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思考关于政体、法治和共产党执政方式(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10:5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的思考关于政体、法治和共产党执政方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的思考关于政体、法治和共产党执政方式》。

第一篇:的思考关于政体、法治和共产党执政方式

关于政体、法治和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执政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类社会已经跨入21世纪,走进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同马克思当年分析、研究和批判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有很大的不同,同80多年前列宁分析、研究和批判的帝国主义时代有很大不同,同50多年前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时代也有很大不同。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职能的总趋势是: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在这种背景下,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必须认真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探讨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和科学的执政方式。

一、思考中国共产党执政问题的视角

观察思考问题,总有视角的。任何认识、看法、观点,都是从一定的视角(一个或若干个视角)得出的结论。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看到的、想到的是不会一样的。真理总是相对的。一个真理被另外一个真理推翻,是因为另外一个真理的视角更高更周全而已。我个人认为,在思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问题特别是执政方式问题,主要应基于如下视角:

第一,政党的一般性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一般意义的政党,是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并为实现其政治主张而建立或影响政权。政党的基本职能就是反映、综合民意,制定政治纲领,提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主张。政党政治是和议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议会是政党的政治舞台。现代意义的政党最早产生在英国的议会斗争中,由议会议员因不同利益分裂为两派而产生的。中国共产党,也是政党,它有自己的特殊性质,也有政党的一般性质,它虽然不是议会党,但它执政必须通过议会政治(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现代民主手段。

第二,政党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产物,“一党制”还是“多党制”,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党制度,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党制度也有一

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有人以为中国实行“一党制”,就是不民主,这是对世界政党制度的不了解。不能说中国的“一党制”就是专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就是民主。“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关键是看这种政党制度是不是适合本国国情。

第三,执政党的执政地位要有合法性。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前较多的是从历史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去论述的。这种论述有一定的合理性,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只有这种论述是不够的。天下是共产党打的,但天下打下来后,作为执政党,必须考虑政党的现代化问题,必须与时俱进,注入民主、法制、文明、现代化的理念。简单说来,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必须以先进性为前提,同时,要真正树立法律至上的思想,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第四,执政党必须适应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的变化。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政治诉求。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结构,必然导致不同利益主体政治诉求的复杂和多样化。据有关学者研究,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已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由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分化为“五大社会经济等级十大社会阶层”,有的学者对阶层的划分比这还多。于是,如何使不同的利益主体的政治诉求得到合理表达和整合,就成为执政党必须面对、正视的问题。一党执政的最大矛盾和考验是:如何整合各阶层的意志和利益,从而使工人阶级的政党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意志和利益。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按宪法设计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治理国家事务

建国以后,我们党和国家的很多重大失误,问题都出在人治上。

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说过,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的一套,主要靠决议、开会,实际靠人,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刘少奇也说,到底是法治还是人治,实际靠人,法律只能作为办事的参考。这是我国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惨痛悲剧的根本原因。总结“文革”的教训,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

有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后来,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党的十五大继承和发扬邓小平的民主法治思想,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什么是依法治国,怎样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所依之“法”,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人民意志,或者说是规范化了的人民意志。“依法治国”中的“国”,指的是国家机器、国家权力。“依法治国”,实际上就是根据人民的意志规范国家机器,治理、约束国家权力。

一个国家,如何规范国家机器,如何治理、约束国家权力,这就涉及到国家政体问题。这里,最重要的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领导制度问题。领导制度的内容很广泛,但根本的还是国家层面的领导制度。国家层面的领导制度,本质上就是国家政体。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任何国家都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哪个阶级掌握政治权力;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掌握政治权力的阶级用什么方式来行使政治权力。国家的政治权力可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根据这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在人类政治发展史上,政体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1)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独揽大权,国家权力完全属于君主,宫廷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所有臣民都必须服从,君主行使权力不受法律限制,也不受其他机关监督。在这种政体下,行政权往往高于立法权和司法权,甚至由行政权代替立法权和司法权。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一般都采用这种政体。(2)共和制政体。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平行制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就是这种政体。(3)民主集中制政体。代表民意的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必须服从立法权,不能与立法权相抗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民主集中制的政体。

