,却还死追这哪些明星,把他们各个捧上了天。相比之下在韩国,艺人只是供百姓娱乐与欣赏的。他们的艺人有很多就是因为工资的原因而闹不和。对于中国来说,让人们劳有所得,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实施积极地就业政策才能对百姓的就业有保障。

第四点是裙带关系,也就是政府的腐败面。有很多公司的招聘并不是要有能力的人才,有些家里有势力的只有一些贿赂就能帮自己的子女找到好工作。曾经有新闻报道,有一位学生考公务员,面试已经通过了,笔试也得了第一。当时有个单位要招公务员第一名获得者,那名学生就去应聘,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没被录用,原因就是考到第二名得同学家长给那个政府单位塞了钱通了“路子”。贪腐是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外国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经历过这样一段历史,但他们通过这种制度约束和监督机制,斩断了政府和经济利益之间的链条,从根本上解决了贪腐问题。腐败就像是社会的蛀虫,它侵蚀着社会这个机体。要做到人人就业平等,除了自身以身作则外,还要加上政府的严管。坚持不走旁门左道,树立文明公平的就业之分。

高房价问题:

曾几何时,房价成了人民最关心的话题。在六年前,每平方米五千元的房子现在涨到了每平方米两万元。就上海来说,对于许多外来打工者,他们每个月挣钱除了日常的开销还要有一部分的钱用来付房租。郊区100平米的房子房租在1500左右,更不用说市区内环的房租价了。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很多人辛苦了一辈子却买不起房,难怪《蜗居》得到了观众这么大的共鸣。所以我说,真正有眼光的[键入文字]

是我们上一辈就把房子买好了的长辈们,现在房子都已经涨了3、4倍了。不过对于那些每月交房租还贷款的人来说是真的很吃力的。还了贷款基本上就没有结余了。我们不能说政府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让人民很受伤,也不能说政府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而事实情况是,中国的房价正是在政府的历次调控中越调越高的。这真是有点让人摸不着边际了。政府调控房价一直采取的措施是喝阻,看到房价掉了一点,马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救市计划。最后造成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楼市,都想在这个急速膨胀的市场里分一杯羹。按照市场经济的原理,应该是市场供求决定市场价格,所以政府加大了土地供应量,同时加大了建设开发面积,算是把有效供给这方面解决了。但其实是很多房子在开工建设之初就被投资客一网打尽,而真正需要购房改善居住条件的却买不到房,只有高收入的居民才买得起房。

为了应对高房价,政府相继推出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只是现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保障性住房,供应的比重现在还是偏低,除此之外,这种房子很多都建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在广州,就因为经济适用房地方偏远而发生过弃房的现象。目前政府应该逐渐增加保障性住房在整个住房供应体系当中的比重,拓宽居民房屋贷款的政策,增加对百姓的住房补贴。

物价问题: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今年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看样子这个目标可能很难达到。最新的官方统计数据是二月份的CPI为5%,其中可能会受到一点春节假日的影响。

为了控制物价,发改委紧急约见了一些行业协会,要求上半年保持价格稳定。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企业,保洁,康师傅,家乐福。但很搞笑的是,就在不久前,政府调高了成品油零售价格,而韩国同时采取的措施是调低了成品油的销售价格。众所周知,中国有两大企业从事石油行业,中石油和中石化,原来分成两个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竞争,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高用户服务水平,但是两家公司恶性竞价,最后业绩大幅下滑,利润率下降,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缩水,便有了国家制定成品油销售价格这个规定。中石油中石化沦为了政府的赚钱工具,自己成为了股市里庄家打压大盘的工具,更是成为了公款消费的温床。最近网上流传一个帖子,揭露了广东石油公司天价购酒发票,金额之大,买酒档次之高,让人好生感叹。对此,广东石油公司的做法是召开员工大会,要求不能随便接受记者采访,还要抓出内鬼,活脱脱一部闹剧。

食品安全问题:

最近新闻报道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谓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让人觉得防不胜防。中华民族可能是最有抵抗力的民族,因为我们接受了地沟油,毒牛奶,瘦肉精,染色馒头的洗礼。

[键入文字]

