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一级学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一级学科(本科专业设置),分为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最看中的二级学科(研究生)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
这二十所高校是电力系统中最为看中的(根据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方向排名)1清华大学
2华中科技大学
3华北电力大学(四川系统,江西系统,河北系统,安徽系统,华能,大唐,)4天津大学 5西安交通大学 6西南交通大学
7浙江大学(学术领域)
8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江苏,浙江)9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方向,军工领域)10武汉大学(水电系统)11山东大学(山东系统)12华南理工大学
13东南大学(学术领域)14四川大学
15东北电力大学(东北三省,江苏系统,浙江系统,甘肃系统,天津系统,大唐)16河海大学 17北京交通大学 18广西大学 19湖南大学
20长沙理工大学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电力行业的就业形势一片看好,电力专业逐渐成为学生报考的最热门专业之一。
拥有电力专业的高校较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开设电力专业的重点理工类大学。这类大学的电力专业实力很强,招生人数较多,有后继的研究生专业,可以在更宽的范围选修交叉学科的专业课程;
二、原隶属于国家电力公司的学校。如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近年来虽然向其他非电力类学科开办的方向发展,但行业特色仍较浓厚,电力专业实力较强; 三、一般院校。如上海电力学院、长沙理工大学……以及一些电力专科学校。
电力类专业的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为0808电气工程,下属五个专业,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通常,电力行业人员招聘就是围绕以上五个专业进行的,当然,动力、自动化、计算机、外语等专业也是电力行业所需的热门专业,在此不作比较。
个人认为,电力行业范围较广,按就业质量可排名为下:
1、电力公司,电力调度中心。此类公司在福利待遇和工资奖金方面都可以保证让你满意,甚至让局外人瞠目结舌。并且能够结合自身的专业技术,学有所用。上上之选。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南方电网、各省电力公司、调度中心。其中,各省份电力公司中,尤以华东、华南地区最好。
2、设计院、规划院、研究院、研究所。如华东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研究院、武汉高压研究院等。
3、科技研发性公司。国外公司有西门子、ABB等,国内的南瑞、国电南自等。
4、效益好的电厂。
依照前三项(考虑到目前大多数电厂待遇算不上很高,和前三项没法相提并论),参考近年进电力公司、电力调度中心(基本已经是博士生的乐园)、设计院、研究院、高科技研发性公司的人数比重,以及加入了前面涉及的两所原电力公司重点高校实力,得出下面这个排名。
1.清华大学
2.上海交通大学
3.浙江大学
4.华中科技大学
5.西安交通大学
6.东南大学
7.哈尔滨工业大学
8.重庆大学
9.天津大学
10.华北电力大学
11.武汉大学
第二篇: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2017年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工学)
软件工程理论(二级学科、专业) 软件工程技术与管理(二级学科、专业) 信息系统工程(二级学科、专业) 软件服务工程(二级学科、专业)
二、培养方式
1.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由导师组织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成员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一般不设副导师,如论文工作特殊需要,经审批同意后,导师可以聘任一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其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副指导教师。
2.跨一级学科(或交叉领域)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作为联合指导教师,经院系主管负责人审查批准后,报校学位办公室备案。3.建立规范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制度,按期检查培养环节的完成情况。
4.导师应有适于培养博士生的研究课题和充足的研究经费。导师(副导师或指导小组)应与博士生定期交流,关心博士生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博士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培养目标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
进一步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掌握软件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1-2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信息科学研究领域能起主导作用,能独立提出和开展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能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具有高层管理工作的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软件工程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2.课程学习及学分组成
普博生及论文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9,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不少于4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不少于1学分。
直博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35,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不少于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24,必修环节5学分,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不少于1学分。提前攻博生的学分要求同直博生。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课程(普博生4学分,直博生5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自然辩证法概论
博士生英语
(90680032)2学分(考试)所有博士生必修
(60680021)1学分(考试)直博生必修
(90640012)2学分(考试)所有博士生必修
2、学科专业课程(普博生不少于9学分,直博生不少于24学分)(1)基础理论课(普博生不少于3学分,直博生不少于6学分)
组合数学
(74100043)3学分 计算几何
(70240183)3学分 形式语义学
(74100192)2学分 高等数值分析
(60420024)4学分 应用近世代数
(60420153)3学分 最优化方法
(60420194)4学分 现代优化算法
(60420174)4学分 不确定规划