在这三种政体形式中,君主专制政体,是适合落后的自然经济需要的统治形式,其本质是个人意志即君主意志凌驾于整个社会的意志之上,君主通过行政权直接对社会实施专制统治。而共和制政体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否定,是对个人专断和专制制度的否定,是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统治形式,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民主集中制政体,可以说是共和制政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或者说更优越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区别在于,它强调三权分立,但不搞“三权鼎立”。三权并非平行的关系,而是人民制约议会,议会制约行政和司法,行政和司法对社会进行行政性和司法性的管理和控制。它不仅体现了人民的最高政治地位、人民意志的统一性和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而且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具有高效、迅速、直接的特点。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问题。

(4)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5)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地方人大上下级之间没有领导关系,只有监督和指导关系,地方人大可以自主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而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上下级之间则是领导关系。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从这五个方面规范我国政权制度的。周恩来同志说,我们的政权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的整个政权体系、政权制度。

依法治国就是国家各政权机关严格按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政权制度设计的体制和程序进行运转。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必须依法办事,但依法办事并不等于就是依法治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也有国家“法律”,在这种政权组织体系下,依法办事体现的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仍然是“人治”范畴。依法治国必须是在一种充分体现人民主权的国家政权制度下依法办事,才是真正的依法治国,才是真正的法治。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执政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一个国家,是不是集权、专制,并不体现在是“一党执政”还是“多党轮流执政”上,关键要看政党执政所依赖的政体是什么性质的,关键要看政党是不是在这种宪法规定的政体架构下实现自己执政的目标和任务。

在现代社会,政党制度和代议制度都是民主政治的体现。由政党执政,而不是某个个人如封建社会时期的帝王、君主执政;由民主选举制度和代议制度产生、组织国家政权,而不是世袭制度的“家天下”,这是人类社会民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必然结果。

那种以为“一党执政”就是专制和集权,是对民主政治的曲解。无论是一党执政,还是多党轮流执政,都是民主政治的范畴。但政党制度必须和民主选举制度、代议制度相结合,否则也会出现像希特勒那样的法西斯专制政党。

我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是,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党的政党功能弱,人大的功能弱,党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执政的机制还没有完善起来。

在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实践中,说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功能弱,可能好多人有异议。但事实如此。党虽然功能强大,但这是表现在其他方面,主要是政府功能强大,而作为执政党,其政党功能还有待大大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政体和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其议会功能还处于不完善不强大阶段。任何国家的政党执政,都是掌握、控制国家政权。按照什么方式掌握、控制国家政权,这就是国家政权的组

织形式,也就是政体。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对国家权力的掌握和控制。因此,应按照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和规律,建立党与人大的内在运行机制。

根据以上看法,我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改进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就是,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功能,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议会功能,建立党与人大的内在运行机制。这也应该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几点想法和认识

第一,中国共产党和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党政分开的原则,克服政党政府化现象,加强自己的政党功能。根据世界各国政党的经验和政党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主要应加强如下功能:(1)加强民意反映和利益综合功能。党要根据“三个代表”的要求,把社会各阶层和广大人民分散的意志和利益,综合起来,按照法定的程序,反映到国家政权机关并变为国家政权机关的政治行为。(2)加强向政权机关输送政治精英的功能。历史表明,至今各国领导人物多为政党的杰出人物,而无党派背景的领导人物甚少。党和党的各级组织,要把干部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通过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3)加强政策制定功能。党和党的各级组织,要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并提出切合实际、顺应世界潮流的政策和政治主张,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上升为国家立法或地方立法。(4)加强政治动员和教育功能。在现代民主政治时代,没有民众参与的政治就不是民主政治。党和党的各级组织,要对人民群众进行动员、组织、指导和教育,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把人民群众引入政治生活并发挥积极作用。(5)加强社会矛盾调控、化解功能。党和党的各级组织,要通过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个人的作用,加强说服教育工作,理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要由过去直接代替政府功能或与党政联合实施政府功能转变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机制实现执政功能。党和党的各级组织,要树立依法治国就是按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治理国家