王岐山副总理在参加山东代表团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时,提到食品安全问题连连表示惭愧,说很不好意思。并对代表们开玩笑说,聪明点的代表就在这边多吃点饭,其他饭馆可就没有这样的水平了。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赵启正也被记者问及食品安全问题。他说,最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

(八),取消了13种罪名的死刑,但是增加了一种大家十分支持的刑罚,就是对食品犯罪致人死亡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处死刑。他还说道,想三鹿这样无良的企业必亡。

就在几天前,又有一个因食品安全的问题引发了惨剧,一个一岁的小女孩吃了她爸爸从路边买的炸鸡后中毒身亡。我感觉食品的安全一直在出问题,刚刚查获了上海的染色馒头后就发生了这种事故。微博上关于这件事的关注点击量达到了五十几万,可见人们对此事是十分重视的,政府的监管力度再不加大可能会引起民愤呢。

最近一份民调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排名倒数几位,虽然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仍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而相比之下,美国人的幸福指数则要高很多,虽然美国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经济滑坡,以

及两位数的失业率。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民生问题,不仅仅是个物质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精神层面的问题。

为什么当我们刚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刚能吃上饭,就出现了这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我想主要还是相关部门的检查监督不力,没有真正的把食品安全监督落到实处。有些企业,以追逐利润为最终目标,完全不把社会道德,企业道德方在心上,视人命如粪土。像这样的企业应该揭发检举一个就铲除一个,绝不姑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路边卖油条的基本都是用地沟油炸出来的,这一点政府不知道吗?警察不知道吗?即使知道,路边买早饭的小贩还是比比皆是。一个美食扬名海外的国家,国内人民却谈食色变,人民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有人曾经比较过九哥和奥巴马的执政风格,马英九似乎喜欢给民众画大饼,说未来怎么好,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最后的结果,却不是很合人意,这样支持的声音就越来越少了。而奥巴马一直采用的是危机公关,说我们现在的状况多么的糟糕,但是其实说这些的时候,他的神情很镇定,语调也很平稳,让大家觉得他其实是有办法带领大家走出困境的。这可以算作是文化差异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内地政坛也大致如此,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本来应该是大家最满意的时候,如果今后经济衰落了,结局会怎样,所以也不难理解政府官员如此的重视经济了。

中国现在虽然已经是一个经济上的大国了,但在行事风格上,仍然采用的弱国心态,这很好,也很符合中国人中庸的处世之道,但是如果太不自信了这也有失大国风范。

[键入文字]

教育是民生的基础,是国富民强的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生存的根本;住房是民生的需要;社保是人民生存的依托;社会稳定就像是人民有了盾牌一样,保障这百姓的安居乐业。在构建进步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让人民群众老有养,学有教,住有房,有社保,安居乐业,此乃人民之福,社会之福,国家之福啊!

[键入文字]

第二篇:中国民生改善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统筹推进三化,实施三动战略,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每一句话都包含着发展和民生。发展科学就汇集在民生的内容,最后也就落脚在民生上。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目标。发展和民生这两者非但不矛盾,其实是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本身民生就有发展的内容,不惠及民生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而且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必然要从民生中寻找需求、动力和空间。民生改善是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我们发展的目的。

十二五的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幅度要和经济增长的幅度同步,这对我们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提高收入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情。但说到底,从根本上还是要扩大就业,就业的渠道在富民工程意见里和十二五规划中已有很多的论述,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这是容纳就业的主渠道,扩大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扩大就业才有更多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从制度上要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劳动报酬的增长和劳动生产力的增长也要同步。同时要逐步的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在企业方面还要有形成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也包括工资的支付机制。同时还要想方设法的来创造各种的条件来鼓励居民参与资本市场的活动。能够增加财产性收入,使多方面的收入增加。这是从提高居民收入方面。

一方面还是从粮食增产上来使提高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实际看,要加大农民劳动力转移获得的收入,这方面我们有差距,但也有很大的潜力。

实际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就是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推进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另外,突出的民生问题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等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大都涉及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可以大力发展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着力提高政府的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等。因此,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契机,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力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是为了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更是我们党的使命。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议》围绕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对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