(60420214)4学分 随机过程
(60230014)4学分 应用随机过程
(60420094)4学分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
(80420934)
4学分 基础泛函分析
(60420144)
4学分(2)专业课程 A组
软件度量技术
(74100142)2学分 软件需求工程
(84100102)
2学分 软件测试技术
(74100132)2学分 电子商务概论
(84100122)2学分 电子政务概论
(84100132)
2学分 B组
网络系统建模与分析
(84100242)2学分 计算机网络前沿研究
(84100222)
2学分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
(74100102)
2学分
应用密码学
(84100182)
2学分
网络测量与分析技术
(84100232)
2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查)(考试)(考查)(考试)C组
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
数据质量
(84100082)
(84100212)
(74100162)
(74100052)
(74100072)
(74100062)
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
(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
(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 现代数据库系统概论
工作流技术基础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数据库管理技术
大规模多媒体信息管理与检索
(74100202) 数据集成
D组
领域特定语言设计
(84100293)
(84100282)
(84100192)
(84100312)
3学分
(考试)
2学分(考试)
2学分
(考试) 嵌入式系统建模与分析技术 软件形式化验证
数据流系统建模与Simulink仿真(74100222)
2学分
(考试) 高性能计算机互连理论与方法
(74100233)
3学分(考试)
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
(84100332)
2学分(考试)
E组
计算机辅助几何造型
数字几何处理
(84100253)
(84100272)
(84100262)
(84100142)
(84100322)
3学分(考试)2学分
(考试)2学分
(考试)2学分
(考查)2学分(考试) 真实感渲染技术
并行程序设计
信息可视化与可视分析
博士生的专业知识面应具有一定的宽度,直博生所选课程应至少涵盖以上A~E组课程中的三组,普博生所选课程应至少涵盖以上A~E组课程中的两组。
经导师同意,可选信息学院博士生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课程。
3.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不少于1学分)
学术规范课程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座课程(62550031)1学分(考查) 其他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平台课程 4.必修环节(5学分)
资格考试
(99990061)(99990041)
1学分(考试)1学分(考查)2学分(考查)1学分(考查)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社会实践
5、非学位课程
(99990032)
(69990041)
为了扩大知识面,可由导师指定或研究生本人自选如下课程。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可记非学位课程学分。
(1)跨一级学科的其它专业课程;
(2)选修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环境类课程或信息类学科的前沿课程。
6、自学课程
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可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记为非学位课程学分。
7、补修课程
凡在本门学科上欠缺硕士层次业务基础的博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有关课程。补修课可记非学位课程学分。
五、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文献阅读、选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计划。经导师确认签字后,由学院教学主管核准,交学院业务办备案。2.选题报告与资格考试
博士生的资格考试结合选题报告以口试的方式进行,每学期组织一次,由博士生本人提交书面申请,教学办公室统一安排。资格考试委员会由不少于7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副高技术职称(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4人,学位分委员会委员至少1人)。博士生首先作论文选题报告,随后,资格考试委员会就有关问题提问,全面考查博士生的学科和专业基础以及综合素质。
选题报告一般须在论文答辩两年前完成。普博生的资格考试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直博生的资格考试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
选题报告应包括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可行性、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论文工作计划、发表文章计划等。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以书面形式交系教学办公室备案。资格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直博生:学位课成绩占40%,考试和评审小组打分占60%。普博生:学位课成绩占30%,考试和评审小组打分占70%。
资格考试按成绩排序,每次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不超过80%,考试不通过者可申请参加下次资格考试。资格考试通过两学年后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有关资格考试的执行细则见附录1。3.进展报告
为了使学位分委员会、教学办更好地了解博士生研究进展,督促博士生做好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已资格考试(开题)的博士生,和到期却未参加资格考试的博士生,需于每年9月1日前,提交有导师签字确认的研究进展报告一式三份及电子版一份。教学办组织专家评审,并将评审结果通知指导教师及本人。进展报告的格式见附录2。4.社会实践
按照“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规定”执行。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至少有一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自己撰写的论文。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30次以上学术报告,其中至少2次为跨二级学科的学术报告。6.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
首先要以博士生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水平为前提,同时要求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博士生至少应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或录用论文,具体规定如下:
① 发表论文,获得奖励,获得授权专利均能获得相应分值,博士生必须至少获得6分才能申请学位;
② 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的分值如下:A类5分,B类3分,C类1.5分;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之外的SCI和EI刊物发表论文为1分;
③ 鼓励研究生在完成系统开发的基础上,申请科技奖励和申报专利,博士生作为完成人获得国家级奖励 3 分,省部级一等奖 2 分,二等奖 1 分;获得授权专利(博士生为第一发明人或者导师为第一发明人时博士生为第二发明人)得 1 分,专利最多累计 2 分; ④ 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凡在正式发布的国际标准(包括 IETF,ITU,ISO/IEC 和其他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署名的博士生均可获得 2分,此项最多计算一次。补充说明:
(1)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列表(以下简称计算机学会列表)参见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除此列表之外,ACL,Supercomputing,DAC会议均按照A类会议计算。
(2)对于博士生发表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列表之外的刊物和会议的论文,如果导师认为其水平达到了计算机学会列表的相应等级,可以由导师提出书面申请,学位分委员会组织专家组予以认定,根据认定结果计算相应的分值。7.最终学术报告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至迟于正式申请答辩前三个月,做一次论文工作总结报告,由至少5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3人)组成的审查小组,对论文工作的内容、创新性进行审查。审查小组应严格要求,对达不到博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应要求延期答辩,并至少3个月后重新做最终学术报告。
六、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2、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要求:直博生原则上入学5年后学位分委员会才受理学位答辩申请,普博生原则上4年后学位分委员会才受理学位答辩申请。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原则上等同于直博生,入学年月从硕士入学算起。
附录1:软件学院博士生资格考试执行细则
一、博士生资格考试对象:所有在读博士生(含直博生)。
二、考试方式:
博士生资格考试结合选题报告以口试的方式进行。
三、考试时间安排:
每学期举行一次考试。一般安排在第三周。
每学期开学时要参加资格考试的博士生向教学办公室提交书面申请,教学办公室在第二周末将每人的考试时间、地点、分组情况等安排通知到报名参加资格考试的博士生。
四、申请参加资格考试的条件: 符合下列三个条件的博士生可以申请参加资格考试:
1、课程学习全部结束且成绩合格;
2、完成书面选题报告且经导师审查通过;
3、导师经全面审查该博士生的情况,同意他参加资格考试;
直博生一般在第五学期申请资格考试。普博生一般在第三学期申请资格考试。
五、考试内容与进行顺序:
1、博士生作选题报告,时间30分钟;
2、资格考试委员会委员提问,时间30-60分钟;
3、提问内容:
选题报告内容; 论文方向的学术前沿; 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内容;
资格考试委员会老师感兴趣的有关内容提问。
4、每位考试委员打分(满分100)。未全程参加的资格考试委员会委员不能投票。
5、选题报告成绩=∑每位资格考试委员所给成绩÷考试委员人数
6、如考试委员会老师经讨论,认为有些博士生要加试某些内容,则以笔试形式进行,时间另行安排。
六、资格考试成绩(满分 100分):
1、首次参加资格考试的普博生:
学位课程平均成绩×30% +(∑每位资格考试委员所给成绩÷考试委员人数)×70%
2、首次参加资格考试的直博生:
学位课程平均成绩×40% +(∑每位资格考试委员所给成绩÷考试委员人数)×60%
3、第二次参加资格考试的博士生(包括普博生和直博生): 资格考生成绩 =(∑每位资格考试委员所给成绩÷考试委员人数)×100%
七、通过资格考试的要求:
教学办公室将每一位博士生的资格考试成绩按组进行排序,每次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不超过80%,并在“资格考试表”中记载资格考试委员会名单、资格考试成绩及是否通过资格考试的结论,考试成绩记载入博士生的成绩册,“资格考试表”最后由该生的资格考试委员会组长审定并签字存档。
资格考试通过的博士生的考试成绩以最低分为70分进行归一化,进行分类,分别以5分为一挡,即分别记为75、80、85、90分、特别优秀的可记为95、100分。
八、资格考试不通过的博士生可以在下一学期或以后的学期再申请参加考试,不通过的次数不作限制,但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从资格考试通过时开始计算,且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两学年。资格考试通过两学年后方可申请答辩。
九、资格考试委员会组成:
1、组成人数 :不少于7人。
2、组成人员 :资格考试委员会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副高技术职称且获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4人,学位分委员会委员至少1人。
参加考试的博士生的导师可以参加该生的资格考试委员会。
资格考试委员会组长必须是学位分委员会委员。组长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一起审定资格考试委员会成员名单。组长的职责是:负责资格考试过程的组织、收集每位委员的评分,组织考试中特殊问题的讨论并做出结论,审定博士生的“资格考试表”并签字。附录2:软件学院博士生进展报告的格式
软件学院博士生进展报告应按以下格式认真书写,并由导师审查格式、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并确认签字。1.封面及规格
封面应包括:开题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或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博士生姓名、博士生学号、导师姓名、博士生联系电话、博士生email、提交时间等信息
报告用用A4纸打印;边距为:上2.5cm, 下 2.5cm,左3cm,右2.5cm;行间距为1.25倍行距,段前0.15倍行距;字体:宋体;字号:小四。
2.报告主体的要求
报告的主体应包括:
1)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目标 2)研究背景
3)一年来的研究内容、进展 4)投稿、发表论文情况 5)下一步研究设想 6)发表论文计划
要求博士生认真书写进展报告,报告应10000字以上。3.导师确认及签字
导师应认真审读博士生的进展报告;就进展报告的真实性、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给出评价。并签字确认。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盖章):
2017年6月9日
第三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下属二级学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系统控制、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装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基本技能。