事务的观念。要让全党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选择并建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共产党实现执政的合法途径,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政治制度。党和党的各级组织,要通过自己的政党机制,在立法、决定重大事项、监督和人事任免等方面,通过综合方方面面的意志,形成党的意志和主张,再由人民代表大会机制转变为国家意志。这种执政方式,把党的功能与政府功能明确划分开来,即使政府工作失误,党也可以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新组织、产生政府。如果党和党的各级组织直接站到第一线,成为矛盾的焦点,不仅不符合政党的职能、特点和工作方式,而且非常不利于执政党地位的巩固。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1)党和党的各级组织要支持、帮助人大依法行使职权,使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职权真正到位。(2)大大精简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数量,在现有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数量的基础上至少减去1/2.代表和委员的数量减少,素质提高,有利于充分议政,有利于提高议政水平。(3)适当增加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使人大机关为代表和委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把人大常委会机关建设成为代表、委员的工作班子。同时注意加强人大机关的干部与党政机关的干部的双向交流,改变目前这种人大干部“死水一潭”的现象。(4)县以上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代表名额按人口多少分配不合理,应按选举单位分配名额,这样有利于公平、公正地综合各地意志、代表各地利益。以现有的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为例,西北五省区代表总数仅209名,而山东省一个省就185名、河南省一个省就163名。这种代表的区域构成结构,不利于地区平等。(5)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从议政能力、水平上提出要求,不能把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当成“荣誉称号”,也不能当成安排老干部的渠道。党委、政府的干部年轻化问题,可以用修改退休年龄和任职时间来解决。而且,党政机关的干部先到人大工作再到党政机关,可能更有利于党政干部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

第四,要进一步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从马列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种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扩大了共产党执政的理论资源;从按政策办事转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扩大了共产党执政的法理资源;从通过政府执政转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执政,这扩大了共产党执政的制度资源;从死守加入共产党员的标准到不依财产多少

来衡量党员标准,加强了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扩大了共产党执政的人民资源。一个政党,失去了执政资源,也就失去了合法性,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执政党,是革命党,不是议会党,其执政地位是不经过议会竞选而取得的,必须高度注意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方面扩大自己的执政资源,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第二篇:关于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思考

关于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思考

邓伟

增强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重要前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本文拟就对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作一简要分析,并谈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的深刻思考。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内涵

所谓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是政治学的概念。具体说“合法性”是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用中国古代的治政格言讲,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人民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一个党提高执政能力,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所谓认同,也就是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支持和拥护。在现代社会,构成这种认同感有三大因素。首先是理念,执政党必须提出反映时代要求、代表人民利益、体现人民心声的思想理论来引导人民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新时期我们党执政的新理念;其次是程序,执政活动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正当的程序才能产生合法效力,规范的政治过程才能产生公众接受的结果,执政党严格遵循既定程序施政,是执政活动获得公信力的前提,也是获得长期社会支持和群众拥护的重要条件;再次是政绩。包括经济发展,人民获得实惠,实现社会公正,综合国力提升等等。我们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而极大地增强了人民

群众对我们党执政的认同感。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

建国之初,我们的合法性是革命的合法性。中国人民当时是用行动投票。老百姓支持共产党夺取政权,夺取政权以后,自然也支持拥护共产党用权执政。建党80多年历史,充分说明我们党经得起长期执政的考验,法宝就是得“民心”。无论环境和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党始终心系人民,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但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比改革开放之前疏远多了,人民

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批评和意见多了,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

今天,共产党执政靠什么?从执政的基本规律看执政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民利益,人民就在多大程度上拥护和支持执政党,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执政活动和执政成效的满意程度。怎样才能让人民满意?人民的力量才是保证党取得执政资格的根基,也是保证党执政地位的根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来自人民,也只有在为人民掌权和使用权力、以权力谋取和维

护人民利益的时候,人民才会满意,也才会拥护党。

(一)汲取教训,面对现实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党,也是一个十分注意吸取教训的党。郭沫若同志在抗战时期所论述的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对毛泽东乃至中