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三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健全国家资助制度,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四是建设人才强国。人才是第一资源。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议》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十二五”期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总体要求。符合国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比较完整,就是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个主要领域;覆盖城乡,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覆盖城镇居民,也覆盖农村居民,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要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个人账户跨省可接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就是制度的设计和财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种常规的、长效的机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随着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建议》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一是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都必须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着力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要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二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是群众呼声最强烈、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对我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须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的分配制度和政策既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方向,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还不完善,主要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基本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与全体人民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四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较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央已经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甚至是艰苦的过程。为此,中央提出在2011年底前,要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改革。“十二五”时期,我们既要完成近期任务,也要向长远目标迈出坚实的重大步伐。《建议》对未来五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工作落实到位,让人民群众享受医改工作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增强他们对医改的信心和对政府的满意度,确保医改工作顺利推进。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建议》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务。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要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二是推进文化创新。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但随着现代经济与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同时,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080143734 谢雷静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在过去的三十年时间中,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最近几年,GDP增速保持在10%以上,但收入差距的扩大、环境污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也日益显现,而中国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正在逐渐成为主流思潮。若按照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中国大规模的环境灾难不可避免,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环境风险。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应该重视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一、中国经济发展思想观念上的束缚

(一)对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可我们缺乏这种危机感和长远的战略性考虑。中国的确“地大物博”,但是我们有13亿人口,人均以后就很少了。改革开放后,我们提出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方针,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国际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其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过多使用国际资源还会引发一系列国际纷争。

(二)简单地把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等同起来。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内容,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扩张。而经济发展的涵盖面要大得多,还包括经济效益、人民生活实际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等丰富内涵。长期以来,不少人往往比较注重经济的增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增长速度的提高和数量的扩大上,甚至将此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这有着明显的片面性。

(三)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单一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一)粗放式增长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增长方式粗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过多依赖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导致效率依然不高、效益相对低下和环境压力明显加大,以及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性。

投资需求仍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必须把握好投资的力度和适时调整投资结构。尤其在工业产品供需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还是一味地扩大生产能力,甚至采用过度投资去增加所谓新的需求,这种方式无疑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人们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主要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对品种、质量和款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顾这些新的要求,只是单纯地扩大产能,是没有出路的,也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因而是不可持续的。

(二)过分依赖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终究难以为继

我国目前的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可以说,我国经济这些年的快速增长某种程度上是*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实现的。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十多倍,但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了四十多倍。从近几年来看,我国的GDP增长很快,每年达9.5%以上,但代价巨大。由于装备和工艺以及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4.1%,而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的消费量却分别为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和40%。无论怎样算账,这些数字都反映了我国单位产出的消耗太高,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突出矛盾,更说明了这种增长方式的不合理性。

(三)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主动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中逐步承担了重要角色。但必须看到,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虽已跃居世界第三位,而加工贸易出口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分别占到55.3%和57.1%的份额。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是“两头在外”,突出问题是:前头技术开发严重不足,关键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商手中,或者主要依赖引进;后头销售和服务网络也基本为外商所控制,利润的大头在别人手里,我们只是承担中间加工或者组装的任务,收取少量的加工费。中国成了“世界工厂”,而工业污染也留在了中国。同时,对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产品研发、销售网络、市场开拓等则重视不够,不仅丢掉了利润的大头,而且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如果我们不尽快转变经济方式,不能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就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一)应继续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经济增长方式本身的可持续性。为此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环保的关系,积极推广和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应着力加强对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以提高其自身发展的协调性。为此必须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积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刺激消费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振兴第一产业,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确保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应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以确保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为此必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努力使经济发展更加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实现。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维护社会公平。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妥善调整社会分配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实现以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共享发展为目标的和谐发展。

总之,如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就将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我们一定要有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危机感。