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为各行各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简介:电力系统专业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方向,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从事高压电气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方向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介质工程2个
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力系统,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该专业方向设置高电压绝缘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两个专业模块。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电路、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电气测试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介质物理、电气绝缘测试技术、高电压试验技术、电气绝缘结构设计原理与CAD、光电通信原理、电力系统过电压及保护、电缆材料与电缆工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可在电力系统从事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就业于电业局,供电局,发电厂,也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电子与电力拖动
电工原理
高电压与绝缘
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本科就业最好,大部分在电力系统,如果你喜欢电力系统的生活,或者家庭在电力系统有点关系的话,选他吧。忘了说了,他的专业课比较难^_^
二、电力电子与电力拖动是万金油专业(就是很多地方都需要),就业也不错,不过有些单位对这个专业人才的要求是研究生(比较少,但有这样的)。专业课不难,与工业自动化联系紧密。
三、电机与电器,电机不推荐,前几年电机厂一个个垂死挣扎着,这几年才好不容易盼到电荒,热起来。不过前途 本人还是不看好。电器了解不多,不提了。专业课都不难。
四、电工原理,电路、电工电子一类的,一部分作电气类的基础理论的(没啥意思,除非你想当老师)。一部分作弱电的(单片机、plc一类),看个人能力了。其他的比较杂,向还有人做超导的。除非个人爱好,否则不推荐。 电气工程下设5个二级学科,分别为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5个学科的研究领域自成一体,各有所长,发展势头强劲,是近年来考研的热点学科。
电机与电器
电机与电器的研究领域包括:电力系统中的大型发电机、电动机,有着广泛应用的中小型电机。前者侧重于运行分析、建模仿真及监测诊断,后者侧重于理论分析、设计方法及现代节能控制技术。就电力工业本身而言,电机就是发电厂和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它在机器制造业和轻、重型制造工业中应用广泛。可以说,只要涉及电机的场所都能看到该学科的研究成果。
教育专家分析:该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相关单位从事大型电机运行分析、监测控制或故障诊断等相关技术工作,也可在其他行业从事电机设计及运行控制和节能技术开发工作,还可在相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或从事与电机及其运行控制相关的管理工作。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主要运用于:电力系统防雷保护设计、绝缘子在线监测、防污闪、水果保鲜、真空断路器设计、脉冲储能技术及军工产品等,其研究内容与多个学科交叉,如脉冲与等离子方向、超导技术方向、自动化方向等。
教育专家分析:该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电工制造和技术物理等领域从事高电压、强电流技术、绝缘技术、放电应用技术、过电压防护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或成为从事设计、制造、运行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如今,高电压这一传统专业又创新意,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可谓“老树发新枝”。但是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相比,该专业相对冷门,竞争强度不大,录取比例接近1:1。
传统高电压技术是一门试验型学科,理论与实践在研究工作中占有相当比例。但是近年来高压专业有向基础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仿真方向发展的趋势,试验平台的建设离不开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建议考生在复试准备时注重对“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工程基础”、“继电保护”等课程的学习,这些知识与将来的研究和工作密切相关。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其研究内容衍生的各项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发电厂、变压器、输电线路和配电装置中,涉及控制、优化、经济、稳定等多项指标。除了涉及电气工程相关知识外,该专业对自动化、测量、计算机、通信等技术也有较高要求。
教育分析:该专业是目前电气工程相关学科中研究生报考最热门的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特别是该学科优势明显的院校,录取比例更低。建议报考该专业的考生在备考阶段,除多掌握一些电气工程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多加掌握对电路理论、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理论等基础理论。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在各级工业、交通运输、电力系统、新能源系统、计算机系统、通信系统以及家电产品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航天飞行器中的特种电源、远程特高压电压传输系统,家用的空调、冰箱和计算机电源,都离不开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技术。
教育专家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在输电网中的应用——直流输电已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可控串补、静态无功发生装置等技术也正在快速发展中,而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配电系统则是近年来随着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要求的提高发展起来的,发展前景光明。因此,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非常广泛,各级电力系统都亟需这方面的人才。相应地,就业形势好也促使该专业报考热门,特别是一些名牌院校更是考生争相追逐的目标,建议报考该专业的考生认真分析自己的能力,冷静地选择报考院校。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主要是在电网络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电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磁场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电力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基于微机的现代电磁测量技术、电力系统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