国共产党都有很深的启发。毛泽东要求全党同志认真研究李自成失败的教训,指出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脱离群众,失去民心。血的教训,活生生地说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1949年3月23日,夺取全国胜利之前夜,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训。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绝不当李自成,一定要考个好成绩。他预见到执政后脱离群众的危险会增大,及时向全党同志提出著名的“两个务必”,为即将到来的执政考验提供了思想准备。以后,党的领导集体在不同时期,都反复强调“两个务必”,防止出现骄傲情绪和脱离群众的危险。

执政也如“赶考”,考官就是人民。共产党人进京执政,是在新条件下接受人民的考试,考试合不合格,由人民来评判。今天,考试还在继续。我们党没有被胜利所陶醉,而是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继续奋斗的新起点,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争向人民交上一份新的、更出色的答卷。“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条被历史反复证明的定律。闹革命、打江山,离不开老百姓支持;坐江山、掌政权,更需要老百姓拥护。代表人民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更广泛地赢得民心,换取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以巩固执政基础?这是今

天值得我们党深深思考的问题。

(二)牢记宗旨,诚心为民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价值体现,也是我党一贯的立场。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政治要求,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先进性、科学性,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态度、群众观点和政治目的。其主要观点是共产党要诚心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得实惠。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不退缩;在人

民困难的时候,努力去解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是党能得到人民拥护与信任、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力量之源。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党的领袖曾经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过同一个意思:即共产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概括为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强调“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反复告诫,党的各项改革政策和工作都要始终考虑“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江泽民说“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联系群众”;胡锦涛进一步明确指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可见,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的核心要求,是共产党员的党性在实际行动中的集中体现。建党80多年来,无论是在艰苦卓越的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这一宗旨。我们广大党员努力实践着这一宗旨,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党的辉煌的奋斗史,在历史的征程中始终坚持“真心为民”,铸炼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磊落党魂。翻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英雄史册:方志敏、王若飞、江竹筠、董存瑞、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他们的英名流芳百世!他们的事

迹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正是因为我们党有这样一大批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我们党才能历经磨难而强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时巍然屹立并欣欣向荣,不断前进。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把握好为人民服务的时代要求和特征,对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利益观至关重要。

三、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一)从执政能力看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执政能力概念,反映了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过程中指导思想的转变。过去共产党是领导党;现在是执政党,强调执政能力。领导权是一面旗帜、一种纲领,可以自己去争取,通过口号、路线、方针、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力、动员力和号召力,以及老百姓的追随效应来实现。领导权不是公共权力,所以不需要授权。它是一种精神权力,是做出来的。而执政权是公共权力,是需要授权的。革命党追求的是领导权,行使的也是领导权,用影响力和动员力唤起全民族的追随,靠得民心得天下。而执政党首先要合法地获得执政权,然后合法地行使执政权。

强调执政能力,首先是要合法获得政权的能力,是符合宪政体制的合法政权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代表和整合民意的能力。其次是依法执政的能力。过去是革命党,是打破各种规矩的;现在是执政党,自己建立的规矩自己就必须率先遵守。三是意识形态创新能力。在向现代化转型中,既保持传统的连续性,又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可以说,强调执政能力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创新能力的一个体现。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意识形态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巩固执政地位,必须做到执政为民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进程中,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为民,真正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今天看来,为人民服务所蕴涵的是我们党如何长期“执好政,掌好权”,要保证执政的基础不流失,其执政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民众的基础上的。执政的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是她的宗旨。作为政府,就要为民办实事,把为人民服务具体的落实在工作中和解决人民的困难中。作为普通党员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体现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做事。党的执政能力不在于提出多少“新概念”,而在于做了什么,做到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重大难题。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是在人民最关心的事情上做出成就。人民最关心的事有两件,第一是官员腐败,第二是贫富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前者导致官民矛盾,后者导致贫富矛盾。所以,提高执政能力应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两件事:一个是治理腐败,一个是带领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变乡村中国为城市中国。处理好这两个社会矛盾,是检验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共产党要领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把分散的独立小农成建制地带离耕地,带离行业性失业。把基本上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组织起来,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带领他们共同致富,改善他们的生活、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变乡村中国为城市中国,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对共产党的期望。只有这样也才能赢得民心。执政5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同命运,从人民的评判中发现不足纠正缺点,从人民的信任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只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得民心、顺民意、合民情,我们就能应对未来的各种考试,确保考试不仅合格,而且成绩越来越好。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立党为人民大众。我们党为人民执政,也靠人民执政。今天,我们党要完成人民赋予的艰巨任务,如果在思想上抛弃了“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在行动上背离了“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漠视人民利益,必定失去民心,最终必然被人民所抛弃,也必然导致党执政合法性危机,这已经为历史和现实所充分证明。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要真正得以实现,要牢记历史的教训,必须坚持党的宗旨。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正做到“为民、亲民、利民”,把权力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从而确保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巩固执政基础;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支持和认同,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也才能真正