第三篇:浅析“网络民生”问题

浅析“网络民生”问题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和交换媒介,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交流载体和社会联系形式。由于人进入网络后成为“电子人”,其社会心理意识和思维行为方式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由“电子人”组成的虚拟“网络社区”必然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特点,这就决定了在“网络社区”特殊环境中生成并发展起来的“网络民主”自然也就会表现出特殊性,并以各种形式对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呈加强趋势。因此,及时研究、准确把握网络民主的形式、特点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对于引导和把握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及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虚拟化”:“网络民主”的形式特征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形式,总有相对固定的“公共空间”作为社会活动和相互交流的领域和场所。而在“网络社区”的社会关系中则缺乏那种曾是民主化政治的母体的交互式实践的基本层次:如集会、办公室、报告厅、公共广场等诸如此类的场所和形式。“网络社区”联系媒介是“电子网络”,没有具体有形的活动空间或场所。互动方式是以媒介为载体的电子传播方式,不仅把公民们彼此分开了,而且还取代了老式的政治场所。“电子人”之间“没有出现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而只有屏幕上的电子符号的闪烁”,“电子咖啡吧”、公告板、电子邮件、计算机在线会议甚至是可视图像会议等多种方式,将“电子人”联结成为因特网上的“虚拟社区”。网络空间上像过眼云烟一样记载的是一种无形的政治。“网络社区”的“电子人群”也是处于分散、隐匿、不固定状态。这种“网络空间”所形成的“网络民主”只能是“虚拟的”。它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人与人、人与物质以及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关系模式,界定或概括借助因特网的技术作用所形成的“网络民主”最显著的特征只能是“虚拟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参与建立一个电子

“网络民主”建设进程中的对策思考

客观地说,“网络民主”较传统民主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具有有限性、破坏性。从未来发展看,“网络民主”要成为一种有效、有序、有形的民主形式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如何引导“网络民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积极推行“电子政府”建设,主导“网络民主”发展方向与进程

从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来看,随着网络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网络民主”所标志的直接民主形式作用的范围必然会持续扩大,作用程度也会愈益提高,这符合民主发展的方向。而从“网络民主”的特性来看,其作用的性质和方向呈现一定程度的非正向性,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民主”建设的引导,通过“电子政府”建设去整合、主导“网络民主”发展。首先,要加快“电子政府”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为建立政府与公众制度化互动机制提供前提。正视并满足公众参与民主和行政过程的愿望和需求,为政务公开和依法执政创造条件。其次,实行政务公开,建立制度化信息交流机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依法执政。将公民参与纳入决策全过程,从决策目的、决策目标的设定、决策方案的选择到决策的执行过程、结果状况等都要广泛吸收公众参与,反映公众愿望和要求。同时为公众实现民主决策和当家作主提供途径。还可以主导舆论导向,有效消除公众非理性民主、情绪式民主带来的消极后果。

(二)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主流网络媒体培植,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信息发布和传播中的地位愈发不可替代,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增强,而且由于网络边界的无限性、模糊性,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参杂在一起,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当然也包括一些敌意的、不健康的信息和宣传,直接威胁到我国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面对这样一个趋势和状况,我们必须采取应急对策,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培养自己的主流媒体,改善宣传方式和手段,扩大宣传范围和影响,来主导“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为经济建设就政治文明建设创造安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三)实行必要的网络管制,保证网络健康发展

由于“网络社区”的无边界性、渗透性、隐匿性、失控性,“电子人”屏蔽了其社会身份后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发生了一定的变异,法律规制力和道德约束力大大弱化,网络信息发布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控制。因此一些恶意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在网络中肆意泛滥,网络上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屡屡发生,各种掩盖事实真相,丑化、诽谤、攻击政府的谣言也大行其道,必然损害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有必要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网络进行适度规制。在形式、内容、观点等方面设置栅栏进行管制,管制发表言论的形式、发表言论的内容主题、发表言论的内容观点。以维护网络正常秩序和“网络民主”的健康运行。

(四)加快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立法进程,建立网络法治秩序

言论自由是自由的基本内容,也是民主的基本前提。而民主和自由都存在着来自于自身的悖论,民主和自由的实现不可避免地要以对自由和民主的某种限定为条件,因而民主和自由不可能无限发展,只能是有限的、相对的。将这样一种关于自由和民主的价值理念内化为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增强“网络社区”的道德约束和“电子人”的个人约束,强化网络行为的责任意识,以防止和抑制“网络民主”的负面甚至破坏性效应。