教育专家分析: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还不成熟,很多人对这个专业了解不深,由于其涉及面广,各院校在该专业上的发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想报考该专业的考生应明确自己对所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否感兴趣,因为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对以后的学习和就业都很重要。相对于电气工程其他下属二级学科来说,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的竞争程度相对来说是较小的。至于其就业前景就要看具体的研究方向,不过一般来说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
除以上介绍的5个二级学科外,近年来也有不少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展了电气信息监测技术、脉冲功率和等离子体等新兴二级学科,电气工程专业更加齐备完善
总体来说,电力电子和电力工程都是热得不得了的专业,前景当然好,在于你有没有实力。
哈工大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不错,想学电力工程还是去华电吧。
高电压与绝缘
高电压看学校吧。如果是清华、西交、重大,高电压还是很不错的,就业很好,和电力系统相近。其他学校的高压一般不分出来吧(不太清楚)。绝缘,只记得清华、西交分出来了,不过就业不好,不推荐。
对本科,院士意义不大。电机主要是就业不太好,像上海电机厂,前几年就步履维艰,现在因为电荒,电源建设多起来,才有所好转的。当然了学电机也不一定要去电机厂,对于去其他单位,一般他们只看大专业(电气工程)。总的说,老师牛一点还是有点作用的,但不大。不要被老师的名头所迷惑,自己喜欢啥,适合啥,啥前途平坦一点,才是重要的。
第四篇:民族学(一级学科)专业简介
民族学(一级学科)专业简介:
民族学是广东省属高校唯一的民族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16年评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前身是广东民族学院,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民族研究一直是该校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基础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在广东乃至华南地区具有独特的传统优势地位。多年来,该学科始终围绕国家民族地区发展战略布局、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政策和我省民族地区的实际发展需要,长期致力于岭南民族研究,服务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为我省各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本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1.民族学一级学科下设七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根据学科特色设置了若干研究方向。基于学术积淀,顺应时代需求的学科方向凝练,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方向,如: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与产业发展等。这些学科方向各有优势和特色:岭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借助高新技术致力于民族发展大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科学研究构筑高水平的省部级创新平台。民族地方政府社会治理与创新、民族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与服务、民族社会公共政策与法治研究成果丰硕、影响广泛。岭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音乐、绘画、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电商产业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应用研究路径。
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拥有一支知识、年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8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31人。硕士生导师3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2%。有2名教师为广东省“千百十”培育对象,有1位为“广东省文化英才青年领军人才”,本学科带头人和主要学术骨干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3.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上,拥有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基地)“广东省咨询决策研究基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民族发展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际既港澳台合作重大平台“广东省高校玻璃艺术国际合作平台”,2个教育厅重点研究平台“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族研究所”和“广东省重点提升平台岭南民族研究中心”。汇集了诸多优势资源,促进本学科开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学与高水平的科研。4.三年来,主持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25项省级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经费达到554.8万元;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1篇,出版专著22部,整体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较为突出,特别是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在本学科研究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第五篇:苏州大学本一级学科排名
苏州大学本一级学科排名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
学校代码及名称 本一级学科 学科在全国排名10285苏州大学
机械工程 65
光学工程 10
材料科学与工程 33
信息与通信工程 4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6
纺织科学与工程 3
软件工程 23
工商管理 42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16
统计学 32
化学 20
数学 20
世界史 32
中国史 22
外国语言文学 17中国语言文学 15
体育学 9
心理学 17
教育学 20社会学 27
政治学 11
法学 17
应用经济学 36
哲学 21
基础医学 13临床医学 28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13
药学 17
护理学 17
艺术学理论 18美术学 27
设计学 9