得以巩固,人民也才真正拥护和满意。

避免历史上小胜即骄、大胜必败的怪圈,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的周期,需要政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这是关系政党、政权兴衰成败的铁律,也

是政党、政权执政合法性的根本前提。

第三篇:为什么说公有制是共产党执政基础

为什么说公有制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

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搞生产资料公有制?共产党人为什么要强调实行公有制,并确认公有制是党的执政基础?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摆脱一种绕圈子的说法: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实行公有制的社会;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这种绕圈子的抽象论断,没有也难以讲清楚问题。

首先,应弄清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目的是什么?马克思的回答:“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的回答:“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列宁的回答:“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邓小平的回答:“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概括地说,共产党人之所以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劳动人民从剥削奴役制度下解放出来,过“最美好最幸福”、共同富裕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点。其他社会主义的要求和特点都是由此引申出来的。

共同富裕,要有物质条件做基础,这就要求通过快速发展生产力,创造出不断增多的社会财富。共同富裕,还要有经济制度的保 1 证。任何新的社会制度都会起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无论生产力怎么发展,都不可能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意味着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这就要求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将公有制称作“社会所有制”,意指生产资料归全社会人民所有。但公有制经济及其运行,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机构来掌握和管理。在国家机构存在的条件下,由劳动人民掌握的国家代表全民占有生产资料,这就是国有经济。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生产力还没有获得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存在公有制的不同形式,主要是以国家所有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和归部分劳动群众所有的集体所有制。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制度保证,也是快速发展生产力的社会条件。公有制既消除了不断引发金融和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也消除了旧中国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新中国6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就是在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为基础或主体的经济制度下取得的。没有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主体,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改革搞好搞活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对外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致力于科学发展等等,都是服从于社会主义的两项本质要求:一是根本任务——快速发展生产力;二是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完善为制度安排的。

只有弄清楚上述问题,才便于说明公有制是共产党的执政基础问题。《共产党宣言》和共产党的名称就表明,共产党是致力于共产主义事业,要求共生产资料之产的,是要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而实行公有制,搞社会主义,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消除贫困,让全体人民“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与目的。只有执政为民、为广大人民谋福利,实行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因此,实行公有制的得失成败,是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人执政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志。如果社会主义公有制蜕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会跟着变。苏联、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私有化的“改革”过程中,共产党被解散或失去了其执政地位就是明证。

共产党人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共产主义分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其低级阶段,国家还不会消亡,但它是人民的国家。共产党是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掌握国家政权的。其执政的经济基础,只能是搞好搞活和发展壮大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搞好公有制经济,才能搞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兴衰成败,就是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搞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做大做强国有经济,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搞好宏观调控,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搞好和做大做强国有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境遇中有效应对国际竞争和经济危机的必要和有力的手段;搞好国有经济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保证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经 济条件;搞好和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是应对国内外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有效手段;搞好国有经济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不再受侵略与屈辱的重要支柱。所有这些都是共产党执政过程中面对的事情。由此可见,如果失去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也就失去了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和手段。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一切动摇、否定和销蚀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言行,都是违反宪法的和不能允许的。