同时,加快网络立法,构建互联网法治体系。网络空间是一个与物理空间不相同的新空间,原有的法律规则在网络空间完全不适用,在原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针对网络空间的特点完善法律体系,十分必要。因此必须加快网络立法进程,构建互联网法治机制,保障互联网安全,保护人民的言论自由和其他权利,促进交易以及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效打击计算机犯罪,公正救济在互联网上遭受侵害的权利,保证“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为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创造条件和途径。

第四篇:近年来民生档案研究调查报告

近年来民生档案研究调查报告

[摘要]统计近年来民生档案研究的内容重点,并分别对民生档案的内涵与外延、法规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建设、利用体系建设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民生档案 法规体系 管理体系 利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G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049-01

一、民生档案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档案局在《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三项具体要求,以及通过对民生档案研究内容的分析总结,可将民生档案的研究内容概括为民生档案的内涵与外延、民生档案法规体系建设、民生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四个部分。

(一)民生档案的内涵与外延

目前档案学者对民生档案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甚至有些学者质疑民生档案概念的科学性。庄红、王光在《民生及民生档案的含义分析》一文中认为民生档案是个新术语,随着民生档案工作逐渐在国家机构得到重视,民生档案在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中成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始凭证。在档案工作中,民生档案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工作,也是最能体现老百姓利益问题的历史记录。从广义上讲,民生档案涉及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上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下到村民委员会的土地承包合同,涉及到各党政部门和社会组织。[1]曲雅男认为民生档案是指档案馆(室)保存的具有解决民生问题的显在或潜在价值的档案。张明峰、陆晓惠、李萍认为民生档案指的是那些与公众生产、生活利益直接相关的档案,主要涉及到公共服务档案、国企转制档案、民主政治档案、教育卫生档案以及社会保障档案。[2]

(二)民生档案法规体系建设

目前对民生档案法规体系建设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仅有少数学者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潘玉民、孙丽炜在《论民生档案法规建设》一文中分析了民生档案法规的含义和建设现状,并建议从两个方面入手完善民生档案法规。一方面,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方针,其次,及时总结分析民生档案工作的实际规律。对于无法可依的规章制度正式化、合法化,制定有效可靠地档案法规,使民生档案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修改不全面和不完善的档案法规。首先,在国家档案法律中要充分体现民生档案的理念。其次,各地方应紧密结合民生档案工作的实际发展情况,向老百姓广泛征集意见和要求,及时修订和补充已经出台的档案法律法规,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3]

(三)民生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开展民生档案服务工作的前提是具备科学合理的民生档案管理体系。目前档案学者对民生档案的管理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民生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商兆鑫在《对做好新时期民生档案工作的思考》一文中,对民生档案工作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以下对策:①健全民生档案管理体系。②加强民生档案监管力度。③规范民生档案业务建设。④加大民生档案开发力度。⑤提高档案工作队伍水平。刘明、王峰认为,建立规范的民生档案管理体系应从三方面入手:①政策监管,建立健全民生档案法规和制度。②业务指导,加强民生档案的源头管理。③延伸服务,拓展民生档案领域。任晓梅、许健认为,做好民生档案工作,从四项措施入手:①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②健全制度,规范民生档案的管理。③加强指导,提高民生档案工作水平。④加强协调,实现民生档案工作的良性互动。

(四)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

民生档案利用体系的重要性体现在贯穿于民生档案工作的始末,关系着整个民生档案的成败,同样地,民生档案利用体系的建设处于持续发展当中,未来高效快捷的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将全面开展开来。目前档案学者对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史荣芳在总结和推广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三项措施以进一步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①立法规范化,为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工作提供法律保障。②网络环境下,做好电子档案的保密和保真工作,使电子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开发。③要以满足民生需求为导向,解决好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问题,使传统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二、总结

民生档案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足,主要有以几个方面:①研究人员分布不均。当前民生档案的研究主要是档案部门的工作者,而高校的理论研究者相对较少。②民生档案涉及内容广泛,目前对民生档案的研究基本贯穿了民生档案法规体系、管理体系、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建设这四大主题,但每个主题都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民生档案的管理体系建设、资源体系建设以及利用体系建设,而对民生档案的法规体系建设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今后必须加强对这些薄弱环节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庄红,王光.民生及民生档案的含义分析[J].黑龙江档案,2008(3):45.[2]曲雅男.民生档案及其价值的实现[J].兰台内外,2010(1):20.[3]张明峰,陆晓惠,李萍.民生档案的内涵和开展途径[J].兰台世界,2008(12):22.[4]倪丽娟.民生档案及其管理辨析[J].档案学研究,2009(4):9-12.责任编辑:武聪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历史进程研究