正因为我国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和手段,西方某些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就是要通过将国有经济私有化的手段实现“和平演变”的图谋,而且是直言不讳地宣示的。尼克松的《透视世界》一书中讲:“在经济方面,中国朝自由市场制度前进的过程已经走了一半,现在,它的两种经济——一种私有,一种公有——正在进行殊死的竞争”,而且,“战斗还远没有结束”,只要美国“继续介入中国的经济,就能在帮助私营经济逐步销蚀国营经济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2000年9月的《背景材料》中提及克林顿的讲话:要在中国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使中国“加速大型国有企业的衰亡”,“私营企业取而代之”,给“为人权和法治而奋斗的人们增 添力量”。

要重视我国国内的私有化思潮对国有经济的销蚀作用。有人否定我国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宣扬私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宣传“国退民进”是改革的方向;反对讲公有制经济是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有人将国有企业贬损得一无是处,公开诅咒和主张取消国有企业。

不言而喻,国有经济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体制性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完善,但这不是制度问题和取消的问题。必须真正坚持和完善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是不可逆转的现实趋势;但不搞私有化,毫不动摇地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上澄清,在实践中解决。目前,资本主义世界已危机重重,新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已声名声名狼藉,如果有人要在中国搞新自由主义,制定私有化和资本主义化的发展蓝图,可以肯定,党中央和广大人民是决不会赞同的。

(本文章摘自2012年《红旗文稿》第15期)

第四篇:共和国六十年来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初步探索

共和国六十年来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初步探索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韩冬梅 胡小珊

摘要: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已执掌全国政权60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我党执政的经验是什么,如何吸收这些经验,这是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重任的必然要求。因而探索我国执政经验便有了客观现实性。关键词:一致说;思想路线说;发展说;形象说;能力说

Abstract:Fro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1949 until now,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ok ove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has been 60 years.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in power in this practice, I experience the party in power is, how to absorb these experiences, this is to assume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responsibility.Thus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China's ruling will have an objective reality.Key words: Consistent;Ideological line;Development;figure;Capacity一、一致说

——党的目标的主观设定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已证明:凡是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民利益或没有损害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认识和决策,凡是党的目标的主观设定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就是正确的,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得到加强和巩固。

《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大众是国家的基石,要想取得天下和安定天下,关键在于得到人民大众的支持和拥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①只有在主观目标设定中注意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人民大众才会心悦诚服地拥戴。

我党自从建立以来,无论是干革命还是搞建设,始终坚持党的主观目标设定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集中全国力量在很短时间内就恢复了国民经济,这不仅仅是共产党的主观目标,也是劳动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使人民更加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执政。改革开放至今,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中国人民心悦诚服地放心地让共产党来执政、领导。

二、思想路线说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问题至关紧要,只有党的思想路线端正了,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和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才能引导革命和建设事业,战胜各种困难,走向胜利,这是共和国60年的历史所一再证实的。

要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知识。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建国初期的前八年,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则下,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并落实了正确的思想路线,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却出现了两大错误,一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一是文革内乱,这都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在错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的错误实践,我们必须引以为戒。之后形成的邓小平思想,指导全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展起来了,新时期,“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环境下坚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中国逐步走向繁荣昌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三、发展说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抓好发展这一根本要务

邓小平曾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面临着很大的任务,但最核心的是经济的发展。要把国民党留下来的这个千疮百孔的社会搞好,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抓住发展这一根本任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在短短的几年内,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之后由于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把阶级斗争当作当时的主要问题,先抓“革命”,后促“生产”,模糊了焦点,使党的执政地位受到严重危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发展这个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经济,逐步稳定了党的执政地位。在以后的建设道路上,始终坚持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任务,坚持以发展为核心,使党的执政能得以继续。

20世纪末,国外一些政党特别是共产党之所以丧失了执政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没有搞上去,生产力发展太慢,而我们党在执政后却能够坚持经济这个中心任务不动摇,抓好发展这一根本要务,从而才使我国屹立于国际舞台上。因为只有发展了生产力了,经济搞上去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就会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使党有了坚定的、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使党能在安定的内部环境下从容面对各种国际挑战。

因而,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抓好发展这一根本任务。

四、形象说

——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党员作用和清正廉洁

邓小平早在50年代就深刻地指出,执政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大大增加了,执政增加了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很大程度上是由权力的特点决定的,因为权力有腐蚀性。共产党掌握了权力,使为人民服务有了更便利的条件,同时也有了被腐蚀的危险,这就要求加强党自身的形象。

(一)、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

一个政党要执政,必须了解民众,集中民众的利益,始终赢得民众的支持。刘少奇同志曾经指出:“共产党什么都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联系群众是实现长期执政的最根本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了执政为民的思想,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了力量源泉,为共产党保持执政地位提供了群众基础。

(二)、引导群众的途径——发挥党员作用

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执政党不一样,党员的形象不是表现在选票上,而是主要表现在先锋模范作用上。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树立党员良好形象,直接关系到党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关系党的事业能否顺利发展。60年来,党员始终发挥着党员应发挥的作用,事事作好模范,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党员还注重群众队伍中的党员的培养,在党的领导班子中开展“三讲”教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鼓励他们积极引导群众进行敢干敢创的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发挥党员引导群众作用的形象,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三)、民心的关键——清正廉洁

“党风不正,民心难顺;民心不顺,政局难稳。”②执政党要维护政权,必须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草药指出:党“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根据党的性质,我们党容纳不了任何腐败分子,共产党理应是世界上最廉洁的政党,是最能赢得人民拥护的党,因而共产党必须保持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毛泽东在共和国成立前夕,就向全党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③这就为共产党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指明了方向。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是英雄,但在糖衣炮弹面前却举起了双手,走上了腐败的道路。这容易造成脱离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背离党,从而危及党的执政在位。因此,在任何时候党都必须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始终作到坚持“两个务必”。

五、能力说

——执政能力和应对危机、抵御风险的能力

执政能力是共产党必须具备的基本本领,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执政党必须首先清楚地认识到执政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的问题,只有在正确理解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加强党的执政方向和目标。共产党要继续保持其执政地位,就必须要继承发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党的执政能力。

应对危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是指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突发的危机和风险面前,能领导人民应对危机和风险,保持国内的稳定和发展。只有具有了这种能力,才会让人民信服,才能抵制国外国内各种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敌对份子,才能维护自己的执政地位。

注释

①《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②《执政党执政安全多维探究》,徐晨光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柳建辉主编,第1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60-74)

〔2〕《党的执政规律研究》,任树江、王建政,薛建中著,第1版[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283-284)

〔3《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论》,杨艳春著,第1版[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年(396-405)

〔4〕《执政党执政安全多维探究》,徐晨光著,第1版[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1-107)

〔5〕《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二卷,李惠斌、叶汝贤主编,第1版[M],西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0-115)

〔6〕《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刘宗洪著,第1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386—402)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和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本质,亦即国家的性质。一个国家的国体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处于统治地位、掌握国家权力,哪些阶级是统治阶级的同盟者,哪些阶级处于被统治和被压迫的地位。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也叫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体作了如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具有重要作用,政体又有相对独立性.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反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下载的思考关于政体、法治和共产党执政方式(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的思考关于政体、法治和共产党执政方式(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发展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样例5)

    试论发展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时间:2011年03月30日作者:admin来源:东营党史阅读:6次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强调指出,我们党要领导人民实现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法治引领和保障

    郜风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法治引领和保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法治保障”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http:///article/jgzn/bld/gft/xgwz/201010/20101000326728.shtml来......

    政协与党执政能力建设情况思考建议

    人民政协的建立承担了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政治结构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奠定了合法性基础。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下,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一致赞......

    第二章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第二章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 1、(单选题)( D)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o A.权力监督 o B.科学决策 o C.权力分工 o D.权力制约  2、(单选题)(C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o A.行政法......

    法治与执政方式现代化

    法治与执政方式现代化  2012-08-22 11:00:42 来源:解放日报 2012-08-16 编者按 :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

    对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对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层面,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及历史因素,需遵循其固有规律顺序而积极推进。我国......

    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思想纵横) 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何民捷 2013年05月14日08:0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前,依法治国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领导干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在事业发展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