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历史进程研究

摘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和一以贯之的伟大实践。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历史进程,对于科学把握并有效改善新形势下更具全面性、复杂性、深刻性的民生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历史进程

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谋民利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的历史,就是不断改善民生、为民造福的历史。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改善民生提供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种国情下,如果不以革命手段争得民族独立,改善民生就只能是一种奢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解放民生为己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领导广大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近代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改善民生奠定了基本的政权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十几、二十几美元,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水平。”面对“生产萎缩、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失业众多”的新中国,走上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随之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等一系列积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文充分体现了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中心的改善民生的理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提供了基本前提和基础。当然,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及其规律还处于探索阶段,因而这一时期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对改善民生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其中“大跃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之深之广之剧烈,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而“文革”时期,我国经济更是接近“崩溃的边缘”,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亟待拨乱反正。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努力,虽然取

得了很大成就,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邓小平曾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具体来看,“人均年消费粮食1976年低于1952年的水平;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下降,其间只提高过一次工资;住宅、教育、文化、卫生保健方面造成了严重的欠账;配给票证比‘文革’前又有所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有鉴于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基于这一认识,中国共产党果断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大中型企业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作为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从而初步建立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民生发展模式,允许、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共同富裕为民

生目标、以“三个有利于”为民生评价标准,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的“三步走”战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谋求民生幸福。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步入低谷,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党在这些国家纷纷丧失执政地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忽视了对民生问题的改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吸取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紧密结合已基本实现“温饱”之后的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新要求,在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进一步谋求改善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而且不断满足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江泽民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必须努力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党的十四、十五、十六大报告均明确表述了这一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温家宝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财政收入6.85万亿元,粮食产量5.31亿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现在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满足于衣食无忧,而且更多地注重全面发展的需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期待为首要任务,改善民生成为党的中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将改善民生上升到民权的高度,把民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视为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而写入宪法,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同时,“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自觉回应社会变革提出的新要求,从改革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入手,使改善民生在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下展

开。温家宝在2007年“两会”结束答记者问时强调:“解决民生问题要有制度的保障。我们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是立了法的,我们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制教育是立了法的;我们将要开始实行覆盖城乡的低保制度也要用法律保障,我们正拟定城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最终也要建立制度。有了制度,就不会轻易改变,就不会因为政府的更替和领导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将改善民生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并赋予其全新的内涵。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2.[2]李培林.民生为先[n].光明日报,2009-09-22.[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9.[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6]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下载民生研究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生研究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0922重庆市十大民生工程研究

    重庆十大民生工程研究何 悦(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400067)2010年6月25日,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决议提出了本届市委任期内,用两年半时间,在解决重庆群众最关心的10大......

    新时期中国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2010年度重大项目(第一批)开题报告之一:新时期中国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2011年06月22日16:29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

    拆迁问题研究

    拆迁问题研究 拆迁是城市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必要的拆迁既可以改善人们居住质量,优化人居环境,还可以提高城市品位乃至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进步。应该说厦门的拆迁环......

    扩大内需问题研究

    关于扩大内需 【关键词】内需 消费 需求 扩大 【摘要】从什么是内需问题,如何解决内需问题等方面阐诉了我对扩大内需问题的理解.和网络上常见的扩大内需问题的研究.近年来,......

    农转非问题研究

    “农转非”人员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摘要】:土地历来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保障之源。土地被征用之后,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即征地农转非人员即面临着与之息息相关的就业与社......

    老龄化问题研究

    第二章:人口老龄化问题 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谈论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还是在说“人多”。而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

    商誉问题研究

    会计专业分析: 商誉问题研究 2010-06-13 16:28: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商誉作为企业整体价值的构成部分,不能脱离企业资产而单独存在。由于商誉无法用货......

    养老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农村家庭结构日益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